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著名将帅之纳粹德国主要将领简介 纳粹德国将领

(2011-11-03 21:18:04) 转载▼

标签: 军事

分类: 人物故事

纳粹德国高级将领

国家元首兼总理,最高统帅:

阿道夫·希特勒〈1934-1945.5〉,邓尼茨

陆军总司令:

弗洛姆堡元帅〈1920-1938元月〉,勃劳希契元帅〈1938-1941.12〉,希特勒〈1941-1945.5〉

陆军总参谋长:

哈尔德上将〈1934-1942.9〉,蔡茨勒上将〈1942.9-1944.7〉,古德里安上将〈1944.7-1945.3〉,克莱勃斯上将〈1945.3-1945.5〉

东线战场:

北方集团军群〈1945年1月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

勒布元帅〈1941.6-1942.1〉,库克勒上将〈1942.1-1944.1〉,莫德尔元帅〈1944.1-1944.3〉,林德曼上将〈1944.3-1944.7〉,弗里斯纳上将〈1944.7-1944.8〉,舒奈尔上将〈1944.8-1945.1〉,伦杜利克上将〈1945.1〉,菲廷霍夫上将〈1945.1-1945.3〉,伦杜利克上将〈1945.3-1945.4〉,希尔佩特上将〈1945.4-2945.5〉

中央集团军群

〈1945年1月改称北方集团军群,1945年4月解散〉

博克元帅〈1941.6-1941.12〉,克鲁格元帅〈1941.12-1943.10〉布施元帅〈1943.10-1944.6〉,莫德尔元帅〈1944.6-1944.8〉,莱因哈特上将〈1944.8-1945.1〉,伦杜利克上将1945.1-1945.3〉,魏克斯上将〈1945.3-1945.4〉

南方集团军群

〈1942年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延续其大部分,1943年初解散〉

伦德斯泰特元帅〈1941.6-1941.12〉,赖歇瑙元帅〈1941.12-1942.1〉,博克元帅〈1942.1-1942.7〉,魏克斯上将〈1942.7-1943初〉

A集团军群:

〈1942年7月从南方集团军群分出,1944年2月改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8.9月间该称南方集团军群,1945年5月改称东部边境集团军群〉

李斯特元帅〈1942.7-1942.8〉,希特勒〈1942.8-1942.11〉,克莱斯特元帅〈1942.11-1944.2〉,舒奈尔上将〈1944.2-1944.7〉,弗里斯纳上将〈1944.7-1944.12〉,韦勒上将〈1944.12-1945.4〉,伦杜利克上将〈1945.4-1945.5〉

顿河集团军群

〈1942年11月从第11集团军改编,1943年1月改称南方集团军群,1944年2月该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1944年8.9月间该称A集团军群,1945年1月该称中央集团军群〉

曼狮泰因元帅〈1942.11-1944.3〉,莫德尔元帅〈1944.3-1944.9〉,哈佩上将〈1944.9-1945.1〉,许尔纳上将〈1945.1-1945.5〉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1945年1月新建立〉

希姆莱元帅〈1945.1-1945.3〉,海因里奇上将〈1945.3-1945.5〉,施图登特上将〈1945.5〉

西线战场:

西线总指挥:

伦德斯泰特元帅〈1942.3-1944.7〉,克鲁格元帅〈1944.7-1944.9〉伦德斯泰特元帅〈1944.9-1945.3〉,凯塞林元帅〈1945.3-1945.5〉

B集团军群

隆美尔元帅〈1943.12-1944.10〉,莫德尔元帅〈1944.10-1945.5〉

G集团军群

布拉斯克维茨上将〈1943.12-1945.5〉

意大利及地中海战线〈包括北非战场〉

南部战区总指挥:

凯塞林元帅〈1944.11-1945.3〉,菲廷霍夫上将〈1945.3-1945.5〉

北非军团

〈1942年1月升格为集团军,1943年3月其余部分加入突尼斯集团军〉

隆美尔元帅〈1940.9-1942.9〉,施图姆上将〈1942.9-1942.10〉,隆美尔元帅〈1942.10-1943.3〉

突尼斯集团军

隆美尔元帅〈1943.3-1943.5〉,阿尼姆上将〈1943.5〉驻意大利北部集团军:隆美尔元帅〈1943.8-1943.12〉,菲廷霍夫上将〈1943.12-1945.5〉

海军总司令:

雷德尔元帅〈1934-1942.2〉,邓尼茨元帅〈1942.-1945.5〉水面舰队司令:吕特晏斯上将〈1934-1941.5〉--之后总司令兼任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元帅

空间总司令:

戈林帝国元帅〈1934-1945.5〉空军参谋长:凯塞林元帅〈1935-1937〉

空军主要航空队:

第1航空队:凯塞林元帅〈1938-1940.2〉

第2航空队:凯塞林元帅〈1940.2-1941.11〉

第3航空队:施佩勒元帅〈1938-1940.11〉

空降部队:施图登特上将〈1939.9-1945.5〉

党卫军总指挥:

希姆莱元帅〈1935-1945.5〉,海德里希上将〈1945.5〉

纳粹德国元帅名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相当于28位元帅。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出生于官僚家庭。1912年从军。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临刑前两小时自杀。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36.4.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参加过一战。被迫辞去军职,战后受审,死于狱中。

4、雷德尔(1876~1960)出生于教师家庭。1894年从军。1939.4.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1946年被判处终身监禁,1955年获释。

5、勃劳希契(1881~1948)出生于军人世家。1900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死于一所英国部队医院。

6、凯特尔(1882~1946)出生于农场主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被绞死。

7、龙德施泰特(1875~1953)出生于军人世家。1892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被四次免职,战后囚于英国,1949年因病获释。

8、博克(1880~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两次被免职,后死于空袭。

9、勒布(1876~1956)出生于平民家庭。1895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曾两次被解职,后被判处3年徒刑。

10、李斯特(1880~1971)出生于医生家庭。1898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1952年因病获释。

11、克鲁格(1882~1944)出生于军人世家。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服毒自尽。

12、维茨勒本(1881~194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司令、D集团军群司令、西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绞死。

13、赖歇瑙(1884~1942)出生于军人世家。1903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心脏病(中风)。

14、米尔希(1892~1972)191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担任过航空部副部长、空军总监兼空军部副部长。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不久减刑为15年,1954年被赦免。

15、凯塞林(1885~1960)出生于教员家庭。190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担任过空军总参谋长、第二航空队司令、南线德军总司令、西南线德军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7年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1952年获释。

16、施佩勒(1885~1953)出生于平民家庭。1903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航空队司令、驻法国空军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曾两次受审,但都被宣布无罪。

17、隆美尔(1891~1944)出生于教师家庭。1910年从军。1942.6.22授陆军元帅。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迫服毒自尽。

18、屈希勒尔(1881~1968)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2.6.30授陆军元帅。毕业于骑兵学校、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集团军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20年徒刑,1951年改为12年,翌年被释放。

19、曼施坦因(1887~1973)出生于军人世家。1906年从军。1942.7.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9年被判处18年监禁,1953年获释。

20、克莱斯特(1881~195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英军俘虏,作为战犯交付南斯拉夫,后引渡苏联,死于狱中。

21、魏克斯(1881~1954)出生于平民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B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干东南部德军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美军俘虏,后被免于起诉,1948年获释。

22、布施(1885~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4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英国战俘营。

23、邓尼茨(1891~1980)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1910年从军。1943.1.3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国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10年徒刑。

24、保卢斯(1890~1957)出生于平民家庭。1909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担任过德军副总参谋长、第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投降被俘。

25、里希特霍芬(1895~1945)出生于贵族家庭。1913年从军。1943.2.11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哈雷航空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航空队司令、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病死于美军战俘营。

26、莫德尔(1891~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9年从军。1944.3.31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自杀身亡。

27、舍尔纳(1892~1973)1914年从军。1945.4.3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在苏联监禁10年,获释后定居西德。1957年又被判刑4年半,1960年因健康原因获释。

28、格赖姆(1892~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912年从军。1945.4.26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航空队司令、空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在战俘营服毒自尽。

纳粹德国主要将领简介

邓尼茨

勃洛姆堡(Blomberg)

勃劳希奇(Brauchitsch)

哈尔德

蔡茨勒

古德里安

克莱勃斯

勒布

冯.库克勒

莫德尔(Model)

博克

克鲁格

布施

魏克斯(Weichs)

龙德斯泰特

赖歇瑙(Reichenau)

李斯特(List)

克莱斯特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

希姆莱

凯塞林

隆美尔

吕特晏斯

戈林

施图登特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

凯特尔

维茨莱本

哈索·冯·曼托菲尔

屈希勒尔(Kuechler)

鲍卢斯(Paulus)

舍尔纳(Schorner)

里希特霍芬(Richthofen)

克莱斯特(Kleist)

雷德尔(Raeder)

米尔希(Milch)

施佩勒(Sperrle)

格赖姆Greim

海德里希

邓尼茨

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1891—1980),纳粹德国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891年9月16日,邓尼茨出生于柏林近郊的格林瑙镇。母亲早逝。父亲是工程师,总是督促他努力学习,并注意培养其学习兴趣。

1910年4月,邓尼茨在魏玛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德国海军,先在赫尔塔号巡洋舰接受舰上训练,后考入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1912年秋天毕业后,分配到布雷斯特号巡洋舰任候补军官。是年冬,巴尔干战争爆发,邓尼茨随舰到地中海参加封锁黑山港,向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人耀武扬威。次年5月,参加西方列强在阿尔巴尼亚的登陆行动,阻止塞尔维亚人在亚得里亚海边定居。

1914年8月,德国对协约国宣战。布雷斯特号巡洋舰在阿尔及利亚安纳巴港外出其不意地攻击了正在港内上舰的法国登陆部队。不久,布雷斯特号与格本号战列舰冲出英国舰队的包围,平安抵达君士坦丁堡港,挂上土耳其的旗帜,帮助土耳其训练海军。在此期间,邓尼茨曾随舰袭击俄国诺沃罗西石油港和商船队,击沉了俄国罗斯特洛夫号巡洋舰。后来,布雷斯特号巡洋舰在土耳其大修,邓尼茨被派往加里波利航空大队担任观察员和机场导航员。1916年9月,邓尼茨奉命回国到潜艇部队服役,从此他的名字与潜艇紧紧相连。那时,潜艇攻击战术只是单艇作战,一旦被敌舰发现,往往被击沉。1918年10月,邓尼茨因潜艇被击沉而被英军俘虏。邓尼茨从那次经历中,意识到潜艇战要取胜,就必须集中多艘潜艇协同作战。

大战结束后,邓尼茨回国仍在海军服役。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军拥有潜艇部队,他曾任鱼雷艇上尉艇长,后在波罗的海海军军区、海军总司令部任参谋。1928年晋升海军少校后,出任第4潜艇队司令。1933年晋升为海军中校,调任埃姆登号训练巡洋舰舰长,负责保障海军院校学员的训练。

希特勒上台后即开始重整军备活动,邓尼茨极为赞成,成为纳粹党的狂热拥护者。1935年6月,英德签订海军协定,德国立即公开组建潜艇部队。10月,邓尼茨担任韦迪根潜艇队司令,晋升为海军上校。邓尼茨认为,德国欲重新崛起,迟早要与英国发生冲突,而欲战胜英国,则海军的强大是最重要的因素;英国面对着德国的港湾,恰好在德国进入大西洋的航路附近,如同一条栅栏,既能控制德国舰队的出海,也可控制大西洋的战线,加上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无基地,一旦军舰被击中,无法就近修复,所以海军发展的重点不是水面舰艇,而应是能够克服上述不利条件的潜艇;英国是个岛国,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争物资都必须通过大西洋输入国内,德国可以用潜艇对英国商船实施袭击战和吨位战,切断其海上运输线,迫使英国屈服。因此,潜艇是实现德国海军战略的最有效的作战武器。

邓尼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作战的经验教训,采纳德国王牌潜艇艇长克雷契马的建议,在海上开始演练“狼群战术”,主要内容为:1.事先将若干潜艇组成“狼群”在敌船队的航道上垂直展开。由具有经验或资深的潜艇艇长担任群长,负责具体指挥“狼群”的协同作战。2.“狼群”平行搜索敌船队,艇与艇间隔15海里~20海里。“狼群”正面搜索宽度300海里~400海里。3.任何一艘潜艇发现敌船队后,立即报告岸上指挥所,并命令艇群迅速航行至船队前方,白天在视距以外跟踪,夜间以水上状态逐次实施鱼雷攻击,对掉队的单艘舰船也可进行炮击。4.天亮前停止攻击,脱离船队至视距以外,日落后再次接近攻击。

根据其作战思想和战术方针,邓尼茨又提出潜艇建造方案,要求建造500吨左右的潜艇。这种潜艇前后均有鱼雷发射管,能同时携12枚~14枚鱼雷;下潜时间只需30秒,水下和水面操纵都很方便;时速可达16节,作战最大半径为8700海里。邓尼茨反对建造重型潜艇。

1936年,邓尼茨晋升为潜艇司令部司令后,从军官的选拔到训练计划的拟定,从组织战术演习到研究具体技术问题,都亲自过问,并同下级官兵保持密切的联系,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1939年1月,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向希特勒提出扩大海军的“Z”计划,要求建造大型水面舰艇。邓尼茨坚决反对,根据在大西洋上进行的多次潜艇集群行动的演习得出结论:德国必须拥有300艘潜艇,其中100艘在基地检修或休整,100艘在海上航渡,100艘在作战海区执行任务,才能取得攻击英国海上运输线的胜利。可是目前德军仅有57艘潜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邓尼茨要求扩增潜艇数量。在邓尼茨的力争下,希特勒终于废止“Z”计划,而在1939年12月批准“限定海军造船计划”,规定在1941年底以前,建造392艘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因潜艇数量不足,邓尼茨只得实施“小群战术”,由3艘~5艘潜艇组成的编队在某一艇长的直接指挥下作战。由于当时盟军使用的声纳装置效能很低,德国潜艇可以接近到离目标3链~15链处发射鱼雷,所以仍取得很大战果。1939年9月3日,他下令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100多海里处突然击沉英国雅典娜号邮船,1400名乘客几乎全部丧生,其中有不少是美国人。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希特勒对外矢口否认此乃德军所为,对内严令销毁证据。根据希特勒的指示,邓尼茨把U30号潜艇官兵调往U110号潜艇,然后有意制造了沉没事件。9月17日,U29号潜艇击沉英国无畏号航空母舰。10月14日,U47号潜艇潜入斯卡帕弗洛英国海军基地,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在此阶段,德军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只近400艘。1939年10月,邓尼茨晋升为海军少将。1940年,晋升为海军中将。

1941年春,盟军加强护航和反潜措施(如反潜舰、装有定向器的飞机),使德国的攻击受挫。邓尼茨及时调整部署、改变战术。一方面,坚决要求空军支援潜艇作战,首次提出航空兵与潜艇的“战役与战术协同动作是极为重要的”。经过有力交涉,希特勒命令驻波尔多的第40飞行大队在进行远距离侦察方面隶属潜艇司令部。另一方面,开始全面实施战前制定的“狼群战术”,即把30艘~40艘潜艇编成一个“狼群”,再分为侦察和突击两个艇幕。侦察幕各艇间隔30海里~40海里,突击幕各艇间隔15海里~20海里。两幕的战役纵深保持在50海里~100海里之间。稍后,邓尼茨又修正战术,将两幕分为侦察、预备进攻和突击三幕。修正后的“狼群战术”使潜艇不再躲避盟军的护航警戒舰艇和飞机,一旦发现目标,所有潜艇都浮出水面,全速接近目标,用高炮射击护航飞机,用鱼雷攻击护航舰和运输船。

由于指挥得当,邓尼茨的潜艇给盟军大西洋海上交通线带来浩劫。1941年4月至12月,共击沉盟军325艘运输船,总吨位约158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潜艇的活动范围又扩展到美国海岸及加勒比海一带。1942年,德国潜艇每月击沉盟军商船近97艘,总吨位达52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商船2828艘,总吨位达14687231吨,击沉击伤盟军军舰115艘,给同盟国特别是英国造成极大的困难。英国海军惊恐地认为:“邓尼茨炸沉我们的商船是在慢慢地绞死我们,……他是自荷兰勒伊特以来,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1943年1月,雷德尔海军元帅因在作战问题上与希特勒发生严重分歧而辞职。邓尼茨继任海军总司令,并晋升为海军元帅。

然而从1943年4月起,德军在大西洋的潜艇战已走下坡路,击沉商船和运输船的吨位逐月下降。尽管邓尼茨针对盟军反潜力量的加强而相应改变了战术,但是德军再也不能把握主动权了。1943年5月24日,邓尼茨下令停止在北大西洋对盟军护航运输船队的作战。

1944年7月21日1时,邓尼茨在柏林发表广播讲话,强烈谴责刚发生过的暗杀希特勒行动,表示海军一如既往效忠元首。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将德军尚占据的德国领土分为南北两个地域,任命邓尼茨为北部地域德军总司令。次日,邓尼茨用飞机把1个海军营运入柏林,保护希特勒的安全。这时,纳粹德国内部分崩离析,连戈林、希姆莱都在考虑退路,第三帝国要员中只有邓尼茨和戈培尔仍然真心效忠希特勒。因此,4月30日,希特勒在自杀前指定邓尼茨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戈培尔为帝国总理。戈培尔自杀后,邓尼茨又兼任总理职务。邓尼茨在普伦接到上述任命的电报和希特勒自杀的消息后,立即通过汉堡广播电台向全国发表文告,号召德国军民继续在东线负隅顽抗,暗地指示西线的德军向盟军投降,以使战后德国有更多的人口领土能继续保留在资本主义世界里。5月2日,邓尼茨将大本营移至弗伦斯堡。5月5日,邓尼茨派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去兰斯求见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次日又派约德尔去兰斯,再次恳请盟军接受德军投降。5月8日,邓尼茨向全国发表投降的广播文告,次日派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签字投降。德国潜艇部队则根据邓尼茨从前制定的“彩虹计划”,将224艘已上浮的潜艇全部凿沉。

1945年5月23日,邓尼茨被盟军逮捕。1946年10月,邓尼茨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1956年10月,邓尼茨从施潘道监狱刑满获释后,定居在奥尔,但仍为顽固不化的纳粹分子。1980年10月24日,邓尼茨病死

勃洛姆堡(Blomberg)

陆军元帅勃洛姆堡是普鲁士军官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1891年,当他13岁的时候,就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从那时候起,勃洛姆堡这个名字就已在军官团里无人不晓了。因为他的父亲,一名预备役上校,也曾是该团的候补军官。

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里,勃洛姆堡的成绩均属优良。他爱好体育运动,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

1897年,勃洛姆堡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4团作见习军官,同年内被任命为少尉。7年后,他晋升为中尉。

1904年,勃洛姆堡考入军事学院,1908年晋升为上尉,并被派往陆军参谋本部服务。他丰富的军事学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事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勃洛姆堡上尉担任预备第19师的参谋官。1916年,他晋升少校,并调任预备第18军司令部参谋官。1917年升任第7军团司令部首席参谋官。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卓有功绩,勃洛姆堡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

战后,1921年调任第5师参谋长,并于1925年被派往国防部任陆军训练处处长,数月后即晋升上校。两年后任军队署参谋长。1928年与1929年先后晋升为少将与中将,分别任第1师师长与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其间,勃洛姆堡曾去俄国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和考察。1930年还访问了美国。

自1932年起,勃洛姆堡担任日内瓦裁军委员会的陆军首席代表。他的外交才干、谈判手法、语言天赋和军事学识,使他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33年1月30日,勃洛姆堡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长。半年后,他晋升为上将,同时获得了德国法学院名誉院士的学位。他获得这两项荣誉绝非偶然。勃洛姆堡相信国家社会主义是有前途的,因此他拥护了保证重整军备的新政权。

希特勒于1934年6月30日清算了冲锋队(褐衫队)的领袖。国防军早就知道国社党与冲锋队之间要发生冲突。他们希望取消冲锋队,成立一支现代的党军。冲锋队的高级将领们都在亲卫队(俗称黑衫队)齐射的枪弹中倒了下去。两位声望很高的军官--罗姆和施莱歇将军也遭暗杀。

曼施坦因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本部作战署长,曾请求他的上司维茨勒本将军向陆军总司令弗里契上将说明这次暗杀事件的真相。于是陆军总司令就请求国防部要求希特勒依法惩办暗杀分子。

但勃洛姆堡未采取任何行动。他告诉维茨勒本,希特勒已经掌握了罗姆和施莱歇与某敌国合作的证据。其实,勃洛姆堡不可能相信这种谎言,因为希特勒未曾握有证据。纵然他相信了这种谎言,罗姆将军和施莱歇夫妇的惨遭枪杀也是一起暗杀事件。勃洛姆堡之所以未采取任何行动,显然是由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如他自己所言,害怕戈林“把我的整个店铺都砸碎”。何况这时的兴登堡总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

在这一年里,勃洛姆堡又犯了一个极为不幸的大错。当兴登堡总统于8月2日逝世以后,他命令国防军效忠于希特勒。这种效忠希特勒的宣誓,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希特勒曾于1934年8月20日就国防军向他个人的效忠宣誓写了一封亲笔信,感谢这位国防部长:“国防军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当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和不可侵犯,以实践刚刚逝世的元帅的遗嘱,并且不违背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诺言。”

勃洛姆堡竟然相信了这些话,或许是因为他心术过于端正,以致并未怀疑一个政客的许诺。

希特勒于1935年6月1日自称为“德国领袖和总理”,同时兼任国防军最高统帅。当时已改称战争部长的勃洛姆堡则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唯一遗憾的是,在名义上戈林虽隶属于勃洛姆堡,但实际上他却拥有一个更强的地位。一年以后,勃洛姆堡晋升为元帅,达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1936年3月,当希特勒命令国防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勃洛姆堡曾提出了警告。在法国政府动员了几个师的时候,勃洛姆堡建议立即停止德军开入莱茵地区的行动,并将已开入的部队撤回原驻地。

一年半以后,勃洛姆堡又曾提出过反对希特勒的意见。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向勃洛姆堡元帅、雷德尔海军上将、戈林空军元帅、弗里契陆军上将、诺拉特外交部长和希特勒的陆军侍卫官霍斯巴赫上校宣布了他要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并声称,德国的问题至迟在1943年或1945年必须得到解决。建军业已完成,武器已达现代化,再拖下去,武器就有落伍的危险。为了保护德国的侧翼,奥地利必须吞并,而捷克也必须攻破。

当希特勒把他的意图宣布完了的时候,勃洛姆堡在弗里契的支持下提出了恐遭西方列强起来干涉的警告。勃洛姆堡的意见是,英法绝不会象以往那样而与德国为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免使英法被迫起来干涉。在讨论中,勃洛姆堡同戈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弗里契也发表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希特勒未曾想要说服他的两位陆军将领。他只表示相信英法绝不会起来干涉。虽然如此,他却对这两位将领的反对意见极为震怒。事后,希特勒出人意料地离开了柏林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并决定要除掉这个讨厌的警告者。实际上,这个警告者才是希特勒的最忠诚的顾问。不久,除掉勃洛姆堡的机会终于降临。

勃洛姆堡是个单身汉。在1937年与1938年岁序交替之际,戈林宣布说,勃洛姆堡要结婚了,同时声称,他所选的对象违背了军官严格的择偶规定。但戈林却在暗中鼓励勃洛姆堡打破社会的旧习和成见。

1938年1月12日,婚礼举行了。希特勒和戈林都是证婚人。但几天之后,就散布说,勃洛姆堡太太的出身太坏,不宜做一名军官和战争部长的配偶。勃洛姆堡既然选择了这种配偶,不足以为部下表率,当然只有辞职一路可走。勃洛姆堡失去了一切公职,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之后即解甲归田,但希特勒却从此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顾问。当然,这种诚恳的效忠乃是因为勃洛姆堡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希特勒的为人。希特勒事后也承认过自己失去勃洛姆堡的损失之大。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其1943年3月9日的日机中,曾有一段记述希特勒的话:“领袖对于失去勃洛姆堡感到十分伤心。他对于他的忠心仍然非常赞赏。领袖认为,如果所有的将领都是这样忠心的话,国防军受益就会更大……。”

勃洛姆堡的名字已经不再出现在公众之间。到了战后的1945年夏天,才在美国的报纸上见到一则报道说,这个昔日的战争部长和元帅已被解到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3月14日,他死于美国人的拘留所。

对于这位元帅所犯的一切错误,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都很难令人同情。毫无疑问,他是使德国国防军蒙受灾难的人之一,他对于希特勒的一味盲从超过了他的军事才能。勃洛姆堡是在封建体制忠君思想的传统教育下身败名裂的。

勃劳希奇(Brauchitsch)

1938年1月29日,希特勒召见第4集团军总司令--炮兵将军勃劳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契上将为陆军总司令。6天之后,希特勒自己担任了三军最高统帅,解散了战争部的“防卫军局”而成立了“防卫军统帅部”,同时任命凯特尔将军为防卫军统帅部参谋长。

1938年2月4日,国社党机关报《民族观察报》宣称该日为“国家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国军民宣告:“从现在起,整个防卫军的指挥权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许多高级军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军优秀的代表。防卫军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没有一个指挥总体作战的专家。

勃劳希奇的任命仅仅是一种应急的办法。本来,希特勒有意把这一高级职务委派给国社党的党员赖歇瑙将军,但又怕赖的任命遭到陆军的激烈反对,所以才决定了勃劳希奇。因为他在陆军中声望很高。

勃劳希奇于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第五。其父曾为骑兵将军,他是一个天子聪慧的军官。这个昔日普鲁士皇家的候补军官,曾因在一次大演习中情况判断准确而初露头角。当他晋升中尉时,曾服务于第3近卫野战炮兵团。1912年,他未经军事学院培训即直接调往参谋本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勃劳希奇始终担任参谋军官职务。战后,于1918年晋升少校,被派往拥有十万人的德国陆军中服务,曾在作战部队和参谋部任职。1932年调任炮兵监察员。1933年2月1日任第1师师长兼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区司令,并于同年10月1日晋升中将。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显示出他的干练和组织能力,一年之后即晋升为炮兵上将。

1937年,希特勒任命勃劳希奇为驻莱比锡的第4集团军总司令。一年后,因勃洛姆堡和弗里契相继被免职,勃劳希奇即接任陆军总司令之职。

勃劳希奇聪慧过人,反应敏捷,头脑冷静,凡与他有深交的人,无不对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与德国陆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接任陆军总司令的。勃洛姆堡的去职,尤其是弗里契的被清洗,引起了世人的惊讶。而陆军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当时和以后常有人问道,为什么新任陆军总司令不为弗里契将军主持公道,请希特勒恢复他的职务。曼施坦因元帅在他所著的《一个军人的生活》一书中解释说,勃劳希奇未曾干预此事,是因为他已奉命参加了清洗弗里契的行动。

这可能是确实的。希特勒当时还给了勃劳希奇一笔费用,以解决他财务开支上的困难。这样,他接受了陆军总司令的任命。历史学家戈洛曼在他所著的《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德国史》一书中对这件事评论道:“

那时战争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均已免职,后者的去职是由于被讨厌的秘密警察中伤的结果。各将领都知道他们的同僚是无辜的,但无人能够挽救他。他们都很愤怒,但也都受到了谣言的威胁,和1933年施莱歇被暗杀以后一样。那时,陆军参谋长贝克如果能够得到将军们的支持,他必定能够给中伤者、警察和党内当权派一个严重的打击。他们不支持他。弗里契的继任者勃劳希奇之所以愿意受命,是因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笔赠款。”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1939年春季,当戈林在全体将官面前指责军队“固守传统而不适应国家社会制度的需要”时,勃劳希奇为什么没有予以反驳。

勃劳希奇虽然敢于从军事角度来反对希特勒一切从政治着眼的观点,但希特勒固执己见,坚持“政治第一”。这个陆军总司令绝对不是巧言令色、心术不正的希特勒的对手。

1938年8月4日,贝克上将提出意见书,认为希特勒对波兰和捷克的政策将引起西方的干涉,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场的所有将官,除布施和赖歇瑙之外,都赞同贝克的意见。于是勃劳希奇决定去见希特勒,向他陈述以上意见。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强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战争政策,因此他毫无顾及其参谋本部和各总司令的警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勃劳希奇就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按照他的计划,波兰军队遭受三面围歼。1938年9月27日,华沙政府终于投降。波兰战役前后仅27天,陆军总司令完成了一部杰作--“闪击战”。

当希特勒决定攻击西方的时候,又是陆军总司令和陆军参谋本部的参谋长哈尔德表示了反对和坚持防御的意见。

勃劳希奇这时希望能与英法取得谅解。此外,许多将军--其中有严谨的勒布,还请求他阻止破坏中立的行动,以免损害德军的荣誉。希特勒不加任何考虑。野战军于1940年5月10日又发起了攻击。在勃劳希奇的统率下,德军各部队又赢得了很大的战果。此时,法军已在埃纳河与索姆河一线完成了防御配系。经过激烈的战斗,这一防御配系土崩瓦解。法国于是投降。勃劳希奇由于西方战役的胜利而被晋升为元帅。

当他胜利地结束了巴尔干战役而使东南翼获得安全之后,他又指挥野战陆军去攻击苏联。早在1941年春季,在希特勒与勃劳希奇之间发生了多次意见分歧和冲突。其结果是,这位元帅不仅要与苏军作战,而且也要与希特勒的偏执进行斗争。这就注定了他非失败不可的命运。

勃劳希奇以莫斯科为德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为使苏军不能实施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攻占苏联重要的铁路交通中心。但希特勒却命令去攻打列宁格勒,因为他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组织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还要占领东乌克兰,然后才去攻占莫斯科。

勃劳希奇磨破了嘴皮才说服了希特勒放弃大包围计划,而直接攻击莫斯科,而这种攻击同样造成了用兵上的困难,致使德军被迫于1941年12月5日停止攻击行动。

在中央集团军面对敌人,同冰雪和泥泞搏斗之时,勃劳希奇则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许多荒谬主张。但他终于无能为力了。希特勒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于12月7日要求陆军总司令辞职。实际上,勃劳希奇也已精疲力尽,他的心脏由于不断地同希特勒发生争执已衰竭不堪,于是在12月19日辞去了职务。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并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解释道:“作战指挥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陆军总司令的职责是要使陆军国家主义化。没有一个将军能够按照我的意志去尽到这种职责。所以我才决心自己来干。”

勃劳希奇回到了施莱西亚,赋闲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绝了。希特勒却把一切过失都推到这位去职的元帅身上。他对于这位在波兰西部和巴尔干诸战役中建立过功绩的人的态度,可以从宣传部长戈培尔1942年3月20日所写的日机中看出:

“领袖抱怨冬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和困难。我这时注意到他已经很苍老了。如果他一软弱下来,前线立刻就会崩溃,而且会造成比拿破伦更惨重的灾难。那样,几百万勇敢的士兵就会面临饥寒与死亡,我们的智慧就会化为愚昧。这种可能的过失,大部分都推到勃劳希奇身上。领袖对他满怀轻蔑之情。”

勃劳希奇元帅再度被公众所注目,是在1948年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做证人之时。此后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他是一位有才干的陆军指挥官和战略家,但他不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对手。

哈尔德

弗朗兹哈尔德(1884――1972)

纳粹德国陆军一级上将。1884年生于德国。1902年从军,1914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职于德军总参谋部,任巴伐利亚亲王的参谋军官。1935年任步兵师长,获陆军少将军衔,1937年晋升为陆军中将。1936-1942年在陆军总参谋部先后任第二、第一总作战官。1938年9月接替路德维希·贝克任陆军总参谋长。在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辞职后,哈尔德继任成为德国陆军总司令。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参与指挥苏德战争。苏德战争失败后,1942年9月被解职入预备役。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事件发生后,盖世太保逮捕了哈尔德并指控他参与了这个阴谋。他被送入达豪集中营关押直到1945年才被盟军解放出来。1945-46年为美军羁押,后于美军军史局合作研究“二战”史料直到1961年。尽管1946年哈尔德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提供了不利于纳粹头目的证词,但对他持批评态度的人指出:哈尔德与希特勒的分歧仅仅是基于军事问题,而非对纳粹哲学的批判。

蔡茨勒(1895-1958)

年轻精干、意志坚强的蔡茨勒心里明白希特勒选任他接替国防军参谋总长职位,是由于他一直对元首唯命是从。但当德军对苏作战面临灭亡的危机时刻,良心和职责使他难以再从命于固执己见、狂妄自大的希特勒。尽管他苦心周旋,也难逃与德军同样悲剧的结局。

1942年9月24日,德国国防军参谋总长哈尔德被希特勒撤了职,较之年轻得多的蔡茨勒将军接替了他的职位。蔡茨勒素有意志坚强、年轻精干的美名。如果说他的前任从年龄和服役时间上是最老的高级将领,并比各集团军群司令享有更高威望的话,那么蔡茨勒是靠自己的行动来树立威信,从而继任了参谋总长这一职务的。

希特勒很不喜欢总参谋部由具有独立性很强的人来领导,他希望占据这一职位的是一个他可以信任,并且永远都完全服从于他的人。因而他挑选了蔡茨勒,蔡茨勒心里也明白这一点。以前,他对希特勒一直是唯命是从,现在他希望自己担任这一职务能得到希特勒的信任,并在希特勒面前能赢得发言权,用好感来产生影响。

但是,蔡茨勒又不想使自己完全成为一个普通的执行者,他还要保留坚持自己观点的一分天性,这就使他处于矛盾的境地。当身居高位的将军们在战役和战略问题上同希特勒发生严重分歧时,都希望蔡茨勒能支持他们的意见,以防希特勒因固执而引起大的灾难。对他的希望,也正是他们赞赏和支持这位新总长的原因所在。希特勒却不能容许将军们怀疑他一贯正确的思想主张,他不认为谁能对德国和历史负有责任,只有他自己才负有全部责任。他极不赞同反对意见者的自我表白,因而要求蔡茨勒不要有自己的决心。这使蔡茨勒左右为难。

要说蔡茨勒的经历,当参谋长似乎成了他的职业。他1895年出生,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而开始了军人生涯。1937年至1938年,他成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中校军官。1939年升为上校,出任第六十步兵师师长,这是他担任的唯一较高级主官职务。同年9月调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参谋长。1940年3月,任第一坦克集群参谋长。1942年升少将,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这年9月,接替哈尔德任国防军参谋总长。

蔡茨勒上任总参谋长遇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正等待增援和突围的命令。他经过反复仔细的论证,深信从总的局势看已不允许派援军去解救被围的集团军。所以一再要求希特勒准许保卢斯的集团军突围。

起初,希特勒还犹豫不决,经过深入研究商讨,蔡茨勒的论点终于对他起了作用,但希特勒要求先向他报告对该集团军进行空中补给时的需求量。戈林不顾供不应求的现实,轻率地承诺可以保证对被围德军的空中供给。这引起了蔡茨勒的激烈反对,他的良心不容许轻易葬送几十万人的军队。所以提出建议和警告就显得义不容辞,这便使他不可避免地同“元首”之间发生冲突。这是他第一次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意见。为了缓和关系,他一再表白说自己的意见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冷静判断情况而得出的结论。

希特勒对自己新提拔的这位参谋总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当然顿起反感,他不顾蔡茨勒的激烈反对意见,一挥手说问题已经解决了,不必再多言。

空中补给实施后,几乎不可能满足被围德军一昼夜的各种物资需要,只好又派增援部队前去解围。当德军霍特将军指挥的由4个坦克师、1个步兵师和3个野战航空兵师组成的突击集团进攻到距离合围圈正面50公里处时,蔡茨勒再次向希特勒坚决要求让第六集团军突围,同霍特的突击集团对进。结果,希特勒和蔡茨勒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希特勒固执己见,就是不下达突围命令。最后,霍特将军的突击集团在苏军的猛烈反击下停止了进一步推进,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陷入了绝境。1943年1月8日,苏军向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提出“体面投降”的建议,遭到拒绝。10日,苏军开始压缩合围圈。14日合围圈内赖以补给的机场落入苏军手中,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月底被围德军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不得不被迫投降。第六集团军垮掉了。身为参谋总长的蔡茨勒,眼巴巴看着近30万人马由于指挥不当而走向灭亡,心里的滋味就似喝下了半瓶子醋,别提有多酸楚了。

早在斯大林格勒陷落以前,苏军就在顿河发动了第三次突击,德军在沃罗涅什和高加索之间的全部集团军受到莫大威胁。

蔡茨勒尽管知道希特勒已开始对自己反感,仍不断提出要求,让高加索的德军撤出来。希特勒根本不打算这样做,其目的就是不承认1942年高加索的各次战役已经破产。直到德军A集团军群的所有退路都面临被苏军切断的危险时,蔡茨勒才说服希特勒下令从高加索撤退,侥幸靠着蔡茨勒灵活的计划布署和集团军群长官良好的指挥素质,德军两个集团军才避开了苏军预定的合围,退过了顿河。

但是在德军第二集团军和坦克第二十四军反意大利山地步兵军被苏军合围时,蔡茨勒怕一再得罪希特勒而控制自己少提意见和要求,缺少了一个军人应有的正直和魄力,让希特勒下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命令,结果这些部队伤亡惨重,剩下的人员也疲惫不堪于一战。

蔡茨勒总结了德军这一阶段战斗失利的教训,写了一个意见报告给希特勒,得到了希特勒的认同。在希特勒的指示下,他重新大规模变更了德军南翼的兵力部署,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曼施泰因元帅在1943年2月22日前集结了大量兵力,从两面对苏军发动了攻势,深深楔入了苏军的攻击队形,夺占了洛佐瓦亚等大片地区,把苏军全线逼过北顿涅茨河对岸。并于3月13日和15日重新攻占了格赖沃龙与哈尔科夫。

对于这个胜利,蔡茨勒是清醒和冷静的,在战役成败面前,他一惯表现出镇定自若,从不飘飘然和惊慌失措。他此时已预见到德军将在近期的战斗中耗尽自己在东线的最后一些预备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那么,一旦战场上出现稍微严重一点的态势,就将完全束手无策。因此,他竭尽全力,企图使至今仍以近乎病态的固执态度禁止主动放弃既占地区的希特勒同意大大压缩两个正面,以能够立即缓和紧张状况。他指出:如果德军从杰米杨斯克基地撤出,那就意味着不必再扼守200公里的正面。从勒热夫-维亚济马基地向斯帕斯杰缅斯克、别雷一线撤退,也能使战线总长度缩短200公里。这样就能腾出约10个师的兵力,用与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

希特勒又一次被蔡茨勒说服,终于下达了有计划撤出两个基地的命令。蔡茨勒对退却的组织实施很成功,部队的行动十分迅速和有条不紊。

当春天泥泞时节到来时,德军已缩短了绵亘的战线并构筑好了防御工事,预备队也已配置完毕,战斗能力和机动性大大增强。

由于德军态势比前些时候大有改善,希特勒企图再次进攻,目标选在了库尔斯克以西。他毫不客气地推翻蔡茨勒送来的总参谋部情报部门关于苏军配署情况的研究结果,认为是在夸大敌人的力量,并无根据地对敌人的强大加以渲染。而且他经常这样做,造成蔡茨勒有好的建议也只能憋在肚子里。

7月5日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德军以惨重的损失而告败,苏军随后发起大规模反击,在很多地方突入德军防御阵地,挺进向第聂伯河。苏德双方的攻防战交织在一起,非常激烈。

蔡茨勒的参谋总部这时忙得不可开交。他领导这个庞大的指挥机关一面收集集团军一级的战报,进行处理和总结成功粉碎苏军突破企图的范例;一面及时了解苏军的调动情况,开动无线电侦察细致监视敌方的无线电通信,以便总能抓住并提供敌方组织指挥通信的准确情报;还派出侦察分队通过紧张的活动获取战术资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特别在利用炮兵仪器观察方面效果更佳,在苏军炮兵进行必不可少的试射时,德军准确计算出了苏军的炮兵数量和配置,既有利于对其打击和压制,又能使步兵有准备地减少伤亡。

为消耗苏军的有生力量,蔡茨勒建议保持一定数量的集中完毕的预备队,以便截断对方的突击队形和实施反突击,也就是在利用第一线防域阵地拖住敌人进攻的同时,以防御的较小兵力造成苏军更多兵力损失,这种损失往往20倍于防御者。然后用突然的反击夺回失去的阵地。可是希特勒的拙劣指挥令他很失望。德军第二集团军的防御出现了危险态势。中央集团军群长官报告说情况越来越不利,应当紧急采取根本性措施,需要向西退却。蔡茨勒赞同这个意见,他现在也学乖了,每当遇到希特勒执迷不悟时,他就从陷于危险情况的集团军群长官的报告中援引有说服力的实据,以他人意见说服希特勒,一来充实自己的论据,二来能强调严重性。希特勒是不容易说服的,他禁止任何退却,并命令蔡茨勒再询问一下战况。对于蔡茨勒的询问,中央集团军群长官立即作了答复,认为已无法继续坚守。在蔡茨勒的周旋下,该团军群总算得到了退却的命令,撤到了新的防御地区。

苏军连续3个月的大规模进攻,使德军处境越来越严峻。蔡茨勒主张战线再缩短三分之一,从而给统帅部腾出庞大预备队。但是希特勒不同意这种能节省兵力,战役上又有利的计划,不言而喻,他的防守欠考虑政治和经济理由。到11月份,德军第二集团军左翼在戈梅利地域被苏军截断,中央集团军群长官和蔡茨勒作了一切努力,也未能使希特勒准许撤退。结果不但丢了防御地区,而且损失极大。希特勒不准任何战场上的德军撤退,但任何地方的德军都在撤退,因为苏军攻势强大得难以抵抗。到1944年上半年,由于德军数败,希特勒频频撤换高级将领,对蔡茨勒这位参谋总长也渐渐失去了信任。因为该总长总是提出退却的建议和警告。然而,蔡茨勒如果不想毁于凭职业特点进行的无休止的抗争,那他要么哑口无言,要么就应该辞去职务,不管那样会对他本人产生怎样的后果。

1944年6月14日,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召开了有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参谋长参加的会议,推测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结果否定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报告,蔡茨勒与希特勒都认为苏军攻击重点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正面,并把大部分坦克部队都集中向那里。但是,实际证明德军总参谋部和希特勒都错了。苏军打击的重点恰恰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中央集团军群由于没有坦克部队的加强,迅速被击溃。十天之内,三个集团军陷于被围歼的境地。如大梦初醒的蔡茨勒很快了解到危险的严重性,并认为所发生的战事在意义上已远远超出中央集团军群的范围。因此必须定下适应整个东线范围的决心。他向希特勒建议,现在只能定下这样的决心:把一直还在波洛茨克--纳尔瓦一线防守的北方集团军群撤到陶格夫匹尔斯、里加一线,腾出一个集团军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北翼。希特勒用置若罔闻的态度来对待他的总参谋长这一较明智的主张,所以在东线德军的历史上又开始了新的悲剧。到7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大部分部队走向了灭亡,北方集团军群也被切断了退往东普鲁士的道路,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被逐过了维斯瓦河与布格河,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也在节节败退。

东线德军被苏军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西线德军最难过的日子也来临了,盟军在一系列的作战之后,于1944年6月6日发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

此前,希特勒一心想打败布尔什维克主义,始终没有认识到第二条战线将带来的危险。他拒绝了西线最高将领龙德施泰特元帅和隆美尔元帅的请求,即巩固东线,将一些师调往法国以打败盟军。这样就使盟军的对手只有兵员不足的56个德军师,而在苏联,德军投入了157个师。德军总参谋部偏重苏德战场的作战计划,也负有不可推卸的战败责任。

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前,盟军在时机、地点和使用的手段这三方面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精心策划的欺骗活动,并向敌方散布了大量的假情报。盟军还破译了德军的通讯密码,并制造了一种系统能够即时把德军的密电解译。而蔡茨勒的总参谋部始终认为德国的密码是用机电组合方式编制的。这种代号为“谜语”的密码绝对不可能破译,因为据他们计算,一位最有经验的破译专家在当时还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用几辈子的时间也无法译完所有方案。可正是这种“谜语”和那些假“军舰”、假“军队”及40多名双重间谍的假“情报”,使蔡茨勒和他的元首陷入了假的迷魂阵中,从而把大多数部队按盟军希望的那样部署在了加来一带。

更糟糕的是希特勒没能及时解决龙德施泰特与隆美尔两位将领关于坦克部署的最佳方案的争端,在放在前线还是放在后方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蔡茨勒身为总参谋长又不想多言。

6月6日早晨,在空空荡荡的英吉利海峡沿岸睡大觉的德国官兵,在天刚蒙蒙亮时醒来,看到的是海面上一直布到远处天际的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的舰船。

盟军此刻出动了37万名陆海军官兵,分乘5300艘军舰和船艇,直奔诺曼底海滩。炮弹像雨点般倾泻而下,成百上千的登陆艇穿过风急浪高的海面疾进。6时30分时,15000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步兵在两栖作战坦克的支援下,在若干地点冒着德军的猛烈火力登上滩头,并向他们面前的德军工事防线发动突击。同时,大批美国和英国的伞兵也在这块长50英里的突击登陆区的东西两端跳伞着陆。12000千架飞机隆隆地飞在空中,朝德军阵地成吨成吨地扔下炸弹,进行“地毯式”的轰炸。一时间,海水被鲜血染红,大地在呼啸声中战栗。盟军在与德军展开的残酷较量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天就有上万名士兵倒在了海滩上或淹死在海浪里,伞兵空降师只剩下不到40%的战斗力,美军空降八十二师伤亡率达76%,一○一空降师副师长唐·普拉特将军阵亡,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此泪水盈眶。但他们终于把希特勒德国“坚不可摧”的“大西洋防线”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攻入了欧洲大陆。

情况不明的德军指挥机关迟迟没有行动,蔡茨勒和他的总参谋部的注意力全在加来方向,还以为诺曼底进攻只是佯动。隆美尔元帅这一天正在驱车返回拉罗什吉永的途中,他的指挥部找不到他。最先正确反应过来的龙德施泰特元帅紧急要求调动两个坦克师立即投入反击,好把登陆的盟军赶下海去(隆美尔早就主张必须在战斗开始后的几小时之内把入侵者赶到海里,这是海防战原则)。可是这两支部队不归他管,需要得到元首批准。他找蔡茨勒想办法,蔡茨勒又去请示希特勒,而希特勒正在睡觉,一觉睡到中午。不敢惊醒元首好梦的蔡茨勒在此时负有一定的拖延时间的责任,不管他把责任推到最高统帅部的谁人身上。这一拖延是致命的,等到批准,坦克师就来得太晚了。英军参谋长布鲁克事后对一群惊呆了的将领们说:“我真想同他(希特勒)握手,他对我们来说能顶40个师”。

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后,使德国处于被迫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为德军的最后彻底失败敲响了丧钟。

此时的蔡茨勒深深理解了他的前任哈尔德认为面前的敌人是不可战胜的道理,现在这敌人已变成了两个。东线的敌人是世界上最顽强的,据在前线作战的人员描述,苏军的许多坦克和飞机上写着:“为了季娜伊达,图斯诺洛博娃战斗!”那是位女卫生员,她从战场上救出了128名伤员。在1943年争夺戈尔舍奇诺耶火车站的战斗中,她身负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脚,但她仍在广播里号召苏联人同德军战斗到底。西线敌人的顽强也不亚于东线,在争夺诺曼底的奥马哈海滩的战斗中,盟军一个最先登陆的连队在德军猛烈的火力下伤亡惨重,一个上尉军官已中弹倒下,还激励士兵越过防御障碍进攻,他高喊着:“带着铁丝剪前进!”

如此顽强的对手已十分可怕,对方的武器装备更让人心惊,盟军的飞机飞过天空,就像天空中有一座大工厂一样,发出震耳的隆隆声。如果说在东线,德军与苏军是人与人作战。那么在西线,就是人与机器在作战。德军打的每一枪,都会遭到对方以百倍的火力还击。那夏季阳光下遍野的德军阵亡者尸体无人收埋,尸臭就连驾驶轻型自行火炮、飞行驾驶员都能嗅到。

蔡茨勒精神状态极不好,加上他未能避免作为一个军人同“元首”之间发生的激烈冲突。艰难的抗争最后使他决心摆脱这种境地,7月里他终于写了辞职请求。希特勒其实很早就失去了对蔡茨勒的好感,巴不得他能尽快离职。接到这位参谋总长的辞呈后,立即免去下他的职务,任命坦克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接替了他。

以唯希特勒之命是从而又常同希特勒发生冲突的、矛盾的蔡茨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被捕,送交纽伦堡受审,后被释放,死于1958年。

他曾留下一部分反映他任德军陆军总参谋长那一时期的日记手稿,对二战期间德军的活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他记录的其参谋总部的活动,对军事研究很有作用。

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Heinz Wilhelm Guderian) 于1888年6月17日生于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附近的Culm(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从 1901年到1907年,他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准尉加入了他父亲指挥部队。1908年,他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晋升为少尉,后又回到了原部队。1911年,古德里安和Margarete Goerne相爱,但他父亲认为他还太年轻而不应该过早结婚,因此派他到第三无线电营执行任务。1913年,他终于和Margarete结婚,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二战期间都跟随装甲部队作战,老大后来成为了一名将军。

1913年10月,他与在汉罗福省驻防时相识的玛加丽特哥尔尼小姐结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1922年,他调到陆军运输处,开始确立机械化观念。青年时的古德里安,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器。他经常在《军事周刊》杂志上发表探讨当代军事问题的文章,以至这个周刊的主编阿托克将军经常访问这位年青的军官。他常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于是,古德里安逐渐有了名气。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的参谋长。

1934年7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系统地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术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和富勒的军事理论,逐渐萌生了以机械化部队为主体,各军兵种密切协同的战术思想,希特勒信奉的机动、攻击、迅速的“闪击战”理论,也为古德里安欣然接受。装甲兵总监这个职务,使古德里安得到了把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付诸实践的机会。

1930年,德国的摩托化部队只有几辆陈旧的装甲侦察车和几个摩托车连。到1932年,参加演习的摩托化分队还在使用模型坦克。古德里安担任装甲兵总监后,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希特勒非常欣赏古德里安坦克战的理论和实践,他不仅在财力物力上优先满足装甲兵发展的需要,而且每当演习和试验新坦克时,他都亲临现场。当他第一次参观古德里安组织的坦克群进攻演习时,面对排山倒海的钢铁洪流,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1935年3月,希特勒彻底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德国陆军当年就把一个装甲旅扩编为三个装甲师,每个师有561辆战车。古德里安是其中的师长之一。

古德里安的过人之处是他的战术远见。他设计的作战形式就是坦克集群的高速进攻。1936年至1937年,他写了一本名叫《注意——装甲兵》的书,书中阐明了他以后在战争中运用的坦克战术。1938年,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统管装甲部队的一切组织和训练事项。这一年,德国又试制成功了两种新型坦克,这两种坦克在策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装甲部队的基本装备。同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时,古德里安率两个装甲师打头阵。尽管路上有些战车因技术故障而抛锚,但还是在两天之内前进了数百公里,创造了部队机动速度的新记录。从而显示了装甲部队的优越性。

1939年,古德里安任第19军军长。这个军包括一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出色地执行了希特勒速战速决的战术原则,也使自己提倡的“闪击战”理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古德里安把他所在的“北方”集团军群中的两个装甲师和两个轻装甲师集中起来使用,横冲直撞,锐不可当,强渡了那累夫河。9月14日,突破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筑垒地域,17日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前卫装甲部队在布格河畔的符沃达瓦会师。古德里安像隆美尔一样,从来不在后方指挥,他总是乘坐装甲指挥车与先头部队一同前进,靠无线电同他的指挥机关和各师师长保持联系。有时由于前进速度过快,甚至进入己方的炮击区而险遭厄运。

波兰投降后,古德里安又转战西线。他所在的19军属伦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1940年5月,该军作为在色当地区的攻击主力,从法军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5月13日就渡过马斯河。一天之后,古德里安坦克军在色当以西和以南扩大了桥头阵地,并击退了法军第三装甲师的多次反击。当时在他看来,只有两件事可以阻止装甲部队的前进,即汽油耗尽和到达英吉利海峡。但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希特勒在内都对装甲部队高速进攻获得的巨大战果感到惊疑,为防止法军发动翼侧反击,急令各坦克部队停止前进。对前线情况了如指掌的古德里安及一些前线指挥官们认为,这无异于放弃奇袭,会丧失一切初步战果。于是他们据理力争,终于获准作进一步的“强力侦察”,“扩大桥头阵地”。古德里安对这项命令加以灵活解释,率领部队沿索姆河一线神速前进。5月18日到达圣康坦,19日强渡索姆河,20日其前卫抵达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接着又由阿布维尔向北推进,22日占领布伦。6月初,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司令,率领所部又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着德国陆军前进,创造了现代史上空前的胜利。

1941年6月28日,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兵团属中央集团军群,担负了向莫斯科方向突击的任务。战争初期,他们节节获胜,10月份,曾攻到距莫斯科几十公里的地方。但到12月初,由于冬季的来临、苏军的英勇抵抗和德军战略目标分散等各种原因,进攻莫斯科之战以失败告终。12月6日,古德里安被撤职,编入预备役,过了一年多闲散生活。1943年2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之后,又重新起用古德里安,任命他为坦克兵总监,让其负责装甲部队的发展、组织和训练。在他任职期间,德国著名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

1944年7月,谋杀希特勒的事件败露后,与此事无关的古德里安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这时德军的失败已成定局,第三帝国大厦将倾,已是独木难支。1945年3月底,希特勒免去了古德里安总参谋长的职务,再次将其贬入预备役。5月10日,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获释。

克莱勃斯

汉斯.克莱勃斯(Hans Krebs,1898-1945),纳粹德国陆军二级上将,早年曾经担任德国驻苏联武官,受到过斯大林的接见,精明能干,讲求实际,能说流利的俄语。曾担任过陆军元帅莫德尔的参谋长。1945年3月接替陆军一级上将古德里安担任陆军参谋总长。1945年柏林被围期间支持威德林的突围建议,但遭到希特勒和陆军元帅凯特尔的拒绝。从苏军进攻柏林开始,克莱勃斯和凯特尔、约德尔、布格道夫等人一直在地堡内,成为最后留守在希特勒身边的军事将领之一。希特勒自杀后,克莱勃斯代表德军前往苏军指挥部与崔可夫谈判,要求停战,但是遭到苏联方面的拒绝。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克莱勃斯与布格道夫等人在地堡内开枪自杀。

勒 布

平民出身的战将勒布(1876年~1956年)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出生在莱希河畔兰茨贝格的一个平民家庭。1895年中学毕业后,到巴伐利亚野战炮兵部队服役。1897年考入炮兵和工兵学校。1900年随所在炮兵部队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参镇压义和团运动。回国后,于1903年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深造。1907年起,先后在巴伐利亚参谋部、柏林总参谋部、炮兵射击学校和战炮兵第10团任职。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第 1巴伐利亚军司令部第 2参谋官、巴伐利亚步兵第11师首席参谋官,转战东、西战场,参加了戈尔利采附近的大突破战等战役。平民出身的勒布因战功卓著而被晋封为爵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

1918年大战结束后,他重回巴伐利亚军参谋部供职。在1919~1927年相继担任巴伐利亚军政部陆军司司长、柏林国防部司长、第2军区参谋长、第7军区参谋长和炮兵第7团长,军衔由少校递晋为上校。1928~1933年,又连续升任第5军区炮兵指挥官、第 7师师长兼第 7军区司令、巴伐利亚邦军事指挥官和第 2集团军司令;军衔也由上校递晋为中将。由于他主张防守战略,与希特勒的进攻战略格格不入,故于1938年 3月晋升为上将后被批准退役。

1939年欧战爆发后,因作战需要又被召重新服役,出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他对希特勒闪击西欧不满,甚至骂之为“骗人的笨蛋和罪犯”。1940年 5月率部对马奇诺防线实施佯攻,从正面牵制法军,配合主攻的集团军群迅速击败了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2月,调任陆军总预备队集团军群司令。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出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由东普鲁士突进,企图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夺取列宁格勒,但未能得逞。由于违背希特勒的意志,擅自准许部分部队撤退,于1942年元月被希特勒解职。

勒布被解职后,隐居于霍恩施旺高。1945年5月2日,美国宪兵在该地将他逮捕。 1948年 10月28日,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实施侵略战争”的罪名对其提起公诉。最后判处 3年徒刑,因宣判之前已关押3年多,故宣判后即获释放。1956年4月29日病逝,活了80岁

冯.库克勒

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

晋升元帅时间:1942 免职时间:1944.1 最后职位: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

陆军元帅。1907-1909年服役于翰诺威的骑兵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炮兵连长升到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获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曾到波罗的海国家服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第7军区(慕尼黑)参谋长。1933年指挥第3集团军(上将衔),入侵波兰。因反对对平民的屠杀而被解职,后因勃劳希契的要求复职。1940年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6月进占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进攻苏联。翌年1月升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获元帅衔。负责围攻列宁格勒,屡次受挫。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3年获赦,定居联邦德国。

莫德尔(Model)

1942年元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北翼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在苏尼茨基附近,苏军在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之间实施突破,并向斯摩棱斯克迅速前进,使撤退中的第4集团军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中旬,第4集团军堵住了战线的缺口,与第2装甲集团军重新相接,但突入的苏军拦截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纵队,并且在其游击队的配合下袭扰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后方。

不仅如此,苏军优势兵力还在鲁萨、拉马和加里宁以北发起攻击,并把德军部队压迫到尔舍夫和格沙茨克地区。苏军还把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其坦克部队从这个突破口内长驱直入,一直冲到德军背后而到达科尔穆-维里基鲁基一线。苏军一部向南迂回,突破德军在尔舍夫以西的警戒线,冲入第9集团军背后,另一部则突进到维亚济马。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均被包围。

德军阵线一片混乱。几小时以前还在后方的德军指挥机构,很快就被苏军的突击队捣毁。在第一线大后方的汽车纵队,突然遭到苏军坦克的袭击。撤退中的一线部队也被苏军包围。谁也分不清哪里是前方和后方,部队之间无法取得联系。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仍然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沉着的情绪。这个人就是被围的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

莫德尔上将于元月20日到达德军最高统帅部,请求派一个装甲军归他指挥。希特勒答应了,并要把这个装甲军用于格沙茨克地区。而莫德尔根据战线的实际情况,要把兵力用于尔舍夫地区。激烈的争论因此而发生。希特勒固执己见,毫不让步。这时,莫德尔以冷漠和嘲讽的语气向希特勒发问:“我的元首,是你在指挥第9集团军,还是我在指挥?”希特勒惊诧得抬起头,随即语气强硬地说:“我命令你把部队用于格沙茨克!”莫德尔仍不服从,并坚决反对希特勒干涉他的指挥权。他说,他对前线战况了如指掌,而最高统帅部的人只能按地图进行判断。

希特勒终于让步了,但他强调说,莫德尔必须对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负责。

战争的进展证实了莫德尔的判断,苏军果然向尔舍夫进攻。这样,莫德尔在激烈而损失惨重的战斗中,不仅击溃了进攻的苏军部队,而且也稳住了自己的战线。在尔舍夫的冬季战斗中,莫德尔显示了军事才能,获得了希特勒的信任。

莫德尔1891年元月24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廷根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父亲是师范学校的教员和普鲁士皇家乐队的指挥。他1909年起在德意志帝国军队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西线部队作战,曾短时间在参谋本部服务,尔后参加凡尔登战役,曾因数次负伤而获得高级勇敢勋章。

战争结束,莫德尔已是上尉,继续在陆军中服务,曾担任步兵第2团团长。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参谋本部技术司司长。他当时的长官曼施坦因将军夸他是群弱中的强者,并喻之为“鲤鱼池中的梭鱼”。

1938年,莫德尔晋升少将。一年后升任驻德雷斯顿第4军参谋长,参加了波兰战役,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强大的波兰部队。

波兰投降后,莫德尔升任布施上将指挥下的第16集团军参谋长。该集团军曾属于A集团军群,战斗在莫塞尔河上游的特里尔一带,曾突破马奇诺防线而占领凡尔登。1940年11月,莫德尔晋升中将,并重新担任指挥职务。

在东方战役中,莫德尔最初指挥第2装甲集团军的先遣部队第3装甲师,表现了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早在1941年7月9日,他就因勇敢突进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十月间,希特勒晋升他为装甲兵将军,同时任命他为部署于莫斯科以北的第41装甲军军长。

1941年10月2日,第3装甲集团军向莫斯科发起攻击。先头部队在夜间已经看得见苏军防卫克里姆林宫的高炮部队发出的炮火。但是,此时德军已是精疲力尽,伤亡越来越大,补给日益减少,燃料弹药运输中断,致使攻击受挫。莫德尔所部第6装甲师坦克团所受损失最大,可以使用的坦克只剩下10辆。莫斯科未能攻下,希特勒愤而撤销了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的职务。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也奉命退役。第9集团军司令施特劳斯因并获准辞职,莫德尔于1942年元月接替了他的职务。

不久,莫德尔解除了该集团军被苏军包围的威胁,因而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从此,莫德尔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在战斗中,他表现出正确的判断和果敢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和严格的管理。他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便同上级有分歧意见也毫不隐瞒。他从不考虑个人安危而经常同作战部队在一起。他还注意亲自过问后勤事务。

由于红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已很难获得决战的胜利。国防军统帅部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陆军参谋长蔡茨勒将军不同意这一方案,他仍然主张不失主动地大胆实施更大规模的作战。

希特勒最初也是犹豫不决,但他终于同意了蔡茨勒的意见,于是决定以库尔斯克弧形地带为作战目标。苏军在该地带深入德军阵地宽约200公里,深约100公里。德军计划用钳形运动围歼该地区的苏军。

这一代号为“堡垒作战”的攻势,按计划应于4月开始。中央集团军群已命令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完成作战准备,从奥廖尔向库尔斯克突进;而南方集团军群则派遣所属第4装甲集团军由南方对此目标突进。

希特勒不同意四月发起攻击,他要使用新型坦克参战,致使日期一拖再拖。莫德尔根据空中照相侦察情报指出,他的第9集团军很难在这种遍布野战工事的地形上前进,必须实施另一种攻击战术,否则就应放弃“堡垒作战”。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鲁格元帅不同意莫德尔的看法。他认为,攻击地区的苏军野战工事并没有那么多,许多阵地是苏军已经放弃了的。

直到1943年5月4日,希特勒仍未下定决心。在曼施坦因元帅的参谋长一再催促下,经过若干次会议的商讨,最后才决定7月5日发起攻击。可是,宝贵的战机已经延误。7月9日,各部队进攻受阻,莫德尔的军团仅前进18公里,第4装甲集团军也遭到苏军的反击。7月13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停止“堡垒作战”。

当苏联各集团军八、九月间把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北翼逼退时,莫德尔被迫把第9集团军和也受他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撤至第涅伯河,并于10月初在那里构筑了一条新防线。本来,希特勒不让莫德尔后撤而令其固守。但莫德尔不听这一套,他向最高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说:“请你报告元首,莫德尔不执行这样的命令!”他甚至敢于向希特勒呈上报告,指出后者指挥上的重大错误,并亲自来到元首的统帅部面陈意见。希特勒竟然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称之为“东线的救星”。

但是,到了1943年11月,莫德尔上将受到了贬谪,他的集团军司令之职被免除而调任预备指挥官,听候任用。

1944年元月,当苏军在列宁格勒南方和西南突入德军阵地时,希特勒又起用了莫德尔,并任命他为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德军在列宁格勒前方曾面临一次危机,但莫德尔在短时间内就巩固了德军的防线,救出了被围部队,并击退了深入阵地后方的苏军。他的指挥秘诀是:果断的决心,周密的部署,准确的实施。

三月间,苏军把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压迫到布格河后方。这完全是希特勒瞎指挥的结果。但希特勒把责任完全推到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两位总司令身上,因而把他们都免去了职务,他们的继任者分别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莫德尔晋升为元帅,他指挥部队在喀尔巴阡山前方和东加里西亚成功地建立了一条连贯的防线,并阻止了苏军的前进。

但立刻又发生了新的危机。6月,中央地区苏军突破了德军阵地,并歼灭了德军2个集团军,突入了德军阵地西侧很远的地方。莫德尔奉命来到这一地区,接任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职务。在艰难困苦和伤亡惨重的战斗中,他制止住了部队的溃退,并集中残部建立其一条新的防线,还歼灭了突入德军阵地纵深的苏军第3装甲军。希特勒为了表彰莫德尔成功的防守,赠予他栎树叶双剑钻石勋章。这是一种高级荣誉勋章。

莫德尔同时接任了服毒自杀的克鲁格的职务,成为行将崩溃的西战场总司令,并兼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希特勒指望依赖莫德尔的“出色”指挥使战局获得转机。

但西线的败局已不能单靠决心、毅力和严格要求所能挽回。盟军的空中优势使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不断突入。此时,希特勒不顾龙德施泰特上将和莫德尔的反对,命令实施1944年12月16日的阿登攻势。由于兵力的不足,攻势最终受挫,在亚琛周边损失惨重的战斗中,莫德尔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挽回败局,他的B集团军群已被美军部队压迫到莱茵河东岸而被围于鲁尔工业区。

1945年4月17日,鲁尔工业区已落入美军手中两天,各条路上都有被俘的德军队伍在行进。莫德尔带了三名军官和几个士兵从拉廷根附近的美军纵队中逃到杜伊斯堡附近的密林中。在那里,他告知随从人员,他要自杀,并让他们将他的尸体埋在选定的一棵松树之下。三名军官竭力劝阻,莫德尔不听,握着他们的说说:“我从未想到自己会如此绝望,我只效忠于德国……”随即开枪自杀。

博 克

费多尔。冯。博克陆军元帅,1880年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1897年,博克服役,毕业于波茨坦军官学校。18岁时就已经是少尉了,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起,博克担任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参谋官,并获得德意志最高战争勋章。

1929年,博克任第1骑兵师师长,同时晋升为少将;1931年升中将;1935年升为上将。

1938年晋升为大将,博克指挥第8集团军群进占奥地利;率第2坦克群进占捷克苏台德地区;1939年9月,在闪击波兰时,博克是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他指挥所部与南方集团军群合围了波军主力,迫使其全部缴械。10月起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

1940年5月10日,他指挥的“B”集团军群进攻法国,很快突破马斯河防线,并最终迫使法国于6月18日投降。

7月19日,博克因为战功卓著而晋升为陆军元帅。

1941年6月进攻苏联时,博克陆军元帅指挥重要的中央集团军群,先后攻占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斯摩陵克等地,每一仗都是一次歼灭战,消灭苏军不少于100万。

在进攻莫斯科问题上和希特勒发生激烈争吵,在飞机上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这为他日后的被解职留下了伏笔。博克陆军元帅准备乘第一辆装甲车冲进莫斯科,由于众所周知的诸如天气、苏军力量的强大等等因素,12月,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失败。博克陆军元帅的手下让他把责任推给希特勒,再发动兵变,他拒绝了。他的辞职被希特勒批准。

1942年1月,他短暂地接任南方集团军司令,因为反对希特勒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目标而被解职并告老还乡。非常遗憾的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而希特勒错了!如果当时德国将进攻高加索的兵力用于斯大林格勒方向,真不知道战争会是什么样子?

博克元帅的倔强性格是使他失宠的重要原因。因为资历老,他的部下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费迪”,曼施坦因是他的门生,古德里安、霍特等名将也都曾是他的部下。但博克元帅对他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总是直言不讳,不留情面。他曾发现古德里安的部队战车上覆盖着鲜花,就曾严厉地批评过古德里安。因为博克元帅代表着德国陆军的传统,又比较梗直,对于要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希特勒来说,这类人不是他喜欢的。军中为博克说话的人也不多。所以,此后博克陆军元帅只是在最高统帅部挂了一个虚职,再也未获启用,直到1945年5月5日死于英国空军的空袭。

克鲁格(Kluge)

同大多数德国陆军指挥官一样,克鲁格也是出身于军人世家,并以效忠君王与祖国为最高目标。他于1882年10月3日出生在波森,父亲曾被封为贵族并晋升中将。克鲁格曾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受过训,曾因舍身救人而获得一枚奥尔登堡救生奖章。他学业优良,被同学们称为“聪明的汉斯”。

1901年,克鲁格晋升少尉,在沃尔芬比特尔的下萨克森野战炮兵第46团任营副官。后来,他毕业于军事学院并调到总参谋部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是上尉的克鲁格随第21军参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后调任步兵第236师首席参谋官,并在1917至1918年的阿图瓦和佛兰德的两次会战中浴血奋战。10月,在凡尔登身负重伤。

战争失败后,克鲁格于1919年被国防军录用而任职于第3军区的步兵指挥部。1921年晋升少校,3年后调往国防部陆军训练司。1926年任驻萨冈的炮兵第3团第3营营长,1927年晋升中校,次年调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1930年任炮兵第2团上校团长,两年后被任命为第3军区第3师炮兵指挥官。1933年晋升少将并被任命为通信兵监察员。1934年晋升中将,先后任第6师师长和第6军军长,后兼任驻蒙斯特的第6军区司令。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新编第6集团军总司令。

对波兰的战争开始,克鲁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与屈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3集团军同属鲍克所指挥的北方集团军。

第4集团军于1939年9月1日从东波美尔的各集结地发起攻击,与配属的古德里安装甲军一同突过走廊地带而切断了波兰部队的退路并重创波军。第4集团军在土黑尔原野几乎全部消灭了波军残部,于9月4日占领了魏克塞尔河的库尔姆,并于9月7日渡过德累温茨河直逼华沙东北面的莫德林要塞。华沙于9月27日陷落,对波兰的闪击战至此结束,克鲁格晋升为上将。

西方战役伊始,德军战果辉煌。继突破比利时警戒部队之后,5月25日,第4集团军突入并分割英军和比利时军队,致使比利时于28日投降。利用一次由东向西的突击,第6和第4集团军在里尔包围了法国的两个军。

德军重新部署,克鲁格成为B集团军的右翼。顿刻尔克战火未息,B集团军就于6月5日发起攻击。随着霍特的装甲军突穿法军阵地,第4集团军跟踪突入,于6月8日到达靠近塞纳河的鲁昂。法军第10军残部在德军装甲部队压迫下溃败,两个英国师在勒阿弗尔乘船逃回英国。

6月14日,第4集团军尾随第18集团军沿巴黎两侧紧追敌军,紧接着占领布列塔尼半岛。十天之后战役结束。克鲁格和其他陆军高级将领于1940年7月19日一同晋升为元帅。

1941年6月22日晨,当德苏友好关系在隆隆炮声中断绝后,第4集团军在装甲部队前导下突破边境向前推进。霍特的坦克在苏瓦乌基突破苏军防线,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则向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攻击。随之而来的第4和第9集团军则在比亚韦斯托克围歼强大的苏军,这两支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把已逃脱的苏军在明斯克第二次加以围歼。7月16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此时,德军统帅部发生意见分歧,希特勒不断改变其攻击目标。到9月底,希特勒才决定向莫斯科进攻。10月3日,第4集团军在第9集团军协同下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苏军60余万人并直逼莫斯科,但苏军的抵抗日益顽强,加之寒冬提前到来,德军进攻陷于停顿。

1941年12月19日,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因同希特勒意见发生分歧而称病辞职,希特勒自任陆军总司令。并派克鲁格元帅接替离职的鲍克,担任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克鲁格当时的参谋长是格赖芬贝格,作战部长为特雷斯考上校。后者在1941年以前是一个狂热崇拜希特勒的人,又是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好友。到1941年底,他才改变观点而成为对国家社会主义深恶痛绝的人。他认为只有杀掉希特勒才能挽救德国的命运,而只有国防军--主要是陆军,才能除掉希特勒。他曾不遗余力地想把鲍克元帅拉入反对派的行列。他还想说服克鲁格,使之认识反抗的必要性。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使特雷斯考相信自己策反克鲁格必成。他抓住克鲁格曾得到希特勒赠予的25万马克生日礼金一事向克鲁格作工作,说只有起来参加反抗运动才能洗刷这种不光彩行为。但克鲁格犹豫不决,他怕担当不忠的骂名。

苏军的强大攻势迫使克鲁格一共把中央战线后撤了150公里。在伊尔门湖南方苏军突入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并包围了第9和第4集团军。游击队的频繁袭扰、破坏铁路、阻断后勤补给也给德军带来极大威胁。

克鲁格向希特勒求援撤出苏军包围圈,被希特勒拒绝。2月26日,克鲁格不顾希特勒的反对,命令部队突围并取得成功。不但缩短了200公里的正面,而且在春季泥泞开始之时,中央集团军群已位于构筑良好的阵地上。

1943年7月11日,苏军优势兵力南北夹攻奥廖尔的德军阵地,迫使莫德尔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向布良斯克附近撤退。这时,东线已发生动摆,失败的厄运威胁着整个战线。

1943年7月25日,德国莱比锡市长戈德勒博士致函克鲁格,鼓动他起来谋反,“以力量和理智去维护德国的利益”;在特雷斯考的活动下,贝克等德军将领也在设法争取克鲁格。前线的败局和对抗力量的策反,促使克鲁格于1943年11月同戈德勒博士会晤并下决心除掉希特勒。他们决定,设法让希特勒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视察时趁机打死他。然而希特勒并未上钩。后来,克鲁格因车祸负伤离职,谋杀之事暂时作罢。

半年之后,克鲁格奉召前往最高统帅部。此时,他又屈服于希特勒的影响之下,无力摆脱这个混世魔王的诱惑。他对能否谋杀成功发生动摇,反而认为效忠是他的本分。于是,他从一个反抗运动的赞助者又转而成为希特勒的宠儿,不久,他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

1944年7月3日,克鲁格到了法国,并访问了隆美尔元帅,两人发生了激烈的辩论。这真是一次奇怪的会见:隆美尔原为希特勒的信徒,当时则为希特勒的敌人;而克鲁格则正好相反,两人在争论“领袖”的指挥问题上当然是针锋相对了。

在经过一番前线视察后,克鲁格自己也感到战局毫无希望了。

7月17日,隆美尔因重伤离职回国。两天之后,希特勒把诺曼底正面的指挥权授予克鲁格元帅。

7月20日,发生了施陶芬贝格上校企图用炸药炸死希特勒的事件。

当时,反对派组织的联络员向克鲁格元帅请求道:“我以德意志民族的名义向您请愿!请您效法隆美尔,脱离希特勒,担任西方自由运动的领导人!请您结束战争,开始谈判,以结束这种杀人流血的勾当!”克鲁格出神良久,耸耸肩膀说:“诸位,这一次行刺已经失败了!”事后他向他的参谋长说:“我已不再抱有希望了,因为一切目的都不会达到。希特勒是民众崇拜的偶像,只要他活着,一切都毫无办法……”。

在巴黎的反抗运动也被克鲁格的安抚手段所平息。克鲁格还按照参谋长布卢默尔特里特将军的建议,向希特勒发了一封效忠电报。

西线的状况日益恶化,克鲁格早已失去信心。但他仍违心地执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并于8月7日发动了最后一次失败的反击。此时,克鲁格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部队,于是被希特勒撤职。

克鲁格把总司令的职务交给了莫德尔,并上书希特勒。在信中,他一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并妄称西线的败局是由于他有意采取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另一方面,最后一次劝希特勒下决心停止战争。他在信中说:“德意志民族已经受够了这种难言的痛苦,现在已经到了结束这种惊恐的时候!”

1944年8月18日,克鲁格在返国途中服毒自杀。

布施元帅

布施(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

  1885年7月6日,布施出生在莱茵一威斯特发伦工业地区的埃森什泰莱,他的父亲是一个孤儿院的院长。他在普鲁士的入伍生团接受了军事教育,在1904年毕业于大光野高级入伍生团时,即被派往曼斯特的步兵第十三团为军官生。晋升少尉后即在1908年调往驻威塞耳的步兵第五十七团,于1913年晋升中尉后,调往卡塞耳的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担任连长.1并曾在西战场参加了理姆斯、那慕尔;阿图瓦、法兰德斯、拉巴斯、阿拉斯、凡尔登诸会战及1918年在香摈的一些战斗。1915年晋任上尉的布施,在各会战中都表现为一个特别勇、敢的军人和于练的指挥官。他在步兵第五十六团担任营长时,曾被授予普鲁士高级勋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任用于十万人的陆军时(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所以被限制军力为10万人),布施曾在若干不同的司令部任参谋官,1930年任驻柏林施潘道步兵第九团中校营长,同年晋升上校,1932年任该团团长,驻波茨坦.

1935年升任步兵第23师少将师长,3年后晋任步兵将军,并调任驻布勒斯劳第八军军长。该军在1938年进占苏台德区时首次被使用,以后在波兰战役中则成为李斯特上将指挥下的第十四军团的左翼部队。

布施的军队从格利维斯周边的集中地区出发,经过了激烈战斗之后,首先突破了波兰在东部西里西亚的坚固边防要塞,进占了克拉科,在追击中,击破了强大的波兰兵团,继尔渡过桑人河突进到卢布林以南波兰军队的背后,在那里布施和从对面来的北集团军的一个装甲军会师,包围了波兰军队.

在波兰战役中,布施又表现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优秀品质,那就是:不顾个人生死的勇敢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指挥才能.

1939年10月15日,布施将军接任第十六军团司令,担任正在西部战场攻击中的伦德施泰特集团军的南(左)翼。

1940年5月10日,该军团在特里尔附近攻进卢森堡,承担了马斯河与摩泽耳河之间边境的警戒任务。在这一防线上,他暂据守不动,而B集团军和A集团军的右翼则在比利时和荷兰军队投降后攻入了法国.

在B集团军在博克上将指挥下于6月5日向索姆河上游突进之后,A集团军即于6月9日从其准备地区发起了攻势。布施军团与第二和第十二军团向香摈区突进;并在6月11日突破了法军的埃纳阻击阵地. 6月17日,该军团向东方迂迥,旨在包围马奇诺防线的要塞部队,但由于休战而停止了这次作战。在布施将军于1940年5月26日因个人的特殊勇敢而被颁发骑士勋章之后,他即晋升为上将。

第十六军团暂留驻法国。它要准备实施“Z海狮作战”计划,后来在1941年5月才调到东战场担任李布元帅指挥下的北集团军的右翼。该军团从东普鲁士南部的埃本洛得地区向科夫奈发起攻击,两天之后即将该地占领。当登纳堡于6月26日被第56装甲军攻占时,第十六军团击退了威胁这一装甲军右侧背后的一切苏联军队的反击。

7月13日,北集团军向列宁格勒发起攻击。第十六军团为了掩护第十八军团的南侧,曾在依尔门湖西南方的索耳集附近挽救了一次危险局面。它曾救出过因突击过快而被苏联军队包围的第五十六装甲军。

9月间,布施上将又重新发起攻击,并在9月16日到达了依尔门湖一佛尔大高地一塞里格尔湖沿线,在那里与中央集团军的第九军团取得了联系。

10月初,强大的苏联部队开始反击,阻止了该军团的前进,而李布元帅违背了希特勒的意志,命令布施撤退到伏尔克霍夫河的后面,在那里第十六军团采取了防御.

1942年1月,苏联军队从奥斯塔希科夫与依尔门湖以东地区集中兵力开始反攻,其目标在攻击北正面,以解除列宁格勒的被围,并由地麦斯克桥头堡向德军东正面的中央实施侧面突击。同时布罗克多夫将军所指挥在地麦斯克地区的第二军以及其他另一单位都在柯尔门被苏军包围。

第十六军团所占领极不妥当的阵地位置,已使布施提出了数次调整阵线的建议,并在可能范围内已暗中自行实施局部调整。

1943年1月,陆军总部才接到希特勒的命令,批准了布施上将迫切的请求,而地麦斯克被包围部队有计划的撤退就开始了。第十六军被包围的各师都能安全与苏军脱离而撤退到了后方阵地。这又必须归功于布施老练与卓越的指挥,才使这一转进运动能够在毫无物资损失下圆满成功。1月30日,当斯大林格勒最后的抵抗消失时,希特勒晋升布施为元帅,显然是承认了布施在艰苦情形下所表现的成就.

1943年3月初,第十六军团位于洛法特河后面柯尔门与旧鲁之间构筑良好的阵地中。夏天在激烈的战斗中度过了.红军的攻击重点是全线的北地区.

10月12日,布施调升为中央集团军总司令,为重伤的克卢格元帅的继任人,就在同一天,他荣获希特勒颁发的栋叶骑士勋章,他是国防军中获得这种勋章的第274人.这也是由于他所指挥的第十六军团防御成功而获得的荣誉。

克卢格突然因为在由阿尔夏赴明斯克途中受车祸而重伤,并离开了几个月。这就失去了本土陆军与前线陆军对于这一计划密切合作的一个重要主持人。他的继任人布施元帅是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勇敢著称的军人,但是他却不能胜任指挥中央集团军的职务。他没有政治的判断力。

布施的命运也要结束了。他的绝对服从也害了他自己。当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西战场反攻之后,苏联的军队也在6月22日对中央集团军向东突出的阵线发起猛烈的攻势,在北方的威得比斯克和在南方的包布鲁斯克都被红军突破,并包围了中央集团军兵力村大郝。希特勒禁止突围,并宣布每一都市应该成为一个“要塞”.凡反抗他命令的军官和将军都被撤了职。

但布施元帅却是命中注定的要扮演一个替罪羔羊的角色. 6月28日,希特勒免去了布施的职务,派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摩德尔元帅去接替他。

布施先往上西里西亚的斯特兰斯去居住,后来因为前线愈来愈接近到德国的边界,就又迁到曼斯特附近的奥斯拜瓦尔去居住,在那里他不能不以焦急和悲伤的心情看着事态恶化下去.

1945年3月底,当各阵线都已击破的时候,希特勒又把布施元帅从放逐的生活中召了回来,并派他担任北海岸的指挥责任。但是这种局势也不是布施所能挽救得住的. 5月7日,他在弗伦斯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依照命令投降了.14天之后,他被押解伦敦送入奥得勺特的战俘集中营.

l945年7月17日,布施去世。他的心脏已经担当不起一切折磨与打击。

布施的一生是知道他所负的这种最高责任的。他的军人行动也是符合这一信条;但是希特勒这一魔鬼却未曾认识到,因此他也没有反抗“领袖”,因为服从束缚了他。

魏克斯(Weichs)

魏克斯于1881年11月12日出生在德绍,他的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晋升为少尉,2年后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1910年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1914年3月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十月,调任第4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1915年5月调任步兵第5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2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3师参谋官和骑兵第18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雷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1928年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18团团长。1930年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1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3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3师师长。1936年晋升骑兵将军,其后奉调代理第7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7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13军军长。其间参加过苏台德区的占领和波兰战役。1940年6月9日,作为第2集团军司令的魏克斯参加了西方战役。他的部队击败了敌人的猛烈抵抗,突破了法军在埃纳河的阵地。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休战。7月,魏克斯和其他将领一样加官进爵,升为上将。

1941年4月10日,第2集团军对南斯拉夫发起进攻,克罗地亚军队集体投降,以致进攻的第一天,魏克斯所部就到达阿格拉姆。两天之后,军团的一部从北面乘橡皮艇渡过多瑙河,首批进入贝尔格莱德。4月17日,南斯拉夫军队在德军数倍优势的压力下无条件投降。

巴尔干战争结束之后,第2集团军被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7月9日,第4和第9集团军把苏联铁木辛哥集团军的主力包围在明斯克附近,第2集团军则于次日到达别列津纳河,经过数周的激战,同第2装甲集团军一起击败了两个深入中央集团军群后面的苏联集团军。

这时,自称为“野战统帅天才”的希特勒日益明显地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尽量往南方多派军队。而中央集团军群坚持据守原来的位置,以地域敌军的进攻。8月25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向前突进,直逼第涅伯河河岸;第6集团军从西面包围了基辅;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从北面渡过杰斯纳河。9月24日,包围战取得全胜,全歼苏军7个集团军,俘虏红军达六十余万人。

1941年10月2日,中央集团军群依照希特勒的命令夺取莫斯科,但为时已晚。由于降雪和下雨,进攻受阻。12月,其后日趋恶劣,致使疲惫和严寒交迫的德军部队停止前进。

祸不单行。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元帅之职,自己兼任勃劳希奇遗职。他严令禁止部队撤退。但严酷的现实使德军部队不能执行希特勒的命令。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撤到了奥廖尔-库尔斯克一线,并在那里休养生息,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1942年6月,希特勒下令实施对高加索和伏尔加河的强大攻势。他把南方集团军群分为两个集团军群:辖有第2、第6、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群,以及哈尔科夫以南的A集团军群。

当A集团军群向南发动对高加索的攻击时,在鲍克元帅指挥下的B集团军群则把矛头指向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不同意鲍克的战役指挥,后者因而被免职。魏克斯接任了B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同时保留了对第6集团军的指挥权。

1942年7月2日,希特勒不顾一切劝告,命令第6集团军去攻占斯大林格勒。悲剧由此开始。由于部队的过分延伸,两翼均无足够的兵力做掩护;更由于部队的分散使用,兵力更加薄弱;加之参加德军部队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士兵武器缺乏、营养不良,使部队无法保持突击如此深远目标的战斗力。魏克斯多次要求补给而无所得,致使部队无力完成任务。

1943年元月30日,魏克斯同里希特霍芬、鲍卢斯、克莱斯特诸将一同晋升为元帅。一天之后,希特勒攻占斯大林格勒的美梦破灭,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砾中败于苏军。

1943年夏,苏联红军日甚一日地压迫着德军部队的西撤。希特勒竟然干涉到师一级的作战指挥。他从不检查自己的失误,而总是诿过于人。7月10日,他以魏克斯下令缩短防线为由撤去他的职务,并将他列为备用指挥人员。6周之后,希特勒又重新起用魏克斯任新成立的F集团军群总司令。不久,魏克斯又调任东南方面军总司令。但他仍受到国社党徒的怀疑,因为他笃信天主教,在他担任第13军区司令时就曾和弗兰肯区的党部主任施特莱歇尔发生过意见冲突。
二战著名将帅之纳粹德国主要将领简介 纳粹德国将领

1944年3月,F集团军群在南乌克兰的出境已非常困难。苏军很快就要突入罗马尼亚,匈牙利也效仿意大利即将退出战争。魏克斯奉命在匈牙利构筑防线。他在勒尔上将的配合下,救出了困在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德军,并将他们撤至后方。

1945年元月,苏军攻入东普鲁士,古德里安将军向希特勒建议,集中一起可用兵力,编成一个新的魏克塞尔集团军,担负在奥得河和魏克塞尔河之间防御柏林的任务。这一新的集团军群的主力,应是F和E两个集团军群的残部。建议由魏克斯担任新集团军群司令。

可是,即使在这十分危机的关头,希特勒仍不能摈除昔日的偏见。希特勒不仅没有任用魏克斯,反而于3月25日再次免去他的职务。理由之一,据说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1945年5月2日,魏克斯被美军俘虏。1947年初,魏克斯在盟军法庭上受审。判决结果是“免于起诉”。1948年11月30日,魏克斯因病获释。

1954年9月27日,魏克斯病逝于波恩附近的勒斯贝格。

龙德斯泰特

几度复出的陆军将领龙德施泰特(1875年~1953年)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出生在阿舍斯莱本一个延续了850年之久的军人世家。

1892年毕业于高级军校,被派到驻卡塞尔步兵团任职。1900年升任步兵团中尉副官。1907年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步兵团上尉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初任预备第22师参谋,继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少校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15军参谋长。

战后1920年起,历任骑兵第3师参谋长、第2集团军参谋长、骑兵第 2师师长、步兵第 3师师长、第 3军区司令。1932年 10月晋升为步兵上将,任第 1集团军群司令。

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他作为国防军的代表人物,因大量扩军问题而与希特勒发生分歧。1938年1月,在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突然被免职时,他立即求见希特勒,为弗里奇说情,因说情无效而扩大了与希特勒的分歧,故于当年被晋升为大将后便主动辞职退役。

1939年8月,他应召重新服役,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参加侵略波兰的战争, 10月升任东线总司令,不久,调往西线,任“A”集团军群司令。

1940年 5月德国闪击西欧时,指挥所部经阿登地区,突破法国的埃纳河防线,向英吉利海峡突击。7月晋升为元帅,10月升任西线德军总司令。

1941年 3月,在希特勒部署入侵苏联的会议上,龙德施泰特持反对态度,但在 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仍受命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进抵第聂伯河一线,占领了乌克兰首府基辅。11月,他的部队在罗斯托夫受挫,因坚持后撤不准而请求免职,被解除职务。

1942年3月,希特勒复任他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

1944年 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主张在塞纳河和索姆河实施机动防御,与希特勒发生分歧,7月初又被免职。

1944年“七·二O”暗杀希特勒事件发生后, 龙德施泰特站在希特勒一边,故于 8月被希特勒任命为特别军事法庭庭长,负责审理这次反抗希特勒的叛乱案件。同年 9月,希特勒再一次起用他为西线德军总司令。

1945年 3月,因莱茵河雷马根大桥失守而再一次被撤职。

战后不久,三退三出的龙德施泰特在他的休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军俘获,并引渡给英国,关押在布里金德。1949年在汉堡审判时,英国人释放了他。此后,他在策勒附近一所养老院安度余年。

1953年2月24日,因心脏病卒于汉诺威,终年78岁。

赖歇瑙(Reichenau)

赖歇瑙元帅是一名忠诚的国社党党员,他深信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是复兴德国的唯一途径。他效忠希特勒的行动,突出表现在1941年10月任第6集团军司令时下达的“军队在东战场的行动”这一命令。在命令中,他完全按照国社党的宣传方式,要求官兵“无情地根除敌人的阴谋和暴动”,“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

这一宣传行动是普鲁士军队的传统中前所未有的。这种由一位将军下达宣传命令的方式和措辞,曾引起当时很多陆军将领的强烈不满。

赖歇瑙1884年出生于卡尔斯鲁厄,父亲也是军人,最后升至将军。1903年,赖歇瑙开始在驻柏林的近卫野战炮兵第1团服役,次年即晋升少尉。在青年时期,他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国热情。他爱好体育运动,以近卫军官的身份参加过柏林体育协会,尤其擅长投掷标枪和铁饼,因成绩优异而名噪一时。

1912年他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又回到原来的部队,两年后晋升中尉副官,并随团参加前线作战。他参加过马苏里湖、立陶宛、佛兰德等地的作战,战斗中表现突出。

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崩溃,担任骑兵第7师参谋官的赖歇瑙随部队开往西里西亚执行边防勤务。1920年加入陆军,四年后晋升少校,并调到第3师司令部工作。1927年调任驻柏林的第1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官,一年后调任驻斯图加特第5通信营营长。1929年升任通信兵部中校参谋长、两年后晋升上校,并调任驻东普鲁士的第1师参谋长。

赖歇瑙在希特勒执政之前就已最新于国家社会主义及其政治获得,并对他的上司、第1师师长勃洛姆堡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33年,赖歇瑙任国防部部长办公室主任,直接参加新国防军的建军工作。他毫不隐瞒地自命为希特勒的忠实信徒。1934年8月2日,年迈的兴登堡总统逝世。24小时之后,陆军总司令弗里契即命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一效忠誓词就是由赖歇瑙口授,另一名少校笔录的。这一誓词是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

当时,很多军官都预料到了它将产生的恶果。当时任军队办公室主任的贝克将军就把这一天称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1935年10月,赖歇瑙晋升中将,并接任驻慕尼黑的第7军军长,一年之后升为炮兵将军。

赖歇瑙忠于纳粹党的立场,在国防军中无人不晓。他被认为是个投机分子。当勃洛姆堡被免去陆军部长职务,而赖歇瑙被提名为新任陆军总司令时,当时的第1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曾亲自去见希特勒,表示强烈的反对。希特勒只得任命勃劳希奇上将为勃洛姆堡的继任者。

1938年2月4日调任赖歇瑙为第4集团军司令。同日,希特勒召集内阁会议,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布免去陆军总司令弗里契的职务,并送交军事法庭审讯。将以前的“防卫厅”改为“国防军统帅部”,直接归希特勒领导。任命凯特尔将军为统帅部部长级参谋长。

赖歇瑙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谈判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在希特勒策划侵占捷克的过程中,赖歇瑙更是充当了他的忠实顾问。

早在1938年4月,希特勒就命令国防军统帅部草拟了侵犯捷克的计划。陆军参谋长贝克上将在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的支持下,曾劝告希特勒不要挑起国际冲突,以免酿成灾难。8月4日,在国防军统帅部举行了一次会议。在会上,贝克再次提出德国必须采取避免战争的政策,勃劳希奇随即请求希特勒撤销武力解决捷克问题的命令。除两名将领之外,所有在场的将领都同意贝克的意见。这两名将领就是布施和赖歇瑙。

9月,德军开进苏台德区,其中就有赖歇瑙的部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赖歇瑙指挥的第10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它突破了波兰的边防要塞,迫使波军放弃米达夫卡河岸的坚固要塞阵地。赖歇瑙随即将部队重新整编,一举将波兰军队赶到华沙以南的魏克塞尔河,并切断了敌之退路,前后包抄敌军,迫使他们投降。

波兰战役胜利后,赖歇瑙晋升上将。这时,希特勒开始部署西线攻势。国防军各将领对此非常反感。他们力主同英法达成协议,结束战争。于是,派出赖歇瑙去劝阻希特勒的行动。但是,即使这位受宠的将军也无法动摇希特勒的决心。5月10日,德军在西方边境发起了进攻。集团军的攻势勇猛而灵活。赖歇瑙的军团一举打到设防坚固的埃伯特运河。结果,比利时军队被击败。5月28日,赖歇瑙接受了比利时的投降。第6集团军左翼推进到里尔,并在那里击溃了强大的法国军队。

赖歇瑙在战斗中表现勇敢,他亲自指挥突击队前进,自己首先在枪林弹雨之下跨墙越壁,大大地鼓舞了士气。6月5日,德军又突破了法军重新建立起的一条防线,中旬就打到了卢瓦尔河,24日战役结束。赖歇瑙因功晋升元帅。

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为南方集团军的左翼。在艰苦的战斗中,该军团强渡斯蒂尔河。苏军骑兵将军布琼尼指挥下的部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赖歇瑙装甲部队的压迫下,也不得不于7月3日撤退到斯鲁契河以东。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仍能突进到基辅。向南迂回的第17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一部曾于8月上旬围歼了苏军第6和第12集团军的大部。

8月24日,第涅伯河流域全部陷入德军之手。9月19日占领基辅。7个苏联集团军都在这一包围战中被歼,被俘红军达五十余万人。

10月2日,德军继续向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方向突进。这两个城市在一个月之内先后被占领。以后,由于寒冬和道路泥泞,德军停止前进。这时,苏军发动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反击,迫使南方集团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把第17和第6集团军撤至顿涅茨河之后,以便保护哈尔科夫。

11月30日,赖歇瑙接替了因患心脏病而辞职的龙德施泰特上将。希特勒命令赖歇瑙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战线。但苏军又把战线突破,使赖歇瑙被迫后撤至米亚斯河之后。

12月29日,苏军在其海军部队的强大炮火掩护下登陆费奥多西亚,试图夺回克里米亚。在施篷内克的指挥下的第42军,只有一个师担任刻赤半岛的防御。由于同集团军的联络中断,施篷内克命令撤出刻赤半岛。为此,撤出的第46师全体官兵受到赖歇瑙禁止奖赏的处罚。

1942年元月12日,赖歇瑙死于突发的心脏病,未能亲眼目睹德国日后惨败的命运。

赖歇瑙要求部队很严格,自己也能以身作则,他所具有的陆军指挥官的素质是无可否认的,尽管他在政治上的表现至今仍受到批评。

李斯特(List)

1942年夏末,希特勒同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上将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事情的经过是:约德尔被派往A集团军总部调查该集团军在东线南段遭到失败的原因,着重查明集团军总司令是否执行了最高统帅部对战役的命令和指示。调查表明,该总司令执行了领袖的命令,但因遭到苏军日益强大的抵抗而未能成功。于是,希特勒就指责约德尔有意替不服从命令的前方将领辩护,而约德尔也大胆地指出了希特勒指挥上的错误。

当希特勒在作战指挥上铸成大错的时候,他总是采取嫁祸于人和换马的做法。1942年9月10日,凯特尔元帅来到A集团军总部,并以希特勒的名义要求集团军总司令辞职。要求实际上就是命令。两天以后,该总司令辞职。

这位辞职的总司令,就是德国国防军中的著名将领李斯特元帅。

李斯特1880年5月14日出生在上基尔赫堡的一个医生家庭。1898年中学毕业后参军,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工兵第3营服役。当他在炮兵与工兵学校毕业之后,就当上了工兵第1营副官,并于1908年晋升中尉。三年军事学院毕业之后,参加了因戈尔施塔特的要塞构筑工程。一年后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服务中心,以后调参谋本部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李斯特已升为上尉,在巴伐利亚第2军任参谋官并参加战斗,转战于洛林、佛兰德斯、亚眠以及马斯河一带。1915年冬,他患重病,病愈后被调回巴伐利亚的战争部服务。1916年夏任施特朗茨军团参谋官,次年调往第8预备师首席参谋官。1918年元月晋升少校,不久就任巴伐利亚战争部的科长。战争结束后,最初服务于第4集团军司令部,1920年至22年任第7步兵指挥官埃普将军的参谋官,后来任山地步兵营营长。

自1924年起,李斯特主持第7军区指挥助理人员训练队。以后晋升中校,并于1926年调任国防部陆军教育司司长。1930年任德雷斯顿步兵学校校长,三年后破格晋升中将。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时晋升为步兵将军,后调任第4军军长。

李斯特对国家社会主义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如果许多将军一样,他一方面相信希特勒的统治不会长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服从希特勒的指挥。1939年春,李斯特晋升上将。波兰战役开始时,他因指挥第14集团军有功而于1939年9月30日获骑士十字勋章。在法国战役中,他指挥第12集团军在色当-梅齐埃尔附近突破马奇诺防线,越过朗格勒高原向瑞士边境突进。第12集团军在歼灭法国陆军的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0年7月19日李斯特晋升元帅,他的部队在巴尔干战役中消灭了南斯拉夫军队,突破了保加利亚与希腊边境上的美塔萨四防线,击溃了由英国派遣军加强的希腊部队的主力。1941年4月27日,德军部队进入雅典。克里特岛战役结束之后,李斯特被任命为驻雅典的国防军东南方面军总司令。

1941年10月,李斯特因病动手术。病愈后于次年三月奉希特勒之命前往挪威进行了一次考察旅行。1942年夏天,他被任命为由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之一部编成的A集团军总司令,受命攻占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当时德军既要攻取斯大林格勒,又要向高加索发起攻势,兵力明显不足。

8月底,李斯特在乌克兰的文尼察领袖行营向希特勒陈述反对分散兵力的理由。而希特勒固执己见。结果,李斯特因未能击败敌人的顽强抵抗而奉命辞职。A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由希特勒兼任。

1945年,李斯特被美国人逮捕,并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被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12月24日,他因病被释放出狱。

克莱斯特元帅

克莱斯特(1881-1954)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

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1939年,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跟随伦斯德特元帅参加了波兰战役。

1940年,正是由于他对整个对法攻势作战的计划提出修正,其要点就是集中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将主要攻击方向移到敌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向,就是遍布森林的阿登山地,使德国人在一个战役中就击垮了英法比荷等国的联军。

1941年,他被任命为第五十六装甲军的军长,在苏德战争开始时,从东普鲁士出发,四天的时间就突进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为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期间还在亚速海滨的刻赤半岛击退了以斯大林命名的苏军攻势,仅俘虏就接近五十万人,而德军的兵力总共不过六个师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帅。

1942年8月,他被抽往北方,参加列宁格勒的围城战,在拉多加湖的反包围战中,他击溃了苏军第二集团军,歼灭了了其中的七个步兵师、六个步兵旅和四个装甲旅。

这年年底,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他受命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进行救援,由于希特勒的坚守命令而功败垂成,而如果按照他所拟定的战略,是很可能在这个战役中利用一个巨大的旋转攻势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周围的苏军(这几乎是苏军的全部家底),一举压迫在黑海岸边予以全歼的。最后这个雄伟的计划因为盲目的牺牲造成兵力太弱,变成了一次战术性(而非战略性)的胜利,这就是军事史上卓越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他以对比极其悬殊的兵力(以师的数目计算是一比八),击打在滚滚前进的苏军侧翼上,一个星期之内,原来向西南进攻的苏军纷纷溃退,漫无秩序地逃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于是继续向北进攻苏军的后方,重新抢占了早些时候被苏军收复了的哈尔科夫——这次战役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战争推迟了两年才结束。他也因此获得了“橡树”级的铁十字勋章。

其后他担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继续指挥了半途而废的库尔斯克会战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难的防御战,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他很节约地使用手头的几支精锐装甲部队,使7月12日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3月因在前线指挥失利被解除指挥职务,编入预备军。

后因希特勒无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谏,他被免去军职,虽然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又赐给他“剑”级的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再也没有起用他。

曼施泰因一生征战, 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而且参与了德国许多侵略计划的制定,显示出卓越军事家的才能

海因里希·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1900.10.7~1945.5.23)

法西斯战犯,历任纳粹党卫队队长、党卫队帝国长官、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音译为盖世太保)首脑、警察总监、内政部长等要职,先后兼任德国预备集团军司令、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和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

希姆莱于1900年10月1日出生在德国慕尼黑,是天主教会学校校长的儿子。早年在兰茨胡特中学学习,第—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在第11巴伐利亚步兵团服役。1923年11月,作为紧跟恩斯特·罗姆的旗手参加慕尼黑啤酒店暴动。在希姆莱的组织领导下,党卫队由当时的仅200人的弱小机构发展为控制着整个纳粹帝国的庞大组织。党下队拥有貌似庄严的黑色制服以及由令人恐怖的骷髅和神秘莫测的SS组成的标志。

自1930年当选为国会议员之后.希姆莱集中精力扩张党卫队的势力并使党卫队独立于罗姆的冲锋队之外。1931年,希姆莱建立由海德里希领导的党卫队保安处作为纳粹党的情报机构。到1933年,党卫队发展到5.2万人。希姆莱和海德里希巩固了纳粹党在巴伐利亚的权力地位。1933年,希姆莱先后出任幕尼黑警察局长、巴伐利亚政治警察总监和德国政治警察部队(普鲁士除外)司令。1934年4月,希姆莱成为普鲁士警家总监和盖世太保首脑。1934年6月30日,希姆莱奉希特勒之命组织指挥党卫队摧毁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此举成为希姆莱及其党卫队发迹史的重要里程碑。从此.党卫队成为负责“保卫……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化身(即希特勒)”和将纳粹政权的种族主义转化为有力的行动准则的“独立机构”。

1936年6月,希姆莱升任德国警察总监、盖世太保首脑和党卫队帝国长官,具体组织实施法西斯恐怖统治。早在1933年,希姆莱就亲自领导建立起第一座样板集中营-达豪集中营。战争时期建立的最主要的集中营有:波希米亚的特莱西恩施塔特集中营,波兰的马伊达内克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和施图特霍夫集中营,阿尔萨斯的纳茨魏勒一施特鲁特霍夫集中营,波罗的海诸国的考纳斯集中营和里加集中营,德国本土的诺因加默集中营、格罗斯罗森集中营、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和多拉集中营。希姆莱认为,集中营的作用就是制造恐怖气氛,使纳粹的秩序得到维护和遵守。

1939年德波战争之前,希姆莱为制造战争借口而拟定“希姆莱计划”:穿着波军制服的党卫队队员及部分集中营死囚“袭击并占领”靠近波兰边境的德国格莱维茨广播电台,用波兰语发表挑衅性演说,造成波兰进攻德国的假象。紧接着该计划实施的是希特勒9月1日10点向德国国会和人民发表演说:“无数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其中有波兰正规军攻击了格莱威茨广播电台。”此时,德军早已奉命进攻波兰,挑起侵略战争。德波战争期间,希姆莱组建了5支担负“特别任务”的党卫队保安处别动队。别动队紧随在德军后面,负责围剿和处决波兰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被认为可能起来反对德国统治的人,其中多为犹太人。

自从成为党卫队帝国长官开始,希姆莱就鼓吹保护具有所谓“高级价值”的人们的种族甄别条例和特别婚姻法。希姆莱甚至设立专门机构,让经过挑选的德闻姑娘与党卫队人员生养子女,以此制造所谓“超人”种族。

1939年11月8日晚,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店发表啤酒店暴动纪念演说,遭遇定时炸弹的袭击。此后,戈培尔操纵的纳粹宣传工具宣称谋杀元首的勾当乃是“英国特工所为”,希姆莱则从荷兰境内绑架2名英国特工作为所谓人证,而真正的作案者艾尔塞则被关进集中营并在战争结束前夕被处死。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希姆莱的别动队跟在德军后面,开始系统地消灭苏联的犹太人。党卫队对“布尔什维克政委”的残杀尤其令人发指。在设置犹太人保留地的计划业已失败、马达加斯加流放计划遭到搁置、将欧洲犹太人放逐到苏联内地的计划亦因德军未能速胜而破产的情况下,1941年底,希特勒作出对欧洲“犹太人问题”实施“最后解决”(即灭绝犹太人)的决定。1942年l月,纳粹党举行万湖会议,研究“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希姆莱是实施“最后解决”计划的组织指挥者。为了灭绝犹太人,希姆莱在1942年指挥建立了许多灭绝营,主要有:贝尔根-贝尔森灭绝营,索比鲍尔灭绝营,奥斯威辛灭绝营,特莱布林卡灭绝营,马伊达内克灭绝营,切尔诺灭绝营和贝乌泽茨灭绝营。1943年10月4日,希姆莱在波兹南向党卫队高级领导人发表演说,大肆鼓吹“最后解决”欧洲犹太人,宣称“这是我们的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光荣一页”。一般认为,在“最后解决”中惨遭杀害的仅犹太人就有约500万。

1942年5月29日,德国保安总局局长兼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执政官赖因哈德·海德里希在乘坐梅塞德斯轿车由乡村别墅驶往布拉格古堡途中,遭到经特种作战执行局训练而由英国皇家空军空投的捷克斯洛伐克抵抗运动人员的袭击,后在医院因伤势过重而命归黄泉。希姆莱恼羞成怒,命令对此组织实施一系列报复行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利迪斯惨案。利迪斯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境内靠近克拉德诺市的村庄。1942年6月9日,大批德国保安警察突然对利迪斯实施包围,禁止人们离开村庄。6月10日,该村年满16岁的男人全部被枪杀,儿童被押送至格内森瑙集中营,妇女被囚禁于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利迪斯经焚烧和爆炸而被夷为平地。

希特勒不仅通过党卫队直接管理集中营和灭绝营,而且组建武装党卫队(即党卫军)以防范国防军、加强法西斯武装力量。1943年8月20日,希姆莱取代威廉·弗里克而出任德国内政部部长,权倾一时,进一步强化警察统治机器。1944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事件发生之后,德国国防军被迫接受希姆莱为预备集团军司令。尽管缺乏军事指挥经验,希姆莱稍后又成为西线的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到1944年末,希姆莱的党卫队和警察系统发展到12个主要行政机构。

1945年1月至3月,希姆莱出任德国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率部与苏军作战,进行垂死挣扎。

在第三帝国濒临崩溃之际,希姆莱感到末日来临,开始寻求退路。1945年4月,希姆莱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卢伯克瑞典领事馆与瑞典红十字会会长福尔克·贝纳多特伯爵会晤,表示同意西线德军(包括驻丹麦和挪威的德军在内)向艾森豪威尔投降,实现单独媾和,以求在东线继续与苏军顽抗。希姆莱甚至梦想于1945年5月出面重新组织一个纳粹政府。希特勒得知其最忠实的追随者背叛自己的消息,狂怒不已,下令把希姆莱作为卖国贼予以逮捕,解除希姆莱的一切职务并将其开除出党。因而,邓尼兹政府中并没有希姆莱的位置。

纳粹德国土崩瓦解之后,希姆莱改头换面,身着陆军士兵制服,剃去短胡子,左眼贴上眼罩,准备潜逃。5月21日,希姆莱被英军俘虏。1945年5月23日,希姆莱在检查口腔时,咬破藏在口腔的氰化钾胶囊而自杀。

凯塞林

凯塞林空军元帅是德军在西线和南线的最后一位总司令。他于1960年7月16日去世。联邦国防军空军总监卡姆胡贝尔曾称赞他“以睿智的思想、坚定的信心和异常的工作能力去尽忠职守,并恪守了参谋本部的原则:多贡献,少表现,功成不居”。

凯塞林于1885年出生于马克施泰特的一个教员家庭。少年时代他就立志从军,中学毕业后,他于1904进入巴伐利亚炮兵第2团,3年后即晋升少尉。

凯塞林重视专门知识学习,他首先接受炮兵知识的教育,随后在梅斯进行气球观测训练,最后在慕尼黑的炮兵予工程兵学校学习测量技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凯塞林已晋升上尉。战后,他服务于驻纽伦堡的巴伐利亚第3军司令部,曾经历过共产党人攻击驻“德意志英雄营房”的军部的暴动事件。当他先后在安贝格、埃尔兰根及纽伦堡的部队中任职之后,晋升少校并调往柏林的陆军司令部。1930年晋升中校,调任驻德累斯顿炮兵第4团的营长。

1933年10月,凯塞林晋升上校,奉命参加组建空军的工作,并被派到新成立的航空部负责行政方面的事务工作。在航空部,他与财政部合作为空军编制了高大几百万的预算。1935年,他因工作成绩优异而率先晋升少将,一年后即晋升中将。

1936年,空军第一任参谋长韦维尔将军因飞机失事身亡,凯塞林奉派为其继承人,负责整个空军的组织和训练,高炮部队、空军通信部队、特种兵(伞兵)部队的战斗使用以及后勤保障等事宜。

在凯塞林晋升空军将军之后,由于同空军部副部长米尔希的意见分歧,而被解除了空军参谋长的职务,调任驻德累斯顿的空军第三军区司令。由于空军的整编,凯塞林于1938年4月1日调任空军第1军团(后改称第1航空队)司令。该部队的高度训练水平在占领苏台德区和捷克斯洛伐克时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在波兰战役中,凯塞林的航空部队受命支援北集团军的地面作战。在飞行部队与陆军炮兵的集中轰击下,波兰军队于1939年9月27日全线崩溃。凯塞林因功而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0年2月,凯塞林接任在西线的第二航空队司令官,又同在波兰指挥过北集团军的鲍克上将密切合作。在对比利时和荷兰要塞的攻击中,伞兵部队和空降兵首次实施空降作战。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继陷落。德军部队逼近海岸,但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奉命在顿刻尔克的前方停止了前进。凯塞林虽然动用了他的飞行和高炮部队准备围歼英军,但终因缺少陆军部队的协同而失去战机。30万英军部队全部撤过英吉利海峡。

1940年7月19日,凯塞林越过上将一级而直升元帅。

西方战役结束之后,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奉命东调,重新同中央集团军群的鲍克元帅合作,全力支援该集团军群迅速突进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直逼莫斯科。

1941年11月,由于英军在北非的反攻,地中海形势趋于紧张。希特勒应意大利人的请求派遣凯塞林的航空队去解除危机,并掩护向利比亚的运输和后勤补给。凯塞林被任命为空军南军区总司令,属下有驻南意大利和南希腊的两个航空军和其它空军的加强部队。由于凯塞林所属空军部队的支援,才使疲于奔命的非洲装甲兵团获得期待已久的喘息之机。

1942年元月,德国北非远征军司令隆美尔发起反攻,在马尔马里卡会战中,击败了英国的第8集团军,并在空军部队的密切配合下占领了坚固要塞托卜鲁克,基尔向阿拉曼的溃败之敌追击,因双方均已精疲力尽,暂成对质状态;又因英国空军的补给能力和作战能力均强于德军,隆美尔所实施的突进敌人背后的两次作战均归于失败。蒙哥马利的反攻,因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火力而导致了德国非洲装甲兵团的惨败。德国派往意大利和非洲的空军部队,本来就不如敌人强大,加之1942年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凯塞林被迫分散兵力,结果连掩护隆美尔部队撤退的力量都不够了。

1943年5月12日,德国的非洲军团被困于突尼斯的狭窄地区,终因走投无路而投降。由于德国统帅部的错误计划和错误判断,葬送了两个军团。在最后的战斗阶段,凯塞林获栎树叶勋章,接着又获得栎树叶带剑勋章。战斗中的每次飞行,他都是自己驾驶飞机。当他完成第二百次飞行时,他获得了一枚前线飞行金质别针。

1943年7月10日,盟军首次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人立刻放下武器投降,只有胡贝将军率其三视德军在自己的责任地区内阻止了敌人的进攻,从而使德军其他部队顺利向意大利半岛撤退。

当盟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德军统帅部满以为凯塞林集团军的失败是注定了的,但凯塞林却能把他的各师在敌军强大压力下不受损失地撤至萨勒诺-卡希诺-亚得里亚一线。

为奖赏凯塞林卓越指挥的功绩,在他服役届满四十周年那一天(即1944年7月19日),希特勒授予他栎树叶钻石勋章。

德军撤至新的战线,承受了盟军大规模攻势的压力。双方在安齐奥和努图诺两滩头经过伤亡惨重的战斗之后,凯塞林越过台伯河北撤。盟军轻取罗马。几周之后,凯塞林部撤至亚平宁山转入持久抵抗。

1945年3月,凯塞林接替龙德施泰特元帅担任从北海到瑞士边境一线的指挥,在战斗的最后几天里,他又被委以南线指挥的重任。战争虽然注定要失败,他仍尽了一切努力,带着负过重伤的病体,指挥掩护多瑙河地区的德军主力安全撤回德国,使之避免了沦为俄国战俘的命运。

德军彻底失败。凯塞林率部向美军第101空降师师长泰勒将军投降。他本人则被故意地从一个战俘营转送到另一个战俘营,受到不少侮辱和折磨。最后,他被送到威尼斯的一个英国军事法庭接受审判。

1947年5月6日,凯塞林被判处死刑。十月改判无期徒刑,被押送到威斯特伐伦的魏勒监狱。1952年10月,他因一次大手术后身体衰弱而被释放。1960年7月16日死于心脏病。

隆美尔

隆美尔,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世界各国研究和介绍他的著述甚多,其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隆美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任连长。战后,曾在军事院校任教,著有《步兵进攻》(1937年)一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1940年任第十装甲师师长。在入侵法国的战争中,他的师虽然不在主要突击方向上,但却始终冲在德军装甲兵的前列,完成闪电式的突破、割裂、合围、追击等任务,高速突贯法国全境,最后攻占法国西海岸的瑟堡要塞,在一个半月的作战中,该师以较小的代价(伤亡2600余人,损失坦克多辆),俘获敌军多人,缴获奖辆坦克和装甲车及大量物资装备。隆美尔装甲师取得显著战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法联军作战思想落后,无充分的战斗准备和士气低落等因素造成的。

1941年2月,为援救意大利在北非之危,隆美尔率领德国非洲装甲军到达利比亚,并统一指挥意大利军作战,他成功地在战役,战斗中,采用兵不厌诈的手法,借助坦克的高度机动性,实现奇袭,从而在沙漠地区的恶劣环境和缺少制空权的条件下,常常以少击众,出奇制胜,他广泛使用机动战术攻占著名的划兰尼加地区,攻克托卜鲁克要塞,多次击退英军反攻。1942年5月隆美尔在比哈凯姆坦克会战中击败强大的对手,把英军逐回埃及境内。隆美尔因战绩卓著而连升两级,成为德军中最年轻的元帅。1942年7月,隆美尔及其疲惫的德,意军团成了强弩之末,11月在阿莱曼坦克会战中,被B L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二集团军击败,从隆美尔方面来看,除了后勤技术保障遇到严重困难伤亡与疾病造成大量减员,缺乏制空权,隆美尔将战线拉得过长也是一大因素。

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隆美尔任驻法国西线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在指挥诺曼底抗登陆战役前,他主张将装甲师靠前配置,以利于歼敌于海滩的意见没有被采纳。1944 年7月20日,隆美尔因希特勒被刺事件受牵连而被迫自杀。英国军事理论家BH利德尔哈特将隆美尔作战文书编辑成册,名为《隆美尔文件》,其中肯关“沙漠战争规律”等论述,引起了许多军事学术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隆美尔在指挥装甲部队作战方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善于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因素,指挥部队快速机动和集中兵力。在进攻中,以装甲部队为突击群,趁敌犹豫不决和混乱之机,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大胆穿插迂回,攻击敌人翼侧和后方,从而瓦解敌整个防御,而步兵则在正面实施牵制行动,在抗击敌优势坦克的反冲击时,常以防御行动并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败对手,而后转入反攻,在城镇攻坚战中,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而后投入坦克。当敌溃退时, 即以坦克不停顿地追击来发展胜利,在防御战役中, 通常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对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击。在退却时,则以机动防御阴滞对方追击。(2)惯于身临前线,靠前指挥,他经常乘装甲指挥车或坦克甚至飞机来指挥。他常常出现在最紧张,最紧要的时间和地点,临危不乱,一再死里逃生,对下属要求严格,倡导勇猛无畏的尚武精神。虽然常有轻率鲁莽之举,便却在士兵中享有较高声淮。(3)主张在战役战斗斗中使用一切欺敌手段和伪装手法,使敌产生错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入侵法国的进军中,他多次令坦克乘员坐在坦克外边摇动白旗,开得敌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竟忘掉了抗击。

吕特晏斯

吕特晏斯,1889年5月25曰生于德国小城威斯巴登。18岁时加入德国海军。到了1917年,他已经升任海军少校,他指挥一艘驱逐舰多次在英吉利海峡执行作战任务,并且参加了曰德兰大海战。一战后他在新德国海军中担任“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的上校舰长,(当时邓尼茨任同级的“埃姆登”号巡洋舰舰长)1935年,当他指挥“卡尔斯鲁厄”号从美洲返回,正准备着下次巡航时。他得知:由于《英德海军协定》的签定,德国海军被允许拥有一定实力。德国海军将进行扩建,而他被调任到海军总司令部任军官人事处处长,负责为新组建的海军部队配备军官。

1937年,他调任海军鱼雷部队司令,又重新回到海上。1939年,调任武装侦察部队司令。(什么部队?Commander of Reconnaissance forces)1940年,他升任海军中将,担任舰队副司令。

1940年,在德军入侵挪威的战役中,吕特晏斯首次展示了他出色的战役指挥才能。他指挥“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两艘姐妹舰。担任吸引英国舰队,掩护登陆部队的任务。这是整个战役中最危险,最重要的任务,雷德尔出于对吕特晏斯的信任,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在战斗中,吕特晏斯可谓出师不利,刚到挪威就碰到英国“声望”号战列巡洋舰,“格奈森瑙”号首先中弹,主火控系统损坏。当时两舰上共有18门280mm主炮,而“声望”号只有六门381mm大炮,理论上讲是完全可以取胜的,但吕特晏斯反而下令迅速向北撤退。应该说这是一着妙着,如果他决定和“声望”号硬碰硬,纵然击沉敌舰,英国本土舰队也会牢牢把他咬住。以德国海军的实力,是不能和英国人硬拼的,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所以,他决定充分利用自己32节的高航速,摔掉敌人,同时使敌人远离登陆区。

在完成登陆任务后,吕特晏斯指挥两舰返回威廉港,40年6月4曰,再次指挥两舰和“希佩尔”号重巡洋舰前往挪威支援陆军,在这次出击中,吕特晏斯得到一个荣誉——世界上第一次用舰炮击沉航空母舰。6月8曰,吕特晏斯指挥舰队在击沉一艘运兵船和一艘油轮后,与下午击沉了英国“光荣”号航空母舰和随行的两艘英国驱逐舰。并且在大西洋游猎一圈后回到基尔港。

1941年1月22曰,吕特晏斯再次指挥两舰开始万里游猎,在这次游猎中,吕特晏斯指挥两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战列舰追不上,巡洋舰打不过,战列巡洋舰与之较量又吃亏”。决不与敌人恋战,打完就走,声东击西。最大限度的扰乱大西洋航线。例如:当他在格陵兰以南发现HX-106船队由战列舰护航后,迅速改变计划,向西溜去,在脱离敌人后,又向北,在戴维斯海峡一躲就是十天,再次南下时,在打沉五条商船后,先是在原地游荡,随即迅速驶向非洲,在被发现后,又再次折回西北,一连打沉16 条船,随即取道东南,返回法国布列斯特。这次出击,总共击沉11万吨的货船,并且成功的吸引了英国海军的注意,掩护友舰从北路回国。这种类似捉迷藏的指挥艺术充分体现了吕特晏斯的才能。在雷达,舰载机都不如对方的情况下能成功的避开敌人主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1941年5月18曰,刚回国三个月的吕特晏斯在晋升海军上将后再次指挥舰队出海,这次他指挥的是德国最精锐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和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这次出击的任务就是切断英国的大西洋交通线,×××在出发前亲自到“俾斯麦”号上视察,并且召见了吕特晏斯等人。但是,对英国海军有着充分了解的吕特晏斯并不乐观,他并不认仅凭借“俾斯麦”号就能抗衡整个皇家海军,他建议雷德尔等“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修复完成,“提尔皮茨”号下水后,四舰共同出海,这个建议虽然保守,但也有可取之处,英国海军如果同时面对这四艘德国军舰,必须把所有的战列舰集中使用,才有取胜的可能,同时,凭借当时英国数艘航母的舰载机,也不足以同时击沉这四艘军舰。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实施,大西洋战场谁主沉浮就未可知了。

但雷德尔坚持认为“西洋和地中海上的战斗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战局时不我待”于是,吕特晏斯不得不执行命令,在临行前,他对一位同僚说道:这次战斗的实力相差悬殊,恐怕我将会搭上老命。

5月24曰,在吕特晏斯的指挥下,英国海军的象征“胡德“号被击沉,这一事件极大的刺痛了英国海军,英国舰队从各个方向上向“俾斯麦”号袭来。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俾斯麦”号在英国海军的全力袭击下沉没。在最后的战役中,吕特晏斯留给人们最后的回忆是——我舰已无法操纵,我们将战至最后一弹……当时是1941年5月27,他52岁…….至此,这位二战德国海军最杰出的水面舰艇指挥官不再被人们记起,他那出色的指挥水平和辉煌的战绩也尘封在历史中。

戈林

赫尔曼·戈林 (1893~1946) Hermann Göring

纳粹德国的第二号要人,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元凶之一。他既是德国法西政治、经济与军事的首脑,也是制定奴役劳工计划、镇压残杀犹太人和其他种族的主谋,因此,纽伦堡审判判定他是“仅次于希特勒而集全体被告罪恶活动之大成的人物”。1893年1月12日生于罗森海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空军上尉,任飞行中队长,得过最高战功勋章。战后在丹麦任民航试飞员。1921年学习国民经济和历史学。1921年与A.希特勒相识。1922年加入纳粹党,希特勒委以整编和领导冲锋队重任。1923年参加希特勒暴动,失败后逃往奥地利。1927年回国,参加纳粹党竞选活动。1928年为国会议员。1932年任国会议长。1933年任不管部长,航空总监、普鲁士总理、内政部长、狩猎部长,利用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人和反法西斯主义者。建立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和集中营。1935年兼任航空部长和林业部长。1936年任扩军备战的“四年计划”的全权总代表。1938年获陆军元帅称号,1939年被希特勒立为继任人,1940年获德国元帅称号。戈林是纳粹党的主要领导人,纳粹法西斯国家的重要设计者,第三帝国建立空军、重整军备和实行战时经济的主要主持人。他多次充当希特勒的巡回大使,利用职权搜刮犹太人的财产,并大肆掠夺被占领国家的财富和艺术珍品。战争末期试图取代希特勒与同盟国谈判,1945年4月被希特勒撤职。同年 5月8日被美军俘获。1946年10月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刑前于10月15日在纽伦堡服毒身死。

1893年1月12日,戈林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外交官家庭。12岁时被送进卡尔斯鲁赫的军校,16岁时又进入柏林附近的格罗斯利希特费尔德高级军校。他对军校的学习和生活非常满意。 1912年戈林从军校毕业后进入驻米尔豪斯的步兵团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尔豪斯被法军占领,他两次率突击队打入该城。他注意到空军在当时和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想方设法进入空军。1915年,戈林从飞行学校毕业后,驾机重返前线,立志要作最出名的战斗机飞行员。1917年因作战勇敢,获得3枚勋章。次年获最高战功勋章,并担任德国空军的王牌--里希特霍芬战斗机大队大队长。战争结束后,戈林先后到丹麦和瑞典闯荡。1921年回国,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他对《凡尔赛和约》的条款极为不满,听了希特勒的讲演后,觉得与他的思想完全合拍,遂主动参加纳粹党。1922年戈林投靠希特勒后,希特勒把从失业者中招募算来的冲锋队员交给他。戈林按正规部队的要求,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冲锋队指挥官,戈林很快就成为希特勒不可或缺的左右手。1923年5月1日,戈林佩戴着勋章参加啤酒店暴动,大腿中枪,被迫流亡瑞典和奥地利。由于受伤不能及时治疗,为减轻痛苦,每天注射吗啡,戈林逐渐对吗啡上了瘾,变得意志消沉,嗜毒如命。1927年大赦后,戈林回到德国,先后任数家飞机公司和汉莎航空公司的顾问。次年国会选举,戈林成为纳粹党12名国会议员之—。1932年,戈林当选为议长,成为第一流的政客。1933年初,希特勒担任总理后,戈林任不管郭长,兼任普鲁士的内政部长。他利用职务之便,以4万冲锋队、党卫队、钢盔队人员组成一支辅助警察部队,牢牢控制了占德国面积2/3的普鲁士的局面。他利用“国会纵火案”,逮捕纳粹的反对者,巩固希特勒政权。同年4月,他把政治警察改为国家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不久,他取代巴本成为普鲁士总理。他设法使希特勒相信,罗姆可能策划政变,促成希特勒血洗冲锋队。1933年5月,他被任命为航空部部长后,立即着手准备建立空军。

从恶之路

西班牙内战时期,戈林秘密派出空军参战。他让飞行员不断轮换,让尽可能多的飞行员积累实战经验。1938年2月,希特勒接管整个武装部队指挥权后,授予他元帅军衔。1940年7月,希特勒又授予他位居其他元帅之上的大德意志帝国的帝国元帅军衔。他还获得独一无二的大十字勋章。戈林仇视犹太人,在主持德国经济后,就着手掠夺犹大人的财富,把犹太人驱赶出国,只留下他们的财产。提议在城市建立犹太人隔离区和犹太人移民局,通过屠杀来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侵波战争,希特勒在演说中宣布,如果战争时期他遇到不测,戈林将成为他的继承人。这样,戈林就获得了希特勒法定继承人的地位。在侵波战争中,戈林出动他的机群对波兰空军突然袭击,使波军的许多飞机毁于地面。德国的轰炸机还对波军的防线和城市进行狂轰滥炸,使许多城市化为灰烬。戈林的空军对于使波兰抗战三周就被迫投降起了重要作用。空军在侵波战争上的胜利,使戈林更加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总以为空军能够解决战争中的一切问题。1940年5月24日,德国装甲部队已经到达距离敦刻尔克20英里的阿运河地区,准备对处于包围圈中束手待擒的30多万英法联军实施围歼。但希特勒突然命令陆军停止前进,把消灭敌军的任务留给空军。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戈林向希特勒建议用他的空军来单独消灭被包围的敌军,以减少宝贵的装甲部队的损失。实际上戈林是要为空军取得最后决战的机会,捞取“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的荣誉。但由于气候恶劣影响了德国空军攻击的效果,同时德国空军还受到英国新型喷火式飞机的有效抗击,故而戈林的空军虽然破坏了敦刻尔克港口,炸沉243艘英国运输船,但戈林向希特勒夸下的歼灭英国远征军的海口,并没有兑现。英法联军在德军的鼻尖下从敦刻尔克海滩上夜以继日地撤离,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德军横扫西欧以后,1940年8月,希特勒发布从空中和海上消灭英国海空军,为登陆英伦三岛扫除障碍的命令。戈林认为单凭空军就能使英国屈服,海军也认为只有取得制空权,才能渡海作战。戈林组织并发动代号为“鹰”的对英国大规模空中攻势。戈林深信4天内就能摧毁英国战斗机在英国南部的防御,2-4周就可以完全摧毁英国皇家空军。早在7月,戈林就指挥空军对英国的港口和军舰进行不断的试探性攻击,企图引诱英国战斗机出来作战,但未得逞。8月15日,戈林把他的3个航空队的大部分飞机都投入英伦空战,共出动战斗机1149架次,轰炸机801架次。德英空军战斗的结果是,德军损失75架飞机,皇家空军损失34架。按这个比例,德国很难战胜英国空军。从8月24日到9月6日,戈林平均每天派出1千多架飞机,正确地把摧毁英国空军防御力量的核心——战斗机作为主要目标。德国空军数量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英国前线机场都遭到巨大的破坏,指挥空战的通讯系统也处于被摧毁的边缘。被击毁和严重损伤的战斗机达446架,飞行员的伤亡已达1/4,局势对英国皇家空军非常不利。德国空军如果坚持作战,英国就会完全丧失空中防御力量,德军的登陆作战就有可能成功。然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德国空军的战略改为大规模夜袭伦敦。事实证明,这是戈林的第二个重大失误。这一变化,拯救了被打得晕头转向的皇家空军,为皇家空军恢复元气提供了喘息之机,成为史无前例的英伦空战的转折点。由于戈林不能取得制空权,9月17日,希特勒开始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的实施。戈林因在英伦空战中没有取得希特勒所期望的、他曾经在其它战场上取得过的惊人胜利,使德军无往不胜的神话第一次破灭,而在希特勒面前开始失宠。此后,戈林就把指挥空军实际作战的权力委任给别人,自己退到第二线。在准备入侵苏联的计划中,希特勒指定戈林负责掠夺苏联经济财富工作,夺取苏联的经济资财,供德国使用。戈林把已被德国占领的国家的经济并入德国战争经济之中。1942年冬季,苏军发动冬季攻势,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德国第6集团军以及第4坦克集团军一部。在最后讨论被围部队坚守或是突围的时候,戈林满面春风地出现在会议室,庄重地向希特勒保证,可以通过空运接济被围部队。戈林的一句大话,使希特勒坚定了不准突围的决定。此后戈林不断被希特勒叫去汇报,他总是借口天气忍劣,不能按计划出动飞机.保证一旦天气好转,如数把给养运到。但是一直到1943年1月底被围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戈林的保证也没有实现。为此,戈林不断受到希特勒对他领导空军不力的严厉批评。戈林一怒之下甩手不干,作长时间的休假。此后,戈林成为空军乃至德军历次败绩的替罪羊。

最后年代

1945年4月20日,戈林参加最后一次希特勒的生日聚会之后,同面临死神的希特勒告别,带领满载金银珠宝的汽车大队撤离柏林。他相信,希特勒的死期将近,自己就要成为继承人了。4月23日,戈林在科勒的鼓动下,准备出山担任和平谈判的使者,遂召集顾问商议。大家认为希特勒既然决定留在柏林,业已与外界和政府断绝联系,事实上已不能视事。根据希特勒1941年6月29日发布的公告,戈林有责任接管政权。于是戈林电告希特勒,要求把这一权力委托肯定下来。希特勒收到电报后,在纳粹党办公厅主任马丁·博尔曼的挑动下怒不可遏,回电说戈林已犯下叛国罪,如马上辞去全部职务,可免一死。博尔曼为了扫除通往最高权力之路的障碍,电令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党卫队总部,以叛国罪逮捕戈林及其部下。这样,第三帝国的二号人物,德国历史上唯一的帝国元帅就成了阶下囚。希特勒在自杀前一天的政治遗嘱中,重申撤销戈林的一切职务,并把他开除出党。希将勒死后,戈林才重新获得自由。盟军占领德国后,戈林5月21日被押送到卢森堡边境的蒙道尔夫美军战俘营,9月又被押到纽伦堡监狱。在纽伦堡审判中,戈林顽固坚持法西斯立场,一再否认自己的罪行。1946年10月1日,法官劳伦斯勋爵代美国际军事法庭宣读对戈林的判决,确认戈林犯有策划战争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处绞刑。此后,戈林提出他作为军人应以枪毙处决,但遭到拒绝,遂决定自杀。1946年10月15日晚,戈林这个法西斯罪魁服毒自杀,结束了他丑恶的一生。

施图登特

库特·施图登特,生于1890年5月12日,1901年不满10岁上陆军预备学校,17岁陆军中学毕业,进约克·冯·瓦登堡猎兵团当见习军官,1911年军校深造以后回原来团队晋升正式军官。1913年,德国航空兵来招募飞行员,施图登特应征,于是成为德军第一批飞行员之一。

1914年大战爆发,施图登特的飞行中队配属东线马肯森将军的第17军,执行侦察任务,参与了著名的坦能堡大会战。第17军隶属东线德国第8集团军,共有3个飞行中队,当时飞机还没有装备武器。慢慢地,战场上双方开始琢磨怎么给飞机加上武备。

1915年,荷兰飞机设计师福克尔Fokker,为德军设计出协调机枪:机枪只有在螺旋桨叶片不挡住枪口的时候才能发射。有4名德国飞行员被从前线挑选来试飞装备协调机枪的福克尔E1和E11型飞机,施图登特是其中的一名。

1916年10月,施图登特任香槟地区的第9战斗机中队队长,取得了王牌飞行员战绩。1917年,施图登特上尉在空战中受重伤,左肩动脉被子弹打断,坚持驾机降落在己方战线之后昏迷。回国养伤期间,施图登特结婚。  1919年,施图登特加入西克特将军领导下的总参谋部。施图登特的部门,是总参中的飞行办公室,管陆军的飞行装备和训练。可是根据凡尔塞和约,德国根本被禁止拥有飞机,所以1920年代,德军是用滑翔机训练的。1923年,德国被允许进行民用航空。

1922年苏德签订拉帕罗条约,根据条约的秘密条款,双方进行军事合作,德国最初的空军和装甲兵装备研制战术研究,都搬到苏联境内进行。所以施图登特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经常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旅行,同时他自己也喜欢上了滑翔机运动。

1928年,38岁的施图登特仍然是一个老上尉,而且不是总参谋部军官。1929年升任少校营长,XTL上台以后,施图登特当校长的飞行技术培训学校,从国防军转隶新的航空部,忙于培训飞行军官,1933年底晋升中校,1935年8月晋升上校。

1938年,空军人事部长施通普夫将军召见施图登特,赋予他第一个高级指挥职务,第7航空师少将师长,同时告诉施图登特,这个师还不存在,要施图登特自己去组建,更重要的是,这个师将是一个全新的部队,要施图登特自己去琢磨,怎么在战争中运用这支部队。

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的时候,第7航空师的1团已经组建完毕,2团组建了2个营,全师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预备队。施图登特急于参战,但是陆军高层的将军们对这个全新的兵种没有一个持积极支持态度。波兰战役就这样过去了。

1941年4月德军第12集团军进攻希腊,7师的第2伞兵团伞奉命空降英军后方,占领科林斯运河上的一座大桥,切断英军通向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退路。4月29日,英军从希腊完全撤退,总共撤出的4万3千人中,2万7千人转运到克里特岛。这里将是第11航空军的下一个主要目标。

施图登特和第4航空队司令勒尔上将向OKW建议攻击克里特岛。为实施这场战役,德国空军动用了第8和第11两个航空军,归第4航空队统一指挥。施图登特的第11军除了第7航空师和突击团以外,还有一个兰格尔将军的第5山地步兵师。

1941年5月20日,凌晨5点半第8航空军对克里特岛英军阵地进行猛烈空袭,493架荣克52投下4千名中央和西部集群的伞兵,一切发展顺利,只有7架运输机损失。但是英军步兵早有准备,他们使用一切轻武器射击悬挂半空毫无防卫的德军伞兵。

5月26日,岛上指挥官弗赖伯格将军向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发电,表示克里特已经无法守下去,中东总司令部同意总撤退,27日开始,皇家海军冒着德军空袭开始撤出守岛部队,5月31日撤退完毕。此战激烈拉锯一周以上,双方均付出重大伤亡。

克里特岛之战以后过了8周,施图登特去元首大本营受领骑士级铁十字勋章,XTL对施图登特说:伞兵是一个进行突然袭击的兵种,现在战争中突然性的可能已经不存在了,今后不打算再进行类似作战。

德国伞兵在1941年后半年和整个1942年,再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参战。第7航空师和独立突击团被拆散,伞兵们以团,甚至营连的规模,分散在整个东线作为精锐步兵使用,而施图登特本人,留在德国负责伞兵其他部队的正常训练,并组建了两个新伞兵团,第4和第5团。

1942年11月盟军西北非登陆期间,第5伞兵团是第一批空运进北非的德军部队,11月9日占领至关重要的突尼斯港口和机场,建立桥头堡,以便陆续运入德军后续部队。这次行动给OKW指出了一个新的运用伞兵的方法:伞兵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来应付各个战场上的突发事件。

1943年5月北非轴心国集团军群总投降。年中西西里战役之前,施图登特的11航空军军部奉命做好意大利局势有变的准备。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德军快速反应部队第1伞兵师第二天就飞进西西里增援。在这里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伞兵遭遇战。

意大利本土战役开始之前,施图登特的第11航空军从法国调来,原本是属于意大利北部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1943年9月盟军在意大利南部和萨莱诺登陆,意大利政F投降,施图登特的伞兵很快控制了罗马的局势,迫使盟军取消82空降师在罗马空降的计划。

意大利战局的最初混乱过去以后,1943年秋天,施图登特的第11航空军司令部撤回法国,专心负责部队扩编。1944年3月,施图登特在法国南锡Nancy建立伞兵司令部,负责整个伞兵部队的行政,供给和训练。

诺曼底登陆以后,1944年7月施图登特的司令部从法国撤回柏林。9月4日,OKW正式命令施图登特上西线,司令部改称伞兵第1集团军,施图登特负责守卫从荷兰到比利时列日的防线,司令部设在荷兰的Tilburg,重点是比利时的阿尔伯特运河。

施图登特因为阿登助攻不力,于1945年2月被XTL解职。4月,施图登特奉命去接任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结果发现机场被苏军占领。无奈改飞向丹麦边境,在那里向英军投降。战后经过盟军战俘营的3年监禁,施图登特于1948年被释放。施图登特于1978年病死。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

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德国陆军军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著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显得如此辉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这个坦克军作为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国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围捕包围圈里的敌军。

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他又一次担任了攻击矛头,由于曼斯泰因的建议,德国人将主要攻势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这里决定性地超越了他原来的纸上谈兵,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胆战心惊:在渡过马斯河后,他就不再将坦克当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尽可能地发挥高速向深远地区运动,从色当直到滨海的阿布维尔、格拉夫林,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

并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四百多公里,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如不是空军元帅戈林争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尽没,在整个人类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战时期的薛尔曼曾经有过同样纪录。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在五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合围歼击战,即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有两百万人,这在人类战争史上只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基辅会战也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歼灭战而载入史册——俘虏苏军达六十六万多人。

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军北上,参加对向莫斯科作战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到莫斯科城下,但在实力雄厚的苏联红军面前,“闪击战”失去了效力。

俄罗斯严寒的冬天降临了,德军的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取莫斯科无望,因而极力建议将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去军职。

其后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总参谋长,负责编组,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他虽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据绝了参加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22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手创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古德里安死于心脏病,终年68岁。

古德里安性情刚烈,是为数极少的敢于顶撞希特勒的将领之一,并著有《注意--坦克》一书。

凯特尔

德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犯。生于黑尔姆施洛特。1901年开始在炮兵部队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中任职。1933年A.希特勒上台后,追随纳粹扩军备战,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1935年任国防军局局长。1938年任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成为希特勒最信赖的军事顾问及其意志的积极执行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制订和实施战争计划,执行纳粹集团的重要政治、外交使命,制定和颁布一系列训令和命令。1940年6月代表德国同法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同年晋元帅。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前夕,颁布《关于“巴巴罗萨”地区行使特别司法管制权》的训令和《关于政治委员》的命令,准许在苏联沦陷区实施恐怖统治、滥杀无辜。1944年7月部分军官密谋暗杀希特勒失败后,被任命为审理此案的军事法庭成员,将受牵连的军官处以死刑。1945年5月8日作为德国武装力量首席代表向同盟国投降。1946年10月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著有 《凯特尔元帅回忆录》。

维茨莱本

密谋推翻希特勒的元帅维茨莱本 (1881年~1944年)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出生在布雷斯劳的一个普鲁士佩剑贵族家庭。自幼笃信基督教,早年接受军人教育。他从高等军事学校毕业后,被派到第7警卫团任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连长参加了对凡尔登附近弗克斯堡垒的首次攻击,后因负重伤而任职于参谋本部。

战后,曾任第 6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4年 2月升任第 3师少将师长,后来又升任第3军军长兼大柏林第 3军区司令。

维茨莱本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国防军军人。他于1934年目睹了勒姆暴动事件之后的大屠杀,对希特勒政府的野蛮警察手段表示反对。

1937年以后,希特勒开始推行其对外扩张计划,并进军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维茨莱本对此大为不满,于1938年秋同国内秘密反抗组织一起,策划推翻希特勒政权。对于他们的计划,当时的英、法政府不仅不给予外交上的支持,反而对希特勒实施绥靖政策,致使原定计划流产。但他并不甘心,仍与反抗力量保持联络,以待时机。

1939年 8月,他被任命为第2集团军司令,后又调任第1军团司令,集结于德国西部边境。德波战争之后,反抗组织各将领重新策划除掉希特勒。计划趁希特勒巡视齐格菲防线之机,由西线北翼司令哈默施泰因将其拘留。维茨莱本则负责查封纳粹党的各党务中心,拘留党的主要头目。然而不巧,希特勒突然取消了这次巡视,并将“红色将军” 哈默施泰因免职。一次大好机会又错过了。

1940年 5月,德军在西线发动全面进攻,很快击败了英、法军队。此时已晋升为上将的维茨莱本,率部在圣阿沃德一萨尔布吕肯地区突破了马奇诺防线,从而加速了法国的投降。同年7月晋升为元帅。10月又被任命为“D”集团军群司令。

1941年 3月,升任西线总司令。 1942年春,因病免职而列为预备指挥人员。维茨莱本从此隐居故里,但仍与陆军中的抵抗组织保持密切的接触,并不断参与策划谋杀希特勒的具体行动。

1943 年 3月 13日,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总司令部里,发生了企图用炸弹炸死希特勒的未遂事件。1944年7月20日,在最高统帅部作战室里,再次发生了使用炸弹暗杀希特勒的事件。在此之前,作为反抗组织领导人之一的维茨莱本,已在告全体军民书上签字。按事先谋划,他将在事成之后出任国防军最高统帅。“七.二O”谋杀事件未能成功,直接执行人施陶芬贝格上校及其他有牵连的军官,都于当晚被处决。维茨莱本也于7月 21日在一位 朋友的庄园里被捕。

9月8日,他在普勒村湖监狱被希特勒设置的特别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哈索·冯·曼托菲尔

男爵哈索·冯·曼托菲尔1897年1月14日生于德国波茨坦(Postdam),他出身于一个有政治和军事传统的普鲁士贵族家庭。曼托菲尔以一个优秀战术家而著称,二战中他那熟练而充满想象力的装甲部队指挥技巧屡次让盟军受挫。他也是德国武装部队中第24位带橡树叶、宝剑和钻石的骑士十字勋章的获得者。

冯·曼托菲尔1908年(11岁,幼校?)参军,至1934年时先后在几个不同的部队服务(从时间上看,他应该参加了一次大战,但我没有具体资料)。1934年4月1日,他成为上尉,先后在几支部队从事过许多方面的工作。至1939年2月1日,他被派往柏林附近的第二装甲兵学校任职。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他是一名少校,但1945年战争结束时他已经成为装甲兵上将,担任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了(时势造英雄啊!)。1941年10月1日,他在东线服役时被提升为上校。北非战役后期,他在那里指挥过一个师(二战德军序列中曾有“曼托菲尔装甲师”,尽管时间不长,但除他之外,还曾有过一任师长),在突尼斯战役中发动过一场成功的反击,切断了敌军后方的交通联系。北非陷落前他被召回本土,并在1943年5月1日被提升为少将。1943年11月,哈索·冯·曼托菲尔担任了在乌克兰的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的“鬼师”,选他当师长可能也跟他在北非担任过隆美尔部下的经历有关,我猜的),随后他与兄弟部队一起制止了苏军的乘胜追击,稳定了战线。1943年12月27日,他接过了精锐的“大德意志”装甲师的指挥权,并在1944年2月1日被提升为中将。有趣的是,他的军服上同时带有两个部队袖标,分别是"DAK"(德国非洲军)和 "Grossdeutschland"(“大德意志”装甲师),想必他也很怀念非洲的那段岁月吧。(不管怎么说,非洲战场的战争罪行最少,双方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骑士精神”。隆美尔曾经中断过自己部队的供应而优先保障战俘的饮水,一直拒绝武装党卫队参加非洲战役;接替他的阿尼姆上将曾拍电报给英国空军,说明哪几艘是装有600名战俘的运输船和德意医院船;而亚历山大爵士(元帅)在突尼斯战役后为表示感谢,根据阿尼姆上将的意愿下令释放600名非洲军伤病员,让他们乘船回德国。所以直到今日,DAK的官兵们仍然充满自豪而且受到英美等国退伍军人的尊敬。)

1944年早期,刚接任“大德意志”装甲师师长的曼托菲尔(左)和德军著名战斗英雄,1944年1月26日任第7装甲师师长的施黑尔兹(Schulz)上校(中央)一起视察部队。后者于1944年1月28日阵亡(任师长两天后)。

1944年5月,冯·曼托菲尔灵活而熟练地指挥着他的装甲部队制止了科涅夫元帅旨在夺取罗马尼亚的攻势,为德国的国防工业保住了罗马尼亚的油田(但随着空袭的加剧,油田还是被破坏了,德军只能指望在煤炭中提取的合成汽油。战争的最后几个月,无数完好的车辆因缺乏燃油而被放弃)。1944年9月1日,哈索·冯·曼托菲尔成为装甲兵上将,担任了第5装甲集团军的司令。1944年12月,在旨在穿过马斯(Meuse)河,攻下布鲁塞尔,最终目标夺取安特卫普的阿登攻势中,他的集团军受命保护深受希特勒信赖、由最精锐的武装党卫队部队组成的第6武装党卫队装甲集团军的侧翼(我见到过一种说法,他宁愿要不满员和装备差的国防军师而不愿接受整编完的装备精良的武装党卫队师团)。突出部战役中,他又一次显示了他极高的战术指挥技巧。他拒绝了希特勒本人(根据他在一战中的经验)提出的大规模炮火准备,而代之以拂晓前的大规模的步兵纵深穿插攻击。结果友邻的武装党卫队部队在大规模炮火准备后陷入苦战(许多美军被炮火惊醒而就战斗岗位),他的部队却痛击了缺乏经验、毫无防备的美军。在武装党卫队LAH师(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的派佩尔(Joachim Peiper)战斗群被歼灭后,担任掩护的第5装甲集团军反而相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突击部队几乎突过了马斯河,是德军推进最远的部队,希特勒被迫同意从第6武装党卫队装甲集团军的部队中抽出一部分来加强第5装甲集团军。虽然最终攻势受挫于盟军的空中优势和强大兵力,第5装甲集团军的成就依然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肯定。

1945年2月18日,哈索·冯·曼托菲尔获得了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3月2日调任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该军隶属于“维斯瓦(Vistula)”集团军群(司令希姆莱!),主要任务是减缓和击退苏军旨在夺取柏林的攻势。1945年5月3日,他和他的第3装甲集团军一起向西方盟军投降。从1953年到1957年,哈索·冯·曼托菲尔加入了重建的自由民主党并成为一名国会议员。1959年,他被指控在1944年下令枪决一名19岁的逃兵,最后被判处了18个月的徒刑,但只服了4个月的刑就被释放了。哈索·冯·曼托菲尔最终在1978年9月24日死于奥地利的特洛尔.

屈希勒尔(Kuechler)

1939年9月,当德国国防军第一线部队正在击破波兰军队的最后抵抗时,在战斗部队的后方发生了惨无人道的暴行。大批无辜的居民被党卫军和秘密警察枪杀,而且事先强迫他们自掘集体坟墓。

第一线部队指挥官们对此非常愤怒,他们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刽子手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并被判处死刑。

然而由于希特勒的干预,军事法庭的判决被否定,死刑未能执行。希特勒公然宣称,这种集体屠杀的暴行不是党卫军和秘密警察的罪过,而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一部分,是一种政治手段。

当时德国有三位将军反对这种政策,他们认为希特勒玷污了德国国防军的声誉和威望。他们是:波森军区副司令佩策尔将军、进攻波兰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第3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后者曾掩护过被追捕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并向波兰境内的纳粹分子头目科赫提出过抗议,要他对所犯屠杀罪行负责。屈希勒尔因此被免职。不久,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奇上将对罢免屈希勒尔提出抗议,他因而重新被任用,成为第18集团军司令。

屈希勒尔1881年生于格麦尔斯海姆附近的菲利普堡。1900年加入达姆施塔特的炮兵部队。自1901年起任少尉。1907年到1909年服役于汉诺威的骑兵学校。晋升中尉后,于1910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受训,1913年毕业后分配到参谋本部的测量局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屈希勒尔任炮兵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一枚一等铁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尉。以后担任过步兵第206师首席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为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

战后,屈希勒尔先在驻柯尼斯堡的第1军任炮兵第5团连长,后来在慕尼黑的步兵学校任战术教官。晋升少校后,调至国防部兵科学校监察部服务,其后在炮兵学校任中校教官。1931年晋升上校,次年调任东普鲁士第1军区炮兵指挥官。在所有这些岗位上,屈希勒尔增长了丰富的军事学识,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1935年至1937年,屈希勒尔任军官学校少将督察员,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国家军事法庭副庭长。

1937年,勃劳希奇将军调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尔接任第1军军长兼东普鲁士第1军区司令,并晋升为炮兵将军。东普鲁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屈希勒尔在其任内注重提高部队训练水平,特编重视普鲁士要塞的构筑工作。

1939年,第1军所属部队冲过蒂尔希特市的桥梁,开进梅梅尔,从而收复了这个20年前被割让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屈希勒尔任新编第3军团司令,属鲍克上将的北方集团军群。他受命在克鲁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协同下越过魏克塞尔河以东的纳雷夫河和布格河实施纵深迂回,以同从西里西亚突进的赖歇瑙军团会合。

1939年9月3日,屈希勒尔军团突破了波兰军队的穆拉瓦阵地。几天之后即渡过纳雷夫河和布格河,并使用快速部队包围华沙。敌人的突围部队均被击退。波兰终于在9月27日宣布投降。10月1日,屈希勒尔因战功卓著而获得铁十字骑士勋章。

在西方战役中,屈希勒尔军团在B集团军群右翼奋战五天之后击败荷兰军队的抵抗,占领鹿特丹,并于5月4日接受荷兰的投降。4天后,安特卫普陷落,比利时政府随即宣布投降。

6月4日占领顿刻尔克之后十天,屈希勒尔率部开进巴黎,紧接着渡过卢瓦尔河,直逼大西洋海岸。1940年7月,屈希勒尔晋升上将,其军团转移至东普鲁士。

在德苏战争中,屈希勒尔指挥所属部队遂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一直打到列宁格勒的大门口。其间,他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压。经过数次成功的战斗,他的声望日益提高。1942年元月,他接任北方集团军总司令。6月30日,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并对他赞扬备至。

屈希勒尔以他沉着和求实的态度,以及广纳下议的胸怀,指挥他的集团军大两年之久。他熟悉下情,同各师、团关系密切,加之以睿智的指挥方略,使部队能以较少的兵力守住漫长的战线,更能在后期激烈的防御战中获胜。

1944年2月,屈希勒尔遭到同许多资深而富有经验的陆军将领一样的命运:因同统帅部在军事上的意见不合而被免职,以后他再也没有被任用。

当盟军占领德国之后,屈希勒尔被捕,并关入美国的俘虏营,最后以战犯罪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1年,美国政府将他的刑期减为12年,而一年之后他就被释放,从此隐居在加米施-帕腾基兴。

鲍卢斯(Paulus)

1942年元月12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赖歇瑙元帅死于心肌梗塞,鲍克元帅接替了他的职务。鲍克的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则由装甲兵将军鲍卢斯接替。

1890年出生于黑森的布赖泰瑙镇的鲍卢斯,19岁时在卡塞尔的高中毕业之后,就去投考皇家海军军官学校,由于他出身平民,因而未被录取。鲍卢斯决心攻读法律。但他在马尔堡大学学习一年之后,又进入了巴登的步兵第3团。入伍第二年即晋升少将。次年秋天,他娶罗马尼亚贵族之女索利斯库为妻。1914年秋,鲍卢斯以营副官之职开赴前线作战,因表现突出而于1917年调至参谋本部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鲍卢斯已是获得过两枚铁十字勋章的上尉军官。他最初在边防部队任职,加入陆军后,曾被派往柏林工业大学测量班受训,然后调至卡塞尔的国防军第2兵团司令部。1923年到1927年在驻斯图加特的第5步兵指挥部任参谋官,后来担任步兵第13团的连长。此时隆美尔也在该团任机枪连连长。鲍卢斯和隆美尔不同,他更喜欢需要深思熟虑、从容冷静的参谋工作。尽管如此,他还是同自己的连队长关系融洽。

当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时,鲍卢斯已晋升中校。他虽然一开始就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表示反感,但仍受到信任和重用。他很快就晋升上校,并被派往新成立的驻柏林的装甲兵司令部任参谋长。由于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和对装甲兵的重视,他逐渐拥护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鲍卢斯已升少将,在赖歇瑙上将指挥下的第10集团军(后来改称第6集团军)任参谋长。在波兰战役和西方战役中,争强好胜的赖歇瑙和他的冷静沉着的参谋长,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地合作得很好,真是相得益彰。

在希特勒实施东方战役之前,他曾命令曾担任巴本和施莱歇政府新闻居长马克斯少将对东方战役进行一番研究。因为这一研究结果脱离实际,于是希特勒命鲍卢斯草拟了一个新的建议。鲍卢斯虽然对于攻击苏联一事不无疑窦,但他仍制订了一项暂以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第涅伯河一线为目标的攻击计划。

鲍卢斯认为,对苏军不仅应予击退,而且必须歼灭。他还强调说,一切都将有赖于后勤补给和预备队的支援。他还认为,不仅要从地图上也要在了解第一线部队实际情况中实施对作战的指挥。但希特勒不同意这一点,他经常干涉第一线的指挥,尤其是在对苏军进攻受挫时。鲍卢斯坚决抵制德国纳粹党派驻军中的“党政委员”的错误命令。他不因循守旧,当他接任了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司令之职后,立即取消了集团军中的“赖歇瑙命令”。

1942年夏季,希特勒实施大规模的攻势,命令南方集团军群担任从顿河的沃罗涅什一直到高加索的广大正面的攻击任务。苏军铁木辛哥元帅于5月9日以钳形攻势指向哈尔科夫来对抗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战斗中,已晋升装甲兵将军的鲍卢斯给苏军以毁灭性的打击,表现极为出色。5月29日,他因功而获骑士十字勋章,成了最高统帅部的宠儿。

希特勒鞭策着东战场的部队向前推进,而不给一刻喘息之机。不顾严重的补给困难,他命令迅速对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发起攻势。他愈来愈依靠自己的主观顾望和臆断来指挥战争。南方集团军群被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鲍克元帅被派指挥辖有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B集团军向伏尔加河突击。

B集团军群于6月28日打到顿河的沃罗涅什时,鲍克坚持固守这一线,以便警戒两翼。希特勒因此而免去鲍克之职,并派魏克斯元帅接替。

8月21日,向斯大林格勒的攻击开始了。第6集团军由于把装甲部队拨给了攻击高加索的军团,加之补给迟迟不到,因而兵力严重减弱。此时,发生了一个指挥上的严重危机: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由于力阻对高加索的作战而被免职,希特勒亲自兼任其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也因对战局的危机提出警告而被免职。

悲剧从此开始,红军开始顽强抵抗,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以房屋和楼房为依托的巷战。德军的俯冲轰炸机不断轰击苏军的抵抗中心,重炮兵把街道炸成一片瓦砾,战斗异常激烈。苏军投入了强大的兵力。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固守克列门斯卡雅桥头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集中于城东和城东南。苏军不断获得加强兵力,一切都预示着要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

为了先发制人,鲍卢斯命令先行炸毁斯大林格勒的“加农炮工厂”和“网球拍”这两个桥头堡。攻击从11月9日开始,但由于步兵过度劳累,攻击多处受挫,双方伤亡都很大。13日,鲍卢斯再次命令攻击,但由于苏军的殊死抵抗,德军伤亡太大,攻击又被迫停止。

10月6日,斯大林格勒初雪,严冬降临,这就加重了德军的困难,须知部队尚无冬装。19日午夜,苏军炮兵猛烈攻击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军团因抵抗不住苏军绝对优势而仓皇溃逃。鲍卢斯把第6集团军一切可用兵力都投入了苏军的东侧。然而苏军的两个突击兵团于22日在卡拉奇会师并包围了第6集团军

在第6集团军司令部举行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第6集团军坚持固守,但空中补给必须迅速加强。然而日益严重的局势迫使他们重新考虑突围。于是,鲍卢斯电呈希特勒,陈述突围理由。由于希特勒听信了空军司令戈林大元帅保证空中补给的许诺,因而仍旧命令第6集团军固守。此时,鲍卢斯再次举行作战会议,听取下属各指挥官意见。会上,第14装甲军军长胡贝将军主张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冒险突围。海茨和耶尼克两位将军也同意这一主张。尤其是第五一军长库尔茨巴赫更是强调突围势在必行。

鲍卢斯根据希特勒关于固守的命令表示,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服从。库尔茨巴赫仍不放弃自己的意见。他向集团军总司令递交了一份意见书说,纵使是违背了希特勒的严令,也必须突围。他坚持认为,从军事的立场看,固守是一种犯罪;而对德意志民族所负责任来说,固守也是一种犯罪。

从以后的情况表明,空军根本就无法对被围军团实施补给。几周之后,补给飞行几乎完全停止,饥饿和寒冷严重威胁着被围部队。

12月12日,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57装甲军从科捷什尼科夫地区发起攻击,企图打开一条通道,经过激烈的战斗和重大的伤亡,该军勉强进到距被围的第6集团军的50公里处,终因兵力消耗太大而不能再前进了。尽管如此,被围部队仍充满突围希望。他们同霍特的部队保持不断的无线电联系。一俟霍特的部队接近到18公里之处,就向该部队所在方向迎头突围。但此时希特勒仍明令禁止任何突围行动,他特别指出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装甲部队还有燃料可用,这些坦克绝不能丢弃在草原上。

鲍卢斯又失去了主张,霍特的各师又撤回去了。被围部队越来越困难。从12月26日起,每人每天只能配给50克面包。鲍卢斯一再迫切地要求补给和增援。他哪里知道,希特勒的心目中,早就没有这个斯大林格勒的被围部队了。鲍卢斯盼来的,只是希特勒授予他的上将军衔。

1943年元月8日,苏军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第6集团军劝降。鲍卢斯请示希特勒,被希特勒严词拒绝。10日,苏军终于发起了最后的攻击。他们的炮兵掀翻了德军的阵地,德军防线立即土崩瓦解,被围德军被切割成两个包围圈。

元月26日,鲍卢斯急电陆军总部要求投降,希特勒再次拒绝,并命令该军团坚守阵地至最后一人一弹。

元月30日,第14装甲军投降,次日,第51军也随之投降。就在这一天,鲍卢斯接到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的命令。但他已同俄国人取得联系,同意投降。当苏军指挥员出现在军团司令部时,鲍卢斯羞怯地退回自己的房间,他关上灯,弯着腰收听无线电广播。投降事宜则由他的参谋长施密特将军代办。鲍卢斯让施密特转告俄国人,他仅能代表他本人及其司令部投降,但不能代表他的集团军残部投降,因为同他们已经失去了联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血最多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此结束,第6集团军22万官兵只剩下九万人活着走进俘虏的行列。他们行进在冰天雪地之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估计这些人大半都死在草原上了。

鲍卢斯被关进战俘营。他供认,德国攻击苏联是完全违背国际公法的。他也承认,他曾盲从了一个不讲信义的人,所以自己才会失败。1944年,他加入了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后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公开反对希特勒及其指挥下的战争。

1946年,鲍卢斯奉召前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从苏联的战俘营被释放后,鲍卢斯定居于东德的德雷斯顿。

1957年2月1日,鲍卢斯因长期患病而去世。

舍尔纳(Schorner)

1892年6月12日,舍尔纳出生于慕尼黑。青年时代曾在巴伐利亚的皇家近卫步兵团服役一年,以后在慕尼黑的大学里攻读哲学和近代语言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战争动员的第一天,他就以中士候补军官身份报名参了军。1914年11月,他晋升为预备役少尉。

1915年,舍尔纳随德国的阿尔卑斯山军参加了多洛米特的战斗。次年6月,他因负伤住院治疗。当他所在团开往罗马尼亚途中经过慕尼黑时,他未获出院许可而归队。在战斗中,他因率领一个加强连成功地阻击了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主力而崭露头角。1917年,他又因带领自己的连队突破托尔门攻占了考洛夫拉特峰而名声大振,并因此而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1918年3月,他被吸收为现役军人并晋升中尉。大战结束后,他任第21步兵营连长。

1922年,舍尔纳通过了军区的考试,并于晋升上尉后调任第19步兵营连长,以后曾任阿尔卑斯山军队中的意文翻译和德累斯顿步兵学校的战术教官。1934年调任参谋本部外国陆军司的少校组长。1937年,已是中校的舍尔纳调任山地兵第98团团长,两年后晋升为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的最初几天里,舍尔纳就显示出他的指挥才干。他成功地指挥了山地第98和第99团突击伦贝格,顶住了波兰军队对各高地的猛烈攻击。他吃苦耐劳,体恤下情,以他的行动表明,他不是理论家,而是一个实干家。他因指挥作战有功而晋升少将。

在希腊战役中,舍尔纳指挥山地部队突破了美塔萨斯防线,这是希腊和保加利亚边境的著名要塞。他以迅猛的行动追击希腊和英国部队,越过塞莫皮莱河,经过同英军后卫部队的一场激战,他的师首先在奥林匹斯峰和阿克洛波里斯峰升起了德国的国旗。舍尔纳因功获得骑士勋章。

在对苏作战中,舍尔纳接替了迪特尔上将担任第19山地军军长职务。他以作战勇猛著称,常常被调往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在他军长任期内,他晋升为山地兵将军,坚守着穆尔曼斯克战线的正面。直到1943年10月,因毗邻阵地被突破,他的阵线发生动摇,他还冒着枪林弹雨,指挥部队打开了一条三公里宽的缺口,全部撤出了部队。

战后,有一本书中把舍尔纳描绘成一个惯于捧上压下的人。这是同他在防守第涅伯河东岸一桥头堡时的行为对不上号的。当时,舍尔纳在同下级军官们经过认真研究情况之后,感到如果按照元首的命令坚持不撤退的话,他的第22军就会全军覆没。他果断地下达了撤退命令,成功地救出了全体官兵。

1944年3月,舍尔纳获得栎树叶骑士勋章,并调任陆军总司令部的“国家社会主义指挥部”主任这个后来遭到许多人非难的职务。实际上,他刚到任不久,就同国社党的书记长鲍曼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舍尔纳反对派国社党老党员担任部队指挥官,态度坚决,毫无妥协余地。于是,任职14天之后,他就辞去了这一职务。不久,他晋升上将,接任南方集团军群(驻克里米亚、罗马尼亚及喀尔巴阡山地区)总司令。

舍尔纳这个手拿拐杖、身穿大裤腿裤子、常戴一副太阳镜的传奇式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不怕危机”的人物,他勇敢、顽强,他所指挥的部队也是纪律严明的。他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中流砥柱”。1944年7月,他被任命为库尔兰集团军总司令。

在战斗中,他受到苏军优势兵力的强大压力:要以22个疲惫和溃败中的德国师,对抗苏军一百个装备精良的满员师;以一辆德国坦克对抗十辆苏军坦克,炮兵和弹药的比例悬殊更大。这时,他接到“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的大批劝降信,但丝毫不为所动。

舍尔纳视察了接合部的情况,并同各指挥官商量之后决定放弃北波罗的海地区,但希特勒拒绝了舍尔纳的建议,并命令死守到最后一个人。舍尔纳亲自到最高统帅部陈述理由也无济于事。在前线处于紧急关头的时刻,他径自命令撤出了部队。在厄塞尔岛上,两万德军面临覆灭的命运。希特勒三次严辞拒绝了舍尔纳放弃该岛的请求。舍尔纳没有再去请求,毅然决定全部撤出了部队。

在1944年年底到次年初的第三次库尔斯克大会战中,舍尔纳以其卓越的指挥挫败了苏军的攻击,并因此获栎树叶钻石勋章。

1945年1月中旬,德军巴拉诺夫防线在苏军猛烈的炮火下被突破,苏军坦克驶入了德军的深远后方,从突破口内涌进的苏军部队越来越多。情况十分危急,几天之后,舍尔纳被任命为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受命坚守阵地,阻止苏军前进。此时,德军第9集团军已被歼灭,第17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不断受到攻击和追击的威胁。固守阵地的只有位于斯洛伐克的第1装甲集团军。

当舍尔纳到达前线指挥所时,武器弹药部长施佩尔和交通部长代表多普米勒向他汇报了前线的严重状况,说明局势已无可挽回。舍尔纳毫不理会希特勒关于死守的命令,下令第17集团军撤至奥得河。

1945年4月,舍尔纳晋升元帅并被任命为“阿尔卑斯山要塞”总司令。鉴于德军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溃退,舍尔纳决心经过捷克向巴伐利亚作有秩序的撤退。他的目的仍是为了拯救德国军民,使之不致落入苏军手中。撤退工作直到5月7日德国新政府宣布休战时才结束。舍尔纳下令“有组织地逃脱”,他让部队分成若干小组,带着老百姓脱离苏占区逃往美军的占领区。但是,由于苏军坦克已越过埃尔茨山脉到达波希米亚,阻挡了德军的退路,舍尔纳的计划未能实现。

依照投降规定,舍尔纳自5月9日零时其就被解除了一切指挥权利。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组分成若干小组越过了国境线。舍尔纳搭乘小飞机飞到蒂罗尔去寻找古德里安。但后者已被美军逮捕。于是,他于5月中旬前往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部驻地向美军投降。5月底,他被引渡给了俄国人。

舍尔纳在克拉斯诺哥尔斯克集中营度过短时期的停留后,就于1945年8月被关进了苏联监狱。1947年,他被送进莫斯科的卢比扬卡国家监狱。在那里,他一年只能得到二十次放风的机会。

1949年,他又被移送到列夫托夫斯克法院监狱,后来又转到布吉尔斯克“欧洲地区”监狱。1952年他被判处了25年徒刑。在弗拉基米尔“政治监狱”监禁了两年多。

1955年元月18日,舍尔纳被送到东柏林。他受到苏联占领区的红十字会长路德维奇、德国统一社会党工作人员格斯纳和前德军将领代表团的欢迎。稍后,苏联大使普什金的代表前来通知他,已经为他办好了居留占领区的手续。

在东柏林约翰大饭店的欢迎宴会上,前德军将领拉特曼劝诱舍尔纳留在东德。元月26日,乌布利希也派代表出面邀请舍尔纳留在苏占区。舍尔纳坚决地拒绝了邀请,并回到了慕尼黑。

慕尼黑法院检察官发出公告,搜集舍尔纳的罪行材料。告发材料如雪片般飞来,但是很多材料都是重复的。

舍尔纳被判处4年徒刑。他对此毫无抱怨,并在宣判之后说:“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我已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为祖国效劳,以抗拒布尔什维克党徒们的攻击。”

里希特霍芬(Richthofen)

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是一名工程博士,他的一生具有学者、技术专家和军人的多方面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领中的一位佼佼者。

他于1895年10月出生于西里西亚施蒂尔高州的巴尔茨多夫。父亲是一名皇家侍从官。里希特霍芬从县立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从军。1913年见习于西里西亚骠骑兵第4团,同年晋升少尉。一年后随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冬季,他被派往哈雷航空学校受训,结业后调到其堂兄曼弗雷德指挥的战斗机大队服役。曼弗雷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闻名于世的德国飞行员。在这个飞行大队里,里希特霍芬前后共击落敌机7架。

战争结束后,里希特霍芬退役并进入汉诺威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3年,当他参加特许工程师考试及格后,以少尉军衔重新入伍,加入了拥有10万人的德国陆军。

1929年他晋升为上尉,并担任德国驻意大利使馆武官,实际上是秘密的军事飞行组代表。1932年回国后,被派往驻汉诺威的技术兵第4汽车运输大队服务。这一年,他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博士学位。1933年,他调到新成立的航空部,与格莱姆和施佩勒共同从事空军的组建工作。三年后晋升中校,并任航空部将军施佩勒的参谋长,随“兀鹰派遣军”赴西班牙作战。

1938年,里希特霍芬晋升上校,任驻吕内堡的航空大队大队长。9个月后又前往西班牙接替施佩勒的指挥职务并晋升少将,这一任职绝非偶然。国防军在对西班牙的战斗中首次将新试制的武器用于实战,通晓现代技术知识的里希特霍芬理所当然地担任了这支军队的指挥。1939年回国后,他获得了德国的参战西班牙钻石十字勋章和西班牙的金质“军事勋章”。5月21日,他的“兀鹰派遣军”在凯旋的军乐声中通过柏林的勃兰登堡凯旋门时,受到了希特勒的检阅。

在波兰战役中,里希特霍芬担任新成立的近战航空军指挥员。1940年,他指挥俯冲轰炸机部队有效地支援了陆军对比利时阿登和马斯河要塞工事的攻击。5月10日,里希特霍芬获骑士十字勋章并越级升为空军将军。

1941年4月,德军第12集团军越过塞尔维亚边境时,航空部队轰炸了贝尔格莱德,在以后飞行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轰炸了英军在希腊的补给线和登陆港口。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发挥了“飞行炮兵”的功能,轰炸敌人的城镇和阵地,追击溃逃的英军。

当南斯拉夫和希腊被打败后,英军在克里特岛的空军基地就成了德军的下一个目标。里希特霍芬奉命在航空部空降作战期间担任克里特岛上空的警戒。

1941年5月20日清晨,各俯冲轰炸机部队飞临克里特岛,攻击开始。虽然英军阵地受到了很大损失,但由于伞兵部队降落到了敌人的完好阵地上,航空兵同伞兵部队又未能很好地配合,所以德军损失也极为惨重。6月1日,经过浴血奋战,德军终于肃清了岛上的敌人。

东方战役开始,第8航空军所在的第4航空队有效地压制住了苏联的空军,在进攻基辅的战役中立下了辉煌的战功。1942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上将。

从1941年5月到次年6月底,里希特霍芬的航空军协同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作战。由于避免了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扰,他们配合得非常成功。里希特霍芬也同曼施坦因一样,经常同作战部队在一起,每逢规模较大的作战,他总是亲自在空中指挥。因此,苏军想要拯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斯大林攻势”,也在第8航空军的打击下失败。

遗憾的是,陆空军之间的密切协同终于受到了国防军统帅部的干扰。统帅部一再命令第8航空军离开要塞而转移到其它战场,致使作战仓促地重新部署,最后遭到失败。

1942年7月初,里希特霍芬接任第4航空队司令,并于8月间与曼施坦因的军团一同被投入列宁格勒战线。希特勒未能利用可以攻占列宁格勒的大好时机,致使攻击行动停止。第4航空队队转而配属A、B两个集团军群,以打通攻克斯大林格勒市的通道。

当斯大林格勒市地区三十万德军被苏军包围时,里希特霍芬接受了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对被围军团实施空中补给。尽管他向戈林大元帅报告了困难情况,后者仍向希特勒保证空中补给定能成功。斯大林格勒市形势日益恶化,尽管鲍卢斯以被包围军名义要求希特勒批准突围,里希特霍芬也反对死守,希特勒仍然严令固守和实施空中补给。这就注定了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和第4航空队的厄运。第三帝国走上了失败的道路,尽管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一再宣称:“在我们的字典上没有‘投降’一词”。

1943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元帅,并奉调担任驻意大利的第2航空队司令,支援南线战场总司令凯塞林元帅的作战行动。在历时一年的时间里,里希特霍芬曾担负掩护德军在意大利的逐步撤退,并阻止敌军登陆的任务。随着同盟国空军的日益强大,里希特霍芬的空军部队由于严重的消耗,战斗力越来越弱。飞机和零件的补充,飞行员和技术人员的获得都毫无希望。最后德国飞机同敌机的比例竟变为三百比四千到五千!

1944年9月初,里希特霍芬因车祸受伤回国,手术之后,他虽然重返前线,但终因精疲力竭而于10月27日辞去指挥职务而返归故里。

1945年6月21日,里希特霍芬死于巴特伊施尔,他总算没有亲眼目睹德军部队彻底崩溃的情景。

克莱斯特(Kleist)

在德国历史上,克莱斯特家族被誉为剑与琴、天才与智慧、伦理道德与节俭质朴的化身。

克莱斯特的高祖父是腓特烈大帝麾下的元帅,其子孙历代都有忠勇军人。但克莱斯特本人却并不是出身于军人家庭。他于1881年8月8日出生在布劳恩费尔斯的一个教授家庭。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野战炮兵第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之后晋升少尉。1906年任营副官,一年后任团副官,1910年晋升中尉,并考入军事学院受训。

1912年,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1914年,在担任驻但泽近卫骠骑兵第1团的上尉连长时,曾参加了坦能堡会战。1916年任职于第17军司令部,一年后任近卫骑兵师首席参谋官。该骑兵师于1917年11月被调往西线,曾参加过兰斯、香比尼与马斯河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克莱斯特上尉加入义勇兵团,后投奔国防军步兵第6指挥部,1921年7月晋升少校。1922年起在汉诺威的骑兵学校任战术教官,1926年晋升中校,1928年任驻布雷斯劳骑兵第2师参谋长,次年任第3师参谋长并晋升上校。1931年任驻波茨坦步兵第9团团长,次年任骑兵第2师少将师长,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即晋升中将。

1936年,由于扩充军备,克莱斯特晋升骑兵将军,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1938年,因其反对国社党的行为而被免职。后来,根据1939年至1940年度的动员计划,克莱斯特重新入伍并被任命为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属下的第1装甲军军长。

战争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克罗伊茨堡以东的波兰防线,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装甲部队独立作战获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在1940年实施西方攻势的时候,以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为突击主力。5月10日,攻击开始,鲍克的B集团军群猛烈地冲向荷兰与比利时的阵地,荷兰军队立即崩溃。克莱斯特的部队也经过卢森堡和南比利时向前突进。6月9日,克莱斯特在贡比涅突破敌人阵地,两天后到达马恩河并继续向南越过里昂而到达伊泽尔河。战役于6月22日胜利结束。克莱斯特在战役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将。

为实现希特勒控制巴尔干半岛的企图,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边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就配属于该军团。1941年4月8日,克莱斯特部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经尼什向贝尔格莱德突进;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南下该地,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倒戈投降。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突进伯罗奔尼撒,大败欲登船逃脱的英国远征军。继之,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奉调马不停蹄地开往罗马尼亚。

在东方战役的第一周内,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到达达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苏军布琼尼元帅以其2400辆坦克同克莱斯特的600坦克相对抗,竟坚守不住而被迫退却。

克莱斯特所部又向南方突进,到8月24日,整个第涅伯河以西直到河口的地区就都落入德军之手。当会战于9月26日结束时,共有65万红军被俘,884辆苏军坦克被缴获。

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指向克里米亚时,克莱斯特所部在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行强行渡河,歼灭苏军5个师,并在亚速海会战中与第11集团军共同歼灭苏军两个集团军。

由于苏军强有力的反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被迫撤出罗斯托夫。希特勒命令停止撤退,并将龙德施泰特上将免职,以赖歇瑙接替,而赖歇瑙也守不住原来的阵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线。

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将与他意见不合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免职,自己瞎指挥了三个月之后才命令克莱斯特继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克莱斯特晋升元帅。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失败、第6集团军投降以及苏军向纵深突破,逼迫克莱斯特部后撤。1943年3月底,A集团军群又在哈尔科夫与塔甘罗克一线占领新阵地。由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遭到苏军不停的反击之后,于8月间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侧。

1943年9月中旬,由新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编成了一个由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得以顺利地撤至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第17集团军也转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并坚守到了1944年4月,终因兵力消耗过大而被迫后撤。

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并解除了他们的职务,接替他们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克莱斯特最初退居于西里西亚过着安静的日子。当战争逼近德国边境时,他又迁居到下巴伐利亚的米特费尔斯。

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苏联,关在莫斯科监狱的担任牢房里。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卡的将官俘虏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

雷德尔(Raeder)

翻看昔日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及博士的个人档案,第一页上记载着他的个人身世。第二页上记的是他所担任过的十三个职务:从1895年的海军见习军官到1943年的元帅。第三页记的是三十六个舰上职称:从在“施托施”号舰上当见习军官到1928年9月海军秋季大演习时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舰上担任审判官。

第四页上注明:

1895年5月30日为海军见习军官。

1897年10月25日,海军军官考试成绩特优,并获毕业证书。

1926年5月31日,获基尔大学哲学系荣誉博士学位。

以下记载的是他获得的一些国家的高级勋章。最后记载着他所参加过的各次海战的情况。

雷德尔1876年4月24日出生于汉堡的万茨贝克镇,父亲为西里西亚省格隆堡高级中学校长。他于1894年毕业于父亲的学校并考取基尔的海军军官学校,6个星期的陆上严格训练之后登上了“施托施”号练习舰,接受航海的基础训练,参加过前往西印度群岛的航行训练。1895年五月升为见习军官,派到“格纳森诺”号上见习。在下一个训练年度里,他开始学习舰炮学、水雷学和鱼雷学。1897年10月在海军军官考试中获得最优成绩。海军向现代化迈步,雷德尔被派到装甲战舰“萨克森”号和装甲战舰“德意志”号担任通信官。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一个强国,势必同英国抗衡,因为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

德皇威廉二世和海军上将提尔匹茨促成了海军的发展。能在皇家海军服役,成为当时莫大的荣幸。青年海军军官们充满了优越感和爱国的热情。

1897年,当一个德国舰队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和青岛,并于1年后由德国政府租借了该地区之后,又有第二个巡洋舰队在皇太子海里希指挥下开到了东亚。装甲战舰“德意志”号则为他的旗舰,雷德尔就在上面担任通信官,同时担任舰上军乐队的指挥。他不仅发挥了自己的音乐天赋,而且发现了他的写作能力,他写的《菲律宾的叛乱》一书特别受到皇太子海里希的赏识。

1900年4月,雷德尔晋升中尉,并调任水兵第1大队副官,一年之后又调任“蟋蟀”号舰上的第一航海官。在因膝盖受伤的几周休养期间,他写了一片题为《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中陆海军的协同问题》的研究论文,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这在以后攻占挪威的战役中他作了很好的尝试。

以后,雷德尔被派往战舰“威廉大帝”号担任警卫官。1903年10月至1905年6月被派往基尔海军学院受训。由于父亲的教育,雷德尔通晓英法语言。在受训期间,他又选修了俄语,自学了西班牙语,还到俄国进修了三个月。

1905年4月,雷德尔晋升海军上尉,并于海军学院毕业后被派往波罗的海预备舰队的“福里特约夫”号海岸装甲舰上任航海官。1906年4月调任驻柏林的海军部情报处第一科科长。他的职责是搜集和研究外国的新闻报道,主编《海军观察》和《航海》杂志。他所担任的工作使他有机会经常接近提尔匹茨上将和作家罗尔巴赫博士,甚至接触过德皇威廉二世。后者还赠予过雷德尔四等红鹰勋章,以鼓励其写作的成就。

这样一个满腹经纶、多才多艺的人竟然不问政治而一心致力于军事,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弱点吧。

从1909年10月到1910年3月期间,雷德尔先在“霍亨索伦”号舰上任航海官,后来在皇帝游艇上服务。这位青年上尉同皇帝有了较多的接触。威廉二世很赏识他,当航行途经利萨岛时,让他作了一次专题报告,讲评1866年奥国海军在特格霍夫海军上将指挥下战胜意大利人的海战情况。这位喜欢探讨学术问题的皇帝也曾召见过雷德尔。

1911年4月,雷德尔少校调任巡逻舰队司令希佩尔上将处任首席参谋官,以后先后服务于“约克”号舰和旗舰“塞德利茨”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14年11月3日,德国巡洋舰首次攻击亚茅斯,“塞德利茨”号担任了攻击的主力。以后在同英国海军的激烈战斗中,“塞德利茨”受了重伤。“布鲁切尔”号则被击沉,而英国旗舰“狮”号也被轰击得失去战斗力。雷德尔因战功而获一等铁十字勋章。

经过长时间的休整,新任舰队司令舍尔上将指挥了一次向斯卡格拉克的突进,1916年5月31日,在那里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海战。战斗舰“吕措夫”号击沉了英国巡洋舰“常胜”号,但自己也受了重创,不得不在敌火下换乘另一艘巡洋舰“毛奇”号。

二月初,帝国政府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雷德尔参加了掩护各进击港口的潜艇的安全工作。1917年,他晋升海军中校。9个月后,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担任了一艘新的小型巡洋舰“科隆”号的舰长,被派往北海执行巡逻任务。

当时的德国,反帝制的运到日益高涨,加之给养不够,海军士兵普遍不愿打仗。1917年8月,远洋舰队第4大队军事法庭以煽动叛乱罪判处5个反帝制的水兵死刑。不到一年,德意志的帝制终被推翻。

雷德尔在战争结束一年之后晋升海军上校,并于1920年7月被派往柏林的海军档案处工作,整理官方的海战资料。1922年和23年先后出版了他所编写的两本书。第一本书记述从巡洋舰的出征到“施佩伯爵”号沉没这一段历史‘第二本叙述各小型巡洋舰的作战和航海经过。在海军档案处工作期间,雷德尔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柏林大学。当他准备考取博士之时,他被提升为海军少将,并就任海军教育监的监督,掌管各海军学校的教育工作以及两艘训练用舰。

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设立参谋本部和海军大学,雷德尔建立了秘密的指挥和参谋人员训练班,同时也成立了海军各类专科学校。

1924年,雷德尔接任北海轻舰队司令,以巡洋舰“汉堡”号为旗舰。次年二月,他被调回基尔,同时晋升海军中将,担任波罗的海军区司令。

在1926年5月31日斯卡格拉克海战十周年纪念日那天,基尔大学哲学院授予雷德尔名誉博士的学位。两年后,雷德尔升任海军总司令。最初,他同顶头上司国防部长罗纳意见不合,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改善。自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力于德国海军的重建工作。他主张建造重型军舰,并在“塞维拉”航空公司招牌的掩护下建立了半军事性的海军航空兵。

雷德尔虽然不问政治,但他头脑清醒。1933年之后,德国海军未被卷入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运到的漩涡,完全是雷德尔的功劳。

1933年2月,希特勒首次召见雷德尔,并对他说,他绝不会同英国、日本或意大利交战。海军舰队的建立只用于防卫欧洲大陆。而且他建议同英国舰队维持35:100的实力比例。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成为他的继任者和三军最高统帅。次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无效。英国人对此提出抗议,并派外交大臣艾登去德国。6月18日双方签订了一个海军协定。

这时雷德尔交给训练巡洋舰“恩登”号舰长邓尼茨海军中校一个任务,要他组建新的潜艇部队。邓尼茨主张建造供“集群战术”用的中型潜艇。他认为,建造中型潜既符合德英海军协定中关于舰艇吨位的限制,又能建造数量较多的潜艇。

雷德尔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有一个可靠的参谋班子。此外,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独立性。这就使雷德尔能够在1935年完成两艘装甲战舰、两艘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和二十三艘潜水艇的下水的工作。到9月27日,邓尼茨已经可以把第一批的六艘潜水艇编为一个潜艇小队了。

虽然雷德尔竭力提防纳粹党对于海军建设的任何干涉,他同元首之间的关系还是友好的。希特勒对于雷德尔的一切建议都表示采纳,从不干预。

当雷德尔于1939年4月晋升海军元帅时,一切迹象都表明战争在日益迫近。雷德尔曾一再警告希特勒,不要介入国际纠纷,特别应当避免同英国发生战争。他和海军总部的军官都一致认为,德国的海军要想同英国海军作战力量是不够的。在他同伯姆和邓尼茨两位海军将军的一次会晤时,他曾断言:“德国舰队除了战斗和光荣地沉没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但他又说,德国海军利用潜艇来破坏大英帝国的海上联络,兴许能获得成功。

当朗斯多夫上校于1939年12月17日成功地出击,重创并最后炸沉了英国的装甲战舰之后,雷德尔和希特勒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从那以后,希特勒开始把他的党的意志强加在海军身上。

1940年4月,海军接到攻占挪威的任务。雷德尔最初认为,对于德国来说,中立的挪威比之被占领的挪威更为重要。后来,当他获悉英法军队也在进行占领挪威的矿砂港口钠尔维克的准备之后,才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他建议以鱼雷快艇实施登陆,陆海军密切协同。占领挪威一仗,招致了海军的重大损失,但陆海军的协同动作还是比较顺利的。

西方战役之后,雷德尔奉命对英国本土进行登陆作准备,雷德尔当即申诉意见,应把争夺制空权列为登陆的先决条件。要使英国的空军,甚至海军都无法制止登陆行动。此外,还须开设一个没有水雷的区域,两侧更要布雷警戒,并准备必要的运输船只。希特勒也曾答应,在1940年8月15日以前将一切准备齐全。但这种准备竟拖延到9月15日。到了10月,希特勒竟又下令停止“海狮计划”。尽管如此,海军作战的重点仍然是英国。

在大西洋上的最后一次大海战发生在1941年5月21日。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了英国的装甲战舰“胡德”号,还把“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击成重伤。然而,“俾斯麦”号也同归于尽。至此,重型舰只的作战停止了,潜艇部队开始担任海战的主角。德国潜艇在敌人周密的反潜措施下也曾获得相当大的成功。水面舰只和潜水艇以及飞机相互配合对敌人在北冰洋护航船队所实施的攻击也是十分成功的。

1942年秋季,德国巡洋舰队司令在一个薄暮时分停止了对敌人一个警戒周密的护航船队的攻击。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次年元月6日,他又在一次会议上提及此事,并指斥和侮辱了雷德尔元帅,致使后者愤而辞职。

希特勒批准了雷德尔的辞呈,于元月30日任命邓尼茨元帅为海军总司令。

德国战败之后,雷德尔被苏军俘虏,并与其夫人一同被押解莫斯科。1945年11月20日,他和邓尼茨以及其他20名政府官员都站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当他被判处无期徒刑时,也是毫无惧色,他甚至请求盟军的检查委员会枪决他。

1947年7月18日,雷德尔被关进施潘道监狱。1955年9月获释出狱。他最后定居于基尔,并在1957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

雷德尔死于1960年。

米尔希(Milch)

米尔希空军元帅在德军元帅中占有一种特殊地位。他的工作仅限于空军的组织和其它事务。戈林元帅对他特别器重。他的元帅头衔也是因此而获得的。

米尔希1892年出生于威廉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步炮兵第1团任少尉,在航空搜索第5和第204队任中尉队长。后来任第6驱逐机队队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米尔希曾先后担任某民间航空队队长、警察航空中队队长、路易东方航空公司联络员、但泽航空邮局业务部主任等职。1923年,他担任容克斯航空公司飞行管理部主任,3年后转任新成立的德国航空公司经理。1929年升任该公司总经理。在他的管理下,德航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大企业,在自由竞争中压倒当时兴起的其它航空企业,该公司成为秘密组建德国空军的骨干。

当希特勒掌握政权的时候,戈林就把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行战友米尔希拉入航空部,并任命他为副部长。从此,米尔希步步高升。1933年他还是一个上校,一年后就升为中将。航空部在他的指导和组织下,几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上打击能力最强的德国空军。希特勒赏识米尔希对于重建空军所表现出的供给,并于1936年晋升他为航空部将军。两年后他晋升为上将。1939年2月被任命为空军总监。

米尔希虽以重建空军为本身的职责,但他不主张贸然开战。当1939年5月,他获悉希特勒决心以武力解决波兰问题时,曾指出攻击波兰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由于米尔希担任空军总监之职,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上过战场,而负责组织方面的工作。在这一岗位上,他表现了非凡的才干,顺利地解决了战争期间空军组织方面的很多问题。对法战役胜利之后,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

米尔希的晋升在德军将官团中颇有非议。曼施坦因元帅在所著《失去的胜利》一书中,称这种晋升“降低了德国最高贵军人阶级的价值”,并说米尔希“组织功绩虽然可贵,但绝不能同陆军的各总司令相媲美。”

在对英空战激烈进行时,米尔希和戈林密切合作建立起来的德国空军暴露出很大的缺陷:空军完全不受国防军统帅部的调动,它的使用权属于戈林和米尔希。他们指挥的空军不能完全适应整个战局的要求。此外,在陆军和空军之间,经常发生意见分歧,空军把陆军看成是“一帮落伍和守旧分子的收容所”。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戈林和米尔希固步自封,未能发扬光大已有战绩。虽然凯塞林和施佩勒、里希特霍芬诸元帅曾一再建议彻底改进空军的建设计划,但米尔希拒不采纳这些建议。结果,英国空军打败了德国空军,并争取到了绝对的制空权。米尔希虽然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空军,但他和戈林都不会使用并发展空军。当然,主要责任还是应由戈林承担。

1943年1月中旬,米尔希被任命为“领袖特派员”,前往东线指导在斯大林格勒市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当米尔希到达塔甘罗格附近的第4航空队司令部时,他了解到,各机场虽有280飞机,但只有70架可以使用。冬季给第4航空队带来了极大损失。各机场都受到苏军包围的威胁,飞机几乎不能起飞和降落。各供应中队的伞降场几乎不堪使用。空军每天要派出250架次飞机向斯大林格勒市空运补给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从1942年年底到43年年初的两个月期间,德国空军在斯大林格勒市上空损失了一千名飞行员,其飞机也同时被击落。

斯大林格勒市被苏军攻陷。希特勒和米尔希就这次惨败举行检讨会。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被歼归罪于戈林。米尔希曾提出将战线撤退到第涅伯河一线,加速制造驱逐机并协调陆空军作战指挥的建议,希特勒未予采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米尔希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犯罪提出公诉,并于1947年4月17日被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获释。

施佩勒(Sperrle)

1885年2月,施佩勒出生于路德维希堡,其父以酿酒为业。1903年参军入伍。在皇家步兵第8团晋升中尉之后,施佩勒被派往军事学院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加入航空部队,曾先后任野战航空第50大队的上尉中队长和第7军团航空指挥官,并因战斗中指挥出色而获双剑霍亨索伦皇家勋章。

在战争后的混乱时期,施佩勒参加过吕特维茨的自由军,后来加入国防军,先后服务于第5师司令部和国防部。

1933年,施佩勒晋升上校,在新成立的航空部工作一段时间后,被调往柏林任第2航空军区的高级航空指挥官。不久,又被任命为驻慕尼黑的第5航空军区司令。

西班牙内战时期,施佩勒已晋升少将。他被任命为“兀鹰志愿军”总指挥官参战西班牙,并摸索出使用现代武器作战的经验。希特勒没有援助反共的西班牙人取胜的诚意,他的兴趣在于拖延战争,使地中海保持长期紧张的局势。尽管如此,施佩勒仍在参战期间,救出了几千名天主教的信徒,使西班牙天主教会永远铭记他的勇敢精神。佛朗哥还赠给他一枚西班牙十字勋章。

1939年9月1日,施佩勒指挥第3航空队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该航空队由4个轰炸机联队、2个驱逐机联队以及高炮分队组成,同第2航空队一起负责掩护西线作战。最初,除了小规模的空战和轰炸任务之外,西线颇为平静。等到希特勒作出大规模攻击的决定之后,第3航空队开始协同龙德施泰特集团军群攻击卢森堡和比利时,并在突破马奇诺防线和摧毁香比尼等地的敌人阵地时立下了汗马功劳。Ju-87型俯冲轰炸机在发出尖利的哨声俯冲轰炸敌阵时,在敌军中造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怖。

1940年5月18日,施佩勒获骑士十字勋章,7月19日晋升为元帅。

在西方战役刚刚结束的几周内,第2和第3航空队担负了轰击英国各铁路要点和补给中心的任务。8月1日,希特勒发布“领袖训令”第17号,部署对英海岛攻击中空海军的协同动作。其目标在于彻底消灭英国空军。对英国的空战开始了,空军大元帅戈林甚至宣称,最多三天之内,英国空军的驱逐机部队即可被歼灭,德国就可夺取英国土地上的制空权。

这时,在英伦三岛上,空军元帅道丁爵士接受了防空的任务。他以保全其驱逐机部队迎击德军登陆为作战方针。英国驱逐机只实施拦截德国轰炸机的任务,而有意避开德国的驱逐机。使德国驱逐机在空中畅行无阻。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德国空军真的在英国的南部和东南部获得了制空权。

由于德国空军航程远,油耗大,加之他们不能橡英国飞行员那样在危急中以跳伞保全性命,在1940年8月到9月的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里,德国各航空大队就损失了385架飞机及其乘员。

9月6日,德国空军轰炸伦敦。13日,第2和第3航空队开始对英国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的攻击。由于浓雾弥漫,攻击半途而废。18日,德国空军再次攻击英国,结果被英国驱逐机和高射炮击落飞机147架。英国仅损失飞机49架。从此以后,德国空军总司令部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攻击,而代之以小规模的空袭行动。

施佩勒下令停止白昼攻击而改为夜间行动。这就触怒了戈林,后者严令取消这种决定。但施佩勒毫不让步,并因此而受到忌恨。

当东方战役爆发时,第3航空队仍留在西线战场不断攻击英国。这些攻击行动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大大地削弱了自己。1943年,英美轰炸机部队轰炸了德国后方的工业中心,将各主要城市变成了一片瓦砾。

希特勒不去责怪戈林计划的错误,却把过失推到了各空军将领身上。他虽然厌恶施佩勒,但不能下决心撤掉他。在盟军登陆前不久,他派施佩勒担任所有驻法空军部队的总司令。他想利用施佩勒丰富的作战经验挽回败局。

在1944年6月6日清晨盟军登陆开始之时,施佩勒的500架飞机,只剩下90架轰炸机和70架战斗机可供作战使用了。所以,盟军在开始登陆的一个小时内就取得了制空权。德国空军只剩下零星的飞机不时地向登陆的敌人投掷炸弹,而听任敌机蝗虫一般飞过海峡。

1944年9月,施佩勒元帅被希特勒免职。1945年,德国无条件投降。施佩勒被美国宪兵逮捕并解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在法庭上,施佩勒为自己作了辩护。一位英国空军将军在证人席上发言认为,施佩勒在对英作战中的指挥表现出了他的公正。这样,施佩勒被法庭宣告无罪。

施佩勒因患重病被送往莱希河畔一个叫泰宁的地方疗养。1949年6月,他被慕尼黑检举纳粹的高等法院提审,并再次宣判无罪。施佩勒死于1953年4月2日。

格赖姆Greim

1945年4月27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与领袖”希特勒任命了一位新的空军总司令,并将他晋升为空军元帅。他就是第6航空队司令格赖姆空军上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月23日,总理办公厅收到戈林的无线电报。这位“特级元帅”已退守贝希特斯加登,企图同西方敌人媾和。但在得到希特勒同意之前,他不敢贸然从事。因此戈林请示,根据1941年5月2日的领袖命令,他是否可以以领袖继承人的身份决定内外大事。戈林要求于22时之前得到答复,否则他将按自己意图行事。

这一电报于4月23日下达到总理府。办公厅主任鲍曼不满戈林的所作所为,当即把这封类似最后通牒的电报上呈。希特勒立即命令复电贝希特斯加登。复电斥责戈林的最后通牒是重大的叛逆行为,并撤去他的特级元帅及所兼各职。

鲍曼和克莱勃斯将军当即建议,晋升空军上将格赖姆为空军元帅,并任命这个忠实的国社党员为空军总司令。

格赖姆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论实际情况如何,世界在他眼中是完美的。他忠于信仰,他的无可动摇的绝对服从,很大程度上受其传统的家风影响。

如同国防军的许多将领一样,格赖姆也出身于军人世家。1892年6月22日他出生于拜罗伊特,父亲是一名上尉。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军官学校受训。1912年毕业后就进入了巴伐利亚皇家铁道营为候补军官。1913年晋升少尉,服务于驻尼恩贝格的巴伐利亚炮兵第8团。在这个团里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任排长时参加了洛林、马斯河、南希-埃皮纳尔、佛兰德、阿拉斯、康布雷等地的战斗。在占领圣米特列和攻占洛曼营的战斗中,他表现得特别勇敢。

他醉心于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军事航空技术。1916年,他考入施莱斯海姆的一个航空训练班,毕业后被派到第3野战航空大队任观测员,并执行过多次搜索和观测飞行的任务。

1917年,格赖姆晋升中尉,并担任巴伐利亚第34驱逐机中队长。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在六百公尺的空中击毁一辆英国坦克的飞行员。

他在先后获得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皇家勋章之后,又于1918年10月24日获得了德国最高的“德意志战争勋章”。数周之后,又获得一枚非世袭的贵族勋章--巴伐利亚“约瑟夫军事勋章”。1918年8月、9月,格赖姆连续赢得五次空战的胜利。

停战以后,他脱离军队而入学攻读法律,后来在一银行任职。此时,他仍未放弃飞行,并常与另一名著名的飞行员乌德举行飞行技术表演。

1924年,格赖姆辞去银行工作而应聘到中国担任航空顾问,对广州中国航空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27年,他偕夫人返回德国,担任维尔茨堡体育飞行学校的飞行教练。在此期间,他曾试飞过各种新制造的飞机。训练过许多后来成名的飞行员。1935年,格赖姆重新入伍并被授予少校军衔,受命组建“里希特霍芬驱逐机大队”。

1936年,他晋升上校并调到国防部空军人事署任参谋,1938年升任署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格赖姆晋升为中将。在任第5航空军军长时参加了西方战役,之后晋升为航空兵将军。并于1942年至1943年在东线战场的中央集团军群克鲁格元帅的指挥之下任空军东军区司令(1943年5月,该军区改名为第6航空队)。1943年2月,格赖姆晋升为上将,在他指挥下的航空和高炮部队曾参加了1943年8月奥廖尔突出部的防卫战。

在东线战场的最后战斗中,第6航空队曾向奥德河的德雷森和波利茨各桥梁实施搜索与攻击。在德军崩溃的撤退中,格赖姆把该航空队的残兵收容到慕尼黑。在那里,他收到了希特勒召他去柏林的电报。

格赖姆得知她的妻子,女飞行员赖奇曾驾着直升机进行过去柏林地区的试飞,于是决定同她结伴飞行。在柏林上空,他们的飞机遭到苏军高射炮火的袭击。格莱姆腿部受伤,倒在机舱内不省人事。赖奇接替他继续驾驶飞机在苏军的炮火中着陆。

希特勒宣布了对格莱姆的任命,并令这位新元帅同赖奇飞往普隆逮捕近卫队总指挥、叛将希姆莱。他们未能抓获希姆莱。之后不久,希特勒就自杀了。

德国投降后不久,格莱姆被美军军官带到了萨尔茨堡。美国人本打算命令他去解散德国的空军。但是,他因怕被转送到俄国去而事先吞服毒药自尽。

海德里希

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德国纳粹党党卫队的重要成员之一,地位仅次于希姆莱;由于行事残酷,而被称为「金发的野兽」、铁石心肠的人与「纳粹的斩首官」。

海德里希是个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美男子,生于1904年3月7日的德国下萨克森州,他的家族是一百多年前迁徙而来的犹太人,游泳、马术、田径等各项运动都擅长;海德里希早年就参与反犹主义的活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崩溃,海德里希也因为经济因素而中断学业,并且进入德国海军;海德里希在军中迅速窜升,1926年担任海军少尉,1928年便升至海军中尉;但是由于与一个当时海军著名工程师的女儿有不正当关系而被海军驱逐。

之后海德里希于1932年加入纳粹党,隶属于希姆莱的党卫队,由于工作表现良好而受到赏识。1936年纳粹德国成立国家保安总部,海德里希出任首长,统率盖世太保与刑事警察。海德里希虽然工作态度积极,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其他纳粹高官般的权力欲,在执行迫害犹太人方面尤其积极。1941年便成为党卫队的大将,并成为摩拉维亚与波希米亚保护领的总督,海德里希巧妙地运用「糖果与鞭子」的方式而将捷克地区逐渐德意志化,他在任其间杀人无数,被人们称作"布拉格屠夫"。因此盟军高层对海德里希恨之入骨,决定策划一起秘密行动除掉他。

1942年5月27日,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郊外受到两名英国派遣的捷克伞兵的袭击并于6月7日伤重而亡。希特勒亲自主持海德里希的丧礼,并且称呼海德里希为「拥有钢铁之心的男人」。而希特勒也展开报复,对捷克的其他地区展开报复性的破坏与杀戮,利迪策村就是最有名的案例,党卫军第七武装山地师"欧根亲王"师将利迪策村所有成年男性全部枪决、妇女与儿童则被送进集中营,作为惩罚,他们还把利迪策村从地图上抹去。战后,当地政府在利迪策村修建了墓碑以纪念那些无辜的死难者。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喜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4985.html

更多阅读

二战时期德军军衔 纳粹军衔

 谈二战时期的德军,总是避不开党卫军这个话题,只要有第三帝国的旗帜飘扬就一定有党卫军的身影。党卫军是纳粹德国最令人恐怖,也是滔天罪恶的直接实行者,战后的纽伦堡法庭宣判党卫军为犯罪组织,使得党卫军这一名称永远为人唾弃。详细

民国土匪主要人物简介:

民国土匪主要人物简介1.老北风“老北风”,真名张海天,张贺年,祖籍山东,1890年出生在辽宁海城九台村(今属台安)。清末,外国列强瓜分中国,张家开始衰落,成为贫寒人家。张海天11岁时,为养家糊口,去给本村一家地主放猪。1911年,张海天开始给一个地主

声明:《二战著名将帅之纳粹德国主要将领简介 纳粹德国将领》为网友深入我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