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的今天,鲁迅先生病逝于东方大都会上海滩。而65年前的个把月之后,鲁迅先生诞生于离上海不过两百多公里的绍兴古城。那么,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比起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来,我们各方面究竟进步了吗?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得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判才行。
首先,我们的政治是很稳定了、经济是很繁荣了、军事是很强大了、科技是很发达了、外交是很有力量了、体育是很有成就了、物质生活是很富足了、硬件建设是很够力了、法律是在走向完善和全面了、各种制度是越来越规范和科学了。
可是,除此之外呢?
第一,我们的民族劣根性(如乡愿、自私、混沌、撒谎、假大空、无畏、旁观、看客、自我解嘲等)并没有进步。鲁迅所说的那些民族劣根性,还是依然存在吗?显然如此。
第二,中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并没有进步;相反,现在许多传统的东西越来越淡泊,甚至许多国粹(如戏剧曲艺、民间文艺、传统礼仪、民族道德、旧式节日、手工业、中医中餐等)都被粉碎甚至灭绝,而成了濒危对象,不知还有多少能生存下去。一些传统美德谁还遵循?一些经典规范谁还当回事?一些地方风俗和家庭伦理、家族观念谁还依从?所以可悲可哀。
第三,文化、教育并没有进步。文艺方面,我们有民国时期的徐悲鸿之画马、齐白石之画虾、于右任和谭延闿和张大千之书法、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吗?没有。教育方面,我们有民国时期类似北大、清华、中央、浙大、燕京、金陵、南开、复旦等国际著名大学,以及蔡元培、梅贻琦、罗家伦、竺可桢、司徒雷登、马相伯、陶行知等杰出教育家及大学校长吗?
第四,社会风气、道德风尚并没有进步。那个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之间的道德风尚、社会风气,比现在要好得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基本上可以实现的。雷锋“为人民服务”已成了当时的经典。而现在呢,“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已成普遍现象。在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及带小孩的旅客让座”也成普遍现象。家里的门装三道、设六把锁都不放心。
第五,自然环境、山水风光、气候天气并没有进步;相反,被我们破坏得越来越严重了。山水面貌、天地规律被人类改变和破坏了,没有过去天然和美丽了;越来越热或冷、越来越赶旱或洪了。水和热的时间及空间分布,越来越不平衡和稳定了。
第六,我们平时所吃的东西,包括动物、植物,即荤的和素的,其质量与味道并没有进步,过去的东西多好吃啊!而现在由于有农药、化肥、饲料、转基因、催化剂、添加剂、色素……种种原因,我们哪里会感到好吃呢?吃的感觉哪里有过去好呢?
第七,现在除了战争、造反、改朝换代、灭绝式瘟疫及其造成的各种灾难没有之外,各种天灾人祸倒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了。人为非人为的如旱灾、水灾、雪灾、震灾、车祸(如高铁、动车)、矿难、凶杀等;牛奶中毒、白酒中毒、稻米变质、地沟油、盐荒等食物问题;流行病如非典、禽流感、种种癌症及心脏病、爱滋病等,在过去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哪有今天这么肆虐?
第八,我们今天总体来看似乎是很富裕了,社会上有钱人越来越多、其财富也越来越膨胀、创造的物质项目越来越可观;可是,社会的贫富分化、分配不公、阴暗面、低劣的成分却更加严重和普遍。所以人际矛盾和冲突愈发加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更为厉害。
第九,我们中国的普通公民,或者说劳苦大众的安全感并未增加,甚至在迅速减少。由于前面提到的那么多方面,天灾人祸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社会越来越动荡和不公,民主和自由并无切实包装——此时谁还会觉得安全和幸福呢?
那么,我们今天若与一个多世纪前鲁迅的时代相比,对比得其与失、利与弊、优点与缺点、进步与退步(或未进步),到底谁大谁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