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 猪钩虫病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等症状。本病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 根据其临床特点,中医文献及民间对钩虫病又有多种称法,如因其贫血发黄而肌肤发肿,故称为黄肿或黄胖,以其好食易饥而肤色萎黄,故称为食劳疳黄或疳黄,以其食欲正常却又倦怠乏力、肤色萎黄,故称为懒黄、脱力黄,因其多在桑园作业感染而得,故江浙民间又把本病称为桑叶黄。    [历史沿革]   中医学无钩虫及钩虫病之名称。《诸病源候论.九虫候》所说的伏虫与钩虫相似。“伏虫,长四分”,“伏虫,,群虫之王也”。   在中医文献里所记载的黄肿(或黄胖)病,其临床症状,发病条件,治疗特点等均与钩虫病相一致,故可从对黄肿病的论述里,了解中医学对钩虫病的认识。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疸》里即提出了黄肿的病名,用大温中丸进行治疗,方中含有针砂,并采取炒红醋焠成红色的炮制方法,将针砂加入处方,为治黄肿病的用药特点之一。这与近代用铁剂补血的意义是一致的。   《证治要诀。卷十.疸》在黄肿病前冠以。农民。二字,指明了本病与职业的联系,农民容易患黄肿病。 .   《医学正传.黄疸》所载的绿矾丸,谓。治黄肿病最捷。,方中除针砂之外,并含有绿矾。绿矾主要含硫酸亚铁,亦属补血铁剂。经煅后成绛色者称为绛矾,以绿矾作为一个重要组成药物,这又是治疗黄肿病的用药特点之一。如治食劳的枣矾丸即单用绿矾煅红制作而成。   《证治准绳。黄疸》称本病为食劳疳黄,并注意到其与黄疸的区别。“食劳疳黄、一名黄胖。夫黄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食劳黄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    《医林绳墨.鼓胀》对黄肿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突出了本病皮肉色黄、食欲善进而又懒于作为的特点。。黄肿者,皮肉色黄,四肢怠惰,头眩体倦,懒于作为,小便短而少,大便溏而频,食欲善进,不能生力,宜当健脾为主。。   《医砺.黄疸》说明了黄胖的“胖”亦即肿也。。食劳疳黄……或名黄胖,胖者,肿也。。   《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亦将本病称为脱力黄,。力役劳苦受伤,亦成黄胖病,俗名脱力黄,好食易饥,怠惰无力。。因黄肿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肤色萎黄,故中医文献多在论述黄疸的章节里讨论本病,但许多著作都对黄疸与黄胖作了很好的鉴别。如本书说:。黄胖,宿病也,与黄疸暴病不同。盖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蒸郁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土炭之类。。从黄肿起病较缓,宿病、肤色黄中带白,多伴水肿,.目睛不黄,两眼。洋洋少神。,有异嗜症状,其病因与虫有关系等,生动地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   (范围]   西医学所称的钩虫病与中医文献中的黄肿病极相一致,可参照有关黄肿病的论述对钩虫病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钩虫病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感染钩蚴是引起本病的病因。钩虫卵随粪便排山体外,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迅速发育成感染性钩蚴,当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时,钩蚴即钻入皮肤,随血液循环到心脏及肺脏,幼虫穿过肺组织并经气管至咽喉,然后被吞咽到胃肠,于是钩蚴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并寄生在其中。   二,病机   钩虫在小肠寄生,扰乱胃肠气机,吸食以及耗费人体血液,以致产生程度不同的胃肠失调及气血虚衰的病变,并因此而出现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甚至头晕眼花、心悸、短气,面足浮肿等症状。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对钩虫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外可参考病史,以及进行粪便检查,查见钩虫卵者即可确诊。一时未查见钩虫卵,但临床症状及病史均符合,且居住在钩虫病流行地区者,应疑及本病。   二、治疗原则 .   对钩虫病的治疗以驱除钩虫及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要治则。前者用以解除致病原因,后者用以治疗钩虫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好转治愈。   三、证治分类   (一)感受粪毒证 .   症状及分析。   手足接触泥土后, 局部出现皮疹、灼热,红肿,奇痒一一俗称“着土痒”、“粪疙瘩”等,系由钩蚴内侵肌肤所致,人体正气与湿热毒邪相搏,故表现皮疹、灼热,奇痒。   治法。解毒止痒。   方药,当感受粪毒后,感染性钩蚴在侵入皮肤的24小时内,尚有90%以上还停留在局部,可用热敷法和能杀灭钩蚴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如;(1)热敷局部,以不烫伤皮肤为度,一般宜55-60℃,可反复敷10分钟左右,(2)用土荆芥油涂抹患处,(s)用青矾(即绿矾)研细,泡热水洗痒处。   (二)脾虚湿滞证 .   症状及分析;   面色萎黄,或兼面部浮肿--脾胃失于健运,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亏虚,水湿积滞,   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异嗜生米、茶叶.木炭等--钩虫扰乱气机,脾胃功能失常,   神疲乏力,懒于作为--气血亏虚,肌肉筋骨失于濡养,   舌质淡,苔薄,脉濡--为气血亏虚,脾虚湿滞之象。   治法:健脖燥湿,和中补血.   方药.黄病绛矾丸。   (1)方解:本方有健脾燥湿,和中补血的功效,为治钩虫病的常用有效验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脾燥湿、理气和中,绛矾,燥湿补血,红枣,益脾养血。   (2)加减:气血亏虚较甚者,可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面足浮肿者。加苡仁,茯苓、泽泻健脾利水。   (三)气血两虚证   症状及分析。   颜面及全身肌肤萎黄或苍白一一气血亏虚较甚,肌肤失于濡养,   面足甚至全身浮肿一一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泛溢,   脘闷不舒一一脾胃气机受扰,   精神不振,眩晕耳鸣,心悸气短一一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于濡养,   舌质淡胖,脉弱一一为气血亏虚,水湿内盛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除湿。   方药:十全大补汤。   (1)方解:本方为补益气血之良方。人参,黄芪、甘草,补益正气,肉桂、白术、茯苓,温阳健脾利水,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养血和营。   (2)加减:可加入绿矾燥湿补血。水肿者,加苡仁、泽泻、猪苓健脾利水。此外,对钩虫病患者均需同时进行驱虫治疗,以除病根。中草药中的榧子、雷丸、槟榔,百部,鹤虱、贯众等药有一定的作用,可酌情选用。必要时亦可结合应用其他有效的驱钩药物。 .   (预防与护理]  预防本病的几项主要措施是:积极治疗钩虫病人,减少传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减少粪中虫卵,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感染钩蚴的机会。   在护理方面,主要是要供给患者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促进气血的生长及脾胃功能的恢复。重症病人应适当休息。   [结语]  一、钩虫病与中医文献的黄肿病极相一致。肤色萎黄,好食易饥,倦怠乏力,面足浮肿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二,感染钩蚴是引起本病的原因。钩虫寄生在小肠,脾胃失调及气血亏虚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三、驱除钩虫及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是治疗钩虫病的主要治则.   四、做好预防工作,对减少钩虫病的发病有重要意义。[附方]   黄病绛矾丸(验方):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绛矾 红枣   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当归 川苟 熟地黄一芍药 黄芪 肉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8437.html

更多阅读

猪弓形体病的分析与治疗图 弓形体病

猪弓形体病的分析与治疗(图)弓形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的血液原虫病,在人、畜及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有时感染率很高。猪弓形虫病最早的报道是在美国俄亥俄州(1952年),继之在日本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也相继有发生本病的报道。猪爆

钩虫病 猪钩虫病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等症状。本病流行相当广泛,在我国南方各省较为多见。 根据其临床特点,中医文献及民间对钩虫病又有多种称法,如因其贫血发黄而肌肤

爱上你却不知道你是谁 知道你是谁,别人是谁

这是本人以前在《商界》应邀之作,现在看看还有参考作用。故播发在此,希望与朋友们交流。卫全华《商界》编者按: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思维逻辑,与此逻辑有悖的观点、行为都被其视为病态,“那人是不是有病!”

声明:《钩虫病 猪钩虫病》为网友平凡的生活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