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审美赏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拼音版

王建《十五夜望月》审美赏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拼音版

王建《十五夜望月》审美赏析

WANGJIAN《SHIWUYEWANGYUAN》SHENMEISHANGXI

王建(约766-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曾从军塞上十三年,元和间为昭应县丞、渭南尉,大和三年官至陕州司马。晚年寓居咸阳乡间。擅长乐府诗,因而乐府诗与张籍齐名。王建的诗歌善于选择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并加以艺术化,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营造开阔的审美境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运用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和特殊的句式,提高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十五夜望月》全诗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是写景。“地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为什么是“地白”?这样把诗题中“十五夜”与结句中的“秋”联系看,应该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所以,是“地白”。这似乎有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意一样。这里,暗示了诗人想念家乡、亲人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营造了氛围。“树栖鸦”,夜晚知道树上有乌鸦,要么是因为月光明亮,要么是因为乌鸦发出了叫声,这在诗歌中都是能够的。“树栖鸦”为“鸦栖树”的倒装。这不但使首句入韵,倒装句易于产生诗的韵味,而且以动衬静(乌鸦鸣叫了),更好地烘托了中秋月的明亮,夜的静谧。

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写景。“冷露”即寒冷的露气、露水。到了中秋时节,雾气开始下降,到了晚上凝成露珠。这里,诗人在“露”前加一个“冷”字,是“露”这一意象具有了新的意义,它不但写出人的感觉,突出秋夜的凉意,更表现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感。一个“湿”字用得也很妙,它表明秋夜露水的浓重,又说明诗人站立的时间很长了。“桂花”是中秋节常见之物,不是有“八月桂花香”嘛。诗人这里运用“桂花”暗指今夜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团圆的时候。这一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月色如霜、露桂飘香”的幽寂、凄凉的中秋月夜的景象。

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诗意一转,有写景进入抒情。“人尽望”由己及人,由个人到群体,将诗人一个人的深夜不眠、望月怀人的情景推想到每一个人身上,不仅诗人如此,天下人都如此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里,诗人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但强调了十五中秋自己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而且在推己及人中扩大了诗歌的境界,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诗歌的结尾,是诗人承上句情感而来的“合”。“秋思”即“愁思”。后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说不是也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吗?这里,真有一语两面,既指离家在外的人对家的思念、向往,又指家人对游子的牵挂、期盼。“落”用得很妙,首先一个“落”字,不但化无形的秋思为极具分量的重物,突出了愁思深沉、浓重;二是,联系上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愁思好似从月中飘飘洒洒而来,把思念的和被思念的联系起来,思念的和被思念的都成为思念的,都成为被思念的。这样,不但表明愁思的多元化,甚至,而且使思念空灵化,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深远。特别是诗人在结尾采用问句,不但突出了思念的情感,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了,引发读者的想象,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总之,全诗以写景起,以情结,推己及人,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含蓄蕴藉、委婉动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9162.html

更多阅读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审美赏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审美赏析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太和六年进士,为当涂、太平二县令,累官至睦、郢二州刺史。因喜爱林泉,所以其诗以精密俊丽见称,意象天然秀出。诗人韦庄十分推崇许浑,因而称许浑为“江南才子许

声明:《王建《十五夜望月》审美赏析 十五夜望月王建拼音版》为网友千秋月别西楚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