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女 中国民国古典美女
对中国古代女性形体的审美观念,在各时朝代文人的著作中有许多的描绘。屈原的《楚辞》从审美的角度对美女的容色体态做了逼真的描写。在《大招》中有:“娥眉曼只”,“容则秀雅”。“小腰秀颈”,“丰肉微骨”等描述。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道:“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他在《神女赋》中写道: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绿波。
接着,又“近镜头”地具体描绘洛神的形体、容貌之美: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铺承权;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依据《诗经》、《楚辞》、《战国策》、《列子》、《淮南子》、《文选》等古籍归纳出中国古代人心目中的美女的主要条件;年轻,身材苗条,肉体丰满,削肩,皮肤白皙细腻,黛眉明月,长垂的双耳,隆鼻,朱唇 ,齿如贝露,黑亮的浓发等。
中国的各朝各代对美女的审美观念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唐代的美女形象,在婉丽温雅外,又强调体态丰肥的健美。
宋以后,盛唐时期的阳刚之美让位于宋代阴柔之美;开阔豁达的心胸代之以哀婉幽怨的柔肠;体态丰满、仪容典雅的丰硕之美,让位于孱弱纤细的清癯之美。女性病态美日渐成为女性美的模式。《西厢记》中崔莺莺是“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翠裙鸳绣金莲术,红袖鸾销玉笋长”,“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闻静以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明代以来,人们开始注重女性形体的完整的美。明代才女叶小鸾著有《艳体连珠》,分别吟咏妇女的发、腰、足和全身。叶小鸾的母亲沈宜修又作《续艳体连珠》除发、腰、足外,又吟咏了妇女的眉、目 、唇、手四个部位或器官,使得女性人体美更为完备。叶小鸾所吟咏,描绘的女性发、腰、足之美,正是明代重视缠足时期,士大夫们欣赏女性形体美的最重要的人体部位。头,腰,足三者皆美,则女性的整体形象也必然是美的。黑而长的秀发,柔软纤细的腰身,纤细窄小的脚就构成了明代标准的瘦美人。叶小鸾特别注意到女性全身整体形象的美:
盖闻影落池中,波警容之如画。步来帘下,春讶花之不芳。故秀色堪餐,非铅华之可饰;愁容益倩,岂粉泽之能妆?是以蓉晕双颐,笑生媚靥,梅飘五出,艳发含章。
美丽的女子,整个身影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她的美不是靠脂粉铅华所能打扮出来的,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优美的身姿,如花的双颊,柔媚的笑容构成了整体的美,就像梅花的美是五个花瓣共同构成的和皆的美;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美丽来自优秀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来自内在的美。
身为女性,而且是容貌出众,才华超群的少女叶小鸾,她的女性美观念,比起当时的士大夫、文人来要进步得多。她不是从观赏、玩弄女性的角度来看待女性美,而是把女性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和皆的整体美,自然美与内在美相一致的完美形象。这是难能可贵的。
明未清初人卫泳的《悦容编》(又名《鸳鸯谱》)。是一篇有关女性美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分为:随缘、葺居、缘饰、选侍、雅供、博古、寻真、及时、晤对、钟情、借资 、招隐、达观等十三部。
文章对美女的选择、美女的居住环境、室内陈设、识字女子室内的书画、书籍,直到美女的修饰、化妆都有所论述。特别对美女的各种情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卫咏认为女子的美丑,没有绝对的、僵死的标准,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他说:“大抵女子好丑无定容,惟人取悦,悦之至而容亦至,众人亦收国土之享。”女子的美丑,只在于男人的主观爱好。有喜欢她的人,她的容貌在喜欢者的眼中就变得美丽了,众人也就跟着说这位女子美貌出众。也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基于这种对女性美审美标准的相对性的认识,作者提出选择美女(妻、妾)“要以随其所遇,近而取之,则有其乐而无其累”。而不要苛求,不要对女子吹毛求疵。主张选择女子要随缘分,而最美的女子是不容易遇到的,不要过分追求。“天地清淑之气,金茎玉露,萃为闺房。遇之者,若前世,若梦中,瑟鸣铁跃,剑合龙飞,一切关河岁月,都不能间隔。然非奇缘不遇。”没有“奇缘”是难于遇到绝色美女的,因而不能苛意追求她。遇到差不多的女子,只要有缘分就是好的妻、妾。“无才便为德,大贞出于淫,皆当弃短取长,安知不买骨致马,而天龙降于好画者哉!”提出了“弃短取长”的选择妻、妾的原则,主张要看到女子的长处,不要看其短处。这是颇有见地的看法,也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差一点的,甚至丑一点的,只要自己认为她美,她就是美女。这就是卫泳的美女观。 《悦容编》对女性的情、态、趣、神作了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的描绘,可视为封建士大夫、文人女性美审美情趣的集中代表。他说:“美人有态、有神、有趣、有情、有心。”她们的“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唇檀烘日,媚体迎风,喜之态;星眼微瞋,柳眉重晕,怒之态;梨花带雨,蝉露秋技,泣之态;鬓云乱洒,胸雪横舒,睡之态;金针倒拈,绣屏斜倚,懒之态;长颦减翠,瘦靥消红,病之态。
美女的“情”也是多种多样的:
惜花踏月为芳情,倚栏踏径为闲情,小窗凝坐为幽情,含娇细语为柔情,无明无夜,乍笑乍啼,为痴情。
美女还有各种各样的“趣”:
镜里容,月下影,隔帘形,空趣也;灯前目,被底足,帐中音,逸趣也;酒微醺, 妆半卸,睡初回,别趣也;风流汗,相思泪,云雨梦,奇趣也。
除六态,五情,四趣外,美女还有五“神”:
神丽如花艳,神爽如秋月,神情如玉壶冰,神困顿如软玉,神飘荡轻扬如茶香,如烟缕,乍散乍收。
卫泳认为,态、情、趣、神、心“数者,皆美人真境。然得神为上,得趣次之,得情得态又次之”。然而唯有得心,与美女心心相印,才是最难得的。所谓得心,既今天的“爱情”。男女真心相爱是最难得的。
故有终身不得,而反得之一语,历年不得,而反之邂逅 ,厮守追欢浑闲事,而一朝隔别,万里系心。千般爱护,万种殷勤,了不动念,而一番怨恨,想思千古。或苦恋不得,无心得之;或现前不得,死后得之。故曰:九死易,寸心难。 在明末清初,男女没有恋爱自由,选美女只是男性主动选择女性,所以很难得到女性对男子的真实爱情。在旧式婚姻中,绝大多数是无爱情的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极少数。因而,卫泳慨叹得女人的心最难。看来,卫泳是主张追求纯真爱情的。他认为“情一字,可以生而死,可以死而生”。他是以情反“理”的“理学”叛逆者。
卫泳强调美女的一生都是美的,反对“美人迟暮”。“人老珠黄”的说法。他说:“美人自少至老,穷年竟日,无非行乐之场。”他把女性的一生分为少、壮、半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美的特色。“少时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为含金柳,为芳兰蕊,为雨前茶,体有真香,面有真色”,是美丽女人的花季,是美女最美的时期。但是,美女壮年时有壮年时的优点。“及其壮也,如日中天,如月满轮,如春半桃花,如午时盛开牡丹,无不逞之容,无不工之致,亦无不胜之任。”女性的壮年时期,最为成熟,最旺盛,干什么都能胜任。“至于半老,则时及暮而姿或半,色渐淡而意更远,约略梳妆,遍多雅韵。调适珍重,自觉稳心。如久窖酒,如霜后橘。知老将提兵,调度自别,此终身快意时也。”女性半老以后,更是别有一种情趣。卫泳所谈美人,实际上是指妻、妾。他认为女人一生都是美的,因此要与所爱的女性终生相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相守;从晨至夜,时时刻刻相伴。
清代戏剧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部》是专论妇女生活起居的著作,可看作清代妇女研究的一部专著,其中对
女性美多有论述。
李渔的女性美观念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女性美观念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卫泳的女性美观念是注重女性的神、态、情、趣之美,注重男女相亲相爱,以心相交的精神方面。那么,李渔的女性美观念则注重于女子的容貌、形体之美,既注重外在的美。李渔认为,“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
女性的美色第一在肌肤,而以肤色白为最难得。“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生为黄种人的汉民族,自先秦以来就以肌肤白为美,到明、清时代,这种“一白遮百丑”的观念更为强烈。李渔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女演员化妆的经验,认为某些肌肤不白的人,也可以使其变白。他把皮肤是否白嫩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标准。
其次是眉眼。“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粗细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眉眼以细长清秀为最美,其性格必然柔和聪慧。
再次为手足。手以“纤纤玉指”为最美,但具有“纤纤玉指”的女子太少,“十百之中,不能一二靓也”,因而在“或嫩或柔,或尖或细之中,取其一得”就可以了。美女的脚“但求窄小”而又善于走路者为最美。“直而正者,非止美观便走,亦少秽气。”
最后是修饰,李渔认为女人“无论妍媸美恶”,都要讲究修饰。但他同时又指出,修饰不能太过份,也“不可不及”,而要适度。对妇女的衣着,提倡洁和雅 。“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他特别强调衣服的色调要与人的脸色相协调。“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
值得注意的是,李渔主张女性美是德、色、才的统一,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说,他认为“无才是德”是“前人愤激之辞”,是“见噎废食之说。”“吾谓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败行;贪淫之妇,何尝历历知书?”才与德是可以统一的,兼备的。他主张妻为正室,应当以德为主;妾婢“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因而婢妾更侧重于色与才。明未文学家叶绍袁认为“德才色为妇人三不朽”,李渔把德归属于妻,才色属妾,更接近于封建时代男性权势者娶妻纳妾的实际标准。
李渔主张妇女所学技艺“以翰墨为上,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而女工则是必修课。女子除了学会过硬的女工外,最好能读书识字,又能懂得琴棋书画,兼通歌舞,才艺双全,便是全才;稍懂些技艺也比一点不懂要好。主张女性要较全面的发展,这是颇有见地的。
清人徐震著有《美人谱》。徐震以为美女有十条标准和情态,即容、韵、技、事、居、候、饰、助、馔、趣。容,就是容貌,以“螓首、杏唇、犀齿、酥乳、远山眉、秋波、芙蓉脸、云鬓、玉笋、荑指、杨柳腰、步步莲、不肥不瘦长短适宜”为最美。这是形体美的标准。韵,说的是韵致,如帘内影、歌余舞倦时的柔弱之态,倚栏待月的美态,等等 。技,即琴、棋、书、画、刺绣一类技艺。事,是指女性煎茶、焚香、看花、扑蝶等活动。居,是指美女居住环境,如金屋、玉楼、象牙床、芙蓉帐等。候,说的是美女在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美态,如画船明月、雪映珠帘、夕阳芳草、雨打芭蕉等 ,把女性美与自然美景结合起来。饰,即美女的修饰,如珠衫、绡帔、凤头鞋、玉珮、明珰等装饰品及衣物。助,说的是梳妆、用具、书籍等辅助用品,如象梳、菱花、玉镜台、端砚、玉萧、毛诗、韵书等,甚至把“俊婢”也列入此类。馔,即美女的食物,如鲜荔枝、山珍、海味之类。趣,则是指美女的情趣,如醉倚郎肩、兰汤昼沐、眼色偷传、微含醋意,等等。
清中叶以后,特别是晚清时期,一些封建文人迷恋小脚,写了不少品评、吟咏、玩赏小脚的文字,女性美走向畸形。
总结明、清士大夫、文人的女性美观念,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一、年龄。以年轻为美,大约以青春为最美:也有人主张不同年龄段,各有长处。
二、容貌。中国古代最重视容貌美。头发以黑而有光泽为美;眉以细长而弯为美;目以弯细含笑为美;口以小为美;齿以整齐洁白,形如扁贝为美;脸以鹅蛋形为美;肌肤以白晰柔嫩为美。所谓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唇 红齿白者便是美。
三、体态。先秦至唐,大体以体长个高为美,所谓颀硕丰艳之立美。宋至清,多以体材适中为美,“修短得中,襛纤合度”,“不肥不瘦,长短适宜”是最理想的身材。腰以纤柔为美,所谓“杨柳细腰”;手以纤细柔嫩为美;足以纤小正直为美。整个体态,以身材苗条而肉体丰满,体态轻盈、舒徐优雅如弱柳临风为美。中国古代女性美标准中,一般不太注意身体的曲线美及身体各部位的比列,而以体态婀娜多姿为美。
四、情态。古代文人才子很注重女性的“态度”美,李渔所谓的“媚态”,也有称为“神韵”美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韵味”,如《美人谱》所说的“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等;卫泳所说的美女的态、情、趣、神、心等。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五、修饰。古代文人一般多主张适度修饰。修饰要与女性的体貌相协调;要与其家境,经济条件相适应。这一点于今仍有现实竟义。
六、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一些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多追求女性的才、艺之美,追求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李渔还具体地论述了德、色、才的关系,主张女性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清人吴震生,提倡“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的德、色、才情统一的女性美标准。
亭亭玉体,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娇辉。轻盈臂腕消香腻,绰钓腰身漾碧漪。明露骨,泌雪肌。一痕酥透双蓓蕾,半点春藏小麝脐。
《杂事秘辛》一文,托名汉代“ 天名氏”,通常被认为是明代的伪托之作,该文记载:汉武帝想册立梁商16岁的女儿梁玉莹为后,事先派一个叫吴姁的女官,前往检查梁莹的身体。这份记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女性形体的审美观念。
目波澄鲜,眉妩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靥颐颔,位置均适……肌理腻洁,拊不留手。 规前方后,筑脂刻玉。胸乳菽发,脐容半寸许珠。私处坟起,为展两段,阴沟渥丹,火齐欲吐……
血足荣肤,肤足饰肉,肉足骨骨。长短合度,自颠至底长七尺一寸,肩广一尺六寸,臂视肩广减三寸,自肩至脂长,各二尺七寸,指去掌四寸,肖十竹萌削也。髀至足长三尺二寸,足长八寸。
该文把一个发育健全的美少女在身体上应具备的条件详细地描述出来。
东方女性的心理情感特征表现为温柔、含蓄、细腻、端庄、娴雅、稳重、仁慈、娇弱,感性中理性,自然中渗透着社会性。
《诗经》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辜鸿铭在《中国妇女》一文中解释道:“窈窕”两字与“幽闲”有同样的含义。从字面讲。“窈”即幽静的、恬静的、温柔的、羞羞答答的,“窕”字则是迷人的、轻松快活、殷勤有礼的。“淑女”两字则表示一个纯洁或贞洁的少女或妇人。“窈窕淑女”是古代中国理想的美人。她们受到社会的推崇,一方面是她们的形体条件,更重要的是她们具备当时社会所要求的“妇德”。
根据礼教,中国古代社会对女人有一整套复杂而又严格的训练在等待她们。这套被称为“妇学”的训练计划包括4个方面: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不难理解,那是指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容貌衣饰、持家技能: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礼?天官冢宰》)
其中思想品德一项最为重要。
信,妇德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礼记?郊特牲》)
以这种从一而终、三从四德为基本原则的妇学,被各种儒家典籍反复地论述,展开详说: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文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能贰尊也(《仪礼?丧服》)
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所从也(《春秋榖梁传》)
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白虎通》)
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孔子家语》)
至后仅开始又涌现出“妇学”教材的女作者。首先是班昭撰写出第一部专著《女诫》刊布于世之后,获得了极大殊荣。按她的理解,探幽发微,给予了阐释:“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行违神袛,天则罚之,礼义注愆,夫则薄之。”一-其中并无新内容,但班昭的扬名使后来者群起效尤。
唐儒宋廷枀,家有五女皆自负清高,誓不嫁人;五女从小有奇志,不爱红妆爱文章。长女唐若莘执笔著《女论语》,次女唐若昭等为之作注,书成惊动朝廷,获通报嘉奖并奉召入宫;《女论语》经中央决定发行全国。这部妇学教材语言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及富才华: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
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
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
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
莫窥外壁,莫出外庭。
出必掩面,窥必藏形。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
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
女子出嫁,夫主为亲。
前生缘分,今世婚姻
将夫比天,其义匪轻。
夫刚妻柔,恩爱相因。
居家相待,敬重如宾。
夫有言语,侧耳详听。
夫有恶事,劝谏淳淳。
莫学愚妇,惹祸临身。
夫若外出,须记途程。
黄昏夫返,瞻望思寻。
停灯温饭,等候敲门。
莫学懒妇,先自安身。
夫如有病,终日劳心。
多方问药,遍处求神。
百般治疗,愿得长生。
莫学愚妇,全不忧心。
夫若发怒,不可生嗔。
退身相让,忍气吞声。
莫学泼妇,闱闹频频。
粗丝细葛,熨贴缝纫。
莫叫寒冷,冻损夫身。
家常茶饭,供待殷勤。
莫教饥饿,瘦瘠苦辛。
同甘共苦,同富同贫。
死同棺椁,生共衣衾。
能依此语,注乐瑟琴。
如此之女,贤德声闻。
除此之外,晋时张华作《女史箴》;唐时太宗长孙皇后作《女则》30卷,皆用以为内庭后妃的训导。陈邈妻郑氏则有《女孝经》18章,垂范后世。到明清之季,“女教”已成为一门浩瀚的学问,清初时王相筛选出《女诫》、《女论语》、明成祖孝文皇后的《内训》和王相之母所撰《女范捷录》四种,汇编为一部,冠名叫《女四书》,使之流布华夏。
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的需求,当时女人的“妇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纯洁。女子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其纯与清白。“妇女不要求特别有才智,但要谦恭、腼腆、殷勤快活 、纯洁坚贞、整洁干净,有无可指责的品行和完善无缺的举止。”(辜鸿铭《中国妇女》)
第二,幽闲。这是一种安详、宁静的美德。它是和轻浮、急躁、粗俗等举止对立的,朱熹说:“幽闲贞静,最好女子家,只是精神不露,意态深沉,第一美德也。”
第三,贞固。贞固是一种操守,主要指妇女的节操。儒家的两性观念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而是主张用礼制去节制引导情欲。先秦时期的贞操观念还是比较宽松的,还没成普遍的社会心理。宋以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贞操观念发展到绝对化阶段,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也成为衡量一个女性是否纯洁的重要标志。
第四,温惠。温惠即女性的心地要敦厚、仁慈温和、慈祥、谦恭、有礼、富有仁爱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宋玉的《神女赋》、曹植的《洛神赋》、陶潜的《闲情赋》、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许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东方美女的这一特质。
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体现了先秦女性美的观念,它“在汉疋族集体意识中确实积淀为一个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原型,从曹植的《洛神赋》一直到《红楼梦》,每当文人欲表达女性的美艳时,总是自觉或不自学地回溯到这个原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描写女性的最杰出的著作,书中的薜宝钗和林黛玉,从女性美的角度看,代表了自先秦至清代古典女性美的两种不同典型。
薜宝钗的形象风度是这样描写的:“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她的一言一行,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性流露,常常经过深思熟虑,形成她的稳重平和的女性特征;她“轻言寡语,端庄凝重”,生活上自甘淡泊“不爱花儿粉的”;她善于待人接物,善于理财治家通晓庶物;她纵览群书,多才博识,对古典文学颇有修养,但是,深固的传统意识已使这位少女失去了天真、稚气和单纯,表现为一种成年人的稳重和世故。
林黛玉的美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懦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是一个具有气质的女性,敏感、灵秀、自尊、娇贵、清高、多疑具有很高的诗歌才能。她的一言一动都散发着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和清气通人的风格。
如果说薜宝钗是属于唐代的端庄丰艳美的范畴,那么,林黛玉由属于《楚辞》宋词中所表现的纤柔病弱的美女范畴。
中国古代女性注重服饰美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农业生产力发达,中上层统治阶级把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都用于自己的享乐。他们用华丽的衣服和精美昂贵的饰品来打扮妻妾,以满足他们感官和精神上的需要。
战国时期,女性修饰风气逐渐流行,汉代相当普遍。《陌上桑》中的采桑女,《孔崔东南飞》中刘兰芝等都装饰得相当华丽。魏晋六朝时期,美色至上的社会心理导致女性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唐代女性的修饰美达到空前的地步。唐代仕女图服饰新奇、精巧、艳丽。明清时期,从《红楼梦》等小说中,可以看到当时女性修饰之盛。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曹雪芹这样描写王熙风出场时的服饰和风度: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风挂珠钗,顶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花大红洋缎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花洋褶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骨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东方女性的服饰,在儒家礼制的影响下,禁忌身体的裸露,而是用衣服把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严禁曲线外泄.女性身体的体形线条不见了,对外展示的却是如花似锦的服饰。
服饰成为个人地位、身份和财富的外在标志。
古时候的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这些美女个个艳丽出众,有些甚至具有倾国倾城之姿。综合上述中国古代女性在形体、心理情感和服饰等诸因素,那么,中国古代的美女则心须具备这些条件方可称为美女。
1、乌发蝉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人的秀发应该象黑漆一般乌黑油亮。站立的时候,长发就象黑瀑布一般直泻而下,不但要有光泽,还要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所谓“蝉鬓”,是指两边的鬓发要薄如蝉的两翼.
“乌发”一词,在《左传》中就曾出现过。而“蝉翼”的起源,则是魏文帝后宫一位叫莫琼树的美女所梳的发型,她的鬓发梳的象蝉翼一样薄而且美。宫中的其他女性争相仿效她的发型,因此便有了“蝉翼”一词出现。
2、云鬓雾鬟。
云鬓雾鬟是形容女人的发髻如云雾一般,高高束起。
相传发髻的由来是由女娲所创。她用羊毛编结成细绳,结在发后,再用竹枝做成的“筓”把头发盘结成“髻”,前汉成帝的宠姬和德,沐浴时,喜欢在头发上洒些香水,再把发丝轻轻挽成髻,模样十分迷人,因此很得汉成帝宠爱。
后汉明帝时的马皇后,头发又长又浓又密,她的头发可以挽起高高的发髻,剩下的头发还可以绕发髻三圈。
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了略为倾斜的“堕马髻”。由于相当优雅美丽,因此这种发型一时蔚为风尚,许多仕女纷纷模仿,使堕马髻大为流行。
据说汉文帝的皇后每天化妆时,都会有一条青蛇从床底下爬出来,在它面前盘起身体。皇后觉得青蛇盘身的形态很美,便按着那种形态把头发挽起成鬓,果然相当神奇而美丽。由于那条青蛇每天都从不同的姿势盘屈身体,因此皇后每天也会变换不同的发型。当时人们便把皇后这种美丽的发鬓称之为“灵蛇鬓”。
3、蛾眉青黛。
周朝的女人,流行画眉,先把眉毛剃去,再以“黛”来自由描绘眉毛的形态。所谓“黛”就是用笔把眉毛处涂黑的意思。在《诗经》和《楚辞》中,形容美女的眉毛为“蛾眉”。所谓“蛾眉”就是眉型象蛾的翅膀般淡而自然。这种眉毛,是当时最流行的眉型之一。
汉初诗人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她的眉毛如远山般,既长又弯曲,十分美丽,因而赢得了“眉如远山”的美名。
隋炀帝的爱妃吴绛仙也很擅长画眉,因此颇受炀帝的宠爱。不仅如此,炀帝还命令宫女们向她学习,画上这种称为“蛾绿黛”的眉型。当时的宫女都是使用由波斯进口的一种叫做“螺子黛”的颜料来画眉的,可是这种颜料价格昂贵,如果宫中的后妃全部使用的话,一天至少要消耗五箱以上。因此,宫女们只好在螺中混入一种铜的绿粉来使用,只有吴绛仙能使用纯粹的螺子黛来画眉。由此可知吴绛仙受宠的程度了。
4、明眸流眄。
除了嘴巴以外,眼睛也是传达盛情的工具之一。有句成语“眉目传情”,说的就是这回事。一对美丽的眼睛,自古以来就是形容美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明眸”指的就是又黑又大的眼睛,而“流眄”也就是俗称的“抛媚眼”。试想,一个女人如果用一双美丽的眼睛,似笑非笑地向男人抛媚眼,那么男人便会很容易被诱惑了。
5、朱唇皓齿。
顾名思义,朱唇皓齿便是红艳艳的嘴唇和白皙的牙齿。所谓朱唇轻启,贝齿微露,红唇不仅可使牙齿显得洁白,而白皙的牙齿更能衬托出嘴唇的鲜明色彩,因此这两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6、玉指素臂。
自古以来,中国便相当重视手指。有一种算命方式“摸骨”,摸的就是指掌。一个美女不但要把指甲留得很长,同时还要修剪得很整齐。有人说十指可以代表一个人一生的巧拙,同时跟人生的兴衰荣枯也有很大关系。手指纤细的人多半相当聪颖,指尖尖细表示具有智慧,肘部丰满,手臂圆润的人,容易成功。最理想的手指应该是指头尖,手指细、长,柔嫩。符合这些条件的手指,便是大们平时所称的“纤纤玉指。
手指之外,美人的手臂,还必须细白、柔嫩,如凝脂般丰满、圆润而具有弹性,这样的手臂,便被形容为皓臂、素臂。
7、胖瘦得宜。
中国的美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唐朝杨贵妃般肉体丰盈的美女,(可喻为牡丹);另一种则是汉朝赵飞燕型的纤细美女,(可以喻为杨柳之姿)。也就是娇艳诱人的贵妇型美人和既理智又有气质的纤瘦美人。在这两种美人中,中国人还是比较偏好后者。因此,多半的文学、史书中所称颂的美女,都是属于纤细型的,例如,楚灵王对细腰的女子特别感兴趣,因此后宫的女子便拼命减肥,希望能博取楚灵王的喜爱,因此后宫因而饿死了不少的女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更是这样清瘦的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
除了纤瘦细腰之外,肌肤也必须晶莹剔透,最好能象雪一样洁白。“雪肤”也是一个美人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8、莲步小袜。
“莲步”是形容缠过足的女人移动步伐时的模样,“小袜”则是指缠足的女性所穿的小小的袜。因为后面有专门一章叙述“缠足”,因此这里省略不提。
9,红妆粉饰。
这里指女人抹上白粉搽上腮红的模样。“白粉”的出现,大约是在商未周初(公元前七世纪),而红粉的发明则稍迟。大约到了春秋时(公元前五世纪)才被使用。
所谓白粉,就是铅白、铅粉,也有人称其为铅华或直接称为“粉”,据说是夏禹发明的,不过,也有人说是商纣王所做的,然而女性普遍地在脸上涂抹白粉,却是在周文王的时候。
至于红妆,最早,女性是将一种被称为“朱”的染料涂在脸上,后来才懂得使用胭脂。据说,胭脂是北方匈奴所发明的。燕国便栽种了很多制造胭脂的植物。匈奴称自己的妻子为“阏氏”,也就是可爱如“胭脂”的意思。阏氏不仅和胭脂意义相同,连发音也很是相似。
10、肌肤芬芳。
美女肌肤中带有芬芳的香气,不过并不是胭脂的香味,而是由女性肌肤中自然散发出来的香气。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曾把绝色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据说,西施身上便会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气。她沐浴过的洗澡水,被称为“香水泉”,宫女们都争先恐后地希望得到这种“香水泉”。如果把这种水洒在屋里,整间屋子都会弥漫着迷人的芳香。
除此之外,汉朝的飞燕、合德,唐朝的瑶英及清朝香妃等,据说都是肌肤中带香味的美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求女人漂亮一些本不为过,但在中国封建时代,女人被视为玩物,而没有独立人格,所以不论是女性的爱美,还是男性的赞美,往往带有那种低级趣味的色情气息。香艳、淫移文学的盛行,原因也正在这里。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美女的类型
1、温柔型:人类的性别表现为性的生物差别、心里差别和社会差别三个层面,由此便产生了男女两性美的不同具体形态。男性美,是阳刚之美;女性美,是阴柔之美。
温柔,使女性同男性的阴刚之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和谐统一地组成人类精神的境界;温柔,使女性以独具的风姿和神韵,挺身世界的审美舞台;温柔是和野蛮、粗暴、任性、孤傲、尖酸刻薄、放荡不羁、冷若冰霜、虚伪狡诈、猥琐鄙俚、世故圆滑等思想作风根本对立的;温柔并不意味着软弱、顺从、优柔寡断。
女性的温柔美,属于美学上的优美范畴。
从形式上看,小、柔、曲、细、圆、滑、静、淡、秀丽、文雅、清新、轻盈、明媚、伶俐、对称、均衡等,都是优美的表现形态。自然界的溶溶明月、潺潺流水、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缕缕花香等,都是形式和谐的优美事物。女性的形体也是典型的优美事物,她们的形貌、姿态的温文尔雅、沉静恬淡、轻盈飘逸、妩媚风流、风韵楚楚、细柳生姿、柔婉绰约等,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从内容上看,优美表现为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情理的和谐统一,最初是作为一种道德论理规范或人格理想提出来的。孔子强调“乐而不淫”,“意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憨厚”,“思无邪”等。优美的事物,强调内容和谐,不显对立、冲突、斗争,因而体现为一种宁静状态。温柔的女性,在性格、气质和思想情感上,表现为热情、和蔼、活泼、善良、知疼爱、会体贴、有涵养、懂生活、含情脉脉、彬彬有礼、慈祥娴静、贤淑慧颖,富于恻隐之心。
相比而言,男子身体笨重,女子体态轻盈;男子严峻,女子热情;男子刚强,女子温柔。这一切差别的产生是由男女两性在两种生产过程的地位、作用以及文明时代后的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总之,上述几种情况逐渐造成男女在身体、心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分化。
女性的温柔,是男性心理上的需要。男人,需要温柔的安慰。
因为,温柔给男性开辟了一处可以置身其中的温馨世界。温柔的女性,善解人意、深悟人生,既柔顺又洒脱。灵性其内,弹性其外,接人待物,宽容灵活。她们给男人的生活增添一种色彩,带来一种欢快的氛围,并给予某种情趣,让男人轻松、陶醉。
女性的思想情感比男性单纯、洁净。因为她们相对脱离社会的生产过程和政治斗争,使得她们的内心世界较少受到污染,因而她们更会生活。男人需要女人来净化自己的思想。温柔和伟大的母性息息相通,它表现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因此,温柔的女性使男人和孩子有温馨的家园,使生活有蓬勃生机和绚丽的色彩。一个温柔的优秀女人,是一个家庭幸福温暖的保证。
温柔,是造物主依照美的规律赋予女性的最佳选择,它给异性创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审美对象。温柔,使女性以独具的风姿和神韵,挺身世界的审美舞台;温柔是和野蛮、粗暴、任性、孤傲、尖酸刻薄、放荡不羁、冷若冰霜、虚伪狡诈、猥琐鄙俚、世故圆滑等思想作风根本对立的;温柔并不意味着软弱、顺从、优柔寡断。
女性的温柔美,属于美学上的优美范畴。
从形式上看,小、柔、曲、细、圆、滑、静、淡、秀丽、文雅、清新、轻盈、明媚、伶俐、对称、均衡等,都是优美的表现形态。自然界的溶溶明月、潺潺流水、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缕缕花香等,都是形式和谐的优美事物。女性的形体也是典型的优美事物,她们的形貌、姿态的温文尔雅、沉静恬淡、轻盈飘逸、妩媚风流、风韵楚楚、细柳生姿、柔婉绰约等,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从内容上看,优美表现为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情理的和谐统一,最初是作为一种道德论理规范或人格理想提出来的。孔子强调“乐而不淫”,“意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憨厚”,“思无邪”等。优美的事物,强调内容和谐,不显对立、冲突、斗争,因而体现为一种宁静状态。温柔的女性,在性格、气质和思想情感上,表现为热情、和蔼、活泼、善良、知疼爱、会体贴、有涵养、懂生活、含情脉脉、彬彬有礼、慈祥娴静、贤淑慧颖,富于恻隐之心。
女人那种特有的气质——端庄、优雅、含蓄、温柔、细腻、灵性等,都表示了女性本身应有的美好品质和情操。男性把优秀的女性当作一种审美客体,就是欣赏女性特有的女性气质。
女人是人间最悦目的一道风景。
温柔的女人世界比男人世界更千娇百媚,五彩缤纷。
2、野性型:女性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文雅秀丽、温柔憨厚是女性美的典型形态。可是谁能说那大胆泼辣、
粗犷豪放、敢作敢为的女人不是美的呢?
野性美,是一丛开在岩缝间的野花,是一只跑在原始森林中的不驯的野鹿,是带刺的玫瑰花。这种美,脱尽了脂粉之气、忸怩之态,充满炽热的浪漫气息,带有某种原始浑厚之力,给人们更强烈的审美感受和吸引力。
从两性美的特征来看,男性美是阳刚之美,具有崇高美的色彩;女性美,是阴柔之美,属于优美的范畴。但是,许多女性既具有女性的妩媚,又带有男性的刚强。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生气勃勃,无所畏惧。这些奇异的女子一直是历代文学艺术家们所热情讴歌的重要题材。
“野性”只有和美有了相通之处,其中包含着特定的文化物质和社会进步意义时,才构成野性美的内涵。如果只强调开放性和外包装,或者把自己打扮得不论不类,奇形怪状,走向极端,这也是对女性美的践踏和扭曲。
野性美是一种自然美的表现,是一种张扬个性外露的美,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是人性自然的回归。它抛弃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对人的束缚,敢于大胆地呈现自己的天性。这种“野性”,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潜能的一种表达方式。
《红楼梦》中的晴雯,论身份是个侍女丫环,“相貌胜似芙蓉艳”。她任情任性,自然流露,心直口快,骨气铮铮。既不学袭人的精于权术,又不屑于像小红那样奔走钻营。对别人做的那些“鬼鬼崇崇的勾当”,觉察敏锐,不容于心,常脱口而出地予以揭穿。在贾府中,最有骨气的丫环是晴雯,她始终未被贾府那种污浊的空气所濡染,她不向任何高压力量屈服。
曹禺在《雷雨》中塑造了繁漪这样一个奇异的女性。他说:
她是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爱好。但她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心里,她的狂热的思想里,在她莫明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里。
这样一个年轻漂亮而又酷爱自由的女性,在死气沉沉的周公馆里,就像生活在一个残酷的、黑暗的监狱中一样。苦闷激起思想情感上的浪涛,她桀骜不驯,蔑视一切封建礼法,疯狂地反抗着。她内心的强烈激情已发展到如此地步,她竟然不顾继母的名分,到她的后儿子周萍那里去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和精神安慰。这是受压抑的中国女子的惊心动魄的行为。 野性美还表现为一些优秀女子的超出寻常的思想行为和生活经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木兰诗》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女英雄花木兰,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姑娘。当战争来临,她女扮男装,无所畏惧,勇敢地承担起代父从军的重任。诗中对她的形体、容貌不着一字,但却描述了木兰勇敢的野性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功成不受名利,“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是一位勇敢、坚强、磊落、轩昂的巾帼英雄。木兰使命完成后,仍回到少女的本分上去:“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所以喜欢女人的“山味”,就是喜欢那种大胆、泼辣、刚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人就是没有色彩的人。所以,女性美,首先是把握和表现与生俱有的女性特质,其次最重要的还要具有个性美。温柔和野性不要完全对立起来。
3、羞涩型:羞涩,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但永远同美、德行和谐一致。羞涩的表情动作,是女性美的一种重要表现。“羞涩”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它具体表现在:男女在谈话、接触过程中,都有意回避某些话题。稍一涉及到某些事就脸红、拘谨、说不出口、低头、难为情,用手拉衣服或其他物品,有意掩盖身子的某些部位等。
两性关系中的羞涩,是一种性伦理调节手段。它约束抑制人的情欲,使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张舍人的《江城子》中有:“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晴蜓。好是问她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羞涩,是情感的信号。在情人面前,内在的激情像澎湃潮水一样动荡不定,她们多么想坦率地、直接地表现自己的情怀啊!但文化的教养和社会习俗,又使她们不得不极力克制自己,羞于启齿和过分的暴露。这种内在激情的矛盾冲突产生了女性特有的朦胧含蓄的表情动作。
许多美的事物和现象若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眼前,一览无余,不会引起人们的思索和想象,因而缺乏吸引力。而那些亦实亦虚、有露有藏、朦胧含蓄的事物和现象,则使人感到兴趣和喜悦。
羞涩,推动着想象力,唤醒两性关系中的精神因素,从而减弱了纯生理的作用。
在恋爱过程中,男子的情感活动往往过于性急、外露。而多情的女子对异性的追求总是表现为内向、深沉、含蓄,即使对男方有意也不轻意表露情感。
人不重视轻易得到的东西。“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欢乐长在河之彼岸。”(《管锥编》)越是想得到的,而一时又不易得到的东西,越具有神秘色彩。它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高,你就越重视它,美化它。
羞涩,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护身情感,是对自身的掩饰,是胆怯的回声,是不安的反映。过于开放、外露、直白,或者过于约束、抑制、拘谨,都是美中不足的个性。女性适时适宜的“羞涩”,的确能体现女性特有的自然的美,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4、痴情型:痴情,是一种强烈的、专注的极度迷恋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会使一个人产生一种忘我的激情。
自古以来,爱情一直被看作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复杂的一种。
爱情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使世界上的万物在情侣的心中失去其本来面貌。一位毫不出众的女子,在她的情人心目中,就好像“西施”一样,美艳绝伦。
爱情赋予情人以非凡的能力,他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情人的种种美德。爱情的一切,似乎都无法借助人的认识来预见、培养和控制。冷眼看上去,爱情是因为颠倒了理性的一切规则才得以存在,它通常给人带来许多不合逻辑的意外,仿佛是嘲弄理性和优良品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我们的祖先一直把爱情视为干忧社会秩序的一大因素。因为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人总是置一切传统与规矩于不顾,公然向一切干预力量发出挑战。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清世祖顺治,痛失董鄂妃后,因为心灰意冷而出家。此事所引起的轩然大波,想必您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的。
爱情竟有如此魔力,无怪乎祖先们把爱情看做一种极为“可怕”的力量。昔日纳西族青年男女,为了反抗不合理的婚姻,追求美好爱情,作出惊心动魄之举——殉情。相爱的男女,相互邀约,成双成对,乃至几对、十几对一起,或上吊、或投江、或服毒药,集体殉情。
痴情现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大量反映,成了人们极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现象。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梦中遇到了意中人柳生,事后寻梦无踪,失魂落魄,为情人而死。柳梦梅进京途中来到杜丽娘墓地,杜丽娘立即死而复生,与梦梅结合。作者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痴情现象是爱情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人说,最无理性的和最不可理解的爱情,就是真实的爱情。爱情是盲目的。一些痴情者,把爱情视为至高无上,表现出感情上的某种偏狭、固执和理智不足,这样往往是有害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痴情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忠贞、坚定、纯真、无私、忘我等感情相联系着的。它是真挚动人的爱情的一种表现形态,体现一种可敬可爱的人性美。在人们的爱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一点痴情,没有它,爱情就难以达到相当的深度。
5、忧伤型:中国古代的文人早就提出:“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痴心一片,换得愁绪点点。爱意绵绵,换得肝肠寸断。啊!断肠人无语问苍天,我情深深有谁知,我情深深有谁怜。”
忧伤美主要表现在爱情领域,这是一种女性的美。
爱情是两性之间由相互爱慕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激情,但它又是一种由多层次、多方位的感情成分所构成的复合体。
《孔雀东南飞》这首优秀的叙事诗,反映的是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刘兰芝被休弃回到娘家后,长兄又逼她改嫁,从而造成死亡的悲剧。
陆游原娶舅父之女唐婉,夫妻相爱。但公婆不喜唐氏,被迫离婚。唐氏后又嫁给赵士程。在一次春游中,陆、唐偶遇于沈园。唐婉在园内盛情招待陆游。陆怅然久之,在园壁上题《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凤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归,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怀着沉痛的心情和答陆游,亦作《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千,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这位深受迫害的女子所写的这首词抒发的情感更为凄楚,通篇如泣如诉。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京城名妓杜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江南富家子弟李甲,在京国子监读书,因常去教坊司院内,结识十娘,两人情投意合。十娘用三百金取得人身自由。二人离京回江南。途中,李甲思想矛盾日趋激化。他家中有妻,“贱室不足虑,所虑者老父性严。”行至瓜州,李甲遇昔日朋友孙某,交谈中孙某愿出千金买回十娘,李甲为之心动。十娘看清楚李甲的真面貌“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十娘站在船头,当着李甲的面,打开“百宝箱”,里面装满了“瑶簪宝珥,翠羽明铛,夜明之珠。”众人齐声喝采。十娘道:“命之不辰,风尘因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遂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波涛滚滚,杳无踪影。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大量表现了众多女性的忧伤幽怨的艺术形象。忧伤幽怨是典型的女性情感,体现了一种永恒的美。女人的忧伤使女人更加楚楚动人;女人的幽怨、令男人感到怜香惜玉的天职。
悲剧(一种美的具体形态)的内容,离不开苦难、痛苦、毁灭等,但艺术中的悲剧作品比喜剧更深刻、更感人。
悲剧,一方面唤起我们对制造灾难的丑恶势力的愤慨和仇恨;另一方面,又唤起我们的惊奇和赞美之情,即对悲剧人物的惋惜、同情和对他们崇高品德和行为的崇敬。这种爱与恨,痛感和快感相交织的情感是一种最强烈的激情。它使人心灵震撼。
6、少女型.:少女,是女人的黄金时代。少女的美,是温柔的诗、精美的画、甜蜜的歌、诱人的梦,有着永恒的魅力。一般来说,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少女的青春期前期;从十七八到二十四五岁是少女的青春期后期。处于青春期的少女,面庞丰润,眼睛水灵,雪肤娇嫩,胸部挺拔丰满,躯体显现出丰满多姿的轮廓和匀称优美的曲线,加上鲜艳的服饰和充沛的青春活力,就像一朵艳丽的花朵,散发出独特的温馨。
从内在思想情感上看,少女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朝气蓬勃,清纯可爱。她们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充满着童话色彩的梦幻,她们那神奇的内心世界,令人无限神往。女孩成熟较男孩早,观察细致,感情丰富。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童心未泯、天真浪漫。她穿上贾母的“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与一群丫头在院里拍雪人,一跤栽倒了,弄了一身泥。她淘气地穿上宝玉的衣衫,假扮成男孩,逗得贾母真唤宝玉。晚上睡觉,她却一把青春丝,拖于枕畔,一幅桃红绫被,只齐胸盖着,裸着那一弯雪白的脖子在被外。即使睡着了,在梦中,还是叽里呱啦,笑一阵、说一阵。她烤生鹿肉吃,以助诗兴,自喻“真名士,自风流”。她不胜酒力,醉眠芍药花裀,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乐。
机灵、聪明、善良、有个性,这是优秀少女重要的特点。因为一个愚笨的女孩,即使外貌漂亮,也称不上美。
《西厢记》中的红娘,是一位美丽、机智、正直并富有斗争精神的婢女。她支持莺莺与张生的婚事。普救寺解围之后老夫人撕毁婚约。这时红娘机智勇敢地说服老夫人,以信义之道,明之以理;以家谱之辱,晓之以利,促使老人同意女儿的婚事。
清朝褚人获《坚瓠秘集》载:某富人宴请宾客,“独重一上客”,其他皆陪客。那天,陪客都到齐,而“上客”未来。富人心急如焚,脱口说出:“偏是要紧者不来”。闻者愕然,各有去志。这时,一婢女见势不妙,忙“应声出门,急向后厨”,挑上两坛好酒来到客厅,对主人讲:“要紧者来矣”。如此一番做作,众宾释然,为主人解了难堪之困,挽留了客人,表现了一个普通少女的聪慧和智巧。
少女的童年时代就会遇到了人们对男女两性的不同评价。漂亮的女孩会受到更多的赞美,即使是小孩们也都喜欢和漂亮的女孩一起玩。男孩穿不干净的衣服并不惹人注意,而女孩如果这样,就叫人笑话。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女孩从小就极重视自身的美。那面貌、双手、三围线条、洁白的皮肤等、似乎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给她以信心,她为自己的美感到骄傲。所以,她们很喜欢在镜子里仔细端详自己的笑靥。
少女这种强烈的爱美倾向,说明了她们的内心世界比男孩复杂、更微妙、更细致,成熟更早。
少女喜欢幻想,在心理总有许多美丽的梦。她们敏感、多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什么事,总会引起无限的联想,头脑中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7、少妇型:美女的形态从年龄层次上看,有少女的美和少妇的美。前者以青春美貌、性的饱满和感染力为核心,像含苞待放的花朵,清新艳丽;后者则以灵魂的饱满、修善的恰当以及气质能力为核心,像阳光下灿烂开放的红花,缤纷多姿,馥郁芬芳。有人讲,三十岁以后的女人最成熟,最性感动人,少妇的美,是女性美的又一个高峰,是容貌、形体、服饰、化妆、仪态凤度、涵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美。她们从内向外散发出富有魅力的气质,这是少女无法比拟的。
少妇减少了少女的娇揉造作之气和那种天真浪漫的罗曼蒂克情调,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取而代之的则是娴雅平和、温柔、雍容、自然、恬静、成熟的风韵。少妇的美,是女性的成熟美。她们不再有小姑娘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感情冲动。她们对人生的意义、世情的冷暧,有了更深的体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她们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中,锻炼的更深沉、充盈、丰满和成熟,在各种场合中能轻松自如地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更有生气、更有趣味的生活内容。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在贾府当家的少妇。她的性格集中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许多本质特征。如她有强烈的金钱欲和权势欲等。但她青春艳质,颖慧聪敏。她有精力、有胆量、有决心,对于人情世故十分练达。心眼儿比别人多,嘴又锋利无比,又诙谐、又干脆、又漂亮、又乖巧,浑身充满着一股活力。她在哪里出现,就把笑声带到那里。别看她是个少妇,对付贾府的复杂矛盾游刃有余。对付外面的事,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应付裕如。在贾府中,没有哪个女子能赶上她的。
少妇最迷人的在动态美。她们在不同场合的谈吐、表情、眼神、姿式、动作等、展现出一种优美的、丰富的内在世界,它比外貌美更深沉、更持久、更有吸引力。
才华是女人头上的皇冠。那些学识渊博、才智非凡、奋发有为,在事业干出突出成就的中年女性具有无限的魅力。
女人的美丽。一半取决于外表天姿,更重要的一半则取决于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度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出众的才华,强烈的事业心,光辉的成就等,这是女人魅力的源泉。
东汉蔡文姬是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她博学多才,精通音侓。董卓之乱中,她被乱军所虏,后流落匈奴,在异域生活12年。后来被曹操赎回,改嫁董祀。她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大放光彩。《胡笳十八拍》“像滚滚不尽的海涛,像喷发着融岩的活火山”,是她“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唱”。
宋朝李清照,是一个有大家风范的闺秀。她性格开朗,学识深厚,见识过人,才华出众。在其《金石录后序》一文中。她生动地描述了她不同于一般世俗妇女的生活志向。她不以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为满足,而是“食去重肉,衣去重采,身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剌绣之具”。她潜心学术,以整理校勘古藉、鉴赏碑文字画为乐。她和丈夫赵明诚“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元朝著名画家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书画家,赵想娶一妾,给管夫人送去一道小词作试探。“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管夫人接到试探性的词后。反抗的方式极文极雅,她填了一首白话词作答:“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才能,这是一个人内在的光芒。对一个女性来说,有了它才能摆脱附庸、花瓶的角色阴影,才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获得精神上的收获。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女人小脚的魅力
玉笋尖尖,金莲娇娇,一只小脚在男女的情爱中竟然是举足轻重,据行家说,连握脚都有许多姿势:
濯罢兰汤雪欲飘,横担膝止束足衣;
起来玉笋尖尖嫩,放下金莲步步娇。
踏罢香风飞彩燕,步残明月听琼笛。
几回宿向鸳被下,勾到王官去早朝。
(明人“双喜冤家”第十八回“啄金莲”)
关于“金莲”的来源,有一般这样的故事。
南北朝时代的南齐帝国,出了一位叫萧宝卷的昏君。他对于缠足有特别的偏爱,为此,他下令征收民间的黄金,做成莲花贴在地面上,让宠姬潘贵妃在上面行走,然后将此情景称之为“步步生莲”。从此以后。凡是女人走路姿势优美,就会被称为“轻移莲步”,而缠了足的小脚则被称为“三寸金莲”。
对女人缠足是从那个朝代开始的,有不同的说法,较普遍地认为女子缠足是始于南唐。
……南唐李后主有宫嫔,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缨络,中作五色瑞莲,令其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这就是中国妇女缠足的起源。
到了宋代,女子缠足就逐渐开始推广。
“妇女缠足,起于近世。”《辍耕录》云:“元丰(宋神宗年号)以前犹少缠足,宋末遂以大足为耻。”(《墨庄漫录》)
“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名快上马。”(《宋史?五行志》)
“但知勒四支,不知褒两足” (北宋徐积《咏蔡家妇》)
到了元朝,这种情况继续发展。:
吾闻圣人立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阁之内欲出则有帏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也。”(元伊世珍《琅环记》)
由此可知元代已视妇妇裹足为圣贤经传不可移易的信条了。
“伊川六代孙淮咸淳间为安庆倅,明道年五十四卒,二子相继早世,无后。淮之族尚蕃衍,居池阳。妇人不缠足,不贯耳,至今守之。”(白珽湛《渊静语》)
由于当时女子缠足已成风俗,而伊川族中妇女不肯随俗,白珽湛就要加以特别记载了。
到了明朝,女子缠足之风更盛,都认为这是时髦的表现,坊曲中的妓女无不以小足为献媚男子之具。《板娇杂记》曾记载一些妓女之足:如顾媚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张元清在少年场中,纤腰龋步,亦自楚楚,人称为张小脚;顾喜,趺不纤妍,人称为顾大脚;等等。
缠足如何行进?现参照有关资料,简单介绍如下:
缠足有从四、五岁左右开始进行的。分成四个阶段进行。所需时间大约是3 年。这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日子。最剧烈的激痛时期,是在把趾弯曲的第二和第三阶段。除了拇趾以外的四个趾头,都要弯曲到脚底再用力绑牢,不但会出血、化脓、发炎、红肿,还会长鸡眼。即使只是静静地坐着,也会剧烈地疼痛。
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正是此种情形的真实写照。
缠足开始时,父母总会警告女儿:“不管多大的痛苦,你都要忍耐,否则长大就嫁不出去。”
叮咛完毕,缠足正式开始。
第一阶段“试缠”,先将双脚在盆中洗净,然后,右脚放在施行缠足术者的大腿上。趁着脚还湿热时,将拇趾之外的其余四趾用力向脚底弯曲,然后在脚趾之间洒上药剂。据说,洒上药剂后能使皮肤收缩,避免双脚在被紧缚后发炎或化脓。待脚趾弯曲到脚底后,便用布绑起缚起后再用线将布的一端和缝隙缝合,使其不再松开,同时,让女孩穿上缠足用的袜子和尖头布鞋。
第二阶段是“试紧”。这个阶段要进行半年以上的时间。也就是加强紧缚的阶段。平均每三天要将裹脚布解开消毒一次,然后再绑起。并且将绑紧的力量逐渐加强。如此一来,痛楚自然也会增加。由于脚趾被用力弯曲,因此很容易长鸡眼。同时,全身的重量均落在弯曲的八只脚趾上,因而疼痛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此时,脚上所生的鸡眼要用针剔掉。
这是一个可怕的阶段。每当施行手术的人端着水桶进入房间时,女孩就会害怕得一面哭泣,一面企图逃跑。可是,脚部的疼痛使她很容易被抓住,于是脚布被解开了。这时,脚背的皮肤几乎完全萎缩,并会流脓、出血,此时施行手术的人便将女孩的双脚浸泡在药水中仔细洗净。女孩若想挣扎,生鸡眼的疼痛处就会挨打,使她因怕痛而必须一直忍耐下去。接着,施行手术者会用针将鸡眼剔掉,疼痛使女孩不住地缩脚,然而,这已由不得她,手术仍要继续进行。
继续下去的最痛苦的第三阶段是“紧缠”。这时所进行的方法是将中脚骨向脚底弯曲紧缚,由于力量很大,所有的骨头均会因此而弯曲。这个阶段也需要半年的时间。
第三阶段会使脚部的肉萎缩,脚背僵硬脱皮、出血、溃烂、化脓。严重者,小趾也会溃烂。不过,中药里有专为缠足各阶段使用的处方,止血、化脓及溃烂痊愈后,“美妙”的小脚便出现了。
接下来便是进入最后阶段的“裹弯“。这段时期的疼痛并不剧烈。方法是将脚底部分弄成凹型,这同样要花半年的时间。过了这个阶段,脚背会隆起呈弓型,脚底则深深凹入,拇趾下垂,其余四趾则被压入脚底的凹入部分,整个脚的长度大约10厘米,是理想的小脚,被称为“新目”或“三寸金莲”。
缠过的小脚,触地的部分减少,甚至连站立和走路都发生困难。事实上,缠足走路,比穿高跟鞋走路还要困难多了。
刚完成缠足时,还不懂走路的方法,所以用脚跟行走,但这种走路方式往往会使脚踝、脚跟及小腿因负荷太重而肿大,因此,这时就要开始进行训练,学习“优美”的走路方法。
练习行走不只要使姿势优美,同时,也可使一双被裹脚布紧缚的双脚,血液循环通畅。走路的练习要不断进行,晴天时便在院子里练习,雨天则在房内进行。每天大约要走5公里左右。
经过不断的练习,走路的技巧越来越高明,不久之后就可学会被称为“轻移莲步”的优美姿势,足以吸引男性的目光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缠足完成以后,女孩子仍继续成长,所以,要不断留意紧缚双脚。如果未曾好好注意,经过几年之后,脚会再长2、3厘米。同时,双脚因为一直被裹脚布紧紧缚住,必定会因为流汗而发出恶臭。俗话“臭如裹脚布”就是由此而来。
针对女性裹脚的需要,古人发明一种称为“香莲散”的中药,可以放入鞋中除臭。只要七天换一次,便可清除恶臭,常保芳香。此外,还可使用兰汤洗涤,也可去臭味。
缠足完成之后,原先用来裹脚的布会由蓝色逐渐泛白,长度也会缩短到2至2.5米,最长亦不超过3米。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女人的美容术
中国人常用“白白嫩嫩”来形容一个漂亮的女性。皮肤白嫩有秘诀吗?怎样才能保持皮肤的白嫩?皮肤很黑很粗造的女人要如何补救?古代中国女性皮肤保养的方法,对您或许有些助益和参考价值。
女性皮肤以白嫩为美,数千年来在中国一直没有多大的改变。《诗经?卫风?硕人》篇里,形容卫侯美丽的妻子庄姜,就说她“手若柔荑,肤如凝脂。”战国时楚人宋玉形容他家东邻的美女也说:“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见《登徒子好色赋》序)都说明了肌肤白嫩是美女的必要条件。
1、肤如凝脂、软玉温香。
对于白嫩皮肤的颂赞,除了用白雪、凝脂来形容外,更常见是用白玉形容女性莹洁光滑的肌肤。晋人王嘉在《拾遗记》里,形容蜀先主刘备的夫人甘后“玉质柔肌”,唐人王维也《洛阳女儿》七言古诗里,形容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这个典故沿至后世,人们遂以“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劝勉读书人发愤向学。
玉虽白而质硬,形容女性肌肤并不十分贴切,唐以后的诗人,更用软玉来描绘美女,像元人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借张生之口形容崔莺莺说“软玉温香抱满怀”,对女性白嫩肌肤的颂赞,可谓无以复加了。
明朝时,兰陵笑笑生笔下,极尽声色享受之能事的山东清河县富豪西门庆,就是个喜欢白嫩皮肤的人;在他的六个妻妾中,他唯一心爱的第六房李瓶儿,就是个白白嫩嫩的大美人。女性的白嫩嫩的皮肤,对大多数的男人来说,永远是一股无法抗拒的魅力;难怪俗话要说“一白遮百丑”了。
中国人对白嫩皮肤颂赞不已的另一面,就是对粗黑肌肤的嘲讽;象民初人编的《趣味集》诗话里,有一首长沙某君的《嘲黑妇》:“黑有几般黑,帷卿黑得全,汗流如墨汁,屁放似窑烟;熟藕联双臂,烧梨作两拳;夜眠乌添凳,秋水共长天。”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皮肤白嫩,惹人怜爱,有的人却皮肤很黑,惹人讥笑呢?
2、古来绝色、皆生水滨。
明中叶福建人谢肇浙认为,肤色黑白,跟水有关。他在《五杂俎》卷三里说:
至于妇人女子,尤其关于水,燕赵江水汉之女,若耶洛浦之妹,古称绝色,必配之以水,岂其性固亦有相宜,不闻山中之产佳丽也。吾闽建安一派溪源,自武夷九曲来,一泻千里,清可以鉴,而建阳士女莫不白晰轻盈,即舆抬下贱,无有蠢浊肥黑者, 岂非山水之故耶?
从中国历代美女诞生地点来分析,这种推论倒也极有可能。
象山西大同是个出美女的地方,大同东临桑乾河支流御河,明朝时代武宗皇帝中意李凤姐就是大同人。又如江浙两省向以诞生佳丽著称,杭州、苏州、扬州等地,莫不河渠纵横,而西施是浙江诸暨人,苏小小是浙江杭州人,陈圆圆是江苏常州人,林黛玉是江苏苏州人……,也都说明了美女诞生的地域性,可能与好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3、受精多者、其色易白。
清初人李渔,则从遗传学的观点来谈皮肤的黑白;在《闲情偶寄》卷六里,谈到肌肤的好坏时,他主张皮肤洁白的人,是胎儿成形时,受父亲精液的影响所致。传统医学认为:胎儿的成形,是受精、血两种因素的影响;精是白色,来自父亲,血是红色,来自母亲;如果阴血先至,阳精后冲 ,血开裹精,精入为骨,就成了男胎;如果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就成了女胎。李渔更进一步地主张,精血在子宫里相混时,如果精液的影响较大,胎儿吸取了较多精液的成份,则生下来的小孩皮肤较白:“人之根本维何?精也血也。精色带白,血则红而紫矣!多受父精而成胎者,其人之生也必白。”这种注张虽然缺乏科学的根据,但美丑的确是与遗传因子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苏州、杭州虽然有好水,但并非所有苏州、杭州的佳丽都白晰美丽,就是因为还必须加上遗传的因素。 4、豢以美食、处以曲房。
对于天生就白嫩的女人来说,好的皮肤需要保养,对于天生皮肤粗黑的女人来说,坏的皮肤需要化妆。古代中国有哪些保养、化妆和改善皮肤的秘决呢?
皮肤白的人,如果想一直保持它的洁白,一要营养好,二要少晒太阳;所以李渔强调“豢以美食,处以曲房”是使皮肤洁白的不二法门,清人吴长元在《宸垣识略》里也说:“燕山(北京)……其良家士族女子……冬日 以括萎涂面,但加溥而不沐,至春暧方涂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都主张保持皮肤白嫩之道是尽量避免日晒。括萎是一种葫芦科多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它的果实比王瓜稍大,果实有子,子内之仁含丰富的油脂,北京妇女就利用它的油脂来涂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对皮肤天生细嫩的人来说,保持之道就在于多加按摩;按摩不仅可保持皮肤细嫩,也可改善肤质,使原本粗糙的皮肤变得细嫩。明万历年间的学者周履靖,在谈养生之道的《盖灵单》一书里,就主张“面宜常摩”,以为如此可以“去面折,红润。”此外,明人郑宣在《昨非庵日篡?颐真》里,也主张“手宜在面”(常用手按摩脸颊)是“修昆仑(仙术)之法”。对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一般女性而言,常作脸部和身体的皮肤按摩,至少也有减少皮肤皱纹,增加其弹性的功效!晚清慈禧太后就时常用长约二、三寸的玉棍在皮肤上滚动按摩,据看过她洗澡的德令郡主形容说:“肉色出奇的鲜嫩,白得豪无疤瘢,看去又是十分的滑柔,象这样一个躯体,寻常只有一般二十岁左右的少女才能如此;不料此刻我却在一位老太太身上看到……。”(见德令郡主所著《御香飘缈录》)
对皮肤很黑的人来说,使它变白的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搽白粉了。晚明人张岱 在《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里,就曾形容靠白粉来装饰自己的扬州妓女说:“所谓‘一遮百丑’者,粉之力也。”化妆用的白粉分矿物性和植物性两种。
矿物性白粉是化铅为霜,加入豆粉、蛤粉研细制成;古代中国许多地方都产铅粉,像河北定州的“定粉”,江南吴越等地的“官粉”,湖南辰州的“辰粉”,广东韶州的“韶粉”,广西桂林的“桂粉”,极为有名。
5、茉莉花蕊、异香可鞠。
植物性的白粉有两种,一种是用括萎富淀粉质的根部研磨成洁白的天花粉加一氧化铅制成的,另一种是用白米磨成的细粉加入适量的铅粉制成的。
据清人樊彬《燕都杂咏》里注云:“妇女冬日用括萎和蜜陀僧敷面,名‘金花沤’。”蜜陀僧就是一氧化铅。而白米研成细粉时,如果不加铅粉,容易团结成块,用起来极不方便,所以一般研米制成的白粉都加铅白。但铅有毒,长期使用铅粉或加了铅白的植物性白粉,都会使皮肤变灰变黑,产生斑点,所以涂白粉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根本之计是得从改善皮肤的本质着手。
6、将黑变白、不传秘方。
清人采蘅子在《虫鸣漫录》卷一里,提到北京梨园调教幼伶时,也是先从改善皮肤下手:
京都幼伶,每曲部俱十余人,习戏不过二、三折,务求其精,杂以诙谐,故名噪甚易,至眉目美好,皮肤洁白,则另有术焉……晨兴,以淡肉计洗面,饮以蛋清汤, 肴馔亦极浓,夜则药敷遍体,帷留手足不涂,云泄火毒,三、四月后,婉变如好女,回眸一顾,百媚横生,虽惠鲁亦不免消魂矣……。
原来名伶的调整教,背后竟花了那样大的工夫。
采蘅子在文中虽然没有说明涂在身上是什么药,成份如何,但这类能改善皮肤的药物,在其他书籍里倒不乏记载,像注初人汪瀚辑前清各种秘方的《秘术海》里,就有好几则秘方与改善皮肤有关。
令黑面转白法
白冬瓜一个,竹刀去皮切片,酒一升半,水一升,煮烂去皮,滤去渣,成膏,磁瓶收贮,每夜涂之,次早洗去。又天门冬曝干 ,和蜜捣烂册丸,日用洗面,即转白。括萎粉三两,杏仁一两,猪胰一具,同研如膏,每夜涂之,令面光润,冬月不皱,(载《圣济总录?闺阁助妆门》)
使肌肤莹洁白泽法:
……方用人乳、象精、白蜜、藕汁等分熬膏,加苏合法调匀,浴后满身涂之,一月之后,遍体嫩滑香润,此杨妃宫中日用之方也。又沉香、丁香、降香、乳香、藿香、茴香、砂仁、甘松、山奈、白芷、细辛、川 芎、蒿本、桂心、潮脑、当哪、百药煎、肉豆蔻、豆粉(各二两)、麝香(一钱)共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用水漱口,入舌根下含化一丸。一日口香,五日身香,十日二十日床被香,一月后洗面皆香,二、三月后面如童子。身软如绵,兼能起阴壮阳祛风去冷,闺阁不可不知之秘方也(同上)
随心变化美人法:
冬瓜仁五两、白杨皮二两、桃花四两,含研细末,日于食后服三次,每次一茶匙 ,欲面色白者,加冬瓜仁,欲面色粉红者,则加桃花,十日而面白,五十日 而手足皆莹洁如玉,诚不可思议之妙术也。(《冯氏锦囊?奇门妙方门》)
使燥手洁莹润法:
以杏仁、天花粉(各一两)、红枣(十个)、猪胰子(三副作全具)共捣如泥,入酒四种,浸瓦罐内,每晨抹之。一月后,皮肤光腻如玉。虽冬月亦不冻坼,洵不传之秘也。(《冯氏锦囊?闺阁助妆门》)
这些秘方中的药物,可以上溯到唐人孙思貌《千金翼方》,在刻书卷五中,列举了好几种令面肤白媚生光的方子,里头就有杏仁、桃花、白芷、瓜子等药物,可见它们的功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猪胰更是古代中国用来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也具有润泽皮肤的功效。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美女的历史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
旧石器时代的“裸 女”雕像,反映的是原始人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崇拜,还不能认为那时已产生了女性美的观念,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产生文字,进而产生了文化,这才形成美的概念。
中国,从造字之初,便开始把“美”与女性联系起来。《说文解字》中:“好,美也,从女子。”中国文字中的“娟”、“婉”、“娥”、“妍”、“姝”、“妩媚”、“婀娜”、“娉婷”等形容美好的字和词,都与女性相关联。
在奴隶制条件下,在频繁的战争中,美女和土地、财物一样,成了劫夺对象。夏桀的三个妻妾都是掠来的,商纣囚禁西伯周文王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史记?殷本纪》)楚文王听说息君夫人漂亮,出兵伐息,俘虏了息君和息夫人将妻其夫人而纳之于宫。(《列女传?息君夫人》)越国的西施是闻名的美女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战国策?楚策三》)
越王勾践想出用“美人计”作为打败吴国的策略,于是把西施进献给吴国国王夫差。
《诗经》中关于女性美的描绘,反映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人们对女性美的观念。
《静女》一篇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描述。这首短诗写一位少女在僻静的城隅等候情人,致使情人到处寻不见她而“搔首踟蹰。可是她又大胆地送他一枝彤管草以示心迹。该诗表现出少女的活脱、自由、浪漫的性格。
《硕人》是描写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硕人”的身材高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该诗描绘了一位面貌端庄,皮肤白嫩,方额弯眉,牙齿洁白,微笑时酒涡儿深深,美丽的眼睛左右流动,流露出无限风情的绝世美人的形象。
《月出》描写一个月下美人:
月亮出来白皎皎呵,美人面孔真俏呵,嘘,苗条得巧呵,嘘,从容得好呵,劳我心思好焦呵。月亮出来光照照呵,美人热情在烧呵,嘘,委婉得妙呵,劳我心思好躁呵。(陈子展《国风选译》)
《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女性生活的优秀诗篇,但《诗经》所写的女性都是国君夫人、贵族妇女、平民妇女等良家妇女的形象,内容较单调、粗糙,情绪直接流露,缺乏具体的情节和内容。《楚辞》则以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女巫、女乐、歌伎舞女的美。这些女性集色艺于一身,用丽服、脂粉、首饰和程式化的姿态,一个个竭力装扮成迷人的偶像。
《楚辞?大招》篇中有这样的描写:
朱唇皓齿,嫭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丰肉微骨,调以娱只。魂乎归来,它以舒只。嫮目宜笑,蛾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魂乎归来,静以安只。姱修滂浩,丽以佳只。曾颊倚耳,曲眉规只。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魂乎归来,思怨移只。易中利心,以动作只。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长袂拂面,善留客只。魂乎归来,以娱昔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靥辅奇牙,宜哭嫣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魂乎归来,恣所便只。
该诗对美女的所有迷人之处,都做了细腻的描绘,这是《诗经》所没有的现象。
宋玉《神女赋》中的神女是一位绝世佳人。作者从神女的体态、容貌、表情等各个细部展开详细地描述: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酰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放纵而绰宽。动雾毂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袵兮,立踟躅而不安。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末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
神女,既是罕见的丽人,又显得温柔可亲。作者赋予她一种飘逸娴雅的气质。
曹植的名作《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
长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珮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眄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
诗人用极为华丽的词藻,雕琢的语句描绘了美女的衣服、首饰等华贵的服饰,同时尽力描绘美女的娴雅、优美和飘逸的情态和某种感伤的气质。这位美女好像一位娴雅的时装模特。成为美的化身。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时期。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论理体系。儒学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刘向的《列女传》中,从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和辩通几个方面来要求和评价女性,强调女性的内在美。班昭在《七诫》中提出“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又说:“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以弱为美”的观念,在汉朝的影响力并不大,但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汉代对女性的审美观念侧重于:
重德之美
汉乐府诗中的《羽林郎》记载:“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身份低下的当垆胡姬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子,面对豪奴依杖权势,企图污辱她的人格时,她毫不屈服地与他作斗争,她唱出“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的掷地有声的歌辞,表示对爱情的坚贞,对豪奴的高度蔑视。态度坚决,语气斩钉截铁,表现出一股凛然正气,反映了我国古代女性的斗争精神和重德精神。
《陌上桑》写的是一个太守调戏采桑的女子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它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屈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当“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史往,问是谁家姝?”“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立即到采桑的反驳:“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重修饰之美
战国时期,女性修饰风气逐渐流行。 一是借粉黛、赤丹等来增加面部的美貌;二是用约束的办法,使身段苗条。“楚灵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至汉代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女性修饰之风日盛并更加普及。“建安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明德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尚有余,绕髻二匝”女子高髻广袖长裙,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汉末一首童谣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额。城中妇广袖,四方用匹帛。”中下层妇女也竞相修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是府中小史焦仲卿的妻子。你看她的打扮: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汉赋中的美女形象也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司马相如《美人赋》中的美女:
臣之乐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
傅毅《舞赋》中的美女:
于是郑女出进,二八徐待。皎服极丽,姁婾致态,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经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珠翠的砾而照耀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动朱唇,纡清阳,亢音高歌,为乐之方。
该诗极生动地描绘出歌女的美妙情态和修饰之美。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精神上最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了。魏晋玄学产生并发展起来。玄学批判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性,追求个性人格的自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推崇人的才情、品貌、风度、言谈、智慧、个性等。总之,魏晋玄学带来了“人的觉醒”。这对该时期女性的发展和女性审美观念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重视女性的才识、个性。汉代妇女的才能表现在对《诗》、《书》、《礼》等典籍的熟悉和运用上,实际上是格守儒学家的礼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则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而且很有个性。女书法家卫铄有很高的声誉。
卫夫人书如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金壶记》)
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若美女登台,仙峨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古今书评》)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
谢太傅(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谢道韫是这一时期才女的杰出代表。她的清雅风韵、语言能力和辩论才能,使得当时的“清谈”名手都为之佩服。
北魏中书侍郎崔览的妻子封氏“有才识,聪辩强记,多所究知”。当时的知名人士李敷、公孙文叔等,都向封氏请教有关“近世故事。”
许允的新妇长得奇丑。新婚之夕,许允因新妇丑,不想进洞房。
许允对新妇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曰:“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世说新语?贤嫒》)
魏晋六朝时期,女性的才识、个性、气质受到社会的重视、赞美,一反汉代的重妇道,“女以弱为美”的女性美观念。
艳歌和艳情的广泛流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从东晋开始,中国陷入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南方在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安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促进都市的繁荣,大城市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流动性、开放性和娱乐性的特点突出起来,这时都市的歌舞业、妓院空前发展起来。《南史》记载:
凡百户之乡,有市有邑,歌谣舞踏,触处成群。……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时男女交往并不遵守儒家正统礼教。所以,南朝乐府民歌所表现的世俗妇女观念有其鲜明的特点:大胆追求男欢女爱,注重个人感情和心理满足。对性爱的热烈咏叹构成了南朝“艳歌”的主要内容。
宿夕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转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子夜歌》)
开窗秋月光,开烛解罗裳,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
陆机的《艳歌行》可作为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女性美观念的代表作:
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高台多妩丽,洞房出清颜。淑貌曜皎日,惠心清且闲。
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可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
这是用欣赏的笔调,描写舞榭歌台上的歌女舞妓的艳姿丽服和歌态舞姿。
魏晋文人的诗歌多以“艳歌”为题,写女子姿色及修饰之美。艳诗不再像汉乐府那样,通过女子的仪表姿态之美来显示她的美德和身份,而是喜欢描写一个女子身上的种种可爱之处。“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荀粲)
“艳诗”具有非道德性和唯美倾向。从诗歌艺术方面看,艳诗扩大了诗歌的类型,艳诗的内容也表现了女性审美观念的新发展。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采取开放国门的政策,国际间和国内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活跃。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取,使唐代形成多元化的文化风格与雄健豪放的时代精神。在这一历史时代的特定文化氛围中,对女性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代,人们崇尚一种健康、丰满和肥硕的女性形象。浓丽丰肥之态,是唐代上层妇女形象的特点。《旧唐书?后妃传》说杨玉环“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天宝遗事》说杨玉环“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杨太真外传》说贵妃“有姐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资治通鉴》说武则天是“方额广颐”的丰满健硕的女性。
张萱和周昉是唐代著名的仕女画家,以画当时上层妇女的生活状况著称。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画得庄容华贵。画出那种闲情无聊的形象,表现出那种娇奢、雅逸的气息和柔软温腻动人的姿态,甚至丰腴的肌肉都赤裸裸地画出来。(张光福《中国美术史》)
张萱的《捣练图》其中的妇女形象是酥胸穿团花长裙。从披帛中显露出丰肥细腻的肌肉,具有温润柔软、浓丽丰肥、健硕的质态。
永泰公主墓中壁画宫女形象千姿百态,生动自然,都穿着当时最时髦的服饰。脸颊丰满腴润,红晕的朱唇,青黛细长的八字眉,高耸的翠髻,肩背披着“披帛”,上身着贴身罗衫,下身穿绛裙,裙裾垂地,双头履露出裙外,给人一种生动、健康、活泼的美感。
唐代雕塑的菩萨像是现实生活中唐代女性的写真。那赤裸的上身,圆润丰满的乳房、背部、手臂、腿部,从那“出水”的衣裙里露出来。织花缎面衣裙,轻轻覆盖在微胖的肢体上,前胸披戴缨珞,晃得雍容华贵。
总之,上述种种情况反映出唐代的丰腴肥硕、健康艳媚的女性美观念。
两汉时期,重才华,重个性的审美意识。强调女性德与容,庄与柔,才女寥寥无几。魏晋六朝重视女性的风雅才能。这时,人们的创作意识觉醒,诗文创作被视为“不朽之盛事。”出身于上层社会的许多有才华的女子受父兄熏染和引导,也从事写诗弄文。《玉台新咏》中说:
理想的佳人必须是“加以天时开朗,逸思雕华,妙解文章,尤工诗赋。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
贵族文人对女性的赞赏,从重德转向重才。
隋唐时期,产生了大批才女。她们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时代。
杨贵妃,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智算警悟,才智明慧,性格机敏,善解人意。史书记载,玄宗初次见到她时,她一身女道士装扮,鬓发腻里,纤浓中度,气质高贵,举止娴雅,顾盼生情。
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有胆有识,工于心计。她14岁临入宫前,母亲恸哭悲泣,她从容自如地说:“见王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上官婉儿,天性韶警,才华横溢,以机敏和才智闻于宫中,见爱于武后,委之重任,史称:
自通天(年号)以来,内掌诏命,谈丽可观。尝忤告不诛,后惜其才,止黥不杀也。然群臣奏改及天下事皆与之。
中国历史上,女著男装发展成一种社会风潮的是唐代。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俄又露髻驰聘,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贵矣。《旧唐书?舆服志》
中宗后宫人胡帽,海内效之,衣丈夫而靴。《新唐书?舆服志》
女著男装当时已成为一种服装时尚,由此可看出唐代女性的突出个性。
唐代美丽的才女还集中体现在青楼中的风尘女子身上。在她们身上,体现了容色之美、才情之美和技艺之美的统一。唐代的青楼女子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宫廷的歌舞伎,各级官府的乐伎,权势者的家伎,以及民间的教坊、妓院。她们的任务是参加官府的社交娱乐活动。普通教坊和妓院中的女子,经常与诗人名士诗酒唱和。
当时的诗坛巨擘、文章魁首、各界名流,大都与青楼女子有密切交往。那些进士举子“重词赋而不重经学,尚才华而不尚礼法。”他们的风流行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很多诗人还用艳诗表现他们的风流情调。他们对那些才艺出众的女子,悦其色、慕其才、知其心、敬其人,心心相印。
白居易这样描绘青楼女子:
时世高梳髻,风流淡作妆。
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
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
拂胸轻粉絮,暖乎小香中。
选胜移银烛,邀欢举玉觞。
炉烟凝麝气,酒色注鹅黄。
急管停还奏,繁弦慢更张。
雪飞回舞袖,尘起绕歌梁。”
《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旧游?戏赠五十韵》
有名的歌妓兼诗人薜诗、鱼玄机、刘采春、女道士李治等才女,周围都有一批崇拜者。元稹惊服薜涛的诗才,引为知已,赠诗赞薜涛:
锦江滑腻峨媚秀,幻出文君与薜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唐代杰出女子以自己的才情赢得了文人骚客的尊重敬慕,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把友谊与宿娼的共同经历联系在一起,把政治上的激进与生活上的放荡相提并论,这是盛唐时期经济生活、文化精神的反映。开放的社会,博大包容的胸怀,表现在女性评价上是多元化的。也正是这种现实,造就了大批有色、有才、有艺的青楼女子。
自由放达,追求享乐,是唐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主旋律。追求两性的自由交往。
白居易叙述一位多情女子在墙头上与马上的男子相识,一见钟情并私奔: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停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脂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井底引银瓶》
婚外恋在唐代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公开自由,士大夫不顾名门望族的礼法,在外搞婚外恋。沈既济的《任氏传》,第一次描述了三角恋爱的模式。
唐代的上层阶极不重贞节。武则天和宠臣的私生活,上官婉儿与武三思,都有着公开的婚外韵事,无人干涉,也从不避人嫌。
不论上层和平民,一般都不以妇女再嫁为耻。再嫁与否,全凭女子自己作主。
总之,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度发展,中上层的人士都沐浴于盛世的享乐中。教坊、歌舞业、妓院在唐代达到鼎盛的阶段。因此,众多美女成为整个社会活跃的群体。表现在女性审美观念上,唐代曾几度掀起“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社会心理之波。
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折。中唐以后,诗歌的悦情性质和娱乐功能逐渐得到强调。唐末至五代时期,追求女性美的病态化。妖艳的女性及其闺房生活,构成了诗歌的中心内容。佳人总是以愁颜、病容、媚态、柔姿和困懒的样子显示出她的美:
这里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中唐一条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爱情诗和山水画成了最为心爱的主题和吟咏描绘的体裁。……他们不乏潇洒风流,却开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 郁,这是初唐所没有的。”(李泽厚《美的历程》)
这种社会精神氛围,使女性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女子缠足出现了。从历史上看,春秋至两汉的诗文中,有的诗文着力描写女人走路的姿态,并没有描写女人的脚。魏晋六朝时,出现了直接描写女人脚的文字。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从宫廷到民间,似乎吹起了一股“小脚”风。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写道:“小头鞋履窄衣裳,天宝末年时世妆。”杜牧《咏袜诗》:“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春云。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这是赞美女人脚的纤小。
中唐以后,从对女人小脚的欣赏到五代时期缠足现象的出现,这标志着对女性的审美情趣发生了从丰腴健硕之美到纤细孱弱之美的转变。
5、两宋时期
宋王朝建立后,为巩固皇权,削弱武官的权力,鼓励功臣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同时因而临北方西夏、辽和金等强敌的侵略,实行妥协政策,取得和平苟安的局面。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收复中原,更是江河日下。朝野上下,始终笼罩在一种萎靡不振、哀怨缠绵的气氛中。这种病态的社会风气,直到理学产生后,才受到口诛笔伐。可是,程朱理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观念。他们主张:
寡妇不能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妇,就是夫死不嫁,从一而终的妇女。
把“处女”的内容加进了贞操观念中。女子在婚前必须保持童贞。 强化“男女授受不亲”的意识。“内外各处,男女异群”,“男女有别,远嫌避疑”。男性日益限制和缩小女性的活动范围,以确保女性的贞操纯洁。
这种社会氛围对宋代女性的成长、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女性审美观念完全不同于盛唐时期。
唐宋两个朝代,一个处在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一个处在封建社会走下坡路、开始衰败的时期。这两个朝代的女性审美观念便有以下变化:
第一,从精神气韵上看,盛唐时期的阳刚之美,让位于宋代的阴柔之美:
第二,从形体上看,从盛唐时期的体态丰满仪容典雅之美,让位于宋代的孱弱纤细的清癯之美;
第三,从思想感情上看,从盛唐那种自由的、带有某种风雅内容的浪漫色彩的关系,代之以宋朝那种落拓不羁士人的倚红偎翠的关系。
在宋代,娇小瘦弱的女子被视为美,身材高大的女子常常遭到讥讪。有一次,苏轼到一富豪家饮酒。主人有一舞妓,容貌尚可,但身材高大。主人向苏轼要求为该舞妓作诗。苏轼戏作四句:“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窘得那舞妓满脸羞红,怏怏离去。
北宋初年,缠足尚没有流行起来。缠足起源于宫廷。上层社会的畸形审美情趣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会弥漫于全社会,被下层人民仿效。北宋时期已出现文人咏缠足的诗词,缠足妇女多为宫廷或富贵人家的家妓。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却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跬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轼的《菩萨蛮?咏足》)
脚上鞋儿四寸罗,唇边朱粉一樱多。
见人无语但回波,料得有心怜宋玉。
只应无奈楚襄何,今生有分共伊么?
(秦观《浣溪纱》)
南宋时期,缠足开始在南方流行并普及。宋人画的《搜山图》、《杂剧人物图》中的妇女人像,双足无不纤小。福州出土的南宋文物,墓主是年轻的贵妇人,在其随葬品中有六双鞋子,鞋头尖锐,鞋长13.3厘米——14厘米,宽4.5厘米——5厘米。可见,南宋时缠足已由个别现象向普遍化发展,逐渐形成一种风俗。
描写闺房世界和歌妓舞女的艳词,在宋词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它全面地反映上层士大夫和文人的女性审美观念。“艳词”大体可分为三类:
(1)把女性作为狎玩的对象来描写,反映宋代面临国破家亡,萎靡不振,哀怨缠绵的士大夫、文人的情趣;
(2)文人模仿女子的口吻,写良家妇女的生活状态,代替女子抒发其痴情和闺怨;
(3)女词人发出的心声或呐喊。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纤柔瘦弱之美。
晏几道的《鹧鸪天》:“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圆双蕊髻中开。”《浣溪沙》:“腰自细来多态度,脸因红处转风流。”“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暧相挨。”
秦观《满江红》:“绝尘标致,倾城颜色,翠绾垂螺双髻小,柳柔花媚娇无力。”《生查子》:“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第二,慵懒无力,百无聊赖。
刘学箕《贺新郎》:“午睡莺惊起,鬓云偏,鬓松未整,凤钗斜坠。宿酒残妆无意绪,春恨春愁似水。”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画家周昉画美人,其中一美人,背倚栏干,伸腰打呵欠,被时人誉为妍绝。
第三,闺怨,忧愁。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张来《青玉案》:“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词与“愁”结缘,几乎无词不写愁。男女词人都有无限愁。
总之,宋词中的美女形象都是娇小瘦弱、杨柳细腰、慵懒无力、哀怨愁闲。这就是宋代文士欣赏的女性美态。女性的心灵和外貌,都染上时代病态的忧郁症。梁启超说:“近代文学家写女性,大半以多愁多病为美人模范……以病态为美,起于南朝。适足于证明女学界的病态。唐宋以后的作家都汲其流,说到美人便离不了病,真是文学界的一件耻辱。”
病态美,起于齐梁宫体诗,于宋代尤烈。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梁、两宋积弱不振,偏安苟且,淫靡浮浪的时代特点。
6、明清时期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家庭手工业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分离出来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与传统的儒家学说相对立的民主进步的启蒙思潮。因此,明清时期的女性审美观念呈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
但是,明代又是对妇女贞节要求最严苛的朝代。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族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于是,人们纷纷效尤,寡妇“自觉”守节。即使她本人不愿守节,家族也逼迫她守节。有些人弄虚作假,虚报寡妇年龄以骗取旌表。
清朝由礼部掌管旌表节妇、烈妇的事宜。年年表彰,共表彰了数千人。并规定,对贞女、节妇旌表门闾,设立贞节牌坊,并记载于《列女传》、《实录》和各地地方志中加以弘扬。 修《明史?列女传》时,收集到的贞烈女子“不下万人”,成书时择其突出者有308人。《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中收录的明朝贞烈女子,竟达36000人。《清史稿?列女传》中,各地旌表的贞节妇女也达数千人。安徽歙县在明清两朝(至咸丰年间)共旌表的烈女有8606人。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清兵入关,战争不断。许多人家,兵燹未至,往往先令妻女殉死。
明清两代还全面提倡“妇德”。《古今列女传》、《闺范》、《内训》、《教女遗规》等书藉大量编辑刊刻,以强化对女性的性别统治。
贞节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畸形病态的道德。它实质上是在剥夺了妇女的政治经济权利后,进一步剥夺她们的人身权利和精神自由。
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时期,以女子小脚为美的畸形女性美观念已弥漫于全社会。小脚已成为男性眼中标准美人的主要条件,甚至是惟一条件。女子脚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她的婚姻、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乃至邻里关系。大脚女子无论长得多漂亮,也要遭到人们的嘲笑。“一个大脚嫂,抬来抬去没有要。”“脸儿倒还俏,大脚太可笑。”“大脚婆,没人要她做老婆。”新婚之日。新娘子下娇后脚的大小、美丑便成为亲友们品评、判断新娘美丑的惟一标准。洞房之夜,当新郎发现新娘的脚大时,有的泪眼红肿,泣不成声;有的干脆离家出走,逃之夭夭;有的逼令新妇缠足。小脚媳妇常常受到公婆的夸奖、丈夫的爱恋、亲友的赞美和同伴的羡慕。否则,便受到公婆的冷遇、虐待,遭到丈夫的嫌厌和亲友的讥笑。
从流传于各地的有关小脚的民谣中,可以看出以小脚为美的普遍心态。“小红鞋儿二寸八,上头绣着喇叭花。等我到了家,告诉我爹妈,就是典了房子出了地,也要娶来她。”
妇女缠足风俗过几百年的流行演变,各地妇女不断加工、改制,使得脚的大小、样式,千姿百态,花样翻新,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特色。清代,北方一些地区逐渐形成了比赛小脚的赛脚会。它是伴随全社会都以小脚美这种变态的女性审美观念产生的一种随俗。同时,它是一种大型文娱活动形式,是那个时期良家妇女的一种畸形选美活动,也是旧时代妇女们要求返回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愿望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女人被置于男人的奴役和压迫下,广大女性终生被幽禁在家庭小圈子内,失去发展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所谓“贤妻良母”,多半是平庸的女人。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说,中国人的婚姻没有爱,不浪漫,男子只好到妓女中间去寻找浪漫爱情。中国男人特别是中上层人士,要向名妓求得爱情和文学艺术上的知音,这就促使妓女在艺术方面的发展。
历代名妓以明代为盛,明代名妓又以金陵为盛。以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寇白门和陈圆圆为代表的“金陵八绝”是中国名妓的杰出代表。
董小宛“天资巧慧、容貌娟妍。七八岁时,阿母教以书翰则了了。少长,顾景自吟,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慕吴门山水,徒居丰塘,小筑河滨,竹篱茅舍,经其户昔,则时闻咏诗声或鼓琴声。”(《板桥杂记》)后来,她与江南大才子冒辟疆结合。清兵入金陵,他俩远避乡间,不肯屈从清政府。
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通文史、善画兰,时人推为南曲第一。”(《板桥杂记》)她后来与兵部尚书龚芝麓相好。尚书的书法配她的画,一时为士林至宝。当明朝将亡时,她劝龚尚书殉国,她殉夫。
李香“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婉转,调笑无双。”(《板桥杂记》)她是歌舞奇才,外柔内刚,痛恨阉党余孽,爱慕爱国的复社党人,曾严厉地拒绝阉党阮大诚暗中为她准备的嫁妆。她与复社才子侯方域相爱。后来,当她发现侯公子屈节的事情,她立即撕破定情的带血的桃花扇,出家做尼姑去了。孔尚任根据她的事迹,写成名戏《桃花扇》。 马湘兰“以善画,故湘兰之名独著。所居在秦淮胜处,
池馆精疏,花石幽洁,曲廊便房,迷不可出。”(《列朝诗集》)她极有辩才,机巧刚直,情重心宽,晚年姿色不减。有位17岁青年拼死爱她,她不肯误其青春,道:“岂有半白青楼人嫁与少年作新妇之理?”忍痛把青年赶出家门。她才高色绝。人品不凡。
柳如是“色美而绮淡雅静,窃自负,誓择博学好古,为旷代逸才者从之,慕大学士钱谦益才高贯世,驾舟往访,以诗相投。钱心赏焉,视其书法,得虞、褚遗意,又心赏焉。”钱学士以正式夫妻礼仪娶她,专为她建“绛云楼,”尊她为“河东君”,“绛云仙子”。(《绛云楼俊遇》)
寇白门“娟娟静美,放荡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粗知拈韵吟诗。”豪侠仗义,有大丈夫气概,曾与保国公相爱,甲午事变保国公拘于北京,她千里单骑进京赎出保国公。“匹马短衣,从婢南归。归为女侠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洒酣以往,或歌或哭。”(《板桥杂记》)
“金陵八绝”集历代名妓的才情色艺和清雅高洁于一身,她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玉石坚贞,侠义衷肠,情操高洁,宁死不屈,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可敬可爱之美。充分地向社会显示了她们的人生价值。
自古以来,美丽的女子本就不多,很难寻找,更难得到。古代美女多集中于皇宫禁苑,或者世家豪门,“芙蓉别殿,曾居窈窕之姝;杨柳深闺,不乏轻盈之媛。”皇帝和富豪们凭借权势霸占了大量美女。但是“偏长易获,全美难臻,必欲性与韵致兼优,色共情文并丽,固已历古罕闻,旷世一见。”十全十美的丽人千载难逢。而且,美人一生之中,也只有十年最美的时光。“美人艳处,自十三岁至二十三,只有十年颜色,臂如花之初放,芳菲妩媚,全在此际。”过此花季,只剩下可怜之态了,因而,美女更为难得。
在清初人徐震所著《美人谱》中,按照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他排列了从古到宋代的美人谱:古来美人,值得人们怀念的,有二十六人;西子(即西施)、毛嫱、夷光(即西施)、李夫人、卓文君、班昭、王昭君、赵飞燕、合德、蔡琰、二乔、绿珠、碧玉、张丽华、侯夫人、杨太真、崔莺莺、关盼盼、苏蕙、非烟、柳姬、霍小玉、贞娘、花蕊夫人、朱淑真。古来名妓中的美女有六人:红拂、李娃、薜涛、紫云、苏小小、琴操。古来婢妾中的美女有四人,翾风、樊素、小蛮、朝云。
徐震所列古代美女,除去重复者有三十五人,其中又有四人为传奇小说中人物,实际仅有三十一人。大体上可以反映从先秦至宋代,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美丽女子的基本状况。
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借跨越时空达二千余年的狐狸精之口,叙述了中国历代美女概况:“大抵天地菁英之气,所萃在男,则为才士;在女则为丽人。”他把中国古代丽人分为三个等级:“有超軼一时之丽,有跨越一代之丽”;“有横绝千古之丽”。其中有先秦的卫庄夫人庄姜,晋献夫人贾姬,晋文夫人文嬴,秦穆公女弄玉,息君夫人息妫等五人,“皆艳丽绝伦、德性贞淑”。
超轶一时之丽者,有三十五人。其中又分为庄重、妍秀、窈窕、俊俏四种类型。庄重一流有:汉之邢夫人及昭帝之上官后,蜀先主之吴后,晋穆帝之后何法倪,宋哲宗之孟后,辽道宗之后萧观音,后女苏克滴公主,明武宗之夏后,太康伯张国纪第三女宝珠。“此数人者,类皆姿相丰端,体格颀硕,庄重而弥觉其丽”。妍秀一流的有:鲁昭夫人吴孟子,秦武王之后魏贞姬,汉成帝之许后,蜀李势之女,晋之绿珠,北齐李莹娥,文宣李后之女温慧公主,陈之张丽华,周世宗之小符后,宋钦宗之后朱淑贞,金卫王之女歧国公主,元泰定帝之萨都巴拉皇后,明之费宫人及福王 选后徐瑶英。“此数人者,类皆仪容婀娜,丰韵嫣然,妍秀而共见为丽。”窈窕之美的有:汉的鲁公主及公主之次女佩琬,哀帝之后傅黛君,平帝之王皇后,三国时孙翊妻徐氏,吴景帝之后朱佩兰。“此数人者,类皆淡雅绝俗,举止大方,窈窕而不失为丽”。俊俏之美的有:西楚之虞姬,汉之李夫人、卓文君,三国时之孙夫人,北魏的木兰,隋的红拂女。这几个人,“类皆体质修颀,纤腰绰约,或具英雄之侠气,或称巾帼之名流,俊俏而适成为丽。”
跨越一代的丽人,有十人:楚平王夫人伯赢“明眸秀项,面如鹅蛋”,伯嬴之女季芊亦醅类其母;汉武帝后阿娇“蛾眉檀口”;阴丽华“隆准丰颐”;三国甄后及二乔“皎若朝霞,灼若芙蓉,修短得中,秾纤合度”;隋宣华夫人“琼姿花貌”;唐杨玉环“艳质丰肌”;崔莺莺“绣口锦心,垂鬟接黛”。“凡此十人,皆两间精气所萃,孕育数百年而一出者。”
横绝千古的美人有:西施、汉惠帝后张嫣、王昭君、北齐文宣后李祖娥、明熹宗皇后张宝珠。“此五人中,以张嫣、张宝珠为最颀长、肌体亦最丰艳,论德性亦以两人为最忧。汉后稍篇于柔,明后稍篇于刚,然皆有淑圣之德”。五人之貌,具有庄重、妍秀、窈窕、俊俏多种特色。张嫣“以淑静而绝艳”,张宝珠“以端严而绝艳”。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西施“以靓雅而绝艳”,昭君“以丰整而绝艳”。她们都称得上“横绝千古”的美女。
清代道光时期,龚自珍提倡妇女天足,认为天足女子美,从女性美观念上否定缠足:
姬姜古妆不如市,赵女轻盈蹑锐屣
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
又如:
娶妻幸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
再如:
大脚鸾文靿,明妆豹尾车。
龚自珍笔下的天足妇女,玉颜大脚,行走如仙,风度翩翩,活泼洒脱,与扭扭捏捏,弱不禁风的小脚妇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龚自珍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已经看到自然、健康、潇洒、大方的新型女性的形象。
一种新型女性美的观念正在萌生。
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入,男女平等观念传入中国。它与中国固有的同情妇女的思想相融合,在戊戍维新运动中形成了兴女学、不缠足运动,从此,新的女性道德美、形体美观念及实践在与旧道德、旧美女观的不断斗争中形成并发展起来。
更多阅读
古典美女发型 短发如何做古风发型
?古典美女发型古典的气质是很经典的,带着这种气质的发型,是激动万千少女的心。为此呢,我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几种古典美女发型,简简单单就能成为古典美女了,心动了吗?那赶紧来看看吧将头发中分然后低低固定在头部一侧,接着分出一缕变成辫子
介绍书本《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小说集》 才子佳人乾隆皇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荣誉出版,上下册/16开/56.5印张/1175千字。封面内容概述:“好有好报,恶有恶报,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不如说当今中国人爱唱最情感的流行歌曲〈好人一生平安〉,《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小说集》六大长篇传奇故事,正是中华儿女自
岳麓书社《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书目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近十年来,中华民国学术热始终不曾停歇,究其原因,自然是读者对于四九年建国后、尤其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整体性不济的不满,于是愈发怀念大师辈出、勤恳治学、崇尚独立自由之精神的民国时期。岳麓书社自2010年开始推出的这一套《民国学术文
风情万种的中国旗袍美女 中国风锦衣旗袍美女
<老照片>风情万种的中国旗袍美女满族人的贡献,被汉族人更新美化,尤其是上海妇女!早就写了许多有关旗袍的文字,本来打算汇成一篇博文,拿来以飨博友,不过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很多上海地区的旗袍老照片层出不穷,就不急着发表什么文章了。因为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艺术 古典园林艺术的哲学
摘要:“山者,天地之骨也”,自古以来人们对山石就有着特殊的崇拜。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叠石技艺精湛,成就极高,形成了特有的造山艺术。它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无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园林 假山 叠山置石 艺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