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钢的琴》
导演:张猛
编剧:张猛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
国家:中国
时间:2011年
《钢的琴》讲述的是父亲陈桂林(王千源饰)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实际上这也是陈桂林自己的一个音乐梦想。陈桂林与前妻小菊在办理离婚,而女儿小元的抚养权成了两人争夺的焦点,。女儿的一句话:“谁给我一架钢琴,我就跟谁过。”令陈桂林不得不想尽方法去弄回一架钢琴。小菊离家出走后跟了一个假药制造商,用陈桂林的话说“她终于过上了她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生活”。相比之下,以陈桂林的经济状况而言他根本买不起一架钢琴,在借钱无门,偷钢琴又因为太沉搬不动之后,他萌发出自己做钢琴的念头。这看似荒谬很不可思议的方式却最淳朴、最直接。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陈桂林及朋友造钢琴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描绘出了上世纪90年代初陈桂林所生活的东北某重工业城市,下岗工人的的生活状态。像是一部“工人进行曲”,电影中不仅展现出了陈桂林一家,并对其女友淑娴、朋友王抗美、季哥、快手等人物也有一定的刻画。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关乎亲情、友情、爱情,但导演在情感处理上并没有过多的煽情。电影以慢节奏类似歌舞片的曲段用一种温情的、柔和、幽默的调子将故事娓娓道来。主人公及朋友做钢琴虽然是为了争取女儿的抚养权,但在做的过程中却体验到的是一种快乐。电影在视觉上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工业废墟的景观,是人的世俗生活场景,看似冰冷坚硬,但工人们却在里面自娱自乐的工作,增添了不少生活气息。这部电影体现出了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电影在镜头、光影、音乐、人物、情节、台词、剪辑在主题的统笼下都做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一、主题
影片涵盖了两层主题:第一层,是陈桂林的家庭故事,讲述一个父亲为了留住女儿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为的就是弥补自己在家庭职责上的缺失;第二层,是陈桂林和工友们对时代的一种挽留,讲述了这些因为时代发展而失掉了自己原本钢厂工作的工人们,借着做钢琴的契机,重新回到了自己曾经挥洒青春的钢厂,重新操起了自己倾注心血的工具,对一个逝去时代的追忆油然而生。影片对这两层的讲述都做到了比较成熟。情感上的起承转合也都比较充分,让观众接受起来很顺畅,也很投入。既有家庭的小纠纷,又有时代的大变迁。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即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时代,也就是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集体下岗的年代。钢铁厂与钢琴厂虽一字只差,但相差甚远。这部电影不仅是讲父爱、亲情、友情,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忆。钢的琴,是对主人公们的隐喻。九十年代初,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入,大批产业工人下岗,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也毫不例外。
整部影片以陈桂林等人造钢琴为主线可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陈桂林借钱买钢琴;第二部分陈桂林带领朋友们偷钢琴;第三部分陈桂林准备造钢琴;并邀请朋友加入他的“伟大事业”;第四部分是讲他们造钢琴的整个过程。除了这条主线,影片还穿插了陈桂林与淑娴、王抗美的感情纠葛;朋友快手与胖头的人物关系由紧张到缓和,到最后和好;还有关于胖头女儿,季哥,汪工等人的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
导演以一种细致入微的姿态去讲一个故事,演员们朴质、自然、幽默毫不造作的表演,展现出了一群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他们用冰冷的钢铁做出了一架火热的梦幻钢琴。他们在对抗时代与生活的束缚的同时,最终赢得了自我的尊重。电影虽然深刻,却并不尖酸;虽然忧伤,却并不绝望;电影中的人物虽然身处茫茫“夜色”之中,却仍不忘追逐梦想那一点飞舞的萤光。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是一部笑中带泪、悲喜交集的优秀电影。
二、人物设置
陈桂林(王千源饰)
主人公陈桂林是一个原钢厂下岗工人,外表看上去有些痞,像是典型的东北人,给人一种整天没什么事,在路上晃的小混混的感觉。同时他又懂音乐、爱音乐,会拉手风琴,他希望把女儿培养成一名钢琴家。像电影中陈桂林自己说的“我父亲给我起名桂林就是希望我能像桂林上水一样甲天下”。
为了让女儿在学校学琴,他送老师护肤品。为了向二姐借钱他会拎上一块肉去贿赂一下。为了偷琴,他会先请大家喝一次酒。为了请汪工做技术指导,他在去之前先去用鞭炮炸几条鱼。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他显得很圆滑也很懂得交际,同时从这些小事件也可以看出陈桂林这样小人物的辛酸,明明是没有钱却还要送礼,甚至是炸鱼。另一方面,他也是很冲动率真的一个人,在王抗美和淑娴一起来工厂的那场戏中,他守在工厂门前大路上,一直追着王抗美,最后两人打起来了。
对待亲情、友情、爱情,他很真诚。他会用纸片给女儿做假钢琴,深夜里织毛衣,用这种小细节将父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待父亲,他很有孝心,张父在整部电影中出现次数不多,张桂林带着父亲去看烟囱场景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开头与结尾,烟囱是父亲那个时代的印记。
而当朋友的女儿被人欺负,怀孕了,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带着大家去讨回公道。在爱情方面,他很朴实,他和淑娴在一起,但他没有对她有过承诺,因为他还不确定他是不是真的能给淑娴幸福,但他决定让小元跟着前妻后,他对淑娴说“我现在可以娶你了”。
除了圆滑、仗义、率真、真诚,他又有点大男子主义,大男人的慷慨。在开篇第一场戏中,小菊说要离婚时,他很爽快的答应了,并说“”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你看着搬吧。”在朋友打麻将偷牌被几个女人追得时候,他也很慷慨的替朋友还了钱。陈桂林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人物,其饰演者王千源很好的将这个角色演绎出来了,自然又不失幽默,他也凭借此角色获得了23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淑娴(秦海璐饰)
在这部重在渲染父爱和时代背景的作品,秦海璐饰演的淑娴作为主人公陈桂林的女友这样一个角色,为整部电影中增添了不少色彩。为影片增添了一条爱情线,他们是恋人亦是知己。用她的话说“你去偷琴我给你把风,你去买琴我给你垫钱,你整一帮人来给你做钢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这个破厂子里头陪你瞎耽误工夫,还得给你们整饭吃。”这几句话形象的概括了她为陈桂林所付出的,她放弃了自己的歌唱事业。
作为女人,她有她的不幸。她和陈桂林一样,中年婚变,独自抚养孩子。她渴望爱与被爱,她和陈桂林是同病相怜,也同样热爱音乐。话语中也体现出了她的随性、不拘小节。在那样一个大背景环境下,她一个女人与一群男人整天呆在工厂里,他愿意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来帮助陈桂林。影片中她提到一位留苏的工程师,特别儒雅,说自己就喜欢这样的知识分子,可见她也有一点小女人的可爱。但是现实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美好,她遭遇婚变,而她和陈桂林在一起因为陈桂林身上有种知识分子的文艺。
她有梦想,热爱歌唱、舞蹈,秦海璐在表演上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小菊(张申英饰)
小菊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在人物性格方面设置的也比较简单,她希望改变现状,于是离开了张桂林跟了一个卖假药的。这在别人看来有些可耻,但她爱小元。她希望能给小元幸福生活,所以她与陈桂林协议离婚时什么都不要,只要小元。她常来看小元并给她带玩具等,这对像小元这样的小孩而言是很渴望的。
朋友
陈桂林的朋友和他一样,小市民形象。有打麻将偷牌的全职混混胖头;有抱负有想象但往往不切实际的汪工;有靠贩卖厂里废铁的落魄大哥;中年丧偶的王抗美;有外表冷漠的退役小偷开锁大王;还有被陈桂林称为有产业的猪肉王子。就是这样一帮不成器的家伙联手打造了一台钢琴。
三、影像
影片的画面风格很诗意,很简洁,废旧的工厂给人一种油画般的厚重感,人物的造型朴实、形象鲜明。影片中用得最多的就是推拉镜头和移镜头。影片中的幽默很大程度体现在了台词上,主角脱口而出的对白带着东北式幽默,流畅自然,让观众很舒服的开心一笑。台词中以大量留白的形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影片中的幽默也体现在简洁的画面上,这个在丧礼上表演的小男孩(图1),往头上砸啤酒瓶,砸了一次没砸碎,硬是狠狠的往头上敲碎了,傻乎乎的形象,让人看了不禁一笑。笑后更多的是辛酸,这么年纪小小的孩子,也是为了生活才这样。
图1
片中出现了很多具有象征意味的场景。影片伊始,小菊与陈桂林谈论离婚的事,在只有画外音的情况下出现的台词“离婚就是相互成全,你放我一马,我放你一马的事。”很经典,语出惊人。他们身后像是两个钢铁翅膀的造型(图2),一白一黑,对立明显,整个画面灰沉沉的,也为后面他们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做铺垫。
在葬礼上,由两大烟囱为背景,乐队做前景(图3),悠扬深远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为伴奏音乐,缓慢平移的镜头,将一种高奏挽歌的气氛烘托起来。丧礼是对一个人逝世的最后缅怀。而烟囱是社会转型的象征,镜头语言所指涉的各种言外之意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大烟囱的辉煌过往代表着那个工人阶级雄霸天下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在重工业主导的城市面临着国企改革,国有厂房纷纷倒闭解散,工人下岗,工业向商业的转变,这两个烟囱面临着被摧毁的命运,这是人类前进步伐不可抵挡的转变。镜头与音乐的结合,本片里出现的手风琴伴奏的前苏联音乐加上大量的平移镜头,让观众能看得赏心悦目。
当陈桂林去找胖头借钱买钢琴时,胖头说“你不是要借钱吗?王抗美都跑下乡去避难去了,你知道吗?”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会记住这句台词,胖头用极具夸张的一句话,道明大家都知道陈桂林要借钱,或许是开玩笑,但也从中可以看出其实他们的交情很深,一般的朋友是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感情深所以开玩笑也无所谓。也为后面大家一起帮忙做钢琴做铺垫,可想而知,连跑乡下去避难的王抗美都回来帮忙,情之深随处流露出来了。
在陈桂林与淑娴及小乐队在婚礼上表演时,淑娴穿了一件红衣服,她和陈桂林各自胸前戴一朵红花(图4)。前景是新郎新娘,但被模糊虚化了,背景是陈桂林他们,给人的感觉像是陈桂林与淑娴的婚礼,红衣服在整个充满金属质感的画面中显得格外的耀眼。从淑娴的表情中也可以细微的体会到她对婚姻还是充满希望的,她希望陈桂林能娶她,可是陈桂林却把重心放在了女儿身上,根本没有顾忌到她的感受,这一场景与“隔壁老王”的桥段相呼应。
图2
图3
图4
影片中有很多温馨的场景。陈桂林在用纸片做的钢琴给小元弹《致爱丽丝》(图5)画面很温馨,光线也很协调。
当陈桂林决定造钢琴时,他请朋友去卡拉ok唱歌,大家模仿经典电影中的桥段,又跳又唱,这群人中有汪工,汪工是他们的长辈也跟着年轻人一样。可见陈桂林的造钢琴事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在表现陈桂林与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时,多次运用反打镜头,相得益彰。(图6)时
在钢铁厂大家工作完后一起吃午饭,大家在谈论用钢代替木头,陈桂林问汪工技术上过不过的去。汪工说“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儿。”陈桂林说道“我们有困难要上,没困难,我们创造困难还要上。”证明了那句话“咱们工人有力量”。时代变迁不再提供大锅饭,而九个人却在造琴的梦中贪享过去的年华。(图7)
图5
图6
图7
影片中也出现了一些很戏剧性的镜头。陈桂林与小菊谈论小元的教育问题时的场景,先是中景后镜头跟着陈桂林移动,变近景。当两人争论到尾声时,镜头切换为远景,此时画面中出现了“婚姻俱乐部”字样,有点滑稽。在构图上,人物没有完全正面,而是与画格形成了一定的角度。(图8)
季哥的出场也是十分具有戏剧性,观众跟随着陈桂林,摄影机以跟拍的方式表现陈桂林骑着摩托车找季哥帮忙借场地,从而也将整个环境展现出来了,废旧的工厂,工人们零零碎碎的在干活。(图9)
镜头一直跟到陈桂林走到季哥面前,季哥旁边坐着两个女人,三个人在嗑瓜子,像是黑社会大哥的架势,前面是一条大狼狗,这样的构图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工厂倒闭之前,季哥可能也是一个小头目,但是工厂倒闭了,工人解散了,他也成了一个落魄大哥。然而像季哥这样的一个人物也会加入陈桂林的看似天方夜谭的造琴事业
(图10)
图8
图9
图10
道具的使用恰到好处。陈桂林在他二姐的理发店里,镜子中出现的不是理发者而是陈桂林,形成了一种三角构图。这时陈桂林与二姐在对话,画面中的理发者虽位居画面中央,但他起陪体作用,主、陪分明,为剧情服务,使整个场景的生活气息浓厚起来了。(图11)
在与二姐的对话中,他们谈到了二姐夫,在陈桂林去找朋友帮忙时,也提到了二姐夫。叫朋友把二姐夫也给叫上时说“二姐夫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你跟他说话要有品位,啥叫有品位的话啊?”、“忽悠他”、“你的车被征用了”这些话充满东北味的黑色幽默。
一些小道具的使用,可以看出导演很注重细节,王抗美和淑娴在厨房做菜时,王抗美夹菜给淑娴吃,镜头从王抗美平移到淑娴的过程中,破旧的桌面上有几个饭盒和一个茶杯,茶杯上印有“囍”字。这个小场景也暗示着王抗美与淑娴关系的转变。当镜头跟随王抗美移动,画面定格在两人时,茶杯位于画面的右下角,虽然很小但作为前景很醒目。(图12)
图11
图12
主观视点拍摄。影片中陈桂林与朋友偷琴失败后,把钢琴抬回原地。淑娴在弹琴,这时候陈桂林位于画面的右下角,坐着,看上去很不起眼,这时画面的中心不是陈桂林但重心是他。他看着朋友们谈论钢琴,而自己却在思考,画面转换到以他的角度看其他人,这就是我们常说到的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此时的摄影机与陈桂林融为一体,摄像机带着思考在观看。(图13)
图13
诗意的画面风格。陈桂林去找汪工帮忙前,先去炸鱼,画面中的鱼网是前景,看上去比人还大。而陈桂林与后面的铁路作为背景,陈桂林位于画面的右三分之一处,用他的“小”喻指其小人物的机智。画面给人一种稳定感。(图14)
缓慢移动镜头的运用,当胖头知道女儿被人欺负后,要去找那个人(安昌业)算账,这时大家都去了,镜头从画面的右边开始缓慢平移,与他们开车的方向保持了一致。工厂大门缓慢打开,第一个出场的是陈桂林带着淑娴,这时淑娴的装扮很引人注目穿着红色的风衣,丝袜、高跟鞋,坐在摩托车上,手持木棒。(图15)与陈桂林弹钢琴的那场戏一样,很酷,虽然是要去打人,但很有风度,画面充满戏剧感。
图14
图15
在情节、构图处理上,导演善长利用一些细节性的动作、场景表现人物关系及社会背景环境等。陈桂林说他父亲给他起名“桂林”就是希望他能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然而认真观看的观众也会发现其实在陈桂林家就挂着一副“桂林山水甲天下”字,情节上前后呼应(图16.17)
当淑娴在唱苏联歌曲,前景是一些玻璃鱼缸,鱼缸里的小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像是在聆听她的歌声,突出她歌声的美妙。(图18)
图16
图17
图18
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有几对,先是胖头与快手,快手之前是职业小偷,后来被抓了等监狱,坐牢前跟胖头有过过节,所以胖头一直很针对他,但是当胖头的女儿被人欺负后,快手也是第一个自动请缨要和他一块去的,他们两之间的矛盾因为这样一个事件得到了缓和(图19.20)。胖头女儿的事轻描淡写的过去了,画面紧接的是在一个结婚典礼上,这里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汪工与他钟爱的两根大烟囱,陈桂林在汪工家里那场戏中,陈桂林与汪工谈论那两根烟囱的事。“你要让那两根烟囱不被炸,那你就要让人看到那不是两根烟囱,这是两根金条、、、、、、你哪怕弄成抽象的两根筷子呢,那也是一个亮丽的风景线啊”演员在说台词时形象的表演足以征服观众。
“在有些人眼里他是成长的记忆、、、、、、但在我的眼里,他就像是一个被我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在我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的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他离去、、、、、”画面中是一群人在庄重的凝视着两根烟囱,像是在等待某个神圣的仪式。(图21)最后烟囱还是被炸了。
陈桂林从准备造钢琴到开始与中途决定停止,这期间也是一些矛盾冲突导致的,他与淑娴、王抗美的关系僵化;季哥的被拘捕;一事接一事,陈桂林决定钢琴不做了,场景转化为他与小菊的对话,他决定让小元跟小菊。烟囱被炸后,是下了雪的大街,大家一个个的回到了工厂,继续造钢琴事业。
图19
图20
图21
四、音乐与音响
影片强烈的形式感和富于张力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影片开头,悠扬深远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为伴奏音乐。《三套车》带来的悲戚与哀伤十分符合情境,却被要求换成充满物欲与享乐情绪的《步步高》,在错乱的背景音乐中,淡淡的忧伤和浓烈的讽刺相互交融,也为影片定下了基调。
出色的音乐带动着整个故事的节奏感,极大的带动了观众的观影情绪;故事背景放在破落的重工业基地里,在角色你来我往的对白里带出过去几十年的故事,也让电影本身承载了足够的厚重和多个角度的解读。
俄罗斯歌曲与东北老工厂是完美匹配,影片中有多处舞台形式的段落,甚至于还有极为写意的场景,比如陈桂林在大雪纷飞中,肆意的弹奏着钢琴,顶光打下来,自然而然的将陈桂林的失意与梦想强烈的对比表达出来。另外使用多首极具怀旧感的流行音乐和俄罗斯民谣,着实拉近了观众与那个时代的距离。
影片也有不少以欢快的音乐,当陈桂林的朋友打麻将偷牌被发现,他逃跑时,欢快的音乐随即想起了。在他们去偷钢琴的路上,坐在前面的三个人和站在车厢的三个人,欢快的唱《心恋》,歌声转接流畅,可见音乐是相通的。虽然偷钢琴是一件不齿的行为,但他们却能从中得到片刻欢愉。
他们一起唱歌还有就是在卡拉ok,这是陈桂林决定造钢琴时,请大家一起来唱歌,从这两次唱歌可以看出陈桂林在开始“大行动”时都喜欢以愉悦欢快的方式开始,以沉默结束。这里大家唱的是《怀念战友》,体现了几个人之间情义深厚。
在音响处理上,导演也很注重细节,比如陈桂林偷琴失败回到家,小元说她妈妈来看她了那场戏中,陈桂林对小元说你喜欢你妈你就跟她走,之后把做的假钢琴砸了。这时候,观众并不知道小元是不是真的走了。但是突然发现了“唔”的一声,是小孩的声音,未见其人先听其声,我们知道小元并没有走。之后是小元站在走廊上俯看,喻指小元也在思考,她虽然是孩子但她也迷茫,她爱她爸爸,但也希望能有一台钢琴,而这是妈妈能给她的。
声画巧妙结合。正当陈桂林告诉二姐,他给她带了一块肉时,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小偷用钩子把肉钩子了。此时画面前景为挂在摩托车上的肉,背景为二姐理发店的内景。镜头很快又切换到内景,二姐问陈桂林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很巧妙的过渡。(图22)
图22
陈桂林的父亲逝世,导演在表达这事件时,也用了极含蓄的手法。先是观众听到摩托车快速倒地的声音,接下来是这一场景。陈桂林每次带父亲去看烟囱都是骑着摩托车,摩托车的倒下也预示着其父亲的倒下。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画龙点睛的把这样一个事件含蓄委婉的表现出来了。(图23)
图23
五、剪辑和转场
影片的转场过渡很流畅,大多以黑场切换。片中多处使用了平移的长镜头,依据导演张猛的陈述,这种貌似简单的摄影构图是为了“达到一场戏给足两场戏内容的效果。”但它更为情感渲染的饱满加分不少。
影片中有些场景是很出人意料的,导演采用违反连续性时空连续性原则的剪辑。从“打破时间的连续性”和“打破时空的完整性”两个方面展开,以表现临时表达的需要而偶尔为之的话。陈桂林和朋友们去学校偷琴,被发现后出现的画面居然是陈桂林在漫天飞雪的背景下嘴里叼根烟弹《致爱丽丝》,很酷也很文艺。摄影师采用多角度拍摄,从仰拍切换到左侧拍、右侧拍、俯拍,镜头拉远,只剩雪和烟,画面简洁冷峻。采用这种违反轴线原则的剪辑手法。之后又采用移摄,近景表现从陈桂林到几位朋友被抓到后坐着等待的状态。(图24)
图24
当陈桂林与淑娴闹矛盾时,在听完汪工关于两根大烟囱的精彩演讲后,出现了陈桂林在拉手风琴,淑娴则站在一边,这时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展现。与图14一样是对非现实的一种刻画。两人各自孤立的站着,体现了其关系的僵化,陈桂林的头顶打着一束蓝色的光,淑娴头顶打的则是淡黄色偏黑色的光。两束光都属于冷色系调。从形状上看也像是两根烟囱,头顶冒着烟,这也像是他们对大烟囱时代的回忆与无奈。(图25)这是一种与时空关系无关的剪辑。
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