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不遇倾城色 青山依旧笑春风
人间最美的颜色
芥子园画谱说:天有云霞,烂然成锦,此天之设色也;地生草树,斐然有章,此地之设色也;人有眉目唇齿,明皓红黑,错陈于面,此人之设色也。
唐的王维说: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
宋的郭熙说: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
而清的沈宗骞说:人之颜色,由少及老随时而易,婴孩之时,肌嫩理细,色彩晶莹,当略现粉光,少施墨晕,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际,气足血旺,骨骼隆起,当墨主内拓,色由外提,要有光华发越之象。若中年以后,气就衰而欲敛。色虽润而带苍,棱角折痕,俱属全显,当以墨植骨,色以融神,要使肥泽者浑厚而不磨棱,瘦削者清峻而不晓刻。若在老年,则皮绉血衰,折痕深嵌,气曰衰而渐近苍茫,色纵腴而少憔悴,甚或垢若冻梨,或绉如枯木,当全向墨求,以合其形……又人皆以妇人及少年之色宜嫩白嫩红,而不知少年及妇人亦有极苍色者。中年往及老年之人亦有极嫩色者,然少而色苍,究是少年之神色,而不与老年类,老而色嫩,究是老年之气色,而不与少年同。
从这些文字里,满目唯见色彩斑斓。
人间因为有颜色而美,而中国的文字皆是有颜色的。张爱玲曾说:中国的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
喜欢中国的文字,喜欢中国的文字写成的诗篇,更喜欢写诗的诗人,他们是人间最美的颜色,倾城倾国。
先秦的紫,未花时采(1)
紫是形声字,形声字总没有多少意思,但因为止的起源是脚趾的意思。所以这个字,看着像是一个人脚踩着丝用刀一点点割,一个字竟就可以成一幅画。
与谢芜村有俳句云:“春阑珊,淡紫透霞残,筑羽山”,说的是那筑羽山的春景里,淡淡的紫,薄得如纱透出了霞色。
——天下,用紫用得最好的只有上帝。所以看紫要跃过人间的物事,看天看地。
纯纯的紫就是紫气东来的紫,是老子过函谷关之前,让关尹喜见到的那从东而来的紫。浅一些的紫有紫罗兰,是紫色的30岁,再浅一些就是“雪青”,是紫色的20岁,最浅的浅到梦里,就是紫丁香的颜色,正好是十六的花季。
紫是法国的普罗旺斯,那是个被熏衣草熏紫了的地方。所以有位畅销作家,想要逃逃到普罗旺斯的紫里做一只可以睡在上面的甲壳虫:“逃逸都市,享受慵懒,在普罗旺斯做个时间的盗贼。”陪着金城武跟着陈慧琳去过一趟《熏衣草》电影中的普罗旺斯,当下叹为观止,怪不得金城武要在这里化做天使飞回自己的天堂。
——因为这里、这里是每个见到的人的天堂啊。
而那些在这里种植熏衣草的人们,是天堂的园丁。有童话说,天国花园里每朵花都是最甜的点心,每颗花蕊都是最美的酒;这朵花上写的是历史,那朵花上写的是地理和乘法表。一个人只须吃一块点心就可以学一课书;他吃得越多,就越能学到更多的历史、地理和乘法表。
这个童话里没有写,吃了熏衣草,我们会学到什么呢?是把衣服,如墨水漾开,在衣服上层层递进地熏出紫色的衣裳吧?
一个满目皆紫的梦幻般的地方,中国也曾经有过,那春秋时代,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一国尽服紫,想象那种场面,那天地之下,唯有紫色最猖狂,每个人似乎都是一朵熏衣草。
紫色的花除了熏衣草的紫外,还有那开在林徽因前的紫藤花的紫。
那紫开放了,可是却只是一味的安静,安静得只让林徽因这样的女子看见:
紫藤花开了
轻轻的放着香,
没有人知道。
楼不管,曲廊不做声,
蓝天里白云行去,
池子一脉静;
水面散着浮萍,
水底下挂着倒影。
蓝天里白云行去,
小院,
无意中我走到花前。
轻香,风吹过
花心,
风吹过我,——
望着无语,紫色点。
林徽因的紫是雅的,是水上的浮萍,是水底的倒影,是落到诗人的手上的XX?
而张爱玲的紫,是落到苍生上起的那暗花,风生水起只为活着的那点颜色。所以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张爱玲也曾表白自己不属于冰心、白薇一派。她的作品没有女性作家的温婉、柔媚,无论是银紫或是青灰总之只是苍凉。
所以那花上诗人眼里的紫在张爱玲的眼里却只是那月光照耀下,《金锁记》里那怨妇的脚,是“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紫得让人倒抽一口冷气。
紫色的花还有开在川端康成《古都》里的紫花地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它:“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然而,在《古都》的少女千重子面前,紫花地丁寄生在枫树树干上的两个小洞里,两株远远地隔着——约莫隔了一尺。所以千重子会想:“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
所以川端康成写了《古都》给了她这个答案。
而宋代的沈括《梦溪笔谈》里提到一种紫草,可以做药也可以染色,他说:“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短短几个字,这花要开未开间就有一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风光。
先秦的紫,未花时采(2)
紫色的花,据说,据说还有紫花醉鱼木,2008年就要见到了,她被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管建设绿化树种,所以我盼望北京的奥运会其实就是想去看看这种花,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的花,看她的美是如何让鱼衔落花地醉去。
那年,当白话文开始提倡的时候,随着它一起流行着紫色墨水写的字,丰子恺说:“紫色为红蓝两色合成。三原色既不具足,而性又刺激,宜其不堪常用。但这正是提倡白话文的初期,紫色是一种蓬勃的象征,并非偶然的。”
所以丰子恺也常常“买三五个铜板洋青莲,可泡一大瓶紫水,随时注入墨匣,有好久可用。我也用过一会,觉得这固然比磨墨简便。但我用了不久就不用,我嫌它颜色不好,看久了令人厌倦。”
令人厌倦的是紫色的字,而无法让人厌倦的是紫色的花瓣,比红色要静雅;是紫色的烟,比青烟要贵气;还有紫色的天空,那渐深渐紫的薄暮的天空,就那么一闪,闪出几缕紫光来,世界就沉静了。
紫色不能太多,多到铺满整篇丰子恺的文章,要的只是花瓣里、云烟里、和天空上那惊鸿一瞥的刹那。刚刚好。
∽∽∽∽
所以紫是暮色。是天闭眼前眼里流露的最后一丝余光。康定斯基说:紫色是冷红经过蓝色向后退,表现熄灭。是太阳的光,经过浅蓝深蓝暗蓝的天空,渐渐灭下去。一种意犹未尽的深远。
所以紫像是先秦,宴席未散,花朵还未睡去,淡淡的倦,倦看苍生。就像一朵花微微地颓废,却依然开得好美。每一种美都独一无二,都开天辟地。
那时候,诗经里的每一个月,都还像诗一样的美,清淡的美。
他们的五月斯螽动股,他们的六月莎鸡振羽。
他们的七月正是食瓜、八月却是断壶的时候……
而此时
英雄还在擦剑,美人还在采着最后一朵卷耳。
而男人爬到田埂上,跺跺脚泥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时候的人就是这般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自在。
行人也路过今天要走的最后一条小河,放脚到水里,开心地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他们的人生真正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的不着急。
而百里奚的妻还挡道弹琴而唱夫君——你发达了,为什么还不来接我:“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相别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一心一意地认定和坚持,于是也成了诗人。
而管子突然警觉,对听众说:“墙有耳。伏寇在侧。”
众人屏息。
倾听黑夜来临的脚步……
一株紫茎挟兰而生——屈原(1
屈原挟一朵兰而来,江边暮色正好,兰花还开在紫茎上,屈原叹一声自己:“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说他的清明如兰紫茎般贵气。
有渔翁来问:你不是屈原么?怎么会到这里?
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所以屈原怀石自投汨罗江以死……
屈原,一个如兰紫茎般的人,是《诗经》里的那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可是当他成为温其如玉的君子后,天地之间,已经没有他能自处的地盘。
所以,他只能落到水底,那里才有他要的清明。
他一生,只有忠诚,而他一生,却没有人相信他的忠诚。所以,他要写《离骚》,但那时他以为天地总有他一叶的生存之地,所以他做的是那出世而未离世的蝉:“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以为自己可以依附着一棵树而浮游于尘埃之外,他既可以做兰也可以做人。他要的是两全。
后来最有煽动力的张仪来了,带着秦国的使命和谎言,如一只阴险的雕来到了楚楚可怜的楚国,他找寻着他可以下手的破绽。
对于一个不相信屈原的真话的君王来讲,张仪要下手很容易,只要是谎言楚王就能相信。所以他编造了一个最大的近乎于无赖的笑话。
他让楚国跟秦国断交,说秦国愿意献出六百里土地。
怀王贪心,果然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于是好一场混战,打得风起云涌,可没有盟国相助,打得楚国很辛苦。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张仪说:“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到了楚国,又是一番花言巧语,说通了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放了张仪。
等屈原出差回来,问怀王:“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已经来不及。
所以后人想起楚怀王的时候,也只是笑他:宫花一朵掌中开,缓急翻为敌国媒。六里江山天下笑,张仪容易去还来。
后来秦昭王与楚联姻,想与怀王见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但怀王稚子子兰劝怀王:为什么要拒绝秦王的好意?
于是怀王去了,被秦扣押,以求割地。
最后辗转,怀王终死于秦而归葬。
又后来,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国的人都指责子兰劝怀王入秦。
而屈原,虽流放,仍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所以在文章里提起了这事。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又派人去顷襄王面前中伤屈原,顷襄王怒而放逐了屈原。
屈原才知道,自己并不是蝉,是至清的水,而无鱼,也不容忍有鱼。
于是屈原披头散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在江边,招魂,招的是自己的魂,唱的还是那紫茎上的兰:“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唱的那些诗,是紫茎上的兰,而屈原,屈原恰是那兰下的紫茎,梗直地顶着,顶着一朵朵兰花开。
屈原终究发现,他在人间做不了兰,那么他可以做那兰下的紫茎,将他的理想与希望化做文字变做一朵一朵兰花。
让众人见着做兰的态度,和做人的气节。
一株紫茎挟兰而生——屈原(2)
屈原死后,天地昏暗,紫色斑斓的人间即将进入大秦那万色归一的夜里。蛰伏着,等着那大汉黎明的蓝光到来。
风起于青萍之末——宋玉
若说屈原是深厚而不容许有一丝淡色婉转的黛紫色,那么他的学生宋玉,就是紫丁香的颜色了,浅浅的紫色,有屈原的文采,却更有自己做色的婉转。他懂得妥协,所以就淡成了丁香。
他写的东西,总是让君王喜欢。他说的话,也总是投君王的喜好。所以他一生无事,得以善终,不起微澜到无人记得他去世的年份。只知道,他去世之前,大约还听说了荆轲去刺秦的事。
他的生,也无人记得。
大家只知道,屈原投江后,就出了一个宋玉。
陪伴在君王之侧,写得一手好文章。
那君王,因为他的文章,竟然也因此而成了文化的主角。
——在人间,君王给诗人生存空间,而在文章里,只有诗人才是君王。
而在这传了几千年的文章里,人们依然还能知道,宋玉,宋玉其实是个美男。他的美美到都招惹登徒子这样的人嫉妒,说他:“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楚襄王去问宋玉。
宋玉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他说得精妙,最后,好色的冠名反而落到了登徒子头上。
他也说得好得意,所以,把文章写下来,从此让人们知道宋玉他自己如何的貌美。
伴在君侧,因为在做人的颜色上的妥协,所以倒也因此留下了不少曼妙的文章。
比如跟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乃披襟而挡之,一时的得意问:“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这回答只是媚。
后面的话,却风起云涌地畅快:“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原来雄风当是起于那微小的青苹之末,而后盛怒于土囊之口,再然后抵花叶而振气,最后落到玉堂之上,他说的是大王,其实夸的还是他自己。
他说话太精明,也惹人喜欢。
而他的一生,嘴里是一个宋玉,心里是另一个宋玉,所以诗人得以存活。
因为宋玉做人妥协,所以得以活着写诗,而屈原不能妥协,所以不能活着写诗……
所以宋玉的颜色,是在紫色里看着时机调了一些白,一些红,一些青,调得正好,所以,成了丁香色。
他去世之前,荆轲已经在易水边唱完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英雄没有回来,而秦终于大并天下。夜色降临,所有的颜色重新渲染,等着新的篇章掀起。
有夜行人穿着黑衣,不,应该是紫衣,夜里的黑衣反而让人看得见一团黑影,所以他们穿着接近夜空颜色的深紫色夜行衣,潜行。
整个夜里,风生水起,渐至风起云涌,那些擦剑的英雄,将剑放回了剑匣,背剑潜行,杀入了阿房宫……
这夜很短,短得嗖的一声,未曾让秦留下多少诗歌和诗人,天就亮了。
秦的黑,是夜(1)
这是黑字的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是说烟火熏黑之意。所以为黑。黑是被火烧出来的——是一个悲剧。
顾诚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用它去寻找光明。
而余光中翻译过写地铁里的人一首诗: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
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那地铁的黑,只是为了衬托那花样的脸庞,这个诗人在这最单调的颜色里看见了最斑斓的存在。
斯皮尔伯格曾说过,从一开始,他就感到要把《辛德勒名单》拍成黑白电影,因为记忆是黑白的,特别是历史的记忆——所以黑是一种回忆,也意味着一种开始。
而中国的古人以玄为黑,此寓意起于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意思是请龟到冥间去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而龟背是黑色的,冥间也是黑色的,这冥冥之中黑暗的底处,赋予了黑神秘的力量。所以以玄为黑时,似乎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思在拜服。
老子倡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这大色也当在这黑暗的深处。所以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玄,让人遐想到那无穷无尽的黑里所蕴涵的“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力量。
黑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吞没,而白是一种衬托,黑白分明的时候,就是人间最清楚的所在。
黑,可以多种层次,每一种层次就是一种意境的表达,所以一种黑,就可以把中国的山水画尽。
唐岱说:“古人之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以用笔墨,故每一画成,大而丘壑位置,小而树石沙水,无一笔不精当,无一点不生动。”
如此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所以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施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只用一点黑墨的深浅层次,就让人于满纸云烟中见到人间天上的生息吐纳。
西洋喜欢黑白分明的剪纸,要的是明确,求的是唯一的效果。而中国人,喜欢黑白无间幻化而出的万象,求的是在浓淡相宜的无穷效果间有理有据的自然之道。所以东方的哲学是玄的,似有却更难以唯一的逻辑关系去求证,但是,却能说尽了山的千态,水的万势和人间的姿色。所以西洋,说一的时候就是一,而中国的老子,说一的时候,却是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西洋人,做的是人,纯粹的人,中国人做的是万物。从万物来归万物去。所以山水画里,山总是很高,人总是很小,小到几乎只是山水的一个装饰。所以,曾几何时,我们始终对自然存着敬畏之心,山水之情总高于人情,也养了人情。
所以我们没有雄心把烟花变成大炮,把指南针变做征服世界的指向。我们只是想与山水一起存在而已。
所以从中国的山水画来讲,东方的思维就要比具体而微的油画式的西方思维要远大,更能体现人精神存在的姿态。所以,我会惊喜于西方色彩斑斓的油画,但我会沉静于中国的水墨山水里感悟心灵驰骋的美妙,唯听风声侧耳呼啸……
∽∽∽∽
黑色归一,又生万物,所以秦是黑色,是夏日里最短暂的那个夜,秦始皇吞没了人间的颜色,他要一种新的秩序,所以就要从头开始。
先秦以来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被他一把火烧了,剩下一地的烟灰碎屑,又被他挖土埋了。
秦朝,那个时候秦朝的天下好大,大而不婉,因为他的秦法之严,严而不亲。那些曾经撩水濯足击壤而歌的人到秦的天下也因法重心骇而威尊命贱。所以,他们张嘴不敢再唱出诗来,只有一个小女子出来哭,哭倒了一段城墙。
秦朝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只因为他的底色是黑的,他无法做到那黑白分明,所以太子扶苏与将军蒙恬死得不明不白,而连牵到朝廷上的鹿,众人也不能认得,赵高说是马,大家也点头说是马。如此黑白不能清明,民不知所去就。不让民有诗亦不让民有情,害得思夫的孟姜女要去长城那哭。她哭只是为了自己那小小的私情而已。
秦的黑,是夜(2)
就是这点小小的私情,可以被先秦的人们唱成一本诗经的,在秦,她竟然不能得到。女人不能有情,而男人也不敢再有荆轲之义,只有那被驱使干活干累了的民,撂下挑子,说不干了,凭什么啊,还是先秦那点心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在家好好地过过自己的小日子,非要跋山涉水去建造别人那奢华的宫殿,所以他们愤怒了:“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把民逼到了要做壮士的地步,那么他也就无民开道而无路可走了。
但是秦终究用秩序将中国凝结成了一个整体,从此就没有再分开过。即使偶尔几次的分开,就像一粒石头落入水中,溅起些喧嚣的水花之后,终究都沉入水底,一切又重归入平静,依然是那么的博大精深。
所以如果说中国是一幅画的话,那么先秦,磨好了墨,铺开了纸张,而秦始皇拿起笔来在纸上起了一个黑色的色块,他不像以往的人再画一朵花,让人一眼知道,这是一幅百花齐放,见惯了百花那花瓣的曲线的人们,困惑了,所以不能分明,连鹿也要说成是马。
而刘邦明白秦始皇的意思,他知道这是一座山,于是他顺势在山下画上了水,水映照着蓝天,山上画上了云,云行在天下,人们终于才明白,原来这是一幅山水的大画卷。所以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人都开始任意泼墨于此。
百花齐放的角度终究是近视,人们再画只能再起一朵花,间或再停一只鸟,是绚烂的花鸟画,但终究不能宏大。
而山水画,是远观,也可近视,亦可在见不着的地方写意,而什么都不想画的时候,反而是更意味深长的留白。而百花依然可以齐放在山下,流水边,茅窗之下。
所以秦的心胸远大,所以起笔的时候也早从百花之上看到了那远方的山景,所以他也想要画一幅可以无限绵延风景万重的画卷。
只是他不是一个好画家,光见到山,没见到水,也不知留白,光知道泼墨,泼成了夜。
而秦的夜很短,因为按捺不住的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长的力量。
所以秦始皇还没来得及巡视完他的王土,他的儿子还未建完那奢华的阿房宫,诗人还没来得及存在,英雄的振臂一呼,就过去了。
迎来了蓝色的汉的黎明。
大汉用情让民懂得了他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个秦的秩序,所以董仲舒说:“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汉代的蓝,一朵深渊色(1)
中国古远而来的蓝字,就像人跪在一盆水旁边往水里看自己的影子,一个象形文字就是一个说了很长的故事却还没有结束……
它是牵牛花瓣上那软软的蓝,有俳句说:“牵牛花,一朵深渊色”,所以那落在深山底处的深渊也是这般的蓝色。此句还译作:“牵牛花,一朵碧潭色。”也是一种幽蓝的美。
有人还说:涧水湛如蓝。我在云南见过这种蓝色的涧水,因为那里冬天的天太蓝,也因为那里的澜沧江特别特别的清的缘故,行车在那里的公路上的时候,一直看着这条幽蓝的江水
陪着你,而当再路遇一株满树都顶着大红花的攀枝花临水照镜的时候,你就会惊叹天上人间呵!
你几乎都有点诚惶诚恐地去接受这江水红花慷慨的馈赠。和暖的春天,湛蓝的晴空与江水,花映入眼,这就是人间最美最值得感恩的风景。
所以万般喜欢正冈子规的俳句:
一桶蓝靛,
漂流春川。
蓝总有几分柔弱,也有一些温柔,更有一点点忧愁,当俳句里说:“插菊瓷瓶上,画有一尾蓝色鱼”。你就觉得这瓷瓶上的鱼几乎要有一丝蓝色的忧愁了。
所以清冈卓行直接就用俳句说了这般蓝色的忧愁:“我之罪是湛蓝,翅膀在天空哀伤。”
现代社会下,难见自然精致的景,当森田高司隔着蓝色的玻璃窗等人的时候,他说:“也许因为隔着玻璃,约会显得格外的蓝。”
你突然觉得,这蓝色总能在任何背景下泼出最优美的情绪。
如果说男人婉转就成紫色那么女子旖旎就该是这般的蓝。最深的蓝也不过是坚强的女人,而最浅的紫就是温柔的男人。
千种层次上的蓝,总有自己一种诗一般的情绪,所以日本给蓝配的名字,总像一首首诗:比如水浅葱是种带灰的蓝,像是水里衍了一点点墨,薄花色是种柔美的蓝,像农家着蓝葛的女子洁净。而当蓝深川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我就已然见到了那蓝色的家乡。在云南老家,开门见山,那山一层一层递进,而颜色也一层一层渐变,最后连绵不绝的是蓝色的远山如幕布般垂挂在远端。我总想不明白,为什么绿色的山到了远处会莫名地变成蓝呢?只可惜当时我没有诗一般的情绪,只是觉得被抛弃的恐怖,那样绵延不绝的山把我隔绝在一个繁华世界之外,所以心里总是不甘。
所以我一有机会绕到那绵延不绝的山外面的时候,我就再也不愿回家乡长驻。至今见山依然心有余悸,所以走到香山脚下,懒得爬,回,所以至今只见过压在明信片里的香山红叶;所以走到山西恒山脚下,被拖着爬了一半,嫌太高,找了个借口拨开重重正往上爬的人群溜下山去;每次结伴出门旅游,总跟最老的老爷爷在一起,因为两个人见到山就躲。
有次去宁夏的须弥山,不想跟着驴友去爬山顶,跟着老弱妇孺闲情信步绕到半山的小山坡上,却撞见了最美最宁静的佛窟,当我们打开山门,那光线洒进来,那佛如睡莲般醒来微微地睁眼,渺小的我们仰头望佛,为这般美色倾倒得五体投地——原来佛也不喜欢爬山,坐在半山的山腰处,一样的普渡众生。
而那好写颜色的桂苓说张爱玲的小说:“似乎流动着一种音乐,似乎有色阶的变化,都是蓝色,有的是灰蓝,有的是赭蓝,有的是天鹅绒蓝,而有的是宝蓝,更华贵些,绮彩些,是皇家蓝。另外有油蓝、宝蓝、紫蓝、晕蓝、闷蓝、灰蓝、蓝灰、蓝绿……从对色彩的独特悟性来看,张爱玲该是凡高天堂里的邻居。”我觉得连这桂苓也如那临水的美女,那水蓝的影子也慢慢爬上了她的衣裳。
而康定斯基则为每一种色彩在音乐中找到了与其相对应的乐器,所以:“蓝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它所唤起的最根本的感觉是宁静。当它几乎成为黑色时,它会发出一种仿佛是非人类所有的悲哀。当它趋向白色时,它对人的感染力就会变弱。”因此他说,淡蓝色是长笛,深蓝色是大提琴,更深的蓝色是雷鸣般的双管巴斯,最深的蓝色是管风琴。
汉代的蓝,一朵深渊色(2)
蓝色的海总是让童话的主人公得到救赎。从中国的神笔马良到法国尤瑟纳尔精美的中国故事的《王佛脱险记》,主人公都画了一片大海,让自己逃脱人世的魔爪。
那王佛是一位奇妙的画师,他和弟子林浪游在汉代的道路上。这个故事精致如花,宛若汉代的女子服饰,层层包裹成花朵。人宛若要走在花里一般,去看这个故事,而这里面,色彩斑斓,拨花还是见花,一层一层,一重色彩蔓延到另一重色彩之上。
最后,这个王佛,在残暴到欲挖其双眼,砍其双手的皇帝命他先将他过去的一幅半成品画完的时候,王佛在那幅只勾有大海和蓝天形象的画稿上,想起了自己的青春,里面清新的意境是他后来再也无法企及的。
所以他接着在那未画完的大海上抹上了大片大片代表海水的蓝颜色,又在海面补上一些小小的波纹,加深了大海的宁静感。这时候奇怪的事出现了,宫庭玉石的地面潮湿了起来,然后海水涌上来了,“朝臣们在深齐肩头的大水中慑于礼仪不敢动弹……最后大水终于涨到了皇帝的心口。”一叶扁舟在王佛的笔下逐渐变大,接着远处传来了有节奏的荡桨声,来到近前,王佛看到弟子林站在船上,林将师傅扶上了船,对师傅说:“大海真美,海风和煦,海鸟正在筑巢。师傅,我们动身吧!到大海彼岸的那个地方去。”
于是王佛掌舵,林俯身划桨。桨声响彻大殿,小船渐渐远去。殿堂上的潮水也退走了,大臣们的朝服全都干了,只有皇帝大衣的流苏上还留着几朵浪花。王佛完成的那幅画靠着帷幔放在那里,一只小船占去了整个近景,逐渐远去后,“桨声渐微,最后完全中止,因为距离太远,听不见了。皇帝俯身向前,手搭凉棚,望着王佛的小船越驶越远,在苍茫的暮色中变成了难以望见的一个黑点。一股金黄色的水气从海面升起并且弥漫开来。最后,小舟沿着一块封住海门的岩石转了弯,峭壁的阴影落在船上;船尾的航迹消失在那空旷的海面上。画家王佛和他的徒弟林便永远消失在刚刚由他自己制作的蓝天般的海洋里。”
好喜欢这个法国人的故事,那种蓝里,人生似乎也得到了救赎——见着那中国的山水画里大片大片为水而做的留白原来是每个文人逃避到静处无灾无难的家园。而那徒弟眼里的“大海真美,海风和煦,海鸟正在筑巢,”就像一个汉代的诗人喊一句话就能成诗一般动听。
而这种汉代青春的意境,正如后来的王佛所难达到的,也是今天的我们所难达到的。
蓝色的花,除了那种蓝得如一朵深渊色的牵牛花外,还有矢车菊,她的蓝总让人想起海水里美人鱼。
因为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个《海的女儿》就住在矢车菊花瓣般的蓝色海水深处: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多么美丽的住处,连鱼也能有诗意的情绪。
而童话之外的很久以前,德国的一条开满矢车菊蓝色小花的乡间小路上,行来了未来的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母亲刘易斯王后,他们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而这逃难的途中,车子坏了,王后和孩子停在路边等待,见着路边蓝色的矢车菊,王后就用它编成了小花环,戴在九岁的威廉胸前,孩子不安的心从这童话般的蓝中得到了勇气,他一辈子记住了路边这些蓝色的小花。后来威廉一世加冕成了德意志皇帝,他坚信自己得到了蓝色矢车菊的祝福,所以把它当作自己的吉祥之花,时时珍爱。
矢车菊的英文名字是Bluebonnet,意思是“蓝色太阳帽”。这个名字来自于花的颜色是蓝的(blue)以及花的形状像女士的太阳帽(sunbonnet)。在网上曾看过一个蓝色的童话:
有一次,在南美洲一个印第安人的部落中,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很多族人都饿死了。神于是谕示族长:族人必须做出牺牲,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火化献给神,让那灰烬随风散到大地的各个角落,雨水才会再降大地,使大地重生。但是自私的族人们谁也舍不得将自家的宝贝献出来,只有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把因饥荒饿死的父母留给她的唯一遗物,也是她在这个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一个戴蓝帽子的布娃娃投入火中,然后将灰烬一把一把地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
汉代的蓝,一朵深渊色(3)
第二天早上,当她醒来时,看到灰烬所到的每一处,都开满了美丽的蓝色花朵,那些花朵就好像蓝色的帽子般,铺满了整个大地。而就在这时,雨点开始降下,大地又恢复生机,族人都获救了。
从那以后,每逢春天,这地方都开满了美丽的蓝帽花,因为伟大的神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小女孩为爱而作出的这小小的牺牲。
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奉献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而现世上,我们有多少人还能这么奉献么?
有几天一直在看湖南卫视的《洞穴之光》,看见那山里的孩子,那么纯真。城里的问题孩子去这贵州的深山里体验生活,这个山里的小孩,看见城里的孩子不喜欢吃自己每天都在吃的玉米面,又不喜欢走自己每天都要走的那么多的路,觉得是自己的错一般在那难过地哭,然后,家里拿出过年才吃的白米,又特地去邻家借了只鸡来煮,山里的小孩快乐了,而城里的孩子却难过了,他们不忍吃那白米也不想动那只鸡,大家都僵在那……
后来,城里孩子去集市给山里的孩子买了衣服,也买了香皂,说他用洗衣粉洗澡对皮肤不好,我看着这些,依然只是觉得,这城里的小孩买再多的东西,他也无法抵偿那山里的小孩对他的珍惜。因为,山里的小孩,拿出来的可是倾尽所有的最珍贵的东西呵。但是他的倾尽所有的爱终究让城里的问题孩子醒悟了,他们重新又成为了好孩子。
所以,财富不能代表爱的程度。最珍贵的爱有时候恰是那些最不值钱的爱……
——无论是中国的神笔马良还是法国的王佛,以及德国的皇帝,他们都从蓝色里找到了夺命而逃的生路。而那个南美洲的小女孩更是将自己的珍爱化做了蓝。
我不禁要想,蓝色一定是天使的爱的颜色。它化在大海里化在蓝色的菊花里,让人见着天使在自己身畔的脚印而心安。有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最难的时候却只见到一个人的脚印了,于是他向天使抱怨,天使说,那是因为我在抱着你走路……
∽∽∽∽
蓝色有爱而含情,就像汉。
若说秦是山水画里的山,那么汉就是山水画里的蓝天清水。一水萦蓝,群峰耸翠,让人见着而心目俱宽。
秦亡于不能让天下人有私情,如此界限分明的江山,碰着有情的刘邦,也就豁朗一声,如玻璃缸破了,里面的水喷溅出来,化为无限的山水。
那汉,山与山之间,各占天下,亦棱角分明,却不相隔,中间低的地方有水亦有桥,高的地方有云,总之皆是情谊。
有秩序,也有人情,所以汉代的人间再唱诗的时候,不再说“帝力于我何有哉”,只说自己如鱼:“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天下的世界,鱼有鱼路,虾有虾径,人有人道。
秦无情,汉有情,所以我们从未听说过秦始皇的爱情故事,但汉,从刘邦开始,他的情就刚可以刚到刀光剑影的相残,柔也可以柔出善舞的长袖。
他的发妻,吕后,跟他一起拼得了江山,在他软弱的时候,把江山当成了小家小院,让自己如一个普通的丈夫一般,遇到难处也当找自己的妻商量相论,柔蓝一水萦花草,平岸小桥千嶂抱,他如是地把天下做成小山小水,小到他只是凭栏望极蓝桥,但见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便罢了。一桥的天下,不过是山浅见天多、细草浓蓝泼,所以跟他同凭栏的妻,也就成为了他目之所及的江山的半边天。
吕后及刘邦的父母曾经被项羽俘走过,但他们终究在划江而治的时候,一起安然回到了刘邦的身侧,伴在虎侧的羔羊,所受的苦,吕后终究挺过来,还照顾了刘邦的父亲。所以刘邦是万分感激的,他得承认他有君王之志向,但也有小人之手段,刘邦有情的一面,让他英雄暮年尚能与戚夫人倚瑟而歌,刘邦无情的一面,竟能在当年与项羽以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他的父亲以迫其退兵,他还竟然能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
汉代的蓝,一朵深渊色(4)
因为他的无情,他尚能成就项羽未尽的霸业。若说为什么刘邦会取代了项羽的江山,只不过他比项羽更无情。但他只把无情用在当下狠心之处,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也闭眼挥剑,斩断那一丝私情的羁绊。
霸王凶残,但他尚能于关键时刻念一丝温情而放过了鸿门宴上的刘邦,也会在英雄得意时,一心只想衣锦还乡,他孩子气地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他的志向不过是要让家乡的人一起为他高兴,而不是这个天下。而当英雄末路,还要唱一出霸王别姬,而走到江边的绝路,也不肯上逃生的小船,只因为他觉得他无脸再见江东的父老。
他心里有太多的私情相绊,注定了他只能做一个自刎于江边的项羽。
其实只能说,他做的天下比刘邦做的天下还小,碰到小山遮断蓝桥路,就回转与楼上美人相倚看,看碧纱窗外水挪蓝。
一窗的天下,也不过见到烟锁蓝桥花径。
所以美人没有了,英雄也就没有了去处,也就君行直到蓝桥处,无路就停下来,也不凭栏,也不上船,就金剑沈埋,壮气蒿莱。
刘邦无情,无情到要与项羽分食了父亲,项羽不见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刘邦心里拿定了项羽的恻隐之心,所以他不惜做一个千古的小人来拿到天下。
刘邦的父亲如何看待这件事,而同被项羽俘虏的吕后又如何替夫君担待,因为她必须了解夫君的志向方能接受这样的残酷。历史上从未说过,只说,当他们以鸿沟分界各占半个天下的时候,项羽送还了他的父亲和他的妻子。《史记》里还说项羽终究是妇人之仁:“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他的一点私情,终究被刘邦稳稳地拿捏在手中。老百姓会扼腕唱叹这个妇人之仁的项羽,但最后天下却还是归依了这个无情的刘邦。
那吕稚回来后终究被刘邦封了皇后。
那么多年的屈辱与恐惧以及在困境中对夫君的绝望,终于在做了皇后后得到了补偿。但是她却比他的夫君更无情,因为她终究学会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了稳固大汉的江山,刘邦必须得杀了韩信,但是他不忍,有那三不杀的誓言也罢:“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终究是不忍也念及那义字。所以吕后来下手,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史记》里说刘邦听到韩信被吕后杀后的心情是:“且喜且哀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呵。
吕后比刘邦更无情,她眼里没有亲情,没有夫君,她凭栏而看的时候,满眼只看到江山与王道。于是花迎剑佩星初落,吕后终究指点了刘邦之后汉家的江山。
而刘邦此时想要一个温柔的女子做自己的妻与自己共看小家小院上的月,而不再需要一个指点自己江山的女人,此时他却发现他得到了国却得不到家,他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与孩子都已经无力再保护。
而在京剧里项羽更是唱尽了其英雄美人的悲伤:“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而虞姬也只能哀叹一声自己人世的薄凉:“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所以英雄暮年的刘邦也已然无奈,常拥戚夫人倚瑟而歌。歌毕,每泣下流连。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云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人,皆为之后宫齐首高唱,响入云霄。
厚爱之下,美人却不能心安,因为她清楚,隔墙便起风云,她唱得越心欢,她的繁华就会歇得越早,所以,戚夫人很希望刘邦能立自己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但吕后早已招得商山四皓辅佐太子。
见这日后的江山已不是自己所能染指的,所以刘邦告诉戚夫人:“我欲易之,彼羽翼已成,难动摇矣。”看着戚夫人哭,刘邦不忍:“汝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汉代的蓝,一朵深渊色(5)
于是唱了一首歌,伤心欲绝:“鸿鹄高飞兮,一举千里,羽翼已成兮,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兮,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兮,尚安所施!”
一个君王,一个习惯了与美人共语却只见娟娟缺月西南落的君王已无力到只能用一首歌来安慰自己的美人。
这些男人明白,有些女人是给自己带来江山,而有些女人给自己带来爱情。刘邦很幸运,他同时拥有了江山美人。但是他的江山却保护不了他的美人,最终爱情落入悲惨的结局。而为他带来江山的那位女子,已然成为他的继位者,睥睨着且保护了他的天下。
项羽很失败,他只拥有了爱情。江山到得自己手上,又能怎么样呢?还是一样连自己的爱人都保护不了。
那男人的锋芒落到女人的手上,总有些爱情蓝色的忧伤。
所以,两个天下最雄心的男人的结局都不过如此。
刘邦死后,戚夫人髡钳,衣赭衣,被命舂米,心里凄凉而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戚夫人没有吕后那种忍辱负重的心思,所以歌声被吕后以为把柄,砍去手脚,做成了人彘。被吕后的儿子惠帝见着,怒而把江山都扔给了母亲。
而对于戚夫人身在赵地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早前诱其到了长安,而惠帝终有着人之手足常情,怕母亲杀了赵王,所以每天同饮同睡,不想让母亲有机下手,未曾想,有一天,惠帝起得早,看见赵王熟睡,不忍叫醒他,所以先行离去,等他再回来时,却发现赵王已被吕后鸩死。
喜欢惠帝这点点人情,即使江山是自己的却无力去行,也不忍去看,步步都踏着亲人的血,不如就立定于此蓝桥之上,凭栏看罢。
把这用亲人的血泼就的江山扔给想要的女人罢,她要的都给她,是对自己的救赎。
汉总是这样,隔墙便是蓝桥,桥上是天下,桥下是人间。
不过吕后对于危及她政权的人或事,如同刘邦一样,极尽无情之举,但对于她的臣民,她也如同刘邦一样是懂得有情乃有道的,所以刘邦的最终成功不在于他有多无情,而在于他与他的妻的有情。所以,《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吕后:“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后,经过那么多年的辛苦,她比刘邦,也比惠帝更在乎这个江山,所以她势必要用她的无情无义去拼得自己的天下,又要用有情有义去让这江山断岸行簪影,荒畦落履痕。所以即使她让戚夫人死得那么惨,但戚夫人死后,她的侍儿皆复为民妻。
所以,她是个王。
而也正是她无情无义的手段让大汉得以安然,而她用情用义地看待江山,也让大汉从此开始,天下清明,一朵牵牛花上,泛着深渊的蓝。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1)
汉有义而有可敬的人间,有志而有澄蓝的天下。
从先秦那个击壤而歌“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人到常常去咸阳望见秦始皇的刘邦的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又到那年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让项羽见着而说“彼可取而代也”的话——那汉以前的人间,人人都可把自己当作天下的主人,所以当有英雄振臂一呼,天都可以塌下来,变成英雄的人间。
只是,刘邦见到了坐在壮美的咸阳都城里的秦始皇的王器,而项羽见到的是衣锦还乡让众人欣羡而膜拜的秦始皇的霸气。
所以最终,有志气的两个男人,一个做了皇帝,一个也做了个霸王。
刘邦那时不过是沛县泗水小小的亭长,就是这个小小的亭长,趾高气扬地去参加吕公的宴会,吕家本有一规矩,需进千钱者方可坐于堂下,刘邦信口开河说他进万钱,却不带一钱地进去,惊得吕公起身相迎,见刘邦容貌而窥得天机,乃将女儿嫁与刘邦,是为日后亦曾独步天下的吕后。
那刘邦立于堂前,当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概,而让吕公窥得这大王之雄风如何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
后来,身为亭长的刘邦送囚徒到骊山做苦工,一路上不断有囚徒逃亡,而刘邦自忖等到得骊山,囚徒当大多逃脱而自己也难逃一死,所以夜里,喝完酒的他,就把囚徒都放了,说:“你们走了,我也当从此消失。”而有十余志士,感于其恩而动于其志,誓死相随。
——从远古而来的中国的民间,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男人与女人有情,而汉代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有的就是这样的义。
刘邦,可爱的刘邦,心有决断,却依然要用酒来壮志,所以,历史上尤其要留一笔,他放了这些人,是在“止饮”之后,但不管怎样,尚不知自己何等能耐的刘邦,做这事的时候,无论有多少是为自己的考虑,但终究,他还是有一个义字当道,所以终能感动十余志士,又终能感动天下之志士。
而那个时候的民间,率性而为,见着志士,一跺脚击壤,便要做一番事出来而留史千古。
所以十多个人就这样掀起一个朝代新篇章的一小角,让人窥得那光,有了光,就能看见天下。
所以《汉书》里,一点一点当做真事亦或是传奇一般记述着刘邦的神迹,其实也许,不过是刘邦以容易让人信服而膜拜的神话手段告之天下他的志向而已。
所以当一行人携酒行于夜径,路不能明,刘邦令一人前探,回报说,一蛇当道,刘邦醉而胆大,说“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妇夜哭。人问妇何哭,老妇说:“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老妇不诚,欲为难之,老妇忽不见。后人告诉了刘邦,刘邦乃心独喜,自负。于是诸从者日益畏之。
那个时候,人总是喜欢把人当做神,因为有这般的神气,才能有击壤而歌的勇气。喜欢那汉代的人,仿佛都有着这种做人的神气而立于天下,从苏武到司马相如,到霍去病……
也喜欢这个时候“乃心独喜而自负”的刘邦,如同一阵风,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还仅只是一阵风而已,亦或撞山而止,亦或绕山而行。而刘邦的风却将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所以刘邦从一开始,就以起于青苹之末而非塕然起于穷巷之间的风向告知天下——他大王之雄风的气象。
所以当秦始皇说“东南有天子气”,刘邦以为说的是自己,就躲进了山里。而吕稚却屡屡能找到他,刘邦很奇怪,吕稚说,你居所上方常升腾起云气,所以我循云而来。
于是,追随者又甚众。
后来的李白说“志人贵藏辉”,那是寄篱于别人的天下的手腕。
而刘邦,从一开始,就不同凡响地以“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的雄风,宣告了他如天之临如地之载的到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2)
——那藏也藏不住的雄心,总是会暴露了他的行踪。所以走到哪总有一团云烟跟到哪的刘邦,且喜且郁闷,郁闷的是他再也无法在秦的天下里藏身,所以遥相呼应那英雄的振臂一呼,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以其大王之风的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终入得咸阳,迎来自己大汉即将开启的蓝光。
未及咸阳而至于霸上的时候,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带着皇帝玉玺前来投降,诸将有说要杀秦王的,刘邦终未允,说:“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刘邦再是无情,他也只杀对其有害而不会杀对其无益的人,他终究懂得但凡自己能立足于天下,当收剑而给别人一天地,让民安心立命。
所以等他到得咸阳,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又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遣人广告天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刘邦推辞不接受,曰:“仓粟多,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刘邦不为王。
如是他这样的清凉雄风,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后,只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
——终究做的是一走云行水抚花的风,怀着恭敬之心立于花间树下与水上,不像项羽以一场暴风骤雨横扫而去,风雨过后,世间已无他安身立命之处。
因刘邦对民的恭敬与情义,让范增惊于其志,对项羽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
于是演了一出鸿门宴。终究项羽做事犹豫,刘邦才得以逃脱——项羽常怀私心却不能容有大志,他做霸王有义却未曾与民留情,他总以为刀剑之上立天下,所以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可怜这子婴,这个曾为鹤独立于天下者,在刘邦凭栏睥睨之下得以存活,却在霸王剑下,终不得一苟活之地。项羽烧了秦宫室,所过残灭,秦民大失所望。
——刘邦,终究懂得刀剑之下不及山水之天地宽,所以他用的是山来顶天,水来盖地,所以他得以在山高水远的天下里安身立命,而他的民也安于此山长水阔的大汉。
刀尖之上是无安身立命之地,而一朵花,即使只是一朵花,也能花底天宽春无限。
这就是刘邦与项羽的不同,一个可以拈花微笑看另一个拔剑自刎于乌江边。
刘邦与项羽的争战,被人们谱写成了一曲千军万马之势的《十面埋伏》,有史书记载此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人们又谱写了一曲《霸王卸甲》来唱待他们心中悲壮的霸王项羽,乐曲沉闷悲壮。因此有人说:“得意者弹《十面》,失意者奏《霸王》”。
刘邦再得意,他得到天下后,亦刹羽而立,与民于花前月下安身立命,其王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马上夺得的天下,当于马下治理,一步一步用人的脚印击壤而过,才能知道天下有情有义的滋味,而非马蹄踏过百花残尽。所以,他给民一天地,也给自己一家园,终究安了心,与美人看花南陌,待月西厢,鼓瑟相歌。
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就是刘邦马上雷厉风行雨疾、马下“台笠冒山雨,渚田耕荇花”的天下。
刘邦,独步天下之后,与项羽的志向一样,他锦衣还乡,回到了沛县,与父老乡亲酒酣之时,他击筑自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首歌,让他从马上大王成为马下的诗人。那个时候的人,再是威仪如君王也当留下一首大风诗,而再是残暴如霸王,也当凄凄唱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3)
——那个时候每个人不经意一张口便成诗人,所以他们所行过的路也皆是诗情与画意。
唱完歌,刘邦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父老乡亲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
志士怀感伤,心胸已倾倒。
刘邦再有天子之云气,落地依然只是个普通的人而有着民间的情。
刘邦衣锦还乡,留下一曲风光的大风歌,但被后人演绎,终究成了小人的得意。
先看他如何的风光:
“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些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再看他如何地被乡人揭开老底:
“那大汉下得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膛。
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耙扶锄。
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涂处,明标着册历,几放着文书。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这元人终究是麻雀之腹无法容纳鸿浩之志,也终究是浅薄,不了解汉代的情义志气,可以重重过天下,也因此得到天下。
他终究永远只记得,有人欠了他的钱粟,而不知道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高祖欠他的也早就用一个大汉“闲门只掩扉、花禽惊曙月、邻女上鸣机”的天下来相还。
元人的器量之小,而无汉代人间那行云过后留云烟云烟散后见澄蓝的天下的神气。
所以,《汉书》里说:“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所以,那蓝天里白云行去的人间,只见那刘邦蹬鞍下马,倏忽云散,雀噪山村,鸡鸣茅窗。
汉代蓝色的黎明就这样降临天下。
不如不遇倾城色——刘彻(1)
汉武帝刘彻是个君王,他所为王的天下,那大汉的人间气贯长河,长歌万里。他如清晨的日光,照耀着中国的山河岁月,让万物苏醒,随着卫青、霍去病所替他往北开拓的江山归依,大汉的人间有了骄傲的情绪,那骄傲让众人想起他的时代竟如见“笑笑傍溪花,丛丛逐岸斜。朝开川上日,夜发浦中霞”的灿烂风景。
仰望那汉武帝时代的天空,蓝天万里,供英雄与美人驰骋。
所以很喜欢汉武帝时的人间,奴隶也可成为将军,美人也当倾城倾国。总之,做人如花绚烂。
汉武帝是个君王,亦是个诗人,只是他的诗只有献给美人的时候才是最美。
喜欢他做诗人的时候,那款款柔情细水长流。
他的美人每一个出场皆有动人的花色,而他最爱至死也要相伴的李夫人更是倾城倾国的风光。
当年这位李夫人的哥哥快乐地唱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循声寻美人,见她果然妙丽善舞,爱她爱得天崩地裂,可惜美人命薄胭脂,不久便重病缠身,汉武帝去探视她。
失却了花容的李夫人宁死也不愿见武帝,武帝对着遮面巾纱怅然无比地与李夫人诀别,旁人说李夫人太狠心,她却认为以色事人者,色衰爱弛,而她的拒绝会让武帝从此记住她的国色天香。
果然,李夫人死后,武帝思念之极,有一江湖术士为武帝招来了李夫人的魂魄。让推崇英武的汉武帝竟留温婉的诗来相怀念:“葳蕤半露芙蓉色,窈窕将期环佩身。丽如三五月,可望难亲近。嚬黛含犀竟不言,春思秋怨谁能问。”当武帝欲求其巧笑如生时,只听得“歌尘在空瑟衔丝”。但因“神来未及梦相见”,武帝竟比初亡时心更潸,可惜“爱之欲其生又死,东流万代无回水。”最终只听得宫漏丁丁,剩下“烟消雾散愁方士”的冷清境地。
与李夫人如是人间天上两茫茫的相见,武帝只来得及凄凉叹息了一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这个冷酷的君王心里也有万般柔软的时候。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其实那个江湖术士用了一种色青质轻的“潜英之石”制造了这个魂魄归来的效果,他让人按李夫人以前的图画在石上刻成李夫人的形象,设在纱帐里,在烛光照射下,投影于帐帷之上,不仅“宛如生时”,而且石刻转动还能“幄坐而步”——其实术士只不过给武帝演了一场皮影戏而已。
从此还是不能将情谊淡掉,每到凉风起,白露降,寒蝉晚时,汉武帝的一腔柔肠更被秋波割伤,不仅于《落叶哀蝉曲》里深深挂念:“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而在大败匈奴后的一次酒宴里也写成一首《秋风辞》,在行欢之时想到与李夫人已成悲剧的情感,更是秋风瑟瑟:“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敢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意气风发的汉武帝于此欢乐极时哀情多而不得不哀叹一声人世的薄凉。
他的叹,让白居易成诗《李夫人-鉴嬖惑也》: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
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
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
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
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
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不如不遇倾城色——刘彻(2)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因爱成伤,不如不遇那倾城之色啊。
美丽的爱情的故事结局,因为结束得早所以结束得正好,所以李夫人的美在于她的死如樱花坠落,不长久的美丽,熬不到衰老被人碾作泥尘。
——汉武帝死前,把自己身边所有的女人都斩尽杀绝,只是为了他的江山,而已。
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张衡(1)
小时候,对古人印象最深的却不是那些诗人词家,而是张衡,觉得他符合了小孩对偶像科学家的所有想象,当然大约也跟当时看过关于他的一部电影有关,让当时饱受地震恐吓的我深深地记住了电影里那个神奇的地震仪,乃至如今,听到他的名字,当如他自己写的诗一样: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坐立不安哪。
长大了,才发现原来张衡写的诗写的文真美。
见天地众人众物都忙着谈情说爱:“天地烟煴,百卉含蘤。鸣鹤交颈,雎鸠相和。处子怀春,精魂回移。如何淑明,忘我实多。”清明的汉的张衡写下来,依然清淡。是清晨的大地,万物初醒而喧嚣,但听起来,依然是清净。
写这诗的时候,大抵心思年轻,心无旁骛,天地落到年轻的心里,也只是爱情的棉被和床。
所以见着美人,也诚惶诚恐地思慕:“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客。断当时而呈美,冠朋匹而无双。”
那时,游历多年的他在洛阳落稳了脚,落稳了脚,却只是想写诗,所以也无心去做官。
但是,也因此看到了汉朝东都西都的华美,才有了后来回到家乡南阳后所写成的《两京赋》。
但是,经历多了,心思苍凉,所以会要叹:“惊雄逝兮孤雌翔,临归风兮思故乡。”
见风而思家,所以张衡回到了南阳,做了好友的下属。
后来又被皇帝招去,主管天文和历法等等,在这里做出了地震仪。
后来张衡又被调为河间相,到地方上做了些实实际际的事情。
到底始终觉得志气不能抒发,所以在这里写了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看到这首诗,总被鲁迅的那首打油诗打搅得不能端正了心思,总想让人破涕为笑。鲁迅当年写这首《我的失恋》时,起因也如顽童般打趣:“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作一首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这大概算是时下也非常流行的恶搞了吧?
张衡对前途有了此般爱恋不明进退不得的愁思,也就有了怀土之意,所以写了那著名的《归田赋》后,便向皇帝请退。
他在赋里反省自己:“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张衡(2)
张衡走了大半生,才于此行山游水钓鱼射鸟中终于顿悟,自己所贪的是鱼钩上的饵,所失的竟是海阔天空,所以他想要背身而去,然而竟不能得。
皇上又把他招为尚书。死于任上,终年六十四。
张衡的一生总是这样,走到草里,百草亦要含花,行到水上,水上必要浮着落花,而走到屋舍之下,亦是灯花耿耿夜长长。
总之皆能成事亦能成文章。
蓝田日暖沧海月明(1)
汉的颜色是蓝,蓝得清明。
清明乃因为有道,人有人的去处,花有花的路径,水有水的痕迹。
凡事都井然有序。
连人的一生,都被安排如阡陌。
《汉书》说:“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
人的一生皆有安排,大国化为小家,真真切切地老吾老幼吾幼。所以那时的人有心做诗,所以民间佚名流传的诗竟要比那些有名的诗人更好。
又有“理民之道,地着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这样的秩序,是个亲民而有情的秩序。人居其中,依然可以撩水濯足,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只是,这在汉的天下里安居的人们,不能再叹:“帝力于我何有哉!”
也许从这个时候起,国对于民如家才有如此之亲。
那学童,一步一步,当有人精心相扶助:“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汉代的人,从那八岁的人生开始,一步一步皆入了规划之中,就是为了那日后做人的清明。
而其所学,先学事道,再学人道,后学臣道。先敬的是事,乃因人立其上的小;从事道里领悟人道,所以再敬的是家,乃因人居其中的大;由人道领会臣道,所以而后敬的是君,只因人在其下的信服。
所以这当是一个蓝田日暖沧海月明的人间。
汉代盛世的君王,大抵都知道所以才落笔代代相传:“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重的依然是这人情,沧海桑田,有情乃大,无情而小。
所以这亦是一个沧海月明的天下。
而那皇家的一年亦如民间一般,皆有道而有情。那戚夫人的侍女在戚夫人死后,得以嫁到民间,道来那王家的一年,也是这般的可亲可爱:
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忝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
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幷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
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如此终岁焉。
一心一意地过着有始有终有情有义的日子,竟做成了诗。
所以,汉,不能有威仪壮观的兵马俑,亦不再建奢华如梦的阿房宫,它只是有诗和有情,却让人亲。
所以那汉的天下之事,亦是用诗来传唱,所以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在这汉的清明里,做君王的以诗了解天下,亦以诗道统治天下,诗里有情亦有韵味,所以汉亦像是一首诗,或是一朵深渊蓝的牵牛花。
人有诗道,见花草亦见其诗路。那西京的乐游苑里自生着玫瑰树,树下有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
蓝田日暖沧海月明(2)
——这玫瑰树生得自有自己的风光,而这风光,却在于其下的苜蓿,而其实真正的却是来自于这穿梭在苜蓿间的风情。
而那西京的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间凫雏鴈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鵁鶄鸿鶂动辄成群。
——想见那水边有草,草里有禽,而池边铺沙,沙上又有鸟。这一色接着一色,而井然有序,恰是一幅层次分明的花鸟画。
而汉的终南山多离合草,叶似江蓠而红绿相杂,茎皆紫色,气如罗勒。有树直上,百丈无枝,上结藂条如车盖,叶一青一赤。望之斑驳如锦绣。长安谓之丹青树,亦云华盖树。
——那汉的天下,连草也生得气贯长虹,带着那时人间的王器。
所以,惊诧于这些文字只是依着原样记述,竟都一一成诗又或成画,那时的文章,竟比后来的更美。
而汉代的服饰,竟要比文章更美。
衣饰是汉代女子燕婉的热闹,嘤咛低语于愈来愈蓝的清朗黎明里,却是那个时代最繁荣的声音。如早起的女子趁着黎明的微光相唤赶集去,赶着赶着,天就亮了,就见着了汉文化的真切。
他们的锦缎,流落至今,虽然我只见过临摹的黑白纸样,但光见那线条就觉华美到让人眼醉,有一群豹列队而行欢腾于花草之间的花豹纹锦纹样;亦有若见孔雀安宁于水波之上觅食、水款款而流的孔雀坡纹锦纹样;而熊首麒麟纹锦纹样却是霸气腾腾。每一款无声无色的锦缎却声色喧嚣到五彩斑斓的地步。
他们的服装,把前朝曲裾深衣的衣襟绕襟的层数又叠叠增加,腰身束得更紧,像一层层瓣瓣相叠的牡丹,又因为花瓣的层数太多而紧绷绷开放在撑得鼓鼓的花蒂之上。衣服流水般的曲线夹着锦色花纹凤纹龙纹从胸前流到脚底,真正是岸夹桃花锦浪生般的醉人眼。
汉初以长裙曳地为美为贵,而汉文帝所宠幸的慎夫人裙不及地,便又称为是俭德。总是皆有理,而其实乃因为有情。
穿多少衣服,就有多少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连衣饰里里外外都要井然有序而有道。
《陌上桑》里的罗敷女“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裙。
而《焦仲卿妻》则是“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
她们的头饰更是花枝乱颤,《艺文类聚》里说:“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琼。”
总之皆是精致的女人,觉得那个时候的男人好幸福,而如今总觉女人皆不美,乃因为衣饰愈来愈没有女人的味道。而那个时候即使再丑的女人,也可以因衣饰而美。
所以当那位马王堆的墓主人丞相夫人出土时,即使只有干瘪的肌肤,你也不得不叹她的倾城倾国。她脸上覆盖着酱色织锦和素绢,足穿绢袜和青丝履,内穿罗绮丝绵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从头到脚包裹着各式丝麻织物共18层,横扎9道丝带,最后覆盖工艺精湛的敷彩黄丝绵袍和“长寿绣”绛红绢绵袍各一件,一共是20层包裹。这位夫人可谓是花团锦簇,比卧在花丛中的蝴蝶还要艳丽。
但到底年纪大了,不愿比花艳丽地招摇,于是她在人世的生活中还要外罩上一件素纱禅衣,只让繁荣的锦色隐露暗显在薄纱之下,人老也要做昙花,就是在夜里开放,也要开出大贵之气来。
如是的衣饰真正体会到安宁盛世下人将自己打扮做花的一点一滴的心思。
做汉代的花草,如诗韵,做汉代的女子有诗情,而做汉代的男人则遵诗道。
这汉,蓝田日暖,沧海月明。
如果,汉代是那头顶蓝天行于陌上采桑的女子的清明,那么接下来的汉末魏初的三国时代就像是山涧里流水铿然白云出岫的清明。色彩多了些深幽的涵义,却是天下大乱,而人间清和。
白,曹操临石见海的时代(1)
甲骨文的白字形似从日里射出的光,而我看着又像是从山里升起的云烟。清晨蓝色的天幕打开了,山里的白色的云烟也苏醒了,缓缓地升腾起来,一片一片变成一朵一朵,又变成一缕一缕,当云烟散尽,世间已然清清白白。
《诗经》里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片让人最怅惘的白,白茫茫的一片芦苇地里,见着伊,却只能远远地望着她,在水一方,在水与草相依连的地方。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从那白露成霜的时候一直远望到太阳初生照着白露,白露又一点一点消失的时候,那白色苍苍的清晨里啊,见伊从水中,走到岛上又走到洲上,还是不能够过去啊。
这个场景要是被拍成电影,一定非常美丽——一个男孩着着急急地沿着河边望着对岸的伊奔跑着,寻着那可过得去的路,穿过一丛又一丛白茫茫的芦苇,那芦苇上挂着白霜升腾着白色的雾气——呵,那诗经里的人,睁眼所见的,必然就是这么诗一般的电影。
白色总是让人心思沉静,而见着那白色的东西,是一片白茫茫的芦苇也罢,还是暮春里的一轮白日,亦或是个白鹭惊飞,或小儿采得白莲归,那白总让天地愈加的静。
所以对于白日,让登上鹳雀楼的王之涣远远眺望见的时候,要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
而周朴清晨起来,见着白日的微光,落一句清淡的诗:“白日才离沧海底,清光先照户窗前。”
皇甫冉送陆鸿渐到栖霞寺采茶,一一地记下一路白日斜照的山的风景与人的风情:“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最喜欢的是刘昚虚的诗,那意思一层递进一层:“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道路尽头是白云,白云落处是青溪,青溪挟着落花至,而花落处是人家,人家住在柳深处,而柳间浮着白日,白日的余辉又落在这读书人的衣裳上。
一层一层,总有风景的转折,每一个转折处,意思悠远。
而孟郊答好友说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白日照清水,浅深无隐姿”的坦荡荡。
那寒山和尚,一生清幽,说自己:“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而世俗上度着浮生的刘驾马上见到白日的人间,亦是淡淡地美着:“羸马行迟迟,顽童去我远。时时一回顾,不觉白日晚。路傍豪家宅,楼上红妆满。十月庭花开,花前吹玉管。”
那人间,在他的眼里,一处一美好,连那超过骑着弱马的他嬉笑着远远离去又时时回顾的顽童,也是这般的多情。
而同一轮白日下,走到塞上的贯休却不禁要心哀:中军杀白马,白日祭苍苍。
白日下见着白云,那白云的意境更幽远。
那久居春山的于鹄,日日与白云相依:“独来多任性,惟与白云期。深处花开尽,迟眠人不知。水流山暗处,风起月明时。望见南峰近,年年懒更移。”
——他见着了白云下的人间有花有水,低头遇风,抬头见月,这天地清淡。
杜牧见着一湾池水,心思远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温庭筠春日循着白云进山,让他见着了冉冉花明岸,涓涓水绕山,于是感叹自己几时抛俗事,来共白云闲呵。
马戴春日去见朋友:“碧草径微断,白云扉晚开。罢琴松韵发,鉴水月光来。宿鸟排花动,樵童浇竹回。与君同露坐,涧石拂青苔。”
白,曹操临石见海的时代(2)
丛草断路,却见白云,收琴却听松韵起,见着那明镜般的水面上浮着月光。夜宿的鸟儿惊得一排花都动起来——喜欢这个排字,那花动的气势汹涌而妩媚,连浇完竹回来的孩子也入了这画。在此色彩斑斓而不失雅韵的花鸟画面前,与朋友同坐,看露水滴落,青苔拂着的山涧的石头……
——还就是一个雅字。
郑谷见着清江上的青山,青山上的白云,只道日子最是悠闲:“湛湛清江叠叠山,白云白鸟在其间。渔翁醉睡又醒睡,谁道皇天最惜闲。”
而许宏却是从白云飞处见山:“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不知浮世尘中客,几个能知物外闲。”
无论山上见白云还是云下见青山,看到的都是一个闲字。
权德舆下马上荒阶见着柳郎中的故居:“下马荒阶日欲曛,潺潺石溜静中闻。鸟啼花落人声绝,寂寞山窗掩白云。”
日落的余光昏暗,静谧之中石头滚落的声音就变得异常响亮,鸟啼、花落、人声寂寥,而白云也被关在了窗门之外。
——从下马登阶的声音到石头滚动、鸟啼、花落的声音,与窗外的白云一起,映衬的都只是一个静字。
这样的静,寒山写得更加的寂寞:“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
姚合去与老友喝酒,感叹他的园子:“墙北走红尘,墙东接白云。山光衣上见,药气酒中闻。此会诚堪惜,穷秋日又曛。人间唯有醉,醉后复何云。”
这样的人家,跨一墙是喧闹的红尘俗世,另跨一墙则见着静寂的白云深山,山光映着衣服,看着秋天的日落,在这好色好景面前,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次的见面,所以要一醉方休啊。
——与老友一起,白云静而不寂呵。
而钱起回忆起老友,想起两人曾几度进山采薇:“数岁白云里,与君同采薇。树深烟不散,溪静鹭忘飞。更忆东岩趣,残阳破翠微。脱巾花下醉,洗药月前归。风景今还好,如何与世违。”
可惜啊,风景还在,人已不见。唯记得白云残阳里行去,花下月前归来。
皇甫冉远望山寺想念寺里的友人:“释子身心无垢纷,独将衣钵去人群。相思晚望松林寺,唯有钟声出白云。”
那钟声白云里的思是如此的清洁。
而贯休也是这样地见着白云而想念老友:“白头为远客,常忆白云间。只觉老转老,不知闲是闲。花含宜细雨,室冷是深山。唯有霜台客,依依是往还。”
但当经过老友坟头的贯休又见着了白云却只能满心悲凉:“白云从冢出,秋草为谁荒。不觉频回首,西风满白杨。”
刘昭禹于深山白云的静寂里安心而叹原来是自己涉世得太深:“林下事无非,尘中竟不知。白云深拥我,青石合眠谁。山静捣灵药,夜闲论古诗。”
而李白想起东山的白云,怅惘而叹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呵。李白的白云如他的人一样清逸而超然:“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喜欢他这一低头即拜了白云的仙气。
刘长卿见云而叹浮生漂泊,因为被谪而有着淡淡的怨,怨而出诗,这怨也怨得真是美丽:“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但诗人最喜的是白云下闲读,于其间,见人间的清象。所以一叫无可的诗人有诗说:“绕巷夹溪红,萧条逐北风。别林遗宿鸟,浮水载鸣虫。石小埋初尽,枝长落未终。带霜书丽什,闲读白云中”。而司空图读书也读得:“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白云下读书,看浮水载过鸣虫,而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呵。
白色落到马身上,那马顿时有了苍凉的情绪。
所以当有诗人说白马嘶秋风的时候,那白色断无了白云的雅,却把天地形容得浑洪而大气。所以这白马要让如同勇士的诗人比如辛弃疾来吟诵:“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马,北村南郭……”
白,曹操临石见海的时代(3)
所以当李馀只说了两句:“长安东门别,立马生白发”。就让人觉得他是个重情重义的诗人,那分别后的不堪承重的悲凉两句诗就已然担待。而潘咸也只说了一句“行人渡流水,白马入前山”——就已然见着那旅途的苍茫落寞与美丽。
白色用来做莲,那旖旎的花光里望见颜色的贞静。
所以来鹄一句“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那未开的白莲收敛着刹那的风光,宛若手掌一开,春光顿无限。
所以白居易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发现日有幽趣而写诗:“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白居易喜欢莲,所以亦常常用莲来送别好友,如白云里见朋友的雅而白莲里知朋友的贞洁:“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似彼白莲花,在水不著水。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嗟余牵世网,不得长依止。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
所以,想念老友了,别人千里送梅,白居易却千里送莲:“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
白居易临池看水,看见:“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在他的眼中见着孩童的可爱,而我眼中他们依然因莲洁净。
而贺铸临西湖叹西风化成了白莲:“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
——这西风白莲让西湖如白娘子一般爱情旖旎而人贞洁。
唐人薛能去参加考试,让他记得最深的是那千朵照廊的白莲:“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承平雅颂声。更报第三条烛尽,文昌风景画难成。”
不禁要羡慕唐朝人,他们去考试要穿过一廊的白莲,那美,一生想做唐朝人呵。
而现代徐志摩见着睡着的亲密的爱人,心里叹她的美也是叹成了白莲:
“她是睡着了——
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
她入梦境了,
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她是眠熟了——
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玄,
她在梦乡了——
粉蝶儿,翠蝶儿,翻飞的欢恋……”
白莲是花里的贞洁女子,而白鹭亦是鸟中的娴静之人。
做鸟做成白鹭,是种境界。那一身白色,让那白鹭也心思贞静。小时侯在家乡的水田里经常会见到它,静静地在农夫的旁边找着自己的小虫吃,而当你动了心思想要去抓它,它就突然间远远地飞开,你傻傻地远望着它纤细地拨动着天空的旋律,耳朵里仿若听得一曲古琴来,此般的风景,欧阳修写过:“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而每次我见着白鹭,内心即激动不已地想要平静下来,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它能让一个欢腾的孩子见到它也会端正了心思。而它的出现,表示你的这方水土尚好,就像人间的精灵,以敏感的体质来测试这人间是否还清灵。
而当年我的家乡,如今回忆起来,因为有白鹭的垂临,也当是一个诗里词里的景致,用李德裕的诗来说就是:“春鸠鸣野树,细雨入池塘。潭上花微落,溪边草更长。梳风白鹭起,拂水彩鸳翔。最羡归飞燕,年年在故乡。”
李德裕羡慕归飞燕,而我羡慕的是它们还能回到这样的故乡。
李白喜欢用白鹭说友:“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当看出这些让自己遇见白鹭而遇不见的朋友在他心里的品调如何地清高,不见君处见白鹭,我想这些诗当属格调最高的赠友诗了。
而当李白送朋友进三峡,也见着那白鹭:“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这因鸟而静的天地里都要有几分清寒了。
白,曹操临石见海的时代(4)
这白鹭的惊,总让诗人找到了诗的灵感,只是李白的白鹭让静更静,而王维也写过:“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这声音却是于静处愈发喧腾,所以王维的白鹭真是让动更动。
当然,咏白鹭咏得最好的还是那张志和了:“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那白鹭桃花和流水鳜鱼,这就是张志和为大唐乃至中国的文人所营造的最清淡的天地。这诗若没了那白鹭,还就要落到花间的脂粉里去。
杜甫的白鹭,就像他的志气一样清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合在柳间,而白鹭当行于青天,凭窗要见山上那落了千年的雪,而门口当泊万里的行船,这般志气也只有白鹭可以陪衬。
人们也喜欢用白鹤来说朋友的清高与志气的清高,但我总觉得那鹤不如白鹭来得清灵。大概,白鹤更容易被抓到也可以被圈养,而白鹭不是它自己受伤或年幼的话,抓它几乎不可能,即使你抓到了它,它也不能苟活。所以找白鹤的诗,难见几首绝品,因为感觉那写白鹭的诗人是行到水边时见着白鹭而忽起的诗思,所以那灵感来得轻灵;而写白鹤的诗人,大多是焚香于院后盯着搁在眼前的白鹤写诗,所以那灵感万分雕琢。
比如,见杜牧一首《鹤》: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看得太近,意思不亲。
而觉得有些意思的还当属李白去某大师的隐居处时于青山里云间松上遇见的白鹤:“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为白鹤写诗也当如为白鹭写诗一般是遇见,不是端详。
——有些东西,是可远观不可把玩的。
卢纶很幸运,在寺庙里与白鹤同居于池边:“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
与白鹤同居于窗里窗外,既可远观也可欣赏,这种态度,写来的感叹也是静静地美。
人们一般认为白色是诸颜色之始,诸颜色之终。所以日本人出生时和死后都穿白衣服,一生“生于白,终于白”,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白色在日本的俳句里,成诗即美,比如小西来山的“白鱼宛若水色动”,又有一句“白菊溢出白瓷瓶”,日本因为地不大物不博所以总是于细微之处见景致,看水先见鱼,而呆在家里看着屋里的花瓶也能想出其中美丽的意义。
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后而成白光,白让所有的色重归为一,如同黑,只是黑是一种吞没,而白是一种陪衬,在白色之上每一种颜色更显本色,所以女子要往脸上扑粉,就是要让自己的五官突出,鼻山眼水的都更加清亮。
∽∽∽∽
若说西汉是黎明的清蓝,那么东汉的曹操时代即是白日高升,人、花、小狗小猫都欢腾起来,世界的喧闹,看得清清楚楚。
东汉是白色,历史的白纸上,平地起风云,一场混战,却被文人们用画家的笔墨浓淡相宜地将战争化为一场艺术,做人做事在刀光剑影中得到了最极致的发挥。
就好比那武侠的江湖,人人以负剑作战为自己存在的理由。
先是曹操起了一笔墨,接着,刘备孙权,纷纷出场,你画山来,我绕水,你绕水来,我搭桥,你搭桥来,我行舟,你行舟来,我就做那搭船的人。
于是一幅东汉末年英雄混战的山水画就渲染于白纸上,那场面就如同只有一种墨色的中国山水画,虽然所下的笔墨皆为战争的黑色,却在一张白纸上层次万千,风起云涌,抵得上万紫千红的花间之处。
如果没有这段东汉末年曹操与众志士拔剑相战的人间,中国的文化历史会少了一些啸然的剑器,似乎那时,人人都撂下饭碗,绞尽做人的智慧淋漓尽致地投入到一场又一场战争之中,做一江湖的剑客。而自此之后,中国人已经不愿再见如此的裂土纷争。
白,曹操临石见海的时代(5)
所以为一场战争作了一部演义的画卷的也就只有在这里,当东汉还是白纸的时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1)
大汉的画卷在收捎的时候,他们的皇帝便执笔而不能落,留下了一片留白供众人妄想而蠢蠢欲动。
于是曹操扶笔替之,以汉的名誉指点江山。只是,亦是迟疑的,所以下墨不多,人们见到的更多的是留白,而不是江山。因留白洪大,而江山变小,但亦是多娇。
曹操,有知人之名的许邵评他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为此评论而大喜。
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事不清。逼得臣不能为君,君不能知臣,而人亦不能明自己,为忠为奸?
所以曹操亦如许邵困惑,觉得天下当清明,不该为一昏君治下,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一个臣比当时的君王名气还要大。学东汉末年的历史,妇孺只知曹操,而不能清点汉皇。
而曹操能做的,别人也想做,或早已在做,所以董卓刘备孙权等各色人物也纷纷粉墨登台,一时天下好一出武戏开场,锣鼓喧天之下,每一个人极尽与人斗之智慧,亦忠亦奸,亦善亦恶,与人斗而其乐无穷的境界空前绝后。
而曹操到底亦是两难,到死都坚守了最后的底限,没有替汉成王,依然以汉臣的身份终结。
只是等他儿子曹丕继位后,才追封父亲为魏武帝。这个儿子为了自己成帝而玷污了父亲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无此千里之志的曹丕终究一手促成,中国真的分裂而成了三块。
——步其后尘,刘备和孙权在曹操死后望曹丕立国之风而立国,当时,三国鼎立才终于名副其实。
曹操在生前即便自己再逾权而奸,终究还是守住了为臣的忠。
到底,他的心思还是一心向着匡复汉室。天下当是一个完整的大汉的,但大汉不能是昏君的,他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好以这样一种尴尬的身份终结。
曹操不称帝,当是远见,那时再乱,也是家乱,大家依然是一家人。忠和奸是一种标准。
而曹丕称帝,三国鼎立,天下的乱,是国乱,大家已然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忠和奸又是另外一种标准。
所以,明代的钟惺说曹操:“老瞒生汉末,无坐而臣人之理,就其发念起手,亦自以仁人忠臣自负,不肯便认作奸雄。如‘瞻彼洛城廓,微子为哀伤’,‘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话,不得概以‘奸’之一字抹杀之”。
所以曹操是奸雄或是英雄,众说纷纭,不能断论,但唯一大家可以共识的是,他亦是一个诗人。
他对酒当歌把自己为君的理想化为诗,这理想不是如何君临天下,而是如何为民: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他为臣而有君心如此,有君权而有抱负如此,只是可惜这天下,只有三分之一是他可以掌控的,而且还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的一生都随时上马挥剑与人斗,他“恩德广及草木昆虫”的明志也仅只能表现在他在马踏了农田而割发代首的心痛。
所以,曹操对酒当歌,叹人生几何的时候,自己所处的位置,依然只是渺小如石仰头望山,引颈望海,而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再叹“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因为此做人臣之心的小,所以曹操迟疑落笔的江山,于他的眼里不是山而只是石,他也没有什么身份可以让他大笔一挥成山影,但由石而目极的视野里却是白浪滔天的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2)
见海的诗不多,而最著名的却是曹操这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低调让东汉的留白因石而成海而非因山而成江。所以东汉的结尾结得好一个惊涛骇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也曾如曹操一般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所看的景致,隔了一千多年,依然与诗无出其二。那沧海中的一柱石群,恰就是那曹操落笔的江山画卷。沧海一石,那东汉的印象不过就是如此。所以有志如曹操者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把自己看小,而天地浩大,把志向看大,而天下归心。
青,朝雨洒路的魏(1)
上面是生,下面是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大概意思是从井里生起来的,烟罢?青烟从井里升起,真是非常清微淡远的景象。
青色如水衍在石头里就是青玉,青玉像是石头里升起的青烟,古人对不同层次上的青玉的颜色都给予了有名有姓的定义,比如虾子青、鼻涕青、蟹壳青、竹叶青,每一种青的名字,一说出来,大家就能回忆起那些虾子、蟹壳、竹叶甚至是鼻涕等等我们熟悉的物事,就能明白这是何种层次上的青,而现代的定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总有些语焉不详,不能亲近。
所以喜欢古人对颜色的定义,亲切如居于身边的花草,有时婉约如一首小词栖于你的眼里。
那蟹壳青,又常常被用在瓷器上,用来形容釉面的颜色像刚出水的蟹甲一样黄中偏绿。而青色又有鸭卵青,极淡极淡的青绿色,是藏于水边苍苍蒹葭下一颗淡淡的青绿色的鸭卵--还未言语,颜色已经先成了诗;而鸦青,即是鸦羽的颜色,黑而带有紫色绿光,像乌鸦般妖媚。
我们的豆蔻年华,被叫做“青春”,是青涩的春天,一切将醒未醒将开未开间,心已然先雀跃了,苍蓝斐青。
而那倾城之人张爱玲亦喜欢用颜色看世界,她在《私语》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
那法国的微雨的青色就像一首柳永的词嵌在张爱玲的记忆之中。
而她写的《年青的时候》里那个冷漠的男孩的眼神,又是另外一种青:“他在家里向来不开口说话。他是一个孤伶伶的旁观者。他冷眼看着他们,过度的鄙夷与淡漠使他的眼睛变为淡蓝色的了,石子的青色,晨霜上的人影的青色。”
张爱玲看世界的颜色,也是这般的晨霜上的人影的青色,淡淡的蒙在那人世五彩斑斓的色彩之上,黯淡着浮世的悲凉。
而最喜欢用青的还是王维,行到水上时回首:“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走在空谷里抬眼:“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遇见青溪时,留诗清明:“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当然,王维最喜欢的还是青溪边上的青苔,一点一点记到诗里,便成为他所向往的清明的人生:“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而接着下面的一句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也只有王维的青苔可以让阶前虎心善。又常常见着王维的“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人生清明又清淡如此。
白居易秋天淡淡的思里静静地发呆亦成了诗,是“月照青苔地”的清明:“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杜牧见着扬州的禅智寺,却是轻踏着软软的青苔拾级而上,一级一景皆成诗:“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却最喜欢杜甫那上白帝城骑马入青苔的气势:“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江山城宛转,栋宇客裴回。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后人将酒肉,虚殿日尘埃。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
诗人总喜欢用青松来言志,亦是因为青松总与雪相伴,所以从青松之上见着人生的志向,所以唐备说得好:“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而汪莘:“诗家清绝。檐外森然苍玉节。学易无思。一笑窗前白玉妃。何人共说。山上青松松上雪。更有谁知。溪在门前月在溪。”
青,朝雨洒路的魏(2)
——山上有松松上有雪,唯有诗人说起,而门前有溪溪里有月,也唯有诗人相知。
而陆希声见到山岭上的松,亦是它的知己:“岭上青松手自栽,已能苍翠映莓苔。岁寒本是君家事,好送清风月下来。”
——青松立于清寒的人间,为的是先要涤荡了自己,送那清风明月下山来。
对于唐宋的诗人来说,他们喜欢青松乃更因之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姿态,所以吴子来说自己:“此生此物当生涯,白石青松便是家。对月卧云如野鹿,时时买酒醉烟霞。”
白石青松畔对月卧云,恬淡而美的人生呵。
刘长卿如宁采臣一样夜宿北山的兰若寺,他遇不见小倩,而遇见了一僧人,僧人返寺,虎心信服:“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旧识窗前桂,经霜更待攀。”
那禅心让虎也清闲,而唯见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亦是猛虎细嗅蔷薇的滋味。
而周贺还在入寺的路途中,便已了然这一路行来的人生,鸟认巢影回家,而俗人靠青松指路,唯有僧鞋可以印在雪地里自成一条小径,如果还是不明,那寻一山里人来问,他当告诉你你还差好几座山峰呢:“乱云迷远寺,入路认青松。鸟道缘巢影,僧鞋印雪踪。草烟连野烧,溪雾隔霜钟。更遇樵人问,犹言过数峰。”
人生的路,有时不是这般靠着坐标一路寻去,是要靠自己,爬过一座又一座山。像僧鞋用心了然自己所行的方向,而能于不明的世界里依然僧鞋步步印雪踪。
张继游灵岩,见着那:“灵岩有路入烟霞,台殿高低释子家。风满回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青松阅世风霜古,翠竹题诗岁月赊。谁谓无生真可学,山中亦自有年华。”
那时的寺庙,总是满眼见到诗。风满回廊飘坠叶是诗韵,水流绝涧泛秋花是诗意,青松阅世风霜古是诗志,翠竹题诗岁月赊是诗情。声色热闹,而诗人的心思依松而洁净。
孟郊见着青松而见其寓言:“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孟郊的一颗松月心,也贞明如此。
所以孟郊喜去见那尹真人旧宅,见其旧宅亦见启悟:“青松多寿色,白石恒夜明。放步霁霞起,振衣华风生。”
这红尘意外的青松人生可以静,静如恒在白石上的明月,也可以喧腾如这般放步霁霞起,振衣华风生——人生的气象若天地的大义。
而当孟郊悲伤时:“飘飖何所从,遗冢行未逢。东西不见人,哭向青青松。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声翻太白云,泪洗蓝田峰。水涉七八曲,山登千万重。愿邀玄夜月,出视白日踪。”
一怀悲伤,无处依凭,唯向青松,才寻得大恸之时的安慰。
孟郊眼里的青松,是他的知己,何梦桂的诗说得贴切——问先生谁友,有白石青松,共成三老呵。
古人有色石青,用来画的正是青绿山水,《芥子园画谱》说:“画人物可用滞笨之色,画山水则惟事轻清。”所以用的正是一种形似梅花片的石青:“取置乳钵中。轻轻着水乳细,不可太用力,太用力则顿成青粉矣。然即不用力,亦有此粉。但少耳。研就倾时入瓷盏。略加清水搅匀。置少倾,将上面粉者撇起,谓之油子。油子只可作青粉用。着人衣服,中间一层是好青,用画正面青绿山水。着底一层颜色太深。用以嵌点夹叶及衬绢背,是以谓之头青、二青三青。凡正面用青绿者,其后必以青绿衬之,其色方饱满。”
就这样一层一层青绿颜色刷上去,成中国的青山绿水。从魏晋的时候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出现端倪,怯怯地藏于人物身后的背景之上,因为那魏晋满眼见到的都是人的风骨,山水只能浅淡于人身后,露出青山绿水的一角,让隋唐见着,而推到极致,终究发展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没骨山水、浅绛山水和淡彩山水。
一重山盖着一层水,一层水上浮着一重山,绵延不绝,而千百年来青山绿水只是去无声。
青,朝雨洒路的魏(3)
(多0Q玩JI读T1书4B站http://txt.duowan.com)
∽∽∽∽
所以青是魏,是一种端倪,尚未绿透,却正是清淡。是一笔冷云,浮在中国历史的长空,是一抹清晨的青山,浮着那冷云,落于那文化的画卷之上。
风尘不起天气清凉——曹丕(1)
曹丕,一个为王的英明大不过他为文的光明。
那年,他称了君王,然后,这个精致如白瓷的汉末,就咔啦一声碎成了三块。
魏书说: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
这话,像是曹丕自己写的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所以,不知是魏书附会,还是浮云附会了曹丕帝王的身家。
曹丕喜好权术,也喜欢文,所以为诗为赋皆流光溢彩。
他为王不能顾及亲情,而逼弟七步做诗来存活。
然而,他写诗,情意清新。偶尔那么几句,竟是光芒万丈。
短短的一句“画舸覆堤”,就成诗,也成画,色彩斑斓。
而两句“蜘蛛网户牖,野草当阶生”,如是帝王之诗,亦是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的民间的情,此情色不浓,清淡,化得开,成青烟。
曹丕随父征战多年,人间的苦与情,看在眼里也就落于了笔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诗已遥望见盛唐的风气。而“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里此情青青,亦是曹丕的多情,望得见女人的相思苦,亦能望得见女人的颜色。
先在他的《秋胡行》中见这女子,还远远的,如那诗经的女子,在水一方:“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芙蓉含芳,菡萏垂荣。夕佩其英,采之遗谁。所思在庭。双鱼比目,鸳鸯交颈。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后来,这歌声临近,在《善哉行》再见着这美人:“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忘。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延颈鼓翼,悲鸣相求。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那心思成了爱,而有所求,求而有约,约而不来,便有了《秋胡行》的思:“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蹰。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后人有诗说,有约不来,闲敲棋子落灯花,而曹丕的佳人不来,俯折兰英,仰结桂枝。那心思更是清净。
那一个让曹丕第一次心动的女人,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妻甄氏。当年,曹丕跟着曹操攻破了冀州城,不顾曹操的禁令,曹丕闯进了袁家,见着了这一美人,便到父亲面前请求娶了她。
疼爱美人疼爱了很多年,终究还是喜了新,厌了旧,后来美人凄凄一首:“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入亦更苦愁……”
曹丕爱诗,却不能为这诗所动,最终还是逼死了美人,以发覆面,以糠塞口宛若有深仇大恨般葬了她。
可怜美人,流星般登场,却是烟花落成了灰烬。
曹丕的情最热的时候,也只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他的心思总是清冷,所以低头或仰望间“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清冷之中总有发自内心的一种冷漠。爱情是需要热爱对方,而曹丕总只是最爱他自己。
也许当年,他也是这般期望着曹操的父子之爱而终不得,所以《短歌行》里叹:“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我独孤茕,怀此百离。”他的付出没有得到回答,所以从此也不知给予。
风尘不起天气清凉——曹丕(2)
见着美人,眼睛是热的,心是冷的。
唯有见剑而能心怀燃烧的火焰,欲为人间的勇士。
所以,他有“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的壮志,也有“罗缨从风飞,长剑自低昂”的英气,亦是“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沧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带我宝剑”的恣意潇洒。
人间的情愁相思于曹丕不过是浮云流水,亦只是“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而为曹丕所喜的依然是“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的戎马身涯。他生于斯亦死于斯。
——那年,刘备伐吴时,曹丕眼见刘备要失败,而坐山观虎斗,丧失良机,事后自己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即大病,临终前托付儿子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他的一生,如他的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那光华,如星月清冷。
我喜欢鲁迅说过的一句话:“月光娟娟,照见众齿。”这话,总让我想用到曹丕身上,也许是因为他让众人见着他为诗人的光华,而这般张口称赞吧?
所以,对于曹丕所树立起来的文学典范,鲁迅说他:“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而且“于华丽之外,加上壮大”。
至今,翻开那纷乱的三国,于战乱的硝烟之下,只见那曹丕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衣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那魏的夜依然皎洁清亮啊。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1)
曹植,一生清高如月,月照高楼,而流光徘徊。
他落不到人间俗世,人们只能仰看他的明月光,而曹丕是落到人间的清冷,人们可以俯视俯视他的清水波。所以曹植不能为王。如果曹操再重新选择,他还是愿意再选择曹丕。曹丕是人,曹植是客,是流星,是烟花落,供众人瞻望与叹惋。
那年,他正年轻,亦受着父亲的宠,所以,写的诗文,山光富丽,是白日曜青春、时雨净飞尘里那明丽清新的景。
青春年少啊,这少年,佩带着宝剑,衣着鲜丽的衣服,正青春得意,在那《名都篇》里高唱自己的芳华:“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鸟。观者咸称善……”
曹丕不经风雨的少年的心,胸怀壮志,总想象自己是驰骋天下的白马:“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白马诗》,被众人传颂,人们见着他年少的轻狂,那泥暖草生的蓬勃的青春与让众人仰望而豪情的志向。
——他是父之骄子,所以骄狂,所以不知也不愿知青天高,黄地厚,唯见天地之间月清日丽。即使有愁,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年曹丕与曹操随军西征讨马超,到了洛阳,送好友应氏的时候,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二十年前,董卓火烧洛阳,而如今,老年人都死尽了,所见的都是那些战后新生的少年,这人世的兵荒马乱啊,让少年的心也凄惶。
所以连连写了两首诗《送应氏》,一首说自己眼里的凄凉,一首说自己心里的凄凉:“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可惜后来他的这个愿为比翼鸟的朋友,也死于一场瘟疫,那一次瘟疫,让建安七子中有四人染疫而死。那如烟花般绽放过的文学时代,竟是这般悲剧的收梢。
那夜夜笙歌的少年郎,喜欢喝酒,终宴不知疲。因此被曹操认为不能委以大任,而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曹操的眼光从这光芒万丈而月明星淡的曹植身上,落到了那马蹄车辙满尘埃的曹丕之上。
那曹丕后来所行的一切,就是要让自己黯淡而让曹植的光芒焚烧了自己,变成烟花落。
——那一次,曹操出征,曹植送上光风霁月的颂文颂祝父亲,而曹丕却落下了泪,用亲情让父亲看穿了人间所有的矫饰,而满眼只见到孩子的真情,那“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我独孤茕,怀此百离”的亲情,终究落到了曹操坚如磐石的心上,落出一个烟花烫。
烟花远远地落,再光芒万丈,也是落不到心上,也不会有如曹丕般因为亲近,而有烟花烫的痛。
从此,那马蹄落处,闲了黄昏淡月,曹丕以一个政治家的姿态和手段,让曹植醉酒误事,又屡屡揭穿了曹植幕后主使的杨修那耍得不够聪明的小聪明,最终赢来了马蹄归踏梨花月的为王的时代。
那曹植夜饮的诗还在:“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诗很美,人们说继往开来,然而,把酒的欢娱却被曹丕睥睨,而醉酒的癫狂,让曹操震怒:那日他癫狂到私自打开了王宫的正门司马门——“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历史的记载不动声色却天翻地覆,他的纵情驰骋蔑视了曹操君王的权威,曹操震怒而失望道:“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者”,自此以后,“异目视此儿矣”。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2)
最终,确立了曹丕继承人的地位。
曹植意气风发少年轻狂的时代已经过去。“利剑鸣手中,一击而尸僵”的勇气变成了“仁虎匿爪,神龙隐鳞”的退缩。
他成为了一个落寞的诗人。
中国也因此迎来了又一个诗人的光华,而不是又一个君王。
诗人如星河般皎洁,而君王,终究要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天之临,而是为了地之载,让那人间的历史滚滚东流去。
——曹丕湮没了自己为诗的光华成就了曹植做诗人的灿烂。
曹丕做了魏王以后,怕众兄弟威胁自己的位子,把众兄弟赶出了京城,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地不得擅离,还派了监国使者监视。
为王者,是睥睨天下的孤寡之人,兄弟的亲情于他已是要狠心挥剑斩断的情分。“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我独孤茕,怀此百离”,这诗,又何尝不是曹丕做得如此狠心决绝之后心里掠过的那一丝伤痛?
众人皆有的情义,惟独他要无情无义,做一马蹄踏月响空山的孤独的旅客,在此般盘根交错的环境之下,最快的解决办法,也就是快刀斩乱麻,容不得曹丕半分的亲情之念。
所以他对兄弟皆狠,狠得决绝,让众诗客为曹植伤怀。
那年曹植、曹彪兄弟二人从京城出来,回归各自的封地。多年不见,两人想同行,曹丕也许是嫉妒,也许是怀疑,断然不允,所以曹植愤而成篇写了这首很长很长的诗,《赠白马王彪》给弟弟曹彪:“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这些语句,让后来的众诗家惺惺相惜而推崇为千古的名篇。
而接下来的曹植亦是坦淡,马上看四方,丈夫亦有情:“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用天下换回犹比邻的亲情,这才是曹植心的方向。
——揽辔不能再踯躅,只能嘤嘤叮咛,相互珍重:“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这样的诗,戳到了曹丕的痛处,他也许恨死了这种让他陷入无情无义的诗篇,也许兄弟之情他尚有几分顾忌,而当那甄氏再写诗的时候,他万般就不能相容。
曹植天下俱失,惟独不失情义,所以他拥有着一个让曹丕不能触及的天地。所以曹丕自己孤寡,他也想要把曹植陷入孤寡之地,所以找了借口,把曹植的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也是曹操故人之子,丁仪、丁廙兄弟,杀了。曹丕铲除了异己,也给重情重义的曹植以人生最大的打击。他爱这两个朋友,喜爱到常常不吝笔墨而留诗相赠。魏以前常见到,那些诗人为帝王写诗,少见以诗情赠友,而从曹植开始,我见着一首又一首指名道姓地送给朋友的诗。
每一首诗,见到的是高山流水的情谊。
那曹植见朋友遭难而无力相救,强烈的负罪感之下,写诗《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拔剑削罗网,黄鹤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他希望自己是那少年郎,可以拔剑救得友人归,无奈,这只是诗而已。
《三国演义》将这段来龙去脉讲得惊心动魄。
那年,曹操去世,而临淄侯曹植萧怀侯曹熊却不来奔丧,曹丕:“即分遣二使往二处问罪。不一日,萧怀使者回报:“萧怀侯曹熊惧罪,自缢身死。”曹丕令厚葬之,追赠萧怀王。
又过了一日,去临淄的使者回报说:“临淄侯日与丁仪、丁廙兄弟二人酣饮,悖慢无礼,闻使命至,临淄侯端坐不动;丁仪骂曰:‘昔者先王本欲立吾主为世子,被谗臣所阻;今王丧未远,便问罪于骨肉,何也?’丁廙又曰:‘据吾主聪明冠世,自当承嗣大位,今反不得立。汝那庙堂之臣,何不识人才若此!’临淄侯因怒,叱武士将臣乱棒打出。”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3)
曹丕闻之,大怒,即令许褚领虎卫军三千,火速至临淄擒曹植等一干人来。许褚奉命,引军至临淄城。守将拦阻,许褚立斩之,直入城中,无一人敢当锋锐,径到府堂。只见曹植与丁仪、丁廙等尽皆醉倒。许褚皆缚之,载于车上,并将府下大小属官,尽行拿解邺郡,听候曹丕发落。曹丕下令,先将丁仪、丁廙等尽行诛戳。丁仪、丁廙,沛郡人,乃一时文士;及其被杀,人多惜之。
——如是的说法,如果有几分真的,那么丁仪、丁廙兄弟的所行,是朋友之义,却不是朋友之理,若不是他们猖狂,也不至于曹植被陷入写七步诗保命的境地。
接下来历史上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即将上演,曹氏两兄弟相残的这一瞬间,竟是中国历史长空的一次烟花绽放,烟花落成灰烬,依然让看客们叹惋。
——有人力劝曹丕借此杀了曹植,而曹丕以母之命为借口,不肯下此决心,于是最后,只能以七步做诗,将此命运之剑放于曹植自己的手中,由他来决断自己的命运。
其实曹丕应该很清楚,把剑换成了笔,却当是救了曹植一命。
那日,曹丕在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曹丕指画说:“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曹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
曹丕又说:“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曹植说:“愿即命题。”
曹丕说:“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
曹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
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曹植拜辞上马而去。
一场光辉夺目的兄弟生死之戏,就这样在于无声处的硝烟中结束了。
那诗,让一代又一代的妇孺皆知。
撇去对曹植万般同情的蒙蔽,细看曹丕的安排,不得不惊叹,他安排的心思如此绝妙,不亚于他做诗人的漂亮。
画两只牛相斗,必是警告也让高傲的曹植明白,当前的局势,必然有一伤,不能有两全。他,曹丕断然难担待情义与江山的平衡。
而以兄弟二字命题,亦是一种宽慰:你我为兄弟,却于江山面前不能以兄弟之义相待,但这兄弟之情,不能也万难绝断,我曹丕亦当以此而救你一命。
一首诗,让众谋客哑然,他们已清楚,这场兄弟之战已下了论断——于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情义永存。
纵观中国的历史,那些著名的帝王所杀的亲人兄弟还少么?曹丕和曹植当都知这帝王之家的残酷,所以他们以诗人的的方式做了圆转,一个保住了命,一个承担了千古的骂名,而他们的兄弟之情,得以残存。
所以曹植终究能得以善终。
而我也依稀见着曹丕冒雨驾车,忽低忽高地在自己诗里从这段历史中行去:“殷殷其雷,蒙蒙其雨。我徒我车,涉此艰阻……辚辚大车,载低载昂。嗷嗷仆夫,载仆载僵。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他总是一个孤独地于雨中行弛的旅客,所以诗里悲凉,无人体谅。
然而,经过这种种的磨难,曹植的诗里终于懂得:“金樽玉杯不能使薄酒更厚”,曹植当年年少的轻狂早已磨损成了后来的痴惋,将为国弃身锋刃的豪情,化为了《美女篇》,满眼只见那“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盻遗光采,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4)
美人难嫁,贤士难遇,人们说这是曹植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才作的此诗,以表达自己对功名的怨慕之情。
然而,这怨哀之情,如雨抚过蔷薇,一种哀伤而浮华的美,让猛虎也肯轻嗅蔷薇——这首诗,让曹丕这爱诗之人见着,心头也该就释然自己的一念之情罢?
诗如此似雕花般的精致,让清代的叶燮推为“汉魏压卷”,而赞叹其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
我喜欢这首诗,胜过那《洛神赋》,那洛神女子,天高地远不可及,像一怀有心事的美人泽畔停伫,让你不忍扰碰。而此城南美女却是一位高楼凭栏女子,也许楼上楼下目光的相遇之时就是执手相偕下楼之举,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娟娟呵。
但这《洛神赋》却因为其华丽得如同昙花般光彩夺目地于清寒的月色下绽放,而成为诗人画家最痴迷的文赋。那月色被花色黯淡,也只能落成了一个看客。
见那洛神美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光色阑珊之余,终究要归于平静,所以最后“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全文里,最喜欢这句,于澎湃的激情之后的这分安静竟是如是般的美,是月下的花,无色而斑斓,无声而喧嚣,像是曹植的余生,安安静静地写诗,却花光夺目。
此时的曹植,也只能倚门看万里的行客,听他万里的行程来写自己小庭有月、小院有花的诗:“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曹植:“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这种因时遇而感慨成诗文,因慷慨悲壮亦婉转秋水成文风,便是后人称道的“建安风骨”。曹植后期的作品,就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曹植,闭门在家看美人、望万里行客的曹植,将他的那个时代唯美地推上了颠峰,成楼上的月,是枝上的风,让后人再翻开那个时代的画卷,亦是用石青衍成的“万里风烟,一溪霜月”。
晋的绿合掌白莲花未开(1)
晋的绿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
古人调草绿之色,凡靛花六分,和藤黄四分,即为老绿;靛花三分,和藤黄七分,即为嫩绿。而调苍绿之色,则是初霜木叶,绿欲变黄,有一种苍老黯澹之色,当于草绿中加赭石用之。
——似乎每一种绿上都有一个年纪,而这种年纪,不是岁月煎熬而成,竟是增几分此色减几分彼色调出来的,让人欣羡,若人的年纪也可以这般调色,也许世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遗憾了。
诗经里说“终朝采绿,不盈一掬。”那绿,采到手里,还不够一小捧,多轻柔的绿。而日本俳句有说“翡翠鸟影,滚滚溯流上。”那灵动的绿却又气势惊人。当然最惊人的气势还是在陆游的诗里:“瓦屋螺青披雾出,锦江鸭绿抱山来”,那抱字,让人倾倒。
蔡邕写过一首《翠鸟诗》:“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喜欢这“回顾生碧色”的绿,竟是如此嫣然。
我在云南那个窝在群山中的老家的小院里,也曾一度每晚必来歇息一对绿色的小鸟,歇在花枝里,竟有些花鸟画的春光。
它们的所为,如诗。因为这样的回顾生碧色,让我惊叹原来人间竟比画更美,只是看你有没有这运气能遇上。所以一度我为这绿色的小鸟,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女子。
绿是春天,明明确确的定型,不像青飘渺,亦不像红张扬,让人先低几分。绿是让你亲近的颜色,盈一掬绿,你才知,春天来了,泥暖草生呵。
所以南朝梁武帝萧衍有诗说:“当春有一草,绿花复垂枝。云是忘忧物,生在北堂陲。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差池低复起,此芳性不移。飞蝶双复只,此心人莫知。”
一个君王,见着绿,也起了民间的情,所以留诗竟是这般亲近。
绿草新生,让诗人见着,总有些美丽的情绪泛滥。
南朝江淹《别赋》里亦叹:“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绿色竟有些黯淡,乃因离别有痛啊。
而唐代诗人牛希济的《生查子》里说:“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所以若问相思是什么颜色,诗人一定会告诉你是绿色。
所以一个叫张文姬的女子见着池上的竹子,也当留下这样绿色的相思:“此君临此池,枝低水相近。碧色绿波中,日日流不尽。”那浅浅深深的绿,点点滴滴的是思。
那楚辞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绿了,而王孙未归,叹啊。
而王维送别,也一样地担心来年春草再绿时,王孙归不归:“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若说王维的青色里有几分不是人间的仙气,而他的绿,是人间,他身体的居处,所以,多得一些人气的暖意,但亦是安静的。他写《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那绿萍随着轻舟行过,荡开又缓缓合上,那人间,竟恬淡如诗,也热闹成画。
王维的《田园乐》里的绿更是热闹:“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在这些诗里,让人感觉到王维是红尘俗世的人,好好地爱着眼里所遇见的一切,而眼里所见的颜色皆喜欢成诗了。
所以他的绿是温暖的,是人间的情的热闹之处,《辋川别业》里说:“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纶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也只有在绿里,王维亦才能这样欢喜如凡人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所以他的绿是人,青是僧,但皆由王维安静的心看来,都让人定心感悟。
晋的绿合掌白莲花未开(2)
绿总幽幽,钱起行江时题诗:“岸绿野烟远,江红斜照微。撑开小渔艇,应到月明归。”
而权德舆的《昼》:“孤舟漾暧景,独鹤下秋空。安流日正昼,净绿天无风。”
这些缓缓的安静的绿,只让人更爱人间。
而有一个无名氏写过:“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绿窗桃李下,闲坐叹春芳。”这样地叹春芳,美到极致。古人真是行在诗里画里的人。
而最喜欢施肩吾的一句诗:“花眼绽红斟酒看,药心抽绿带烟锄。”锄绿的气势竟可以这般妖娆。
绿让人间有了花鸟画的春光与诗情,所以有绿的天下,不见得有多大气,但精致如花,让人一心一意地爱着。
所以杨巨源说,城东早春的初绿才是诗人应该去的时候,要等花开够了,倾城看花之人,诗也不清了:“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所以白居易回忆中的江南亦只记得那颜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所以日本的俳句里也因绿而满是对人间的爱:“绿雨洗桔花暖风轻拂湿天涯杜鹃鸣云霞”。
而张志和则自己干脆就做了那花鸟画中的人物:“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披一身绿,做诗,亦做诗里的人,这才是潇洒轻逸。
张元一见着静乐县主,也叹这如画里之人:“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喜欢这裙衔绿草罗的男人,竟是供人万般遐想的春光。
那王胄只留下一句诗,就让人记下了:“庭草无人随意绿”。《苕溪渔隐丛话》说他:“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夫岂在多哉?”
因为绿,这人间,如此可亲可爱。
不在多,只在那惊鸿一瞥的刹那。
∽∽∽∽∽∽∽∽
所以绿,是晋,短短的,一个凝绿的时代,一个由烟化水的时代,在这里,一些以前将起未起的品调都浓郁而胶着成型,让后人亦在此间纠缠不开。
这是一个花鸟画的人间,但这花鸟画里,因为七分为绿,而静。静静地在历史的这段漩涡里喧嚣着热闹着人间的私情。
诗人有诗情,而诗人亦在为诗为人之间挣扎,一念成神,一念成鬼,所以,这是个让诗人不能保身亦是最考验诗人的一个时代。后世的人可以站着在这里说这个诗人节气不保,那个诗人偷生,但,真正有人必须要面对这不清不明时,亦是难得逃脱,随波逐流易,而当遇到历史的江水曲折成漩,不能有方向时,人如何能清明?
这是一个复杂到不能让诗人自处的时代,君王如走马灯似的更迭替换,诗人们都被推到了前沿做标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站错了队伍的诗人都成了鬼,而站对队伍的人亦成为神,总之大都都不能活。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人性斑斓,经历过做出了选择的,必然是让人感悟的,无论是他的痛,或是他的庆幸。
所以这个时代的色调是凝绿的,是腕间的翡翠绿,是簪在发上的玛瑙绿,是裙裾间的玉珮里的一抹幽绿,是让人回到人间的花鸟画的绿,人性斑斓却不能张扬,因为每个人都不能自明当时的对错,每个人都得靠自己去做生死的选择。我想,如果人可以冬眠,也许那个时代应该能有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冬眠,弃权熬过这潭混浊到只见绿不见底的深水。但他们都只能留下来做出了选择,所以因此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时代,让后人万般叹惋。
所以这个时代化在绿绿的色调里,化在身边的翡翠、玛瑙与玉珮里,见绿而让人亲近而醒悟。
以前的那些时代,皆是青山与浮云,都可高调与轻逸,只能远观,唯有这晋,化为你近旁一处山石下的花鸟画,多见得绿草,少见得花,而那开花的时代就在它之后,所以这晋是一幅早春的花鸟画。
晋的绿合掌白莲花未开(3)
所以,当我们翻回历史,看清了这过往的全局,这晋是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的时候,而它即将开启一个斑斓的时代……
天气清和野有菊花——陶渊明(1)
唯有在人世的污浊里才见其清明的,是陆家兄弟,而陶渊明,唯有在菊花旁,才见其芳华。每个诗人的人生,竟是这般不同。
陶渊明,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不受人推崇,因为在那个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时候,人们很难于陶渊明似的平淡之中见美,人人心里充满了希望与斗志。而后来,经历了太多的诗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菊花竟是开得最美。所以宋代的黄庭坚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
陶渊明的诗是让人蓦然回首的,才见得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
林语堂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西晋王朝轰然崩塌。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以征服者的姿态大规模涌入中原,锦绣山河半壁沦陷。南方的志士击楫渡江,频频北伐欲千里逐寇饮马黄河,却无奈江南的安逸让统治者早已只把杭州当做了汴州。
所以那东晋一种欲取不得取的复杂情绪纠缠,这世道还是一个乱,而此间的文人,却恰在此,建造着自己新的传奇。
有人说建安文学为中国带来了悲怆苍凉之美,西晋的诗人则带来了绮丽之美;而东晋,以陶渊明为先河,开拓了平淡之美的精神家园。所以宗白华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而此时陶渊明,走在人间的路上,告诉众人,人间最美。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美,那“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最美,那“含欢谷汲,行歌负薪”最美,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最美。
而一千多年后,那诗人海子也说:“喂马,劈柴”最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最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美,“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最美,然而,千年后的这个诗人,却不能在物欲横流的人间存活,以一种最不美的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最美的人生,而也因此为人间留下了最美的幻想。
而陶渊明晚年即使很穷困,穷困到要向人求讨周济,然而他依然以最美的态度终老。只是有个小小的怨,怨“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而这怨竟也成最美。
活在当下,好好地爱人间,这就是陶渊明的最美。
陶渊明,因为家门口有五棵柳树,又写了篇自传《五柳先生传》,说自己衔觞赋诗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快乐生活,所以就号自己为五柳先生。到了晚年,为了展现自己更彻底的归隐态度,所以更名潜。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年幼时,家庭衰微,从此萎靡,世间的繁华于他也就变成无所谓的身外之物。
年轻的时候,他也有过“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的徘徊犹豫,熬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日子,最终出来做了个小小的官。后来又投靠刘裕,以讨伐挟持了安帝的篡位者桓玄,当刘裕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为向东汉王朝表效忠而乔装驱驰见汉帝的故事,乔装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他曾经以为他可以大济于苍生,所以很开心地写诗:“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然而刘裕打入建康后,世道无变,还是一样的昏暗不明,自己周遭的功臣屡屡被杀,小人依然当道。
天气清和野有菊花——陶渊明(2)
陶渊明才醒悟志向所依托的去处原来竟如此不清不明甚至不堪,终究有了去意。
所以虽然陶渊明嘴上说着“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但他的心里也曾经怀有小小的志向的,所以读《山海经》的时候,亦是感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也因此鲁迅先生说他固然有“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却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而当梦想碰到现实,高傲的不愿在人间的俗事里徜徉的陶渊明终于想到了要逃走,于是“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收起志向默默地回到自己家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的心灵想逃到远荒,但他熬不住身体当在俗世里存活的现实,后来又出来做了个彭泽令,只是带着小小的顽皮小小的自私来做这个小小的官。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就命令县公田都种用来酿酒的秣谷,后来还是他的妻子坚持才种了些用来吃饭的粳米,最终达成协议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
后来有上级要来视察,县吏要求陶渊明应该束带出见,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啊。于是又辞了职,然后就写了《归去来辞》这篇名赋,赋里若游子望乡而见山河对自己心灵的召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觉得自己耽误了那么多时间才反应过来自己想要的,所以着着急急地怕自己来不及,所以他要忙不迭地安慰自己“知来者之可追”,确实这个时候,陶渊明尚可来得及关门回家,享受“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的人生。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呵。
此后,一个“倚南窗以寄傲,抚孤松而盘桓”的陶渊明如晨风下的花朵开放般渐渐地醒过来了。
此时,陶渊明41岁,果然是不惑之年。
夫妻俩过起了“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日子,朝为灌园,夕偃蓬庐,此间平淡竟是最唯美的爱情故事。那时的女子真正伟大,爱着夫的爱,他饮酒当为之斟,他看花当为之搭篱笆,仿若是花旁的绿叶,她的存在,只为了让花更加妩媚芬芳。
而一生自我地活着的陶渊明亦是懂得爱的,所以才能写出那美妙的情书《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这样的诗翻译成白话文也依然很美:
愿是你衣裳上的领子,承接你面容的芬芳,可悲那夜幕降临时,你就会把衣裳脱下而让我与你彻夜分离,我恨那漫漫的秋夜,何时才能日出东方!
愿是你裙上的丝带,束住你纤细的腰身,可叹那寒暑变化时,你就会脱去旧衣而换上新裳!
愿是你润发的腊脂,随着你的长发轻抚你的双肩,可悲佳人每次沐浴,便要我在沸水中煎熬!
愿作你眉上的黛妆,随你的远望而张扬,可悲那脂粉尚鲜艳,就要在卸妆的时候化为乌有!
天气清和野有菊花——陶渊明(3)
愿作你卧榻上的凉席,承接你柔弱的身躯,可悲秋冬来临,锦被就要代替凉席,又要我们一年以后才能相见!
愿作丝线成为你的丝履,随着你的秀足四处周旋,可悲行止总有节度,总有把我空弃床前的时候!
愿做你白昼的影子,常常伴你游走西东,可悲那大树多荫蔽,使我有时不能相伴你左右!
愿是夜里的明灯,在梁下照耀着你的容颜,可悲那太阳初升,就要灭灯而隐藏了我的光明!
愿是竹子做成的小扇,在你的盈盈之握中吹去习习的凉风,可悲当那清晨的白露来临,只能遥望你的襟袖怅想花容。
愿化身为桐木,做你膝上的横琴,可悲当那乐极而哀来你就要将我推离!
这份心思,万分多情与妖娆,唯见陶渊明情深意重的一面。
陶渊明归田之初,生活并无负担,所以很是逍遥。所以他精心地建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此时,他已经为自己在宅边遍植了菊花。于是,让众人眺望的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此间终于建立,从此俗世的陶渊明渐行渐远,而远远地行来了那东篱采菊花的陶渊明。
而亦从此,他日日过着饮酒看花的日子,看花而见自己花开。
凡是来访之人,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有时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醉酒的话,成诗句,所以后来李白用《山中对酌》补齐了这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再一杯。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李白是他的知音,虽然他们之间隔了几百年,然而,彼此与彼此之间亦是懂得的。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线的琴。喝酒之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所以李白的诗接得正好,正中陶渊明的心怀。
一个叫王弘的人非常仰慕陶渊明,想要和他做朋友,又怕自己莽撞,所以只好跟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小小的圈套。先让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而当他们走到半路,休憩于路边的小亭,朋友便把酒拿出来让陶渊明欢饮,而早藏在附近的王弘便在这时出来与之相见,陶渊明与之欢宴喝得非常开心,连要去的地方也忘记了。
又有一次,陶渊明的朋友们在煮酒,他们把陶渊明头上的葛巾拿下来漉酒,用完还给他,陶渊明又把葛巾戴在了头上。
他的人生总是这么潇洒,如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般总要好好地活着享受天地的芬芳。
然而这样美妙的日子,总不是时时都有,人生有花开也当有花落之时,问题只在于,谁可以把花落得像樱花那么美。
所以即使妻子去世,即使自己家里失了火,而让生活变得艰难。丰收的时候,陶渊明尚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他已只能“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然而,即使这样,他依然是开心的,他万般地喜欢着他的现状。
一日,一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之同饮,劝其出仕,说他:“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是啊,为什么不可以同流合污呢?陶渊明回答:“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他依然只是喜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即使,此时,他已经需要不时地向好友求讨,但是他依然是骄傲地快乐着的。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艰难,他的老友颜延之,上任之时,路经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留下两万钱,陶渊明悉数送到酒家,做饮酒之资。
但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时,即使他病饿交加,檀道济想馈以梁肉,却被他挥去。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只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话不投机半句也多,他就像一个拂袖而去的人。
天气清和野有菊花——陶渊明(4)
当年他离开官场也是这么挥一挥衣袖就走了,从来没有回过头。一个叫陶十三的网友说他:“这样简单的个性,这样简单的结局,却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够留下那些淡淡的轻轻落在灵魂深处的声音。”
所以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而朱光潜说:“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喜欢这个静穆的形容,而他人淡如菊。
林语堂的话,真正是陶渊明一生的涵义:“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如果他是逻辑家的话,他也许会决定出家去做和尚,彻底逃避人生。可是陶渊明是酷爱人生的,他不愿完全逃避人生。在他看来,他的妻儿是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因为是一个近情的人,而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跟周遭的人物在一起。他就是这样酷爱人生的,他由这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
是的,陶渊明从离开官场的那天起,就回到了他自己的桃花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夕何夕啊呵。
揉蓝绿色曲尘开静见三星入坐来
从曹操以来,至魏晋,那天下,只见着男人猖狂,谈的也是高山流水的男人之情,而爱情,退到了浓墨甚至是留白之外,没有丝毫色彩相遗,所以,整个魏晋的天下,唯见绿叶,只因那深处花开尽,而水流山暗处,风起月明时。
我骄傲那大唐的华彩,然而,我更喜欢,这魏晋淡淡的青,幽幽的绿,连苏轼也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一个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也皆有不可能,总之都藏着泥暖草生的希望。
所以鲁迅先生为这个年代给出了一个概念“魏晋风度”。那魏晋之人,无论是曹丕、曹植,还是嵇康、阮籍,或是陆机、陶渊明,都是一番青山绿水的气度,烟云水气间被人传说得犹如仙客。
魏晋是乱世,而于这乱世之中,生命显得更可贵而被珍惜,所以当这些魏晋的诗人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能改变,所以他们便选择了挖掘生命的深度。所以,这乱世,竟因这些诗人而唯美。揉蓝绿色曲尘开,静见三星入坐来,在这个青云飘浮绿色沉暗的时代里,诗人如星辰闪耀。
人们张扬地生活着,做着诗,把自己活成一朵一朵烟花绽。
所以活成一部留文章于史记的《晋书》,亦活成《世说新语》里那做人做得最恣意张狂的部分。
在这青绿的时代里,为那些行过的人,马带桃花锦的也罢,裙衔绿草罗的也罢,为他们留下过的徘徊的足迹叹惋,而这叹惋,亦是这之后中国为这个时代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交流。
从此谈起魏晋,总有叹息,淡如青浓如绿的哀伤的美。
错过魏晋,中国的诗篇再没有那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光芒;错过魏晋,中国名士们再也不能群体张狂;错过魏晋,中国的诗人再没有嵇康、陆机那唯美如烟花落的死亡;错过魏晋,再也没有闻美人殁而往吊之、闻自己死而叹琴曲绝世,而叹不能再闻鹤唳……
他们就像一部山水画卷,云海苍茫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青石绿叶的花鸟人生热闹旖旎。而生命在这里绽放,如星辰恒久,如烟花绚烂,如那蒿上青烟,随云依碧轻落。所以此间的水光山色与人亲,青山在屋上,绿水在屋下,眉来眼去间,但见水光山色……
更多阅读
美人何以恨倾城 美人何以恨倾城下载
闲话不说,夜色深沉,即将就寝。看完三集《逆水寒》更有感于顾美人,忽然想起一句不着边际的话“美人何以恨倾城”。贴几个最近在听的歌的地址。顺便说顾惜朝和白飞飞很像,忽然想起小时候看《武林外史》里那个同样惊才绝艳,命运悲惨的女子
桃花依旧笑春风图 桃花依旧笑春风歌词
桃花依旧笑春风禾 青/文并摄影点击链接查看:供应剧本链接:抒情散文:雪欺嫩蕊
不如不遇倾城色——读《三国志》荀彧传 不如不遇倾城色结局
不如不遇倾城色——读《三国志》荀彧传不如,不遇,倾城色,没有最初的相见,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一切……——题记夜半,我翻开手中还留着墨香的《三国志》遇见了你,然后我穿越了漫漫时空,来到了你的世界,我明白,我是为你而来,我安静地隐在历史的
匪我思存短篇集之桃花依旧笑春风 15.枉凝眉慕容清峄、欣宜 慕容清
雨下了一夜,天明时分终于停了,淅淅沥沥的积水仍顺着沟檐落下来。 一醒来,眩晕、眼涩、全身骨头发痛、头重如铁,仿佛自地狱中回来人世,三魂七魄都还没有归位。强打精神,伸手拉开窗帘,窗外就是芭蕉青脆欲滴大片叶子,残积的雨水至叶上
倾城绝恋番外——彼岸今生雪灵之 倾城绝恋电视剧全集
感谢贴吧的亲专门打出来《倾城绝恋》番外《彼岸今生》雪灵之(一)缘起靖轩拉着美璃的手,光雾朦胧,隐约中看见的是她十七八岁最美丽的容颜,靖轩的眼睛一酸,险些落下泪来,为了在看见这样的她,他独自度过了很长岁月,长得他几乎每天都感到绝望。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