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来自:网文

国姓,拼音:guó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国氏。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上卿国佐宾媚人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宾媚人,其先祖为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首领神箭后羿的臣下,即夏王朝少康执政时期的臣子宾圉(公元前1905~前1884年待考)。有穷氏为妘姓,是唐尧赐予的姓氏。

在少康结束了后羿与寒浞四十年左右的统治,并恢复了夏王朝姒姓政权后,其在位的二十一年期间(公元前1905~前1884年待考)间,任用当初后羿的旧臣、正直的宾圉为共工(掌管土地、营建、礼仪、德化、祭祀等,职比周王朝的司空)。

到了殷商时期,宾圉的后裔子孙在朝为“贞卜人”之官。近来考古发现,在出土的殷商中期商武丁时期(商高宗,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甲骨文中,有一位重要的贞卜史官,名为“宾”,在甲骨契刻卜辞上,都有“宾”的贞卜纪录以及签名。

“宾”,为当时“宾氏族”的首领,入为商武丁服务,担任重要的贞卜人职务,也就是史官,如同周王朝时期的国史、太史。当时的宾氏族有封地名“宾”(今山东宾州阳信一带),其首领的爵位就称作“子宾”。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到了春秋初期,宾圉的裔孙宾须无(宾胥无,公元前685~前641年待考)曾出任齐国大夫,主管军事,与国相管仲一起辅助齐桓公姜小白称霸中原。

宾须无下传至宾媚人,由于他擅长外交事务,在周定王姬瑜八年(鲁宣公姬馁十年,公元前599年),被鲁宣公聘请为上大夫。

周定王十八年(齐顷公姜无野九年,晋景公姬孺十年,公元前589年),宾媚人又出任齐国佐,为齐国上卿。当年农历6月17日,在齐、晋两国之间爆发的著名“鞍之战”(今山东济南西北部)中,齐顷公亲率的齐军战败,晋国中军元帅郤克率晋军紧紧追赶齐国军队,从丘舆(今山东费县)攻入齐国,并顺势攻打马陉(今山东益都)。

齐顷公无奈,只好派擅长外交的国佐宾媚人拿着从纪国(今山东寿光)夺来的甗、玉磬和土地作为礼物、退还侵占鲁、卫两国的土地以求和,并说道:“他们要是不同意的话,再怎样我们都奉陪。”

宾媚人带着礼物向晋国求和,晋军主帅郤克不同意,由于齐顷公的母亲当年曾笑话过郤克,于是郤克说:“必需用同叔的女儿来做人质,并将齐国封地内耕地的田陇全部改成东西走向。”

宾媚人地回答说:“同叔的女儿不是别的人,是我国君王齐顷公的母亲啊!如果从相等的地位来类比,那就也就是晋景公的母亲。你们此番前来是传达周定王的命令给诸侯,却又说必需将别人的母亲作为人质来表示信用,这是周王本来的命令吗?这简直就是不孝的命令啊。《诗经》上说:'孝子的孝心不会穷尽,它永远赐福给你等。’如果用不孝的王令号令诸侯,那不完全是成了不道德的一类啦吗?先朝的君王们在划分治理天下时,是按照各地土地的地貌来安排它们的功用的,所以《诗经》中说:'我的疆土我料理,或南北或东西走向那田地。’现今你们划分治理诸侯,却说全部要改成东西走向,只考虑你们兵车的便利,不顾土地的适宜,这不完全否定先朝君王的命令了吗?和先王相背,就是不义,那你凭什么做盟主啊?你们这个要求实在是错的啊!四个先王(禹、汤、文、武)之所以为王,是树立道德榜样成就共同的愿望啊;五位诸侯霸主之所以为霸主,是辛勤帮扶各诸侯来执行周王的命令;现今你们联合诸侯,是来实现你们没边的欲望。《诗经》上说:'施政美好,百福聚集。’你们的要求实在不美好,以此抛弃了百福,对其他诸侯有什么害处啊?如果你们不答应我们的求和,那么,我国君主派我来还另有交代:让我们收拾残兵,出来背对城池和你们决死一战。我们就是胜利了,也还是听从你们的指挥;更何况不胜的话,哪敢不唯命是听啊?”

郤克被宾媚人的义正词严所打动,便接受了齐国的求和。当年农历7月,晋、齐两国在爰娄(袁娄,今山东淄博临淄)媾和,齐国代表就是国佐宾媚人,签约屈从于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国佐不辱命”之典故的来源。

国姓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周简王姬夷十一年(齐灵公姜环八年,鲁成公姬黑肱十六年,晋厉公姬寿曼六年,卫献公姬衍二年,曹成公姬负刍三年,宋平公子成元年,邾定公曹貜且四十二年,公元前575年)农历3月,宾媚人再次代表齐国在戚地(今河南濮阳)与各诸侯国会盟,当时晋厉公还当场抓了曹成公归于京师。

周简王十二年(齐灵公九年,鲁成公十七年,晋厉公七年,邾定公四十三年,楚共王熊审十七年,郑成公姬睔十一年,公元前574年)的农历8月,宾媚人率齐军与鲁军、楚军、晋军、邾军联合,一起讨伐背盟的郑国。之后,宾媚人回国“作乱”,实际上是齐国国相晏弱嫌国佐权重,试图压制其势,逼得宾媚人不得不发抗,后晏弱与宾媚人订盟,平息了内乱。

到了周简王十三年(齐灵公九年,公元前573年),由名相晏弱献计,齐灵公在内宫假意召宾媚人商量国事,宾媚人一无戒心入朝,随即被齐灵公手下武士华免用戈杀死。

在春秋历史上,齐国晏弱、晏婴父子二人皆以计谋诛杀国之强臣而著名:晏弱以“诓谋之计”杀了上卿国佐宾媚人,晏婴以“二桃三士之计”杀了三位骁勇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强臣除尽,看似君主一时无忧,结果是令“世之才干之人,不复往齐”,晏婴逝世后齐国迅速羸弱,一蹶不振,不复为强,终以软弱态势退出诸侯角逐的春秋政治舞台。

一千五百三十四年后的宋朝,出现了与当年齐国惊人相似的政治格局: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宰相赵普建议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之计将众武将解权,形成了整个两宋时期“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致使两宋王朝军事积弱,最终被灭于社会制度落后的强悍游牧民族。

在宾媚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国佐”为姓氏者,省文简化为单姓国氏、佐氏,其中佐氏后又有简笔为左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妘姓国氏族人大多尊奉宾圉为血缘始祖,尊奉宾媚人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国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国史,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记载国史,分为五级,即: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各有司职。

大史,专门负责记载周王朝的国之大事,包括军王更迭、王族诸侯分封、官吏任免、疆界划分、战争过程、国典祭祀、天文地理等等。

小史,专门负责记录王朝内外诸多行政、教化、商贾、农耕、生产等庶务,兵负责管理典籍。

外史,主要是外交上的大小事务等。

御史,主要记载各代君王的生活起居、行事言论、为政处置等,后演变为谏官。

遣史,主要是由周王室指派在各诸侯国中的典史,也就是各诸侯国的国史。

在典籍《诗经·序》中记载:“国史明乎,得失之职。国史者,周官大史、小史、外史、御史之等是也。”在史籍《春秋·序》中也记载:“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之。”

在这些大史、小史、外史、御史、遣史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之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国氏、史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上卿国惠子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郑桓公姬友(公元前806~前771年在位)的第三子(一说族侄)名叫公子国,生有二子:长子名叫恩子、次子名叫惠子。

其二子惠子开始以父字为姓氏,称国惠子。周平王姬宜臼创建东周王朝执政时期(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任命国惠子赴齐国监国,在齐釐公(齐僖公)姜禄甫执政时期(公元前730~前698年),与姜太公的后裔姜傒(高傒)的榴孙(留孙、云孙、七世孙) 高张(高昭子)一起同为齐国上卿。

国惠子之子名叫国懿仲,高昭子之子名叫高虎,父子二人扶立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使其成就春秋霸业。其后世为齐国上卿,共执国政,与管仲同相赞襄。其后裔国归父、国佐、国夏、国书衣等等俱相齐国。

到了到了春秋晚期,齐国中以妫姓田氏家族为首的新兴势力迅速膨胀,开始以暴力手段对旧势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于是出现了数次大规模的激烈斗争。

到了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年(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姜杵臼逝世,国氏、高氏两大家族立齐景公之子姜荼为国君,是为齐晏孺子荼,由国书任国相。但在第二年,田桓子(田无宇)之子田乞就率兵攻入王宫,国书领兵抵抗,寡不敌众,战死于艾陵(今山东莱芜),势力庞大的田氏家族随后击溃了由国氏、高氏、弦氏、晏氏四大家族组成的联军,掌握了齐国大政。

国书之子国继贤、侄儿国继先二人在此事件之后,带领残余的国氏家族退出齐国的政治舞台,返还封地密邑(今山东高密)居住,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周元王姬仁(公元前475~前469年在位)怜其世代辅佐齐国,历有高功,在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4年)加封国继贤为“汶水忠齐都大王”,谥号子祯大夫,加封节义晏夫人,拨良田五百亩自食终养。

在国惠子的后裔子孙中,世代称国氏至今,史称国氏正宗。

一部分姬姓国氏族人尊奉国惠子为得姓始祖。

近有人指认齐国国氏家族源出姜姓,包括一些古籍中也有如此记载。理由是国氏为齐国世家豪族,而西周至春秋末期以前齐国一直为姜姓国。

这种推论方法恐怕有错误,值得商榷。

实际上,该支国氏源出姬姓。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封同母之弟姬叔明采食于郑地,建郑国,称郑明公。后来,周宣王姬静谕诏族弟郑桓公姬友的第三子公子国之次子公孙惠子以国为氏,食于密邑,史称国惠子。

而齐国的国氏家族,就是国惠子奉命赴齐国担任上大夫后繁衍发展所形成的。因此,不能因为国氏在姜姓齐国发展为望族,就认为其是出自姜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之孙公孙侨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姬子蘭(公元前627~前606年在位)的第三子叫公子发,字子国。公子发的儿子叫侨,他以父字为姓氏,称国侨,公元前584~前522年待考,字子产,亦字志始、子美,号奉谕。由于国侨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所以又称公孙侨,曾在郑国为执政上卿三十多年,食邑就在密邑(今河南新密),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国侨在郑简公姬嘉执政时期(公元前565~前530年),率军平定了司氏、堵氏等家族攻杀子驷之乱,后为执政上卿。国侨执政时期积极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发展农业生产;而且他还规定了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等措施。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崭新的政局。

国侨是一个刚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为了保持贵族的某些特权,他不但不公开反对周礼,反而赞美它,甚至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国侨正式执政后,却推行了一系列违反周礼而有利于封建化的改革,在个别问题甚至带有比较激进的法家色彩。因此,他的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征。

国侨在中国历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是具体法律条文的明确化。

周景王姬贵九年(郑简公三十年,公元前536年),国侨“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在统治人民的政策上,他明确提出了“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行政主张,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后来的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宽服民”,而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猛服民”。因此,孔子雅价国侨“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称赞其为“古之遗爱”。

国侨的后裔子孙,世代称国氏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国氏,亦史称国氏正宗。

一部分姬姓国氏族人尊奉国侨(公孙侨)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国尉,是战国时期秦国、赵国设置的武将官位,是统领一千步兵的将领,职位低于将军,相当于今天军制中的团级军官,处级干部。

在史籍《商君书·境内篇》中记载:“国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该官职在秦、汉之际发展为“太尉”,到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干脆晋扩其为大司马,成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三公之一。

在国尉、太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国氏、尉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国大夫,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

国大夫,是战国时期魏国设置的官爵,实际上非指具体官职,而是封赏有功之臣的一种爵位,为高爵。

在典籍《韩非子·内储说》中记载:“明日攻亭,能有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这种爵位一直沿用至汉朝初期,如在《汉书·樊哙传》中就记载:“赐爵国大夫。”

在国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国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晋朝时期官吏国公,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

国公,是晋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爵。晋朝时期,设置了五等爵位,即国公、郡公、县公、乡公、亭公,国公位位列第一的爵位,地位在郡公之上,郡王之下。该爵位一直沿用至清朝时期。

在历朝历代的国公们之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国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晋朝时期官吏国子祭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国子祭酒,是晋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分为两种级别:一种是培养王族公卿的子弟的机构,称国学;一种是培养大臣们的子弟的机构,称太学。两种机构皆归属于国子寺统辖,其最高司职长官就称作“国子寺祭酒”,简称国子祭酒、祭酒。

在国子祭酒的属下,有国子司业、国子直讲、国子监丞,国子丞史等一系列官吏。到了隋、唐时期,将国子寺更改为“国子监”,此后历朝历代皆沿袭设置。

在国子祭酒、国子司业、国子直讲、国子监丞,国子丞史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国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九个渊源:源于靺鞨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大臣国氏家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高丽王朝学者金富轼在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五年(高丽仁宗王楷二十三年,公元1145年)所撰朝鲜史籍《三国史记》中的记载,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古邑娄族(原肃慎族)的一个分支扶余族(濊貊族)酋王尉仇台属下的族人朱蒙,因受族人迫害,仓惶离开妻子礼氏和儿子高类利,逃离扶余国(今吉林扶余)到达卒本扶余一带(今辽宁浑江),后与当地桂娄部首领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结婚,并以桂娄部为核心创立了高句丽国,成为高句丽国的开国君主东明圣王。

当朱蒙在扶余国的儿子高类利后来到达高句丽国后,朱蒙大喜,立其为王储,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与召西奴所生的两个儿子沸流和温祚意识到将来琉璃王继位后,他们在高句丽国将无法立足。因此两兄弟决定离开高句丽国并与一批追随者一起向东南迁徙。

到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朱蒙的儿子温祚王(公元前18~公元29年在位)带领一批高句丽国人南下到汉江盆地建立起百济国。温祚在慰礼城(今韩国牙山)建城,并立国号为“十济”。但其兄长沸流认为临海而居更好,于是到弥邹忽建城(今韩国仁川广域)。由于弥邹忽的盐水和沼泽使大多数人难以忍受,而慰礼城的百姓却繁荣地生活,大家都想去慰礼城,于是沸流前往慰礼城,并要弟弟温祚将十济国王位让给自己。温祚不同意,沸流便对温祚开战,但很快就败给了温祚。沸流羞愧自杀,弥邹忽的百姓迁到慰礼城,温祚接纳了他们,并由此改国号为“百济”,并封以八个亲信氏族为世袭国姓大臣,分别为:国氏、沙氏、刕氏、燕氏、解氏、真氏(贞氏)、木氏、福氏(一说苗氏)。

居于慰礼城的百济国由于当时被马韩部落所包围,所以经常受到马韩民族的侵扰。因此,百济国不断在汉江两岸迁移都城,至今,韩国首都首尔在汉江两岸仍然留有北汉山城及梦村土城的遗址。当时,他们称呼今日的首尔两岸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这个名称。

王莽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前后,逐渐强大起来的百济国并吞了马韩诸部(今韩国西半部)。到了曹魏明帝曹睿青龙二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七年(百济国古尔王扶余句义元~五十二年,公元234~286年),百济国基本上巩固了国家的制度。

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十年(百济古尔王十五年,公元249年),百济国向东扩展到洛东江流域与伽倻相邻,到东晋成帝司马衍太和二年(百济国古尔王三十三年,公元367年),百济国第一次向倭奴国派出外交使团。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二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三年(百济国近仇首王扶余须元年,公元375年),百济国通过与高句丽国的战争向北扩展了疆土,同时向南消灭了残存的马韩部落。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国到达其鼎盛时期,其疆土涵括了除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今西北韩地区。

早在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百济国近肖古王扶余速古二十五年,公元371年),百济国曾于平壤地区打败了高句丽国,并杀死了高句丽国故国原太王。这个时期,百济国积极地吸取先进的中国文化和技术。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九年(百济国枕流王元年,公元384年),佛教成为了百济国的国教。与此同时,百济国也发展成为海上强国,并与倭奴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中国的汉字、佛教、制陶技术和其它文化在这一时期从百济国传入倭奴国。

公元五世纪,高句丽国开始南扩。在高句丽国的军事威胁下,百济国开始丧失北方土地。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元徽三年(百济国文周王扶余旺元年,公元475年),高句丽国攻下今首尔。

在南朝宋元徽三年~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同四年(百济国文周王元年~百济国圣明王扶余明秾十五年,公元475~538年),百济国被迫迁都于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熊津位于山区,因此可以有效防卫北部来自高句丽国的袭击。不过这也切断了百济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由于熊津离新罗国更近些,因此高句丽国的威胁使得百济国与新罗国建立起了军事上的联盟。

南朝梁大同四年(百济国圣明王十五年,公元538年),百济国圣王移都泗沘(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并重新巩固了皇权,并从那时起改国号为南扶余。随着佛教在百济国的发展,百济国文化在泗沘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北部高句丽国和东边新罗国的威胁,百济国圣王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关系。由于新国都位于锦江沿岸,这位百济国与中国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公元六~七世纪,百济国与中国的贸易和外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公元七世纪,随着新罗国的影响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部的增长,百济国开始衰落。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百济国义慈王扶余惠十四年,公元655年),因高丽国联合百济国、靺鞨国联军入侵新罗国,新罗国王金春秋遣使向唐高宗求救。

唐高宗派遣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出击高句丽国;唐显庆三年(百济义慈王十七年,公元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丽国赤烽镇(今辽宁海城),斩首三千级;唐显庆四年(百济义慈王十八年,公元659年),唐朝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华表山)大败高句丽军,之后在唐显庆五年(百济义慈王十九年,公元660年)农历7月,苏定方率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城)由海路出发进军百济国,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则率军五万与唐军会师,唐新联军随即发动了对百济国的攻击,很快即包围了泗沘城,义慈王率残部败退至熊津城,后无力再战,遂投降,一批百济国贵族则纷纷逃往倭奴国。

唐王朝政府拆分了百济国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鎭泗沘城,苏定方则将义慈王、太子扶余孝、王子扶余隆,以及大臣、将领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两千余人等皆掳至唐朝陪都洛阳,后义慈王病死在洛阳,赐谥号为“绍”,葬于北邙山。

百济国被灭后,百济国的遗贵们曾试图复辟重建百济国。原百济国王族家将鬼室福信拥立在倭奴国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倭奴国求助,扶余丰随即携五千倭军从倭奴国潜回故百济国。唐龙朔三年(百济残余扶余丰三年,公元663年),百济残余势力和倭奴国的联军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一带海面,与唐朝和新罗国的联军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经过四次大小战役,倭奴国海军惨败,全军覆没。扶余丰原先在岸边驻守接应倭军,见倭军失败后,乘乱弃城逃亡高句丽国,驻守在白江河口上游周留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扶余胜忠等率军投降,百济国就此彻底灭亡。

在苏定方解押回国的义慈王等一批文臣武将以及数十万百姓,后皆被唐朝政府分迁中原各州府留居,逐渐融入汉族,其中即有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洛国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宋朝时期红袄军将领国用安,属于以帝王赐名改姓为氏。

国用安,公元?~1235年待考,本名咬儿,无姓,淄州人(今山东淄博淄川镇)。

宋、金时期的公元十三世纪初,金国辖地在南宋、蒙古的打击下日削,女真贵族和各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也日益严重,因此激起中国北方山东、河北地区农民纷起反抗。当时较大的起义军,在山东益都有杨安儿,在山东潍坊有李全,在沂蒙山区有刘二祖,在河北则有周元儿等等。由于起义军皆身穿红袄为标记,因此史称红袄军。

咬儿加入了李全领导的潍州红袄军,取名安用,后随李全归降南宋王朝。宋理宗赵昀绍定绍定元年(大蒙古国也客那颜汗孛尔只斤·拖雷监国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李全逝世,安用尊奉李全之妻杨妙真为主,率部下一同转降蒙古,被也客那颜汗授为都元帅,行山东路尚书省事。

宋绍定五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四年,金哀宗完颜·宁甲速即完颜·守绪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安用杀了蒙古阿术鲁部将领张进、杨妙真部海州元帅田福,之后降归金国,金哀宗还特封其为兖王,赐号“英烈戡难保节忠臣”,并赐女真姓完颜氏,附属籍,改名“国用安”,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帅、京东山东等路行尚书省事,同时还赐金镀银印、驼纽金印、金虎符、世袭千户宣命、敕样、牌样、御画体宣、空头河朔山东赦文,便宜从事等等。

然而,金国不给这位都元帅完颜·国用安所部任何军粮,完颜·国用安遂向南宋王朝乞求粮食,宋理宗许之,他即改从宋朝衣冠,并私下与南宋王朝往来。然而很快粮食告罄,由于乏食,军队将士和辖地民众多逃离而去,完颜·国用安乃命萧均以严刑禁亡者,血流满道。后蒙古东平万户乌延·查剌率蒙古大军至涟水(今江苏淮阴涟水),完颜·国用安又投靠了乌延·查剌。后乌延·查剌率军渡过涟水,直趋金哀宗率残余势力据守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完颜·国用安又以诡计回到涟水,复叛归于宋朝,被宋理宗重新任命为浙东总管、忠州团练使,隶淮阃,其后去“完颜”姓氏,单称“国用安”。

到了南宋端平二年(大蒙古汗国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七年,公元1235年)农历1月,蒙古与南宋撕破脸皮,乌延·查剌率蒙古军包围了沛郡(今江苏沛县、徐州一带)的宋军,国用安率部下前往救之,结果大败退走徐州。乌延·查剌移兵再攻徐州,城破,国用安投水自尽。

乌延·查剌怒气未消,下令将国用安的尸体捞起,剥了其脸皮系在马尾上。在蒙古军中的原来被国用安所杀杨妙真部海州元帅田福之族人,将其肉分食而尽。

在国用安的后裔子孙及其族人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国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苏北国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郭啰氏,亦称国罗氏、古论氏,满语为Gulo Hala,汉义“国、部落”,世居长白山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曾在明朝初期一度冠汉姓为李氏,后多改冠汉姓为国氏。

⑵、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orolo Hala,汉义“钩”、“躬身”或“放纵”,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国氏、郭氏、高氏、杨氏、达氏、常氏等,人丁兴旺,族群庞大。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出自社会孤、散、残、弃儿童,属于因故冠姓为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积极收救社会上的孤、散、残、弃儿童,由各地民政福利院予以抚养、教育,并一致以“国”、“党”命其姓氏,其意是让这些孩子长大后,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们的真切关爱。

一直到2006年春节前,全国已经约有九万余孤、散、残、弃儿童分别冠以国氏、党氏,长大成人后分布在全国各地。这种姓氏,本书实在难以将其归属为何种血缘姓源,只能说源出人民政府之爱,因故冠姓为氏。

从2006年4月开始,由辽宁省大连市福利院肇始,以个性化、家庭化、人性化为出发点,开始率先以百家姓为孩子们冠姓,这是十分好的一种现象。

但是,目前有一些“媒体”假借“人权”将“国”、“党”二氏指责为“标签化”,这显然是一种的别有用心,要么就是极端教条主义观念,实为一种非常卑鄙的行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在国、党、民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没有以任何方式嘲弄或教唆别人忘本的权利。

忘本者,天谴之,地厌之,人唾之,史篾之!

得姓始祖:宾圉、宾媚人、国惠子(公子国)、国侨(公孙侨)、国用安(咬儿、安用、完颜·国用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二、迁徙分布

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中因官为氏者远比血缘世系者为多,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五十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则排序为第三百五十四位门阀,族人多以下邳、洛阳、辽东为郡望。

《广韵》一书中引用《姓苑》上的说法,认为国姓是姜太公的后代。《姓氏考略》上也有同样的说法。

而《元和姓纂》一书中则另辟新论,认为,郑穆公子发(字子国),他的后人以王字为氏,亦称为国氏。

此外《姓氏考略》上还提及,又卫与百济大臣八姓都有国氏。

由此可见,国氏姓源复杂,目前中国人中姓国的人家要想找到自己属于那个支流,困难很大。

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松原市、白城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双城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绥棱县,辽宁省的大连市、抚顺市、铁岭市西丰县、营口市、丹东市、朝阳市,陕西省的渭南市华阴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深泽县、保定市、沧州市黄骅市、唐山市玉田县、承德市、邯郸市馆陶县、衡水市武邑县,山东省的济南市长清县、潍坊市诸城县、菏泽市曹县、泰安市、聊城市阳谷县、烟台市栖霞县、莱州市、青岛市、淄博市博山区、临沂市沂水县、济宁市嘉祥县、潍坊市滨海市、诸城市、寿光县、滨州市,河南省的郑州市、驻马店市汝南县,安徽省的亳州市、安庆市、滁州市定远县,浙江省的宁波市宁海县,贵州省的贵阳市,北京市延庆县,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有国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金国时期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到了明朝时期,下邳郡被废黜不再。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河南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亦称睢宁堂、邳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恭俭堂:三国时期魏国有国渊,自幼随大儒郑玄读书,郑玄夸他是"国器"(意思是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武帝时辟为司空掾,累迁太仆。恭俭自守,不骄不奢。国氏因以“恭俭”为堂号。

四、家谱文献:

山东淄博国氏三支(四支)谱两卷,(民国)国华宗等监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旧塔镇东万山村国际逊处。注:始祖为[周]国侨,始迁祖为[明]国继民,后裔分迁山东青州、寿光、山西永济、陕西富平,辽宁沈阳等地。

山东淄博、山东嘉祥国氏族谱二卷,(现代)国庆岭等重修,1991年手写复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图书馆。注:始祖为[周]国侨,始迁祖为[明] 国有仁,后裔分居山东淄博周村区东衣村、博山区东万山村等地。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旧塔镇东万山村国际逊处。

山东泰安国氏族谱,(现代)国云印等主编,1992年手抄本三册。注:始祖为[明]国桥,始迁祖为国有仁。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泰安市国才清处。

五、字辈排行:

山东栖霞国氏字辈:“风连□世伦振成清”。

山东嘉祥国氏字辈:

一支:“尚守举清庆红林宪”;

二支:“敬怀青(占)庆洪林宪福善乃荣昌”。

山东泰安国氏字辈:“立殿际显烈怀善乃荣昌”。

吉林白城国氏字辈:“善德文梦献”。

辽宁铁岭国氏字辈:“久广成贤世”。

辽宁西丰、内蒙古满洲里国氏字辈:“文昌士功(发思财君坤)文义有云”。

六、【国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望出下邳;源自国哀。——全联典指国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礼成以敏;遗爱难忘。——上联典指周代齐国大夫国庄子,曾受聘于鲁,成礼又加之以敏。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国侨,字子产,即公孙侨。郑简公时,率军平定司氏、堵氏等族攻杀子驷之乱,后执政,实行改革,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发展农业生产。又创立按丘征赋的制度,把刑书(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孔子曾称他为“古之遗爱”。

礼成以敏;博物能仁。——同上。

〖六言通用联〗

子尼荣擢太仆;国柱耀居总兵。——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太仆国渊,字子尼,盖县人。幼求学于郑玄,博学强记,郑玄称之为“国器”。武帝时官司空掾,大兴屯田事,官至太仆,以恭俭著称。下联典指清代楚雄镇总兵国柱,满洲镇黄旗人。雍正间袭一等子。乾隆间擢前锋侍卫。因功升马兰镇总兵。从征缅甸,调楚镇总兵,卒于军。

济刚柔而布政;勤学问以传经。——上联典指春秋大夫国子产,秉国政四十余年,临终语子太叔曰:“吾死,汝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下联典指三国魏国渊,求学于郑玄,博闻强记,郑玄称之为“国器”。

〖七言通用联〗

国士无双才难得;哀兵必胜勇有余。——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典国姓始祖“国哀”二字的嵌字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国器光前,世卿裕后;遗爱著美,博物流芳。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大夫国侨,“国侨”,即公孙侨,字子产,柄国四十余年。孔子曾称赞他是“古之遗爱也。”

七、历史名人

国 侨:(公元前?~前522年),亦称公孙侨,字子产;郑州新郑人(今河南新郑)。著名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政治家。

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国侨是郑穆公之孙。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其父公子发率军攻蔡,大胜,郑人皆喜。国侨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

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国侨沉着机智,布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了变乱。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国侨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

郑简公十二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国侨得立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郑简公十八年,他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也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国侨以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次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国侨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国侨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国侨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

对于晋、楚两霸,国侨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他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却又承认贵族横死能为厉鬼,而要将其子孙立为大夫加以安抚。他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是守旧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却又“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执行严格统制人民的“猛政”,创立加重剥削的“田洫”、“丘赋”等新制以“救世”。这说明子产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

国侨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就是说,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

国侨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国侨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孔子曾称赞国侨是“古之遗爱也”。

国 渊:(生卒年待考),魏国人,后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大臣。

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大批农民脱离土地,流落四方,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粮食极端匮乏。

曹操根据谋士们的建议实行屯田制度。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是由驻军一面戍守,一面种地;民屯则是由政府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垦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可以不服徭役。他们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即用官牛耕种的,收获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对分)。

国渊忠于职守,勤政爱民,认真贯彻执行屯田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好的恢复。官升太仆。

国渊在任职魏郡太守期间,有一个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曹操听了十分恼火,命令国渊查办。

匿名信里有多处引用后汉书张衡《二京赋》中的语句。国渊请求曹操准许他留下匿名信原件,但却秘而不宣。一天,他对功曹说:“魏郡是个大郡,而且是京城所在地,但学识广博的人却很少,可选派聪明颖懵的年轻人外出受业。”于是,功曹选出三个年轻人。在去受业之前,国渊接见了他们,并对他们说:“你们要努力学习未知的东西。《二京赋》是一部囊括一切知识的书,一向为世人所忽略,能讲授这部书的人很少。要找到这样的人,向他学习。”接着又把自己的意图秘密告诉了他们。

十天之后,经多方查询,找到了一个能够讲授《二京赋》的人。三个年轻人便前往学习。护送他们的官员顺便请此人代写了一封书信。国渊拿这封信与匿名信比较,笔迹完全相同。于是将他逮捕,经过审讯,搞清了全部案情。

侦破这起案件,就是要查出写匿名信者,即作案人。匿名信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多处引用了张衡名作中的语句。这既是侦查此案的关键,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线索。国渊的思维活动可总结如下:

《二京赋》是一部囊括许多知识的书,很少有人能讲授这部书,而匿名信又多处引用该书的语句,也就是说:“只有具有较渊博知识的人,才能写出这封匿名信。”这样,就大大缩小侦查的范围;如果某知识渊博的人的笔迹与匿名信的笔迹完全一致,那么匿名信就是该人所写。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现在将能够讲授《二京赋》人的“信”与“匿名信”进行对比,笔迹完全一致。可见,两封信出自一人手笔。写匿名信的(作案者)就是此人。

国 柱:(生卒年待考),满族,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楚雄镇总兵。

清雍正年间袭一等子爵。清乾隆年间出任前锋侍卫,因功升马兰镇总兵。后从征缅甸,调任楚雄镇总兵。

国林之:(公元1915~1992年),河北武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国林之出生在武邑县赵桥镇赵桥村一个大地主家庭,其父亲国长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开明人士。

国林之幼年正值社会混乱,土匪横行,歹徒到处绑架、抢夺钱财,民不聊生。在社会环境的感染和父亲的熏陶下,幼小的国林之就产生了安民报国的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学时期的国林之面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深恶痛绝,一面攻读文化知识,一面认真学习马列等进步书籍。

1934年,国林之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民国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祖国的大好河山沦入日寇之手,广大的爱国学子积极地投身到救国的运动中,国林之联合进步青年李松宵、国伯刚、李致远等组织发起了“武邑县旅平同学会”,并肩负起会刊《纯泉》的编写工作,这一刊物振奋了全县的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有力地打击和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反动和黑暗。他还积极参加了北平“一二九运动”、“一二一六运动”和“南下扩大宣传团”等活动,赢得了广大爱国学子的信赖。

1937年,国林之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教员、政治处股长、抗大六分校主任教员、宣传科副科长。

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国林之任中共冀东第十五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兴隆县委书记、中共冀东第十七地委秘书长、华北军区第三纵队独立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五军第一九四师副政委。参加了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六十五军第一九四师政委。1951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五军第一九四师政委。回国后,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干部部部长、驻越南军事顾问团政治组长、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北省军区副政委。

国林之将军晚年,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他一生光明磊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1992年生病住院后,他始终坚持看书、看报、听报,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以一个彻底唯物主义的胸怀嘱告亲人后事从简:“不发讣告,不开告别会,不留骨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五军第一九四师政治委员,西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国敏元:(公元1944~今),女;北京人。著名中医专家、营养减肥专家。

国敏元的母亲是一位从京缄百年老字号名药店家族走出来的大家闺秀,外公、舅舅,表舅名下,都有着颇有名望的药堂、店铺。因此,国敏元得以在这里自由出入,从小接受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熏陶,不知不觉,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没想到几十年后,这颗种子竟在她身上大放异彩,圆了一个崭新的东方减肥模式的梦想。

国敏元十一岁那年,母亲得了一场重病,特意请留洋学医的姑父前来诊治。母亲需每天注射,而姑父又太忙,这注射的事自然落到了国敏元身上。谁知,这聪慧的小姑娘竟无师自通,拿着那粗大的针管毫不胆怯,初试身手就显得那样沉稳老练,深得姑父、家人的夸赞。此后,国敏元就成了家中的小护士,帮大人看病,服药,注射,且乐此不疲,样样干得蛮在行。

国敏元一天天长大,少女的梦愈发绚丽多姿,但她始终抱着一个最大的梦想:当一名共和国的白衣天使。身为电机工程师的父亲一生务实,他对儿女并不苛求,只要求他们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母亲却不赞成女儿学医,她偏执地认定:国敏元个性温厚和缓,不适宜与刀,剪和血淋淋的现实打交道。一向听话的女儿随了母亲的愿,从北京女十二中毕业后即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也一度编织过将来做一个米丘林式科学家的梦。

大学时代的国敏元朝气勃勃,不仅功课门门优秀,还运用已学的知识搞了些科研项目。当市政府和主管教育的领导到学校现场观摩她的科研成果时,国敏元颇感自豪。不久,班里的同学又发现,国敏元干什么都挺“神”的,军事训练中学习跳伞,不多久她就达到了教练水平;学驾驶摩托车,技术很快就超过了男同学。

大三那年,由于国民经济发生了困难,学习劳动又异常紧张,营养跟不上,国敏元和一些同学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脖子肿起来老高,不得已住进了医院。当时医院里药品欠缺,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大夫们自然想到了古老的针灸术。国敏元见医生们忙不过来,就主动提出要帮忙。医生用疑惑的目光看了她捻针的架式,倒也蛮“专业”的,就顾不得是否符合规章,匆匆让她上阵了。不几天,病员们反映,这小大夫扎得针感很好,一点不亚于那些穿白大褂的。以至一个月后,国敏元要出院时,医生和病员们都对这位既勤快又利索的“编外针灸师”恋恋不舍了。

大学毕业后,国敏元被分配到北京门头沟区农业局,在燕山脚下开始了她从事果树改良的农艺技术员生涯。不久,文化大革命降临,正常的工作秩序完全被打乱,国敏元对无休止的大字报、大辩论和武斗毫无兴趣,干脆躲进小巢,重温那令人眷恋的少女之梦。那个年代,知识极度贬值。国敏无用很便宜的价钱就从书店里抱回了大批中医药书。虽说当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她啃读起那一本本医书来,依然如痴如迷。以至几岁的儿子也“熟读”了妈妈的彩色《舌苔图谱》,一有客人来,便拉着客人说:伸出你的舌头来看看,苔腻而黄……

靠着刻苦勤奋,灵气和悟性,加之几位名医的指点,国敏元的医道日渐深厚。一出道便身手不凡,使几个婚后多年不孕的妇女都抱上了胖娃娃。

女儿上小学那年,一天,她突然告诉妈妈:黑板上的字全是模糊的。经测视,女儿的视力一下下降到0.2。国敏元拿出小小银针,精心为女儿扎治了一个星期,女儿的视力便恢复到了1.2,又巩固了一个月,女儿的眼睛就明亮如初了。消息不胫而走,女儿班上的几个“小近视眼”的家长纷纷前来求治,一时间,国敏元的家变成了十分热闹的小诊所。更为奇特的是,几年以后,女儿去河南参加一个天文学夏令营时,竟用肉眼观测到了一颗常人难以看见的星星。她根据观测画出的星象图谱,与资料记载的图谱完全吻合。更未料想到,这件事在欧洲天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据西方天文史料记载,这颗星是荷兰人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观测发现的,而对千年以前中国古代天象书中这颗星的肉眼观测记录不予以承认。现在中国一名小学生的肉眼观察实录,恰恰推翻了西方的片面决断,重新肯定了中国人对这颗星的首次发现权。国际天文学会组织为此专门邀请这名中国小学生去欧洲访问旅行。老师和同学都赞叹她有一双神奇的好眼睛,其实,更要赞叹的是她身后有一位温柔聪慧的母亲。

二十世纪年代的第二个春天,已过不惑之年的国敏元调入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去开拓一片充满希望的处女地。她搞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银耳和金针菇的培植开发。不久,她的研究成果在北京食用菌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示,不仅博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还引起了一位中南海警卫团领导的关注。这位领导专门拜访了国敏元,并聘请她为中南海的高级营养顾问。

说起来,国敏元与中南海早有缘分。五十年代曾与周恩来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又与邓颖超在重庆一起领导过妇女救亡运动的姑姑,就几次带着她去中南海看望总理夫妇。记得有一次在西花厅的海棠树下,她和姑姑与总理、邓妈妈一起合完影,总理拍着她的肩膀问:“小鬼,长大想做什么?”国敏元应声答道:“学医,当一名医生。”而今,她虽未兑现对周总理的承诺,但她又走进了中南海。国敏元进入中南海后,不仅根据领导人不同的身体状况调配出了多种营养配餐和食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向中南海的厨师们传授营养学知识。同时,她又亲自指导警卫团的战士们培育出大面积的天然保健品:那散发着清香的鲜银耳像一片盛开的雪莲,一束束金针菇鲜嫩秀丽,毛绒绒的猴头菇可爱诱人,谁见了都欢喜。

这期间,国敏元又拿出自己精心研制了几年的菊花、芦荟饮料配方,用北京玉泉山的矿泉水,调制出一种口味纯正的天然保健饮料。这种饮料很快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国宴餐桌。不久,她又受聘出任人民大会堂营养师,指导国宴的面点、菜肴营养成分的合理调配,成为国家一流的营养保健专家。国敏元出色的工作实绩引来了八方赞誉,一些医院的减肥门诊和社会上的减肥健身班纷纷慕名请她为肥胖患者们配制具有减肥效应的营养配餐。不久,一些患者反馈给了她可喜的信息——食用了她提供的营养配餐,不仅快速减了肥,而且由肥胖引起的高血压、便秘、糖尿病等症状也明显减轻了。

欣喜之后是更加冷静的思考。国敏元感到,偶然的成功未免显得过于肤浅,如按这样的配方生产出减肥食品无疑等于敷衍民众。没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没有大量的综合分析研究的成果,就像沙滩上的建筑,是不会稳固长久的。与此同时,一个新的科研计划在她脑海里铺陈开采。

从二十一世纪初以来,肥胖以及肥胖带来的并发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全世界关注的课题。1993年春天,美国路易斯·哈里斯测验所对西方国家肥胖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抽样调喳,发现美国人身体超重的占66%,德国高踞世界榜首,身体超盒者达75%,接下来依次是意大利、加拿大、法国、英国、俄罗斯,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大胖子更是比比皆是。正迈着稳健步履奔向小康社会,的中国,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肥胖者增多也成为一种趋势。据联合国卫生组织官员披露,地球上每死亡四个人,就有一个是由肥胖诱发的病因所致,其死亡数字已远远超越崩症,艾滋病之上。

国敏元深深地同情和理解那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她以医生的职责竭尽全力解除患者疾苦的职业精神,以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以东方女性的一颗温柔聪慧之心,开始了扎扎实实的探索之路。当国敏元下气力将前人,特别是西方的减肥理论和实践认真梳理之后,她开始对一些减肥研究权威的理论基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肥胖之症果真是营养过剩造成的吗?

国敏元研究发现,许多肥胖者都伴有严重的内分泌失调,他们进食后,体内不能合理调节,使营养吸收失去平衡,以至造成一方面营养缺欠,一方面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她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肥胖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恰恰是人体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的严重营养不良。国敏元终于闯过了“肥胖’营养过剩说”的怪圈,在世界减肥领域独树起二面东方之旗。

中医关于“肥症”的直接论说虽不多见,但国敏元对古老医学博大精深的机理和原则,辩证灵活的施治方法融汇贯通,却从中得到了根本的启示。她的选择是按照中医扶正祛邪的原理,以补虚来治本。确定了补法减肥的新视角。于是,她提出了世界首创的全营养减肥的新概念,即对人体内分泌功能进行全面的调整,通过全营养使人体生理建立一种新的平衡,达到既减肥又健康的目的。

从一种减肥新观念的确立,到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肥新食品的诞生,还有一段艰辛的路。横在国敏元面前的又一座高山,就是如何在多如繁星的医食兼用的物品中,筛选出含营养成分最丰富的纯天然珍品。这如同一个浩大的排列组合工程。要将选用的每一样物品的产地,各种营养成分比、微量元素含量等数据一一作出统计,找出最佳组合,如有一点儿需改进变更,整个配方的几十种原料又得打乱重新排列。这对于年近五十岁,肩负工作、科研和家庭三副重担的国敏元来说,显得过于沉重了。但她那个温馨、和谐,充满民主和知识氛围的家庭,在关键时刻给她帮了大忙。

在某大学专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丈夫,帮她上机检索资料,搞配方排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学医的女儿和理工科大学毕业的儿子,有空就帮她整理翻译些中外文资料。当她劳累,心绪不佳时,一对儿女还千方百计地安慰她。国敏元更是全身心地沉浸在“全营养减肥”的天地里。除了平日泡图书馆、实验室外,节假日也全部搭上了。一大早起来,就在家里搬瓶倒罐,摆开了阵势,把各种原料碾碎、熬烂,反复配比、调兑,直到调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来。国敏元说:我做事喜欢一鼓作气,不弄出个结果是不会罢手的。当笔者问她“国氏全营养素”的成方曾经进行过多少试验,国教授笑笑说:“比较大的改进试验大约有十多回,小的那就不计其数了。有时一个星期天下来就得改七八次。”

有了配方,还得请肥胖患者们食用,随之进行追踪调查。国敏元和几家医院的减肥门诊挂钩,每天不辞辛苦为这里的患者测量体重、腹围,血压,胆固醇等减肥指标。几年下来,她积累了上千例追踪调查档案,为产品的不断改进完善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科学依据。当产品推进到加工试制阶段时,经费又成了当务之急。她一面寻找合适的生产厂家,一面四方筹措资金,并向海外的亲友伸出了求援之手。好在海外亲友非常理解她的事业,纷纷解囊相助,不久便筹集了近十万元,为她解了燃眉.之需。

经历了一千五百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国敏元终于走上了属于她的成功殿堂。

1992年夏天,北京香格里拉饭店辉煌的大厅内,一个别开生面的鉴定会正在进行。前国家卫生部长钱信忠,轻工业部科技发展司副司长徐蓓蕾、亚洲营养学会理事沈治平、著名养生学家金世元等国家一流医学、食品专家五十多人汇集一堂,为国敏元教授发明的特效减肥食品“国氏全营养素”进行科学鉴定。会议由上午9:00~2:00,对专家们以近乎挑剔的眼光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国敏元都做了科学,准确的答辩。最后,中国营养食品专家们审评断言:国敏元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氏减肥理论,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次世纪性突破,必将给人类的减肥事业带来一场革命。轻工业部食品司司长郑重向全场宣布:“国氏全营养素”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全场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仅过了一个秋冬,由国敏元监制的“国氏全营养素”即在北京市场上登台露面。短短几个月时间,它便以神奇安全无副作用的减肥效果和持久超凡的魔力;从众多减肥食品中脱颖而出,刮起了一股势头强劲的“国氏”旋风。

国敏元说:“全营养素”系纯天然优质珍品构成,据测算,每日服用九十克,它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七个鸡蛋或一公斤牛奶,钙的含量则相当于八公斤牛肉,维生素A超过了四公斤半胡萝卜中的含量,而各种微量元素等人体所需的生命之盐,成分之多,含量之广是其它减肥食品难以媲美的。它是数十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源的高度浓缩。正是这种少而精和医食兼用的特点,顺应了国际医学界探寻多年的食品减肥又治病的新趋向。它既能向人体提供生命运动所必须的充实营养,免除人的饥饿之苦,又能通过医食兼用的成分,对造成人体脂肪代谢堵塞的内分泌紊乱合理调节,达到一举两得之功。

科学的奥秘有时是无法完全预见和认识的。国氏全营养素所包容的潜在的治疗功效,甚至连发明人国敏元有时也始料未及。北京有个十八岁的女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发胖,到了荳蔻之年还不来例假,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她看了一个又一个“名医”,喝了几年的汤药,均不见成效,后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服用了“国氏”,之后女儿不仅体重降到正常,而且月经也正常了。这位母亲为了表达对国教授的感激之情,经常主动来到闹市的保健品柜台前,义务为“国氏”作宣传。

当那一封封充满摆脱重负后的喜悦轻松之情的信件汇集到国敏元案头时,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笑容里,饱含着温柔的爱心,坚韧的毅力和奉献精神。国敏元的生命之秋是金色的。她依然不曾停步,正在为“国氏家族”系列产品的诞生,为“国氏”早一天风靡国际市场辛勤耕耘着。

八、名人名篇:

贺遂亮《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文:

显庆五年,岁在庚申,八月己巳朔十五日,癸未建洛州,河南权怀素书。

原夫皇王所以朝万国,制百灵,清海外而举天维,宅寰中而恢地络,莫不扬七德以驭遐荒,耀五兵而肃边徼。虽质文异轨,步骤殊途,揖让之与干戈,受终之与革命,皆载劳神武,未戢佳兵。是知汹水挻祅,九婴遂戮;洞庭构逆,三苗已诛。若乃式鉴千龄,缅惟万古,当涂代汉,典午承曹。至於任重凿门,礼崇推毂,马伏波则铸铜交址,窦车骑则勒石燕然,竟不能覆鳀海之奔鲸,绝狼山之封豕。况丘树磨灭,声尘寂寥?圆鼎不传,方书莫纪?

蠢兹卉服,窃命岛洲;襟带九夷,悬隔万里。恃斯险厄,敢乱天常?东伐亲邻,近违明诏,北连逆竖,远应枭声。况外弃直臣,内信祅妇?刑罚所及,唯在忠良;宠任所加,必先谄幸。标梅结怨,杼轴衔悲。我皇体二居尊,通三表极,珠衡毓庆,日角腾辉。辑五瑞而朝百神,妙万物而乘六辩。正在柱于西北,回地纽于东南。若夫席龙图,裒凤纪,悬金镜,齐玉烛。拔穷鳞于涸辙,拯危卵于倾巢。哀此遗甿,愤斯凶丑,未亲吊伐,先命元戎。

使持节神丘嵎夷马韩熊津等一十四道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邢国公苏定方,迭远构于曾城,派长澜于委水,叶英图于武帐。标秀气于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心蹈前锋而难夺心悬冰镜,鬼神无以蔽其形;质过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至于养士卒,抚边夷,慎四知,去三惑,顾冰泉以表洁,含霜柏以凝贞。不言而合诗书,不行而中规矩,将白云而共爽,与青松而竞高远,怀前人咸有惭德。

副大总管冠军大将军□□□卫将军上柱国下博公刘伯英,上□□□□□风云负廊庙之材,怀将相之器,言为物范,行成士则,词温布帛,气馥芝兰,绩着旗常,调谐律吕。重平生于晩节,轻尺璧于寸阴。破隗之勋,常似不足平□之策□未涉言。

副大总管使持节陇州诸军事陇州刺史上柱国安夷公董宝德□志飘举雄图,杰六艺,通三略,策运后□□□真,梅能令魏军止渴;无劳实,纩终使楚卒忘寒。

副大总管左领军将军金仁问气度温雅器识沉毅,无小人之细行,有君子之高风。武既止戈,文亦柔远。

行军长史中书舍人梁行仪,云翘吐秀,日镜扬辉,风偃搢绅,道光雅俗,鉴清许郭,望重荀裴。辩箭腾波控九流于学海,词条发颖掩七泽于文亮□太傅之深谋,未堪捧辔;杜镇南之远略,犹可扶轮。暂游凤池或清鲸壑。

邢国公运秘鉴,纵骁雄,阴羽开偃月之图,阳文含晓星之气。龙韬豹钤,必表于情源;玄女黄公,咸会于神用。况乎稽天蚁聚,迎地蜂飞,类短狐之含沙,似长蛇之吐雾,连营则豺狼满道,结阵则枭獍弥山。以此凶徒,守斯穷险,不知悬缕将绝,坠之以千钧;累棋先危,压之以九鼎。于时秋草衰而寒山净,凉飙举而杀气严。逸足与流电争飞,迭鼓共奔雷竞震。命丰隆而后殿,控列缺以前驱。沵气妖氛,扫之以戈戟;崇墉峻堞,碎之以冲棚。

左将军总管右屯卫郎将上柱国祝阿师右一军总管使持节淄州刺史上柱国于元嗣,地处关河,材包文武,挟山西之壮气,乘冀北之浮云:呼吸则江海停波,啸咤则风雷绝响。

嵎夷道副总管右武卫中郎将上柱国曹继叔,久预经纶,备尝艰险,异廉颇之强饭,同充国之老臣。

行军长史岐州司马杜爽,质耀璇峰,芳流桂畹。追风籋电,骋逸辔于西海;排云击水,搏劲翮于南溟。骥足既申,凤池可夺。

右一军总管宣威将军行左骁卫郎将上柱国刘仁愿,资孝为忠,自家刑国,早闻周孔之教,晚习孙吴之书,既负英勇之材,仍兼文吏之道。

邢国公奉缘圣旨,委以班条,欲令金如粟而不窥,马如羊而莫顾。右武卫中郎将金良图,左一军总管使持节沂州刺史上柱国马延卿,俱怀铁石之心,各励鹰鹯之志,拥三河之劲卒,总六郡之良家,邢国公上奉神谋,下专节度或发扬蹈厉,或后劲前锋,出天入地之奇。千变万化致远钩深之妙,电发风行,星纪未移,英声载路。邢国公仁同转扇,恩甚投醪,逆命者则肃之以秋霜,归顺者则润之以春露。一举而平九种再捷而扫三韩,降刘弘之尺书,则千城仰德,发鲁连之飞箭,则万里衔恩。

其王扶余义慈及太子隆自外王余孝一十三人,并大首领大佐平沙咤千福、国辩成以下七百余人,既入重闱,并就擒获。舍之马革,载以牛车,伫荐司勋,式献清庙,仍变斯犷俗,令沐玄猷,露冕褰帷,先择忠款,烹鲜制锦,必选贤良,庶使剖符绩迈于龚黄,鸣弦名高于卓鲁,凡置五都督,卅七州二百五十县,户廿四万,口六百廿万。各齐编户,咸变夷风。

夫书东观纪,南宫所以旌其善;勒辞鼎铭,景钟所以表其功。

陵州长史判兵曹贺遂亮,滥以庸材,谬司文翰,学轻俎豆,气重风云,职号将军,愿与廉颇并列;官称博士,羞共贾谊争衡。不以衰容,犹怀壮节提戈,冀效涓尘,六载贼庭,九摧逋寇,穷归之隘,意欲居中,乃弁余词,敬撝直笔,但书成事,无取浮华。

俾夫海变桑田,同天地之永久;洲移郁岛,与日月长悬。其铭曰:

悠悠遂古,茫茫厥初,人伦草昧,造化权舆,冬巢夏穴,壳饮鹑居,以结以刻,或畋或渔,淳源既往,大道沦胥,爰及三五,代非一主,揖让唐虞,革命汤武,上齐七政,下均九土,屡扰干戈,式淸区宇,未渐西掖,岂覃东户?奥我圣皇,德叶穹苍,莹镜千古,牢笼百王,逖矣远徼。遐哉大荒,咸禀正朔,并预封疆,蠢兹九种,独隔三光,叛族泽国,凭凌水乡,天降飞将,豹蔚龙骧,弓弯月影,剑动星芒,貔貅百万,电举风扬,前诛蟠木,却翦扶桑,冰销夏日,叶碎秋霜,赳赳武夫,明明号令,仰申庙略,府齐军政,风严草衰,日寒江净,霜戈夜动,云旗晓暎,□戟前驱,吴钩后劲,巨猾授首,逋诛请命,威惠□□,边隅已定。

嘉树不翦,甘棠在咏,花台望月,贝殿浮空,疎钟夜铿,淸梵晨通,刊兹宝刹,用纪殊功,拒天关以永固,横地轴以无穷。

《大唐平百济国碑》,又称《苏定方塔》、《苏定方碑》、《苏定方平百济塔》、《苏定方伟绩勒》、《苏定方平百济塔碑》,镌于唐高宗李治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农历8月15日,为一石塔,塔高五层。碑文刻于塔基之四周,共一百十七行,前七十九行,每行十六字,后三十八行,每行二十字。额刻石塔之首面,篆书题:“大唐平百济国碑”。

撰文者,碑文中已经言明为贺遂亮,故不复列于碑文之前。贺遂亮时为大唐御史、随军监军,其人与韩思彦惺惺相惜,其事迹虽无考,然其文整练华丽。书文者河南洛阳人权怀素,其人字笔画苍劲,结构严整,一变当时之体,所书间架之法已在颜、柳之前,而精神风韵则稍逊于欧、褚。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文凡两千余字,目前,前段七十余行字划清晰,阙字无几;可叹的是,后五十行则大半泐损,经考证为现代人工刻意恶为。

《大唐平百济国碑》因在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市的定林寺,离我国遥远,目前无人传拓,其在《旧唐书》、《新唐书》、《集古录》、《金石录》、《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高丽史·地理志》、《东国舆地胜览》、《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等有关朝鲜半岛历史的史籍中亦无全面记载,故而拓本十分罕见。本书刊载的碑文为清朝中期“乾嘉好古学风”兴起时期朝鲜学人前来清朝京师朝贡时所携的整幅拓本(长一米三六,宽一米二),共八纸,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亦是如今所有韩国“历史学家”在进行半岛历史篡改过程中所称的 (令人最为头痛的碑)之一。

附录:典故、逸事:

国氏富因偷天地

齐国人国氏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而宋国人向氏则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因此向氏就从宋国到齐国向国氏请教致富之道。国氏告诉向氏说:“我会偷哩。一年可以勉强自强,两年便可丰衣足食,三年便大有结余。”向氏并没有问清底细,他领会错了国氏所要表达的意思;返家后做起真正的强盗来。于是向氏就爬墙穿室,打家劫舍,没多久便失风获罪,逃捕亡命。日夜兼程再次来到齐国,抱怨国氏使他误入歧途,身败名裂,自己原来虽然穷,倒还可以逍遥自在,而现在却只能亡命天涯,难免要受牢狱之灾。国氏听完向氏的诉说后,不禁仰天大笑着说:“你竟然不知为盗之理吗?天有时,地有利,我所盗的是天时地利;雨云滂润,山泽宝藏,陆盗禽兽,水盗鱼鳖,山盗矿藏,生养滋息,源源不绝。最大的目标是人与天争,控制宇宙,役使自然。你所采取的手段,夺人财物,坏人居室;最大的目标,是人与人争,结伙行凶,大家分赃而已。纵然侥幸得逞,也将造成天下大乱,民穷财尽。”向氏听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但已经铸成大错,一切都迟了。这个典故说明:只有能够掌握天时地利,才会有所作为。

皇族国姓

姓氏原本无所谓高与低,然而,在封建社会,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能与皇帝同姓即是一种荣耀,能同宗同族就更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产。 刘备来自社会底层,靠编席贩履糊口,凭他这身份参与逐鹿中原,实在没有什么资本。但是,因为他姓刘,几百年前与皇帝是一家,便可“先姓夺人”,赢得政治筹码:天下是俺老刘家的,是俺祖爷爷的祖爷爷高皇帝刘邦打拼得来的。现如今要坐江山,也该我“汉中山靖王之后”刘皇叔,唯我才是正宗龙种!

西晋末,匈奴人刘渊起兵,高举的也是汉朝国姓“刘”这面大旗。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依高祖称汉王。追尊安乐公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皇帝奖赏功臣,除了加官晋爵、封妻荫子、封地赏钱乃至赠送美女外,还有一种荣誉性奖品:赐国姓。恩赐你国姓,与皇帝成为“一家”,那是高层看得起你,政治上信任你,堪称高规格、很庄重的政治大奖。

娄敬建议刘邦都关中,为刘邦所纳,刘邦便赐娄敬姓刘。待王莽称帝,王姓成了香饽饽,而刘姓已然残汤剩羹矣,王莽拿了国姓王赏赐刘氏有功者,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32人被赐姓曰王。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北齐文宣帝高洋尽诛诸元,定襄令元景安为保命,欲请改姓高氏,其从兄景皓曰:“安有弃其本宗而从人之姓者乎!丈夫宁可玉碎,何能瓦全!”景安以其言白帝,帝收景皓,诛之,赐景安姓高氏。本来的国姓元,因为国家的衰亡非但不再高贵,反而变成了要命的罪名。聪明人元景安选择了弃旧图新——主动请求姓高,以此表示与新政权保持一致;其堂兄元景皓不愿改姓新的国姓,结果掉了脑袋。

有时,某些动物也沾国姓的光而受到特殊保护。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唐朝的鲤鱼可真是跃过龙门,好造化了。

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称制,成了事实上的皇帝。武姓政治股票急遽飙升,前景诱人,盖过了第一姓李氏。马屁精傅游艺立即投资“武股”,上书请改国号,赐皇帝姓武氏,傀儡皇帝睿宗李旦很识相,也顺应舆情主动上表,自请赐姓武氏。不能责怪李旦数典忘祖,实在是时势使然,不得不尔。

赐国姓,也有不好使的时候。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皇帝拿出他的特殊政治奖品李姓赐给大臣朱温,不料朱老三竟不给皇帝面子,当即予以拒绝。此何故?此时李唐王朝大厦将倾,岌岌可危,一派末日败亡气象,实权已转移到朱温手中,李姓含权量远不及朱姓多,朱温当然不稀罕你那个劳什子“国姓”了。

皇帝既然可以赐赠国姓,当然也就有权剥夺或开除反对派的国姓,以为惩罚。三国吴国孙秀乃孙权之后,正宗皇族。因见恶于末帝孙皓,惶恐不安,乃率兵降晋。孙皓盛怒之下,追改孙秀姓“厉”,那是极其严厉的政治处分。不过,孙皓的这个处分其实是一纸空文,无由实施;孙秀政治避难到敌国,照样姓孙,官做得比在吴国还大——对方看重和炒作的也恰恰是他的“国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7616.html

更多阅读

昝姓源流

来自:网文昝姓,拼音:zǎn 。亦可读作qián 。不可读作cǎn 。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咎姓起源很早,商代时有个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叫咎单,他的家族很昌盛时代姓咎,后后世子孙改为昝姓。又如春秋时晋国大夫舅犯的后人咎氏,后改为昝氏。咎,

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 中华姓氏家谱编辑软件

山东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济南及山东回族张姓家谱考张姓在我国是一大姓,张姓据说在全国姓氏中的人口约占全国第三位,(李、王、张)这主要指汉族。而回族张姓,在我国回族族群中人数却很少,但分布颇广,北自东北、河北,而河南、山东,南至江苏、

逯姓源流 逯姓取名

来自:网文逯姓,拼音:lù xìng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0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上古周代时,秦国有一位公族受封于逯邑,后来逯邑公族子孙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逯。黑龙江地区逯的读法有Lù和Lǜ(律)两种,均为四声,争议

澹台姓源流 姓氏源流

来自:网文澹台姓,拼音:tán tái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澹字,很多人读成zhan(詹),包括一些教师,甚至电视台播音员。这是错误的。澹字是一个多音字,但作为复姓澹台只能读tantai(谭台)。澹

声明:《国姓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为网友花开即故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