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名言集锦及溯源(五) 中国上下五千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七律——无题》,原文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宋朝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原文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或作品:李清照 (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易安”出自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出自《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原文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这句话的意思是: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陶渊明的《杂诗》八首之一 ,原文是: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作者或作品: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这首诗的意思是:盛年就是生命力旺盛的人生时段,不会再有;一日之中难有第二个早晨;应当及时自勉自励生活和工作,因为时间和岁月是不随人而改变的。大体意思就是说时间很宝贵,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像早晨那样珍贵和旺盛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而改变,所以要自励自勉,珍惜时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语见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原文是: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之后,也有不少文章引用这句话。如:清朝王浚卿的《冷眼观》第二十回中有“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现代作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谷城之变“中也有这些引用: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作者或作品: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南朝刘宋时的历史学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管子·权修——第三》,原文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只不过像种种庄稼;(做)十年的打算,只不过像栽栽树木;(做)一生的打算,就像培养选拔人才。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育以后百年之后才有收获的,是人才。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出自南北朝时期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全文如下: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作者或作品: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这句话的是:时局动荡不安才能看出臣子的节操,世界不安定才能看出谁是忠良之辈。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西汉·刘向编撰《战国策·赵策一》,原文是: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通“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作者或作品: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作者或作品:曹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内务府正白旗出身,名沾(音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贡生;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故里有四说法:河北丰润、辽宁辽阳、铁岭与江西武阳,尚无确切定论。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出自白居易的诗《放言(其三)》,原文是: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作者或作品: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这句诗的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励志对联,不是诗作。这副对联的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原诗为 :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作者或作品: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溢“和靖先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唐朝盂郊的《游子吟》,原文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或作品:孟郊,唐代诗人,汉族。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诗中的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这首诗的大意是: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原文是: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择。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于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彀。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这首诗的意思是:白鹤鸣叫在深泽,鸣声四野都传遍。鱼儿潜游在深渊,时而游到小清边。那个可爱的园林,种着高大的紫檀,树下落叶铺满地。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鸣声响亮上云天。鱼儿游到小清边,时而潜游在深渊。那个可爱的园林,种着高大的紫檀,树下长的是榕树。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
中国上下五千年名言集锦及溯源(五) 中国上下五千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出自南宋诗人夏元鼎的《绝句》,原文如下: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作者或作品:夏元鼎,字宗禹,永嘉人,生活于南宋时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好观阴符,尝游祝融峰,自云遇仙人指授,因为作讲义。自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著有《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黄帝阴符经讲义》四卷及《崔公入药镜笺》等,章剖句析,皆有灼见。南宋学者真德秀与其交往相善,并为之撰序,称夏元鼎所著“读之使人焕然无疑”。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寻找时,脚上穿的铁鞋都磨破了都无法找到,没想到后来不花一分力气就找着了。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太史公曰:《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作者或作品:《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这里我们着重谈谈他的作品《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这句话的意思是: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这段话的意思是:太史公说:“《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这不就是说的李将军吗 。我见到的李将军像乡下人一样的朴实,口不是能说善辩。到他去世的那天,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品格地使士大夫信赖。谚语说:“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这话虽很短小精炼,却可以见到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2499.html

更多阅读

巜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每读一次《中华上下五千年》,我都感受到了政府是多么的关键。清政府刚一开始,非常繁华,政府管制也可以,但是到了后一段时期,宫廷起内讧,整个国家政府也管制不好,原因都是因为皇帝宠信奸臣,荒淫无度,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不顾老百姓的生与死,人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及使用情况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苏霍姆林斯基(В.А.Сухомлиинский,1918~1970)是前苏联当代最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在前线作战

声明:《中国上下五千年名言集锦及溯源(五) 中国上下五千年》为网友盛唐遗风断空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