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洛克威尔的“大翻身” 诺曼包威尔

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位不喜爱诺曼·洛克威尔(NormanRockwell)作品的人。他的画总能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让人重新捕捉乡土的纯朴。然而,多年来他的作品在专业艺术界却一直不受到重视,被视为不过是迎合大众胃口的插图画而已。

可是,近年来这个观感逐渐在改变。继2006年以一千五百万美元的高价卖出《离家》,去年底(12月4日)苏富比拍卖行在美国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中,卖出了一位收藏家的七幅洛克威尔的原画,都是洛克威尔送给他的。这七幅画的印刷品都曾经在《周六晚报》上使用过。这七幅画一共以超过六千万美元的总价码卖给了不同的收藏者,其中一幅《祝谢》竟然以四千六百万美元的高价卖出。这幅画,1951年杂志社付给洛克威尔的酬金是$3500。

《传播谣言》,1948,可以从这幅画看到流言最终的结局。这幅画在这次拍卖中以八千五百万卖出。

《走到教堂》,1952,可以看出正在破落中的市中心,此画1953年被《周六晚报》使用。

有时候为什么一幅画可以卖到高价,这门学问并非科学。例如曾梵志这幅《最后的晚餐》,去年10月在香港竟然以$23.3百万美元的历史性高价卖出,让国内的专家都跌破了眼镜。然而,如果一位画家要持续受到重视,还是必须有艺术(而非政治)上的原因的。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001。13位戴着面具,打着红领巾的少年先锋队员在分享“血淋林”的西瓜。其中那位打着黄领巾的,据作者说就是犹大,代表中国走向资本主义。

为了让大家对洛克威尔有更深的了解,我在此贴上2010年所写的一篇旧文。这次重读,还是让我感受到那份亲切。

诺曼·洛克威尔的世界-从诺曼·洛克威尔的画看美国

《三人自画像》,1960

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894-1978)在美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廿世纪最著名的插画家,主要在《周六晚报》(SaturdayEvening Post)与后来《瞭望》(Look)双周刊和《生活》(Life)杂志作封面画。他的画生动地展现美国的小镇生活。他可能是历史上最能用画来讲故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但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它更能让人不忍释手。虽然有人认为他早年的画“广告味”太浓,只看光明的一面。但总的来说,他的画还是最佳的“美国浓缩”。

他最脍炙人口的画可能要推那幅《三人自画像》了。在妻子玛丽去世以后,他因为极度伤痛,停止了一段时间没有作画。1960年,他和儿子托马斯合写了一本自传。这本传记的简介分八次登在《周六晚报》。这幅画与第一期同时刊出。画面上,除了左上角几幅小素描,他把自己一共画了三次,在画界是创举。右上角可以看到丢勒、伦勃朗和梵高的自画像。他一生最佩服伦勃朗。有一次,他到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博物馆看画。在里面他大声“问”伦勃朗说,你看我的画怎样?当然没有回应,他出来告诉人说,伦勃朗没有置评。

其实,这种三人自画的方式也非洛克威尔首创,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例如这幅:

干普(JohannesGumpp),1646

但是,由于他画的绝大多数是插画和广告画,所以,他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艺术界的重视。他自己也接受这个事实。然而,这并不减低人们的喜爱,反而藉着大量印刷,流传得越广了。因着他的画通俗、传神,所以笔者特别提出来介绍。老实说,我个人感觉,他的画比那些廿世纪的波普画家(例如安迪·沃霍尔)更能代表美国。

在他去世后,有过一阵子的沉寂,近年来他的画又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有幅失踪的原画《离家》,2006年当收藏家去世后,后代在家里的夹壁里发现,由苏富比拍卖,最后卖价是$1540万美元。这幅画描绘一位父亲送儿子去上大学。父子俩坐在卡车边。父亲可能就是卡车司机。他心情沉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儿子一身新衣,口袋里塞着火车票,兴奋地东张西望。真是传神之作!

《离家》,用于1954年9月25日《周六晚报》封面

此外,早先在2002年,一幅《女子铆钉工》的原画卖了将近五百万美元。这幅画描述美国在二次大战时,因为男子都去参战,有六百万女性进入工厂。这是美国接受穿长裤的女子出现公开场合的开始。

《女子铆钉工》,1943

你看,它是否与下面这幅有些共同点?

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堂天花板上所画的《以赛亚》,1508-12

这幅《不准游泳》描绘几个孩子在不准游泳的池塘里游泳,被人发现后,那种夺路而逃的窘态。

《不准游泳》,1921

这位清纯玉女顾影自怜,我想也会激起许多人的共鸣吧?

《对镜的女孩》,1954

教室里老师忽然出现,受到惊吓的孩童一阵忙乱。你看到黑板上那祝福老师生日快乐的别字码?还有地上的粉笔,桌上的礼物,以及小男孩头上的黑板搽(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的恶作剧!)。这幅景象能不叫琼斯小姐感动流涕吗?

《琼斯老师生日快乐!》,1956

下面这个离家出走的小男孩,在店里碰上了警察伯伯。尴尬吧?

《离家出走》,1958

你看,那个新手上路,被这些老手们上下打量,那副模样可真让人担心啦!

《新手》,1957

《黄金定律》是采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章12节:“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藉着这幅画,洛克威尔要告诉美国人民,耶稣的这段话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宗教所共同遵行的。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去行,这个世界该会有多美满啊。

《黄金定律》,1961

诺曼?洛克威尔工作努力,一生所作的原画有四千多幅。他1943年以前的原画大多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其余绝大多数都由私人或机构所收藏。

《原来爸爸就是圣诞老人!》,1956

许多严肃的评论家或艺术家总认为,洛克威尔只是位“插画家”,他的画不过是为印刷设计的,色彩简单而平面。然而,许多看过原件的人说,事实并非如此。他油画的原件色彩精细,用笔变化多端。他们说:“你不能从印刷品中看出他绘画的功力。”从早年开始,他作画的时候,总在画布上方贴着一张写着“100%”的纸条,就在提醒自己,每幅画都要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摆上。

不过,他大部分的画的确很少触及社会上的负面现象。甚至在美国大萧条期间,或是在战争阴影之下,他还是只描绘人们生活中幽默可爱的点点滴滴。例如1938年的这幅《影帝-女孩心中的偶像》。

《影帝-女孩心中的偶像》,1938

连洛克威尔自己也说,他不知道怎样去画邪恶的题目。可是另一方面,这种印象也并非完全正确。例如这幅《族谱》显示,许多白种人家庭的出身并没有那么高贵,有些还可能是海盗,祖先中也可能有其他有色人种,其反对种族主义的色彩相当明显。

《族谱》,1959

这幅《祝谢》我感觉更有讽刺的意味。只有母亲和孩童在作谢饭祷告,两位成长的孩子都在抽烟看报,两者间有着强烈的对比。

《祝谢》,1951(用于感恩节)

这种对社会批判的画作,在他1961年与退休的英语老师结婚以后就更为明显了,因为这位老太太是位关心社会公义的积极分子。例如1964年的《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一幅极富时代意义的画。

《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1964

这幅画捕捉了美国民权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图像和里程碑。为了响应联邦法院的命令,1960年11月14日,6岁的鲁比?布里基斯(RubyBridges)是美国南方第一个步入黑白合校的黑人孩子。住在新奥尔良市的布里斯基夫妇,同意让他们的女儿鲁比作为打破黑白分校的先锋。这次创举一共有6位黑种小孩参与,他们一举一动受到了全国媒体高度的重视。

洛克威尔选择从鲁比的视角高度来作画,让观众有真实的参与感。有如礼拜天上教堂一般,鲁比穿着整齐干净的白色衣服。她左手拿着文具,一个人挺身昂首地走在四个大汉中间。她后来说,看到那么多的人在那里围观,还以为有什么节庆活动呢。我们从画里可以看到动乱的迹象,墙上不但留着“黑鬼”(nigger)的字迹,还有刚刚扔过来的番茄留在地上,这个背景与鲁比天真的表情成为强烈的对比。我们虽然看不见他们的脸孔,这四个白人大汉可都是双手握拳,带着臂章的联邦警官。这幅画透射着种族歧视的丑恶和联邦政府的决心,真是栩栩如生,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

《南方的正义》,1965

这幅《南方的正义》记述1964年夏天在密西西比州,三位民权工作者被白人种族主义者谋杀的事件。因为白人间彼此的袒护,美国法院几十年都找不到真正的凶手。它说明,人们心目中的仇恨和歧视,并不因为制度的修正而可以立即消除。就算制度修正了,改变人心的工作还是个漫长的路程。如果当年约翰逊总统没有不顾保守人士强力的反对,而不去推行“民权法案”,那么今天会是什么光景?我真是不敢想象。因为推行“民权法案”(当然还有越战的因素),使得他得罪了自己南方的票源,以至于在1968年大选时落败,这个代价也是不小的。

在画里,已经有一位民权工作者被杀害了,其他两位正面对着一群陌生的凶手。虽然我们只能看到凶手们的影子,但是我们知道,那结局是很悲惨的。

四大自由

洛克威尔可能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响应小罗斯福总统1941年1月“国情咨文”演讲所绘的“四大自由”。当时二战正在欧洲如火如荼地展开,而美国民意反对参战的意愿很高(美国是在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后才参战的)。罗斯福藉着这次“国情咨文”希望唤起民众认识自由的重要,而不只是满足于舒适的生活。面对纳粹的极权统治,和其对全人类自由的威胁,他期望将来的世界是建立在人类四大自由的基础上。这四者是:“言论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可以说,他为了对抗纳粹的侵略,立下了道德的基础,而不只是诉诸于爱国心或者美国的利益

洛克威尔被这个演讲所深深地感动,他花了7个月的时间,专心画了这四幅画,画完后,人也瘦了15英磅!在1943年《周六晚报》逐期刊登以后,美国财政部把这套原画拿到16个城市去展览,并因此募集到1亿3千2百万元的战争公债。

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与美国宪法《人权法案》第一修正条款所列的: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出版自由、和平集会权利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这五点稍有些出入。这可能是因为罗斯福关心的是普世的基本需求,而不是美国的特殊国情。

《免于恐惧的自由》,1943

洛克威尔给《免于恐惧的自由》所选的题材很温馨,虽然这个自由所牵涉的课题很严肃,因为当时在纳粹德国生活下的人就没有这个自由权,犹太人正在集体被屠杀,日本在中国和亚洲也正在制造恐怖和屠杀。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夫妇,他们正照顾着两位孩子入睡,说不定母亲还刚刚给他们讲完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地上躺着的玩偶和楼梯间射进来柔和的灯光,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

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热爱洛克威尔的画,也是他原画的收藏家。他曾提到在《太阳帝国》这部电影里面,他不但借用了这幅画的情景,描述这个在战乱中住在上海的家庭,后来当这位小男孩被送到日本集中营里面的时候,皮箱里就带着这幅画的印刷版。虽然这个插曲在时间上不太准确,但却是意义重大。这位与父母冲散,被关在集中营里的孩子,拥有了一张能够给他安全感的图片。

《免于匮乏的自由》,1943

《免于匮乏的自由》用的是感恩节大餐的镜头。我想它对美国人的意义可能更为重大。

《宗教信仰的自由》,1943

《宗教信仰的自由》(又作《崇拜的自由》)是洛克威尔比较满意的两幅之一。画的上方还写着:“各人按照自己良心的选择”,这真是宗教自由一个贴切的表达。没有人(包括师长、官员和邻居)有资格告诉你如何去崇拜,到那里崇拜,或是崇拜谁,因为他们无法取代你的良心。

《言论自由》,1943

《言论自由》这幅画是四幅中最受重视的作品,也是洛克威尔本人最喜爱的一幅。它描绘在镇民大会中,一个原本内向的人站起来发表异议。众人虽然不见得同意他,但却尊重他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这是民主风度的表现之一。言论自由、表达自由与出版(新闻)自由常常被相提并论,它是尊重并保护公民的表现,让他们可以凭着良心发言。民主的可贵并非因为它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不应当是个由大多数民意作决定,而消灭异声的(专制)制度,正确的民主是尊重,甚至保护,少数人的权益的。

但是所有的权利都有其责任和限制(制衡)。例如,我不可以假藉言论自由去伤害、毁谤他人。这中间的尺度就是法律和政治的议题,是有其政治和社会条件的。一个政治制度在观念上如果不看重个人的价值,不以保护弱势族群为己任,它就不会重视言论自由。洛克威尔这幅画就暗示了,这种尊重是自明的,它正与基督教的教义相吻合,深植于美国人的心中。(这里有个小插曲,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右后方画家自己的部分面孔?)

但是,相对于执政者的观念,这些责任和限制还有另一个先决条件,那也就是约翰·亚当斯总统1798年所说:“我们的宪法是只为有宗教心和有道德心的民众所设立的。它不适合用于管理任何其他的人群。

我深深觉得这句话就是美国建国的关键点,有人说:“美国的宪法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我认为,那远不如这句话:“美国的宪法是为有宗教心和道德心的人所设立的”要来得准确和恰当。面对一批暴民或强盗,就是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济于事。

可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宗教心和道德心的下降,我们也看出“言论自由”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色情行业的泛滥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公然色情买卖受到法律禁止,但是各种渲染色情的娱乐方式和出版却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使得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受到残害,这难道是保护言论自由所必须付的代价?

又例如为了保护少数人的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社会上加强立法,制止“仇恨犯罪”(hatecrime)的发生(例如种族歧视、性向歧视、宗教歧视)。但是它也常常被用来保护另有企图的“活跃分子”,把道德议题转换为法律的问题,反而制止社会良心的发声。这难道是一个自由社会无法避免的“必须恶”(necessaryevil)吗?

又到了选举的时候,特殊利益集团、政党和候选人不择手段,造谣攻奸,扭曲丑化,完全失去了“言论自由”的原意,让人看到民主政治最丑恶的一面。这种行径,其实在美国开国先贤的政治斗争中就开始了。只不过是“于今为烈”罢了。

但是,如果我们拉长距离,知道无论如何立法,政治程序本来就不是完美的。如果把制度建立在这个认知上,如此来看,美国的经验或许反而说明了,表面的“和谐”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混乱中还能维持彼此尊重,还能够守法。

这表明,因为人类的堕落,民主与自由无法避免地会是乱糟糟的,也必定有其黑暗与不公的一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单用隐恶的方式维持表面的太平。其次,更是因为堕落和腐败不仅表现在民众的一边,也表现在执政的一边。因此一个由宪法保护,有制衡机制(checksand balances system)的民主和自由的制度,是在不完美的现实中最合理的管理方式。至于实行得是否完善,那就要靠人民的素质(文化、宗教、道德心)和政府的智慧来决定了。

我不知道洛克威尔作画的时候,或是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威尔·杜兰在那期《周六晚报》写相应文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些,但这却是我个人心里的感受。

说明:本文作于2010年,2012年被“以诺文化”收入《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6597.html

更多阅读

洛克王国 修理大考验 4399小游戏洛克王国

  看着大家的等级都比默默的高,默默心里真的很着急啊。【难道默默那么笨么 555~~】。于是默默决定了努力赚取学分。开始玩起了小游戏。慢慢的,默默发现修理大考验是一个不错的游戏。  修理大考验,顾名思义就是帮助爱因斯坦爷爷拼

美国插画大师诺曼·洛克威尔作品欣赏 诺曼洛克威尔

诺曼·洛克维尔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画家和插图画家。其作品横跨商业宣传和爱国宣传领域。 他从16岁起开始成为一个插图画家,直至82岁,曾被《纽约时报》誉为“ 本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洛克维尔笔下的人物,各个表情丰富,栩栩如生,不仅刻

夏洛克·福尔摩斯 神探夏洛克图片

百科名片福尔摩斯(影视形象)歇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又译作夏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个虚构的侦探人物,是由19世纪末的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塑造的一个才华横溢的侦探形象。福尔摩斯自己称自己是一名“咨询侦探”,也

股灾先生——伯南克与短暂的大萧条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股灾先生——伯南克与短暂的大萧条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地重演着一首老歌翻版的故事。1930年的世界性大萧条改变了当时许多家庭与许多人的命运与价值观。正是由于1930年的大萧条,为当时德国的极右翼力量上台提供了土壤。这一切一切的幕后

声明:《诺曼·洛克威尔的“大翻身” 诺曼包威尔》为网友黒涩兲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