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春深更著花 形容少年意气风发的诗

——王凤年先生传统工笔画艺术赏析

俞黎华

工笔重彩绘画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长河中,以其主流正统的画种之姿和辉煌璀璨之业,汇成的滚滚巨流淹贯五千年。伴随宋元两代兴起的文人笔墨写意画、明清时期西法传入,及上世纪初现代西方美术教育的引进,中国画坛形成百花纷呈的繁盛局面。工笔重彩画面貌,亦每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依附时代审美情趣的变绎而丰富伸延。

但是,中国画变革潮流的波涌起伏,浪花耀眼的无常幻觉,也时常生发出淹没主体的霓环。从而造成主体现象的断流。近现代工笔画处于“非主流”的“边缘”状态,就是例证。

工笔重彩绘画传统,体现了中国绘画现实主义的优良画风,坚持写实与反映生活的道路,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其绘画艺术技巧也为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但明末之后,工笔重彩人物画渐衰,个中原因,正是缘于绘画题材较为狭窄;缺少了大量优秀文人的参与、文化品格的缺失和广泛的社会生活滋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商贾所役的画工俗手的泛滥,作品的题材内容偏于闺阁一路,较为狭窄;作品的内容与格调不免趋向低俗。在技法上一味承袭传统,少有发展。所以传统工笔画从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传统中步入式微,几成绝响,也在所难免。当今,许多人把工笔画与工艺画等同起来,认为是俗技,不认为是艺术。这实在是一种错觉或误解。香港《星岛日报》主编曾撰文指出:工笔画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水墨画是东方人的(艺术)语言。所以,历史不会倒流,民族精髓不会丢失,中国传统工笔画所表现的审美意趣和艺术特质,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同时也应当承认:文人意笔画逐渐形成后来者居上的态势,客观上对工笔画形成了挑战和挤压。文人意笔画融汇了更多文学性和其他相关艺术的因素,强调人文修养品格的渗透及笔墨意趣;讲究以简胜多,造型贵在似与非似之间。文人画的出现,使传统的中国画平添了新的品种。中国画出现了多元的局面。而艺术的多元,正是中国画的繁荣和希望所在。

当前传统工笔画,在经过了艺术上风云变幻、进入一个重新认识艺术理念的阶段,躁动正在消退,和谐的审美情怀正在复归。我们高兴得看到,上世纪末叶以来,工笔画艺术由复兴开始走向繁荣的局面。此时,我们欣赏七十余年夙愿未改,勤奋耕耘在工笔画艺术园地的画坛耆宿、著名工笔画家王凤年先生的作品,自当感慨良多,敬佩不已!

王凤年先生,字小珊,号红雨楼主人。祖籍浙江绍兴,1915年出生于济南一家书香门第。幼时即爱绘事,少年时代从瞿园初先生(瞿秋白烈士之父)学习山水画。弱冠考入北京北平美术学院,受业于赵梦珠、吴光宇等先生。后经赵师推荐,再拜人物画大家徐燕孙先生为师。由于他聪颖敏悟,勤奋好学,深得徐师喜爱,以后招至家中朝夕教诲,由此先生画艺大进。徐师精于历史人物画,30年代与张大千齐名,时有“南张北徐”美称。尤擅仕女。所画仕女无需画稿,顷刻即成,呼之欲出。尤为王老折服。遂立下志愿,以工笔仕女画为专攻,终生未易。

1937年,王凤年先生大学毕业返回济南,。由于家境殷实,无生计之虞,故闭门研习工笔仕女绘画。其先后临摹了历代大量优秀工笔绘画作品,并对顾恺之“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和吴道子“吴带当风”高超美妙的线条极为膺服,临习尤勤。他认为“十八描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传统工笔画的造型之根本。这些线条对后世中国画造型产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对此下过长期的功夫,为后来的工笔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他成功地在济南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赢得社会公认。并应聘于济南南华(震华)学院艺术系教授。在授业传道、培育桃李之余,还潜心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发表了《论南北两宋画风》等文章。

建国后,王凤年先生一直工作在工艺美术研究部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十分广泛,如人物画有《群仙祝寿》、《李清照南渡图》《书痴》;花鸟画有《红梅山鸪》、《菊花》;翎毛走兽类有《猛豹坠悬崖》等等。

十年浩劫,先生许多作品被付之一炬。但这丝毫动摇不了他创作的理念和决心。当仕女画题材创作被否认的时候,他即创作了大量的翎毛花卉作品、和表现少数民族妇女劳动题材的作品。

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借用毛泽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诗意,创作了《三打白骨精》,作品运用了寓意、象征的手法,在拓宽传统工笔画的内容和表现力等方面,应该说是一次成功有益的尝试。

这时也正是王凤年先生生命旺盛和艺术炉火纯青时期,其被压制已久的创作热情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他的大量代表性的作品。象《抄检大观园》、《桃李园夜宴》、《锦文诗咏碧云笺》《抚琴图》等大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在80多岁之后仍然创作了不少大幅的工笔画佳作,《如来说法图》就是他在85岁高龄,创作的一幅画面有40位人物的大型作品。如今已至九秩高龄,几乎每天都要伏案绘画,且从容严谨,毫无懈怠。观者无不感动。上个世纪60年代前期,先生的工笔画作品,就蜚声海内外,饮誉东南亚。当时他的作品就被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出口,为国家赢得许多外汇。1991年,他又应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邀情,赴美办展讲学,进行文化交流,赢得国际广泛的尊敬与赞誉。

仕女是传统工笔画的重要题材,王先生的作品大多是以仕女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以此饮誉画坛。但是他与传统的仕女画又有很大不同,他把仕女画从闺阁中解放出来,表现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拓宽了工笔画的艺术道路。这是先生对传统工笔画的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比如《李清照南渡图》,不仅表现了“人比黄花瘦”那种女词人的多愁善感,而且摄取了李清照背井离乡南渡时的特定场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巧妙的折射出南宋政权风雨飘摇、行将灭亡的结局。从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可以说这幅作品和他的《三打白骨精》、《抄检大观园》等许多有影响的作品一样,在传统工笔仕女画题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典型的开拓意义。

老树春深更著花 形容少年意气风发的诗

线条是工笔画造型的重要手段,因此,线条表现力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高下成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磨练,先生的笔墨线条可谓炉火纯青。从他作品中不难看出:其线条飘逸酣畅,遒劲爽健,具有十分生动感人的表现力。而且根据描绘物体的不同,线条的表现形式和质感也各不相同。他运用了多种线描手法,使其笔下的衣裙有吴带当风之美;而石之坚、木之实、花之娇、水之柔,都将其质感表现得准确优美,生动传神。难怪人物画家吴泽浩先生在《中国名画家精品集——王凤年》发行会上感慨地说:王老就是当代的吴道子!

构图形式与主题塑造诸方面的和谐一致,是创造作品优美高雅意境和格调的重要保证。传统工笔画作品通常受民间壁画的影响,大都画面丰满,缺少了必要虚幻的空间,从而削弱了审美的魅力。王先生作品的构图,继承发扬了宋代以前工笔画虚实结合的传统,并且借鉴了写意画的构图方法。根据作品内容实际,构图留有较大空间,计虚当实,虚实相生。比如《李清照连舻渡江图》画面上方所留的大片空白,既符合天水一色背景的真实,也强化了空间感,并且巧妙地将意境创造出来。《李清照》运用白描绣像的构图形式,配上清雅的瘦金书体题跋,书画相得益彰,准确地塑造出一代词人典雅高洁的艺术形象。

传统工笔画大多采用重彩,色彩鲜艳绚丽。王先生的工笔仕女画设色淡雅,推崇“素色为上”的审美意趣。他作品中的颜色,种类无多,但色别丰富,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他善用中间色调,没有太强烈的对比,注重渲染的表现力和层次感,特别是充分发挥墨色的变化,达到了墨与色的和谐之美。在运用石质颜料上,采用层层渲染的方法,敷色亮而不厚、艳而不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先生在用粉方面尤有独到之处。无论在施白粉、点珠玑、勾衣纹、绘图案、衬底色等方面,运用镂空、明暗、凹凸、衬托、渲染等手法,使白粉在其他颜色的映衬下,色彩纷呈,锦上添花。王先生在笔墨和色彩运用上,确有自家风范,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欣赏先生的作品,无须近观,仅从明快亮丽的色调和清新淡雅的格调上,便知是王先生的作品。这些正体现了王先生深厚的色彩修养,及对传统工笔画技法传承方面所作的可贵贡献。

精细严谨、生动优美是工笔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在王凤年先生的作品中,大到亭台楼阁、树石舟车;小到须眉阿堵、风钗绮纹,无不描绘的丝丝入扣,精细入微。王先生所作多为历史题材,对画中人物衣饰、建筑格局、器物摆设、交通工具等,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从不妄笔。在其力作《抄检大观园》,画面壁间悬一幅山水画。这件“画中画”,虽是背景,却依然以宋人笔法绘出,十分精美逼真。对此,不禁使人想起五代周文矩传世的名作《重屏会棋图》所引发的“重屏”之美谈。

王凤年先生画路宽广,他以工笔仕女人物为主,但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隐士、侠女、武将、童婴、甚至现代人物形象;从表现形式说,既有工笔重彩、也有白描、半工半写、无骨法等;在题材内容上,除了人物之外,还有花卉、鸟兽等等,体现了王先生多方面的绘画才能。

统观王凤年先生的绘画作品,笔者认为他的绘画风格,在线条及用墨方面直追顾恺之、吴道子高古质朴的传统;在用色上汲取盛唐张萱、周眆华贵富丽细腻的特点,并注重发挥墨色的作用,形成清新典雅的画风;构图方面借鉴吸收了文人意笔画的艺术要素,在继承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在传统工笔画的表现题材上亦有新的开拓和深化。他的艺术成就与实践,是对传统工笔画的振兴和发展,特别是在逆境时期所做出的一种力挽时弊的努力,愈加难能可贵。

当我们面对这么多精美的作品时,不能不对他一生为传统工笔画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而肃然起敬。笔者多年来与先生共同生活,耳闻目睹先生勤奋执着颇多极为感人的事例。他每天作画不止,仅在生病时才得以休息;身体稍适,又挥毫不止,这成了他保持了几乎一生的习惯。1948年济南解放之时,炮火连天,先生家就在城墙之下,炮弹不时落在院内。全家人都躲在床下,而他却依然伏案作画。虽然先生失聪不闻,却也中了后来画友所谓艺高人胆大之戏言!当年京华美术学院他的同学潘洁兹先生,在1999年为《中国名画家精品集——王凤年》序中深情地写道:“小珊和我,共同在工笔画艺苑里辛勤劳作了一生,如今已届耄耋之年,我们为继承发展工笔画艺术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扪心无愧耳。”尽管徐燕孙、陈少梅、吴光宇、刘凌沧、刘继卣、王叔晖、潘洁兹等先生的作品没有得到相应的艺术定位和市场价值,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艺术成就在当今中国画的长卷上,描绘了灿烂的一页。笔者坚信:这种非正常状态不会久远,历史定会给他们应有的位置。如今已届九秩华诞的王先生依然在工笔画艺苑里辛勤耕耘,他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传承着历史,描绘着今天,昭示着未来。晚年他请人刻了一枚闲章:“活到老,画到死”。表达了王先生生命不息,挥毫不止的雄心壮志。

今年正值91岁高龄的王凤年先生从事传统工笔画艺术72周年。2006年4月30日,《中国名画家王凤年传统工笔画作品展》在济南隆重举行。这次展览,受到美术界和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广泛热烈的欢迎。在三天的展期里,观众络绎不绝,数千人参观了展览。应观众的要求,展览延期闭幕时,还有不少闻讯赶来的观众为没能看上展览而惋惜。诚如媒体报道所说:本次作品展“成为省城“五一”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为泉城艺术爱好者献上了传统工笔画饕餮盛筵。”笔者认为:观众的热情,既是对王凤年先生一生传承传统工笔画艺术及所做的贡献,表示的敬佩和祝贺;也是对久违了的传统工笔画艺术回归的真挚热切心境的表达。

写于2006年5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4197.html

更多阅读

作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谈谈作文怎样出新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获得“文贵创新”的审题立意方法,初步学会用多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老题出新意”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发散思维、扩散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曾经沧海难为水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释义: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释义:一生

声明:《老树春深更著花 形容少年意气风发的诗》为网友冷面枪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