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琮:依法治国,关键何在?

四中全会召开在即,依法治国被首次列入中央全会专题。民间的期待,对此虽千差万别,但至少说明:依法治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任务艰巨,而当局对依法治国高度重视、决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毋庸讳言,和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相比、和民众的诉求和期待相比、和法治比较健全的先进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任重道远。作为上层建筑的法治建设,已显著滞后于经济基础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变革的经济体制之间,矛盾也日益突出。依法治国的口号多年来虽不绝于耳,但进展不大、成效不彰,局部甚至停滞倒退。今日重提依法治国,应对此深刻反思和总结。如果依然满足于一般的教育和号召;局限于司法领域的调整和改进;着眼于民众的知法守法;却对推进依法治国不可回避的思想、权力和利益的变革,缺乏认识、无所担当,恐难免重蹈此前高调宣传、却无疾而终之覆辙。推进依法治国要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笔者以为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指导思想的突破和转变。

重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指导思想的突破和转变。欧洲启蒙运动、日本“脱亚入欧”、中国改革开放,皆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如今耳熟能详的“市场经济”,八十年代初也曾被诘难批判、视为禁区。如果在经济指导思想上,未能突破这一禁区,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此后就根本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功。推进依法治国,同样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实现新的突破和转变。

确立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落实法律至上的治国方针。

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名片。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君王领袖、学说思想、宗教道德相比,依据法律治国最公平规范、稳定可靠、也最具操作性。然而执政之初的第一代领导人,推崇宣称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专政理论,加上暴力革命的惯性、并不把宪法法律太当回事,更谈不上法律至上。毛泽东1954年曾坦言:我们有不少同志,就是迷信宪法,以为宪法就是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企图把党置于宪法约束之下。我从来不相信法律,更不相信宪法,我就是要破除这种宪法迷信。刘少奇58年也说: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看来实际上靠人,法律只能做办事参考。党的决议就是法。因此,虽然按老大哥要求也搞了部宪法,却束之高阁。颇具戏剧色彩的是:65年元月“四清”运动,毛对刘、邓没有请他与会和讲话,大为不满,居然想起从未放在眼里的宪法和党章,要依法伸张自己的公民和党员权利,质问和挑战刘、邓。到了66年11月14日无法无天的文革岁月,在钓鱼台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居然又拿出宪法念了一段,说宪法规定工人有集会结社的自由,以此支持王洪文等在安亭聚众造反。同样曾经不在乎法律的刘少奇,则到了67年批斗灾难降临时,才想起宪法应该保护自己的公民和国家主席的权利,只能令后人扼腕!

中国几千年的帝王专制,为权力至上、唯上唯官的政治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藐视法律、迷信专政,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一样,自有其不良传统。最高领导人不把法治当回事、各级官员必然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视法治为招牌和工具,等而下之、必甚焉哉。再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理论和实践的强化积淀,官员的法制意识,普遍淡漠。不但基层土豪官员,口吐蔑视法律之狂言,堂堂外交部发言人,一不小心也吐露真言:“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这一不良政治基因,倘以不能否定前三十年为借口,得不到认真批判和清除,宪法法律一旦触犯权力之逆鳞,随时可以被弃之如敝屐。薄氏在重庆践踏法治、望风披靡。王立军狂言“打黑除恶、法律无障碍”,居然均博得高官站台、官媒吹捧,为虎作伥、甘为鹰犬者,亦大有人在。法律之实际地位,可见一斑。

文革结束之初,老干部们亦深受无法无天之害,终于如67年之刘少奇、意识到宪法法治的宝贵。他们顺应民意和历史潮流,推动法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正如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所发现:政治民主和法治成就,很多来自权势人物的私念,客观上造成若干权力多极化的空间。可是如果法治触犯其利益,他们也会很坚决地表示反对。八十年代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固步自封、治国理念未能与时俱进,更由于既得利益和权力的阻挠,法治建设裹足不前、甚至有所倒退。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原则本来十分简明。英国大法官柯克为阻止国王审案,告诉国王他虽“在万人之上,但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但这一法律至上的理念,近来被若干似是而非的口号刻意模糊歪曲。如“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三个至上”,不但语法错误、逻辑荒唐,更容易导致思想混乱、行为失范。事业、利益、法律等不同范畴的概念,本不宜扯到一块并列。三者之中,最稳定明确、且具体可操作的,是法律。而事业和利益,因主体多元、边界模糊、因时因事而异,在司法实践中每每难以具体界定。养老金改革方案纷争,哪一种算代表人民利益?党的事业、人民利益,惟有通过法律表达和实现,方为依法治国之正途。长期全面专政、政治挂帅的熏陶和习惯,导致法治意识淡漠、法律地位不尊,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相当薄弱。反腐名人杨维骏,一再告诫要找纪委不要找法院,是对法治现状的真实写照。不明确法治领域唯有法律至上,必然有各种违背和对抗法律的主张,打着同样至上的党的事业或人民利益的旗号,依仗权力得以实现,法律至上则沦为笑谈。与“三个至上”相表里的另一表达,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然而既属不同范畴、又为不同主体,必有各自的利益和判断,三个“统一”,以何为依归?何况党的领导,需通过各级组织和干部实施。当家作主的人民,更是复杂多元。文革时的“群众运动”、“群众专政”,不也打着人民的旗号师出有名?类似《环球时报》爱国必爱党、两者自统一的逻辑,值得警惕。现实政治生态下,强调三个“统一”,往往统一到某个“一把手”的意志上。正如邓小平论及政治体制及生态弊端时所言:“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了个人领导。” 因此,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必须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统一于唯一至上的宪法和法律。

专政就是不讲法律,依法治国必须告别专政。

专政乃人类治国史上的特有形态。无论是法国大革命的雅各宾专政、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还是中国版的孙文“军政”、毛氏专政,本质皆如罗马西塞罗之名言:“当武器出鞘时,法律就变得沉默”。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毫不隐讳地宣称:“专政是凭着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毛氏将之高度概括为“无法无天”,当年他们毫不隐讳专政对法律的排斥、与法治的对立。专政大师们不但理论坦白,且行胜于言。苏联大清洗、中国文革、红色高棉暴行,专政刀俎之下,人权、法治皆荡然无存。专政的教义,令无法无天者充满理论自信,以专政之名,无数践踏法律和人权的罪行骇人听闻。主张法治者,以反对专政的罪名被打成右派、右倾,连刘少奇的《修养》,罪名也是“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回顾历史,凡专政理论铺天盖地、专政口号响彻云天之际,也是法治最为黑暗、社会最为不堪之时。张春桥在文革收官的75年,为文革疯狂破坏法治背书总结,在《红旗》上发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三十九年过去,又是在《红旗》(不过这次是在《红旗文稿》上),出现了王伟光兜售专政的奇文,颇似替先师张春桥招魂。口必称马列的王伟光,必定熟读列宁“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专政诠释,在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却跳出来大讲“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专政,不知是何用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也早已发生巨大变化,王氏阶级斗争理论漏洞百出,陈腐不堪的专政教义已失政治基础。另一“专家”则数典忘祖、置祖师爷爱专政弃法治的说教于不顾,说法治不能代替专政、鱼和熊掌两者得兼。胡言乱语背后的实质和祸心,是要效仿文革、将一切不同政见冠以阶级敌人之名,运用专政手段加以迫害。但一旦专政的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对“阶级敌人”可以不讲法律实行专政,不受法律保护的就不会仅限于“阶级敌人”,普通民众甚至当权者都可能成为专政的受害者。希特勒反犹、斯大林肃反、毛泽东文革,类似教训如出一辙。专政英雄王立军被迫出逃,更是最鲜活的例证。专政的理念,和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观;统统根本对立。依法治国,必须告别专政,实施宪政。

国家的治理方式,虽貌似形形色色,然不论何种国体,当代政体中真正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无非专政和宪政两途,只不过前者正日渐式微。习近平说得好:“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古有学政、盐政,今有渔政、路政,赋予宪法生命的宪法实施、依宪执政,即为宪政。本来再简明不过的道理、十分清晰的逻辑,却被某些所谓学者专家,搅得混乱不堪。既要实施宪法,却又抨击宪政;口称依法治国,还要坚持专政。无视起码的逻辑和理论自洽,实在不值一驳。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根本转变、完成从专政到宪政的根本转变,才能从革命建国迈入依法治国、汇入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潮流,实现国家和政权的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推进依法治国,也要学习开放。

中国经济实现奇迹,得益于对外开放,而且主要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推进依法治国,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要不要对外开放?方针却似乎并不明确。虽然王岐山说了,反腐要学香港、新加坡的经验,但几个“不搞”、“不讲”的权威声音,总体透露出在法治问题上,排斥抵制西方经验的心态和立场。

鉴于国情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差异、以及通往现代国家治理的不同历史发展路径,我们当然不应该、也不可能照搬西方法治国家的经验。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从实行专政转向依法治国,必然伴随着对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在西方国家的法治文化中,有为多个国家长期实践共同证明了的成功理念,如唯有宪法法律至上、违宪必究,权力法定、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约束和制衡等,没有理由不能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借鉴。法治的共性,固然需通过中国法治的个性以实现,但个性、特色也只有遵循普遍共性规律,才能体现一切法治的共同实质内涵。否则或虽有法律之名,却难有法治之实。中外古今,即使是专制暴政统治,也从不缺少法律和法制的身影。战国时期的王权中国,还出现过主张以法治国、提倡法制的法家。但他们鼓吹和推行的、绝非现代法治国家之法,而是令专制统治更为合法有序、更加高效便利的法律工具。君王为本、法律为用的本质,是“以法”而非“依法”治国。在崇尚暴力的革命辞典里,法同样是实施专政形而下的工具,而非国家治理形而上的核心理念。现代法治,乃普世价值,民元以降,现代法治理念,才从西方传入中国。中国后来的司法体系,基本也以西方为蓝本,如果我们的前辈当年对此也不学不搞、或者我们今天对此又推倒重来,那只有回到县太爷衙门断案的时代。排斥西方的法治经验,如同制造业只引进装备、模仿技艺,却不肯学习企业治理和管理,仍然成就不了现代企业。同样是学习西方,清季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同时代日本福泽渝吉系统学习的主张,其利钝成败、中日甲午之战已高下立判。甲午海战的教训过去一个甲子,中国才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如今又过去一个甲子,法治建设对外开放的思路,如果还停留在洋务派张之洞时代,岂不令人悲哀!

排斥学习西方法治经验,阻力来自陈旧僵化的意识形态:几十年不见长进的意识形态,仍然停留在两大阵营和冷战时代。对法治也要问姓资姓社,宁要社会主义的专政,也不要资本主义的法治。所谓国际阶级斗争的思维,不但掣肘了国家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损害了国家利益,也严重束缚了法治建设的前进步伐。阻力也来自与法治天然对立的既得利益集团:引进普世有效的法治经验、实现依法治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寻租、特权、违法行为必然走向末日。对此不甘的既得利益集团,善于拉意识形态大旗为虎皮,抵制真正有效的法治,以竭力维护自身的特权。阻力还来自认疮疥为桃花的夜郎自大:德国磁悬浮在本土被否决、美国高铁迟迟不能兴建,本来体现了工程项目由市场决策、公共预算受刚性约束的良好法治环境,却被无知作者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嘲笑。难怪大跃进过去五十年,于法无据的“四万亿”投资,又卷土重来。

西方法治国家有依法治国的长期历史,也经历了反复试错、曲折前进的法治建设历程,还建立了与时俱进、不断革故鼎新的完善机制。实践证明:西方法治国家的公权力,真正受到了有效约束、被关进了法治之笼。以美国总统之尊,竞选结果倘有争议,可诉诸法律解决、绝无血雨腥风;一旦曝光丑闻,必定黯然下台;中国企业与之对簿公堂,居然输了官司。税收和预算法定,不闻三令五申禁止奢靡、糜费公款。言论真正自由、私人财产不容侵犯、更不会连王立军之辈、亦毫无安全感。57年小石城事件,为维护司法权威,不惜派伞兵护送黑人学童入校。毛泽东、邓小平也都曾承认:在西方法治国家,不至于出现斯大林式的政治和人权灾难。至于最近复旦苏姓教授,为拒绝学习西方民主法治找借口,居然说什么“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殊不知专政更是别人不但嚼过、而且已被唾弃的有毒食品。和市场经济一样,法治和宪政也不是西方的专利。法治无国界,先验武断地视西方法治经验为禁区,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西方成功的法治经验,是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和宪政的必由之路。

正如哈耶克所言:“每一种社会秩序,都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之上”。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秩序,呼唤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的社会秩序,不可能建立在阶级斗争和专政的意识形态之上。推进依法治国,绕不过意识形态的突破和转变。脱离社会、脱离时代、脱离民心、近乎神学的意识形态,再不图创新突破,不但日益成为改革发展的桎梏,最终还必将被历史所唾弃。当然,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从来就面临重重困难和阻力。因此,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必须排除各种阻力,再来一次思想解放,以实现意识形态的突破和转变,。

二 ,批判破坏法治的错误,改进与法治相悖的治理方式,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首先,对历史上、特别是文革践踏法治的教训,要勇于面对、深刻反思、彻底批判。

法治崩塌,共和国历史上曾代价沉重、教训惨烈。对破坏法治的错误和教训,只有勇于承认、大胆揭露、认真总结,才能使民众和执政者、特别是今日对此知之甚少的年轻一代,了解法治破坏的灾难深重、法治社会的弥足珍贵;才能认清以权乱法的历史根源和深厚土壤,痛下决心追根溯源、革除积弊,收治本之效;才能彰显执政者自我反省、改弦更张、真正推进依法治国的诚意和决心。往事不谏,何以论今日之是非?对历史上破坏法治的错误遮遮掩掩、甚至掩盖抹杀、文过饰非,诬揭示真相为历史虚无主义,无异于默认历史上破坏法治的合法和正义,使今日后继有人的破坏法治者,从“优良传统”中找到自信。然而,历史上、特别是文革践踏法治的罪行,还远未得到彻底清算;其思想和制度的深层次根源,也未曾认真的检讨和反思;对如何防止灾难重演,更缺乏立足于法治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对文革践踏法治的揭露和反思,更成了禁区。无视法治的文革思维,铭刻在一代人的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不系统加以清理批判,必然在国家治理中时有表现。明显违反法治的“严打”、“清污”;江苏某县办访民“学习班”;重庆“唱红打黑”;都不难窥见践踏法治的文革幽灵。依法治国,意味着政治体制从专政到法治的的创新。而改革创新,如市场经济之于计划经济,乃哲学意义上对过去的批判、否定。如果对前三十年的错误曲意辩护、不能实事求是地批判否定,不可能走上通往法治的创新之路。批判历史上破坏法治的错误,今天已难觅直接利害人,尚且视为禁区,今日破坏法治者、每有权力资本的豪强背景,岂不是更难制止和纠正?诚然,对历史的检讨,不是为了纠缠过去的功过罪错,而是要明确今后的大是大非。刘少奇当年为大饥荒立碑的提议值得效仿。建文革博物馆、立文革法治和人权灾难纪念碑,无疑是批判破坏法治、决心依法治国的最好宣言。

现实政治生活中违背法治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和普遍,如不痛下决心治理,就谈不上依法治国。

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不彰的现状,当有清醒认识,切不可盲目自信。依法治国的宣言、决议,三十年来可谓卷轶浩繁,但违背法治的现象,却依然随处可见。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违背法治的行为、尤其是以权乱法,失之宽纵,甚至听之任之、未能严加纠正、问责和惩治。大到以公权力强买民企合法矿权、剥夺公民宪法保障的言论、出版权利,小至发改委腐败分子干涉市场化商品价格、广电官员凭心血来潮禁播剧目,权力违法皆畅行无阻。民间虽有不满,亦投诉无门、奈之若何?丧失民心、败坏政权形象的暴力强拆、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绝、几成顽症,在于对责任人基本未加追究、即有处分也是做做样子轻轻放过。近年披露的多起重大冤案,对相关责任人,本应严肃追责,却大抵未见下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破坏法治的纵容,无疑是对其鼓励和示范。以政治正确、组织决定为盾牌,肆意破坏法治的行为,势必继续蔓延。薄熙来一案、其审判程序固可圈可点,但最大败笔在于:对薄仅起诉其个人刑责,对其践踏法治的职务犯罪,完全回避。重庆“打黑”,究竟是当时高官、媒体所称道的学习典范,还是践踏法治的反面典型?大是大非、不可不辨。近来贪腐大员纱帽成打落地,亦仅见追究其个人贪腐,对官员在位时擅权破坏法治的罪行,却讳莫如深。给外界的印象,似乎除了贪腐和细行不检、贪官们居然个个政治正确、爱党敬业、忠诚守法。论官员之罪,枉法为政比个人贪腐,危害更甚且每上愈况。主持政法多年的周永康,对一段时间的法治破坏,负有首要责任。如果依然如法炮制、刻意回避其政治责任,不治其破坏法治之罪,又将置法治、置依法治国于何地?

周家琮:依法治国,关键何在?
转变与法治相悖的传统治理和施政方式,是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

正如医疗改革的重点,不在医院;经济改革的根本,在于营造市场环境;依法治国的难点和重点,也不在于司法领域和技术层面的改进完善,而是要着重转变传统治理和施政方式,建设国家治理的法治环境。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方式,与计划经济基础相适应,与专政政治体制高度契合,既移植了苏联体制的核心要点、又颇具中国特色。文革时期,甚至出现以最新指示治国、军事管制治国的极端方式。与依法治国的理念,皆大相径庭。三十年改革开放,法治状况有了巨大改善。然而,传统治理方式根深蒂固、惯性巨大,政治体制改革又迟迟未能推进,目前的国家治理和施政方式,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每有相悖,与法治国家的共同特点,相去甚远,对此必须深刻认识、自觉转变。

会议治国、文件治国、批示治国,仍是目前国家治理的主导方式,不但大大挤压了依法治国的空间,也为官治、权治开了方便之门。法制部门的某位官员,曾在内部会议上,生动评价过不同治理方式的实际能效:宪法不如专门法、专门法不如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不如红头文件、红头文件不如领导批示、领导批示不如一个电话。于是文山会海、海量上访,应运而生,而方针政策,则如月相盈亏、变幻无常。庐山会议前期纠左,因彭、毛龃龉突然转向;房地产调控,文件打架、南辕北辙;重庆文件发明“休假式治疗”;首长一言九鼎、对重大项目生死予夺。毋庸置疑,以学习理解领导讲话、传达贯彻会议文件,作为施政治国的主要方式,只能是人治、权治,而非法治。依法治国,是某种意义的“无为之治”。庙堂之上,应该自觉从会议、文件、批示中解放出来,向法治国家学习,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

运动治国,乃前三十年之常态,几无宁日,老一代人皆记忆犹新。十一届三中全会虽曾庄严宣布,今后不再搞政治运动,但政治运动的幽灵,仍不时在中国大地徘徊。后三十年,思想有清污、治安有严打、经济有清理整顿、政治有三讲保先。如今改头换面,叫做专项斗争或专项行动。平时疏于治理,一旦问题突出或首长指示,则大张旗鼓运动一场以示职责所系。因此或误判或过头、冤假错案、罔顾法治之例,必所在多有。飘风不终朝,运动一过,遂故态复萌,如此循环不已。运动式执法在安全、食品、治安等领域,最为常见,事实证明也最为低效、治标不治本。运动治国传统悠久,官员舍此或技痒难耐、且无所适从。运动施政与当下体制生态,也高度兼容,但与依法有序、持久规范的治国方式,却背道而驰。运动治国终止之日,才是依法治国启程之时。

舆论治国、现在也叫“媒治”,同样传统悠久。“枪杆子、笔杆子”的“两杆子”理论,是舆论治国的指导思想。“两杆子”乃造反革命之利器,文革年代搅得中华大地昏天黑地。如今岁月承平,虽偶有以枪杆子“内惩国贼”之聒噪,然兵者凶器、岂同儿戏?违宪狂言只落得千夫所指。不过以笔杆子治天下的方针,承继文革占领舆论阵地的衣钵、如今依然大行其道。媒体本乃传播信息、教化国民、服务思想市场交流切磋的载体,也是监督权力、保障法治的工具。法治国家舆论在民间,政权难以以舆论治国,更不会上演军队控制电台的文武大戏。法治倘不健全,媒体则不免沦为垄断信息和意识形态、为权力背书和鸣锣开道的治国工具。舆论治国,首先是思想垄断:一方面,对影视、报刊、书籍、网站的审查、封杀,没有依宪透明、稳定清晰的标准,审查官拥有于法无据、却生死予夺的大权。大幅减少行政审批,本已作为改革重头戏,精神领域的审批审查却变本加厉,限制、剥夺了公民言论、出版等宪法权利。另一方面,以行政权力和财政资源供养官媒官学,进行思想灌输,以期实现苏共久加诺夫反思的思想垄断。以思想垄断为治国手段,秦始皇、戈培尔、日丹诺夫、张春桥等也曾盛况空前,而今安在?遑论今日互联网时代!舆论治国,还擅于操控媒体制造舆论假象,瞒骗民众、误导决策。“大跃进”宣传亩产卫星;文革“两报一刊”莺歌燕舞;九十年代初治理整顿;后来的粮食顺价购销、大学盲目扩招、四万亿疯狂投资,皆借报刊电视之力,制造舆论支持假象以利推行。然真相无从披露、禁止批评争论、正确意见无从发表,最后付出沉重的代价。舆论治国,也必然破坏司法独立。近年央视、中青报,一再未审先判,不禁令人回忆起胡风冤案、回忆起文革迫害“三家村”时,在报刊上先行的讨伐宣判。薄熙来把持的重庆媒体,为薄氏践踏法治摇旗呐喊,更是破坏司法独立的典范。舆论治国的方针如不改弦易辙、类似的悲剧仍将不断上演。思想本应多元自由、提倡争论,法治却须严谨有序、定于一尊。以媒体为治理工具,治理必然违法失序、媒体终将丧失公信,其政教合一的路数,绝非思想多元、司法独立的现代治国之道。

以上所列,仅现今国家治理方式中,有悖法治之荦荦大端。此外,如政务透明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过度保密制造信息特权,不知是沿袭战争时期的地下党思维,还是固守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敌情意识,或者就是为了借信息特权寻租和枉法腐败,信息特权导致国家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同样成为依法治国的障碍。其它领域与法治相悖的类似问题,亦比比皆是、枚不胜举。此皆推进依法治国之深层次障碍,不妨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对照检查 的方式,对目前执政治理中与依法治国相悖之处,广开言路、不设禁区、来一番彻底的对照检查。既能为健全法治发现和解决真问题,也能体现当局依法治国之决心、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 在思想、组织和制度上,落实对违宪违法行为的有效

监督、纠正和惩戒,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最后保证。

依法治国,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立法基础。虽然民法、预算法、新闻法、慈善法等重要法律尚付阙如,以至于四万亿投资和若干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缺乏法律依据;本来应由预算约束的兴建楼堂馆所和“三公”经费,亦无法可依;外交发言人声称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倒也符合对新闻有审查无制度的现状。所以前任委员长自豪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臻完备,显然过于乐观。但当前依法治国的难点和重点,并不在于无法可依、而是普遍的有法不依。有法不依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在于违法不究、违法成本过低甚至趋零为负。对违法违宪行为的监督、纠正、和惩戒,或因见惯不惊、或因法不责众,既缺乏思想上的重视;又缺乏有明确责任和权限的制度和组织;还缺乏实际可以对一切权力加以制衡的法定权力来源。

违宪必究,是治理有法不依、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根本。

宪法乃国之根本大法,但实际地位和实施效果,却一言难尽。如果一部法典、一项制度,虽颁布经年、却从未因被违反而遭投诉、而被追究,则无异于一纸空文。遗憾的是,四部宪法一个甲子,一直处于高高在上、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并非无人违宪,而是违宪难究。刘少奇手持宪法却申诉无门的窘况,迄今并无根本改变。习总书记说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那么违宪必究、违宪可究,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徒法不足以自行,有法律无司法,焉能禁戒违法?必将任其泛滥。宪法的神圣地位,必须依靠对违宪行为必究、可究、能究的组织、规则和程序,加以保障。不少国家设有宪法法院,受理违宪诉讼。据说别人有的我们不一定也要有,但恐怕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别人要有、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没有?没有宪法法院或拥有同等职权的机构,对违宪行为,向谁投诉、靠谁纠正?是宪法实施已完美无缺,还是本来就对违宪与否满不在乎缺乏诚意?如果对违宪行为投诉无门、违宪难究,根本大法尚不得保障,其他违法行为必将蔓延泛滥。依法治国势成空中楼阁、梦花水月。

治理有法不依,要从执政党内部开始。有法不依也是腐败,要象反腐败一样、重视和推进对有法不依的治理。

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党。执政党的纪律、规定可谓齐备,但一众贪腐官员的所作所为,说明党内有“法”不依的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宗旨高尚、行为下作;号称民主集中、实则大权独揽;名为五湖四海、德才兼备,人身依附、买官卖官却屡见不鲜。官场生态之忧,岂仅晋中?历任中央领导对党内治理,皆可谓殚精竭虑、千方百计,然倘若创新乏意、率由旧章,结果自然每下愈况。再不痛定思痛、追根溯源、刮骨疗伤,一党不治,遑论治国?官员党内不守法纪,治理施政时自然有法不依。君子之德风,流弊所及,民众细大不捐、有法不依的现象,亦十分普遍。漠视法治,已成为国人颇不光彩的名片。因此,严禁各级机关和官员有法不依,是依法治国的重点和起点,必须作为对官员考核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标准。治国新常态,不仅应着眼增长速度的缓疾、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应该把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对干部考核的重点,从首先重视GDP,转移到能否有效推进依法治国的轨道上来。有法不依是腐败之源,治理有法不依,也是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因此,要像反腐败一样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大力整治有法不依。纪委、监察部门内,应设立专门机构,把监督、纠正有法不依、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只有执政党和各级政府的率先垂范,有法不依积重难返之势,才有望得到根本扭转。

权力只有受到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才会被关进法治的笼子,才能做到“不敢、不能”有法不依。

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同样,绝对的权力也绝对导致有法不依。缺乏有效制衡的权力,有不断扩张、逾越法治边界的本能倾向,在滋生贪腐的同时,也诱发有法不依、违法乱纪。多年的专政传统、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权力结构,导致人格化的权力普遍法治意识淡漠,口称法治仅为装点门面,有法不依乃家常便饭。薄熙来治下的重庆堪为样本,其时有法不依者岂止薄、王二人?能够和法治对峙的,并非所谓人治、而是官治和权治。依法治国,首先要约束和制衡权力。但权力既非道德教化所能约束,所谓自我约束、自我革新,或系少数君子可为,但对多数权力之虎而言,已被一再证明系欺人之谈。目前政治体制下,对权力的唯一有效约束只来自上级。所以上访之路、络绎不绝;官员唯上、天经地义;加强巡视、亦立竿见影。但无论是治理贪腐、还是治理随处可见的有法不依乱象,仅靠自上而下却远远不够。不仅信息、能力有鞭长莫及、挂一漏万之憾;上下勾结寻求保护伞的教训,亦屡见不鲜。最后,类似毛氏“中央出修正主义怎么办”之问,在有法不依问题上同样存在。最准确、最及时、更有效、更彻底的监督和制衡,只能来自民间、来自权力系统外部、来自相对独立、可以相互制约的平行机构。现代司法警、检、法的普世架构,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其基本理念皆出自相互制衡。无权力制衡、无法治环境。且目前的政治资源,已足以实现所需制衡,毋须另起炉灶,但要切实改进。只要人大代表不是权力内定,而是真正选举产生、专业履责,就能够弹劾、褫夺违法的权力;司法不是在权力领导之下,而是真正独立,就可以不受权力干扰,惩戒违法权力;政协不是权力聘用的清议馆、而是敢于、乐于批评监督,说了不白说的民意机构;独立的媒体声音不再只是权力的喉舌和附庸、而是远航中的的瞭望者、森林中的啄木鸟;各种民间专业团体和NGO,得到保护、鼓励和发展;总之,只要摒弃潜规则落实显规则,使各种政治资源名实相副、各得其所,异化的权力必将受到有效约束,多年期盼的法治和清廉,庶几可真正实现。遗憾的是,虽经文革历史创痛、又有如今一把手不受监督、贪腐突出的教训,但体制一元化、权力高度集中的指导思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阶级斗争思维;权力场 “一把手”的皇权文化;仍根深蒂固。既得利益者、特别是贪腐违法官员,视权力制衡为异端、诬之为敌对势力阴谋、阶级斗争动向,排斥监督和制衡。多年高度集权的体制惯性,也必定使权力制衡面临重重阻力、举步维艰。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把进行权力治理和实现权力制衡,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厘清、明确权力的性质和边界、实现权力法定;改善、重组权力结构,使一切权力皆有制衡;健全、落实对权力的授予、监督和剥夺的实体和程序,使人民的监督、人民的权力,得以通过法定程序真正落实,而不再仅仅徒具形式。使“权为民所赋”的观念,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依照法律程序、体现在民众可以真切感受到的现实生活之中。

九十八年前,孙逸仙观钱塘潮叹曰:“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其时专制政体,在世界诸国中,尚什之有九。百年过去,今日专制孑遗,已什不足一。此乃孙氏所谓世界潮流欤?伟大的历史人物,皆以认清世界大势、顺应历史潮流而留名青史。逆世界潮流而动、妄图开历史倒车、如薄熙来之流,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自辛亥推翻帝治,先贤宋教仁等的法治中国梦、已逾百年。法治和民主,更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我们期待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能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高度,以认清世界潮流的远大眼光、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继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实现依法治国,为中华文明,立下又一座历史的丰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1910.html

更多阅读

孕37周+2天:提醒啦,孕晚期的准妈妈们要记得去查甘胆酸!

孕37周+2天:提醒啦,孕晚期的准妈妈们要记得去查甘胆酸!(本文及所附表格系作者原创,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谢谢合作!)我选择的产检医院是我们当地甚至是在全国都比较权威的妇产科专业医院!虽然每次产检都人满为患,都要排很长时间队挂号、

51群组被关闭,原因何在? 长期反复胃病原因何在

           51群组被关闭,原因何在?                    作者:心灵朝阳  看到此文的51好友,请务必抽时间回群一趟,12月1日,群组将正式关闭,届时将无法打开群组后台,无法发帖、回帖。有需要搜集的资料,请务

四中全会看点:依法治国概念股附股

1、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王凯进点评:四中全会召开时间确定,还有炒作预期来回折腾,到召开时间左右才可能结束题材炒作,注意时间点)。根据之前透露的消息,本次会议的主

周小平:《少年,你真的了解这个国家吗?》

周小平:《少年,你真的了解这个国家吗?》——甲午年论中华何以不灭亡。——借五四和中国年轻的互联网人谈谈文:周小平同志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有太多拐弯抹角或阴阳怪气地丑化和矮化中国人的段子在日夜不停地流传,似乎“中国人有劣根

药价:孰是,孰非?

两会期间,OTC企业家提出了处方药不做营销可以降价50%夺人眼球的新论。孰是,孰非?处方药中有条件做临床推广的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是普药,以基药、常用药为代表的普药销售占比越来越大     药品定价的真实说     即便是有条件做

声明:《周家琮:依法治国,关键何在?》为网友心云间凝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