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多无疼痛感的疾病。
古代文献中许多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尿血,可参考本病施治。
本病应与学了呢鉴别,两者虽都有血尿,但血淋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难忍为主证;尿血则多无疼痛感,或间有微热痛,故前人有“痛为血淋,不通为尿血的说法。
【辨证施治】
(一)、阴火火旺
辨证要点:
1、纵情色欲,相火妄动,肾阴亏虚,虚热伤络所致。
2、小便短赤带血。
3、头晕,目眩、耳鸣、颧红,潮热。
4、兼神疲、腰腿痠软。
5、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处方: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黄30克,山药25克,山萸肉15克,丹皮10克,大、小蓟各20克,藕节15克,旱莲草2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20克,生甘草6克。
针灸:取足太阳,足少阴经穴为主。
处方:肾俞、太溪、膈俞、膀胱俞。
(二)心火亢盛
辨证要点:
1、烦热过度损伤心阴,心火亢盛,移热于小肠所致。
2、小便热赤,尿血鲜红。
3、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寝不安。
4、舌尖红,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减。
处方:小蓟20克,生地黄30克,蒲黄6克,藕节20克,木通10克,竹叶10克,栀子10克,滑石20克,瞿麦12克,琥珀(冲)3克,甘草梢6克。
针灸:以足太阳经背俞穴及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小肠俞、心俞、关元、血海(均泻)。
(三)脾肾两虚
辨证要点:
1、饮食不节,劳伤过度,脾肾受损所致。
2、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
3、饮食减少,精神困惫,面色萎黄。
4、头晕耳鸣,腰脊痠痛。
5、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山药30克,熟地黄20克,山萸肉15克,肉苁蓉15克,菟丝子20克,巴戟天10克,炒杜仲15克,升麻6克,炙甘草10克。
若日久尿血不止,可加牡蛎15克,龙骨10克,金樱子10克。
针灸:以取足太阳经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肾俞、脾俞、气海、阴陵泉、三阴交、命门(均补)。
(四)淤血型
辨证要点:
1、跌扑损伤或久病伤络所致。
2、尿色暗红狭有血块,多反复发作。
3、腰部酸困,少腹胀痛。
4、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赤芍2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元胡12克,三七(冲)1.5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小茴香10克,琥珀(冲)3克。
有寒者,加官桂6克,黑姜6克,艾叶炭3克;有热者,加生地黄30克,丹皮9克。
【调护】
1、禁食一切辛辣刺激食品。如酒、葱、韭菜、大蒜、辣椒等及炙薄肥食物和鱼醒、虾蟹、羊肉等发物。宜食清素菜类,如藕、茡荠等;可食西瓜、橘子、苹果、梨等水果。多饮开水,或用车前草、竹叶心、麦冬等煎汤代茶。
2、尿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勿熬夜耗神伤精。勤换内衣,尤其是内裤,保持衣着干净。
3、要心情舒畅,勿紧张惧怕,应静心寡欲。
4、注意记录小便的次数,血色的脓淡,有无血块及排尿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