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八步区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客家山歌剧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与成熟在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早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山歌文化,具有鲜明的瑶、壮等民族民歌的印记。
八步客家山歌剧,是在桂东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客家人通过山歌来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男女爱情。民国时期,一些民间艺人、山歌手受民间戏曲的影响,吸收了客家民间宗教、民间歌舞、民间曲艺的养分,把山歌从山间野外搬上村坊的土戏台,使客家山歌出具雏型。建国后50年代,贺县举行了多次全县文艺会演,各客家人聚居的公社文艺队纷纷运用客家山歌与客家民间艺术,创作了大量用客家话演唱的歌剧节目,为八步客家山歌剧形成打下基础。接着60年代与70年代,贺县成立文艺宣传队,创编了反映客家风情和内容的节目,有力推进了客家山歌剧的发展。有关专家认为,在客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情声并茂的客家山歌成为其文化的鲜明标志。客家之根在中原,客家文化、客家山歌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八步客家山歌剧将民间山歌、民间歌舞、民间曲艺融为一体,民间气息十分浓郁,剧种的表演为喜闹剧风格,幽默风趣贯穿剧情始末。剧中角色主要以小旦、小丑和丑旦为主,各种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丑”角的特点,形成了客家山歌剧的主要特色。无论是传统戏《刘三妹》、《王二报喜》还是现代戏《啼笑因缘》、《八品官》,还是获全国大奖的小戏《卖桃》,都是以丑角为主角,以喜剧为结构,体现出客家人乐观幽默,勇于承担生活悲剧,勇于面对生活的达观性格。由于客家山歌剧很多脱胎于民间艺术,载歌载舞就成了山歌剧的一大特色。简述就为“唱、念、做、舞”,其中舞蹈成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客家风韵》中庸客家凉帽舞,象征车轮贯穿全剧始终。《一李千金》中的大嫂舞又是角色又是伴舞演员,她们既介入戏剧冲突,又渲染李子林山村环境运用非常灵活。《农家乐》把盆景拟人化,载歌载舞,气氛活跃。而传染戏《刘三妹》更是以歌舞贯穿全剧,一气呵成。
客家山歌剧融入了大量的客家通俗幽默语言,使戏剧语言具有音乐性、动作性、性格化、形象化,喜剧性的戏剧语言对结构作品、刻划人物、烘托气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用大量的反语、夸张、谐音和谐义的双关语,猜谜式的歇后语等手法,使得客家山歌剧生动活泼,民间性特强,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八步客家山歌剧代表我市赴台湾参加演出,并多次走出国门到客家人较聚集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表演,深受外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八步客家山歌剧也获得了不少殊荣,由我市文化系统自创剧目《卖桃》获文化部群星金奖。《赶圩》、《客家风韵》获全国映山红戏剧二、三等奖。《一李千金》、《农家乐》分别获2004年、2006年广西群星金奖。但由于受外界各种流行歌剧的冲击,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不易被人民接受,难以融入群众的生活。为保护这一客家文化的瑰宝,把客家山歌剧发扬光大,我市文化部门积极邀请各地客家文化的专家对山歌剧演员进行培训,创新表演方式和歌剧元素,吸收新元素融入山歌剧中,并积极鼓励年轻歌手编谱山歌剧,进一步推动客家山歌剧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