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新乡经济开发区的杨兴科今年39岁,他创作的根艺书法被书法名家称之为根艺象形字。杨兴科说,12岁那年,受一位做根雕的老木匠的影响,他喜爱上了根雕艺术。老木匠虽然不会写字,但老木匠的根雕艺术品上有书法家题的字,这让杨兴科喜欢得不得了,他不知道那叫啥字,但就是看着好看,于是,他开始有了学写毛笔字的想法。
从开始练习毛笔字,到后来坚持的十多年里,一笔一划让杨兴科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当然其中也有困惑,甚至有过想放弃的念头。“记得刚开始练习时老师每天在强调我们写字时中峰用笔 ,说中峰用笔有力。但在一次书画展上却偏偏有位老师说楷书现在主流是侧峰了,侧峰写出来的字潇洒。那一刻我感觉无所适从了,但后来想想,又好像明白了什么,艺术可以有规矩可循,但写得舒服看着顺眼就好。从此,我就开始‘用目临摹、用心写字’,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是很享受的。”杨兴科谈起他的创作经历时感悟良多。

学习书法、制作欣赏根艺,是杨兴科除日常工作外的最大爱好:“小学三年级时,偶然一次去朋友家玩,看到了一件用石榴根做成的花盆架,它像一个寿星佬,整件作品雕刻得非常完美,很想摸一下,却被朋友制止了,说这是他外祖父留下的宝贝,谁也不许碰,碰坏了赔不起。于是,我成了他家的常客。不为别的,就为了多看一眼那石榴根做成的花盆架。”这种近乎痴狂的喜爱让杨兴科每每捡到一根树根、一块枯木,都会认真端详仔细品味。他收集那些在常人眼中看似废物的树根,经过他的整理摆弄后,不是像飞禽走兽,就是像古今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爱好书法的他经常一练就是大半夜。有一天黎明时分,杨兴科还在练习书法,书桌上的根雕影影绰绰,杨兴科灵机一动,手捏狼毫,一幅似根雕、像隶书、充满画意的根艺象形字书法就这样诞生了。他观看良久,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从此竟一发而不可收地爱上了这种书法表现形式。
“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很多用根艺做成的艺术品,也有画出来的画,但这种书法与象形文字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还没有。”杨兴科说,根艺象形字是在传统书法绘画基础上的创新,贵在自然,贵在趣味,贵在形神兼备。大自然中的植物之根千奇百怪,要想写出根之形,根之美,大胆的同时,还得注意细节;看一幅根艺象形字作品,就像在看一部书,在听一首妙曲。
根艺象形字其书之美主要在于根之韵。其形似根,有老态龙钟,有嫩枝须根,姿态各异。在静中有动的同时,还要讲求字形结构的动态美。中央美术学院张凭教授看了杨兴科的根艺象形字作品后,鼓励杨兴科“继续努力,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