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历史,中国的三大战略家 四川省委三大发展战略
秦国的大战略家范睢
范睢是战国时期一位重要战略家。是他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也是他力主加强中央集权,罢免四贵,为秦统一六国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悲惨遭遇
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范睢是魏国人,由于奸人陷害,魏相魏齐令舍人毒打他,肋折齿断,然后用席子一包将他丢在厕所里,众人在他身上拉屎拉尿。后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闻其贤,才将其偷载出境,入秦。从此范睢得见天日,施展才华。
秦国现状
此时的秦国,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四贵擅权,“私家富重于王室”。穰侯、华阳君都是秦昭王的叔父,穰侯为相国。泾阳君、高陵君都是秦昭王的同母弟弟。秦昭王已被驾空。而且,穰侯正欲越过韩、魏伐齐国的纲寿,目的在于扩展他的封地陶。
远交近攻
范睢先是写信给秦昭王,请求一见,并说:“一语无效,请伏斧质。”意思是,如果我跟你的一次谈话无效,我请求伏罪受死刑。以引起秦昭王的重视。
范睢有了在离宫见秦王的机会,却假装不知此为何地,表现随便,左右宦者要赶他走。这时,秦王来了,随从说:“王至!”范睢则故意说:“秦国哪里有什么王,秦国只有太后、穰侯。”用以激秦王。直到秦王屏退左右,室中虚无人,才开始交谈。秦王半跪着问:“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总应对“唯唯”,不作具体回答。秦王连问三次,范睢知秦王有诚意,才入正题。范睢先讲吕尚遇文王,实际上自比,然后说:“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意思是,我只是个外来的臣民羁旅贵国,与王交往不深,所愿意向你陈述的都是匡扶国家的大事,是迁涉到国君亲情骨肉间的深层次的事,我虽愿效忠于王却不知王的内心是怎么想的的,所以刚才王三问,我都不敢应答。这是范睢在表达自己忠于秦王的心迹,但又点出了秦国存在问题的深度。接下去范睢讲了伍子胥、箕子忠而被杀的事,意思是我是忠贞的,即使死也不怕。在作了上面的铺垫以后,下面就转入正题了: “足下上畏太后之言,下惑于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以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所以恐者。”意思是,你上怕太后,下被奸臣迷惑,总是在别人的保护包围之中,不能分清忠奸。这样下去,大者国家灭亡,小者你大王身危。这是我所担心的。
秦王吃惊不小,说:“先生奈何而言若是!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意思是,先生你怎么说得如此之严重。国中不论事之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愿先生全部教给我如何去应对。不要怀疑我。
针对穰侯越韩、魏而攻齐,范睢先说其危害:“秦国少出兵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兵如不能取胜对秦将是极大的伤害。”“越过近邻的国家去进攻远的国家,能行吗?这是极差的一条计策。”然后话锋一转,说:“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为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你不如对远方的国家结交,而对临近的国家实施进攻,这样得到一寸就是一寸,得到一尺就是一尺,逐步地扩大地盘。“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霸之,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意思是,韩、魏之地是中原地带,天下南来北往的枢纽,大王占有这个地方必定尊临天下,直接威胁到楚、赵,最终统一六国。
范睢进一步对秦王讲了攻韩的策略:“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王一兴兵而攻荥阳,则其中断而为三。夫韩见必亡。”意思是,你出兵进攻荥阳,那么巩与成皋之间的一条道路就不能畅通,向北又切断了去太行的道路,驻守上党的军队也不能来营救。只要你兴兵攻荥阳,使它们断为三截,韩就会被灭亡了。
巩固中央集权
范睢与秦王日益亲密之后,就开始对秦王谈治内的政策了:“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尤其是穰侯“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穰侯的封地)”“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
于是,秦王采取断然措施,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拜范睢为相。
由于范睢为秦制定的内政外交政策的日益成功,最终使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汉朝的大战略家张良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曾得到一本《太公兵法》,但这《太公兵法》却一直没有能传下来,这就不得不使人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不管怎么说,张良的谋略却是真实的。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张良更多地表现为战术上的成功,从下面两例可以看出:
宛城之战:
彭城会议上作出决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率领一支起义军从砀郡出发西进,在白马(河南滑县南)、曲遇(河南中牟)以东大破秦将杨熊军。接着攻洛阳失败,又转军向南,大败秦南阳郡守吕齮。吕齮退守宛城(河南南阳)。刘邦企图放过宛城,率领部队向西,这时张良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而且占据险要的地形。今攻不下宛城,宛城的秦军就会从后方打击你,又有强秦在前,此危道也(这是最危险的用兵方法)。”于是刘邦半夜率兵,偃旗息鼓,从另外的一条道路返回,到黎明时分,围宛城三匝。南阳郡守怎么也想不到刘邦会杀个回马枪,急得要自杀,好在门客陈恢相劝,才没有死。
腹背受敌,为军事之大忌。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如此,我们都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诺曼底登陆,美英联军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从西侧打击德国军队,第一战争是苏德战场,苏军从东侧打击德国军队。腹背受敌的德军,怎得不败?
夺取武关:
《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在攻下宛城之后,一路西进,“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引诱)以利,因袭武关,破之。”在《留侯世家》中写得更为具体: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饶下军,张良说:“秦兵尚强,不可轻敌。我听说其将屠者子和贾竖,容易被利益所动,愿沛公暂且留在大营,你派人先行,准备五万人饭食,并且将旗帜布满诸山,作疑兵,再令郦食其持重宝收买秦将。”秦将屠者子和贾竖果然叛秦,欲带部队与刘邦的军队一起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张良说:“不能,这只是将军欲反叛秦朝,恐士兵不从。不能做危险的事,不如乘其不备击溃秦军。”沛公率兵击秦军,大破之。
这里我们有必要理解张良的对敌人的重金收买计策,收买的只是少数将领,不可能全部收买,目的只在于瓦解敌军,更不能把敌军当成自己人。敌人在瓦解了之后,群龙无首,乱了阵脚,就便于歼灭了。这种计策与我们现在收编投诚的部队以及俘虏政策是不一样的。但在当时收到了好的效果。
刘邦先入咸阳,张良对刘邦能建立一个新的朝代充满信心,此后,他的谋略多从战略高度来考虑:
还军霸上:
沛公先入咸阳,进秦宫,看到宫室帷账狗马重宝妇女千数,意欲留居此处,尽情地享受。樊哙劝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张良说:“正是由于秦残酷剥削压迫老百姓,沛公才能到这里。为天下除残贼,宜俭朴为要。今始入秦,即贪图享受,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的话。”沛公终于清醒了,还军霸上。
为什么要率领一支农民军起义出生入死地战斗?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先入咸阳?不都是为了一个战略总目标,夺取全国政权吗?但刘邦毕竟是人,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动,几个美女,几堆金银财宝,几间华丽的宫室就蒙住了刘邦的眼睛,这叫做“目光短浅”,忘乎所以,或者叫做“当局者迷”,当然这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兵家之大忌。
张良认为目光锁定战略目标,不贪恋小利,才能成就大事。
烧绝栈道:
刘邦逃过了鸿门宴,却不可能消除项羽对自己的猜疑,再加上谋士范增“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推定,因此项羽在分封天下时,把刘邦赶到巴蜀汉中去当汉王,都南郑。刘邦对此心怀不平,但是还要装作诚心拥戴。张良在去韩之前向刘邦献了一计:“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让项王相信你(以固项王意)。”刘邦立马行动,烧去所有栈道。不久,握有重兵而未得封王的田荣,首先在齐地反抗项羽。项羽因刘邦烧绝栈道,无西忧之心,而发兵击齐。刘邦乘机进兵关中,以韩信为大将暗渡陈仓,在三个月之内就消灭了三秦王,建立了关中根据地,接着挥师东下出武关,夺取彭城。
张良出计烧绝栈道是一次心理战,以消除项羽对刘邦的疑心。正是由于项羽的疑心消除了才北去平定齐乱,刘邦才能乘机进兵关中。心理战是诸战术中成本最少而收效最大的战术。在楚汉战争中还有一次成功运用心理战的范例,垓下之战,项羽部队虽然被围,但不可小视它的战斗力,这时汉军唱起了楚歌,“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史记》中没有说明“四面楚歌”是谁的计策,此时在刘邦左右的谋士只张良、陈平两人,从前面烧绝栈道推断,很可能是张良的计策。
联黥韩彭:
刘邦兵败彭城,失败得很惨,退至下邑,“下马踞鞍”而问:“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这时张良提出三个人,一是九江王黥布,楚之枭将,与项王有郄,可以与之联合;二是彭越,他与齐王田荣配合在梁地反项王,也可与之联合;再一个已是汉王手下的大将韩信,可属大事,独挡一面。张良说“即欲捐之,则楚可破也”。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裂土封王,从而破楚,可考虑以上三人。这里特别说到韩信,此人并非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心腹之人,这是一个本领很大又离心力极强的人,必须要用联合的政策对付他,不然,生变。
彭城之败的刘邦面对项羽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作战能力非常强的顽敌,十分无赖,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想到与他人联合,打组合拳。只有联合才有力量。而张良对上述三个人早已考虑过了,与刘邦一拍即合。于是汉王立即派随何去劝说九江王黥布,派人与彭越联系。这个时候魏王豹反,就派韩信将兵击之,从而平定了燕、代、齐、赵地。事实证明,最终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联合三股力量的计谋,在今天讲就是建立统一战线。
销毁印章:
汉三年,汉王退守荥阳,项羽重兵包围,郦食其为刘邦谋划:“陛下如果能够复立六国后世,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没有不仰慕你的高义而听从你的召唤的。”刘邦表示赞同,随即刻了印章,打算由郦食其下去授印。张良得知此事立即加以阻止,对刘邦说了八点不可施行的意见,其中第八点是“今复立韩、魏、燕、赵、齐、楚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还与谁去夺取天下?”“况且,楚国在六国中是最强的,六国新立者会重新跟从楚国,如果真的如郦食其所谋,陛下大事去矣!”张良一眼看出,这是一种拱手让权、自取灭亡的“统一战线”。刘邦醒悟,因要急于说话,把嘴里吃的食物都吐出来(辍食吐哺),骂道:“竖儒,几乎坏了我的大事!”令立即销毁印章。
对付强敌当然可以联合众多的人,但是千万不可以走回头路,倒退到把秦王换成一个楚王的分封时代。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特有的战略家的气魄与胆识,与庸才郦食其的天壤之别。
只有向前看了,刘邦也才可以发挥自己这一支新兴的农民起义军的作用,从而取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最终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
封王韩信:
楚王急围汉王于荥阳时,汉王作战多失利。韩信却很成功。他先后击败了魏王、赵王。刘邦使郦食其劝说齐王归汉,已下齐七十余城,但是韩信却不以为然,向齐地大举进攻,收齐五十余城,“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汉四年,齐皆降。韩信使人言汉王:“齐地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有楚国,如果不假封一个王来镇守这个地方,其势可能发生变化。请假封我为王。”汉王看到这封信大怒:“我困于荥阳,早晚望你来助我,现你却要自立为王,太不应该。”张良献了一计:“汉方不利,你能禁韩信自立为王么?不如顺势而立他为王,友善地对他,使他守好齐地。不然,生变。”汉王醒悟,又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尔,何以假为!”真封就真封吧,又何必说什么封个假王。于是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
张良考虑的与刘邦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这两个人内心对韩信的认识是共同的,都认为韩信是一股离心的力量;但处理方法不一样,刘邦比较直白,而张良就不同了,明明知道是一股离心力,但还要利用他,既然韩信提出封王的要求,那就满足他,“不然生变”;心灵深处刘邦与张良又是一致的,只要是在自己撑控范围内,以后慢慢地处理他,也不迟。 张良正是实行了统一战线的用人政策,使得韩信为汉朝建国立了汗马功劳。而国家建立以后,只要有人密报韩信谋反,韩信的结局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
回师灭楚:
楚汉相持,项羽的优势逐渐被削弱。此时,彭越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道。田横也紧随彭越击楚。项羽虽多次反击彭越,但韩信又从另一面击楚。项羽感到恐惧,与汉王相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兵西归,这时张良、陈平突然向刘邦献计:趁项羽东归,站立未稳,杀他个回马枪。于是大军调转头而东,猛追项羽,直至阳夏南,又调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三路兵马夹攻楚军。项羽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怎耐汉军调集的各路人马如潮水般涌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垓下之战,最终项羽自刎乌江。历时4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获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就刘邦回师灭楚这件事分析,张良的计谋显然违反了“楚河汉界”的相互约定,但是否承担违约责任,要看违约的一方有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因为历史是不批评胜利者的。樊哙在鸿门宴上说过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只要能取得战争大局的胜利,不要顾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人家都要把你当成鱼肉剁成碎末了,你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君子协定是自取灭亡,所以历来有“兵不厌诈”之说。
就是这样一个无视约定的计策最终使得刘邦得了天下,而惨败的项羽只留下一个历史教训:“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者是为了“钓誉”也,并不可取。
先有约定,使得对方心理上丧失警惕;然后在对方军队后撤,混乱不堪之时,一举歼灭之。项羽在最重要的时刻失败了,从此消失于世。
读懂张良
笔者认为,张良主要的还是一位战略家,这是一位协助刘邦打天下的难得的谋略人才,他的每一步棋都是瞄准得江山这个总目标的,从西进咸阳的宛城之战、夺取武关,到楚汉战争的还军霸上、烧绝栈道、联黥韩彭、销毁印章、封王韩信、回师灭楚,张良志在高远,没有一步是不得力的,难怪汉高祖刘邦在立国后论功封赏的时候,盛赞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人们多崇拜诸葛亮,诸葛亮的总体战略是联吴灭魏,为了对付魏已经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而最终灭亡得最快的恰恰是蜀国自身,这就不能不反思诸葛亮的总体战略是否有问题。作为战术家,诸葛亮当之无愧,但作为战略家还是不如张良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朝代,秦朝的时间很短,“汉承秦制”,如果没有汉朝实际上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中国会重回小国林立的战乱时代,中国的版图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了。正因为一个统一的汉朝延续时间长达426年,才将中国的汉民族、封建制度和版图确定下来,此后的历朝历代虽有变化,但统一是主流,民族融合是主流。
当代伟大战略家毛泽东
历史向前演进了两千年,封建社会制度走向末路。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是中国失败,戊戌变法不成功,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但年幼的共产党还只会照搬苏联的一套,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就在大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被残杀殆尽。
井冈山道路
中国向何处去?1927年的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实行这个总方针,还有许许多多未曾得到解决的问题。南昌起义打的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子,而毛泽东坚决主张:湖南秋收起义时“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不能再照八七会议规定的那样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子。
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没有按原先的计划去打大城市长沙,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毅然将部队带到井冈山。这里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和江西之交,总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大革命时期这里的几个县都建立了党组织和农民赤卫队,群众基础比较好;山上的有水田和村庄,周围各县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这里离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又山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这里确是一块理想的落脚点。
在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的部队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就提出了军队要在党的领导之下“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井冈山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革命军队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做群众工作。自古以来,人们总认为军队的任务是打仗。提出军队的任务不仅仅是打仗,而且要做群众工作,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学说的重大贡献,使初创的人民军队一开始便在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建设,影响十分深远。
工农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部队接连打胜仗。毛泽东根据作战经验总结了游击战的十六字决“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驻我打,敌退我追”,使得战果不断扩大。军队直接参与井冈山的土地革命,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大变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广大农民分得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人民群众从分得土地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中,看清了红军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的,就从各个方面全力支持红军的发展。
由于红军的发展、地方工作的成绩,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与此同时,在中国大地上还有众多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的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革命的道路。舍此,中国革命不可能有第二条道路。
论持久战
1936年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折,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毛泽东在陕北延安先后写下《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著作,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目前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那么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要跟着转变。“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多连续失利。在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后,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11月12日,日本攻陷上海。一个月后,十二月十三日,又占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6月,武汉会战,国民党再一次战败。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由于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断地有力打击敌人,抗日根据地得到蓬勃发展,八路军、新四军也发展壮大起来。
这时候,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天天渴望战争早日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怎样?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许多人还没有找到答案。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仍在到处流传。1938年5月,毛泽东以特有的战略眼光,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报告。毛泽东指出: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人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很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一场持久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在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战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形势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料,抗日战争经过八年时间,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近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胜利,洗刷了百年雪耻。
战略决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是建立一个光明的中国,还是建立一个黑暗的中国?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进攻中原解放区,再次把中国拉向了内战的深渊。但是这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1927年大革命时期年幼的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心用革命武装对付反革命的武装。在毛泽东的战略步署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从1947年7月开始的。它以刘邓(刘伯承邓小平)、陈粟(陈毅粟裕)、陈谢(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主要战略重心,分别在南线和北线逐步展开,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1947年底毛泽东高兴地宣布:“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如何攻克国民党重兵据守的大城市、如何对付国民党军几个兵团增援这两个人民解放军面对的新问题,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在周密布置后,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发起济南战役,经过八天的战斗,全歼国民党守军10万人,攻克济南城。蒋介石的增援计划胎死腹中。
济南战役实际上是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的序幕。
1948年秋,国民党仍然统治中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毛泽东不仅看透这个表面上的庞然大物其实已经异常虚弱,无法摆脱战略上全面被动的地位,并且敏锐地察觉他正在打算实行战略撤退而一时还举棋不定,难下决心。正是在这种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依据对客观形势的冷静分析,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抓住时机,发动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战略大决战。
这场大决战,是从辽沈战役开始的。那时,东北战场国民党军队共55万人,而且被分割和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块互不联系的据点和地区内。东北人民解放军加上地方部队已经超过一百万人。在兵力上人民解放军已占有显著优势。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下,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动进攻,只经过三十一个小时的战斗,就攻克了锦州。在锦州东西两侧进行阻援的部队,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打退了分别从沈阳和葫芦岛增援的企图,保障了攻锦的胜利。锦州的解放,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意义。它就像关上了东北的大门,把国民党的东北战场和华北战场这两大战略集团分割开来。长春和平解放。然后挥师东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东北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辽沈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在总数上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辽沈战役一结束,准海战役便开始了。淮海战役的总方针是毛泽东亲手制定的,“隔断徐蚌,歼灭刘峙(徐州“剿总”总司令)主力”。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用一半以上的兵力打援,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同时,中原解放军一举切断徐蚌线,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将放弃徐州逃跑的杜聿明集团合围于徐州西南,解放军采取南面阻击,东西北三面攻击的方针,逐步缩小包围圈。至1949年1月6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余人。国民党在南线的主力已被消灭,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和长江中游的武汉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威胁之下。毛泽东称赞前线指挥员们: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敌人还没有完全煮熟,就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平津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部署下,东北解放军入关作战,将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主力分别包围或吸引在北平和张家口地区,使天津、塘沽、唐山各只有一个军,造成东北野战军主力可以切断平津、津塘之间联系的有利形势;华北野战军加强对张家口、新保安的包围,作好攻击的准备。随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第七纵队在12月21日完成了隔断平、津、塘之间的联系。到这时,傅作义集团已被分割包围变成笼中之鸟,欲逃无路了。1949年1月14日,在天津国民党守军拒绝和平解决后,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15日攻克天津,歼灭守敌13万人。17日塘沽守军南撤,人民解放军于当日解放塘沽。这样,傅作义集团的北平守军已完全没有退路,促成了对他们的和平解决。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战略大决战胜利结束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十分明确;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1949年4月21日,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蒋介石南京政府垮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更多阅读
历史的归历史,虚构的归虚构------从雷锋、邱少云、黄继光英雄事 特级英雄黄继光
(网络图片仅供参考)前些年开始,每到四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都会引发一场关于中共历史英雄人物的“网络大会战”。而且都是从“怀疑雷锋”起步,随后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纷纷被拉出来“批斗”。这种一年一度的“网络会战”每年都会发
中国的三大国粹”第二辑邮票里的国粹——中国画转载 兽人vs精灵 第二辑
《华夏文化》二---“中国的三大国粹”第二辑邮票里的国粹——中国画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药)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这三门学科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和技艺发展轨迹。陈雷
祖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演讲稿 祖国历史悠久资料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的祖国——中国,有着悠久的5000年历史。在这5000年中,一些伟大的政治人物,爱国人物,思想家,将领让祖国的历史变得丰富多彩。有博学广才的孔子、老子、管仲、孟子、苏秦等文人;也有卫青、霍去病、韩信这
民主的定义有哪些?中国的民主进程可以借鉴哪些历史? 中国的历史进程
【Zhang Fuguang的回答(17票)】:首先我必须说,中国并不是没有民主的国家。从1949年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就是国家政权,它的常设机构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它的权力来源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6月的新政协,参加
美国三缄其口:终于说出了最害怕中国的三大原因
无论是美国,还是越南、菲律宾,中国在近海作战中,都完全有能力被打败,中国军事实力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美国向来都以预测中国军力发展速度准确而著称,但美国已经明确声称对中国军力“大感意外”,这句话说出了美国的真实的想法。在最害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