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为什么灭亡
------读史札记《史记篇》之九
金三友
屈指算来,近一个月已经没有写文章了。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读到《史记》周本纪时,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原想,周朝延续八百六十七年,有一定的治国之道可资借鉴,可结果什么也找不到。治国经验没有,有灭亡教训可以汲取也可以,但令人失望的是,教训也难以总结个一二三。无奈之下,我只得转看《世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三十个世家立传。其中春秋战国时又重点记载了十六世家。十六个世家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世家与世家之间又相互交错,要想弄清一个世家的历史,又不得不去读通与其有关的世家内容。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各世家之间相互征伐,并最终为秦国所统一(孔子世家例外)。那么,这些世家为什么一个一个地灭亡呢,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思索。于是,我着重从寻找各世家灭亡的原因入手,开始我的“世家之旅”,其顺序也依据《史记》而展开。
《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五体即: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而司马迁撰写《世家》,首先是从吴国开始的。
吴国的建立是让贤的结果。早在商朝时,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为太伯,次为仲雍,再次为季历。周太王认为第三个儿子季历及季历的儿子昌都比较贤能,就想把王位传给季历,以便再传位给昌。季历的两个哥哥知道情况后,出于让贤的需要,就逃到现在的无锡,象当地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表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弟弟。太伯逃到无锡后,自称“句吴”。当地人认为太伯很有节义,就尊立他为吴太伯。他的弟弟季历顺利继续了王位,季历又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昌。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吴太伯传位到寿梦时,吴国日益强大,开始称王,并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寿梦有四个儿子,依次为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寿梦生前也想把王位传给比较贤能的第四个儿子季札。但季札认为父死应该立长子,于是就“弃其室而耕”,避让不就。这样,他的大哥哥王诸樊就执掌国事。王诸樊临死时又留下遗命,把君位顺次传给三个弟弟,目的是“必致国于季札,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但君位传到三弟王余昧后,虽然也想把君位传给四弟季札,可季札再次避让,逃离开去。这样,王余昧去世之后,吴国人就认为,应立王余昧的儿子为王。于是,就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吴王。
这么一个讲究礼让的吴国,为什么五十二年之后就被越王勾践所灭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留任外人,树立敌国。王寿梦时,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因怨恨大将子反,就流亡到晋国。后来巫臣又从晋国出使到了吴国。因巫臣懂得兵法,吴国就让他传教用兵之术及车战之法,并让巫臣的儿子做吴国的行人之官。从此以后,吴国开始征伐楚国,而楚国当然把吴国视为仇敌。
但吴国并没有从这件事上吸取教训,到了王余祭时,吴国又收留了获罪于齐国的左相庆封。庆封原来与一个名叫崔杼的人,共同辅佐齐景公。庆封为左相,崔杼为右相。因两人有矛盾,庆封就全部消灭了崔氏家族。当上齐国相国后的庆封,“益骄,嗜酒好猎,不听政令”,让其子辅助齐景公治理国家。齐国田氏等四个家族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共同谋攻庆氏。庆封逃到吴国后,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吴国不仅把朱方县赏赐给他作为奉邑,还把公主嫁给了他,结果庆封比在齐国时还富有。这样吴国就得罪了齐国,为自己又树立了一个仇敌。没过多久,楚灵王为诛伐庆封,就率领诸侯攻打吴国,并灭杀了庆封的家族。
过了十九年,吴国又收留了楚国流亡之臣伍子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楚国太子建的太子太傅。太子的少傅无忌无宠于太子,就想杀掉太子。伍奢劝说楚平王不要废立太子时被囚了起来。无忌又谗言楚平王让其杀死伍奢的伍子胥和伍尚两个儿子。这样,伍子胥才不得不逃亡到吴国。伍子胥虽然“智而好谋,勇而矜功”,但他的到来,无疑使吴国与楚国之间又增加了一份仇恨,进而多次发生吴国与楚国、齐国的战争,结果,吴国的国力就大大地减弱了。
其次,记恨私仇,攻伐不止。吴国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仇恨引起的。一是楚国流亡到吴国的伍子胥对楚国的仇恨。伍子胥刚到吴国,就迫不及待地向吴王僚陈说伐楚的利益。但公子光却说:“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所以,吴王僚没有接纳伍子胥的意见去攻打楚国。后来,伍子胥担任吴国行人之官并可以参与讨论国事后,就再次劝说吴王并与吴王一道进攻楚国。结果,吴国攻占了楚国的都城。而伍子胥则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进行鞭打,从而报了弑父之仇。
二是公子光在继位问题上对吴王僚的仇恨。吴王僚的父亲余昧,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余昧去世后把君位传给了僚。僚执政时,他大伯的儿子公子光不服气。公子光认为,自己的父亲排行老大,是先当王的,四叔不接替王位,应当由自己当王才是对的,而不应由三叔的儿子僚来继承王位。于是,他“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没多久,公子光就遇到了机会。他借助吴王僚派两个儿子征伐楚国的时候,把僚杀害后,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庐。而僚的两个儿子听到父亲被杀后,就投降并留在了楚国。吴王阖庐即位三年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与伍子胥及刚从楚国投奔而来的伯嚭一起,率兵征伐楚国,并杀死了投降楚国的吴王僚的两个儿子,报了自己的仇恨。
三是吴王夫差对越王勾践杀父的仇恨。吴王阖庐上任后的第三年,就开始侵犯越国,并把越国打得大败。所以当吴王阖庐征伐楚国的时候,越王听说吴国占领了楚国的都城,而国内空虚,就举兵伐吴。后来,当吴王阖庐再次攻伐越国时,越王勾践就派遣敢死队三次冲击吴阵,并高呼口号,自杀在吴国阵前。吴兵只顾观看这种奇怪现象,就放松了防备。越兵就趁机攻击,在姑苏这个地方把吴国打败,同时吴王阖庐也被射伤。吴王阖庐临死的时候对太子夫差说:“尔而忘勾践弑父乎?”,夫差回答说:“不敢!”所以夫差对越王勾践怀有杀父之仇,并“常以报越为志”。第三年,吴王夫差出动国家全部精兵,在一个名叫夫椒的地方,打败越军,终于报了姑苏失败之仇。
第三,坐失良机,终被越灭。就在吴国报了姑苏失败之仇的时候,被围困在会稽的越王勾践无奈之下,就派出大夫文种,通过吴国太宰伯嚭,请求言和。吴王听太宰伯嚭说越王愿意把越国作为吴国的奴仆之国,就想答应越王的要求。但伍子胥劝谏说:“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勾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伍子胥之计,遂与越王订立和平盟约,从而丧失了灭越的绝佳机会。
越王勾践回国后,“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视,饮食亦尝胆也。”同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生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弔死,与百姓同其劳。”不仅如此,越王勾践还带着丰厚的礼物,率领众多大臣,前去朝拜麻痹吴王。吴王看到后,不仅没有识破越王的诡计,而且还十分地高兴。伍子胥听说这件事后,却十分地害怕,并对吴王进行劝谏。可吴王就是听不进去,并让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把儿子留到齐国回国后,吴王就把伍子胥给杀了。
在越王卧薪尝胆、誓报吴国之仇的同时,吴王却对越王的行动视而不见,反而利用齐国国王死后大臣争夺权力的机会,大举兴兵一二再再二三地征伐齐国。就在吴王想称霸中原,保全周室,北上与诸候盟会于黄池时,越王抓住时机进攻吴国,并俘虏了吴国的太子友。吴王回国后,不得不派使者带上厚礼去与越国求和。后两年,越国更加强大,越王勾践就再次征伐吴国,并打败了吴国,俘虏了吴王。此时吴王却后悔地说:“我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杀而死,吴国也自此被越王勾践所消灭!
二〇〇七年三月七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