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为了对抗美苏的围困,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全力支持非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并在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支持(所以直到现在非洲许多国家还在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密切合作)。
当时,为了大力援助非洲国家,中国在自己经济困难,生活水平很低,国内众多民众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援非洲国家。六七十年代给了非洲50多亿美元经济援助,出钱又出人,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甚至还无偿地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1900公里的铁路,为此中国先后派出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5.6万人次,高峰期间有1.6万中方人员在现场施工。同时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了数以千计的各类技术人员和医疗人员。许多中国人把自己的美好青春奉献给了非洲大陆,甚至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羚羊木雕》发表于1984年,文中的“我”读初一,估计十一二岁,推算父亲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左右。那么在六七十年代大规模援助非洲时,父亲是二十几岁。那时候的中国闭关锁国,中国人几乎不出国,也没有个人到国外旅游或做生意的事情。如果上世纪父亲六七十年代到非洲,要么是作为外交人员,要么是援非人员。总之,父亲是在非洲大陆洒下了青春和热血。那个“从非洲带回来”的羚羊木雕是父亲青年时援助非洲的见证,也可能是父亲那段激情岁月的唯一见证,甚至有可能是青年的父亲千里迢迢带给分别好些年的青年母亲的礼物。
看来“从非洲带回来”的“名贵的木雕”并非纯粹贵在价格上。这只羚羊木雕在父母眼里不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贵的工艺品,更是父亲青春热血的纪念,是父亲那段激情岁月的感情寄托,也可能寄托了父亲和母亲两人共同的情感。这些感情不是能用金钱或其它物质换来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爸爸妈妈眼里羚羊木雕是无比珍贵了。
![《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贵重”在哪? 羚羊木雕](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92327t015e024a087cd82506.jpg)
在爸爸妈妈眼里有这么重大纪念意义的羚羊木雕没了,妈妈不问出当然不会罢休的,因为在她眼里,这个木雕是决不能送人的,正如她后文所说:“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爸妈当然会无论如何要想方设法要回来。作为我们中学生,如果有一物寄托我们深刻的意义,我们也不会轻易给别人的,也会视之非常贵重,而不是在于它的价格。
“我”没有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自然不理解爸妈对这个木雕的感情,更没有对木雕的感情,认为不过是一件工艺品。而“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重友情而轻亲情,又有些叛逆,对家长的任何指点,都认为是管束而很反感。所以妈妈让“我”把木雕要回来时,“我”不但不理解爸妈的感情,反而认为爸妈“重财轻义”。为了钱伤了“我”的感情,所以比较激烈的反抗,而丝毫不考虑自己送掉了羚羊木雕,实际是送掉了父母对自己青春岁月的回忆,已经伤害了父母永远不会再来的那段人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