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交响诗 史上最优美中国轻音乐



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交响诗

交响诗

交响诗的题材多取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传说,内容富有诗意;乐曲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也有用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自由曲式写成的。另有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类似。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作品,其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诗意形象或具体情节;为了便于听者确切把握作品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交响诗都带有各自的标题。交响诗十古典交响曲中最年轻的一种体裁,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作品中,一般认为他是这一体裁的创立者。

交响诗是音乐同姊妹艺术-诗、文学和绘画作品或哲学思想的一种特殊结合产物。具体的说,交响诗往往根据某一著名的文学作品构思,想象的通过音乐加以体现,即用音乐的手法来解释或表达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交响诗所能够选用的题材极为广泛,从古希腊神话、民间故事到但丁、莎士比亚等人的著名作品;从地域上来说,从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到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等;从体裁上看,某些音乐会的标题性序曲,交响幻想曲和交响音画,都可以列入交响诗的范畴。交响诗的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形式,有的采用变奏曲或回旋曲形式,主要视内容的需要而定,用主导动机连接各段落的做法也是常见的。

紧接在李斯特之后,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法国的圣桑和弗兰克、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五人团”、意大利的雷斯皮基,都为这一体裁作出了贡献。交响诗的发展可以说是在理查德施特劳斯达到了顶峰,《英雄的生涯》正是这一顶峰。由于交响诗篇幅紧凑,结构自由,便于表达深刻的内容,因此,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交响乐作曲家最爱使用的体裁之一。

交响诗的名称为F.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其所作十三首交响诗以诗歌、戏剧、绘画以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个故事改变的管弦乐曲。

  

曲目欣赏

1:歌剧:《Carmina Burana》(《布兰之歌》)

整个过程非常宿命,600年的时间长河,就在那一瞬间被坚定的穿透了。

在慕尼黑南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小镇贝内迪克特博依伦,有一所始建于740年的古老的修道院;由于偏僻而隐秘,很少受到战乱和其它天灾人祸的破坏。19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这所修道院中发现了大量用拉丁文、古德语、古法语写成的中世纪诗歌手抄本。这些手抄本的年代是1280年,诗成于何时?也许更早。

这本诗等了很多年,如果按1937年首演来算最少等了657年。它是一部诗集——在一个修道院中的手抄本。这个“手抄本”的概念,跟《红楼梦》当年手抄本的概念有点像——按《牛津音乐辞典》的文字是“其性质为放浪于饮酒、女人及爱情的学生歌曲。”这些诗歌显然出自神职人员和落魄文人及流浪学生的手笔,其中蕴含的放荡不羁的精神和对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无情嘲讽都令人惊讶。这种包含情欲的诗歌内容出现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中世纪,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些诗歌的不知名的作者又都是僧侣等教会人物这个特点更让人震惊。于是它被后人成为“中世纪的拉丁抒情诗”。当然,这部诗集所写的饮酒、女人、爱情是六百年前的饮酒、女人、爱情。它很本质,几乎不是现代人感受的那种饮酒与女人,没有那么不堪。

这本诗集隐藏了六个世纪,在某块粗布包里、在潮湿的褥子底下,或在尘封的教义卷宗堆里,等了六个世纪。直到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坐下来时,它才知道一对音乐的翅膀要带它飞向世俗了。

这样一位音乐家,当他第一次读到这本诗集,就立即被其中感人至深的力量所震动和吸引,尤其是卷首的那首“命运之轮”更是给了他极大的启迪,使他马上产生了以这些诗歌来创作一部音乐作品的念头。他从诗集经过仔细斟酌,选出了最具世俗情感的24首,将这些原本毫无逻辑关联成一体的诗歌安排成3部分,即赞美大自然的第一部分《春天》, 歌唱荡不羁生活的第二部分《在酒馆里》和颂扬爱情的第三部分《优雅之爱》,再加上作为首尾贯穿的《命运,世界的女王》,恰好形成了《布兰之歌》的整体。奥尔夫将他的这部作品标为“为独唱者、合唱队、器乐伴奏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并将其称为“情景康塔塔(cantata,大合,mucho 注)”,要求以舞台作品的方式演出;其庞大的编制中包括了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含有一个小合唱队和童声合唱的大型合唱队,有两架钢琴和一组五花八门的打击乐器在内的大型管弦乐。在实际演出时,还常常伴以布景和丑角的舞蹈场面。

在《布兰之歌》中,奥尔夫显示出了高度个人化的创作特征及匠心独具的写作手段。他运用了非常简单的手法,只是以单纯的旋律和有力的节奏贯穿始终,而将对位和音乐主体的发展等复杂的方式弃之不用。作品音乐中的简洁和精制给人印象颇为深刻,声乐部分只使用同度、八度、三度或五度,音调简单而通俗易懂,奥尔夫甚至摒弃了变奏的原则,常以单一而毫无变化的重复取而代之,调性色彩也非常鲜明,避免了复杂的和弦,只有少数时候出现了转调。作品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明戈(Flamingo,一种西班牙舞曲,mucho注)歌曲和浪漫歌剧,体现了多姿多彩的面貌。在音乐创作手法日趋繁复的本世纪30年代,使用这样避繁就简的写作方式可谓独树一帜,这与作品题材中古老而单纯的精神要素分不开;作曲家试图用这种返朴归真的音乐来再现几百年前的诗歌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用强烈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显示出古老诗文的韵律,造成强烈的效果。

我们不能说奥尔夫准确地再现了13世纪的什么,13世纪什么样没有时间通道可以把它全部运载回来。但一部古老的诗歌在奥尔夫的音乐里确实得到了重生,这是建立在音乐家想象力和创造力上的重生。有想象就有了过去,过去无法印证,也无须印证。

2:肖松《音诗》

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 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 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像他的老师弗兰克一样,肖松也只写了一首交响曲,并且也是三乐章的。旋律丰富且多愁善感,中间的慢乐章还颇有令人回肠荡气的阴郁之美。整部作品相当凝练,是19世纪末法国最重要的交响曲之一。(李杭育《唱片经典》)

《音诗 op.25 (1896) Poeme <法> 》:肖松《音诗》,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

3:《芬兰颂》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899年。当时,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上演时曾冠以<夜曲>这样的标题,以瞒过当局审查。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爱国情操的抒发,广为人知,曲子取自他的组曲《芬兰的觉醒》。他以七首伟大的交响曲和无数的交响诗奠定了芬兰音乐的世界声誉,芬兰颂是为1899年的一项爱国舞台盛会所作的配乐,当时芬兰人民正为反抗俄国人的入侵而群情激愤。这首作品适时鼓动了他们的爱国心。

卡累利亚组曲原是西贝柳斯在1893年所写的一出剧乐,自面世以来由于不断被全球各地电视、电台节目用作片头或插曲而为人熟知,卡累利亚地方的边界地带一直是芬兰爱国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当历次俄国大军逼近时,当地的奋战精神提振了芬兰人民的士气。“悲伤圆舞曲”是描写死神带走母亲时的舞蹈,是幻想风格很浓的作品。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音诗《芬兰颂》作品作于1899年,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4:理查德德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一生》

著名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是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伟大作曲家理查德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作品。《英雄的生涯》创作于1898年,共分为6段,依次是英雄、英雄的敌人、英雄的爱人、英雄的战场、英雄的和平业绩和英雄的光荣引退。音乐一开始,英勇威武的英雄主题由圆号和弦乐在降E大调上奏出,描写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和他那种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随后,音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塑造了英雄的全貌,有英雄的英勇战斗,有英雄的侠骨柔情 …… 最后,音乐在辉煌的铜管乐中结束。

理查德德施特劳斯音乐中那种华丽的色彩、新颖巧妙的配器技巧、生动的音乐形象和细腻的情感刻画都充分表现在这首交响诗中。在这首交响诗中,你可以体会到理查德德施特劳斯的胸怀与成就;可以感受到他对世俗偏见的不屑一顾;还可以看到他对光明与美好追求的一如既往。
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交响诗 史上最优美中国轻音乐

《英雄的生涯》(RICHARD STRAUSS: Ein Heldenleben)是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最后一首交响诗,作品40,作于1898年,同年3月3日由他亲自指挥首演。

《英雄的生涯》(德语:Ein Heldenleben,又译为《英雄的一生》,作品号第四十)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德施特劳斯作于1898年的交响诗,并被誉为预告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巅峰期之作。该曲是题献给时年27岁的威廉门德尔伯格(Willem Mengelberg)和其麾下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并于1899年3月3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法兰克福博物馆管弦乐团(Frankfurter Museumsorchester)该曲的首演。

5: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为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鲍罗丁在乐谱上注到:“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宁静的俄罗斯歌曲的奇妙旋律,接着听到渐渐走进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曲音调。一队土著的商队伍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穿过广袤的草原和沙漠,又慢慢远去,俄罗斯歌曲与东方古老的歌曲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草原的上空长久地萦绕回荡,最后在草原上空逐渐消失。”

俄国作曲家鲍罗丁在《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乐谱上写了如下的说明文字:“一望无际的中亚细亚草原上,远远传来宁静的俄罗斯曲调。马队和骆驼队的脚步声山远而近,远处又飘来了古老而忧郁的东方音调。商队在俄罗斯士兵的护送下穿越草原,渐渐远去。宁静的俄罗斯曲调和古老的东方音调相互交溶、在草原上形成和谐的回声,慢慢飘散在草原上空。”

乐曲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俄罗斯军队的第一主题,气息宽广,具有俄罗斯歌曲特有的舒缓悠长的风格。另一个主题是代表土著商队的第二主题,悠扬迷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乐曲一开始,单簧管和法国号依次吹出第一主题,而小提琴在高把位所走出的空八度的持续泛音表现出草原的广漠无垠与空旷寂寥。随后,双簧管吹出了第二主题,在原先的背景伴奏下,加入了弦乐的拨奏,仿佛是商队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声。当乐队以多种手法对两个主题进行反复展开时,结构大为扩展,力度也大大加强,在乐队的伴奏下,形成乐曲的高潮,随着乐曲的发展,两个主题由并置关系转而为融合,表现出军队与商队之间的融洽关系。最后乐曲渐渐归于平静,在长笛悠扬的旋律中结束全曲,表示在军队的护送下商队平安穿过草原,渐渐远去。



入选曲目(40)

01 The Mass -- Era

“《布兰诗词:命运女神》

歌剧:《Carmina Burana》(《布兰之歌》)

1803年,一本包括有200首中世纪诗歌与音乐作品的手稿在位于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的一所修道院中被发现,手稿是用拉丁文撰写。1847年,一位巴伐利亚学者以《布兰之歌》为名对手稿进行了精心的编辑整理。卡尔奥夫(Carl Orff)在自己42岁时便开始为《布兰之歌》谱曲,并且还把其中大量的诗作融入进《Happening》中,这是无论对于独唱者还 是合唱团都堪称一首经典歌曲。无疑,《布兰之歌》更象征着一种信仰与图腾。《布兰之歌》主要符号象征之一为“幸运之轮”,它与幽暗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包括三个场景:人类在春季苏醒;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在美酒与爱情中到达终极。

卡尔奥夫(Carl Orff)的音乐可以与世界每一个角落孤独的心灵共鸣。

歌词: 命运女神(也有译为〈幸运之轮〉的)

噢 命运 变幻无常 就象月亮 有时满月 有时残缺

可恨的人生啊 先是坎坷 后又平顺 象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

不论贫穷或权贵 终究会象冰块般溶解消逝

荒诞虚空的命运 你这运转不停的巨轮 既恶毒又残酷

人生的幸福美满 转眼成空 你躲藏在阴影和遮掩之中

给我煎熬和折磨 我现在只好赌赌运气 赤手空拳向你讨个公道

命运乖违 和我作对 健康与德性 非我所有 沮丧与挫败 奴役我心

在此时刻 请勿迟疑 立即拨动令人心悸的琴弦

因为命运已经击败强者 所有人只能与我一起饮泣

《布兰诗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成分和戏剧性,它大开大阖,既有雄壮的呐喊,又有委婉的咏叹,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出澎湃的声响,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 。乐队与唱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的打击乐像是命运的召唤,有着强烈的扣击灵魂的效果。《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 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02 Ernest Chausson: Poè... -- Janet Baker;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Evgeny Svetlanov

“肖松:《爱情与大海之诗》第一乐章海之花”

03 Ernest Chausson: Poè... -- Janet Baker;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Evgeny Svetlanov

“肖松:《爱情与大海之诗》第二乐章间奏曲”

04 Ernest Chausson: Poè... -- Janet Baker;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Evgeny Svetlanov

“肖松:《爱情与大海之诗》第三乐章爱之死”

05 Finlandia-Hymni -- Leningrad Cowboys

“西贝柳斯《芬兰颂》

乐曲由铜管群在低音区的怒吼开始,以Andantesostenuto的速度,奠定的全曲不屈、战斗的基调。随后以木管模仿管风琴,弦乐则作出庄严的应答,表现了芬兰民族抗击外侮,争取解放的决心。小号以一个固定的同音反复节奏型,向民众发起了号召,民族的情绪更趋浓烈。最后《芬兰颂》的曲调奏起,在小号的召唤下,全曲在赞歌声中结束。《芬兰颂》的旋律是被限定在一个相当窄的范围内,相同旋律的反复出现以及持续低音的运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甚至能够打动全人类。

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西贝柳斯同一片广阔的土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音乐不像拉威尔、普朗克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属于城市,西贝柳斯的音乐好像是来自某个村落,他就生活在乡间,他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田园景色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深受感动。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和交响曲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的音乐,是真正的艺术杰作,因此,这样的音乐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时代精英的喜爱,能流芳百世。西贝柳斯说,《芬兰颂》就像一缕来自旷野的清新的空气,这是来自天堂的旋律,纯洁而又令人振奋。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06 Vysehrad -- Bedrich Smetan

“斯美塔那: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

第一首“维谢格拉德城堡”,描写古代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古城,并再现出古代捷克人民的光荣形象”

07 Vltava (Die Moldau) -- Bedrich Smetana

“斯美塔那: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

第二首就是着名的《伏尔塔瓦河》(也叫摩尔道河),它细致而优美地描绘了源目波希米亚森林的一股清凉一股温暖的两股泉流,波动起伏着,潺潺而来,在晨光下汇合成宽阔的伏尔塔瓦河,时而汹涌,时而蜿蜒地继续流向下游,流经一处处山谷、村庄、牧场……乐曲中那个6/8节奏的极富涌动感的“伏尔塔瓦旋律”,欢爽而又安详,如今已是捷克曲调的象征了。

沃尔塔瓦河的水源原是由两条小溪汇合而成。乐曲先是在弦乐、竖琴伴奏下,竖笛奏出了一个委婉曲折的音调,表现水源之一;再用单簧管奏出一个与长笛音调反向行进的音调,表现水源之二。然后,管弦乐的配器逐层加厚,音乐不断加强,表现出由涓涓细流逐渐汇合成滚滚的合川。接着,在潺潺水声的伴奏下,小提琴声部唱出了一个民歌风的优美旋律,宽阔而又舒展,它成为贯穿全曲的“沃尔塔瓦”的基本主题。

沃尔塔瓦河乃是南北纵贯捷克全国,并流经首都布拉格的一条著名的河流。作者用音乐刻画沃尔塔瓦河水缓缓地流往成乡僻壤,展现其沿岸的优美景色及农民们生活习俗,从而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刻画了捷克的秀丽风光,倾吐了作者对于祖国的深忱的爱。”

08 Sarka -- Bedrich Smetana

“斯美塔那: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

第三首“美女沙尔卡”,写的是民间传说中民族女英雄的故事”

09 Z ceskych Luhu A Haj... -- Bedrich Smetana

“斯美塔那: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

第四首“波西米亚的森林”,生动地描写了祖国的自然风光;《波希米亚的平原与森林》,流行程度仅次于《伏尔塔瓦河》,”

10 Tabor -- Bedrich Smetana

“斯美塔那: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

第五首《塔博尔》,也是用了地名,是捷克历史上着名的胡斯战争的一处古战场”

11 Blanik -- Bedrich Smetana

“斯美塔那: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

第六首“布朗尼克山”,描写人民与(是与胡斯战争有关的一座山脉)异族压迫者的英勇斗争,和对未来胜利的讴歌。”

12 Richard Strauss: Ein... -- 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德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一生》

1、英雄:首先由法国号和大提琴合奏出英雄主题,一个如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那般上进的主题,并通过降E大调琶音爬升四个八度,并由法国号在整个主题穿梭上下。跟着一个比较抒情的主题版本,由高音弦乐部和B大调的木管合奏出。接着英雄的第二主题出现,然后逐渐音阶下降到第四主题。接着响亮的小号预告英雄将会冒险,乐团奏至一个七和弦后,骤然停顿,全曲唯一由作曲家规划的戏剧性停顿。”

13 Richard Strauss: Ein... -- 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德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一生》

2、英雄的对手:对手出场是由木管和低音铜管奏出“嘎吱嘎吱”的半音阶,长笛带头奏出。接着是不同音域和音质的多个主题,借以传达琐碎但难以逃避的感觉。一般认为英雄的对手就是影射批评史特劳斯的乐评人,尤其是19世纪维也纳乐评人爱德华汉士力(Eduard Hanslick),接着英雄的主题再现,以示英雄才能令对手收声。”

14 Richard Strauss: Ein... -- 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德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一生》

3、英雄的伴侣:由小提琴独奏出的温柔旋律,应该是暗示英雄的妻子。史特劳斯还详细安排了伴奏的华彩乐段,甚至以歌剧宣叙调的格局编写。小提琴独奏展现新的动机,偶尔低音弦乐部、木管、铜管突然插入,直至第三动机,宽阔而谕示英雄的。在这一段里,小提琴基本上是预告后面的主题。而华彩结束后,新的富有流畅调性的戏剧材料,以降G大调开始:英雄找到心中浪漫的声音,营造了乐而忘忧的气氛。英雄对手的部份动机突然在宁静中的出现。后台,小号突然响起响亮的动机,台上的小号继而重复,警示战斗已经打响,英雄的支持者叫醒了英雄。

以上三部组成全曲的引子部分,充分展示了代表不同角色的动机,节奏音色各不同。接下来的乐章:发展,再现部和结尾,基本上都是基于上面出现过的动机,偶有新的戏剧材料 ”

15 Richard Strauss: Ein... -- 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德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一生》

4、英雄的战斗:发展部的第一乐章,敲击乐器模拟军队前进,小号独奏成为战争号角,一段三拍子怪异的“英雄对手动机”的变奏。各个动机和主题不断交互出现,现实冲突持续。突然小提琴部奏出甜美的旋律,提醒英雄,其伴侣正独守闺房待夫归。接着小号发出一连串高难度的喧闹,显示战斗的转捩点,音乐达到降G大调和降e小调的高潮位。敲击乐器在整章不断响起,描绘逼真的军事战斗场景。结尾,英雄的主题盖过了对手的主题,并以4/4拍子的,更庄严的颤音伴奏的全曲开场英雄主题改编版显示英雄的胜利。接着新的流畅动机,由小号奏出,继而即须扩大,成为下一段的引子。”

16 Richard Strauss: Ein... -- 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德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一生》

5、英雄的和平努力:英雄的胜利通过奏出史特劳斯早前作品的主题来表达,当中包括:《蒂尔恶作剧》、《马克白》、《唐璜》(首先出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吉诃德》,还有其他交响诗和艺术歌曲的主题。平和上进的旋律转化成乐章的最后一段,缓和英雄内心的不安情绪。”

17 Richard Strauss: Ein... -- 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德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一生》

6、英雄的荣休和功德圆满:另一个新主题浮现,由急剧下行的降E大调琶音,继而发展成新的主题:突显竖琴、巴松管、英国号和弦乐部的挽歌。英雄此前的作品再次浮现。抛开尘世的观念和欲望,英雄遇见到更宏大规模的冒险 —— 抛开自己的恐惧。「汉士力动机」再次激动地(Agitato)浮现,英雄在此忆述过往的战斗,而再次获得伴侣的安慰。接着便由英国管奏出田园风格的间奏曲。下行的琶音再次出现,慢而流畅(cantabile) ,引起平和的降E大调新主题——正是此前小提琴华彩段预告的主题。最后庄严地重复了开首的英雄主题,并以铜管谕示英雄的隐退,并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头作结。”

18 Alexander Borodin: I... --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Esa-Pekka Salonen

“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

乐曲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声区轻轻持续地奏八度泛音,色彩凝聚而透明,创造出一种寂静、空旷的背景效果,在这个背景下,由单簧管和圆号相继奏出了俄罗斯歌曲的主题,其旋律轻悠宽广、辽阔空寂。随后,在弦乐器拔奏出马和骆驼的脚步音乐背景中,由英国管奏出了一支平稳、安详而迷人的具有古老东方情调的旋律。紧接着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单簧管加快速度再现了俄罗斯风格的曲调,这一主题在多次反复中渐渐增强力度,直至乐队全奏这一主题,使它显得庄严、宏大,气魄雄伟。之后,在草原辽阔的背景和马蹄声中,东方歌调多次反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随后是作者运用对位手法将两个不同民族风格的曲调巧妙地放在一起同时演奏,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好融合。在反复四次后,音乐逐渐减弱,商队已渐渐远去,俄罗斯风格的主题及其它片断在断断续续地再现,音乐越来越轻,最后乐曲在一片寂静中结束。

乐曲一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轻轻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续泛音, 描绘了草原的寂静空旷。在这个背景上由长笛和双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罗斯民歌旋律,这就是乐曲的第一主题。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拨奏着固定的音型,使听者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感到一支商队正逐渐走近。他们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好像十分安详、无忧无虑。英国管吹出的描写商队的音乐悠扬迷人,且具有东方特点,这就是乐曲的第二主题。

音乐由小提琴E音的持续音变成了合奏。马和骆驼的蹄声及俄罗斯民歌在进行中成和声的关系,接着,乐队以全奏来演奏出一支威武的进行曲。脚步声和蹄声融为一体,再一次响起了由大提琴伴奏、英国管演奏的悠扬迷人的带有东方特点的音调。接下去,小提琴将乐曲推向了高潮。中提琴和大提琴过后,出现了双簧管演奏的俄罗斯民歌,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东方式音调构成对位的组合。随后,音乐又在全奏中加以发展,表现出商队和军队间的融洽关系。在军队的保护下,商队安然地在草原上继续行进,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远方。”

19 Alexander Scriabin: ... --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Leopold Stokowski

“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

《狂喜之诗》是他的一组三首带神秘色彩的交响诗中的第二首。这部作品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灵魂处于爱的狂欢之中;2、荒诞不经的梦想实现;3、自己艺术的荣耀。

斯克里亚宾在创作《狂喜之诗》时,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将音高和色彩相联系的音乐色彩理论。他的晚期作品,多少都带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他本人也设想过一种“色彩键盘”,在弹每一个音时,都有相应的颜色投影到大屏幕上,他最后未能完成这个设计。这个视频就加上了视觉效果,虽然只是一些静态的画面,但是在把斯克里亚宾的音乐进行视觉化的成果之中,算比较成功的。”

20 Alexander Scriabin: ... -- Anatol Ugorski;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Pierre Boulez;Chicago Symphony Chorus;Duain Wolfe

“斯克里雅宾《火之诗》或《普罗米修斯》

该曲取材于为人类盗得天火而殉难的希腊神话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因而又称《火之诗》。此曲乐队配器极为庞大,三管编制之外又加入钢琴、管风琴、钢片琴、特制的大铃与一个合唱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钢琴声部代表盗天火的主人公,斯克里亚宾用一个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和弦”,以其惊人的潜能,发展出无比丰富、浓郁的和声色彩及其壮丽的音响效果。”

21 Tasso, Lamento e tri... -- Orchestre de Paris;Georg Solti

“李斯特:第二首交响诗, 塔索的悲伤与胜利, S.96

这首《塔索的悲伤与胜利》的交响诗中,主题是威尼斯“长舟”(Gondora)的船夫所唱的旋律,之所以使用这个旋律,是因为李斯特当年访问威尼斯时,曾听船夫在唱塔索的诗《解放的耶路撒冷》。李斯特曾这样说:“这首歌曾给我极深刻的印象,其动机本身就像在细诉单调无奈的悲叹一样的终止式,那些船夫似把某些音特别拉长,形成一种独特的色彩。这种充满了悲愁的长音,在远处听来,就像细长的光线反映在水面上一样,令人目眩神秘。威尼斯民歌的旋律是永恒的悲歌,也充满了强烈苦恼,只要能引用它,就可以完全把握塔索的精神神髓。”

这首作品的第一段为C小调的挽歌,弦乐奏出深沉的优伤,与主题的船夫曲有密切关系,以半音阶形的下行动机加快速度,进入喧闹的快板的激昂部分。小提琴奏轻快的旋律,昂扬后为慢板,再降低速度而成忧郁的慢板,由单簧管与低音单簧管吹出悲哀凄怨的船歌。稍慢板后,小号给予极深刻的印象,双簧管以宣叙调方式强调塔索的哀伤后,由小步舞曲型进入优美而快的稍快板,升F大调,两把大提琴表达出费拉拉宫廷中塔索的生活与爱情。木管与圆号吹奏的船歌悄悄加入,使华美变得凄凉。喧嚣的快板部分再现后,塔索遭驱逐,最后是他的哀叹。第二部分表现塔索的胜利,非常灿烂的快板,C大调,以华丽的形态,铜管宣告胜利,弦乐予以应答。小提琴奏兴奋的旋律,速度加快,接近急板之后,船歌也掺入其间,变成“豪华的中板”,各种打击乐器把船歌装饰得光彩夺目而结束。”

22 Les Préludes, sympho...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Georg Solti

“李斯特:第三首交响诗, 前奏曲, S.97

李斯特的第三交响诗的题目是《前奏曲》,它取材于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的《诗的冥想》,总谱前面刊登了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写成的序言,作为这首交响诗的标题。序言的全文是这样的:“我们的生命除了是用'死亡’唱出第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歌曲的一组前奏曲以外,还有什么呢?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但最初的幸福和欢乐,怎能不受暴风雨的袭击,以致好梦被惊破,祭坛被摧毁;在残酷的打击下,怎能不冲出暴风雨,投入宁静的乡村生活,从回忆中去寻求安慰呢?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和的隐退生活的,当小号吹出警报的信号时,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为的是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获得充分的力量。”

拉马丁的原诗充满着对人生的怀疑,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思想。李斯特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拉马丁的诗,把诗中所写人生道路上的各个阶段,看做是“一系列的前奏曲”,把它们描绘成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生活图画;尽管因遭受打击而灰心丧志,最后还是肯定生活,并信心百倍、活力充沛地投入了生活。李斯特根据表现标题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奏鸣曲式的原则。全曲所有的主题都脱胎于一个有调。这个音调包含三个音,是从表示疑问的语言音调概括而成的。从这个音调蜕化出来的各个主题,每次再现的时候,都作了种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意境。这种手法,叫做“主题变形”。这“主题变形”是李斯特在协奏曲和交响诗等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李斯特以后的各种标题音乐中常用的手法。

他的第三交响诗采用自由的奏鸣曲式。开头是行板的引子,音乐用疑问音调提出了一个探求人生真谛的哲理性的问题。主部是庄严的行板,表现生命充满青春的活力,犹如旭日方升。连接部是一个抒情主题,表现爱情的温暖和幸福;它从主部的C大调转向副部的E大调。副部也是表现爱情的抒情主题,它出现在E大调上。展开部描写生活道路上的暴风雨,音乐素材也是疑问音调的发展。这段音乐用了许多造型手法,大提琴上下起伏的半音阶旋律、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尖锐紧张的不协和和弦,加上铜管乐器的呼啸、定音鼓的轰鸣,描写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当音乐发展到高潮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上的半音阶下行。犹如暴风骤雨,震撼人心。展开部后面的插部,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田园曲。暴风雨渐渐平息,大地上雨过天晴,双簧管吹出一个明朗安静的曲调,好象牧人的笛管在演奏。这个曲调是呈示部中连接部主题的变形。在插部中。我们还可以听到显示部中副部主题的变形。副部的爱情主题。现在变成了田园曲了。田园曲逐渐变得激动起来,成为一首进行曲。铜管乐器吹出了战斗的号声,它号召主人公去迎接新的生活和斗争。这号声一是连接部主题的又一次变形。

下面是倒装的再现部,其中首先再现的是副部。副部主题在这里又一次变形为战斗进行曲。最后出现的是主部主题,它象在呈示部中一样,没有变形。表现主人公在战斗中恢复了自信和青春的力量。”

23 Prometheus, symphoni...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Georg Solti

“李斯特:第五首交响诗, 普罗米修斯, S.99”

24 Overture The Storm, ...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Bernard Haitink

“柴可夫斯基:《暴风雨》幻想序曲, Op.76”

25 Pictures at an Exhib...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穆索尔斯基交响诗《展览会上的图画》

《图画展览会》是穆索尔斯基去世后发表的一部重要作品,世界上著名的指挥家几乎都指挥演奏过。

1873年,穆索尔斯基的挚友—三十九岁的画家、建筑师维克多哈特曼突然去世。不久,俄罗斯评论家斯塔索夫在彼得堡艺术学院为哈特曼筹办了一个素描和水彩画的画展,穆索尔斯基 参观后十分伤感,事后给介绍他与哈特曼相识的、他们共同的朋友斯塔索夫写信说:“亲爱的朋友,多么可怕!为什么那些畜生、甚至鼠辈都能活,而哈特曼这样的生灵却要他死!…如果大自然只是在同人类卖弄风情,我就有权待她像朝三暮四的女人—不相信她,保持头脑冷静,决不能让她指鹿为马的欺骗我们……” 为了纪念友人,穆索尔斯基选了画展中的十幅画为题材,创作了一部钢琴组曲。1922年,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受俄国指挥家库谢维斯基的约请,为这部组曲写了乐队改编曲,于次年的巴黎音乐会上一举成功。

拉威尔改编的《图画展览会》,一方面,以绚丽多彩的配器和富丽堂皇的演奏效果让指挥家们和大型乐队一显身手,另一方面,也使得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作品流行于世,广为人知。

组曲分为十五段,由一个称为《漫步》的主题五次呈现、四次变奏使之贯穿一起。关于这个主题,评论家斯塔索夫这样解释:“作曲家描写自己在画展上边走边看,一会儿因画中的内容兴奋,一会儿又为缅怀亡友而心情沮丧。”乐曲中其它十个段落的标题都与图画有关:1、《侏儒》这是哈特曼为雕刻胡桃夹子而作的侏儒状的设计图;2、《古堡》;3、《丢伊勒里宫》—巴黎著名的公园,许多儿童在游戏;4、《牛车》画的是一幅典型的波兰农家用的大木轮车;5、《蛋壳里的鸡雏之舞》画家为一部芭蕾舞剧设计的儿童服装素描,其中一个孩子正从蛋壳里面往外钻;6、《一穷一富的两个犹太人》这是哈特曼送给穆索尔斯基的两幅各不相干的肖像画,被作曲家凑到一起用来刻画两种性格的强烈反差;7、《利摩日的集市》画中,女商贩正与同伴家长里短的起劲儿唠叨着;8、《罗马墓穴》早期基督教举行仪式的地方。昏暗的灯光下,哈特曼正与同事一道参观巴黎墓穴;9、《鸡脚上的小屋》哈特曼设计的钟表图案,而穆索尔斯基感兴趣的是小屋里的主人,那个童话故事中吃人的老妖婆,吃饱了还会坐着蒜臼子飞;10、《基辅大门》为参加建筑设计比赛,哈特曼设计了这个雄伟的基辅城门。组曲的最后,呈现出《基辅大门》的庄严主题;一段象征着教徒们虔诚赞颂的木管四重奏过后,弦乐器奏出满怀期待和激动的伴奏音型,这时,《漫步》的主题再次出现,两支旋律无比壮丽地交相辉映着,在钟鼓齐鸣、乐队顷力全奏的簇拥下,昂首阔步、气势磅礴的向尾声走去…”

26 Richard Strauss: Don... -- Herbert von Karajan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

27 Song of the Nighting... -- Igor Stravinsky

“斯特拉文斯基交响诗《夜莺之歌》”

28 Richard Strauss: Don... -- Wie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R.施特劳斯称他的《唐璜》”

29 Postludium - Symphon... -- Valentin Silvestrov

“希尔维斯特罗夫 -《超音乐,后奏曲》

一股席卷海滩的巨浪,当它退去时,交响乐队和钢琴仍在探索它的可怕效果的绝料的回声。这些涟漪最初在剧变的追忆中让人不安,但反复和不断的变化扮演了一个让人感到宁静的角色,最终,出现的是梦幻般,神秘的氛围。”

30 Jean Sibelius: En Sa...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Wilhelm Furtw?ngler

“西贝柳斯《传奇》交响诗作品9,受当时芬兰指挥家卡雅努斯(Robert Kajanus,1856-1933)委托而作。Saga原为古代冰岛散文式故事集,内容为日耳曼民族神话,瑞典语中也泛指古老传说。圆号与低音管奏灰暗主题,低音管奏传说主题,结尾,竖琴奏传说主题,大提琴奏第一副主题渐渐远去。”

31 Jean Sibelius: Tapio...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Sir Thomas Beecham

“西贝柳斯:交响诗《塔皮奥拉》

作品112,作于1925年,时西贝柳斯60岁,受纽约交响乐协会为他祝寿的委托而作。献给该协会的指挥丹洛斯(Walter Damroch,1862-1950),1926年12月26日由丹洛斯指挥首演。

内容取材于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中摘下的四行诗句:“那里有北国幽暗绵延的森林,在原始梦幻中蕴藏着太古的神秘;那里住着伟大的森林之神,森林的精灵就在幽暗中蠢蠢欲动。”

塔皮奥拉为森林之神。弦乐奏雄浑的森林主题,大提琴与低音管奏朴素动机,表示森林与大地之悠久,木管奏由森林主题变形的塔皮奥拉主题,中提琴与单簧管奏副主题,象征塔皮奥拉的部下,即森林中精灵们。塔皮奥拉主题变形产生各种阴影,最后弦乐以象征悠久的和弦结束。”

32 The Isle of the Dead... -- André Previn

“拉赫曼尼诺夫:交响诗《死之岛》

(op.29)于1908年至1909年在德累斯顿(в Дрездене)创作。该作品是献给尼古拉古斯塔沃维奇斯特鲁夫的,他是拉赫马尼诺夫的朋友,一位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

交响诗的创作受到了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画作“死之岛”的影响,当时,这幅画的黑白复制品展于莱比锡美术馆。后来,作曲家回忆说在德累斯顿我第一次看到的只是Bcklin优秀画作的复制品。这幅画厚重的结构和神秘的题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显露出了诗意的氛围。之后我在柏林看到了原作,在色彩上它并不特别令我兴奋。如果我第一次看到的是原作的话,或许我就不会创作我的《死亡岛》了。我还是喜欢那幅画黑白的样子。交响诗“死之岛”创作于作曲家旅居德累斯顿时期并于1909年完成。主题是: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和对生活的渴望为了表现波涛汹涌的感情,拉赫曼尼诺夫采用了罕见的八分之五拍[5 / 8]。这首交响诗持续的时间大约是20-25分钟。这部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初俄罗斯后期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这部交响诗于1909年4月18日首演于莫斯科,不久,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俄罗斯,前往美国。

有色彩的油画确实不如黑白画对比强烈,黑白画阴森压抑,给人的震撼感更强烈。当时拉赫玛尼诺夫看的是黑白画,而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幅黑白画了,所以我做了一下技术处理。”

33 Danse macabre, symph... -- Gil Shaham

“夏尔-卡米尔-圣-桑《骷髅之舞》

《骷髅之舞》是根据法国诗人卡扎里斯的同名诗篇改编的,描写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小提琴的事。

咕咕,咕咕,咕咕,这是死亡之舞,

脚跟着节拍起舞,死神也敲着基石,

在深夜里猛奏舞蹈的音符;

咕咕,咕咕,咕咕。这是死亡之舞,

深夜里寒风呼叫,菩提树的呻吟像海浪呼啸,

发亮的骨架,带着帷帐在东奔西逃;

咕咕,咕咕,咕咕,骷髅拥抱着狂舞,

带给人们恐惧和痛苦,

嘘,舞蹈的声浪已经停止,

骷髅们仓皇逃跑,因为已鸡鸣破晓。

交响诗《骷髅之舞》 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

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象聚集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木琴的干枯音色,描写了骷髅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声。乐曲根据诗的内容,从半夜的钟响开始,先用竖琴在D音上反复了十二次,表明半夜零点的到来。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调弦,形象地刻画出骸骨的击碰声。接着由长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征的主题,小提琴奏出坟墓的主题,也就是第二主题,描绘出深夜墓地寂静和恐怖的气氛。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

34 Antonín Dvo ák: The ...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Nikolaus Harnoncourt

“德沃夏克 交响诗 《正午的女巫》第一乐章”

35 Antonín Dvo ák: The ...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Nikolaus Harnoncourt

“德沃夏克 交响诗 《正午的女巫》第二乐章”

36 Antonín Dvo ák: The ...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Nikolaus Harnoncourt

“德沃夏克 交响诗 《正午的女巫》第三乐章”

37 Antonín Dvo ák: The ...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Nikolaus Harnoncourt

“德沃夏克 交响诗 《正午的女巫》第四乐章”

38 Antonín Dvo ák: The ...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Nikolaus Harnoncourt

“德沃夏克 交响诗《水妖》OP.107

描述的是水界之王专门引诱凡间女子,诱入水国而纳以为妻。少女不顾其母阻止,来到水王统辖的湖边洗衣,受诱而落水成为水国王妃,为水王生一子。少女为孩子唱凡间的摇蓝曲,招水王叱责,在哀伤之余,要求让她回去探母。水王好不容易恩准,但见妻子一去不回,欲到人间把她带回。他敲门不应,发怒而降暴风雨,风雨声中门口有物体掉落的声音。少女开门,地上是她心爱的孩子的头颅。这首交响诗为活泼的快板,B小调,回旋曲式。开头部分描写水王独自坐在沐浴月光的柳树上召唤美女。其次是持续的行板,表示第二天早晨,不远处小屋内母女的对话。再发展至活泼的快板而终场。最后是持续的行板,D小调的结尾。”

39 Antonín Dvo ák: The ...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Nikolaus Harnoncourt

“德沃夏克 交响诗《金色的纺车》”

40 Antonín Dvo ák: The ...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Nikolaus Harnoncourt

“德沃夏克 交响诗《野鸽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5359.html

更多阅读

认识藏南-中国地图上的印度实际控制区 印度强占中国藏南地区

在中国西藏南部大约有9万平方公里的印度占领区,这个区域被中国称为藏南地区,这个区域地图上虽然在中国版图内,但是它不属于中国。这个是因为英国人麦克马洪私自与印度政府在中印边界以山脉为走向划的一条界线-麦克马洪线造成的!下面看地

谁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汉奸和卖国贼? 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李登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和卖国贼?中国历史上曾出了很多“著名”的汉奸和卖国贼,譬如:唐朝的石敬唐,宋朝的秦桧、贾似道,明朝的吴三桂,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汪精卫、蒋介石等等。若问中国历史上和当代中国最大的汉奸和卖国贼是谁?恐怕非李

历史与地理织就的城市肌理:老广州的生长史

历史与地理织就的城市肌理:老广州的生长史2013-07-16 14:27:25|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广州 |字号订阅周斌加拿大地理学家鲍恩(L.S.Bourne)和西蒙斯(J.W.Sim-mons)在《城市体系》一书中曾说过:“任何一个城市的景观,都是这城市从有人定居时起

《韦寡妇的风流史》(原创小说)/王少东 苏州王少东有问题吗

韦寡妇的风流史自打前年春上,韦老二出交通肇事被车撞死以后,二十八岁的媳妇就完成了从韦家媳妇到韦寡妇的转变。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此时韦寡妇体验最深刻。她嫁给韦老二才不到一年,丈夫就横死了。原来他们夫妻恩恩爱爱,感情很好。老

声明:《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交响诗 史上最优美中国轻音乐》为网友有梦就别怕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