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子馒头
妻子的小学老师春节后回来访亲,老师退休后定居天津,许多年未见了,好多已失去了联系,此次回来召集部分熟识的学生聚会。其中一位女同学升任平原县长,聚会就安排在了桃园宾馆。聚会结束后,县长给每位备了一份礼品:一盒签子馒头、一盒酱菜、一盒桑葚醋,都是地方特产。
本来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无需赘叙,可看着这三盒包装精美的土特产品,还是能感受到地方政府那种强烈地挖掘地方文化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苦心,大有过犹不及之感,此风遍及各地不绝。
签子馒头俗称签子馍,以前也吃过,不过很少的几次,没留下什么印象。第二天早餐,妻子将签子馒头端上餐桌时,认真地端详了半天,签子馒头形似纺锤,中间粗两头尖,一端有一小孔,是上笼屉蒸时插在竹签上留下的,签子馒头与传统的馒头外形差别很大,不知道为什么要将馒头做成这个样子呢?
一般认为,签子馒头起源于山东省平原县恩城镇,恩城旧为县,隶属于贝州,恩县在明朝以前是漳南县,明初置恩县。1956年,恩县撤县,辖区分别划入平原、夏津、武城三县,原县城驻地即为今日的恩城镇。恩城签子馍起源于明朝,最早产于恩城南关一带,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有种说法,明洪武年间,一王爷到漳南视察,刘知县以签子馍招待,盛赞,随后带回进贡皇上,皇上食后龙颜大悦,擢升刘知县上调京城,主持户部,刘知县感恩,又奏请皇上,将漳南县改为恩县。这种传说显然很不靠谱,大有牵强附会之嫌,同时也无法解释为何签子馒头不同于普通馒头。
苦于手头没有资料,搞不清楚签子馒头的特点或产生的缘由,只能凭个人主观臆测,以下分析毫无资料佐证,仅凭个人推测。普通馒头多为圆形或方形,直接放在笼屉里蒸熟,食用时直接用手拿着,而签子馒头不同的是圆柱形,且底部有一竹签穿着,状似小孩食用的冰棍,竹签的作用无疑是便于插在笼屉里蒸,馒头与蒸屉不接触,避免了蒸煮时蒸汽凝结成水珠回流到馒头上,但同时,如果食用时也可手握竹签,手与馒头不直接接触,免于烫手或污染馒头,签子馒头直径约3.5厘米左右,手拿竹签可以从上逐口向下食用,直至食毕退出竹签。奇怪的是,现在签子馒头的食用也是用盘子盛放,用手直接拿起,不见有人手拿竹签来吃。
签子馒头产生的缘由无法知晓,不过,签子馒头的口感确实不错。如今,签子馒头已做成了品牌,销往全国各地,并适应时事,做起了网络销售。恩城镇在一百多年前就有20多家铺子经营签子馒头,其中陈家馍馍铺声誉尤佳;而陈氏第三代传人陈荣合的签子馍馍更佳,以用料精细,味道宜人而名传遐迩。
2013.3.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