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但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孩子们总认为作文难做,每到作文,不少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习作之“米”。本人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多年,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一、体验农村风光,谈家乡之美。二、体验农村文化,倾自豪之情。三、体验农村生活,寻农家之乐。农村生活处处有文章。农村学生习作的素材只要立足于“农”,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想,重视材料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材料丰富了,写作的底蕴增厚了,思维拓宽了,语言有了个性,写作水平就在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农村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农村生活底蕴的美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但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孩子们总认为作文难做,每到作文,不少学生因“无话可写”或“从何写起”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习作之“米”。“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告诉我们知识的来源,作文素材的来源是生活。陶行知也说:“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注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阔的农村就是一座偌大的素材仓库,关键是我们要带领和引导孩子们走进去寻找、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去猎取,给学生一把发现的“金钥匙。”本人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多年,深知积累作文素材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甚为重要,并在工作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 体验农村风光,谈家乡之美。
在农村,虽然没有能工巧匠构造的花园,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更没有举行航模表演等科技实践活动的少年宫,但却拥有上苍赋予的丰富的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鸟兽虫鱼、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在这里,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是实实在在的“朴”和“真”。如果我们教师能给以充分的引导,深切的关注,并给他们观察方法的指导,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生命的灵性与活力能得到凸现,独特的感受会油然而生,童真童趣会获得释放,写景状物的习作孩子们就不仅有话可写,而且写得还颇有情趣。你看学生写的农村的《秋》:走进田野,金黄色的稻穗儿弯了腰,轻吻着大地。农民们,早已手挥镰刀,将一株株稻穗割了下来,虽然忙得汗流浃背,却仍面带灿烂的笑容。几只活泼可爱的小鸟也没闲着,都卷起袖儿,弯着腰儿,将一束束掉落的稻穗拾了起来,向父母“献”出了一份“功劳”。走过了田野,踏进清香扑鼻的晒谷场,放眼望去,只见堆积成山的金灿灿的谷子呈现在眼前,瞧,这些都是农民伯伯辛劳的成果啊。真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广袤的田野无处不美,男孩喜欢洒满童年欢乐的竹林,喜欢夏季游泳的池塘,女孩喜欢自家的菜园子,美丽的小院。走进自然景观,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努力地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像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游芳草地,去赏绿荷池,去唱秋收歌,去吟白雪诗,让孩子们欢欣鼓舞,情绪高昂,在一次又一次的亢奋之中感受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促成其“情动而辞发”。孩子们收获了成功,尝到了走进大自然的甜头,往往自觉地去拥抱大自然而乐此不疲。这不失为写作收集素材的妙法。
二、体验农村文化,倾自豪之情。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农村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一片天地。
1、走进乡风民俗
在农村,乡风民俗式节日应接不暇:正月里拜年祝寿说吉祥话;三月扫墓“插清明”,五月端午赛龙舟,吊唁屈原吃粽子;七月初七观银河,牛郎织女会鹊桥;八月中秋吃月饼;九九重阳敬老人;腊月家家忙过年。还有小孩过周岁,婚嫁迎娶中的闹洞房、哭新娘等等,构成了灿烂的乡土文化,是农村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孩子们留意,教孩子们筛选,其中该有多少人和事可以入文。很多的时候,孩子们对此熟视无睹,犹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对此,我常提醒孩子们留意身边的这些乡风民俗,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节日让他们去参与,去体验,并将其当作一次次的作文契机,每当孩子们群情激奋,我便予以适当的点拨与指导,一篇篇鲜活的习作便应运而生了。
你看一个学生写的《小姑的哭》的日记里这么一段话多有意思:小姑同姑爷回娘家来了,我抓住她就问:“小姑,昨天你打扮得真漂亮,像白娘子咧!可上迎亲车时,你为什么大哭起来,还不肯上车呢?”一家人全笑了,小姑怪不好意思的,她悄悄地告诉我:“婷婷,小姑当时看到了你,想到我不能天天跟你在一起玩了,一伤心忍不住就哭了。”噢,我明白了,原来小姑的哭是因为舍不得我。可我又看见奶奶在偷偷地笑。吃过饭后,我缠住奶奶告诉我到底怎么回事,奶奶说:“这是我们这儿的风俗习惯,出嫁的姑娘都要哭,奶奶那时候哭得还要厉害呢!”我恍然大悟:小姑的哭是假哭!没有对生活的留心观察与切身体验,不把孩子们从“二点一线”的樊笼里放飞到灿烂的现实社会中去,哪来得了真情实感?哪来得了个性化的习作?
这些节日习俗和风俗习惯都有来由,分别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作为节日活动的主人,以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参与、了解、感受,弄清风俗习惯,节日习俗的来由,活动过程,代表人们怎样的愿望,寄托人们怎样的感情等等。于那种浓郁的节日气氛和风俗习惯的熏染中享受亲情和欢乐,感受田园牧歌,领略阳春白雪,体验生活的甜美,品味民族文化的博大内涵,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2、涉猎民间文学。
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神话故事、俗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老师应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向年长者请教,搜集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等民间文学,给他们以精神食粮,并动手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挖掘、丰富、提升,增加知识积累,拓宽知识来源渠道,让这些精粹变为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写作精神的底子。
3、了解村庄历史。
每个村庄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沿革过程,具有深厚的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找地方志,向年长者请教,寻查碑刻等形式,弄清楚村庄的起源,发展,辉煌,曾出过哪些名人,祖辈留下哪些弥足珍贵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发生过哪些历史大事,有哪些值得称道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等等;弄清楚当地的地名、典型建筑物名等方面的来历,以及寄予的内涵等情况。在教师的有效诱导中,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浓厚兴趣,进而给予精心的记录。有一位学生从他爷爷那儿了解到:“章桥”这个村名的由来,是很早很早以前,我们这儿有一座叫“章桥”的石桥。这座桥比我爷爷的年龄还要大。这座桥坚固、美观,我们村因它而文明,章桥村因此而得名。这样一来,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积累写作素材,又能强化学生对家乡、对农村的热爱。
4、说说农村巨变(新农村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你看,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小别墅代替了低矮的平房,奔驰在乡间的汽车、摩托车已不再是新奇事。村里兴建了健身活动场地,农民有一有空就到活动中心去摆弄摆弄城里人才能玩的健身器材,现在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并有切身的体验。生活教育“担负着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注2]于是我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让学生到自己的村子走一走,看一看,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并完成“走进新农村”为主题的作文。由此可知,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但如何将泉眼打开,确实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行。
今天所看到的学生习作,大都能从自己家乡的变化反映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村里的垃圾箱造起来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了,路边种植了花草树木……更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已学会去观察生活了,作文的素材来看,不再是胡编乱造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写作就是将生活进行再现。
当然,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一个如何对待一些负面影响的问题,如农村砍伐树木很严重,河水污染很严重。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进行写实验报告,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夸夸家乡特产
在学生的农村生活中,许多素材都看得见,摸得着。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看一看,仔细观察农作物或农副产品的生长、生产过程,这样,就可以言之有物。例如,西瓜是我们家乡平湖的特产,有学生这样写道:西瓜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远远看去,碧绿的叶子,长长的瓜蔓,上面开满黄色的小花,真是漂亮极了。等黄色的小花开过后,就会长出一个个小小的、圆圆的瓜出来了。慢慢的,到了西瓜快要成熟的时候,满瓜地都是大大小小的西瓜,藏在密密的瓜秧里,真的让人很兴奋也很快乐。另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做广告,以此来丰富作文的形式。
三、体验农村生活,寻农家之乐。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作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1、关注玩耍过程 采撷童真童趣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童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各种游戏中度过的,玩耍嬉戏是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们在玩耍中享受童年的欢乐,在嬉戏中增长见识,明白道理,健康成长。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太多的机会和城里学生一样享受高档的文化娱乐活动,但是,他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令无数城里学生向往。广袤的田野,清澈的河流,静谧的树林,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廉价的玩耍嬉戏,释放童真童趣的广阔舞台。春天折柳枝编草帽,夏天去河里游泳、捉鱼,到树上捉知了、捕螳螂,秋天捉蛐蛐,冬天到田野里堆雪人、打雪仗。老鹰捉小鸡、藏猫猫、放风筝、丢沙包、折纸船、滚铁环……各种游戏应有尽有,玩得痛快,看得眼馋,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学生写《捉小蝌蚪》:我挽起袖口、裤脚,和姐姐、弟弟一起拿起罐子,来到了水洼边,下了水,抓起蝌蚪来,不一会儿,弟弟的罐子就装满了,我觉得有些蹊跷,便观察弟弟的一举一动,只见他用两只手把蝌蚪赶到了泥土边,然后用手敏捷地一抓,一把就抓住了许多……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注3]语文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好恶,指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有益身心的、花样繁多的自娱自乐活动,引导他们自觉地关注玩耍嬉戏过程,了解人物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享受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捕捉采撷童真童趣作为童年生活的永久记忆,印在脑海里,记录在日记上,展示出来,保存下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写作素材自然而然地就丰富起来。
2、参与劳动实践 发掘习作活水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参加了一些劳动实践,不管是家务劳动还是田间劳动。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家庭就是一个劳动实践基地,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羊》的一篇习作中写道:
“……我那羊儿吃草时总是渐渐有味地反复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我参加了运动会,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夜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羊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羊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看!自己养大的羊儿,深知不易,多么宝贝呀!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让学生到劳动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生活处处有文章。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正如海边沙滩的贝壳,拾起来串成一串,便是一条美丽的项链。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见闻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真切的农村生活。农村学生习作的素材只要立足于“农”,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想,重视材料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材料丰富了,写作的底蕴增厚了,思维拓宽了,语言有了个性,写作水平就在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得以提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平时留心农村生活,留意观察,留神农村“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那么,农村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农村生活底蕴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