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科技战略行为描述报告--自行编写 有关战略与战术的描述

金风科技战略行为描述报告

1 金风概况

金风科技脱胎于新疆风能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研究风力发电的企业,迄今为止新疆风能在风力发电领域已经浸淫了快 20 年。 1995 年,新疆风能承担国家“九五技术攻关课题”——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开发项目。 1998 年,课题组的一班人马组建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风科技从初始注册资金 300 万元,经过四次增资,到 2005 年注册资本增加到 7000 万元。公司也实现了多元化股权结构,现有股东 14 名,主要股东有:新疆风能公司,所占股份比例 38.15 %;中国水利投资公司,股份比例 25.38 %;新疆风能研究所,股份比例 4.90 %;新疆太阳能科技开发公司,股份比例 3.57 %;以及北京君合慧业投资询有限公司,股份比例 1.27% 。

公司业绩连年翻番,利润由 2000 年的 100 万元发展到 2004 年的 4000 万元,销售额也从 1200 万元增长到 2.5 亿元,仅 2004 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就是 2003 年的两倍之多。截至 2004 年 12 月 31 日 ,公司总资产 2 . 84 亿元,净资产 1 . 27 亿元。成立 7 年的金风,已经成为我国风力发电设备的龙头制造企业,产品销往广东、辽宁、山东等地,初步形成了覆盖河北、内蒙古、广东、江浙一带的营销服务网络,其风电设备占国产风电设备的 82 %,排名在国际著名风电设备品牌 VESTAS 、 GAMISA 之后,排名第三,国产风机市场占有率大于 70 %,装机容量一直占全国 25 %以上,排名国内第一。在 2004 年被评选为中国企业“未来之星”。

2 武钢:在风电领域不倦奔跑

武钢,高级工程师,拥有电子工程自动化学士,控制工程控制理论硕士学位, 1987 年初入风电行业, 1989 年担任达板城风力发电厂厂长, 1995 年调任新疆风能公司任副总经理, 1998 年调任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2002 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武钢刚进入风电行业时,国内大部分风机都是靠进口的,单位千瓦设备造价达 9000 元人民币以上,工程造价每千瓦更在一万元以上,如此高昂的成本深深刺激了我国的风电专家们。 “ 那时我们大家都拧着一股劲,就是想让风机能够国产化,让自己的风机在自己的土地上转起来。 ” 用武钢自己的话, “ 当时入风电行业完全是一种英雄主义和好奇心的驱使,我经常自豪的告诉别人,没有哪个职业能像风电这样把力量和智慧结合得如此完美。在几十米的高空作业,带着恐高的晕眩,那种一览无遗的感觉真的非常刺激。 ”

有两个人影响着武钢的人生历程。第一个是武钢的老领导王文启老先生,是他把武钢领上了风能之路。第二位是于午铭先生,他对风能坚定执着让武钢知道风能是可以当作毕生事业来做的。

就是因为把风能当成了毕生的事业,武钢便成了在风电领域不倦奔跑的人。

1998 年 2 月,武钢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科委 “ 九五 ” 重点攻关项目 “600 千瓦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研制 ” ,该项目在 1999 年 12 月通过国家科委鉴定验收并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先后在 2000 年 12 月获新疆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3 年 1 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奖, 2004 年 2 月获自治机电行业技术创新贡献奖特等奖。

2002-2003 年作为课题组组长承担了国家 “ 863” 计划,自主开发 MW 级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开发,该项目已在 2003 年 8 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并在年内完成国内首台 MW 级风力发电机组的组装调试;承担的国家 “ 十五 ” 科技攻关项目 “600kW 风力机组工业生产技术 ” 和 “750kW 风力发电机组研制 ” (课题组长)等课题在 2004 年 4 月通过中国科学院验收, 7 月通过自治区科技厅技术成果鉴定。

3 发展战略

3.1 人才战略

金风公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把重视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作为公司长期发展的人才战略。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人适其位,使员工个人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联,在公司不断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是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根本准则。

公司的人员结构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年龄层次,年青一代迅速成长,后续人才不断涌现;二是凝聚了一批包括领导与综合管理、技术、经济、经营、财务、营销、技术工人等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专业技术的人才,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人才的综合团队优势。公司现有人员 100 多人,平均年龄 30 岁左右,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 93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 人,高级工程师 21 人,工程师 32 人。公司长期与技术领先的欧洲风电界保持着良好的交流通道和往来,每年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风电技术发达的欧美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学习。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曾利用到金风考察的机会私下挖人,他们竟给金风研发中心的三位年轻技术人员开出了30至50万元不等的年薪,邀请他们去通用公司驻北京的机构工作。但据武钢透露,在新疆风电业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下,金风公司的人员相对稳定的多,除了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外,“实现人才价值的市场回归”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人才是金风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正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先人才者先天下”。

3.2 文化战略

金风从事的是风电产业,这项朝阳式的产业极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难以两全的问题,它以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矿物原料,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支持金风完成这项伟大事业的,是它崇高的使命和坚韧的精神。

“ 为人类奉献蓝天白云,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 ” ,金风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担负这一使命。 “ 蓝天白云 ” 象征着风电这种清洁的能源, “ 更多资源 ” 显现了金风为社会的贡献, “ 为人类 ” 体现金风对于世界整体的关怀, “ 给未来 ” 表达了金风创造未来的勇气和魄力。金风的每一刻奋斗都集中于这一点,它赋予了企业行为以非凡的意义,也作为员工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拼搏奉献。

求实、创新、拼搏、奉献是金风人特有的企业精神:求实要求金风人时刻牢记,对于企业,需准确把握我国和世界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弘扬优势、转变劣势,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企业的战略决策具备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个人,实事求是则要求金风成员要说实话、办实事、作老实人;金风承担高科技企业的技术革命,这要求金风人以创新的精神创造市场需求,引导发展趋势;风电回报周期较长、新疆整体工业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决定了金风人不畏艰苦、不惧挑战的拼搏精神;奉献则是金风人对自身的必然要求。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效地传达了企业形象,激发了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是企业蓬勃发展的向心力。

3.3 质量战略

金风认为,质量包括两方面的质量,一方面是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是服务的质量。讲求质量至上的原则,就是要培养一种意识,即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赢信誉的意识。风机的质量关乎风力发电的正常运行,也关乎人员的生命安全。风机的运输、安装、运转及管理控制都需要高质量的水准。另外,服务的质量将影响客户的满意度。高质量的服务来源于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准的作业。金风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完全有实力做到这一点。 “ 产品质量是我们的基石,客户满意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 ,长年来,金风一直遵循这一质量方针,并将金风的质量目标界定为 “ 采用规范的管理,持续不断的创新,优质的产品质量,客户满意的服务,创建国产风机的名优品牌 ” 。多年的积累塑造了企业的质量意识,金风在全国风电企业中率先通过 ISO9001 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为金风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有利于统一指导员工的生产和作业,同时也为企业领导抓住了生产管理和客户服务的重点。

3.4 从引智到联合造风车

当金风开始研制 600 千瓦风电机时,我国既没有现成的风电技术标准,也没有经验可资借鉴。 “引智”成为金风的战略选择。 1998 年,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新疆外专局的支持下,金风从德国 Ja - cobs 公司引进了大型风电机的设计技术。在实施技术引进项目中,德方专家帮助金风确定技术路线及方案,校验大量的设计计算书及图纸,对总体设计和零部件优化方案进行评审,协同解决技术难题。 金风科技通过引智的形式,借用外脑,建立了风电人才库,目前已拥有国内外风电及相关专业专家近 30 人,来自丹麦、英国、德国、法国等外国专家 15 人,为金风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引智使金风不仅得到了国外手中的技术,而且也拿到了他们头脑中的技术,这个“头脑中的技术”就是风电机开发设计的思路和科研管理的模式。

随着中国企业的长足发展, “ 海外引智 ” 工作从观念上到战略上完成了一次悄然转型。

国内企业引进风电设备制造技术的主要途径是购买许可证,但是“即便高价购买了许可证,国内企业买到的也只是一张组装图,依旧拿不到核心技术。”获取技术的另一途径是与外商合资,但现在国外企业已基本堵死了合资道路。丹麦 Vetas 为了赢得西班牙市场,选择与当地企业 Gamesa 合资,后者借此学到了核心技术,之后将合资企业收回,并发展成为 Vetas 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担心同样的故事在中国上演,国外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宁可独资,也不愿和国内企业合资。在合资、购买许可证两条道路均不通畅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开始探索获取技术的第三条道路——与国外风电设备设计企业联合进行设计,共享知识产权。

2002 年初,金风与德国 VENSYS 公司签订了联合开发兆瓦级风电机的技术协议,确立了研制 1.2 兆瓦直接驱动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方案。在这次研制中,金风特别考虑到设计和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坚持以自主开发为主,引进智力联合开发。此外,金风将联合开发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德国、英国、丹麦和美国等国际知名的风电设计和制造企业、研究机构都被邀请参与课题开发和联合设计。

引智为金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联合开发不仅让金风享受了知识产权的成果, 部分产品也开始向欧美国家出口。但是, 金风从事的是风电产业,科技含量很高,以目前情况看,国内只有金风科技和浙江运达形成一定规模并拥有了自主品牌,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力量仍十分脆弱,武钢认为,“这是巨人和幼儿之间的竞争” 。 在技术研发上永远做 “ 小学生 ” 是没有出路的, 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大有可为。

3.5 本土化战略

中国幅原辽阔,南北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欧洲生产的风机很难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采用标准设计的进口风机由于对国内一些极端气候条件难以适应,造成了较高的故障率。因此,需要通过本土化生产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气候条件、风况进行专门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市场的需求。 早在 1997 年,金风公司通过承担水利部“引进国外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技术”项目,并进行适应中国地理气候条件的改进,实现了大型风力机组的本土化生产,风机国产化率达到 96 %。

本土化生产有很明显的优势。对于国外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的生意将意味着 10%-15% 的运输成本、 8% 的进口关税、 17% 的增值税,因此进口一台欧洲设备先天成本将比本土供应商高出约 40% ;另外,本地化生产的风机可以为用户提供 — 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方便快捷的售后服务,一旦进口的风电设备出现问题,供应商需要半年时间将关键设备送回欧洲检修,然后再回到中国调试,就意味着停工半年。对每一个客户来说,这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

金风的运作模式是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哑铃型,即总体设计、总装技术及质量控制和出厂检验由金风负责,同时负责市场的开发,零部件的生产通过招标方式在全国选择一流的厂家进行联合开发生产,每个零部件选择不少于 2 家生产厂家,以引入竞争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哑铃打造的风车使金风团结了全世界最优秀的零部件厂商,在这个进入门槛甚高的行业里站稳了脚跟。

2005 年,国家发改委 1204 号文件对风电建设管理提出具体要求。该通知明确指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 70 %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业内人士认为,强制规定设备国产化率,意在通过推进设备国产化来进一步降低风力发电的成本,以力推风电产业化进程。但是最大的结果,则是刺激跨国公司更多地来华设厂、转移技术、抢占市场。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 2004 年中国大陆累计总装机市场份额中,国内企业只占 18% ,进口企业竟然占到了 82% ,大部分为丹麦、德国、西班牙等欧洲企业。金风公司产品 2004 年占全国新增市场份额的 20% ,不过 2003 年是 25% , 对于这 5% 的下降,是“因为竞争更加激烈了”。作为风电业的老大,金风一定要发挥好本土优势,利用好本土化优势,在残酷的竞争中迎取胜利。

3.6 征战国际市场

国际权威的能源咨询机构 —— 丹麦 BJM 咨询 2003 年出版的 “ 全球风电发展报告 ” 中,关于中国风电发展部分两次提到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且是报告中惟一提到的中国公司。该报告认为, “ 金凤科技 ” 已成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标志性公司。在风电设备市场上,金风科技谁与争风?跨国公司。

2004 年 3 月 1 日 ,在广东惠来,金风科技与国外各大知名风电设备公司两个国际对手—— GE 和三菱竞标,结果,金凤只用了 4 亿让 GE 和三菱意外落马,差价 2 . 8 亿。这个锻炼了金风得胆量,也给与了金风搏击国际市场的自信。

2005 年金风在德国萨尔伯肯市设立金风驻外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国际行业信息的收集工作。目前,金凤科技正与国际大公司洽谈国产齿轮箱及其他部件的出口、洽谈与国外合作进行 MW 级风极开发技术,实现科技人员输出和零部件出口。 而巴基斯坦、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已与金风科技进行洽谈,意欲购买该公司的风机批量零部件和整机。同时,今风已开始着手 1.4 兆瓦、 1.8 兆瓦、 2.5 兆瓦的风机机组研制,向着更高的国际目标冲击。

金风已经走到了国际化战略的门槛上, 与其在本国和跨国企业竞争,不如跳到国外去。第一轮,金风将目标锁定了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

4 小结

中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风电发展的优惠政策,《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京都议定书》生效,都给风电产业带来了发展转机。 据预测,到 2020 年,风力发电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 12 %。 在我国 国家发改委的长期产业规划中,中国的风电装机目标为 2005 年完成 100 万 kW , 2010 年 400 万 kW , 2015 年 1000 万 kW , 2020 年 2000 万 kW ,届时风电装机占全国电力装机的 2% 。 到 2004 年底我国累计装机容量 76.4 万千瓦,距 2010 年的目标,还有 300 多万千瓦的缺口需要填补,这是近 300 亿元的大市场。

2003 年在国内国产化风车市场中,金风的占有率高达 70% 。但是当这个统计数字的分母包含了国外风车产品时,金风的份额则被稀释至 30% 。 2004 年有八家国际风电企业进入中国,这个新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并不逊于任何一家进入国际市场的欧洲企业,与 GE 、三菱的交手也才只是个开始。但显然金风不愿在自己的主场输给客人。使“金风”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风电产业第一品牌,成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市场主导者,一直是金风的目标和强烈心愿。

曾有记者问武钢金风的发展有什么困难,武钢只说: “ 新疆的风能蕴藏量达 3 万亿千瓦时,其中仅九大风区即为 8090 亿千瓦时,开发后可装机 8160 万千瓦,年发电 2400 亿千瓦时,是新疆目前全部发电量的 12 倍。 ”

看来,金风等待的只是 ——

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5 企业大事年表

表 金风科技大事年表

1997 年 7 月

公司从德国引进 600kw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技术

1998 年 1 月

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制”项目

1998 年 2 月

新疆新风科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1999 年 6 月

首批国家 600kw 风力发电机组在达坂城风电一场投入运行

三台国产化率大于 70% 的 600kw 风力发电机组投入运行

1999 年 8 月

600kw 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荣获金杯奖

部署 ISO9000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1999 年 10 月

600kw 国产化风机研制项目新闻发布会

上海申新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成立运营

1999 年 11 月

三台国产化率达 53% 的 600kw 风力发电机组投入运行

推出风电行业网站——“新风网”

1999 年 12 月

600kw 国产风力发电机组通过验收鉴定

2000 年 8 月

国产化率高达 96% 的 600kw 风力发电机组投入运行

国家科技部邓楠副部长视察公司风电场并做重要指示

实施 CIS 导入战略完成企业形象定位

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第六次股东大会

2000 年 9 月

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司长宋密视察公司电厂并做重要指示

金风 S43/600 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运行两周年现场会

2000 年 10 月

通过 ISO9001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0 年 1 月

金风 S43/600 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实现对外销售零的突破

2001 年 2 月

“ 600kw 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研制”项目被评为“优秀科技成果”

2001 年 3 月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1 年 9 月

金风 S43/600 风力发电机组首次远销内地

2001 年

600kw 国产风力发电机组研制项目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1 年 10 月

与大连电力发展公司签订 4 台金风 S43/600 风机销售合同

2001 年 12 月

2 台国产化率 72% 风力发电机组在阿拉山口风电场并网发电

2001 年底育科技部签订了“ 863 计划”课题任务书

2002 年 4 月

签订大连长海项目 12 台金风 S43/600 风机销售合同

2002 年 5 月

组建自治区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2 年 6 月

公司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 863 计划”三个科研项目

2002 年 7 月

公司喜迁新居

(资料来源:金风网站 http://www.goldwind.cn )

金风科技战略行为资料汇编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业内容

走进金风——发展战略

使“金风”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风电产业第一品牌

这一目标是“金风科技”实现“为人类奉献蓝天白云,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的企业使命和“金风科技”全体员工追求“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金风科技”要成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市场主导者, 向国际市场输出中国的技术、服务和设备是金风人的奋斗目标。

2003 —— 2007 年的风力发电机销售收入保持 35% 以上增长率。 2004 年 2 亿元, 2005 年达到 4 亿元。国内风力发电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30% 以上。

技术服务与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工作,力争从 2004 年起,技术服务与技术成果销售收入每年保持 40% 增长。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在欧洲开设金风的技术研究和产品销售窗口,实现向国外市场销售中国造风力发电机“零的突破”。

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改变现有的传统生产制造模式,缩短研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周期。

研究与开发——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主要负责新产品开发、风力发电机组检测系统设计以及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的设计改进等研发任务。目前研发中心引进了风力发电机组专用设计软件 Bladed for Windows 、三维 CAD 软件 UG 、工程分析软件 ANSYS 和 FE-SAFE ,在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和“ 863 ” 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具备了以下设计能力:

风力发电机组计算机建模;

整机载荷和性能仿真计算;

专用零部件受力分析和技术条件制订;

结构件设计、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分析;

控制系统设计;

风力发电机组载荷和性能测试;

风力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自 2000 年以来,研发中心相继承担了 :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 600KW 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

十五“ 750KW 风力发电机组研制”

风力发电检测系统的开发等项目。

2001 年底研发中心又承担了 863 滚动课题“ MW 级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这一课题, 2002 年底完成该课题的第一部分-初步设计工作,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003 年- 2004 年继续进行该 863 课题的研发工作。

研究与开发——研发战略

技术研发战略

? 研发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岗位组织研究国内外市场主流机型发展趋势。

? 多种方式筹集研究开发资金,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持续应用国家 863 、 948 等政策支持,加快、加强低成本、高附加值、高性价比机组研究。

? 建立金风科技的技术知识体系和技术发展大纲,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制定技术发展实施纲要,确定公司年度科技开发项目,集中力量解决机组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突破。

? 按照公司整体发展目标,采用吸纳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发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3 年内培养若干名熟悉其他 2 个以上相关领域的风电技术人员,形成专业技能高、综合设计能力强的研发队伍。

? 从 2003 起用两年时间完成 600kW 、 750kW 产品的技术完善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本土化率 90% 以上。重点解决产品性价比、气候适应性、运输、吊装、维护问题,自 2003 年用 3 年时间完成 1.2MW 无齿箱风电机组的开发、本土化研制并投放市场。 2006 年完成 2MW 无齿箱风电机组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展具备前瞻性并与国际同步的更大容量的技术研发。

? 在三年内在机组整机设计、主要零部件设计方面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输出技术。在五年内控制电气等部分设计进入国际市场。

? 整合国内外风电制造技术资源建立与主机相配套的叶片、电控箱、发电机、齿轮箱等部件的技术合作体系,完善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 2005 年要形成完整的风电机组整机设计能力、零部件开发能力,全面熟悉各项相关国际标准,进入国际风电机组研发市场,为国际风力发电市场提供风电机组技术服务。

? 从 2003 年起以 2 年的时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和风电场中央监控系统,提高风电机组的运行可靠性。

? “ 5 个创新专利的建设 ” ,拓展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技术的开发,鼓励应用设计手段为产品改进及为生产实践服务,每年应有不少于 5 个创新成果。

? 积极推动技术服务与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工作,力争从 2004 年起,技术服务与技术成果销售收入每年保持 40% 增长。

? 2004 年在德国开设金风公司研发窗口。

研究与开发——研究平台

1) 基础设施

? 风电机组组装及拖动试验基地 :

金风科技投资 1000 万元在 2002 年上半年完工的现代化风力发电机组总装车间及研发基地,面积 4600m 2 ,具备年产 200 台 600kW — 1MW 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对新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试验基地。公司已研制完成在线载荷性能测试装置、地面风机检测系统,并投入使用。计划投资 240 万元建设约 2000m 2 的“中心”大楼,将为金风科技提供良好的开发研究、技术培训与交流的工作条件。

? 风电工程设计研发基地:

金风科技在设计技术方面,投资购买了多种世界上先进的工程设计、计算、仿真软件,并经过了系统的国外培训和实际应用培训,由这些软件构成的工作站面向全国同行开放,提供技术服务,公司每年组织不少于四次的国外专家来华研讨技术开发活动,并坚持每年派出不少于 10 人次出国学习工作。

? 风电机组试验电场 :

位于乌鲁木齐东南郊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入网条件好,积累了十多年的风资源与各类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数据可供对照参考,将为新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提供理想的整机性能测试和试运行基地。

? 博士后工作站 :

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站的支持下,在金风科技成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目前已落实了四位博士计划入站,他们分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研究领域为:变流技术及其控制系统;高性能弹性结构材料和阻尼材料; 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电机及其系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DSP 及其在电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各种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等。金风科技将利用博士后工作站的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加速人才高地建设。充分发挥在站博士后的科研技术攻关优势,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金风科技的竞争能力。

? 协作单位的试验条件:

金风科技已与协作单位商定,可充分利用现有协作单位的试验条件为公司开展研发工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 由中航 ( 保定 ) 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建立的大型风力发电叶片综合测试服务中心的叶片综合试验台和实验室已经建成,一期工程可以进行 1.5MW 级以下叶片的各项试验工作;第一批试验设备计划于 2003 年 8 月到位,用于 750kW 叶片测试;前期可以完成叶片固有频率测量、叶片变形测量、叶片刚度分布和疲劳试验等工作,其余试验设备将于 2004 年到位。

该实验室拥有 600kW 叶片的试验经验,服务人员全程进行了 600kW 叶片的固有频率测量、叶片刚度分布测量、叶片疲劳试验和叶片的阻尼测试等工作,叶片疲劳试验是按德国劳埃德规范载荷谱进行了 20 年以上的疲劳试验验证。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专业齐全、结构合理;涵盖了空气动力学、风力发电、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工艺、疲劳试验等各专业领域,可以对外进行叶片专业知识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多年的复合材料产品加工制造经验,因此在复合材料设计、制造、维护和损伤修复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可以对各型复合材料叶片进行可靠、经济的修复。并且拥有一支优秀的对外服务队伍,可以对外提供叶片安装、现场维护及修理等工作,及时、快速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综合测试中心。测试中心现有主要检测装置和设备为测功器、声级计、点温计、测振仪等,可以进行清洁度检测、空载试验、负载试验、测振、测噪声、测油温油压等项目。

2) 软件设施

已引进的英国 Garrad Hassan and Partners Ltd 公司的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软件包 Bladed for Windows ,风场设计软件 WindFarmer ,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疲劳分析软件 FE-safe ,构建了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必要的工作平台。

3) 筹建重点实验室

在具备以上条件的基础上,计划与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筹建风电机组机械传动与电气控制实验室,主要配合变速恒频、永磁发电机、控制策略、软启动等技术或装置的研究开发进行仿真试验,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 金风科技的研究开发能力。

“中心”还将充分利用国内优秀的科研院所,如中科院电工所、北方交大、株洲时代电气集团等的试验条件进行各种科技活动。

人力资源——人才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筑起科技大厦的基石。正是这样,金风公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把重视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作为公司长期发展的人才战略。

金风科技视人才为公司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人适其位,使员工个人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联,在公司不断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是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根本准则。

金风这个大家庭,是由个性鲜活的个人组成,我们看重人,尊重人,坚信员工个人的进步与企业的发展休戚相关。金风的生命力源于员工的创造力,员工孜孜以求,公司蒸蒸日上,员工锐意创新,公司活力常驻;公司的发展需要由员工的力量来驱动;个人的发展需要公司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因此让企业和员工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是我们的追求。

“得人才者得天下,先人才者先天下”,金风科技欢迎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加盟,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在管理、科研、专业技术、生产及销售等领域的多种职业发展机会。我们不限国籍、不限地域、不限性别广纳英才。

人力资源——员工结构

金风公司十多年来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风电机组设计、组装、检验、风电场建设、运营、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年轻人才,现有人员 100 多人,平均年龄 30 岁左右,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 93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 人,高级工程师 21 人,工程师 32 人。公司长期与技术领先的欧洲风电界保持着良好的交流通道和往来,每年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风电技术发达的欧美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学习。

公司的人员结构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年龄层次,年青一代迅速成长,后续人才不断涌现;

二是凝聚了一批包括领导与综合管理、技术、经济、经营、财务、营销、技术工人等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专业技术的人才,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人才的综合团队优势。这是金风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合作与交流——交流动态

2003 年

与丹麦、德国、英国专家进行整机关键技术的交流;

组织学习考察德国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及零部件设计和制造技术;

开拓国际市场,推出国内机组整机及零部件如齿轮箱。

2004 年

在德国汉堡设立“中心 ” 分部;

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派遣国内技术人员去国外工作培训。

2005 年

“中心”德国分部开始运作;

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派遣国内技术人员去国外短期工作。

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

通过引智的形式,借用外脑,建立了风电人才库,目前已拥有全国各地风电及相关专业的各类专家近 30 人,丹麦、德国、英国等国外专家 15 人,为金风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软环境。

与丹麦 RIS Φ 国家试验室、丹麦风电机组设计公司 NORWIN ( WEA )、英国风能专业咨询公司 Garrad Hassan 、德国风电机组设计公司 Aerodyn 、风电机组制造公司 Repower 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2002 年分别组织了五次国际性的学术研讨活动。

2002 年 1 月,在上海举办 “ 低温条件下齿轮箱润滑 ” 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德国专家 Uwe Hinz 先生和国内专业厂家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设计,成功解决了齿轮箱低温润滑的问题。

2002 年 3 月邀请丹麦风电机组设计公司 Per Lading 先生研讨 MW 级风电机组概念设计方案。

2002 年 6 月派遣三名技术骨干赴英国 GH 公司对设计计算结果进行设计评审。

2002 年 9 月邀请德国 Aerodyn 公司 Markus Rees 博士进行风电机组开发的技术研讨。

2002 年 9 月邀请德国 Repower 公司总工 Uwe Hinz 先生对整机结构设计及零部件设计进行设计评审。

2002 年 10 月邀请英国 GH 公司 Robert Rawlinson-Smith 博士校核 MW 级风电机组载荷计算结果和国际风电设计规范的培训。

2003 年计划邀请 6 名国外优秀专家,重点进行直接驱动风电机组设计、变速恒频系统设计、零部件和子系统设计方面的工作。

企业文化——企业使命

金风从事的是风电产业,这项朝阳式的产业极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难以两全的问题,它以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矿物原料,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以达坂城风电场 10 台国产化风机为例:按每年标准运行小时数 2900 小时,一年发电量 1740 万度,可节省标准煤 0.624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138 万吨,烟尘排放减少 81.12 吨,二氧化硫排放减少 93.16 吨。可以说,在新能源开发中,风力发电是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和商业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风电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全世界风力发电场以每年 25% 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风力发电在十年的发展中总装机增加了 100 倍。

未来的时间内,国家可再生能源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风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非常大。金风目前拥有全国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 拥有一流的科研管理人才 , 体制灵活健全,风机国产化率达到了 96% 。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可以说 , “ 为人类奉献蓝天白云,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 ” ,金风担负这一使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人类奉献蓝天白云,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 ” 的企业使命最佳地反映了金风的企业特色, “ 蓝天白云 ” 象征着风电这种清洁的能源, “ 更多资源 ” 显现了金风为社会的贡献, “ 为人类 ” 体现金风对于世界整体的关怀, “ 给未来 ” 表达了金风创造未来的勇气和魄力。金风的每一刻奋斗都集中于这一点,它赋予了企业行为以非凡的意义,也作为员工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拼搏奉献。这一使命的概括对外可有效地传达企业形象,对内可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它言简意赅,意义非凡。

企业文化——企业标志

三环风波状的标志和蓝色的标准色

标志设计阐释

1. 标志以三道旋转奔腾而出的有力线条代表风力发电的企业特性 , 感性地勾勒出公司的企业风貌 ; 流线型的边缘显示出高科技 , 高品质的企业形象。

2. 由左至右旋向上的轨道给人以和谐向上的感觉 , 寓意着金风集团蒸蒸日上 , 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美好前景 ; 以及企业乘风破浪 , 勇往直前的魄力和胆识。

3. 标志采用蓝色 , 具有科技 , 环保的概念 , 并鲜明地反映了“为人类奉献白云蓝天,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的企业使命。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科技为本: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坚持以科技为本,就是要重视发掘科学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关键作用。科研应该是生产的先导,拥有一流的技术后生产的进行才有可靠的基础。金风从事的是风电产业,科技含量很高。 13 年来,金风正是依靠了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才为企业谋得了在国内风电产业的一席之地。目前,金风在风机制造、风电场运营维护等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已经成为金风服务客户的主要内容。今后,金风若想寻求长远发展,一定还要坚持科技为本,保持在技术领域的优势。这是哑铃型经营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是金风一切行为的根本。拥有高科技优势,金风才能长存。

市场为根: 在哑铃型模式的另一端,是以市场开拓为导向、涉及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领域。金风的客户服务集中于风机制造、风电场建设运营及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三大方面。在目前国内风机市场,金风所占的份额并不是很多,国外品牌的风机仍然占据着主体的地位。金风的市场运作主要体现在为风电场运营管理和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上。因此,金风以后开拓市场应发挥技术上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信誉好、价格适中及运输方便的特点,抓稳老客户,开发新客户,在保证软性化服务的基础上拓展硬件设备的市场营销。市场将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也是企业利润回报的场所。如果说技术是发端,那市场就是终端。首尾相顾,有始有终,金风方能成长,因此说,市场为根。

质量至上:包括两方面的质量,一方面是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是服务的质量。讲求质量至上的原则,就是要培养一种意识,即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赢信誉的意识。风机的质量关乎风力发电的正常运行,也关乎人员的生命安全。风机的运输、安装、运转及管理控制都需要高质量的水准。另外,服务的质量将影响客户的满意度。高质量的服务来源于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准的作业。金风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完全有实力做到这一点。 “ 产品质量是我们的基石,客户满意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 ,长年来,金风一直遵循这一质量方针,并将金风的质量目标界定为 “ 采用规范的管理,持续不断的创新,优质的产品质量,客户满意的服务,创建国产风机的名优品牌 ” 。多年的积累塑造了企业的质量意识,金风在全国风电企业中率先通过 ISO9001 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为金风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有利于统一指导员工的生产和作业,同时也为企业领导抓住了生产管理和客户服务的重点。

和谐为魂:和谐的观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地球与其他星体之间都必须依靠着和谐关系才可共存共荣。因为,和谐是世界的本质。

为达到和谐,人与人之间需依靠道德和法律来调节关系,地球与其他星体需要轨道来保证其高速运行。然而,由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依据,所以人们只一味地利用自然而同时又极大地破坏了它。直至自然给人类敲响警钟后,人类才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便面临这样一个现状:经济高速发展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使用使得人类资源短缺,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在寻求发展的同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所有人都已经注意到,尽管现代科技为人类带来发达的文明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如果我们不能与自然和谐统一,我们将自取灭亡。因此,新世纪里,环保成为主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 —— 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成为人类的最高目标。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作为中国风电产业的开拓者,金风人以 “ 敢为天下先 ” 的胆识和谋略,开创着为社会和人类造福的宏伟事业。

求实 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金风经营的根本指导方针。求实要求金风人时刻牢记: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对于企业,需准确把握我国和世界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弘扬优势、转变劣势,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企业的战略决策具备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个人,实事求是则要求金风成员要说实话、办实事、作老实人。在工作中严于律己,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并力求把每项成果落到实处,创造实事求是的风尚。

创新 是指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欣喜。作为新能源的开发者,金风必需承担高科技企业肩负的技术革命,创造市场需求,引导发展趋势,将风能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可为人类利用的资源,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企业发展具有超前意识,超前举措。当然,创新不仅仅表现为对于技术的创新,产品的推陈出新,还包括对于管理、营销、体制及服务的创新,只有将创新贯穿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做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创新,才能使金风永葆青春和活力,面对未来的挑战应对自如。

拼搏 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在企业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金风人全力去奋斗。风电产业属于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而新疆整体工业水平较之发达城区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金风人卓越的战略远见和不畏艰苦、不惧挑战的人格魅力就会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拼搏还要求金风人在奋斗中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对内强化团队的整体素质,对外保持与客户、经销商及各相关团体的合作氛围。拼搏才有希望,实干终会成功,本着这种精神,金风人必能够实现企业美好前景。

奉献 是金风人对自身的必然要求。风电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它要求投身其中的金风人以一颗平常心来做人和做事,在日常的岗位上执着奉献。只有全身心投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将其看作是毕生追求,才会激发内心的激情和动力,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平凡。

总之,求实、创新、拼搏、奉献是金风人特有的企业精神,它传承历史,又着眼未来,这四者相辅相成,互为提升,时刻激励和鼓舞着金风人以超常规跨越发展的方式争取实现企业宏伟的愿景和神圣的使命。

资料来源: http://www.goldwind.cn

武钢:在风电领域不倦奔跑

我正要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手机响了起来,武钢终于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了。

一个星期前他就到了北京,拜会各国的商务代表、接洽北京客户、采购风电产品。

密集的行程安排,以至我们的采访只能插空在今天( 9 月 16 日 )的黄昏,明天他还要带队去德国参加国际风能展会,这是国际风能界的一个盛会。

到了约定的地方,武钢还没有回来,一个年轻人接待了我们,他是明天去德国的随行团人员之一。

“ 武总是一个思路开阔,心胸宽广的人,他的坚韧在圈内是有名的, 18 年来就一直围着风电兢兢业业地工作,无论多苦都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么多年了,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几乎没有一个人才流失。 ” 年轻人的话语中流露着崇拜与敬佩。

一个小时后武钢回来了,大大的双肩包背在身后,匆匆跨入办公室。

武钢, 1987 年初入风电行业, 1989 年担任达板城风力发电厂厂长, 1995 年调任新疆风能公司任副总经理、 1998 年调任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2002 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国家 863 计划能源技术领域后续能源技术主题 “MW 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研制 ” 课题主要负责人。

“ 当时入风电行业完全是一种英雄主义和好奇心的驱使,我经常自豪的告诉别人,没有哪个职业能像风电这样把力量和智慧结合得如此完美。在几 十米 的高空作业,带着恐高的晕眩,那种一览无遗的感觉真的非常刺激。 ” 一杯水还没有喝完,武钢坐下和我们谈了起来。

18 年前武钢刚进入风电行业时,国内大部分风机都是靠进口的,单位千瓦设备造价达 9000 元人民币以上,工程造价每千瓦更在一万元以上,如此高昂的成本深深刺激了我国的风电专家们。 “ 那时我们大家都拧着一股劲,就是想让风机能够国产化,让自己的风机在自己的土地上转起来。 ” 武钢深情地看了一眼放在窗台上的风机模型,对笔者说。

在以武钢为代表的风电专家们共同努力下, 1996 年,金风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德国技术,成功将 600kW 风机国产化、商业化,使真正的中国自己控制技术的大型国产商业化风机进入国内市场。

2004 年在承担国家 863 计划能源技术领域后续能源技术主题 “MW 级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研制 ” 课题后,经过三年的钻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863 计划成果 ———1.2MW 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诞生了。

“ 我常常说,在我们公司中,我是公司里最不聪明的一个人,所有的成果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尤其是这次 1.2MW 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成功,他们更是功不可没。 ” 武钢指着坐在他周围的同事对我们说。

在我们的交谈中,武钢总是不时提起两个人,说他们影响着自己的人生历程。

“ 第一个是我的老领导王文启老先生,是他把我领上了风能之路。老先生勇于开拓,从不迷信外国人,有几次为了争取利益和老外叫起板来。第二位是于午铭先生,他对风能坚定执着让我知道风能是可以当作毕生事业来做的。 ”

谈着谈着,电话就响了,是一个外商来的,武钢用非常流利的英语和对方聊了起来。 “ 英语是自学的,工作需要,又有外语环境,学得倒也快。 ” 武钢挂掉电话时谦逊地对我们笑笑。

夜幕已降了下来,尽管采访意犹未尽,尽管有些遗憾,但武钢晚上还要召集出国的员工开会,我也只好起身和这个在风电领域不倦奔跑的男人告别。

“ 武总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 12 个小时以上,有时我们都走了他还在那儿工作。 ” 临走时课题组的一个小伙子偷偷告诉我们

资料来源: http://www.stdaily.com/gb/zoujin863/2005-09/26/content_438277.htm

本地化生产与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1  中国风机国产化回顾

中国风机制造虽然经历了 20 多年的历程,但一直都处于样机研制状态,没有投放市场的户品,也没有形成产业,直到 90 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风机制造才有了较大的进展。

到 2000 年底,中国已有风机整机制造商近十家,其中五家能生产 600kw 等级的风机,五家中有两家是中外合资企业,其他三家是在购买生产许可证基础上开发研制。

为什么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如此漫长的道路?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中国缺乏凤电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及为完成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相应政策

欧洲各国对风电发展制定了很详细的目标,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定期对制定的目标进行修正,由于各项补贴,扶植政策到位,因此欧洲风能委员会制定的计划常被突破,这与中国制定的 2000 年实现 100 万装机目标而实际上只实现了 30 万左右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处于欧洲风电发展前 4 位的德国、丹麦、西班牙、英国在不同的风电发展时期对风电采取了不同的支持鼓励政策。如对风机提供大量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资金,对投资风电项目的业主补贴,允许风电上网及保证风电电价的政策等。

这些政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考虑本国风机制造业的基础情况,系统地、持续地对风电业主和制造业进行补贴。每项政策的出台都基于深入的市场调查和研究。

中国的风电制造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对中国的风电市场产生很大影响,风机的价格从 8000—10 , 000 元 /Kw 降到了 4500—5000 元 /Kw ,不仅如此还培育出了几十家零部件制造商,对风机的长期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相比之下中国风电的鼓励政策一是力度不够,二是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2 )落后的工业基础是风电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乏一

倒退 20 年,中国是一个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而风力发电是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的综合产物,在工业欠发达的背景下,尽管老一辈的中国风电专家能设计出大型风力发电机,但实现起来的确很困难,落后的制造业拿不出质量性能可靠的零部件来,齿轮箱、发电机、电控系统的质量无法保障,研制出来的样机鉴定后便长期停放在那里,连修理的能力都没有。

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摆脱落后的局面,七五到九五期间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国际标准及先进的设备,以四川齿轮箱厂为例,他们不仅从罗曼公司引进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技术标准,而且从国外进口了高精度的数控磨齿机,这种大型设备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的。经过 20 多年的缓慢发展,目前从制造能力来看,中国具备了生产几乎所有风机零部件的能力,但在经验方面还十分欠缺。

中国制造业目前与国际工业之间的差距除了技术之外,更主要的是工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技术开发能力。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是我们这一代风电人的使命。将中国制造业中优秀的东西整合起来为风电产业服务是我们的责任。

3 )中国风电发展缺乏市场机制的推动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市场机制的推动,风电也不例外,市场机制是一种氛围,也是产业发展的规则导向。其中包括了国家对产业激励政策的落实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的建设。

对风电来说,作为投资商需要利益趋动,作为制造商,除了需要市场之外,还需要研发的激励及责任机制。中国过去的科研体制只注重开发样机,却出不了产品,其根源在于中国没有科技开发的市场机制。从事产品科技开发的人不对市场负责,只对样机鉴定负责,科技人员对样机能否变成产品不需要负任何责任,长此以往,造成了科研与生产,实践与市场脱节的局面。

近几年来中国的科研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研院所走向市场进行体制改革,科研项目要向市场负责,科技人员不仅对研究成果负责,而更关心的是科研成果的转换及所带来的利益。这种氛围对风电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600kw 风机国产化实践

金风科技股份公司地处中国工业不发达地区,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 600kw 风机的研制并将其产品投放市场?以下两点十分重要:

1 .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技术发展的跨越,我公司选择德国 Jacobs 公司先进的 600KW 风机制造技术作为技术引进内容。该机型经过了德国船机社风电认证机构( GL )的认证。

2 .采用哑铃型的生产销售方式,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协作,即总体设计、总装技术及质量控制和出厂检验由我们自己负责。同时负责市场的开发。零部件的生产通过招标方式在全国选择一流的厂家进行聯合开发生产,每个零部件选择不少于 2 家生产厂家,以引入竟争机制确保产品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目前生产的风机反映了国际先进的风机设计技术和中国制造业的水平。

我公司生产的 10 台 600kw 国产化风电机组从 1998 年起相继投入运行。

◆ 运行时间最长达 3 年,国产化率最高达 90 %以上。

◆ 其中主要零部件如:发电机、齿轮箱、轮毂、偏航系统、电控系统、机舱、塔架、叶片均己实现了国产化。

◆ 设备标准运行小时超过了 2800 小时,设备平均可利用率大于 98 %。

◆ 由新疆金风科技股份风有限公司组织生产的 600kw 风机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验收及科技成果的鉴定。

◆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风有限公司于今年九月通过了 ISO9001 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

◆ 针对风机进人市场我们设计了完整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让投资者在购买风机的同时享受优质的服务。

◆  2001 年上半年完成 10 台风机的销售任务,产品分别销往承德、新疆阿拉山口、广东汕尾等地。

金风科技公司生产的 600kw 风机具有以下特点:

l )根据客户的需求及当地的气候特点为客户进行专门的设计和配置,使风机更适合地当地的条件;

2 )在调查研究进口齿轮箱大量损坏的基础上,组织国内齿轮箱生产厂进行科技攻关,研制出性能指标优于进口风机的齿轮箱;

3 )根据十多年的运行经验,采用了优化偏航系统,提高风机的运行效率:

4 )在风机制动系统中在保证风机安全制动的前提下采用了柔性刹车系统,使风机的刹车过程更平稳,减少了对传动系统的冲击;延长了风机的寿命。

5 )国内首家开发出用于风力发电机的异步发电机设计专用软件,采用优化的电机电磁设计方案,提高了电机的效率;

6 )设计开发了具有较强功能的汉化的电控系统,带有全中文图控操作界面,整机采用功能模块组合结构,标准化的工业控制硬件,使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软件设计采用人性化设计,人机界面友好直观,可视性强,并带有故障自我诊断系统,方便用户;

7) 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注重人性化设计,造型美观大方,布局合理;

8 )选用国产风机叶片,充分利用中国航空工业的生产制造基础,选用优质的材料及先进的设计,确保风机在不同温度下的使用寿命。

3  本土化生产 -- 中国风电发展的必由之路

3 . 1 本土化生产满足市场的特殊需求

中国幅原辽阔,南北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欧洲生产的风机很难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如:下表分别对比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一个风电场的气候条件,其差异很大。

根据市场调查,采用标准设计的进口风机由于对国内一些极端气候条件难以适应,造成了较高的故障率。

使用相同的叶片很难使风机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风频分布下)都达到最优的运行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本土化生产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气候条件、风况进行专门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市场的需求。

3 . 2 运输 -- 大型风机本地化生产的优势

随着单机容量的增, 20 米 以上的叶片和 30 吨左右的机舱给长途运输带来许多不便,运输费用在风机造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了。由于长距离跨国界的运输不仅运输时间长,而且运输风险大。国内有很多项目都遭受了运输带来的风险。与本地生产的风机相比,进口风机:

1  长途跨国界运输将需要 30 - 40 天的时间 ;

2  长途跨国界运输使整机费用增加 5 %- 10 %。

本地化生产的风机可以根据运输条件直接运抵现场,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业主降低成本,节约时间。

3 . 3 本地化生产的风机可以为用户提供 — 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方便快捷的售后服务据我们统计在目前国内已投运的 680 多台进口风机中有 15 %的风机齿轮箱损坏,为更换这些齿轮箱不仅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而且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超过质保期以后进口风机的维护成本将会有一定的增加其原因是外方工作人员费用约为 4000 元人民币/天,(还不包括工作人员往返飞机票、星级酒店住宿费*零部件价格将会很高,加上关税、运输费等,最主要的是由于零部件不能及时供应而造成的停电损失是巨大的。

在风机的运行寿命期内,国内风机生产厂家可以非常方便的为用户提供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方便快捷的售后服务。不仅成本低而且风机的售后服务风险比较小。

3 . 4 价格

根据分析,目前国产化零部件的价格仍然比欧洲零部件的出厂价格低,但价格差异不大,原因是:

l )国内部件生产批量少,而且处于开发阶段

2 )进口部件生产批量大

3 )欧元与马克低迷,美元与人民币坚挺

但是随着本地化生产的风机批量逐渐增多,成本还会逐渐下降。综合考虑运输、关税及增值税等因素,那么国产风机价格仍然将比进口风机低 20 - 25 %。实际上目前欧洲风机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比在日本及欧洲的销售价低 10 - 20 %。这对刚刚起步的中国风机制造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衷心希望中国政府能对本土化生产的风电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3 . 5  用开放的观念来进行本土化风机制造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给中国风机本土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本土化生产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引进好的零部件,以及与国外优秀的整机厂合作生产。

我们进行本土化生产的基本观点是要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风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现,挖掘中国好的制造资源,并进行整合推向市场。实践证明,象 600KW 的轮毂、发电机、齿轮箱、偏航轴承、叶片、电控系统等零部件,中国不但完全有能力生产而且完全有能力将它造好,超过进口零部件。

中国生产的风机经过一定的运行实践考验,完全有可能加入到国际风电市场竞争中去。

资料来源: http://www.goldwind.cn/show.php?newsid=46 ,武钢、李力,摘自:中美清洁能源技术论坛

大风起兮电流涌——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风机制造

在不知道金风之前,就有朋友送了我一个小巧的风机模型,风机部件一应俱全,我把它放在窗口,风吹过的时候,扇叶轻轻转起,我总有兴趣想一会儿,我家的这个风机能发电吗?这个小风机上就赫然标着 “ 新疆金风 ” ,后来才了解到,新疆金风是国内风机制造的龙头,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20 %。

在采访新能源的过程中,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像金风这样几乎得到所有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尊重。

“ 麻雀 ” 的力量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8 年,从初始注册资金 300 万元,经过四次增资,到如今注册资本增加到 7000 万元。公司业绩连年翻番,利润由 2000 年的 100 万元发展到 2004 年的 4000 万元,销售额也从 1200 万元增长到 2.5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 2004 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是 2003 年的两倍之多。成立仅 7 年的金风,已经成为我国风力发电设备的龙头制造企业,在国内市场排名仅次于两家跨国公司。

虽然金风的规模和年销售收入在许多大企业来看,还只是个 “ 麻雀 ” ,但如果把其放在风机制造的全球大背景下,新疆金风的一切所得却是难能可贵。

中国风力发电厂的建设近几年大跨步迈进,而在 2000 年以前,进口风力发电机组占据着国内风电市场的主要地位,其市场份额一直在 95 %以上。

新疆金风总经理武钢介绍说: “ 我国大型并网型风电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全国风力发电装机初具规模。但当时风电厂几乎全部由发达国家经济援助、低息贷款等项目资金投入建设,这些项目的附加条件就是,必须从援助国进口设备,风机产品几乎全部由跨国公司垄断。 ” 进口风机不但价格高,而且受到运输、售前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制约,何况这种状况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1997 年国家把 600 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任务列入 “ 九五 ”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原国家计委在 “ 乘风计划 ” 中也部署了大型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研制及产业化。

金风科技的母公司 ———— 新疆风能公司争取到了原国家科委 600 千瓦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研制任务。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即金风的前身,破壳而出。

金风成立 7 年来,经历了产品研发、批量化生产、市场突破、快速增长等过程,终于干出了自己的名堂。金风目前的主导产品为金风 S43 / 600KW 、金风 S48 / 750KW 机组。产品已销往广东、辽宁、山东等地,初步形成了覆盖河北、内蒙古、广东、江浙一带的营销服务网络。

金风的存在已经对那些跨国风机制造商们形成了压力。由于以金风为代表的中国兵团的加入,目前风机的价格已从 8000—10000 元/千瓦降到了 4500—5000 元/千瓦。

麻雀的 “ 变凤 ” 努力

据预测,到 2020 年,风力发电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 12 %。国家发改委的规划是 2010 年中国的风力发电要达到 400 万千瓦,到 2004 年底我国累计装机容量 76.4 万千瓦,距 2010 年的目标,还有 300 多万千瓦的缺口需要填补,这是近 300 亿元的大市场。

显然金风不愿在自己的主场输给客人,我们看到了金风这只麻雀不竭的 “ 变凤 ” 努力。

记者问武钢,做风机制造这一行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武钢的回答是, “ 能不能及时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产品质量能不能过关? ” 破解风险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最终立足的过程。

据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介绍,随着风电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明显的趋向是朝着单机容量大型化发展。金风作为国内的风机龙头企业,承担起了兆瓦级风机国产化的任务,他们正在研制的金风直驱 1.2MW 、 1.5MW 、 2.5MW 机组将陆续于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投产。

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金风还把目光投向了海外。金风进行了到国际市场销售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和巴基斯坦、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进行了洽谈并签订了数份合作协议书。

年轻的金风,紧紧地盯着目标 ————“ 使 ‘ 金风 ' 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风电产业第一品牌 ” ,使金风科技成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市场主导者,成为国内风力发电产业第一品牌。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 30 %以上。 2005 年实现销售收入 5 亿元; 2006 年销售收入突破 10 亿元 ……

“ 金风 ” 的声音

毕竟中国的风机自主制造才刚刚起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年才开始实施,金风的快速发展才刚刚开始,金风的变凤历程,即使谈不上 “ 步履维艰 ” ,也肯定不会 “ 一路畅通 ” 。

当我问起,金风现在有何困难需要通过媒体传达出去吗?

武钢的答复让我意外,他没有提任何困难。

“ 新疆的风能蕴藏量达 3 万亿千瓦时,其中仅九大风区即为 8090 亿千瓦时,开发后可装机 8160 万千瓦,年发电 2400 亿千瓦时,是新疆目前全部发电量的 12 倍。 ”

看来,金风等待的就是 ——

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资料来源:

http://www.economicdaily.com.cn/no5/newsmore/200505/14/t20050514_61426.shtml ,梁晓亮, 来源:经济日报, 2005 年 05 月 14 日

引智造风车——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生生不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正在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能源产业。然而,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风电设备还基本依靠进口。人们在呼唤、在期盼:国产风车何时能在我国风电场上 “ 临风而舞 ” ?

1998 年 2 月,新组建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承担了研发 600 千瓦风电机的重任。 6 年之后,这家公司生产的风电机已占当年国产机的 82 %,销量占到了当年全国的 20 %。在中国运行的 1300 多台风电机中,金风的产品占了 12 %。

金风是如何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的呢?今年 6 月,记者来到位于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的金风,总经理武钢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通过引智谋发展的历程。

引进技术 协作生产

风力发电,看似简单,其实不易。风力发电机组,俗称大风车,由叶轮、齿轮箱、发电机、刹车系统、偏航系统、控制系统和塔架组成,涉及多门学科。当金风开始研制 600 千瓦风电机时,我国既没有现成的风电技术标准,也没有经验可资借鉴。

“ 引智 ” 成为金风的战略选择。 1998 年,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新疆外专局的支持下,金风从德国 Ja - cobs 公司引进了大型风电机的设计技术。

金风从引智中得到了什么呢?武钢说, “ 我们不仅将他们手中的技术拿来,而且也拿到了他们头脑中的技术 ” 。这个 “ 头脑中的技术 ” 就是风电机开发设计的思路和科研管理的模式。在实施技术引进项目中,德方专家帮助金风确定技术路线及方案,校验大量的设计计算书及图纸,对总体设计和零部件优化方案进行评审,协同解决技术难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了 “ 两头在内,中间在外 ” 的生产模式,即金风 “ 一头 ” 负责整体设计,提出风电机零部件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 “ 另一头 ” 负责各部件的检查验收和风机的总装、安装和销售;作为 “ 中间部分 ” 的全部零部件,则组织国内外专业厂家进行生产。这种专业化协作模式加快了研制进程。

1998 年 6 月,第一台 600 千瓦风电机在金风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大型风电机的历史。在随后的 4 年里,金风的风电机成功打入市场,创造了连年销售收入和企业利润翻番的业绩。接着,他们又开发出 750 千瓦风电机。武钢告诉记者,目前,金风已实现 400 多台风电机组的投运和销售,国产化率达到了 96 %,并且还有两台风机齿轮箱出口到德国。对此,德国专家亚克布斯颇为感慨: “ 没有想到,你们仅用几年时间就实现了 90 %以上的国产化率! ”

联合设计 共同开发

当前,风电机大型化在国际上渐成流行趋势。为此,金风从 2002 年起又将研制兆瓦级风电机组列入日程,并得到了国家和新疆外专局的重点扶持。在这次研制中,金风特别考虑到设计和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坚持以自主开发为主,引进智力联合开发。

武钢说, “ 联合开发 ” 就是在研制、设计和生产的各个阶段,分别聘请外国专家参与指导、校验或提供咨询,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这样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和形成合力。如中国做样机条件差,我们就到国外做中试,然后再返回中国做产业化。

2002 年初,金风与德国 VENSYS 公司签订了联合开发兆瓦级风电机的技术协议,确立了研制 1.2 兆瓦直接驱动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方案。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金风将联合开发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德国、英国、丹麦和美国等国际知名的风电设计和制造企业、研究机构都被邀请参与课题开发和联合设计。外国专家对联合设计热情很高,在较短时间里就按计划完成了任务,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说到这儿,武钢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第一台 1.2 兆瓦直接驱动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样机已研制生产出来。同时,金风还申报了 4 项专利,带出了一支专业背景完整、富有开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研发队伍,迅速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引智为金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它乘风而起,驾风而行,成为我国风电行业中的佼佼者。武钢表示,金风公司 “ 今后引智工作要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开发,享受知识产权的成果。 ” 风车,悠悠旋转,电力,源源不断。中国风电产业正在快步走来。

资料来源:

http://www.snweb.com/gb/people_daily/2005/08/24/0824p007d003.php , 吴志华,来源: 《人民日报》, 20050824 第 7 版

新疆风机鼓国产化劲风

谁能想到,一家令跨国公司都不敢小视的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竟会来自中国的偏远西部省区 -- 新疆!

前不久,甘肃玉门风电场向国内外众多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公开招标,欲选购一批风机用于电场第二、三期技术改造工程项目。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去了,同他们狭路相逢的,竟有在国际风力发电机制造业中赫赫有名的NEGmicon公司等两家总部均在德国的跨国公司。因为已不是首次打交道,两家跨国公司的商务代表对这家来自新疆的企业都不敢掉以轻心,几个回合下来,金风公司击败了所有对手,拿下了20台600千瓦风力机组的销售合同,合同金额近6000万元。

1998年才成立的新疆金风公司可不仅有这么一次辉煌历史,事实上,他们已在河北承德、大连、广东等风电场的招标中屡屡胜出,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风机生产中都小有名气。

金风公司制胜的法宝是他们手中的一个王牌产品 - 6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他们正是靠这一主导产品,击退了其他颇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各家风力发电场多年来使用的大型风机主要靠国外进口,价格很高。

只有加快风力发电机的国产化进程,在风机制造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国内企业才有资格、有底气叫板进口风机。

国家 " 九五 "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600千瓦风力机组研制生产 " 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由于当时的新疆金风公司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国家计委把此项重任交给了洛阳和西安的两家风机生产厂家。金风公司只有自己悄悄干了,没有来自国家的资金支持,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来自已有十几年开发利用风电历史的新疆风能公司,风机运行和维修经验是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不具备的。

在研制生产过程中,金风人广泛和区外各零部件制造企业合作,上海东方电机厂、兰州电机厂都成为了他们研制生产600千瓦风力机组中配套电机的合作方,杭州齿轮箱厂和重庆齿轮箱厂则专为他们 " 量身订做 " 齿轮。经过近三年的研制,1999年底,第一台国产化率达76%的600千瓦风力机组面世了。 " 金风 " 也就从那时成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如今,金风公司生产的600千瓦风力机组的国产化率已达96%,金风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50%,进口风机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用上国产化风机的企业最清楚他们的选择取向:国产化风机设备造价大幅下降,目前单位千瓦综合投资为6000余元。加之目前银行贷款利率保持低位水平,资金成本降低,这就使得在适当政策扶持下的风电项目已经可以达到较好的财务收益率。

借助600千瓦风力机组这一主导产品,金风的效益也在 " 三级跳 " ,每年的销售收入都在翻番,今年,他们已手握1亿元的订单, " 让风成金 " 这个曾经的梦想如今已成了现实。

两个国家 " 十五 " 科技攻关计划 --" 600千瓦风机工业化生产 " 和 " 750千瓦风机国产化研制 " 、及一个国家 " 863 " 高科技计划 --" 兆瓦级失速型风机研制 " 项目都最后花落金风公司,同时他们还争取到了国家对新疆的科技拨款1000多万元。

探索金风公司的发展历程,它的背后是怎样的一支人才队伍在作技术支撑呢?不少跨国公司的驻华代表处常通过网络给金风公司的技术人员发来邮件,给他们开出的价码多是年薪10万元人民币,这样的邮件金风公司办公室已整理了几十条;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曾利用到金风考察的机会私下挖人,他们竟给金风研发中心的三位年轻技术人员开出了30至50万元不等的年薪,邀请他们去通用公司驻北京的机构工作。

据金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武钢透露,在新疆风电业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下,金风公司的人员相对稳定的多,这里除了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外, " 实现人才价值的市场回归 "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让风成金 " 的金风公司目标远大:欲在两年内拿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通过三年努力使公司成为中国风电行业的 " 领跑者 " ,建设异地总装厂,进一步降低成 本,并尽快将中国风机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国际市场中去 ……

资料来源: 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16/200307/08/36742.html ,高磊,来源:《新疆经济报》, 2003-7-8

风的诱惑与困惑

“以前我们协会没人理,现在每天来访的客人都接待不过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难掩疲态,但一提到“风电”便兴奋不已。
金风科技战略行为描述报告--自行编写 有关战略与战术的描述

2004 年,成立于 1981 年的风能协会延续了 20 多年的平静被突然打破,前来咨询的客人络绎不绝。他发现,忙碌的自己,以及身边来来往往不停奔波的人,都是因“风”而动,为“电”而忙。

“风电市场前景广阔,很多公司都想进来”,秦海岩说,现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两股投资热潮,一是风电投资,二是风电设备制造。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这两个行业聚集着大量的淘金者,但他们很快发现,风电的钱并不好赚,中国风电设备的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风电价格的合理化等很多难题期待破解。

热潮涌动

谢长军和曾少军都是为风电而忙碌的人。前者是老牌国企龙源电力集团(下称龙源)总经理,后者是民企华睿集团旗下新能源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尽管他们就职的两家公司在所有制和办事风格上迥然各异,但不约而同地看准了风电市场,并不遗余力地推进风电开发进程。

龙源隶属于国电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电投资商,现已在广东、内蒙、河北、甘肃等地建成 17 个风电场,总装机 33.1 万千瓦,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 43% 。谢长军对此并不满足。在他的计划中,龙源每年风电建设将开工 20 万 -30 万千瓦,到 2010 年,风电控股容量将达到 200 万千瓦,权益容量 100 万千瓦。

尽管几年前才开始涉足风电,但低调的华睿在 2003 年一举中标了全国首例风电特许权项目——江苏如东风电场一期工程(规划装机容量 10 万千瓦),同时在宁夏贺兰山建设了设计规模 8 万千瓦的风电场。曾少军介绍说,华睿计划在内蒙古、江苏、山东、东北等地区继续投资风电,预计到 2010 年,公司拥有的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百万千瓦。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是国内资深风电专家,据他统计,到去年年底,全国共有 43 个风电场,分布在 14 个省(区、市),总装机容量 76.4 万千瓦。他估计,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到今年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肯定超过 100 万千瓦。

随着近年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全面紧张,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和《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更为其迅速成长注入蓬勃动力。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因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而最具商业化、产业化前景。政策的驱动,以及利益的诱惑,吸引着嗅觉敏锐的企业纷纷投资风电。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在内的全国 30 多家企业已争相涉足这一领域,总投资超过 100 亿元。龙源和华睿的加速扩张,只是这股热潮的一个缩影。

风电价格之争

据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介绍,按照国内目前的行业平均水平,每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的成本为 8000-10000 元,与造价约 4000 元 / 千瓦的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电厂相比,风电场的造价大约高出 1 倍。目前,每度风电的成本约为 0.4-0.5 元。

在风电成本中,风电设备所占比重最大,约为 70% 。由于我国的风电设备 80% 以上依赖进口,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同时,风电成本与发电时间密切相关。我国风电场的年平均发电时间约 2000 小时,远低于常规能源电场 5000-6000 小时的年发电时间。

在成本难以下降的情况下,风电项目能否盈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网电价的高低。目前国内风电场执行的上网电价,采用“一场一价”的方式,由风电投资商与电网公司协商确定。因各地情况不一,在实际操作中,各风电场的上网电价相差甚大,最低的仅为 0.426 元 / 度,最高的则达到 1.2 元 / 度。

“如果要保证风电项目 10% 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上网电价在 0.6 元 / 度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施鹏飞说,电价过高用户难以承受,过低则企业无法盈利。

2003 年,华睿集团中标的江苏如东风电场一期工程上网电价为 0.437 元 / 度,这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价格已使企业无利可图。 8 月 4 日 ,华睿新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曾少军告诉本报记者,风电电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方面:风电场所处的经济区位;现场开发条件;资源状况;设备国产化率;管理水平。

“投标之前,华睿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测算并到现场进行了实地勘测”,曾少军说,测算的结果是, 0.437 元 / 度的电价可以保证公司有一定的收益率。

不过在施鹏飞看来,过低的电价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甚至会把企业推向亏损的“火坑”。他建议,在定价机制上实行“保护电价 + 鼓励电价”的模式,让企业在盈利前提下多发电,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成本。

研究表明,风力发电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会下降 15% 。由于近年世界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 30% 以上,风电成本快速下降,国外已日趋接近燃煤发电成本。此外,风电外部成本几乎为零,甚至低于核电成本,因此经济效益凸现。绿色和平组织项目主任喻捷认为,随着中国风电设备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风电可望比燃煤发电更具成本和价格优势。

竞逐风电设备

风电投资的风生水起,带动了上游产业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空前红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包括上海电气、大连重工、中航二集团、航天科技集团、湘电股份、特变电工在内的 20 多家企业跃跃欲试,有些已经着手启动项目。

“原来的风电场装机容量 3 万千瓦、 5 万千瓦就算很大了,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上 100 万千瓦的项目。用过去的眼光看,这简直是天文数字。”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公司董事长吴运东没有预料到风电场的发展会如此迅猛。

在风电场急速增长的带动下,风电设备制造正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兴业证券电力设备分析师范习辉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我国远期规划 (2020 年风电装机 2000 万千瓦 ) 和每千瓦 8000-10000 元的造价,每年风电设备市场容量约为 97.6 亿 -122 亿元。即使考虑国产化程度提高而导致的价格下降,平均每年的市场容量也应保持在 70 亿元以上。

“这是一个相当保守的预测。在可预期的巨大市场空间面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范习辉说。

同样看到这个巨大市场的,还有来自欧洲的跨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由于起步早,技术先进,欧洲企业占据着全球风电设备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市场也不例外。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进行的统计显示, 2004 年我国 76.4 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中, 82% 来自进口,其中丹麦 NEG Micon 一家公司的产品,就占到中国总装机容量的 30% 。

值得关注的是,出于对风电设备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的考虑,国内风电投资商往往热衷于选择国外产品,这让本土企业的代表吴运东颇为苦恼:“我们的国产设备性能并不比国外差,价格要低 20%-30% ,但国内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还是愿意选择国外产品。”

事实上,风电投资商也有自己的考虑。华睿新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曾少军介绍说,当初对如东风电项目进行论证时,公司曾考虑选用国产设备。但由于如东项目地处沿海,地理资源条件需要采用兆瓦级的风电机组,但国内没有企业能够生产,最终只得选用国外的产品。

由于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欧洲各大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纷纷提高产品售价,并严格控制技术转让。有资料显示,从 2003 年到 2004 年,进口风电设备的价格上涨了 20% 以上,这被认为是国内风电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中国企业的出路

比起风电设备许可证 10 倍以上的价格涨幅,进口风电设备 20% 的提价似乎不算什么。以往国内企业引进风电设备制造技术的主要途径是购买许可证,但由于最近两年中国需求猛增,加之中国企业相互抬价,精明的外商乘势大幅提高了许可证使用费。

“即便高价购买了许可证,国内企业买到的也只是一张组装图,依旧拿不到核心技术。”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说。

获取技术的另一途径是与外商合资,但现在国外企业已基本堵死了合资道路。几年前,丹麦 Vetas 为了赢得西班牙市场,选择与当地企业 Gamesa 合资,后者借此学到了核心技术,之后将合资企业收回,并发展成为 Vetas 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担心同样的故事在中国上演,国外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宁可独资,也不愿和国内企业合资。

不仅如此,国外企业似乎不愿看到中国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壮大,试图借助“合作”之名将国内企业收编。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公司董事长吴运东向本报记者证实,国外企业曾经表示过参股或合资的意图,运达并不反对合作,但中方必须掌握控股权。

目前,国内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中,只有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和浙江运达形成一定规模并拥有了自主品牌,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它们的力量仍十分脆弱。吴运东担心,如果没有一定的市场保护期,国外企业大举进入后,很有可能将国内品牌吃掉。

“这是巨人和幼儿之间的竞争,”新疆金风董事长武钢也有类似的担心。他甚至提出,应限制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的速度和深度,为国内企业预留出成长空间。他还建议,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不应一哄而上,要适当控制,稳步发展,前期应重点扶持 10 个左右的国内企业打造民族品牌。

但大门打开后,跨国公司长驱直入,国内企业已无从逃避。在合资、购买许可证两条道路均不通畅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开始探索获取技术的第三条道路——与国外风电设备设计企业联合进行设计,共享知识产权。

“国外的主流设计企业只有几家,知名风机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多也是这些设计公司的作品,”秦海岩说,国外这些设计公司并不排斥与中国企业合作。

新疆金风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武钢介绍说,金风准备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参股当地的设计企业,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吴运东则表示,浙江运达也有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的想法,不过要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才会去做。

资料来源: http://www.eobserver.com.cn/ReadNews.asp?NewsID=14467 , 2005-9-1

中国 “ 海外引智 ” 战略开始悄然转型

从刚开始的 “ 请师父进门 ” ,到现在更强调 “ 为我所用 ” ,倾向于与外方共同研发并获得一定的知识产权,中国的 “ 海外引智 ” 工作从观念上到战略上完成了一次悄然转型。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颇具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尽管建立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公司生产的 600 千瓦、 750 千瓦和 1200 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已占到全国国产发电机组市场份额的 80% 以上,公司也因此实现连续 4 年营业收入增长超过 100% 。

作为成功之道之一,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认为,巧用海外智力资源促成了公司近几年的跳跃式发展。

“ 最开始我们积极邀请国外风电行业的专家来我们公司讲课、传授技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我们开始转而与国外同行共同合作研发,除了收获知识产权方面的成果以外,金风科技的部分产品也开始向欧美国家出口。 ” 武钢说。

据了解,金风科技通过引智的形式,借用外脑,建立了风电人才库,目前已拥有国内外风电及相关专业专家近 30 人,来自丹麦、英国、德国、法国等外国专家 15 人,为金风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武钢认为,在技术研发上永远做 “ 小学生 ” 是没有出路的。他透露,鉴于技术研发方面的国际合作已日臻成熟,自主研发将很快被提到公司的议事日程上来。届时公司将利用已有的国际合作渠道,通过聘请国外专家参与国产整机及零部件的研发过程、派送公司科技人员到国外进行短中期培训或工作以及直接在德国、荷兰等风电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借用国际资源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尽管从事的领域有着天壤之别,但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对于海外引智、如何用好用足国际资源方面的看法却与武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位幽默风趣的考古专家承认,在海外引智工作开始着手时她的精力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找到国外的资金和技术。

“ 一开始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找到钱,后来才慢慢发现光有资金和器材而没有会操作这些资金器材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后来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共同开发,尽可能让中方的技术人员多参与进来,转而慢慢形成了一套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 ” 樊锦诗说。据樊锦诗介绍,目前有关敦煌石窟保护的国际项目中,绝大部分的负责人来自中方。项目 “ 必须为中方所求、能够为中方所用 ” 已成为敦煌海外引智、国际合作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 共同合作、为我所用 ” 的观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引智工作者的座右铭,这样的引智观念也帮助各地科技进步结出累累硕果:新疆天业集团将引进以色列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发明了震惊中外的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新疆农垦科学院引进澳大利亚绵羊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毛多肉细的 “ 中国美利奴 ‘ U ' 系羊 ”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建成的 “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存储环 ” 工程据悉已被邀请加入欧盟斥资 10 亿欧元主办的 “ 国际反质子与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 ”……

人才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缺口正在不断扩大。而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转变传统引智观念,积极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应成为应对 “ 人才挑战 ” 的出路之一。

资料来源: http://rc.chsi.com.cn/jyzd/jyxx/200509/20050907/94974.html , 来源:新华网, 2005 年 09 月 07 日

金风科技:风车转动的未来

去过新疆的人大多会对那些密布于戈壁滩的大风车印象十分深刻:风起处,一排排高大的、迅速旋转的风车,似乎点燃了寂静的戈壁滩。在一个能源缺乏的城市,哗啦啦的风车旋转起来,还会点亮一盏灯、送来寒夜里的温暖、勾划一个城市的希望,当然也包括构建一个企业的蓝图。

金风!在乌鲁木齐立足风能发电的一家企业,形象地将企业命名为 " 金风 " 。 2004 年 3 月 21 日 ,名不见经传的金风科技让它的两个国际对手 -GE 和三菱意外落马。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以特许权方式在广东惠来推出的风力发电项目,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神情振奋,最初竞标的企业约有 7 、 8 家,最后只剩下了 GE 三菱和金风, " 我们中标了,技术打分、商务打分我们都是第一! " 。

" 哑铃打造的风车 "

或许金风的出身早已决定了这一切。金风科技脱胎于新疆风能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研究风力发电的企业,迄今为止新疆风能在风力发电领域已经浸淫了 18 年。 1995 年,新疆风能承担国家 " 九五技术攻关课题 "- 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开发项目。 1998 年,课题组的一班人马组建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年,技术出身的武钢担任金风科技第二任董事长。

武钢用 " 哑铃 " 来比喻金风的运作模式:哑铃的一头是设计、开发,另一头是市场和服务;哑铃中间复杂的制造环节 - 需要密集劳动力、需要大量资金成本部分则全部外包。用 " 哑铃打造的风车 " 使成立不足六年的金风在这个进入门槛甚高的行业里迅速站稳了脚跟。成立第一年,金风的年收入约为 200 万元,而今年才只过了三个月,金风已经接到了近 6 亿元的订单。现在这个风电企业承建的大型风力发电工程,也已经由新疆、甘肃扩展至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福建,以及广东等地。金风的投资人也由早期的新疆风能公司扩展至中国水利投资公司、新疆风能研究所、北京君合慧业投资等 14 家股东。

在与 GE 正面交手之前,武钢和他的管理层在金风内部的一次培训中,提前领略了 GE 的 " 雄伟计划 " , GE 风电产业的负责人被他们请到了讲台上。直至今天武钢依然记得到这位 GE 人言语间流露出来的味道 -GE 已经来了,你们还有多少存在的机会?

这让金风整个管理层陷入了深思 - 为什么而存在?武钢透露,金风科技成立不足六年,在他们的推动之下,每千瓦风电成本平均降价约 4000 元,一台风车给投资商节省成本则高达 200 多万元,这让武钢和金风的管理层顿悟, "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

占位

2003 年在国内国产化风车市场中,金风的占有率高达 70% 。但是当这个统计数字的分母包含了国外风车产品时,金风的份额则被稀释至 30% 。 2004 年将有八家国际风电企业进入中国,这个新疆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并不逊于任何一家进入国际市场的欧洲企业,与 GE 、三菱的交手也才只是个开始。

2001 年底,金风接手了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一个风电项目。由于冬季承德温度低至零下 42 度,高寒环境为风电工程带来了多重技术障碍,很多国外企业都拒绝了承德项目。武钢的国外合作伙伴劝说他放弃, " 武先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赚钱的。 "45 岁的武钢不讳言他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产业情结, " 作为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提供商,如果我们也拒绝了,那他们还能找谁呢? "

攻克重重技术难关,承德 3600 千瓦的风电工程最终成功了,金风却赔进去了近 100 万。不过却是 " 塞翁失马 " , 2004 年金风接到了来自承德的一项 12000 千瓦的大工程,这自然是过去持拒绝态度的那些竞争对手们梦寐以求的。

作为风电工程设备提供商,金风的运作是产品、研发、服务三位一体。武钢认为上游零部件制造的外包, " 使金风团结了全世界最优秀的零部件厂商 " ,目前金风的零部件厂商 90% 由中国企业构成。基于国内制造成本优势,在产品方面金风具有相当可观的优势。

除此之外武钢还算了一笔账:对于国外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的生意将意味着 10%-15% 的运输成本、 8% 的进口关税、 17% 的增值税,因此进口一台欧洲设备先天成本将比本土供应商高出约 40% ,更不要说中国企业在产品、研究、服务方面的优势了。更何况对于购买者来说,一旦进口的风电设备出现问题,供应商需要半年时间将关键设备送回欧洲检修,然后再回到中国调试,就意味着停工半年。

对每一个客户来说,这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 GE 和三菱的落马当然不是一个偶然,据武钢透露,在广东惠来风电项目中, GE 竞标的价格比金风高出约 2 亿。

目前金风已经在上海、承德、温州设立了自己的大型风电项目组装分厂,广东惠来合同签订之后也会随后建立分厂。武钢解释说, " 这就像围棋的占位,以分厂为中心的半径所涉城市,别的风电企业都将很难进入 - 他们很难超越我们的性价比。 "

门槛

成立之初依托技术诞生的金风遇到的第一个门槛就是市场。武钢坦承在相当长时间里他们承受着 " 零突破 " 的压力,但是当产品卖出去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其至少 20 年的寿命, " 这个时候对管理的要求就体现出来了。 " 当整个金风技术出身的领导团队学会控制这些增长过程中的管理难题时,不停思索的武钢发现 " 文化和战略正决定着金风的下一步 " 。

" 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战略门槛上,未来我们的主要市场将拓展到国外。与其在本国和跨国企业竞争,不如跳到国外去。 " 第一轮金风将目标锁定了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实际上,早在数年前,金风的风电设备产品已经成功出口到德国 - 号称机械加工产业欧洲 " 祖师爷 " 的国度,这当然令武钢对他的国际战略信心倍增。

资料来源:周一,《中国企业家》, 2004 年第四期

“金风科技”征战国际市场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的风电设备,占国产风电设备的 82 %,排名在国际著名风电设备品牌 VESTAS 、 GAMISA 之后,排名第三,国产风机市场占有率大于 70 %。装机容量一直占全国 25 %以上,排名国内第一。

在风电设备市场上,金风科技谁与争风 ——— 跨国公司。记者了解到,去年 2 月,在广东惠来,金风科技与国外各大知名风电设备公司竞标,只用了 4 亿,而国外是 6 . 8 亿,差价 2 . 8 亿,但是,他们却取得了成功。目前单机容量 500 、 600 、 750 千瓦的风电机组已达到批量商业化生产的水平,成为世界风力发电的主力机型。 2005 年在德国萨尔伯肯市设立金风驻外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国际行业信息的收集工作。

金风与重庆齿轮箱厂合作的七八年中,为了让风电设备的资讯共享,带动整个风电行业发展,公司出钱出力帮助对方研发并生产重齿,并代销到德国以提高知名度。今年年初金风经过对陕西柴油机厂实地考察后,公司决定拿出 200 多万元用于提供模具,大力支持他们生产轮毂,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因此,只要是金风选择支持的企业,国外跨国公司都很看好。金风风电设备市场的潜在能力大有可观性。

金风引进国外技术,通过自己研发后,成为适应中国气候、地域条件的新型设备。它的销售产值在 2001 年是 2700 万元,从此每年以 107 %的速度在增长,到 2005 年预计要达到 6 亿元。截至 2004 年 12 月 31 日 ,公司总资产 2 . 84 亿元,净资产 1 . 27 亿元。

金风把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产品已销往广东、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初步形成了覆盖河北、内蒙古、广东、江浙一带的营销服务网络。公司 2004 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中国首家 “ 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中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风电发展的优惠政策,《可再生能源法》也已提前出台,将在今年确定风电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强制比例。

资料来源: http://www.xjrb.com.cn/xwzx/tbyw/42755.shtml , 来源:新疆日报 , 2005-5-7

金风科技挺进国际市场

国际权威的能源咨询机构 —— 丹麦 BJM 咨询2003年出版的 “ 全球风电发展报告 ” 中,关于中国风电发展部分两次提到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且是报告中惟一提到的中国公司。该报告认为, “ 金凤科技 ” 已成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标志性公司。

金风科技研发生产的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目前在国产风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以上,今年的销售额已达3亿元。该公司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时刻关注国际风电市场变化,努力促使本土化风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目前,金凤科技正与国际大公司洽谈国产齿轮箱及其他部件的出口、洽谈与国外合作进行 MW 级风极开发技术,实现科技人员输出和零部件出口。

据悉,金风科技与国际 “ 风电大国 ” 丹麦、德国、英国的科研生产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了国际最先进风力的发电机仿真设计,载荷性能计算、疲劳计算、三维造型、有限元分析以及风资源评估与分析、风机微观选址等软件,并通过生产和科研,培养了一支本地化与国际接轨的风力发电设备研发制造队伍。

资料来源: 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16/200309/17/41713.html ,稿源: 《新疆日报》 , 2003-9-17

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报道之三:金风科技誓作朝阳产业的骄子

使“金风”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风电产业第一品牌--是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实现“为人类奉献蓝天白云,给未来留下更多资源”的企业使命、以及金风人追求“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采访中,该企业管理层都表达了金风科技要成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市场主导者,并向国际市场输出中国的技术、服务和设备的心愿。

该企业投资经营部部长王海波告诉记者,金风科技从事的是风电产业。这项朝阳式的产业极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难以两全的问题,它以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矿物原料,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以达坂城风电场 10 台国产化风机为例:按每年标准运行小时数 2900 小时,一年发电量 1740 万度,可节省标准煤 0.624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138 万吨,烟尘排放减少 81.12 吨,二氧化硫排放减少 93.16 吨。可以说,在新能源开发中,风力发电是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和商业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可以说,金风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与知识产权的理性认知,与科技攻关、发明创造、专利的申请与保护息息相关。该企业有一套“站在巨人肩膀上求发展”的理论,即通过技术引进、对别人的专利技术予以消化吸收、邀请国际风电知名企业联合开发等形式,从引进、吸收、消化再到自主研发,使企业的科技研发步伐始终领先于国际、国内的发展步伐。

金风科技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研发。

该企业一方面通过国际间学术交流团体和科研机构支撑起研发体系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则加大技术研发人员薪酬保障体系,使之有别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的待遇,并建立独立的薪资待遇上升通道,使技术研发队伍在得到稳定的同时,还能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新的科技成果。

由于有些技术不是以专利,而是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出现,金风科技在加大科技研发的同时,注重强化对信息工作管理监控力度,防范由此而产生的损失,专门设置了专利及法律事务项目管理机构,及时评估公司风险,运用法律的、科学的手段,防止技术泄密。

该企业还透露,金风科技目前拥有全国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 拥有一流的科研管理人才,体制灵活健全,风机国产化率达到了 96% 。从现在到 2007 年,其风力发电机销售收入将保持 35% 以上增长率,国内风力发电机的市场占有率也将要达到 30% 以上,要争当骄阳产业的骄子。

资料来源: http://www.xjpc.org.cn/shownews.asp?id=1033 , 2005-4-26

新疆“金风”成为国内风力发电制造巨头

新疆自治区经贸委获悉: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简称金风科技)依靠技术进步打造核心竞争力,现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 2004 年上半年公司已获得 6 亿元的风机销售合同订单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44% 。国内院校科研平台,和国内制造企业工程应用平台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出 600 千瓦、 750 千瓦、 1.2 兆瓦( 1200 千瓦)的风力发电系列化产品,产品技术水平由原来 600 千瓦国内领先水平达到目前 1.2 兆瓦( 1200 千瓦)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的兆瓦级风机产品已申请了四项专利;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同时还成功地向德国出口国产风机齿轮箱,而巴基斯坦、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已与金风科技进行洽谈,意欲购买该公司的风机批量零部件和整机。现在公司已开始着手 1.4 兆瓦、 1.8 兆瓦、 2.5 兆瓦的风机机组研制,向着更高的国际目标冲击。

资料来源: http://www.cepee.com/news/text.php?NewsId=11348 , 2004-8-27

金风科技力扛风电第一品牌

据悉,金风科技股份公司通过承担水利部 948 项目 —— 引进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及地面测试系统,使公司在产业化生产、自主研发方面的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该项目已于 11 月 10 日 通过水利部专家组的验收。

金风科技是国家定点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发、生产企业。早在 1997 年,金风公司通过承担水利部 “ 引进国外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技术 ” 项目,并进行适应中国地理气候条件的改进,实现了大型风力机组的本土化生产,风机国产化率达到 96 %。 2000 年,该公司再次承担了水利部 948 项目 —— 引进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及地面测试系统。 2001 年,该公司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载荷计算软件及一批辅助性软件,开展了风力发电机组结构件强度计算、疲劳分析及整机设计、载荷计算,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风电机组设计方法。

为了缩短风电机组出厂前的试验时间,该公司在调研国外同类产品的基础上,引进关键设备,进行深入研究,自行设计研发了风电机组地面检验、测试系统,并根据我国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开发出适合不同温度、不同海拔的风机设计实用技术。通过运用 948 项目技术,该公司近日完成了两台 750KW 样机的研制生产,正在试运行中。

资料来源:

http://www.chinarein.com/ndkj/manage/listnews.asp?classId=2&siteId=1138

“ 风电设备 ” 财富狂欢,谁主弈局?

对国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来说,这或许应该是一个好消息。

日前,国家发改委 1204 号文件对风电建设管理提出具体要求。该通知明确指出,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 70 %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

消息甫出,便有媒体称,国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时机。

但事情并不是想当然的那么简单。

先行者的尴尬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 金风科技 ”) 市场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 去年公司产品占全国新增市场份额的 20% ,不过前年是 25% 。 ” 对于这 5% 的下降,他解释说, “ 竞争更加激烈了 ” 。同时,该人士反复强调,金风的总产值是不断增长的。

金风科技是国内首家具有批量生产风力发电机能力的制造企业,去年占到国内产品新增份额的 82% ,目前在国内诸企业中仍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

记者多次问及设备国产化率硬指标的规定对国内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商是否称得上利好,但上述人士并未给予评价。

这一规定对国内的风力发电设备零配件企业的利好同样不明显。

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综合部一位 李姓 女士说: “ 发改委这个文件对公司应该是有一定帮助的。 ” 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制造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 李 女士认为,面对设备国产化率 70% 的要求,国外风电企业可能更多地在中国本地采购零配件 ,这对该企业无疑是不错的机会。

不过,她透露,目前该公司只在给国内整机制造企业如金风做配套。事实上,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给兆瓦级以上的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能力。 “ 相关产品还在研制中 ” ,她说。

而与此同时,风力发电设备领域世界第一的丹麦 Vestas 集团经过对几个候选地的考察之后,正式在天津泰达开发区设立风机叶片生产厂。据悉,该工厂投资额约 3000 万美元,生产长度为 39 米 的 V80 型 2MW 风机叶片。

业内人士认为,强制规定设备国产化率,意在通过推进设备国产化来进一步降低风力发电的成本,以力推风电产业化进程。而一个最大的结果,正是刺激跨国公司更多地来华设厂、转移技术。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最新统计, 2004 年中国大陆累计总装机市场份额中,国内企业只占 18% ,进口企业竟然占到了 82% ,大部分为丹麦、德国、西班牙等欧洲企业。

据了解,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风力发电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国外风电企业实现本地化生产,有望大幅降低成本;而国内企业最大的优势还是低价,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少。 “ 将来面对的竞争肯定很残酷,所以现在的 ‘ 金风人 ' 都背着很大压力,危机感很强 ” ,金风科技内部员工如是说。

风电设备市场爆发

事实上,外资采取来华设厂、转移技术等方式深入中国市场,更是出于市场急剧膨胀的诱惑。

风力发电从去年起突然分外炙手可热,风电市场实际的装机容量也走出了一路拉升的行情。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新增风电机组装机容量 19.7 万 kW ,与 2003 年当年新增装机 9.8 万 kW 相比,翻了一番。由此,至去年年底,装机容量达到 76.4 万 kW 。比前年同期的 56.7 万 kW 增长了 34.7% 。

而有关今年能达到的装机容量的预测, “ 到 2005 年底,这个数字将超过 100 万 kW ,国家发改委定的目标也是超过 100 万 kW” ,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长期产业规划,中国的风电装机目标为 2005 年完成 100 万 kW , 2010 年 400 万 kW , 2015 年 1000 万 kW , 2020 年 2000 万 kW ,届时风电装机占全国电力装机的 2% 。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五年间,风电装机将以平均每年新增 60 万 kW 的更快速度增长。

国内风电发展直接受益于国家的鼓励政策。之前,由于国家在风力发电的电价、并网等诸多问题上的政策不明朗 ,风电产品较火电、水电等销售价格偏贵、销路狭窄,造成国内电力商在风电开发上行动缓慢,迟迟未能产业化。

今年 2 月《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其中的种种优惠政策将意图投资风电领域的人们的各种担忧一扫而光。分析人士表示,在该法的条文中,投资人士寄予厚望的有关风力发电强制上网、全额收购、分类定价等等原则都得到了采纳。诸多优惠政策表明国家对开发新能源的决心和毅力,这将为风电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尽管该法离施行( 2006 年 1 月 1 日 )尚有一段时日,其作为推进风电产业化的强大的政策推手,力量已经显现。

该法颁布后,发改委于今年 3 月连续审批出三项地方性的风力发电项目:江苏盐城东台风电场 20 万 kW 、山东青岛即墨风电场 15 万 kW 、甘肃酒泉安西风电场 10 万 kW , 3 个风电场总计发电量达到了 45 万 kW ,比去年发改委所批的项目发电量增长了 50% 。

种种迹象表明, 从现在开始,风电市场即将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行情。而设备市场的火爆亦呼之欲出。

淘金者众

极速放大的商机等待着更多的来自设备制造业的 “ 淘金者 ” 。

“ 其实,全国各地想搞风力发电设备的企业多如牛毛 ” ,某风力发电设备企业内部人士说。

面对利益的诱惑,不少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一直观望许久,眼下,受到政策上的实质性利好驱动,他们不约而同地异常活跃和忙碌。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有不下 20 家设备制造商纷纷抛出进军风力发电设备领域的战略。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相近的技术力量以及具有共性的市场基础和经验等优势,这些企业纷纷与意图更深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生产企业携手,直接引进更先进技术,大笔投入资金开展风电设备项目。虽然目前还未有正式投产争得份额,但其所造的后来居上气势之大让人不可小觑。

去年 10 月,在中国湖南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湘潭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德国莱茨鼓风机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生产风力发电设备的协议。

去年 11 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厂与德国 RePower 公司在北京隆重举行 1.5MW 风电机组技术许可协议签字仪式。

去年 12 月,投资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特变电工也宣布进军风能产业,出资 2500 万元设立合资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工大风能有限公司;哈动力也有意在今年生产 1.2MW 的整套风电设备。

今年 6 月6 日 ,西班牙纳瓦拉能源水电集团公司(EHN)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宣布合作,将投资 2460 万欧元( 3020 万美元)在江苏南通建设一座年产量 400 台的风力发电机生产厂,并称,短期内年生产量将增加到 600 台。

此次签约, EHN 公司将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提供 1.5MW 风力发电机生产技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管民品工作的韩树旺副院长介绍,从中国的风电市场来看,到 2010 年中国的装机容量大概有 500 万 kW ,那时该院将争取拿到国内 20% 甚至 40% 的市场,即在 5 年内拿到 100 个亿的市场份额。

最近的消息还有,上海电气电站集团重组了原有的上海申新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并计划同欧洲的先进电气企业共同合作,争取建成国内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最先进的风力发电设备基地,据称,合作方可能是西门子。

新来者,无不野心勃勃。先到者,亦无不希望在不断膨胀的市场继续巩固其市场份额。

金风科技网站上公布的公司战略中写到: 2003 年 —2007 年,销售收入保持 35% 以上的增长率,国内风力发电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30% 以上。

来自生产企业内部人士的,还有这样的声音, 5 年之后,中国的风电生产厂家重新洗牌可能不可避免。

资料来源: http://www.meb.com.cn/jdsb/cjxw/yzdq/2005_8_24/2788.shtml ,庄宏,来源:机电商报, 2005-8-24

风电电力 : 政策关注带来发展转机

资料来源: http://cn.biz.yahoo.com/050124/2/7llo.html , 2005-01-24

关于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分析汇报

资料来源:

http://www.teda.gov.cn/servlet/publish/PublishNewsServlet?main_Info_Id=48579&bureau_name=%BE%AD%BC%C3%B7%A2%D5%B9%BE%D6 , 2004-12-28

1999 年 ~2001 年风力发电的进展和趋势

资料来源: http://www.goldwind.cn:81/show.php?newsid=39 ,施鹏飞, 2004-3-10

国产风电设备:耐用又省钱

资料来源:李禾,科技日报, 2005 年 08 月 25 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4820.html

更多阅读

关于金风科技002202 的思考:中国的金风,世界的金风。

一,背景:资料来自公司官网。关于金风科技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风科技”)是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研发及制造企业以及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驱永磁技术,代表着全球风力发电领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风科技股票走势图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风科技,英文名称:goldwind Science&Technology)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金10000万元,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公司总资产2.84亿元,净资产1.27亿元,资产负债率56 %,实现销售

止跌回升 金风科技风电龙头能否止跌?

 连续8年高速增长为何戛然而止?  采访|本刊记者 严睿 宋清华/文|本刊记者 宋清华        出处|《英才》杂志7月刊  金风科技(002202. S Z)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位于大西北,却可以打败诸多国际巨头实施跨国大收购,并一

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 金风出海

 文|本刊记者 张娜  进入5月,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开始忙碌起来。大多会议上都是只见桌牌不见其人。最近一则关于他的消息是:5月20日,金风科技在香港联交所进行上市聆讯,同日,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提供

声明:《金风科技战略行为描述报告--自行编写 有关战略与战术的描述》为网友笑臉逢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