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素质成就你一生的创业资本 创业者素质

信誉:信用有价,信誉无价

 

要做事做生意,必须先学会做人,事可以不做,生意可以不做,人却不可不做,连人都做不好,其他都是奢谈。对于立志实现财富梦想的每一位创业者来说,首先要修的课程便是诚信。

信任是无价之宝,古人云:"一诺千金。"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方能建立良好的信誉;辜负了别人的信任,就是自己毁坏自己的信誉。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先听我讲述一个在我的生活中发生过的一件虽然但却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我住所附近有一个农贸市场,其中有一个卖鸡蛋的妇女,看起来很老实,过去,我经常在她那儿买鸡蛋,因为各摊贩的价格没太大差别,她的摊位离我的住所最近,我也便就近购买,所以我也算是她的一个老主顾了。

有一次,我又在她这儿买鸡蛋,就在她给我往纸袋中装鸡蛋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还有一样东西要买,便对她说:"你先装吧,我往那边买个东西就来。"

买了东西我回来,想也没想,拿起她为我装的鸡蛋就付钱走人。可是,等我回到住所再仔细看那些鸡蛋,发现其中隐藏了几个破蛋,气得我大骂:真是遇见坏蛋,买来坏蛋!

虽然这样的小事我不值得和那种市侩小贩去理论,但是,以后我再也不到她那儿买鸡蛋了,宁肯去远点的地方买,宁肯买贵的,也不买她的,因为我觉得她辜负了我的信任,太让人伤心了。如果说这也算是一种惩罚的话,我就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她,让她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代价。

那个小贩不知算过这个账没有,她给我夹带了几个坏蛋,占不了多少便宜,顶大多赚不了毛把钱,但是,她却失去了一个老主顾,失去了一个总让她赚钱的人,而且是永远地失去了,这些损失加起来,比她那次耍小聪明多占我的那一点便宜不知要大几千倍、几万倍,这真是,便宜吃大亏。而且,她失去了我心中对她的信任,这是金钱所无法估量的,金钱所无法购买的,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这件事虽小,但却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在许多大事上,这个道理也同样普遍地存在。

信任是政治家的立身之宝,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往今来,无数历史演变、朝代更迭,无不说明了这一真理。失去人心的统治者也许会借助暴力来苟延残喘,但最终还是免不了覆亡的命运,这是历史的必然。

不管是从政、经商,还是做人,都不要忘记了这句话:"信任不可辜负。"要想在商界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财富的梦想,尤其要牢记这句话。

在生意场上,信用是有价的,比如银行视某人的经济实力、还款能力特别是信用记录情况,可以给其一定数额的信用额度,也就是说,他可以在这个额度以内从该银行凭信用无抵押取得一定数额的贷款。但是,信誉是无价的,讲信誉有信誉的人,别人愿意与他做生意,乐于与他做生意,而不讲信誉、信誉不佳的人,人们躲之惟恐不及,还谈什么与他合作做生意?

在南京有一个,陈东的个体商贩,在金桥市场(南京最大的服装辅料市场)做拉链生意。有段时间,南京女孩子流行穿高腰裤,这种裤子需要配一种隐形拉链。当时市场上各种劣质拉链很多,有的拉得上去拉不下来,有的裤子穿上才两天,拉链就绷裂了。为此,消费者经常投诉厂家及供应商。

当时,福建有个台商生产的一种拉链质量很好,市场反映良好。陈东就想做这个产品在南京的代理。他往福建跑了四趟,都被这家企业挡回来了。根本原因是实力小,大厂家不相信像他这样的个体户。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操闽南口音的外地服装厂的采购员,要10万条拉链,并说最好是福建某品牌的仿制品,在某地的大市场上有,你只要帮我弄过来就行。现钱现货,价格也很有诱惑力。陈东说可以帮他联系正牌产品,但决不卖假冒的产品,即使关门也不卖假。客户软磨硬缠了一个上午,开出种种诱惑条件,但陈东依然不为所动。后来,客商递过来一张名片,原来此人就是福建那家台资拉链企业的董事长。他是专程来江苏找代理商的,因为上面那种方法,好多大商家都禁不住诱惑,而陈东却坚持自己的原则,忍受住了利益的考验,不赚那些不正当的利润。

由于陈东良好的信誉,所以该老板当即决定将江苏的代理权给陈东。现在,光一毛多钱一根的拉链,他一年就要做到500多万元。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可话说回来,陈东终归还是有心人,他有一颗诚实的心,他终归还是有意,他声信誉的意识,无论多大的诱惑,都不能破坏和改变他的这种意识,所以,他没有贪图小利,但最后却获得了大利。

市场经济已进入诚信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诚信日益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与发展源泉。

风险投资界有句名言:"风险投资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人,第二要素是人,第三要素还是人。"此话足以证明风险投资家对创业者个人素质的关注程度。在他们看来,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企业模式等都可适时而变,唯有创业者品质特别是其诚信人格难以在短时间内塑造或改变。

创业者品质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声誉和发展空间。不守诚信,也许可能暂时获得一些小利,但必失长久之利、根本之利、最终大利。讲诚信的商家能以良好M碑带来滚滚财源,使创业渐人佳境。北大方正总裁黄斌是重庆人,他当年凭3000元在中关村创业。开始时因为不熟悉情况,第一笔20多万元的生意就做赔了。当时长春来了一个用户买机器,谁知黄斌阴差阳错地报错了价,少报了一万多块。黄斌当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告诉客户算错价格,要求加钱;要么找个借口,推掉这笔生意。在仔细权衡之后,黄斌以做生意一定要讲信誉说服自己,咬着牙把这笔单子做下来。谁知这一来倒成全了他。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长春客户没想到在中关村还能找到那么便宜的机器,而且质量、服务都不错。不久。长春客户就又向黄斌订购了100台机器。其时配件价格已经降了下来,黄斌由此赚了十几万。在1993年的下半年,黄斌就挣到了50万元,这就是他的第一桶金。

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活活女士最初在某杂志社当体育记者,因为为人坦诚,使她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商界,并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很快成为总经理级的人物。

1986年,曾宪梓先生赞助了一次"宪梓杯"足球比赛。作为体育记者,罗活活参与了这一活动并负责夜宵安排和纪念品发放工作。

球赛结束后,罗活活把剩余的600元钱和6条领带交还给了组委会。对心地善良的罗活活来说,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曾宪梓却从中看到了她的为人。再经过几天的接触,罗活活过人的组织能力和干练的工作作风都给曾宪梓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到此人可用。再加上当时的金利来打人内地出师不利,也急需本土经营人才。于是,曾宪梓力邀罗活活加盟金利来。

1987年,罗活活正式进入了金利来(中国)服饰皮具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宪梓慧眼识人才,罗活活也没让曾宪梓失望:1987年,金利来(中国)服饰皮具有限公司亏本20万元,来年就扭亏为盈,销售额突破1900万元,此后是芝麻开花节节高,1995年突破了10亿元。

1997年10月,曾宪梓亲笔签署,任命罗活活为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打火机市场如此火爆得近乎癫狂的情况下,不少厂家抱着陕捞"的想法,生产劣质打火机。但周大虎知道市场经济诚信为先,坚持产品质量。当时,按照周大虎的质量标准,工人一天最多只能做150个打火机,而生产劣质打火机的厂家可以做到500个。工人的薪水是按件计算的,所以在周大虎那里工作的工人薪水自然就少,没有吸引力。为此除几个骨干外,100多个工人跑个精光,同样,因为他需求量小,上游的供应商也不愿给周大虎供货。1993年上半年,周大虎赔进了前两年的利润,还差点破产。

"老实人终究不会吃亏",这句古话可以说是关于诚信的一条市场规律。同年下半年,吃够劣质产品苦头的外国商人开始将目光盯住周大虎。周大虎的订单一下子多起来了,他的打火机厂一天只有5000多只的生产能力,却能够接到十倍以上的订单。而原先三千家打火机厂家,如同秋风扫落叶,倒闭了九成。

浙江嵊州工艺竹编厂厂长王银飞在经营中,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信守合同,高度重视信誉,使他的企业厂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竹编行业里能够长期保持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位讲诚信的女企业家。

曾有一位哈尔滨的客户来到嵊州竹编厂,打算请他们专门生产一种酒瓶套。王银飞热情接待了他,向他介绍本厂的产品,并应客人的要求,让创作组连夜赶制了四个样品,供客人选择。样品出来后,客户非常高兴,立即选定了其中的两种,当场要20万只。但笫二天,客人马上又变卦了,提出只要6万只,他自知理亏,十分抱歉地向王银飞说明了原委。王银飞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他想得周到、细致,并帮他算了笔经济账,告诉他如何加快资金周转。这种将心比心、真诚待人的态度,使客户非常感动,并诚恳地表示:"以后我厂若要竹编产品,就一定来嵊州竹编厂订购。"果然,没过多久,客户又订了10万件竹编酒瓶套,还特地从哈尔滨赶来参加了用户座谈会,赞扬王银飞的为人。因为该客户的现身说法,座谈会上,王银飞收到了好多订单。

讲诚信其实是一种责任感,是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自己、对自己的企业、对以后的前途负责。以8700万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第95位的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张志祥在谈到一个人对下属的责任感时说:像我们搞钢铁的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我把这么大的资金投入进去了,我走掉是不可能的事,企业除非不做。但是,如果我不想搞企业的话,我那12000名员工上哪儿去呢?我心里有不踏实的感觉。这些人我不都认识他们,他们都认识我,他们会来找我,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必须承担的。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占领市场,就必须替消费者负责到底。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企业家、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在一定意义上,财富的积累就是责任的积累。当我挣100万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值100万元,那个时候我谁也不欠。但当我挣1亿元的时候,我觉得欠别人的实在太多了,我自己哪有能力挣1亿元?是社会帮了我,政府帮了我,工程技术人员帮了我,员工帮了我。我要还员工的钱,把员工的饭碗保住,还要给他们增加收入;我要还政府的钱,依法自觉纳税,保证税收年年增加;我要还社会的钱,尽可能多地参与公益事业。

尹明善认为,民营企业履行好自己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本身就是对社会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从法律责任来讲,民营企业纳税要依法,该缴多少就缴多少;生产要考虑环保,不要超过国家标准;用工要符合劳动法;对对手,不要不正当竞争;对客户,杜绝欺诈,诚实守信。这些都是基本的法律责任。除法律责任外,还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濒临破产,欠人家的钱完全可以申请破产,财富转移了,法律上找不到什么问题,但这是不道德的。再比如环保,从法律上讲,只要达标就可以过关,但如果没有做得更好就没右尽到首德音仟一中围的仑、ID家从铝行得到的贷款,如果按其信用来讲是不匹配的,所以我们对银行负债,还有一笔人情债,欠债还钱,在企业家那里还有一份道德责任。

无数事例鲜明有力地证明,讲信用、信誉好的人和企业,最终是真正的胜者,真正的富者,那些靠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牟利的人或集团,不仅要受到法律、良心和道德的惩罚、谴责,实际上也终有失手落马倒霉破产的时候,也许一时得手,获利,但不义之财终难保全。天道公允,天网恢恢,所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善恶自报。

 

精明:胸有胜算

 

做生意要赚钱,头脑精明少不了。精明不光是会算账,简单的算账只是算术能力,精明可不这么简单,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它体现出综合的智慧,精明二字背后陈列着无数令人叹服的故事,渴望财富的人们不能不读。

云南有个年轻人,当村里的人开山卖石头的时候,他却专挑奇形怪状的石头,卖给城里那些园艺或养鸟的商人。三年后,他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了水泥楼房。

后来,此地不准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里成了一片梨园。秋天,漫山遍野雪梨、鸭梨引来四面八方的客商光临,因为这里的土质好,出产的梨果汁浓、肉脆甜,纯正无比颇受喜爱。

正当当地人因种鸭梨、雪梨带来滚滚财源时,年轻人却将梨树卖掉,开始种柳。因为他发现,这里种梨的多,来这里做生意的客商不愁买不到好的梨,只愁买不到装梨的筐子。后来证实他做对了,他种的柳比种梨花时间少而且更赚钱。几年后他成了当地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农民。

20世纪90年代后,一条铁路从这儿贯穿南北,这里的交通变得极为方便。于是,当地果农由过去单一的种梨卖果,进而建果品加工厂及批、零市场,变成以种梨为基础的多元化生意。就在大家忙于集资办厂、办公司时,这个年轻人却在他的地头上砌了一垛三米高、100多米长的墙。这垛墙面朝铁路,背靠他的翠柳,两旁及周围是一片望无边际的梨园,坐火车的人,春天可欣赏盛开的梨花,夏秋可欣赏满山遍野像似呆瓜的梨子,同时也会突然看到:可口可乐四个大字,就凭这垛墙的广告,他每年又比别人多收入四万元。

后来,年轻人去城里开了一家西装门市,但门可罗雀,生意出奇地差,原来就在他家对面也有一家西装门市,相同牌子的西装,对方要比他这里便宜几十元钱。因此,两家常发生口角,长期引得路人围观。就是这样,年轻人每年还是要赚不少钱,为什么呢?因为对门那西装店也是他开的。

有位日本富商听到这个故事后,专程来到这里,要请这个年轻人担任自己跨国公司的总经理。至于后来谈成了没有,不得而知。19世纪初,在美国西部发现黄金的消息传遍世界,惹得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美国东部、欧洲各国的淘金者蜂拥而来,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拌倒在地就会捡起一个金坨,确实有人发了财,但也有不少人不仅没捡到金子,还花光了仅有的钱财,成为破产者、流浪者。有一个年轻人也随着淘金的人群从美国东部来到了西部,他努力了多日,却和很多人一样毫无所获,金子对他而言只是梦中才会有的东西,他在淘金者聚集的城镇徘徊了几日,弄清了形势,也想出了一条自己的出路。他发现,淘金的人不一定都会找到金子,但他们都需要牛仔裤和淘金工具,而且耗费很快,需求量大而持续。随后,他在这个城镇家店铺,经营起了牛仔服装、淘金工具,几年之后,他虽然没有找到金子,但他赚的钱比大多数淘金者找到的金子还要多。

朝鲜战争结束后,霍英东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当然可以稳妥的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他苦苦地思索改革房地产经营的方法,却没有结果。

有一天,有个老邻居到工地上找他,说是要买楼,霍英东抱歉地告诉他,盖好的楼已经卖完了。邻居指着工地上正在盖的楼说:"就这一幢,你卖一层给我好不好?"霍英东灵机一动,说:"你能不能先付定金?"邻居笑着说:"行,我先付定金,到盖好后你把我指定的楼层给我,我就把钱交齐。"两人就这样成交了。

这样偶然的事件,却使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立刻想到,他完全可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个办法不但能为他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还能大大推动销售!

因为,房产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要想买一幢楼,就得准备好几十万元的现金,一手交钱,一手接屋,少不得一角一分,拖不得一时一刻。当时只有少数有钱人才能买得起房产,所以房地产的经营也就不可能太兴旺。现在霍英东采取的房产预售的新方法,只要先交付10%的定金,就可以售得即将破土动工兴建的新楼。也就是说,要买一幢价值10万港元的新楼,只要付1万港元,就可以买到所有权,以后分期付款。这对于房地产商人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利用人家交付的现金,他们原来只够盖一幢楼的钱,现在就可以同时动手盖10幢楼,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对于购买房产的人来说,也是有利的。先付一小笔钱,就可以取得所有权,待到楼房建成时,很可能地价、房价都已上涨,而已付定金的买方,只要把房产卖掉,就有可能赚一大笔钱!因此,很快就有一批人变成了专门买卖楼房所有权的商人,这就是后来香港盛行的"炒楼花"。霍英东把这叫做"房地产业的工业化"。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记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方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人们不得不承认他创造性的经营方式。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霍英东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也来自他在经营上的创新。60年代,香港实业界人士很少进入淘沙业,因为他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而获利相对较少。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1961年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一艘大挖泥船,命名为"有荣四号"。当时亲朋好友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将如此之大的投资用于风险很大的淘沙业,弄不好就会血本无归啊!然而形势的发展却不出霍英东所料,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淘沙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赢得了利润,淘沙船在霍英东的手中简直成了神话中的淘金船!霍英东趁着这个大好机会,又从国外订购一批淘沙机械船。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作建筑材料的黄沙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乐公司向日本一厂商订购一批食品机械,日方开价每台150美元,这一报价与明乐公司所掌握的国际市场价格基本接近。明乐公司提出能否再优惠一点,日方思忖片刻,提出可以降到145美元,并声明这是最低价了,不能再少了,否则将无法达成协议。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明乐公司坚持再降至140美元,日方当然不答应,谈判陷入了僵局,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候,明乐公司反而不着急,还表现得神神秘秘的。日方以为明乐公司正在与欧美厂商联系,就同意以140美元成交。

明乐公司初战告捷,但谈判并未就此结束。明乐又提出能否通过增加购进数量而在价格上进一步优惠。又一个难题摆在对方面前,日方反复比较计算成本、费用、利益,最终同意在购货数量从1000台增加到两千台的基础上,以每台135美元的优惠价成交。明乐公司还不甘心,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明乐公司经过察言观色,发现对方倾向于用日元成交,于是,他们立即表明态度,希望最好用美元成交,如果对方坚持用日元成交的话,那只能按当时的汇率把美元折算成日元,因为当时美元有下跌趋势,日方对此表示司葸。

接着,明乐公司又提出希望能把原来的条款做一些改动,即明乐负责租船订舱和办理投保业务,运输、保险费另行计算(这样可以降低运输费用),对此,方没有表示异议。最后,明乐公司表示请日方考虑把原来的即期信用证改为见票后四个月付款的远期信用证。日方开始露出为难情绪,表示对这个问题没有再讨价还价的余地。对此,明乐公司开减布公地向对方分析了自己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为使本项交易最终能顺利成交,方又再次做出了一些让步,同意改为见票后两个月付款的远期信用证。成交后,明乐公司核算下来,该食品机械实际进口成本尚不足130美元。

本例商业谈判中,明乐公司表现出了南方人的精明与才干。他们先让日方自己减价,等到日方打出最低价的旗号后再还价。在价格上还得差不多时,再从运输、保险、结算货币、支付方式上下手,终于把150美元的报价降到了130美元以下。

深圳大名鼎鼎的"万顺昌"电器店,以按进货价出货著称。但生意从不亏本,原因何在?实际情况是:虽然电视、洗衣机等大件电器不赚钱,但赢得了人气,再靠人气卖小电器和配件。恰恰是这些小电器的利润都很高,销量一大,利润自然可观。这是典型的"送你灯,让你买我油"的策略。又因销量可观,厂家为"万顺昌"无偿打广告,热热闹闹的灯箱、霓虹灯等全不花钱。而且,许多电器厂家按销量返利。所以,"万顺昌"的老板黄金炳不但白白赚下人气,落下物美价廉的好口碑,更是赚足了银子。

全国的参茸市场不在东北,反而在千里之遥的温州。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等级人参,温州要比东北便宜。温州人犯傻了吗?当然不是,而是有他们独特的商业心思。温州人与东北人做人参生意合作很好之后,都是一年之后付货款。温州人是接到人参后,迅速在市场上销售,甚至低于进货价,变现后的一年可以做五六回其他生意。这样到年底,人参生意虽然亏了,其他买卖可赚了不少钱,厨亏相水利润师主当年以哈佛商学院第一名成绩毕业的贺将波,发现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了,大家都会在一个领域投资。因此他开始尽量选择到聪明人较少关注的地方投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才能赚到钱。贺将波的生意经可以归结为几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这是传统的生意经,但贺将波将其出神人化地应用于自己的财富实践当中。2005年3月22日,立源亚洲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立源基金)全球投资人年会在上海召开。立源的创办人、董事长贺将波透露,这35个投资人掌管着超过3000亿美元的资产,贺自己掌管着一个近6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基金。

作为一个标准的美籍华人,贺将波已经不太会讲中文,但从哈佛毕业时,贺将波立下的志愿却是改变中国。这是他将立源基金这个私人投资俱乐部全球年会放到中国召开的原因之一。

"如果让我投资的话,在SARS期间,投资携程网应该是最好的时机。"贺将波说,"因为旅游业受到影响,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才是投资的好时机。"

立源基金已经募集了两次资金,总规模在6亿美元左右。"我们现在手头的资金,预计到今年年底投完。"贺将波说,"接下来,我们会募集一个5亿到8亿美元的第三期基金。在未来几年,立源准备在中国投资5亿到10亿美元。"

贺将波执掌的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公司,却有着深厚的中国渊源。今年45多的贺将波祖籍西安,那里是近代晋商比较活跃的地区。贺将波的父亲贺邦庸是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英学生。1946年,贺邦庸回到刚刚结束抗日战争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在进行二战后的重建,很多外国公司也纷纷到中国投资。贺邦庸回国后开办了一家公司,代表27家外国公司进行产品的销售和开发,其中有家名为福克斯波罗的美国公司,主要生产仪表设备。当时,国内仪表设备很缺。贺邦庸由此奠定了殷实的家业。

贺将波从哈佛毕业后,在高盛工作了多年。之后,接过当年父亲的投资事业,创办了立源亚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回到中国寻找投资机会。这缘于他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好。

1986年,身为哈佛商学院学生的贺将波拜访过张忠谋。当时,台湾集成电路公司刚刚创办,贺将波希望通过张了解IT产业在亚洲的发展机会,但当时的张忠谋很悲观。但是,此后不到20年,IT业在亚洲、在中国获得了飞速发展。

"未来10年,中国可能会出现很多世界性企业。中国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肯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贺将波说。"投资要取得成功,有两种方法,一是你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一是你拥有别人没有的筹码。"显然,贺将波更多的是在别人所不看好的领域中寻找机会,并进行发掘。

立源基金成立后首先进入的是液晶显示屏项目。当时,IBM认为液晶显示屏没有什么前景。但贺将波不这么认为,他收购了IBM的液晶显示屏部门,把该部门搬到台湾,成立了宏鹘显示器公司。两年后,液晶显示器领域的投资开始变得炙手可热,众多生产商蜂拥而上。

"一个产业,如果投资进来的钱太多,成本肯定会比较高,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投资收益。"贺将波知道,自己该放手了。最后,他将宏鹘显示器公司卖给了明基的子公司友达光电。

脱手宏鹘显示器后,立源基金转而对生产手机液晶显示屏的台湾统宝光电公司产生了兴趣。这是一家生产低温多晶硅液晶屏的企业,世界上除了夏普,只有该公司拥有这一技术。

当时,大型电视液晶屏的价格太高很难普及,电脑液晶显示器因进入的厂家太多,利润空间大为减少。手机液晶屏单价比较低,但由于出货量大,利润相当可观。

贺将波牵头组织了近3亿美元,投资统宝光电,协助该公司在中国内地和台湾省分别建立了生产基地。立源基金投资的时候,统宝光电年销售额2000万美元,投资后的第二年,统宝光电年销售额就超过了5亿美元。

"很多时候,投资人总是会看好同一个领域。"贺将波说,"当一家企业发现一个很好的机会时,很快就会出现几十家从事同样业务的企业,且每家企业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基金在提供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贺将波就"躲到聪明人少的地方去"。立源基金曾经收购了IBM希望剥离的彩色滤光纸业务,随后,将该业务转移到亚洲生产,并在台湾成立了台湾和鑫光电公司。2002年9月,和鑫光电公司顺利上市。

这种人弃我取的思想,让贺将波的基金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如果一个行业突然热了起来,作为投资人,就一定要冷静了。"贺将波说,"1992年,我曾经经历过第一次投资中国的热潮。那个时候,方便面和牛奶是外资投资最多的领域,但是就算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这些投资几乎都没有很好的回报。"

"低成本只是进入全球化的游戏,但并不能最终赢得比赛。"贺将波说,"现在很多人在中国进行投资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中国投资制造业,贺将波更多考虑的是有技术优势的项目。在贺将波看起来,欧美市场股权投资体制已经比较成熟,即使是做一个小股东,如果市场把握准确,一样可以得到比较丰厚的回报。但在中国投资股权,由于体制不十分完善,很多风险难以把握。

贺将波举例说,有些投资公司看好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准备投资某些零部件企业,但如果这些零部件厂商,是以中国国内需求为主要市场的话,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国内企业很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比较容易导致投资过热。贺将波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资金,而是技术。

贺将波的思路是:首先收购美国企业或亚洲其他地区比较成熟的企业,且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然后帮助这些企业在中国建立制造基地,吸引中国优秀人员,在中国建立一个非常强的管理团队。贺将波希望真正将制造产业链转移到中国。

贺将波在立源基金做了一些尝试。立源投资的生产笔记本电脑、手机外壳和汽车镁合金零件的Wafter公司,先从其他公司获得了生产工艺技术授权,然后在中国将一个传统的铸造氽业转型为镁合金制造商,不久就成功上市了。

这些小企业,都是为跨国公司提供服务和零部件供应的,随着跨国企业将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这些依靠跨国公司发展的小企业也会面临转移趋势。但很显然,这些中小企业没有能力也不知道该如何到中国投资。虽然,这些中小企业年营业收入只有几百万美元,但是贺将波看到,如果把这些小企业加起来,年营业额也可以达到十几亿美元。同时,由于它们在某一领域都非常专业,利润率也比较高。

"他们有很好的产品、很强的技术优势,客户也都是现成的,惟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搬到中国来。"贺将波说,"如何在中国移植他们的商业模式和进行成本控制,是我们最能帮他们做的。"

贺将波认为,中国企业未来将不能再一味地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钱,而是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正在寻找这方面的管理人才。

这就是一个华裔投资家的经营之道,不愧为大手笔,他的成功和成就也有力地证明了这点。这种投资方式对提高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也是很有利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贺将波这样的投资家,尽管他们考虑的首先是投资的回报率,而不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利襦。

 

勤奋:劳动创造财富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这样,对于工商业来说,劳动很可能即是财富的父亲,也是财富的母亲。许多富翁正是靠着勤奋劳动,才积累和保持住了自己的财富,缺少财富的人更需要肯付出劳动。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付出劳动而想获得财富是痴心梦想。

宗庆后,娃哈哈集团创始人,他曾在娃哈哈的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工厂干过推销员和管理工作,1987年被任命为该校办工厂经销经理,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在一缺人才,二缺技术,三缺资金的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独到的眼光,和科研人员一起,研制出中国第一支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宗庆后和员工们一起吃住在厂里,他每天早晨七点上班,经常熬到深夜才休息,他从不炫耀张扬,更不愿摆阔比富。他说:"做老板要付出非常代价,整天花天酒地,肯定做不长做不大,真正的老板都是简朴的。"宗庆后是这样对员工说的:"娃哈哈产业不是老辈人留下来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创业难,守业更难。勤俭创业,是娃哈哈成长的非常之本。"

灯饰大王林国光,当初从他大哥手里接过家族的贤林灯饰公司时,公司已经负债累累,大哥也累成肺癌,不久于人世。公司本来可以申请破产,但大哥不愿逃避债务,在身背骂名中离开世界。只好把远在美国闯天下的林国光招回来支撑危局,可以说林国光经营这个公司就是为了家族的荣誉,为了还债的。

接手贤林公司后,林国光把自己的房子以及可以变卖的家产都变卖了,先还了一部分现金,剩下的债务确实无法筹集了。林国光把所有的债权人找到一起开会,告诉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起诉,让他大哥带病坐牢,钱还是还不起;要么给他半年的时间,从第七个月开始,每人每个月还一点,直到还清。债主们权衡再三,都选择了第二个方案。

此后的日子里,林国光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一直做到深夜二三点,他和妻子两人吃的菜还不如一个小工。有一次在阳台上,望着脚下的万家灯火,真想跳下去,一了百了。但是自己一跳倒是解放了,债务还得由妻子承担,他最终还是咬牙挺了过来。

就这样经过四年的忍辱负重,林国光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接下来几年中,凭借在还债过程中锻炼起来的意志力,林国光一路拼杀,最终成了灯饰大王,资产上亿。

由一名乡村报童终成拥有30亿美元家产的超级富豪,美国新一代石油大亨邦尼一生的经历是具有传奇色彩的。

邦尼1928年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荷顿威尔镇。他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这个偏僻的乡村小镇上度过,普普通通,谁也不会想到这孩子以后会有一番了不得的作为。从12岁起,他像大多数美国少年一样,开始靠打零工来赚取零用钱,他给人送报,并给报社做钟点工。每天天不亮,他就要起床到报社领取当天的报纸,送上长途汽车。然后,他再挨家挨户地送报,每份报纸赚1分钱。1949年,邦尼转入俄克拉何马大学,主修地质学,并于1951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他没有成为地质学家,他的教授介绍他到菲纳斯石油公司当了一名职员,月薪才290美元。从此,邦尼开始与石油打交道。邦尼准备努力去奋斗一番,做一个独立的石油人。

在广阔的得克萨斯州西部,资源丰富,人烟稀少,发财机会很多。只要身体好,肯吃苦,有干劲,再有一点资金,开创一片自己的天地并不难。

邦尼先找到一位独立的石油商爱德华,寻找合作机会。爱德华很喜欢这个年轻又聪明的地质学家,有意要帮助他。

邦尼开始起步了,他用自己的银行储蓄,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下一辆福特牌客货两用车。白天,车厢作为私人办公室,晚上就成了他的宿舍。每天一早他开着车出去工作,到处接洽生意。饿了,买个汉堡包,就着汽水当饭;困了,伏在方向盘上打个盹。这种劳累,远远超过他在菲纳斯公司工作时的几倍。

邦尼不雇帮手,一人身兼数职,连文件往来和打字这样的事也得自己动手。他的公司成本低、周转快,收费当然也便宜。而且办事又迅速又可靠,因此,获得同行们的信任和赞赏,营业额逐日增加,很多大公司都委托邦尼代办合约转让事宜。他介绍的买卖,平均每宗就可以赚1000美元,业务发展大大超过预定目标,原定只钻3口油井,实际却一口气钻了7口。虽然当年美国石油业最不景气,受中东廉价销售石油的影响,每桶油仅值3美元,邦尼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赚了1万多美元。比他在菲纳斯公司工作一年的工资还多几千美元。

首战告捷,邦尼对自己的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随着业务的增加,工作量也大幅度地往上升,邦尼感觉自己再也无力应付这日益繁亡的工作:他既是老板,又是秘书;既做信息员、推销员、经纪人,又得抽空绘制油井地图,寻找合适的钻探目标,以便找人投资。他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够用。于是,邦尼决定扩大他的一人公司规模,邀请志同道合者参加进来,将生意企业化。

1956年9月,邦尼和麦卡特、约翰·奥伯恩组成一个新公司--石油发展机构。麦卡特本来是就钻井问题来访问邦尼的。他的家庭拥有好几家超级市场,可以说很富裕了。可他本人却对生产石油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很想在这上面发笔大财。但由于他在地质方面一窍不通,打出来的井全是一滴油也挤不出来的干井,损失惨重。因此才来请邦尼当他的地质探测顾问。

邦尼却对他大谈开发油井的困难,转而劝说他与自己合作组成公司经营石油,双方各拥有一半的股份。麦卡特再拿出一部分现金借给公司周转,盈利时分红。麦卡特见有利可图,同意这样办。约翰·奥伯恩也加入合作。

石油发展机构的资金由邦尼投资一半,麦卡特和约翰.奥伯恩各占投资额的1/4。此外,他俩还借给公司10万美元,言明由邦尼在5年内连本带利一并归还,否则公司由这两位股东接管。

公司开业后,邦尼任董事经理。第一年,他雇了两名优秀的助手,一个是初任公司秘书的施拉芙小姐,后来被提升为经理,她协助邦尼达30年之久;另一个是后来任加拿大卡加里分公司经理的罗顿。这两个人对石油业这一行都非常熟悉,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了强有力的助手,邦尼终于可以摆脱压在身上的那些繁琐细碎的工作,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石油业这个诱人的行当中,大大地施展他的才能了。他广开财路,大力宣传,以种种优惠的条件,吸引各界大亨投资钻井。他向他们保证:1.三年内就能收回成本;以个别油井为单位,赚钱即可分红;3.优先偿还投资款项。这些条件使得各路投资者兴趣大增。

1958年3月,公司提出开发16口油井的计划,立即就有51名投资者参加,集资达50万美元。经过精心、艰苦的探测、打钻,一年以后,、除7口井是干井外,8口井开始生产石油气,1口井可供开采石油。这一年的生产总值达225万美元,超过投资基金的4倍。公司和投资者都赢利了。

有了一次成功,公司的形象也随之树立起来,赢得更多的信任。于是他们趁热打铁,同一年年底又推出马沙利斯计划,以医生马沙利斯为主,准备开发13口油井,集资47.5万美元。结果,又一次大获全胜,13口油井中仅有4口干井,全年生产总值达300万美元。

后来,邦尼控股了麦沙石油公司。从1973年起,阿拉伯世界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油价逐渐上涨,每桶石油从3美元涨到13美元,1979年涨到35美元,1981年则高达40美元。邦尼的麦沙石油公司的利润也扶摇直上,日渐看好,成了美国最大的独立石油公司,资产总额达20亿美元。

在美国,石油大亨不少,不过,像邦尼这样白手起家的却不多。像尤金吉提、高特兄弟都是继承家族的财产,依赖父荫成为巨富。邦尼的家庭没有给他任何帮助,他的一切成功,全是他自己努力创造的。

 

智慧:点子就是金钱

 

在财富历程中,智慧决定着"钱途",好的点子往往就是闪光的金子,经营智慧更是必不可少。

武汉人周密德是一个"奇人",他靠着灵敏的商业嗅觉和灵活的商业头脑,利用烂鱼塘制造商机,成功地赚了几十万。当时他所在的村前有一口四五亩的烂鱼塘,村委会对此非常头疼,一直想请人填埋,可是又拿不出钱来。这时候,周密德提出要承包该烂鱼塘的要求,村民都以为他发疯了,因为这鱼塘白送给人家都没人要。于是村民们都等着看他的笑话。但周密德毫不犹豫地和村委会签订了30年承包合同,5年后每年向村委会上交2000元土地承包费用。周密德之所以敢这么做,因为他仔细考察过烂鱼塘周围的环境,他发现烂鱼塘旁开有一家废品收购站。同时他捕捉到的信息是:有关部门正为没有地方填埋垃圾而头疼。他首先争取到了有关部门允许他在烂鱼塘填埋垃圾,然后,他和废品收购站的老板签订合作协议:由废品收购站老板负责雇人挑拣并填埋垃圾,回收的废.品所得双方五五分成。为了吸引更多的废品货源,周密德还给运送垃圾的司机一定比例的提成。结果,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将烂鱼塘填了起来,周密德因此赚了两万元。

烂鱼塘填起来后,周密德又在该地上修建小房子出租,赚了不少钱。

周密德用一个烂鱼塘先后赚了数万元,还有个邪乎的,一个大坑卖了一个亿,卖点子卖出百万富翁,这个故事不知您听过没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超然。

2004年1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当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将"中国房地产十大策划专家"的荣誉证书颁发给超然时,他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他是河北第一个获此荣誉的策划家。1971年出生的超然,颇有些传奇色彩。早年他先是致力于先锋诗歌创作,1996年还背上几千元债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之后他辞掉国企技术员的工作,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后又在天津、北京等地一些著名的策划咨询公司任职。2001年,他与朋友共同创办了石家庄"完美企划顾问公司",现任该公司首席高级顾问兼策划总监。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超然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wBsA国际注册商务策划师。

超然说,第一次听到"WBSA"这个名词,缘于一次香港之行。在那次旅行中,朋友特意带他参观了"金至尊"。这是地处民乐街28号地下的一座名震全球的黄金厕所。这座由上百名专业工程人员历时两年、耗费380公斤黄金、6200枚宝石及珍珠球制作,时值超过5000万港币的黄金厕所,从门面、镜框、吊灯、壁灯、天花板、洗脸台、抽水马桶到墙上和地面的瓷砖等等,全都是由24K黄金构成。

尽管使用这个特殊厕所,需要在"金至尊"展览厅及香港恒丰金业科技集团旗下商店消费140英镑以上。但2001年大年初五黄金厕所一面世,海内外的游客就蜂拥而至,观众竟然弯弯曲曲地排了几条街的长队!接着连欧洲的足球明星、美国好莱坞的著名演员,甚至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总统以及政界要人,都慕名到这个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洗手间"、"全世界最昂贵的厕所"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特殊环保公厕,作"梦幻享受"和超级参观。其间他们无不发出会心的微笑,连连赞叹"香港人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以至后来"不游金厕所,不算到香港"成了中外游客广为流传的口头禅!

超然说,也许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这座厕所至今不仅为香港带来了上百亿的旅游收益,因金价不断上涨,根据现在的黄金报价,"金至尊"自身也升值40%以上。

"金至尊"便是WBSA总部给他们上的第一课,说这就是"金点子"的魅力。从此,成为这样一名制造"金点子"的商务策划师,成为超然的一个梦。

原以为要想成为商务策划师难如登天,至少要经过无数次笔试,可是后来超然发现与国内诸多学术认证不同的是,商务策划师认证竟可以不考试!因为他们更注重对申请人实际操作的案例考核。"WBSA"对各种认证申请人资格的认证顺序是:案例优先申报,经验申报次之,理论申报再次,培训应试最后。也就是说,申请人最好提交其主持或参与过的策划案例,其次才是"独到的商务经验"。这标准仿佛是为超然"量身定做"的,因为培训之前的这套程序,超然早在丰富的工作经验中完成,从而顺利开始接受WB.sA的严格培训。培训下来,超然眼前的世界似乎都变得"黄灿灿"。超然说,拿到证书那一天,他真比竞选上了美国总统都高兴!从此,他走上了百万富翁路。

超然以WBSA商务策划师身份来策划的第一个项目,是河北石家庄市的一个房地产项目--燕都花园。一位熟悉他的业内专家说,在这个策划上,超然成功地摆脱了业界的随从性,演绎了一种异域文化。、

超然"WBSA商务策划"的第一步,便是提出打造"法国文化主题社区"--让生活艺术化,用一种崭新的社区文明来建构优雅的居住空间。为什么要这样定位呢?一来,燕都花园位于市区规划的居住区,形成了"一条街上四个楼盘"的局面,有限的目标消费群市场面临四家地产商的倾力争夺。另外一个原因是,房地产界一哄而起,言必称"欧陆",楼盘策划如出一辙:高高耸立的罗马柱,不着边际的花式额枋......仿佛不称"欧陆"不足以尽展示自己的专业和气魄,大都陷入形式的仿效,而没能诠释文化的内涵,因此许多楼盘被淹没在欧陆风的洪流里。

超然没有依葫芦画瓢,而是竭力寻找与竞争楼盘的差异,在进行市场细分的同时进行消费者细分,力求通过独特的定位将楼盘差异化。他在深人市场的调研中发觉,石家庄已涌现出一类新型白领阶层,他们既讲究生活品位又追求个性张扬,尤其对充满异域色彩的建筑、影视、生活方式等情有独钟,而且这一"个体存在"逐步形成一族群体。据此,他将目标消费群体锁定在这类"都市新贵"上。

基于石家庄居民对法国的浪漫与温馨有一定认知(比如说法国香水、服装和巴黎)。他的诉求策略是,溯源到欧陆文明的源头法国,承袭了法式社区的优雅文化与浪漫气质,转而将法式建筑追求品质的风格嫁接过来,契合了"新兴一族"既想领略异域风情又可享受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

在行销策略上,他又把握了一些小细节,例如售楼部墙上悬挂法国名画;书桌上放置一本《追忆逝水年华》或《巴黎圣母院》,会谈桌上摆放玫瑰、鸢尾花(法国国花)等,从而营造出一种法国的生活情境,牵引住。燕都花园落成后,从建筑设计到宣传推广,无不弥散着浓浓的塞纳情调,结果大受推崇,一下成了新兴一族争抢购买的首选楼盘!

在超然几年的策划生活中,最精彩的作品当数定州时代广场,在这里,他创造了"一个大坑卖了一个亿"的传奇。

2002年夏,超然接手了位于河北古城定州市中心区的一个地基工程。该项目的负责人张总带着他来到现场,望着对面定州最大的商场--大世界购物中心,雄心勃勃地说:"将来这里的商业街起来后,将是'大世界'最大的竞争对手。"超然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黄金地段竟然全部做成沿街门脸?多大的资源浪费呀!

原来,开发商根据建筑设计院的方案,初步确定要在这里建设一条商业街。他想,虽然设计院是建筑设计的专家,但他们往往是规划设计出来后,再去寻找消费者!如此一来,造成项目规划与市场对接存在一定差距。他耐不住了,为了能让利润实现最大化,本着对客户负责的使命感,他就项目本身和市场发展趋势分析,说服了开发商将方案改名:打造一个真正的购物中心--定州时代广场。但超然很快发现:单是定州的自营买家只能消化掉时代广场50%的商铺,剩余的50%的商铺怎么办?要开发商自己经营难度太大,而且开发商也没有这方面的计划。

在开发商的配合下,他在定州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市场调研。他了解到,许多人把钱存在银行或是用来炒股,他们都在期待着寻求焉颤舶朔照劂晴巢趋。、为此,超然制定的行销策略是挖掘投资型讳场,将剩余的商铺变通地改为投资型商铺。果不出所料,此举在定州掀起了一股投资热。

然而,随后麻烦又来了。开发商提出,要把商城临街的底层倒成沿街门脸。他深入细致地对开发商分析说:沿街门脸虽然只占整个一层面积的20%,但要承担4倍的商业价值,这样算下来门脸要卖到16000形平方米才不会影响整体销售利润。定州的门脸能卖这么贵吗?何况要卖的是整个商城,而不只是几个沿街门脸。

事实证明,超然把目光瞄向投资型潜在客户的方案是行之有效的。此项目开盘仅3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开盘5个月销售额突破一个亿,等于是"一个大坑卖了一个亿",一时被传为策划界的佳话。

2003年,超然荣获"金牌策划专家"、"中国商务策划精英"称号,他策划的苹果城、天山·水榭花都、怡禾枫景、天山科技工业园4个项目,同时入围中国深圳住交会全国名盘50强(河北区)评选;其中,天山·水榭花都(河北第一个千亩大盘)被评为"2003中国住交会中国名盘50强"。而超然的年薪早早就轻易的超过了百万,当地一位地产老总说,别说专门搞大型策划,平时即使他随便给你出个点子也值几十万!

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也许这就是商务策划师的价值所在。智慧和财富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

 

王均瑶以敢为天下先而闻名。他16岁辍学,25岁时,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当时预测,王均瑶的胆识和魄力将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包飞机"包出了他的第一桶金,然后又该如何发展呢?王均瑶审时度势: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白酒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年人均喝奶不足七公斤。牛奶极具营养价值,富起来的中国人肯定有越来越多的人要喝牛奶。于是,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

均瑶牛奶一踏入乳品业就给不景气的整个行业带来了一股清风。首先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均瑶乳业植人先进的技术与人才,大幅度延长乳品保质期,使原本只能区域性销售的牛奶,流通扩展至全国。其次是消费对象的拓展,不断增加的产品种类,高频率展示的产品形象,使均瑶乳业迅速在全国市场建立了知名度。

今天的均瑶牛奶已开发出六种系列,共有二十几个品种,区域经销商近千家,拥有五个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十八万吨,年产值几十亿元。

在财富的背后,你总能找到智慧的痕迹。

 

谨慎:小心陷阱

 

商场如战场,不乏陷阱和计谋,如果缺乏足够的智慧和谨慎,一个陷阱就会毁掉一个富豪的一世功名,有时甚至会倾家荡产,所以,做生意不能不谨慎。

美国石油巨子约翰·洛克菲勒的父亲在他孩提时代就用近乎冷酷的方式告诉他谨慎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10亿富翁,他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父亲名叫威廉,人称"大个子比尔",是个到处闯荡的木材商、马贩子,也是个走江湖的巫医,兜售所谓"立见奇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此外,他还出卖土地,买卖毛皮,贩盐,推销杂货,几乎是元事不十的白事通。

父亲出外经商,一去就是几个月,家中对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但偶尔归家的父亲也与母亲一样望子成龙,一有空就教约翰如何写商业书信,如何准确而迅速地付款,以及如何清晰地记账。他深知社会的现实和世道的冷酷,所以他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在踏人社会之前就能坚强而且精明起来。

比尔很注意在游戏中创造机会启发约翰和他的弟弟,以培养他们预防不测的意识。当约翰还是个孩童时,父亲常常让小约翰从高椅子上纵身跳人自己怀抱。有一次父亲没有用双臂接他,他就重重地摔在地上。父亲严肃地对他说:"要记住,决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千万不要轻信!"

这件事给约翰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日后的生意场上,他始终保持冷静、警觉的头脑,从而避免了多次失误。

某商人给我讲述过一件他遇到的商场欺诈术:

那时他经营钢材生意,有一天,公司里来了一个夹着皮包、衣着讲究的客人,问他有没有某种特殊型号的钢材,说他找了好几个商家,还没有找到这种货,如果谁有,他需要一大批,并开出很高的价格。虽然该商人知道这其中的利润很可观,但当时这家公司没有这种规格的货,只能说帮着联系一下,并留下了对方的联系电话。

过了一两天,他们公司里又来了一个推销钢材的客人,声称手里有多种钢材,其中就包括几前前那个客户求购的那种特殊型号的,而且价格较低,如果转手倒卖,就可大赚一笔。

面对诱惑,许多人会做出出钱购买的决定。可是这个商人也是混迹江湖多年,经验丰富,他没有贸然购买,而是深入调查,终于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原来这卖的和那买的其实是一个诈骗团伙的。等你以为会稳赚一把出资购买了那种货以后,再去找原来求购这种货的人,却是怎么也找不到了,所谓的求购只不过是为推销打托而州某公司就吃过这种亏,损失上百万元。

陷阱有别人为你预设的,也有自己行为不检点、不谨慎等主观的原因,甚至有自己挖井自己跳的悲剧。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陷阱是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有些财富人物不知谨慎,往往成功不久就身败名裂,饮恨谢台,值得警醒和引以为戒。例如中国内地的财富人物中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流星现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验证了一句中国古语"人怕出名猪怕壮",从牟其中、仰融、杨斌到周正毅,国内曾经名噪一时的富豪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如何看待这种民企出身的富豪们的滑铁卢?2004年上海首富周正毅倒下后,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是这样评价此事的:

"不管周正毅有罪无罪,这个现象都是值得思考的。当然不能因为出了些事情就否定民营企业的发展,民企未来还是我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家来讲,确实存在一个正确认识财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是不能因为拥有财富而无视法律。违法经营的事情不应该做,不能以为有了钱就可以摆平一切,要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是有了财富更应模范履行社会责任。然而有些人却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侵害社会、偷逃税啊都出来了。富人应该更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

三是拥有财富应该遵守应有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很重要的,如不能骗人、不能做假账、不能搞伪劣产品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四是拥有财富不能无视经济规律。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不能有多大胆就干多大事儿,一个企业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吹大,去年一个亿今年变成几十个亿,这完全违反了财富增长规律,我们有的人恰恰在这方面出了问题。

五是拥有财富不能无视学习,否则个人素质就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财富。无视学习就容易出事,正确认识财富才不会盲目做大。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精神财富。这些富豪的落马对于正在做大的民营企业家来讲应引起足够重视。要经常从这五个方面给自己敲警钟。"

有记者问:"由于牟其中、仰融、杨斌、周正毅等案接二连三的出现,对于现今一些做得很大的民企富豪,人们也在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们,富豪的诚信该用什么来打造?是资产、和高官的关系还是其他什么?"

魏杰教授是这样回答的:

"你们提到了怎么取信于社会,诚信是资产还是跟政府搞好关系?我想最主要还是对财富的认识问题。人在没有钱的时候,做事情都很谨慎,而一旦拥有财富,就无视一切了。什么公德、法律、社会责任问题,经济规律统统可以违背,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家可以看看国外的大企业家们,那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我们有些人,一见新闻界就忘乎所以,泡沫吹得很厉害。所以对财富的认识问题亟待重视,我感觉我们企业家的逻辑思维也好,哲学思想也好,核心还是正确认识财富。

谈到富豪和官员的关系,这里有一个人际关系学的交际规律。正常的社会交际是需要的,但过分利用也会摔跤,甚至把别人拉下水。人的相互关系是互补的,但不能因为需要帮忙而害了别人。同时也应该提醒我们的官员,监管层面应在职权范围提供服务,超过范围就会出问题。"

没钱的时候要谨慎,有钱了更要谨慎,否则比你没钱时的损失更大。处理商业业务应该如此,处理人际关系也应该如此,否则,不管是富豪还是官员,出了事,轻则破财,重则坐牢,那可不是好玩的。

 

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的意志可以发挥无限力量,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对创业者来说,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要坚信成败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全靠自己努力,更要坚信自己能战胜一切困难。

日本八佰伴集团创始人和田一夫开始时仅经营一家小水果铺,还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但是,在"不摧毁旧的,就不能建设新的"信念支持下,他最终东山再起,成为名噪一时的创业家。

小骆驼对于自己身体的特点不了解,也不知自己将来能干什么,就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的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在沙漠中远足不正是我们的长项么!"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有些看似平庸甚至不足的方面,却自有其非凡的用处。人的潜能是很大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就像骆驼选择沙漠,成为沙漠之舟;如果它选择平原,它跑不过骡马;如果它选择大海,却只能葬身鱼腹!

要创立一番事业,要屹立于世界之上,必须具备足够的自信,而自信往往来自于自强,自强的人才会具有自信的资本--能力。刘金柱登报求职的故事正充分表现了他的自信,这也是他后来创立一番服饰事业的原因之一。

刘金柱是河南桐柏人,5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也离开人间,刘金柱从小与俩姐一哥相依为命。"我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守着穷苦,演绎传统的生活模式,尽管我的两个姐姐至今务农,但我们兄弟俩分别接受了高中、大学的教育,这些得感谢我穷苦的家庭中锻炼出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性格。"刘金柱这样说。

没有父母的家庭那种穷困是可想而知的。好在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买新的年画贴在自家墙上,他们家从没买过一张年画,因为只要有一分钱,兄弟姐妹们都要积攒起来用于生活和上学。可是他们家的墙上却贴满了他兄弟俩的奖状,这是他们家惟一值得骄傲的事情。

也许是这些奖状的激励,也许是生活的磨炼,他从此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论多苦、多穷,一定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模式,他要走属于自己的路,将来要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决心和信念一直鞭策着他。

1987年到1990年的高中生活很快过去,毕业那年他顺利考上高等学府,而且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七。

大学毕业后,刘金柱邀了五六个同学南下广州闯市场,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各自只带足了单程路费抵达广州,来时就已经做好了不干出点名堂来决不回头的心理准备。初到广州的那一段日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不知所措。随后的日子里,其他同学都相继打道回府,他是同来广州的同学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两年以后,他带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超前的市场经营理念回到内地。

1996年,刘金柱来到了山西晋城市,当时的晋城对于他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在这里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从晋城邮局向山西日报社发了一份传真,要求登个求职广告。他记得很清楚:是5月1日的报纸,刊登了他的求职广告。

也许是这份求职广告内容的吸引,也许是这份求职广告透露的充分的自信,那份求职广告刊登以后,找他的人特别多。在众多商家中他选择了壶关的一个保健品厂家。从此,他留在山西,开始对晋城的市场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此后,刘金柱还曾在一个汽车责任有限公司当了两年副总,他所接触的商家涉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对商界也有了较深的认识。他还先后当过旅行社助理、服装厂部门经理、服饰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尽管刘金柱的职务在变、部门在变,所应对客户和市场也在变,但是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早已练就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本质精神始终未变。

随着对晋城乃至对山西服装市场的了解,刘金柱看中了一个能让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开始自己的事业。2004年年初,他带领一部分人员加盟了黑马责任有限公司专搞服装项目,创出了一个全新的服装品牌一一DCL服饰。他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设备,准备扩大规模。由于刘金柱在业内良好的声誉和发展潜质,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师知道他要做服装的消息后,主动找上门要求来他的厂里工作,人才、人员的问题迎刃而解。

刘金柱对服饰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心中有数。当时晋城的制服和统一服装的销路很好,于是,他马上转行,开始和众多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其生产加工统一的服装。刘金柱亲自抓生产、销售和经营。凭着在广州的销售经验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服装厂生产的产品受到订货单位的肯定和好评,订单源源不断地送上门来。

他抓住了这个市场潜在的商机,开始进口更先进的设备。他将自己解放出来,专门研究一些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信息,以一个小的地级市的经营规模,生产出的产品远远超过了同行的水平。

刘金柱终于走完了打工者的旅程,开始了做老板的生涯,并在服饰业内站稳了脚跟。他说,这一路走来,虽说有过太多的辛酸,但毕竟锻炼了自己,对市场及管理等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也在一天天促使自己试图开拓自己的事业。他说:"我不想做一个守摊子的人。人生充满选择,稍有迟疑,命运就可能改变方向。我想抓住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女人往往缺乏自信,因为现今的世界基本上还是男权的社会,男人是社会的中坚和主宰,但是,事实上女人不光在家庭中是半边天,在社会生活中包括在经济生活中也是令人惊叹和尊重的主角,当今中国最富有的人当中,就有大批的女主人公,试举几例--

陈凤英:鼎鼎大名的汽车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结发妻子,拥有近12亿的财富。曹德旺对自己妻子的评价是:"人很好、淳朴。"1969年,曹德旺和陈凤英结婚,家里一穷二白,陈凤英卖掉嫁妆支持丈夫曹德旺去做生意,自己独自在家照看生病的婆婆,这种生活模式一直持续到35年后的今天,但这对夫妻两人的境况已是今非昔比,他们共同拥有巨额财富,不分彼此。目前,陈凤英持有福建省耀华工业村开发有限公司99.9%的股权进而拥有福耀玻璃(SH600660)19.44%的股份。福耀玻璃是世界前十大汽车玻璃制造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福耀玻璃占据了国内高档轿车55%以上市场份额,在汽车玻璃市场的占有率在70%上,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亚太等地区。

窦启玲:1960年出生,1978~1988年,先后在成都航天工业部十一研究所、贵阳市商业银行工作,1995年与丈夫叶湘武等人共同创立益佰制药(SH 600594)的前身--贵州妙灵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其中,窦启玲投入35.28万元,占公司63%的股份,并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法人代表。2004年3月份,益佰制药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窦启玲持有6700万股中26.66%的股份。公司股本规模不大,但窦启玲却因公司股票的高价格而成为位居前位的女富豪。窦启玲有近15年的贸易业务及药品经销的经验,而营销能力正是益佰制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公司旗下止咳类、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等药品在各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均名列前茅。

刘畅: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之女。1996年,16岁的刘畅远赴美国求学,2002年,获得MBA学位后归国,在北京广泛接触企业界名流,拜师学艺。刘永好几年前就表示,10年内不会让下一代和媒体接触,刘畅目前还只是起着一个"符号"的作用。但是,刘畅持有希望集团36.93%的股份,进而间接持股新希望(SZ000876)和民生银行(SH 600016)两家上市公司,还担任着新希望集团旗下非上市公司四川南方希望的董事长。作为想做百年老店的家族企业第二代,刘畅将来的压力不小。希望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饲料生产商,并拥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厂,涉足金融业,如何做到基业常青是刘氏家长对刘畅们的希望。

陈金凤:1963年出生,现任苏宁电器连锁店管理中心总监。陈金凤曾经是南京空调销售领域的女强人,拥有广泛的市场网络资源.后加盟苏宁电器集团。她提出的连锁经营等诸多建议,颇得张近东赏识,也奠定其在苏宁电器中的地位。2001年和2002年张近东分别将苏宁电器(SZ 002024)和江苏苏宁电器(苏宁电器第二大股东)部分股权转让给陈金凤,陈金风直接和间接持有苏宁电器10.97%的股份。随着苏宁电器在股市上的价格飙升,陈金凤的财富已逾3亿元。新一代的打工皇后由此诞生。

赵蓓:1958年出生,现任苏宁电器售后服务管理中心总监。赵蓓的财富之路同陈金凤如出一辙:2001年受让张近东的部分苏宁电器股权。目前她拥有苏宁电器5.91%的股份。

刘广霞、刘苗:刘广霞,1970年出生,曾任中央电视台深圳中视国际电视公司广告部经理、深圳太太药业有限公司董事及副总经理,现任香港鸿信行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苗是刘广霞的婆婆。

刘广霞和朱保国无疑是医药上市公司中最为著名的夫妻。用朱保国的话讲,在太太药业(SH 600380,现更名健康元)的发展过.程中,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他的太太刘广霞。夫妻二人全权控制的深圳市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健康元55.63%的股份,而朱保国的母亲刘苗则通过香港鸿信行有限公司持有健康元18.54%的股份。由此,刘广霞和朱保国直接和间接控制了健康元74%以上的股权。2002年,太太药业收购丽珠集团(SZ 000513),2003年太太药业更名为健康元。显然,刘广霞和朱保国有意立足保健品将业务重心转向其他医药产品。

熊海涛:1964年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成都无线电高等机械专科学校,曾任四川长虹公司质量管理员、N士J11康佳公司工艺质量主管,1997年进入袁志敏(后成为熊海涛的丈夫)创立的金发科技(SH 600143),现为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04年,25名自然人持股的金发科技整体上市。熊海涛和袁志敏夫妇共同控制了金发科技32.43%股份。金发科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改性塑料龙头企业,公司自产自销的主导产品阻燃高抗冲聚苯乙烯树脂等的销售量连续几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李霞:1966年出生,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思源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公司董事、财务总监。1993年12月,董增平、陈邦栋和李霞三位自然人分别以现金出资,投资设立上海思源电气有限公司,李霞持股比例为30%。经过多次增资扩股及吸纳新股东,上市后李霞持有思源电气(SZ002028)16.34%的股份。思源电气从事电力电子综合设备的制造,主要产品包括消弧线圈装置和变频高压试验电源,整体毛利率水平为59.6%,比其他电力电子产品利润率高出很多。

刘燕京:1962年出生,获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据系计算数学专业学士学位。刘曾担任联想集团开发部软件工程师、工作站事业部销售经理、部门经理;电子部第六研究所工作站部销售经理;华计公司工作站网络事业部销售经理、上海办事处主任、事业部副经理。华胜天成(SH 600410)董事兼常务副总。1998年刘燕京、苏纲、王维航、谢路、刘建柱和华计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华胜天成有限公司,刘燕京出资380万元占注册资本19%。华胜天成是信息技术应用服务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提供商,主要为电信、金融等行业提供系统集成及专业服务。

林素娟:广东榕泰(SH 600589)第一大股东。广东榕泰的实际控制人是站在她身后的她的丈夫杨启昭。杨启昭是复合新材料配方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在广东省工商政界一直以来颇为活跃,但杨、林二人间接控制广东榕泰28.13%的股份全部记在少有露面的林素娟名下。这样的夫妻在沪深两市绝无仅有。

李桂真:1959年出生,现任香港振兴实业公司董事长,振兴实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晋江振兴鞋塑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公司副董事长。李桂真通过其全资公司香港振兴实业公司持有凤竹纺织(SH 600493)29.17%的股份,比凤竹纺织实际控制人陈澄清间接持有的股份还多。但李桂真的另一身份则是陈澄清妻妹,据一位熟悉凤竹纺织内部情况的人士透露,对李桂真的股权安排只是他全盘部署的一步而已。

看了这些女富豪,女同胞们应该更多一些自信了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财富人物,何分男女?只有具备了财富素质,男女实现财富梦想的机会大体是平等的,女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具有自己独有的性别优势,大可不必缺乏自信,而是应该昂首挺胸,勇敢向钱,财富人物,舍我其谁?

 

自强:自强者方为真强者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于家境贫困、出身低微的人来说,自强是最可靠的依靠,是最大的希望,是根本的出路。

1993年8月,贺志强同时感受到了幸福和忧愁,幸福的是他如愿以偿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忧愁的是家境贫穷。

靠父母东挪西借的学费,贺志强迈进了大学校园。进了大学后,贺志强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自己赚钱供自己读书。并在开学后的第四天就开始行动了。

第一个月,他靠贩卖各种优惠卡赚到两百元钱。之后,他又不停地寻找机会,经过观察,他发现女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可以少吃一顿饭,但水果却不可少。于是贺志强跑到水果市场进了几箱水果搬回宿舍。并在校园宿舍楼的布告栏里写下了一个广告:"请到校园×栋×号×室吃水果。"他还在每栋宿舍楼找了一个老乡作"代理",每天把装满水果的水桶送到他们的手中帮忙代卖。这样一个月下来,他居然赚了1000元钱。一学期下来,贺志强成了校园里的小老板。

大一寒假,贺志强在市内应聘到一乳业公司做送奶推销员。拿着广告宣传单,提着奶产品,走街串巷整整三天,人跑得精疲力竭,可是一瓶鲜奶都没有卖出去。经过反省之后,贺志强又想到一招。第四天,贺志强戴着医科大学的校徽来到生态儿童医院,做起了广告宣传。他学的是儿科专业,他凭自己所学的知识,向每一位过往的家长讲解奶产品的性能与营养,还特别针对每个具体的儿童向家长介绍健康知识,并热情耐心地回答家长的问题。家长们被这位大学生折服了,纷纷订购他推销的牛奶。他当场卖掉了300多杯酸奶,赚取纯利润100多元。

春节后,贺志强便自己开了一家乳业公司。经过一番努力,贺志强有了3万多订户,送奶工发展到100多人,而他一个月就能赚10万元了。

成功之后,读大二的贺志强在重庆买了一套房子,将父母从乡下接到了城里,一家人过上了幸福而有富有的日子。

到了大三那年,学校加强了管理力度,所以贺志强停办了乳业公司,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但大学生活给贺志强带来的赚钱的灵感和智慧,则是他永久的财富。

大学毕业后,贺志强来到上海一家单位自荐。在逛街时贺志强无意之中发现了热销的一种多功能的电动狗,对赚钱有了灵感的贺志强马上打电话让重庆的朋友去做一个市场调查。确信重庆市场没有此类产品时,贺志强不再去应聘,而是立刻赶到玩具狗的厂家浙江,以3.5元出厂价一下子订了4万元的货。货发到重庆后,贺志强以10多元的价格批零给客户,为此他又赚到了10多万元。1999年,贺志强放弃了医生职业,完完全全地涉足了商海。他说"我想为自己做一些原创的工作。这种工作能给别人带来收获,也能让自己获得成功。"

现在的贺志强是武汉海浪生物乳业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其身价已有400多万元。

贺志强,可以改名贺自强。

世界新闻传媒巨人普利策的传奇故事也是自强者的绝佳榜样。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叫马的小镇。这里靠近罗马尼亚边境,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母亲是有德国血统的美女,是个天主教徒。普利策排行老二,老大已经夭折,老三叫亚伯特,老四是个女孩子,名叫艾玛。兄妹三人从小就由家庭教师负责管教,尤其受过严格的德文、法文等训练。

普利策年幼时,家境小康,不愁衣食。可是不久,他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后,他的生活就起了很大变化。母亲再嫁,他和继父布劳相处不好,使得他在家里吃了不少苦头,因此他一心想要外出独立。17岁的普利策就这样离开了布达佩斯,冒险偷渡到了正处于南北战争中的美国,寻求开垦块自己人生的天地。

他从不会说英语,先后打过零工,当过骑兵,还靠自学取得律师资格,后来因为偶然的机缘进入报界,干起了记者、编辑。

普利策上班的第一天,总编辑就派他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他赶到失窃地点时,已经有许多别的报社同行闻风赶到了。普利策不仅详细地进行了采访,还帮助办案人员分析案情。结果,案子很快就侦破了,而普利策也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就连对他的能力有很大疑问的总编辑,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小伙子了。

接着几个星期,普利策写了许多报道。他之所以一气能写那么多的报道,是因为他下笔快而且不浪费一分一秒。他领受任务后,大街小巷到处奔忙,他既报道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甚至别家报纸只字不提的芝麻小事,他也不放过。他认为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市民身边的趣闻趣事。如果不是苏兹支持他的观点的话,他这些稿子是发不出来的。他的文章一登出,读者争相传阅,顿时洛阳纸贵,《邮报》销售量直线上升。

报社老板苏兹又把普利策调往杰斐逊城,担任报社驻该城特派记者,专门采访州议会开会的消息。他到首府从事政治采访的第一个月中,就已闯入议会的政治核心。

由于苏兹先生的熏陶和栽培,普利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苏兹认为这小伙子是新闻方面的奇才,有朝一会和自己并驾齐驱。

果如苏兹所言,1869年12月,普利策通过竞选,当选州议员。进了议会后,他敢仗义执言,尤其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加挞伐,就像在报上发表抨击文章一样。普利策了解到圣路易斯市政当局所收的大笔税款不知去向,就提出一个法案,要求追查。

当时就有一些议员极力反对,甚至公然威胁他的人身安全。朋友们也劝普利策别跟这帮有权势的人斗,说他们会要你的命的。但他照样坚持原则,一边在议会里跟他们斗,一边写了一篇篇内幕报道登在《邮报》上。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被迫进行了追查,并将贪污受贿的官员绳之以法。

由于这件事,普利策被州长任命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这一年他才23岁。他从身无分文来到圣路易斯,时间不长,就成了该市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1890年12月10日,纽约最高的一座大楼--新普利策大厦完工了。这是座20层楼的建筑物,地下室用来做印刷厂,一楼为营业部,二楼至十楼为出租的高档写字楼,10楼以上为《世界报》枢纽中心。镀金的圆形顶楼是普利策的办公室。第11楼是漂亮的卧室套房,专供加班不能回家的编辑使用。

建这座大厦,普利策没有分文债务,这座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厦完全属于他个人所有。

为了纪念普利策,美国每年都要评选"普利策"新闻奖,该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也是世界新闻人十分看重、引以为荣的奖项。

在江西南昌,有一位下岗职工,凭着顽强拼打,成为一个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她就是被誉为"靠一只鸭子打天下的女强人"徐桂芬,她的故事给自强特别是当前人数众多下岗工人师傅们如何自强以有益的借鉴。

1968年,刚满17岁的徐桂芬在"全国一片红"的号召下来到奉新县一个偏僻山村。在农村的5年时间里,艰苦的生活磨炼了徐桂芬的意志,坚定了她挑战人生的勇气。1973年,徐桂芬作为返城知青回到南昌。

刚回南昌时,徐桂芬工作没有着落,生活极为寒苦,但她是个能吃苦的人,那段时间,徐桂芬曾给人带过小孩,到工厂做过临时工,甚至干过搬运工。1976年,因父亲单位补员,徐桂芬有了第一份固定工作,她被分配到南昌市某菜市场当营业员。1979年,徐桂芬调入南昌市食品公司,成为国有企业的一名正式职工。

得到这份期盼已久的工作后,她十分珍惜,拼命工作,积极上进,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提拔为门市部经理。

1993年,徐桂芬遭遇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考验。由于食品公司经营不景气,徐桂芬下岗了,此时的她思想矛盾,为自己今后的前途担忧。

但是她转念一想,有这么多人凭勤劳的双手开创了自己的事业,难道我就比别人差吗?自己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挺了过来,这些年来磨炼出的坚强意志让她有了从头来过的信心,"下岗并不可怕。我想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她暗暗下了自主创业的决心。

由此,徐桂芬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她身揣几千元钱从小生意做起。"那时什么生意能赚钱我都会去做。"徐桂芬回忆起创业之初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最早做的是加工肉皮的生意。我每天天没亮就到市场上收购肉皮,运回家后用开水煮,再刮去油脂,用冷水浸泡后晾晒。记得那是在寒冬腊月,水特别冷,手泡在刺骨的冷水里疼得钻心,10根手指冻得像胡萝卜样粗......以后我又加工香肠、绞馅子肉、卖拆骨肉。"

创业必须吃苦,但多动脑筋才能将生意做大,徐桂芬开始思考有什么商机可以将生意扩大。徐桂芬在食品公司呆了多年,对食品市场非常熟悉,于是她从南昌市的菜市场人手做了一番调查。

她发现,不少菜市场内都有卤菜店,买卤菜的人也较多,但偌大的南昌市竞没有一家本地人开的卤菜店。当时南昌的卤菜生意主要由温州人和潮州人垄断。温州人加工制作的卤菜品种比较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较清淡;而潮州人的卤菜大多是一些海产品和卤鹅,品种显得单一。她想,如果集这两家之长,去两家之短,制作适合南昌人15味的卤菜食品肯定受欢迎。

于是,1993年2月,徐桂芬在绳金塔附近创办了南昌煌上煌烤禽社,烤禽社面积不过二三十平方米,员工也只有两三人。烤禽社刚开业时,资金紧、店面小、人员少,徐桂芬既是经理又是工人,亲自推着三轮车进货、在店里销售熟食,什么脏活累活都带头上。徐桂芬做的卤菜口味符合南昌人嗜辣的习惯,因此在开张的近半年时间里烤禽社生意一直不错。那时南昌的卤菜店已有很多家,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在煌上煌烤禽社附近就开了好几家卤菜店。徐桂芬意识到,自己的店应该推出独家的拳头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才能在竞争中取胜。1993年夏,徐桂芬远赴浙江、广东等地,登门求教技术精湛的卤菜师傅和技术名家,请他们传授配料秘方和烹调技法。回到南昌后,她做出一个选择--把酱鸭作为煌上煌烤禽社的主打产品。

让徐桂芬始料不及的是,这只小小的酱鸭竞最终让"煌上煌"坐上了南昌乃至江西熟食品牌的"头把交椅",成就了煌上煌烤禽社的成功。

谈起酱鸭的历史,徐桂芬劲头十足。"不要以为一只酱鸭很容易制作,当年我为做出这只酱鸭,进行了数百次实验。"徐桂芬说,"一只酱鸭要加入30多种中药,经过几十道工序、约20个小时才能制成。"

在酱鸭做出来后,徐桂芬把1000多斤酱鸭切成小块,分放在十几个大脸盆中,在南昌的闹市区和一些大街小巷分送给过往行人,让他们免费品尝,并要他们提意见,根据反馈的情况,她再改进酱鸭的口味。通过不断改进,徐桂芬调制出了具有独特风味的煌上煌酱鸭。

免费品尝这招以前还没有哪家卤菜店做过,徐桂芬的做法不但完善了酱鸭的口味,还让路人吃过后留下深刻印象,很快提高了酱鸭的知名度,南昌人逐渐知道了煌上煌酱鸭,不少人被酱鸭的味道迷住而成为"煌上煌"的回头客。

从1994年开始,煌上煌酱鸭的"魅力"日渐大起来,慕名而来购买煌上煌酱鸭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些节假日的前夕,买酱鸭的顾客甚至排队排到了马路中间。酱鸭的热销也带动了店内其他卤菜的销售,煌上煌烤禽社开始加速发展。

煌上煌烤禽社很少做广告,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客源,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煌上煌卤菜耳口相传的口碑赢得了顾客的心。从1995年起,为扩大规模,徐桂芬陆续在南昌市开设了几家煌上煌烤禽分社。随后,煌上煌的烤卤熟食进入全省,并开始涉足外省市场,目前在全国许多城市,地道南昌口味的煌上煌卤菜也和温州卤菜、潮州卤菜一样,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

煌上煌烤禽社在稳步发展,但仅凭煌上煌酱鸭这"一招鲜"不可能永远"吃"遍天下,徐桂芬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不断开发烤卤熟食新品种的同时,徐桂芬还开始尝试进入熟食产业的相关领域,利用多元化增强竞争力。徐桂芬设立了江西皇禽食品有限公司,将卤菜熟食进行真空包装销售。这样,不但能解决新鲜卤菜保质期短的问题,还争取到了新的客户群。1998年,徐桂芬看准月饼市场,推出酱鸭馅的月饼,很快得到市场的肯定。在生产月饼的基础上,徐桂芬于2001年设立了煌上煌·贝帝斯饼业公司,全面进军西点行业。

2004年12月3日下午,在人流如织的南昌市二七南路上,外墙雪白的江西煌上煌集团办公楼显得十分普通,如同9年前徐桂芬开的第一家煌上煌烤禽社那样,丝毫不惹人注目,但它如今的实力已非当年的小作坊可比 1993年,"煌上煌"还不过是绳金塔一家前店后坊的熟食小店,而今天,"煌上煌"已是拥有资产近亿元的集团公司,实现了从家庭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徐桂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嬗变,公司属下的煌上煌烤禽连锁店光在南昌市内就有约70家,在全国共有150多家,这样的业绩不仅在江西省首屈一指,在全国的熟食行业也算得上佼佼者。

徐桂芬的设想是:到2005年,煌上煌集团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韵以肉食品加工为主业的企业集团,5年内实现产值、销售收入10亿元,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徐桂芬更多地认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帮助她完成了"煌上煌"的创业。但徐桂芬常说的一句话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也是她从商的一条坚定理念。如果要分析她的成功,能吃苦、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才是徐桂芬开拓事业的关键。

一只酱鸭不过十几块钱,徐桂芬历经9年却能在手中生出一个拥有近亿元资产的现代化企业,这样的成功似乎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徐桂芬说:"要善于抓住身边的机会,敢于冒险,敢于实践。"当初徐桂芬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商机,用一只鸭子打天下,并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卤菜熟食市场取胜,徐桂芬的创业历程就是这么简单。

社会的转型时期,市场商机数不胜数,"煌上煌"的故事说明,即使在鸭子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上做文章,只要找准市场的空白点,将其做大做强,也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面临着人生的局限和困难,但只要有自强的精神,人生定会有所成就!

 

自立:自食其力最光荥

 

自立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有的人家境贫困,靠自立闯出天下;有的家境不错,却不依赖祖辈和他人,能够奋力拼搏,实现自立,同样值得尊敬和学习。

在印度,不但有种姓制度,人民被世俗分为四个等级,男女间的不平等也是明显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低,可是,那些自强自立的女性也有取得非凡成就的,在财富排行榜中的印度女首富凯朗·梅佐达·肖就是一例。

凯朗·梅佐达·肖出生于1953年,她是靠着生物科技实现自己财富奇迹的,而从她个人品质方面寻找原因,一个重要的根本的原因便是她不向世俗低头,不甘依靠父母,自强自立的个性。

凯朗出生于印度一个开放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虽然滴酒不沾却是享誉印度的酿酒师,她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与众多印度家庭不同的是,凯朗的父母不是催促女儿早早嫁人,而是鼓励她接受更多的教育。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精湛酿酒技术,凯朗也对酿酒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班加罗尔大学取得动物学学士学位后便赴澳大利亚留学。1975年,凯朗获得澳大利亚Ba11arat学院啤酒酿造专业硕士后匆匆回国,梦想成为印度第一位女酿酒师。

然而,她的满怀激情和才华却无处可施,印度各酿酒厂的大门向女性紧紧关闭着。"女性要找到工作太艰难了,"回忆当初的情形,凯朗感叹道。

在经过长达两年求职无门的痛苦等待后,一个偶然机遇将创业大门向凯朗打开。当时,爱尔兰化学品专业公司正准备进军印度。由于印度法律严格规定,外国投资者在印度投资公司只能占30%的股份,因此公司的老板急于寻找一个印度合伙人。在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后,该老板发现,凯朗就是最佳合伙人。"她是如此地执著和坚强,当时我就认为,她决不会退缩,"该老板回忆道。公司成立时的启动资金为1万美元,计划是生产用于生产啤酒、葡萄酒、纸张、动物食品和洗涤剂的酶。

1978年时,凯朗进行了一项在印度国内可谓是惊人的举动,她在自己的汽车房里搭建了一个小工作坊,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从番木瓜中提取酶的试验。当时,印度鲜有人知道生物科技为何物,她却在心底勾画了一个宏伟的蓝图:要用印度自己的科技人才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机构。今天,她建立的Biocon公司已成为印度生物科技的领头羊,凯朗在完成酿酒专家到印度生物科技之母的角色转变中,其财富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她已是印度的女首富。

她在自家的车库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并成功地从番木瓜果中提取出一种能使肉类变嫩的酶,以及从热带鱼的鱼泡中提取出一种能使啤酒更加透明的胶原质。这就是印度生物技术产业的开始。在当时还相当封闭的印度社会,女性创业要比男性创业付出更多的艰辛。为了寻找厂房,凯朗花费了几周时间,因为许多房东认为将房子出租给一个女性不吉利;她找不到员工,最后只得恳求一位女性朋友秘密加入她的公司;所有的银行家都拒绝贷1万美元启动资金给她,最后是在一个朋友婚礼上结识一位银行家后才令她绝境逢生;她的会计师,一位男性在公司开张后不久就"另寻高就";最糟糕的是,一位原材料供应商向凯朗提出一个无理而令她啼笑皆非的要求,除非她聘请到一位男性管理人员,否则她休想得到他们公司的材料。

在化解一个又一个创业时的危机后,Bioeon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赢利100万美元,也就是在此时,Auchinc10ss将他持有的该公司30%股份出售给联合利华,凯朗保留她70%的股份。在印度放宽外国人投资法后,联合利华曾想收购凯朗的股份最后以失败告终。1997年,联合利华将包括Biocon在内的化学制品分部出售给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ICI)。然而,Icl却无意开拓药品研究领域,一年后该公司作价200万美元打算将持有Biocon的股份出售。凯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她说服自己的丈夫约翰。肖--曾任一家纺织品公司总裁,卖掉了他在伦敦的房产加入Biocon。(约翰.肖现在主管该公司全球业务开拓工作,并持有公司25%股份。)

这次股权转让,让凯朗获得了彻底自由,她开始从酶的生产加工进入胰岛素的生产。凯朗希望从胰岛素生产开始,得以进入印度其它药品的制造领域,并由此打开美国的大门。

当然,新的业务开拓需要资金。此时的凯朗凭借她的声誉已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ICICIVentures(与ICl没有关系)投资300万美元控制了该公司15%股份,银行向其贷款300万美元,利息为10%~12%。凯朗已孤注一掷,她回忆道:"如果失败,那公司只有破产。"

2001年,防止胆固醇的早期药物10vastatin专利权期满,Biocon从印度医药管理当局获得了在印度市场销售此类非专利药物的权利。这为Biocon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该公司在这年还获得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的许可,成为第一家在美国市场销售10V。astatin的印度公司。如今,Biocon已占据美国此类药品50%的市场份额。Biocon并不仅仅满足于非专利药品的生产,凯朗招揽了600名科学家从事专利药品的研发工作。

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20多年间,凯朗已将一个小小的酶生产厂打造成印度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截至2004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Biocon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22亿美元,利润高达3050万美元。

2004年3月,Biocon公司公开上市的第一天,股票认购额飙升了33倍。半年之后,该公司市值已达12亿美元。凯朗控制着公司40%的股份,市值4亿美元,从而成为印度最富有的女人。

2004年,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凯朗称,目前从市场占有率和营业收入来看,Biocon在亚洲地区已占据首位,在全球排名第16位。印度蕴藏的巨大生物科技潜力--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相对低廉的成本以及临床研发技能为Biocon参与国际竞争中提供了机遇,她现在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在不久的将来Biocon要跻身全球五大生物公司之列。

凯朗现为印度工业联盟生物技术委员会主席,仍兼任Biocon公司主席和执行董事。她说:"长远来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型会比单靠建立基础设施更能持久发展,"

很多国家都对发展生物技术利大弊大争论不休。特别是欧洲国家反对使用转基因食物,非洲国家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接受美国的食品援助,印度也拒绝美国提供的大豆和玉米捐助。

作为印度工业联盟生物技术委员会主席,凯朗还是竭力主张印度应该在适当的防范下培育发展生物技术,"印度有10多亿人口,1/4还极度贫困,而生物技术可以改善印度的饮食、农业、科研和疾病治疗等方方面面。只要有了技术,什么事都可以做。"

印度生物技术学家们正在开发高蛋白含量的土豆和高营养的水稻,以解决国民的营养不良问题;他们还开发出了麻风病疫苗,这种疫苗连西方国家都还没有研究出来;他们还在试图利用甘蔗等农作物开发生物燃料。转基因食物的试验具有潜在风险,例如,有可能将新的基因片段带人印度的主食水稻中,进而对人体构成威胁。凯朗认为这些威胁足以应付,因而也有人戏称她为"冒险怪胎"。凯朗认为,印度是生物技术药物临床试验的"风水宝地"。印度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病人的临床数据。另外,印度大量近亲结婚的后代可以用来研究基因缺陷;各个种族和部落的基因组也有待研究。"由于病人数量大,又具有多样性,我们就会得到大量独一无二的数据"。

中国新富张明正、陈怡蓁夫妇远赴美国自主创业的故事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短短十几年之间,他们靠几千美金起家,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趋势科技"做成了市值百亿,跻身于全球计算机病毒防治前列的知名企业,不得不说有几分传奇。而张明正一句戏语"老婆是最好的廉价劳工"却使人们一笑之余深感创业的艰辛和节俭。

人们爱用"夫唱妇随"来形容夫妻间的合作,在倾听财富人物的"发家史"之余,人们同样关心财富对他们婚姻生活的影响。有人说,婚姻是人生中签订的最大一笔"合同",财富的到来却导致"合同"的失效,而张明正、陈怡蓁夫妇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劳动合同与夫妻合同并非不能重叠,有时候,夫妻合同还是劳动合同的保险锁。让我们来看看媒体对他们二人的采访。

记者:刚到美国创业,听说你们为了开公司不得不向父母借了钱,有没有觉得很没面子?

陈怡蓁:当年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六箱行李来到美国,谁也不信我口袋里只有2000美金,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可能都比我们要强。没办法,只好向在银行做事的老爸借钱开公司。明正很正式地向他们讲解自己的商业计划,卖软件什么的,邀请岳父母与大舅子成为趋势股东,30万美元换20%的趋势股份。

现在想起来,老爸心里可能不太相信这样一片薄薄的软片(磁盘)能卖出什么好价钱,他多半是心疼女儿,怕我受苦。可今天看来,他们也许是台湾最先进的风险投资家,眼光奇准。我父亲一生投资无数,没想到投资自家女婿回报率最高。

记者:即使在美国,搞"计算机病毒防范"一开始也是件新鲜事。作为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你们是怎么推销自己的?

张明正:放弃好端端的台湾惠普电脑研发工作不做,跑到美国卖什么"杀病毒软件",我们在当时被别人笑为"旁门左道"。谁也不信那么先进的电脑里"有毒",最开始,这"病毒"也不过是工程师为保护自己辛苦开发的软件不被盗版,按照非常理的方法写出的程序。

陈怡蓁:当时防病毒被人视为雕虫小技,卖这样的产品有没有市场,我们自己也半信半疑。在1990年Camdex展览会上,我们只摆了个交叉路口的小摊位,把"病毒"展示给人看。有一种病毒是满屏幕跑火车,还有一个叫"小瀑布"的,屏幕上的字像雨那样落下来。摊子前人倒聚了不少,可惜都是看热闹的,真的是"叫好不卖座"。

记者:听说你们最初的公司小到没有卫生间,有没有把员工吓跑?

陈怡蓁:没有卫生间,最头疼的是怕有客户要找上门来谈生意。我们只能跟人家说,还是到外面谈比较好,我们请你吃饭......至于员工嘛,就是我一个,也吓不跑。哈哈!

张明正:创业初期,老婆真的是最好的"廉价劳工"。岂止是廉价,根本免费!直到趋势创业两年后,怡蓁才领到薪水。

记者:以你们描述的窘境,公司今天的发展让人难以想像。这一切的转变是从何开始的?

张明正:小公司要做大,最好的策略是"结盟"--自己很弱小,不如找棵大树靠上去。现在想起来,与英特尔的合作可以说是"趋势"发展中重要的一步。当时我与英特尔的管理者从未谋面,硬着头皮找过去,每次都被秘书拒之门外。最后一次,我足足在副总裁的办公室门口等了5个小时,才得以向他演示我们的产品。那时真是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加上英特尔急于扩大芯片的市场份额,觉得配合我们的杀毒软件会更好卖,于是破天荒地与一家小公司"联姻"。

陈怡蓁:记得我跟明正说,说大人而藐之,其实他们有钱有名,我们有产品有技术,双方不过是各有所需。

记者:后来"梅丽莎"病毒疯袭互联网时,是趋势首先把"解药"放到网上免费供人下载,但怎么听说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介入呢?

张明正:那恰巧是公司里技术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发现的病毒,并确定它会迅速蔓延破坏网络。早在CNN公布消息前3小时,也就是发现病毒12小时内,我们的解毒程序已放到网上静候下载。由于这次病毒发作"疫情严重",我们动作又十分神速,以至于FBI疑心病毒是我们"自制"出来的,在逻辑上,这好像也说得通。

陈怡蓁:不过"凶手"最终被抓获了,那个工程师说,取名"梅丽莎",是他看到一位性感的脱衣舞娘的名字。病毒可恶,不过倒是要"感谢"她,从此以后更多人开始注重网络安全,我们的销售额也提升了一倍。

记者:在多数人眼里,企业经营中"夫妻搭档"的管理效率常常受到质疑。你们是怎么分工合作?意见不同时又如何处理呢?张明正:人们不信任"夫妻档",通常是因为管理不透明,那我们就采用透明的管理好了。比如财务,我们请专门的财务顾问来处理,不像人们印象里老板娘总是把钱"抠得很紧"。

还有,一般的家族式管理因为老板的家长意识,一人说了算,吸引不到人才,我们在公司里就要注意这点,要多听别人意见。我们高级管理层有15个人,我太太的意见只占十五分之一。当然,重要的是还要给员工公平的待遇,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上市的原因--我们要给员工股票期权,让他们分享公司的利润。这些年,我们公司已经造就了许多百万美金的富翁。

陈怡蓁:遇到意见分歧,大主意还是要听他的--他是公司的CE0。但是确定广告稿要黑的还是白的,恐怕得听我的,我是行销总监。我大学里学的是中文,现在看来,两人个性互补,开办公司的胜算要大一些。

记者:假如有一天,董事会觉得你们这种"夫妻档"形式不利于公司运作,要求你们"分拆",那你们会怎么办?

张明正:公司既然姓"公",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为股东们创造最大的利益。这一切的决策点应该在"利润"而不是别的。如果说,改善"夫妻档"可以为股东带来更高价值,那么,这个"夫妻档"应该拆。相反,如果拆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那就没有拆的必要了。

陈怡蓁:我想,在公司里没有什么人是不可取代的,我们也一样。我做行销总监,是因为在这一行当我积累了10年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工作不可替代,除了我,一定可以找到比我有经验的人来做。当然,做他太太我是惟一的、无法替代的。在台大读中文系时,我最喜欢老庄的哲学,所以许多事我看得很淡--夫妻档拆与不拆,只要不是要我们离婚,大概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创业只是人生经历的一个过程,在此期间我们有过那么多艰难的时刻一起走过。我想感情是有许多层次的,我们早已超越了那种男欢女爱,我们是最亲密的战友。

助人:助人也是助己有几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助人也是助己的道理。

有个人晚上出去散步,发现外边不远一条小道上有个污水井的井盖被车压坏了,他本来可以不管,等到明天市政设施养护人员来更换,但是他又转念一想:天已经黑了,万一那个行人没注意,不小心跌进去了,那可怎么办?于是,这位先生就近找来一个破竹筐,盖在污水井口,又在井口插了根棍,上面还绑上捡来的红塑料带,以示提醒路人注意危险。等他散完步回到家,多日未见的弟弟来给他送点东西,一见面就说:今天可好险!我骑着摩托车险些掉到污水井里了,就在你们家门口不远,多亏哪位好心人在那个没盖的井口放了些东西,我才赶紧避开,否则,不堪设想!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着。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抬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了个大坑。

印度伟人甘地,有一次乘火车,他的一只鞋子掉到了铁轨旁,此时火车已开动,再下去已没有可能。于是甘地急急地把还穿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脱下扔到第一只鞋子旁边,这才回到自己的坐倍符不衄讹问廿智为什么文样儆.甘地认真地说:"这样一来,路过铁轨旁的穷人就能得到一双鞋子。"甘地遇事考虑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别人,掉了一只鞋子后,他想到的却是,只有两只鞋子才能成双,也才能被人利用,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就不可思议,他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圣雄确实有其道理。

有一个山里孩子高考落榜,一个人处于痛苦的边缘不能自拔,整天在村子外的一个水塘边徘徊,总想以死的方式报答面朝黄土背朝天苦苦供他从小学读到高中的父母。不想,三天之后,那个水塘却意外地干了,满满的水不知被什么人放走,只留下一些稀泥和沉沙。原来,池塘的主人看到这傻小子的情形,怕他一时想不通投进池里,就冒着鱼儿流失的风险放掉了池里的水,将自己赖以生存的财产鱼儿一尾尾弄到家里,而这一折腾鱼儿竟死了大半儿。

就在他将鱼儿全部弄回家的数天后,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起暴雨来。狂降的雨量袭击着整座山,风将树连根拔起,洪水把池塘里的大堤全部冲垮,第二天天晴的时候,好多人家都成了重灾户。但那个怕别人家孩子投水自尽的老人家的水塘虽然冲垮了一个口子,经过折腾后仍存活留下的鱼儿却一苗不少地在家里。这真是老天有眼,好人好报啊!

后来,那个山里娃刻苦补习一年后再次参加高考,一举拿到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也成为了村里第一名大学生。他心里怀着对池塘养鱼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发誓如果养鱼人需要,他可以为之奉献出一切。每次回家,都不会忘了看望这位好心的养鱼人。

古时候,有两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而觉得轻松了很多。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同样,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真香。

同理,对别人的损害也是具有回应的,是相互作用的,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来而不往也。世间万物都是辩证的统一,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当你想损害别人的时候,已经同时埋下了伤害自己的祸根。也许你损害别人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伤害自己却是潜移默化、侵心浸骨的长期之痛;也许你认为损人的举动能显示自己的魄力和权力,提高自己的身价,却不知周围的人已经看到了你的本质,开始了疏远你的脚步。所以,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切勿为恶。古人还说:善人者,人亦善之。后人又发展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

甲和乙是大学的同班学友,毕业后又同时分到某工厂当技术员,一向相处甚好。有一年厂里有了一个科长的空缺,甲、乙都是竞争人选,最后甲执了牛耳,乙也无怨言。然而甲却对乙与其竞争怀恨在心,发誓要"惩罚他"。果然在以后的工作中依权仗势,时常找茬,蓄意打击,以致闹得矛盾激化,群众反映极大,上级党委只好将甲调离,不久将其免职。甲的狭隘心理、卑鄙的行为及其可悲的下场,正应了国外的一句谚语: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与人为善,人必善你,你关心别人,为人做了好事,实际上也是在关心自己。这里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当你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你有一种由衷的快感,心灵的慰藉,而同时又赢得了别人的敬慕,人亦会有报答你的欲望。

对那些你认为不善的人为什么也要善呢?"以怨报怨,怨怨难解","以德报怨,怨为德。"

春秋战国时期,齐王有天晚上带着他的美妾召集群臣秉烛夜宴,席间突然一阵狂风吹过,烛光全灭,一片漆黑,这时美妾感觉有人近身摸了她一把,美妾急中生智顺手拽下了来人头盔上的缨穗,悄悄告诉齐王:"刚才有人趁黑对我非礼,亮烛后你看谁头盔没了顶缨,便拿下"。不想齐王却当即下令:"武将把头盔全部摘下!"这样一来谁也不知道刚才非礼者是谁。那位想偷色的武将原想大祸临头,没想齐王以德报怨,让他保了脸面。后来在与邻国交锋中,齐王兵败失利,被敌军追杀,危在旦夕,关键时刻一将飞马杀到,救出齐王。后来齐王方知该将就是当年那位偷色者。正因为有当初自己宽宏一举,才有斯时转危为安,这真是善有善报啊。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燕王用兵得胜之后大筵功臣,大家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有个侍卫劳苦功高,喝酒也喝得高了,他踉踉跄跄地走到宫门,手里端着酒樽,斜倚在大门上,想让外面的风吹吹自己发热的身体,凉快凉快。这时候,有个看门的受过刖刑(砍掉双脚的酷刑)的人,慢慢地挪过来,凑到这个侍卫跟前说:"大人,您喝不了的剩酒,赐我喝点如何?"这个看门人不知犯的什么罪,被砍掉了双脚,只能绑着假肢缓慢挪动,想必此前他也曾风光过,甚至也是近臣亲信,一定也爱美女醇酒,这时想沾点光,过过酒瘾。不料那个侍卫是个粗野浅陋之人,他借着酒劲呵斥道:"滚!你这贱人也配喝酒!快离老子远点,否则我就不客气了!"

看门人悻悻地挪着脚步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燕王出朝,无意间看见门口一大摊脏水,像是谁撒的小便,他甚为恼怒,立即叫来看门人,严厉责问这是怎么回事。看门人跪着头也不敢抬,轻轻而清晰地说:"下人确实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只不过昨晚宴会中间,您的侍卫某某大人出来靠在门V1站了一会儿。"燕王气不打一处来,喝道:"简直无礼至极!把那个侍卫给我拖出去,斩了!看谁还敢这样对寡人这样无礼!"那个侍卫真是有口难辩,他确实在门口倚了一会儿,但谁能相信这不是他撒的尿溺?稀里糊涂地身首就分了家。有谁知道,其祸根原来只是头天晚上的几句话呀!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通俗的道理: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人类生存的需要决定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依存的,你关心了别人,别人也关心你,实际上也是自己在关心自己。用西方一位哲人的话说: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爱,不仅仅是双位体的、狭隘意义上的友谊,它会形成更广泛的社会性的友谊,是全世界的福音。

十九世纪初,一位名叫弗莱明的苏格兰农夫曾经从粪池里救了一个小男孩,当小男孩的绅士父亲要以丰厚的财物报答他时,弗莱明婉言谢绝。弗莱明不会料到,他救活的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老绅士见弗莱明不肯受礼,就建议把农夫的小儿子送到城里读书,农夫同意了。这个小弗莱明在丘吉尔一家的帮助下,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青霉素,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丘吉尔后来患了肺炎,又是小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救了他。应该说,小弗莱明救了全世界的炎症病人。如果没有小弗莱明的发明,不知会有多少人被炎症夺去生命。

在美国,外出旅游或来到一个新地方,当你刚刚打开地图或四处张望寻找路线时,马上就有人来到你的身旁:"Can I help you?"公交车站,上车的人流中,一位素不相识的妇女主动来到一位盲人身旁扶他上车;商店门口,一位老人推开店门,让推着孩子的妈妈先出门;旅游景点,你和朋友刚拿出相机,正在选景时,热情的问询就会响在耳边:你们想合影吗?我可以帮助你们。一次和一位朋友到个从未去过的地方。由于路线生疏,我们决定先停车查看一下地图。谁知地图还没打开,一位刚走出家门的中年人就来到了车旁。当得知我们要去的地方时,他不仅详细讲明了路线,还让我们再重复一遍。直到我们搞清了路线,他才放心地离去......

你喜欢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敢说他永远不需要帮助,所以,在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吧,只有这样,到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会更多一些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不仅是道德,不仅是理想,也是客观的现实,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借力:四两拨千斤

 

中国的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精髓,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景慕。其中有一个招式叫四两拔千斤,又叫四两破千斤,这真是一个妙招,在做人、做生意中,这招同样具有无形的神力!

深圳宝德科技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但是2001年,宝德科技一转眼间便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服务器厂商,闯进国产服务器前三名,名列亚太十强行列。他们的服务器每年销售数在12000台以上,年增长率达到140%。宝德科技从成立时的100万元资金,到现在过亿元的资产;从几个创业人,到今天200多人的专业营销队伍;从不赢利,到去年过亿元的销售收入和几千万元的利润,这一切都使得宝德科技惹人注目。

宝德科技的成功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借助强大的Intel来发展自己,毫无疑问是其成功的最关键的原因。

基于未来Intel发展的需要,目前网络存储的高带宽和集群性对于服务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Intel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广其LA架构。宝德科技总裁李瑞杰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主动找上门去,双方一拍即合,Intel当场与宝德签约,从此,宝德的角色由服务器代理商一夜之间变成了服务器生产商!

宝德早在1993年便开始做起了服务器的分销服务业务,在华南地区拥有很多技术服务人员和网络。6年的辛苦耕耘,尽管也有成功的喜悦,但始终未能获得质的飞跃,直到李瑞杰看到了和Intel合作的大好前程!

李瑞杰相信,宝德能够帮助Intel更好地实现战略构想。由于用户类型不同,用户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有些用户对于价格非常敏感,有些用户迷恋最新技术,而有些用户需要稳定成熟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厂商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宝德的出现弥补了市场的不足,也使得Intel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从Intel获得了技术上的支持,但宝德还需要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

宝德在业界发展方向上与Intel保持高度一致,Intel推真正的LA架构服务器,宝德就在市场上向"伪服务器"宣战;Intel推功能服务器,宝德就提供了各种商品化功能服务器产品;Intel发布至强处理器,宝德就力争缩短步入主流服务器行列的时问。

民国年问,四川民族金融企业美丰银行在银行家、总经理康心如精心经营下,业务发展极快,日益繁荣兴旺。

鉴于中外著名的大银行大都有设计宏伟豪华的大厦作为银行行址的先例,康心如认为,他的美丰也应当修建这样一座大厦了。这样就不仅能够显示出银行的资产雄厚,以便膨胀美丰的信用,从气势上力压群雄,同时,也是银行的一个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的象征。于是康心如决计耗资50万元,修建这座代表着他的实力与追求的美丰大楼。

尽管当时无论是美丰银行的财力,还是他康心如个人所拥有的资本,都足以支付这座美丰大楼的兴建费用,但是长期的经营意识,还是使康心如在是自行拨款还是集资修建美丰大楼这两种选择中犹豫了。自行拨款自然就直接影响了美丰银行营运资金的周转;而集资的方式也并不是能够十分顺利的。于是,康心如既没有采取拨款的方式,也没有采取集资的方式,而是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种更为独到的办法,即通过举办"美丰大楼纪念储金"为修建大楼筹备资金。这一项筹资业务对储户的吸引力很大。储期10年,10年后还本付息,而仅利息就将是储蓄金额的三倍以上。

就这样,康心如凭靠着刘湘的支持、美丰的招牌,加之他一向所最为擅长的宣传手段邀买人心,果然吸引了大批储户,人们纷纷踊跃将储金送进美丰的柜台。受"美丰大楼纪念储金"诱惑的储户甚多,康心如精心运筹,很快实施,短时间内就筹集起大笔资金,活动仅开办一周,就收储了现洋22万元之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美丰银行及康心如本人的信任与支持。

于是,在康心如拿到了22万多元资金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请人设计并选择地点。他盼望了多年的美丰大楼终于破土动工,并于1935年8月正式落成剪彩,开始业务运营。整个美丰大楼建筑从购买地皮到兴建总共耗资49万余元。康心如的储户们为康心如美丰大楼的建造帮了大忙。

这座七层高的美丰大楼在1935年的重庆是首屈一指的建筑。它巍峨耸立,同山城的旧式建筑及其因年深日久而变成黑色的石阶形成鲜明的反差。人们对康心如的气魄与杰作都赞不绝口,美丰大楼甚至成了这个古老山城的一片崭新而壮观的风景。美丰大楼所显示的不仅仅是美丰的实力,也是对作为金融家的康心如的一种升华。从此,康心如在金融界更加受人崇拜敬仰,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更是个近乎神秘的传奇人物了。美丰大楼又大大地提高了康心如的知名度。美丰银行的信誉,自然也是随着大楼的建成而被抬得更高。这一切是极力筹划建立银行大厦的康心如早就料到的。美丰大楼使康心如的事业受益颇深,但是,想不到当时为修建美丰大楼所收储的22万多元"纪念储金",等到10年后还本付息时,却使客户的利益大受损失。1935年,人们所以争相投入"纪念储金",大多是因为这项储金尽管年限长,但利息高,每存人29.38元,十年后本息加在一起就是整整100元,这样的高息在当时的重庆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几个月后,美丰大楼建立起来,而十年后,正值抗日战争刚刚结束,长达八年的战争,已经使当时流通的法币的币值贬得不能再贬了。

1935年时存人的28.38分,在当时可以买到熟米五石;而1945年时储户们所取得的一百元本息,却连一升米也买不到了。结果,这一批"美丰大楼纪念金"的储户们,等于白白送给了美丰银行20多万元,这个所谓的"美丰大楼纪念储金"就只剩下"美丰大楼纪念金"这七个字了,而"储"宇在十年的变迁中,简直就成了个骗局的符号。

康心如结果等于白白利用别人的存款(储金)修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七层美丰大楼。

后来,金融界亲眼目睹康心如修建大楼的初衷与结果的人士们,纷纷"恭维"康心如在兴建美丰大楼上的工于心计,精于营谋。而康心如却解释说:

"这件事实非始料所及。"

康心如所说确实也是实话,谁又能预料十年后的情况与局势呢?康心如不过是在建楼之初玩了一点招数罢了,而他的此举也确乎是考虑到不要影响了当时的美丰业务。储户的吃亏是阴差阳错的结果,他康心如确实是不应在其中负什么责任的。

康心如借助众人之金,建筑自己之楼,真是匠心独具、神机妙算呀。

 

果敢:当断则断

 

果敢的支撑是勇气,勇敢而智慧的人才会具备果敢的品质,对于创业者和身负重任的老板来说,缺乏勇气的人是不能胜任也不能成功的。

李嘉诚的成功,其果断决策起了决定作用。他对自己成功的总结就是:反应敏锐,果断处事;能进则进,不进则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市场兴起塑料花热,家家户户及办公大厦都以撂上几盆塑料制作的花朵、水果、草木为时髦。李嘉诚当机立断,丢下其他生意,全力以赴投资生产塑料花。他建立的"长江塑料厂"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工厂,他也被誉为"塑料花大王"。20世纪60年代初期,塑料花生产仍然被看好,但他预感到塑料花市场将由盛转衰,于是又果断地退出塑料花业,重操玩具等行业,使他避过了一场危机。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起飞,地价开始跃升,李嘉诚迅速投资购买大量土地。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港股市热得烫手,他迅速投资入市炒作,毫不手软。他首先瞄准的目标是英资怡和集团的"九龙仓",悄悄地买入,果断地抛出,净赚5900万港元。1978年,他又把目光对准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购了"青州英妮"25%的股票,并出任该公司的董事。紧接着李嘉诚集中火力,对英资和记黄埔穷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记黄埔的股票。通过整整一年不问断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拥有超过40%的和记黄埔股权。1981年的元旦,他正式出任老牌莫资洋行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就这样,李嘉诚凭借超人的胆识与果敢,他的资产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成为了香港首富,创造了商业奇迹。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饮食业纷纷涉足大陆,以京津为他们抢占的首要制高点。当时大陆的方便面业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群龙无首的局面,产品质次、品低、缺少一种可以一呼百应的名牌。正当不少台商、港商跃跃欲试之时,台湾顶新集团一骑绝尘,率先推出了康师傅方便面。

结果,"康师傅"抢占了中国内地许多市场,其他欲来涉足的商人只能摇头退去,而作为台湾饮食业的老大统一集团不甘落后,想奋起直追,要与康师傅同分蛋糕。然而最终是因后人一步,处于劣势,只能望尘莫及。可见"先占为王"确实有理。

在创业界,往往是风险与机会并存。创业者必须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必须敢于冒险,即使没有十足把握,也应果断地尝试。

商海女杰菲奥里纳在面对戴尔、IBM等领先者时对惠普员工说:以前我们要做到95分才推出,现在我要求80分时就推出,然后慢慢改进;以前是瞄准、准备、开火,在网络时代里,瞄准了就要开火,没有时间准备。

成功需要经验积累,创业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跌打滚爬。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财富,不断前行,才有可能到达成功彼岸。美国3M公司有一句关于创业的"至理名言":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对于创业家来说,必须有勇气直面困境,敢于与困难"接吻"。

硅谷有着"创业大本营"的美誉,在这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下,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一夜暴富。美国知名创业教练约翰·奈斯汉说:"造就硅谷成功神话的秘密,就是失败。失败的结果或许令人难堪,但却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在失败过程中所累积的努力与经验,都是缔造下一次成功的宝贵基础。"

一般人熟悉了一个环境,便不愿再换到一个新的环境,去重新适应,甚至冒某些风险,但要想发展,胸怀大志的人会不同,他会权衡利弊之后果断抉择,宁肯冒险,也要发展。

当初杉杉集团把总部从宁波迁到上海,公司有好多人不能理解,但集团总裁郑永刚说:"我们要的就是上海这个环境。"他说:"一个企业在一个地方做大了,当地政府会给予很多扶持政策,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等。这个扶持那个扶持,对企业眼前利益可能会有好处,但对企业长远发展未必有利。因为扶持、吃小灶,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制造不公平竞争的氛围。一个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在上海,我们得不到什么照顾,而且生产成本也变高了。但上海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信息、人才、研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这个环境,我们做起事情就游刃有余,发展也就比较顺。"

由于郑永刚的正确决策,杉杉集团的搬迁是成功的。搬迁之后,公司从一个品牌发展到现在的13个,资产规模也从18亿元增长到42亿元。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也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成功研制了一种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胃药,取名为"迪乐"。当时,该研究所急需一台制剂干燥机,但苦于没有钱,所以就提出:谁能提供干燥机(折算成钱就是三万),谁就可以作为"迪乐"的共同研制者,并获得生产权。武汉市一家制药厂与研究所是近邻,他们最先得到这个信息,但厂里决策层在"花三万元是否划算"的问题上,统二不了认识,最后不了了之。几年后,广东"丽珠"制药厂得知这个被人放弃的信息,他们目光长远,具体分析了"迪乐"的药理性能,联系自己厂里的生产设施和技术条件,准确地预测到了开发生产此药的前景。决心抓住人家放弃的商机,不惜重金独家买断此药。于是,厂领导亲自赶到武汉,以40万元获得该药的生产技术和新药证明书,并将原来药名"迪乐"改为与厂名、药物效应相谐和的ct丽珠得乐",迅速投产。仅在第二年,"丽珠得乐"的产值便达一亿两千万元。

 

力行:贵在行动

 

在汉语词典里有一个词:笃行,就是踏踏实实干事情,这个词被历代圣人贤士倍加推崇。成功的事是干出来的,成功的人是干出来的,成功的生意也是干出来的。没有这一条,再伟大的构想也成不了现实,纸上谈兵更只会导致身败名裂,遗笑世人。

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2003年度亚洲之星是一位中国企业家,他就是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价亿万的比亚迪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王传福,这位年仅37岁的商界奇才用自己的智慧、精练和汗水书写了青年创业的神话。

王传福1966年出生在中国安徽省,1990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2月创办比亚迪事业公司,任董事长。在王的率领下,比亚迪公司在二次充电电池领域里取得非凡成就,企业规模、经营范围不断扩大。2003年1月,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王任董事长,4月,该公司更名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2002年,深圳比亚迪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此前,王传福似乎默默无闻,因为他一向行事稳健踏实低调,但是经过上市、入主秦川汽车和荣膺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企业家之星"之后,这名电池制造业大鳄声名鹊起,特别是在行业内更是享誉甚高,2004年,摩托罗拉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称之为"制造中国传奇的小伙子"。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寻常的农家,童年时光也曾无忧无虑阳光灿烂,但初中时经历家庭变故,从此沉默寡言,一心向学,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这种坚忍的性格对于他上大学、创业以及人生的成功都发挥了作用。

1987年,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考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电池研究中去。仅仅5年后,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而此时,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南下"主政"的王传福是兴奋的,当时,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一部普通"大哥大"动辄数万,一块电池卖到数百元。王传福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但是,传统体制的束缚让他感到不能充分发挥潜能,3年后的1995年2月,王传福辞掉公职,自己下海创业,他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钱,带领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问艰难起步,这就是日后风光无限的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的雏形,他们主攻的领域仍然是充电电池制造。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中国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做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但王传福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也最丰厚的电芯生产,1993年,王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宣布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这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镍镉电池。

对于动辄千万元的生产线,王传福只能望而兴叹,天无绝人之路,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比亚迪公司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公司的当年,他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王传福敢想敢干、踏实力行的作风是他成功的关键,坚定的性格决定了他坚定的选择、坚定的努力。香港风险投资公司汇亚集团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王干芝说,"王传福是我见到少有的非常Focus(专注)的人,他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做的还是电池。"

认准的事情就要竭尽全力去干。选择充电电池产品、勇于和日本同行竞争、选择香港H股上市乃至力排众议入主秦川汽车追寻"电动汽车之梦",王传福都表现了敢想敢干、踏实力行的性格特点。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王传福又紧跟科技进步前沿,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新产品一炮打响,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人世界前7名。

2000年,王不顾非议,毅然投入巨资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于该年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2年,比亚迪高歌猛进,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利润6.58亿元,其精心构建的"电池王国"已初具雏形,王传福也因而位列当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41位,成为中国新兴巨富。

对于电动汽车产业化,许多人现在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包括著名跨国公司巨头美国通用都是如此,但王传福却不是这样,他对电动汽车十分乐观,志在必得,于是他果断决策,兼并了秦川汽车,开启了自己的电动汽车之梦。他认为,电动汽车的关键是电池技术,随着锂电技术的日臻成熟,电动汽车市场的能量将很快在两三年后彰显出来。而比亚迪的主营电池业务还有两三年的持续增长期,锂电池技术是其竞争优势,进军电动汽车正当其时。收购秦川,其意在构筑汽车电池产业化的平台,同时抢占电动汽车市场的先机。"在电动汽车的制造上,我认为我们中国会走在前头,中国有大的电池的生产基地,有发展的条件。"

在这一点上,台湾最大的制造业企业鸿海集团老板郭台铭和他英雄所见略同,这位走在前面的制造业大亨曾经有和王共同控股秦川汽车的打算,但被王拒绝,王表示自己有200%的信心生产电动汽车。

在人们纷纷质疑比亚迪进入汽车制造业时,创业以来从未尝过失败的挫折感的王传福也不是没有顾虑。但倔强的王传福认为,凭借37岁这个黄金年龄仍然拥有的对新领域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日益成熟起来的判断决策力,再加上更加谨慎的态度,他仍然可以成功。

王传福现在有两个目标:到2006年,击败三洋成为全球充电电池生产商龙头老大;实现电动汽车的实用化、产业化,并籍电动汽车之力拓展比亚迪版图。

王传福能有今天,就在于他敢想敢干的力行精神。

人生最关键的一个字:干。要想发财,要想成功,要想得到自尸.府该得到的牛活,干!

 

吃苦:苦尽甘来

 

在我的家乡陕西,有句俗语:喝得了泔水,上得了筵席,就是说吃得了苦,才配享福。古往今来,成大器的人物有几个不是饱守苦难?所以古语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财经界的大腕们更是多半如此。

俗话道:小老板靠勤奋吃苦赚钱,中老板靠经营管理赚钱,大老板靠投资决策赚钱。可中老板、大老板哪个不是从小老板发展来的?哪个又不是经历磨难方得修成正果的?

在创业阶段中,尤其需要吃苦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所以有俗话道:"能吃苦,吃半辈子苦;不能吃苦,吃一辈子苦。"

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他的祖籍是广东省番禺县,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常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蛋家仔",意思是这样的人无家无业,像水上漂浮的柴片一样到处漂流。1922年秋天,霍英东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

"舢板客"的生活不但贫苦,而且危机四伏。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一家人悲痛欲绝。俗话说"祸不单行",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起。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母亲为了儿子改变命运,靠打工省吃俭用挤出点钱送霍英东去读书。霍英东珍惜机会,勤奋苦读,每天晚上,他还要帮母亲做账、送发票,然后才能坐下来,一直读书到深夜。由于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霍英东常常想倒下来大睡几天,但他仍支撑着那瘦弱的身子,一天一天地熬过来了。

他读到中学三年级时,H本侵略军打到了广东。家里再也交不起学费,霍英东也不愿意再死啃书本,他恳求母亲说:"我已经是18岁的男子汉了,让我干活吧!我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精光的霍英东,从香港社会的最底层,开始了他的人生奋斗。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不久,日本占领军扩建启德机场,需要大量劳工,但工资非常低,每天只能半磅配给米和七角五分钱。而霍英东从他家所在的湾仔乘车到机场,路费就得要八角钱!霍英东没有办法,只好多吃苦,跑路省下这笔交通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步行赶到码头,花一角钱渡过海,然后骑车赶到机场上班,劳工们干的都是苦力活,挖石抬土,体力消耗很大,但食物却很少,一天只吃到一碗糊和一块米糕。霍英东总是感到又累又饿。有一天,工头让他搬重达50加仑的煤油桶,结果被砸断了一根手指!那工头也是中国人,出于同情,他把霍英东调去学做汽车修理工。可是没多久,喜欢冒险的霍英东自己试开汽车,结果把车撞坏了,又被炒了鱿鱼。

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却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当时,在港湾仔附近,有一家不大的杂货店,那是他母亲和13个合伙人共同买下的,霍英东曾在那里负责管理店务。那个店虽然小,生意并不差,有时他必须面对十几个顾客,应酬稍不周到,顾客就会掉头离去,他尽量做到眼快、嘴快、手快,留住顾客,做好生意。这种实际训练使他培养出了灵活的处事方法和敏捷的算术头脑,为他以后做大生意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小店早晨6点就开门,晚上10点才关门,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甚至晚上打烊时还留着一扇小门,以备顾客的临时需要。这样做,霍英东自然非常辛苦,但小店的经营却很有起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感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坏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眼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由于缺少基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而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他兴高采烈地回家请母亲凑钱交款,可是由于他经常冒险,母亲在生意上从来不肯信任他,也不肯给他钱去冒险。霍英东眼睁睁地看着一大笔买卖就要落空,正在着急,幸亏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虽然利润不算太大,但却为霍英东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从补鞋匠到缝纫机大王的邱继宝是飞跃集团的董事长,他以300元开始创业,历经10几年的发展,现在飞跃集团已经是资产十亿的大型现代化民营跨国企业集团。他经历坎坷曲折最后苦尽甘来的创业历程可以说是南方人创业的典型事例。

1977年,因为贫穷,邱继宝只读了三天高中便辍学了。为了吃饭,他骑上一辆破自行车来载客挣钱。但只干了三天,便被连人带车押送到了公社,关了三天,因为他用自行车载人就将他当作地下运输户,要割他这"资本主义的尾巴"。

为了生存,16岁的邱继宝背上补鞋箱,走南闯北,以补鞋为生,其间历经的风吹雨打恐怕外人难以知晓。1980年,他回到了家乡台州的椒江市。此时家乡的个体经济开始活跃起来,当时的邱继宝除了补鞋什么技术也没有,只好在其他的企业做学徒。

 

1982年,邱继宝用尽补鞋挣来的积蓄,又贷款三百元,租下大队的三间旧房,办起了水陡电器仪表厂,生产喷雾器零件,开始了其创业生涯。1986年,他转产缝纫机零件,这就是飞跃集团的前身。当时国内有缝纫机厂家300多家,缝纫机市场被四大工厂把持,海外市场则被日本、美国和台湾实力雄厚的公司瓜分。一个补鞋匠出身,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在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的"三无"情况下,要做好企业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邱继宝的"野心"正是在此时开始显露。他认为,要在缝纫机行业脱颖而出,必须走高端路线,开拓国际市场,这也是邱继宝与其他行业民营企业家不同之处。1989年,邱继宝带上自己制造的缝纫机来到广交会。因为他没资格进入这个中国最具权威的外贸平台,只好翻墙入内,结果被保安逮个正着,不仅罚款50元,还被罚站半小时。

此路不通,另辟蹊径。后来邱继宝来到深圳罗湖口岸,花500元请一位香港老太太代买了一本香港的黄页电话簿,通过电话簿,他与香港国际经销商开始联系,获悉在中南美洲的一些不发达国家可能有缝纫机的市场。于是,他背上缝纫机,带着从省外办借来的一位翻译,踏上了去拉美等国的推销之路。这一年,飞跃在这地区的销售额达到了两万美元。

但外国人的钱也不那么好赚。1994年,飞跃在拉美地区的局面刚刚打开,墨西哥经济危机来了,飞跃的拉美销售陷人低谷。邱继宝当机立断:转战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但在1996年底,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飞跃的东南亚市场网络又遭重创。

在危机面前,邱继宝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通过对市场的认真分析,他在危机中看到了商机:金融风暴使一些地区和国家的货币贬值,而我国人民币十分坚挺,此时正是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的难得机遇。邱继宝一方面收购了日本一家小型工厂,聘用德、意、日等国的缝纫机专家和科研人才开发高新产品;另一方面,斥巨资搞技改,从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引进世界先进的加工设备,一举使飞跃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实现了设备自动化,而且比原来的预算节约了7000多万元的投资。同时,飞跃与国内的上海、浙江、北京等科研院所,以及日本、德国、意大利的缝纫机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开发新项目。

通过不断地努力,飞跃开发的多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并已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水平。超高速包缝机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列为国家"两高一优"项目和经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国债专项资金项目。飞跃每年都要推出很多个新产品,已经实现了产品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飞跃生产的超高速包缝机、全自动高速平缝机和机电一体化家用缝纫机已达140多个品种。

现在,飞跃集团一跃成为全国缝纫机行业的排头兵,被世界缝纫机组织称为最有活力的缝纫机生产企业,年产各类缝纫机60多万台,年出口创汇6500万美元,上缴税收4600万元。1999年,飞跃的机电一体化家用缝纫机大批量向日本出口并进人日本家庭,一举改写了我国长期单向从日本进口缝纫机的历史。

以1.8亿美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第33位的陕西金花企业发展集团总裁吴一坚对"苦难"的执著追求颇为感人。他说:"我是用自己的经历悟出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苦难能使人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得到真正的锻炼,人往往在越困难的时候意志越坚强,奋斗的目标也越清晰。"

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虎现在拥有三亿多元的资产,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也是很多人佩服的对象。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年少时吃过多少苦,遭过多少罪。

周大虎初中毕业后,就到农村插队。那个时候,乡下的生活根本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于是,在他17岁那年,周大虎便跟随几个同乡,开始流浪天涯,四处谋生。他最先是到了西安,做钣金工。由于当时他们没有全国粮票,吃饭就是个大问题,经常有上顿无下顿,居然吃过一个月的柿饼。尽管这样艰苦,但当时有组织外出打工是闻所未闻的。没过多久,组织他们的包工队队长以"黑包工头"的罪名给枪毙了。周大虎也被抓进了大牢,在西安关了一个月之后,将他遣返回了老家。

但是迫于生计,周大虎又开始跑到江西、安徽、湖北等地流浪,其问的艰难困苦、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当事者自己明白。25岁那年,周大虎接母亲的班,进入温州邮电局工作,开始了每天扛邮包的生活。他对这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十分珍惜,所以他自己给自己下任务:每天扛的邮包必须比其他的人都多。因为有了七年流浪吃苦的经历,所以当其他人都叫苦不迭的时候,周大虎并未觉得苦。周大虎是靠生产打火机而发财的,但他进入这个行业时,已经是1991年的时候了。他开始进入这一行业也是因为遇到了苦恼的事情:他妻子下岗了。面对这一人生挫折,周大虎不等不靠,他用妻子那5000元安置费,招了几个工人,腾出一间住房作为生产车间,开始了创业生涯。凭借他吃苦过程中积累的阅历、胆识、忍耐等个人素质,他在经营中迅速站稳了脚。一年之后,周大虎就鸟枪换炮,他租下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厂房,招募了100多个工人,又干脆辞职,开始专心缔造他的打火机王国。为了事业的发展,周大虎一家三口从刚装修好的新居搬进租来的破旧厂房。一家人挤在没窗户、没空调的小阁楼里,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发誓"不搬新厂房,绝不搬新家"。当时,厂里没有洗澡间,也没有吃饭的地方,全家也只能整天叫盒饭,把一百米远处的公共厕所当卫生问,在深夜一两点钟一家人才能洗澡,这一住就是整整五年。待新厂房盖起后,周大虎才搬新家。正是周大虎敢于吃苦,使得销售额连续五年翻番,到1999年产量达到1000万只,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现在,大虎打火机厂有1000多名工人。他的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尔基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对于立志创业、梦想财富的人们来说,应该牢记这句话。不要怕苦难,不要向苦难低头,迈过苦难的山头,就是无限的风景!

 

耐劳:老板是工作狂

 

吃苦耐劳两个词往往被连在一起使用,但它们还是不同的。耐劳往往同时是吃苦,但对于把工作当作事业、把追求当作幸福的人来说,耐劳其实也不算什么吃苦,比如我写作时,别人觉得我是超强度的劳动,家人也经常劝我注意休息,但我一干起这个工作,往往就进入忘我的状态,说苦也苦,说乐也乐。许多干事业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

比如靠开发中文软件起家的中国内地新生代巨富史玉柱,他干起工作就是一个拼命三郎。

创业之初,史玉柱放弃在安徽省统计局机关的稳定工作,来到深圳下海。没有资本,租不起房子,就挤到曾经上学的深圳大学学生宿舍,与别人共挤一张狭窄的架子床。他要开发中文桌面操作系统M2401,但是没有电脑,如何设计研发软件?史玉柱就装成学生,混进学生实验室里偷偷摸摸地编写程序,可不久就被管理员发现,将其"请"了出去。史玉柱又通过熟人钻到配置有计算机的学校办公室,趁别人下班以后,他才进去上机工作,有时要等别人玩完电脑游戏,他才能用一种久违的亲切去触摸别人的计算机。

那一段时间,史玉柱的黎明是从黄昏开始的。一盏四十瓦的灯,是照耀他的太阳。史玉柱是孤独的,在深圳他面对计算机度过一个又一个忙碌的夜晚。史玉柱又是充实的,计算机屏幕是他的天空,软件程序是他的世界,他驾驶着键盘在其中遨游。

终于,他的M2301设计完成,推向市场后一炮打响,史玉柱加大广告投入,几个月之内完成了百万富翁的过程。

为了改进他的中文桌面操作系统M2401,增强市场竞争力,1990年1月,史玉柱和他的另一个伙伴背着热水器,再次来到深圳大学。他们把自己反锁在一问房子里,过一种"集中营式"的生活。不管外面的世界是精彩还是无奈,他们只和计算机同在。一个星期下一次楼,下楼不是转悠,而是就近买一箱方便面。没有新闻联播,没有世界杯足球预选赛,没有星期天,连中国人最看重的春节也只能等来年再过。整个深圳对他们而言,只存在两台计算机。胡子长了就让它长,头发乱了任它乱,自己拘留自己,自己把自己当囚徒。最"可怜"的是史王柱身上的衬衫。史玉柱进驻这问房子时共带了四件衬衫,第一件穿"黑"了,就穿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都穿"黑"了,又从四件"黑"衣服中挑选出相对"白"一点的再穿,周而复始。四件衬衫被史玉柱翻来覆去地折腾了近五个月。

150个天昏地暗,150个日日夜夜,20箱方便面支撑着史王柱和他的同伴进行了一场势均力敌的超重量级的拳击比赛。在筋疲力尽时,他们凭点数取胜。

方便面对史玉柱重要得就像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草根和树皮。现在,史玉柱还有吃方便面的习惯,这既是一种卧薪尝胆式的激动,更是一种居安思危式的警示。记住了方便面就记住了史玉柱,巨人的发展史上将永远写上这一笔。

但是,劳累对他而言并不觉得是苦,真正的苦最大的苦是他的妻子因为他忘我的劳动而离他而去!当史玉柱带着比M6401的功能更完备、质量更可靠的M6402研制成功的喜悦,带着满腹的知心话推开他在深圳宝安大厦临时住所的大门时,一片狼藉让他心凉如水,简易的家具不翼而飞,孤身在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长期的孤独煎熬,在有人乘虚而人,给以关怀温存的情况下,已经与史玉柱不辞而别,和别的男人私奔而去!

成大器者必经大难,为大事者必受大苦,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必然,人生的代价。

波司登总裁高德康就靠着吃苦耐劳奋斗成功的。那时候高德康还是裁缝,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从村里到上海南市区有100公里路。他骑自行车每天要跑个来回,骑了几次车就不行了。于是就挤公共汽车,背着重重的货包挤上去,再挤下来,累得满头大汗。有时候车上的人闻到他一身臭汗就受不了,就把他推下来,还曾经把他的腰部都扭伤了。车上的人还骂他:你这个乡下人,乡巴佬......可是为了做生意,龙门要跳,狗洞要钻,没办法的,高德康只能忍受委屈与痛苦。现在,波司登已经成为了中国羽绒服第一品牌,高德康也变成了亿万富翁。

软件业的民族英雄求伯君当初的目标是做一张汉卡装字库,写一个字处理系统,能够取代word Sdar,即后来的WPS。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1988年5月到1989年9月,求伯君把自己关在深圳某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写。什么时候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而且在这一年零四个月中,求伯君生了三次病,第一次得肝炎,第二次肝炎复发,第三次又复发,每次住院一个月到两个月。第二次肝炎复发正是软件开发最紧要的关头,求伯君甚至把电脑搬到病房里继续写。开发软件之苦不仅仅是病魔缠身,也不只是身心交瘁,而是孤独。有了难题,不知道问谁,解决了难题,也没人分享喜悦。求伯君在这孤独中,写下了十几万行的WPS。在写完最后一行程序的时候,求伯君居然没有任何感觉,是因为长期的寂寞而麻木了。

但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WPS没有做广告,没有获什么奖项,仅仅凭着碑,就火了起来。并开始挣钱了,每年三万多套,每套批发价2000多元。比赚钱更重要的是,WPS扛起了民族软件业的大旗,始终能与不可一世的Word相抗衡。

学习:提高素质和层次的根本途径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学习就是获得力量的途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但他的本能并不多,不管是书本知识,还是社会知识,不管是生活能力,还是工作能力,大多都是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

人生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无止境,所以现在终身学习的概念已被全世界认可并推广。

知识改变命运。我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我出身农村,考上大学才跳出了农门,能够进入现在工作的政府机关,也是完全凭着自己的考试被招录进来的,因为在此之前我成长的不是这个城市--天津,而是几千里之外的陕西,上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在另一个城市--北京,我在天津不仅举目无亲,而且连认识的人也找不到一个,更甭提还不会走后门拉关系,况且一个穷学生也没有什么钱去干那些事,况且还不会。

十多年来,我先后发表大量文章,出版多本著作,这个能力也不是父母生就的,而是自己勤奋学习不懈努力的结果。没有学习,不仅我的人生命运不是如此,我的心境也许会很原始,很黑暗,很痛苦,因为我不会知道世界这么大,知识这么多,不会了解孔子、老子,也不知道释迦牟尼、莎士比亚是何许人也,更不会在人类文明的大海里畅游,享受几千年古今中外人类思想和艺术的成果。

以2.05亿美元资产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第26位的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1989年创业的时候只有25岁。张跃的座右铭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当然这里不是指那种很刻板的知识,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认知和品位、感受,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面。要在知识中找到美感,体会到享受。"

留学海外是许多人羡慕和追求的学习目标,现在,留学归来的"海归派"已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其他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而且先富起来的人们(包括大款、大官)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出国留学,欧洲、美国、澳洲等地,华人留学生已是很大的群体,这些人很多将来还是要回来的,也就是说成为"海归"的,"海归"成为中国人羡慕甚至嫉妒的名词,当然也是新富的代名词,那么,要做一个成功的"海归",要注意哪些方面?要经过哪些过程?

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出国潮在中国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留学海外的大军,甚至于"是否出国"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一个肯定要面对的选择。现在,国内很好的发展机会促使一大批在国外学有所成的人回国效力,又形成了"海归"的浪潮。随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本土化需要以及国营、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需要,大家纷纷认识到在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性,海归人员走上了更多重要的岗位,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我们从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海归人员都能在国内的舞台上施展拳脚,有些人虽然有着海外留学的背景,却在国内一无所成,不但没有表现出一个海归人员应有的价值,反而还不如普通的没有出过国的人才有作为。出国容易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海归"的含金量也会跟着降低?现在出国到底还值不值得?这个现象真的值得人们认真反思。

其实,出国留学,接受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培养国际化的眼光并不是错误,关键在于你在出国留学的前前后后是否对自己未来的行程进行了有效的规划。《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两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海归人士,并提炼出一些出国留学及回国发展前后各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对准备留学或正在留学的人们来说,可资参考。

采访对象:王辉耀,1981年本科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在中国外经贸部任项目官员3年,后赴北美留学,成为在加拿大最早一批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的中国内地留学生,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Ivey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同时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参加高级企业领导人培训。1987年进入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从事项目融资;1988年任SNC一兰万灵公司国际市场董事经理。1990年任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驻香港及中国地区首席经济商务参赞,1993年担任Agra-AMEC国际公司副总裁;1996年创办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公司和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任董事长兼CE0;1999年投资创建了中国项目网,2002年被评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

刘浩,199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5年取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后转读法律,1998年取得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纽约律师事务所任律师;2000-2002年任旧金山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副总裁;2002年底至今任北京智联招聘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网上猎头公司,业务除网络招聘之外,还有猎头服务、人才测评、培训等。

兰海:1998本科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

1999-2002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系学习,2002年获得心理学、教育学、组织心理学及社会学硕士学位;2002 fiN N国,任北京益智文化交流中心活动总监;2003年2月创办北京上濒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任教育发展咨询顾问。

根据他们的介绍,可以总结出做"海龟"的一般步骤和环节:出国前的准备、在国外的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回国前的准备以及初回国内。

出国前:全方位做好准备。

要在出国的路径选择上多花些时间。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王辉耀强调,计划未来回国发展,就要对现今国内欠缺哪些人才做一番研究式的分析。他说上世纪80年代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大都是学习理工科和自然科学的,直到今天,"学理科出国比学文科的容易"还是人们普遍的感觉。但是现在国内对管理、咨询方面的人才更加急需,并且需求还呈上升的趋势,是出国留学人员不错的选择。

出国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刘浩说,出国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存在盲目可能还情有可原,因为那时国内的经济环境所能给人才提供的机会还很有限,远没有国外能提供的机会多;而到了现在,国内可以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出国就意味着放弃这些机会,代价是很大的,一定要认真设计自己的留学之路,不要把时间荒废了。要事先熟悉西方的文化,这绝不仅仅指语言方面。事实证明,熟悉并能迅速融人西方文化环境中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功。王辉耀提供了一个证据:由于他本人的英美文学专业背景,比别人对西方的文化环境有更深的了解,所以在适应环境方面比别人少费了不少的力气;他认为在出国之前补一堂西方文化课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素质的准备也很关键。在这点上,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条件比较优越,心理素质往往比较差,很多人对投入一种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几年的时间都抱着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兰海说,她出国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终还是会回到国内发展,出国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更多地了解世界,其次是希望在与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有很大区别的教育体制下进行学习。

如果要出国读管理类课程,要注意在国内积累工作经验。王辉耀提醒读者,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那些与经济或商务等领域有关的、能够写上履历的工作,否则可能你当时收入不错,但你的工作并不足以为你进行足够的能力锻炼,而且这份工作经历将来国外的商学院也不会看重的。他在外经贸部3年的工作经历,也使他在国外的学习及工作实践中如鱼得水。在国外:以积极的心态学习积累。

心态要开放。王辉耀坦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留学生性格往往比较内向,"豁"不出去。应该努力将心态开放,尽可能扩大接触面,力争成为通才。

兰海求学的心理学系本来是不收非心理学或教育学本科学历的学生的,她为了争取到学习的机会,自己跑去找到一位该系非常有名的教授进行交流,最后教授认为她可以,亲自为她写了推荐信。试想,如果没有这种"豁出去"的劲头,她哪里会有后来的学位?事业上的成就更无从谈起了。

在国外的工作经历一样要选好起点。王辉耀曾经在加拿大用一个暑期的时间来研究如何找工作,把找工作本身也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刘浩提醒读者,要时刻想到自己所走的每一步再多大程度上能对自己将来回国发展产生价值,选择有在亚洲乃至中国拓展业务计划的公司,是为将来回国打好铺垫的上策。他在律师事务所的时候,在了解美国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同时,又积极留心与中国内地有关的公司法、证券法方面的案件,就为以后回国积累了许多经验。

保持从前在国内的人际网络。刘浩建议,不要因为出国就疏远了从前的朋友,否则将来回国一切要从头来过,会有孤立的感觉,关系网重薪建立也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并且效果还不如关系一直保持下来的好。

不要惧怕改变。刘浩特别强调,不要死抱着从前的专业不放,在国外,你能得到的机会及可能性都是多方面的,改变也许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起点,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取得物理学硕士后,在美国生活三年的经历让刘浩改变了自己从前"学者型"的规划,转攻法律;第一年是比较艰难,但之后的学业便非常顺利了。有的时候改变并不如人想像得那般可怕,只要你跨出了这一步,眼前就会豁然开朗。

 

回国:选择适当的时机。

 

一有契机要先回国立住脚。王辉耀说,他在海外的一些留学生朋友本来有回国计划,但经常会嫌回国机会不好,时机不成熟而不愿轻易回来,但是拖得越久,家庭、后代等等问题就越突出,越不容易解决,回国的难度也就越大。

力争进入在亚洲或中国有业务发展计划的公司,被派回到国内来。刘浩认为,单枪匹马回国的海归人员取得成功的难度往往比较大,被国外公司派回来的海归人员,起点可以高一些。他在旧金山的风险投资公司,大部分投资项目在中国;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作为投资方的代表在国呙工作。去年,他的角色由投资方转变为管理者,正式成为了智联招聘网的CE0,最终回到了国内。

尽快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熟悉从前的环境,进入角色。王辉耀建议,回国之后不妨先拜访老同学、老朋友,参加展会、研讨会等活动,多方面获取信息。刘浩认为去除海归人员的优越感是快速熟悉环境的诀窍,尽可能地扩大生活圈子,不要以海归派自居,同时注意一些生活细节,改掉说话时中文夹杂英文等可能使人产生反感的习惯。

无论在大公司或小公司,尽可能快地作出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现在许多企业看重的并不是你是不是海归人员,而是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甚至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海归人员都不再重要。一旦上司发觉你还做不过没有海外背景的员工,那么"水货"的怀疑就自然而来了。

国际猎头公司"伯乐优才"北京公司的总经理王女士说:有价值的海归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国际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知识,以及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

能够留学海外的终归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在国内甚至故土接受教育的,但是需要提醒注意的一点是:学习与学校教育并不能划等号,有时还会出现反证。由于教育方法科学性的缺乏或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方面存在的与实践和实际脱节等问题,正规教育有时甚至对成就财富适得其反。例如通过对福布斯富豪排名榜上中国和美国百富的比较研究,研究机构发现,不少巨富反而学历不高,有的甚至很早辍学,美国首富微软老板比尔·盖茨就是大学辍学创业成功的一个典型,他们得出以下结论: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素质培养、能力锻造以及持续不断的知识积累才是关键,很多中国、美国企业家都把终身学习、开放合作、创新求实等"蓝色基因"作为企业和人生发展的第一信条。同时,如果我们分析中国百富的个人信条、做事方式,也会发现很多与蓝色基因理论高度吻合的核心素质。

不管教育体系、教育环境良好与否,健康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觉的学习意识,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艰苦学习,我们的知识才会丰富,能力才会增强,素质才会提高,财富才会增加。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当今,许多社会问题个人无法改变和解决,如应试教育盛行,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不尽科学合理,但我们及我们的子女更应该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哪怕现在没有考到高分,但将来不能没有真才实学!即使学校里分数决定一切,但NT社会,又会是另外一种评价体系,能力,真正的能力才是最后的决定因素。

 

创新:一招鲜,吃遍天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重要表征和内容。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及未来时代,创新创造了许多神话和奇迹,并且还在创造、还将创造更多的神话和奇迹。

金利来领带的创始人曾宪梓说:"做生意要靠创意而不是靠本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缺乏创新的企业很难站稳脚跟,改革和创新永远是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的源泉。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力帆集团老总尹明善的说法是:创新,让我们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初尝创新甜头,我自创了座右铭:只有过时的思路,过时的技术,没有过时的市场。我认为创新不是为了被动适应市场,而是开创一个新的市场。只要企业走在需求的前面,就没有饱和的购买力,创办企业才会成功。2002年,他曾以8500万美元的财产排名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第98位,现在家产应该又增加许多了。

沈南鹏,耶鲁大学MBA,1999年与梁建章合资创办携程旅行网,现任携程网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被称为"携程网之父"。

携程旅行网(股票代码:CTRP)是中国旅游业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创立于1999年初的携程旅行网(简称携程网、并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分支机构,现有员工1500余人,是中国最大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最大的集宾馆预订、机票预订、度假产品预订、旅游信息查询及特约商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行服务公司。

当年沈南鹏求学美国时,MBA在中国尚未流行。在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博士项目下攻读一年数学后,沈南鹏定下了自己的目标:转商学院读MBA。毕业那年,他投身花旗银行从事投资行业,为自己的留学经历找到了一个令许多人羡慕的结果。

8年的投资生活令沈南鹏至今仍觉受益匪浅。他喜欢把投资行业的工作形容为"压缩饼干"。"也许你在一个公司做财务需要20年才能把公司整体了然于心,可是做投行的话,也许只要三年就能把握和洞悉一个企业的命脉。"更重要的是,投行是一个"高屋建瓴"的职业。从事投行的人,接触到的一般都是上市公司的CEO或董事长,他们对一个企业或行业的视野更有"领导人"的大气和洞察力。

"如果美国是一个专业人士的乐土,那么亚洲则是创业者的天堂。"选择旅游服务和互联网的结合,是沈南鹏的"完美预谋"。1999年,网络经济仍在鼓动人们最原始的投资激情。毅然投身互联网热潮的沈南鹏却是带着冷静和理性,他更多考虑的是中国国情:物流体系薄弱,信用卡制度尚未健全。沈南鹏最后选定了旅游业:中国旅游市场天地广阔,旅游网络服务中除机票外并无过多商品流通的环节,可以在很大程度地避免和物流发生关系。1999年5月,携程网成立。1999年底,沈南鹏最终认定携程网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增值,遂在投行中"急流勇退"。

萨缪尔·科恩,21岁;杰里米·克劳斯,23岁;托马斯·希尔顿,22岁。他们是美国杰里米冰淇淋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生产口味独特的超级冰淇淋。1997年6月创立,1998年销售额100万美元,1999年销售额达500万美元。

克劳斯是天生的做生意者,他说:"我从小就讨厌从事一个普通的职业,因此一直没有工作。而我说过,其实我能做任何工作--甚至做冰淇淋。"于是,这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入学后在宿舍里做起了冰淇淋。不久,同校的两个伙伴科恩和希尔顿也加人了。于是,克劳斯卖掉大部分债券自己投资,并拿出他高中时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净水器时挣的6万美元,和他们合伙开了这家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克劳斯发现,冰淇淋的口味已经20年没有变化,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为他们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问。他采纳了啤酒商萨缪尔·亚当斯的建议,使用啤酒酿造技术制作口味奇特的冰淇淋,他与当地的乳酪厂联系,由他们提供特制的奶酪。由于口味的创新,使这家小型的冰淇淋公司很快吸引到了风险投资。结果新产品--上市就供不应求。它的风味很快就成为一种饮食时尚,风行欧美及世界各地。

克劳斯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我们年轻人应该是一个行业中的创新者,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制造者。因为年轻的本质特征就是新异和充满朝气。"

儿童卡通片蓝帽系列的制片人"蓝猫之父"王宏也是一个创新的杰出人才,他的10年创业故事也是动人心弦。现在,蓝猫已成为风行全国的中国卡通和系列产品,谁知道蓝猫是如何出生的吗?10年前,王宏涉足卡通领域,当时,国内荧屏上的卡通形象几乎是清一色的"舶来品";10年后的今天,王宏已成为一个改变产业命运的人物,他缔造的"蓝猫"成为了中国荧屏上最耀眼的卡通明星,而由他担任总裁的民营公司--湖南三辰影库公司,开创了动画产业化的先河,成为了与中央电视台动画部、上海美术制片厂齐名的国产动画生产者。

1984年,而立之年的青年导演王宏以一部《走向远方》的电视剧,将自己推向了中国电视艺术的前沿阵地,获得当年度飞天奖的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等五项大奖。然而,王宏却放弃了光明的前途,涉足一个陌生的领域--卡通动画的制作与开发。

也就在这一年,王宏在湖南长沙湘雅路一个小作坊里开始了他的第一只"蓝猫"的"苦心饲养",开始了他的"蓝猫之父"的角色塑造。

1993年,王宏制作的九年制教育动画教材进入发行阶段的时候,王宏所在公司的主办单位却出于种种考虑对王宏"喊停"了。满怀失落、年已不惑的王宏全心投入了改变一个产业命运的行当--卡通动画,成立了东方卡通制作有限公司。

1997年,王宏遇到了北京三辰公司董事长孙文华,合资成立三辰影库,做《新编10万个为什么》的动画卡通片,将其改编成《蓝猫淘气3000问》,并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做最后一搏。

1998年,公司开始制作科普动画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内容涉及宇宙星空、海洋环境、人文历史、生物百科等领域,并通过蓝猫、淘气、菲菲、鸡大婶等活泼、夸张的卡通形象表现出来。1999年6月,王宏把《蓝猫淘气3000问》免费送给北京电视台播出,换回每集45秒钟的贴片广告时间。3个月后,终于有7至8家投资者来联系。到210集时,湖南三辰与娃哈哈达成为期3年的广告合作协议;播到240集时,招商银行与湖南三辰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播到270集时,迪斯尼授权商、汕头添乐公司开始开发蓝猫系列文具。

2000年该公司增资改制为湖南三辰影库卡通节目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王宏担任总裁,同时兼公司主题产品大型科普动画系列故事片《蓝猫淘气3000问》的总导演、总编剧。从2000年6月起,《蓝猫淘气3000问》同时在全国1020家电视台播出,占国产动画片播出的60%以上。香港亚视从2002年3月在香港大规模播出后,香港媒体称之为"中国人的骄傲,卡通片的奇迹,电视圈的神话"。台湾东森卫星电视2003年1月起连续播出900集,被称为"海峡两岸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

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卡通片的成功令美国迪斯尼、华纳和日本NHK的代表都难以置信:中国的"三辰"居然能将动画片做到1000集以上,这只中国"蓝猫"居然以其鸿篇巨制的长度进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这个叫王宏的"蓝猫之父"居然后来者居上创造了世界动画的奇迹!

在影视和卡通制作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中国传统手绘动画显然已不能适应我们所处的这个网络时代。据有关资料记载,动画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所绘制的原画达100万张之多,画了近2万张动画背景,耗费纸张达30多吨,历时整整五年之久!

蓝猫在王宏的构想中是一部长篇巨制,如果再重走动画片《西游记》制作的传统老路,王宏必败无疑,因为他既没有那么多投人,也不会盈利。

早在东方卡通制作有限公司成立之初,王宏即在公司成立了科研机构,确立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方向。王宏为"蓝猫"的生产开发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集成制作系统,在中国率先实现了计算机动画制作--"无纸作业"。这个软件平台的使用,把卡通片生产从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带向计算机流水线作业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迈进了一大步,使动画生产的整体效率达到传统工艺的16倍。由于蓝猫大量运用了国际领先的三维动画技术,使"三辰影库"成了同行业中惟一完全利用计算机鼠标进行动画制作的厂商。

三辰卡通就是这样完全依靠计算机流水线作业,使卡通节目日产量达到每天2集,每集15分钟。即使是三维画面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蓝猫淘气3000问之恐龙世界》这样的大片, "三辰"也能做到每天出品集。现在的"蓝猫"已制作了1500多集。

如果说"蓝猫"的成功仅仅是她所产生的收视覆盖率和她进入吉尼斯记录的长度,显然是有些偏颇的。

"蓝猫"的成功还在于她打破了国产卡通片只能由政府投资、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传统理念。中国动画片居然赚大钱,在王宏这里变为现实。

王宏对"蓝猫"巨大商机的捕捉源自生计所迫。在国内,一部10分钟的国产动画片,制作成本可能高达30万元左右,而在电视台播出一次,版权收入甚至只有100元。王宏意识到,仅仅依靠这样的版权和贴片广告是无法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动画制作公司单纯靠播放动画本身收回成本并赢利,几乎是不可能的",蓝猫需要开拓新的赢利模式。

王宏纵观国际动画片市场的发展态势,得出了一个结论:动画片市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当然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第二个层次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第三个层次便是由卡通的品牌效应所衍生的产品,比如服装、饮料、玩具、儿童用品等等。

2001年9月起,王宏领导下的湖南三辰影库卡通节目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介入卡通形象衍生产品的产业开发,用"蓝猫"文化品牌整合产业,开发出了横跨图书、音像、文具、玩具、服装、鞋袜、钟表、童车、食品、饮料、保健品、日用品、电子用品等十几个行业的系列衍生产品6600多个品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北京蓝猫玩具公司等13家专业形象授权产品生产公司,建立了北京蓝猫卡通产品销售公司及哈尔滨等12家区域销售公司,发展了3000家各类蓝猫产品专卖店,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卡通产品营销网络。已初步形成了通过供应链的物流、物权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5个平台,构建了一个跨行业的"从艺术形象到生产供应再到整合营销"的"蓝猫"产业群,基本具备了"新经济"的"技术、传媒、网络和品牌"四项特征。

2002年,湖南三辰公司的版权收人为1.5亿元,相关产业收入2.8亿元。2003年至2004年,该公司的版权收入为8000万元,相关产业收入6.7亿元,形成了一个年销售收入达7.5亿元的产业群。湖南三辰公司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典型案例。蓝猫的出现,使湖南从零起步,超越上海、苏州、深圳、北京等具有动画生产传统的地区,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动画制作基地,生产和播出都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

 

然而,王宏是一个不会停止创新步伐的人,最近他离开了自己一手缔造的湖南三辰公司,另辟新的阵地,准备重塑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卡通形象,重铸一个卡通品牌,再造一个新的"蓝猫"。王宏希望湖南通过最具有发展前景、最具有产业带动性的卡通产业的爆发力,开创出一个中部经济崛起的新模式。

创新无止境,现在,王宏又踏上了他的第二次创业的旅程。

 

兴趣:兴趣胜过最好的老师

 

选择职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创业也是如此,兴趣会使你将吃苦看作享乐,把磨难当作锻炼,信心百倍,勇往直前,否则,你往往无法坚持下去,偶有小成还可,稍不如意,你就会心灰意懒,打道回府。

网易的老板丁磊在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名列榜首,个人财富值人民币76亿元。很多人都惊叹于他年仅32岁就拥有了如此巨大的财富,其实他的成功来自于他远大的志向,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自己潜能的不断地挖掘。

丁磊从小就非常喜欢无线电,电子或者与电相关的学科都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对于计算机和网络更是情有独钟,他觉得自己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宁波市电信局工作,电信局旱涝保收,待遇不错而且又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地方。而丁磊不那样认为,他认为在那里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专长,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1995年,丁磊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依然辞职,下海去了广州,进了一家外企。工作了一年,他又发现,天天干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来说,已开始逐渐厌倦,他要寻找更有前途更富激情的领域。

丁磊是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当时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Internet。但此时还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Internet对于信息工业即将带来的突变和飞跃。丁磊以超前的眼光认识到Internet在将来一定能够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的一项大事情,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1997年5月,他和别人一起创办了一家Internet业务的公司,这就是现在已妇孺皆知的网易公司。从创业一开始,丁磊就放眼世界,立足长远,每天关心和摸索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并且在不断地创新。正是由于他对自己潜能的清醒认识和不断开发,使他在短短六年时间里开拓出了一个网络帝国,一跃成为中国首富。

陈天桥在2003年的《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富榜"上,他的身价是40亿元人民币,他2002年还不在百富榜名册中,2003年一下子蹿到第10位,是这次百富榜最大一匹黑马。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从1999年用50万元创立公司至今已拥有了40亿,仅仅4年多,他的个人财富狂飙了八千倍。2004年由于股价飙升,他的身价与中国首富丁磊不相上下。他暴富的秘诀就是着自己的智慧实现了网络业务的创新,将计算机网络游戏在中国做成了一个大蛋糕,自己也获利甚丰。

盛大网络老板陈天桥现在1973年出生,现在年仅32岁,身价却高达90多亿元,在2004年福布斯中国内地财富人物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他17岁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在校期间各个方面表现优秀,担任过校团委组织部长,1993年,他成为整个上海市惟一的"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且成绩优异,获准提前一年毕业,被上海陆家嘴集团录用。在投身商海独立创业之前,他放弃了为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做秘书的机会,放弃了仕途的发展机会,毅然投身商海,在股市攫取了第一桶金,随后创立盛大网络,主打新兴的网络游戏产业,到2004年时,短短五年间集聚起9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相当于陈天桥来到这个世界上后,每天都赚到了80多万人民币!正如他开发的游戏软件《传奇》之名,陈天桥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财富故事的新传奇。这些财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陈天桥跟诸多网民一路"玩"出来的。火箭式的财富膨胀速度、玩着赚钱,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陈天桥1973年5月出生在浙江新昌县澄潭镇一个叫东坑坪的小山村,父亲是上海导航仪器厂的工程师,母亲是新昌城关中学的英语教师。7岁的时候,陈天桥上了小学。在浙江省的重点中学新昌中学念完初一。1980年,陈天桥上初一那年,学校开始设立奖学金,鼓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陈天桥成了新昌中学第一批拿奖学金的人。初二时候,母亲调到上海,他和哥哥随母亲到上海和父亲团聚,进入了上海洋泾中学。洋泾中学是上海浦东最好的学校,大学升学率在90%以上,陈天桥是补考进去的。在那里他读完高中。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集团公司工作的几年时间里,陈天桥先是被安排在这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公关部门负责放映录像片,目的是让客户了解企业以及企业的产品。这种工作的新鲜感在他的脑际只停留了两天,而他却硬是干了10个月。

1994年,21岁的陈天桥被总公司派到分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管理一个200多人的大摊子。不久,他直接晋升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秘书。在陆家嘴集团公司的4年中,陈天桥学会了"传统行业企业家独立、务实的管理风格","比一般人更早地接触到了互联网"并"迷上了游戏"。

后来,陈天桥服务的领导陆家嘴集团老总被提拔为浦东新区副区长。老领导对他说:"小陈,去给我当秘书吧。"进入仕途,而且是为领导做秘书,前途无限,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啊,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陈天桥对此却婉言谢绝了,因为仕途不是他的理想,经过毕业后这几年的磨炼和思考,他已有了见识,有了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创造财富"。

他的理想实现得太快了,太大了,让人们嫉妒,从下海创业算起,短短数年间,他变身价高达90多亿元,成为中国内地的首富,也是最年轻的首富!

陈天桥最初是从事证券业的,在1999年,他看准了计算机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离开了证券行业,以50万资金创建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从事互联网行业。当时,互联网业务在中国还是一崭新的行业,其业务有很多种,陈天桥选择了网络游戏。那个时候,好多人还不知道网络游戏为何物,陈天桥就敏锐地看到了其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网络游戏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电脑游戏,通过连接游戏服务器,将数百上千乃至千万的游戏玩家连接在一起,在网上构筑起互动而现实的娱乐世界。

盛大最初是以社区游戏为主业,并建立了一个叫"归谷"的虚拟社区,短短数月便拥有了上百万注册用户,由此获得中华网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除了社区游戏,盛大还涉足卡通、漫画等领域。

但是在2000年底,随着整个互联网的萧条,盛大也开始举步维艰,看着互联网公司一个个地死去,盛大的出路何在?陈天桥经过深深地思索后,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辈子的选择:从社区游戏转向MMORPG(大型多人网络角色扮演游戏)。

之后不久,韩国Actoz公司来开拓中国市场,他们希望能找一家网络运营商在中国推销其网络游戏《传奇》。他们找到陈天桥,双方一拍即合,盛大以30万美元的价格购下《传奇》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

然而,中华网不能接受陈天桥的选择,他们的理由是:电子游戏业在中国有着极高的政策风险,这点与美国、日本、韩国一直将此作为一个重大产业来支持不同,中国对电子游戏一直持否定态度。而且,电子游戏业在中国失败的教训也是很多的。20世纪80年代初,来自13本的街机游戏机出现在国内,并迅速蔓延全国。比如在1987年,家用游戏机进人中国,但盗版软件的盛行使得任天堂等企图靠游戏软件赚钱的商家并没有从中国火暴的游戏机市场赚到钱。1992年,单板机Pc时代到来,欧美、日本、台湾先后有经典游戏进入中国,但他们都在盗版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市场规模也仅在三亿元左右。而即使2003年,网络游戏在全球电子游戏也所占的份额也只占1%多一点,MMORPG凭什么就一定能够迅速在中国走红?凭什么一定能赚到钱呢?

但陈天桥自有他看问题的视角与眼光,他清醒地看到,在1999年7月,全球第一款图形化网络游戏--创世纪的民间模拟服务器在大陆出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文网络图形MUD游戏《万王之王》正式在内地推出。而在这个时候,一个非常值得人关注的重要信息是,由于网络游戏采用服务器联机认证技术,因此基本解决了盗版问题。所以在《万王之王》问世之后,一年之内,就有十几款的MMORPG在国内推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2000年网络游戏的市场收入是3000万元,而在2001年迅速增长到三亿元,其年增长率竞为900%,并已占据国内电子游戏市场半壁江山!因为认识上的差异,所以盛大与中华网拜拜了。中华网撤资,只留给陈天桥30万美元,砍掉自己做了快两年的卡通,赎回中华网手中的股权,再付给韩国人30万美元,这一系列的变故使得盛大大伤元气,据说最后关头所持现金只够支持两个月。但陈天桥过人的胆识和商业的智慧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他这样决策了,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财富迟早会向他聚集的。所以与中华网的分手,反而加速了盛大网络的发展。据统计,2001年,盛大网络的运营收入是一亿六千万元。但到2002年,盛大网络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68%,网络游戏的毛收入达到了九亿元以上。如果按网络游戏40%的净利润计算,盛大网络2002年的净收入接近两亿五千万元。

在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才刚刚开始,前景极为广阔,预计年市场收入很快将达到30亿到35亿之间。所以,韩国有上千家的网络游戏开发公司,他们正以多种形式大举进军中国。据说《传奇》并非网络游戏中的一流产品,由于陈天桥的胆识,积极地将它引进了中国,并且进行了成功的运作,使其成为国内最火暴的MMORPG。

后来,盛大与Actoz公司产生分歧并最终对簿公堂。其导火索是2002年下半年的"私服事件",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陈天桥凭借自己超人的胆识,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开发中国人自己的MMORPG。因为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网络游戏用户量巨大,其文化影响更不可掉以轻心。13韩产品对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侵入,不仅是中国市场是否被占的问题,也关系到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网络游戏文化的丧失。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心的商人,陈天桥主动地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

当陈天桥与Actoz公司争斗正酣时,投入四千万元的资金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MORPG。他为盛大网络设定的目标是:立足中国,依托亚洲,成为在中国居领先地位的互动娱乐企业。在这一点上,陈天桥又成功了。2003年8月,《传奇世界》同时在线人数突破30万,盛大网络所有游戏的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0万,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世界记录。

玩着赚大钱--这就是中国新生代巨富陈天桥潇洒的财富故事。

 

毅力:真正的强者少不了它

 

财富素质成就你一生的创业资本 创业者素质
成大事之人,不唯有超世绝伦之技,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个坚忍不拔之志就是毅力。

10年前,我曾经服务过的一个首长(现在他已是很大的领导)有次和我私下聊天时曾对我说过:"革学,我觉得,毅力是一个男人最突出的个性标志。"这是他几十年风雨人生中悟出的人生道理,也可以说是成功经验,现在回味起来,真是觉得字字珍珠,此言极是110年来,我的一些成功也都离不开毅力,我的许多失误或失败也能找到缺乏毅力的原因,恨不当初悟此言,十年之后已觉晚!侨兴集团的老板吴瑞林12岁开始立志赚钱,从17岁起,就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经历了几起几落,但他面对命运的波峰浪谷,屡败屡战,永不言败,所以才能有今天的成功。

吴瑞林出生在泉州农村,家中共有12姊妹,家境的穷困可想而知。吴瑞林在读了5年书后,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辍学务农。17岁那年他跑到石狮学裁缝,师傅看他机灵聪明,就带他学做生意。表面他们是做一身中山装赚一块四毛加工费的裁缝生意,暗地里,师徒二人悄悄从外地倒腾些小东西回来偷偷卖掉。

在年底,村里开会表扬那些挣了高工分的人家时,吴瑞林心里暗自得意,因为就是那些高工分的人一年挣的钱,也没有他倒腾小生意一个星期赚的多。

倒腾小生意不仅使他有了最初的资本,而且也转换了脑筋,开阔了眼界。吴瑞林说,早年的拜师学艺让他终身受益,从那时起他就明白了,同样的人,同样的时候,识不识得机会,就会有不同的命运。

后来,吴瑞林学成出师,自己开了一家裁缝铺,还办起了裁缝班,22岁的他就成了万元户。后来他兴建了一个采石厂,但一场大火把他从万元户烧成了穷光蛋。

1982年,吴瑞林拿出所有的积蓄,大胆地承包了镇里面一个已经关门多时的旧服装厂。工厂在吴瑞林的努力下,曾发展到300人的规模,他也很快富甲一方。可是好运不长,1985年,一位被视为最好合作伙伴的台商给他下了一批冬装订单,待他购回原料如期完工时,他再也找不到那位台商了。靠贷款购料做出来的数十万元成衣只好堆在仓库里,工厂因此被迫停产,欠下工人工资十几万。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深深懂得,做企业,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保持足够的现金流是第一重要的。资金不断的流动可以给你带来利润,资金流一旦停滞,很快就会让你死亡!

服装厂倒闭后,吴瑞林领着一家人来到了深圳。在离开家乡之前,吴瑞林曾专门到银行和镇上领导那里讲明,我现在没办法还债,但银行的利息我一定想办法按月支付,工人的工资将来也一定会还!

来到深圳后,他在一老乡办的电话机厂里做车间主任。在那里,他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精明。

那是一个专做来料加工的厂子,吴瑞林很快发现,因为现有的加工业务有限,车间里设备和人员都没有达到满负荷工作状态。他从中看到了机会,于是向老乡提出,愿意出资25000元承包车间,在保证满足工厂订单之外,要求可以用空隙另外联系接单,所得与厂里按比例分成。

吴瑞林与作为老板的老乡都没料到的是,到了年终结算时,吴瑞林的收入竞高达38万元。老乡见如此有利可图,将钱分给吴瑞林之后,便撕毁了原定3年的承包合同。吴瑞林用这笔钱还清了办服装厂所欠的银行贷款和工人工资。

后来,吴瑞林通过关系得到消息,浙江有一家生产喇叭的厂子准备在深圳设办事处。吴瑞林成功的说服了厂方代表,取得了该公司在深圳的产品代理权。他租了一栋平房,办公、仓库、住宿都在一起,自己负责上门推销,儿子负责送货,老婆兼仓库管理和后勤服务,一个家族企业的雏形也从那时开始搭建起来。

那个时候的深圳,一直在修建、拓宽道路,吴瑞林立刻意识到了发财机会:道路搞好了之后,下一步肯定就是发展通信,而通信发展的结果,就是电话机的热销。

精明过人的吴瑞林用手头仅有的25000元入股,与一香港商人合伙办了一家电话机来料加工厂。两年后,他投资的25000块钱变成了一百倍的250万,他挖掘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回顾吴瑞林这三落三起,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坚持就是胜利!略持就是成功!

 

恒心:坚持不懈,水滴石穿

 

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故事想必各位都听说过,这里就不必赘述,只说说生活在我们代的我们身边的一些因为具有恒心终于积累起巨额财富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末,蓝招衍的弟弟蓝招宝种药材、养鱼、办工厂、做买卖都失败了,使原来贫穷的家境雪上加霜。就在蓝家境况窘迫时,一个信息给了蓝氏兄弟命运的转机。1990年的一天,蓝招衍和几位朋友在饭馆吃饭,见老板花50元钱从一个猎人手里买了只死野鸡,这场景让他感慨万千:一只死野鸡就能卖这么好的价钱,如果自己来饲养野鸡,岂不很快就能够脱贫制富?几天后,他又在报纸上看到"山珍野味畅销,养殖珍禽可致富"的信息,兄弟俩一合计,决定养野鸡。

第二天,他们瞒着父亲将家里仅有的两头大肥猪卖了,又借了点钱凑齐了2000元钱,弟弟蓝招宝怀揣着这笔钱去外地学习,等他10多天后回家时,除了买回的10只山鸡蛋,已身无分文。30元钱买个蛋,一辈子在穷山村度日的老父亲听了差点气晕过去,抡起巴掌就朝蓝招宝脸上打去,做儿子的只好含泪默默走开。

因为技术不到家,兄弟俩折腾好几天,也只孵出了7只雏鸡,但后来雏鸡被老鼠咬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3只成鸡。

蓝氏兄弟花两千块钱饲养了3只野鸡,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兄弟俩被村民们认为是傻子,并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不久,一个专门收购各种野生动物的广东人听到了这消息,并找到了蓝家,想以每只60元的价格买下剩下的三只野鸡。当心细的蓝招衍打听到广东那边吃野味的人多时,经营野味的酒家生意红火,对野鸡的需求量大得惊人的情况时,便无论如何也不肯卖掉这三只野鸡。

在饲养过程中,他发现野鸡抗病力特强,在他们家的这三只野鸡抵抗过几次鸡瘟,且青草、熬过的药渣、米糠都吃,如今市场又好。于是他果断贷款一万元,批量购进了野鸡和同是野味的鹧鸪进行饲养,结果当年产品一出来就被酒家抢购,不但收回了投资,还净赚两万块钱。

由于珍禽市场很火暴,效益连年翻番,经过三年的发展,他们已积累了100多万元资金。这个时候,百年老屋和简陋的鸡舍,已无法容下不断扩大的养殖规模了。于是兄弟俩将养殖场搬迁到荒山上,兄弟俩没日没夜玩命干了半年,投资了几十万元,终于在1993年5月成立了永定县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

前进的征途总是那么坎坷,正当兄弟俩准备大展宏图时,又遭受了灭顶之灾。1994年的一天,工人在拌药时失误,使得药物浓度增加了一万倍,因此一万余只野鸡和鹧鸪死于非命,只剩下300多只种鸡和部分鸡苗。晴朗的天空轰然倒塌,企业为此负债几十万元,员工怕拿不到工资纷纷离去,连两千元聘请的技术员也摇着头走了。

或许只有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英雄还是懦夫。就在公司风雨飘摇之际,蓝招衍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决定辞去医院的职务,担任公司董事长。他的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因为当时医生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不错,山珍野味市场虽然好,效益也高,但又苦又累,万一再失败了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可铁心坚持到底的蓝招衍的理由是:我是条铮铮汉子,岂能见难就退,尽弃前功。目前已掌握技术,而珍禽市场很好每只几十元都供不应求,这次主要是管理失误,今后只要抓好管理,企业一定能再次红火。当蓝招衍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家当和积蓄拿去做产品宣传和引进新品种时,家人都以为他疯了。

蓝招衍先让弟弟到福建农业大学去学习,公司所有的事务都扛在他一个人身上。没有了做主治医生的惬意和舒适,取而代之的是超负荷的劳动,包括喂饲料、联系客户、开拓业务、购材料、搞基建等。

付出总有回报,当年年底,各种珍禽公司共销售25000只,收入达170万元,企业终于转危为安,一片红火了。

尝到养珍禽赚钱的甜头后,兄弟俩又扩大了规模,引进了当时极走俏的黑凤鸡、绿壳蛋鸡、贵妃鸡,仅这几个品种就能为公司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并成为华东最大的珍禽基地。

就在他们把事业发展更大时,老天再一次考验着他们的毅力。1996年夏天,当地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吞噬了众多的乡村。因为山体滑坡,山下通往公司的水泥路被崩塌破坏,电线、水井和输水管以及电话线全都被凶猛的泥石流冲垮。呼啸的台风将养殖场屋顶的瓦片和梁柱一股脑儿地掀翻了,成千上万只待售的山鸡和鹧鸪,以及正在产蛋高峰期的黑凤鸡、绿壳蛋鸡死的死、伤的伤,不死的也远走高飞。

面对一片狼藉,员工们泪流满面,蓝招衍的心中陡然涌起难言的沧桑感。企业刚摆脱困难,正是蓬勃发展之时,历经几年的心血又几乎被』场无情的台风和洪水毁于一旦。但是,这位泰山崩裂不折腰的汉子硬是挺起了脊梁,吃住在工地,带领员工们日以继夜进行灾后重建,仅三个月时间就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他们的公司已发展为占地两百亩、年产值数千万元,集种植、养殖、深加工、科研、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生态农庄。整个农庄处在绿树成荫,四季瓜果飘香,野鸡飞舞、雀争艳、野猪欢跳的美丽世界。农庄门口那栋欧式风格的培训楼与茵茵的绿草、鲜花,相映成辉,局外人还以为那是一座偌大的别墅山庄哩!

专长:立足社会和实现人生的武器人类早已告别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入相互分工、ffn.互协作、相互交换的市场经济,每个人不可能是全能的,但每个人却不可以没有专长,因为这个社会是各个各自拥有专长的人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大机器,没有专长,就有可能被排斥与这个社会机器之外,成为闲置的部分。

专长更是发家致富赚得财富的"常规武器",人常说"小富靠挣,大富靠命",挣钱就得靠本事,具备社会需要的专长的人就是真本事,大本事。没有小富和何来大富?所以不管小富还是大富,都得有本事,都得有专长,不过大富往往更强调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专长罢了。

只要具备一定的专长,不管岁数大小,性别籍贯民族何许,总会有显山露水之时,就像人常说的:锥子放进口袋里,只要有机会,它总会露出锋芒的。

有一对浙江老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依靠做锅贴的专长实现创业的故事,尤为令人感动。

1989年,朱仲荣与夫人都已68岁的高龄,他们从在温州的一个叫三盘岛的渔村来到了纽约,开始全新的生活。1992年,朱仲荣老人与女儿在在缅街街头开办的"朱记锅贴"正式开张了。其时朱老先生已是70高龄了,按照中国传统观念,他应该休息养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但10年来,老人硬是一步一步辛苦走过来了,每天从早上五点开锅,一直卖到晚上10点收摊,才坐下吃晚饭,中途几乎没有歇息的机会。而最初五年,"朱记锅贴"实际上是一路边大排档。五度寒暑,日晒雨淋,年逾古稀的朱老先生,却能在路边站一整天,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说过一声累,为儿孙们做出了榜样。

由于他们朱家有20多年自制锅贴包子的经验,饺子皮是手工制成,比起市面一般机器加工制作的锅贴水饺,口感好很多,"原汁原味",而且现做现卖,新鲜热辣,所以在路边街头开张后很受华人欢迎,生意扶摇直上。到了1997年8月,他们租下现在的41大道潮坊餐馆旁的店面,增加人手,扩大业务。"朱记锅贴"不再是单一的锅贴,还经营其他面食,包括饺子、馒头、包子、豆花、豆浆和葱油饼等。随着生意的兴隆,儿女门的不断移民过来,朱老便从"朱记锅贴"开出三家连锁店,两个女儿和子各分管一店,自己只收银管账。每天晚上,朱老先生开心地坐在地板上梳理着一大堆的零钱,看着自己用双手辛勤劳动换来的美金,心中无比的自豪。

"温州人纽约10年铸就传奇,朱记锅贴香飘美国纽约"是美国《世界报》对朱氏老人在纽约成功创业报道的标题。作为华人中年龄最大的移民创业成功者,朱仲荣老人的事迹有口皆碑,在纽约人们提起"朱记锅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还有一个从"打工仔"到"拌菜王"的故事,也有利于我们理解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专长,最终突破困局实现财富梦想的道理。

在沈阳市铁西区马壮市场,有一个坐东向西的门市房,房内专门经营各类凉拌菜,每天顾客迎门,生意火暴。它的老板是一个操着山东口音的中年人,人称"拌菜王",他的名字叫小玉。

1994年,小玉从山东老家投奔到沈阳的亲戚家,小玉的亲戚在沈阳开了一家"炸鸡"店急需人手帮忙,小玉就是来帮忙卖炸鸡的。他在这个炸鸡店里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但亲戚只给他每月300元工资,后来小玉和亲戚家发生了矛盾,他只有独挑门户自己干了。

其实炸鸡这个活挺简单的。当时沈阳流行吃炸鸡,小玉借了3万元钱,买了一个炸鸡设备,又在市内繁华地段租了一个流动摊床,卖起了炸鸡。尽管每日起早贪黑,但生意总不如想像的那样好。主要是炸鸡的味道,做出来总不如亲戚家的好吃,但自己又找不出原因。生意不好,小玉只好把炸鸡店关门,他赔得连本金都没收回来,后来他才知道炸鸡之所以不好吃,是因为自己买鸡的那家市场专业户净卖注水鸡,但自己知道时,为时已晚。

炸鸡店关门之后,为了生存,小玉只好又到另一家小餐馆为别人打工,这家小餐馆是专门以经营馒头和各种炒菜再加拌菜为主的小店。最初小玉主要负责做馒头,小玉的馒头蒸得很好,老板挺满意的,不久他的工资也由最初的400元涨到了600元。后来,负责拌菜的师傅辞职了,老板又加了小玉200元工资,让他把拌菜的活也承包下来,这样小玉的工资涨到了800元。接受拌菜活之后,小店的拌菜生意突然火起来了,有时候竞有排队购买的火爆场面。顾客说,小玉拌出来的凉拌咸淡适中、味道特别好吃。老板知道,小玉已经成了这个小餐馆的顶梁柱了,于是除了每个月的800元工资外,偶尔还会塞给他一些小费。小玉在这个小餐馆干了5年,在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之后,小玉婉言谢绝了老板的再三留用,辞职不干了。

经历了生意场上近6年的沉浮,小玉静下心来分析了一下自己,也分析了周围的市场。他认为炸鸡、卖馒头、开酒店自己都能干,但是和竞争对手相比,自己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况且酒店项目需要不断变化,隔一段时间还要跟潮流装修一把,这样即使一时赚了钱,也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自己经过多年的摸索能拌一手美味的拌菜,这是自己经营的优势,何不发挥自己的优势,专门经营凉拌菜呢?

心动不如行动,经过充分调查,小玉发现目前专门经营拌菜的专卖店,市内还没有一家。小玉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把这个拌菜店设在铁西的马壮市场,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凉菜是一种廉价的适合大众口味的食品,一家人花个三元五元会吃得很好。由于铁西区的下岗工人众多、住宅密度大、销售这一食品,一定会很火。事实也是这样,小店开业后,由于拌菜的质量、味道、卫生条件俱佳,生意火暴,利润可观,立即引起了一些商家的注意。有一个商贩,看小玉的店生意火暴,竟在小玉店的隔壁,开了一家相同的拌菜店,但顾客不买账,他自己也觉得没趣,不久就关门了。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2002年小玉又投资10万元,在原店的基础上扩大了经营面积,并增添了新的经营品种凉拌肉类熟食。他还把自己的父母、弟妹从家乡接到了沈城帮忙打理小店。小玉的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他被授予了沈阳市创业明星的称号。前来向他取经,经营凉拌菜店的投资者很多,他毫不保留地向人家传授经验。在他的帮助下,很多下岗人员,陆续走上创富之路。凉拌菜很多人都会做,小玉说自己能够从一个打工仔成为一个小老板,是因为自己有心计和讲诚信。他有了自己的店,一直坚持自己亲手操作,所以拌出的菜,口味是一致的。别看拌菜简单,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一个人拌一个味儿。另外,买菜要挑最好的。正因为这样,小玉的拌菜店回头客才会很多。

小玉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家做饭的次数会越来越少,像拌菜这样的食品会越来越受欢迎,因为他既可以就饭吃,又可以作为下酒的好菜。小玉憧憬着,希望自己的拌菜在做出品牌之后,下一步能开几家经营连锁店,进一步做大做强。

经过多年的探索,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并且将其充分发挥出来,成就了自己的财富梦想,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专长并不是绝对的,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其实就是个体的社会人在某个方面具有的相对的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的优势就决定了个体在竞争中的生死存亡,有个寓言故事可以更好地说明这点: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吗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成与败,生与死,原来只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认识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仅是人生成功之必需,也是生存的需要呀!

 

人缘:多个朋友多条路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对政治家来说是这样,对经济界人士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不管你的员工还是你的老板,不管你的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都是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多交几个互助互利的朋友,是成功的必需。人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朋友,搏击商海的人更是,没有伙

伴,谈何生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朋友三个帮。""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些俗语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朋友的重要性。商人在商海拼杀,总得凭借一定的资源,或是有一技之长,或是有关系门路,或是有独门秘方等等。资源可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两种。内部资源主要是个人的学识、能力以及本钱等。而外部资源包括时机、环境、地域以及最重要的人脉,也就是人际网络或社会网络的能力。

许多人技术很好,知识很丰富,但在财富之路上却总是走得很艰难。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的人脉资源不够,也就是人际关系积累不够。所以想创业,想发财,就得广交朋友,特别是留意结交对自己实现财富有帮助的朋友,积累各方面的资源。只有这样,创业开局才可能更顺利,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才更有把握迅速解决。所以有人说,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占创业成功因素的70%,成功的创业70%靠人际关系资源,30%靠知识和能力,这话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

能力同样也很重要,它既是相对于人际关系的概念,又是赢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要素。强者喜欢和强者在一起,有能力的人也才容易交结到有能力的人。不断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好。

准备创业,首先先看你的资源准备的如何,能力修炼的够不够,如果资源还不够,能力还不足,那就多认识朋友,多帮助别人,积累资源,资源一旦到了你觉得足够的时候,创业其实也并非难事,有事几乎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就会实现大富大贵,甚至会超出自己当初的期待。

在华人亿万富豪中,拥有70亿美元资产的印尼华人林绍良当属首富。他是当今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享有"世界第六巨富"的美称。他的财产不仅超过了享有世界声誉的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霍英东,而且也超过了地产大王李嘉诚和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雄踞世界华人第一大富翁的宝座,成为印尼乃至东南亚的首富。然而谁能料到,这位当今拥有亿万家业的富翁,40多年前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卖花生油的小贩。他的传奇经历和戏剧性的发迹史惹人瞩目,而其成功的秘诀更耐人寻味。

1916年7月16日,林绍良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清县海镇牛宅村里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1931年,15岁的林绍良结束了他的私塾生活。父母为他在村东大路旁租下一间小屋子,开了一家小面店,由林绍良出任"老板"。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寇的铁蹄踏上了福清的土地。一时间,兵荒马乱,百业凋敝,乡下的青壮年劳力接二连三地被抓壮丁。

为逃兵役,福清许多青年变卖家产,远渡南洋去谋生。这时,抓壮丁抓得更厉害了,林绍良眼看难逃此关,也准备去南洋。恰巧村单有一印尼华侨归来探亲,林绍良便求他带自己去印尼投奔叔1938年春天,林绍良来到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他的叔父。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当时的印尼,也不是安乐之邦,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已伸向这块土地。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顾客上门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

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这一招还真灵,销售额成倍地增长。叔父高兴地给他加了薪,鼓励他继续干下去。两年后,他有了些积蓄,就想独立创业,去寻求大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深感艰苦岁月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他不无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炼,才会有所进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打响了。

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有过几年经商经验。独具慧眼的林绍良预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独闯天下的时机到了。他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业成败则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

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在异国他乡惟一依托的叔父,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的路--给印度尼西亚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

恰逢前些时有一位高级领导人为摆脱荷情报人员的追捕,潜入古突土镇隐蔽,中华总会把这项掩护任务交给了林绍良。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正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其中一位便是印尼的现任总统苏哈托,而当时苏哈托是这个师的上校团长。

林绍良找到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跟他们说明了要为他们运送军火的想法。对于处于被围困之中的孤军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对林绍良的英勇行为大加赞赏,并表示提供安全保护。双方一拍即合,认真而又慎重地研究了运输路线。不久,林绍良冒着生命的危险,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军火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尼军中。就这样,林绍良押运军火,一次又一次地穿越荷军的封锁线,如人无人之境。每次运抵前线,印尼官兵都向他欢呼致意。他从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这为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利权。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现在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丰厚的资产。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一。

同年,印尼政府又作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公司的创业资本只有10万美元,而印尼国家银行却给了这家公司280万美元的贷款。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公司的第一座面粉加工厂落成典礼。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林绍良还以其特有的预见力和洞察力注意到:随着新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外资、合资企业的涌现,国内冷落多年的建筑业会渐渐复苏。于是,他立即投资1亿美元巨款,建成狄斯丁水泥厂,年产量达100万吨。此外他还建造了另外两座水泥厂。仅仅3年时问,林绍良的水泥集团生产的"三轮牌"水泥产量近1000万吨,约占印尼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他本人也被誉为"水泥大王"。

此外,林绍良凭借他的雄厚实力,又插足房地产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房地产商。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几乎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

在林氏企业王国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金融业。尽管林氏集团经营的工业、商业、建筑、房地产、旅游业等非金融的资产约有30亿美元,但其金融业的总资产却达40亿美元,所以称他为金融大腕也不为过。

林家的巨额财富离不开林绍良在印尼政界军界一帮实力人物的相助和保护,所以,广积人缘,特别是结交关键人物,对于做成生意做大生意,乃至人生成功事业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遇: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人常说,良机千载难逢,稍纵即逝,可见机遇对于人生之宝贵。对于追求财富的人来说,机遇就意味着财富,但这是说抓住机遇,如果机遇来临的时候,你不知晓,或者未能很好地抓住机遇,那宝贵的机遇、财富实现对于你来说只是一个泡影。

有人说,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对;有人说,机遇是人可以把握的,对;有人说,机遇对于能够抓住它的人才具有意义,更对。张明正拿到电脑硕士学位后,选择了被时人称为"旁门左道"的防病毒软件作为主攻方向。1999年4月,第一个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梅丽莎"病毒忽然爆发,正当众多IT企业无计可施时,张明正的"传奇故事"诞生了,他的"解药"被大量使用,他创立的趋势科技公司目前市价已逾100亿美元,张本人也先后两次被美国《商业周刊》推选为"亚洲之星"。

生意场上,眼光起了决定性作用。很多资金不多的小创业者,都是依靠准确抓住某个不起眼的信息而挖到"第一桶金"的。市场经济刚起步时,机会特别多,好像做什么都能赚钱,只要你有足够胆量和能力。但如今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人做,激烈的市场竞争宣告"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微利时代"。因此,创业机会必须靠创业者自己发掘。

在江苏省靠近苏州的地方,有一个苏州管辖的县级市--昆山,以前可是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了不知多少个世纪,近年来却驰誉中外,不仅是上海画家陈逸飞一幅油画将水乡周庄推向了世界,更是该地台商云集,成为全国台商最集中的地方,地方经济也因此突飞猛进,凯歌高奏。

论资源,论文化,论交通......该地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或者说难以看出台商为何不驻足于近在百里之类的上海、苏州,而选择这个先地方。事在人为,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投资涌人是历史的机遇,而抓住机遇创造奇迹的总是那些能够抓住机遇的人,昆山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昆山人,说准确点是昆山政府的努力争取。

昆山的台商协会会长有这样的亲身经历:一台商来北方某城市考察,想到该城市投点资。但该城市嫌他投的规模小,对他很冷淡。结果他刚出招商局的门口,就被昆山的招商人员拉走了。当时昆山还只是一个县,二三十万人,没什么工厂,毫无招商条件可言。但政府的领导班子很有头脑,他们就派人在其他一些城市的招商局门口等着,别人不要的他们要。当天晚上,书记县长穿着雨鞋,顶着雨为他实地考察带路。那种精神感动了他,于是,昆山迎来了第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现在,鸿海集团在昆山有多大的投资?几亿美金;跟着鸿海来的台商有多少?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十万台商涌上海,更多的是涌向昆山。昆山现在的人口有100多万,全年财政收人60个亿,列全国县级市前茅。如果仅仅以为昆山的繁荣是鸿海集团一家带来的,就片面了,应该看到问题的核心一定是昆山政府更新了招商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服务,让人家看到了信心和保障,所以才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连绵不绝。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民营企业家尹明善年过半百方迎来改革开放春风,人生开始创业,图书发行赚得了第一桶金,因为看到民营书业短期内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放开,发展前途受限,所以他要寻找一个在阳光下可以公开长足发展的行业。摩托车成了他的选择,也造就了他辉煌的事业。

20世纪90年代的山城重庆以摩托车闻名,行业老大"嘉陵"和老二"建设"都齐集于此,因而,也带动了一大批生产销售摩托车及配件的民营企业,人称"摩托帮"。不过,在外人看来,当时,这条道上已经有两只大老虎拦路,更已有数不清的同行在虎视眈眈,没有相当的实力,要一头扎进这个行业,风险也是不小的。因为,两大摩托集团随便有个小动作,虽可使一些人一夜致富,但也能让另一些人转瞬垮台。

一位"摩托帮"朋友,经营着一家校办摩托车厂。有一次聊天时告诉尹明善,他每个月需要几百台发动机,却要到河南去买,价格很高而质量很差,而本地的嘉陵、建设是不愿意把发动机卖给其他小厂的。正在到处探寻商机的尹明善,敏锐地从这个信息中找到了他想要的灵感。在仔细研究了当时摩托行业的状况,并盘算了其间的风险与机会的比率后,时年已55岁的尹明善,决定进入摩托车行业,倾注他第一次创业时掘获的全部资金20万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再创业的辉煌历程。

1992年,他注册成立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启动资金20万元,散兵游勇9号人。在租来的不足4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上,他却雄心勃勃地告诉每一个人:我们的理想,是造出全中国没有的发动机。

当然,那时没几个人会拿尹明善的豪言壮语当真。但是,心存这一高远理想的尹明善,却用立马进入一步步务实的操作行动,表明了他不是在说说大话寻开心,而是实打实地真要开始攀越新的高峰了。没有国企的资源依托,没有先人者的品牌优势,年已55岁的创业者尹明善,要在夹缝中杀出条生路,只有剑走偏锋。但,他的绝活,表面看来,却又只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招式:战略创新。

善于思考的尹明善,后来,还将他的战略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每一位前来采访取经的人,尹明善总忘不了"兜售"他的"供给推动需求"理论。在他看来,创新不是为了被动适应市场,而是开创一个新的市场,只要企业走在需求的前面,就没有饱和的市场、饱和的购买力。

"我有很多希望,要在有生之年一一点燃。"有人认为摩托车产业是夕阳产业时,尹明善站了出来: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只要创新不断,制造业永远是不落的太阳。

他没有重复其他小企业为大厂做边角料的老路,一开始就直指摩托车的"心脏"--发动机的生产。因为他看到,尽管当时的摩托车市场热浪灼人,但发动机一直是瓶颈,国内只有50毫升和70毫升两个型号,其余大多从日本进口,当地摩托车小厂还不得不远到外地去买价高的国产发动机。尹明善的判断是:做摩托车尽管市场空间不大,但技术空间很大,创新空间更大,利润空间无限大。第一步发展战略确认后,尹明善便将实施战略的战术突破口,选在了当时是摩托巨人的"中国重庆建设集团"的发动机环节链上。既然财大气粗而又受大锅饭体制制约的摩托巨人企业,虽然能生产足够的配件,却又不能充分提供发动机的整成,以满足市场需要,那么就由我们来补充吧。尹明善发现:可以把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主要配件买过来,由自己装配为发动机整成再卖出去,成本仅1400元,而卖价可高达1998元。这是一条当时重庆市场上无人走过的捷径,建设集团对此自然浑然不觉,其他民营摩托小厂商们则想都不敢想自己能装配发动机。

于是,尹明善的小企业,开始了悄悄采购摩托零配件的"游击战":今天去买1号到10号的零件、明天去买11号到20号的零件,总之,使配件要买齐也能买齐,但同时却不能让对方感到面临竞争。然后,便是经组装好的一台台供不应求的高质量的摩托车发动机,再从尹明善的公司里卖了出去,大把大把的丰厚利润则不断地回报进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公司最火的时候,订货的外地厂商提前几个月打来预付款,天天到公司的组装厂门排队取货,以至于公司每星期都得到机场包机发货。红红火火的业务,很快使55岁才人行的"新秀"尹明善,不仅在这个他从不熟悉的行业中站住了脚,而且,迅速成为了摩托行业里的强人。

尹明善当然知道,这样的日子长不了,只要一旦形成气候,建设集团肯定卡脖子。尹明善想:哪些配件以后可能被卡呢?当然是建设集团生产的部分。于是,尹明善从开始组装发动机的第一天,就积极联系配套厂,设计自己需要的零配件。大概四个月后,几个关键零件被开发出来。此后,当建设集团一夜醒悟,下令一个零件也不许卖给尹明善的公司时,摇篮里的婴儿却已能自己走路了。这条从夹缝中挤出的道路,10年后,终于把尹明善及其公司送上了行业的顶峰。

1993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重庆摩托车业重新洗牌,到2001年,尹明善的重庆力帆集团公司以产销发动机184万台、实现销售收入38.5亿、纳税1.136亿元的骄人业绩,超过嘉陵、建设两大老牌摩托车企业巨头,成为重庆摩托车业的龙头老大。而且,发动机产销量、出口创汇、专利拥有量、产销综合值四项指标居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二,国内知名摩托车企业新大洲、钱江、轻骑、富士达、港日都采用力帆发动机。目前,力帆集团已有员工3800多人,其中大专文化以上技术人员670多人,拥有8家生产企业,3家营销公司,一个市级技术中心,具备年生产200万台发动机和10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能力,连续两年进人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在重庆市民营企业50强排名中名列榜首。力帆集团已进人世界摩托车制造业500强,产销综合值名列中国人选登记企业第一位。

什么叫大器晚成,看看重庆力帆集团老板尹明善的故事就会明白"创业永远没有迟到者"这个道理。尹明善1992年开始做摩托车,其时已经55岁。

2002年4月,尹明善当选为重庆市工商联会长,成为全国第一个担任省级工商联"一把手"的民营企业家。同年岁末,他又当选为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成为全国第一位担任省级领导的民营企业家。

李铁.29岁.陕西宝鸡人,人称"股神";25岁开始炒股,26岁拥有1亿余元资产,28岁拥有3亿余元资产。他是抓住中国股市的早期淘金期靠炒股发家的一批人中的佼佼者。

李铁说他天生对挣钱有一种敏感,并能较好地把握每一次递进财富、递进人生的机遇。而机遇大多数是默无声息的,你必须要有火眼金睛,要有识机遇的慧眼。

大学毕业后,学理工的他被分到机关,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这本是令人羡慕的事,但1993年,小平同志南巡的第二年,他看准了是实现自己财富梦想的最佳季节,于是决定"下海",家里也觉得他是这块料,给他1万元。李铁创立了一家公司,出售自己研制的游戏卡。果然,他出手不凡,到1995年就已挣到100多万元。这一年,中国内地股票业刚刚启动不久,对商业运作和时代气息天性敏感的李铁认准了股票是"新事物",是社会的晴雨表,国家肯定要扶持的,不会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1995年7月,李铁登上了南飞深圳的航班,带着那100万来到了深圳。谁也不会想到,坐过这架班机的李铁仅仅一年后就成了深圳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这是个创造财富神话的年代,深圳更是一个创造富豪的城市。李铁希望找到股市挣钱的规律,但起初他并不是马到成功,还是先交了30万元的"学费"。

1996年后,神话在李铁的股票操作中一再显现。春节前后,他一口气买进的"深发展"、"四川长虹"、"东大阿尔派"、"深科技"等一系列股票开始创造奇迹了:股市开始全面上扬。许多人见好就收,纷纷抛出。李铁不仅不退,反而再度杀人,股票也跟他约好了似的,一路上扬,直到他松手。结果是李铁100万的资金变成了1个亿。11月份,李铁除"东大阿尔派"和"武凤凰"外,全线退出。结果奇迹真的又出现了,沉寂了近3个月的那几支李铁原持股票,全面下挫,而这两支却涨幅最大,"金脑指数"再次显示了威力。而"金脑指数"的本质内涵,就是对时机的准确把握11997年2月20日,是一个令中国人最悲痛的日子,世纪伟人邓小平逝世,股市因此创下历史最低点。而这个最低点再一次被李铁看准。他认为,这又是一次机遇,并倾其所有,买下了他反复研究过的股票。谁也没想到,就在当日,深沪大盘反转再度一路上扬!李铁因此拥有数亿资金,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

机遇和智慧成就了李铁。改革开放20多年,创造了刘永好、史玉柱等人物,现在已到了造就亿万富翁的时代了!而且这些"李铁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知本家,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运用经济知识和时代智慧掌控机遇成就大业!

 

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搞经济,就是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为人所用。为己生财,所以,必须立足自己能够依靠和拥有的资源,科学有效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资源,是每一个企业家的使命。

刘汉元出生在匹眉山县永寿镇,家门前有一条不足20米宽的小河。1983年,年仅19岁的他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不久,利用所掌握的水产养殖知识,开始打起了家门口这条小河的主意。他从父母手中拿来了全家仅有的500元钱,开始试验流水金属网箱养鱼。在小河中,他建起了一个64平方米的金属网箱,投入了185公斤鱼苗,同年秋天,他的网箱产鱼1390公斤。而那时的水产价格高出猪肉价格三到五倍,春节期间更是超过十倍。于是,当年他就盈利1950元。人生的第一桶金就这样从小河里淘出来了。

然而,刘汉元并没有就此成为一个养鱼大户,他很快就将目光锁定在所有养鱼户都离不开的鱼饲料上。1984至1986年间,刘汉元从用一台绞肉机到用几千块钱的简易机组,再到用一套几万元的饲料机组,将一个鱼饲料加工企业慢慢做起来了。他把它取名为"科力",这也就是通威集团的雏形。直到1992年9月20日,已是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刘汉元正式成立了通威集团公司。1994年,通威集团将总部从眉山县迁往成都时,其年营业额已突破了4亿元。目前,通威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之一。总裁刘汉元并不满足,又提出要在未来五至十年,将通威发展成全球最大最强的综合性水产企业的目标。

蓝招衍、蓝招宝兄弟俩搞起的珍稀野禽养殖场一炮打响,很是红火了一阵子,但利润招人馋,一来二去,大家纷纷进入这一市场,利润随之愈来愈低。而蓝招衍、蓝招宝脑子灵活,接着搞综合开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使其保持持续的发展,竞争力和利润一直不减。

他们的利用养殖的大量珍禽异兽开发了观光农业,开发建设了招宝山庄,种植了大面积的果树林木,建成生态度假村,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附近的城里人纷纷前来观光度假,随之也带来了可观的消费,利润也滚滚而来。农场除了农业产出,原来还可以有旅游服务业的产出!大家不得不佩服蓝氏兄弟的经营头脑。

这还不算完,蓝氏兄弟在中国最早进行生态养殖,为了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已有资源,减少和控制成本,他们把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有机肥施给果树,所产的板栗等山果质优假好,在其他果农抱怨山果难卖的时候,招宝山庄的山果却被抢购一空,而且他们仅节省肥料一项每年就减少成本30万元,也就是说,鸟粪羊粪每年账面能体现出来的价值就达30万元,若算附带产值,则远远不止这些了;他们把珍惜野禽加工制作成标本,每个价格都在数百元以上,比卖给饭店的活禽还贵十倍左右!难怪蓝招宝面对记者的采访,不无幽默而自信地说:就是卖不了,我也不怕它们死,死的比活的还值钱。嘿嘿,有道理!

这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鱼吃鱼,靠鸡吃鸡呀。

浙江青年孙德良(中华网络股份公司董事长)更是在互联网上"捡"了几千万元。

1997年,孙德良靠着父亲东借西凑的两万元钱,尝试自办专业网站为浙江省的化工企业服务。虽然网站的发展前景看好,但孙德良一直找不到一个好域名。2001年9月,他偶然发现韩国一家公司获得了,他对此立即产生了兴趣。孙德良早已知道,这个传奇域名自1995年2月诞生以来,先后在美国、印度、瑞典、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化工企业和网络公司间转手,持有者相继在它身上"烧掉"了数千万美元。孙德良希望拥有这个域名,他抱着试探的心情与韩国那家公司联系。谁知对方并不识货,九千美金即愿出手,于是孙德良在一周之内就顺利购回此域名。不久,澳大利亚的奥瑞卡公司(该公司跻身于世界五百强企业)闻知此事后懊悔不迭,向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控告,要求孙德良将曾经属于奥瑞卡公司的这个传奇域名转手于他们,但最终没能打赢这场官司。几个月后,孙德良领导的中国化工网在下推出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化工交易平台,相继同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韩国等国的知名化工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如今,这个传奇域名给孙德良的网络公司带来的是年纯利超五千万元的收益。

2003年1月,孙德良又在网上发现有人叫卖互联网上代表浙江的顶级域名"zj.tom",便连夜与卖方联系,反复谈判后,他斥资近百万元从美国人手中买回了这两个字母"zj"。四个月后,zj.eom在浙江网交会上第一次启用,因其简洁易记的特点而广受关注。如今,浙江网交会的长年会员已接近万户。

原来,这互联网域名也是一种资源呀。现在大多数人都明白了,但最早明白这个道理并将之充分运用的孙德良已借此成为了富翁。

谋局:人生和财富同样需要规划"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不仅是成功军事家的写照,也是财富人物的传奇故事。要想创造财富、要想拥有财富,就必须具备如此才略。不管是成功的人生,还是成功的企业,都要胸怀全局,高瞻远瞩,善于规划,有的放矢,否则,盲人骑瞎马,决不会撞个金元宝。

华人首富、香港大亨李嘉诚曾吐露财富真经:肯用心思考未来。多多"思考未来",才能看清方向,把握商机;多多"思考未来",才能着眼长远,树立品牌;多多"思考未来",企业家才能用时代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和战略家的眼光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并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汽车狂人"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高中毕业时,由于三分之差没有考上大学,便在家乡台州开了一家小照相馆。一年后,他带着两千块钱开始新的创业--做电冰箱。几经磨难,李书福小有成就,年营业额达五千万元。1986年,李书福创办了吉利集团。1989年,李书福的电冰箱厂产值超过一亿元。

后来,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李书福不得不放弃电冰箱生产,将价值一千多万的工厂送给了国家。转而开始生产装饰板。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这次投资却让李书福损失了好几千万。之后,李书福又把目光投向摩托车行业,开发出全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李书福进而做出更惊人的决定:造汽车。他投资五亿多元,开发家用微型货车和轻型轿车,每辆售价四万多元,在国内轿车行业引发"地震"。当时,他放言要生产三至五万元的家庭轿车,让人们很怀疑:那能是轿车嘛?后来,夏利等车降至相应的价位时,人们才知道李书福并没有胡说。

吉利集团经过17年艰辛努力,现已发展成涉足汽车、高等教育、摩托车、装饰材料、旅游等领域的国家级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员工从创业时的十几人,增加到目前的8000多人,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

选择了天空,才有飞翔的机会。李书福不愧具有财富韬略之人。

再来看看马来西亚糖业巨子、华人巨富郭鹤年的财富轨迹,体味一下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财富事业的。

郭鹤年的祖籍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亲郭钦鉴于1909年出洋谋生,来到马来西亚,先是当店员,后来又自己开了家咖啡馆,并在那里成了家。郭钦鉴的哥哥郭钦暖也在南洋,兄弟俩经过数年努力,共同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郭鹤年子承父业,致力于糖业经营。他首先在靠近槟榔屿的北海创办了第一家制糖公司,开办了糖厂。糖厂的原料主要是从泰国购进粗糖,再进行加工精炼。产品不仅运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同时也通过香港的万通有限公司销往中国。

除了加工糖,他还从古巴购进蔗糖,直接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他自然从中取得了巨额利润。到1962年,人们就开始称他为马来西亚的"糖王"了。

1968年,郭鹤年又筹建了玻璃市种植机构,进一步扩大马来西亚制糖业。他的运气不错,很顺利地向联邦土地发展局租借到1.45万英亩土地,他把这些土地开垦成甘蔗种植园。在种植园附近是他与联邦土地局联合建立的玻璃市综合糖厂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就近炼制种植园生产的甘蔗。

最初几年,种植园收成并不好,但是几年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产量迅速提高,糖厂的产量也跟着提高。从1973年起,马来西亚基本实现了砂糖自给。郭鹤年的眼睛虽然盯着糖业的生产,耳朵却一直在关注销售市场。他通过信息反馈,确认国际市场糖价将会上涨。于是,他赶在这之前,购买了大批原糖,并投资糖期货贸易。果然不出他所料,糖价不断看涨,这一次就使他获得了丰厚利润,为他以后扩大糖业经营提供了大量资金。

1976年,郭鹤年收购了马来西亚糖厂93.3%的股份,他的股资总额达7400万马元,从而接收了这家糖厂。这段时间,他一向重视的糖业贸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报刊报道,当时,郭氏企业集团已经在国际市场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控制了150万吨。占国际糖业市场的10%左右。在马来西亚糖业市场,则占了80%。

从60年代开始,郭鹤年就冲出了单一的经营范围,开始创办了航运业。70年代初,他发展了房地产业。时至今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除经营糖和大米,还经营工业、种植业、航运业、矿产业、房地产业、国际贸易、酒店、保险、证券、建筑等多元化的企业集团。仅在吉隆坡就有郭氏公司的23家公司总部。郭鹤年可谓"富甲一方"了。

粮食业是郭氏家族发达的基础事业。自1962年创办联邦面粉厂以来,郭鹤年后来又在巴生投建了面粉厂,并先后在巴生和新山合营4家面粉厂,独资创办了巴生古当食油有限公司。1985年扩大经营后的联邦面粉厂有限公司资本增至8500万马元。

60年代末,旅游业开始兴隆,郭鹤年便着眼于豪华酒店的建造,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泰国曼谷、斐济和香港等地投资建造了香格里拉酒店。其中以投资额达1.63亿港元的九龙海滨香格里拉酒店最为出名,它拥有世界一流的超豪华设备,有742间客房。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形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酒店集团之日益雄厚的资本为郭鹤年经营房地产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1972年,成立了专门经营房地产业的彩虹有限公司,他在新山市购买了大片土地,建筑了彩虹花园等住宅区。其中柏龄花园拥有1.1万间房舍,占地面积达到903英亩。到1984年,这家公司积极着手继续扩大房地产经营的后备工作,再一次大量征用土地,购买了新山市郊的1025英亩地皮。

事业的蓬勃发展,并没有使郭鹤年陶醉,他又将眼光瞄准了矿产开发。不久之后,他的玻璃市种植机构便买下了拉曼锡矿41.37%的股权,将这处矿产纳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随着郭鹤年在国内外贸易和工业中所占地位日渐显要,他的企业已不再只限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了。70年代到80年代以来,他积极向外发展,香港已成为他企业经营的另一个中心。《南洋商报》曾评论郭鹤年是一位"名重国际、富甲一方"的企业家。他名下的玻璃市种植机构、拉曼锡矿、联邦面粉厂、彩虹有限公司、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等6家公司的股票已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股票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总资产约14亿马元。1984年净利润约1亿马元左右。

1985年,亚洲管理学院及马来西亚银行公会主持的"十大企业家"评选活动机构,将代表企业界最高荣誉的"金字塔奖"颁与郭鹤年。在马来西亚,这个奖意味着非凡与惊人,他在公众的心目中的确是一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国际性企业家。

郭鹤年以涉足糖业种植加工扩展事业,如同下围棋,扩展到面粉加工业、酒店业、地产业、矿业,一步步做活,一步步做大,成就了一代巨富的财富家业和事业。

许多大老板都是从小店铺发展起来的,许多创业者也是将开一个店铺作为起初的创业选择。若你还未成为老板,现在正酝酿着如何成为老板,筹划着开一个店铺,那么创业的一些基本要点你不能不知:

如果你现在想开店,成功率到底有多高?专业机构对国内开店成功率的一项调查显示,加入加盟体系开店成功者为76%,独立开店成功比例只有24%。

邹涛创业管理顾问机构首席创业投资顾问邹涛先生认为:"技术"是店面的基本生存条件;真正能让店面落地生根,充足的竞争力是不可缺的;而特色经营、留意市场信息,关注尚未引起国内或即将引起国内的新形态消费文化及特性,才能在消费者偏向理性思考的情形下,免于落入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中。在开店前期,有些基础工作是必须要做的,比如详细的市场调查,慎重选址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风险,早日实现投资赢利。

要充分了解自己,兴趣在哪里?强项在哪里?资源在哪里?市场在哪里?开店绝不是一时冲动,更不能盲目,思考个人性格特征、兴趣,清楚手头上现有的资金数目后,对即将投入项目逐一评估,如工作时段、工作时间长度及工作进行方式等,了解自己究竟适合开什么样的店。

若你浑身充满创造力,内心热情如火,外表光芒万丈,可考虑经营自助火锅店、传统小吃店、便当外送等餐饮服务业。若你爱好精致有品位的物品,开二手精品店、手工艺品专卖店及小型咖啡屋,能让你一展雄才。

若你极度敏感,有爱心,而且爱家、恋家,那么办托儿所、幼将是你的最爱。

若你常常跟着感觉走,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宠物店、花店、园艺店正需要你这种特征。

要慎重选择项目,做到知己知彼,瞻前顾后,情况熟悉,行家里手。

一是预见,就是未雨绸缪,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即将出现的市场作出判断。

二是借鉴,即拿来主义。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做法。而在本地则属预见性新兴项目的,结合本地及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实施。

三是尽力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和掌握相关知识的行业为投资目标,要充分发挥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把其作为选择投资项目的一个有利条件。

四是尽量选择与亲属、朋友从事的行业相关或相近的项目,这样可以得到他们的指导,在业务上也能得到一定帮助。

五是注重市场调查,搞好市场的分析预测,你可以向专业人士请教,测算出投资的最低和最高收益。

如何筹集资金?这可是创业不能回避的问题,没钱的生意难做,空手套白狼的事不是没有,少,一般人捞不到。

当你初步选定了生意项目,接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筹集资金。而因为筹集资金不利,有很多人经商的念头成为泡影。那么,如何合理的筹集资金呢?

个人存款。平时要注意节约,尽量多存一些创业启动资金。

银行贷款。在我国,申请银行贷款一般来说很不容易,除非你有房产地产作抵押,另当别论。还有就是你的创业计划引起某些有产业的公司的浓厚兴趣,愿意合作,可请他们提保,向银行申请贷款。

亲朋借款。如果你有一二个先富起来的朋友或亲戚,是最理想的借钱对象了。不过,跟他们借贷时,你要向他们详细介绍你的生意计划,使他们对你今后还款能力有信心,还要明确讲好偿还借款的期限和利息,写好借据。否则也会出现矛盾,损害感情。

供应商。有些供应商允许你赊购某些存货和商品,这种无本生意,何乐而不为?等你赚了钱,再还给那些好心人吧。出租或抵押财产。如果你有决心达到目标,那么,出租或抵押财产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真正的商人要敢于拿妻子的结婚项链去抵押",这句话是美国著名的小商品经营家格林尼所说的。

开店三大细节,应该牢记在心,仔细对照检查:

一、选址要注意的细节:对于开店来说,地点为王。好的位置有很多共性,如人流动性大,闹市区域繁华地段,交通方便等,所以选择好位置必须具备以下7个条件:1.人潮流量:平常、假日及日、夜来往人次比例。2.车潮流量:汽车、摩托车往来流量。3.交通枢纽:目前及未来可能增减的运输工具。4.马路宽窄、大小:单行道、双向道与停车问题。5.区域特征:商圈情况、竞争店、互补店、金融机构及文教、休闲设施等。6.人口勘察:该区人vi数量、男女老少比例、消费习惯等。7.商圈勘察:主要及次要商圈范围、租金、价位。

二、字号命名的细节:字号命名和所处环境、客户成分、文化经济氛围、地方习俗等关系很大,如南方的字号在北方未必能叫响,北方的俚语南方未必能听懂。通常,店名要避免用生僻字,要做到通俗、易记、明晰、顺应客户心理,念起来朗朗上便可。三、日常经营模式的细节:经营小店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因此,特色和亲情是经营小店的两大绝招。尽管有大卖场、超市"抢、逼、围",许多的杂货店还是能守住一方"阵地"。小店自有小店的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小店自然能开得好、开得久。

一般情况下,按照地点位置,小店可粗略分为两种,一种开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一种开在居民社区。前者因为和大店做邻,商品特色显得更为重要,应该找大店所没有的东西来做。经营这样的小店,一定要做市场细分,做专做深做透。开在闹市的小店,不妨经营能迎合年轻人品味的商品,因为年轻人是最喜欢逛街的。相反,经营老年人用品的小店应开在居民小区里,那是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就近购买当然受他们欢迎。而开在居民小区里的小店,做的是周围居民的生意,除了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外,关键是要以人情来"抓"老顾客,有时候不妨实施"小恩小惠"的亲情模式。

这些创业的谋划在你创业之前必须认真仔细地加以考虑,做到有备无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闪失,也对于你实现财富梦想至关重要。

 

布势:投入和努力如何安排

 

成就财富事业的过程就像下围棋,每一步都有讲究都是艺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步步都重要,内容很深奥。从成功经济人士的故事中不难发现,他们在干事业时,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的,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大事件、大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所谓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甚至有些做法和步骤让外人看得眼花缭乱,不明真相,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史玉柱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从开发成功一个汉字排版系统软件M6401开始,4个月变成百万富翁,3年间身价数亿,成立珠海巨人集团,可是,盲目扩张导致巨人大厦成为烂尾楼,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成为一个大失败的典型案例。

但是,传奇人物总是有其传奇性,时隔两年之后,1999年,史玉柱又东山再起,并且吃一堑,长一智,更加成熟,谋老算,更加神秘,在此前完成又技术人才向企业家的转换之后,他又开始了向一个投资家的演变,史玉柱神话又增添了新的篇章。

截至目前,史系公司在主业保健品之外,已经涉足银行、IT、能源三个行业。史玉柱似乎已经找到了做投资家的感觉。事实上,自复出之日起,企业家史玉柱便已经向投资家史玉柱转化。

15年前,这个人奇迹般地发达,又很快破产。当人们以为他已经从商界消失,他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再度致富,不仅还清了以前所欠的债务,而且获得了巨额财富。

但是,外界对史玉柱"致富经"一直抱有怀疑。仅靠并无太多技术含量的保健品脑白金和维生素片黄金搭档,就在一两年的时间里获得数以亿计的财富,这无论如何都可称得上是一个神话。

史玉柱的财富,果真都来自他的保健品吗?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些年史玉柱都花了多少钱。首先是广告费。2000年以来,每年脑白金(后来又加上黄金搭档)的广告费用以刊例价计算,都是10亿元以上。实际的费用当然会低很多,但即使以每年2亿元计算(实际金额应高于这个数字),5年时间里也需要10亿元。

从2002年到2004年,史玉柱买下了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将近3亿股股票。即便以每股1元的"超低价"计算,这也需要3亿元。加上不久前收购唐山港陆焦化的2.2亿,这几年的支出在15亿元以上。

再来看他的收入。史玉柱旗下的公司多得让外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的实体部分就是脑白金和黄金搭档。

按照健特生物的公布的报表推算,脑白金和黄金搭档这两头利润奶牛每年最多能为史玉柱带来1.5亿元左右的利润。考虑到广告分摊的问题,实际的数字可能会比1.5亿小很多。但即使真的有1.5亿,史玉柱要等15年才能把自己已经花出去的钱赚回来。我们不知道史玉柱现在花的钱是什么来源:银行贷款?经销商货款?炒股收入?上市公司套现?

伴随史玉柱发迹过程的,是一团麻一般的各种公司。有注册在中国的,也有注册在外国的;有上市的,也有不上市的。在操控这一堆公司的过程中,史玉柱修炼成了一个资本运作高手,也越来越像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投资家"--人们只看见他手头有大把大把的钱,但没人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史玉柱不断地注册新的空壳公司,并把本来并不是很多的资产从一个公司反复地装到另外一个公司中去,无非是让外人在他的资本迷宫面前理不出个头绪。

让人迷惑的是,他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要把自己隐藏起来呢?在史玉柱奇迹的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谜团?

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脑白金,当然,还有黄金搭档。尽管前者的广告曾在网络上被评为"十大恶心广告"之首,但这丝毫没有妨碍全中国的消费者都记住了"送礼要送脑白金"。满大街吆喝自己的产品,似乎成了史玉柱的营销杀手锏。

因此,当史玉柱日前悄然进入网络游戏产业时,人们多少会觉得有些奇怪。2005年4月末,上海一家财经媒体披露,落户上海徐汇区浦原科技园的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征途网络")系史玉柱投资设立,其主营业务是网络游戏开发。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征途网络注册资本2000万元,由三名自然人张旅、顾素莲和徐峻于2004年11月出资成立。

史玉柱系公司与徐汇区政府交情颇深,这是他把大本营安在徐汇区的根本原因。黄金搭档公司最初注册在浦东,后徐汇区出于发展生物科技产业之需,将其动员至徐汇。史玉柱方面多次表示徐汇区对公司大力支持,而徐汇区则得到了史玉柱系公司每年约1亿元的税收--史玉柱的核心经营公司黄金搭档公司和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健特")办公地点虽然都在卢湾区,但均注册于徐汇区。按照税收归注册地的原则,这1亿元当然是徐汇区的财政收入。

尽管突入网络游戏令不少媒体感到意外,但对于史玉柱来说,IT业正是他的老本行。

1989年,从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毕业的史玉柱以4000元起家,销售其开发的"汉卡"--桌面汉字处理系统M6401。通过不断打广告,他在4个月完成了100万元销售收入。这个办法不仅让史玉柱取得第一桶金,也成为其以后一直沿用的营销法宝。两年后,史玉柱成立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到1992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当时的媒体,甚至将巨人同微软相提并论。

然而巨人毕竟不是微软,史玉柱也不是比尔·盖茨。从1993年开始,巨人涉足保健品、房地产等多个行业,摊子越铺越大,资金越来越紧,终于在1997年,资金链断裂,史玉柱一手打造的巨人集团宣告破产。

不过,成立征途网络绝非史玉柱的"重拾辉煌"。对于黄金搭档公司来说,征途网络只是他们的一个投资项目,公司并不会参与到具体的经营当中。

巨人集团破产之后两年,史玉柱于1999年7月设立上海健特,股东是此前4个月刚刚成立的怀远宏强商贸有限公司(下称"怀远宏强")和黄山康奇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黄山康奇")。后者的法人代表魏巍,是史玉柱的老部下,也安徽老乡。魏巍同时为上海健特的法人代表。

对于投资家史玉柱而言,2000年至2001年间乃是史玉柱系公司渐成形状的关键年份。

2000年2月25日上海健特的股东会议上,决定出资650万元收购无锡华弘药业有限公司60%的股权,此收购于当年3月完成,最终的价格是1000万元,公司更名为无锡健特。从此,无锡健特成为史氏保健品的生产基地。

当年9月,上海华馨成立,股东为来自史玉柱老家安徽怀远县的自然人高洪英和王健平,实际出资人是史玉柱。上海华馨控股青岛国货。

同年11月,史玉柱远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办理成立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聚鑫有限公司(下称"聚鑫公司")事宜。公司挂靠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苁蓉集团之下。但是,来自当地人士的说法是,这个注册资金50万元的公司在当地并无办公地点,也无人知道该公司在何处从事何种经营。这个注册50万元的空壳公司在史玉柱后来搭建的资本迷宫里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从2000年末开始,史玉柱一边布局,一边频频在媒体露面,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并宣布通过现金方式回收当年巨人集团在内地发售的巨人大厦楼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史玉柱"还债义举"。

2001年4月,史玉柱在上海浦东成立巨人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巨人投资")。在史玉柱系的内地公司中,这是惟一与他本人有直接股权联系的公司--史玉柱持有该公司95%的股份。

巨人投资成立三天之后,怀远宏强将持有的上海健特90%股份转让给巨人投资;半年后,黄山康奇则将持有的上海健特10%股份转让给聚鑫公司。此后,上海健特便一直保持这种股权结构:巨人九成,聚鑫一成。这一年成立的黄金搭档公司,也采取了相同的股权结构。

2001年9月,青岛国货更名为健特生物,上海华馨成为其大股东。

至此,史玉柱系的大体架构已经形成,即巨人投资控制上海健特和黄金搭档公司,上海华馨控制上市公司健特生物。没有人不相信,这两者的实际控制者都是史玉柱,所不同的是,在巨人投资中,史玉柱本人是大股东;而上海华馨则是史玉柱透过从聚鑫公司"下岗"的汪远思来间接控制的。

至此,史玉柱的资本迷宫未免叫人们眼花缭乱,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其实体部分不过两个:脑白金和黄金搭档。

这两个产品都属于"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保健品行当。况且,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是危险的,这点史玉柱也很清楚。出于分散风险、长远发展的考虑,从2002年起史玉柱通过上海健特向保健品之外的行业投资。第一个选中的,就是回报稳定的银行业。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600015,下称"华夏股份")招股说明书显示,2002年间,上海健特先后与华夏银行发起人北京华资银团公司和首钢总公司签订《关于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书》,累计受让1.4亿股一般法人股。截至2003年6月30日,在华夏股份29家股东中,上海健特以持股5.6%位居第六大股东。

2004年,上海健特又增持了2800万股。

参股华夏股份后,史玉柱又看上了民生银行(600016)。2003年,上海健特受让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43亿股民生银行股票,以持股3.97%位居第八大股东。记者获知,上海健特有意在未来增持民生银行股票,以获得第七大股东的位置。

对于史玉柱来说,投资于银行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回报,亦可使银行成为融资通道。两家银行的报表显示,参股华夏股份当年,上海健特在华夏银行的贷款余额为8000万元;而买人民生银行股份当年,上海健特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9000万元。此外,截至2003年6月30日,上海健特将持有的1.1亿股华夏股份质押给上海银行延安支行、民生银行上海支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卢湾支行,作为贷款担保。

与此同时,史玉柱逐步将上海健特手中的优质资产装人上市公司健特生物。从2001年5月到2002年3月,通过上海华馨,健特生物获得了史氏保健品生产基地无锡健特90%的股权。2002年11月,健特生物及其控股的无锡健特又接手了脑白金的销售系统。此举使健特生物2002年净利润从上一年的3500余万元猛增至1.5亿元,每股收益亦增加了一倍。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2005年4月,健特生物发布公告,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无锡健特以1.17亿元受让上海健特持有的华夏股份4500万股法人股。

当然,并非每一次资产买卖都很顺利。2002年中,健特生物曾提出收购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商标和知识产权,价格为1.46亿元。媒体一时哗然,谓之史玉柱套现之计。更有媒体凭借工商登记资料详细剖析史玉柱系公司之间的关系。当年11月,健特生物不得不宣布收购夭折。

史玉柱是个向来就对媒体很警惕的人,他始终认为,当年珠海巨人的倒闭是媒体的原因。这次媒体把他精心搭建的资本迷宫揭个底朝天,可能会对他形成压力,并谋求更为隐蔽的资本运作。

果然,2003年8月,上海健特即引人新股东interwise interna.tiona11MD.,后者是一家注册于英属维京群岛的公司,它享有上海健特73%股权。大约在此前后,史玉柱在海外设立了拥有全资权益的公司Ready Finance。而黄金搭档公司亦在此期间将75%股权转让于在英属维京岛注册的Central New公司,Interwise也拥有了黄金搭档公司5%的股权。不出意外的话,不管是interwise也好,Cen.tral New也好,Ready Finance也好,都是史玉柱当年在内蒙注册的聚鑫公司的"升级版",用来进行资本运作的空壳公司。

经过这么一气倒腾,原本就纷繁复杂的史系公司成了一团没有线头的乱麻。其中的股权安排及资本运作轨迹已难考证。

2003年末,在香港上市的四通电子(409.HK)突然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四通巨人与Ready Finance签订协议,由后者收购Central New的全部股权,并将Central New持有的75%黄金搭档公司股份出售给四通巨人。收购涉及金额合计11.7亿港元。此等巨额交易,立即引起媒体关注。其时,向来以公司内幕调查而著称的《财经》杂志曾拟派员赴安徽怀远,调查史玉柱复出历史,但未获成功。

根据四通电子发布的公告,收购完成之后,黄金搭档进行重组,向上海健特收购包括黄金搭档和脑白金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并接管这两种产品的国内分销网络。同时,黄金搭档收购珠海康奇有限公司10%的股权,后者拥有脑白金在山东省之外的销售权。珠海康奇另90%股权由无锡健特持有。

虽然部分知识产权和营销网络出售给了四通,但生产基地无锡健特仍在史氏公司体系内。而史玉柱多年培育起来的营销网络,并不会随着股权转移而听从四通掌控,仍需史玉柱团队在其间协调。半年后,四通董事长段永基延请史玉柱出任四通CE0及董事,或与此存在关联。

而史氏两大产品商标等知识产权虽然颇具价值,但其成本亦耗资巨大。记者掌握的数据显示,仅2000年至2002年11月,两个品牌的广告费用以刊例价计达到35亿元之巨。实际费用虽会远低于此,但还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四通接手商标之后,也需承担广告费用。

这一点在四通2004年中期报告中已有显现。该报告称,尽管健康产品(指脑白金和黄金搭档)毛利率较高,极大改善了公司经营,使四通由多年亏损转为盈利。但净利润"因为减去固定费用和摊分广告费而变得非常微薄"。

从以上几点来看,这一收购案中,史玉柱团队更易在双方合作中取得主动。

2004年8月,史玉柱出任四通控股(即四通电子,2004年3月更名)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与此同时,四通亦宣布拟收购上海恒寿堂药业,以增强在保健品业实力,但此项收购历经数月,最终未能成功。

段系公司收购未有收获,史系公司投资却多有成就。征途网络,虽然操办方为段、史"共有"的黄金搭档公司,但从其筹备过程及四通未就此发布公告来看,实际投资人应为史系公司。

征途网络注册于上海之时,上市公司健特生物与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2.2亿元收购后者持有的唐山港陆焦化有限公司75%的股权。按照健特生物2004年年报中的说法,此举乃是为"进人煤、焦一体化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截至目前,史系公司在主业保健品之外,已经涉足银行、IT、能源三个行业。其中IT和能源方面的投资,虽有跟风之嫌,但与政策之走向密切相关,算得上有投资价值的热点。史玉柱似乎已经找到了做投资家的感觉。

当然,新近的两笔投资能否给史玉柱带来想像中的回报,尚未可知。而其投资方向,在追寻投资热点之外亦未见其有何战略布局。对于新进投资家史玉柱来说,投资之途仍漫漫。征途网络之所以用"征途"二字作为大号,也许正是史玉柱对新的投资事业的心杰和状态的隐晦表述。

 

史玉柱在金融投资领域运筹帷幄,可谓用心良苦,其布局之巧之周密,也透露出智慧的光芒。

 

慎独:天网恢恢,心存警惕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一个人成功也许不是很难,难的是成功之后仍能一如既往保持成功的素质和品质,不为胜利冲昏头脑,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成功和成就,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这就需要良好的定力,良好的修养,时刻保持慎独的心理,在没有外人监督和提醒的时候,仍能心存谨慎自知之心.否则,成功之后,失败也为期不远,并且大的成功之后往往紧跟的便是大的失败,政治上的例子很多,经济上的例子也很多。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仰融在2001《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位列第三,拥有70亿人民币财富家产,担任华晨集团董事长、申华控股董事长,控股或投资汽车、金融等行业,通过汽车概念海外融资以及在国内A股市场运作巨额资本,其能量和智慧确实令人惊叹,但2002年10月辽宁省公安厅发出通缉令,称其涉嫌经济犯罪已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加以通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声名大振到流亡异国,仅仅1年多,其间过程何其短也。为什么不少人演绎如此类似的故事?虽然此时仰融已经身在美国,也提出了抗议和申诉,但恐怕很难以从容的姿态再度踏上中国的土地了。

据仰融对自身的评价,他的一生有三个转折,第一个转折,发生在1992年10月,他操作组建的"华晨中国汽车"(CBA)在美国纽约成功上市。这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第一例。第二个转折在1995年1月,华晨接管国有的"金杯客车"管理权。第三个转折是在1999年,在他的操作下,收购了申华实业,更名为上海华晨。1991年,仰融以许多人根本看不懂的方式开始了在资本市场的翻云弄雨,先是靠借款400万起家,在股票市场上赚足了利润,而此时一个巨大的金矿几乎被推到了他的面前。当时金杯汽车发行内部股票,老总到处推销仍然留下大量货底,仰融以独到的眼光一举收购了4600万股记账式股票。1992年7月,金杯汽车在上海A股上市,仰融的4600万股得以套现,掘到了第一桶金。

也许是第一桶金与汽车有关,从此仰融的产业及资本链条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在勾画和操作中。

1991年7月22日,仰融以在百慕大注册的华晨控股与其参股的沈阳金杯联手创办了一家合资企业,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金杯客车。1992年5月,华晨控股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中国金融学院、华银信托投资集团等的合作,联合发起设立了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借助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这块牌子,以及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换股游戏,仰融将金杯客车的部分资产注入同在百慕大群岛注册的另一家公司--华晨汽车。1992年10月9日,华晨汽车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所谓"中国国有企业概念股"。华晨汽车发行500万股普通股,首发价格为每股16美元,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用于投入金杯客车。仰融出任华晨汽车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然而由于海外上市政策的制约,在权衡利弊之后华晨汽车上市文件所披露的最终控股股东名单是仰融掌控的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而并非仰融个人。这为今后仰融事件的最终引爆埋下了重大祸根。

由于在1992年仰融安排了一次关键性的换股,将华晨汽车在金杯客车中的控股比例扩大到51%,成为金杯汽车的绝对控股方。所以从1995年,华晨开始正式接管金杯客车的管理权,仰融出任金杯客车董事长,苏强出任总经理,而仰融也开始正式介入汽车行业。当时,金杯客车的销售不佳,引进了几年的生产线一直发挥不了作用。但从1996年开始,金杯客车步上金光大道,每年的销售以50%的速率增长,从1995年的9150辆到2000年的6万辆,连续4年金杯占据了轻客市场的头把交椅。金客销量的迅猛增长也给华晨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00年,金杯客车销售额达到70亿,利润仅次于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这使得仰融在汽车行业声名鹊起。围绕着汽车这个大的实业产业,仰融寄予了巨大幻想并付诸了实施,这当中包括与宝马合作在华生产宝马汽车;通过沈阳金杯与美国通用所建立的金杯通用项目;持有田野60%的股权,组建了河北中兴汽车制造公司,开始在皮卡行业与同城的长城皮卡相抗衡;华晨花巨资请意大利著名汽车设计师久加诺主持设计了中华轿车,并拥有了整车知识产权,并于2000年12月,在沈阳下线;正式接手三江雷诺,拥有了三江雷诺55%的股权,再次成为控股方;华晨控股了绵阳新华内燃机集团公司51%的股份和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31%的股份;与世界第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商德尔福公司共同开发491Q-ME汽油发动机,并将之装备在金杯客车和中兴皮卡上;华晨斥资50亿元,先后成立或收购了1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国建立了完善的销售体系和服务体系。仰融的华晨俨然在打造中国的"三汽"。

作为资本大腕,仰融显然是个精力旺盛的人,在汽车领域大举进军的同时,并没有荒废其在资本市场的翻云弄雨,1999年3月19日,通过一系列运作,仰融以珠海华晨控股的名字,成功入主沪市上市公司申华实业。仰融接任申华实业董事长。不久,申华实业更名为上海华晨集团。1999年10月,华晨汽车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承销商为法国里昂信贷,发行了1958万股股票,募集资金6.5亿港元。2001年3月14日,一汽金杯出资4.1亿元,认购广东发展银行3.43亿股股票,并出资4.4亿元参与设立民生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2001年3月20日,上海华晨集团受让上市公司中西药业26.41%的国家股,有意成为中西药业第一大股东。当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个项目提交到仰融面前时,一下吸引了这位投资大腕的眼球,每天1000万元收入的项目简直就是个高速印炒机,于是华晨的投资战略逐步转向了宁波,并且向董事会提交了移师宁波的方案。虽然仰融掌控着董事会,但作为一级政府的重点龙头企业,作为地域经济的一大支柱,政府怎能轻意放手,于是一场民与官的搏弈随即展开。政府方面很轻易地找到了仰融的脉门,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国有资产背景,通过中央财政将资产和权益划拨到辽宁省国资系统,这样华晨的国有性质被确定了,仰融充其量只是个国有资产经营人,随时可以被开除出局。在仰融与辽宁省政府的多次讨价还价之后,双方很难达成分配的共识,终于撕破了脸面。2002年6月,香港上市公司"华晨中国"(CBA)宣布,依照主要股东要求,经董事会通过决议,解除仰融的董事会主席和行政总裁的职务。2002年10月21日,辽宁省公安厅正式通告,仰融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申华控股发布公告,免去仰融申华控股董事长职务。

此时已经身在美国的仰融并不甘心咽下这口恶气,通过其担任董事长的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向内地司法机构起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虽然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立案受理,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相信最终也不会做出有利于仰融的判决。

一代投资大腕仰融暂时也许永久退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舞台,他给这个社会留下了传奇般的故事,庞大的资产和中华汽车,还有更多发人深省的思考。

仰融靠汽车概念玩转了资本,于是形成了汽车情结,究竟"金融是手段汽车是目的",还是反其道行之,"汽车是手段金融是目的",恐怕只有仰融自己心里最清楚,然而当仰融的汽车产业达到相当规模的时候,他忽略了汽车产业的政治背景。记得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究竟是引进美国、德国还是日本的汽车合作伙伴时曾有过很多次的反复,关键不是技术和效益本身,而是一张政治牌,是一个外交砝码,可以说,到今天为止这张牌依然有效。而仰融在没有深刻领会汽车产业政策潜规则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大肆渲染与包括宝马、路虎等外国的合资,仰融出事在很多方面看来是必须的也是应该从重从快的。

事业的壮大导致了仰融的过度膨胀,从1999年开始,仰融变得独断专行,已经听不得不同意见,在企业搞了不少冒进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大跃进'动作,一度将公司推到了危险的边缘。一位华晨员工的说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我们对仰总的看法很复杂,一方面感谢他对华晨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又高兴看到他的离开。公司今天做汽车,明天弄生物制药,后天又搞航天技术,让我们根本看不清未来。"这也是许多大企业家成功后的通病。在宣传炒作自己的过程中产生负面效应。应该说从《福布斯》上榜后,仰融才在社会上广为人知,而其真正大手笔运作国内国际资本是在低调状态下进行操作的。声名鹊起后,自然得到世人的倍加瞩目,有关与中科系有染、宝马合资、国有股权之争这样的不利宣传,很快成为议论焦点,加上许多方面的推波助澜,很快成为出头之鸟。

仰融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通缉犯,尽管他还在大洋彼案奔波喊冤,赢得的恐怕也只有话语权和被同情的哀叹,不会有金杯和宝马了。

古语道:"高处不胜寒。"人在大红大紫之后,似乎天马行空,无限自由,这个时候,则更需要慎独,因为这时候个人犯小的错误,往往更大,影响的也不仅仅是其一个人,而可能是若干人,甚至大到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不可不慎!

 

慎微:细节决定成败

 

有本畅销书名叫《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开创人生事业特别是财富征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句警语。

成败往往就在于某个或某些细节的差别。没钱的时候要注意细节,有钱了更要注意细节。

大由小来,粗由细成,积沙成丘,集腋成裘,不积点滴,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人生要成就点事业,也得有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态度,所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许多人年轻时初出茅庐,往往是豪情万丈,踌躇满志,设想着有朝一日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邦,可是,走上社会以后,发现社会交给自己的不过是一些很细小、很具体的事情,说重要也重要,说平凡也平凡,刚开始倒还可以,干久了便不免感到枯燥。可是,在现实世界里,既是不能说所有人,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的,包括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即使是不平凡的人,也是从平凡之中过来的,干点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任何不平凡的成就都是有许多平凡的细节组成的,没有天生的英雄,也没有一蹴而就的丰功伟绩。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诚人生之训诫也。然而,掘宴中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便是光想大事,不愿从小事干起,光想着实现理想,缺乏为之踏实苦干、日积月累的精神,光制定大的宏伟的规划,缺乏实施规划的具体方案和实际行动,那么,现实便不是在向理想逼近,而是恍若阴阳两界,断难相遇。

许多伟人、名人不拘小节,但并不是说他们不注意从小事和细节抓起,而是他们太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和事业了,对这之外的小节并不介意。话说回来,不拘小节也不是什么优点,若对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宽容而言倒是值得肯定,除此之外,生活上或事业中,大义要名,小节亦不可不重,因为有时候往往小节也会坏了大事,让人后悔不迭。

成江河者不捐点滴,立功业者不舍日月。抓住手中的分分秒秒、件件桩桩,只要于事业有利,努力去干,勿稍懈怠,日积月累,则必有所成。

每一个想成就人生事业、实现财富梦想的人,应该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成败得失也许就在某个细节,某个环节,某个小小的方面甚至小小的事件。

如何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必须注意细节,点滴抓起,有25种成功致富的方法你不能不铭记:

1.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你会花很多时间在上面,因此你一定要感兴趣才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上面,就得不到成功。

2.自己当老板。为别人打工,你绝不会变成巨富,老板一心一意地缩减开支,他的目标不是使他的职员变成有钱人。

3.提供一种有实效的服务,或一种实际的产品。你要以写作、绘画或作曲变成百万富翁的机会可以说是无限小,而你要在营造业、房地产、制造业发大财的机会比较大。记住,出版商赚的钱比作家多得多。

4.如果你坚持要用自己的灵感来创业,最好选择娱乐业,在这方面,发财的速度相当快,流行歌曲和电视最理想。

5.不论你是演员或商人,尽量增加你的观众。在小咖啡馆唱歌的人,所赚的钱一定比不上替大唱片公司灌唱片的人,地方性的商人,不会比全国性的商人赚的钱多。

6.找出一种需要,然后满足它。社会越变越复杂,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最先发现这些需求而且满足他们的人,是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人,也是最先实现财富梦想的人。

7.不要不敢采用不同的方式--新的方法和新产品,它往往会造成新的财富。但必须确定你的新方法比旧方法更理想,你的新方法必须增进产品外观、效率、品质、方便或者降低成本。

8.如果你受过专业教育,或者有特殊才能,充分利用它。如果你烧得一手好菜,而却非要去当泥水匠,那就是脑子有问题了。9.在你着手任何事情之前,仔细地对周围的情形研究一番。政府机关和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不少资料,先做研究,可以节省你不少时间和金钱。

10.不要一直都想着发大财,不如你想想如何改进你的事业,您应该常常问自己的是:"我如何改良我的事业?"如能使事业顺利进行,财富就会跟着而来。

11.可能的话,进行一种家庭事业,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费用,增进士气,利润的分配很简单,利润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整个事业控制也较容易。夫妻店就是这种方式。

12.尽可能地控制你的支出,但不能牺牲你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否则等于慢性自杀,多赚不了几个钱,甚至会惹祸倒霉。

13.跟同行的朋友维持友谊--他们可能对你很有帮助。

14.把尽量多的时间花在事业上。一天12小时、一星期6天是最低要求,一天14小时到18小时很平常,一星期工作7天最好了。你必须先牺牲家庭和社会上的娱乐,直到你事业站稳为止。也只有到那时候,你才能把责任分给别人。

15.不要不敢自己下决心。听听别人的赞美和批评,但你自己萼下决。心。

16.不要不敢说实话。拐弯抹角,只会浪费时间,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地直截了当地、明确地说出来。

17.不要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犯了错误并不是一种罪行,犯错不改才是罪过。

18.不要因为失败就裹足不前。失败是难免的,也是有价值的,从失败中,你会学到正确的方法论。

19.不要在不可行的观念上打转。一发现某种方法行不通,立即把它放弃。世界上有无数的方法,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可行的方法上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20.不要冒你承担不起的风险。如果你损失10万元,若损失得起的话,就可以继续下去,但如果你赔不起5万元,而一旦失败的话,你就完蛋了。

21.一再投资,不要让你的利润空闲着,你的利润要继续投资下去,最好投资别的事业或你控制的事业上,那样,才能钱滚钱,利滚利,替你不断增加新的财富。

22.请一位高明的律师--遇到法律纠纷更是必须如此,他会替你节约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比起你所付给他的报酬将要更多。23.请一位精明的会计师。最初的时候,你自己记账,但除非你本身是个会计师,你还是请一位精明的会计师,可能决定你的成功和失败--他是值得你花钱的。

24.请专家替你报税。一位机灵的税务专家,可又替你免很多的税。

25.好好维持你的健康和你的平静心灵--否则的话,拥有再多的钱也没有什么意思。

作为成功的经济人士,更得注意细节,因为搞得不好,不仅无法得到你所追求的财富,甚至连已经到手的财富也要失去,煮熟的鸭子也会飞掉。

 

冒险:富贵险中求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投资有风险,而且风险与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要想创业,就不可能不冒一定的风险;要想成为富翁,更不可能不冒一定的风险。冒险是企业家和赌徒都必须具备的品质。

深圳市一个叫王化的普通干部就是因为敢冒险,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炒股发家的人。在深交所刚刚发行股票的时候,政府机关经常派购股票。对此,很多人颇有怨言,不愿意买股票。但王化当时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一切经济行为都必将有它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后凭股票赚钱是迟早的事情。于是,他不仅自己积极购买股票,还倾其所有现金存款,将其他人应该认购的股票买了下来。他当时买的是深发展TCL公司发行的原始股,一共花了4万元左右。到了1998年,他抛出后赚了300多万。

史玉柱也是冒险发的家。他当年在深圳开发了一个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当时他只有4000元钱,他却向《计算机世界》定下了一个价值8400元的广告版面,惟一要求就是先刊广告后付钱。他的期限只有15天,前12天他都没有分文进账,直到第13天他才收到了15000的汇款,两个月以后,他赚到了10万元。史玉柱将这10万元又全部投入做广告,四个月后,史玉柱成为了百万富翁。这就是冒险。

2003年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中国大陆的财富状元陈天桥是一个"暴发户",他的盛大网络在短短5年间变魔法似地为陈天桥集聚起的90多亿元人民的财富,这其中有有运气的因素,也更离不开他的冒险精神,再次验证了富贵险中求,小富靠命、大富靠命的道理。

但只靠运气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成功。只有真正了解陈天桥的时候,你才发现,陈天桥的运气都是和风险、机遇相连的。

陈天桥的第一个关就是创业初期。和所有的失败的创业公司一样,陈天桥也经历了与资本方产生分歧最后而分手的过程。此时,资金的压力、目标选择的压力,重新开创新事业的压力聚集在一起,是最难挺过的一关。陈天桥也同样如此,在签完《传奇》的代理后,陈天桥碰到的困难非常多,资金已经挺不过三个月;没有钱购置测试游戏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陈天桥以前根本没有经营过网络游戏,公司等于是贸然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陈天桥挺了过来。

陈天桥第二个关口是对《传奇》游戏的豪赌。不过既然赌局开始,陈天桥就不得不赌下去。腾转挪移、无中生有这是当时陈天桥智慧的写照,虽然陈天桥此阶段内无过夜之银,外无援兵到来,但陈天桥却凭一系列颇具战略性的决策化解了这些困境。

陈天桥第三个关口是销售渠道的破裂。陈天桥的应对却也是经典的,它逼着陈天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选择了以网吧为突破口的销售政策建设,由此方奠定陈天桥今日的基业。不创新等于死就是陈天桥当时困窘的写照。

黑客的威胁并不是十分可怕,但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陈天桥来说,却是灭顶之灾,这是陈天桥第四个艰难趟过的关口。何况在黑客的背后,还有黑社会的影子存在。恐惧与压力遍及盛大,妥协与坚持是盛大面临的抉择。陈天桥用坚持回击了妥协,投人大笔的资金,调动各种关系和力量,抵抗和克服了黑客的威胁。由此,盛大开始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体系。

四个关是陈天桥永远难忘的危机,也是对陈天桥的锻炼和考验,使他迅速地成熟和成长起来。但这还没有功德圆满大功告成,很快,陈天桥又迎来自己巨富道路上的第五大关口--私服即其他侵权代理服务器的损害。这第五个关口依然没有阻挡住陈天桥。由此危机开始,陈天桥进入与韩国游戏公司的法律纠纷,前冤后怨纠缠不清。这是盛大最全面的一次危机与风险,这也客观的检验了盛大处理危机的能力。所以我们会看到,盛大及时发布消息,与政府部门、电信部门、全国的律师代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组建盛大自身的打击私服团队深入到全国各地。虽然私服使盛大损失巨大,但由此盛大彻底完善自身的危机控制体系,可谓是福从祸来。与韩国公司的法律纠纷是一场跨国之争,时间长达盛大历史的一半。其问错综复杂,困难丛生,虽然陈天桥对完满地解决此事充满信心,但变数极大。这是陈天桥第六个艰难度过的关15,它考验的是陈天桥的心态、智慧、成熟度等诸多品质。谣言遍地危机四伏,利益群体浑水摸鱼--这就是陈天桥当时所面临的环境。不过,最后的结果陈天桥还是挺过来,虽然他付出的代价并不小。自古英雄多磨难,一夜暴富更凶险。盛大发展迅速,但还要迎接面对和克服三个不能回避的大关口、大考验、大挑战。

政策风险与社会风险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伴随着陈天桥的发展,只要陈天桥还在坚持做游戏产业,那么这第七个关口就会永远在陈天桥的枕边安睡。化解的惟一办法就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捧着良心做事,本着对社会、对青少年尽责的态度。

从老大的手里抢生存空间,本来就是这个江湖不二的生存法则。这是陈天桥第八个必须应对的关151,而且这种风险还会持续很长时间,陈天桥所应对的不单是国内的公司,还要在国际战场上与任天堂等老牌娱乐公司竞争。

技术风险对于陈天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虽然这第九个关口不会迅速阻止陈天桥,但不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盛大就不会有明天。所以我们看到,盛大在2002年中旬开始,组建了自己的开发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打造自己的游戏,来应付这种潜伏的危机。

 

历经磨难,方有可能修成正果,陈天桥和他的盛大网络经过市场的锤炼,为他们此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并融得巨额资金创造财富神话奠定了基础。

但是冒险绝不是冒进,更不是投机。在探讨中国企业成长史时,一些数据颇能让人震撼: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七年左右,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五年的不到一成。中国很多企业之所以稍微上规模就容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本质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什么是有胆识的冒险,什么是无理智地冒进。稍微取得点成绩就发昏,极易做出快速扩张的决策,而且缺乏科学的战略计划,又不注意基础管理,当然容易导致失败。

同样是史玉柱,因为他修建的巨人大厦设计方案一改再改,从38层加至70层,所需资金超过10亿元,投资超过了自身企业资金实力的几十倍。所以在巨人大厦破土动工的两年之后,资金告急。史玉柱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所以经营起来举步维艰,再加上管理不善,曾经红火的保健品业务迅速盛极而衰。巨人大厦也因为资金缺口太大未能按期完工,购楼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使得巨人集团最终名存实亡。这就是冒进。

牟其中则是冒险成功,之后冒进甚至投机,先胜后败,因为金融诈骗罪至今在大牢中服刑。

牟其中,1940年出生,熟悉的人都称其为"老牟",以小商品换大飞机写下传奇,因金融诈骗判无期徒刑。他曾经作为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枭雄,有过闪耀的光辉,得到过许多人的啧啧称赞,也给后来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牟其中所走过的经营轨迹大致经历四个时期,第一次昭雪平反后的中德贸易公司,进军天津北京后的图一154时代,困惑伴随疯狂的后图一154时代和穷途末路的巨骗结局。

牟其中有着极强的政治情结和偏好性,这从他20世纪70年代中国"文革"时期组织成立"马列主义小组"就可见一斑,在其后的企业经营生涯中也处处表现出对政治的热衷,无论从言谈到举止都力图模仿伟人。记得看过一本《南德视界》的企业内刊,有一幅牟其中摆弄足球的图片,偏偏被命名为"牟总玩转地球",不知是编辑的投其所好还是牟总亲自授意,给人一种希特勒"大独裁者"的观感。从南德集团组织机构上看,无论其设定的"办公厅"、"监察部"等无不透露着对政治的渴望。

只要牟其中在北京,周末经常要去潭柘寺,当然不是一个人,少则十几,多则上百,那里是南德的培训基地,老牟把那里叫"西山会议",众者称之为"黄埔军校",牟其中的很多言论就是在此传播于众,众人又放大演绎地传向全国。记得有个并购专家讲过一句话,并购是阴谋家的游戏,像南德这样敲锣打鼓去掠夺别人资产,真说不清是聪明还是愚蠢。

牟其中虽然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但意识太过超前,变数太快,缺乏执行团队,恨不得思想到了行为就到了,以至经常怪罪手下不理解不执行。上午定的事情下午就可以否定,今天任命的干部明天就可以免掉,企业处于一种随时动荡的状态,谁也不知牟总下一个时辰要做什么。这个现象充分说明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和执行力,也是现在许多企业的通病,很是值得引以为戒。

1975年,因一篇《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锒铛入狱,并被判处死刑,然而死刑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执行,在经历四年半的牢狱生涯后,赶上了拨乱反正的大好机遇,牟其中获得了新生,经过炼狱的他无论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极大地成熟起来,也为今后的大起大落埋下了伏笔。此后,牟其中加入到个体经营的行列,从贩卖藤椅、倒卖手表、电风扇等买卖起家。然而,好景不长,牟其中再次以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的罪名第二次入狱。出狱后,经过长达3年的时间最终闯进了北京城,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企业之一。

这一时期,牟其中当然也没有忘记继续国际化,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在美国占据了先机,也出尽了风头。他以一个投资家的身份在华尔街100号注册了罗斯福投资公司,美国报纸上以"华尔街我来了"为题在纽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为南德呱噪,尽管他当时还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地利用好这里的国际资本。国内的项目水平在不断地升级,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可以说是接踵而来,像乐山、满洲里等许多城市恨不得把整个城市托管给南德集团。而在牟其中的思维中,已经出现了用飞机运原油、炸开喜马拉雅山改变生态环境这样的超凡创意。卫星终于发射上了天,但据说失去控制找不到目标了,当然未能获得理想的效益,国内除了被若干团伙接连不断地骗走几笔小额投资之外,并没有看到大手笔的投资项目,企业自然失去了造血机能。银行不断地来催还贷款,只好又去新的银行借贷,南德陷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怪圈,最终结果是资金链断裂,北京的大部资产被冻结,南德被逼到了死胡同。

由于所欠银行贷款必须设法偿还,已经看到前景的卫星业务还需要巨额投入,如何融资成为当务之急,与众多资本大腕不同的并令人百思不解的是,牟其中作为国内国际资本高手,旗下又门客众多,但南德集团并没有染指当时的国内证券资本市场,而是选择利用境外信用证贴现的方式进行融资,这也就是后来信用证诈骗的起因。从1995年8月15日至1996年8月21日,南德集团凭借虚构的进口货物合同、交通银行贵阳分行对合同的"见证意见书",通过湖北轻工在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共计骗开信用证33份,获取总金额75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2亿余元。除部分用于还债及业务支出外,余款大多用于循环开立信用证,从而造成中国银行湖北分行损失3500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余兀。

2000年5月30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裁定:南德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牟其中构成信用证诈骗罪。南德集团被判处罚金500万元,牟其中犯信用证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位中国民营企业首富第三次陷入囹圄,也应该是最后一次了。

牟其中自从飞机生意以后,思路越来越野,追求越来越狂,已经超越了一个企业家应该控制的范畴,如满洲里区域开发的项目,包括机场、铁路线等投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当然没有最终实现,因为从没有考虑国家政策准人问题,10年后的今天有些还是国家垄断领域,何况计划经济年代,牟其中的失败在于过度的自信和以自我为中心。虽然经常以哲学家自居,却真的不懂哲学。

牟其中已经深陷囹圄了,但他的心还没有死去,据说他在狱中仍不断上书中央领导,鸣冤叫屈之余,还指点江山,建言献策,并且,还筹划南德的东山再起,声称只要他的南德集团办公厅和卫星事业部在,南德一两年就可彻底翻身,希望让自己尽快保外就医。但实际上牟其中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他的功过、神话都已成为过去,留给世人的更多的是许多深深的反思和警示。

 

进取:天天向上

 

一个人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志向有多大,将来的成就就有多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发财的商人不是真商人,不想成为富翁,又怎有可能成为富翁?所以,要想拥有财富,首先要有财富的梦想,有追求财富、追求成功的进取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纭纭世界便不难发现,成就大事业者都有长远的目标,也就是有远大的志向。拿世界知名企业来说吧,美国的微软、通用电器公司,日本的索尼、松下以及德国的奔驰和大众等世界知名企业无不将自己放在一个宏伟的远景之中。甚至一些中小公司的创始人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战略规划。没有明确的、长远发展目标,不管是创业者,还是发展者,都会陷入迷茫,难以保持持续发展,难以取得大的成功。

上海文峰国际集团的老板陈浩,在1995年,他带着20万块钱来到上海,从一个小小的美容店做起,现在已经在上海拥有了30多家大型美容院,还拥有自己的生物制药厂、化妆品厂以及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校,并在全国建立了300多家连锁加盟店,个人资产超过亿元。陈浩有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他的事业就会有多大。"可见想象欲望对一个人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丝宝集团的梁亮胜现在拥有十五亿的资产,但当年的他也不过目小打下肛10R,)焦逊富肚和昕在内柏T厂的其他40名工人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那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三家人,房间之小可以想像。另两家人各住了一间房,他与太太住厅,他就从厅里拉一块塑料布,留一个过道,他们夫妻两人只能挤在沙发上睡。那时,梁亮胜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有个住处。

梁亮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每天晚上坚持去上学。在香港的三年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航运、英语、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课程。后来梁亮胜就依靠做国际贸易,向国内贩卖檀香木材淘到了第一桶金,再后来,就办起了丝宝集团。一起与梁亮胜到香港的40多人许多现在还是打工仔,因为他们满足现状,觉得在香港做工总比原来在国内做工要好很多。因为他们没有像梁亮胜这样强烈的成功欲望,所以他们不管是20年前,还是20年后,都只是打工仔,为别人赚钱。

创业成功的企业实际上很难满足既得的业绩,创业的欲望持续不减,往往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寻求更大的发展而不固守旧业。现代企业更是必须不断进取,才能保持生存和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取得骄人业绩的新星企业无不体现和验证了这点。例如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屡试不爽的两招:一是利用优势产品开拓广阔的市场,争取最大的利润空间,"产品通吃";一是资本运营,品牌扩张,走低成本之路,开拓市场份额同时扩大企业规模,催生大企业,实现"品牌扩张"。其核心的观念都是放眼大市场,其共同的前提是"做大"之前先"做强"。

刘氏兄弟的四川希望集团的发展可以算第一种模式。饲料业是中国最有可能做大但始终没能产生和国外同行相抗衡的企业,一直到希望集团的出现。希望集团创建初期的饲料厂与国内当时就存在的众多饲料厂并无二致,但希望"上下通吃"和"触类旁吃"而迅速"吃"大。"上下通吃"是其咬定饲料业不放松,并在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进行相关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形成一条包括种植、养殖、饲料、食品加工等在内的产业链条,稳健地扩充着产业扩张者以提示;"触类旁吃"是其完成品牌塑造后面向全国进行资本运营,采取兼并、收购、联营、独资新建等形式使希望集团的生产基地、销售触角启蒙及广大城乡。希望集团资产剥离重组后成立的新希望集团又进行着第二次创业,其特点是在具备资产优势前提下的民营企业如何完成资本社会化,或许这又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希望模式"。

新温州模式是第二种模式,既市场核心战略,先占领市场,再塑造品牌。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温州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民企100强的集聚地。但温州企业在长大的过程中却伴着"牢骚和出走",除了追求大市场,假冒仍是心头的"痛"。已成为全国无区域性集团企业的德力西集团认为,如果再任由如此,"再不走出会丢掉外地市场";王均瑶一开始经营,就注定要"出走",目前均瑶集团已在上海投资数亿元,投资航空领域。和他一样,许多温州企业都把走出温州的第一步选定为上海。全国民企100强排名第8的正泰集团则采用了走出温州的另一种方式,其在国内、国外有500多家销售机构,但其大本营仍然固守温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今时代快速涌现出的巨富,对每个未富裕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也是追求财富者的榜样。

2004年中国内地百富榜出炉后,胡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财富英雄尤其是像黄光裕、陈天桥这样白手起家的富豪给了民众很多的自信因此财富英雄应成为创业的榜样。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上榜的新贵好像特别多,出现了很多极速发展的年轻富豪?这一批年轻领导者的产业分布情况怎样?胡润:今年的榜单上,"新生代"确实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色。

35岁的黄光裕成为中国新首富,而只有31岁的陈天桥,已经接过丁磊的接力棒,成为中国顶尖的IT精英。黄光裕的零售企业和陈天桥的IT公司,双双印证了世界上人最多的国家的增长需求。在榜单上你还可以看到,前10名中有3人在35岁之下,前3名中就有两名。40岁及以下的富豪新生代占到26%,其中最年轻的仍然是去年继承财富的李兆会,只有23岁。这些新贵涉及的领域包括IT行业、高科技产业、房地产、零售行业。尽管年轻的"大鳄"在增多,榜上企业家的平均年龄却比去年有所上升,今年的平均年龄是46.1岁,去年是44.5岁,从创业到上榜,这100位企业家平均用了11年时间。

记者:这批新生代走向前台,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胡润:商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岗位,并且纳税。他们的创业精神鼓励了更多人,唤醒了民众的获利意识。

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和一个中国朋友走在北京的街头,看见一个人开着大轿车,当时我的中国朋友就说,这个人一定有背景,他的钱怎么来的是不能被别人知道的。但是今天中国的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中国人对财富的态度,和财富在中国的形象,有了很大改变。

"十六大"以后中国对民营资本的态度有了比较大的改观,我记得CNN当天出来的大标题就是《中国共产党接受了资本》,这也说明了中NN财富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像陈天桥等白手起家的富豪,这样的财富英雄给了民众很多的自信,包括对待业青年、下职工也有同样的意义,财富英雄将成为创业的榜样。

 

专注:集中焦点

 

很久以前,有个长者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我活了这几十年,总结出一点,那就是人一辈子只有选准一点,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胄取得理想的成功。"

一晃,我也好几十岁了,已过而立,奔向不惑,对这句长者的教诲愈品愈觉得珍贵,几十年总结出的一句话,真是血泪凝就啊。我这几十年悟出的,与他原是同一道理,只是悔恨当初不谙世事,未得此告诫之真味,经历了无数事情无数时间,才倍觉其正确和深刻。在寒冷的深冬,冰却能生火,你信不信?具体方法如下:

取冰一快,打磨成凸透镜,置于阳光下,阳光则会因为其聚焦作用聚集于一点,谓之焦点,在这个上放置棉絮、木材等易燃物品,要不了多久,焦点处聚集的热量就会点燃易燃物。

这就是聚焦的作用。专注的作用类似于此。

专注是一剂神奇的良药。我有一朋友,他身体不好,有时心悸,出虚汗,头痛。他说,他有一良方,屡试屡灵,既不吃药,也不打针,那就是每当他下围棋或者看书特别投入时,全神贯注,别的什么也不想,包括自己的病,这时感觉倒特别好,病状也减轻了许多。

对于创造和积累财富的人来说,更需要专注,专注于财富,专注于自己的行业、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工作。如果你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目标,那么专注的人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正确的目标应该是根据产业和自身的优势,确定你在哪一个产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果只以赚钱为目标的话,往往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目标是一个远景,比如四川希望集团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微软的目标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办公室都用微软的软件等等。所以,目标应该以产业的特征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来确定,而不能以赚钱为惟一的目标,其实,这样反而能保持和发挥赚钱的优势,不求自得,无为而有为。

动画明星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形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深受成人和儿童的喜爱。沃尔特·迪斯尼也被人们称为米老鼠之父。他是有声动画片和彩色动画片的创制者,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后来,他又根据这些可爱的银幕形象设计和创建了迪斯尼乐园,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沃尔特·迪斯尼190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的父亲是西班牙移民。1906年,老迪斯尼用全部家产在堪萨斯州东北的马赛林购买了一个小农场,他们全家从此便迁居在那里。在风光秀丽的农场,沃尔特度过了他幸福的童年。

15岁那一年,沃尔特确定了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他认为,自己将来有可能靠画画挣钱,当一名画家。便把课余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他白天上学,晚上到芝加哥画院学画。这是一所私人办的画院,在一位叫卡尔沃茨的教师指导下,沃尔特的绘画技能有了不小的进步。后来又有一位叫勒哥瓦·戈赛特的教师对沃尔特影响也很大,这位先生是为《芝加哥先驱报》画漫画的,他的漫画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幽默感,在他的教导下,沃尔特的绘画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业余时间还经常光顾电影院,成了好莱坞喜剧明星的崇拜者。这些喜剧片都是作为加映的短片放映,其中也有一些既粗糙又幼稚的动画片,年轻的沃尔特既喜爱这些片子,又感到有点不满足,他自信能创造出比这更出色的东西来。

自从有了这想法之后,沃尔特便经常去堪萨斯公共图书馆,他在那里翻阅有关电影动画绘画的书刊。1922年,沃尔特有了一点积蓄,他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自筹了1500美元,创办了动画片制作公司。这是他向自己的事业迈出的第一步。

公司最初拍摄了两套7分钟的短片,取材于童话故事。上映后,在当地反应很好。沃尔特聘请了2名推销员向全国推销动画片,不料这2人拿了公司的钱逃之天天,使沃尔特陷入困境,终于宣告破产。在这之后,沃尔特找了个为环球新闻片公司当特派记者的工作,拍些图片新闻维持生活。

1923年夏天,沃尔特从堪萨斯乘火车去洛杉矶,住在靠采矿发家的叔叔罗伯特·迪斯尼家中,他决心从头再来,仍旧拍动画片。叔叔租给他一间车房作工场,他又从三哥那里借得10美元印制信纸信封,公司暂定名为"沃尔特·迪斯尼动画片公司"。他写了许多信给往日曾经联系过的电影公司,希望他们能订购他的动画片。不久,纽约有一家"温克勒电影公司"来了回信,这家公司的主管人温克勒太太曾看过沃尔特拍的片子,十分满意。她在信中订购了《爱丽丝漫游仙境》动画片集,每一集出价1500美元,条件是主角爱丽丝须由她指定的一位6岁的小姑娘弗吉尼亚·戴维斯扮演(这种动画片是由真人扮演和动画合成)。沃尔特接到信后大受鼓舞,当即从叔叔和三哥借来800美元,作为资本投入拍摄。

片子拍得相当顺利,没有多久,第一集《爱丽丝在海上生活》完成了。由于沃尔特在制片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整部片子新鲜有趣,温克勒太太看后十分满意,很快将1500美元汇给沃尔特,并连续订购6集。

从此以后,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产量不断增加,售价也从1500美元提高到3000美元。

1928年5月,从未露过面的米老鼠在好莱坞一家电影院秘密预演,观众反应不错,租片人也都很欣赏。1928年11月18日,米老鼠系列的第三部片子《威利号汽船》在殖民地剧场首映.反响极为强烈。第二天的报纸上,影评家们对这部动画片赞不绝口,称它是"天衣无缝的同步之作"、"一部富有娱乐性的精巧之作"。

苦尽甘来,沃尔特·迪斯尼的大作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一来,所有的租片商和全美国的各大电影院几乎无一例外地派来代表到沃尔特在纽约的住处洽谈,希望提供资金并与他合作。

1933年,沃尔特又拍成了彩色动画片《三只小猪》,同年5月在纽约大会堂举行首映式,盛况不亚于米老鼠系列片。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中,这部片子的主题歌《谁怕大灰狼》成为人人爱唱的歌曲。之后,沃尔特又拍了一些米老鼠题材的动画片,并在其中加入了"唐老鸭"、"普洛托狗"等形象。唐老鸭是一个喋喋不休的抱怨者;普洛托狗则是个专干蠢事的傻瓜。

1934年,沃尔特在欧洲旅行时,从巴黎的一位老板那儿得到启示,决定拍一部长动画片。他选中了著名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当时还没有长动画片问世,长片放映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很多人都认为沃尔特这样做是冒险。罗伊更是竭力反对。但沃尔特拿定主意要做的事,谁也阻挡不了。1937年12月,片子拍出来了,果然又是盛况空前。这部片子被译成各国语言,在全世界放映,盈利比沃尔特预期的要高出10倍。

继此之后,沃尔特又先后推出《木偶奇遇记》、《小虎班比》、《幻想曲》等一批优秀的长动画片。

沃尔特如同中国童话中的神笔马良,用一支画笔,创造了属于自己更属于世界的多彩世界,也创造了自己的财富故事。他用赚得的钱修建了世界文明的迪斯尼乐园,后来迪斯尼乐园也随着米老鼠发展到世界各地。他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画画,干成了一件事:画画,这已足够了,胜过千万人干的千万件未干成的事。这就是专注给予他的回报。

池宇峰的金洪恩专注于教育软件,成为IT产业大浪淘沙后的英雄,他自己也成为一代年轻巨富。

池宇峰大学毕业后进了广州浪奇宝洁公司工作,立志创业的他不甘仅做外企的高级打工仔,半年后去了深圳,凭借自己对电脑的知识和兴趣,创办了深圳金洪恩电脑公司,主要做兼容机的销售。在做市场的过程中,他发现靠低级的兼容机销售很难实现爆炸式增长。于是,池宇峰转而专注面向中小学生市场的网络、英语领域等教育软件的开发销售。并在1998年推出了《随心所欲说英语》,面市不到三天就销售8000套,被销售商称为奇迹。

到了2000年,金洪恩的年度销售收入达6000万元,净利润700多万元,净资产3600万元,这在当时国内众多的软件企业里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

但金洪恩后来推出一系列诸如《震撼》、《辉煌》、《天问》等科普知识的软件却是严重的失误。池宇峰原以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于是就投入大量资金开发了一系列科普软件,虽然得到了行家的高度评价,但结果却是血本无归,因为消费者全买盗版,当然,主要销售对象--学生也买不起正版。在技术研发方面,池宇峰也有些不自量力,企图攻克翻译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这样的世界级难题。做了一年多却没有丝毫进展,反而烧掉了不少钱。

经过深刻的反省,池宇峰果断地中止了这些不切实际的努力,同时明确了金洪恩的主业--教育软件开发销售,提出打造国内最大的数字化教育企业集团,以软件、网站、局域网、掌上设备、VCD、Dv6的数字化形式为载体,以儿童启蒙教育、基础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英语电脑知识、法律知识等为主攻方向。凡是与此无关的项目通通砍掉,哪怕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与金钱。于是,金洪恩从盈利模式最不清的"洪恩在线"中全线撤退,只用很少的投入维持网站的基本运营。回报同样遥遥无期的游戏部门从总部分出来后,吸收了来自台湾的资金,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公司--欢乐亿派。金洪恩集中财力和人力,主攻教育软件,现在它已是该市场内的恐龙级企业,企业的竞争力也实实在在的增强了,就好像攥紧了的拳婆审右力骨一样。

 

放弃:该撒手时就撒手

 

世界是辩证的存在,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也是选择;选择了一,意味着放弃了万,放弃了万,意味着选择一。放弃也是一门艺术,你不可能都得到,有选择就必须有放弃,有了放弃,也才会有更好的选择。在生意场上,也是如此。

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航运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之时,他却做出惊人的决定:卖掉所有船只!"界船王"为何要卖掉船?舆论一时大哗,一般人不解其意。原来,包玉刚从各种媒体、各个渠道搜集到的两伊战争的信息表明:两伊战争对石油产量的影响必将殃及油船运输。因此,他及时抽出资金,投资香港地下铁路和隧道,出任隧道公司主席。而后,又投资由英国人控制的香港最大的国泰航空公司,出任董事长。居安思危,在兴盛中看到潜伏的危机,及时调整战略计划,"世界船王"果真是棋高一筹,神机妙算。

陈天桥决心搞企业之后,放弃了跟随老领导步人仕途的机会,离开工作了4年的陆家嘴集团,辞职下海,这是他财富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放弃。

他与妻子涉足股市,赚得了第一桶金,积累了几十万元的创业财富。1999年11月,26岁的陈天桥和他的几个哥们儿聚集在一间司开张了,其50万元启动资金是东拼西凑来的。放弃股市进入网络行业,是陈天桥的财富人生第二次放弃。

创业初期的艰难是很难想像的,陈天桥在几乎是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慢慢地摸索着前进。几个月后,他把公司员工数扩大到50人,设立了动画、平面设计、周边媒体和游戏四个事业部,产品开发、宣传等方面齐头并进,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竞拥有了10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陈天桥在2000年1月接到了一个对盛大的发展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电话:中华网决定为他注入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网络产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被人们称作"烧钱"的许多网站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陈天桥决定放弃投入期长、回报期也长的网络动画,回到网络游戏的经营中。这是陈天桥财富人生的又一次放弃。没有人能料到,这次放弃成就了他的传奇,正如他的《传奇》软件成就他的"传奇"财富,陈天桥创建了中国的"网络迪斯尼"。

此时,盛大已陷入创业以来的最低谷。一些员工借机提出辞职,最困难时,公司只剩下了二十几名员工,而公司所持现金只够支撑两个月。但最初和陈天桥一起创业的弟兄们一个都没走。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陷入低谷的陈天桥正是这样的一个人。那时,一家名为ActozSOFT的韩国公司携带网络游戏《传奇》来到上海,寻求运营商。经上海动画协会推荐,盛大于2001年6月29日与其签订了授权协议,盛大用30万美元的入门费和27%的分成获得运营权。

即使这样,先前已经提出过撤资的中华网仍不看好盛大的未来。也许是被陈天桥的真诚所打动,也许是对网络游戏还抱着一丝希望,中华网并没有撤走全部投资,给陈天桥留下了活命的几十万美元。以此为代价,陈天桥也拿回了盛大的掌握权,并取得了《传奇》游戏在中国内地的独家经营权。

一个月之后,有人开玩笑说,陈天桥出门应该有人保护了。因为.就在汶一个月内的格咨全部腑同.一年夕后静拥有6700万注册用户、60万人同时在线,"传奇"给盛大带来了4亿元的收入。至今,《传奇》的注册用户已经累计达到1.5亿人次。

陈天桥的个人财富像吹气球一样一夜间暴涨起来,仅2002年就纳税1亿多元。

然而,2003年上半年,也许是年轻气盛的原因吧,在创业初期受了颇多委屈的陈天桥突然与韩国游戏厂商决裂了。同年8月,盛大与其直接合作伙伴韩国ACTOZ秘密和解。同年10月8日,盛大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游戏《传奇世界》在收费的第一天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人们都对陈天桥的未来抱有更大的期待。2003年3月,日本软银亚洲火急火燎地卖掉部分雅虎股票,套现4000万美元,一股脑地撂给了盛大,以换取不到20%的股份。这是当时网络界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

"盛大的目标是互动娱乐媒体。"陈天桥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在上市之后建立中国的"网络迪斯尼",既要做电影、电视,又要做互动娱乐、互动频道,还包括主题公园等。中国的"网络迪斯尼"是一个比目前的网络游戏运营商更能让纳斯:这克心动的概念。自2003年开始,陈天桥就在筹划着盛大公司海外上市之事。当时,他的梦想并不被人看好。认为其上市之路前途茫茫。

陈天桥是那种有梦想更有胆识和行动的人,他没有被别人的话所左右。正是因了这种梦想,2004年2月9日,陈天桥力邀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成为盛大新总裁,逐渐改变了"家族式企业味道太浓"的公众形象,他自己任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04年5月13日,陈天桥实现了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梦想。投资者并未受其"流血上市"的影响,将其股票市值一路捧亩本韶甘拓泊 成七一阱而甫为令球昌女网游公司。庸大股价的飙升把陈天桥的个人财富一路抬升到90多亿元,成为财富群星中新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实力位居中国内地富豪前列,也是最年轻的富豪。

在一次次放弃中成就了自己伟大的财富事业,这就是年轻的经济奇才陈天桥。

 

顽强: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金刚不能夺其志"。大凡成就伟大事业的人物,必有百折不挠之志,闯荡商界有所成就,更是多经磨难挫折方成丰功伟业。

有个新词"无商不艰"。这个词很有创意,也很精辟,当一个商人朋友电话中告诉我这个词时,开始我以为是"无商不奸",还反驳他说"诚信的商人也有,而且真正成大器的商人不能没有诚信"云云,等到弄清原来是"无商不艰",艰苦的艰,我则深以为是,连连颔首称是了。

武汉温州商会副会长、武汉万家隆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罗云远可称得上是艰苦创业的典型代表。创业初期,16岁的罗云远身上只有几十元钱,曾经因为走投无路而在武汉街头饿了三天三夜,而现在,他参与投资创建的武汉温州工业园占地一千多亩,首期投资就接近两个亿。

1987年,16岁的罗云远只带了100多块钱就只身出门。到达武汉后,他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那个时候,他也很担心生存问题。最初的几天,他天天吃面条,而到了最后,整整三天没有吃东西。

后来,他在老乡和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个门面,又四处找老乡,从老乡那里借了一部分货物,一间不起眼的小店就这样开张了。开始几年,生意勉强能糊口。自1992年起,他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好,每年的收入都能有几十万元。

生意做顺了之后,他的顾客越来越多。但多数顾客来自周边的县城,他们喜欢讨价还价,罗云远不喜欢与这类人接触,所以就请了一个人帮他经营。但不慎看走了眼,这个人几乎将他的生意做砸了。这时候,罗云远又自己力挽狂澜,苦心经营,最后使生意慢慢好转。

南方人对金钱的野心是路人皆知的,罗云远当然不满足于一年几十万的收入。他后来在民生路与一台湾人合作,开发了华中五金市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施仲谋是另一个可圈可点的艰苦创业的模范。他出生在浙江义乌一贫寒的家庭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极为懂事,谦虚好学。小学阶段,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前五名。但由于家庭的原因,施仲谋小学毕业后却不能读初中。他就在农村放起了牛,成了个名副其实的放牛娃.。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喂过猪,打过柴,养过羊。为了挣上几元钱,施仲谋爬山越岭,一天能走40公里路去走村串户地卖豆腐卤;还可以饿着肚子到山上背树枝换钱,任凭树枝在背上划出一道道伤痕;他还拜师学建筑,竞在三年之内组织起好几百人的建筑队,独立承包建筑项目。

然而,就在施仲谋准备在建筑行业大展宏图之时,由于合同单位违反合同,致使包工队受到不公正对待。1979年,施仲谋一气之下打起背包走出了建筑队。从此,施仲谋开始了他闯荡商海的漫漫生涯。唐僧西天取经也不过14年,施仲谋却在22个春秋中跌宕起伏,历尽坎坷,但他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终成事业。

1979年,施仲谋靠6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400元钱开始了辗转商海的生涯。施仲谋只身跑到了温州永嘉,推销起针头线脑的小商品。往返义乌与永嘉,来回三天,他走了400多公里路,赚了97元钱,激发了他经商的兴趣,也让他定位了自己今后的追求方向。

但是,好事多磨,上帝欲其兴旺,必先使其受伤;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施仲谋前四次的经商,开始一帆风顺,最后却两手空空。

第一次,施仲谋筹集了800元钱,从义乌到广州,从广州到温州,又从温州到义乌,整整半年时间,风里来雨里去,以小商品零售、批发赚钱,挣了将近两万元。

两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但没想到的是,他在火车站一觉醒来后,这两万元钱就不翼而飞了。两万元钱,可是自己半年来的心血啊!施仲谋孤立无援地站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五味俱全,他默默地承受着这痛苦,没有,没有气馁。小偷偷走的只是他的血汗钱,却偷不走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

回家休整一段时间之后,施仲谋借了900元钱,开始了他的第二次经商之路。这一次,他买了一张全国地图,再背了三个大包,里面装满了项链、头花等小商品。他走广州,闯大连,足迹遍及十四个省。有时烈日下叫卖,有时大雨中前行。饿了,吃五毛钱一碗的素面;累了,睡两元一晚的旅店。一路走一路卖,一个月下来,挣了不到1000元。但就是这笔血汗钱,最后还被某工商局罚掉了950元。

施仲谋只好又默默地回到了自己在农村的老家。只有在家中,他才能享受疲惫后的小憩,犹如一艘经历了一次远行的航船只有在港湾稍作休整后方能再次启航一样。

一年之间,两次起落,却丝毫没有影响施仲谋在商海里奋进的步伐。第三次经商是在1981年,施仲谋再次筹集了3000多元钱,将义乌的小商品带到广西的南宁、福建的石狮、广东的汕头等地买卖。半年过去了,他用挣的一万多块钱买了鸡毛,准备回家制作成工艺品。不料鸡毛全部被铁路部门没收,施仲谋再次身无分文地回到了义乌。

几次出乎意料的损失,使得施仲谋的意志得到了磨炼。"生活不全是光与彩,也有黑暗和不幸,但是只要自己不倒,谁也打不倒你!"从几次做小买卖的体验中施仲谋悟出了这一点。

1983年,施仲谋第四次外出经商。这一次,他选择了贵州遵义。他守法经营,小买卖红红火火。正当他以更大的信心加大投入时,因为进货上的一字之差,将五万双"农田鞋"误进为"农田袜"。此举不仅使施仲谋亏掉了所挣的两万余元,还欠下货款近三万元。

四次外出闯荡,四次失败而归。然而,施仲谋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失败往往比成功更能给人以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更能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动力。正因为如此,跌倒后的施仲谋总能重拾信心,再次奋起。这也是他日后能发达之关键。

从遵义回到义乌后,施仲谋又借款从广州买了机器,办起了家庭塑料厂。靠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这一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再加上自己的吃苦耐劳,施仲谋将以前所欠的债务彻底还清,还给家中年迈的父母买回了彩电等物,并翻开账本让家里人看,他成了老板。

1987年9月,施仲谋来到了乌鲁木齐这片神奇而诱人的土地,开始了他天山脚下的经商之路。当时乌鲁木齐的市场经济相对落后,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发展的潜力巨大。那时,在义乌已有了第二代小商品批发市场,而在新疆人眼中,批发市场依然是个较为陌生的名词。

施仲谋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时常是打的来打的去,而这多少引起了当时连出租车都很少的乌鲁木齐市人的关注。再加上那时施仲谋做的是电子表生意,从广州进的货。这就是引发后来出现"义乌一农民特大走私案"的小报报道。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还专门为此下发了"红头文件"。此事折腾了整整半年,施仲谋经济损失达十万余元。

邓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给中国大地带来了盎然的春意。趁着这股春风,以施仲谋为首的义乌个体户在义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国有企业新疆木材加工总厂联合办了一个义乌分市场。施仲谋结合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开发的特点,决心要搞就搞大市场。他的思路是以浙江义乌、乌鲁木齐、霍尔果斯、阿拉木图为连接点,形成一条畅通的小商品批发线路,将产品推向国外。同时,他在投资风险大、起步艰难的情况下,为这个市场带头分期集资近800万元。

由于新疆商贸城引进了南方市场管理方法、模式以及开拓性地建设新疆特色大市场的思路,使得该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正式营业时,每个摊位价值4000多元,几个月后,就飙升至20000多元。如今,该市场已牢牢坐稳了西北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头把交椅。

从初闯新疆的屡受磨难,到如今在天山脚下的功成名就,施仲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再次书写了一次辉煌。

对于自己闯荡商海的22年的总结,施仲谋是这样说的:对待艰难困苦,只要不止奋进,前面总是一片蓝天!

 

灵活:机变是生存的一大法宝

 

做人是一门艺术,做生意也是一门艺术,实事求是、随机应变是科学的态度,也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做人是应该方正,还是应该圆活,正确的答案是,该方的时候

方,该圆的时候圆,一般情况下采取外圆内方比较好。

做人要诚实,长辈和教育者总是这样教导我们,那么,撒谎就是不应该的喽,可是,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打探你的商业秘密,或者告诉癌症病人真相并不利于病人的健康,那么沉默或撒谎就不仅不是错误,而是正确的选择。

一切事物都必然也必须处于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去谈才有意义,也才会有准确的答案,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以变应变是智者的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些生存下来的适者,必然是能够根据环境变化以变应变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的强者、智者。中国的茅台酒是如何享誉世界的?这不能不说一说那个"碎瓶事件"。

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建成,美国政府1915年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当这一消息传到偏僻的贵州时,当时的政府想起了"酒冠黔人国"的茅台酒,并立刻通知成义酒房、荣太和酒房参加这次能为祖国扬名的博览会。两酒房的老板、工人,憋着一口气,精心准备,以期为国争光。

在40多个国家、500多个团体参加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酒是其中的一个大类,各国美酒云集,佳酿荟萃。其中有苏格兰的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的白兰地、俄国的伏特加、日本的清酒,可谓世界美酒的大聚会。

茅台酒虽好,但当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加上中国工业非常落后,国际地位十分低下,装在土瓦罐中的茅台挤在来自世界各国琳琅满目的洋酒中间,显得格格不入,根本无人问津,组委会更拒绝对其评奖。这时,愤怒的中国代表急中生智,便故意将土瓦罐装的茅台酒摔碎在展厅里,溅得满地的茅台酒散发出甘甜、芳香、令人飘飘欲仙的酒味,且数日酒香不去,各国人士皆惊。"留香"本就是茅台的绝活,于是轰动了整个博览会。茅台酒被增补为金奖,从此跻身于世界三大名酒行列而久盛不衰,并被视为中国的国酒。

重庆商人、美心防盗门老板夏明宪根据市场形势"见风使舵"、大获其利的故事也是机变的典故。

1989年,夏明宪在重庆开着一家小五金杂货店,发现来买水管接头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那些先富起来的重庆人,为了家庭的安全,开始加固家里的门窗。买水管接头,就是为了做成铁门防盗。

夏明宪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立即意识到做防盗门肯定能赚大钱。他马上租了一个空地,买来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刨、锯、焊、磨地干了起来。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他做了20多扇防盗门,赚了不少钱。后来顺着这条路不断发展,就发展成了现在的"美心防盗门",成为中国防盗门行业一块响当当的品牌。一个五金店小老板变成了现在的大老板,凭借的就是先知先觉。

深圳商人王集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集先生1992年在罗湖租房开了间副食品店。当时在深圳有店就有钱。但初尝甜头的王集认为,深圳的发展,建筑是个热门行业,如想赚大钱,不如开建材店。于是他从银行贷款70多万元分别在蛇口、南头、宝安租房开了三间建材连锁店。这次转项使王集赚了大钱。不久周围建材店多了,生意难做了。王集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深圳人的生活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水平,享受型消费时代来临,因而高档家具悄悄地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王集当机立断,马上办了家高档家具厂,原来的三间建材店摇头一变就成为了家具店。这次转项使王集成了深圳的大款。1997年深圳的高档家具市场饱和,高档家具发展没有多大空间。有了两次转行成功经验的王集发现深圳家庭装修市场开始走俏。于是他又把家具生产厂改为加工装修材料厂,把家具销售店改为装修材料店,同时利用自己过去曾从事建筑的特长,开了家家庭装修工程公司。这一次转项虽没像上几次那样赚钱火暴,但用王集自己的话说,"如今这年代别人亏,自己有钱赚,就等于自己在大赚"。

在深圳市最初创建的时候,建筑业大发展,泥瓦工人供不应求。一个来自湖南的小伙子是个技术高超的泥瓦工,当时也跑到深圳打工。按说他应该马上去应聘,但是他没有去,那他做什么呢?他在城乡结合部租了一间民房及其空地,然后到处散发"培训泥瓦工"的广告,做起了培训泥瓦工的生意。那些好多来打工但没有泥瓦工技术的人蜂拥而至,使他赚了钱,收入相当于他自己去当泥瓦工的十倍。后来,他又组织一拨人,自己当了施工队长,然后当上了包工头,后来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正是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能够一步一步成立大"面包",而好多比他技术好的泥瓦工到现在还只是一个泥瓦工。

抢占先机固然容易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抓准了开发新产品的时间差,从别人产品中吸取优点和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扬长避短,老二在市场竞争中同样可以后发制人,而且可以减小投资风险,减少研发投入。

日本索尼公司在这方面吃过亏上过当,所以他们现在也改变了策略。过去,索尼在研发上投入很大,但往往只开花不结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新产品推出之后,别的公司却每每随之轻而易举地掌握相关技术。所以,索尼公司成了冤大头。为此,索尼公司改变了策略,紧跟市场,待别人推出新产品打开市场后,索尼马上研究其不足,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开发并迅速推出其第二代产品,在性能、价格、设计等方面都优于对方的第一代。结果,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效果。显然,这种"跟着走"的技术创新策略是相当巧妙的,它所具有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市场竞争之利也不言而喻。

红心电熨斗早已是知名品牌,它是如何树立起来的?这归功于它的老板上海电熨斗总厂厂长王方经营有方。

王方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级工程师,头脑非常冷静。面对世界名牌林立的电熨斗市场,自己厂的产品显然处于劣势。但是劣势又是可以转化为优势的。这就需要实行"黄雀"之变。大开,正是对外国技术进行"占有、挑选"的大好机会。王厂长的战略决策是: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熨斗技术武装自己,创造中国自己的名牌产品。1987年,王方积极建议,并亲自组织实施引进了松下蒸汽电熨斗的关键设备和技术项目,第二年就生产了8万只红心牌蒸汽电熨斗,填补了我国没有蒸汽电熨斗的空白。接着,王厂长马不停蹄,又引进了美国BEST技术,生产微电脑控制的无线电熨斗;与德国威捷公司合作,生产工业用熨烫设备;与日本三洋公司合作,定向生产三洋蒸汽电熨斗,产品全部返销日本;与美、德合作,分别成立电器和熨烫设备公司。1995年又引进日本三洋滑键式可调蒸汽电熨斗和"日本"模糊智能电饭锅等具有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新产品。长几乎对世界上所有的电熨斗名牌企业都展开了技术合作攻势,把世界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武装红心,向更高的科技领域进军。20世纪90年代,该产品获得了中国电熨斗的最高荣誉--国家银质奖。红心牌电熨斗无论在产量、质量和品种、利税以及出口创汇等一系列指标上,均名列国内同行之首。据全国99家销售额最高的商场和上海60家亿元以上的商店统计,红心牌熨斗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8%和78%。红心靠实施甘当老二的竞争策略,插上了金翅膀,实现了新的腾飞。

哪里有钱去哪里,怎么赚钱怎么办,随机应变,这是中国内地首富黄光裕发家的秘诀。不知他了解李嘉诚的"商者无域"理论否,事实上他在践行着这一法则,有人将其资本手腕与李泽楷收购信德佳作比。其年纪轻轻,却兼具李氏两代巨富发财密技,竟成中国内地首富,实不是偶然。

2004年6月,黄光裕在香港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令所有人瞠目。他让市值只有2亿元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可换股票据,掏出88亿元来收购他全资拥有的国美电器65%的股权。这项收购之前,胡润把黄光裕所有的财富定格在46亿元,而此次交易,使黄光裕一举跃居"中国首富"的位置。

面对媒体采访,黄光裕以惯有的淡淡的口吻说道:"把国美的门店开到国外,这是我们一直在准备的事情。"据透露,黄光裕正在考虑国美高层持股方案,但他自己决不放弃绝对控股地位。而按照国美集团的设想,到2008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如此看来,黄光裕的身价仍有很大升值空间。

"不一定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但可能是中国最会经商的人这就是本报授予黄光裕'商圣'的理由!"这是某财经报纸将"商圣"桂冠送给黄光裕时的说明。历史上只有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陶朱公弃官经商后,才因其富可敌国和再娶西施而被奉为"商圣",自陶朱公以后2000多年中国历史中再没有人被封为"商圣"。历史上只有帮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陶朱公范蠡功成身退,弃官经商,娶了绝色美女西施为妾泛舟江湖,疏通南北货物,以至富可敌国,被奉为"商圣"黄光裕能够荣赝如此称号,可见大家对其商业才能和成就的认可与推崇。

脑子活泛是对聪明人的褒奖之语,看来用之于黄光裕确实是贴切恰当实实在在的。

乐观:相信黎明终会到来先讲一个寓言故事: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最终揭晓时居然中了个探花。

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乐观的人,结局往往也乐观;悲观的人,结局往往也悲观,这真有点想喜得喜、思忧有忧的味道了,也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但实际证明,乐观更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潜能。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力帆集团老板尹明善生可谓大半生命运多艰.聪蔫超人的他却被命运的巨石压了半个世纪之久,但他一直坚持乐观地对待生活,等待命运的转机,没有丧志,更没有像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悲观轻生。

尹明善出生在重庆涪陵乡下的一个小地主家。1950年,12岁的他和50多岁的小脚母亲,便在政治运动中被赶到荒山顶上一间被弃用的茅草屋,仅凭一块薄地,几个锅碗,生存甚为艰难。年幼的他体力不足以种田出粮,只能靠智力养家糊口,他决定"做生葸":从一个好心人手里借了五角钱,步行到城里把钱批发成针,再回到乡下沿村叫卖。每天五角钱的针能卖一块多钱,每天赚得的钱,买够米后就存起来作"流动资本"。几个月后,他就"富裕"得拥有了好几块钱。

尹明善说:最值得记住的就是,通过卖针,我居然懂得了今天所说的资金调用及拆借。"我是在乡下卖掉针,获得资金,再到重庆进货;有一个相识的年轻人卖鸡蛋,是先在乡下拿钱收购鸡蛋,然后运到重庆卖掉。我主动找他商量,讲'融资'的办法:我们两人的资金可以合在一起用,我在乡下卖针卖得的每一分钱都交给你去买鸡蛋,你可以多几块钱多收购一些鸡蛋;到重庆你卖掉鸡蛋后把钱交给我,我就可以多购进一些针头线脑。现在看来,这其实是非常成功的资本运作,而我当时只有12岁"。

12岁的孩子不得不"做生意",与其说是尹明善的聪明能干,还不如说是尹明善少年时代的艰辛困苦。虽然,当时的磨难。并不一定就是能构成今天辉煌的必然前提;但,已成为了"穷人的孩子"的尹明善,早早便不得不为生计着急奔波的经历,却无疑为他后来的大器晚成锻造了不可缺少的素质。

生意做了一年多,赚了十几块钱。他把钱都给了母亲,赤手空拳地到重庆求学读书。他考上公立中学,并因成绩优异而获得了助学金。命运首次翻手将他托起。一人课堂,他就成了这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学习成绩扶摇直上,入校不久就能倒背整本地理课本;高一第一学期解完了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题;高一下半期自修完大学数学专业的课本;高中二年级,解答出当时一些难题。

为了"全面发展",他还刻意在其他方面下工夫。中学时就能在报上发表文章;自学音乐、作曲,写了很多为同学称道的曲子;酷爱体育理论,对排兵布阵有天然兴趣;18岁,成为重庆一中女子篮球教练,率领球队比赛一举夺冠。

正当他稍有得意之时,命运却又覆手将他打翻。

"政治上有问题"的人大家敬而远之,他也自甘戚戚,天天在书本里埋藏。大凡一个人经历了20多年的压抑,稍一松懈,他的一切就可能很快"过期"。但尹明善却实实在在地看了20多年的书,久而久之,甚至养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陶醉在学习的过程中,而并不奢望读书肯定能有一个最后的结果。

1979年,命运终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也落实了政策。一位官员向他宣布平反决定时说:"尹明善,你还年轻,你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当时,尹明善想:是的,我还年轻!姜子牙81岁出山,我今年41岁,一切都并不算晚。虽然,1986年他到长沙时,曾不无羡慕过那些远比他年轻的同行,曾发出过"老了"的叹息,但是,实际在他尹明善的内心本质里,则永远没有"老了"的观念。既然"姜子牙81岁还能出山",40多岁,50多岁,60多岁,对一个欲干一番事业的人,又怎么不是年轻呢?!

是呀!对比"姜子牙81岁还能出山"那标杆,的确,只要你想干,能动手干,一切年龄都并不为晚,你总能干出些什么的。这就是乐观自信的尹明善,态度决定一切,他的这种乐观自信的态度,使他之后的巨大成功变得不足为奇、理所当然了。

乐观者没有绝境。1987年的"火烧武陵门"事件之后,"温州鞋"名誉扫地。不少商场为示信誉打出"本店没有温州货"的牌子。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后来回忆说,有一次他送货去上海某商场,结果被拒收。商场的解释是:不是你的鞋质量不好,就因为你是温州鞋,我们不卖。在这种情况下,不死心的郑秀康决心创自己的品牌,并取名"康奈",其意就是"健康发展,其奈我何"。与此同时狠抓产品质量,注重研发提升产品档次。1993年,全国一批知名鞋业企业在上海开会评十大鞋王,康奈集团一副总带着新研制的欧版鞋赴会,却遭到与会59个鞋厂老总的排斥,大会组织者告诉康奈副总,只能在会议室门外听。一点也不顾及这位副总的面子。好在该副总"脸皮厚",硬是不要面子,就站在会议室门外开会,以此来争取参加评选的资格。到参评的时候,"康奈"的产品质量几乎让与会者不敢相信。多亏了这位副总的脸皮厚,要是其他人会忍受不了这样的胯下之辱而一走了之,"康奈"纵然有实力,也没有机会评上"十大鞋王"了。

当然,盲目乐观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有时甚至有致命的危害,大意失荆州的历史故事不就是一例吗?

 

爱心:爱人者人恒爱之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品和企业的公众形象定位,对创业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富有爱心,则是构成诚实、良好商业氛围的重要因素。从某种角度看,爱心是创业成功的"催化剂"。

企业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情支持公益事业,形成良好的社会口碑,反过来对企业的发展将产生强劲的支持作用。一位成功人士就曾感叹说,有时候花再多的钱做广告,不如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提出:"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远远重要手对股东的责任。"这位亿万富翁住在一栋简朴的房子里,却为许多大学和公益基金会捐了无数款项。

凭借自己的睿智而发家比尔·盖茨是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也是世界第一慈善家。2004年,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又给了他一个光环--世界上最乐于慈善事业的人。盖茨将他37%、价值283亿美元的财富用于各种公益事业。

在2004年《福布斯》美国富翁排行榜中,盖茨再次以4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问鼎榜首,这同时也是他连续第11年获得"首富"称号。但实际上,盖茨的资产还应该包括283亿美元的捐款,因而调整之后的总资产可以达到763亿美元。盖茨慈善捐款已达283亿美元占其个人资产37%。

比尔·盖茨早已随着WINDOWS软件系统在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人知,他的慈善义举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可亲,不仅使人们对他靠着无形的软件夺得有形财富之冠容易产生的嫉妒之新消失殆尽,而且,人们也更加认可比尔·盖茨及其微软公司是热爱社会、服务社会、靠劳动和智慧获得财富的典范,人们对比尔·盖茨及其微软操作系统、微软系列软件产品更乐于接受,比尔·盖茨不仅是行业里名副其实的大哥大,也是社会生活中荣誉和尊贵的焦点。

比尔·盖茨表示:有生之年将捐出95%的资产,要知道,他现在拥有的财产数百亿之巨,而且,他的公司、他的产品、他的劳动还在源源不断地为他带来新的巨额的财富。

尽管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很多的富人都因为股票市场的低迷而攥紧了自己的口袋,不用说捐助非洲难民,就连平常的慈善会也很少露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却更加卖力地投身到慈善事业。他说:"在慈善事业上没有什么眼光独特还是平庸这样的说法。经济越萧条,需要被帮助的人们就越多。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口袋中的钱少了,就不帮助别人了!"

盖茨夫妇已连续多年稳坐世界首富的宝座。比尔·盖茨将钱看得很重,他并没有像一些有钱人那样挥金如土,更没有花天酒地,他曾经说过:"我要把我所赚得的每一笔钱都花得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现在的盖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一次公共场合,比尔·盖茨信誓旦旦地表示:"我要将我和妻子的95%的资产捐献给世界的慈善事业!"并表示决不反悔。

他说:"我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多,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远远不够的!我要做的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做我该做的事!"

开始创业的时候,业内人士都说:"如果把一个破旧不堪的计算机和一个娇柔妩媚的美女放在一起的话,比尔·盖茨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这话一点都不假,作为一名"软件天才",比尔·盖茨的大部分时间是和计算机度过的,那么很多人就会问,是什么原因促使盖茨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从计算机上转移到慈善事业对此比尔·盖茨的回答非常简明,他说:"我的父亲,是他给我的一张图表促使我对慈善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已经记不住究竟是哪天,但是比尔·盖茨仍可以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研究一个新软件,我的父亲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还拿着张纸。纸上画了个图表,内容是关于每年死于轮状病毒的非洲儿童的人数,至少都是数百万。我记得当时我看了很震惊,要知道这种病在美国在已经不存在了。我突然问意识到,慈善家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每年在全世界造成600多万人死亡,而更令人震惊的是,由于生产疫苗的利润比生产其他日常药品要低很多,许多世界级药品制造商根本不愿意投入资金生产疫苗。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比尔·盖茨拿出巨资成立慈善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巨资让药品制造商生产疫苗,并成立了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购买便宜的、质量好的疫苗,将其无偿提供给世界上最贫穷的75个国家。曾经因沉迷于计算机的比尔·盖茨,如今已经成为父亲老盖茨的骄傲。老盖茨表示自己在退休后感到很幸福。这位73岁的前律师现在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使用儿子的钱向世界各地的健康和教育机构捐善款的活动中。

比尔·盖茨的妻子梅琳达不仅是软件事业的贤内助,也是他慈善事业的合伙人,她说:"每个人都清楚,我们取自社会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还给世界的,只是方式和方法不同!我和丈夫的哲学就是,我们要把世界首富的身份和作用发挥到极致,要采取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来将我们的资产用在最恰当的地方,那就是慈善事业!"和丈夫不同的是,梅琳达结缘慈善事业是因为一次非洲之行。当时她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还未结婚,处于热恋阶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梅琳达深有感触地说:"我记得当我走进一个又一个的村子时,看见最多的就是赤裸着身子的妇女和光着脚跑来跑去的骨、蒲由n此曲砝工让喾但罐南.p、曲.爪锫苗冲相猸轴名让我感动的就是,虽然很多的非洲妇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美国,但是她们爱自己的孩子就像美国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孩子一个个的被饿死或者是病死,她们和我们哭得一样伤心!当时,我就下决心,我一定要帮助这些可怜的母亲!"

这是一位身为世界首富的妻子,却很少抛投露面,她美丽而谦逊,知书达理,富有教养。在她的眼里,她和丈夫是出生在社会责任感极重的两个家庭,他们有义务让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生活得好一些。"所有慈善人士要做的不仅仅是拿出钱,更重要的是,要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真心想要他们幸福!"她曾这样说过。盖茨夫妇在生活上、事业上一直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在慈善问题上他们也君子所见略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比尔'盖茨和妻子梅琳达共同创办,是世界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为美国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10倍、"福特基金会"的3倍。盖茨表示,他几乎所有的财产,都将留给这个基金会。以他目前480亿美元的资产算,基金会未来的规模起码是目前的两倍。2004年时,比尔及梅琳达基金会目前已经累积捐款270多亿美元,占了盖茨所拥有财富的一半,其中大部分捐款都捐给了非洲贫困国家,挽救了30多万个儿童的生命。

盖茨夫妇为设计设在西雅图雷德蒙总部的比尔及梅琳达基金会总部办公室,可谓绞尽脑汁,最后两人决定选择一种暖色调的设计。这个办公室中最显眼的就是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两人在出席慈善会或者是在非洲的留念。其中一幅照片上比尔.盖茨的怀里抱着一位嗷嗷待哺的非洲婴儿,他眼里所流露出的真诚和关爱使他看起来就像一位天使。远在纽约的比尔·盖茨还在紧张的工作之中挤出时间,定期给基金会的管理人员发邮件,了解情况,进行指导。

有人形容捐钱比挣钱更困难,但比尔和梅琳达显然比其他许多富豪表现的不错。盖茨夫妇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捐钱不比挣钱难,4百亿美元要全捐!"两人曾经表示,他们死后,只有几百万美元的遗产会属于自己的孩子,其他部分,将都捐给慈善事业。有记者好奇地问;"难道不担心将来孩子们会因此而恨你们吗?"盖茨夫人笑了笑回答道:"他们三人现在还小,最大的不过7岁,我现在只能和他们谈谈吃的、穿的东西。将来,他们肯定会得到一些财产,不过我们会等他们长大些再跟他们谈这个。我们相信,如果父母教育得法,孩子们对待财富的看法不会和父母不同。"

对此盖茨夫妇的善举,有人认为,仅仅是为了改善近年来因打官司而被损毁的公司形象,才大笔捐钱的;也有人认为,他们这样做只不过为了逃避政府的高额财产税。其实不管其动机为何,人们不得不承认,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替第三世界弱势族群、为贫穷学生提供奖学金、全球艾滋病防治方面确有很大贡献。所有有爱心的人士都希望发达的西方国家多出几个像盖茨夫妇这样慷慨资本家,这样贫困国家的孩子就可以少受一些苦!

看来,为富不仁的人有,为富而仁的人也有。

其实,世界上慈善家还真不少,在首富之国美国,慈善家也最多。例如,在慈善家排行榜上位列次席的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建人戈登·摩尔及其夫人贝蒂·摩尔,在2004年为环境保护研究捐献了2.75亿美元之后,他们5年内的捐款总额已达70.46亿美元。美国第二富豪、投资银行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沃伦·巴菲特,他的妻子苏茜2004年7月去世后,他把前妻持有的价值25、亿美元的股票全部捐给了他的慈善基金会,使得他在慈善家排行榜上的排名从26位跃升至第三位,这样一来,巴菲特最近5年中的捐献总额达到了27.21亿美元。美国金融投资家乔治·绍罗什凭借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捐款23.O1亿美元占据了排行榜的第四位。紧随其后的是在最近5年里捐款13.46亿美元的美国世纪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斯托尔斯。排行榜上的新面孔包括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她5年内为慈善事业捐款1.51亿美元,成为第一位上《商业周刊》慈善家排行榜的非洲裔美国人。此外,美国著名演员安杰利娜·朱莉为履行联合国亲善大使的职责,向阿富汗难民捐赠了100万美元,并承诺为柬埔寨捐款500万美元。著名电影人斯皮尔伯格最近几年也拿出了6500万美元资助犹太人基金会及团体。本身罹患帕金森症的影星米歇尔.J.福克斯捐给医学研究机构的研究基金超过5000万美元。演员比尔.科斯比对于学术界的捐献也超过2000万美元。

如果不考虑捐赠的具体数字,只看比例的话,最慷慨的富翁当属英特尔公司创始人高登·摩尔,摩尔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49,净资产38亿美元,捐款则共计达68亿美元,他把自己64%的财富做了善事。但从数量和贡献大小上说,盖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慈善家,被誉为"世界上最慷慨的人"。

比尔.盖茨是美国人,美国是世界首富,他是美国的首富,也是世界的首富。如果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首富也都能像比尔·盖茨一样,在身为首富的同时,也争当首善、首仁,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多么美好的事情!

推而广之,富裕的国家,如美国,如果也能多一些慈善心,为富而仁,那世界就会少许多贫穷和灾难,多一些和谐与幸福,富裕国家的国际形象也会改善许多。

 

理财:让财富保值增值

 

聪明的人会让财富从0变为1,从1变为2,这样增长下去,这就是其理财能力。理财能力强的人会富得更快一些.能成为巨富的人更是理财高手。另外一些人则要么总是与财富失之交臂,要么即便因为某种原因获得了财富,非但不能保值增值,以财生财,反而使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少,很快散失。要想成为富人,或者保持富人的身份.理财能力必不可少。

现在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词汇也层出不穷,在智商、情商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词:财商,就是指理财的智慧和能力。

首先,我们说说创业者如何提高理财能力。对于我们可以把人的一生分成三个理财阶段。

获得财富技能。

35岁以前叫做理财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获得财富的必要技能,主要包括:完成必要的教育,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专业的后续教育。尤其是获得必要的理财知识,这是让你一生受益的知识。对非理财专业或不是从事理财工作的人来说,你可能没有受到系统的专业教育,但这不妨碍你财商的提升。生活中处处有理财的知识,只要你脑子里有理财这根弦,就一定能够建立适合自己的理财知识体系。

此外是获得必要的经验,教育不是惟一的前提,经验是财富的另一酵母。年轻时最大的资本就是可以失败,因此从实践中学习经验、学习教训,从而形成自己的财富价值观和方法论。

基础阶段另外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积累一定的资金。这笔钱大都是靠省吃俭用积存下来的,存到自己期望的数字的确不容易。这里给你以下建议。

1、做一个计划--每月要把收入的1/10存起来。无论收人高低,把你收入的10%存起来,对生活一点影响都没有。

2、控制开支--这里有个老鼠赛跑的理论:除非有意克制,否则收入总是慢于支出的增长。当你的月收入还是4位数时,消费的产品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它们的价值一般不高于5位数。但当月收入是5位数时,消费的却是房子、车子,要出国旅游,它们的单位价值往往是6位数以上。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额怎么办呢?向银行借!我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白领有很好的信用,银行也愿意给你贷款,这样你的支出就跑到收人前面去了,实际上成了更大意义上的穷人,因为从此以后,你打工挣的钱不再属于自己了。所以,控制开支,否则你的收入永远赶不上你的花费。3、保护财富的安全--金钱和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短缺的两项资源。但对前者的稀缺认识,95%以上的人往往比对后者的认识深刻。因此保护已有财富的安全,就是头等大事了。专家给你的建议:对95%的借款,你的回答应该是--NO!!而且后面一定要有两个以上的感叹号。对剩下的5%的非借不可的人,你的决定应该由他的还债能力和信用而定,你需要克服的是你的面子和虚荣心理。记住了:借出去的钱是泼出门的水,覆水难收。

4、使你的第一套房子成为一项有益的投资。

5、听取专家的意见--如果你自己的理财知识不多,可以向理财专家请教,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因此会为你提供有益的帮助。当然作为报酬,他们会向你收取一笔你可以接受的费用。提醒您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向砖瓦工请教钻石的知识。如果你开着小车,你请教的人是一个骑单车的,那么你请教的结果是你骑单车,而他却可以开小车了。当然,如果单车是他用来健身的除外。执行致富计划:

理财的第二个阶段是创造财富阶段,通常是35岁到60岁之间的这一段时间。这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阶段,你所要做的是:

1、执行并不断改进你的致富计划。在第一阶段我们建议你制定一个实现财务目标的计划。那么你现在就要按照这个计划去不断推进。当然,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计划。

2、不断增强你的赚钱能力。知识和能力是你财富不断增长的保证;继续保持和发扬它;除此之外,业务网络、政府关系、信息、诚信、守法等等,都是财富增长不可或缺的条件,需要你不断进行编织、完善。

3、建立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成功标志,是在你离开之后,能继续保持良好的运作,让你获得滚滚不断的财富。一个企业是一个系统,一个成功的百年企业是一个优秀的系统,这个系统是成功的,它确保了你在丧失劳动能力,在你死后,一样为你、为你的后人创造财富。这个系统是值得你花毕生时间去思考和建立的。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祝愿你能成功。如果你替别人打工,那么你就要想办法逐渐减少你的工薪收入比重,不断增加你的投资收入比重!当然这个建议不是要你也去创业。实际上,获得这个系统有很多种方法,你可以买股票(是长线投资的那种),投资不动产,比如买一个商铺,一铺富三代呢。你可以去参股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可以由另外一个人去经营。在产权机制不断深刻变化的今天,MB0的方式,期权的方式,以及民营企业股权激励(MBI)等等多种方式,都能让你获得这个系统。

获得财务自由:

第三个阶段就是财务自由阶段,一般是60岁以后这一段时间。你勤劳一生了,有充裕的金钱保障,生活不为金钱所累,你可以自南专配会钱为你服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祝你健康,祝你幸福!

当然,这三个阶段可以这么说,划分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时间或早或迟,这里只能说个大概概念。在提高理财能力的每一阶段一个人花的时间越短,他最后享受财务自由的时间就越长,因为人生的寿命是有限的,总和是一定的。

黄光裕被研究中国富豪的英国人胡润在其2004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中列为第一人,他年仅17岁便少年出山,闯荡商海,历经17年传奇创业历程,铺就了遍及中国的家电零售网络,并成功进行资本运作,变魔术似的使自己的财富成倍翻番,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成功商人,甚至被有的财经媒体誉为"商圣",其理财功夫实在令人叹服。

1985年,当时只有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又名黄俊烈)与他的哥哥一道,身揣4000元钱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掘得了第一桶金。一年后兄弟俩进入北京,在做了半年生意后,最终选择在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店面开办了国美服装店,由于经营无大起色,便改行经营家用电器生意,并在1987年1月1日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未成想从此找到了财富大堤的决口,一发不可收拾,越做越大,迅速发展,将连锁店开遍北京、天津、上海以及郑州等地,短短5年间,在全国铺就零售网络。创业18年,年仅35岁,其资产估值就超过百亿,不久又荣登中国首富位置,由一个小老板走上了中国内地首富的宝座,资产如变魔术般膨胀了几十万倍,身价上百亿元,这位亚洲首富李嘉诚的小同乡,不仅在短短数年之间将旗下的国美电器零售网络迅速扩展至全国,而且用精妙的资本运作技巧将其价值最大化,一代首富黄光裕留给世人诸多神秘的悬念。

与其他很多富豪类似,在白手起家的神话后面,传言一直相生相伴,直指国美电器最初靠经营走私品起家,甚至直到现在仍有见不得阳光的交易。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黄光裕并未直接反驳这些传言,只是声称其兄弟用于投资珠市口那家家电店的10多万元来自 "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的积累--至于为何是内蒙古,又具体是何种贸易和生意则不愿多讲。

如今回过头来总结,会发现黄光裕创业切人点之佳。虽然中国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物质条件仍然相当落后,流通领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几乎所有消费品市场上,都是卖方市场,家电市场尤其如此,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国美在经营之初便开创了很多业内先河,1990年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缝登出商品报价广告,1993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店铺,1996年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开始转向以国产与合资品牌为主,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1993年,就在国美电器已在北京迈出连锁经营步伐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时,黄氏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称,他分得了"国美"品牌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业务在内的资产归哥哥黄俊钦,后者创办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新恒基集团。

尽管国美在十余年的积累下,从1999年开始发力走向全国,但外界对其扩张之举看法迥异,而资金保证则是质疑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从那开始,国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业内外人士的谈资。5年前的国内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屈指可数,排队等候融资的公司却连绵不绝,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国美?2000年,黄光裕将目光转向了香港,同时他认识了有"金牌壳王"之称的潮汕同乡詹培忠。这是黄光裕财富之旅中的最关键一环,正是与詹的合作,使黄光裕学到了资本运作技巧,并最终超越了詹。

首度借壳上市。2000年6月,与詹培忠有密切关系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HK 0070)设立了一家BVl公司Jumbo Profit,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以1920万港元现金收购了京华自动化(HK0493)原大股东的一小部分股份。一个月后,詹自己控制的BVl公司Golden Mount,以5600万港元现金购得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绝大部分股份,从而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但是,最明显的疑点就是对于有"壳王"之称的詹来说,二级市场炒作才是其最终目的,实际想控制上市公司很可能幕后另有其人。2000年9月,通过向大股东供股,詹进一步加大了对京华自动化的控制力度。

直到2000年12月6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将用现金加股权的方式向第三方购买资产以发展物业租赁业务,而卖方正是黄光裕名下的BVl公司。此次运作完成后,黄光裕以持股3600万股(16.1%),成为京华自动化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詹培忠(22.3%)。

一年多以后,2002年2月5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名下的BVl公司Shining Crown现金认购,公司将全力发展地产业务。在此消息刺激下,京华自动化的股价在短时间内涨了4倍。

此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将合计持有京华自动化85.6%的股份,终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台。2002年4月26日,黄向外转让了11.1%的股份,将其个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从而回避了全面要约收购。2002年7月,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而中国鹏润的主要业务便是向黄光裕收购的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7号院的物业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买壳过程中,黄光裕不仅获得了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通过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以及股权转让实现了部分套现,而詹培忠则在二级市场上获利颇丰。这种操作方式无疑对黄光裕的资本运作思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黄光裕将部分地产业务装人中国鹏润以后,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其迅速扩张的电器连锁业务将会很快寻求上市融资。早在2002年初,便有传言称国美电器会在年内登陆香港股市,而后,在2002年末,黄光裕将目光重新转向内地,与宁城老窖(SH 600159)现简称sT宁窖的第一大股东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但在一年后,双方又产生纠纷并最终解除协议。

 

这一年多时间内,有关国美电器的上市方案传出多个版本,显得扑朔迷离。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黄光裕却已暗中拿定主意,决意将中国鹏润再做一次壳,这也是其甘愿放弃宁城老窖之壳的原因之'。

2003年初,黄光裕重组国美电器,将北京、天津、济南、广州、重庆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门店置人,由其全资公司北京鹏润亿福持有国美电器65%的股份,黄个人直接持有剩余35%的股份。2004年4月,鹏润亿福又把所持国美电器股权全部出售给了BVl公司0cean Town由黄光裕通过Gome Hodings全资持有,国美电器转眼间变成了中外合资企业。

两个月后,又一场大戏开演。这一次,黄光裕直接首发出演。2004年6月713,中国鹏润发布公告,其于6月3日通过全资控股子公司购买了0cean Town100%的权益,其惟一资产便是国美电器65%的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国鹏润的主营业务将转向零售业。在这场价值88亿元的交易中,并未涉及现金,其中2.435亿港元由中国鹏润发行4410万股新股支付,余下80.58亿港元将通过发行两批可转换债券支付。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对中国鹏润的持股量由66.9%增至74.9%,恰好在全面收购之底限。而如果可换股债券到期全部转股后,其持股量则会增至97.2%。

黄光裕资产飞速的增长期主要在2001-2004年间,特别是其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成功发行股票,进行资本运作,筹得大笔资金,身价暴涨。2004年9月10日,香港股票市场,代码0493的股票简称由"中国鹏润"正式更改为"国美电器"。黄光裕取代2003年的丁磊,成为最新一任中国内地胡润排行榜上的首富。

在这场买卖双方皆为黄光裕自己的交易中,被置入上市公司的国美电器之65%的股权被估值为88亿元,约合83亿港元,以此计算国美电器的总价值便超过135亿元,何况这还不是黄名下国美的全部。而黄拥有国美电器的绝大部分股权,加之其另外的房地产资产,其财富估值当在135亿元之上,而胡润最终的估值是105亿。

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国美电器创业初期可能是靠贩卖二手家电赚取了可观利润。这种判断的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口家电门槛很高,像国美这种个体户式的零售店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保证货源供应,而乘虚而人的二手家电正好满足了国美的需求。一个为很多人知晓但从未点破的事实是:那个时期的企业不少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包括数家现在极具影响力的企业。

黄光裕对这种质疑的回应是:自己所卖家电产品都有正规手续,包括供货方提供的发票。他非常肯定地表示:"没有去窜货,也没有从窜货者那儿进货。作为一个零售企业,我做不到,也没必要去调查供货方、甚至供货方的供货方,他们的货物是哪儿来的。"业内人士认为此说的潜台词便是,不直接参与二手链条,而是通过中间商买二道乃至三道的二手家电,这样既可保证货源,又大大回避了投资风险。

像商圣黄光裕、财神陈天桥这样的创业英雄正成为新一代渴望实现财富梦想的年轻知识分子的楷模,但我们学习他们不是模仿他们的姿态,重复他们的故事,而是分析他们创造巨大财富的原因,学习他们创造巨大财富的素质。

 

用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一个台湾老板服务开过车,这个台湾老板用人有一大奇,没有缺点的人不用,用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有这样那样的残疾。别的很多人不理解这种做法,有的人还亲自问他个中缘由,这个老板回答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长处突出的人往往也短处突出,用人用的是他的长处,只要他的短处不影响他的工作,不影响我的企业,有短处怕什么?有短处的人长处比较突出,而且由于他意识到自己的短处,有的还受到过歧视和排斥,我如果用他,他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安心地工作,更加听话地工作,这难道不很好吗?听者无不为其老谋深算所叹服。这个台湾老板是深知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道理,并加以发挥、发展,运用自如的一个典型。企业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才的遴选至为关键,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世界著名企业家韦尔奇披露GE公司多年来用于筛选领导的四个标准:第一、要有对付急剧变化节奏的"精力";第二、能"激发活力",就是要有能力使机构兴奋起来,能激励鼓动人们去采取行动;第三、有"锋芒",要有自信去面对棘手的问题,要说"是"或"不是"--而不要说"也许";第四、要"实施",即永远都要兑现承诺,决不让人失望。

经盛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陈育辉先生提出的和、贤、能、仁的选才之道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和"指的是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一个拥有强势企业文化的企业,对于人才的态度,必须"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也就是你来了,就必须按照我的核心价值观行为,有冲突的地方员工要改变自己。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是可以"和而不同",在价值观上,除了核心价值观之外,可以求大同(核心价值观)存小异(其它价值观)。

"贤"指的是以德率才。正直诚实、存善之心等等优良品德决定人才的聪明才智能否用上正道,体现造福社会的基本商业伦理。同时这里也强调忠诚度的考验,任何一个企业都是这样--以"人"为本,是以忠诚于企业的良才为本,是以遵守核心价值观、遵循伦理道德的人为本。

"能"指的是强调以战略为导向、业绩为重的能力主义。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多的仍然看重人才的能力能否在短期内为企业发展起到作用。"空降兵"(指委派任命的领导)也好,其他外聘中高层也好,急需的技术研发人才也好,他们的引进都或多或少引起内部现有员工的不平衡以及文化冲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风险是否可控,以及文化是否强势。

"仁"指的是宽容错误、减少疑心、放开胸怀、鼓励创新。一个开放的企业文化应当以"你有多大能耐,就能给你多大平台"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对待即将选拔以及已经选拔进来的人才。过度的敏感、猜疑以及控制将直接影响试用期间双方的第二次选择的成功率。这样的"仁"还体现在用人不疑的同时,疑人敢用。再繁杂精细的招聘甄选环节也无法完全去除企业对于新进员工胜任力的怀疑,但不够大度,不给予人才发挥的空间,更无法真正开发人才潜能。

绝大多数人都渴望被信任,并希望能尽情地放手一搏,有所成就与贡献,只要组织有效激励员工的自尊心与荣誉感,员工自然会竭诚以报,这就是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当员工对组织及团队成员有信任感,并相信自己会受到公平对待时,就会促使他们全力投入工作。此外,信任也代表可以在没有恐惧的环境下开诚布公,异议可以公开表达,员工能够坦白说出真心话。以此为基础,员工才有可能针对棘手的问题进行开放性的全面讨论,化个人的不满为具体的建设性建议,创造出多元化而不相互冲突的工作环境,并形成高效益的合作网络。

比如在宝洁公司"主人翁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之下,给予员工高度的信任与自由度,不仅让员工自行安排工作内容与优先顺序,也不必打卡,一切由员工自我管理,并赋予员工自主权与决策空间。再比如联邦快递公司设有"员工公平对待条例",员工受到处分如觉得不合理,可以在7天以内投诉到他上司的上司,他上司的上司要在7天内开一个"法庭"来判定员工对还是经理对,如果员工还是不满意,还可以继续往上告,确保员工得到公平的对待。用人要从招聘时就开始把关,并将近期和长远、战术和战略的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才与专才的人力资源决策观为招聘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思想,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切实将这一思想落实到招聘制度中,在招聘各个岗位人才的时候不能停留在只注重专业技能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应更多地关注那些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能够成为技术、管理、业务复合型人才,要综合判断应聘者的潜力。如果在招聘的进口都没有解决潜力的问题,把握好人才的可培养程度,那么将极大地给其他人力资源流程的管理带来被动。

用人中有一种特例,也是一种理想的模式,那就是夫妻共同创业,互为所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夫妻都是老板,也都是雇工,团结一心,压缩人工成本,也分享成功收益。杨纯在一篇《财富夫妻发家模式》的文章中是这样总结归纳夫妻共同创业的几种情况的:

1.苦打苦拼型

主要典型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类财富夫妻靠小本经营起步,成长、成熟期长,走的是勤劳经营头脑资金的路子。虽属最早起步创业者,但财富排名却位列财富夫妻第十位,能从一个侧面表明传统餐饮业积累财富的速度远不如房地产、电子商务等其他领域造富速度惊人。

如重庆人廖长光、何永智夫妇。1982年,他们已有50多岁,以卖房所得的3000元,租了一家16平方米的店面开始了其餐饮事业的第一步。

何永智在家中排行老七,人称"七妹",原来在重庆的六童鞋厂担任设计师。丈夫廖长光是一名电工,两人的家境都不好。谈恋爱的时候,两人就为结婚的房子而犯愁。为了赚钱,何永智每天编织"海富绒大衣",廖长光拿到集市上去卖。就这样,两人攒了几百元钱,买来了一处简陋的私房作为洞房。转眼夫妻俩结婚30年了。一天,廖长光对妻子说:"你知道吗,我们住的房子,现在可以卖到3000元钱。"3000元在当时对他俩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何永智想,拿这钱做小生意,不是一举两得吗?于是,夫妇俩把房子卖了,用仅有的3000元钱买了重庆八一路"好吃街"上一家16平方米的临街店面,做起了小生意。女主人将小店取名为"小天鹅"。当时只有3张桌子、3口锅和3个打工仔。由于在口味和服务上下功夫,"小天鹅"的生意十分红火,积累了一笔财富。1990年,夫妇俩在成都郊外租了间2000平方米的房屋,投资180万元,开设了重庆市以外的首家分店。为适应市场需要,何永智还专门聘请一位赴法留学3年的工程师,将3层楼分别装饰成欧式风情、南亚风情和民族风情,命名为"重庆小天鹅火锅大酒店"。同时推出了"歌舞伴餐"的新招,尝试把艺术、文化注入到餐饮中。

1992年,天津商人景文汉途经四川绵阳"小天鹅",看到小天鹅火锅店歌舞伴餐饮的热闹场面,意欲与"小天鹅"合作。那时,何永智夫妇已拥有上千万资产,十余家企业,正在琢磨着如何将重庆"小天鹅"低成本扩张,于是决定由"小天鹅"出人员、技术、品牌,景文汉投资金,共同办店。双方一拍即合,1994年6月8日,"小天鹅"天津加盟店正式开业,仅仅用了8个月便收回全部投资。在人们还不知道特许为何物的时候,何永智却成了中国最早应用特许经营模式,进行品牌扩张经营的人。

运用这种经营模式,何永智以平均每月一家的速度开办"小天鹅"火锅加盟连锁店,向全国各大城市推进,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设了分店或加盟店。1995年, "小天鹅"先后飞越重洋,到美国的西雅图等城市落户,成为拥有100多家企业、涉及多种行业的跨国集团。

2.多元扩张跨区经营型

时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这类财富夫妻在分工上多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翻版。在他们的"发家史"中,准确的市场判断和社会资源是缺一不可的。而市场是不可仿效的,跟风者很难做到第一。如深圳的刘志强、翟美卿夫妇。

刘志强、翟美卿夫妇于1990年在深圳宝安开办了第一家家具店,起名"金海马"。5年后,金海马的门店已经遍布几十个大中城市。从家具业起家的夫妇俩,2000年之前一直固守在其赖以发家的家居连锁经营领域,2000年后,香江集团突然开始了多元化横向扩张的进程,其扩张之快令人咋舌。这一年,正是翟美卿放下生意,赴美国Tulane大学学习EMBA后学成归来的一年。

熟识刘志强、翟美卿夫妇俩的商业人士,对香江集团在扩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市场的准确判断能力和笼络社会资源的能力都颇为称道。最初做家具市场,他们运用仓储式连锁经营的模式,将金海马发展成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居产品代理商和经销商。2000年香江集团开始涉足房地产领域,采取高起点、高投人的竞争策略,定位高档住宅产业,先与专业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广州星河湾,积累经验后自行开发番禺锦绣香江等项目,一举成为华南地区知名的地产开发商。随后,香江集团凭借其在家居流通和房地产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雄厚的资金与社会资源,切人商贸领域,几年里,在多个交通枢纽重地兴建了近10个以商贸批发为主的大型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商贸批发网络和物流中心平台之一。

到2002年,香江集团已横跨家居、房地产和金融三大行业。2004年还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一家担保公司和一家期货公司。十几年隐秘的发家史,夫妇俩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刘志强担任集团董事长,主要负责各种社会资源的维护和新业务的拓展,公司管理主要由翟美卿负责。

同一时期创业的白燕川夫妇上个世纪80年代南下广东淘金,90年代初回川创办天友集团。1995年,白在中尼边界找到了一条"丝绸之路",通过尼泊尔将其丝绸产品销往南亚,当年完成400万美元贸易额。在发展外贸的同时,他们还通过租赁四川遂宁市丝绢厂等6家国企,实施低成本扩张,2000年开始成为四川最大的丝绸生产、出口企业。

3."海归+精英"黄金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创业夫妻的典型代表为李国庆和俞渝、潘石屹和张欣、杨澜和吴征,他们正是属于此种类型。这批创业夫妻的造富领域较集中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传媒业。

这类夫妻老板非常了解自己和对方:他们之间互相需要并且互补,比如男性更有创业的能力,女性却具有优良资源;或者男性是技术型,女性却是懂得融资和调控型,正是这种事业上的"一拍即合"令他们走到了一起并成就了他们成为众人所羡慕的财富夫妻。潘石屹、张欣就是典型例子。出生于甘肃天水的潘石屹与留学英国剑桥的妻子张欣1995年创办了"北京红石实业",这是后来名噪一时"SOH0中国"的前身,凭借张欣国外留学背景及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加之潘石屹善于活动的特长,2003年,两人北京"建外SOH0"项目销售额达到33.2亿元。

比起潘张二人结合的神话,"当当"网络书店联合总裁李国庆和俞渝也毫不逊色。这对传统图书出版商和华尔街投资顾问的成功组合,不仅体现在事业上,还造就了一场幸福婚姻。事业与情感的双重结合为他们带来成功。李国庆在公开场合非常乐于承认,无论在"当当"还是在家里,俞渝同样不可替代。

李国庆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国内出版领域摸爬滚打了10年。俞渝出生在重庆,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992年在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及国际商务MBA毕业后,她在华尔街主要从事企业并购,其服务的领域涉及高新材料、钢铁企业、工程机械、石油、汽车、银行等。通过收购以及兼并整合后出售企业,俞渝为客户创造的利润已累计超过一亿美元。

1996年,俞渝和李国庆邂逅,3个月后在纽约结婚并加入李国庆创办的科文公司,开始为共同的事业做准备,同年11月,美国.IDG集团、卢森堡剑桥集团、日本软库和中国科文公司共同投资创办"当当网上书店"。夫妻俩一唱一和,各自发挥所长,相互补充,在公司里李国庆负责市场、技术、采编、运营;俞渝掌管财务、人力资源和网站的战略发展以及其他网上的一些战略联盟等,该网上书店成为中国同类书店中的N0.1,也引起了国外同行和投资商的重视,有的跨国企业对其垂涎欲滴,纷纷伸手试图合作甚至愿出巨资进行收购,李国庆、俞渝夫妇不仅是书业名人,也是中国当代知本型企业家中的典型代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老板和管理者,要用人,就应该发现和使用每个人身上的长项和优点,规避其弱项和不足,若干个不完美的人组成的集体,组织得好,胜过完美的个人,将是趋于完美的集体,其力量无法预估。

 

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或者说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对于人生成功、事业发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每一个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的人更不可不谙此道。

你知道马化腾这个名字吗?上了岁数的人可能不熟悉,但年轻一代的网络公民们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是网络技术革命中的一位奇才,他研发的腾讯QQ已经如同WINDOWS一样在网络世界里无处不在。

马化腾具有自知之明,他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计算机方面,顺着这个发现一直走下去,刻苦努力,钻研拼搏,他终于在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自己的人生也随之功成名就,财富随之滚滚而来。

创业7、年,身价即飙升至9亿元之巨;让2亿中国人改变了沟通习惯,打造了最具知名度的"深圳制造";与软件巨擘微软争锋中国网络通信市场,被美国《时代周刊》和有线新闻网评为200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之一,这就是当时年仅34岁的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CE0、腾讯QQ的发明人、计算机奇才马化腾。

尽管创造了中国网络领域其中一个最经典的神话,被视为中国IT界的"风云人物",但当记者见到这位低调的神话创造者的时候,马化腾则更像是一位儒雅而内敛的斯文学者。即使谈到2005年1月份为了赈济南亚海啸灾区,马化腾捐出了自己的"88888"QQ号,并被意外地拍卖出26万元"天价"的时候,他也只是一笑置之。只有谈到计算机和网络,马化腾才会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和得意。看得出,他是一个完全沉浸在IT感觉的人。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跟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一个百业待举却充满希望的年轻城市。进入大学后,曾经酷爱天文的马化腾在深圳大学却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毕竟天文太遥远了"他说。在深大的岁月,马的计算机天赋已经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他既可以成为各种病毒的克星,又可以为学校的PC维护提供解决方案,有时还干些将硬盘锁死的恶作剧,让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谈起大学的趣事,马化腾回味无穷。

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而也正在这一年,他的大学师兄史玉柱开发的"汉卡"软件已经红遍中国,巨人集团名噪一时。从师兄的身上,马化腾得到了某种启示。马化腾是潮州人,潮州人那种深入到骨髓里的商业细胞开始在马的身上"激活"。当时正是股市最红火的年代,聪明的马化腾于是与朋友一起开发了针对股民的"股霸卡",结果这个软件一炮而红,在赛格电子市场甚至卖到断市。同一时间,马化腾亦弄潮股海,并在1994年完成了一次飞跃,为其后来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那时马化腾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从1998年开始,我就考虑独立创业,却一直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但创业的想法并没有起伏,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我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马化腾后来回忆说。

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创办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1999年2月,腾讯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met的即时通信网络T目--B鏊诩目Ⅱ时诵信r Tencent Instant Messenger.简称腾讯QQ),一个网络神话开始了。

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腾讯QQ的用户群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注册用户高达2.91亿,活跃用户7100万,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600万,腾讯QQ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而QQ的标志--那两个憨态可掬的企鹅更是风靡了无数年轻人。通过和中国移动的合作,腾讯移动QQ曾占据了移动梦网70%以上的业务量,几乎每一个网民都用过她来聊天,她的知名度超过了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名字。现在每13个中国人中有一个人逢人会说:"别ca11我,Q我",还有不少人背着企鹅背包,穿着QQ制服,床头摆着QQ相架,床上扔着QQ靠枕......要做QQ一族。有人说:马化腾打造了一个QQ江湖,而他就是这个江湖无可替代的帮主。但这个江湖并不平静,全球软件巨擘--微软的MSN并不愿意让腾讯独美。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对手,马化腾却显得出奇的从容。他说:"腾讯在与微软正面交锋,但我们并不畏惧。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多变的市场,腾讯创造竞争力的方法就是紧密跟踪市场,超前地思考。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最强的竞争对手当然是微软的MSN,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腾讯应该并不惧怕来自微软的竞争。虽然对于腾讯来说,微软MSN进军中国应该算是最大的挑战,但只要我们避开他们的锋芒,微软其实并不可怕。微软要正式进军中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各国的市场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到中国市场上来讲,一来我们会从定位上考虑和他们分开来,微软是个很大的公司,他们主要针对企业用户,那么我们就更偏向于娱乐化一些,把我们原本就具备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二来中国的市场很大,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余地,这也使得我们更有信心。"

2004年6月,腾讯QQ终于向资本市场迈出了第一步--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其超额认购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为企业带来了总计14.4亿港元的净收人。

同时,公司预计2004年将赢利4.44亿元,据悉,香港零售发行部分获得67亿股的认购申请,超额认购达158倍。由此,腾讯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资本跳跃。根据发行价3.7港元计算,拥有公司14.43%股权的马化腾个人资产接近9亿港元。

该年年底,年仅34岁的马化腾被美国《时代》周刊和CNN评为:"2004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还获得了中国香港第四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原因很简单:因为马化腾和腾讯QQ不仅改变了数亿中国人的沟通习惯,创造了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更引领出一个全新的赢利模式。今天,几乎每一个中国网民的电脑桌面上,都在右下角藏着一只小企鹅的图标。"让用户上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这是我的目标。"马化腾说。

谈到未来的发展,马化腾表示除了继续将网络即时通信市场巩固壮大外,腾讯还有意进军网络游戏和网络拍卖两大领域。有了资本市场做后盾,这位充满创业激情和新锐创意的年轻人愈发踌躇满志了。在深圳这座充满各种艰难创业故事的城市,马化腾的成功看起来的确有着传奇色彩。马化腾并不否认自己是个幸运儿,他说:"我幸运自己来NT深圳,并在此创业获得了成功,是深圳这个年轻而富于激情和梦想的城市,成就了腾讯,.威就了我。"

 

知人:知己知彼者胜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唯有知己知彼,方能争得生存和胜利的机会。

中国近代著名民族实业家宋菜卿和他创立的东亚毛纺厂在起步阶段,正是靠着对市场、伙伴、对手以及社会的深刻了解准确把握,勇对挑战,力克难题,才奠立了他本人和东亚毛纺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地位。

宋粟卿(1898--1956),山东益都人。中学时就读于益都的教会中学;毕业后,考取了齐鲁大学;1916年,18岁时,转入北京的"燕京大学",1918年,20岁的时候,不待大学毕业,即转学美国,就读于美国西大学商学院;1921年,33岁学成回国。协助其父经营批发商号。1931年倡建"东亚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刻意以实业救国;强化现代经营手段,一年内即名噪天津,跻身于大实业家行列。

1931年,宋荣卿经过多方奔走长期努力,终于在近代中国工业的中心天津创设了东亚毛纺织有限公司,人称东亚毛纺厂。不管是新人,还是新企业,要进人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行业,势必要经受一番磨炼和考验,东亚毛纺厂自然也不例外,何况那是在中外资本主义经济同场竞技、竞争激烈的近代中国市场。开业伊始,宋荣卿凭着杰出的经营智慧和良好人脉人际人品,知己知彼,妙招迭出,一连下了三步好棋:弃车保帅,联手车,求和;以退为进,后手发动,四面图将叫杀,获胜;高射炮打马、车,取胜。

当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一切准备就绪,正欲试车投产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意外变化:天津商界的佼佼者,仁立公司的总经理朱继圣也看准了毛纺,在其公司之下,大张旗鼓地筹建起毛纺厂来。"仁立"的经济实力之雄厚,手段之强劲,朱继圣名望之隆盛,都远非东亚与宋荣卿可比,"仁立"要建的毛纺是完整的从粗纺毛纱、粗毛织品,到精纺、染整、呢绒系列化大型生产模式,与东亚几乎是同日问世,却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宋荣卿深知不能硬拼,唯有舍卒保帅,联车求和。他凭借着"联青社"社友的关系,具帖恳请朱继圣聚食一叙。

朱继圣也是位非常之人,明达睿智,心胸宽广,识见不凡。两人酒酣意畅,推心置腹,叙旧谈新,增进了情谊。朱继圣更进一步爽快而主动地向宋荣卿介绍了羊毛市场的总体趋势与详细现状,以及有关毛纺织品经营生产方面的经验。并主动限缩了仁立的生产门类;集中以为传统的出口地毯提供纺织毛条,与生产销售制服呢及斜纹呢为主,让开东亚的毛线一路。最后,真诚地祝愿东亚能背靠"三北",立足津门为实业救国而飞黄腾达!

宋柒卿于还敬还祝间,几乎落下激动的眼泪:多么难得的友情,多么难得的心胸!介入商界几年来,他领教的只是尔虞我诈,同行是冤家已成了一些生意人的信条。竞争无情,人有情,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这一美德在朱继圣的身上具体化、现代化了。朱继圣为宋菜卿让开了一条光明大道,宋荣卿弃车保帅求和了第一盘棋。可道路岂止一条,棋也不能只下一盘,头三脚难踢,他只凭实业救国这个大题目上的共识,踢开了第一脚,接下来的第二脚、第三脚却是真枪实弹的遭遇战了,这就是应对一家洋行兜头泼来的中伤脏水与后起"祥和"拦腰一记的釜底抽薪的严重挑战。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1932年4月15日正式宣告成立的,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不但产量翻了五番,而且生意兴隆,特别是那"国人资本,国人制造"的口号更为深得人心。日寇侵占东三省后,抵制日货声浪日高,恨鼠连累大眼贼儿,连一切外货都打人了不受欢迎之列,"抵羊"如异军突起,迅速地奔出津门,直达内地、沿海,增长之势仍在看好,而洋行本因一个"洋"字而消沉,如此一来长时间更形明显。

这不能不引起同行的嫉妒与担心,也自然不会不有所举动,首先发难的是一家洋行。这家洋行位在上海,是一家由中国人代理的专门经营进口毛线的洋行。依洋人之势豪横惯了的洋行代理商气急败坏之下,竞不顾起码良知与道德,反诬一口,竞放肆地利用报纸大造谣言,望风捕影地硬说"抵羊"毛线是用日货冒充的!不然怎么有那么好的质量,那么畅的销路,那么大的产量?抵制日货吗,何不抵一下"抵羊"?好卑鄙,好阴损,也好险恶!

消息出自报纸,来自经销大户,人们又无由鉴别,自然会影响"东亚"的销售。宋荣卿就正式地以报纸的严重声明首先回击报纸的发难,在十几家报纸上醒目地登出"征求反证启事",吁请全国各界人士提供"抵羊"牌毛线是以日货为冒充的证据。倘无人提供,则中伤东亚的洋行就必须拿出他们持言的充分实据来,否则,将诉诸法律。

"启事"既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一发重炮弹,对炮互攻,也是总攻的信号,宋菜卿已联络好的上层人士与社会势力、工商界组织一齐行动,展开了立体交叉全方位的战略反击,渠道之多,来头之大,攻势之猛,使那个骄横已惯却又愚蛮的洋行代理商,迎战不暇,焦头烂额,辗转托人说情,求得东亚的谅解,以登报声明辟谣,公开道歉,赔偿一切有关损失,才得以解脱。

另一局棋,则奔在1934年。

竞争是无惰的,然而,竞争也应该是公平的。商品经济愈趋向现代化,竞争愈显出它的公平、合理与正大的属性。那种不择手段,动用阴谋以击垮对手的过时了的竞争,则在历史的发展中,愈来愈站不住脚,愈来愈被社会文明的进展所不容,即使一时侥幸,也难得持久。

 

1934年初,天津涌出了一个新的毛纺厂家,名字叫做"祥和",兴办人叫袁绍周,也是位能人,名牌学府南开大学的毕业生,也是赴美留学专攻纺织的学有所长的人物,曾办了多年的染厂(字号tt华光"),创下了较好的声誉,也在天津工商界颇具影响。眼见得外货日受抵制,而登市不久的"抵羊"牌毛线又如此大受青睐,他又食指大动。他以为,虽说都是留美学生,可在纺织上他要较宋菜卿优势得多,而兴办资金也比"东亚"兴办时为厚,自信办家毛纺厂,一定会胜过"东亚",因此,他迅速地办起了"祥和"。"东亚"在前,已走了两年,是他晚办的"祥和"的压头对手,因此,他在筹办之初,就加进了竞争参数。不过,手法却很不"祥和",也是因为以常人的标准过低估计了宋柒卿,因而,采取了错误的手段,动用高薪,挖走了东亚一批工人与职员。他以为这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充实自己"祥和"的实力,又可以通过釜底抽薪之计,让"东亚"沸沸扬扬的"汤"落下滚儿来,措手不及,左支右拙,以致冰消瓦解,至少可以为他的"祥和"倒出大部分市场。待"东亚"经过一番挣扎再缓过气儿来,"祥和"已站稳了脚跟,反过来以优势的先人者来威压"东亚"。

这一手很不光彩,也很毒,很辣。一时之间,大批的技术工人与经营里手,纷纷辞职,东亚出现内外危机。

宋荣卿于危局中驱"炮"出击了。

他步人了"仁立",请他那位老同学新朋友朱继圣出力相助。朱继圣二话没说,慨然应允,当即派出了"仁立"10名技工赴"东亚"临时应援,以解燃眉之急。釜底加薪,后方稳定了,"抵羊"又稳稳地占住了市场,而且由于对方这一不光彩手段的曝光,更激励了"东亚"上下的士气,同仇敌忾,产品在数量与质量上反而更上一层楼。

宋荣卿要以牙还牙,组织更猛烈的反击了。他首先调动起了股东优势。

正是为了强化企业实力,宋莱卿才拉进了一些有社会影响的股东,不少在天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居于要津的人,又有股份在"东亚",自不会坐视"东亚"由火腾腾上升因遭暗算而跃落,何况又有总经理的面恳?于是,商会之外,一个名为"线业公会"商界同业组织便应时间世了。"线业公会",顾名思义,是棉、毛、丝三线生产或销售厂家的同业组织,会长就是经销"抵羊"毛线的最大的老板,直接隶属于总商会,几乎囊括了经销毛线、丝线、棉线的所有厂家与百货店,对内协调各家的关系,控制了价格、市场与商品的分配;对外代向官方交涉有关事宜,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保护中小业主利益的作用。会长是"东亚"的关系人,"东亚"又在组会时捐了一笔费用,开宗明义第一桩就是协调了"抵羊"的市场价格,使其利润相对地得到了提高,有此种种,谁还宁肯少赚而去经销"飞艇",得罪"东亚"?

赵子贞提出搞个"新武器":"高射炮"!用成本低廉的国产羊毛纺织,只保住成本线销售;再利用"抵羊"的副产品出一种"双羊"以致成"群羊"、"王羊"、"三羊开泰"、"苏武牧羊"的羊系列副牌产品,于是,天津的通行大街,一些商号门前便如雨后春笋般竖起了一个又一个醒目的广告牌:"高射炮打飞艇";于是便出现了"双羊"伴送,先是买二送二,渐次买一送一。热热闹闹声势浩大地向"祥和"展开了全面进攻。宋菜卿为了加强火力,又专门宴请了一位叫做郑润卿的走街串巷的灵通人物,这人毫无资本却甚有能量也成了宋荣卿的同盟军。进攻中,宋菜卿又进一步巩固了阵地,一以道理,向"东亚"的员工广为宣讲本次商战的起因与目的;一以经济手段;决定每月从员工的工薪中扣除一定比例,年末加倍发还,名日"蹦蹦利"。比如,工人每月扣除一元,年末则返还二元,倘中途自行退厂,则不予返还所扣部分。人怕见面,树怕扒皮,话说透了,员工们对贪利跳槽者无不切齿痛恨,甘愿将这扣除部分改为捐献。人心大振,凝聚有力,宋荣卿自是高兴万分,激动万分,谢绝了员工们的捐献,就此进一步进行了战斗动员。

袁绍周手忙脚乱,穷于应付。而仗是他挑起的,如今反而转为仓皇应战,顾头顾不得尾,再无办法也得甩价销售,忍痛应付,没有多久,他那本已不太丰厚的资金便见告匮,股东们见袁绍周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节节败退,败局已定,便纷纷索债般讨起股金来。四面楚歌,又祸起萧墙,袁绍周已进退失据,只好偃旗息鼓,甘拜下风,深悔当初一招失误,引起满盘皆输。可又不能硬挺,只得老着脸皮再去求告老校长张伯苓出面调停。结果,"祥和"将全部设备加尚存资金,一并作价为30万元,以人股的方式并入了"东亚",做了"东亚"公司下的一个分厂,厂址仍在原来的法租界五号路(今吉林路),厂名却改成了"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厂"。

宋荣卿能够迅速杀人毛纺市场,取得自己一席之地,并站稳脚跟,击败对手,源于他对市场、形势、伙伴、对手乃至人情世故的准确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言不虚矣!

 

求实:实际效益最重要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虚的假的,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远,求实务实是搞经济的人士的一大特征。

商人是最务实的,犹太商人是其中的典范,有一个笑话颇能说明此点: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犹太人务实求实,他的人生境遇也便真实不虚。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所以,如果给你选择的机会,一定要务实求实,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在政策、时代和空间的夹缝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的发展最求实,最务实,许多发展方略、方法看起来不美,用着却还凑合,不是最佳、最善,却堪称最实用、最适用。对于大多企业者而言,抓紧时间捞本、挣钱、积累资本似乎是第一要义。深谙创业之道的朋友可能知道,总赔钱没法发展,想发展得会"赔钱",许多人鄙视那种不顾长远、不择手段的短期行为,但对于低水平创业者又能要求多高呢?近两年来,业界与公众对广告炒作很烦感起来,但因此而发迹的故事不由不让人住口。现实中,有些手法看起来不美,用着还算凑合。温州企业和巨人集团因此颇惹非议。

老温州模式被称为"务实的短视",说不出是褒奖还是贬低,反正它成功了。在20世纪80年代期就率先形成的"温州模式"到底所指什么,很难一言蔽之。但总起来有两个显的特点,一是自发创业,二是假冒得法。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的创业热情,很快形成了异于他处的繁荣景象,但这一点对今天来说已没有意义了温州人的聪明、勤劳和吃苦是有名的,再加上自发创业初期的小规模,使其很容易的走上假冒之路。这一点的结果一是败坏了温州的质量形象,好产品也不敢标注真实产地;二是成就了温州,使其成为外地名牌的加工基地,尤其服装业和鞋业,许多上海名牌产品实则产自温州。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种短视行为,尽管很务实。另外,在服务业,温州人更是"哪里有钱哪里去",低水平的经营店铺在全国启蒙地开花,虽称不上企业,也该算温州人创业的一种方法。温州也在改变,务实但短视的"老温州模式"正在退出市场,重视品牌、重视信誉已成新的主流,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政府与企业一道开始重整温州产业形象。

义乌是浙江中部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却有着自己的民航机场,有着浙赣线上二等大站的火车站,为什么呢?因为义乌是赫赫有名的"小商品王国",汇集了包括饰品、花类、针棉、文化用品、工艺品、日用百货、小五金、皮具箱包、电子钟表、袜类、玩具等在内的28大类、700余小类的15万余种小商品。从几分钱的纽扣到几万元一只的世界名表,应有尽有。200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实现交易额300亿元,连续10年雄踞全国百强集贸市场首位,被称为"华夏第一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价策略,同类同品牌同质量的商品,这里的批零价仅为一般商场零售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但更具竞争力的是义乌商人"做小生意赚大钱"的经营理念,这也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生意经。正是这种实打实的经商理念,如今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国内外建立了数百个分销市场;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家贸易机构、3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远销、美、日、韩、阿拉伯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销售成交额近230亿元,其中出口额105亿元。

所以,不要嫌钱太小,事实上,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因为在赚小钱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经验、见识、阅历,培养金钱意识和赚钱能力,同时积累人情关系,摸索市场规律,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试想,一个连小钱也赚不到的人,如果交给他一家大商场、大公司、大工厂,他能管理得了吗?所以,要想赚大钱,不能指望一夜暴富,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从小钱赚起。四川有句俗话:先找"金娃娃"(赚小钱),再找金娃娃的妈(赚大钱)。

巨人模式的核心经营理念是:"你可以怀疑我的产品,但一定被我的真诚感动;广告为王,不惜投入。"被人形容为"三板斧创业"。脑黄金、三株、秦池这些让人听了感觉很一般的字眼在当初的确是很有人缘。靠广告、新闻、人员等推进手段超速成为"名牌,'尤其在保健品领域最为常见,并且屡试不爽。作为一个创业者,这种模式尽管需要大量先期资金投入,但仍不失为一个好榜样。史玉柱本来搞电脑,放弃专业去搞脑黄金,其胆量不仅来自对保健品的信任,大概也有对其宣传手法的把握。脑黄金随着巨人大厦的兴建而销声匿迹,但史玉柱重整河山居然又是保健品,居然又是宣传上的"三板斧"。史玉柱是让人钦佩的,他给人的启示至少有两点,一是产品炒作可以支持创业和发展;二是永不言败,就有转机。或许后者对创业者更有鼓舞。

四通模式的成功经验是从贸易到生产。这并非高智商人士发明,而是当时市场、技术环境的大势所趋。段永基创办四通是和中关村的同行一样,在当时只能是"电子倒爷",靠这个挣点钱后,就想着办工厂,连生产环节的利润也挣了,但技术从哪里来?买总比自己开发要贵。所以当时连最小的老板也知道必须走"贸科工"这种模式。不独四通,也不独电脑这个行当,许多更传统的贸易产品早就演示了"四通模式"。在民间,有"先尝后买"之说,对经营者来说"先尝后卖"的做法风险小、把握大,当然局限在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产品上居多。

华龙模式的成功经验是避实击虚,打市场空当,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许多人感叹甚至耻笑华龙不生产高档方便面,其实这正是他创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华龙创建初期,市场上的方便面以康师傅、统一高档面为主,中档的有龙丰面,低档面没有主流品牌,兼之农村市场远未开发。这种市场环境下,以低档面切人市场并重点开拓农村市场是聪明和稳妥的。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积累,华龙不失时机地调整战略成为中档面的代表,战略重点倾向城市,完成了在两在合资品牌笼罩下的快速发展,短短5年时间跻身大陆市场三大方便面品牌行列。学习诚可贵,创市价更高。华龙的启示是创业者如何避开锋芒而发现、创造、填补市场空隙。可惜的是,现在不少新建方便面企业,认准华龙靠"大众面"发家的法宝,不顾市场变化而一味仿效。

企业能否永续发展,是精明的创业者必然要考虑的问题,但许多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点难。任何超过模式、成功经验都不是绝对的,都应该因应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现在"老温州模式"的创业创业者中许多人已感到老办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们在简单贸易经营过程中积累经验,摸准市场脉搏,完成了资本积累后实现"二次创业",建集团,树品牌,加强开发,规范管理.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层次。

 

节俭:节俭也是人生一大美德

 

金钱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独立,而作为独立的保障,金钱的积累离不开节俭。不积点滴,无以成江河。没有小钱,哪来大钱?如果没有节俭的美德,小钱也不会有,大钱又从何而来?

勤俭对于个人、集团和民族的富裕发展是基本的要求,对于创业者更是至关重要。个人财富和公共财富有着相同的来源,都是由劳动创造,它通过储蓄和积累而得以保存,通过勤奋和持之以恒而得以不断增大,正是节俭积累了财富,积累了每个人、每个集团、每个国家幸福生活的基础。挥霍浪费则会导致个人、家庭、集团、国家走向贫困。因此,勤俭节约的行为应该受到公众的赞赏,挥霍浪费的行为应该被视为公众的仇敌和罪犯。

富商巨贾无不明白这个道理,践行这个道理。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勤俭朴素,是企业之本,也是一个成功企业家之本。他对"节约"理解更是独特。一次李嘉诚不慎丢落一枚一元的硬币,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便会掉到路边的下水道里。李嘉诚及时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竞给他100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我若不拾这一元硬币,这壹元硬币便会在世上消失。而给了值班100元,值班便可以使用它。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下岗女工成孝梅靠一万块钱起步,从事垃圾回收行业。本来一女孩与垃圾打交道就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但在创业之初,她居然还亲自捡垃圾以节约开支。虽然全家人反对她的行为,但她坚持走自己的路,如今垃圾给她带来了上千万的财富。

华旗老总冯军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还在读大学时就能放下架子给留学生当翻译赚钱。冯军毕业后,凭借身上仅有的26元钱在中关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以经营电子产品为主。在"村里",他有"冯五块"的称号,意思是说,他每样东西只赚你五块钱。创业之初,为了节省成本,他往往亲自用三轮车运送货物。要知道做同类生意的人,大多数是用来自安徽、河南等地的民工送货。一个清华大学的高才生,整天与这些人在一起摸爬滚打,厮混在一起,要以传统的眼光看来,就是"斯文扫地",不是光彩的事情。但冯军却不在乎,脚踏实地的赚自己的钱。到2002年,华旗的收入达到10亿人民币,平均年增长70%,并在全国30.多个城市设有500多家代理商和两千多家经销商,冯军创造了一个奇迹。

有着传奇色彩的温州民营企业家胡成国,经营着十几亿资产,曾受到江泽民同志两次接见,是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企业--中国德力西集团的总经理、上海德力西集团的总裁、浙江德力西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胡成国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谦逊儒雅,节俭朴素,颇知做人养生之道。他是改革开放后,依靠白手起家富起来的第一代人。1975年,匪学毕业的胡成国拿起了剪刀,跟随着父亲和两个哥哥每天挑着裁缝挑子赶到顾主家里做衣服,年仅13岁的他和当时做"手艺"的很多温州年轻人一样,希望有一天能有一家自己的小店,"那时没有什么豪情壮志,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愿望"。1979年,胡成国终于实现了自己第一个夙愿,从"行商"变成了"坐商",在乐清市柳市镇的街面上,有了生平第一个裁缝店。能够不再背着挑子跑出去,对当时的胡成国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他和父兄经营的这家店子也很快在柳市有了些名气,赶上娶亲嫁女的好事,还能给新娘做做嫁衣拿拿小费,倒也过得安然舒适。那时他才刚年满17岁。

1979年左右,温州掀起了一场推销低压电器的热潮,推销中可观的利润让他放下了剪刀。1980年,胡成国在柳市开起了五金店,一年后,他又在南京晋江租下一家店铺经营五金器材,五金店成为他日后事业的最初开端。

"行商不如坐商,坐商不如立业。做贸易缺乏稳定的利润来源,要取得长久的收益,还是要做企业。"1984年,胡成国和哥哥、朋友一起通过高利贷借款50000元,投资成立求精开关厂。在这个只有8名员工,20平方米厂房的作坊式开关厂里,胡成国和他的合作者完成了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

"那时候没有银行贷款,我们借的是2分5利息的高利贷(每借一元钱,每月利息2.5分钱),还款压力很大。也没有厂房,把自己的房子拿出去办厂,自己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两年以后,求精开关厂有了起色,每年的盈利超过了2万元。

"1987年底,厂里第一次分红,我拿到了8000元的红利。第一次赚到那么多钱,而且那时没有百元钞票,都是10元一张的,我和妻子数了好多遍,晚上数了白天再数,真是喜不自禁。因为这意味着开关厂已经走上正轨,我们至少可以过一种稳固的生活了。恰好同一年,妻子给我生了个儿子,可谓是双喜临门了。"

1990年,求精开关厂一分为二,求精开关二厂发展为今天的德力西集团。

1991年,胡成国与哥哥成立乐清德力西电子元件厂,自己出任副厂长;1993年德力西电子元件厂与求精开关二厂合并为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胡成国任总经理;1994年,成立浙江德力西集团,两年后改名为中国德力西集团,胡成国任总经理和董事局副主席;1998年,德力西集团与7个自然人着手成立浙江德力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上市做好准备,胡成国出任董事长。

与此同时,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集团化管理,开始兼并温州地区的小型企业,并在全国收购低压电器经营点;1994年以后德力西将经营点改造为分公司,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逐步进行低成本扩张,截至1996年,德力西旗下的成员企业已经超过了100家;1997年,德力西重新将100多家企业合并成立大公司;1999年以后,德力西进行资本扩张,兼并杭州西子集团,并投资1.1亿元在江西宜春建立生产基地,同时涉足房地产、汽摩修理等行业。熟悉胡成国的人都知道他三进上海的故事。1993年他投资100万元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正是因为当时的投资环境还不完善,公司不久就倒闭了;1996年,不甘心的胡成国又投资240万元兼并了市郊县的一家开关厂,但由于控股双方都缺乏经验,合作最终流产。两次吃了"闭门羹"的胡成国却依旧矢志不渝,1998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24条政策,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来沪投资,上海青浦组团前往温州招商,胡成国再次被打动了。

1998年11月,胡成国在那里建成了中国德力西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超过3亿元,占地135亩,目前产值已经过亿。不久前,他又征地200亩,进行二期工程扩建,3年内将再投资3亿元建成集团产品研发中心。

"以前德力西与国外公司谈项目,地图上指点半天也找不到温州,他们还一个劲儿问我温州是与大连还是深圳毗邻,现在到了上海,一切都好了。更何况上海是一个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竞争法规相当健全的国际大都市,德力西如果在这里站住脚,要辐射全国、走进国际市场就不难了。"

走到今天,胡成国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总结自己的成功。的确,1962年出生,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1984年借款办厂,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非公有制经济壁垒松动;1993年始进上海,乘上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1999年在上海打开局面,又借上了"十五大"为私营经济提供的发展机遇。胡成国的个人经历与时代发展无意中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他的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现在的年轻人同样用5万元起家,你认为他们会成功吗?"有记者问。

"一样会。我们创业的时候赶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机会。而现在的创业者则更加幸运了,中国已经人世,市场经济体制也更为成熟,各项法律法规更为完善。这次十六大又提出了鼓励民营企业的继续发展,应该说,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市场机遇。"

"现在上海赚钱的机会也很多,5万元足够盘一家店铺了。不要在乎自己的店铺或者企业是小是大,任何企业都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关键是要有信心。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最好,如果没有,就去找合作者,从合作者那里达到资源的最佳组合,现在不是很流行股份制吗?少则5年,多则10年,出来的一样是条好汉。"

说起理财观,胡成国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别人都说花钱容易赚钱难,但在我看来却恰恰相反。赚钱总是容易的,因为企业总在不断地产生利润,但花钱却常常是一件困难的事。"说这话时,胡成国刚刚从江西宜春回来,在那里他代表德力西签下了1.1亿元的投资合同,"买技术、买生产线我肯定不吝啬上千万元的支出,但在买衣服时,我还是喜欢货比三家,花一百元都要想值不值得。小时候苦惯了,形成的消费习惯很难改变。"

当听说刘永行身上的衬衫只有30元一件时,胡成国大呼贵了贵了,"有一次到外地出差,碰上一家服装经销站在清货,原来都是100多元一件的啊,现在只有10元一件,我一口气买了300件,回来发给员工,一人一件,他们高兴得不得了。"当然,胡成国也没有忘了自己,"我留了10件,每到夏天轮着穿。"听者无不为这位"抠门"的富豪折服。

几年来,胡成国一直开着一辆白色的尼桑车,公司里的同事一直劝他买最新款的奔驰600,这也一直是胡成国最钟爱的品牌,但说了很久,他却迟迟没有行动。"款都批下来了,但总还在犹豫,个人享受的事,得过且过吧!"

不仅如此,胡成国多年来保持着早睡晚起的习惯,每晚21点半准时关掉手机,家里的电话也只有公司的几个机要人员知道,换言之,胡成国是个没有夜生活的温,老板。"白天工作太累了,我不是一个很喜欢应酬的人,早睡晚起,养生之道嘛!"胡成国笑着解释。其实不用解释,单看他红润的脸庞和旺盛的经历,也便能体会他的养生之道了。

年届不惑的胡成国,确实是不惑之人。腰缠万贯而不乱花一文,拥有巨资亦能节俭如初,保持这种风格的富豪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

 

低调:明哲保身

 

真正有权势的人物往往是谦逊待人、礼贤下士的,真正有财富的富翁也往往是低调处事,不轻易显山露水、招人耳目的,这其实是一种很现实也很明智的处事态度,它往往直接影响到财富人物的成败沉浮,而且表现得很明显、很迅速。

2005年5月16日,第9届财富全球论坛在中国北京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会并发表讲话,出席本次财富论坛总人数达到847人,企业总数为432家,其中有74名与会者是全球500强企业的领军人物。全球数百名企业巨子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会人数创下该论坛的新纪录,沃尔玛、通用汽车、索尼、汇丰、三星、宝马等世界知名企业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以及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把财富的形象和财富的故事一起带进人们的视线。

此外,《财富》论坛的商业化运作一向引人关注。财富论坛驻中国首席代表吉米透露,论坛收入主要来自赞助费、参会费用。外国CE0会费每人5000美元,中方人士每人1500美元,据估算,本届论坛的收入超过350万美元。本届论坛把赞助商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白金、黄金、白银、资讯伙伴、供货商和经济发展赞助商。其中,作为白金赞助商,汇丰银行、甲骨文各掏50万美元。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中石化、yah00等黄金赞助商也各自支付10万美元。单就赞助费而言,《财富》至少有150200万美元的进账,赢利颇丰。能够被邀请并出席财富论坛,是财富人物的荣誉和向往。

但是,本次财富论坛国内不少富豪却以工作太忙为由谢绝参加,包括胡润富豪榜前两名的黄光裕、陈天桥,留下许多疑问和想像空间。相比之下,台湾商界则有20多人出席这一政商盛会,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前会见部分代表时,与东和钢铁董事长侯贞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中信金控董事长辜濂松、国泰金控董事长蔡宏图等4人握手交谈。

如此重要的场合,中国内地的富豪大多也不愿曝光,其低调心态可见一斑。

2004年,国美电器老板黄光裕被胡润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列为大陆首富。黄光裕的创富传奇,引起关注财富和探讨人生的人们无限的好奇。一代巨富的谦虚与低调,也值得描写和深思。

黄光裕2004年时才35岁,却已创业18年,由经销家电起家,铺就全国性的家电零售网络,成为中国内地家电销售终端的大哥大。2001~2004年间,借壳一上市公司,翻云覆雨,进行资本运作,财富迅速膨胀,股票估值130多亿元,荣登中国内地首富宝座。

当记者闻讯纷纷抢着去采访他时,他一如既往地低调面对。"我也是刚刚得到这个消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35岁的黄光裕的心态似乎十分平和:"这只代表社会对我们公司的一个评价。""我从未计算过自己的身价--觉得算这个没什么意义。其实,中国的富人很多,而且我对'中国首富'这个提法也没任何概念。"他说,今后会加倍努力,把国美集团继续做大做强。

黄光裕坦陈,他并不喜欢此类排行榜曝光自己的财富,但他也表示不怕上榜,"因为这个榜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企业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为了胡润而存在的"。

黄光裕说过这么一句话:计算财富没意义。作为一个穷人说这句话,可能要遭人耻笑,被当作阿Q,可是,作为一代新生巨富,甚至被列为大陆首富的黄光裕说出来,却让人不觉惊叹,浮想联翩。

能在当前最热门的房地产与家电零售两个行业同时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人们对"商圣"黄光裕心服口服的理由,这不仅仅是"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经商理念的传播,作为伟大的企业家,还是得让财富数字,哪怕是纸上财富,来证明自己的才华与智慧。登上胡润百富榜首位的黄光裕,保持一贯的谦虚,面对媒体笑称"左手握右手,什么感觉也没有",他的105亿元大多是"纸上财富"。不少媒体认为:让黄光裕"一飞登顶"的力量是2004年在资本市场上演的一个被称为"左手倒右手"的收购游戏,将财富从左口袋放到右15袋的过程中,黄俨然变身为资本运作高手,但是,在资本游戏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庞大、可怕的国美网络在神奇般地崛起,没有这样一个"真实而可怕的力量",相信香港股市也不会为"国美"两个字而发狂。资本只不过是企业家的血液,没有现实的产业网络,哪怕血再多,也只是一个"投资者",而不是一个"企业家",投资者只能以金钱多少来量度,而企业家更重要的是要看经营管理水平。

超级富豪阿布拉莫维奇幼年时就失去了双亲,这种经历在俄罗斯商界群英里可谓绝无仅有。他最初靠小买卖和出售二手汽车轮胎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真正发迹是从1992年开始,他凭借暴利的石油生意奠定了后来商业成功的基础,又结识了俄罗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巨头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并得到后者的赏识与资助。

1996年,别列佐夫斯基、阿布拉莫维奇和银行家斯摩棱斯基合伙参与购买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的拍卖招标。斯摩棱斯基负责资金运作,别列佐夫斯基在政府高层中充当说客,而阿布拉莫维奇则负责技术环节。如今,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已成为阿布拉莫维奇一人的囊中之物。199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使斯摩棱斯基脱离了"富商巨贾"行列,而别列佐夫斯基不久前也流亡海外。

俄罗斯和西方许多媒体报道说,暴富后的阿布拉莫维奇同国家高层领导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几乎成为叶利钦家族的"钱袋子"。叶利钦家族的一些"特殊开销"都是经过阿布拉莫维奇等人的公司来实现财务上的运作。

告别叶利钦时代后,阿布拉莫维奇迅速实现角色的转换,立即对克里姆林宫的新"掌门人"表了忠心,并迎合普京提出的俄罗斯企业应向社会做出更多回报的要求。他按照政府的指令,以政府承买人的身份,买下了别列佐夫斯基在俄罗斯电视台的控股股份,然后再将其转卖给政府。随后,他按照克里姆林宫的旨意到荒凉贫困的楚科奇自治区担任行政长官,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莫斯科。

看似行事张扬的阿布拉莫维奇其实深谙审时度势之道。"'钱'是个喜欢安静的家伙,这是个常识,"阿布拉莫维奇谈到自己的低调作风时说道。的确,即使在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富翁后,阿布拉莫维奇仍然竭尽全力地"默默无闻"。

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有"俄罗斯私有化总设计师"之称的阿纳托利.丘拜斯十分看好阿布拉莫维奇的前景。他说,"论政治影响力,阿布拉莫维奇可能是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大亨。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都太幼稚,他们老想显示他们的影响,结果却适得其反。阿布拉莫维奇是新一代人物,比他的前辈们聪明多了。"

浙江省慈溪29岁的年轻富豪周益明也是以低调行事作为自己的信条,这个年轻的中国巨富行事却颇为稳健低调,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那叫"闷声发大财"。

周益明1994年毕业于浙江省甬江财经学院,1999年至今在深圳明伦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还是上海上市公司明星电力(600101,)的董事长,同时担任香港上市公司明伦集团香港(0346,IqK)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根据深圳明伦集团经审计的财务报告,2002年12月31日,明伦集团总资产为27.81亿元,净资产为12.18亿元,其中周益明个人持有明伦集团90%股份。

 

2004年,仿佛是一夜之间,来自深圳的明伦集团受到了全国范围广泛的关注,原因无它,在对上市公司四川明星电力(600101)的收购中,该公司先后击败了娃哈哈、健力宝等知名公司,以高达3.8亿的资金拿下该公司。

实际上早在2003年,明伦集团就曾先后控股中国四大名酱园之一的广州致美斋食品有限公司、收购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联大集团(0346,HK)并将其改名明伦集团、参股深圳金融租赁公司,明伦系大有四处出击的感觉。

另一方面,明伦集团的董事长周益明在号称拥有27亿资产的明伦集团中拥有90%的份额,但其年仅29岁,如此年轻成为巨富,颇为神奇神秘;明伦集团在深圳也没有知名度,但是明伦集团的收购报告书显示,集团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亿。

周益明及其公司行事非常之低调,周益明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明伦系一系列的反差引起了外界的怀疑,在媒体对其的描述中,"神秘"、"低调"、"玩空手道"不绝于耳。

为破解明伦集团及其少帅周益明背后的神秘迷雾,发掘中国最年轻的巨富之一周益明的财富真经,《南方都市报》记者经过一番努力,2004年底曾专程采访了明伦集团主席周益明,进行了三小时的访谈,周益明这位29岁的亿万富豪,显得颇为坦率、谦和,言谈中透出与其年龄不相配的成熟感,与其经历跨度不相称的对事物的把握度。请看记者与他的访谈:

记者:与别的企业相比,为什么明伦集团显得如此低调?听说您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贵公司是刻意如此吗?

周益明:也不能说是刻意。从明伦集团来讲,我们一直是做实业的,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并不想被名声所累。中国有句古话很有道理,叫"闷声发大财",明伦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近年来确实发展很快,但是如果对外的宣传过多,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给企业带来困扰。低调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记者:但是过分低调,也会导致外界不必要的猜疑和非议,作为上市公司控制人,明伦是否也有必要学会逐渐面对公众呢?

周益明:我们作为上市公司母公司,并没有义务对公众披露我们的情况,但企业发展大了,学会如何面对公众,已成为明伦的必修课。为了避免外界对我们的疑虑影响到上市公司,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记者:作为29岁的富豪,您有无受到年龄上的困扰?

周益明:在我这个年龄,拥有这么一点成就,引起外界的非议也是很正常的,对此我也能接受。我还记得今年为收购明星电力去证监会的时候,一位上市部主任点名要见我,见的理由就是要看看29岁的亿万富翁长的是什么模样。

记者:贵公司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请问其中秘诀是什么?

周益明:我们较好地将资本运作与产业运作结合起来,如果光靠自身滚动积累,发展速度肯定不会这么快。1997年明伦光电成立后,我们先后收购、创办了10多家企业,实现了低成本的快速扩张。2002年12月,又在这些资产的基础上组建了明伦集团。通过高效的整合,公司才有了今天的快速发展。

记者:现在外界有种说法,怀疑您准备掏空上市公司?

周益明笑答:我想掏空也不是这样的做法,如果要掏空的话,做做关联交易、转卖资产给上市公司之类,轻易地就可以做到,哪有像我们这样,人、钱、物全给上市公司,将自己钱借给上市公司发展业务的?其实明星康桥公司的比例让明星电力收购是很吃亏的,明星康桥拥有的诸如康桥三期、航天大厦、捷美中心的地块升值潜力是很大的,就康桥三期那块地,前不久报喜鸟还找我们谈,愿意7000万收,同时开发后50%利润给明伦,我们都没答应。我们近期准备收购中城康桥的开发商中城银浦,以后房地产业务分两块,一块是明伦集团拥有的康桥一、二期,一块是准备给上市公司操作的康桥三期、航天大厦、捷美中心等项目。在明星电力增加了新的盈利项目之后,相信其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至于我们明伦的立由且我们持有的明星电力和香港明伦集团股权到现在也没有抵押,这足以说明我们不是"空手套白狼"的企业。

少年老成,闷声发财,这就是低调行事的年轻富豪周益明。也许他明白商场的凶险,谁也不敢保证是永远的胜者;也许他明白"树大招风,嫉随名来"、"出头椽子先烂掉"的道理,总之,选择低调即使不是真的出于谦逊的美德、良好的修养,也不失为一种智慧的现实的处事方式。

 

稳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财富的积累以及财富的能力都是逐步逐级上升的过程。人生如登高,拾级而上,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要踩稳,否则,不仅不能上行,还有可能倒退甚至跌倒。即使迅速上行,也不可踩空.否则,后果很不乐观。

有一个南方55岁老人黄丰先生经营报亭成功的经典案例,显示出高超的经营管理艺术,其有序性、渐进性充分体现了稳健的商业经营之道,也许收入哈佛管理教材都不为过,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只是默默地实践,不断地发展。请看他的经商之路和发展步骤:

(1)制定工作目标。几年前,他下岗了。生活的压力迫使他要找一份工作,但他岁数大、没文化、没技术、没特长。但他脑子灵活,想来想去,他决定卖报纸。

(2)经初步市场分析,选择销售点。于是,他开始寻找合适的卖报地点。几经挑选,发现城北客运中心人流量大,车次多,于是选定在城北客运中心卖报。

(3)分析竞争对手。黄丰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发现,城北客运中心已经有两个人在卖报。两个人当中,有一个已经卖了很长的时间了,而另一个是车站一位驾驶员的亲戚。黄丰知道,如果直接进车站内卖报,会被人家赶出来,也会被他们排挤的得寸步难行。

(4)制定并实施公关策略。于是黄丰决定以车站的管理人员作为突破口。最初,他每天给几位管理人员每人送一份报纸,一来二去也就熟悉了。黄丰就经常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介绍自己的情况:现在下岗了,在附近卖报纸但销量不好,女儿马上高考了,但高昂的学费实在是无力负担,女儿很优秀,假如她不读了,真的对不起她了......车站管理员听了之后,很同情他,就主动提出:"那你就来我们车站卖报嘛,这边生意很好的。"

(5)公共关系维护。如此一来,大功告成!这时候黄丰就光明正大地到城北客运中心卖报纸了。当然,他还是每天送管理员每人一份报纸。

(6)营销策略分析。一个车站之内,有三个卖报人,而且卖的报纸都差不多。那两个卖报的各有一个小摊点,在车站的一左一右。黄丰决定自己不摆摊,带报纸到等车的人群中和进车厢里卖。(7)分析市场。一段时间下来后,通过实践,黄丰还总结了一些门道:等车的人中一般中青年男的喜欢买报纸,车上有座位的人一般喜欢买报纸,而且边看报边吃早点,有重大新闻时报纸卖的特别快。

(8)制定销售策略。于是,黄丰又有了新创意。原来他每天叫卖报纸时,是这样:快报、晨报、晚报,三毛一份,五毛两份。现在他这么叫卖:伏明霞嫁给53岁的梁锦松啦、一个女检察长的堕落啦、非典疫情新进展啦等等。果然,这一招十分见效!原先许多不想买的人都纷纷买报纸。这样一来,每天卖的报纸居然比平时多了五成。

(9)开发相关联产品。同时,黄丰还让同样下岗的老婆在车站摆了个小摊,专门卖豆浆。他卖的豆浆是用封机封装的那种,拿在手上不会洒出去。虽然比人家多花了五百块钱买封机,但豆浆价格比别人贵一毛钱。因为坐车吃早点的人通常没法拿饮料,因为怕洒。所以,他老婆的豆浆摊生意好得很。

(10)收购破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半年之后,车站的一家报摊因为生意不太好就不卖了,于是黄丰就接下这个报摊。并进行了改造:买了政府统一制作的报亭,气派又美观。黄丰的经营品种也从单一的卖报纸发展到卖一些畅销杂志,销量就更上一层楼了。(11)促销策略。黄丰还会根据什么杂志好卖搞一些优惠,比如说买一本《读者》送一份《晚报》,因为杂志赚的比较多。黄丰的女儿周末在肯德基打工,经常带回来一些优惠券,于是,这又成了黄丰促销的独特武器!一次买报纸杂志多的,就赠送肯德基优惠券一份。

(12)开发新的产业。由于黄丰这个报亭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销量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很快就被可口可乐公司发现了。他们安排业务人员上门,在黄丰的报亭里张贴了可口可乐的宣传画,安放了小冰箱,于是,报亭不仅变得更漂亮、更醒目,还能收一些宣传费,而且增加了卖饮料的收人。

(13)连锁经营。两年之间,黄丰的卖报生意从小到大,做得有声有色。每月的收入都不低于4000元。有了经验与资金的原始积累后,黄丰又有了新的目标,就是在附近的一个小区出口再开一家新的报亭。

这个下岗工人也许是一个不成功的工人,但却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老板,他已经成为一名企业家,而且还是很有头脑很有前途踏踏实实发展着的企业家。

张文荣以电缆为主业,稳步发展关联产业,如今,张文荣的亚龙集团已发展成净资产12亿元,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员工近2000人的规模。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的城市发展加速,电缆需求大增,张文荣寻求上海电缆厂作为合作伙伴,趁势成立了上海电缆厂亚龙公司。当时,与国有大企业建立合营公司,张文荣算是勇创上海之先。此后,张文荣又相继建立了电器、灯具等工厂,公司的产品进入了浦东国际机场、市污水处理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1997年,张文荣再次吃"螃蟹",成功兼并了国有企业浦东电缆厂。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浦东电缆厂扭亏为盈,年产值超过两亿元,造就了张文荣"电缆王"的称号。

亚龙集团旗下产业分为工业、教育、房产三块,但张文荣的定位很清楚,工业将长期作为公司的主业和基础产业。他认为中国企业在电缆、电线、电线生产上有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国外进口产品不仅标准与国内不同,而且成本上不存在任何竞争力,就算其在国内生产,利用国内劳动力,但由于电缆电线科技含量低,外资也没有什么突出优势,而且工业产品虽然利润薄,但却是长期稳定的基础行业,值得做大做强。教育将作为公司长期的品牌战略来经营,未来盈利值得期待,同时在短期内为树立企业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房地产开发虽然目前占用了集团近70%的资金,也是集团贡献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张文荣始终认为房地产属于短期投资行为,市场一旦饱和就应及时全身而退。

中国林凤集团总裁张涌是一个并不显山露水的人物,做事稳健。在成都房地产界,张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2001年11月,张涌通过旗下的成都林凤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控股了上市公司东新电碳,此举使国内许多人开始关注张涌。

2003年,他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并购世界500强在华资产的先河。在世界能源巨头美国安然公司宣布破产一年零一天后,中国林凤集团与美国安然公司旗下的安然国际成都电力公司举行了股权转让签约仪式,林凤集团以5000万美元获得了安然公司持有的嘉陵电力有限公司51%的股权。有专家评论,张涌一举成功收购安然资产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0后,民营企业迅速壮大的事实。

对外界来说,张涌是一个近乎"神秘"的人物,因为他很少出现在媒体上。张涌不事张扬,他只是默默地做大他的企业。每年他只有大概1/3的时问在他属下的成都林凤集团(南方总部),其余时间他除了要管理北京林凤集团(北方总部)和美国林凤集团(海外总部),还要"满世界跑",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张涌说:"我淘到的第一桶金是在深圳做纺织品进出口贸易,以及在广东做房地产开发等。当时深圳在改革开放中作为特区,思想是比较解放的,所以我充分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可以说,没有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林凤集团的今天。"

与1993年初创时的北京林凤企业总公司相比,短短数年之后的中国林凤集团已是今非昔比,企业涉足范围之广令人咋舌。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跨国集团管理公司,涉足基础能源、生物制品、数码科技、金刚石制造、房地产开发、餐饮旅游、项目投资、资本运作等领域,拥有总资产68亿元人民币。

财富的积累并非越快越好,有时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冒险投机取得的财富更是如水中月雾中花,随时都有消逝的可能。

近年来中国内地富豪中杨斌、周正毅等纷纷落马人牢,这些案例体现出一个现象,即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以后,就开始了财富积聚的快速膨胀期(杨斌在1989年还不名一文,时至2001年,《福布斯》评估的杨斌个人财富为40亿元),他们通常从银行大肆借贷或从资本市场大搞所谓资产重组,以不断造成实力雄厚的假象,从而圈更多的钱,以至于泡泡越吹越大,直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最后终于破灭,财富也随风而去。对此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是这样评述的:

"企业成长不可能过快,过快的话一定会有泡沫。现在出问题的都是急剧膨胀的大企业。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企业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吹这么大。考察一下这些大企业的成长过程,不管你是靠资本运作还是搞产业经营,最后都要体现在产业上,因为最后给社会创造财富是最基本的。一个企业不可能每年都是几个亿十几个亿地增长。我们企业出问题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房地产和股市,房地产和股市是这些泡沫的载体,银行是推动泡沫的力量,所有的问题都是这个样子。我不主张企业把规模作为成长的一个标志。去年1个亿,今年要做到10个亿。这不是企业成长的一个标准,这只是一个方面。"

 

和气: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兴,人和万事成。做生意,更要牢记和气生财的道理。和气的人,合作伙伴欢迎,市场欢迎,竞争对手也尊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遑论人乎?人与人之间个性、兴趣、利益不尽相同,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客观存在,但不同的人应该而且也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当然,这种"和"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不将任何原则的"和"要么是糊涂,要么是软弱,于己都非福音。

甘锋是一个养鸡场的老板。几年前甘锋的公司来了几个本人,说是来跟他做鸡蛋生意的。然而,这些日本人闭口不谈生意,而是到处看,鸡蛋、鸡毛、鸡饲料甚至是鸡粪,凡是与鸡有关的,日本人都感兴趣。他们将鸡蛋打开了后仔细观看,将喂鸡的饲料放在嘴里嚼嚼,还详细地询问:饲料怎么搭配的?鸡场怎么管理的等诸多问题。但是,却没有提及做生意的事情。临走时,还拿了甘锋不少的鸡蛋和饲料。还让人琢磨不透地说:这个饲料不错,所以拿一点走,我们看一看我们将来是不是也进你这个饲料。然后这个鸡蛋呢,我们拿几个到宾馆里去吃。这么大的鸡场,一天生产几十吨、上百吨的鸡蛋,拿几个鸡蛋送给朋友嘛!

尽管日本人的举止太让甘锋感到奇怪,但是甘锋还是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他们。但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这帮日本人在第二年又来了,还是到处转,还是不谈生意。就这样,连续三年,日本人年年都来烦甘锋,像鬼子进村似的,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这个也参观那个也参观;这样也问,那样也问。虽然甘锋对此十分恼火,但他忍住自己的情绪。对这帮日本人一直都很友好,并且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原来日本人考察的真实意图是,考察甘锋公司出品的鸡蛋的质量。日本人在经过历时三年的跟踪、近乎苛刻的检验之后,终于允许甘锋公司出品的鸡蛋进入日本市场了。

做人要和气,做生意更要和气,老一辈常这样告诫晚辈,可许多晚辈对长辈的谆谆教诲总是听不进去,直到栽了跟头碰了壁,才深感长辈教诲的万分宝贵、绝对正确!

创维电视及其老板黄宏生的故事是一个反面的典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意中要充分尊重和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特别是合作伙伴的利益,不要唯我独尊,私欲无限膨胀,否则,内不和,外无友,生意岂能长久?财富岂能稳固?

2004年《福布斯》富豪榜出笼时,黄宏生以2.7亿美元的资产排在第31位。但在成就现值60多亿元的"电视王国"的风光之前,他奋斗了多年,也经历了几次"大风大浪"。从下乡知青到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创维老板黄宏生的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但在2004年岁末,该家电巨头的遭遇则更加"传奇"--由于涉嫌造假、挪用资金,黄宏生等10人被香港廉政公署传讯。该行动被香港廉署戏剧性地命名为"虎山行"。

黄宏生是海南临高人,曾就读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88年来港,属新移民一族。起初在一家电子产品贸易公司做销售从业员,其后毅然辞职,自行创业,把仅有的10万元积蓄在港注册了创维,开始他的创业路。不过,道路并不平坦,创维最先是搞贸易,代理电子产品出口,但由于不熟悉香港的环境,进了货卖不出去,不久就亏损。他更大病一场,入院躺了一个月。

不久,他看好电视遥控器市场,又投资生产,并尝得创业甜头。其后,香港流行丽音广播,黄宏生认为机会来了,并与另一公司的工程师合作开发丽音译码器,一下子做了2万台,然而没想到香港的电视台感到丽音广播成本太高,停止使用丽音广播设备,令黄宏生再尝到失败的滋味。

两番失败后,黄宏生没有放弃老板梦,当他看到东欧彩电供不应求时,大胆决定生产彩电,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彩电总算开始生产,但由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且不符合国际规格,参加国际展览也无人问津,结果又亏损了数百万元,至此黄宏生债台高筑,陷入绝境。

但至1991年,他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当时他把目光瞄准正待拍卖的公司迅科彩电开发部的技术骨干,并出让自己公司15%的股份将其纳人旗下,最终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9个月后,创维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第三代彩电,并在欧洲市场一炮打响,其后又陆续获得国际风险基金的投资,随之2000年在港上市。

1998年,对创维的企业利润贡献巨大的出口业务遭受重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创维失去了马来西亚和俄罗斯40万台彩电的订单,几乎占到上年出口总量的80%;1999年,更有同行散布"创维将淡出彩电业"的谣言,创维彩电从8月起全面滞销,损失达数亿元之巨。

黄宏生身处困境,总能逢凶化吉。他曾说,人总是在幸与不幸之间游走,尽量延长有幸时间,给不幸一个翻盘的机会,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面对极度困境,黄宏生主动放弃了董事局主席的年金,还拿出1亿股股票期权分配给集团的800名管理人员和骨干;并重新构架销售团队,短短一个月,一个高规格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到位了。经过一系列动作,2000年创维实现在国内销售44亿元,出口5亿元,保住了业界老四之位。

虽然创维在彩电行业已有一席之地,但致力于专业化的黄宏兰,箩终没有放弃对不相关行业高利润的追逐。自从地产行业掘出第桶金后,黄宏生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在地产行业的豪赌。近两年:查手笔"频频,南京和海南的项目单笔就涉及资金动辄上十亿元,其玄生"出事"也祸起地产。

也许是此前在电脑行业的多元化投资受过重创,黄宏生几次都耋霉:掣维希望专业化,在投资上一直比较谨慎。但随着近两年仓维经营状况好转,创维开始涉足多个行业,特别是在地产行、 2004年3月在家乡海南岛的三亚市,与同为海尊?人的鸿洲地产老板王大富,合资20亿元兴建全海南省最大的竺宁孥目"时代海岸",占地面积近34万平方米。据香港廉政公署凋查黄宏生挪用的4837万港币已注入该项目。

信息披露的具体监管规定方面,还是在对违规的法律处罚方面,内地与香港都存在相当大的制度差异。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时,往往在程序上配合当地监管规则的规范,但在具体监管规定的认识及相关行事观念上,并没有真正"与海外市场规则接轨"。即使负责为企业带路的上市保荐人,也只是告诉企业与上市过程相关信息,而非主动教育企业深刻理解市场文化。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急功近利的心态,重筹资轻改制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2000年4月创维数码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便有着利用资本市场的明显痕迹。从表面业绩增长看,创维的利润从1995年的8000万元到1999年度的3.2亿元,平均年递增率达80%以上。实际上自1999年中期之后,创维已经在此起彼伏的彩电业价格战中逐渐不支。黄宏生本人曾对媒体回忆2000年前后剑维的困境:"当时我感觉企业的末日来临了,我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海外上市给了创维集团扭转局势的机会,也并非没有成本,那就是,要遵从国际规则行事,不能再像内地那样肆意而为。然而,创维更多的时候欣欣然于上市收益,对于"成本"的忽视,最终酿成苦果。

一位曾任创维高管的人士对记者表示,成功上市融资对于创维进行企业转型,实施内部改革,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具体表现有二:一是'2001年将企业内部改组为事业部;二是2002年吸收了七名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董事局。然而,涉嫌造假贪污事件的发生表明,民营企业对于股本文化的认知,仍然需要思维的转变。

当黄宏生数月前发表"民企如何利用海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演讲时,或许没有意识到,资本市场绝不仅是"被利用"的,它更要求企业顺应其"游戏规则"。他当时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个性素质方面的一些弱点将导致他财富王国的崩溃。

要记住:和气,不仅对你的"上帝"即服务对象要和气,对合作伙伴,更要和气,因为碉堡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互利:生意成功的根本原因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与人方便,才能赚钱。做生意的基本原理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便利),实现自己的需求(利润)。这实质上是一种利益通过市场的互换,不能给别人利益,也就没有实现商家自己利益的基础。而且,互利不仅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商家合作伙伴之间成功合作的基础。

台湾巨富塑胶大王王永庆明白,要实现自己的利益,首先要满足顾客的利益。

他早年曾做过米店学徒,靠开米店起家。创业之初,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努力为他的新主顾做好服务工作。他主动为顾客送上门,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户人家。他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他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许多个人、单位的密切协作配合,每个个体在生产中既是造福别人,也是实现自己,既为别人带来了便利,自己也获得了实惠。

以南方浙江省台州市的摩托车行业为例,这里也浙江模式,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许多企业是家庭企业,甚至就是家庭作坊,每个企业规模都不大,但一个企业只生产一个配件,甚至只生产一颗螺丝钉,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相当高;而千家万户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联合起来,整个台州市就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型的摩托车生产集团。由于专业化程度很高,生产效率随之提高,同时还降低了不同生产环节间的交易成本,因此,整个台州地区摩托车生产的总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集团要低30%,低成本成了台州摩托车最大的优势。这里的每个企业,不管是上游还是下游加工,直接还是间接合作,他们之问的关系很明显是一种互利的关系,也正因为互利,所以不需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这个局那个委,或者什么总公司,他们就有机地组织起来,有效地配合起来,以自组织的方式实现了最佳组合。

再以慈溪大唐袜业为例,一个镇8000家家庭企业,平均每家织机仅8台,每家都谈不上是完整的企业,但全镇将做袜子分成10个环节:1000家原料厂、300家缝头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厂、600家营销商、100家联运商......分工明确,合起来好比规模庞大的企业,任何订货量都能消化,年产48亿双袜子,产值达90亿人民币。同时,这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迅速,没有大公司的迟缓病。

大鸟会被击垮,而鸟群却击不垮,因为它有形又无形。比如家族企业"金乡徽章厂",它以100台压力机、50台烘箱控制了成品规模,一有订单就分包给同乡上百家企业,订单减少就减少100个工人,这100个工人凭技术还可以在其他小规模徽章厂找到工作。这里任何一个厂都可以接规模惊人的订单,只要将一部分订单转让即可。这种方式使温州即使在宏观经济最差的情况下也能高速发展。

在一个区域的厂往往可以享受到全区的销售网络,因为温州任何区域都有上万的独立供销员。一个供销员可为10一100家企业服务,也加速了竞争。例如桥头有2万个销售员网络,柳市有10万个,金乡5万个。"正泰"在初期利用独立供销员建了800个销售公司,没花一分钱。现在这些供销员发现,如利用温州货的成本优势直接承包柜台,将比以前只赚前不赚后、只做第一道批销合算。这些销售员从游商变成了有自己阵地的柜台总管了,这些销售员与厂家直接沟通,这好比生产的毛细血管与销售的毛细血管直接打通。而英、美厂的方式是这两大系统之间总有个结点,任何大企业在这个结点上都会有点血栓。

温州的每个小企业生产品种不多,但整个区域的品种往往超过同样规模的大企业,这使得温州往往能在一个产业上盖住全国所有的品种。比如在柳市,低压电器有300个品种、26000个规格。目前温州商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中,灯具占30%,饭菜票占89%,单位证件占91%,低压电器占35%,皮革占20%,磁力泵占70%,阀门占30%......企业虽小,但加起来一个区域却远超过20%的垄断线了。

湖南省农民龙金平能够使普通的咸蛋成为国宴佳品,并能引起北京、香港等地众多商家争相订购,这与他采用"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经营模式是息息相关的。

龙金平开始做的是鸭蛋的买卖,他将家乡的鸭蛋贩运到广州去卖,生意一直都很好。在做鸭蛋生意的过程中,龙金平发现制作月饼的主要原料--咸蛋黄非常紧俏,觉得加工成咸蛋黄是一个商机。他还做了认真的市场分析:自己家乡有养鸡养鸭的传统,蛋品货源供应充足,卖原料与卖成品,这中间存在很大的价差。于是他转变经营方向,开展咸蛋加工与销售。龙金平高薪聘请了华南食品工业研究所的专家,研制出了配方,自己也学会了咸蛋黄脱水、保鲜、杀菌、烘干、包装等整套技术。

当时,龙金平敏锐地认识到,如果生产没有上规模,产品没有名气是赚不到大钱的。要把咸蛋黄加工做大做强,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行,只有把乡亲们组织起来,大家一起来,使咸蛋黄加工上规模、上档次、打响品牌,才能赚到大钱。于是他将花重金学来的咸蛋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他还在相邻的乡镇建立了技术服务点,并定期上门服务。他共带出骨干100多人,受益的群众达到10万多人。

由于他们的产品质量过硬,很快就占领了市场,雪片般的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在2003年的前8个月,销售咸蛋黄1000多万枚,产值920万元。尤其让人感到振奋的是,他们还与深圳果菜公司签订了出口合同。李花村咸蛋黄开始走出国门,远销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龙金平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深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残酷性,这是谁也无法逃避的游戏规则。李花村咸蛋黄虽然销量越来越大,但还不是叫得响的品牌,很难在市场上长期立足。于是龙金平带头到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金黄牌"商标,从此,该村的咸蛋黄便有了属于自己独有的名字。龙金平还创办了农产品有限公司,并以此为龙头组建咸蛋黄加工基地,年加工鲜蛋两千万枚以上,实现年产值一千多万元。

做生意本是一种互利的合作,如果不考虑对方的利益,一味强调或扩大自己的利益,甚至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之上,投机、诈骗、掠夺,那么,失败是早晚的事,来得快失去的也快,来地多失去得也多,上海首富周正毅即是一例。

周正毅原为市井之中一辛苦打拼迫于生计为稻粱谋的个体户,1994年还在上海滩开一家名叫"阿毛炖品"餐饮店,到了2002年,据说其财富已达3.2亿美元,拥有100多亿资产。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行混迹江湖之手段,借助各种官银关系,迅速暴发,资产数以亿计,还与香港红影星闹出不知真假的婚外恋情名人绯闻,香车宝马美女金钱无不丰收,这就是叫人眼红的命运宠儿周正毅,可是他却不知自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先是靠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脉优势取得上海静安区东八片的黄金地段,继而在拆迁因野蛮拆迁受到百姓抵制抗拒和举报,在中银香港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刘金宝事发被抓后,周正毅的资金不仅出现了危机,其辉煌日子也随之走向尽头。

"英雄问世、海鸟欲飞、商贸开路、地产为王"--这是业界对周正毅的评价,也是对其在两年内纵横内地香港股市,连取四家上市公司的一种赞言。2002年,41岁的周正毅位列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1名,次年他以3.2亿美元的身家被称作"上海首富"。然而却因"问题贷款"资金链断裂走下神坛。

在周正毅的传奇生涯中,1995年应该是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年头。在这一年,周正毅完成了由"个体户"向"投资家"的"蝶化"过程。其时正是国企职工股上市流通的高峰期,周倾囊投资。"购销国企职工股"一役让周获利数亿。同时,贯穿其此后商业生涯的投资理念--"低价买进别人不要的东西,再等时机高价卖出"也由此而生。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突至,香港股市一片低迷。而刚刚在当年10月成立了农凯集团的周氏夫妇则一头扎进香港股市,大量购买了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等李嘉诚旗下的蓝筹股。等到股市强劲反弹,周氏夫妇获利数亿港币。

与此同时,1997年,周正毅看中正处于低潮的上海房地产大有赚头,以每平方米6000多元的价格收购了江宁路上的"烂尾工程"兴业大厦,增资1亿元完工并装修,后来该楼宇市价飙升至5亿元。上海地产行情在1999年之后的高歌猛进,更令周氏左右逢源。2001年周以每平方米4100元的价格收购了古北新区的"烂尾楼"伦敦广场,同样追加1个亿完工,开盘后的售价达18000形平方米。据周本人说,伦敦广场他获利5亿元以上。

2002年则成为周正毅创富生涯的又一个拐点,一方面在上海通吃四大地块:紧靠南浦大桥的董家渡地块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打浦桥地块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静安地块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和普陀长风地块的200公顷土地。另一方面,在令人激发出空前想像空间的上海地产市场的背景下,周正毅开始了真正的资本游戏:并购上市公司一注入体内房产项目融资建设并进行更大的扩张。他先后通过中银香港获取了约20亿元资金,在香港股市先后收购"盈荣"、"建联通"两家公司,并将这两家公司重组为"上海商贸"和"上海地产"。"上海首富"这个称呼在他眼中似乎当之无愧。

一位香港投资界的分析人士曾如此表示他的疑惑:"一连串的收购上市公司行为和如此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会不会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周一再表明不会用上市公司做'抽水机',但每收购一个公司就把风险比较高的房地产项目注入却是比较难以解释的行为。从他目前可以证实的投资来看,总资产怎么也到不了150亿元,最多在45亿到50亿元之间,而他借中银国际的钱就有20亿元,农凯旗下那么多地产项目,也不会没有融资,如果再借建行30亿元的话,负债率未免有点惊人"。

这番话不久就得到了验证,看似一帆风顺,但直到2003年5月,周氏旗下的市中心4个大地块,仍然没有明显动工迹象,各大贷款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警觉。因为上海市有关部门下发有关规定,地产商购买地块必须一次性全额付款。以前则是分期付款,地产商可以先缴付小比例地款,实行滚动开发,比如分为三期建设,然后用一期收回的投资分期付款。吃下大量土地的很多地产商资金链因此断掉,周氏恐怕难出例外。当资金链绷得不能再紧的时候,中银香港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刘金宝突然被调回北京,然后传来中央纪委正在调查刘金宝的消息。这根导火索,瞬间将周氏的信用脆化。2003年5月28日,"上海首富"周正毅旗下香港两家上市公司突然暴跌:上海地产至6月1日跌去40%;上海商贸跌20.97%,并自6月2日起均遭停牌。6月2日晚,周正毅控股的上海地产、上海商贸传出消息,原定6月3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已经取消并将无限期地延后"。

至此,周正毅被怀疑将巨额贷款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炒作股票,或改变贷款用途用于与上市公司有关的资本运作一事渐露端倪。农凯集团及其旗下企业还涉嫌开出一些没有真实交易基础的商业承兑汇票。此外,周还被怀疑在缺乏真实贸易的背景下,通过在农凯集团与关联企业之间互开增值税发票,虚构业务、"制造"经营业绩。

周正毅成于地产、败于地产,这一大起大落值得反思。

反思之一:周正毅所犯下的一切都是个人所为吗?据有关媒体报道,周正毅案件的披露,缘自其房地产项目开发资金的危机。上海静安区石一路以东地块(被简称为"东八块")可算得上是上海的黄金地段之一,总占地面积17.64万平方米,规划开发面积6.3万平方米。根据初步计算,周在"东八块"项目中共免交数额不菲的土地出让金。同时出让合同还给予周一系列的支出优惠,使他可以节省超过数亿元的开支。那么,是谁把本该属公众享用的税收和款项,拱手让给了周正毅?

据国内某著名财经报纸透露,上海某区主管部门众多干部人股"东八块"项目,据说某领导的亲戚也在周公司的决策层任职,这些都让人产生联想。我们一直在呼吁政府透明行政,阳光行政。如果所有的行政都能做到阳光操作,哪会有周正毅今天的下场?所以说周正毅或周正毅的公司是红顶商人、官商亦自有其道理,不过表面上他是民营的、私有的,当然这其中或明或暗的官股往往不是官方之股,而是官员之股,说到底还是私股,是带有浓厚权力背景的有形或无形之股。其实,这在当前的中国是在普遍不过的现象,不过有的地方有的人更隐蔽一些,有的地方有的人太张扬一些罢了。反思之二:周正毅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据报道,周正毅玩得最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戏。知情人分析周案的脉络:周涉嫌在上海非法获得大量项目,然后抵押贷款,用贷款收购上市公司,然后由上市公司购买这些项目资产,在沪港两地之间又涉嫌外汇非法流出。成立只有5年的农凯集团,也因此由5亿元的资产膨胀到2003年初的200多亿元。此间看出,房地产项目只是他套取钱款的一个"壳",是一个"基础网"。为何有这么多的金融机构轻易把钱贷出?据说,周以在上海静安区的估值不足70亿元的200多亩土地为抵押,就从两家商业银行获得70亿元贷款。银行的违规放款显然对周正毅的地产投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的猫腻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随着房地产业的日益发展,房地产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银行信贷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多时候也为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有长远规模的银行信贷制度,也是对房地产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反思之三:周正毅房产项目为什么都极易取得?作为基础网和"壳"的房产项目,据说"东八块"是在周战胜了香港地产大佬之后取得的,而李嘉诚也只是在接近"东八块"的地区高价获得所谓"鸡肋之地"。近日,监察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出手,对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经营|生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再次显示出中央从源头治理和防止腐败的决心。土地是房地产经营的基础资料之一。当所有的竞赛者不能处于同一起跑线时,整个市场又怎么能保持一种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

天下为公,即是说天下事情是天下人来共同决定,也是说天下财富为天下人共同所有,如果有人想独裁或独吞,必会激起天下人的反对和反抗。不知周正毅想过没有,他落马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不知此点,在自己左右手的倒腾中欲将天下财富(首先是上海财富)尽如一己私囊,不考虑别人利益特别是公众利益,例如在拆迁中粗暴对待拆迁对象,据说动用黑社会大打出手,激起民愤,群众不断上访,终于将其累积掩盖的问题暴之天下,财富、荣誉、前途、美人等等都随之黯淡消退,风光不再。

 

品质:质量为王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是不少企业家的座右铭和企业的宣传口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决定其价值,也决定着提供者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生命。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成本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质量最强者肯定是最终的胜利者,最后的生存者。

1998年的一天,梁伯强吃过晚饭,像往常一样拿起报纸翻阅。突然,一篇《话说指甲钳》的文章引起了他的兴趣。文中写到:朱总理在接见全国轻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时,谈到了对指甲钳的质量不满。朱总理说,我没用过一个好的指甲钳子,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子,剪两天就剪不动了,使大劲也剪不断。文章中说,当时朱总理还特意带来三把台湾朋友送给他的指甲钳,向与会代表展示其过硬的质量、美观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并以此为例,激励大家要对产品质量高度重视,希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开发更多更好的新产品,把产品档次、质量尽快提高上去。

梁伯强想,一个小小的指甲钳能在总理心中挥之不去,可见这绝非小事,这里肯定有市场的空白点,如果自己能做出一个质量过硬的指甲钳品牌,填补市场空白,不就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吗?

他了解到,这件事令当时国家轻工部压力很大,为此成立了专案小组。轻工部还联合五金制品协会在浙江开了几次会议,寻求突破这个问题的方案,但都没有根本解决。梁伯强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兴奋,因为他做了10多年的五金制品,这正是他擅长的事情。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再经过调查,台湾销售的指甲钳并非产自台湾本土,而是来自韩国和日本。其中,韩国的指甲钳占据了世界指甲钳销量的头名。这一下,梁伯强心里有了底,他要到世界上指甲钳质量最好的厂家去学习技术。

同年10月,梁伯强踏上了前往韩国的征程,前去"偷师学艺"。他以做韩国著名的牌指甲钳公司的代理产品为名,一口气进了30万元的货。然后以质量问题为由,令对方老板亲自带梁伯强参观了生产的全过程。这学艺的过程他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1999年,梁伯强倾其所有,在宁波开发区投资了指甲钳生产线,并注册成立了中山圣雅伦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现在的圣雅伦指甲钳销售额达到两亿多元,产品在全国400多个商场销售,并成为中国指甲钳行业第一品牌,进入世界指甲钳行业前三甲。

求伯君编写的WPS从问世之日起一路高唱凯歌,但在1993年,遇到了Word严峻的挑战。于是求伯君做了一个类似于0ffice套件的产品,包括有WPS、电子表和字典,名叫盘古组件。以此来主动迎接挑战,但结果却失败了。求伯君经过认真反省和思考,总结出了四个原因。一是盘古力量分散,没有发挥WPS当时在字处理领域的领先优势。二是放弃了WPS这个很有号召力的名称。三是盘古自身不够完善,完全是DOS版的照搬;四是没有销售经验。在吸取教训之后,求伯君又带领同事,经过四年如一日的艰苦努力,终于推出了WPS97。良好的销售势头连求伯君也出乎所料:前两个月,WPS97就销出了13000套,夺回了部分市场份额。

曾宪梓出品金利来领带的曲折经历也有力地说明了质量对于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作用。

1963年,曾宪梓从广东到香港谋生,不久去泰国和家人团聚。

在侨居生活的最初几年里,曾宪梓不得不抛弃了自己求学多年的专业,跟着叔父和兄长做起小本生意来。曾宪梓的哥哥是一个家庭领带店的店主。曾宪梓最初就是从这里接触到领带生产和销售工作的。但哥哥的领带店规模太小,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对于胸怀创业大志的曾宪梓来说,也很难有用武之地。曾宪梓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1968年,曾宪梓带着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再次来到香港。

曾宪梓的手中只有6000港元的本钱,生产领带的一切都还只存在于他美妙的想像中。

曾宪梓争取到了母亲和妻子的支持,立刻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他曾在哥哥的小领带店里,看到过领带生产的大致情形,现在便着手进行筹备。没有厂房,他将租来的住房一隔为二,前面做店铺,后面做居室。没有工具,他买回了一架蝴蝶牌缝纫机。没有工人,他自己动手。曾宪梓的"一人工厂"就这样诞生了。他为自己定下每天生产、销售5打(每打12条)领带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他得到的利润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命运对曾宪梓没有一点同情心。曾宪梓日夜操劳,自己购材料,自己设计,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自己熨烫和包装,几乎投入了自己仅有的6000港元,生产出了第一批领带;自己抱着到各家商店去推销,没想到人们像约好了似的,对曾宪梓生产的领带,不要说买,连看都不愿看一看。

好不容易,有一家商店的经理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可是他报出的价钱,简直就叫曾宪梓无利可图了。曾宪梓当然不愿卖。那位经理便把自己店里经营的进口名牌领带指给曾宪梓看,相比之下,曾宪梓所做的领带用料低廉、款式单一、色彩灰暗,确实摆不上柜台。

曾宪梓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察觉自己从主观想像出发,认为生产档次较低的廉价领带,会比较容易进入市场,事实证明他想错了!廉价产品所换来的不是利润,而是别人的歧视与羞辱。细想起来,这也不奇怪,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最受欢迎的当然是名牌。无论体坛、歌坛、影坛......人们崇拜的都是"名"星6000元本钱交了"学费",学到了一条教训:要想打入市场,就得生产高档名牌产品。曾宪梓没有气馁,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耗费大量心力的产品,批给了街头的地摊,然后买下了几条国外生产的高级名牌领带,认真进行解剖分析。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许多生物标本的曾宪梓,此时又在仔细地观察起另一个微观世界。他从一针一线的做工、一笔一画的花纹、一丝一缕的用料中,苦心研究外国名牌领带的奥秘,从中寻找自己的名牌之路。

视野的不断扩大,使曾宪梓惊奇地发现,小小的领带中竟包含着那么丰富的学问,同样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大干世界。领带与西装配套,构成服装的整体美。领带的款式原本多为欧美流行的正统领带,但是,随着佩戴者的爱好日益多样化,许多新款式的领带也在正统领带的基础上诞生了。领带面料质量是制作高档次领带的必要条件,一般有毛织和丝织两种,以西欧国家面料为好,最上乘者当属法国产品。

领带的色彩体现佩戴者的个性,也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情趣。比如,内向的人喜爱色重而含蓄,外露的人则喜爱艳丽而热烈,法国人对红、白、蓝混色领带避而远之,阿拉伯人对绿色视而不见,荷兰人则对橙色领带不屑一顾......

总而言之,当时领导世界领带新潮流的是欧美,要想创造出名牌领带就要敢于同欧美产品比高低。

曾宪梓不惜高价买进了一批法国面料,以外国名牌领带为标本,加入了他自己的设计方案,精心制作成了4条新领带。他把自己做的领带和几条外国名牌领带混在一起,去请一位领带行家鉴定。那位行家看来看去,一口咬定这都是进口产品。他肯定地说:"香港的领带业我清楚,像这样面料考究、做工精良、款式新潮、质量上乘的领带,当然只有外国才生产得出来!"

曾宪梓心里有了底,这才告诉他,那几条领带是他自己生产的,使那位迷信外国货的行家目瞪口呆。

出乎曾宪梓意料的是,尽管他的产品质量上与进口领带难分上下,但销路仍然不理想,特别是一些大商店,还是不愿接受他的产品。因为他的产品不是响亮的名牌。

曾宪梓奔波多时,没有结果。最后,他来到地处旺角的瑞兴百货公司。公司经理看过他的领带,虽然对质量赞不绝口,但是担心在顾客中没有影响,难以卖出。

曾宪梓灵机一动,对经理说:只要经理能把他做的领带与进口领带陈列在一起,价格上他只要收回成本就行!

经理总算同意了。曾宪梓做的领带终于在大商店中挂了出来,而且是与外国名牌挂在一起。果然不出曾宪梓所料,购买者被那新颖的款式、独特的花纹、地道的进口面料和精湛的工艺所吸引,再看价格大大低于同等质量的进口领带,自然纷纷购买曾宪梓的产品了。

尝到甜头的商店经理像欢迎贵宾一样迎接曾宪梓,一再请曾宪梓"赶快送货来啊!多多益善啦!"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曾宪梓当然满口答应。他加快了制作的速度,很快生产出大批领带。香港的商业信息是最灵通的,从瑞兴公司传出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许多大公司、大商店的注意,一时间,竞形成了一股抢购曾宪梓领带的风潮。当时一般的香港产领带只卖6元一条,曾宪梓卖到9.9元,仍然供不应求。

曾宪梓的"一人工厂"再也无法应付如此之多的订货。他迅速扩大了工厂规模,招募了一批工人,并且以"金狮"为商标,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名牌地位。

 

管理:1+1>2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管理,管理对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必不可少,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近现代社会,管理更为重要,不仅决定着生产经营的秩序、效率,而且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好的管理会产生1+1>2的效果,不好的管理会产生1+1<2的效果,甚至会出现1+1<0的极端效果。有个故事很能说明管理的必要和重要:有一个小女孩,买了一条裤子,裤子太长,她就先后请求她的妈妈、爸爸、姑姑帮她剪去一截。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说准确点是没有实行管理,在小女孩不在的时候,她的妈妈、爸爸、姑姑先后帮她剪掉一截祷子,后来,小女孩发现,一条漂亮的长裤变成了一个短裤!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价是:此鹦鹉会两门诏言,售价200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示: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400元。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该买哪只呢?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这时他突然发现有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却高达800元。于是他叫来老板,问道:

"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语言?"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么多钱呢?"

店主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有学者认为,如果20世纪是经济学人才的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则是管理人才的天下。学者普遍认为,管理是一种经济资源,并把科学、技术、管理称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个支柱。美国把自己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取得的空前发展归功于两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管理。欧洲则把自己和美国的差距归结为管理的差距。日本在发展经济和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美国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并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一套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经验。日本把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把能否培养出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看作是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同时,在管理方面则有着更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源自长期以来对人的管理能力认识的不足和对管理人才培养的忽视,以及由此造成的管理教育的弱化。

所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提出,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也要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实际上我们的许多管理方法也是早已学习的,例如工业生产中普遍运用的流水线生产法等。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谈联想管理"三件论"所做的"三件事":第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第二、发挥产品技术的优势。第三、培养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销售渠道的管理能力。所要学的"三件事"第一、学会制定战略。第二、学会带队伍。第三、学会建班子。

一般来说,多年管理的经验体会经过总结思考,就会慢慢形成某个人固有的管理理念。对于管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经验和体会。中国银联董事长万建华曾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工作了8年,历练了经营管理能力,他把自己对管理的思考概括为四个简单的词汇:专业、超前、务实和把握全局。这就是万建华的四大管理理念。

专业,就是要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要切实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研究,认真理解,全面把握。人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是专家,熟悉各个领域,但对自己从事的领域要有个很好的把握,如果连你从事的这个领域都不懂,就不可能做好事情。不论做什么事情,熟悉是基础。

所谓超前,就是要有超前的思维。经验固然很重要,超前地思考问题,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战略就是对这个领域要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它的历史和未来都有很好的一个把握,知道它是怎么过来的,要走到哪里去。对这个产业领域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都分析清楚以后,企业基于这个分析,考虑怎么做到抢先一步,而后又怎么保持步步领先。一步领先容易,要做到步步领先却的确不容易。

步步领先,就要时刻把前面说的静态东西动态化,对这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国际、国内对整个产业达到一定高度的把握,怎么来的,将要怎么走,都是动态的。步步领先就在于步步都有战略观念,有个很好的战略分析,然后做到年年都有创新,做到年年都有新东西,而且这个新的东西是广义的,包括管理方面、业务拓展方面,以及服务方面的新东西。

第三,要务实。有了很好的战略分析,有新动作,最后就是要落实,这个实不仅是战略分析实,行为方面也要务实,实是贯穿全过程的。

战略分析应当务实,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也许它不是豪言壮语,但是它是有实际效果的,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如果每年的工作都按战略思路实实在在地推进,过几年回头看,就会发现成果显著。而花架子都是一时的,好像轰轰烈烈,最后什么效果也没有。

其实这个实,是在战略分析、战略把握、战略思路、战略措施,然后,每年应当不断都有业务创新,务实、实事求是应该在某种意义上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贯彻在全方位、全过程的。如果一个企业能做到这样的话,这个企业会做得很稳健,发展也是很好的。

第四,要把握全局。有时,实了就怕不够客观全面,要超前、务实,还要做到把握全局。因为战略分析着眼最新最先进的东西,而且是从务实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同样还要做到全面了解,确实做到知己知彼。比如对比国际上的VISA、万事达国际信用卡组织,它们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跟它们差距多少,它们现在有哪些不足,要做哪些事情才能逐步接近它们等等,我们都要清楚。务实不等于局限在某一处,不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务实也是同样贯彻着先进性、战略性,务实体现了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管理要注重实效,而不是只关心形式。现在大家都热衷谈现代企业制度,仿佛公司制、股份制才代表先进生产力,才更具竞争力,其实,传统的家族企业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团结、沟通效率高,管理成本低。世界上一些著名企业,如杜邦、洛克菲勒集团都是家族企业。沃尔玛更是脱颖而出,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零售商。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40%。因为制度、规矩这些刚性规则固然非常重要,但有时候,血缘、亲情这些非制度的文化因素在相互沟通、取得共识等方面,可能也会起到正式制度所不能产生的独特作用。而一家国际权威调查机构对全世界华人企业的调查结论是:成功企业的90%是家族企业!

浙江温州的家族企业更是为家族企业管理高效、生存和竞争强做了一个有力的注解。虽然也有许多企业家特别是经济学家怀疑说温州的这种商业模式,是温州人的幸事,但未必是中国企业界的幸事,对于造就现代大企业没有足够证明性,因为它们更适应于一种较小规模较低水平的生产方式。

不管怎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真正和最后的标准,胜利者不应受到谴责,温州模式对于我们真正理解家庭企业和家族企业的管理特点,理解温州成功的秘密具有中重要参考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不少经济学家考察温州后,赞不绝口的同时往往留给当地干部一句话:"尽快建立大企业集团。"更有专家断言,温州经济必定会停滞,因为温州企业不上规模且专业市场衰落。有人甚至预言"温州经济增长速度不会超过10%"。然而事实让他们大跌眼镜,温州经济年增长率为20%,其99%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和中小企业,而那些人为做成的集团企业却大多陷入困境。水平高人的犯了低级的错误?事实胜于雄辩,现实就是这么的无情。

民间有一句评价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别的话:"苏南每镇有一二个能人,温州个个是能人。"因为温州的起家是靠家庭工厂,社会总动员。温州市的前市委书记董朝材认为:"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赚,第2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行了,再盖厂房,大了才请管理人员,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论证不下来。"这就是温州式的行为方式,也是其效率和竞争力优势之所在。

温州家族企业以简陋换得速度,换得试错机会,"温州人有10万元,决不会像内地人只用5万,留5万备急,他不仅把10万全投进去,而且还会再借钱扩大生产。东阿外大酒店老板每天凌晨2点起来买菜,红泥老板能精确说出1斤青菜加工后还剩几两,不少老板扮成打工仔去深圳的台资企业学成本控制。温州老板不肯放弃一线参与,是害怕自己对企业和行业利润失去亲身感受。"

温州人有利可图才去做的,自己做事有主见,而且别人很难动摇。正泰集团老板南存辉讲起当年办集团企业的故事:"政府一直要我搞企业集团,我不干,因为我想不通有什么好处。两年后,一个外国企业一下子要买100多种低压电器,我只能生产几种。我想我可以帮他收集,然后一起卖给他,结果一问工商局行不通,必须是一个集团才行,这时我才想起联合起来做集团。"

这种完全由日艮前利益决定的家庭企业方式在初期可能显得布局}昆乱,但最终却使温州从大量筛选中找到最适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前书记董朝材调查得出,当时温州家庭企业平均投入1元产出司萼10元.而国企却是投入10元产出1元,这种完全由市场利润牵引的家庭工厂为温州确定了长远的基础。

家族企业的短期逐利性使其每选择一个产品都先在本地试销,有前景再做大,这也使温州选择了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东西,如皮鞋、衣服、眼镜等,并使其价格最接近中国广大城镇与农村的心理价位。这是温州小商品做出大事业的原因。

温州在80年代起了中国商品质量与价格调节阀的作用。当时中国只有质好价昂与低质低价两类产品,而温州人生产出款式新潮、质量一般、价格较低的产品,例如80年代中国只有3000兀1套的全毛西服,温州人用30%毛、70%毛纤的啥味呢替代全毛,生产出式样款式新潮做工一流而仅售500元的高级西服,一时风行全国.从而开始了温州服装业的发家史。

当年温州政府提出的口号正是"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前书记袁芳烈说:"当时的政策制定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一个农村老太夸,她家里有5台制松紧带的机器,每年纯利5000元。我想一个老太太是一个车间,100个老太太就是一个大工厂,一年纯利50万,在1980年这样的企业哪里去找?"

家庭企业不容易扩大,相同规模的家族企业发现一个利润行业往往一哄而上,过度竞争。然而正是这种一哄而上,形成了温州不少产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例如温州防风打火机刚有规模时,欧美的中间商找上门来,大家见有利可图,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不到一年时间,成品厂就从500家增加到3000家,竞争惨烈。各厂家压缩成本,推出新品,两年后,2500家倒闭,企业数量又回到500家,但经过这一哄而上,剩下的500家全是成本高手,致使原打火机行业的老大日本80%的企业倒闭,温州从而占据全国80%、出口99%的市场。柳市在1998年也爆发了这种"亡命"竞争,近千家企业价格大战,70%在亏损线下,300家企业倒闭。这种竞争形成了在全球都无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使温州在自己产业上的份额越来越大。

竞争中,这些家庭企业发现,从产业上看,那些日常用品往往品种繁杂,扩大其规模并不能降低成本,只有推出新品加快生产周期才行,因此温州企业往往不惜巨资投入设备而不是做大。温州大部分家庭企业用的是世界一流设备,与日本、意大利、美国是同步的,这种趋势始于1995年,是竞争的结果。

曙光印刷厂是温州最大的印刷厂,厂长朱诗力做第一笔大生意时,别的厂需要半年,他却仅用了13天,最后,13个日夜没在床上睡过觉的他,倒在订货客户办公室睡着了。瑞安塘下韩田村专门生产汽车配件,859个企业全部是家族企业,工业产值8个亿,按该村人口计算,人均产值80万。他们开发新品种只要37天,而南京某大型国企厂前后则需耗时1年之久。北京徽标厂3~5个月开发1个品种,金乡徽标厂只要12天。由于家族企业的灵活性,他们可以超乎常规地调动人力物力,而无须遵守大企业可能保持的规则。由于企业小,温州厂长往往自己在第一线,保持对产品的决断力。有趣的是,温州的情况与台湾相似:众多家族企业拥挤在电脑与电子产品加工领域,激烈的竞争使台湾企业在工艺制成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导致当时在台湾设厂的美国、日本企业失去成本优势,被迫迁往大陆。

从单个企业规模来看,温州的家族企业的确没有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存在的理由,但如放宽观察界线,从地区领域看,温州家庭企业是一种世界领先的生产方式。

世界首先出现的是手工制成方式:工艺好、可定制但产量少。后来发展成福特式的流水线方式,其关键是产品零件具连贯性和可互换性,它之所以在美国产生,是因为美国公民平民化明显,大家收入差别不大,希望价格实惠,因此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但这种方式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库存多、变化新品种慢且成本大,因此产品品种少,不适应现代社会个性化特色。基于对这种方式的改进,日本发明了精益生产方式,即改进车床,可生产小批量零件,在各车间灵活组合,做到零库存、多品种。由于日本人协作性强,形成了与协作厂的联动,日本汽车行业就因此一度打败美国。现在这种方式已在全球扩散。

温州的家族企业方式是不同的。柳市龙头企业正泰集团,其实只有10%的关键部件自产,其余90%向800家协作厂公开招标,成本只有国企的1/3。再以温州打火机行业为例,500家成品厂只是金字塔,下面还有2000家打火机零件厂,一个成品的零部件常常只有50%是自己生产的,其余则由2000个厂家提供。比如打火机专用的工业标准0.5mm螺丝,就有上百家厂商可以提供。这上百家螺丝厂商是竞争关系,而螺丝厂与成品厂又是协作关系。

这种协作很奢侈,是以下一级厂百家竞争为基础的,同时与日本不同,由于中国企业家族独立性强,协作厂与成品厂不是依附关系,因此只要一个零件厂的技术进步了,也许500家成品厂都可以享受到。这样,一个协作群好比小鸟集合成的鸟群,有如乌云般的形体又有小鸟的灵活性。日本精益方式中,大厂的各个车间是没有竞争关系的,而温州打火机各个厂却好比日本厂的各个车间,车间之间却有竞争,从而避免了大公司病。

温州打火机的进步是从2000家零件厂全部购买英美最先进的车床开始的,这种技术进步的规模是一般厂难以想像的。

有人把温州的家族企业形容为狼群战术,恶虎难敌群狼,狼虽小,但精悍,而且是有组织的社会性动物,这就是家族企业管理和竞争的优势。

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激励和制约机制,那就是从机制上、制度上解决组织的秩序和效率问题。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管理学上有一个重要案例,任何企业管理课程都会将其作为典型,那就是福特创立流水线生产法,实现了工业生产在管理上的一次革命,这个革命的影响至今仍发挥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流水线生产法早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写照和代名词。

福特对汽车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制成功汽车之后,先后做了两次尝试,开办公司制造和销售汽车,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由于管理欠缺,汽车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狭窄,终端有限,产品也缺乏竞争力,销售不畅,不久均告失败。

福特敏锐地预感到,汽车的时代到来了。他要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开创一个"福特的时代"。所以他并不气馁,1903年6月,福特与人合伙,第三次办起了福特汽车公司,并聘请一位专家库兹恩斯任销售经理。

这次,他接受以往的教训,决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优先生产价格低廉的大众车,在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同时,他更加注重管理。福特先是开发了耐用可靠的新引擎,制造出一种时速达50公里的敞篷车,并命名为A型车。由于它的售价只有850美元,价廉物美,颇受市场欢迎,不到一年,就销售了650辆。在随后的3个月中,又猛升到1100辆以上。到了第三年,每月的生产量高达360辆,福特汽车公司成了底特律最大的公司。

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1908年福特公司又推出一种最新型的T型车。T型车不仅是一种车子,更是一种召唤,它将把汽车工业带人有希望、有前途、有实用价值的领域。它的价格低得一般工薪阶层都买得起,并成为进入农民家庭的第一种汽车。这种"廉价小汽车"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福特公司当年生产量就达1.9万辆,第三年竟高达7.8万辆。

福特意识到,产品要价廉,质量要可靠,必须采取流水作业法大量生产。为此他聘请了有"机械化天才"美誉的沃尔特·弗兰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生产线,从过去每生产一辆车需22小时18分钟降到93分钟,使生产率提高数十倍。这样一来,T型车的产量直线上升。1914年达到每24秒钟就出厂一辆的速度,年产量高达73万辆。流水线生产法使福特的工厂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资成本、能源支出大大下降,生产利润直线上升,这种生产方法由于其革命性的作用也被其他企业纷纷仿效,最终成为现代工业生产的标志和普遍管理方法。

T型车自从1908年问世以来,到1927年为止,在整整19年的时间里,总共生产出了1500多万辆,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奇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地球上行驶的汽车,有一半是T型车。至此,福特公司终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本人也因此获得了"汽车大王"的称号。福特最大的成就不是他制造出了汽车,也不是他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而是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法。技术让他生存,管理使他发了家,也成为名垂青史的企业家和管理大师。

 

宣传:把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语道:人言可畏。确实如此,成功的形象离不开成功的宣传,成功的企业、成功的产品离不开成功宣传,同理,失败的形象、失败的企业、失败的产品往往也可以找到宣传失败的原因。当今要做名牌企业、打名牌产品,更往往是不惜血本,进行广告投入,精心策划,大做宣传工作,可以这么说,名牌是宣传出来的,要么自己宣传,要么别人宣传,要么明着宣传,要么暗暗宣传。

1979年,一个41岁的美国鞋商逗留在香港,办理前往广州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入境手续,但等了一个星期也没得到入境签证。这个深知等待和忍耐价值的美国商人并没有灰心丧气,1980年7月再次尝试,终于获准入境。他到达北京后,便与我国有关方面签订了制造运动鞋的合同。现在,中国已有4家工厂与这位美国商人合资制造运动鞋,统一贴上"耐克"商标,既运往美国销售,又在中国内销。这位美国鞋商,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耐克体育用品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菲尔·耐特。

正是这位菲尔·耐特,使耐克公司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由一家输入日本运动鞋的小进口商一跃而成为美国头号的运动鞋制造厂商。

耐特把老对手阿迪达斯远远地抛在后面,稳坐美国运动鞋的头把交椅。菲尔.耐特由此也被誉为"运动鞋大王"。现在,不管是在竞技体育赛场上,还是时尚男女的鞋帽架前,都会看到耐特的鞋,比比皆是,耐特早已成为时尚男女和小资一族的标志性服饰,意味着品位,象征着财富。

在强手如林的运动鞋市场,耐特是怎样迅速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发展成为世界名牌的?质量自不必说,那是基本,其产品宣传方面也付出了极大努力。

1976年,耐特公司的年收益大约是790万美元,比起数十亿美元的阿迪达斯,当然算不了什么,但阿迪达斯已感受到它的潜在威胁。这一年的奥运会,照例是商家的必争之地,尤其对体育用品公司更是如此。耐克派了9名推销员参加,阿迪达斯却派了300人,组成一支强大的推销队伍。耐克花去广告推销费7.5万美元,阿迪达斯却花费600万到900万美元。财大气粗的阿迪达斯争取了相当一批金牌获得者试穿他们的运动鞋和运动服。而耐克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名有可能拿到冠军的马拉松长跑运动员签约穿耐克鞋参赛。谁知就在这名运动员进入赛场的前一分钟,某大公司做了手脚,使他脱下耐克鞋,换上了别的品牌鞋。菲尔耐特在电视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气得大吼一声,啪地关掉电视,又熄掉灯,在黑暗中坐在沙发上过了一整夜。这次失败的宣传战给耐特以深刻的教训,也使他更加重视对宣传的人力财力、投入,他决心补上宣传这一课,重整旗鼓。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体育运动变成了时髦风尚,尽管并非人人都从事体育运动。电视屏幕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介绍包装精美、不用熨烫的运动服和式样新颖的运动鞋,以及几乎天天都有的体育比赛实况转播,使任何人都无法抵挡体育运动的诱惑,即使从来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也为之怦然心动。体育运动的魅力、活力、意志力和胜利的喜悦,促使人人都去穿运动鞋和运动服。于是,人们开始将美国黑人流行艺术引用到运动衣和运动鞋上,使之成为时髦的标志。

耐特敏锐地注意到体育用品市场上这一重大变化。他一方面坚持初创时的信念,坚持办体育用品公司,而不办时装公司,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产品多样化策略,除生产运动鞋外,还推出了童鞋、非运动休闲用鞋、旅游鞋、工作鞋和运动服装。由于这一举措,耐克公司的销售额当年就猛增50%,纯利几乎翻了一番。

耐特巧妙地迎合了美国人的流行艺术意识,在做广告上尤为注意这一点。广告既强调体育运动,又具有强烈的煽动性,起着流行时尚的导向作用。耐克公司加强了与体育界颇具影响力的运动员的合作,但所选人物均属备受广大青少年崇拜的"好斗型"选手。例如网球明星麦肯罗,人们老是看到他在网球场上大发脾气,与权威们争吵。还有网球名将阿加西,他留胡子,长发蓬乱,将牛仔裤剪短当网球裤,而这种牛仔网球裤也就成了耐克公司的特色产品。黑人篮球明星乔丹,他是美国青少年心目中的榜样与英雄,由他参与设计生产的航空乔丹运动鞋,成了耐克公司最畅销的产品。有了这些大牌体育明星做活广告,耐克运动鞋已不再仅仅是运动鞋,而成了偶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物。阔气昂贵的运动鞋成了追求时髦的美国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耐克公司的产品就像其他流行艺术一样迅即在全美国走俏。耐克鞋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为赶时髦,不少人甚至不惜驱车50英里去买耐克鞋。在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耐克鞋出尽风头,不少体育名将借助它赢得了金牌,这与4年前形成鲜明的对照。

以老大自居的阿迪达斯公司对这股体育用品市场上的时髦风开始似乎还无动于衷,直到1980年被耐克公司迎头赶上才慌了手足。商店中,标有三条杠标志的阿迪达斯老式的运动鞋和运动衣裤堆积如山,无人问津。而阿迪达斯全力推崇的网球明星埃德博格和格拉夫,其品性过于慢条斯理、规规矩矩,不能体现青少年体育爱好者的叛逆意志,产生不了广告效果,又怎么能起到促销的作用呢?阿迪达斯公司在耐克公司凌厉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终于从20世纪80年代起丧失了自己在体育运动用品币场称霸数十年的主宰地位。哪单跌倒.哪罩爬起来.耐特因为宣传的薄弱出现失败,也因为他巧妙抓住宣传技巧和时机,不惜投入,大做宣传,又扭转了形势,反败为胜,后来居上,甚至压倒了从前击败自己的强大对手,演绎了一场商战传奇。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宣传,败也宣传。

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到香港举行表演赛,曾经连续三届蝉联世界冠军的庄则栋和李富荣将进行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庄李之战",这个消息使香港人万分激动。无法亲临比赛现场的人,也都准备好要看电视转播。曾宪梓以他特有的敏锐的眼光,看准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作电视广告的好机会,当即找到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总经理陈庆祥。曾宪梓开门见山地提出,他希望购买庄则栋、李富荣比赛的电视转播特约赞助权。陈庆祥对曾宪梓这一大胆的决定深表赞赏,并且告诉他,虽然已有不少厂家看中了这个黄金时刻,但是都被3万元港币的赞助费吓住了,不知道曾宪梓能不能承受得了这一笔巨款?

3万元港币,在当时不算一个小数目。尽管金利来领带的销售状况很好,要曾宪梓一下拿出这么多钱来,仍然有困难。曾宪梓希望陈庆祥能帮他这个忙。陈庆祥最后表示,可以让曾宪梓采取分期付款的办法。曾宪梓当即同意了。结果在中国乒乓球明星的精湛球艺引起人们交E1称赞的同时,香港人不知不觉地也记住了金利来领带的广告词。"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几乎成为香港无人不知、无人不说的一句流行语言!曾宪梓得意地笑了。

广告宣传的成功,使金利来领带的销售也产生了一种轰动效应。每条的价格由过去的9.9元猛涨到100港元,直逼外国同类产品的价格,仍然是供不应求,曾宪梓大发其财。这就是成功的宣传给曾宪梓带来的巨变。

 

形象:Cl设计的基本内容

 

人与人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企业给社会公众的印象,也就是企业的形象,也同样极其重要,直接影响到社会和市场对企业的认可与否、支持与否,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如何塑造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现代管理科学中流行一种CI设计。

什么是CI?CI又称CIS,全称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直译为企业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统一战略,即科学设计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一系列视觉、文化、制度,即使该企业以区别于同类企业,又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自20世纪50年代中美国IBM公司首开先河,采用这一差异化战略取胜市场开始,半个世纪以来Cl风靡世界,被欧美、日韩等国际企业所普遍采用,成为创立国际名牌的现代经营策略,国际行家们称为"赢的策略","长期开拓市场的利器"。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趋势,我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意识高涨,纷纷借助cl这一战略武器规划企业发展,树立企业形象,强化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代名词,他不仅为表示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而且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信誉、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其发展水平乃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品牌资产对企业组织的各个关系层面均产生价值。对企业来说,品牌价值可带来商誉和利润、资金和营销投资效应;对顾客来说,品牌价值可带来形象身份和知己;对投资者来说,品牌可带来股值、信心、意愿;对通路渠道来说,品牌价值可带来货架权和周转力。总之,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他对企业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代表着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一个著名品牌的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其品牌价值是673.9亿元;微软的品牌价值是613.7亿美元;中国2000年公布的品牌价值中,红塔山为439亿元人民币,海尔330亿元人民币......

中国计算机巨人企业联想集团的领导人柳传志、杨元庆等是很有战略目光的,从开始组装PC机开始,就很重视品牌和形象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又精心实施Cl设计,将一个新生的中关村IT企业做成业内领头、全国知名的一流企业,现在,通过与世界计算机巨头美国IBM公司Pc事业部的合并,成立新联想集团公司,它已踏上国际大型跨国企业之程。

联想的企业英文标志原先是LEGEND,为了实现国际化,避免雷同,2003年他们将企业英文标志切换成LENOV0,2004年3月,联想又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企业英文标志也在LENOV0之下增加五环标志,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出现在奥运TOP计划中,使世界为之一震,海外的媒体大多对这个来自东方的小巨人表示了惊奇和赞赏。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HKSE:992,ADR:LNV-GY)与IBM(NYSE:IBM)宣布,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从此诞生。

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元庆说:"这笔交易的完成对联想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全球个人电脑产业新纪元的开始。新联想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高品质、最具创新性的个人电脑产品及服务,为员工提供最佳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我们的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Stephen ward说:"凭借公司在品牌、世界级规模和业内领先的高效率等各方面拥有的强大竞争实力,新联想已经成为全球PC领袖。联想拥有领先的产品研发与产品创新能力、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加上我们与IBM独特的合作联盟,赋予了新联想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数周内,我们即将以新联想的名义推出全新的产品。"

新联想的强大实力包括国际知名的"Think"笔记本电脑品牌及中国知名的联想品牌,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的能力,以及在中国这个全球增长最快的IT市场上已经建立的领导地位。新联想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全球企业个人电脑市场上占领先地位。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已支付予IBM的交易代价为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13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份。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股权。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

IBM将获得大约10亿美元的税前收入。这笔收入将在IBM发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中披露。

此次收购的最终协议于2004年12月8日公布,于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收购完成表示最终协议中的所有重要条款完成。

在2005年3月31日宣布的另一项交易中,联想引入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General Atlantic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同意由这三大私人投资公司提供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根据协议,联想将向这三家私人投资公司共发行价值3.5亿美元的可换股优先股,以及可用作认购联想股份的非上市认股权证。

在获得香港联合交易所审批及联想股东投票通过后,IBM之最终交易代价预期将为约8亿美元现金及价值4.5亿美元的联想股份,此安排将按照目前建议的方案由联想向IBM回购股份达成。新联想管理团队由来自双方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杨元庆先生获任命为联想董事会主席,接替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任命即时生效。柳传志先生获任命为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Stephen Ward先生获任命为联想首席执行官及董事会董事,任命即时生效。

另外,IBM已提名Robert W.Moffat Jr.先生及周伟煽先生(Henry Chow)进入联想董事会作没有投票权的观察员,任命即时生效。

在私人股权交易完成后,将有三位来自相关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代表加入董事会。

联想还宣布朱立南先生获任命为非执行董事,代替辞任董事会职务的曾茂朝先生。

其次收购较原计划提前成功完成,充分表明交易与整合过程进展顺利。客户服务与产品供应等将保持日常状态不会中断。

联想个人电脑的合并年收入将达约130亿美元,年销售个人电脑约1400万台。Stephen Ward先生说:"我们希望从今天开始,就充分利用联想和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在客户群、产品以及地域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发挥协同和整合效应。"

公司预期协同效应既来自于采购和营销成本优化,也包括在中长期,由新市场开拓及产品发布、生产制造优化和供应链整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IBM与联想将结成独特的营销与服务联盟,携手合作,共同向前,联想的个人电脑将通过IBM强大的遍布世界的分销网络进行销售。新联想将成为IBM首选的个人电脑供应商,而IBM也将继续为中小型企业客户提供各种端到端的集成IT解决方案。IBM亦将成为新联想的首选维修与质保服务以及融资服务供应商。

联想总部设在纽约的Purchase,同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设立两个主要运营中心,通过联想自己的销售机构、联想业务合作伙伴以及与IBM的联盟,新联想的销售网络迁叉全世界。联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员工。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

公司主要的个人电脑生产基地设于中国的深圳、惠阳、二一和上海。联想的移动手持设备生产基地设于中国厦门。其他主要的制造与物流设施分别在美国、墨西哥、巴西、苏格兰、匈牙利、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联想拥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在中国有约达4,400个零售网点为客户提供服务。

新联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大型企业,它的国际化实质变是品牌化,通过此次合并,联想将由一个国内PC名牌变成一个国际PC名牌,联想的企业形象也为之一新。

借助奥运"帆板"和牵手IBM,联想成为世界级明星。

金利来成功的形象设计促成自己在质量基础上实现快速发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曾宪梓创制的"金狮"品牌高级领带凭着过硬的质量终于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但是曾宪梓在销售终端调研是观察到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有的顾客把"金狮"领带拿在手里左看右看,似乎无可挑剔,可是最后还是丢下来没有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他,问题恰恰出在"金狮"这个商标上,因为在粤语发言中,"狮"与"蚀"很相近,"金狮"很容易被听成"金蚀",也就是赔本的意思。你想,香港人个个想发财,不是办企业的,就是经商的,谁不想赚钱而愿意赔本呢?

曾宪梓毅然决定,放弃"金狮"这个容易被人误解的名牌,另选商标。他想到,香港人多半熟悉英语, "金狮"的英文拼写为goldlion,而后半部分的lion读音很像粤语的"利来"两字。"金利来",金也来利也来,这个商标不但符合人们的发财思想,而且上口好记,于是他决定改用"金利来"作为新的商标。他又想到,中国人很少用毛笔写英文,如果用毛笔写下90ldlion,字型就显得很特别,于是他就在白纸上用毛笔写下这个英文词,又用一枚钱币画了个圆,用三角尺画上个角,一个优美的商标构图就形成了。曾宪梓得意地说,这个商标构图完全是他自己设计的,没有花一分钱。"金利来"商标j问世,果然使曾宪梓的领带生意更上了一层楼。人们被这个吉利的商标所吸引,很自然地就激起了购买欲,金利来不仅风行香港,还迅速打如中国内地、台湾、澳门及国际市场,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企业形象还是一个文化的概念,道德品质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道德品质不仅是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企业重庆市工商联会长、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强调做人做企业都要讲德性,并把它提高到对社会的精神回报的高度。尹明善一向认为,企业是法人,法人也有人格,法人是更加严格意义上的人。人有文化高低之分,法人也有文化丰厚与浅薄之别。力帆从创办伊始,就不是把自己定位在单纯的追求利润上,而是在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追求一种精神的完善,一种文化的创造。

尹明善感慨,其实企业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德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他很早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外的百年老店,卖的是一种道德,靠雷打不动的质量与信誉立足,知识经济说白了是文化经济,是道德经济。做企业做不出这种效果来,企业难免短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他看来,传承并创造文化要远比创造财富更加重要、更加困难。

克莱格、朱莉姬是一对美国夫妇,在旅游业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他俩开办了一个"旅游超市"美国wi11owbee&Kent旅行公司,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该公司系为旅游者提供全套服务的"旅游超市",创立于1997年12月,1998年销售额是100万美元,1999年已达350万美元。而这时朱莉姬才28岁,克莱格才29岁。

大学毕业后,克莱格夫妇花了3年时间研究旅游市场。他们频繁地参加旅游主题的会展以获取经验。"我们的目标是办一个独一无二的、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旅游公司。"夫妻俩把自己的创意告诉了Reta11设计公司,请他们为自己的公司做形象策划。这家著名的设计公司极少为一家小店做设计,但他们被克莱格夫妇的创意打动了,觉得这种公司定位新鲜而独特,一定能吸引许许多多的旅游爱好者,从而挣大钱,于是为他们设计了一问极富个性的店。克莱格说:"当时,没有一家公司能提供这么广泛的服务,绝对是物超所值。"目前,该旅行公司能在一个房间里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订票、购买旅游指南和探险服,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事宜。在克莱格夫妇这家旅游超市里,顾客一进门就感受到了旅游的浪漫。他们可以浏览数以百计的旅游手册,并可在交互式的电视前完成到世界各地的虚拟旅行。处是一个两层楼高的多媒体中心,环形屏幕上的秀色美景令人怦然心动。顾客可以一边看着酒店和游艇的录像,一边向旅游顾问咨询,勾画自己的梦之旅。这样温馨的情调,很快在旅游者当中广为传说,这种旅行社立即在美国风靡起来,并向欧洲蔓延......

克莱格夫妇成功的关键,应归功于他们认真地作了市场调查,分析了市场潜力,了解做什么生意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之后,并邀请专业人士相助,进行了成功的企业市场定位和形象设计,将独特的富有吸引力的服务与自己的企业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包装、展示,打动并吸引来了潜在的消费者群体。

所以,创业者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品牌的注意率,塑造和树立自己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形象,'抓住眼球,深入人心。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后时段的广告巨贵无比,人称广告标王,投标时往往高达数亿之巨,可是竞标者还是纷至沓来,踊跃举牌,打破脑袋,一争高低,不就是因为这个时段收视率最高,观众最集中,影响最大吗?

 

公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能够很好地为人处世,就能够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如果一个商人不能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那他想赚钱就是举步维艰之事。"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不论官还是发财,抑或是干其他事情,广泛而有益的人际关系网络是最有力的支撑。所以,为人处世是一种另类、隐性的投资方式。

孙大午是河北省的富翁、农民企业家,他的大午集团从1000只鸡、50头猪起家,发展成集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工业、教育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科技民营企业,固定资产过亿元。

2004年,孙大午突然被警察抓走,理由是涉嫌私自揽储、非法集资,扰乱金融秩序。很多人觉得他有点冤,其中包括一些法律、金融专家。孙大午从千万富翁沦为了阶下囚,令人扼腕叹息,他是否有罪暂且不做评论,但从其自身的素质上寻找原因,他在处世方面确实有所欠缺,有熟悉他的人用几个字形容他:抠、傲、轴,也就是说不懂或不重视公共关系建设,特别是不重视与当地政府和银行等实力部门、权势人物搞好关系,这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现实中是致命的缺陷。

抠是指大午集团每年基本没有什么招待费,孙大午自己也从来不请客。就算逢年过节给一些单位送点年礼,也都是价值十几元一箱鸡蛋什么的。傲是指孙大午只喜欢和学术界名流交往,对政界人士却"不屑一顾",对此,有些人感觉孙很清高狂傲,心里很不舒服。轴是指不懂人情世故,与当地的税务局、工商局、土地局等多个权力部门都发生过冲突,打过官司,甚至税务局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大午集团的举报遭到过检察机关的拘捕。

创业阶段本身就是在夹缝里求生存,尤其是像现在这种社会正处在转轨时期,各项法律制度都不是很完善,法律环境也不是十分尽如人意,所以商人只有先顺应社会,才能避免在人际关系上出问题,总不可能叫社会来适应你吧?

上海近代巨商黄楚九15岁便跟随母亲流落上海,跟着母亲一起靠祖传医术谋生,他在城隍庙的得意楼前摆摊行医卖药,凭着医术药理,起初真就挣了一笔钱,没想到却招来一场灾难。

一天,黄楚九正在得意楼前卖药,突然来了几个衙役,把他的药摊子给砸了,并把他拘捕到县衙门,不容本人申辩,痛打四十大板,打得黄楚九皮开肉绽,然后鸣锣游街示众。

蒋氏拿出看病、卖药积攒的钱,还有邻居、朋友的赞助,总算凑足了1000两银子,设法打通了衙门关节,将银子送给了县知事王欣甫。王知事说,黄楚九在街上卖春药,有伤风化,所以被抓;得了银子,又说该犯被抓以后,经过教育态度较好,决心痛改前非,提前释放。

蒋氏亲自去县衙将儿子接回家,给他治伤调养。黄楚九弄不懂自己犯了什么法,无缘无故被抓被打。有人告诉他,这是做生意不懂当地的"规矩",没有孝敬城隍庙一带的地头蛇和巡捕,特别是青帮。当年在城隍庙一带得势的青帮,经常在得意楼喝茶聚会。青帮头子黄金荣就是这里的常客。

要想在上海滩上安身立命,首先要补上这一课。黄楚九从县衙被放出来后,在得意楼前摆摊卖药,重新开张。在开张之前,先买了几瓶好酒和几条好烟,外加红包,亲自去各处打点。重点是黄金荣处,该孝敬的都孝敬到了。以后,又隔三差五地请客送礼,这样才平安无事,再也没人来找他的麻烦了。

这是他学会了在那个世界的公关技巧。后来黄楚九兴办"大世界"之所以取得了成功,除了他有一个精明的头脑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与上海赫赫有名的大流氓、青帮头子、当时在法租界巡捕房任巡长的黄金荣搭上了线。他没有黄金荣的支持,他的游乐场不会安宁。另外,黄金荣还是上海梨园公会主席,闻名南北的大戏霸。没有他的支持请不到好戏班、好演员。即使请到了,没有他的关照,也会横生枝节,场子没准就被砸了。黄楚九本人也向黄金荣拜过帖子,也算黄金荣的挂名"门生"。开办"大世界"之前在他那里打通了关节;开张之后,每月给他一笔丰厚的津贴,月月如期"孝敬"。

娱乐业如果没有权力部门权势人物的背景或支持,是难以立足的,甚至还要黑白两道都走动。何止那时,现在也不是如此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在钱庄积累了原始资本后,决心走实业救国道路,创办面粉加工厂。在创办之初,由于对当地社会关系重视不够,曾经遇到重重阻挠。

1901年,荣德生经过实地勘察,反复比较,选中了无锡西门外的太保墩作为建厂地址。这里三面环水,交通便利,原料小麦可以从水路直接运进厂里,成品面粉也可以顺利运往市场。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所以二月初八破土动工时,引起全城轰动。可是,他们开始时也许是年轻气盛,没有重视搞好公关,办厂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阻力甚至刁难。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因为荣德生没有请客送礼款待他们,所以心怀不满,竞纠集起来,向县衙门告了一状,说荣德生私占公有土地,破坏地方安定;又说工厂的烟囱正对着城内的大成殿和学宫,破坏了风水,今后无锡人就不能考状元做大官了!当时还是清朝,县大爷也是个糊涂虫,居然下了一道命令,勒令工厂停建,迁往别处。

荣氏兄弟大吃一惊。后来打听出原因,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可是工程已经被迫停了下来,荣德生只得在县衙门里据理力争。他找来地区图册,证明工厂并没有占用公地。至于破坏风水,更是无从说起:工厂在城外,学宫在城内,隔着一条护城河,和一座城墙,根本互不相干。荣宗敬历来敢作敢为,毫不在乎地说:"我们有两江总督的批文,不必理睬这小小的县令!"朱仲甫毕竟是做过官的人,知道官场的复杂,县令官虽不大,但是顶头上司,弄毛了十分麻烦。他权衡进退得失,主张索性把官司闹大,再闹到两江总督衙门去,因为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洋务办实业的官。果然,刘坤一下了批文,要县令认真妥善处理这件事。可是那县太爷并不管是非曲直,他认为荣家把官司弄到上级去,是不给他面子,更加从中作梗。官司一直拖了下来。到了梅雨季节,河水猛涨,太保墩三面灌水,工地全被淹没。正在这时,荣德生的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先后患了重病。这真是祸不单行!荣德生顾不上照顾妻儿,整天泡在工地上,奔波在风雨中!尽管如此,他仍不肯屈服,决心把这场官司打到底。

朱仲甫从中周旋不已,暗里送了几百两银子的礼,刘坤一七次过问这桩官司,一再作出批示。可是地方上那些豪绅仍然纠缠不休,县令也就故意一拖再拖。到了这年的11月,刘坤一也弄得不耐烦了,在第八次批示中,干脆强硬地宣布:知县办事无方,革职留用,以观后效;阻挠工厂施工的人,都清查出来,等候处理!这一来把个县太爷吓坏了,赶紧去通知那班混蛋绅士,叫他们不能再闹下去了!

工厂这才能够继续施工建设。1902年3月,保兴面粉厂终于建成,投人生产。

后来,荣氏兄弟阅历日深,世事日益洞明,在开办纱厂等产业时就比较注意公关工作了,即使日本人占领时期,也虚与周旋,委曲求全,得以生存下来。

"世事洞明是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对读书人的提醒,更是对生意人的忠告。成功的商界人士不管嘴上说不说,其实心中都是牢记这个道理并切实践行着它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3542.html

更多阅读

用生辰八字测你一生的命运 生辰八字看命运

用生辰八字测你一生的命运我用有道阅读看到这篇好文,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是:我不信算卦哦,但这却很有趣,不妨拿来玩上一番。这个可不是物质上的骨重哦,而是神秘的精神力量。出生年、月、日、时辰各有一个特定重量,把四项重量相加,

如何积累财富值 如何积累自己的创业财富

积累自己的创业财富,有一个最简单的公式,谁都知道,用得好的人却不多。  创业财富=利润=收入-支出  所以,积累自己的创业财富,是一个开源节流的过程。  开源,可以通过营销职能来实现,以各种先进的营销理论与实践,为企业赚到钱。  节流,

成就孩子一生的财富 亮一生 成就创业财富梦想

    目前,随着知识型经济的发展,我国近视眼人群日渐庞大。很多个体户在街头小巷开起了眼镜店,梦想着小赚一笔。我的高中同学小惠,去年就开了一家品牌眼镜店。刚开张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她很有经营眼光。然而一年多下来,小惠不但没有赚到

张旭豪创业故事启发 能给你启发的创业问答

1、创业需要不需要概念?答案:创业需要概念。    2、创业为什么需要概念呢?大部分人可能都无法说个所以然来,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概念是为营销做服务的,新概念可以帮助你用较低成本去做营销!       3、新概念是为了营销,营销又是

创业评估 创业前请先评估一下你的创业计划

当你确定自己要创业后,你不必急着马上去创业,你必须事先评估一下你的创业计划是否可行再说。首先,你要看看自己能否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你的创业构想。根据成功者的经验,不能将这一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创业者,说明他的创业想法还不成熟

声明:《财富素质成就你一生的创业资本 创业者素质》为网友未來有妳沒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