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相机品牌大全 佳能100d是半画幅
本文引用自wuwei1101《国产老相机品牌大全》
在永远一去不复返的过去,中国人民通过引进和借鉴仿制、创造生产了50来个品牌的相机.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生产过这么多牌子的相机。重温胶片时代国产相机的辉煌当时,细数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国产相机:东风、长城、珠江、百花、甘光、神龙、海鸥、凤凰、红梅、菊花、西湖、风光、幸福、劳动、跃进、孔雀、蓝天、上海、星光、万林、友谊、太湖、熊猫、华蓥、东方、华夏、虎丘、天鹅、曲美、铁光、普乐、神龙、华山、红旗、、华光……
如今小编收集了大部分当年的国产相机牌子的图文资料,配合那些历史感十足的各品牌相机海报简要的介绍一下这些几乎都不复存在的国产老相机品牌,至于各牌子之下因为相机型号很多,就不一一描述,但个别品牌会重点介绍一下代表性机型。
一.东方吹响照相热,华夏遍地相机厂二.比翼鸟双飞:海鸥与凤凰谱写双鸟传奇三.牡丹红梅齐争艳四. 国产的“哈苏”相机:“东风牌”120单反相机五.国产精品的骄傲:红旗牌照相机
一.东方吹响照相热,华夏遍地相机厂
中国照相机工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是在1956年,从这一年开始到1960年,在国家支持和总路线、大跃进的鼓舞下,全国各地照相机工厂开始了诞生的进程,有如雨后春笋般地一一出现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重庆……相继建立了照相机厂,用了四年的时间启动了我国的相机工业。
1.东方牌照相机
天津照相机厂是我国著名的照相机生产厂家之一,创建于1956年,曾生产过向党的生日献礼的“七一”牌120皮腔折叠式照相机,“幸福”牌120简易照相机,“晨光”牌135单镜头反光式高级照相机,“兰箭”牌全景转动照相机,“东方”牌120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135S系列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EF-35塑料带闪灯折叠式照相机等等,这些都是在我国照相机发展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品种,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相机。“东方”牌S系列135照相机,是该厂最有代表性、产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它有S1、S2、S3、S4共4个型号6种款式组成。
2.华夏牌照相机
1983年7月,三五八厂“百灵”牌821照相机,改名为“华夏”牌,同年11月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1983年优秀新产品金龙奖。
1983年11月27-30日,三五八厂改型生产的华夏H821型135平视机械快门照相机设计定型会召开,通过了技术鉴定。
3.上海牌照相机
1958年3月17日,由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和多个文具、电镀等厂家联合组建的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也把仿制苏联“卓尔基”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定名为“上海58-Ⅰ型”,接着开始仿制西德“莱卡”机——“上海58-II型”。
凡了解我国相机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上海58-I型”相机,在我国照相机发展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上海58-I型”的出现,标志着新我国相机生产走向正规,也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而“上海58-II型”由于是完全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制作上也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产量约在1100多架。
4.青岛牌照相机
1981年8月,青岛复印机厂并入青岛照相机厂,成立青岛照相机总厂,在“青岛SF-2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向市场推出后,青岛照相机总厂开始了向西德引进阿克发公司开发的“奥普蒂玛2746型”35毫米内藏闪光电子程序快门照相机的谈判进程,到1985年5月所有程序完成,我国照相机工业鼎盛时期代表作之一的“青岛6型”(即“奥普蒂玛2746型”)照相机开始向市场发售。
5.珠江牌照相机
珠江单反,国产一代名机,那幽幽的黑体几乎就是它的品牌。 源于海鸥DF,但是它的性能最后超过了海鸥,它隐约有着尼康F的影子,一样的敦实厚道,一样的结实耐用,而且它的配件是国内的单反里最全的。
1972年12月,第五机械工业部组织西南地区的华光,明光,金光,永光,星火等五家仪器厂和云南光仪厂,与广州轻工业产品进出口公司洽谈联合开发出口照相机生产事宜,决定由华光,明光,金光,永光等四家厂生产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产品命名为“珠江S-201型”;华光,云南,星火等三家厂开发生产与之配套的广角,中焦和变焦系列照相机专用镜头。六年后,经过断断续续的不断修改,一直到了1978年这台相机才正式的开始生产。珠江牌相机正式诞生! “珠江S-201型”的最大特点是五棱镜取景器和腰平取景器可以互换,附件插座位于倒片部件下方,还可以拆除。
6.长城牌照相机
1980年,北京照相机总厂推出了一款长城 DF-1型120普及单反相机,当时的120相机市场主要是以海欧4A、4B等双反为主。长城DF-1是一款参照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德国生产的“皮洛特”牌普及型120单反相机并加以改进制成的。长城DF-1的批量生产不但为国产120相机增加了新的品种,而且也活跃了国内的相机市场。
7.华蓥牌照相机
在华蓥,最鼎盛时期有“六光”:明光;永光;金光;新光;红光和华光,这六朵金花组成了华蓥光学城。大家互为补充,分工合作,在计划经济时代着实辉煌了一把,名声和实力无人能出其右,80年代开始,随着计划经济渐渐淡出,这个庞大的光学城开始分化。
华蓥的代表作,就数华蓥120双反了,华蓥120双反是元兵器工业部下属的四川华光、明光、永光仪器厂1980年仿照上海海鸥相机厂的海鸥4B相机研制生产的。这款机器用红、绿、黄、蓝、黑五种颜色对光圈数值进行了标示而且快门按钮外的那一个小圆圈,也用了蓝色。这样做的好像在国产双反相机中,只有华蓥一款。
二.比翼鸟双飞:海鸥与凤凰谱写双鸟传奇
1.海鸥牌相机
1963年,上海第二照相机厂(原上海照相机厂第二分厂),试制出了国产折叠相机中技术指标最高的“上海203”相机,装备了双像调焦装置和曝光指数参照表,可以利用指数调节方式来设定曝光量,此外还增加了可控式重拍装置,在需要多次曝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强制方式取消防重拍模式。由于随后国家提出不准以地名命名照相机以及指定今后上海生产的照相机都以“海鸥”定名,所以“上海203”遂改名为大名鼎鼎的“海鸥203”了。(我国照相机仍然在飞的“两鸟”之一)该机持续生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然,同一时期还有由于同样原因出现的“海鸥-IV”型双反相机,是日后“海鸥-IV”系列产品的奠基型机种。
代表机型:海鸥 4A
在中国生产的相机中,海鸥4A是最值得拥有的相机之一,其成像质量在使用该机的广大 “色”友中口碑甚佳。有关该机的性能、成像质量等在一些相关的网站中,都有不少评价。海鸥4A当年是响当当的专业型相机 ,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2.凤凰牌相机
1970年,由上海、南京等五个对口厂内迁组建的江西光学仪器厂将“上海205”改版生产,命名为“海鸥205”。“海鸥205”镜头的光学素质相当优异,因此随后江西光学仪器厂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版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为了真正设立自己的品牌,与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区别开,到1983年,经过与苏州白洋照相机厂协商,江西光学仪器厂取得并正式开始启用“凤凰”商标。(中国照相机仍在飞的第二只鸟开始起飞了)“凤凰”的第一代也就是“凤凰205”,至今,“凤凰”系列仍为国内不少消费者称赞,比如“凤凰205E”。
三.牡丹红梅齐争艳
1.牡丹牌照相机
丹东照相机厂始建于70年代初期,主要生产牡丹牌120系列双镜头反光相机,后期也生产了两款135平视取景相机。是当时我国主要相机生产厂家之一。牡丹厂生产了一款带测光表的MD-1D型相机。又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MD-1D的测光精度不高,又不太实用,加之当时135相机对市场的冲击很大,所以MD-1D仅处于试生产状态,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MD-1D的产量虽不太多,但它是我国仅有的两种120双反相机之一,而牡丹MD-1D相机是我国唯一进行小批量生产的带测光系统的120双反相机,虽然它称不上是一款成功的产品,但它对提高牡丹厂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红梅牌照相机
红梅是常州照相机厂的产品,早期的产品外壳很粗糙,后期的形成生产规模后有两种款式,就是不带闪光灯插座和带闪灯插座的款式。红梅HM-1皮腔折叠相机是同类中档次比较低的。
四. 国产的“哈苏”相机:“东风牌”120单反相机
1966年,我国开始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文革,前期,我国的照相机工业逐步摆脱了徘徊的阴影,后期则开始了工业的复苏。在这摆脱徘徊的前期,我国的照相机产商出产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之一:“东风”120单反相机。
该相机1969年以瑞士哈苏勃莱德500c型120单反光照相机为蓝本设计制作的。当时定名6920型(意为国庆20周年),后改为东风牌照相机。东风照相机由镜头(含快门)、机身、后背(暗盒)三大部门组成。东风配套镜头有标准镜头(f80mm/F2.8),广角镜头(f50mm/F4),中焦镜头(f150mm/F4)三种,其成像质量可与哈苏镜头媲美。
资料表明东风相机出品量不足100台,且纯手工制作,是国产相机里最具收藏价值的一款。因物超所值,生产数量极少,它已成为世界级收藏家们的“宠物”。现在保存完好的东风120单反相机已经估价30万以上!
五.国产精品的骄傲:红旗牌照相机
该相机于1973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架仿德国莱卡M3型平视取景照相机,定名为“红旗20”。照相机配套镜头有标准镜头(f50mm/F1.4),广角镜头(f35mm/F1.4),中焦镜头(f90mm/F2),三款配套镜头均为高素质的顶级镜头。取景采用大倍率亮框取景器,并设计了卡基线双像重合式测距器,卷片采用快速装片机构,快门速度最高为1/1000秒。顶盖上毛泽东手书“红旗”二字。
“红旗20”主要生产日期为73年-79年,合计生产271架,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相机收藏家竟相寻觅的对象。
如今仿徕卡的红旗相机由于产量极少,成为国产古董相机的龙头,价位已经从前几年的8万元飙升至如今的20万元左右。估计市场上品相好说明书、牛皮套齐全、编号靠前的,价格不会低于100万。
国产相机——风景旧曾谙
吾生也晚,进入摄影尤晚。等我到了在照相器材店里隔着柜台玻璃痴痴凝望的时候,国产相机中能见到的便只剩下凤凰,寥寥数只蹲伏在角落里。不见凤凰的绚丽,只剩下家鸡的寒微。而我买的第一款相机,是日本的尼康。
也在报刊上读到过关于国产相机的只言片语。印象是,国产相机也曾有过花开遍地春色满园的好风光。当然,就整个社会的物理空间来看,所谓的“遍地”不过只是某些特定的狭小地界,集中在照相馆和公园一类旅游景点;而国产相机的“春天”,则是由千万普通中国人的纪念照片(家庭合影、结婚照、入伍照、儿童生日照、旅游纪念照等)烘托而出的。
这个印象,带给我的是一种失落感。个体记忆与一段多姿多彩的集体记忆几乎不发生重合,这段集体记忆在经由个体言说时变得异常困难,于我而言总是怅怅然。惟一的补救办法是,凭借这段集体记忆的物质遗存(如照片,再如相机),去进行精神上的回溯与想像。怎奈,照片易得,相机难求!
如果有这样一家相机博物馆,藏品清一色是国产相机,那么便是让我觅到了集体记忆的底座。有。在长春,名曰“长春中国照相机文化博物馆”。推门而入,一千余种式样各异的国产相机扑面而来,心中的感受恐怕惟有“叹为观止”四字方可形容。
馆主周焕臣,男,五十岁,长春人氏,收藏国产相机十年有余。他与国产相机结下“善缘”,始于1989年的一次经历。当时他陪一位德国朋友去参观国内某地的自行车展,不料那位朋友意兴索然,询问之下直言以告:“你们中国是自行车大国,但这么多自行车里面竟然没有一台中国造的自行车!”正是这句话,触动了喜爱摄影并已参加过摄影函授学习的周焕臣,在他头脑里搅动起一个朦胧的想法……如今,周焕臣仿佛在用他的每一点努力遥遥呼应着当年那位德国人的愤愤之见:这个博物馆里面,全部都是中国造的照相机!国产相机收藏,论种类之全、数量之多,国内不作第二人想。
玻璃干片镜箱。早期国产照相器材,约现身于1930年代。木制,无商标,出自能工巧匠之手。(馆藏另有一台镜箱,年代更为久远,似为1910年左右的产物。恐伤筋骨,未从展柜内取出。)
双龙牌镜箱。中国最早带商标的木质干版镜箱。1930年代制作。
双龙牌相机。早期上海倪明记照相器械厂制造。木制。
仙乐牌120相机。1935年由上海义昌机器厂厂长兼工程师郑崇兰设计开发,因抗日战争被迫搁浅,后于1947年由上海维纳氏电影照相器材公司(前身即义昌机器厂)生产。以英文商标Selo命名,主要面向国外市场。产量200余台。
万林相机。据目前考证结果,为1940年代上海万林公司产品
新中国第一批相机。上海市第一照相器材生产合作社制造。木制。
向阳牌相机。合作社转为公私合营后第一批相机。公私合营上海联合照相器械厂制造。木制。
七一牌120相机。新中国第一台高国产化(镜头玻璃原材料除外)照相机。中国120相机和折叠相机的鼻祖。公私合营天津照相机厂1956年下半年研制成功。成品约40台。未投放市场。1959年11月2号《新民晚报》新华社报道中称“我国第一架照相机是一九五六年七月在天津诞生的”,即指七一相机。
大来牌120双镜头反光相机。1957年4月研制成功。中国双反相机的鼻祖。新中国第一家照相机厂——公私合营北京大来照相机厂(北京照相机厂前身)制造。成品100余台。
天池牌单镜头反光相机。1950年代末为纪念建国十周年研制,是整个1950年代中国科技含量最高、工艺水平最精的相机,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光学研发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同时代的国产相机中一帜独树。由号称“新中国光学摇篮”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制造。1960年邓小平视察该所时曾给予天池相机高度赞扬。成品在10台左右。出于保密等因素考虑,未投放市场。
上海牌58-Ⅰ型相机。中国第一部以工业化流程生产出来的照相机。1958年1月出产。中国旁轴相机的鼻祖。上海市钟表眼镜公司(新中国第一家国营大型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厂前身)制造。镜头由长春光机所设计,镜片由上海吴良材眼镜厂加工。产量1198台。
上海牌58-Ⅱ型相机。58-Ⅰ型的改进型。中国第一台大批量生产的照相机。1958年底研制成功,次年9月上市。建国十周年献礼产品。产量11888台。
紫金山牌Z135-Ⅰ型相机。中国最早的单反相机之一。1958年9月开始设计开发,1959年上市。南京电影机械厂制造。产量不足1000台。
上海牌DF型单反相机。1964年由上海照相机厂生产。此机的研发成功为中国相机产业奠定了初步基础,为1966年海鸥DF相机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成品不足100台。
以上所列,仅是长春中国照相机文化博物馆馆藏之冰山一角。在这里,从早期的木质镜箱到2007年嫦娥一号三维立体相机,其间制造、生产的千余种国产相机蔚然麇集,俨然一部中国相机发展史。对我而言,这是一部可以碰触、可以摩挲的历史,和在故宫里仰面瞻仰那些真迹或非真迹,又有不同。
完备的相机发展史,不单要在宏观上链条不失,也应有它的厚度,惟其如此才能丰盈饱满。航拍相机、工业相机、立体相机、千人合影转机、12英寸大型外拍机、具有特殊用途的微型相机、长春牌第一台国产一次成像相机、新中国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缩微仪、98抗洪纪念相机(惟一带有八一标志的相机)、港澳台生产的相机,如此等等,自然属于博物馆搜罗的“不寻常”,但它也在种种“寻常”上倾尽了全力——简易相机、傻瓜相机、卡通相机、印着国外名机商标的山寨相机……馆主周焕臣的说法是:“不少人觉得是垃圾,我捧回来。只要是国产的相机,在这里就有它的位置。”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些“粗制滥造”的相机一排排摆放在博物馆里,恰如吴道子所画钟馗的第二指,赋予整幅画作无限的气韵生动。
馆藏最大相机:1930年代24英寸制版照相机
馆藏最小相机:仅一元硬币大小
日本藏家陆田三郎在《中国古典相机故事》里作感叹语:“今天,即使是日本的相机店里的最新型数码相机,只要你把它翻过来看看,就会发现大多是中国制造……”国人读到这里不必激动,因为陆田先生所谓“中国制造”不过是“made in China”(在中国制造),扯不上中国的技术和工业水平,倒是周焕臣的收藏,落脚点在“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上面,每一台相机都带着鲜亮亮、活泼泼的本土烙印(虽然其间国产化率也有差异),汇集在一起构成了敦敦实实的中国相机工业的演进史。
博物馆馆名却未称“照相机工业”,而是“照相机文化”。我理解的博物馆的思路是:收藏国产照相机以及与照相机有关的一切。这个“一切”,包罗万象。从早期的镁粉燃放器一路到高级万次闪光灯构成了闪光灯系列,早期天津生产的七星牌玻璃干片、新中国第一代东方红牌胶卷等各种胶卷勾勒出国产胶卷的历史,早期的双龙相纸、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生产的新中国第一代公元牌相纸等描绘出国产相纸的发展面貌。还有诸如1925年北京照相学校的招生简章、1930年王开照相馆的取相收据、仙乐牌“透明照相水彩天然色”(用于底片着色)、新中国第一代放大机——大来牌放大机、1954年长春铁北玻璃厂磨制出的中国第一块稀土光学玻璃、上海华昌工业社等生产的十多种照相角(一角钱50个,用于在相簿上固定照片)、各种显影粉定影粉显影罐、具有代表性的光学镜头、五花八门的玩具相机(嵌有照相机模型的玩具),连同那300余册摄影图书、杂志(如1913年商务印书馆《新编摄影术》、1923年康有为题签并作序的欧阳慧锵著《摄影指南》、1926年林泽苍、高维祥合著《增广摄影良友》、《晨风》、《飞鹰》、《天鹏》、《晋察冀画报》),堪称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不惟是一门产业史,也具备了文化史的诸般好看之处。此中良苦用心,透显出博物馆的最大魅力。
这样一座博物馆,只与历史有关。收藏国产相机,是在从岁月深处蜿蜒出来的一条道路上摸寻、捡拾,这条路已经有了尽头,看不出有延伸下去的可能。当然,目下国内还是有一些专门用途照相器材和数码相机问世。但是,作为在国计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备相当规模的一门产业,中国国产相机已经整体性地退到了历史的后台。今天的人们很难想像,在山东省内小小的临朐县竟然也曾有过照相机厂,而且直到1982年的时候还在生产着灯塔牌座式相机。
曾经一度,中国是相机大国。照相机厂林立于全国各地,从大型座机到快门测速仪到照相角都有生产,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产业体系,“由中国制造”的相机向西欧、日本出口。和日本的情形一样,中国的相机产业也是从仿制起步的,但中国终于没有能够积淀出自己的尼康。周焕臣认为:“五十年代时我们是高起点、高起步。我和朋友们掐着指头算过,当时世界上能生产相机的国家也就十几个,中国是其中一个。我们生产的好多镜头,质量非常高。前些年有一次去西藏拍片,我拿的是配1.5倍增距镜的出口德国的海鸥双反,他们有带林哈夫一类的大画幅的,片子放出来一看,他们都说,服了!但是,我们的相机,机械部分总是不过关,说不定什么时候哪儿就给你出毛病,拿它来干活儿,不行。有人曾经写过文章,从螺丝看国产相机,也就是这个意思。”关于国产镜头,陆田三郎对长城镜头,日本相机专家田中长德对红旗镜头都曾叹赏不已,可作为周焕臣的看法的佐证;而他谈到的国产相机的软肋,我相信在好多摄影人那里都留下过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中国相机发展史上,有一条被人忽视的线索,业内称为“自己做相机的”。清代有黄履、邹伯奇,20世纪初有陈公哲、钱景华,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战士刘博芳、康健(一写康建)等在1941年做出了24英寸座机,其后有张印泉,建国后有张国栋、郭嘉平、赵永生、吴湘春、陈文坚、邹小朋、樊国荣……还有一些制作者,留下了相机,却没能留下名字。他们或源于时代感召,或出自一己兴趣,苦心雕琢,终有所成。他们或投身于抵制洋货的运动(1930年代刊行于举国危难之际的《飞鹰》杂志就曾多次呼吁国人要自己研制摄影器材),在面目狰狞来势汹汹的进口产品的威逼下,举步迎了上去;或主动选择站在工业化大潮之外,在相机的每一个零件上留下了手的温度。无论是面对群体、潮流,抑或是复杂精密的技术,他们都表现出了一种挑战的姿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借用徐悲鸿自书联语),把一个个孤独而倔强的背影抛给了后人。
在周焕臣看来,身后这部历史留给我们的遗憾,又岂止是遗忘了“自己做相机的”。其中最为遗憾的,便是:这是一部尚未被国人认真书写过的历史——在公开出版的介绍国产相机的图书中,收藏圈内经常提及的有两本,一是美国藏家道格拉斯·圣丹尼(Douglas St Denny)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照相机》(Camer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一是日本藏家陆田三郎的《中国古典相机故事》,惟独不见国人自己的成果行世。我在写作本文时,便时不时因为资料的稀缺而使行进中的思路遭到突然阻截。国内专事国产相机收藏的,屈指可数。他们多年来在荒僻“小径”上低头捡拾,为中国的一段历史抢救着“证物”(在“天天向上”的数码时代里,在进口数码相机的汪洋大海中,他们的收藏在象征意义上越来越接近于证物),何曾得到过鲜花与掌声?当他们将已倾的大厦的片砖只瓦积攒得初现规模之际,只有若干媒体出于好奇心探头探脑地前来打问,弄出几篇带着“花边”和“噱头”的报道,把负载着历史与文化信息的国产相机当作花哨的气球,拿来逗小孩子们的开心一笑。
严格说来,周焕臣们的努力,其对象往往限于照相机一类的物质遗存,远不足以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相机文化发展史。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抢救成果,即便有一天撰写出来这样一部历史(会有那一天么?),也只能像柏拉图记述的“大西洲”一样虚浮缥缈。那将是一部遭到后人不断怀疑的历史。
国产相机的历史,直接见证了1949年后中国光学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从国人自己制作的镜箱出现伊始,这部历史便一直在政治风云中隐伏、跌宕,如1949之前在民族工业主体性诉求上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产相机逐渐形成产业,整体性地被政治意识形态所左右。资料显示,1957年时京津沪三地共生产相机200台(大体代表全国产量),而到了1958年,全国相机产量遽然飚升至21000台,次年更以火箭速度改写为104000台。文革期间,照相机厂仿佛一夜之间便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连“成本低于价格”这条最基本的经济常识都不管不顾,好多机型都因成本过高而胎死腹中,实际上使中国的相机产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国产相机的历史中,可以触摸到百年中国政治变迁的一条脉络。
但这些还不是追索身后这段历史的最重要的理由。在我看来,这个理由是:国产相机曾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直以来,中央及省市各级新闻单位配备的多是进口相机,在进口相机忙着参与权力话语书写的时候,民间话语便自然而言地要依赖于本土相机方能得以表述,并在某些场合下以对抗官方话语的姿态出现(四五运动中行使记录功能的大多是国产相机)。而民间话语,便是本文开篇提及的各种纪念照片所凝结的影像。通过家庭合影,国人反复强化着血缘上、伦理上的家庭观念,将其作为维系家庭秩序的手段之一;而那一张张在人生重要节点或幸福时刻留下的照片,则无疑支撑起了一部部中国人的私人史,使他们的私人记忆具有了可靠的依凭,也温暖着一颗颗逐渐成长及至走向晚境的心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手捧相簿,共同回味着往昔,此情此景的令我心动之处,要远胜于一批学者就某张历史照片进行考证后发出的高言妙论。而在普通中国人的私人记忆里,也包含着在照相馆和公园留影时需要一次次面对的物什——照相机。这就是为什么有好多人在周焕臣的博物馆里频发感慨的原因。
国产相机虽然拥有庞大的生产量(仅海鸥4型系列就前后生产了270多万台!),但毕竟售价昂贵,在我的记忆里,是多数家庭无力“供养”的。那拥有相机的少数人,也因为胶卷和冲洗的费用而无法随心所欲地拍摄。所以,不管是自己有相机的或是需要去外面照的,国人通常只在经过精心选择的时刻才去面对相机镜头。他们把这些时刻看得十分宝贵,我印象中以前就有不少人在每次翻看家庭相簿时都会因为自己某一次表情不够理想而流露出遗憾。你尽可以批评国产相机做工粗糙,成像欠佳,但你无法否认的是,国产相机曾以如此亲密的方式渗透进无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在较为压抑沉闷的社会氛围里调剂着国人的神经。倘若国产相机精品迭出,但与普通人的生活了无瓜葛,那样的相机发展史,堂皇倒是堂皇,却也甚是无趣。
除开个人和家庭纪念照片,另有一类半官方、半民间的照片——证件照。数十年间,凡是证件,都要到照相馆去照,通过“国机”得以实现。在这里,国产相机被赋予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它充当了国家机器对于公民的身份实施认定和认同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它也帮助个体在主观上完成对于身份建构的某种努力。座机具有的仪式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身份问题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地位。
国产相机有足够的理由进入中国摄影史的撰写。这不仅是因为照相器材(包括早期镜箱)是摄影影像的物质依托,还因为照相器材的发展有时对摄影形态构成直接的影响。兹举一例。周焕臣曾在延安购得海鸥牌大型外拍机一台,据他讲八十年代时有好多人在宝塔山下拍照留念,但宝塔太高,始终无法将众人和宝塔拍到一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出了这款相机。直到某种外拍机问世,某种类型的合影照片或群众照片才成为可能。如同在24毫米镜头发明之前,人类对于24毫米视角下的影像世界是无从想像的,对该视角下的透视关系更是浑浑噩噩。离开了国产相机去撰述中国摄影史,恐怕也是一种缺憾。
在中国照相机文化博物馆里,那密匝匝的照相器材,仿佛每一件都在低声述说着一段往事。而所谓“文化”,就是由它们的“言外之意”构成的吧。因为这“言外之意”,那些历史的陈迹遂有了温润的光泽。
白家的相机博物馆
在人大教授、著名收藏家沈铭所写的《中国相机收藏四大家》文章中,白海琦名列其中,可见,白海琦在我国相机收藏史上的重要地位。近日,有幸走入白海琦的相机博物馆,观赏到100多种、200多台世面上难得一见的珍品相机,仔细聆听他讲述了二十多年的光影故事。
1970年产东风120
(当年售价8000元)
东风120:
弥足珍贵的1/800
白海琦的相机博物馆就设在哈尔滨南岗区开发区的家中,客厅、书房到处都是古相机,书房中一面壁柜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相机,大约有100多种200多台,大的有几十厘米长,小的有火柴盒大小。这些相机虽身世各异,但有着同样的故事,他们都是白海琦在20多年相机收藏生涯中有缘偶遇或众里寻她千百度才得到的。
最难忘的故事是收藏东风120型单反相机。顾名思义,“东风”一词是一个特殊年代的产物,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的狂想中,东风120诞生了。东风完全高仿阿波罗登月时那款让全世界瞩目的“哈苏”相机。生产时颇为艰难,有些零部件只能是人工加工,很多原料还需进口。在这样的背景下,东风120只生产800台便匆匆停产。这注定了东风120在日后的市场上难得一见,也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白海琦讲,由于这款相机的特殊身世和产量,目前有一半流失海外,剩下的一半多数在民间收藏。为了收藏到这款相机,白海琦可谓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白海琦的朋友曾经收藏了两台东风120,白海琦特喜欢,但君子又不肯夺人之美,故委托朋友帮忙留意其他东风120的下落。1989年,这位朋友告诉他长春一位退休工程师手中有一台东风120相机,白海琦便花了800元包一辆出租车连夜赶到长春,将这台心仪已久的相机收至麾下。当时,这台相机只有80镜头,原厂的50和150镜头是白海琦日后淘到的,这台弥足珍贵的全套东风120单反相机大约花掉了白海琦近3万元积蓄,但目前的市场价可能要高出原来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更高。
与东风120有着几乎同样经历的红旗相机,也是白海琦相机博物馆中的重要角色。白海琦一共收藏了两台全套红旗20相机,这款相机当时是国庆20周年的献礼作品,不过由于技术原因,未能在1969年国庆20周年时生产出来,而是晚了两年,当时只生产1000多台,属限量版。据记载,1988年在美国拍卖市场一套“红旗20”相机的价格就达到了一万美元。
借钱买下1897年达尔美
在白海琦的客厅里摆放一款大个相机镜头,它是一台1897年生产的达尔美相机200镜头,记者未见到机身,但听白海琦讲述了收藏这台相机的有趣故事。
白海琦从小便喜欢摄影,后调至黑龙江画报社从事摄影工作,再后来升任该社执行主编,工作需要,他经常在省内出差。1993年他到望奎出差,接待他的农业开发办工作人员告诉他说,该县有家照相馆有一台特别古老的达尔美相机,那可是镇馆之宝,这台相机的主人世代经营照相馆,祖父在青岛开照相馆时用过这台达尔美,闯关东时,他将这台传家之宝带到当地。
白海琦马上见到了这款相机,这是一款工业制版用相机,虽已老旧,但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主人见白海琦特别喜欢,出价800元。白海琦当时只带400元钱,最后从农开办工作人员手中又借了400元钱买下这台相机。
白海琦收藏的这200多台相机中,有些是经朋友介绍得到的,还有一部分是在哈尔滨原民贸市场地摊上淘到的,搞了一辈子摄影,白海琦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总能在古相机市场淘到最值得收藏的作品。
从1992年开始,白海琦每年都参加北京嘉德拍卖会钟表相机专场,他的很多珍贵相机都是花大价钱在拍卖会上得到的。也是在拍卖会上,白海琦结识了很多国内外相机收藏爱好者,他们相互交流相机收藏知识,相互品赏各自的收藏品。台湾的一位爱好者还专程来哈尔滨参观白海琦的相机博物馆,并出高价要买下其中的几台,白海琦忍痛割爱,将几台重复款赠予这位朋友。
1951年瑞士产阿尔帕
国庆20年献礼作品红旗20
博物馆中的
中国之最
收藏相机学问较大,应该大致确定一种适合自己的收藏类别和方向,即应具有一种收藏的模式,白海琦对相机收藏有着独到的看法。
白海琦的相机博物馆以中国的古相机为主,北京照相机厂1957年研制的我国第一台120双反大来相机;南京电影机械厂1959年试制成功的,仿前苏联泽尼特相机而生产的紫金山Z-135型相机,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台镜头反光135相机,产量不足千台;天津照相器材厂生产的“兰剑牌”360度全景相机,此机120胶卷全长可拍两张全景片,这是国产款式不多的转机之中的珍品;此外,海鸥DFAB、熊猫、天鹅、上海58-1等国产古相机都是白海琦相机博物馆中的座上宾。
白海琦的相机博物馆还有一些德国产珍贵相机,徕卡、蔡司伊康、爱克塞泰A型,1903年德国生产的格拉菲克斯,商标用纯金制作的林浩夫以及瑞士阿尔帕等等。
从1986年开始搞相机收藏,白海琦为此投入了最少几十万元,但他从中获得的快乐远远超过这个有型数字。
更多阅读
佳能IP1200打印机加墨方法以及清零步骤 联想打印机清零步骤
买了一台佳能的喷墨打印机,是IP1200。买之前也没有仔细研究打印机,只觉得佳能毕竟是大牌货色,质量应该没什么问题,而且当时1200也是比较新的型号。买了以后就上网查找与之相兼容的便宜的国产墨盒,毕竟1200用的这个原装彩色墨盒(CL-41)要160
佳能600d使用技巧 佳能600d拍摄教程
EOS 600D是佳能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性能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下图来自于佳能说明书的内容。佳能600d使用技巧——工具/原料EOS 600D相机及说明书佳能600d使用技巧——步骤/方法佳能600d使用技巧 1、了解一下部件。正面的主体抓哟是镜
佳能A70 佳能老款相机
性价比之王--佳能A70最近时常有朋友向我们咨询哪款DC的性价比高。如果想要购买功能齐全、价格又相对便宜的数码相机,我们当然首推上期编辑选择奖的得主佳能PowerShot A70。因为在这个价位(人民币2000元左右)上,能拥有三倍光学变焦、300万
入门到全画幅 不同层次佳能单反相机推荐(2) 佳能全画幅单反机
入门单反:佳能650D(资料 报价 图片 论坛)佳能650D采用1800万像素APS-C格式传感器,搭载了DIGIC 5处理器,实现了高画质、高感光度低噪点。中央八向双十字全9点十字型自动对焦+最高约5张/秒的高速连拍带来出色捕捉力。支持1080p30全高清视
DC宝典 佳能G10完全使用指南 佳能g10使用教程
来源:pconline编者按:佳能G系列相机具有齐备的拍摄模式,丰富的手动功能以及出类拔萃的成像质量,是不少专业用户的备用机。而最新款的G10在性能上也得到很大提升。今天,为大家简单介绍下G10的使用技巧。一、佳能G10简介佳能消费级数码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