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泛存在的近义词现象
近义词现象在格式各样的语言体系中都不少见,在文化融合愈是频繁、文化历时愈为久远的文化中,这样的现象也更为常见。至今仍被归为日耳曼语族的的英语就是一个例子,它既有早期登上不列颠岛的日耳曼人带来的日耳曼语族传统,又有着来自北欧海盗维京人的不断影响,亦有着之后来自欧洲大陆的诺曼征服所带来的属于罗曼语族的古法语。这三种标志着不同文化源的三种语言,构成了许多英语的近义词现象,诸如smart、clever、intelligent这三个意指人聪明的形容词,其词源便是来自这三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又如汉语之中,且不说纷繁庞杂的,来源广大的近义词,光是人称的不同称呼,就值得人们考究回味许久,诸如作为第二人称指代的“足下”、“阁下”、“殿下”、“陛下”,实际上他们都是在说“你”,但是在这其使用中又标志了语言使用者不同的身份与权力标志。
这些现象的出现,也给了语言人类学家以启示,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语言观。对于语言人类学而言,语言不止是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最重要的是它被视作一种文化实践,也就是说,语言人类学将语言视作一种人类行为形式。语言也自此也作为一种文化来源(cultural resource)以及文化实践(cultural practice)被语言人类学所关注、研究。语言所具有的这两种属性,是我们理解、解释近义词现象的重要视角。
汉语、英语虽说词汇庞杂,但是作为最常接触的两门语言,我们可以更自然地辨出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更加熟练地加以区分和使用,不过这就似乎让我们失去了一些对于其近义词现象的敏感性。而日语,作为笔者新近学习的一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则更加敏锐地感受到了日语近义词的广泛存在,也因此趁着这个机会着力加以研究和辨析。
二、现代日语的文化背景
如同英语汉语,日语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其来源之丰富也绝不亚于前者。就其文字而言,就分为了片假名、平假名、以及汉字。汉字就是作为一种外来语言,被输入到了日语当中,与日本本土的和语一道互相影响与演进;而到了近世,西方外来的“洋语”也被输入进了日本,成为了日语的又一大组分。日语近义词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三种不同文化来源的语言分别输入的。此外,日语的近义词又多产于其自独特的文化实践——走向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有着极其严苛的等级制度,其对父亲地位的完全世袭就如同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无法逾越,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不单单体现出了书面语与口语的分离,也发展出了对应于森严等级制度的敬语体系,其程度也不仅仅是汉语那般“足下”、“阁下”的主语变化,随着对话人的身份地位的改变,其动词也往往会发生改变,同时会增减词缀。这同样也使得许多意义相同词语以非常不同的形式被表达出来,从而成为近义词。文化,同样如同它在其他语言体系中一样,也成为了日语近义词现象的关键词。而日语近义词现象的研究与分类,一则正是其丰富的文化来源,二则便是日语使用者的文化实践了,日语近义词的产生正是源于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三、语言人类学视角下的日语近义词
(一)、不同文化来源中的日语近义词
语言作为文化来源,亦是文化的体现。日本文化深受东方与西方的双重影响,同时又兼具着本土的特点。这三大不同的文化来源在现代日语中并行,也使得三种不同语言文化中表达着相近意思的词语在日语中共同存在着,构成日语中近义词的一大类型。在具体上则表现为这几大文化来源的之间的交叉并存。
1、和语与汉语近义词
汉语对于日本的语言的影响相当深远,不仅仅输入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其书写体系中的假名也是相对于“真名”即汉字而言的,其来源是对于汉字的拆解,而其目的也是为了给汉字以及本身的和语,进行注音。汉语文化对于日语的重要影响,也造就了一大批和汉近义词。
作为例证,诸如在和语词中本身带有相互比较意思的“べる”一词与来自汉语的汉字词“比較”一词就是在字形与读音都不一致的一对近义词。又如同日语中的“さまはげる”就与来自汉语的汉字词“妨害”的意思相近,构成近义词。其他例子,有如汉字“昨日”对应和词“きのぅ”;汉字“愛人”对应和语词“しちが”(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汉字的爱人与汉语的今义有着很大区别,此处的爱人更对指情人,甚至有小三的意思)。这些由假名标注的日语词,并不是对这些汉字的简单注音,而是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来源的日本本土和语词的,发音。这两种来自不同文化来源的词汇,交织与日本,许多本土与外来文化的词汇并存使用,也留存下来这许多不同文化表达相近意思的词,构成了日本独特的和汉近义词现象。
2、外来词与和语、汉语
日语假名有着注音的特性,因此,在吸收外来词时,日语就有着极大便利。往往只要对外来词的读音以片假名进行注音之后,就可以被纳入到日语的体系之中。许多这样外来词的进入,也使得它们与日语一些原先既有的和语与汉语词汇产生意义上的近似。
就比如用于问候的和语词“ぉけょぅ”,表示早安,不过在近来来自西方的问候早安的方式“グツドモ—ニング”(即Good morning的片假名注音)却越发流行起来,与原来的和语问候早安的方式,构成了近义词;外来词与汉字也有着同样的现象,诸如汉字的“經濟”,与外来词注音的“ゥコノミ”(即economy的片假名注音),表达的都是我们今天汉语中经济一词的意思,其常用的程度在日语中相似,而两者的读音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同样也构成了一对近义词。
3、文化变迁中的近义词
日本本身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变迁的,日语使用者众多,分布广泛,发展历史久远。这样也使得日语出现了使用者的地区差异,即方言现象;其悠久的历史,也使得许多新生词汇在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环境之下被创造出来。这种地区与时代的文化差异,也使得日语的各种词汇拥有不同的时代与地区特点。
关东与关西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关西一带又被称为近畿地方,是日本的古都所在,代表的是日本更为传统的文化。而关东的代表则为东京,代表了日本的新兴城市与文化。这也恰恰是其语言差异的表现——关西方言保留了更多日本的古语,而作为标准语的关东话则发展迅速,变化很快。就比如,两地最常用来表达谢谢的词,关东采用了存在历史并不长久的“ありがとう”来表示感谢,而关西方言则采用较为传统和古老的“おおきに”来表达同样的谢意。语言的传统与现代,也正标志着这两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变迁。
(二)、不同文化情境中的日语近义词
语言的使用,也正是其使用者的文化实践。而使用者本身总会面对多重多样的文化情境,一方面也如同其他语言一样,为了表达出诸如程度、感情色彩的些微不同而产生了近义词。此外,在日语中也有着日常与书面两个非正式与较正式的文化情境中的用词不同,甚至也有因为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年龄、性别的不同,赋予了使用者不同的文化情境,而造成了用词上的变化。
1、日常语与书面语中的近义词
日常语与书面语的差别在于,日常语更为生活化,日常化,非正式一些,而书面语则显得更为严肃、正式,日语的日常语与书面语同样符合这一定式。在使用者的文化实践当中,日常语确实显得更为生活化,大多会采用更加常用,更为贴近与生活的词来表达,假名在表达日常语时便更加常用;而书面语则更加严肃古板,显得正式,离开日常生活显得更远,概念也更为抽象,外来语诸如汉字也更常在书面语中被使用。
一个例子就是日语中表示“药”的词,在书本以及教科书当中,往往会被写作“藥品”,由两个汉字所组成,而在日常生活中,药则被更多被称为“くすら”,用几个假名表达一个来源于日本和语的一个意思近于“草药”的词,这个词源于本土,而且更多出现于日常生活当中。面对正式程度不同的情境,相应选用生活化程度不同的词成为了语言使用者的应对方式。用这种语言离最日常生活的远近,来区分说话情境的正式与否,其中也暗含了区分“神圣与世俗”的许多权力结构。
2、身份地位造就的近义词与敬语体系
日语学习愈发深入,学习者总会愈发感叹学习日语的困难。日语体系的庞杂,也在于不同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的人都各有其自身的语言体系。总有一套特定的说话方式,被嵌套在特定的人群之中,唯有这个群体如此说话是合适的,而换做其他群体这样说则是不合适的。同时,这个群体以其他方式说话时,也被视作是不合适的。
就诸如男性与女性的自称,男性可以自称为“ぼく”,近似于汉语中“俺”的自称,而女性则不能这样自称,尤其在男性面前,需要自称为“ぁたし”,相对于一般的自称而言,这是一种更为谦敬的语气,而男性不论在何处都能像在上文一般进行自称。这样的差别,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男女地位的差别,是女性,尤其是在面对男性时是以一种更为谦卑的姿态出现的,表现在自称上则有了如上的差别。
引申下去,我们都知道日语有着极其发达的敬语体系,其产生也与日本传统社会中极其森繁的等级制度的文化背景难以分开。在日本,一个相同的人,面对不同身份等级地位的其他人,其说话方式也随之不同。而在日本传统社会,光就其武士阶层,其等级划分就难以计数。这就意味着人们说话的方式,也同样随之复杂起来,这样就构成了日本庞杂的敬语体系。就以日语中表示到来的“来る”为例,与一个关系并不亲近的人交流时,则要使用谦敬语“まぃる”,而遇到长辈或是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则需要说“いらっしゃる”来表示同样的意思,通过将这个动词改造的冗长繁琐,来凸显出说话者的尊敬语气。这也恰恰是日本纷繁的权力体系在语言中的体现。这也同样象征着日本文化中的那种独有的权力结构。
四、必然也是必需的日语近义词现象
归根结底,日语的近义词现象,来自于不同文化来源的共同造就,也成型于自身文化的独特的文化实践需求。文化总是处于与其他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之中,必然会有一些来自其他文化的因子,不断渗入到自身的文化当中,表现在日本,就是东方、西方、日本三大文化的撞击与融合,这样的情况也就注定了来自不同文化的语言的并行存在,也造就了一批批不同来源,又意义相近的词语;语言又于人类文化变迁无法分开,各个时代的文化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独特的环境,所创造出来的语言也必定有着差别,一个词汇有着古义今义,一个流行词语并不意味着它以后亦能如此,也因此使得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地区创造出的语言有着其多样性,也使得方言、时代所造就的近义词现象成为必然;语言又是一种文化实践,使用者总要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情境,也无法不可能不带着自身感情进行讲述,这样就使得描述程度、感情色彩的近义词产生成为了必需,没有这样近义词的语言,既是单调的又是混乱的,因为它注定无法区分人类情感、认知中那些细微的差别;而语言同样也作为权力体系的象征,总要区分判定着自身文化的神圣与凡俗,以独特的标记标志出自身文化的特色,若是日本人不曾说过敬语,那么它曾经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一定也不曾存在过。
五、尾声——关于日语归属的题外话
说了如此多的日语近义词现象,讲了那么多关于日本悠久复杂的文化历史,日语作为一门比较大的语种,受到了很多关注。只不过其归属至今依旧难以定论,但是我想,语言人类学或许能为此提供一些帮助。日语与汉语关系密切,但是在其句法的本质上则是与汉语不同的,它并不被归为汉藏语系;日语的句法近似于阿尔泰语系,但是却难以见到其一些基本的词源。因此,它甚至被视作是一门孤立语言。
但事实上,日语并不孤立。现今的日本人,主要是来自东亚大陆的弥生人的后代,而弥生人根据考究则大多数来自朝鲜半岛。而当今日语与韩语之间的相似性也是得到验证的。语言的分类尤为看重的是其来源,日韩的人既然同源,那么日语和韩语确实应当是被是为同一语族之下的语言了。而韩语也与其他阿尔泰语系语言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依旧被认为是没有决定性的证据。
在这里,韩语与日语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们都受到了汉语的强大影响,这一点与阿尔泰语是根本的不同的。正是来自于汉文化的影响,或许大大改变了日语与韩语的呈现形式,也使得地理上与朝鲜半岛相近的满语被轻易地划作阿尔泰语,而日韩的语言依旧存疑。
语言在后天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并不容小事,其文化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语言本身的文化实践。受到多方影响的日语,其原来的特征或许许多已经不可见了,要从其特征上去考究其来源,对于语言学家而言可能也非常困难了。所能把握住的点,也就在于,现今韩日的居民来自哪里?他们曾经讲的是什么了,唯有这样的方法,或许才能解释出韩语日语的真正的归属所在。
【参考文献】
①马京:《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与言语研究》,载于《思想战线》,2003 第1期第55-60页
②方懋:《现代日语同义词研究》,载于《黑龙江大学学报》,1985.第2期,第50-54页
蒋学达
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