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廖翊

字号:T|T
14642人参与 68条评论 打印 转发
1234…32333435
1961年,中国最困难的那段日子,一群刚迈出校园的武汉学生,响应号召,离开都市,告别父母,风尘仆仆奔赴了正在开垦中的湖北省人民大垸农场。图为:大垸农场武汉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
核心提示:《知青》表现的不只是上山下乡身体上的苦,还有极左路线和对人性的危害。
本文摘自:《北京晚报》2012年06月14日第26版,作者:廖翊,原题:《梁晓声回应质疑不敢把“知青”浪漫化》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知青》,不仅引发观众的热议,而且把著名作家梁晓声再度拉回人们的视野。作为《知青》的编剧,梁晓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知青》是一曲挣脱暗影的青春之歌!
2008年,梁晓声接手电视剧《知青》编剧,与团队达成共识:绝不能过滤“文革”极左特征,现实题材一定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定要追求史性和诗性,绝不搞虚假的现实主义。
在对《知青》播出后的一片好评中,网上也有人质疑,该剧某种程度上将残酷的岁月浪漫化。梁晓声对此表示不可苟同。
“《知青》表现的不只是上山下乡身体上的苦,还有极左路线和对人性的危害。比如周萍的命运,赵曙光说‘中国病了’的那封信,还有在火车上看本书都被检举……在那个年代,爱情不能顺利进行,友谊难以维系,动辄被调查,哪有半点浪漫与好玩?剧中无非是写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们还是希望有人性的温暖,还是渴望纯真的爱情和友谊。”
梁晓声有着在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切身体验,他认为,人性与温暖,美与丑的较量,即便在“文革”岁月中也从未泯灭。
梁晓声指出,需要改进我们的文艺创作存在的欠缺:人性善的教诲不够;感恩的教诲不够;自我救赎的教诲不够。
“我们团队达成了共识,要把‘文革’这个笼罩在我们所有人头上的暗影写出来,这些年轻人的抗争,是一种本能;他们的故事,是一首挣脱暗影的青春之歌。”梁晓声表示,写这部电视剧,也想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这不是一个平等的年代,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年代,更不是一个可爱的年代!”
相关新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