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鳃鳗肉的功效作用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肉。
又名:七星鳗、八目鳗(《中国药用动物志》)。其体细长呈蛇形,后部侧扁。口呈吸盘状,近圆形,边缘密具片状突起,其上部分裂成细丝,日斗凹陷,具角质齿,边缘齿细小而多,分布于口斗外缘,下唇齿细小,呈半环形排列,无外侧唇齿3个,每齿具2个齿头,上唇齿排列成4—5行,上唇片新月形,每侧具一个三角形齿头。下口片宽呈弧形,具6个齿头,在外侧者较大,前舌片中间具一较大齿头,两侧各具7个小齿头。眼发达,盖以透明薄。鳃孔位于眼后,每侧7个。鼻孔1个,位于头上正中。背鳍2个,第1背鳍较低而短,第2背鳍中部很高.前后部渐低,后部与尾鳍上叶相连。臀鳍很低,始自肛门之后,与尾鳍下叶相连。体灰青色,腹部白色;第2鳍上半部黑色,尾鳍深黑色。
洄游性鱼类。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游至浅水河流中产卵,孵化后不久成为仔鳍。仔鳗白天埋藏在泥沙下面.夜晚出来摄食称为沙隐幼鱼,经过4年后入海,再过几年,成熟个体在冬季上朔河口,进入江河中,到第二三四、五月,雌雄亲鱼在河川底部掘巢产卵。卵径约半毫米,粘性,怀卵量8—10万,受精卵在巢中孵化。产卵后的雌体全部死亡。其为肉食性鱼类,常以吸盘吸附于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肉,仔鳗期以腐殖破片和丝状藻类为食。生殖时期的成鱼停止摄食。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图门江。多于春、夏、秋捕捉,鲜用。
性味归经
辛、甘,凉。入肝、肾经。
功效作用
1.通经活络,本品味辛入肝,行血通经活络,主治二角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证。
2.清肝明目,肝经有热,热邪循经上攻于目,致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本品辛凉入肝,疏肝凉肝,清泻肝火而明目。
3.养血濡目,本品味甘入肝,补益肝血而明目,可兰夜盲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0一30克。
各家学说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通经活络、明目之功。主治口眼歪斜、角膜干燥、夜盲症。
现代研究化学成分:含莙送硷(Befaine)、肌氨基酸(Creafine)、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D。
上一篇:七鳃鳗的功效
下一篇:七叶一把伞的功效
相关链接:大蓝耳草的功效败酱片的功效风湿骨痛丸(胶囊)的功效补肝丸的功效抗扁桃腺炎合剂的功效川鄂米口袋的功效马尾伸筋的功效大透骨消的功效山杨柳的功效茵胆平肝胶囊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