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刘备间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一直是历代传颂的佳话。而新版三国却将此一君臣关系演绎的更加立体,也因此的丰富性复杂性,我认为也更加贴近历史真实。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对刘备有一个认识了解的过程,新野退军不弃百姓,让孔明认识了刘备的仁义,但也展示了诸葛亮与刘备价值观上的不同,诸葛亮试图说服刘备不能为百姓所累,否则因小失大,却遭刘备教训,孔明只得吞下己见并道歉,关羽接上来助他大哥的威风,孔明更是只单力薄只得改成恭维。我想此时的孔明并没有通过此番被教育认可了刘备的价值观,而只是身为人臣,奉行君臣之礼罢了。日后孔明更加体会,在接受刘表托孤荆州,取南郡等许多问题上,他再凭借三寸之舍也很难说服他的主公改变。最初诸葛亮也是直言进谏,几次碰壁之后,他转为尽量去适应刘备的价值取向。
刘备对他的能力也有测试过程,尽管他也力挺孔明,印剑皆赋予他,但实际也是测试孔明的能力究竟如何,他对孔明能否打胜也没把握,对他提前准备庆功宴也是没底,但刘备作为主公的优点就是他能宁愿先相信属下,倾力支持属下,所谓孔明得其主,也在于此。而孔明也需借主公支持之际,尽快建立威望,除了军事才能之外,孔明会要权,他要求主公印剑借他一用,以震慑二位将军,孔明会用权压人,“主公印剑在此,违令者,斩”。
诸葛亮也不是生来就对刘备死心塌地的,同样刘备也不可能是凭空就不顾一切的信任他,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信任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诸葛亮建议乘虚占取南郡之时,刘备拉不下面子,又想占城池,又恐坏了他仁义的美名,遂称头痛,将此球提给孔明,孔明哪里不明白刘备用心,但心里对主公不明大事根本,当断不断,日后便好拿他做挡箭牌之举,还是记下了稍许的不满,他也不知今日冲锋陷阵,日后刘备会不会拿他做马前卒啊。于是入驻荆州城时,刘备担心东吴来犯,孔明颇具醋意的说,不如把他送去给东吴点了天灯,也可舍卒保军,因为周瑜只是恨他,并不是恨刘备。如果只是心存不满,发泄怨气,那太小看了孔明,我想孔明是提点一下刘备他不是不知道,另外也是看下刘备对此会作何反应。好人留给主公做,替主公杀人,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必须心知肚明上下一条心,事后被主公卖了拿去当替罪羊可就不好玩了,所以孔明要提点试探一下刘备。当听到刘备即使不要荆襄也不愿失去军师的话,无论日后是否兑现,至少给了孔明一个满意的回答。可见此时的他对刘备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把握,他对自己与刘备的关系还是十分小心、试探的。所以刘备问他是否记得隆中对时,他谎称不记得,那里面的字字句句就是化成灰他孔明也定是倒背如流,怎能不记得。当刘备接下来,感慨万千,把隆中对奉若人生明灯时,拜谢孔明时,孔明才真的欣慰了,感觉自己良苦用心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如此之后君臣关系又进了一步。在之后平定荆州各郡的过程中,孔明做主的事情越来越多,替主公表态的场合也越来越多,刘备都是信任维护孔明的。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孔明刘备早已料到,只是在鲁肃面前演一场戏,刘备孔明鲁肃都知道是戏,而不知道的是关羽张飞,张飞竟拔剑对着孔明,开始真格的人身攻击。刘备一直并未出面表态,只在张飞凌辱孔明时才出手呵住,一则可见刘备是非常关爱在意孔明的,二则此时如果他再不呵住,“给你个鸡毛就当令箭”的话就会让孔明认为是他们三兄弟的共同心声。在前往健康迎亲之前,刘备将荆州大事尽托孔明,关羽提醒刘备提防孔明篡逆的分析也句句在理,尽管刘备当着关张的面表示宁死不信,那是为了稳住关张二人。但他心里岂能不知,一旦对孔明人性失察,事情极有可能如此发展,因此他临行前去往孔明的住所,他放心不下,他要再考验一下孔明内心的真实想法究竟如何,于是他写了密诏,告诉孔明万一他回不来,让孔明领导荆州继续完成他未尽事业,二个弟弟随他用与不用。他就是要看看孔明做何反应,如果孔明照单收下,嘴角只要表现出一丝高兴,刘备走出孔明住处后定会直奔关张住所,交代另外一番布置。这于孔明死前考验魏延之举,如出一辙。但孔明是接受住了考验,他的回答表现是刘备最希望也是最感动的,所以刘备感慨到“以前只知孔明之智,今日才知孔明之忠啊,所以他可以放心的走了”。那正说明,如果没有孔明这番与二位弟弟尽心辅佐少主的话,刘备还不知孔明的忠心,还不能放心的走,正是这句话暴露了刘备的用意,聪明如孔明哪能反应不过来,“你既然还对我忠心没有把握,就将大权交予我,此番不是考验又是什么”。于是孔明立即提出让赵云护送刘备,转手烧了密诏,此刻刘备的表情是释怀的满意的,如果他真是要留密诏给孔明以备后用,岂能不上前阻止一下。孔明的忠诚智慧为历代传颂,但即使如此之人,也会受到猜忌和考验,君臣之间的信任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相信孔明也不会因此而怪刘备吧!
孔明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也不永远都是蜜月期。在失去关羽张飞的痛苦中,刘备不顾一切的要讨伐东吴,孔明看到主公的不理智加以劝阻,但也劝阻不了刘备一意孤行的决心,却遭到了刘备的架空和反感。他一生追随主公,满腔的热血和智慧都贡献给了刘备,面对此时多疑的刘备和此举可能为蜀汉带来的灾难,他的心里有多痛和多么的无奈啊!但孔明毕竟是孔明,他没有心灰意冷借酒消愁,更没有消极应付用盼望刘备的失败以图证明自己的英明。他把痛深深地埋藏在自己心里,他制止了马谡和魏延的牢骚,他何尝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事实,可是他绝不能在下属面前表露出一丝对主公的不满,只有那断了的琴弦提醒了他心中的疼痛是那么的撕心裂肺。作为人臣,他可一而再,不可再而三,他还是要向主公请罪,还是要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地支持主公的出征,即使他如此清醒地看到必然的结局。所谓支持一个人,就是要为他铺平道路,还要随时准备好为他承担后果,即使清醒地看到他的结局为自己毕生的心血所带来的灾难,更何况这个人是自己的主公。孔明劝说不成,选择了支持,他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去支持刘备的行动,这也使得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虽产生了隔阂,但并没有恶化到极点。白帝城刘备战败病危,刘备后悔自己没听军师意见才酿此失败,并重新重用孔明托孤于他,一则足见刘备还是相当有胸怀的,如果换了袁绍恐怕气急败坏反要杀了或贬了孔明才行,二则也是孔明后来对刘备的支持态度,才让刘备有足够的面子可以释怀于自己的失败。能干如孔明,忠诚如孔明,也有劝谏不成,被上司打入冷宫的时候,但孔明的确是智慧的,他没有向荀裕一样用“文死谏”信条把自己和主公都逼到绝路上去,他的处理是灵活的适度的,他是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性,他能忍得下的,这才为日后刘备的后悔和自己君臣关系创造的恢复的空间。
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关系是历代传颂的,一方面孔明“得其主”的确不虚,刘备的韬晦胸怀,信任珍惜,的确让孔明为之鞠躬尽瘁奋斗不已,孔明自己也说“谁让我遇到了主公呢”,中国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换作我恐怕也抵挡不住这份信任。另一方面,在美好的关系,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的,这期间孔明也遭到了考验、猜忌、误解、架空等等,同时他也在学习、揣摩着刘备的观念与信任,孔明的智慧绝不只是体现在战场上,他的为人处世,他与主公历代传颂的君臣关系,都是他博大智慧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