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

知识强化

一、内容概述

本节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在前面两节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后,接着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外一个因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对地表其他要素也有重要影响。这一节与前两节一样,还是以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作为主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所以,课文一开头就是从能量的来源方面,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然后细述内力作用的形式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主要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并且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为例,说明地貌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最重要形式,课文以能量来源为切入点,引出了地壳运动的科学解释——板块构造学说。但是板块构造学说只是当前相对来说得到大家公认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它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重难点讲解

(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

内、外力作用

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是岩浆向地表或地壳上层运移的过程。地壳深处或上地幔的岩浆是富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炽热粘稠的岩浆,在地下高压的作用下,具有极大的物理—化学活动性,可以沿地壳脆弱地带向地壳上层运移,或沿地壳的构造裂隙喷出地表。岩浆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侵入作用;一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是指岩浆向地壳上层运移,由于上覆岩层的压力,迫使其停留在地壳的一定部位冷却凝固的过程。喷出作用是指岩浆沿构造裂隙喷出地表的过程,喷出作用又称火山活动。岩浆活动的结果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及与其有关的矿产资源,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

①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概念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抬升或下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附近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②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称为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他们是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应了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



③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地垒和地堑比较:

概念

对地形的影响

实例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常形成狭小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变质作用

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相对于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变质作用中的物质运动属于微观尺度。

4、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地球的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有些能量因挤压、摩擦等原因在某些部位以变形的方式积聚起来,当这种能量产生的巨大的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以岩层的断裂、错位等形式快速地释放出来,导致岩层急剧震动,就是地震。按成因不同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最多。

(三)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板块交接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当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时,则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四)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

是地壳表层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被破坏、改变性状的过程的总称。风化作用总是与岩石固有的、大大小小的、或明或暗的构造裂隙,以及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的化学稳定性紧密相关。

例如,花岗岩在温度变化和冻裂作用下沿着固有的内生的裂隙风化为浑圆的巨大块体,称为“球状风化”。许多花岗岩山地雄奇诡异的峰峦都是和花岗岩风化的特征紧密相关的。

在山区也经常可以看到树根沿着岩石的裂隙生长,使得岩石的裂隙越来越大。石灰岩则因为可以为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所溶蚀,在风化过程中常常产生巨大的溶蚀裂隙、溶洞,以及多姿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还有些矿物在风化过程中分解、被氧化等,产生新的矿物,如粘土矿物,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红色等。

  

2、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直接塑造作用表现最为明显。侵蚀作用的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动态性和差异性。

例如,在干旱地区风携带着沙粒的吹蚀作用,使得孤立岩石的下半部严重侵蚀,上半部则侵蚀轻微,形成风蚀蘑菇景观。对较大的岩石块体的差异风蚀则常常形成沟墚交错的独特风蚀地貌景观——雅丹地貌。

流水在高原的边缘地区侵蚀切割出高山深谷的地貌景观。在黄土堆积物上侵蚀出“千沟万壑”等。

高山地区的山岳冰川在山地造就角峰、冰斗、U形谷等特有的冰川地貌形态。

海滨的波浪则可以造就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等海蚀地貌景观。



3、搬运作用

它是外力作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重要环节,通过它把风化、侵蚀和堆积作用连接在一起。风、流水、冰川、波浪等把风化、侵蚀的产物运移离开原始的位置,就是搬运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占优势,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则是流水的搬运作用表现明显。流水和风的搬运作用的力量和它们的速度关系非常密切(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流水所能够推动碎屑物质的最大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因此狂风和洪水的搬运作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沙尘暴、龙卷风、山洪、泥石流、融冻泥流等都是与外力的搬运作用相关的自然灾害。

4、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广义的沉积作用包括了沉积和堆积两种搬运物停留下来的方式。如流水和风力搬运的物质,一般当水的流速或者风速降低时,就会有一部分物质沉积(沉降)下来。而冰川搬运的物质,一般是在冰川融化的区域直接地堆积下来。

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的搬运和堆积物颗粒比较细,分层性明显,形成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中,许多曾经是人类原始农业诞生的摇篮,而且至今仍然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农业地区。

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风力的堆积物则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即形成流动沙丘。单个的流动沙丘迎风的一面形成较缓的斜坡,背风的一面则较陡,背风面的垂直投影有些像一弯新月,所以称为新月形沙丘。成群的沙丘组成浩瀚的沙海,景象壮观。但是这些流动的沙丘,又往往是沙尘暴的沙源地,对邻近的草场、耕地等也构成重大的威胁。

不管什么类型的沉积物,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原因,逐步硬化,成为岩石。这个过程就叫固结成岩作用。



(五)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可根据上图,按以下步骤来思考、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

①岩浆的发源地在哪里?它在上升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形成什么岩石?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地幔上部。它在上升过程即岩浆活动过程(包括喷出活动和侵入活动)中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

②地表的哪些岩石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产生什么作用?变成什么岩石?

地表附近的岩浆岩及沉积岩、变质岩等都会受到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③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哪些岩石可以形成变质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等都可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④新岩浆是怎样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高温熔化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

⑤促使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的动力来自哪些方面?

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外力。

⑥为什么岩石圈物质既能受到内力的作用,又能受到外力的作用?

这是由岩石圈所处的特定位置决定的。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地球本身各种能量释放和变动的影响;但岩石圈又处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最外边,直接与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接触,受到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影响。





地壳运动

(一)地壳运动

沉积岩大多数是在广阔的海洋和巨大的湖泊中形成的,起初都是水平的。这些水平的岩层都是按老的在下、新的在上,一层盖一层地分布于地壳之中。但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岩层大多数都有不是水平的,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发生了倾斜,有变的弯曲,有的形成了断裂,也有的产生了错动。这就是说沉积岩层的原始形态发生了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改变呢?是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它使地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形成了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形迹(结果)。地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二)地质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层所具有的一定特征或形态的组构称地质构造。其中在沉积物堆积或熔融物结晶时形成的构造称原生构造,岩层受力发生变位、变形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四类: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1) 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这种构造出现在构造运动影响较轻微的地区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或下降的地区,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水平构造中较新的岩层总是位于较老的岩层之上。不同地点同高程上,出露同一地层;同一地点,老地层在低洼处,新地层在较高的位置。

(2) 倾斜构造: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夹角。倾斜构造带常常是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也可以是大区域内的不均匀抬升或下降造成的。此时岩层仍保持下老上新的层序。

(3) 褶皱构造:褶皱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在地壳岩石中褶皱弯曲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显微构造直到巨大的构造盆地和地槽带均属褶皱构造。在松散的沉积物,沉积岩,各类变质岩,甚至某些火成岩中的原生流动构造,都有褶皱发育,这说明褶皱可由多种压力环境下形成,其形态多种多样。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特征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核部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则相反,岩层向下弯曲,核  部较新,两侧依次变老。如岩层未经剥蚀,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仅见到最新地层。若岩层受剥蚀,则地表可出现不同时代的地层露头。

(4)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由于岩层受力发生脆性破裂而产生的构造。根据相邻岩块沿破裂面的位移量,又可分为节理和断层。

节理:节理是当岩层、岩体发生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时的断裂构造。它是野外常见的构造现象,一般成群、成族出现。

断层:是岩体发生较明显位移的破裂带或破裂面。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形态各异,规模不一。断层深度可达数千米,断层延伸最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根据断层上下盘沿断层面相对移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和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线方向发生了相对运动)。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

    

地壳的运动复习指导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的概念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为坚硬的固态岩石,且不连续,由很多板块组成,但其下的软流层为近似液态物质可以流动,故而岩石圈内的板块之间是有相互运动的。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产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

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而外力作用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这两种力作用的结果。其关系表现为:



图1地质作用分类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中普遍存在的是地壳运动,我们当前地表形态的形成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变位或变形的机械运动。如地表的隆起、断裂、凹陷等运动。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地壳运动是地震,地震时只有里氏震级超过3级才能被人类所感觉到,而绝大多数地壳运动是很难为人类感官所觉察的,这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进行的非常缓慢和较微弱,例如,当今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四五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喜马拉雅山每年大约增高1.27cm,10000年才增高127m。如今的喜马拉雅山是经过了4000多万年的累积抬升才达到当前的高度的。而且现在仍以每年3.3-12.7mm的速度上升。这种变化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之中是无法凭任何知觉感觉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大地很稳定,岩石也似乎永恒不变地永久固定在那里的原因。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向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因此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运动使得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会在地壳中留下“足迹”,这种足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表1 基本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

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

向斜下弯中心新,两翼老谷岩层下弯而成谷

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华山

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下降裂、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质构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利于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如果向斜构造中恰好又有储水岩层,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盆地中。

利用背斜构造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地步,中间为石油。

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

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断层处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开凿地下隧道时往往选址背斜部位,避开向斜部位,以保存每一岩层的完整性。

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内容:

地球的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之中(软流层上运动);

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交界处较活跃,见世界火山地震带;

板块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碰撞地带形成高山(陆陆)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海岸山脉、岛弧或海沟(海陆)如太平洋西岸的一系列岛弧链和海沟;张裂地带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图4世界主要海沟分布图

  

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坏,在表层形成疏松的碎屑残留物叫风化壳普遍

侵蚀

作用风力侵蚀风对地表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气候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

流水侵蚀侵蚀河流流动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形成河流侵蚀地貌,如,河谷、黄土高原的沟壑气候湿润的山区

溶蚀可溶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映,形成流水溶蚀地貌,如,钟乳石、石笋、石柱等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沉积

作用风力沉积伴随风速减慢,形成戈壁、沙漠(沙丘、移动沙丘)、黄土等风力沉积地貌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中下游

流水沉积伴随水流速度减慢,在河流的出山口至入海口依次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流水沉积地貌干燥内陆和邻近地区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各类岩石在地表裸露,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下,最后形成沉积岩;地壳的下运动又使各类岩石下沉到地壳深处,它们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原来岩石的成份、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下沉到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的岩石,在岩浆的作用下还可以发生再熔,形成新的岩浆。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表2三大类岩石

岩石种类成因常见岩石

岩浆岩岩浆上升类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花岗岩

沉积岩各种岩石碎屑经外力作用而成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各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 大理岩、板岩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图6)。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原因也即在此。

  

图6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思考回答:

(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巩固与练习 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能     C.重力能     D.潮汐能

2、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3、有关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类型

B.垂直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海洋

C.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

D.在自然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常常是单独发生

4、下列选项中,属地质构造的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火山、地震    D.褶皱、断层

5、如果不考虑外力作用的强烈影响,造成谷地地形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或地堑 B.向斜或地堑 C.背斜或地垒 D.向斜或地垒

6、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都在瞬间发生,会使地貌巨变

B.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C.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D.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力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7、下列属于风力堆积地貌的是:

A.河口三角洲 B.沙丘 C.渭河平原 D.裸岩荒漠

8、下列各类地形中,以内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峡谷 C.黄土高原 D.山麓冲积扇

9、在沙漠地区常见到的蘑菇石是以下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A.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10、下列地理事物中,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三角洲 B.沙丘 C.角峰 D.溶洞

11、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以下哪种作用形成的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12、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13、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14、下列地理事物中,以外力为主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 B.黄河下游的“地上河”

C.东非裂谷 D.夏威夷群岛

15、红海将会不断扩大,是由于红海位于: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张裂带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D.板块的消亡边界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向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背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C.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不良后果

D.隧道工程建设通过断层时,不易崩塌

17、分析下图,回答:



(1)A代表的地貌形态是 ,其形成原因是 作用。

(2)BCD三处容易找到泉眼的是 处,因为 。

(3)图中E处有流动沙丘,请在适当位置标出风向箭头。

(4)该地区地质构造为 。

18、读下图思考回答:



(1)从地质构造上看,A处为 ,B处为 ;C处为 。

(2)解释B处成谷,C处成山的原因: 。

(3)若开采石油,应在 处;打自流井,应该在 处;大型水库的选址,应避开 处,以免发生 、 渗漏等不良后果。



19、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解答:

(1)图中数码①代表 板块,数码②代表 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图中板块③与 (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

(2)图中字母A处与B处相比,地壳稳定的是 处,原因是 ,

图中字母C处与D处相比,岩石年龄较轻的是 处,原是 。

答案:

1.B 2.C 3.A 4.D 5.B 6.C 7.B 8.A 9.C 10.A 11.C 12.B 13.A 14.B 15.A 16.C

17、(1)风蚀蘑茹;风力侵蚀 (2)C;该处为断层 (3)略 (4)断层

18、(1)断层;背斜;向斜 (2)B处受侵蚀,C处堆积(3)B;D;A;地震、滑坡

19、(1)美洲 太平洋 印度洋 (2)A处 在板块内部 (3)C处 这里是海沟

地壳运动和变化易错点总结

易错点 1 地质剖面图判读不清

典 例 读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 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

(2)Q 处的地下水

A.属于潜水 B.不属于承压水 C.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恢复 D.循环周期短

(3)有关岩层沉积的先后顺序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处先沉积,乙处后沉积 ②乙处先沉积,甲处后沉积

③上部先沉积,下部后沉积 ④下部先 沉积,上部后沉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不能根据气温的高低判断地势的高低;二是不能根据岩层的弯曲情况判断地质构造;三是不理解背斜、向斜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四是对潜水、承压水的有关知识不理解。读图可知乙处为一高温中心,说明地势较周围低,属于盆地地形;从岩层的弯曲情况来看,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故第(1)题选 D。Q处的地下水位于隔水层之下,为承压水,循环周期长,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恢复,故第(2)题选 C。背斜岩层外新内老,向斜岩层外老内新,乙处背斜成谷,中心岩层外露为沉积较早的岩层,甲处向斜成山,槽部为沉积较晚的岩层;在沉积岩中上部的岩层是在下部岩层沉积之后形成的,故第(3)题选 C。

【纠错心得】地质构造的判断是高考的常考内容,背斜、向斜可以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的地貌形态判断。复习时可以自己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帮助理解。

【纠错体验】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2.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图示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C 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易错点 2 河流地貌判断不清

典 例 读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某区域示意图,分析阴影区域,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地形名称是

A.冲积扇 B.冲积低平原

C.河谷平原 D.三角洲

(2)该区域不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干旱 B.洪水

C.土地盐碱化 D.沙尘暴

【错因分析】第(1)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阴影区域的位置及其与河流的关系判断不清;二是没有注意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情况;三是没有认真对比四个选项。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区域位于河谷的出口,且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弯曲,说明该地形区较周围高,河流从其中间部位流过,应为山前的冲积扇。冲积 低平原、河谷平原、三角洲地势应该低平,不可能较周围地区海拔高,且从阴影区域所处的位置也可加以区分,故选A。第(2)题出错主要因为对这四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明确,该地较周围地区海拔高,土壤排水性能良好,因而虽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不易产生土地盐碱化。故 选 C。

【纠错心得】根据等高线的不同弯曲情况判断地貌类型是解答该题组的关键。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为山脊,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线发生了两次不同的弯曲,河流流出山谷以后在出山口位置形成冲积扇,因而阴影区域较周围地区地势偏高。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各种河流地貌的位置、形成、特点加以对比分析,熟练掌握。

【纠错体验】 读图完成3-4 题。



3.图中河流 a、b、c 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4.图中 c 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A.瀑布 B.冲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易错点 3 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不清

典 例 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 l、沉积岩 l、沉积岩 2、火成岩 2、 沉积岩 3

B.沉积岩 3、火成岩 l、火成岩 2、沉积岩 2、 沉积岩 l

C.沉积岩 3、火成岩 l、沉积岩 2、火成岩 2、 沉积岩 l

D.沉积岩 3、沉积岩 2、火成岩 l、火成岩 2、 沉积岩 l

(2)火成岩就是岩浆岩,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

A.沉积岩 l B.沉积岩 2 C.火成岩 l D.火成岩 2

【错因分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二是读图不细心,没有注意岩层之间的切割关系以及火山与沉积岩1的关系。(1)沉积岩地层由下至上分布,年龄由老到新,故沉积顺序为沉积岩3、沉积岩2、沉积岩1;火成岩l侵入到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中,说明其形成比沉积岩3、沉积岩2晚;火成岩2切穿了火成岩1并在沉积岩2之上形成了火山,属喷出岩,然后沉积岩l覆盖在火山周围,说明火成岩2出现在沉积岩l之前。故选 D。

(2)火成岩1为侵入岩,火成岩2为喷出岩(形成了火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故选C。

【纠错心得】关于岩层层序的确定,要依据岩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复原地质作用的过程,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一般规律是沉积岩受沉积作用先后的影响,正常的层序是岩石年龄老的在下,岩石年龄新的在上。如果沉积岩中含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化石,也可以根据化石形成的先后来判断;如果岩层之间有切穿关系,那么被切穿的岩层先形成,切入的岩层后形成;如果受岩浆活动影响形成变质岩,那么原有的岩层先形成,变质岩后形成。掌握了上述原则,题目也就找到了切入点。

【纠错体验】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

A.花岗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易错点 4 不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典 例 读下面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主要是对图示景观的形成把握不准造成的。图示景观①为珊瑚岛;②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③为沙丘,受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④为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沙丘同受沉积作用。故第(1)题选 D,第(2)题选 C。

【纠错心得】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到某一地区,其地表形态会以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为主,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区分,例如三峡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壳上升运动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有关;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其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冰川作用、流水作用也密切相关。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最好能联系 相应的景观图进行辨别,而不是单纯地理论识记。

【纠错体验】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A.背斜构造 B.向斜构造 C.断层构造 D.板块构造

9.图中乙处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易错点 5 不理解地形倒置和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典 例 1 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C.岩层的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D.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二是读图能力较差,不能根据示意图判断区域地形的变化。①表示岩层受力弯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④表示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受侵蚀;②表示该区域在外力的侵蚀下地表变得平坦;③表示在外力的不断侵蚀下,背斜部分成谷,向斜部分因槽部岩石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地。故第(1)题选 B,第(2)题选 A。

【纠错心得】背斜与向斜在地貌形态上都会形成山地或谷地,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弯曲向上拱起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常出现地形倒置现象。背斜、向斜的区分不应只看所形成的地貌形态,而应根据岩层的弯曲情况以及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

典 例 2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 A、B、C、D 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

(2)寻找油气资源应在图中的 处,探寻地下水应在 处。

( 3 ) 如 果 修 建 地 下 隧 道 , 应 选 在 处,原因是 。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判断不清,不能根据岩层的弯曲、断裂、错动情况判断地质构造;二是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理解不清。(1)A、B处为断层构造,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D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2)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向斜剩于地下水的汇集。(3)隧道一般开凿在背斜部位,岩层呈天然的拱形符合力学原理,同时工程难度较小。

答案 (1)D C (2)D C (3)D 如果在向斜部位修建,将可能把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修建,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工程成本较低;岩层是天然的拱形符合力学原理。

【纠错心得】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由于岩层天然的拱起、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背斜成为开凿隧道的良好选址;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密度的差异,上层是天然气、中层是石油、最下层是水;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底部低凹易于地下水的汇集,是良好的储水抅造;一般工程的选址都要避开断裂地带,但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容易发育成河谷,同时地地下水易出露于地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

【纠错体验】

10.岩层受力会发生褶皱,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右图中①是一个水平岩层的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②一④空白格上绘出“背斜成山”至“背斜成谷”的演变图。

(2)用文字对图示加以简单的说明:

①最初形成的沉积岩层一般是水平的;

② ;

③ ;

④ 。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 11-12 题。



11.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矿且比较安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2.在 a、b 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易错点 6 不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典 例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E 为变质岩 B.A 为沉积岩C.D 为岩浆岩 D.C 为岩浆

(2)图中各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⑤一外力作用 B.⑥一变质作用 C.③一重熔再生作用 D.①一冷却凝固作用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不熟悉,不能根据图示的过程准确地判断字母与序号的含义。读图分析可知A为岩浆,B、C为岩浆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故第(1)题选 A,第(2)题选D。

【纠错心得】正确解答该类题要弄清楚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指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重新回到新的岩浆的过程。岩浆喷出或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在该过程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也可以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观察岩石圏的物质循环过程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纠错体验】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回答 13-14 题。



13.图中①表示

A.岩浆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4.图中 M 表示

A.冷却凝固 B.重熔再生C.变质作用 D.外力作用

1.D 2.C

3.A 4.C

5.B 读图可知图中是先形成沉积岩后有火山活动,②④形成的应最晚

6.C ③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

7.D 若③为石灰岩,变质以后形成变质岩——大理岩

8.B 从图中甲处岩层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为向斜成山

9.A 乙处河谷的形成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10.(1)略。

(2)岩层受到挤压上拱形成褶皱,背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形成裂隙被侵蚀顶部被不断侵蚀,形成谷地,背斜成谷

11.B 乙处位于背斜顶部且在外力侵蚀作用下,煤层已出露地表,适合露天开采;丁处煤层也出露地表,但丁处是断层,不稳定、不安全

12.A a处煤层位置高,密度较小的气体容易在此汇集,故易发生瓦斯爆 炸;b处是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故易发生透水事故。

13.A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形成,读图可知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14.D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 M 表示外力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1714.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4、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

高中语文必修一绪论教材解读和教学思考 高一物理必修1绪论

高中语文必修一 绪论 教材解读和教学思考(一)了解语文必修①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语文(必修①)》编写说明来看,突出了以上几点。1.力求照顾高一学生“初始”的特点高中语文必修①是提供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所以,

高中化学必修一视频001 高中化学必修1视频

高中化学必修一视频教程详情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15第四节氨、 硝酸和硫酸14硫和氮的化合物13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12第一节 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11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和有关金属计算10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三)9

声明:《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为网友帅气藏进风衣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