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这个节目是无意中的,因为我平时根本不看电视,家里连电视机这种现代社会最为普及的设备之一都没有,那天在爸爸那边吃饭,中午看过中央一套的新闻,随手调了调频道,竟然看到了精彩的一瞬。
这个节目好像不是每天都有,但不管怎么样,我后来在吃午饭时,一般都要打开江西卫视碰碰运气,你别说,还真看了好几次。
这个节目的内容以幽默的家庭录像为主,跟节目的名字把握得很紧,特别是主持人刘仪伟,本身就是一个笑点,所以观众不笑也可以,但在欣赏的时候千万不要憋出病来。
《家庭幽默录像》看得多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儿,仔细地想一想,还真琢磨出点味道来。应该说,幽默的最大看点在于主人公的不知情,比如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盆里,或者一只小猫喵追咬着自己的尾巴而乐此不疲,或者一个小朋友吃饭的时候睡意大发……如此等等,都会给人会意一笑。

但是,我马上发现,这个节目里以孩子为主人公的片段很多,而且好多并不是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正被家长随而拍,却是为幽默而幽默。比如,有一次出现了这么一个镜头:妈妈拿着相机,把镜头对准备了孩子(很明显这是有备而来),画外音是很严厉的来自妈妈的责问声,镜头里是一个孩子欲哭不敢哭的可怜形象,随着妈妈声音的变化,孩子的表情也在发生着不自然的变化,看得让人心酸,在孩子哭笑不得的难堪中,台下的观众却掌声不断。
我不知道,拿一个孩子们的痛苦(姑且用这个词吧)来逗乐别人,这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是不是也是中国式的幽默呢?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收里,作者意味深长地告诫每一位家长,一定要善待孩子,这种善待不是溺爱,而是对他们的尊重。
一个拿孩子刻意逗乐的家长是不称职的,而且看了那几个所谓的“幽默”,我忽然感觉那几位家长误解了“幽默”的真意。有一句说这样说的,让人听了(或看了)马上发笑的是笑话,让人听了(或看了)等一会儿再发笑的是幽默。由此看来,幽默的本身包含着智慧,而不是低俗。《家庭幽默录像》里有不失幽默的好片段,但是,每每出现那些以特写镜头与孩子对话的节目,一般是以家长把孩子当玩物“逗你玩”的小儿科把戏,它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心灵上的收获,而是给孩子种下了将来负面教育的种子——他们会以这种他们以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或别人的孩子。
一个电视节目而对千家万户,其影响力不可谓不大,所以,在选材上一定要以教育的根本为目的,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科幻式抗日剧”,亦或“意淫式抗日剧”的丑陋,当我第一次看到《举起手来》后,我感觉抗日剧完了,中国人深深地沉溺在自慰之中不能自拔,如此下去,“中国梦”便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无论《家庭幽默录像》也好,无聊的抗日剧也好,从文化的角度或负责的角度去审视如今的电视节目,需要大力整顿的地方有很多,国人的传统意识里不是不接受这些东西,而是在太过地接受这些东西,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浅薄一笑,而是内心里的一种丑陋与难堪。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未来的前沿,能否走好这一步,不是看大学生的数量有多少,而是看全民的认知有多高,当一个农民都会把书(真正意义上的)而不是把学历看得很重要的时候,这个民族便有起色了,于是我想到以色列,想到了俄罗斯,想到了美利坚……让我们的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辰吧,让我们的子民开始仰望星空吧,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儿,而是一场如何走向未来的大决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