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作用
(1)若毒之乎(怨恨、憎恨)赋敛之毒(毒害)
(2)貌若甚戚者(如,好像)若毒之乎(你)更若役(你的)
(3)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一事)不得宁焉(语气助词,不译)时而现焉(蛇)犯死者二焉(语气助词,不译)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
2、说说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意思
(1)言之,貌若甚戚者。——(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又是哉!——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
3、出自“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的成语是鸡犬不宁,多用来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4、读课文第4段句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这些句子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悍吏的凶狠致使鸡犬不得安宁和捕蛇者的熙熙而乐或弛然而卧对比,对比是为了说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反映了蒋氏在重赋压迫之下的一种反常心态。他表面上在庆幸自己逃过了重赋之劫难,其实饱含着无限的凄苦之情。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含着他怎样的感情?)
蒋氏虽然“一岁之犯死者二”,但能够得以不受悍吏逼租之苦,也算苦中有甘了。这种“存者且偷生”的感情,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隐痛。作者这样写,其中包含着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身后的同情。
6、选出下列表述中不够准确的一项并改正。
(1)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2)文章开头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并由此引出下文。
(3)“永之人争奔走焉”,“争”字很关键。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是为了避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
(4)捕蛇者说出了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连出三个“死”字,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怕。三个“死”,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还来的。
第4相。“捕蛇之可怕”应为“捕蛇之可悲”。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而吾以捕蛇独存。”
(1)选段中“号呼而转徙”“往往而死者”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饥渴而顿踣”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而吾以捕蛇独存”中的“而”表示什么关联?
修饰、承接和转折。
(2)选段中写蒋氏回顾,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相邻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赋”的不幸甚于“役”。
(3)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意义何在?
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劳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8、比较阅读《苛政猛于虎》和《捕蛇者说》最后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苛政猛于虎也。”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
A、夫子式而听之(孔子)B、子之哭也(妇人)C、今吾子又死焉(妇人的儿子)D、小子识之(子路)
(2)选文“苛政猛于虎也”句中的“苛政”指什么?柳宗元《捕蛇者说》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其中的“苛政”又是指什么?
选文:残酷的统治;本文:苛重的赋税。
(3)选文中孔子为什么要对子路说“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一文中,柳宗元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
选文:为了教育子路要“施行仁政”。课文:从内容上看,是作为立论的根据,以此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从文章形式上看,以此引出自己由“尝疑乎是”到“今……犹信”的认识过程,使下文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显得水到渠成。#SinaEditor_Temp_Font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