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成药+妇科中医临床秘传实用方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馆友“izimin”:
您好!您的馆藏文章“妇科中成药+妇科中医临床秘传实用方”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3年3月24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健康/养生”下“两性健康”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金刚藤糖浆
----------------------------
名 称 金刚藤糖浆
组 成 金刚藤等。
功 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附件炎、附件炎性包块、炎性不孕症及妇科多种炎症所致下腹疼痛、腰痛、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黄稠等症。
剂 量 糖浆剂:100ml/瓶,l 5—20ml/次,3次/日。
-------------
舒尔阴
------------
名 称 舒尔阴
组 成 黄连、黄柏、苦.参、蛇床子、白芷等。
功 用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肿止痛。适用于瘙痒性皮肤病(丘疹性等麻疹、急性亚急性湿疹、夏季皮炎、脓疤疮、皮肤及生殖器念珠茵感染)及淋病治疗,以及霉菌性、滴虫性、细菌性及老年性阴道炎。亦可供男女阴部洁净卫生使用。
剂 量 洗液:200ml/瓶。0皮肤病:对皮损糜烂渗液者,取本品用温开水稀释成10倍湿敷患处;对皮损于性者,用原洗液直接涂搽患处,2—4次/日,3日为1疗程。⑦妇科疾病:20—30ml/次,加温开水稀释至 200一300ml,装入冲洗器中冲洗阴道,留置5分钟,也可用带线药棉浸药液塞入阴道,1次/日,连用7日为1疗程。’
注 意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内裤、床单烫洗。
----------------
田七痈经散
------------------
名 称 田七痈经散
组 成 蒲黄、五灵脂、三七、延胡索、川芎、小茴香、木香、冰片。
功 用 活血化阏,行气散寒,止痛。用于各型痛经。
剂 量 散剂:2g/瓶;胶囊:o.3g/粒。0轻、中度痛经:经前 3—5日开始服用或痛经发作时服至月经来潮后1—2日,散剂1—2g/次,胶囊3—6粒/次,2—3次/日。①重度痛经:平时即服用散剂1—2g,胶囊3 —6粒/次,2—3次/日,服至经前3—5日,以后2g/次,2—3次/g。
注 意 孕妇忌服。
--------------
桂枝茯苓丸
-----------------
名 称 桂枝茯苓丸
组 成 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白芍等。
功 用 活血化瘀,消除颓块。用于妇人有痞块、孕后漏下不止、胎动不安,或血癌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本品主要用于细科疾病,也可用于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腰痛等其他疾病。
剂 量 蜜丸:6g/粒,l粒/次.1—2次/日;①浓缩丸:0.22g/粒,6粒/次,2次/日。
注 意 孕妇应慎用。
------------------
曰舒安
------------------
名 称 曰舒安
组 成 龙胆草、连翅、苦参、五倍子等。
功 用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消肿止痛,利湿止痒,除臭杀虫。用于外阴瘤痒、带下黄臭、阴囊湿疹、辜丸胀痛、肛裂、痔痛等症。
剂 量 外洗剂:150ml/瓶。振格后以本品适量用l0倍温开水稀释后擦洗患处,重症患者犷直接用药液涂擦患处。日常清洗阴部可用50倍温开水稀释后坐浴。
---------------------
洁尔阴洗液
-----------------
名 称 洁尔阴洗液
组 成 蛇床子、黄柏、苦参、苍术。
功 用 清热解毒,除湿,杀虫,止痒。用于淋菌性、细菌性、霉菌性、滴虫性老年性阴道炎及痞痒症,也可用于湿疹、体癣、神经性皮炎、脚气。
剂 量 洗剂:100m1/瓶,外洗外搽。
-----------------
痛经灵冲剂
-----------------
名 称 痛经灵冲剂
组 成 丹参、延胡索、香附、桂枝、月季花等。
功 用 活血化瘀,理气温经,解痉止痛。专用于因寒凝血滞、气虚血阏引起的原发性痛经。
剂 量 冲剂:月经来潮前5日开始隔日服用,1—2包/次,开水冲服,2次/日。经期开始后连服2日或遵医嘱。2—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注 意 本品专用于原发性痛经,对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不列为治疗对象。服药时忌生、冷食物。
------------------
妇宁康
-------------
名 称 妇宁康
组 成 人参、当归、山茱萸、菟丝子、五味子。
功 用 补肾助阳,调理冲任,益气养血,安神解郁。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月经不调、阴道干涩、精神抑郁不安、动脉硬化等症。
剂 量 片剂:0.3g/片,口服,6—8片/次,3次/日。
------------------
更年女宝片
---------------
名 称 更年女宝片
组 成 刺五加、赤芍、当归、丹皮。
功 用 补肾益脾,补肝益血,凉血活血。用于妇女血痨、面容不润、精神萎靡、周身困倦、乏力少气、陶闷烦躁、发热多汗、口干舌燥、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等症。现临床多用于更年期综合征、输卵管结核、子宫内膜结核见有上述表现者。
剂 量 片剂:O.5g/片,内服,4片/次,2—3次/日。
注 意 忌食生冷及辛辣油腻之品。
------------------
乳核内消液
-----------------
名 称 乳核内消液
组 成 浙贝母、当归、赤芍、漏芦、茜草、柴胡、橘核、夏枯草、郁金、丝瓜络、甘草、香附。
功 用 疏肝活血、软坚散结。用于气滞痰凝所致的乳疬、经行乳胀、月经不调、量少色紫成块、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症。现多用于乳腺增生症见有上述表现者。
剂 量 口服液:100ml/瓶,内服,l0mI/次,2—3次/日。
注 意 忌恼怒,心情应舒畅。
-----------------
乳癖消
----------------
名 称 乳癖消
组 成 昆布、海藻、夏枯草、鹿角、蒲公英、鸡血藤、三七、玄参、红花、丹皮、赤芍、漏芦、天花粉。
功 用 清热,解毒,活血,消痈,软坚散结,止痛。用于乳癖(乳疬、乳核)和乳痈初起等症。现代多用于乳腺增生、乳腺良性肿瘤、急性乳腺炎等。
剂 量 片剂:100片/瓶,口服,5—6片/次,3次/日。
注 意 忌气郁发怒。孕妇慎服。
-----------------
利夫康乐
-----------------
名 称 利夫康乐
组 成 苦参、黄柏、蛇床子、黄连、白鲜皮、土茯苓、鸦胆子等。
功 用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祛风止痒,去腐生肌,消扶止痛,活血凉血。用于治疗妇女霉菌、滴虫、真菌、淋病性及老年性阴道炎、外阴炎、宫颈糜烂、男女阴部癌痒、湿疹、体癣、股癣、手足癣、神经性皮炎及临床常见的不明原因引起的皮肤瘤痒症。
剂 量 外用溶液:采用组合式包装,由药液瓶、稀释瓶及阴道冲洗管、喷雾头组成。依据病情,将原药液或稀释液涂敷患处,每次保持3分钟以上,2次/日,7日为1疗程。皮肤病患者可用喷头。妇女采用阴道冲洗或坐浴5分钟,1—2次/日,7日为1疗程。
---------------
康妇消炎拴
----------------------
名 称 康妇消炎拴
组 成 苦参、地丁、紫草、穿心莲等。
功 用 清热解毒,杀虫利湿,软坚散结,化阏止痛。对盆腔炎、炎性包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尿路感染等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疗效。对由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引起的不孕症疗效显著。对肾炎、阑尾炎、前列腺炎、痔疮亦有一定疗效。
剂 量 栓剂:直肠给药,l一2枚/日,便后洗净肛门,用食指套上胶质套送入直肠7—15cm处,7日为l疗程。对阴道炎、子宫内膜炎患者可阴道给药。
-------------------
妇科万应膏
---------------
名 称 妇科万应膏
组 成 当归、川芎、苏木、红花等。
功 用 调经活血,消炎止痛。用于各类盆腔炎引起的痛经、闭经、崩漏、小腹疼痛。
剂 量 橡皮膏:每张5×7cm z、17×locm 2,贴敷,1—2日更换1次。
-----------------------
金鸡冲剂
-----------------
名 称 金鸡冲剂
组 成 金樱根、鸡血藤、功劳木、千斤拔、穿心莲、两面针。
功 用 通络活血。用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
剂 量 冲剂:10g/包,20包/盒,口服,10g/次,3次/日。
-------------------
妇炎康
--------------
名 称 妇炎康
组 成 当归、莪术、土茯苓、玄胡索、川楝子、黄柏、丹参。
功 用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炎止痛。用于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尿路感染等。
剂 量 丸剂:10g/粒,10粒/盒,口服,1丸/次,2—3次/日。
-----------------
妇炎平胶囊
--------------
名 称 妇炎平胶囊
组 成 蛇床子、苦参、苦木、冰片、薄荷脑等。
功 用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杀虫止痒。用于湿热带下,色黄如脓、气味臭秽,或有阴痒。现代常用于滴虫、霉菌、细菌引起的阴道炎、宫颈炎、外阴炎等。
剂 量 胶囊剂:0.28g/粒,12粒/瓶。外用,纳入阴道内,1—2粒/次。外阴炎可将药粉撤涂患处,1次/日,于睡前用药,连续用药7—9日为1疗程。
注 意 孕妇慎用,月经期及经净3天内停用。
------------------
妇乐冲剂
-----------------
名 称 妇乐冲剂
组 成 红藤、忍冬藤、川楝子、延胡索等。
功 用 清热凉血,活血化阏,消肿止痛。用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引起的带下腹痛。
剂 量 冲服剂:6g/包,1—2包/次,2次/日,开水冲服。
注 意 孕妇慎用。
--------------
抗宫炎片
-----------------
名 称 抗宫炎片
组 成 广东紫珠、乌药等。
功 用 止血化瘀,消炎。用于白带增多、慢性宫颈炎、子宫糜烂出血。
剂 量 片剂:o.25g/片,100片/瓶,饭前口服,6片/次,3次/日。
注 意 孕妇慎服
--------------
生化汤(丸、颗粒剂、口服液)
------------
名 称 生化汤(丸、颗粒剂、口服液)
组 成 当归、川尊、桃仁、炮姜、甘草。
功 用 养血化瘀,祛换生新。为产后营血内虚、寒凝癌滞胞宫的常用方。主要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等症。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是:妇人产后、小腹疼痛、恶露不畅成恶露不绝.或瘕痞块,或白带增多,舌苔出滑、脉沉紧等。现代多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宫缩痛、胎盘残留、产褥热、子倍内膜炎等。
剂 量 大蜜丸:9g/丸,l九/次,3次/日;⑦颗粒剂:15g/袋,15g/次,3次/日;⑦口服液:20m1/支,20m1/次,2—3次/日。
----------------
生乳汁
--------------
名 称 生乳汁
组 成 当归、熟地货、玄参、穿山甲(醋制)、知母、炙黄芪、党参、麦冬、赤沙糖。
功 用 补气和血,滋阴,通络下乳。用于气血不足、闷郁结滞之乳腺闭塞、奶汁不通、短少、稀簿、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无华、神疲食少等症。
剂 量 糖浆剂:系棕红色液体,200m1/瓶,内服,100m1/次,2次/日。
注 意 忌气恼,寒凉。忌食辛辣食物。
-------------------
涌泉散
-------------------
名 称 涌泉散
组 成 当归、穿山甲、王不留行、黄芪、川芎。
功 用 养血,活血,补汽,催乳。用于气血壅滞、化乳受阻的产后乳汁不通或量少,乳房硬痛拒按,胸闷暖气,少腹胀满等症。
剂 量 散剂;3g/袋,3g/次,3次/日,温黄酒温开水冲服。若服后吃猪蹄汤更效.
注 意 本品不宜常服。气血虚弱者不宜选用本方。
------------------------
下乳涌泉散
-------------------
名 称 下乳涌泉散
组 成 王不留行(炒)、麦芽、漏芦、通草、穿山甲(烫)、当归、白芍、桔梗、川芎、地黄、白芷、天花粉、柴胡、甘草。
功 用 养血活血,疏肝解郁,通络下乳。用于产后或哺乳期因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的乳汁分泌少或全无,并见两乳胀硬而痛,胸闷胁胀,情志抑郁不乐,食欲不振等症者。
剂 量 散剂:31.25g/袋,1袋/次,水煎2次。照液混合后,分2次服。
注 意 总气恼寒凉。忌食车辣之物。
----------------------
新生化冲剂
-----------------
名 称 新生化冲剂
组 成 益母草、红花等。
功 用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用于产后及人工流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也可用于上环后引起的阴道流血、月经过多。
剂 量 冲服剂:12g/包,相当于原药材18g,12g/次,2—3次/日。开水冲服
-----------------
益母草膏
-----------------
名 称 益母草膏
组 成 益母草、红糖。
功 用 活血化瘀,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畅、行经腹痛、经血量少甚至经闭,以及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痴血腹痛、恶露不尽等症。本品为化旗兼养血之剂,可使产后子甘回缩复位。
剂 量 膏滋剂:250g/瓶,l 0g/次,1—2次/日,温开水调服。
注 意 孕妇禁用。崩漏经多而无瘀滞、血虚无瘀及瞳孔散大者不宜用。
------------------
愈带丸
-------------------
名 称 愈带丸
组 成 白芍、炒蒲黄、鸡冠花、当归、芍药花、熟地黄、艾叶炭、棕榈炭、百草霜、香附(醋制)、木香、怀牛膝、于姜(微炒)、官佳(炒焦)、炙甘草、知母、黄柏。
功 用 补气血,散寒湿,止带下。用于因气血亏虚、寒湿化热或湿热错杂所致的带下病,症见月经后错、量少,或崩中漏下、淋漓不断,或带下色黄白、量多,且见腹痛、腰酸、面色黄白、精神萎靡等。现代多用于子宫颈癌、慢性宫颈炎、慢性盆腔炎见有上述表现者。
剂 量 水丸剂:每100粒重6g,内服,6g/次,2次/日。
注 意 黄带纯属湿热下注者慎用,以带下黄白相兼者为宜。孕妇忌服。忌食生冷油腻。
----------------------
产泰
------------------
名 称 产泰
组 成 黄芪、川芎、何首乌、当归、炮姜等。
功 用 补虚扶正,化阏生新,益气养血,润燥生津,固表敛汗,促进子宫修复及产妇生理功能恢复。用于分娩、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引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体虚乏力、恶露量多,恶露不尽、褥汗过多,大便燥结等症。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症也有一定疗效。
剂 量 合剂:360ml/盒,为一个疗程服药量;或120ml/盒,3盒为一个疗程服用量。20ml/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
注 意 产后4小时即可服用。孕妇忌服。
-------------------
安胎丸
------------
名 称 安胎丸
组 成 当归、白芍、白术、黄芩、川芎。
功 用 补血益气,清热安胎。用于妊娠胎动不安、头晕目眩等症。现代多用于先兆流产、妊娠贫血等。
剂 量 丸剂:7.8g/丸,l丸/次,2次/日,空腹温开水送服。
注 意 脾虚有湿,大便搪薄者慎用。
--------------------
保胎无忧片(散)
------------------
名 称 保胎无忧片(散)
组 成 艾叶、荆芥炭、当归、川芎、菟丝子、厚朴、帜壳、白芍、黄芪、川贝母、羌活、炙甘草。
功 用 理气养血,安胎。多用于妊娠呕吐、外伤胎动不安、胞衣不下等症。现代多用于先兆流产、胎盘滞留等。
剂 量 片剂:4—6片/次,2—3次/日;①散剂:5g/包,5g/次,3次/日。温开水或鲜姜汤送服。
注 意 忌寒冷、恼怒。忌食鱼类。产妇忌服。
-----------------
调经白带丸
------------------
名 称 调经白带丸
组 成 牡蛎、瞿麦、芡实、鳖甲、豆腐巴、白莲、党参、龙骨。
功 用 健脾益气、除湿涩带,调经固崩。主要用于脾虚湿盛之带下,气不摄血之崩漏等病。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气并见面色眺白或萎黄,四肢乏力,精神疲倦,纳少便塘,或阴道出血淋漓不断等。现代多用于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见有上述症状者。
剂 量 糊丸:内服,9g/次,1次/日。
注 意 忌刺激食物。
-----------------------
威蠢孕康液
----------------
名 称 威蠢孕康液
组 成 阿胶、黄芪、当归、杜仲、党参、续断、补骨脂、益智仁等。
功 用 益气健碑,补肾益精,养血滋阴,和胃安胎。用于肾虚型和气血虚型先兆流产。
剂 量 口服液:200ml/瓶,早、中、晚空腹服,20m1/次,3次/日,2周为l疗程。
注 意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及体力劳动。
--------------
妇科白带丸
--------------
名 称 妇科白带丸
组 成 茯苓、苡仁、杜仲、续断(酒炒)、淮山、天花粉、芡实、粉萆磷、煅龙骨、煅牡蛎、肉豆蔻衣、葛根、椿皮、煅赤石脂、青黛。
功 用 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收涩止带。用于脾虚湿盛、肾虚不固所致的带下、腹泻等症,见有带下如涕、经久不愈,或泻下稀搪,或遗精滑泄,舌淡苔白脉细濡者。现代用于慢性盆腔炎、慢性肠炎有上述症状者。
剂 量 水丸剂:每50粒重3g,内服,3g/次,3次/日。
注 意 忌生冷寒凉之品。
治带片
----------------
名 称 治带片
组 成 金樱子、墓头回、苦参、苍术、知母、黄柏、芡实。
功 用 清热燥湿,固涩止带。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赤白带下、遗精、痢疾等病,症见带下黄白、阴痒,或遗精滑泄、腰膝酸软,或下痢腹痛、臭秽等。现代常用于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及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有上述见症者。
剂 量 糖衣片:o.25g/片,内服,5片/次,3次/日。
注 意 脾胃虚寒、阳衰精冷者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
健妇丸
-----------------
名 称 健妇丸
组 成 海狗肾、鹿胎、山茱萸、龙骨、当归、白术、韭菜子、桑寄生、茯苓、鹿角霜、桃仁。
功 用 补血养血,活血化阏,调经止带,健脾益肾。用于赤白带下、血崩血漏、官冷不孕、月经不调、面黄肌瘦、腰酸腿软、心悸眼花、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食欲不振。
剂 量 丸剂:24粒/盒,2—4粒/次,3次/日,开水送服。
注 意 孕妇禁服。服药期间不能食萝、蕹菜及腥、冷食物。
---------------------------
干金止带丸
-------------------
名 称 干金止带丸
组 成 鸡冠花、椿皮(炒)、香附(醋制)、当归、川芎、党参、白术(炒)、白芍、木香、砂仁、小茴香(盐炒)、延胡索(醋制)、杜仲(盐炒)、续断、补骨脂(盐炒)、燃牡蛎、青黛。
功 用 补虚止带,和血调经。用于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腰酸胀痛。
剂 量 水丸剂:每3g约50粒,内服,6—9g/次,2—3次/日。
-------------------
调经益母丸
---------------------
名 称 调经益母丸
组 成 冰糖草、益母草、丹参。
功 用 清热散瘀,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经闭不行,经期腹痛,白带多,产后恶露不行,子宫收缩不良等症。现代多用于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子宫炎症性出血、子宫发育不良等。
剂 量 丸剂:o.075g/丸,20一30粒/次,3次/日;①片剂:每片含生药2.4g,5—8片/次,2—3次/日。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注 意 本品适宜于气血疯滞之实证,或兼跟而化热的实证。故凡气虚亏损之虚证则不宜用,孕妇忌用。
-------------------
艾附暖宫丸
--------------------
名 称 艾附暖宫丸
组 成 香附(醋制)、艾叶炭、当归、吴茱萸(制)、川芎、炒白芍、炙黄芪、续断、熟地黄、肉桂。
功 用 暖子宫,理气血,调月经。为调经种子之常用药,主要用于寒凝血癌之痛经、月经后期及富寒不孕等病症。
剂 量 大蜜丸:9g/丸,9g/次,2—3次/日,温开水送服。
注 意 实热证禁用。
------------------------
当归膏
--------------
名 称 当归膏
组 成 当归、生地黄、川芎、白芍。
功 用 调经补血。用于体虚血虚、月经不调、经期腹痛、崩漏等症。
剂 量 膏滋剂:250g、400g/瓶,口服,15g/次,2次/日。
-------------------
丹栀逍遥丸(加味道遥九)
-----------------
名 称 丹栀逍遥丸(加味道遥九)
组 成 醋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炒白术、牡丹皮、炙甘草、栀子、薄荷。
功 用 疏肝清热,理血调经。用于肝郁不舒之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口燥咽干、午后烦热及妇女月经不调属肝郁化热者。现代常用于视神经萎缩、中心性视网膜炎、无黄疸肝炎、急性胃炎等见有上述表现者。
剂 量 蜜丸:10g/丸,l丸/次。1—2次/日;①散剂:9g/袋,6—98/次,2次/日。温开水送服。
注 意 虚寒证忌服。
-----------------
妇科十味片
---------------------
名 称 妇科十味片
组 成 香附、当归、大枣、熟地黄、赤芍、延胡索、白术、川芎、白芍、甘草。
功 用 理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症见少腹胀痛、痛牵两胁、行经不畅等。
剂 量 片剂:O.3g/片,l00片/瓶,口服,4片/次,3次/日。
-------------------
九制香附丸
---------------
名 称 九制香附丸
组 成 香附、生姜、莱菔子、艾叶、丹参、益智仁、小茴香、六神曲。
功 用 理血调经,行气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带下、胸闷胀痛、小腹疼痛等症。
剂 量 丸剂:60g/包,口服,9g/次,2次/日。
--------------
妇宁丸
------------------
名 称 妇宁丸
组 成 益母草、党参、阿胶、生地黄、当归、熟地黄、陈皮、乌药、白芍、川芎、白术、琥璃、香附、茯苓、木香、紫苏叶、砂仁、黄芩。
功 用 养血调经,顺气通郁。用于月经不调、腰腹疼痛、赤白带下,精神倦怠,饮食减少。现代多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
剂 量 丸剂:9g/九,口服,1丸/次,2次/日。
注 意 孕妇惧服。
---------------------
妇科干金片
-------------------
名 称 妇科干金片
组 成 千斤拔、金樱子根、党参、当归等。
功 用 补血,补气,消炎,祛湿,强腰通络。用于妇女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白带多等病症。
剂 量 片剂:o.32g/片,l00片/盒,6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
--------------------
铁笛丸
--------------
名 称 铁笛丸
组 成 诃子肉、麦门冬、瓜萎皮、茯苓、玄参、浙贝母、甘草、桔梗、凤凰衣、青果。
功 用 润肺利咽,生津止渴,开音化痰。多用于肺热伤津所致的喉暗、咽喉肿痛等症,症见声音嘶哑、咽干、咽喉肿痛、口渴等。现代常用于急性喉炎、慢性咽炎等有上述表现者。
剂 量 蜜丸剂:3g/九,口服(含服),1丸/次,3次/日。
注 意 忌食辛辣之物。
-------------------
宁坤丸
--------------
名 称 宁坤丸
组 成 益母草浸膏、熟地黄、生地黄、白芍、川芎、茯苓、沉香、香附、当归、乌药、白术、陈皮、炒黄芩、木香、紫苏叶、琥珀、阿胶、砂仁、牛膝、党参、甘草。
功 用 补气血,调月经。用于月经不调、胎前产后气血两亏的病症。
剂 量 大蜜丸:9g/粒,98/次,2次/日,温开水送服。
注 意 体实发热者慎用。
-----------------
八珍益母丸(膏、片)
----------------
名 称 八珍益母丸(膏、片)
组 成 益母草、当归、熟地黄、党参、白术(炒)、茯苓、白芍(酒炒)、川芎、炙甘草。
功 用 补气养血,调经。用于妇女气血两虚所致的月经后期、行经或经后腹痛、经色淡、经量少、面色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气短心悸、头晕眼花。
剂 量 蜜丸:9g/丸,9g/次,3次/日;⑦片剂:片心重o.3g,2—3片/次,2次/日;③膏剂:100g/瓶,10g/次,2次/日,温黄酒冲服。
注 意 忌恼怒,忌食生冷食物、寒凉药物。
---------------------
逍遥丸
------------------
名 称 逍遥丸
组 成 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炙谷草、薄荷、生姜、白芍。
功 用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血虚、脾弱所引起的胁痛、郁证、低热、乳癖、月经不调、内眼病等。症见两胁作痛、低热时冷、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等。现代多用于慢性肝炎、乳腺增生、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功能性低热等。
剂 量 丸剂:120g/瓶,口服,6—9g/次,1—2次/日。
注 意 忌辛辣、生冷食物,孕妇忌服
---------------------
乌鸡白风丸
-----------------
名 称 乌鸡白风丸
组 成 乌骨鸡、鹿角胶、制鳖甲、煅牡蛎、熟地黄、桑螵峭、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生地黄、香附、天冬、甘草、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鹿角霜。
功 用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之身体衰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现代多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少女青春期经期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卵巢功能低下,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女子不孕,念珠菌阴道炎等。亦可用于男子性功能衰退。
剂 量 丸剂:9g/丸,1丸/次,2次/日,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未成年女子可酌减半。
注 意 实证慎用,孕妇忌服。
---------------------
定坤丹(定坤丸)
------------------
名 称 定坤丹(定坤丸)
组 成 西洋参、鹿茸、白芍、生地黄、阿胶、熟地黄、当归、白术、黄芪、山茱萸、枸杞、黄芩、牡丹皮、延胡索、香附、艾叶炭等26味药。
功 用 滋补气血,调经解郁,止痛。用于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为益气养血、寒热并用的调经剂,多用于气血两虚,兼有郁滞的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现代多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青春期或更年期子宫出血见有上述症状者。
剂 量 丸剂:9g、12g/九,o.5—1丸/次,2次/日,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注 意 忌食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伤风感冒停服。非气血不足而夹痰滞者忌用。孕妇忌用。
-------------------
四物益母丸
-------------------
名 称 四物益母丸
组 成 熟地、当归(酒炒)、益母草浸膏、川芎、白芍(麸炒)。
功 用 补血调经,去阏生新。用于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经来腹痛,产妇恶露淋漓不净,小腹疼痛等症。
剂 量 小蜜丸:30g、60g、125g/瓶,9g/次,2次/日,饭前服用。
注 意 忌食酸辣食物。孕妇忌服。
------------------
温经合剂(十二温经丸)
---------------
名 称 温经合剂(十二温经丸)
组 成 麦冬、法半夏、当归、川芍、吴茱萸、桂枝、白芍、党参、牡丹皮、阿胶珠、炙甘草、生姜。
功 用 温经养血,活血调经。主要用于冲任虚寒、寒凝血癌而引起的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经闭不孕等症。
剂 量 合剂:100m1/瓶,lo一20ml/次,3次/日,用时摇匀;⑦水丸剂:9g/袋,6—9g/次,2次/日。
注 意 防止受凉,忌生冷。
---------------
白带片
---------------
名 称 白带片
组 成 白术、车前仁泽泻、茯苓、椿根皮。
功 用 健脾益气,渗湿止带。用于脾虚运化失常、带脉约束无力、水湿下流所致的带下病。症见带下粘稠,色白或黄、绵绵不断、时多时少及小腹重坠、腰酸困重、腹胀便溏等。
剂 量 糖衣片:0.2g/片,相当于生药0.67g。3—4片/次,2—3次/日,温开水送服。
注 意 忌食生冷油腻。
---------------------
妇科白带膏(片)
-----------------
名 称 妇科白带膏(片)
组 成 淮山、白术(炒)、白芍、荆芥、陈皮、车前子(炒)、苍术、党参、甘草、柴胡。
功 用 健脾祛湿,理气舒肝。用于脾虚不运、肝气郁滞、湿浊流注于下所致的带下病,症见带下色白如涕、面色无华、下肢浮肿,或胸胁隐痛、腹满肠鸣,或大便溏稀、肠鸣多气等。现代多用于慢性宫颈炎、慢性盆腔炎及慢性肝炎和肠功能紊乱而见有上述表现者。
剂 量 煎膏剂:120g/瓶,1汤匙/次,2次/日;①糖衣片:o.3g/片,4—5片/次,2次/日。温开水冲服或送服。
------------------
调经丸
-------------------
名 称 调经丸
组 成 麦门冬、制半夏、阿胶(蛤粉炒)、熟地黄、延胡索、香附、没药、益母草、艾叶炭、续断、黄芩、吴茱萸、牡丹皮(酒炒)、酒白芍、制川芎、肉佳、当归、炙甘草等。
功 用 温经止痛,调补气血。用于气血凝滞、子宫寒冷和素体气血不足所致的月经不调、经前晕呕、行经腹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或夹有血块、面白肢冷等症。
剂 量 蜜丸剂:7.5g/丸,l一2丸/次,1—2次/日,温开水送服。
注 意 感冒发热时勿服。孕妇禁服。勿食生冷食物,避免受寒。
-----------------
妇科止带片
-------------------
名 称 妇科止带片
组 成 椿皮、黄相、淮山、茯苓、龟胶、阿胶、五味子。
功 用 清热燥湿,止带。用于湿热带下、阴痒等病,症见带下赤白,或黄白如脓,粘稠有味,或阴部瘙痒、疼痛、舌苔薄黄、脉搏多滑等。现代多用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子宫颈炎、女阴炎、滴虫性阴道炎、糖尿病等有上述见症者。
剂 量 片剂:o.25g/片,5片/次,3次/日,饭后温开水送服。
注 意 忌食辛辣、海味。
-----------------------
调经活血片
------------------
名 称 调经活血片
组 成 菟丝子、鸡血藤、泽兰、香附、丹参、当归、熟地黄、赤芍、红花、乌药、白术、木香、川芎、延胡索、吴茱萸等。
功 用 舒肝解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超前落后、经来腹痛、闭经等症。
剂 量 片剂:o.35g/片,5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小腹不温兼寒者,姜汤水送下。
---------------------
妇科调经片
---------------------
名 称 妇科调经片
组 成 当归、党参、益母草、大红袍、川芎、香附、泽兰叶。
功 用 益气养血,活血祛瘀,调经止血。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
剂 量 片剂:o.3g/片,内服,4片/次,3次/日。
妇科中医临床秘传实用方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
药方分析如下
药方组成 神应验方传
当归 9克 灵脂 6克 赤药 6克 蒲黄(生) 9克 川芎 6克
茴香 7粒 元胡 3克 干姜(炒) 三片 没药 6克 官桂 3克
本方以当归、赤芍、川芎为主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辅以五灵脂、生蒲黄、元胡、没药,其中五灵脂、蒲黄通利血脉,祛瘀止痛,进而可推陈致新,没药散气、通血滞、消肿定痛、祛腐生肌,元胡为气中血药,善行气活血,气行则血行,为止痛良药,四药相配,共奏散结定痛,祛於生新之功也,以小茴香、炮姜、官桂为佐药,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并能引诸药直达少腹。
适应证:
本方专治瘀血为患的妇科多种疾病。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白滞,皆能治之。
上述诸证,相当于我们在妇科临床中常见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症瘕、不孕、坠胎、小产等疾患。
辩证要点:
1、所见经血其色或黑、或紫,其质有块。
2、腹痛、少腹尤甚,疼痛性质,多见绞痛、冷痛、胀痛、或刺痛、痛不移处,且痛柜按。
3、瘀结不散、瘀久成块,故腹腔可触到积块。
4、有诸内必形诸外,察舌尖边,或体,有瘀点或瘀斑,或舌质紫暗,诊断见弦或沉涩。
临床加减:
胸胁乳房胀痛者,加郁金、川栋子等疏矸理气之药,少腹胀痛甚、或冷痛,可加香附、乌药、葫芦巴、等理气开郁止痛。腰酸、膝软乏力,加川断、寄生、牛七、杜仲、巴戟之药,以调补肝肾,身倦乏力短气者,去五灵脂、川芎,加党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药,滞下量多、色白、质稀,或四肢不温,使溏、面目虚浮者,去五灵脂,当归少用,或不用,重用炮姜、官桂,加苍术、白术、茯苓、黄芪、炒苡仁等健脾利湿之药,积聚、或少腹胀满硬痛,按之有块者,可酌加三梭、莪术等行气活血、开郁结之药,并可适当选用昆布、海藻、穿山甲、鳖甲等活血软坚消积之药,甚者,则可酌加上鳖虫、水蛭、虻虫、全蝎、蜈蚣,以剔络逐恶。若见崩漏量多、有块或淋漓不畅、腹痛甚者,可加三七,以化瘀止血定痛,兼及血气虚者,可加重北芪、党参、山鹤草等,益气化瘀止血。
病变活用:
2:月经理少、淋漓
证候:经未量少、不畅、色淡、有紫黑小血块,经前及经行少腹胀痛、喜温喜按,持经一二日,净后又复来,一月三四见伴有身倦乏力、头眩心悸健忘、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不成寐、纳呆、脉搏细暖无力,舌尘边有斑瘀点。
辩证:
因宿瘀不去,乃是前投滋补剂不应者也,新血难生之故,脏腑失养,经水失源,故经来量少而淡色,外观虚候,瘀阻胞宫胞脉,新血难以归经,故见经前腹痛,经水淋漓,有块。
用药:
当归 9克、官桂 9克 、首乌 30克 、赤白芍 9克、五灵脂 9克
川芎 6克、生蒲黄 9克、炮姜 4.5克、小茴香6克、
3:经闭
证候:
面色青黯,少腹胀而冷痛,冷坠减,3~4天后自行缓解。开始时,按之痛增,热敷则减,经水半年未见,带多清冷,腰痛困酸,尤以下肢关节疼痛更甚,屈伸不利,但结节、红肿、变形、下肢如冰、舌青黯、脉沉弦。
辩证:
因经期感寒,余血未尽,凝滞胞中,冲仕阻塞,致经闭腹痛,寒湿之邪乘虚侵于筋骨,发为痹痛。
治法:
温经散寒,通经活血。
用药论变:
当归9克、没药9克、地龙12克、赤芍15克、炮姜6克
独活9克、川芎9克、茴香9克、葫芦巴9克、五灵脂9克
桂枝9克、生蒲黄9克,牛七15克、
4:痛经、不孕
证候:
月经后期:量多少不一,经色黑有块,大者如鸭卵,经前腹痛、喜暖不喜按、痛牵腰背,伴有恶心、头痛,不能饮食者,脱腹胀痛、月经块下痛感、脉沉弦、舌黯、边有瘀斑、苔薄白。
辩证:
寒凝血瘀,胞络失畅,故经水后延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经水不调焉能有子。
治法 :温经、化瘀、止痛。
用药:
当归9克、没药6克、川芎6克、炮姜4.5克、赤芍9克
小茴香9克、五灵脂9克、官桂6克、生蒲黄9克、制香附9克
元胡9克、乌药6克
5:崩漏
证候:
少腹满闷疼痛,以右侧为甚,疼痛拒按并有牵掣胃脘胀痛,阴道出血量多,有块,诊脉沉弦稍滑,舌胖暗淡。
辩证:
素体宫寒,内有缩瘀,而见月经后期,不孕,久瘀不去,迫血块缺口而出,发为崩漏。
论治法
通用,应当暖宫、逐瘀、止痛。
用药:
当归 9克、五灵脂9克、丹参30克、赤白芍 9克、小茴香 9克、
三七粉6克、(冲服)、没药9克、炮姜5分、川朴9克
生蒲黄9克 、官桂9克、
续变加上方:去三七、川朴,加党参、白术、
6:症瘕
证候:
腹部胀痛,以少腹为甚,喜暖、滞多,有腥味,伴四肢酸、懒、低烧潮热、心烦、纳呆、脉沉弦迟,舌淡有紫斑。
辩证:
寒凝瘀之积证,良由漏证过用寒凉骤补,血虽止,而未澄源,故使经水内蓄胞官脉,日久凝为积块,造成经行量少、不畅,经水淋漓不净,造成经不来潮,“象造成左侧输卵管肿瘤”。
治则用药:
当归 12克、肉桂 6克、香附 9克,赤芍 15克,元胡 9克,生蒲黄 9克 ,土鳖虫 9克、
川芎 9克、小茴香 9克、五灵脂 9克、三棱 9克,莪术 9克 ,没药9克、炮姜 6克、
地龙 9克
7:堕胎小产
证候:
流产后,而阴道出血淋漓,色紫挟血块,血污,腹阵通病及阵发性绞痛,快下痛感,合而流产二三个月者。
续用药治则
服上少腹逐瘀汤,再服女金丹调经又复服少腹逐瘀汤理之。
归缩〉
大凡少腹瘀血诸症,舌边或舌尖呈现黯紫、青紫(有时并见口唇亦紫黯),舌边舌尖每有青紫色瘀点,重则瘀斑成片,切脉多见沉弦,或沉涩,沉主下焦主里,弦涩,多主血行不通,气滞血瘀。后继者,临床放胆应用本方,化裁治疗,无有不合之效理。
本方药物组成以辛温香燥之口居灵,整方也都偏于温燥,故治疗中宜注意辩证施治予加减,除特殊情况,用药切不过剂,以免用力津耗血,变生他证,灭我之方威,自思精创,大胆变用,增师发题也付注,妇女之性,病情多变复杂不具一一全举复录而出,为者后创。
8: 急性乳腺炎(乳疮)治验
证候:
乳房局部肿痛,常产生形寒壮热、纳食不思等全身症状,重者乳块肿大,拒按难触,欣热疼痛,乳汁凝滞不通。
辩证论质: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疏通乳络、消肿散结。
用药法则:
土茯苓15克、忍冬滕30克、半边连12克、蒲公英12克、
川楝子9克 、牛旁子9克、 败酱草12克、枯蒌皮9克、
王不留行12克、广郁金9克 、连翘9克、
山桅子9克,
上十三味水煎服日三次。
加下用生大黄、川柏各等分研末加冰片适量外敷万可胜。
9:当归芍药散为主加减治疗妊娠和妇产科等各种疾患。
本方原出(金匮要略:)主治妇人怀娠腹中疗痛主芳。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1、治疗习惯性流产案。如一女性,29岁,婚后三年流产三次,致未子女,此人平常身疲乏力,易于感冒,有过敏性鼻炎,及多麻疹病史。月经量多并有经前腹痛及带下病等。以投予当归、芍药加小茴香、牡蛎,属其常服此药共治疗一年三个月体质健壮,感冒和过敏性素质鼻炎全愈。妊娠正常、易无流产之忧。
2、治疗原发性或继发生不妊不育症、流产、早产案。一女姓,29岁,婚后三年未孕,伴腰冷懒倦,易患膀胱炎,并脐下寒冷感。按当归芍药散七十余剂,脐下冷感全罢,数月复诊,已孕三个月,足月后产一男婴。
又治一女,29岁,婚后五年曾流产三次,平常月经少,脐下冷寒,左乳头凹陷,按当归芍药散加附子、黄柏连服三个月,月经正常,且身已怀孕次年七月已娩一男婴。
当归芍药散如下:
当归14克、白芍18克、川芎10克、白术20克、
茯苓25克、泽泻12克
10:痛经不孕证史记
杨×,女,34岁,就诊:自诉结婚十四年不孕,常患经痛,经潮前数日即感腰痛及小腹胀痛,并时胁肋乳房,亦酸胀不适,经行少腹疼痛剧烈汗出呕吐,不可忍耐,坐立不安,如临大病,经量少而色暗淡不泽,历四天后始渐缓解,随下清白带,察其脉象沉弦,舌苔薄白,面色晦带,精神萎颓,脉证合参。实为血海空虚,胞宫寒冷,肝郁气滞,寒阴血涩而然。
药物用:
当归12克、川芎5克、灵脂10克、延胡10克、香附10克、柴胡10克、
合乌15克、白芍12克、甘草3克、吴萸7克
复诊上方,连服四剂,小腹剧痛见减,胁乳酸胀已除,经量增而转红活,惟白带下时腰腿酸软。腹部有冷感,脉沉细而弱,左关带弦,苔白薄而润。用温经汤加味。
处方:
党参15克、当时12克、白芍12克、法夏12克、
阿胶12克、吴萸10克、麦冬10克、延胡10克、
粉丹粉单皮7克、川芎6克、肉桂5克、艾叶5克、
甘草3克
三诊,进上方五剂后,经带诸症经基本消失,嘱暂停药,于下次月经来潮前五前天依次照服初复诊方。
四诊于第二个月经汛后期,自诉两月未经服上二方后,痛经除、白带止,惟下腹部尚有冷感。且微痛、喜按,苔白薄而润,脉沉细而弱,于是拟加减艾附暖宫丸为汤,十五剂。
黄芪15克、当时12克、熟地25克、川芎5克、肉桂5克、菟丝子10克、
艾叶5克、香付10克、白芍10克、续断10克、吴萸7克、甘草3克
一年后孕一男婴。
论评: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畅通,月事以时下,始易不孕,苦肝郁寒凝,气滞血瘀,则可导致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必不受孕。故婚十四年无子。原有肝郁血虚,塞阴胞宫,因而气带血涩,经年累月痛无已时,采取疏肝理气,温通行带不为届期守方服药,故痛经得愈获妊娠。
经期口唇紫肿
患者于××,女,26岁,未婚工人,自诉半年来,每适经期来潮,环唇青紫,肿胀痒痛起泡,言语纳食不使,半月不消,下次又发。就诊追问经期正常,经色紫黑或褐色,量大有块,少腹冷坠绞痛难忍。面色紫印,齿龈紫黑,舌质紫黯,适边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内阻,治以温经活血,散瘀止痛,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方药用:
小茴香3克、干姜6克、肉桂3克、没药6克、川芎6克、
延胡10克、 全归6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
赤芍10克、 桃仁10克、红花10克
服三剂环唇肿胀痛痒消除,唇面部分紫色转红、量多快少、少腹冷坠绞痛及环唇肿胀痛痒未出现,唇齿龈面部红润。随访经水调畅。
张××,女,19岁,未婚,工人,三月来每经期,口唇青紫,肿痒以上唇肿甚,经色黑量少、有块,经期少腹胀痛,舌质暗,苔白薄,脉沉细涩,此属冲任寒凝、瘀血内阻,投少腹、逐汤瘀,加香付、红花、以舒肝理气,活血去瘀,调经止痛,药方:
小茴香3克、干姜6克、 肉桂6克、 蒲黄6克、五灵脂10克、
香付12克、 延胡12克、沼药10克、红花10克
服六剂大减,继服三剂告愈。
按: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能调第十二经之气血,任主胞胎,“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色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处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素问骨空论》任者……上颐质面入目,冲任寒凝,瘀血肉阻,血瘀于口唇,而致环唇青紫肿痛,血瘀肌肤,则皮肤发生紫印。故称血瘀牙床紫,血瘀紫印脸之说“医林改错”用少服逐瘀汤以温之疏之,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血和则经脉流行,故任脉通,冲脉盛,则月事行,后人应服研。
11:遇一同房发疼特证
苏××,女,25岁,社员,77年4月 13日诊,近三月来每蓬同房女方突然出现不省人事,颈项及四肢强硬,呼之不应,特片刻可自行缓解,未作治疗。结婚近三年婚后尚好,自产后出现这证,自述对同房无恐惧感,形体瘦弱,睡眠及大便正常,观患者面色少华,平素饮食,舌谈嫩,苔薄白而滑,脉沉细略弦,考虑此证产后于乳哺期,属心肝血亏,心血不足,则出现神无所主,肝血不足而出现筋脉失于濡润,故发产疼证,治当以补血养肝,心血足则神有所主,肝血妊则筋脉得以养濡,遂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
方药:
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茯神木10克、
炒枣仁15克、远志10克、木元白芍12克、熟地18克、
白术9克、木香6克、陈皮6克、甘草6克、生姜9克、
大枣(劈)6枚
进六剂,日一剂,服药后来云精神大好,饮食增加,随嘱其守方续服,加圆肉15克,10剂后,改用人参归脾丸早晚各一丸,半年随访云前症已全消,未见复发。
此证在临床上少见,但遇到了记于后者所遇。
12: 产后热入血室
陈××,女,22岁,产后三日昼则神识清晰,惟头痛,头晕,寒热交作,微汗,心烦欲呕,入夜见神志恍惚,妄言乱语:呼之不能清楚对答,晨旦则谵妄消失,神清正常。家人甚为恐惧。曾在某应医和医院医中服西药镇静多次无效。科院妇产也论治不灵。三日就诊,家人代诉,分娩下血压这多,“初产妇”症风面色淡白,精神疲惫,头痛如晕,往来寒热。体温37.8℃—38.5℃,心烦心慌,厌食欲吐,少腹不觉胀痛,恶露上有少量自下。二便通调舌质淡,苔白中心黄微腻,脉经取微浮,重按弦虚,稍有紧意,综合四诊分拆此为热入血室。治当重在养血安神,收镇浮阳,佐以和解枢机之剂。
药方:
党参12克、当归9克、茯神9克、酸枣仁9克、
黄芩4.5克、荆芥穗4.5克、北柴胡6克、法半夏6克、
焦山查4.5克、龙齿12克、 五味子3克、灵炙草3克、
红枣五枚
上方暂服一剂昼服头煎,近液服二煎,复诊时诉说药后夜睡无烦,未见妄言惊乱之象。头痛、寒热均减。胃纳稍进,舌苔渐化。脉缓和无力,再进前方二剂,均能安睡,诸证悉解。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中说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启则明,暮则谵语……比为热入血室。全匮记的症状与本例证很类似,不过 “金匮”所述的是妇人患伤寒而经水适来,外邪乘虚袭入血室,与血博结,扰乱神明之后,而本例则是产后气血大亏,血海空虚袭入血室。心失所养,神浮不定,复外感风寒,而无与血博结之明显症状。因患者少腹不胀痛,恶露依然结之明显有少。量白下,而且无脑胁满如结胸状之病可证,而血虚心神失养又显得较突出。故治疗上除从太少阳疏解外邪,着重于益气血安神,毋令邪去而正奇,方中柴胡、黄芩、法夏和解少阳胆经之邪,荆芥开太阳之表,令少阳元邪复从表出。党参配当归益养气血,茯苓和酸枣仁养心以安神,更以龙齿镇肝清心安神,五味子养心以敛,越之神气。山楂活血化瘀积,以防留邪,甘草、大枣养心缓急,全方虚实兼顾,去邪不伤正。扶正不带邪,配合得宜,故取效甚速也。
13: 妇科医案
注说症状,以经、带、胎、产四项为限,乳疾和前阴疾患均散见其它部分,前人对于妇科病极其重视为先天,并重神冲、任、督、带奇经,主要是肝主藏血,妇女病以调血为先。而督脉起于下极,任脉起于中极这下,循腹内上关元、冲脉起于气冲,挟脐上行,带脉起于季胁,约束诸经,对于妇女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但在治疗上还是从整体出发与内科基本相同,乳部疮疡等外治法亦与外科一致,因此必须注意妇科特殊性,也必须理解它的一般性,才能更好地运用理法方药。
14:月经超前
月经周期以一月为准。每月超前六、七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潮,称为“月经先期”,一般由于嗜辛辣或肝火偏旺,或感受热邪,血得热而妄行,来时量多,色深红或紫黑成块,质浓稠粘,气带腥臭,伴见心烦易怒,脉象滑数或弦数,沼如清血清热,用“芩连四杨汤”或“清经汤”,阴虚内热之体,经期亦多超前,量少色红无块,兼有头眩、失眠、五心烦热、经脉象细数,傅青主所谓“火热而水不足”。用两地汤,也有气虚不能摄血,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质薄,腰腿觉软,小腹空坠,淋沥难断,用补气回经丸。此证偶超前,多作热治,经常超前则有虚有实,并应顾到体质。
药方:
芩连四物汤:
黄芩10克、黄连5克、生地15克、
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20克
清经汤:
丹皮9克、地骨皮12克、白芍18克、
熟地15克、青蒿10克、茯苓12克、黄柏10克
两地汤:
生地15克、地滑皮15克、玄参10克、
白芍15克、 麦冬20克、 阿胶10克
补气固经丸:
党参35克、茯苓40克、白术40克、
黄芪30克、砂仁5克
15:月经延后
每月经期延后六、七天以上。多至四五十天,称为月经后期,潮时量少,色淡红不浓。伴见头眩,心慌,脉象细弱者,多为冲任血虚,用人参养荣汤,亦有冲任虚寒,经营延后,腹痛绵绵,形寒肢冷。经来量少,色淡或带黯黑,用胶艾四物汤。经期常准,偶然延后不全,以受寒和气滞为多。前者如恣啖生冷,或感受冻邪,冲任受寒,瘀血凝结,多见少腹疼痛,经色紫暗挟块。“用延胡索散”,后者因受气、恼、情绪郁结,气滞瘀凝,多见腹胀作痛,经色紫红挟快,用“调经钦”一般治月经及期不至,常用桃仁10克、红花7克、茺蔚子10克、蒲黄12克、泽兰12克等药通经,可以斟酌加入。但必须结合原因,不能专政瘀。假如月经正常而突然后期,有厌食,恶心嗜眠,虚寒虚热等症状,脉象和缓滑利,须防妊娠,(内经)所为“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药方:
人参养营汤:
人参6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白芍18克、肉桂6克、白术12克、甘草3克、
陈皮7克、熟地25克、五味子5克、茯苓12克、远志10克、姜枣10克
胶艾四物汤:
阿胶12克、艾叶10克、熟地2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
延胡索散:
延胡索9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乳香9克、没药9克、蒲黄12克、肉桂4克
调经饮:
当归12克、牛七9克、香附10克、毒皮10克、焦山查12克
16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来潮或先或后,没有定期,前后差错七天以上的称为“经行先后无定期”,亦叫“经期紊乱”,多因肝气郁结影响及肾,经量或多或少,色紫挟块,腹育腹胀,腰部酸痛,宜舒肝和血,用“定经汤”。
17: 妇女经断,
年龄多在四十八、九岁左右,当将断之前,亦先后无定,俗称“经乱”,且有量多如崩者用滋血汽加减。
药方:
定经汤、
熟地20克、当发12克、白芍18克、菟丝子10克、白药14克、茯苓12克、荆芥炭10克、
柴胡10克、
滋血汤:人参6克、黄芪12克、黄芩9克、山萸10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
18:月经不来潮
月经两三月不来潮,称为“经阻”或“经闭”。主要为血枯血滞。虽然引起血枯和血滞的原因甚多。在已经形成之后治以养血和破瘀为止。因血枯则经闭者,形瘦面色白光白,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腰背酸软,四肢无力,饮食不香,严重的出现潮热盗汗,两颧泛赤,毛发脱落。干咳咯血,大便溏泄等劳瘵证侯。
故称呼为“干血痨”,宜滋补冲任兼调五脏。选用小营煎,劫劳散、大补元煎、龟鹿二仙肢等。血滞经闭者,多腹内胀痛,按之更甚。胸膈满闷,精神抑郁,口干不欲饮,由于恶血不去,新血不生,也能出现眼花眩黑,肌肤枯燥如鱼鳞等虚象。宜活血去瘀,用泽兰汤、牛七散、大黄庶虫丸等,此证虚实悬殊,必须细参脉舌及考虑正气强弱。大概血枯证。脉多虚细而涩,血虚生热,则呈虚数不静,舌质多淡,或尖部娇红,苔薄或无苔,血滞证。脉多沉弦,而涩,或沉细而紧,舌质黯红或有紫点,治疗,血枯轻者调养肝脾,重者宜滋补肝肾,血滞轻者,宜通调血脉,重者始用逐瘀。
女子初次行经后,往往隔数月再至。
如无病证不必治。
个别妇女因禀受特殊,月经经常两月一潮或三月一潮也一年一潮者,称为“并月”、“居经”和“避年”勿作经闭治疗。
药方:
小营煎:
当归12克、熟地25克、白芍18克、杞子12克、
山药12克、炙草5克、茯神10克、枣仁12克
却劳散:
白芍15克、黄芪12克、熟地25克、甘草5克、
当归10克、沙参20克、半夏9克、茯苓15克、
五味子6克、阿胶10克、随加倍数。
大补元煎:
人参6克、熟地20克、山药20克、杞子12克、山萸10克、当归10克、炙草5克、
杜仲10克龟鹿二仙肢: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人参18克、杞子15克(成药)
牛七散:
牛膝9克、当归12克、白芍14克、桂枝9克、丹皮9克、
桃仁0克、延胡9克、木香9克、
大黄蜜虫丸:
大黄9克、黄芩9克、甘草5克、桃仁10克、芍药15克、
生地15克、虻虫5克、干漆6克、蜜虫10克、水蛭6克、
蛴螬6克、
“成药”
19:经量过多
经量超过正常或经来日子交长,概称“月经过多!”常见于月经先期证,亦有经净一、二日以行,均由血热,可用“固经丸”,行经期间或不在行经期内,大量出血和持续出血不止,称为“崩漏”,崩是言其热急血流如注,漏是指势较缓,而淋沥不止,可转化为崩,崩后亦多有漏的现象。不能绝对划分。形成本证的原因甚多,大概骤然发作的多为阻虚血热。血色深红,伴见烦热虚奋不安,情绪容易激动,睡眠不宁,脉象滑数。
用清固经汤,如若本来体弱和月经量多,因而淋离不净,多为气不摄血,血色淡红,伴见神疲气短。舌薄而润,脉大如虚,用“补中益气汤”丸崩漏日久,不仅营血大亏,气亦随弱,在气虚证更易导致阳虚,故最后多成气血,阴阳瘀伤,不能单从一方面治疗。
同是崩漏系急证,大失血时能使厥虚脱,在治本时必须治标。必要时或以治标为主,本病虽愈,容易复发。血止后仍宜药物调养。(傅青主女科里)关于血崩方剂,有“固本止崩汤”、“加减当归补血汤”。“清海丸”等均可用。至于本病见于年老妇女和产后体力未复更为严重,妊娠期间出现,常为流产的先兆。均加留神。
药方:
20: 固经丸:
龟板25克、黄柏30克、樗皮25克、香附30克、
黄芩28克、白芍35克
21:清热固经汤:
龟板9克、牡蛎4克、阿胶12克、生地20克、地骨皮12克、焦山桅10克、黄芩9克、
地榆10克、棕榈炭6克、藕节12克、甘草4克
22:补中益气汤:
黄芪12克、党参25克、白术20克、当归10克、甘草3克、陈皮10克、
升麻5克、柴胡9克、姜枣15克
23:固本止崩汤:
熟地25克、白术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炮姜9克、人参6克
24:加减当归补血汤:
当归12克、黄芪12克、三七5克、桑叶10克
25:清海丸:
熟地25克、山萸30克、山药30克、丹皮18克、
五味子9克、麦冬20克、白术25克、白芍25克、
龙骨25克、地骨皮20克、桑叶20克、玄参35克、
沙参30克、石斛25克
26:经量少或过少
经量少于正常或排血时间短,称为“月经过少”。多见于月经后期症,应考虑体质病因,不宜因少而随便攻逐。
27:经行不断
妇女年逾五十,月经当断不断,除与平日无异常者外,经未量多,须防“崩漏”之渐。
28:经断复行
年老经断复来,所下多紫血块,傅青主认为阴精亏损,龙雷火炎,肝脾不能统藏,用“安老汤”
29:安老汤:
人参6克、黄芪10克、熟地2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山萸9克、
阿胶10克、荆芥炭10克、甘草5克、香附10克
30:经水色浅淡
经色淡红,多属血虚这症,兼质稀薄者为气血两虚,稀淡如米泔,毫无血色者为真阳极虚,但须和其他症状结合。
31:经色紫黯
经色紫红而黯,须辩质粘稠挟血血快者属血热,不粘者属寒,即使挟块亦属寒气凝滞,色黯量少如豆沙者为血虚有寒。
32:经行挟块
经行挟有凝块,一般称为“瘀”,瘀证多伴腹痛,下后较舒因寒凝结者色黯不粘得温轻减。因热凝结者色多紫红。腹痛拒按。常用治瘀方,有川芎汤、桃仁四物汤、当归散等,或用益母膏调服,但经行挟瘀不同于瘀血内结,应以化瘀为主,并须与调经结合,不可专予搜逐。
药方:
川芎归汤:
川芎12克、当归10克
桃红四物汤:
桃仁10克、红花9克、当时10克、地黄15克、川芎10克、芍药10克
当归散:
当归30克、芍药35克、刘寄奴30克、积壳30克、
延胡25克、没药20克
益母膏:益母草、沙糖“成药”
33:经行腹痛
一般行经期间均有腰腹不舒或轻微酸痛感觉。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每次行经有剧烈腹痛,称为“痛经”,亦称为“经痛”,痛经的原因有有虚实、寒热、气滞、血瘀,大概痛而柜按为实。痛如喜按为虚。经期滞后,喜按为寒,经期超前,不喜按者为热,抽痛、绞痛为寒阻,陈痛、刺痛为血瘀,绵绵为气滞。临床上主要分为经前痛、行经痛和经后痛三类。
凡是经前三、四天多至七、八天先觉少腹和小腹胀痛或牵经及胁部和乳房胀痛满,经后逐渐消失,属于经前痛,经将行时小腹急痛,经来涩少不利,量渐多,痛亦随减,直至经净完全消止,属于行经痛,经前和经行时期均无腹痛,经将净时开始小腹痛且有下坠减,绵绵隐隐腰酸脚软疲困,属于经后痛,这三种经痛的部位,都以小腹为主,区别是经前痛多连少腹,痛时作胀,经行痛集中于小腹。如绞如刺经后痛痛不剧烈,感觉下坠。
他的原因和治法,经前痛和经行痛均有瘀血内结,而经前痛挟有气滞,经行痛挟有寒阻,用调经饮和延胡索散加减,柴胡、乌药、红花、桃仁、炮姜、艾叶、五灵脂等理气、散寒、活血、祛瘀药均可适当采用,经后痛系气血亏,冲任不能因摄,用胶艾四物汤、加黄芪、党参益气,亦可加龙骨、特蛎、升麻等回涩升提,本病热症较少,即使在经前痛有郁热现象,亦用“万病回春”生血清热为佳。针灸治疗实痛取气海、合谷、三阴交,虚痛取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虚痛取肾俞等次,一般实证用针,虚证用灸。
药方:
调经饮:
当归10克、牛七9克、香附12克、茯苓14克、青皮10克、焦山楂10克
延胡索散:
延胡21克、当归30克、川芎25克、乳香15克、没药18克、蒲黄21克、肉桂14克、
胶艾四物汤:
阿胶10克、艾叶12克、熟地18克、当归10克、
川芎10克、白芍15克
生血清热方:
当归10克、川芎9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桃仁9克、
红花7克、木香9克、香附12克、延胡10克、甘草5克
34:经行腰痛
经期腰部酸痛,多有体弱肝肾不足,调经方内加杜仲,续断,予于兼顾,不作主症治疗。
35:经行身痛
多为血虚所致,调经则痛自止,如若身痛拘急,挟有风寒者,酌加桂枝、姜活。
36:经行乳胀
为肝气郁滞,多见于“痛经”症,较为乳房有块,乳头痛不可触,经净自止。复见“经行腹痛”一例。
37经行发热
月经时期常见微热,由于气血不和或气火内郁,可于调经方内少加柴胡和之。如果经闭证经久出现,为血枯劳热。复见“月经不来”一例。
38:经行吐血
每在月经前一二天或正值行经时,吐血盈口,挟有紫块,同时鼻内亦出血,称为“经行吐血症”,由于口鼻出血后,常使月经量少或停止。好象倒行逆上。故俗称 “倒经”,“逆经”多因肝火偏旺,血热妄行,患者往往情性偏急,喜信椒姜辛辣食物。伴见少腹痛,胁胀头痛心烦、睡眠不安、脉象弦数,傅青主说;各经之吐血,由内伤而成,经逆而吐血,乃内益,而激之使然也,其症有绝异则气逆一也。治宜平肝顺气,引血下行,用顺经汤加牛七。
药方:
顺经汤:
生地20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丹皮10克、
沙参30克、荆芥炭10克
39:经行便血
每月行经前一二天,大便下血,因而经量减少,称为“经前便血”,因为经血不循常道,亦称“错经”,多由肝脾肾俱虚引起。伴见而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恐慌,气短神倦,腰足酸软,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舌质谈红,脉象虚细,用补血汤或顺经两安汤。
药方:
补血汤:
熟地30克、黄芪15克、归身12克、白芍18克、
白术10克、杜仲10克、荆芥炭10克、炮姜炭10克、
贯众炭10克
顺经两安汤:
当归10克、白芍14克、熟地20克、
山萸10克、人参6克、白术12克、麦冬15克、
巴戟10克、荆芥炭10克、升麻6克
40:赤带白下
阴道流出白色粘液,也有量多淋漓,如涕如唾,称为白带,如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分明,称为“赤白带”,单纯淡红稠粘,似血非血,则称为赤带,此外还有带青黄、灰黑和五色杂见的,因有青带、黄带、黑带和五色带等名称,统称“带下”本病的发生,主要有于带脉不约,任脉失固,加上脾虚,肝郁等因素。湿浊、湿热之邪下注,辩证论治重在颜色,气臭、清浊方面,凡带下色白,秽气不重,伴见腰酸神疲、食欲不振、不耐劳动。劳动后白带更多,灵属脾虚湿浊,用完带汤,带下赤色或赤白相杂,质稠粘,有腥臭,伴见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在月经前后带下较多,多属肝郁湿热,用加减逍遥散和清肝止淋汤。
老年或先天不足,病后体弱的妇女,带下清稀如注,腰冷酸重、四肢不温、头晕目花,脉况微弱,称为“白崩”系奇经极重,必须峻补,用“内补丸”
药方:
完带汤:
苍术7克、白术10克、山药12克、人参6克、白芍15克、
陈皮7克、甘草4克、荆芥炭10克、柴胡9克、车前子15克
加减逍遥散:
白术30克、柴胡15克、茵陈12克、
茯苓35克、甘草10克、陈皮12克、山桅18克
清肝止淋汤:
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地4克、阿胶10克、丹皮10克、黄柏9克、牛七9克、
香附10克、黑豆20克、枣5枚
内补丸:
鹿茸12克、菟丝子25克、沙苑子30克、黄芪30克、肉桂14克、紫苑18克、
桑螵蛸20克、苁蓉25克、附子14克、白疾藜25克
41:怀孕流血
怀孕期阴道出血,点滴而下,称为“胎漏”。这种出血时有时元,没有规则,陈除稍有疲之外,无其他病症,但流血不止,能使胎动不安,或觉胎坠,小使频数,由于气虚弱,冲任不能约制,用助气补漏汤,并且休养,防止增多。
药方:
助气补漏汤:
人参6克、白术12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
益母草15克、续断15克、甘草5克
42:怀孕呕恶
怀孕二三月时,厌进饮食,喜酸,喊食品,恶心呕吐。称做“恶阻”为早期妊娠早期症状之一,系受胎气影响,三个月后自然消失,一般不予治疗,严重者,呕吐频作。精神困乏。用橘皮竹茹汤缓缓呷饮。半夏有动胎之说,但前人于胎前病用之,现在亦经常使用,未见不良反应。
药方:
人参6克、陈皮9克、竹茹12克、半夏6克、麦冬14克、
赤苓12克、枇杷叶10克、姜枣10克
43:怀孕腹痛
怀孕腹痛,称为“胞阻”,“金匮要略”指出,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又说: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又妇人怀孕腹中疼痛,当时芍药散主之,说明妊娠腹痛有子宫虚寒和气郁,血亏等原因,但一般均以调气安胎为主,用逍遥散加减,不宜过用辛温香燥等行血耗气之药,以免损伤胎气。
药方:
1:附子汤:
附子10克、茯苓12克、人参6克、白术12克、
白芍12克
2:胶艾汤:
阿胶12克、艾叶10克、川芎10克、白术12克、
茯苓12克、泽泻12克、地黄15克、白芍18克、
甘草5克
3:当归芍药散:
当归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
白术12克、茯苓10克、泽泻12克
4:逍遥散:
当归12克、白芍20克、柴胡10克、白术15克、
茯苓15克、甘草5克、薄荷9克、姜三片
44:怀孕浮肿
怀孕五至七间,先两足肿,渐至头面,遍身俱肿,称为“子肿”以脾肺气虚为主因、气不湿,浸渍肌肉,用全生白术散,(千金要方)有鲤鱼汤法,用白术15 克、茯苓12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研粗末,再用鲤鱼一尾去鳞肠煮汁,每汁二盏,入药末15克、加橘破少许,生姜七片煎服。
药方:
全生白术散:
白术20克、生姜皮7克、大腹皮10克、
茯苓皮12克、陈皮9克
45:怀孕胀闷
怀孕胸膈满闷,两胁胀滞,胎动不安,称为“子悬”,由情志忧郁,痰气壅塞,用紫苏饮,傅表主从肝脾治疗,用解郁汤,可参酌加减。
紫苏饮:
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陈皮9克、人参6克、甘草5克
46:怀孕咳嗽
怀孕咳嗽称为“子嗽”,因胎火上逆,肺失清肃,用百合散。
百合散:百合20克、紫苑20克、麦冬30克、桔梗25克、桑皮25克、甘草10克、竹茹20克
47:怀孕烦躁
怀孕后,烦躁不安,心惊胆怯,称为“子烦”,因心气不畅,胎热上扰。烦分有痰无痰治疗,无痰者宜清热除烦。用加味“竹叶汤”,有痰者加入“天竹黄”橘红。
药方:
1:加未竹叶汤:
人参5克、黄芩10克、竹叶12克、麦冬15克、赤苓10克、粳米20克
47:怀孕抽搐
怀孕六七月后,或正当分娩时,忽然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不省人事,甚至全身痉挛,角弓仅张,少时自省,发复发作,类似癫痫,称为“子痫”主要由于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宜酌轻重,用“钓藤汤”、“羚羊角散”,本症在妊娠中疾症中相当严重。如果发病较重,经过时间较长,发作频繁的,可以引起孕妇和胎儿死亡。但在发病前一般都郁有头痛、眩晕、全身疲劳、心悸气短、恶心呕吐、中脘胀满等行兆。可细诊断和预防。
药方:
1:钓藤汤:
钓藤10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人参10克、
桔梗10克、桑寄山10克
2:羚羊角饮:“散”
羚羊角2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钓藤12克、
当归12克、 枣仁15克、茯神12克、杏仁10克、
五加皮10克、苡仁10克、木香10克、枣10只
更多阅读
肿瘤热疗临床应用培训班-会议通知 肿瘤热疗技术
2014年广东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现代热疗技术融合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使热疗设施设备、方式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肿瘤热疗技术的进步。为进一步促进热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提高肿瘤的临床防治水平,经广东省继续教育委员会
B43.《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要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要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的致盲性疾病。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迅速增加,2010年发表的数据表明我国20岁以
宠物中医临床犬瘟热论治 中西医临床医学
宠物中医临床犬瘟热论治赵学思南昌浩宝宠物医院一.犬瘟热简介按西方兽医学确定犬瘟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主要感染于犬属动物,不同年龄,不同犬种,均可感染发病,12月龄一下幼犬易感,四季均可发病,春冬二季发病较多
厄贝沙坦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是一类重要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在高血压、心力衰竭以及肾脏疾病等治疗中均具有良好效果,使其临床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厄贝沙坦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ARB类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的通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E$l.o._%v4z3d为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对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准入管理,我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口腔医学会对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进行了细化,提出了首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