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顺序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及皇帝

中国朝代顺序表【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15--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231--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195--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60--公元220-280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155--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195--公元386-581年本书∷来自∷幻f36剑o81书k97盟阅读无限x71赢在幻剑!

隋朝37--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289--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53-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319--公元960-1279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97--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276--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267--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高祖李渊(566-635)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则天皇帝(624-705)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中宗李显(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

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1)宋太祖赵匡胤

生卒:927——976.1250岁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开宝(968.11——976.12)

三弟

(2)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赵炅)

生卒:939——997.359岁

在位:976.12——997.3

太平兴国(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伤屡发而死

三子

(3)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

生卒:968——1022.255岁

在位:997.3——1022.2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兴(1022)

六子

(4)宋仁宗赵桢(原名赵受益)

生卒:1010——1063.355岁

在位:1022.2——1063.3

天圣(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佑(1034——1038)

宝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庆历(1041.11——1048)

皇佑(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中毒暴亡

堂侄,收为养子

(5)宋英宗赵曙

生卒:1032——1067.136岁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6)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针)

生卒:1048——1085.338岁

在位:1067.1——1085.3

熙宁(1068——1077)

元丰(1078——1085)

(7)宋哲宗赵煦(原名赵名佣)

生卒:1077——1100.124岁。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绍圣(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8)宋徽宗赵佶

生卒:1082——113554岁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国(1101)

崇宁(1102——1106)

大观(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9)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

生卒:1100——115657岁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

金灭北宋北宋亡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赵构

生卒:1107——118781岁

在位:1127.5——1162.6

建兴(1127.5——1130)

绍兴(1131——1162)

禅位于子

养子

(2)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

生卒:1127——1194.668岁

在位:1162.6——1189.2

隆兴(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禅位于子

三子

(3)宋光宗赵敦

生卒:1127——1194.668岁

在位:1189.2——1194.6

绍熙(1190——1194)

被废

三子

(4)宋宁宗赵扩

生卒:1168——1224.857岁

在位:1194.7——1224.8

庆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开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

侄,养子

(5)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

生卒:1205——1264.1060岁

在位:1124.8——1264.10

宝庆(1225——1227)

绍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佑(1241——1252)

宝佑(1253——1258)

开庆(1259)

景定(1260——1264)



(6)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

生卒:1240——1274.735岁

在位:1264.10——1274.7

咸淳(1265——1274)

二子

(7)宋恭宗赵显

生卒:1271——132353岁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藏,后被冤杀

长兄

(8)宋端宗赵昰

生卒:1268——1278.411岁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



(9)宋祥兴帝赵昺

生卒:1271——1279.29岁

在位:1278.4——1279.2

祥兴(1278.5——1279)

由陆秀夫背负投海而死

元灭南宋南宋亡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

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

(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

(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

(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明代年表

年号纪年庙号名字即位时间即位年龄在位年数死时年龄世系

洪武1368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正月(1368.1)41......

3171朱世珍之子

建文1398惠帝朱允文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6)224朱元璋之孙

永乐1402成祖朱棣建文四年六月(1402.7)432265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1424仁宗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47148朱棣之长子

宣德1425宣宗朱瞻基洪熙元年六月(1425.6)281038朱高炽之长子

正统1435英宗朱祁镇宣德十年正月(1435.2)914朱瞻基之长子

景泰1450代宗祁钰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22830朱瞻基之次子

天顺1457英宗朱祁镇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31838

成化1464宪宗朱见深天顺八年正月(1464.2)182341朱祁镇之长子

弘治1487孝宗朱佑樘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181836朱见深之第三子

正德1505武宗朱厚照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151631朱右樘之长子

嘉靖1521世宗朱厚璁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154560朱右樘之侄

隆庆1567穆宗朱载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30636朱厚囱之第三子

万历1572神宗朱翊钧隆庆六年六月(1572.7)104858朱载后之第三子

泰昌1620光宗朱常洛万历四十八年八月(1620.8)391月39朱翊钧之长子

天启1620嘉宗朱由校泰昌元年九月(1620.10)16723朱常洛之长子

崇祯1627思宗朱由检天启七年八月(1627.10)181735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的历届皇帝

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

(1):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第一个庙号“太祖”

(2):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3):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6):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7):道光: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8):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9):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10)光绪: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11)宣统:溥仪是醇亲王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发懿旨,立溥仪为嗣帝,十一月初,溥仪登极,号宣统。

三年后,辛亥革命暴发,宣统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并优待清室,让宣统在紫禁城继续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的顺口溜

帮你记住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的顺口溜——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幽幽;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一种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魏:220~265(45年)

蜀:221~263(42年)

吴:222~280(58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西晋:265~317(52年)

东晋:317~420(103年)

南北朝:420~589年(169年)

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西魏(535~556)

北齐(550~557)北周(557~581)

随:581~618(37年)

唐:618~907(200余年)

五代:907~960(53年)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7)

后周(920~960)

宋:960~1279(300余年)

北宋:960~1127(100余年)

南宋:1127~1279(100余年)

与宋同时期

辽:907~1125(200余年)

金:1115~1234(100余年)

元:1206~1368(1206铁木真建国,1271年正是定国号为元,97年)

明:1368~1644(200余年)

清:1616~1911(200余年)

中华民国:1912~1949(3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至今

===========================================================================================

朝代歌

又称:历史朝代歌

其主要是方便记忆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称的歌谣。其形式多为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儿歌,或顺口溜。

历史朝代歌多是配合着“历史朝代年表”一同使用。

此处提供几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朝代歌:

第一种(通俗版)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简易版)

歌诀一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

歌诀二(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第三种[香港版本]

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互征伐,南朝篡位繁,

北隋灭南陈,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

西汉、新公元界线平帝分,

东汉、三国、西东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

元、明、清。

民国寿命短,

社会主义气象新。

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

第四首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名称??

五代?d?d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d?d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补充五胡十六国口诀: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附: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

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

夏朝前2100-1600启阳城

商朝前1600-1100汤亳→殷

西周前1100-771武王镐

东周前770-256周平王洛邑

春秋前770-476/洛邑

战国前475-221//

秦朝前221-206秦始皇咸阳

西汉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长安

新朝8-23王莽长安

东汉25-220光武帝洛阳

三国

魏220-265曹操洛阳

蜀221-263刘备成都

吴229-280孙权建业

西晋265-316司马炎洛阳

东晋317-420司马睿建康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420-581//

隋朝581-618杨坚大兴

唐朝618-907唐高祖长安

五代十国907-960//

宋朝北宋960-1127赵匡胤开封

南宋1127-1279高宗临安

辽朝916-1125耶律阿宝机上京

西夏1038-1227李元昊兴庆

金朝1115-1234阿骨打中都

元朝1271-1368忽必烈大都

明朝1368-1644朱元璋南京→北京

清朝1644-1911努尔哈赤北京

历史大事记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d?d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d?d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d?d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国学×参考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d?d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34年北魏分裂东西

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继承北周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d?d649年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d?d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d?d763年安史之乱

780年

目录

中国朝代历史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清朝皇帝顺序表: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

代代往下传

1汉朝和新朝

1.1西汉

1.2新朝

1.3西汉

1.4东汉

2三国

2.1魏

2.2蜀

2.3吴

3晋朝

3.1西晋

3.2东晋

4南北朝

4.1宋

4.2齐

4.3梁

4.4陈

4.5北魏

4.6东魏

4.7西魏

4.8北周

4.9北齐

5隋朝

6唐朝

6.1唐

6.2周

6.3唐

7五代

7.1后梁

7.2后唐

7.3后晋

7.4后汉

7.5后周

8宋朝

8.1北宋

8.2南宋

9辽

9.1西辽

10金

11西夏

12元

12.1北元

13明、南明

14后金、清

15中华民国和以后

16其他

16.1中华帝国(袁世凯称帝)

16.2满洲国、满洲帝国

汉朝和新朝

西汉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後元:前88年—前87年

始元:前86年—前81年

元凤:前80年—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初元:前48年—前44年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

竟宁:前33年—前33年

建始:前32年—前29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

阳朔:前24年—前21年

鸿嘉:前20年—前17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

绥和:前8年—前7年

建平:前6年—前3年

元寿:前2年—前1年

元始:1年—5年

居摄:6年—8年

初始:8年—8年

新朝

始建国:9年—13年

天凤:14年—19年

地皇:20年—23年

西汉

更始:23年—25年

东汉

建武:25年—56年

建武中元:56年—57年

永平:58年—75年

建初:76年—84年

元和:84年—87年

章和:87年—88年

永元:89年—105年

元兴:105年—105年

延平:106年—106年

永初:107年—113年

元初:114年—119年

永宁:120年—121年

建光:121年—122年

延光:122年—125年

永建:126年—132年

阳嘉:132年—135年

永和:136年—141年

汉安:142年—144年

建康:144年—144年

永憙:145年—145年

本初:146年—146年

建和:147年—149年

和平:150年—150年

元嘉:151年—152年

永兴:153年—154年

永寿:155年—158年

延熹:158年—167年

永康:167年—167年

建宁:168年—172年

熹平:172年—178年

光和:178年—184年

中平:184年—189年

光熹:189年—189年

昭宁:189年—189年

永汉:189年—189年

中平:189年—189年

初平:190年—193年

兴平:194年—195年

建安:196年—220年

延康:220年—220年

三国



黄初:220年—226年

太和:227年—233年

[[青龙:233年—237年

景初:237年—239年

正始:240年—249年

嘉平:249年—254年

正元:254年—256年

甘露:256年—259年

景元:260年—264年

咸熙:264年—265年



章武:221年—223年

建兴:223年—237年

延熙:238年—257年

景耀:258年—263年

炎兴:263年—263年



黄武:222年—229年

黄龙:229年—231年

嘉禾:232年—238年

赤乌:238年—251年

太元:251年—252年

神凤:252年—252年

建兴:252年—253年

五凤:254年—256年

太平:256年—258年

永安:258年—264年

元兴:264年—265年

甘露:265年—266年

宝鼎:266年—269年

建衡:269年—271年

凤凰:272年—274年

天鍹:275年—276年

天玺:276年—276年

天纪:277年—280年

晋朝

西晋

泰始:265年—274年

咸宁:275年—280年

太康:280年—289年

太熙:290年—290年

永熙:290年—291年

永平:291年—291年

元康:291年—299年

永康:300年—301年

永宁:301年—302年

太安:302年—303年

永安:304年—304年

建武:304年—304年

永安:304年—304年

永兴:304年—306年

光熙:306年—306年

永嘉:307年—313年

建兴:313年—316年

东晋

建武:317年—317年

太兴:318年—321年

永昌:322年—323年

太宁:323年—326年

咸和:326年—334年

咸康:335年—342年

建元:343年—344年

永和:345年—356年

升平:357年—361年

隆和:362年—363年

兴宁:363年—365年

太和:366年—371年

咸安:371年—372年

宁康:373年—375年

太元:376年—396年

隆安:397年—401年

元兴:402年—404年

义熙:405年—418年

元熙:419年—420年

南北朝



永初:420年—422年

景平:423年—424年

元嘉:424年—453年

孝建:454年—456年

大明:457年—464年

永光:465年—465年

景和:465年—465年

泰始:465年—471年

泰豫:472年—472年

元徽:473年—477年

昇明:477年—479年



建元:479年—482年

永明:483年—493年

隆昌:494年—494年

延兴:494年—494年

建武:494年—498年

永泰:498年—498年

永元:499年—501年

中兴:501年—502年



天监:502年—519年

普通:520年—527年

大通:527年—529年

中大通:529年—534年

大同:535年—546年

中大同:546年—547年

太清:547年—549年

大宝:550年—551年

天正:551年—552年

承圣:552年—555年

天成:555年—555年

绍泰:555年—556年

太平:556年—557年



永定:557年—559年

天嘉:560年—566年

天康:566年—566年

光大:567年—568年

太建:569年—582年

至德:583年—587年

祯明:587年—589年

北魏

登国:386年—395年

皇始:396年—397年

天兴:398年—403年

天赐:404年—408年

永兴:409年—413年

神瑞:414年—415年

泰常:416年—423年

始光:424年—427年

神麚:428年—431年

延和:432年—434年

太延:435年—439年

太平真君:440年—451年

正平:451年—452年

承平:452年—452年

兴安:452年—453年

兴光:454年—454年

太安:455年—459年

和平:460年—465年

天安:466年—467年

皇兴:467年—471年

延兴:471年—476年

承明:476年—476年

太和:477年—499年

景明:500年—503年

正始:504年—508年

永平:508年—512年

延昌:512年—515年

熙平:516年—518年

神龟:518年—520年

正光:520年—525年

孝昌:525年—527年

武泰:528年—528年

建义:528年—528年

永安:528年—530年

建明:530年—531年

普泰:531年—531年

中兴:531年—532年

太昌:532年—532年

永兴:532年—532年

永熙:532年—534年

东魏

天平:534年—537年

元象:538年—539年

兴和:539年—542年

武定:543年—550年

西魏

大统:535年—551年

北周

武成:559年—560年

保定:561年—565年

天和:566年—572年

建德:572年—578年

宣政:578年—578年

大成:579年—579年

大象:579年—581年

北齐

天保:550年—559年

干明:560年—560年

皇建:560年—561年

太宁:561年—561年

河清:562年—565年

天统:565年—569年

武平:570年—576年

隆化:576年—577年

承光:577年—577年

隋朝

开皇:581年—600年

仁寿:601年—604年

大业:605年—617年

义宁:617年—618年

唐朝



武德:618年—626年

贞观:627年—649年

永徽:650年—656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6年

干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684年

嗣圣:684年—704年



文明:684年—684年

光宅:684年—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690年

载初:690年—690年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692年

长寿:692年—694年

延载:694年—694年

证圣:695年—695年

天册万岁:695年—695年

万岁登封:696年—696年

万岁通天:696年—697年

神功:697年—697年

圣历:698年—700年

久视:700年—700年

大足:701年—701年

长安:701年—705年



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唐隆:710年—710年

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712年

延和:712年—712年

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至德:756年—758年

干元:758年—760年

上元:760年—762年

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永贞:805年—805年

元和:806年—820年

长庆:821年—824年

宝历:825年—827年

太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会昌:841年—846年

大中:847年—860年

咸通:860年—874年

干符:874年—879年

广明:880年—881年

中和:881年—885年

光启: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888年

龙纪:889年—889年

大顺: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干宁: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复:901年—904年

天佑:904年—907年

五代

后梁

开平:907年—911年

干化:911年—915年

贞明:915年—921年

龙德:921年—923年

后唐

同光:923年—926年

天成:926年—930年

长兴:930年—933年

应顺:934年—934年

清泰:934年—936年

后晋

天福:936年—944年

开运:944年—946年

后汉

天福:947年—947年

干佑:948年—950年

后周

广顺:951年—954年

显德:954年—959年

宋朝

北宋

建隆:960年—963年

干德:963年—968年

开宝:968年—976年

太平兴国: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咸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干兴:1022年—1022年

天圣: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宝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庆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治平:1064年—1067年

熙宁:1068年—1077年

元丰:1078年—1085年

元祐:1086年—1094年

绍圣: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建中靖国:1101年—1101年

崇宁:1102年—1106年

大观: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5年

靖康:1126年—1127年

南宋

建炎:1127年—1130年

绍兴:1131年—1162年

隆兴:1163年—1164年

干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绍熙:1190年—1194年

庆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开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宝庆:1225年—1227年

绍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佑:1241年—1252年

宝佑:1253年—1258年

开庆:1259年—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咸淳:1265年—1274年

德佑:1275年—1276年

景炎:1276年—1277年

祥兴:1278年—1279年



神册:916年—921年

天赞:922年—926年

天显:926年—938年

会同:938年—947年

大同:947年—947年

天禄:947年—951年

应历:951年—969年

保宁:969年—979年

干亨:979年—982年

统和:983年—1012年

开泰:1012年—1021年

太平:1021年—1030年

景福:1031年—1031年

重熙:1032年—1055年

清宁:1055年—1064年

咸雍:1065年—1074年

太康:1075年—1084年

太安:1085年—1094年

寿昌:1095年—1100年

干统:1101年—1110年

天庆:1111年—1120年

保大:1121年—1125年

西辽

延庆:1132年-1134年

康国:1134年-1143年

咸清:1144年-1150年

绍兴:1150年-1163年

崇福:1164年-1178年

天禧:1178年-1218年



中国朝代顺序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及皇帝
收国:1115年—1116年

天辅:1117年—1122年

天会:1123年—1137年

天眷:1138年—1140年

皇统:1141年—1149年

天德:1149年—1153年

贞元:1153年—1155年

正隆:1156年—1161年

大定:1161年—1189年

明昌:1190年—1196年

承安:1196年—1200年

泰和:1201年—1208年

大安:1209年—1211年

崇庆:1212年—1212年

至宁:1213年—1213年

贞佑:1213年—1217年

兴定:1217年—1222年

元光:1222年—1223年

正大:1224年—1231年

开兴:1232年—1232年

天兴:1232年—1234年

西夏

显道:1032年—1033年

开运:1034年—1034年

广运:1034年—1035年

大庆:1036年—1037年

天授礼法延祚:1038年—1048年

延嗣宁国:1049年—1049年

天佑垂圣:1050年—1052年

福圣承道:1053年—1056年

奲都:1057年—1062年

拱化:1063年—1068年

干道:1069年—1070年

天赐礼盛国庆:1071年—1075年

大安:1076年—1085年

天安礼定:1086年—1086年

天仪治平:1087年—1089年

天佑民安:1090年—1098年

永安:1099年—1101年

贞观:1102年—1114年

雍宁:1115年—1119年

元德:1120年—1126年

正德:1127年—1134年

大德:1135年—1138年

大庆:1139年—1143年

人庆:1144年—1148年

天盛:1149年—1170年

干佑:1171年—1193年

天庆:1194年—1205年

应天:1206年—1209年

皇建:1210年—1210年

光定:1211年—1222年

干定:1223年—1225年

宝庆:1226年—1227年



中统:1260年—1263年

至元:1264年—1294年

元贞:1295年—1297年

大德:1297年—1307年

至大:1308年—1311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佑:1314年—1320年

至治:1321年—1323年

泰定:1324年—1328年

致和:1328年—1328年

天历:1328年—1330年

至顺:1330年—1333年

元统:1333年—1334年

至元:1335年—134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北元

宣光:1371年—1378年

天光:1378年—1381年

明、南明

洪武:1368年—1398年

建文:1399年—1402年

永乐:1403年—1424年

洪熙:1425年—1425年

宣德:1426年—1435年

正统:1436年—1449年

景泰:1450年—1457年

天顺:1457年—1464年

成化:1465年—1487年

弘治:1488年—1505年

正德:1506年—1521年

嘉靖:1522年—1566年

隆庆:1567年—1572年

万历:1573年—1620年

泰昌:1620年—1620年

天启:1621年—1627年

崇祯:1628年—1644年

弘光:1645年—1645年

隆武:1645年—1646年

监国:1646年—1651年

永历:1647年—1661年

后金、清

天命:1616年—1626年

天聪:1627年—1635年

崇德:1636年—1643年

顺治:1644年—1661年

康熙:1662年—1722年

雍正:1723年—1735年

干隆:1736年—1795年

嘉庆:1796年—1820年

道光:1821年—1850年

咸丰:1851年—1861年

褀祥:1861年—1861年

同治:1862年—1874年

光绪:1875年—1908年

宣统:1909年—1911年、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

中华民国和以后

中华民国纪年「中华民国」,简称「民国」,公元一九一二年为民国元年。这并不是年号。

其他

中华帝国(袁世凯称帝)

洪宪。1916年,为期83天。

满洲国、满洲帝国

大同:1932年—1934年

康德:1934年—1945年

================================================================================================

框架学之三:《论语》解读

春节期间,又看了一遍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这本书是我读的几本《论语》注释书中我最喜欢的。

孔子的伟大就在于在几乎2500年前,他已经把该说的道理都说过了,后人很难超越他。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回到孔子时代跟他直接对话,后人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孔子的道理。朱熹同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儒,就是因为他注释的《四书五经》成为被官府认可的注释,任何人想通过科考必须“背诵”朱同学的注释。当然,这也是毁坏了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南先生对朱熹同学的注释就很不满意,在《论语别裁》中,充满了对宋儒的批评。

南先生的大部分观点我都同意,我也喜欢他把整个《论语》串起来理解的思想。南先生的注释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书,充满了各种历史和诗文故事,实在受益非浅。南先生在书的前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尤其欣赏:“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一直以来,我希望用另外一种方法来理解或者说整理一下我认为的儒学重点,就是用框架式思维来整理孔子思想。这是个很无耻的想法,因为我实在太卑微了,作为一个学数学的人,作为一个语文功底很弱的人,作为一个业余的论语爱好者,我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阐释儒学呢?南先生上边的话给了我勇气,只要不是“故加曲解”,对《论语》原文本意的理解,始终是有价值的。我今天的观点也许很幼稚,也许明天我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也许会由于有明显的错误而贻笑大方,但毕竟是我今天的思考水平。所以,姑且一试。

我的方法是先把基本要点找出来。看了很多研究孔子的书,看到很多人提炼出各种各样的词汇,我总是觉得不是特别解渴。前天深夜,怕影响家人休息,我躲在酒店厕所里,靠着洗脸台,在我的笔记本里习惯性地勾勒,把我认为的儒学要点罗列出来,然后对它们逻辑分类,最后画出一张图出来,就得出了下边的结论。

我认为儒学涵盖了两个主要领域:道德和哲学。在道德方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是儒学最高学问,讲的是道德的修养,“吾道一以贯之”讲的就是“仁”。礼是儒学的核心概念,讲的是道德的次序问题,所谓“礼让为国”。在哲学层面的关键词是“和”,和谐社会的“和”,“和”是中国文化的顶级智慧,它的表现就是“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嘛!被“仁”、“礼”和“和”所教导的古代知识分子,或者叫“士”,形成了一种“有为”的民族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礼、和、有为”这几个关键原则如果用一个框架来表示,我愿意把它们描述成这样一个框架:

凯文版儒家思想框架图



下边,我尝试着继续用框架的方式来分解一下这四个原则。没有办法,我是学数学的,框架就是我的拐棍,离开它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话呢!

一、仁:内圣外王,推己及人

“仁”是儒学的中心思想,太多的人解释过它。为了画好这个框架,我们学习南先生,先引入两个佛学原理。佛说万物只有三个理则:体、相、用。如一个茶杯,玻璃是“体”,“相”就是它的形状,“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体的东西。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下边的框架来描述:



“体”是跟自己相关的,“用”是跟别人之间的关系。借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仁”就再舒服不过了。我们先来看看“仁”这个字的组成,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二”。也就是说,“仁”首先是“做人”,“克己复礼为仁”,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这就是“仁”的体。“仁”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仁者爱人”,这是“仁”的用。有一个词来描述古代知识分子对于“仁”的追求目标是再准确不过了,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即仁之体,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象圣人一样;外王即仁之用,就是一个人对外要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要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下边这个框架就是对“仁”的描述:

凯文版“仁”字框架图:内圣外王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为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外王。

关于领导力,《论语》里还有两句话,我经常引用。一句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是讲领导人的自身修养,逻辑上就是仁的内圣。还有一句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是讲领导人的领导原则,逻辑上是仁的外王。几乎所有跟仁相关的话都可以用这个框架来解释。所以我曾经说这个框架是我开启《论语》的钥匙。

内圣的隐含逻辑顺序是由内而外。就是一个人要先做到自我的内心修养,然后才能去影响别人。比如说:“不患无位,患何以立。不求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你看讲的多好!自己修养不到,就不要埋怨别人不给你机会。还有一句话非常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你看,要想“安人”,首先要“修己”。我把领导力的第一层次定义为“修己安人”,这个以后再表。

外王的隐含逻辑顺序是推己及人。这也是孔子说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其实都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

孔子两次提到“吾道一以贯之”,“一”指的是什么被认为是千古之迷。其中一次曾子解释为“忠恕”而已。其实我同意南先生的话,一以贯之就是体用一贯,有体有用,既有内心修养,又有为人处事。

二、礼:自我抑制,对人谦恕

如果说“仁”是孔子关于道德的最高要求,那么它的表现形式就是“礼”,礼其实是关于道德的秩序。换句话说,如果仁是体,则礼则为用。这个框架怎么画,我想大家就都知道了。

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可以算是我在历史方面的启蒙书,我特别喜欢它两点,一是他能够紧紧抓住中国历史的“刺猬优势”:以农业为主营业务和以税收为政府的核心能力;而且他能够透视事件看到政治背后的道理,他明确指出儒家思想是帝制中国的宪法思想。后者跟南怀瑾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相当长的时间我不理解礼,不知道为什么孔子这么重视礼,直到最近几天又读了一遍《大历史》,我才完全明白了以下这些道理。

儒学中的“礼”,不仅仅指礼貌、礼节、礼仪等,而是社会秩序的礼,个人的礼,更深层度看它指的就是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人文文化。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礼”的来源。最早的时候,人们祭祀鬼神和祖先,形成一套固定的仪式;后来这些仪式演化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再后来,形式上的礼仪反应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这个秩序,就是礼的直接作用。

2-1、礼的内外秩序

当一个人跟另外的人相处的时候,礼的秩序是什么呢?简单一句话就是“卑己以尊人”,就是自我抑制,对人宽恕。画张框架出来先:

凯文版“礼”字框架图:卑己尊人



我们还有好多话是关于这个秩序的,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对待自己的要求是“温良恭俭让”,跟别人相处要“仁义礼智信”,你看不就是这个基本精神吗?所以说“礼”是“仁”的外用,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中国人的礼!我们其实早就忘了什么叫礼或者传统道德了,但是作为有传统的中国人,我们的礼早就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当中了,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了。无论我们的个体差别多大,如果把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跟把西方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我们跟他们在礼的方面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他们是富有侵略性的。所以我们说自己是“礼仪之邦”。

2-2、礼的家国秩序

仅仅明白礼是道德的秩序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它会成为中国帝制的宪法精神。为什么自汉武帝开始,各个朝代都把儒学作为正统学说来扶持,甚至皇帝到孔庙都要磕头。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2000年以前,当时中国是个巨大的农业国家,很多的时候多灾多难,所有政府的收入来自于对农民的税收,而且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税。(税的问题很有趣,研究透了税,几乎可以开启朝代政治的大门。这个以后再说)。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政府要管理一个宽阔的农村和繁多的农民家庭,而且当时没有数字管理,没有现代的通讯手段,怎么办?

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在产生了500年之后终于走到历史前台。儒家思想极为看中家庭的礼节,如子对父亲的孝,并且把家庭伦理推广到国家,强调臣民对君主的忠,承认君权的至高无上性。这才是皇帝推崇儒学,尤其是儒学中礼学的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没有精确化的数字管理,官僚组织治理庞大而分散的农民集团时,需要用抽象观念和意识形态来管理,这时儒家的礼和道德理念实际上成为一种纪律,一种约束民众的行为规范,成为帝制的基础。过去法律,尤其是刑法的基础都是儒家的礼教。皇权社会最终的裁判力量来自于皇帝本身的意志力,取决于他作为人的品德,而非组织机构上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实际上也成了国家的“宪法精神”。它承认皇帝的绝对权利,同时在道德上要求皇帝他同时具有照顾臣民的义务,除非百姓安居乐业,为人君的不能安逸。“民为贵,社稷为轻,君为次。”儒家礼法和传统成为约束君主的最重要工具。

相信你已经极度厌倦了上边罗罗嗦嗦的道理,我也是,还是让我们用两张框架图来表示一下吧:



知道上边的道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过去帝王会经常讲几句话:“礼让为国”、“以孝治天下”和“忠臣必出自孝门”等等了。这些实际上是国家的基础啊!

2-3、礼的相对顺序

五四的时候,人们反对儒家思想,因为儒学里有很多很过分的话,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等等。所以大家号召打倒孔家店。其实真的冤枉了孔子,孔子从来没有说过这些话,这些话都是后期的大儒,如董仲舒、朱熹等人说的。他们的确宏扬了儒学,使它成为正统;然而,他们也在过程当中加了不少私货进去,结果影响了儒学的成分。

如果我们来看《论语》原著,孔子思想反倒是很民主和开明的呀。在两个第三方之间,他提倡礼有相对顺序,而且是尊者先表示礼才可以。如“父慈子孝”,就是父亲首先要慈祥,儿子才孝顺;“兄友弟恭”,就是哥哥首先要对弟弟友好,弟弟才尊重哥哥。他的名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直被人批评,认为这就是“三纲”,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首先做得象君主一样,然后臣子做得象臣子一样”,后半段的顺序也是一样的。在最忌讳的君臣关系方面,一方面儒家承认君主的集权,同时也对君主有很多约束和要求,要承担照顾臣民的义务。孔子在回答鲁定公关于君臣之道的问题时是这么回答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的话就更直接了,他的名句是:“民为贵,社稷为轻,君为次。”他还讲过一句狠话:“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贼”。荀子也讲过:“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他还有一句千古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看这些先儒多么有风骨啊!所以我们明白为什么诸子百家时期是中国思想家的黄金期啦。

还是让我们用框架来表示吧:



以前我们总是很讨厌“礼”,看了上边几个框架图,我们就多几分对“礼”的了解和理解,其实它并没有离开我们,一直在我们举手投足间存在着。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

三、和:极高明而道中庸

“和”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最高智慧了。如果你去一趟故宫,会发现三大殿的命名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都来自于《周易》,都是对“和”状态的描述。“和谐社会”,其实本意不错,在“阶级斗争为纲”理论中是没有和谐社会的概念的,它也只存在在中国的古文化中。如尧的时候就提出“协和万邦”的概念。简单地说,“和”代表着事物之间最和谐的关系。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相对应的另一个事物。宋朝理学家张载先生写过一首著名的哲学诗,可以描述事物之间的哲学关系:“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1、二分法:非黑即白

所谓二分法就是上边说到的前三句,冯友兰先生曾经把最后一句话改成“仇必仇到底”来描述二分法,单边主义和阶级斗争为纲。我们可以用下边的框架表示:



在MAO的时代,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是地地道道的二分法。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二分法。当刘少奇提出在经济领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MAO既而提出:经济的上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思想上的阶级斗争还是主要矛盾!这太可怕了!当时的中央党校校长提出“合二为一”,则立马被打倒在地。布什的单边主义也是二分法。你不尊崇我们的理念,我就要打你!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单边主义的顶峰表现。单边主义来源于西方的丛林法则,这是跟中国的传统礼文化绝对不一样的地方。

2、阴阳圈:负阴抱阳

同样是两个相对立的事物,在中国古文化的环境中,就产生了非常伟大的阴阳圈关系。它几乎可以描述任何相悖的事物(概念)之间的关系。它们除了是对立关系之外,还可以互相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逻辑关系。



比如我们讲“危机”,在英文中是“danger”的意思,在中文中却同时包含着danger和opportunity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智慧在描述危机关系的时候指出,危中有机,机中有危;最倒霉不过50%,最幸运也不会超过50%;危可以转化为机,机也可以转化为危,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你看,跟简单的非黑即白相比,阴阳是多么有智慧啊!

3、和:中庸之道

中庸被现代人批评了很久。一般来说,中庸被认为是“妥协”、“折中”、“没有原则”。其实,我认为大家误解了中庸,如果中庸是这么没有智慧的,也不会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说法了。中庸绝对不是妥协,它是“第三条路”,是一种能够“化解”两个相悖事物的极高的智慧的思考。我们再回到张载的诗,“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描述的就是这个“和”状态,在两个“相对”的概念中间,一定可以找到一个超越他们之间矛盾的“和”概念。

凯文版“和”字框架图:中庸之道



我已经完全忘掉了以前有没有学过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提出“正、反、合”的概念,我不知道是不是跟这里的中庸之道是一样的逻辑概念。我也没有特别研究过佛学中的“不二”的概念,我感觉它跟这个框架图也有相通的地方。

对于“和”的描述,更多出现在《易经》和《中庸》里边,在《论语》中不多,但也有几句: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无可无不可;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等。

任何矛盾都有它的化解之道,如果我们找不到,只能说我们的智慧还不到。所以我说“仁”和“礼”是道德层面的概念,而“和”是哲学和智慧层面的概念。

四:有为:自强不息

在我们了解了“仁、礼、和”这三个概念之后,我们要回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层面上来看。什么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呢?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已经提过,是两句话: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实就是儒家的精神,也可以用另外两个字来概括:有为。

儒家和法家都讲“有为”,但不太一样。儒家的“有为”指的是“为而无所求”。儒家讲要承担责任,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儒家其实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他讲究“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记”,还有“尽人事,听天命”。

《论语》里有很多描述“有为”精神的话。比如:“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也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主张,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啊。

孟子也有很多关于“有为”的话,比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等。

后世关于“有为”的话就更多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可以说,“有为”的思想已经深深浸入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为什么中国人现在工作比美国人努力?因为中国人潜意识里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光宗耀祖。为什么这么多的加班甚至节假日都在工作?为什么这么多的过劳死?其实都是“有为”背后惹的祸!

“仁、礼、和”,加上“有为”,就是我理解的儒家思想要点。儒家思想是个大宝库,每个人看都会不一样,就算同一个人,每进去一次的收获都会跟上一次不一样。但是,重要的是要行动,要开始用自己的筐子来装一些宝藏回来。哪怕最后发现拿回来的不全是宝藏,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思考的过程当中,这些东西其实已经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了。

框架学四:道家思想之为人处世篇--退身以让

在我的文章中,不停出现的一个字就是“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我们来解一下这个字,会发现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日月星辰组成的“天道”;第二部分是由“之”旁引申出来的“地道”;第三部分是由“自”旁引申出来的“人道”。



所谓道,即规律,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规律,包括天道代表的形而上的规律----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它是怎么运行的等等;包括地道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规律---道理;包括人道代表的为人处世的规律---道德等等。天、地、人合起来就是三才。孔子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三才之道焉。

我来理解道家思想,也依据三才之道的思维框架。道家思想的框架图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地道引申为哲学思维,我用四个字“相反相成”来表示。2)人道引申为为人处世,我用“退身以让”来表示。3)天道引申为治国之道,就是治国要效仿天道,叫做“无为而治”。



在所谓“内圣外王”中,内圣代表人的自我修养,一般用儒道兼修来表示,就是要同时用儒道思想。儒和道可以说是中国人思想的两面镜子(林语堂语),儒家讲究有为,代表进取的智慧,道家讲究无为,代表放弃的智慧,一个人只有能够同时学会进取和放弃,才是个大修为的人。(关于儒道互补和比较,我以后会继续谈到。)我先读的是《论语》,是儒家的东西,觉得跟自己以前的状况非常契合;近半年开始学习一些道家的思想,越学习越受它的影响,我能够做出辞职的决定可以说是深深受了道家的影响。

我来理解道家的为人处世思想,觉得可以用“退身以让”这个词来表示。为人处世逻辑上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另外一个层面是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每个层面基本都可以用两个关键字来表示。自我修为方面的两个关键字,一个叫“缺”,另一个叫“退”。人际关系方面关键字,一个叫“让”,另外一个叫“柔”。以我现在的浅见,缺、退、让、柔代表了道家的处世哲学。越体会,我觉得越有道理。



一、我们首先看一下自我修养层面。

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说得简单一点,这种哲学思维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想“得“,但是你得到的最终一定会失去,你得到的越多可能失去的更多,因为在“得”中蕴涵着它的对立面“失”。你看那些贪官哪有最后不报应的!如果你想真正的“得”,必须首先考虑“失”。所谓“舍得”的意思就是不舍不得,没有舍弃就没有真正的得到。“舍”至少要做到“不贪”,不要贪那些能够给你带来恶性后果的东西,不该得的东西得到的越多越危险。不贪,包括对名、利、权的不贪欲。从程度上看一个是缺,即不求全;另外一个是退,即功成身退。30岁以下的人很有可能听不懂这个道理,你可能会认为你在讲什么呀?太消极了吧!也许我表达不清,让你以为是消极,其实不是。缺和退的本质不是为了退,而是为了更好地获得,为了更大的成功,这是非常积极的一种方式,是非常智慧的一种方式,不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是理解不了的。谋定而后动,匹夫之勇是没有价值的!

1、缺---不求全

“缺”字背后有很多哲学逻辑。1)首先是“物极必反”,老子讲过“否极泰来”、“剥极而复”,你倒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好运就要来了;你发达到极点的时候就要衰落了。千万别求全,别求满,一到极点就要转运了。有一次体育频道请白岩松来做在线,有个网友问白一个问题,说你认为中国足球以后会怎么样。白岩松说了一句很有“智慧”的玩笑话:中国足球一定会越来越好!主持人很纳闷,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老白说因为中国足球已经糟糕到极点了,已经不可能再糟了!什么事情到了极点的时候,一定会转折。有人说现在互联网管制太严了,我则认为,现在其实是好机会,管制最严的时候意味着之后将开始放松,所以在这个时候坚持下去的以后一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如果说舆论环境太松了,网络媒体太牛了,这个时候要倒霉了。大家还记得2003年,有人说那是“网络之年”,孙志刚案件、孙大午事件、刘涌案件、哈尔滨宝马案,一个接一个,互联网多牛,甚至被人认为存在着“网络审判”这个词。但是物极必反,一下子到了2004年,政府严格管理网络媒体,一夜之间,我们的搜狐视线没有了,传媒频道不在了,总编在线不能做了!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2)另外一个是“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依”,在福中有祸,千万不要认为你现在所拥有的就是未来一定能够真正拥有的。老子还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多好!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会有危险。“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你看到哪个家庭能够做到永远有钱,能够一直守下去的?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将叫郭子仪,赫赫有名,五女拜寿讲的就是他的故事,是古时候难得的能够福禄双全而又高寿完存的功臣。皇帝赐给他一个大大的府邸,老头拄着拐杖去看,对工人说要给我好好盖,盖结实点!瓦匠说,我们祖孙三代在京城盖房子,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我们盖的房子倒塌过,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住我们房子的房主,很难有能把房子传过三代的。老郭一听这话,说,好!你们爱怎么盖就怎么盖吧!转身走了,再也不来看了。房子不会塌,人却不能持续富贵!“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又富又贵又骄纵不是找倒霉是找什么吗?越高贵,越要小心,越要夹着尾巴做人,可惜真的没有人明白这个道理!

2、退---功成身退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功业可以了,名声可以了,你也该退了。除了职场上的功成身退,还有军事上的穷寇莫追,商场上的见好就收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能说什么事情是你做的就是你的,你做的不等于是你拥有的。很多企业的创始元老说这个江山是我打下来了,我要做这个江山。凡是这样想的没有能够得到好结果的,或者他自己很惨,或者企业被内乱搞坏结果他什么也没有了。你只有不去想着要占据、要独享,你才能真正拥有!这个功名富贵才能真正的不离开你。什么时候离开呢“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该转折的那个时机叫“常”,什么时候该转不转,就要倒霉了。对“势”的判断要依据“常”。但真的能够发现这个“常”机,并能够果断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少之又少!

3、我们举一些“缺”的例子。

《易经》看世界始终都在变化之中,始终是不圆满的。佛学对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就是能容忍许多缺憾的世界。每个人都希望月亮每天都是那么圆的,但是每个月月亮圆的时候只有那么两三天,“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不要讲我什么都占了,我又有名,又有利,还有漂亮的老婆,什么都占了,什么都是你的,你的人生达到了完美!那不可能的!曾国藩的书房叫“求缺斋”,就是要求自己要有缺憾,不要圆满,太圆满了就完了,做事就要留一点缺憾。

1)我举《商道》中杯子的例子。200年前朝鲜有个首富,叫林尚沃,比今天中国的丁磊还有钱。林有个杯子,叫“戒盈杯”。林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一杯”,这个杯指的就是这个戒盈杯。什么叫戒盈杯呢?戒盈的意思是酒千万不要倒得太满。那个杯子很神奇,如果杯子倒七分满的酒,就是七分酒,正常如其他的杯子;但是如果想倒满的话,则倒多少酒都倒不满,把一坛子的酒倒到这个杯子里都倒不满!那么多的酒就都不见了!林尚沃从这个杯子里悟出了人生和商业的道理,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太满,财富也不要追求太满。一个不求满的商人反倒成了首富,那些营营计较的人反而什么都得不到,这个道理还不够清楚吗?所以林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一杯”!

2)再讲一个鼎的故事,还是林尚沃这个朝鲜前首富的故事。有一个人要造反,跑来找他,说天下这么腐败,你跟我起来革命吧!革命成功之后你就是一等功臣,我让你让丞相,那么你将除了是朝鲜首富之外还是朝鲜第二有权利的人,你还将名垂千古,成为一代伟人。我的军事方面都准备好了,就是缺少你这样一个有理财天赋的人加盟,革命毕定成功,腐朽的政府毕定被推翻!林很踌躇,我该怎么办呢?跟他一起革命的话,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如果我拒绝他,政府的确很腐败,万一他成功了我怎么办?我现在拒绝他他也会杀了我呀?踌躇不知道该怎么办。忽然想起一个事情,他以前在山上修道,临别时师傅留给他一张字条,让他在危险的时候拆看。打开一看,上边之后一个字:“鼎”。鼎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怎么能够救我呢?他搞不明白鼎是什么意思,就去找朝鲜的一个大学者,说我现在遇到一个危机,师傅告诉我“鼎”字可以解救我的危机,请问鼎字什么意思?鼎是什么意思呢?是过去国家的象征。大学者讲了一个故事,是中国春秋时候的故事,当时的霸王是楚庄公,他很有势力,诸侯都怕他,尊他为霸。当时周天子还在,名义上是所有诸侯的领导。楚庄公心里不舒服,我是霸主了,可是上面还有一个周天子,我能不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呢?然后他带着军队就到了周天子都城的旁边。周天子就派了一个大臣去见他。楚庄公问了那个大臣一句话,你知道鼎有多重吗?周大臣立刻明白了,鼎是周朝的象征,他现在问鼎的轻重,就是想问周天子的天下有多重,是否可以取而代之的意思。周大臣回答说,鼎的轻重不在于它的重量,而在于它的德行。德行低,鼎再重也压不住天下;德行高,鼎再轻也可以得到天下。现在周天子的德还没有失去,现在不是你问鼎的时候。即使你得到了鼎,你会失去人心和德行,你也得不到天下。楚庄公一听,很有道理,就带着军队打道回国了,再也没有挑战周天子的权威。这个故事就是“问鼎轻重”的故事。鼎有三条腿,代表三件事情:名、权、利,这是天下人都想要的东西,不是名,就是权,不是权就是利。问鼎轻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千万不要想什么都拥有。如果三个东西同时拥有在你的手里,就象鼎的三只腿都合在一起了一样;如果只有一个脚在顶着这个鼎,你想想看,这个鼎一定会倒下去的,你也就完蛋了。你想当官,就是选择了“权”,那就不要逐“利”,当官逐利就变成贪官了,贪官一定会完蛋的。你既然选择了当官就要好好当官!学者也好,文人也好,专家也好,艺术家也好,求的是“名”,就不要去追“权”,好好当你的名人,做你的学问就是了。名人当了官员,既损失了原来的身心自由和轻松,又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官为民谋福,还要捞上一笔,这样其实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搞不好要落个心理分裂症。同样,商人就当你的商人就好了,守商人的本分,不要涉足权力。什么都想得,就像一个脚的鼎一样,一定会倒下来。林尚沃听了这些话之后豁然开朗,我已经有钱了,干什么还要去追求权和名呢?没有必要啊!我就算以后能够得到权和名,但最终一定会全部失去!他就决定不参与革命了。果然革命失败,他得到了保全。

这个问鼎轻重的故事很好,世上就这么几件事,想什么都占全了,有钱,有名,有权,还有花姑娘,如果你的德行不够,只用一个脚来顶这个鼎,你是顶不住的,它一定会倒下来!如果世人真正理解了这个故事,就不会做那么多的傻事了!不要什么好的东西都是你的。不要做暴利的行业,不要追求不正当的利润,否则必有后患。那些做毒品生意的人、做赌场生意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逼良为娼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要骄傲,越得意越要谦虚谨慎。招聘的时候不要招聘第一名的人,不要招聘学习最好的人,在学习上是第一名的人往往在其他方面有缺陷,最后的事业不一定最好。你看看你班的同学,小学、中学、大学,你说第一名的人他怎么着了?他在某一个地方走得太急了,他就会失去更多。

4、我们再举关于“退”的例子。

你知道刚出生小孩的手是什么样的吗?是握着的。你知道人死了之后,手是什么样的吗?是放开的。人生下来好象就是为了攫取,但最后什么都带不走,一切都是空的。甚至很多人就是死在了这只手上,就跟猴子一样。你知道印度人怎么抓猴子吗?用一个网,上边留一个洞,小小的洞,在网的另外一侧放着许多猴子喜欢的果仁。猴子把手钻进这个洞,就抓住了果仁。但是洞口很小,握着拳头就收不出来了。其实它一收手,把果仁舍弃掉,就可以把手拿回来,但是他就是不松手,结果被猎人轻松抓住。可笑吗?可笑!有这样的人吗?太多了,比比皆是!为了抓什么东西,不舍弃,结果人就被抓住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你看看这些年来,那些企业家们,那些官员们,凡是贪婪的人有哪些不被抓住的!有的人为了抓钱,有的人为了抓权,有的人为了抓名,偶的人为了抓面子,有的人为了抓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但是就是为了抓这个东西,最后有的把健康丢掉了,有的把名声丢掉了,有的把身家性命都陷进去了。你愿意当那个猴子吗?如果不愿意,就要明白一个道理:人要敢于放弃,有舍才有得,不舍弃小利得不到更大的自由。

1)姜子牙帮助周武王打下江山之后,并不留恋都城的繁华和治国的权利,他知道那些不是他应该再继续的了,就立即到自己的封地齐国去了。齐国是姜子牙的,他乐于放弃治理整个国家,而去选择建设齐国,最后留下了一个强大的齐国给后人。张良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立了大功,打下江山之后,他淡薄名利,懂得谦退韬晦,没有在政府当官,只是要了一个小小的地方留城作为封地,自己在那里读书修炼,其乐陶陶。后来发现,凡是要大封地的人全都给刘邦杀了,而张良以自己的功成身退得到了保全。大家都知道范蠡的故事吧?他知道勾践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富贵,于是在勾践称霸之后,立即功成身退,带着西施泛舟西湖,同时做生意赚大钱,过上了多么快乐的生活。姜子牙、张良、范蠡都是比较好的功成身退的例子。你会说,他们多傻啊,工作那么努力,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却得到那么少!但其实他们得到的最多,他们得到了自己身心的自如,得到了一种“自由度”,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尽管从世俗角度看事业舞台变小了,但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舞台其实变得更大更开阔更自如精彩。

2)韩信则是个非常不懂得退让的人。他功劳非常大,战争中间甚至有自立的念头。建国后,一开始他被封为楚王,后来被怀疑谋反,被抓起来,证据不足;又被贬为淮阴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也不允许他到自己的领地;最后又被怀疑谋反,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抓起来,杀了。在韩信最高潮的时候,如果他帮刘邦,刘邦成;如果他帮项羽,项羽成。这么厉害的人,没有人比韩信更厉害了,最后被杀了。为什么?韩信总是心怀一些东西,永远心怀怨艾,我当年怎么怎么样,我是有功劳的人,别人对不住我。手里总是放不下昔日的光芒,放不下自己重新占据政治中心舞台的欲望,放不下对那些其实不存在的机会的一种若有若无的渴望,最后自己成了那个猴子,被抓住了,被杀了。他忘了其实时势环境都发生变化了,他过去拥有的在新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存在了:“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小利最后丢失的更多!也许金钱、地位这些实际的东西容易舍弃,但是那些虚无缥缈的你觉得很重要但其实已经不重要的东西,其实舍弃起来更难一些。所以说道家是关于舍弃的智慧,舍弃是需要有大智慧的啊!一个人就知道冲冲冲,什么目标我想同时得到,不知道得到这个东西的同时也会另外的东西。

人和人之间相处其实也是“舍得”的道理,你给予别人越多,别人同样也会给你很多。你什么都不给别人,别人什么也不会给你。自私的人,其实是得到最少的人。

所以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有两个字,一个是缺,即不求全,一个是退,即功成身退。现代人讲EQ,一个EQ不好的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个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缺和退,实际上就学会了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也就提高了自己的EQ,在组织中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二、我们再来谈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老子认为在人和人交往当中,要用柔弱对刚强,用忍让对强硬,最后达到“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地步。人和人相处从层次上分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让”,一个是“柔”。

1、让---退身以让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报怨以德”等,这些都是关于“让”的道理。《易经》里有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实际上成了道家思想中为人处世的最重要原则。

2、柔---以柔克刚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守柔处弱: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武当派的太极功,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你打过来,我退,我退,我退退退,等退到你的力气衰了,“时”和“位”已经发生变化了,新的“势”已经形成的时候,我再反击。一反,你就败了。柔道,或者曰隐忍,都是“以柔弱胜刚强”之意。

现在流行“亮剑”,说面对天下第一高手,明知不敌,也要亮剑,也要迎战。这更多讲的是精神。敢不敢亮剑是一回事,能不能战而胜之是另外一回事。你一伸手,对方一剑把你搞死了,你还搞什么搞!亮剑是需要时间的变化,需要有形势的变化来配合的。不要轻易出手,一旦出手而不能得手,讲非常被动,要保证自己出手就赢。你看那些老是跟人家吵架的人,他根本吵不赢,大家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知道他吵架的功力了,他自己就丧失力量了;那些平时根本不跟人吵架的人,关键时刻说出一句话就很硬。“夫常不言,言之必中”!以柔克刚中柔的目的不是为了忍,是告诉你除了硬对硬之外还有别的选择的,我可以用柔的方式得到这个东西。这虽然看起来时间上可能更长,但更稳妥,更深远,负面破坏力小。

3、退身以让的例子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张廷玉,是康熙时代的大学士,他的老家在山东,他的家人要盖一个新宅院,隔壁的邻居也要翻盖自己的宅院,两家人同时往中间争宅基地。张廷玉的家人给张廷玉写了一封信,张廷玉是丞相,他们希望他能够跟当地政府说句话。张廷玉回了封信,非常好的一封信:“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争了半天争了什么呢?争来争去得到什么呢?后来张家主动让出三尺,邻居一看也让出三尺,最后中间空出一个六尺巷,传为美谈。毛泽东后来跟苏联人见面时引用了这首诗,借此表达在边境冲突中各让一步的意思,可惜翻译不知道怎么翻译,苏联人也没有听明白。

为什么舜把天下禅让给了大禹,大禹治水治了九年,踏踏实实的,不争功,不自夸,舜谓之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这么多人,只有你不夸耀自己有功劳,但是天下谁也跟你争不了功劳,结果舜就把天下给禹了。邓小平很聪明,邓小平在外交上有个策略就是“永不当头”,“不结盟”。邓小平太聪明了,这就是道家的“让”字思想。

与人相处要保持低调、礼让,不积怨,让一让,无所谓。不要想什么都跟人家争。有一种人很有才华,可以就爱抱怨,埋怨,评论,批评,争论,吵架,甚至骂人,凸逞口舌之利。这样的人其实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一般下场都不好。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名士叫弥衡,才华横溢,冠绝四海。可是他有一点不好,因为自己太有才华了,就瞧不起所有的人,老骂人,谁都骂,看见曹操也骂。因为他是名士,曹操也不愿意落个骂名,就把他送给刘表。见了刘表之后,骂刘表,刘表也烦了,就把他送给一个大将叫黄祖的。结果他同样连黄祖也骂,最后黄祖下面一个大将忍不过,杀了他。年纪轻轻,才华横溢,什么都没有做,就轻易丧命了,这样的骂人有必要吗?这样的人生有价值吗?有的人愿意争论,什么都跟人家争,吵架,争论,有必要吗?有什么用呢?什么都争,结果什么都争不着。佛教讲不两舌,口舌之利是没有用的。

跟竞争对手商战,跟合作伙伴谈判,要给对方留一口气,这样你自己才有气;对方没气了,你自己也没气了。让一让怎么样,双赢才可持续发展。占小便宜吃大亏,吃亏就是赚便宜。退身以让,不是懦弱的表现,是有涵养的表现,是有更长时期战略的表现。

4、以柔克刚的例子。

朱熹写过很有名的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舟童)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昨天晚上下雨了,江里面的水涨起来了。没有水的时候,这个船怎么推都推不动。水来了,船涨起来了,一个竹竿下去轻轻一推就动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在没水的时候推船呢?干什么不等等,等水来了之后再推呢!太极就是这个意思。太极功夫认为世界是有“时间”这个纬度。除了考虑物理的环境,一定要考虑时间的环境,等时间过去了,新的情况发生了,在合适的时候反击的时候,就跟江中有水的时候来推船一样,四两拨千斤,多么容易啊!

古代有很多关于“柔”的案例,比如刘邦鸿门宴以柔克刚,是最有名的。刘秀的哥哥被皇帝杀了,刘秀忍,低调,自我批评,结果皇帝放了他,让他去河北,他终于有机会重振雄风。想想如果他当时一怒之下就动手打起来呢?可能连他自己都得送命。98年的时候大陆给台湾海发射了三颗导弹,本来要恐吓台湾人民不要选择台独,结果反倒激怒了台湾人民,把陈水扁送上台了。这就是以刚对刚的后果。胡锦涛很聪明,我不打你,我送熊猫给你!结果弄得陈水扁很尴尬。这是胡锦涛在搞统战,打导弹把人搞急了,反倒搞破坏了,现在送熊猫,水果免税,学历认可,小小的台湾,让你三尺又何妨?无所谓的。胡在等什么呢?就等着“江边春水生”。到了一定的时候,如果台湾经济80%靠大陆,台湾想不统一都不行了。现在无所谓。所以台湾的企业在大陆多优惠都无所谓的,赚钱就赚吧,台湾的学历在这边认,无所谓的,全来拿我的工作机会也无所谓的,最后就分不开了。胡就是以柔克刚,你以为是退让吗,你以为是软弱吗,那是更高智慧的做法。所以马英九说胡这个人很厉害。“为之亲”和“为之君”是两种领导方式,为之君一定要权威,要严厉;为之亲以情感的方式对待你,是不是也是一种方式呢?或许是更高的方式呢!

道家讲个人修养要求缺和退让,跟人相处要礼让和柔弱。学习道家的处世就是把“缺、退、让、柔”这四个字重点理解一下。我还很年轻,也没有能够完全体会它们的真谛;但是对这四个字越体会,越觉得里边有东西有内容。很多人认为道家是阴谋家,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明白道家。我愿意穷毕生之力来体验这些道理。

唯有我们做到“缺、退、让、柔”,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框架学五:法家思想及儒法兼用

法家思想似乎离我们很远,一呢,它不象儒、道、佛那么深入人心,基本每个读书人都知道;二呢,我们近代的法律基本都是从西方学习而来的,在感觉上传统中国是个不太讲“法”的国家,甚至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中国还有“法家”这么一个学派。但实际上法家太重要了,在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中,各朝统治者表面上追捧的是“儒”,但实际上用的是“法”,所谓“阳儒阴法”或者说“儒表法里”就是这个意思。法家对中国政治的实际影响力远远超过道家。不仅仅在“封建时代”,在49年建立人民共和国之后,法家还是重要的治国思想。

我们的长辈们经历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学生们对儒法等传统思想的了解过程说起来滑稽,是从批判林彪开始的。林彪摔死之后,要批判他,江青派人去搜查林彪的家,翻出不少林摘录的孔孟语录。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林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后来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孔子算倒了霉了,死了2500年了还被拉出来跟林彪一起受批判。后来继续发动“评法批儒”运动,矛头又指向了被成为“党内大儒”的“周公”。为了准备这些批判工具,人们开始大量阅读古文,从里边寻找批判的工具。我看到一个人在他的书里说他接触《论语》就是从一本逐字逐句批判《论语》的书开始的。批判的话他没有接受,被批判的东西反而打动了他,这倒是批判者所始料不及的了。

法家思想及其渊源:

法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法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里最后出现的一个学派。不象儒家有唯一明确的代表人物---孔子,道家有唯一明确的代表人物---老子,法家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物。一般来说,学术界认为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分为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他主张在政治和治国方术中用“势”,即权利与威势最为重要;第二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权术谋略;第三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和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这三者都必不可少。他认为: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的作用;他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从捉摸,这是“术”;他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跟儒家相比较,法家有一个进步的地方,前者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在过去,在尧舜时代,在文武周公时代;而法家则认为,新的情况势必产生新的问题,只能用新的方法来解决,“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毛泽东在评法批儒中说:历代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们都主张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则满口仁义道德,主张厚古薄今,开历史倒车。他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也绝对不能把法家当作现代的法学或者法律,法家归根到底是“帝王之具”,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势的实质是强权威慑,术的实质是权术阴谋。一个人如果想走集权主义道路,组织大众,充当领袖,则法家是可行的。它为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的统驭之术。MAO之所以如此偏爱法家,一方面是推崇其富国强兵的主张以及在中国完成大一统的历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家的理念跟他本人“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专政”的治国思想相结合。

除了学术之外,历代可以归入法家的改革者也有几个人。管仲可以被称为法家的鼻祖,商鞅变法最有名了,而李悝的变法,尤其是对税制的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秦后汉朝的桑弘羊、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有时也被列入法家,但我觉得他们其实跟邓一样,是时代的改革者而已,谈不上是“法家”。

在帝王层面,秦始皇是帝王中法家的代表者,曹操也可以归为法家,朱元璋尽管大力推行宋明理学,但他是实实在在的法家皇帝。MAO曾经主张为曹操翻案,他也说过殷纣王的好话,并一再为秦始皇翻案,自称“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写了一首著名的为秦始皇翻案实际上表明他自己的治国方式的文章: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让我们回到法家思想本身,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是来画个框架先:

法家思想框架图



法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原则:法、势、术。

1)所谓势,指权力与威势,一个领导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就是“势”。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秦始皇之前秦朝有个国王叫秦襄王,有一次生病了,有些百姓向神灵祈祷他的健康;等到他病愈的时候,百姓们杀牛宰羊来感谢神灵。秦襄王听说之后,不但没有奖励这些百姓,反而责罚了他们和当地的地方官。大臣们很奇怪,他说:百姓之所以为我所用,是惧怕我的权势,而不是因为我爱他们。如果他们现在这样做,说明我已经放弃了权势而与他们讲仁爱了。这样很危险,他们就不怕我了。所以我要责罚他们,以绝爱民之道,立法势的权威。”“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听听,这是什么逻辑!用现代话说,势讲的是领导的职务权威。很多国家机关、公司单位的领导人一定要做出跟下边人等级分明的样子,其实本质道理来源于此。他们认为领导就是要让下属怕的。势的核心是“独断独揽”,所有现在企业领导的“一把手”思维,或者说是“天才+1000个助手”的思维,本质上是“势”的影响。

2)所谓术,指政治权术,皇帝驾驭人时,神出鬼没,这就是“术”。势是目的,术是手段,在过去来说,术就是皇帝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的权术和方法。“人臣太贵,必易主位。”用现代话说,讲的是领导如何“管理”下属。每次去机场我都要去逛逛书店,几乎每次都失望而归,书店里管理学方面大多数的书都是关于此类“术”的书,什么管理下属的36招啊什么的。现在一个流行是把所有的古代的书,都跟“管理”和“权谋”挂钩,从周易学权谋什么的,让我非常的讨厌。的确很多领导者愿意用权谋的方式来驾御下属,但这不是常道,是不正常的。曹操同学就擅长此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他编了一个故事,说自己睡觉时会杀人,让人不要在他睡觉的时候接近他。他的一个侍妾看到他睡觉的时候被子掉了,就来给他盖被子,果然被他起来杀掉。曹醒来之后,还故做不知。隋文帝也乐于此道,为了考察大臣是否廉洁,他自己给他们设置了一些圈套,安排人给大臣们行贿,结果很多人中圈套,就被杀了。

3)所谓法,指法律和规章制度,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绩效评估,说话算数。商鞅同学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担心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就在南城竖起一个大木头,然后公告天下: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城,赏10金。开始时,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个家伙要干嘛,没有人相信他的话。后来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50金。人们更是疑惑而又奇怪了,更认为是个骗局。后来人们怂恿一个愚汉去搬这个木头,当他把木头搬到北城的时候,商鞅果然给了他50金。举国为之轰动,人们相信商鞅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了。借着这个信任,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事业。

儒法之争:

法家和儒家历来争论很大。儒家推崇“王道”,法家向往“霸道”。儒家认为法家严刑峻法,急功近利,法家认为儒家迂腐可笑,纸上谈兵。孔孟两个人周游于列国,希望国王相信并推行他们的“仁义之道”来治国,可是各国国王都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归好,就是太慢,等不及,他们更愿意用法家思想,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见效快,重实际。这种争论有点类似于武侠小说中关于气宗和剑宗的争论,或者说内功和外功的争论。

秦朝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在秦始皇之前几百年他们就开始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买了奴隶百里羊,开始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重兵,很快秦国开始富强起来。秦始皇更是任用韩非子的同学李斯为相,把韩非子的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很快便实现了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但是治理国家和夺取政权是两回事。夺取政权的时候可以急功近利,但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取需要长治久安啊。可惜秦始皇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他取得天下的时候,继续实施法家道路,继续严刑峻法,结果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一个一举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国家,14年之后,就被两个农民率先揭起的起义给推翻了。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开始了中国2000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策略。

(MAO是靠闹革命夺得天下;建国之后,思维上却没有转过来,继续用革命和阶级斗争思维,自己造自己政府的反,这就可怕了。GCD长期没有明白自己已经不是反对当党,而是执政党了。直到江胡时代,才明确提出GCD的执政党身份,强调提高执政能力,现在又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仿佛有点回归传统的味道,这些方向是对的。)

儒法兼用:

如上所述,儒家和法家的确有特别多相悖的地方,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水火不容。但是我倒是认为如果用合适的逻辑方法,可以把他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各用其所长,所谓“儒法兼用”。这个逻辑方法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哲学:



儒法兼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较重要的我认为是以下三个方面:关于人性论、关于情理法论、关于无为而治等。

1、儒法兼用之人性论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也是很根基的争论就是关于人善还是人恶的讨论。孔子在《论语》里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本是句中性的话,没有结论。他的两个隔代再传弟子却分别做了不同的解释。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后来通过《三字经》等广为流传,成为儒家对人性的正统解释。而另一个大家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他们关于人性的结论不同,但是解决之道却是一致的:教育。通过教育宏扬人好的方面;或者通过教育去掉人不好的方面。荀子教了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他们后来都成为法家代表,都继承了“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性论,但却提出了跟儒家不同的解决之道。儒家的主旨是“扬善”,通过道德教育,把人性中善的部分发挥出来,发挥到最大;法家的主旨是“抑恶”,他们不寄希望把大众改造成为新人,而是通过法律和奖惩,减少人为恶的机会。

(我们在MBA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X理论”和“Y理论”,其实它讲的道理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和法家关于人性的论断。让我禁不住再一次感慨:我们老祖宗这里有这么多的宝库,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却把他们统统仍掉了!再一次增强了我把传统思想贯穿入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建立“伦理管理学”的信念。)

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悖论。按照一般思维,非A即B。要么你相信人性本善,宽容治国;要么你相信人性本恶,严刑峻法。而按照“和”哲学,我们则没有必要一定要采用这样简单的二分法,而是要承认他们在不用的领域/角度各自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画出这样一张图: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这个图,就是:左手抓文化,右手抓制度,两手都要硬。首先我们看右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没有好的制度,不但坏人会更加的坏,而且好人也会变坏。这就是有人说的坏制度把人变成鬼的道理。所以制度的基本意义是减少为恶的机会,让你绝了这个念头,就根本不要去想做恶的事情。举个例子,以前商店里售货的时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售货员,手里有大量的现金,而且特别难于统计。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发生售货员贪图小利的机会。后来发明了收银机,所有的钱都进了收银机,使得售货员根本没有贪污的机会,这反而也绝了他作恶的念头。再比如说,经常有人指责销售人员太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发财,不管他人和团队。其实这不是销售人员的错误,而是销售奖金体制的错误,这个体制就是鼓励销售员个人业绩的呀。我是农村人,以前在生产队里,大家都懒懒散散的,不好好工作;后来承包了,结果生产效率大大大提升。同样还是那些土地,同样还是那些人,为什么生产力提高了?制度的问题。所以,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系统,包括人和系统之间的关系(组织机构),包括事和系统之间的关系(绩效评估)等等。你看,这不就是“企业管理框架图”中的第三部分“法”吗!

我们再来看看左手。当我们“抑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人性中“善”的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善的方面充分宏扬出来,它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文化,一个道德上的“看不见的手”,它会比任何制度法律等更有意义。作为一个民族,这就是宗教。你看西方人,无论你的社会地位高低,你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里教给你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中国传统宗教实际上是儒学。你看,从五四运动到现在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儒学了,但是它还在我们的骨髓中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温良恭俭让,让我们仁义礼知信,让我们卑己尊人等等。在一个企业里,这就是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规范。任何书面的契约、合同、法律都是“不穷尽”的,你的劳动合同是否把你要做的事情100%都列入了呢?没有!能够弥补这些空白的,就是文化,是“看不见的手”。所以一个企业务必要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有自己的文化,然后教育员工,感化员工。尽管这个工作进展缓慢,但是如果想建设百年老店,就是不得不为的工作。你看,这不就是“企业管理框架图”中第四部分“道”吗?

所以,“儒法兼用”的第一条就是“性善”和“性恶”的兼用,它们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就分别构成了“道”和“法”两大角色。

2、儒法兼用之情理法论

儒家由于信奉人性本善,所以在方针上推崇仁义道德;而法家信奉人性本恶,所以在方针上讲究刑罚更多一点。孔子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明白地讲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

在《论语解读》一文中,我讲过在过去帝制时期,儒家思想是隐含的“宪法精神”,是帝制运转的基础。皇帝一方面要推崇儒家礼法,另一方面又要严刑峻法,他们是怎么协调的呢?就是常说的阳儒阴法,具体到法律,尤其是刑法,就是这么8个字:儒为法本、法助儒威。

儒为法本指的是法律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如果仔细研究过去的刑法,其实的确它们是以礼教为基础的,是为了维护礼教而建立的法律。法助儒威指的是法律是扶持道德的具体手段。黑格尔说过这样的话:“在中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是民事的敕令,一部分是道德的规定。。。道德被当作立法的条例,而法律本身也具有一种伦理的形态。”



法和儒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理法"中"情"和"法"的关系。我们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争论“情理法”的次序问题了,因为大家已经广泛认同了“法理情”的次序。这跟西方的法律纪律有关,也与**中泯灭家庭伦理有关。《论语》中有一段文字,我看了好几遍,很为感慨。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联想**期间丈夫揭发妻子,儿子跟父亲脱离关系等等,真是唏嘘感慨。我们早就没有了这个传统,但是韩国法律中却保留了很多这样的伦理。比如窝藏罪,如果是亲人之间的窝藏,罪刑要稍微少一点;而如果刑事发生在亲人之间,要罪加一等;如果你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你的房屋税金要少一等。

在这个段落,给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的启示也是关于“情理法”的讨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法”,却忘了“情”,法和情应该左右互补。与此对应的有两种领导方式:“为之君”和“为之亲”。与此同样的逻辑,不能在领导上一味用“君”之道,却忘了“亲”之道,“君”和“亲”应该双手互博。在领导力模型的时候,我们会仔细研究领导力中的“君”和“亲”。此处暂时搁下。



3、儒法兼用之无为而治论

儒家和法家对君主的品质和才华要求有明显不同的描述。儒家认为君主必须是圣人,要“为政以德”,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和人格力量去感召百姓。然后通过任贤选能来实现无为而治的状态,即先人后事。我们回顾几段孔子关于无为而治的描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修己安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先人后事)。

法家则认为君主不需要是圣人,君主也不必一定具有高尚品德或特殊才华,只要建立法律系统,靠奖惩力量,一个具有中人之资的人就可以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实现无为而治(复合绩效)。所有法家改革者,从商鞅变法到张居正改革,其实本质上都是这个思想的体现。

儒家和法家难得地在某一点取得了一致。其实除了儒法之外,最讲究无为而治的是道家。我们道家关于无为而治的文字特别多,我们摘录几句:“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刺猬优势)。“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无为而无不为。”(框架自由)。

这三家思想在领导力方面殊途同归,共同提出无为而治,这可不是偶然的巧合。虽然他们的结论一致,但是其实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在管理上能够利用的点也不一样。在“管理框架图”里,我们提出管理的三原则:领导力、战略和系统,其实从思想的角度,儒家、道家和法家分别对应他们。在他们之间的悖论背景中,我们继续用中庸之道的“和”哲学来和解之:

领导力上用儒家思想,讲究“修己安人”和“先人后事”;战略上用道家思想,讲究“刺猬优势”和“框架自由”;系统上用法家来保证,讲究“复合绩效”和“造钟与报时”。以后我们会详细阐述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处暂时先画一张框架图描述如下:



1)领导力:在近代历史中,我觉得在领导力方面贯彻无为而治原则最好的是邓小平。你看他复出后自己永远不在最前边,而是自己永远实际上把握任用权,大胆起用一些有锐气的年轻领导者,从胡到赵,再到江而后又传到胡。表面上看他在打桥牌游泳,但是实际上他一直通过“先人后事”的原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局。邓真的很聪明!他是个真正懂得领导之道的人。“人”的方面体现在中国政局上,从他复出之后一直相对比较稳定,“事”的方面体现在经济方面,也取得巨大发展。当然,邓时代的疏忽在于“法”和“道”。

2)管理:在战略方面方面能够无为而治的在中国古时候最有名的政治家是萧何,他辅佐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废除秦的严刑峻法,实行简单的“约法三章”,减少百姓税赋,实行休生养息的方针。刘邦之后,传到文帝和景帝,他们更是信奉“黄老之道”,明确讲究无为而治,于是实现了“文景之治”的黄金时光。近代中国的领导人可没有这个服气了,从周恩来总理到温家宝总理,他们无不是“日理万机”。据说周总理连北京公交在什么地方设站点都要去管。相比较而言,有时候我觉得美国总统当得太舒服了。你看布什管什么啊!经济上靠格林斯潘,打仗有鹰派国防部长,外交有美女国务卿。即使在美伊战争期间,这个哥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休息。

3)制度:在系统方面无为而治的领导人我最佩服的是华盛顿。在他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之后,不是想着如何去登基当总统,而是找了一帮人封闭起来去搞“宪法”。华先生掷地有声: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选出一个好总统,而是希望能够永远选出好总统;即使选出一个不怎么样的总统,但是他也没有办法过度为恶------这就是系统和制度的力量。他在连任两届之后,挂靴而去,更是以身作则体现了这个原则。我真的觉得华先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家!

从道德层面,我讨厌法家思想;从哲学层面,法家思想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势”强调了领导者的职务权威,强调执行力和纪律性,与“为之君”的领导方式相对应;“术”讲管理要讲究方法手段,这本身没有什么错,MBA中就提供了很多方法可以借鉴,另外,其实最高明的术是“以道为术”;我尤其欣赏“法”中的公正思想,它其实构成了绩效评估的思想根基。实际上现实中企业管理更多用的是法家的思想和方式,这样见效比较快;如果能够适当引入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来平衡一下法家的效率和短期行为,才是合适的解决之道,也就是所谓“王道”。

“和”为贵,诚不我欺也!

框架学六:三天不学习,就要饿肚皮!

"7HABITS"说PRINCIPLE非常重要,PRINCIPLE-CENTEREDLIFE。这里的PRINCIPLE就是我所谓的"道"。从“7HABITS”到“从优秀到卓越”,再到“框架管理学”,我学习了很多的PRINCIPLE,我最喜欢的PRINCIPLE就是“P/PCBALANCE”,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鹅和金蛋”的故事。



有个农民,叫阿波,很巧跟我们的冯志军同学同名,是一个非常贪婪而又懒惰的农民。阿波穷啊,也是光棍,家里没粮食了,也没饭了。有一天阿波实在饿得没有办法,就出门寻食去了,寻摸寻摸,就在村东头荷塘边的树底下发现了一只鹅,一只瘸了一条腿而跑不动的鹅。阿波想老天爷真是有眼啊!但凡它能跑动,阿波也抓不住它。阿波就把这个鹅逮着,回到家里,按到案板上,把那个刀子磨了一磨,举起菜刀就要砍。千钧一发之际,鹅说话了。它说:阿波呀,你不要杀我,我不是普通的鹅呀,我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鹅呀,你要是不杀我,我保证每天给你生一个金蛋。阿波是一个贪婪的人啊,说:那好吧,我相信你一把,等到明天再说。就把鹅捆起来,捆在他家的那个只有三条腿的床的一条腿上了。没粮食饿着肚子怎么办呢?从缸里边舀起来一瓢凉水,就喝下去了,把肚子灌大了。第二天起来一看,鹅果然给他下了一个金蛋,哎呀!一咬真的是金的,好!阿波很高兴,说好啊,那你以后每天给我下金蛋吧。鹅说你每天让我给你下蛋,你得给我弄一点好吃的呀?阿波说这个没问题,就把这个金蛋换成钱,买了好多好多的吃的给这个鹅:羊肉串、麻辣烫、涮羊肉等……然后鹅每天给他下一个金蛋,后来阿波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买了很多房子和车子,也找了很多老婆。

有两个东西,一个叫P,一个叫PC,P是什么呢?就是产品(PRODUCT),PC是什么呢?就是产能(PRODUCTCAPABILITY)。P/PCBALANCE的意思就是产品和产能的平衡。在这个例子里边,谁什么是产品?金蛋。什么是产能?鹅。他每天要买羊肉串、麻辣烫给这个鹅吃,就为了提高产能,提高产能之后就有蛋也就是产品了,他们之间就平衡了。只要有持续的产能就有蛋出来,想要有蛋一定要有鸡,你一定要把鸡伺候好了就有蛋了。这就是P/PCBALANCE的意思。

但是阿波本来是一个贪婪的人哪,说这个鹅他每天只给我下一个蛋,他为什么只给我下一个蛋哪?它的肚子里边是不是还有很多的蛋呢?他为什么每天只给我一个蛋呢,他是不是在骗我哪?不行,我要把这个蛋全都掏出来,我要成为中国首富,我要比丁磊有钱,我要买飞机、游艇。干嘛不把蛋一下子都给我?不行,我要把它的肚子剖开看看。一刀下去,一看什么?什么都没有,全是囔囔踹,没有蛋!结果怎样?没蛋了!完蛋了!你破坏了什么?产能。就没了什么?产品。你破坏了产能就没了产品。

产品是什么?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都是产品;产能是什么?能够帮你得到你想得到的那个东西的能力就是产能。比如说,我想过这样一种生活,我昨天做梦梦见巴黎了,我第二天早上起来就能坐飞机去巴黎购物,去巴黎逛街;我想买车我就能买车,买一辆小跑,保时捷小跑;我想买房就能买房,任何大城市都有我的别墅。这样的生活叫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所谓HIGHQUALITYLIFEY。大家愿不愿意过这种有质量的生活呢?不愿意是傻子啊。反正我想过这样有质量的生活。

如果把这个“highqulitylife”作为产品的话,你必须具备什么产能?有人说那就只能嫁给大款了,那么除了这个以外,你为了要过上这样的日子,你要什么产能?你唯一的路就是你必须具备赚钱的本事。天上不会掉馅饼的!ABO遇到瘸腿鹅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人还是要有赚钱的本事。你如果有了赚钱的本事就可以赚很多的钱,有很多的钱就可以过“highqulitylife”,对不对?所以要有赚钱的本事,那么你怎么样才能有赚钱的本事呢?如果把赚钱的本事作为你的P的话,也就是作为你的产品的话,你怎么来得到这个本事呢?它的产能是什么呢?学习!你必须学习。你必须学习才能有赚钱的本事。学习是最重要的PC!

我讲讲亲身经历的事情给你们听听。我是农村人,我们农民最崇拜最羡慕什么人哪?就是像你们这样的工人!在我们农村,旱天的时候,庄稼长不出来了,一年到头的时候没得吃呀;涝天了,下雨了,又没粮食了,又得挨饿。所以农民每日每夜没有休息日地工作,我记得天还没亮的时候我母亲就下了地,晚上到了星星起来的时候她还在忙着。我们最崇拜的人就是工人啊,为什么呢?旱田的时候工人有工资吗?有。涝天的时候工人有工资吗?有。九点上班,五点回来,每天有工资吗?有。每天打打牌,吹吹牛,一天不干活有工资吗?有。那个时候我们村的旁边有一个镇,镇旁边有一个水电站,水电站里有工人,那是我们最羡慕的人,谁家的姑娘嫁给这样的工人那就是要吃有吃了。那是我们的理想,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这样的一个工人。

可是我也发现很多工人也就是在里边打打牌、吹吹牛,混日子,也不用学习什么东西。因为有铁饭碗嘛,你不需要学什么东西。每天就这样过去了,你什么也不学就这样过去了,你认为党和国家会管你一辈子的。一段时间过去了,改革了,开放了,发展了,工人怎么样了呢?下岗了!大批大批的工人下岗了,工人老大哥下岗了,下岗了之后工人要自谋出路,有很多人奋发图强发展起来,但是也有不少人活得很凄惨,甚至没有办法生活。有抱着孩子跳楼的,或者点着煤气一家三口自杀的!你连活着的能力都没有了,这是多么凄凉的事情!固然结构性的问题是主要原因,是工厂“害”了你,但你说跟你几十年不学习有没有关系?你以为党会管你一辈子的,你以为国家会管你一辈子的,你什么都不学习呀,当情况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发现你什么都不会了呀。因为你不学习,你就没有了PC,就没有了赚钱的本事,然后你不要说highqulitylife,最后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悲乎!

网站的人一直很牛,说我们是金领,互联网牛,金领了不起,受人尊重,钱赚得多!我们不用学什么新东西,我们是金领啊。我提醒大家一个例子,二十年前报纸用什么方式排版?铅字排版。铅字工人那个时候很受尊敬,没有铅字工人这个报纸就出不来。很多铅字工人很了不起,闭着眼睛噼哩啪啦的版面就出来了。要怪只怪王选老先生,他发明了什么计算机排版,效率又好版面又美观。结果那些铅字工人失业了。吭哧吭哧地做了一辈子,不学新的本事,等到新技术来的时候,就无用武之地了。如果网络编辑只会COPY-PASTE,再过十年,谁敢保证你不是下岗的铅字工人呢?谁敢保证你不下岗呢?所以一定要学习,要学习呀!如果你不学习,你的命运会很惨,真的很惨的!

学习,一定要学习,这是我刚才讲的道理。学习是最大的产能;有了这个产能,才能有赚钱的本事,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或者HIGHQULITYLIFE。学习,作为老师要学习,你为了活下来也要学习呀,这是很恐惧的一件事,不是说我有没有时间,我有没有这个爱好,我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想学的。学习不是你可以选择的,而是必须的!你现在不学习,十年以后你一定会后悔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那么,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教育模型,A教一个事情给B,B又把这个事情教给了C,这里面谁是收获最大的?B。为什么B是这里面收获最大的呢?他是把别人的东西学过来之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又讲出来。他把学到的东西由厚变薄,然后把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加进来由薄变厚,所以中间的人B学得最多了。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很多主管不愿意教东西给下属,说我教给他我怎么办,或者是不愿意花时间教给下属。其实你不知道了,你教的过程就是你学的过程,你教别人你得先总结、整理吧,这是不是学习?你教的过程当中是不是学习?别人反馈给你是不是学习呀?所以作为一个领导一定同时就是一个讲师。“LEADERASCOACH”,你就是一个讲师呀,就是教练。这是你学习最快的方法。你干嘛不把你这几年的编辑能力整理成一个编辑手册,讲给大家,教给大家听呢?如果你不整理,就跟你吃进肚子的食物一样,一起进去了,然后又随着其他被消化的食物一起排出体外。为什么不教给大家呢?为什么不呢?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为之师的要点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你学而不厌,一点点地学习,然后诲人不倦,学习之后再教给别人。说得再直白一点,你把这个东西教给别人,其实不仅仅是对别人好,对你自己更好。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注释

框架学之七: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中国人研究学问讲究"经史合参",学好历史和哲学,对我们为人和处世有特别大的意义。曾国藩说过一句话,“功名看气宇”。如果你的气宇能够把一个国家那么大的事儿都看过来了,你能把上下几千年的事情都看过来了,你还有什么看不出来的呢?正是这句话:“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历史真的这么重要吗?有一次讲完课,有人问我,中国人信仰儒学,可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出了那么多虚伪的人呢?那么多沽名钓誉的人呢?我实在没有办法直接回答,我举个眼前的例子吧!大家都知道江泽民同学退休以后,有人出了一本《江泽民传》。我知道很多人说写得什么呀,都是为自己沽名钓誉的内容!一个人为自己扬名立传,为自己身后留名,的确是他“虚伪”的地方;可是,如果一个人连名都不想留,根本无所顾忌,只管在位的时候狂风大作,不管死后江水滔滔,那岂不是更可怕吗?一个人想扬名立万,至少表明他是有所敬畏的,有敬畏的人做事是有底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很尊敬江泽民同学。拿我自己来说,我马上就要离开,可是为什么我严格要求自己在搜狐要做得有始有终呢?为什么一定要尽职到能够尽职的最后一天呢?为什么我最后这么忙乱还给我的主编们开最后一课呢?这是因为我对历史有敬畏,我对我在搜狐的历史有敬畏,我希望能够在搜狐留下一点儿东西。从这个角度上看,你说历史重要不重要?

过去,帝王的地位是高度集权的,几乎没有什么宪法方面的约束。但是其实他也是有约束的,历史传统和儒学纪律实际上是约束帝王的两把尺子。拿历史来说,皇帝身边24小时总有一个人跟着,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甚至跟哪个妃子上了床,这个东西叫做“起居录”。皇帝一般不可以干涉起居录的记载的。过去修史都是后朝给前朝修史,所依据的主要就是“起居录”。而皇帝的潜意识都是希望青史留名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说皇帝是否怕史官?我给大家举两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有一天赵匡胤同学在御花园里打鸟,这时候有一个官员来要求见他。他说我正忙着呢,回头再说吧。那个大臣说我一定要面见皇帝,我有要事要跟皇帝讲。赵同学只好放下手中的弹弓,接见了这个大臣,结果这个大臣只是说了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赵匡胤勃然大怒,他说这么小的事情来烦我干嘛?大臣说我汇报的事再小,也比打鸟的事情大。大家知道,赵同学原来是武官,武功高强脾气暴躁,闻听此言,一怒之下赵匡胤就用弹弓打了那个大臣一下,结果把那个大臣的门牙给打掉了。只见那个大臣不慌不忙,不恼不怒,弯下身来捡起那棵牙,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揣在了怀里。赵匡胤一看,说:你要干嘛,难道你要保留证据告我吗?你想去哪里告我呢!大臣说我当然不会告陛下,但是史官会把今天的事情记录下来的,历史会做判断的。赵同学一听大惊失色,马上换了一副笑容对那个大臣说:对不起,刚才是我不好。来来来,我们重新讨论一下你今天的话题。左右,赏赐黄金千两云云。任何人都是要有所约束的,不被约束的人很容易成魔的。几千年来,中国一天都没有缺少历史的记录,历史在这样被人尊重的过程中,成了监督帝王的一个利器。

各位有没有看过文天祥的《正气歌》,里面有一句话“在齐太史简”。什么意思呢?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个大臣叫崔杼,崔杼有个老婆是齐国的第一大美人,国王也喜欢上她了,他跟崔的老婆最后就勾搭成奸。国王就经常找理由派崔同学出差,出使各国,走的远远的,然后国王就会到崔的家里和崔的老婆鬼混。崔知道了之后很愤怒,这个哥们儿的确是个爷们儿,有气魄。有一次国王又安排他出差,他答应了,但是实际上他没有出去,留在在家里并布下了刀斧手、弓箭手等待国王。国王果然过来了,正在跟崔的老婆私混的时候,崔出现了。跟一般偷情的男子一样,国王只好仓皇逃避,看到大门紧闭,就试图从他家的墙爬出去,结果被射死了。崔就开始掌管齐国的国政。崔杼很关心史官的态度,怕史官记录得不好。过去的历史不是说谁想写的就写的,写历史的人是有传承的,一家人世代写历史的,就象司马迁和他父亲一样。别人写是不管用的。崔就到了史官的家里,问这个史官,今天的事情你准备怎么记录啊?史官说好,我现在写给你看。他拿出专有的史册,大笔一挥,写了五个字:崔杼弑其君。“弑”是很重要的一个贬义词。崔说我是替天行道啊,是国王无道,你怎么能说我“弑”他呢?你能不能重新写?史官说,这不可能,历史就是这样的!崔说你不写我杀了你,史官说你杀了我我也不写!崔拿出剑来逼着史官改史而未果,结果他就真的把这个史官杀了!这个太史死了之后,崔让他的大弟弟出来写史。大弟弟拿出笔来,哗哗哗哗五个字:“崔杼弑其君”!又杀了,让二弟弟再写,在刀剑威逼之下,还是那五个字:“崔杼弑其君”,他又给杀了,然后让三弟弟出来写,他写的还是“崔杼弑其君”!史官有两家,还有一个副史。那个副史听说正史家里的人快被杀光了,他就抱着史简往城里跑,说我一定还要写下去。跑到一半的时候听说崔杼最后不得不罢手了,接受了这五个字的判别!!!

这就是中国人的历史观!这就是中国古人的骨气!文天祥在“正气歌”中特别引用这个案例:“在齐太史简”!对照历史,我们今人是多么的缺少骨气和正气啊!什么是道?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在你心中比生命都重要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价值观。今人不太理解价值观和道,因为我们太现实了,我们只重视实实在在的钱和利益,我们不顾忌“虚名”。虚的东西不是不存在,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

大家知道官吏的“吏”字是怎么写的吗?就是历史的“史”上面加这么一个横而已,政治是基于历史之上的,不懂历史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官的。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大家知道过去是谁来修历史呢?是宰相!比如说隋朝和南北朝的历史,是房玄龄、魏征这些人主持修的,都是丞相修史!你知道修史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了吧!不过现在的丞相和大官好像是连历史都不看了,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

我前几天见到一个人,苑先生,他很早就在中关村创业。他说中关村创业的企业,一般都是几个人一起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就分裂,分成几个小公司,再各自组合重新创业;再大一点的时候又会有意见分歧和利益之争,又分开了。所以中关村有上万个、十几万个小公司,但是像联想这样出来的大公司寥寥无几。苑先生发财很早,但一直不是很顺,经常处于分分合合的过程,一直很焦虑,公司也很混乱,不安定。他说我焦虑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开车到了郊外,什么都不想管了,就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关了手机,谁都不知道他在哪里。虽然很有钱,但是不顺,焦虑,烦躁。后来他的老师找到他,他的老师是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院长,说,你不能这样过了,要不你过来跟我读读书吧,可能会改变一点儿。后来苑先生就跟着老先生读书,读历史,读哲学。他跟我讲,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读书之后我安静下来了;我静下来了,我心情好了,同时连带这个公司也静了,也顺了,员工的心情也稳定了,原来四分五裂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我的事业逐渐发展壮大,走向正规。现在他同时在做三件大事,有互联网,有教育,也有房地产方面的事情。事情虽然多,但是再也没有以前的焦躁的事情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之是我读了书之后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这就是境界!做的事情虽然跟以前相比,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读过书的人境界自然就高了。这个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述的事情,是外人不理解的事情。就象我常说的职业经理人和事业经理人,从表面上看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实质上境界完全不同,前者关心自己的利益,晋升加薪,以老板为中心;后者关心事业的成功,事业的价值观比什么都重要:所谓大臣,以道事君。

如果你只满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话,你不用读书。但是如果你想做一个领导人的话,只有读书才能实现你的梦想,只有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喜爱读书,通宵达旦地读书,而且经常要大臣来陪他读书的。过去的大臣都是有学问的人,一定要一辈子读书的。毛泽东也是读了一辈子的书啊。可是我们各位大学毕业之后还有人读书吗?几乎没有了,除了读些花花杂志和从网上快速浏览一些快餐文章。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读了十几年的书,我们存储了很多的“精神能量”。我拿工资举个例子吧,我们工作了很多年,每个人都有存款,然后每个人都有当月工资。现在有“月光小姐”这个词,指的是有些同学,她当月赚的钱,当月就花光了。花光之后就开始动用存款;存款花光之后可就破产了。我们过去念的一二十年的书都是我们的积蓄,我们储存了“精神能量”。现在我们每天不读书,实际上每天都没有新的能量进来。这个时候,我们消耗的远远超过我们拥有的,很多人连积蓄没有了,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精神破产了!

精神层面实际上比物质层面重要得多,读书比买LV包重要得多!所谓“盗亦有道”,连盗贼都要讲究道义啊。我推荐一本书叫《商道》,是一个商人的故事,商也有道。了解道义的人,做什么事情首先追求的是价值观,事业的价值胜于职业的利益。至少可以了解一些历史知识,一个中国人,如果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实在是很羞愧的事情。

让我们心怀崇敬,再看一遍文天祥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最后录上我自己整理的各朝历史名人录:



想一想,读了历史的人,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营营脑脑,会是什么样的态度?会为一时得失宠辱丧志吗?会为一点的成绩而骄傲吗?会去追求不义之财吗?会去把短暂的业绩作为人生的顶点吗?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不我欺也!

框架学之八:两千年帝王之我见

当我们讨论领导力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不妨先看一看古代帝王的管理案例。最大的公司莫过于国家,最大的CEO莫过于国王了。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你或许不是CEO,但是你要怀着这样的愿景;你在一个部门里面或许有下属,那你就是一个领导;就算你什么职务都没有,你也要领导你自己,对自己的领导也是领导力啊。处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过去帝王的功业和领导方式,对我们是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得的。

各个朝代都有一些优秀的或者政治突出的帝王,我用一种四字顺口溜的方式简单给他们做了评价。

1、秦始皇嬴政

重农耕战,严刑峻法;

远交近攻,统一中国。

皇帝集权,官僚任用;

焚书坑儒,万里长城。

秦始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重农耕战、严刑峻罚,是一个用法家思想治国的帝王。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皇帝集权,推行了官僚任用制度。在秦始皇之前,周朝时用的是分封制,哪个地方是分给哪家的,一代一代就传下去了。甚至中央政府官员也是世袭制的,比如说你是宰相,你们家就永远是宰相;你们家是司法部长,那就永远是司法部长。而从秦始皇开始采用了官吏委任的制度,中国到现在都还是这样的制度。

秦始皇被认为是“法势术三绝”的法家皇帝。他读了韩非子的书,很崇拜韩非子,希望按照他的思想来治国。他有一次说,哎呀我什么时候可以跟韩非子在一起遛遛弯就很好了。但是所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建国之后继续任用法家严刑峻法的做法,结果秦朝只有十四年的时间就完蛋了。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体制的贡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大贡献的是孔子,孔子的思想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那么第二个就是秦始皇,他建立的政治体制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们,毛泽东说:劝君莫骂秦始皇,百代皆行秦政制。毛泽东对秦始皇的崇拜是有一定道理的。

2、汉高祖刘邦

平民起义,八年乃成;

善于将将,听人劝谏。

楚汉相争,退进屈伸;

鸿门赴宴,诛杀功臣。

刘邦是第一个农民皇帝,斩了一个白蛇之后就起义了,后来当了皇帝。他最大的特点是听人劝谏,他特别善于用人,特别愿意听人家的话,这是刘邦最大的长项。

刘邦取天下之后,儒生陆贾劝告他说:“乃公天下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深以为然,借鉴秦灭国的教训,废弃严刑峻法,采用简单的法律;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形成了王霸兼用的治国方针。

楚汉相争的时候最大的事件一个是鸿门宴,刘邦最不好的事情就是诛杀功臣。后来的朱元璋就是向刘邦学习。他最大的长处就是善于领导人,善于听人家的劝谏。但同时他也大兴冤狱,杀了不少功臣。

3、汉武帝刘彻

建立中朝,推恩消藩;

穷兵黩武,汉匈战争。

盐铁专卖,均输平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是在治国思想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奠定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基础。“穷兵黩武,汉匈战争”,那时候匈奴人侮辱汉人到了什么程度呢?当时匈奴王下了诏书给吕后说:我老婆死了,你老公死了,那么你和我结婚吧。吕后也没有办法,就说我已经年老色衰了,就送你两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吧!就用送美女解决了这件事情。刘彻用了两个大将,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打了几次大仗,就把匈奴的事情解决了。霍去病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啊,他死的时候才二十几岁,卫青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盐铁专卖,均输平准”,那个时候盐商、铁商赚了很多钱,后来汉武帝就规定盐由政府专营,然后铁也由政府专营。这叫什么,这叫垄断啊!通过这样他把很多的税拿上来了,到了后来,政府通过这样的垄断得到的收入甚至达到政府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厉害啊。“均输平准”,老百姓剩余的粮食你不得卖吗?然后政府给你买下来,政府在市场价格低的时候买进来,在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卖掉。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剪刀差”!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国家从农民身上得到最多的是什么?“剪刀差”!你看看均输平准是不是“剪刀差”的雏形啊?但是比“剪刀差”要温和多了。

刘彻的确是一个非常有为的皇帝,文功武略都非常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从刘彻那时候开始了中国2000年“儒法兼用、儒道兼修”的治国思想策略。

4、东汉光武帝刘秀

秀才造反,以柔兴汉;

云台廿八,文治儒德。

然后到了东汉的刘秀,他是所有的皇帝里面学历最高的,曾经是太学院的高才生,“秀才造反,以柔兴汉”。对人绝对不用强,用柔道。云台二十八将,来帮助他成功。文治儒德,刘秀是非常有仁德的皇帝。

5、魏武曹操

权机谋略,挟天子令;

惟才是举,东临碣石。

曹操权机谋略,大家都知道,他本身是汉代的大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东临碣石。这个表明曹操的诗写得非常漂亮。他的两个儿子就不说了,曹丕和曹植,他们都非常厉害。他还有一个儿子,曹冲称象里的主人公曹冲,这家人的确是非常厉害的。

6、蜀汉刘备

义结关张,三顾茅庐;

千古人和,折而不挠。

跟曹操同一时代的是刘备,他千古人和,有仁有亲,折而不挠。我看刘备的历史都是很辛酸的,这么困难的寄人篱下的打法。他就没过几天好日子,跑到这里投奔你几天,跑到那里投奔他几天。在一个小县城过了八、九年蹉跎的日子,有一天他就落泪了,发现自己腿上肉多了,好多年没有骑马了。刘备一直都是这样颠沛流离,直到他遇到了诸葛亮,他的运气才好起来了,最后三分天下。关羽、张飞和刘备是“桃园三结义”,关张二人在刘备贫困的时候也跟他不离不弃。这样的忠义之情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你想刘备本人就被人瞧不起,关张两人当刘备的保镖就更让人瞧不起。但为什么刘备受这么多人的敬仰呢?为什么关张会这样忠心耿耿地对待他呢?最关键还是刘备的仁德。所以说一个人没什么本事不要紧,但最重要的是要对人家好,这就是仁德。

7、唐太宗李世民

青年立国,征伐统一;

玄武生变,逆取顺守。

任贤纳谏,科举兴学;

儒经道佛,修史立法。

偃武修文,诗书顶峰;

贞观之治,千古一帝。

李世民在青年的时候就立国了,他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从太原打到长安。当时全国都在起义,一共打了六次讨伐战争,李世民亲自带队打了四次。李世民打仗非常勇敢,善用骑兵,对方常常都是几十万人马,李世民经常就带着几十个人冲到敌人的阵营里面去。毛泽东说过一句话:自古能君无人出李世民之右者。

“玄武生变,逆取顺守”。李世民不是太子,太子是他的大哥,李世民在玄武门那个地方把他的大哥和三弟都给射死了,然后李世民采取逆取顺守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他的优点是任贤纳谏,科举兴学。过去当官的都是地主家的孩子,李世民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考试考得好,我都来叫你当官,应该说中国的科考制度就是从李世民那个时代开始的。

道教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唐朝时儒家再度兴起,并在思想界建立起了主导地位。李世民专门找人来修儒家思想。而且由于当时政府的自信和宽容,唐朝时各种宗教,儒、道、佛甚至景教都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李世民简直太厉害了,包容一切。李世民还让魏征来修史立法。“偃武修文,诗书顶峰”,李世民写诗非常漂亮,他自己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后来就有了贞观之治,他也被称为“千古一帝”。

8、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杯酒释权;

立誓太庙,不杀谏臣;

崇文抑武,始终偏安。

到了宋朝,最受人尊敬的皇帝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出了几个事情。第一就是黄袍加身。要到前方打仗了,他的部下就把一个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说你来当这个皇帝吧,我们来跟着你干吧。他就做了皇帝。这就是陈桥兵变。这个事情有没有他的一点阴谋在里面呢,我看是有的。

第一个这么做的是隋文帝,杨坚是北周那个小皇帝的姥爷,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了,这两件事情差不多是一样的,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动乱的时期,两个统一者都是用了这样的方法。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他心里也不安啊,因为他的皇帝也不是正当拿来的,如果下面的人反对他怎么办呢?所以他有一天就把几个老哥们聚集在一起,说我最近过得很不快乐呀。下臣就说你为什么不快乐?我担心江山不稳。部下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我们都辅佐你。赵匡胤说,我不怕你们不辅佐我,我怕你们的手下也把一个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这些部下吓得全都跪下了,说皇帝呀,您给我们指一条活路吧。赵匡胤说,你看这样,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你们可以回到乡下,喝喝美酒,享受美女,这样的生活岂不美哉。于是部下们就说,谢谢皇帝啊!就这样喝了几杯酒,兵权就拿下了。

这样做就不至于像朱元璋那样滥杀。赵匡胤把苏东坡贬来贬去,就是不杀他。赵匡胤在太庙立过一个誓,绝对不能杀文臣学者和谏臣,要杀的话会带来不祥。当然到了南宋的时候秦桧杀岳飞这是另外的事情了。

“崇文抑武,强干弱枝”。赵匡胤怕别人把他的兵权夺过去,他在各地派驻的最大的官都是文官,武官当副的。各地方的地税很低,国税很高,60%、70%的税都到国家去了,强干弱枝,所以导致了有宋积弱,始终偏安。宋朝其实从来都没有正式地统一过中国,到南宋的时候地盘就更少了。

9、明太祖朱元璋

三句真言,以南伐北;

中央集权,特务锦衣。

朱元璋是第一个从南伐到北的皇帝。他有三句名言,缓称王、广积粮、高筑墙。毛泽东改成“深挖沟,广积粮,不称霸”,其实是一样的啊。起兵打仗的时候朱元璋一下子就冒尖了。朱元璋在管理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废除了相权。他把胡文庸给杀了,他说我不要丞相,把权力都集中到我这里来,还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这是朱元璋的特色,集权在朱元璋那个时候到了顶峰。

朱元璋自己写了一本书叫《诰书》,然后他要求每个人家里至少有这么一本书,如果你犯罪了,查你家里有没有这本书。如果没有这本书罪加一等,有这本书的话就罪小一等。这个像什么呢?像谁呢?历史的确是有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

但那时候农民的地位是很高的,如果哪个官员扰民,农民是可以把他绑起来送到官府里面去的。如果农民可以把官员绑起来送到官府里面去,那么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对于农民还是非常尊敬的。

“理学为经”。朱熹把佛道两家的哲学修到儒家来,“存天理,去人欲”。朱熹编译了《四书五经》。朱元璋说大家考试都必须考四书五经,考的也不是你的理解,考的是朱熹的注释,一切要以朱熹的理解为版本。朱元璋把朱熹抬得很高,他还想把朱熹抬成他的祖宗,说我也姓朱,人家也姓朱啊,后来别人笑话他了,他就不提这个茬了。

朱元璋注重集权,痛恨贪官。他把贪官剥了皮做成灯笼挂起来,可见他对贪官恨到哪种程度啊。但是他对贪污恨到这样的程度又怎么样呢,明朝到了后期又怎么样呢?贪污比哪个朝代都狠。

所以你集权不会持久,还是要讲系统。朱元璋最让人痛恨的事情,就是他几乎把跟他一起打下江山社稷的人都杀了,只有一个人没杀,为什么呀?那个哥们中风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流口水。他开始杀人的时候还想办法找找借口,到最后干脆连借口也懒得找了,说杀就杀,他办了两次案子,就杀了五万多人。

10、清康熙

擒鳌平藩,拒俄收台;

尊孔崇佛,满汉一体。

康熙是李世民之后非常非常著名的皇帝。他八岁就继位了,智擒螯拜,平定三藩,他跟俄罗斯打,然后把蒙古的疆土定下来,把西藏的疆域定下来。清朝那个时候国土是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而现在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现在的国土是康熙打下来的。他尊孔崇佛,满汉一体。他几何、数学、天文、地理都学,文功武略,开创了康乾盛世。

11、皇帝排名

很多人对帝王做过各种排名,我也狂妄地按照自己的理解稍微排一排。

1)、按帝王功业来排序:

唐太宗

康熙

汉武帝

按照帝王功业来划分的话,排在第一位的是唐太宗,第二位是康熙,第三位是汉武帝;

2)、按政治制度贡献排序:

秦始皇

隋文帝

朱元璋

按照政治制度贡献来排序,第一个是秦始皇,第二个是隋文帝,李世民的制度都是隋文帝建立起来的,科举兴学制、法律、三省六部制,都是隋文帝建起来的,隋文帝在制度上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再一个是朱元璋,他是高度集权的模式。

3)、按治国思想贡献排序:

秦始皇

汉武帝

毛泽东

按照治国思想贡献排序,一个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就是汉武帝时候建立起来的。另外一个就是毛泽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4)、按宽德仁厚来排序:

刘秀

赵匡胤

唐太宗

按宽德仁厚来排序,第一是刘秀,他手下建功立业的人一共有二十八人,他可能就杀了两个人,第二是赵匡胤,然后是唐太宗,不但不杀还用,连降将都用,而且你降了我,又降了他,又降了我,这样的人唐太宗也用。一个帝王心胸不开阔,是不会有事业的。

5)、按残暴诛臣来排序:

朱元璋

刘邦

6)、按个人学问来排序:

刘秀

康熙

按个人学问来排序,学问比较高的一个是刘秀,他在当皇帝之前就是秀才了。康熙学问也比较高,他除了写诗、写词之外就是他的书法了,而且他还学西方的东西,数学、几何,甚至人体解剖他也学。唐太宗原来不好好学习,到最后取得了天下之后也读书。另外有一个例子就是赵匡胤,赵匡胤到后来他也读书了。有人告密说这个赵匡胤打仗了之后,拿了很多宝贝东西带回来了,然后一看都是书。你说你再忙不会忙过打仗吧,情况再危急不会比战争的时候更危急吧。赵匡胤在战争的时候也是手不释卷的,这样的习惯我们现在没有了。

皇帝的案例就讲这么多了。研究了这些我觉得真是很有意思的,“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我们以帝王为领导力的案例,并不代表只有做到皇帝,或者做到CEO才可以做领导,就是你一个下属没有的时候,你自己也可以领导你自己。领导力和你有没有下属是没有关系的,只是跟你自己有关系。关键就是你有没有领导力这样的愿景。再低的职位,只要心存领导力,就可以做领导的。

以后我们会继续研究领导力到底是什么,从这些帝王身上应该学到什么。

框架学之九:先人后事

“先人后事”是我喜欢的几个管理词汇之一。这是我定义的领导力“外王”的原则,请看下图:



什么叫先人后事?先人后事是《从优秀到卓越》里面的定义:所谓先人后事,就是把合适的人请上车,让大家各就各位,然后让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才决定把车开向哪里。

先人后事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上车”。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人,不论何时何地发现杰出人才,立即聘用他们,即使当时并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具体的工作。第二个关键词是“合适”。过去常说“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合适的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什么叫做合适的人才?就是选择人才注重品德匹配、能力匹配和文化匹配,并且用人所长,有一句话叫做“兼明善恶,舍短取长”。第三个词是“下车”。对表现恶劣的员工的容忍是要有底限的,不要说我这个人是好心肠,对表现不好的人也要慈善一点儿这是不好的。对表现不好的人的容忍是对努力工作的人的最大的不公平。当然,你也不要把事情做得太决绝,一般来说要给人三次机会,就是说你还是要给人三次机会,实在不行,那就没有办法了,彼此良心上都过得去。先人后事就是这三个原则:上车,合适、下车。永远要选人才,选合适的人才,不合适的下车。等召集到合适的人才之后,领导人创造合适的环境,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就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向,设计合适的路线图和行车计划了,自然就知道应该往哪里开了。这是先人后事的概念。

有两种类型的领导人,一种叫“教练型的领导人”,另外一种叫“明星型的领导人”,前者是“一个教练加一千个明星”模式,后者是“一个天才加一千个助手”模式。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



明星型领导人就是说我先确定汽车应该开到什么地方去,我设计好了路线图,再召集助手来按照我的设计图来实现我的愿景。教练型的领导人,首先组建一个卓越的团队,一旦有了合适的团队,大家会选择出通向愿景的最佳的途径。

先事后人的领导人,有很多是特别特别优秀的领导人,他指明了方向叫你去打。这样的人有没有?比比皆是啊。我认为在合适的时候这样的策略是对的。比如在军事战斗中,首长就是要一言九鼎!在具体事件上,在某些时间段内,在企业的开拓期,依靠领导人的天才来实现整体的胜利,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明星型领导人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才而不相信别人,他就只能成功于一时、一事,而不能成功于一辈子的。

我们的研究方式是“经史合参”,历史典故是证明管理理论的最重要的案例。下面我们用帝王PK的例子来深入说明一下“先人后事”的道理。

刘邦PK项羽。

项羽取得天下的那一年刚刚27岁,正当青壮年,事业大有可为,全世界恐怕也只有亚历山大大帝可以与之媲美!当时有一个姓韩的人建议他,你应该据关中以成霸业。谁料到项羽说什么?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你大晚上的穿着华丽的衣裳,谁能看见呢?他一定要回家乡去,不在关中建都。不但如此,还把那个姓韩的人给杀了,把他给活活煮了!垓下之役,项羽大败。临死的时候他做了这样的诗句: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失利是因为老天爷不给我机会啊!是因为马跑不动了啊!是因为手下人无能啊!他临死的时候也没看明白自己到底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流传已久,很多人借此引项羽为英雄,其实他是盲目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死不足惜。

刘邦是一个村的村长,,比项羽要大二十几岁呀,项羽拿天下二十七岁的时候,刘邦已经快五十岁了,垂垂老矣。他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任和乐于纳谏。他打下天下以后,遇到一个儒生姓贾的,来给他提建议。刘邦说:老子的天下是马上得来的,你们这些儒生懂得什么?贾生说:“乃翁天下马上得之,却不能马上治之。”刘邦马上就听了贾生的建议。刘邦也有一首诗是非常有名的,叫《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讲什么?我不是猛士,但我要找猛士来守四方。这两首诗对比一读就知道谁应该拿到天下了,对不对?

曹魏时期的《人物志》说人可以分为“英”和“雄”两类。夫草之精修者为英,聪明秀出谓之英;夫兽之特群者为雄,胆力过人谓之雄。英类人物可以为相,如张良萧何等;雄类人才可以为将,如韩信关羽等。只有把两类人物的优点会聚一身的才可以是君临天下的大英雄,项羽和刘邦都是这样的大英雄。不过刘邦英气较多,可以识人才,听人劝;项羽雄气较多,自我英雄主义严重,乃至于连他的干爹范增都留不下来,你说他能不败吗?

夺得天下后,刘邦一开始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因为谣传韩信要谋反,他就把韩信给逮住了。他说韩信咱们聊聊天吧,我打了一辈子仗了,你说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您最多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多多益善,再多都可以。刘邦笑了,说你既然这么聪明为什么反倒被我逮住了呢?韩信一听刘邦生气了,出了一身冷汗,不过反应还算快,赶紧说陛下您虽然不善用兵,但是善于用将,所以我被陛下逮住了!这是一段著名的对话,原文是: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项羽和刘邦打仗,项羽凡是遇到刘邦,他们两个人打仗的时候刘邦从来没有赢过;可是韩信碰到项羽的时候就几乎百战百胜,垓下之役就是韩信指挥的。刘邦其实没有什么能耐,但是他就可以用人;他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就能够在关键时刻听得进别人的话。这就是最大的本事。

刘邦打定江山的时候,和群臣一起喝酒,说你们说为什么我能打下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不能呢?别人说这说那儿,都在吹捧刘邦。刘邦说,我告诉你们吧,你们说得都不对:“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鸿门宴实际上是张良导演的,还有那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张良的主意。“镇国家,抚百姓,给饷垧,不绝梁道,吾不如萧何。”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后勤,粮草的准备,后备军队的准备,这样的事儿都是箫何干的,箫何在后方从来没有让刘邦断过粮,断过兵,这就是箫何,没有箫何不可能有刘邦的胜利。箫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张良就是他的战略部长。“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在战争当中,如果他帮项羽,项羽肯定称王;如果他帮刘邦,刘邦可以夺天下。是这么厉害的人物。韩信自己的器具不够,不但不能坐天下,甚至自己的结局也不好。但是刘邦最后能够把江山打下来,韩信是立了大功的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只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

项羽单手就可以把鼎举起来,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把天下打下来了,刘邦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已经是48岁的老头子了,为什么他能最后取胜呢?第一个是知人善用,第二个就是乐于纳谏。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很多,现代的我们看看李嘉诚,看看柳传志,你会知道我说的这些原则不仅仅是历史故事书中的童话,它同样是现代职业生活最重要的原则。心胸开阔一点儿,找到合适的人才,哪怕他比你优秀,给他足够的待遇,这样你才能成功!

最后,我们要了解两件事情。第一:先人后事的基础是内圣。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有三个重要的帮助实现修身的原则: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第二:先人后事之后做什么?如何领导下属?答案是“为之君,为之亲,为之师”。

到此为止,我讲的是一个领导选下属要遵循先人后事的原则;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个下属选老板,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则呢?!

先人后事!一句千斤!!历代功业尽在此言中!!!

框架学十:内圣外王领导力

每次讲课我都要首先问一个问题:什么叫领导力?何为Leadership?翻开MBA书籍,对Leadership的定义比比皆是。比如:“影响一个团队完成既定目标即为领导”就是常见的几个定义之一。我的定义与此不同,我认为领导力就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这几个字你不要以为是我随便挑出来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你看梁先生给这四个字多高的评价啊,“内圣外王”是中国学术的全体啊!内,自我的修养;外,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领导力。我们讲过佛家“体”和“用”的道理,“体”是一个事物内在的本质,是它自己跟自己的关系,“用”是一个事物外在的用途,是它跟别人的关系。内圣即为领导力之体,外王即为领导力之用。用一张框架表示一下,就是这样一张内外圈的框架图。



那么“内圣外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文化中另外重要的四个字:修齐治平。“修齐治平”哪里来的?来自于《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一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後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已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无论你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如果做不到修身就失去了为人的根本,这样根本谈不上其他的功业!只有做好了修身,才可以齐家;只有做好齐家,才可以治国;只有做好治国,才可以平天下。

近代学者熊十力根据《大学》以“修身”为本,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接着他说:“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古人很有意思,“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修身,前者内修,后者外修而已。就是说,无论你取得多大的功业,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这些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修身”!今人读来,固然有些失于“迂腐”,但是比上那些把权、钱、享受当作目的和最好追求而失去了自我的人,这个迂腐实在好上一百倍!

我们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四个词暂时放在一边,(不是不讲,而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理解起来更困难),我们先专注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修齐治平”四个字,“修身”即为内圣,(其实还应该包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外王。所谓“内圣外王领导力”,就是“修齐治平”领导力。“修齐治平”是有逻辑顺序的,修身之后齐家,齐家之后治国,治国之后平天下,这是由内而外的,没有修身就没有办法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看这张图吧。



我们用现在的语言定义一下“修齐治平”,否则一定要讲“治国平天下”的话,离我们太远,够不着,没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转换一下,修身可以定义为“personalleadership”,就是自我领导,或者说是“自我人格完善”;齐家可以定义为“interpersonalleadership”,或者说“团队精神修炼”,讲的是如何与人相处;治国可以定义为“managerialleadership”,或者说“领导下属”,是对人的领导能力;平天下可以定义为“organizationalleadership”,或者说“组织管理”,就是管理一个组织/部门的能力,包括人员领导和业务管理。这四个层次,也是由内而外的。



通过这么转换,“修齐治平”也就有了现在企业管理的应用意义,这也就是我要定义的“内圣外王领导力”的四个层次。再次借用“体”和“用”的概念,定义领导,一定要定义好领导的体和领导的用,领导的体就是内圣,内容就是修身,逻辑顺序是“由内而外”,想跟别人好好相处,先作到能够领导好你自己,进行自我人格修炼。领导的用就是外王,内容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逻辑顺序是推己及人,领导别人其实是领导自己的外延,把自己能够做到的外推到去要求别人,能够与人进行团队合作,然后才能领导下属,最后达到管理一个组织或者部门的状况。

现代企业管理和MBA中,对领导力的定义一般都偏向于领导力之“用”,很少有人讲领导力首先是领导人自己的修身,只有中国人传统定义的领导力才把修身放在外用之前的基础地位。的确,如果自己不修自己的身,怎么能领导好别人呢?一个自己品行不正的人怎么可能对下属有影响力呢?人们有可能因为你的TITILE和你给别人发工资的能力而怕你,但这不是领导力,只是你的职务权威而已。可以太多太多人习惯于把职务权威等同于领导力了。可笑!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到“修齐治平”呢?有什么关键的原则呢?(注意,我用的是“原则”而不是“技巧”,我定义的领导力是“道”非“术”,讲原则而不讲技巧)。领导力的体是自我人格修炼就是修身,兼而与人相处建立团队精神就是齐家,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定义为“修己以敬”。这个词哪里来的?就是《论语》中子路问孔子如何做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如果想领导好老百姓,想领导好周围的干部,首先要做的是修炼自己。只有修炼好了自己,才可以去领导别人,管理别人。这个概念和逻辑顺序跟我们上边讲的顺序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选“修己以敬”这四个字作为修炼领导力之体的过程。“修己以敬”有三个原则,就是“知、仁、勇”。这三个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是来自于《论语》,孔子在《论语》里大概有两、三次提出这三个字,都是对君子的定义,知就是“知者不惑”,仁就是“仁者不忧”,勇就是“勇者不惧”。这三个字就是自我修养的三个原则,所以我就把他们挑出来作为内圣的方法,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我也不是随机选择的这三个字,它们其实跟现代的管理词汇很相关。我们都听说过“3Q”或者说“三商”:IQ(IntelligenceQuotient),即智商,指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多少和对知识的思维及理解能力;EQ(EmotionalQuotient),即情商,指一个人自我情绪控制和对团队关系的运作能力;AQ(AdersityQuotient),即逆境商数,或者叫胆商,是一个人面对逆境的扛压能力和坚忍不拔之志。我们用这三个指标来定义人才,甚至选拔和培养人才。但是,你再仔细看一下,IQ不就是“知”吗!EQ不就是“仁”吗!AQ不就是“勇”吗!我们以后会详细定义知、仁、勇,到时候你就知道我并不是牵强地这么说。我们把过去孔子对君子要求的三个原则,轻轻一转化就成了现在企业领导人提高自我修养方面的三个重要原则和方法。

内圣是修身兼与人相处;外王是选拔人才,领导别人就是治国,治国之后进而领导组织叫做平天下,我们可以把外王这个过程定义为“先人后事”。这四个字哪里来的?来自于我非常喜欢的一本管理书:《从优秀到卓越》,原文的定义是:“把合适的人请上车,让他们各就其位,让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才决定把车开向哪里。”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段话,管理哲理丰富,“先人后事”也是我在管理上最常用的几句话之一。当把团队建立起来之后,你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抓住关键事项,亲自处理,就是我常说的刺猬优势;另外就是领导你的下属。领导下属又有什么原则呢?我这里引入3个字:君、亲、师。就是你对你的下属有三个原则,或者说三个角色,第一个叫“为之君”,第二个叫“为之亲”,第三个叫“为之师”。“为之君、为之亲、为之师”又是从哪来的吗?就是从“天、地、君、亲、师”来的,这是古时人们最敬畏的五个方面,就是说作为一个人,你一定要敬天、敬地、敬君、敬亲、敬师。把天地去掉,你要敬君、敬亲、敬师,那么反过来讲呢,你对你的下属的角色无非是要“为之君”、“为之亲”和“为之师”了,这是领导力外用的核心原则。

你可能又在问:KEVIN你是不是又在随便找的这几个字呢?首先,“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可不是随便来的呀;另外,“君亲师”的确代表了三种迥异的领导风格。“君道”指的是职务权威,讲的是纪律性和执行力,是领导人指挥、命令下属按照他的意图做事,或者叫先事后人;“亲道”指的是非职务权威,讲的是情感和信任,是领导人首先选定下属,然后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下属自己去思考并做事情,或者叫先人后事;“师道”指的是领导人自己知道怎么做事情,可是他却教下属然后让下属自己去完成任务,这是更高一级的领导力要求,也是我们常说的“LeaderasCoach”的道理。除了这三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您还可以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找出其他的方式吗?

接下来,我们还是用框架的方式来诠释领导力。“修己以敬”就是是领导者的体,“先人后事”是领导力的用;“修己以敬”是“先人后事”的基础。



用孔子的话来解释这个图。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舜的领导力方式是“无为而治”,但并不是完全无为,而是要做两件事情:一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你看,这不就是“修己以敬”吗?二是“舜有臣人而天下治。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你看,这不就是“先人后事”吗!所以我说《论语》是领导力的书,孔子是领导力大师,是有道理的吧!

最后我们就合成了这样的一张“内圣外王领导力”框架图:



这张图再解释一下,就是说领导力有三个层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的是组织管理能力,我们以后再说)。修身就是先修你自己,然后再跟别人相处,这个阶段叫什么呢?就是修己以敬,齐家治国那部分叫什么呢?叫先人后事。哪三原则能帮你修炼自己呢?就是仁、知、勇。哪三个原则能够帮助你实现先人后事呢?就是君、亲、师。到现在我就把这个框架解释清楚了,这是领导力的框架。这个框架外边还有一个圈,我把它定义为“造钟”。这个词也来自于“从优秀到卓越”,讲的是体系和制度,是人和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们中国人不太擅长的,要跟西方来学。

如果学过“SEVENHABITS”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我们用的框架全是“SEVENHABITS”的框架,我们讲的应用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词汇—领导力,我们用的道理和原则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词汇。这就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框架为相”。

你可能还会问一个问题,这六个关键字,知仁勇和君亲师,它们之间有没有逻辑关系?你如果看的时间长一点,很容易会发现,其实他们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构如下:



即仁为亲之体,勇为君之体,知为师之体。而且“仁-亲”偏于儒家,“勇-君”偏于法家,而“知-师”偏于道家。这个详细的逻辑关系,以后会讲,先提示一下,到此打住。

以上就是我定义的领导力,就是内圣外王领导力。无论诚意、正心,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前者内修,后者外修。掌握这个道理,人生才能真正平衡而有意义。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做事就是做人!

框架学之十一:传统思想发展史

古代读书人的治学之道是四个字:经史合参。经,即以儒学为代表的各种先典哲学,所谓“经以载道”,就是通过研究哲学可以得到一些“常道”,即那些永恒不变的大道理。史,即各种记录历史的书籍,所谓“史以记事”,历史可以记载经典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人的历史和哲学是分不开的,历史中有哲学,哲学也通过历史来体现出来。

一、经史合参:

本着这个道理,我按照“史”的年轮,尽量梳理了一下“经”的脉络,并编了一些简单的四字顺口溜来表达。

1、先秦历史:

三皇五帝,禹汤文武;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先秦哲学:

华夏文明,起源黄河;

黄土高原,农业立国。

炎黄子孙,文字历法;

阴阳五行,八卦周易。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黄老庄道,孔孟荀儒。

管商韩法,墨子兼爱;

鬼谷子术,孙子兵法。

2、秦后历史: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元成明朱,清康共和。

秦后哲学:

仲舒兴儒,三纲五常;

宋明理学,四书五经。

鸠摩译经,玄奘求佛;

达摩传禅,六祖慧能。

3、经以载道:

兴世以道,道法自然;

盛世以德,德化人心。

治世以法,法约行为;

衰世以术,术指弊端。

乱世以兵,暴力至上;

乱世以佛,难忍能忍。

外王内霸,逆取顺守;

以儒为主,兼用道法。

4、史以记事:

经以载道,史以记事,

春左史资,汗血丹青。

苏武牧羊,张謇出使;

孔明尽瘁,关羽忠义。

魏征敢谏,玄奘取经;

岳飞精忠,天祥丹心。

郑和西洋,继光驱倭;

国藩中兴,成功复台。

二、五个阶段:

按照以上的细节,我把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就是下边的框架图:

中国传统思想发展阶段图



第一阶段:形成期:

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诸子百家时期。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时期,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的思想运动,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黄金的思想期,它构成了中国灿烂思想文化的基础,产生了以儒、道、法等三家为主的众多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发展期:

2-1、秦朝之法家思想:

秦国并吞六国,建立秦朝,第一次建立中央集权的中华帝国,开创了中国之后历朝的政治体制。这是中国政治史上,除1911年建立民国之外最重大的历史变革。秦朝讲究严刑峻法,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2-2、汉朝之道家和儒家思想:

汉帝国完成了政治的统一,同时完成了思想的统一。道家和儒家先后成为两大主流的治国思想。

汉初“文景之治”提倡道家的“黄老之道”,讲究无为而治,霸王道兼之。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在中国主流治国思想中的领导地位。提出“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礼法思想。

2-3、魏晋南北朝之佛家思想:

这个时候儒家思想暂时消沉,新道家思想兴起。魏晋玄学,竹林七贤,他们把儒家思想注入道家学说中。

另外一个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佛教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始正式进入中国,佛家思想逐渐兴起。当时的国王和当权者,很多人信奉佛教,包括梁武帝等,他们开始建设三大佛教石窟建筑。佛教虽然是从印度引入进来的,但是到了宋朝时,佛教在印度几乎已经泯灭了,如果研究佛教,只能通过中国佛教了。

第三个阶段:鼎盛期

3-1、隋唐:

隋唐重建了中国的统一,文化也发展到顶峰。儒家再度兴起,并在思想界建立起主导的地位。

由于政府的自信和宽容,唐朝之时各种宗教(儒、道、佛甚至景教)都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佛教获得空前发展,产生了本土的禅宗。由此之后,佛家在中国逐渐没落,更多的是在民间的信仰。

3-2、宋朝:

经过50年动乱之后宋朝统一中国,政治上不如唐朝强大,但文化上却同样辉煌。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其繁荣为汉朝以来所未有。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的顶峰期。

第四阶段:收缩期

4-1、元朝: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被非汉族所统治,但是整个中国国土被异族统治确是第一次。儒家思想受到相当程度破坏。藏传佛教成为国教。

4-2、明清:

明朝时中国回到汉族统治之下,而清朝时中国则再度由非汉族统治。清朝中国繁荣昌盛,版图甚至超过了汉唐。明清政治制度、治国思想基本相同。这个时期政府大力推捧宋明理学,“四书五经”成为考试和仕途教材。知识分子思想开始收缩。儒学中“心学”发展到了高峰。

明清小说尤其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民间推崇侠义和忠义,影响深远。侠义精神,追究其本原,其实是墨子思想的影响。

继承元朝时候传统,藏传佛教同样得到重视。

第五阶段:没落期:

5-1、民国:

1911年的民国革命,结束中国帝制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文化和思想上人们开始广泛接触西方思想和日本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引入德赛,后期尤其是引入马列,儒家在中国开始走向没落。

5-2、共和国:

建国后“破四旧”及“文革”对儒家产生毁灭性打击。从此伦理和政治思想相结合于儒家的历史结束,人民没有共同的伦理思想基础。共产主义本质上是治国思想、党的理论,而不是人民的信仰。

三、五大流派:

经过这样五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儒、道、法、佛、墨等5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思想主干。

中国传统思想流派5大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祖师是老子,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佛家是从印度引入,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墨家的宗师是墨子。他们基本上构成了中国人现在思想的主干,我们的一些想法,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以上几家之一,尽管我们其实已经忘了他们本来是什么了。

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我没有任何资格进行学术认证;但从实用角度,我认为,以上五个阶段基本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脉络,而五大流派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骨干。学习中国历史和哲学,不能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而这些哲学思想是如何影响管理思想的,我将在以后的机会中继续探讨。

框架学之十二:历史顺口溜

学习历史,一个基本能力就是记住各个朝代的顺序和年代。以前这对我来说是天大的难题,我根本搞不清楚中国的朝代变更。在整理过程当中,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秦朝以前、从秦到清、民国以后。而第二阶段,也大致可以用三个帝国时期来描述,汉、唐、清分别是各个阶段的代表。



其实以上几个阶段,跟我整理的另外一个图: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阶段的时间点几乎完全一致,也记录如下;



在整理历史知识的时候,我用了一种四字顺口溜的方式。毕竟只是学数学的,没有任何中文诗词能力基础,写的很粗糙,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毕竟是个开始,也为以后的修改做了基础。所以,简单记录如下:

一、历史与哲学

1、先秦历史

三皇五帝,禹汤文武;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2、先秦哲学

华夏文明,起源黄河;

黄土高原,农业立国。

炎黄子孙,文字历法;

阴阳五行,八卦周易;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黄老庄道,孔孟荀儒;

管商韩法,墨子兼爱;

鬼谷子术,孙子兵法。

3、秦后历史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元成明朱,清康共和。

4、秦后哲学

仲舒兴儒,三纲五常;

宋明理学,四书五经。

鸠摩译经,玄奘求佛;

达摩传禅,六祖慧能。

5、史以记事

经以载道,史以记事,

春左史资,汗血丹青。

苏武牧羊,张骞出使;(汉)

孔明尽瘁,关羽忠义。(汉)

魏征敢谏,玄奘取经;(唐)

岳飞精忠,天祥丹心。(宋)

郑和西洋,继光驱倭;(明)

国藩中兴,成功复台。(清)

二、政治、经济制度变革

我对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很感兴趣,在这个方面,周朝之后,秦始皇贡献良多,之后各个朝代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而已。毛泽东说:劝君莫骂秦始皇,百代皆行秦政制。

1、周朝政制:

分土分侯,王位世袭

士卿大夫,仕者世禄

井田制度,土地国有

封建宗法,制礼制乐

2、秦朝政制:

中央集权,皇帝世袭

三公九卿,郡县派官

废除井田,土地私有

焚书坑儒,法家思想

3、汉朝政制:

汉承秦制,另设中朝

土地私有,十五税一

盐铁专卖,均输平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唐朝政制:

三省六部,一台五监

均田制度,租庸调法

改法两税,按财征收

科举取士,制律修史

5、明朝政制:

废除丞相,内阁票拟

东西锦衣,省道府县

按亩征赋,按丁征役

一条鞭法,折丁入亩

四书五经,八股科考

6、清朝政制:

清承明制,军机集权

内务府制,地丁合一

三、优秀帝王

各个朝代都有一些优秀的或者政治突出的帝王,我也简单给他们做了评价。

1、秦始皇嬴政

重农耕战,严刑峻法;

远交近攻,统一中国。

皇帝集权,官僚任用;

焚书坑儒,万里长城。

2、汉高祖刘邦

平民起义,八年乃成;

善于将将,听人劝谏。

楚汉相争,退进屈伸;

鸿门赴宴,诛杀功臣。

3、汉武帝刘彻

建立中朝,推恩消藩;

穷兵黩武,汉匈战争。

盐铁专卖,均输平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东汉光武帝刘秀

秀才造反,以柔兴汉;

云台廿八,文治儒德。

5、魏武曹操

权机谋略,挟天子令;

惟才是举,东临碣石。

6、蜀汉刘备

义结关张,三顾茅庐;

千古人和,折而不挠。

7、唐太宗李世民

青年立国,征伐统一;

玄武生变,逆取顺守。

任贤纳谏,科举兴学;

儒经道佛,修史立法。

偃武修文,诗书顶峰;

贞观之治,千古一帝。

8、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杯酒释权;

立誓太庙,不杀谏臣;

崇文抑武,始终偏安。

9、明太祖朱元璋

三句真言,以南伐北;

中央集权,特务锦衣。

10、清康熙

擒鳌平藩,拒俄收台;

尊孔崇佛,满汉一体。

还有成吉思汗和毛泽东没有完成,留待它日。以上的评语肯定以后还得继续修改。姑且暂时记录这里。

四、帝王排行榜

很多人对帝王做过各种排名,我也狂妄地按照自己的理解稍微排一排:

1、按帝王功业来排序:

唐太宗

康熙

汉武帝

2、按政治制度贡献排序:

秦始皇

隋文帝

朱元璋

3、按治国思想贡献排序:

秦始皇

汉武帝

毛泽东

4、按宽德仁厚来排序:

刘秀

赵匡胤

唐太宗

5、按残暴诛臣来排序:

朱元璋

刘邦

6、按个人学问来排序:

刘秀

康熙

以上仅仅是个人学习小结而已,可以作为我的历史学习的一个小工具,偏颇和漏洞颇多,不足为专家道。但的确欢迎各位指正补充。

姑妄记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4154.html

更多阅读

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及军种符号 中国解放军军种

馆友“一得书屋”:您好!您的馆藏文章“[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及军种符号”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3年9月24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社会/财经”下“政治/军事”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

声明:《中国朝代顺序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及皇帝》为网友落梅听雨阁中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