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试论哲学的概念

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与处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任何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统一的,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反之亦然。因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唯物论

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识论上唯物主义是反映论

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唯物论又分为:

机械唯物论:否认世界是心的世界,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但物质是不发展的,不变化的。(毛)

朴素唯物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唯物论是一元论哲学,决定论哲学,以及可知论哲学。

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唯心论

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是先验论

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如“理念论”“因果报应论”“灵魂回忆说”“生而知之”“天赋观念”“理性为世界立法’等。

唯心论又分为:

主观唯心论: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精神或意识。认为世界的“精神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人的“心”、人的“理性”、“人的意志”。

主观唯心论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客观唯心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世界,人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

把虚无缥缈的,存在那么一个地方的“精神” ,黑格尔叫“绝对精神”,柏拉图叫“理念世界”等非人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程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是唯意志论,这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认为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观点,是夸大人的自觉活动,否定社会规律客观性。

二是宿命论,这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人的命运的决定和支配力量。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否认人的自觉活动。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

形而上学不变论

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不变化的,认为静止是绝对的,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从而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如说“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只是一阵风,瞬息即逝,无法捉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非没有界限”。

机械论

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

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驳斥唯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论的锐利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泉之水、无本之木。

承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上就是坚持了唯物论。如果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上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承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如果否认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上升关系,这在认识论上则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唯心主义唯理论除了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还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经验论(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而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唯心主义经验论除了否认感性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还否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持一端,而且在认识论的前提上也是根本错误的,即都是否认反映论。

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

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既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毛泽东语),但从整体上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因而都是错误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旧唯物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承不承认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实践和辩证法。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区别

(1)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人的社食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2)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则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取决于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①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共同原则,因此称之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除庸俗唯物主义外)。

②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包括:⑴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它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⑵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⑶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③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主张人的认识先于客观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⑴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和心灵的把握;⑵客观唯心主义

主张认识来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唯物主义反映论有辩证反映论和形而上学反映论的区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机械的,消极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它的两大缺陷是:a.不懂得实践的观点,不懂得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b.不懂得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即唯心论的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都是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元论

一元论哲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即承认世界有一个本原。

一元论是认为世界万物只来自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可以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世界本质的分歧

两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独立,性质不同。其典型代表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割裂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终倒向了唯心主义。

二元论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是想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建立第三条中间的哲学路线,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派别之外的哲学是不存在的。这样二元论必然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由于它承认有一个独立的精神本原存在,这样二元论摇来摇去,最后最容易倒向唯心主义,这是由二元论的哲学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因此二元论是错误的。

可知论

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彻底的唯心主义也主张可知论,它把思维和存在看作是一个东西,因而也就取消了人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

不可知论

认为人与外界通过感觉隔离开来,人们是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即世界是不能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贬损人的理性,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错误实质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的主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决定论

承认规律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性的哲学观点和学说,一般来说属于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是伪决定论。

非决定论非决定论是否认规律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性的哲学和学说, 属于唯心主义。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

在决定论内部根据是否承认主体选择性即主观能动性,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

机械决定论

(旧唯物主义)只承认规律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性,否认意识能动性、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偶然性的哲学观点和学说。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纯粹必然的。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是历史宿命论。

辩证决定论是既承认规律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然性,又承认意识能动性、因果联系复杂性、偶然性的哲学观点和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

唯心主义上层建筑决定论

片面夸大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机械决定论和自发论,忽视和否认上层建筑反作用。

意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论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全面地论证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物活论(万物有灵论)

违反了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这个正确地判断,认为动物能制造感觉的工具;认为动物的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认为动物能提出改造世界的蓝图,能控制情感。就是犯了物活论的错误。

本体论

是关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就是世界是什么的理论。以叔本华、尼采、伯格森以及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则批判科学技术,反对理性,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对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生活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入的存在的本体论,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对本体论层面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答。

两点论

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是一分为二地全面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方法。

一点论

就是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种矛盾或矛盾的一个方面。它是形而上学的。

重点论

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在多种矛盾中,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

均衡论
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试论哲学的概念

否认重点,把各种矛盾或矛盾两方面平均看待。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则:a.“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辩证法的“两点论”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则以“两点论”为前提,没有两点就无所谓重点;“重点论”是“两点论”的进一步深化。(两者的关系)。b.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反对片面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重点抓全面是一项基本的方法。c.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和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要反“左”防右,反右防“左”,这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

真理一元论

是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

真理是客观的,承认真是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一元的,对于一个确定的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不论认识过程中得出多少结论,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真理多元论

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主张真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不承认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激变论

只承认事物的质变,否认事物的量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的错误。

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的错误。

循环论

否认了发展的前进性,必然导致悲观主义。

直线论

否认了发展的曲折性,必然导致盲目乐观主义。

循环论和直线论都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诡辩论

蓄意抹煞和混淆事物质的区别。

知行合一论

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知行统一论。

辩证唯物主义

教条主义者

轻视感性经验,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主义者

轻视科学理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绝对主义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相对主义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

庸俗唯物主义

19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主要代表是德国的福阁特等,主要特点是把唯物主义庸俗化,把物质和意识等同起来,否认了意识的特殊性,把思维过程归结为生理过程,认为大脑产生思想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它维护资本主义,对抗马克思主义。

经验主义

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只承认感性经验而轻视理性的作用,把局部经验看成是普遍真理,犯经验主义的一般是那种官僚的,把一切照搬。

形而上学

也叫玄学,是和辩证法相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开念,形而上学,它的特点是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认为事物之间是彼此孤立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在外力作用下,数量增减或场所变更,而不是由于内因变化而引起的。本质上形而上学和唯心联系紧密。

科学主义

强调理性,推崇自然科学、主张哲学应仿效自然科学,放弃和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致力于对具体科学知识的综合或逻辑、语言分析,强调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实证范围内,哲学由此变成了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逻辑实证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结构主义。

人本主义

批判科学技术,反对理性,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身,注重对人的内心生活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和当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特殊认识,对某些哲学问题的研究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总的来说,它们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5205.html

更多阅读

生活中的哲学口语交际——哲学的启示 生活交际常用英语口语

生活中的哲学展示生活中的体现哲学的例子(1)排球、篮球比赛中的攻与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蛋得蛋——违背规律办事(3)下雨的好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成语典故中的哲学寓意①“拔苗助长”——不尊重事物的

论文:试论园林景观的设计法则

试论园林景观的设计法则山水清音摘要:景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生活和生存空间。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应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环境条件外,还应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通常有“比例与尺度、对

声明:《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试论哲学的概念》为网友秋栀呓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