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又叫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空前绝后的高徒。《论语》谈到颜回近20处,出镜率不是最高的,但比较高。其中涉及颜回之死有4处,而且并排着以“颜渊死”开头,气氛凝重,足见颜回之死是件大事。
如果把颜回之死拍成电视剧想必叫座。他因何而死?死后发生了什么?他的死对孔子事业有何影响?《论语》本身提供了部分答案,正好作现成的脚本,同时也有不少的疑问可以演绎发挥。
现代医学认为:颜回死于营养不良。这个死亡诊断颇为新潮。诊断的依据是《论语》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史记》中提到颜回少白头,是营养不良的佐证。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究竟。
疾病一般同时来自生理和精神两个方面。这就是为什么长寿秘诀有时截然相反:有人吃肉长寿,有人吃白菜长寿;有人不喝酒长寿,有人喝酒长寿。大家都认为诸事持之有度重要,但有谁能说清楚物质和精神能量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身体精神两亏往往是致病根本。如此判断为真,颜回之死除了身体亏欠,应有精神方面的病因。那么躬行君子之道的颜回,究竟会什么精神问题呢?
人生的光艳与暗淡,旁人终究是雾里看花。我们看到的常常是人前显贵最风光和灿烂的一面,而背后受的罪鲜为人知。在夫子和同学们的眼中,颜回是最棒的。夫子认为他是弟子中的翘楚,同学们羡慕他是老师最爱。夫子说“贤哉,回也!”。学生说“回也,闻一以知十”。别人如此看好,颜回真有问题?
品读《论语》会发现他心累久矣!他曾有这样的感叹:夫子的学说像个迷,一会在前,一会儿在后,始终找不到学习的门径。也许这是过谦之辞,但颜回有限的一生,确实在不停地追赶,他向老师看齐,想缩短与老师的距离,寻求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真知。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体验:父母太优秀了,子女就会有压力,会责已严,活着就会很累。面对无限崇拜的孔子,终日与同样优秀的同学们为伍,颜回势必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
在孔子眼中,颜回是坚定的事业追随者、忠实的道统继承人。但无论在谁的成绩册上,他都不会给满分。这就是孔子的“圣”――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优点,就会有不足,优点有时就是不足。孔子讲:“回也,非助我者也。”又说“惜乎,吾见其进也”。颜回一定很受伤。优秀的、希望更优秀的人,其抗打击的能力会差一点。就这点来讲,颜回不如子路。在孔子弟子,子路是那种有个性、有血性、特立独行、甚至喜欢逆龙鳞的人(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娟介风骨)。为此,他没少挨夫子骂,骂也不改,气得孔子说,你这个德性,将来死于非命。结果一语成谶。颜回是个爱里爱面的人,不迁怒,不贰过,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因此有可能会有点郁闷。
颜回始终无法超越老师,因为有些东西,学是学不来的。在我看来,孔子一生最难能可贵的,不是他的修养和学识,而是那种知不可行而行的精神。我个人读《论语》的体会是要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论语》有20篇,到了第18篇《微子》的时候,已经开始传达着这样的人生信息了。而在颜回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这些。
对于颜回,死亡也许是最好的超越。正如《庄子》所讲的,“息我以死”。死亡会使优秀定格到永远,受到人们永久的怀念。如果颜回注意点身体,再超脱点,也许会长寿一些。但那还是颜回本人吗?这样结果于他、于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发人深思的事发生在颜回死后。颜回的尸骨未寒,颜路在儿子的殡葬问题,就与夫子发生了冲突。
颜回的死对颜路的刺激很大。父子俩同为孔门弟子,颜回才具卓越,颜路感到欣慰。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青出于蓝的呢?颜回为颜路争足了面子,他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有点当今自己不行盼子女的那种感觉。颜回的死,让他在意的一切都没了,使他陷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中。在这种情形之下,人变得有点抓狂,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颜路没有能力给颜回办丧事,是个地道的无产者。因此,也不能指望颜回生前他能出钱给儿子买房、时不时请儿子回家改善一下伙食。在颜回住旧房、过清汤寡水的生活时,他爱莫能助,最多表达一下父亲的关切。他厚着老脸,要求夫子卖掉坐驾,想为儿子办个体面的丧事,显然对儿子充满了愧疚之情。
颜路提出卖掉夫子坐骑来厚葬儿子,确实有点出格了。它触及了夫子的底线,所以被直率地拒绝了。夫子有他的道理:他待颜回如子,颜回视他如父,自然在丧事办理上,要和亲子享受同等待遇。其实,颜回的丧葬安排已经不错了。我们常讲的棺椁,实际上是两种东西,棺在内,椁在外,两者齐备是厚葬。夫子的儿子孔鲤离世时,有棺而无椁。孔子希望照此办理。
对颜回的死,夫子充满惋惜之情,他悲叹:“天丧予,天丧予!”。其程度远远超过丧子之痛。那是一种思想和事业失去了传承和光大的遗憾和悲痛。颜回的中道而亡,使得后孔子时代,孔门中没有一个全面承袭孔子思想的人。这无疑是孔子事业的重大损失。
这点,颜路也许想到了,也许祭起这面大旗,要求卖掉夫子的坐骑,高规格安葬颜回。夫子执意不允:孔鲤的才能虽不如颜回,但丧葬上应一视同仁。他告诉颜路,他有公务需要,安步当车,是不合礼的!
颜路不甘心(颜回求学上的执着也许有遗传),动员弟子们来说情,夫子还是坚持不可。这一次,不知谁做主,极可能是子路,干脆不听夫子的。怎样筹钱不知道,反正车子没卖,颜回最终被厚葬了。孔子老大不情愿,也只有感叹了:“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圣人也无奈啊!
颜回的死,搞得一向大大咧咧的子路有点神经,于是他向夫子询问鬼神之事。
子路问:“如何事奉好鬼神呢?”
夫子答:“没能事奉好活着的人,何谈事奉好鬼神?”
子路又问:“敢问死?”
夫子答:“不知生,怎知死?”
这段参禅式的问答,传达了孔子的人生理念,也阐明了孔子对于颜回死的态度:人活着是最有意义的,与其在死后悲痛缅怀,不如在生的时候善待他人、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