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985大学名单

1 学校简介



学校概述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立于1924年,现为国家“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同时也是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和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广东省“211工程”高校。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一批学科如历史、哲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在国内的优势得到了巩固,特色更加鲜明,有的研究方向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日益增大。

中山大学还利用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如通过通过临床常见疾病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研究项目推动临床与基础医学的交叉,通过行政改革与政府治理研究项目推动公共管理与政治学交叉融合,通过粤港澳区域合作项目推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地理学等交叉融合。这些项目的建设,探索了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在组织跨学科力量针对共同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我校利用有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建设新兴学科。如通过华南水产养殖动物质量安全与疾病控制生物技术项目发展海洋科学等学科,利用基于华南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结构改建、筛选及新药研发项目发展新药研制等新兴学科,进一步整合了学科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布局和发展了一批面向国家和广东战略新兴产业的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使学科布局更趋合理,结构更为优化。

当前,中山大学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地理位置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555号。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邹鲁于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校长,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于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为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经亨颐于1926年8月至1926年9月为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

朱家骅于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于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51年1月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61年12月起任广东省副省长)。

张云于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8年6月至10月、1949年6月至10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金曾澄1942年5月至1945年12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王星拱于1945年12月至1948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陈可忠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冯乃超于1951年2月至1953年底任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分党委党组书记,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中山大学分党委书记,1956年6月至1965年初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

李嘉人于1965年初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时为广东省副省长),1973年4月至1975年6月、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校长。

黄焕秋于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岳生21984年6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张幼峰于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曾汉民于1991年4月至1995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黄水生于1991年4月至1996年9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许学强于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王旬章于1995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延保于1998年11月至2006年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郑德涛于2006年1月至今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黄达人于1999年8月至今任中山大学校长。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郑德涛(主持学校党委工作。)男,1950年生,广东五华县人,工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兼任第五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

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陈春声 (协调落实党委日常工作,分管干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稳定、本科教育(含招生工作)、研究生教育、高等继续教育、附属学校。)

陈春声,男,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2008年3月起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3月起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厅级)、副校长。

党委副书记:李萍(分管党委办公室(含信访、保密)、统战、离退休工作、校友会、基金会,协管干部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喻世友(分管纪检、监察、审计、教代会、工会,联系南方学院、新华学院)

党委副书记:朱孔军(分管宣传、政策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含就业)、共青团、体育、武装工作)

校长:许宁生(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分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

常务副校长:汪建平、许家瑞、颜光美、黎孟枫、徐安龙、魏明海

校长助理:夏亮辉、保继刚、朱熹平、李善民、李文军

社会服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06-2012年,我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2298项。其中:中央部门委托47项;政府部门委托1363项;企事业委托757项;国际合作63项;港澳台合作56项;外资项目12项。2009年9月我校与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的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整合全校和全省政研力量,合作开展决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综合性、高质量的服务。2011年,我校牵头广东省内各高校与广东省规划纲要办合作共建珠三角改革发展研究院,双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智力资源,为《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

学校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港澳合作方面,2009年,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成立。同年,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申报的“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课题获得了香港大学教育拨款委员会“AoE”计划资助,这是香港第一个获得“AoE”资助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也是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合作的最高层次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学校拥有8家附属医院,下设9个院区,4个校区门诊部,3个社区服务中心,33家教学医院(含7家非直属附属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学校创立“大学医院团队”新模式,大力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启动了“5010计划”,旨在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传承弘扬“开放务实”的大学文化传统,开放与改革并举,提出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促使国际和港澳台合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进器”、增长点和创新点。

学校实施国际合作战略伙伴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占领学科制高点,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和科研攻关;实施国际合作区域项目拓展中心项目,根据该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建立亚洲区、欧洲区、美大(美洲-大洋洲)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四个项目拓展中心;实施学术骨干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努力建设一支在学术前沿有影响的“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干部。

2 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

时间段:从博济医局、格致书院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 1866~1953年)

(1)北校区[3]

博济医局到私立夏葛医学院,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教会医院。是年,美国医学博士嘉约翰与中国第一个留学欧洲学医者黄宽博士在该院主持博济医学堂正式开办。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

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从广东光华医学堂到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从广东公医学堂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随大学更名,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医科,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2)南校区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发展成一所设有文、理、工、农、医、商等学科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弟子遍全球,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互相承认学历。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1924年1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广东大学的经费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1924年5月12日,广东省教育会、广东全省商会联合会、广东总善堂总所、广东学生联合总会、广东总工会、留东同学会、国立广东大学经费运动学生委员会联合发表《请争广东关馀及欧美各国退回庚子赔款为广东大学经费宣言书》。

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在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9月30日,学校举行了第二次校务会议,会上议决了此事,决定组织筹备会议,选择日子补行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国立广东大学建校初期,文科分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五系和高师的文史、英语、社会三部;理科分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五系和高师之数理化、博物二部;法科分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农科分设农艺学、林学、农艺化学三系和农业专门部;医科不分系,附设第一、第二医院及护士学校;预科分设文、理、法、农、医五组,另附属初级师范及中小学,全部依据西方新学制办理;各科设学长、预科及附校设主任,分别办理教务;设秘书处、会计处、图书馆,分别办理校务、组织校务会议,以评议、筹划重要校务;设工科筹备委员会,拟增办工科,并设法国里昂大学海外部,遣派留法学生。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沫若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广东大学时期校址情况,当时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即鲁迅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的场所。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

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当时共有两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1927-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至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

第二阶段

时间段: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1953~2001年)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第一次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将广州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法商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统共调整成为广州新布局的1所综合大学和4所专门学院。

中山大学第一次院系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即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并取消“国立”二字,更名中山大学,中大医学院从原中大分离出来,成立中山医科大学。

赵却民教授率领全系师生21人前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由哲学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由人类学系主任杨 成志教授率领。他们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第一次院系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主要以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构成。

根据广州区高等学校调整工作委员会的安排,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华南地区第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也由是成立。

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第二次院系调整从1953年7月下旬开始准备,9月底正式进行。此次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政法学院,如有复本,则将复本调配给上述二校。根据上述原则,书籍在1952年11月4日前分三批装箱调出,共计67676册,岭南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

在两次院系调整完成后,新的中山大学师生就来自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广东法商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师和原中山大学等9所不同的院校。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5年柯麟任华南医学院院长兼院党委书记。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是年国家卫生部发函认定学校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8位为一级教授,另有15位二级教授,师资实力时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之首。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7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学科(专业),17个学科为硕士学位学科(专业)。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第三阶段:

时间段:2001年两校合并以后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强强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0月26日举行“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实现强强联合。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大学城校区

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即其东校区,俗称“中东”。是中山大学改革与发展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区,强调全校办校区,在管理上实行“延伸管理模式”。此段信息来源于《广州大学城一本通》

3 校容校貌



小礼堂

小礼堂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孙中山纪念铜像

孙中山纪念铜像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 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为纪念捐建者,后大家称之为"黑石屋"。现用作学校招待所。

惺亭

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加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后倒塌。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陈寅恪故居

陈寅恪是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十八先贤铜像

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麟(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婺县人)、秋瑾(女,浙江山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马丁堂

现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中大北门广场

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后因城市的发展和新港路的开通,南校门逐渐成为主校门。但近年来,南校门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北校门得以成为主校门,使校园更富魅力。

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中山大学校园歌曲专辑CD《毕业谣》

"远远的地方/珍藏那笑脸/已很多年……"这是选自中山大学推出的校园歌曲专辑CD《毕业谣》中的一句歌词。

《毕业谣》总共收录了16首清新明快的校园歌曲,其中如《珍藏那张笑脸》、《寻找Natrual感觉》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情感的生动写照。整张专辑从词曲、演唱到后期制作都是由在校或刚走出校门不久的中大学子们自主完成的。正如这张CD的包装扉页上写的:"这种成长的声音纯真而又坦然,自然流淌着年轻清澈的眼泪和欢笑,映射着金色阳光的探索和思考。这种声音是歌唱的,飘动着他们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许。"

4 学校排名



在2012年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在223位(大陆第八名),国际声誉和影响明显扩大。学校的一批学科在国内和国际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中山大学在15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总被引次数进入全球前1%,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7位。这15个学科领域分别是化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与行为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ESI数据库共22个学科领域,15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已超过ESI数据库学科领域三分之二。论文总影响力(总被引次数)达126276篇次,世界排名399位,处于前0.08%的位置;十年间我校ESI论文的篇平均被引次数为7.65,在国内高校排第4,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

5 教学力量



概述介绍

截至2013年1月,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共有教职工138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73人,具有正高职称1378人,具有副高职称2510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第一首席专家3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6人,19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6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3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名师简介

现任名师

科学院院士苏锵、计亮年、许宁生、陈小明、曾益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许跃生、吴仲义、汤子康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庄诗美、屈良鹄、朱熹平、任佳刚、王彪、张仁铎、桑兵、章明秋、黎孟枫、刘林、杨培增、黎夏、吴承学、倪梁康、王雪华、宋尔卫、苏成勇

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王金发、邓东皋、黄天骥、王庭槐

全国模范教师张进修、杨培增、黄天骥、夏书章

科研实力

“十五”以来,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5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1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28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在人文社科领域,2006年至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8项。2011年,我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一。“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89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不断加强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良性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来,学校先后与佛山、揭阳、中山、潮州、湛江、广州、惠州、深圳、东莞、肇庆、清远、阳江等12个市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10个,与1000多家企业展开技术研发合作,与4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主持或参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15个,参与了5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13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6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307项,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网络教育

名牌院校,认可度高

中山大学是我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珠峰计划”16所著名高校之一,在全国大学排名中均位列前十名。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办学经验,是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全国34所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划线高校,国家32所副部级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专业选择多,师资力量雄厚

而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开展的网络教育试点高校,从2000年开办至今,学院坚持“质量第一,适度发展”的原则,在规范中开拓创新,现已开设行政管理、会计学、计算机应用与科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二十多个网络教育专业,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教育办学模式。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充分整合了成人学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教学资源,将学校最优秀的教师、将学校最好的教学成果传播给网络教育学院学生,充分发挥了中山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

随时随地想学就学,考试通过率高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实行宽进宽出,符合条件者还可以申请免试入学;实行网络学习,在职人员不需要出门就可以就读远方的中山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相关专业,下载好课件后,考生想在哪学习就在哪儿学习,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在职人员的业余学习。同时,在职人员学习有困难时可以在线联系导师、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让在职人员更快的融入到学习中。中山大学网络教育考试相对于其他成人考试来说难度低一些,考生通过率更高。

无论是从学校的名气,还是专业的选择,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中山大学网络教育都是响当当的,毕业后,颁发相应的专本科毕业证书,电子注册,国家教育承认,拥有同全日制毕业生同等的待遇。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到底怎么样,您现在心里有数了吗?

院系设置

院系简介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亚太研究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逸仙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国际汉语学院、外语教学中心、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国家保密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40个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心理学系、地球科学系等5个直属系。另设有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附属专科医院。

中文系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

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第6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本科实行“强化写作”制度,本科全程导师制;全国戏曲研究中心

历史学系

一级学科: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

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第5

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

——历史学科的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六位国家级“跨世纪人才”和“新世纪人才”,两位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一级学科: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

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人类学,社会学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社会学第3

国家级特色专业:人类学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

——人类学全国第1

——华南地区唯一的考古学专业

哲学系

一级学科: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哲学

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国家重点学科: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第3

国家级特色专业:哲学

——逻辑学全国第1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亚太研究院

一级学科:政治学,公共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政治学,公共管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大洋洲研究中心,港澳台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学科:行政管理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公共管理第6

国家级特色专业:行政管理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

——中国公共管理之父夏书章

——行政管理全国第1

法学院

一级学科:法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

——法学院图书馆是被联合国出版署指定的中国内地四所联合国资料托存图书馆之一

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

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理论经济学第7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

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岭南学院在2010年通过了AMBA和EQUIS国际认证,成为国内第二家获得AMBA和EQUIS双认证的商学院,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个通过EQUIS认证的商学院

——岭南学院为中大王牌学院,生源名列全校第1

——国际商学院为中大新兴商学院,生源名列院系前3,就业名列全校第1

——本科通识教育,全国领先

管理学院

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工商管理第8

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会计学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

——2010年管理学院顺利通过国际MBA协会评审,获得 AMBA认证。

——2011年管理学院顺利通过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评审,获得EQUIS国际认证。

——2012年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项目荣获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全球排名第58位,EMBA项目排行第11位

旅游学院

一级学科: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全国第1

——旅游影响研究基地

——全国首批9家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单位之一

——世界旅游组织(WTO)颁发的“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证书

——国家旅游局首批外设基地“旅游影响研究基地”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依托机构

——国内唯一的俱乐部专业方向

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国际汉语学院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

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

语言种类: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俄语

——功能语言全国顶尖

——小语种本科生出国交换项目,高度国际化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翻译,商务,对外汉语,国际事务,教育,旅游)

传播与设计学院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公共传播管理方向),艺术设计

——985基地“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

——国内第一个公益传播研究所

——以新媒体新闻传播和财经新闻为特色

资讯管理学院

一级学科:图书情报和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图书情报和档案学

教育部第一轮学科评估:第5

——国家保密学院

心理学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一级学科: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第3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一级学科:数学,统计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统计学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

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数学

教育部第一轮学科评估:第5

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一级学科: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

国家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光学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第7

国家级特色专业:微电子学

国家实验室: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广东省显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工程实验室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级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

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第8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低碳化学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

一级学科:地理学,地质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

国家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教育部第一轮学科评估:地理学第6

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

——人文地理学全国第1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和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院

海洋学院

一级学科: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河口水利工程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一级学科:生物学,生态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生态学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

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第2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专业实验室:

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

植物基因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开放实验室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食品与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药用功能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生猪改良繁育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

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华南地区唯一的大气学科人才培养单位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

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网络工程,软件工程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传感器网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伪装与对抗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IC设计与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工程实验室

广东省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

——与Cisco、Google等著名IT跨国企业共建了“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面向典型行业,以“行业特色系列课程”“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基地”为依托

工学院

一级学科:力学,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生物医学工程

广东省智能交通(ITS)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消防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新型轻量化电动汽车工程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导师团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涉及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

——中外顶尖学府联合办学

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

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临床技能

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肾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分级登记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国家重点学科:

病原生物学,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神经病学,普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卫生毒理学,药理学

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临床医学全国第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第6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

附属医院:

中大一院(综合实力全国第二),中大二院(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大三院,中大五院(珠海医院),中大六院(胃肠肛门医院),中大眼科中心,肿瘤防治中心,光华口腔医院

广东省鼻咽癌诊治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肾脏病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营养膳食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究实验室

中山大学 985大学名单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新药设计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东省现代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创新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

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医学科研中心

广东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

广东省血管外科疾病科研中心

广东省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研究中心

广东省脊柱脊髓疾病科研中心

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

广东省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工程实验室

广东省成药性评估及评价工程实验室

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实验室

分校信息

广州南校区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占地面积:1.17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逸仙学院、亚太研究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学院、外语教学中心、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一、二年级在此就读。

广州北校区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占地面积:0.39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

珠海校区

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

占地面积:3.48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球科学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广州东校区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

占地面积:1.13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心理学系、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国家保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药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6 录取招生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55607581--28本科一批

2008535603563--23本科一批

2007560618577--15本科一批

2006534615561--16本科一批

2005506554534--19本科一批

2002----509----不详

2001----488----不详

7 知名人物



历届名师

原中山大学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陈望道、吴宓、成仿吾、郁达夫、罗常培、金应熙、董作宾、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陈序经、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许德珩、何思敬、江绍原、黄文山、汪敬熙、孙伏园、许寿裳、邓初民、高剑父、马思聪、陈长乐、陈焕镛、陈钟凡、刘节、粱方仲、洗玉清、朱家骅、史禄国、董每戡、詹安泰、阎宗临、李达、杨树达、黄现璠、杨成志、吴康、杨荣国、高齐云、李金发、张江树、丁颖、蒲蛰龙、赵善性、袁浚等

原中山医科大学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

杰出校友

简浩然,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化系,中国第一位土壤微生物学硕士学位获得者,著名微生物学家,曾任中国环境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工程学会会员、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蒲蛰龙,1935年7月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创办昆虫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副校长、顾问等。

林若,45级,文学院,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江静波,1948年获寄生虫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英国皇家医学研究院热带病研究奖,1985年被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授予通讯院士衔。

钟世镇,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和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

黄天骥,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曾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人事部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黄建华,57级,法语系,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郑度,科学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赖江基,58级,中文系,暨南大学原副校长、华文学院原院长著名教授。

刘文杰,64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曾任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海关总署党组成员(副部级),海关副总监。

黄华华,64级,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蔡东士,77级,中文系,曾任省委副书记,现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陈小奇,78级,中文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曾获中国十大词曲作家奖及中国最杰出音乐人奖、第五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华语乐坛特别贡献奖、广东流行音乐三十周年最杰出音乐人奖,2007年被评为“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

许良杰,84级,资讯管理系,为eBay公司历史上首位华人全球副总裁,被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誉为:硅谷华人的骄傲。

邓国顺,85级计算机专业,朗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被称为“闪存盘之父”。2002年7月,朗科公司正式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闪存盘”发明专利权,该专利权填补了中国在计算机存储领域20年来发明专利的空白。

李琪,88级,计算机专业,先后担任技术副总裁和销售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兼阿里巴巴公司国际事业部总经理,阿里巴巴公司首席运营官,伟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8 校园文化



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中大精神

民主、务实、爱校

一所学校就是一部历史,它沉积着某个区域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高校的发展可视为这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中山大学地处岭南,与我国其他的重点大学相比,它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中大精神是潜在的、无形的,它是由一代代中大人的共同价值观、共有的品格和气质表现出来的。从中大教师及校友们身上得到更深的印象是:民主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爱校的情结。中大的民主精神体现在学术研究上的包容性、创造性,教师教学上的自主性及学生学习上的选择性。在中大的历史上,学阀学霸作风鲜见,对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行政干预也不多。另外,从中大校友浓得化不开的爱校情结中,可以看出中大凝结着一种团结的精神,一种由对学校深厚的爱而形成的内聚力。中山大学属于每一个中大人,包括历史上的中大人或未来的中大人。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 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社团

广播台GBT、中大青年、青年志愿者协会、职业发展协会、外语协会、羽毛球协会、动漫社、心理学社、合唱团、礼仪队、舞蹈团、民族乐团、话剧社、管弦乐团等等80多个社团。

南校区

网球协会 广告协会 灯谜协会 攀岩协会

轮滑协会 棒垒球协会 健身协会 高尔夫协会

定向越野协会 击跆道协会 击剑协会 散打俱乐部

棋类协会 SIFE团队 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公关协会

GoogleCamp俱乐部 摄影爱好者协会 素食文化协会 英文歌曲俱乐部

音乐艺术协会 滑动门电影协会 澄心琴社 金融研究协会

宝玉石协会

北校区

排球协会 网球协会 羽毛球协会 乒乓球协会

灯谜协会 自行车协会 形体健美操俱乐部 健身俱乐部

定向协会 击跆道协会 棋艺协会 武术协会

太极拳协会 三叶草协会 计算机协会 摄影协会

吉他协会 书画协会 美食协会 Fresh漫画社

口才协会 心理协会 青年读书俱乐部 环保协会

记忆协会 杏林文学社 English Club 影音协会

科普协会 学生科研协会

珠海校区

轮滑协会 营销协会 足球协会 羽毛球协会

乒乓球协会 绿色青年组织 灯谜协会 攀岩协会

棒垒球协会 自行车协会 探险协会 定向运动协会

跆拳道协会 棋类协会 保险协会 学生俱乐部

公共关系协会 万维慈善协会 绿叶社 信息协会

科技协会 摄影爱好者协会 Magic Room形象设计协会 粤语协会

影视协会 健康生活协会 紫荆诗社 ET街舞协会

仪美协会 口才俱乐部 岭南书画协会 音乐艺术协会

English Tour 天文学社 美食文化协会 外语协会

乐元素 彩虹社 逸仙书社 经济学社

东校区

排球协会 轮滑协会 营销协会 足球协会

足球协会 羽毛球协会 乒乓球协会 绿色青年组织

广告协会 灯谜协会 软件技术俱乐部 互联网研究协会

新浪校园通讯站 《RICE》杂志社 户外运动协会 中大棋苑

篮球协会 武术协会 公关协会 三余社

社会工作协会 Linux协会 计算机协会 摄影爱好者协会

书画协会 艺术设计与绘画协会 TOP show 流行乐团 影趣MOVEWE协会

轻音乐团 礼仪队 星海爱乐协会 东校区记忆协会

饮食文化协会 天文学社 军事爱好者协会 电子商务协会

国粹研习班 中国历史文化协会 金融投资协会 经济管理协会

外语协会 青年法学社 会计协会

跨校区

爱心助学协会 《中大青年》报社 《岭南人》杂志社 广播台

青年志愿者组织 旅游协会 招生志愿者协会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

Allshare义务助残协会 创业社 爱心同盟 Maxcell协会

青年科技协会 IBM俱乐部 微软俱乐部 WILL动漫协会

集邮协会 南方文学社 国际关系学会 岭南剧社

心理学社 岭南诗词研习社 金字塔学社 求进报社

理念模式

学校提出“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把“善待学生”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三点已经成为中山大学的办学核心理念。

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里的学者应该以学术为生存方式,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学校强调大学行政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利益,“管理就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已经成为中山大学行政工作基本理念。

学校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教授的水平代表大学的水平,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统的主要塑造者和弘扬者,是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尺度,是对大学生的人品学品最具影响的群体。  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强调学生应该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这样的大学培养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学校“善待学生”办学理念的深层内涵。

学校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分类培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6000名。

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7夺冠,9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骄人成绩。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8年,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罗鑫同学获选赴德参加第58届诺贝尔奖得主大会;2009年,我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我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年,我校医学院代表队获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学院杂志

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团委团刊《新季》是用iebook超级精灵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制作的。这本电子杂志涵盖了团委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还有同学们各自的精彩展示:有的感人肺腑;有的轻松幽默。它是多彩的、丰富的、厚重的;几十页折射出的是团委永远的青春和活力。

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团委自2005年11月20日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五年的时光。五年的沉淀,每一点每一滴都是团委从一岁到五岁成长的见证。就让我们轻轻翻开这本电子杂志——老朋友们,你们会寻找到昔日熟悉的感动,重温那份沉甸甸的温暖;新朋友们,在这里,你们会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翻院团委,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9 自考招生专业



专业

(点击下列专业查看详情)

主考院校

在线报名

行政管理

中山大学

法律

中山大学

计算机信息管理

中山大学

计算机及应用

中山大学

护理学

中山大学

汉语言文学

中山大学

[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6373.html

更多阅读

野鸡大学名单外国部分 中国野鸡大学名单

全球“野鸡大学”数量及分布原标题:全球“野鸡大学”黑名单曝光共有1500多所2010年07月16日13:33法制晚报王燕近日,国外的“野鸡大学”一夜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野鸡大学,英文里通常被称作Diplomamill(文凭磨房)或Degreemill(学位磨房),指

2015年中国大学排名985大学、211大学 211985大学名单排名

2015年中国985大学排名2015年中国211大学排名2015中国各类型大学排行榜前5强 为更好地为2015年全国高考、考研考博学生填报志愿提供权威参考和精准资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布2015中国各类型大学排行榜,旨在为考生

声明:《中山大学 985大学名单》为网友喜欢拒绝旳彻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