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3清朝后宫研究报告 清朝皇帝后宫列表

一,课题的理由。

现在清朝后宫的电视剧风靡全球,如后宫剧《甄嬛传》都已经制成英文版,远销国外。可我们却对后宫知识一窍不通,这不是有点搓了吗。所以为了我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其中一部分,也为了让大家更好明白电视剧在说什么或者来龙去脉,我们选了现在较为热门的清朝来研究。

二,研究目的

我们为了让大家了解清后宫(清朝后宫,以下相同),我们打算普及一下后宫知识和深挖后宫对历史的影响,借此探究女人对中国的发展影响和讨论现代女性应如何更好的在社会或家庭上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研究方法、过程

(一)研究方法

1,网上查资料

我们有从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index.html),百度百科(http://zhidao.baidu.com/),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还有众多网友搜集的资料。

2,亲身调查

向老师询问,收集资料

3,经验总结法

4,文献研究法

5,调查法

(二),过程

1,了解课题,探究方向

2,制定方案,提出意见

3,寻找资料,归类分析

4,总结与讨论

四,研究结果

(一)清后宫编制

1,称谓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内廷主位:用于统称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皇太嫔、先朝嫔御、皇后、嫔妃等,在皇宫内廷有地位的女性(有时连居于宫中的皇女、命妇也算在内)

乾隆皇帝寿高,当时近侍、太监背后的确称他为“老佛爷”、“老爷子”,但大臣们却不会这样称呼。野史记载:纪晓岚曾在背后称乾隆帝为“老头子”,恰被乾隆帝听见,欲加治罪。幸亏纪氏机智解释才使乾隆帝转怒为喜。故事真实与否姑且不论,但由此可见大臣们在背后对皇帝是不能随便称呼的。近侍、太监对皇帝“老爷子”的称呼一直到清末还存在,如溥仪的乳母就这样称呼他。(参见《我的前半生》)。

对妃嫔,太监称“主子”。因皇帝的妃嫔不止一位,则在前面冠以封号,如对光绪帝之妃珍妃称“珍主”,瑜妃称“瑜主”,以示区分。书面行文称“主位”。至于对皇子的称呼,也不像现在影视剧中一律称“阿哥”。在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不同身份是有区别的,“阿哥”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X爷”。书面行文则按排行称“皇X子”。

大臣们与皇帝奏对时提到死去的历朝皇帝,也不会说“康熙爷”、“乾隆爷”这样的话,如嘉庆皇帝与大臣奏对时提到他的父亲乾隆帝,嘉庆帝称之为“皇考”,大臣们则必须称乾隆帝的庙号与谥号“高宗纯皇帝”。清官档案文书也是皇帝在位时标以年号,去世则标以庙号与谥号。

另外,常见影视剧中皇帝称呼大臣的职务,或大臣对皇帝提及他人时以职务(或爵位、封号)连缀称“X大人”,这也不符当时制度。清代皇帝或皇太后接见大臣,无论地位多高、年龄多大,一律直呼其名。皇帝和大臣们谈话中提到他人,也一律直呼其名;即便贵为亲王,也不称爵位。皇帝或皇太后只有在对他人提及亲王时,才会不直呼其名而称封号“X亲王”。

清代只有个别时期有例外,如顺治年间对摄政王多尔衮,顺治皇帝不呼其名而称“皇叔父”、“皇父”;宣统年间,醇亲王载沣不仅是监国摄政王,还是皇帝溥仪的本生父,所以溥仪称他为“王爷”。至于同治皇帝的亲叔父恭亲王奕沂是议政王,权力极大,地位尊崇,但也只是免除一定的朝见跪拜礼仪,称谓上仍依规章。

2,册封

如:

现咨兆佳氏.尹贵人,恪守宫规、温柔贤良,肃雍德茂,晋封其为尹嫔。锡以银册宝。郭络罗.丽嫔温婉贤淑、聪颖过人,晋封其为丽妃,锡以金册宝。望两位尚袛勤夙夜,衍庆家邦,雍和钟麟趾之祥,贞肃助鸡鸣之理,恪遵皇太后之训,勿负哀家之意,钦赐。

3,住所

凤栖宫皇后

纤慈宫东宫皇太妃主位西宫皇太妃次位

承乾宫皇贵妃主位贵嫔次位

延禧宫夫人主位贵嫔次位

永和宫夫人主位贵嫔次位

景仁宫夫人主位贵嫔次位

景阳宫贵妃主位贵姬次位

妆禾宫淑妃主位贵姬次位

长绵宫德妃主位妃次位

永寿宫贤妃主位贵姬次位

羽坤宫良妃主位贵仪次位

咸福宫丽妃主位贵仪次位

景仪宫元妃主位贵仪次位

凝寒宫惠妃主位贵仪次位、

姿瑜宫妃主昭仪次位

慕清宫妃主容华次位

钟翠宫妃主容华次位

慕颜宫妃主容华次位

4,衣食住行

清朝后宫嫔妃等级制度严明,衣食住行都有严格规定,不能僭越。如果有不受宫规之处,立刻降罚,不能宽恕。如光绪皇帝的珍妃,因为年轻爱穿新鲜款式的衣服,就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惩罚连降两级为贵人。慈禧的懿旨中写道:“珍贵人,平素妆饰衣服,据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

穿着多为敞衣,梳两把头只有嫔以上级别的女子能穿红绿等鲜艳的纯色。而到了国家级别的典礼或者仪式上,那更是要注重什么级别的妃子穿什么级别的衣服,料子也要随着季节变化选用“缎、绸、纱、裘”这几种。清制皇太后、皇帝、皇后、皇贵妃可以用明黄色,贵妃、妃就只能用金黄色,主位等级最低的嫔就只能用镶金边的石青色了。至于地位更低的贵人、常在、答应只能用石青色,其实也不过比宫女穿得稍微好一点而已。

清宫后妃们食物衣服都是按着季节有定例的,虽然在深宫中生活,却还是有零花钱的,称为“宫分”。皇后宫分最高,年入白银一千两,外加绸缎布匹一百四十疋。按一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二百计算,也就是说,清朝的皇后娘娘一年的零花钱是二十万人民币。最低等级的答应一年零花钱就三十两,相当于六千人民币。清朝后宫嫔妃等级制度严明,衣食住行都有严格规定,不能僭越。如果有不受宫规之处,立刻降罚,不能宽恕。如光绪皇帝的珍妃,因为年轻爱穿新鲜款式的衣服,就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惩罚连降两级为贵人。慈禧的懿旨中写道:“珍贵人,平素妆饰衣服,据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

穿着多为敞衣,梳两把头只有嫔以上级别的女子能穿红绿等鲜艳的纯色。而到了国家级别的典礼或者仪式上,那更是要注重什么级别的妃子穿什么级别的衣服,料子也要随着季节变化选用“缎、绸、纱、裘”这几种。清制皇太后、皇帝、皇后、皇贵妃可以用明黄色,贵妃、妃就只能用金黄色,主位等级最低的嫔就只能用镶金边的石青色了。至于地位更低的贵人、常在、答应只能用石青色,其实也不过比宫女穿得稍微好一点而已。

清宫后妃们食物衣服都是按着季节有定例的,虽然在深宫中生活,却还是有零花钱的,称为“宫分”。皇后宫分最高,年入白银一千两,外加绸缎布匹一百四十疋。按一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二百计算,也就是说,清朝的皇后娘娘一年的零花钱是二十万人民币。最低等级的答应一年零花钱就三十两,相当于六千人民币。

清皇室一天用正餐两次,一次是早上起床后的早膳。一次是中午十点半到十一点的午膳,晚上六七点要吃一次糕点类的食品叫“晚点”。用膳的位置根据地位高低、住处大小看情况而定。当然,正餐中间的点心零食是不会少的。宫中后妃要稳重为先,平常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即使有也多是太监、宫女动手,她观看而已。唯一的“运动”可能就是俗称“遛弯”的散步了。一般级别的妃嫔散步也就是几个宫女太监陪同,而慈禧太后遛弯排场就大了,嫔妃公主们都要来陪侍。后面更要跟着有四五十人之多的队伍,捧香的、端茶的、抱着烟袋的,浩浩荡荡。

(二)清朝各位皇后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120203清朝后宫研究报告 清朝皇帝后宫列表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皇太极生母)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福临生母)

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静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生母)

孝献皇后董鄂氏

圣祖康熙玄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废太子胤礽生母)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仁宗嘉庆颙琰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旻宁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穆宗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

德宗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逊帝宣统溥仪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三)各位皇后对政治影响(举例说明)

1,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鳌拜义女。初入宫时封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温僖贵妃的姐姐,两人同为康熙帝妃嫔。2.与丈夫康熙皇帝.

孝昭在康熙四年选立皇后之时,也在应选之列,她的父亲是辅政大臣遏必隆,义父是权倾朝野的鳌拜,母亲也贵为县主,在当时待选的满族秀女之中具有相当高的竞争力,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如愿封后,而是屈居在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后被雍正皇帝改为孝诚仁皇后)之下。

由于清朝初期后宫制度的不完备,康熙初年除皇后赫舍里氏之外,其他妃子,包括孝昭并未得到妃子的封号,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后宫妃子具体的排位是如何的。而在康熙十三年赫舍里难产而亡之后,孝昭于康熙十六年封后,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间的三年,孝昭很有可能已经统摄六宫事了。

孝昭如何能够封后,早在康熙八年,康熙一举清除鳌拜集团,遏必隆坐护恶不阻之罪,被削去太师衔及公爵。当年对于孝昭的优势现在其实已然变成了不足,她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封后,除了康熙需要借此拉拢满洲镶黄旗贵族势力,孝昭与康熙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不能小觑的。

康熙曾称孝昭是自己的“良配”,是“内廷之良佐”,雍正元年加上谥号的册文中,也说她“椒涂正位,偕帝德以交辉”,给予了对康熙其他皇后所不曾有的评价,绝非偶然。她如果没有长时期的学习积累,各方面素质都相应得到较大提高,势必难以做到“览史披图”,“夜寐夙兴,克佐旰宵之治”,“劳心中壶,每分宵旰之勤,”即使主观愿意,也会因水平所限而力不从心。事实证明,较高的文化修养,不仅使孝昭在康熙的后宫中,能充分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也为她能荣登后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她与康熙之间,能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增进彼此的感情。她与康熙之间的夫妻生活也是很相濡以沫,志趣相投的。

在孝昭死后,康熙伤悼不已,一度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康熙亲自将孝昭梓宫送至武英殿安置。从这一日起直至三月二十五日,每天必去梓宫前举哀,而且几乎每次都是辰时往,申时还,在梓宫旁呆上七、八个小时。三月二十五日,他亲自将梓宫送至巩华城,一直住到二十九日。这四、五天内,他每日都长时间地在钮祜禄氏梓宫前举哀,而那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决战时期。

2,孝庄太后

1642年3月,清军俘获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吏,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意义非常重大。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押解到盛京,派早已降清的原明朝高官范文程等人前去轮流劝说,孰料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

眼见洪承畴软硬不吃,皇太极食不甘味。十分着急,但自己和满朝大臣又束手无策,毫无办法。看到这种状况,孝庄毛遂自荐,向皇太极提出,由她亲自前去劝说。

孝庄扮成一位汉族侍女,身藏一壶人参汁,来到关押洪承畴的地方。刚开始,孝庄绝口不谈政治,也不提劝降之事,而是温言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洪承畴喂下人参汁。此时的洪承畴,由昔日人则华堂高坐的朝中重臣,出则指挥数十万人马的三军统帅成了阶下之囚,其心情的复杂彷徨可想而知。在绝望与困苦中,他需要与人倾诉,需要与人交谈,也很想有人能够对他加以关心。孝庄清楚懂得这一点,她在洪承畴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讲人生、讲家庭,谈理想、谈抱负……一点一点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

洪承畴原以为这就是一位出身贫苦、饱受磨难的汉人女子,因战乱或其他原因为求生存而成为侍女,在同病相怜的心理下,他毫无顾忌也毫无设防。几天后,孝庄完全取得了洪承畴的信任。眼见时机成熟,孝庄向洪承畴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皇太极求贤若渴的心情。她对洪承畴说,明朝政治黑暗腐败,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老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大丈夫在世,识时务者为俊杰,洪大人满腹经纶,怎么能就此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耳听孝庄的温言婉语,联想到家中的娇妻爱子,洪承畴禁不住涕泪交涌。孝庄继续柔声劝导说:“人求死太容易了,可求生就难了。大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就这么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退一步讲,大人纵然不为自己想,也应该为妻儿家人着想、为社稷苍生着想。以大人的威望才干,若能保全性命,就能为国家和百姓做很多事情。明朝无道,你即便能够回去,也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清主仁慈宽宏,你如归顺,不但不会为难你,而且必然重用。这样无论是对你和家人,还是对国家百姓都是幸事。”就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垮了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成功说服洪承畴降清。此后,洪承畴在清军入关、平定中原、建立全国统一政权中均立下了汗马功劳。

立储风波

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策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

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

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衮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

串连、游说、盟舍、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

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纵,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说完离开会场。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铎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不愿陷入旋涡,一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铎默无一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多尔衮发言:“虎口王即让而去,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固)山军兵,否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这是二个折中方案,皇子嗣位,两黄旗天子亲兵的地位保持不变。因此两黄旗大臣不再坚持立豪格。转附多尔衮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祭祖祷天、集体盟誓,六岁的小娃娃福临被扶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顺治。

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缺乏与豪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孝庄无疑是明白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的,一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一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力欲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谁来占踞天子宝座?孝庄施展手腕。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衮采纳了她的方案,把她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

孝庄如何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向多尔衮献出了自己。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主仆情深

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姑,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由于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本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二小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虽然只有13岁,但已出落得像一个大姑娘了,明眸皓齿,娇美动人。就在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当时皇太极34岁。苏麻喇姑作为大玉儿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大玉儿到达北京。

这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娘,自从进了贝勒府以后,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于是,她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刚刚31岁,青春鼎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当然是她的最佳人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这时的苏麻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她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陶交由苏麻喇姑抚养。胤是康熙二十四年出生的,这时只有3虚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感激非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倾注到了胤陶身上。[3]

叔父摄政

多尔衮对于皇位,实际上是非常向往的。由于他在诸王大会上首倡立福临,格局一成,便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了。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大清军政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毕竟没有畅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到后来,多尔衮的举动是十分胆大和僭越的: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等等。当年妨碍他获得皇位的豪格,在顺治元年(1644年)就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囚禁至死,豪格的福晋被他收系王府,纳为新人。与他同居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一开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将权力支出,但终因附依过豪格的前怨夙恨,于顺治四年(1647年)被罢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之制为他撰写起居注,并营建规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军调度、罚赏黜涉,一出己意,关内关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实际上,多尔衮掌握了一切权力。孝庄在多尔衮的步步紧逼下,采取了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她的方法是,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停止多尔衮御前跪拜。最后,大约在顺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后的身份下嫁摄政王,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

顺治亲政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被追尊为“清成宗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来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撤太庙神位,家产入官,黜宗室籍,永远不承认是爱新觉罗皇室的一员(乾隆年间复宗室籍,称睿亲王,后重新追封为清成宗诚敬义皇帝),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过程中,济尔哈朗取而代之,成为一个新的权力集中点。孝庄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苗头,防微杜渐,让福临发布上谕,宣布一切章奏悉进皇帝亲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消除了可能产生的隐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后的安排下理政、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在大胆使用汉官、整顿吏治等方面,开创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母子斗法

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如前所述,满蒙联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既定国策。大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亲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而福临恰恰缺乏这种胸怀,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而且爱嫉妒。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顺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

董鄂氏被接入宫中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因此准备二次废后。假如福临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对于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宽容理解是她的原则。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清帝国的基业才不致因后宫的倾动而发生动摇。孝庄这种苦心,福临与皇后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达人情的董鄂氏能够体谅孝庄的苦衷,她主动周旋于皇后与皇帝之间,缓和调节双方矛盾,有时起到孝庄所难以达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么事总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么话总是找这个儿媳妇说,以至于到后来,婆婆对儿媳几乎到了不能离开的地步。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四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宫廷矛盾的精神重负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羸弱。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天花而逝。

四臣辅政

福临死前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为了避免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当时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太皇太后严词拒绝了,因为清建国之初曾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干政,孝庄太皇太后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息后代。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辅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没有想到顺治所择非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鳌拜出身戎伍,对于顺治朝吸收汉文化变更礼制的做法很不适应,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复旧章,并且公然打破顺治四年不再圈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换之机,扩大圈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鳌拜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但大部分人慑于鳌拜淫威,不敢作声。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畏缩,遏必隆软弱,依附鳌拜,唯一敢于与鳌拜顶着干的苏克萨哈资历浅,一直处于受压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但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去守先帝陵寝,“俾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实际上是向皇帝抗议鳌拜的专横。鳌拜也清楚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捏造苏哈萨克二十四条大罪,将苏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苏克萨哈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皇帝获悉,坚决不同意,鳌拜竟“攘臂帝前,强奏累日”,最后,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九族株连,家产没官。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一个威胁,但鳌拜羽翼已成,处置稍有不当,可能就会激成巨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的孝庄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相当经验。她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同时不露痕迹地布置起来。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里出现了一批少年,专门练布库(满语:摔跤),说是皇帝喜欢这种布库戏。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谁也没有多想什么。就在大家对宫廷布库戏习以为常的时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在路两旁耍着玩的小孩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擒住了,等到鳌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膂力,都已无济于事了。魔头落网,党羽流散,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就这样未动一刀一枪,连根拔除了。皇帝夺回了权力。

共治天下

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于次子福全,孝庄太后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太后一手扶立的。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以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太后不但关心他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稍宽纵与假贷。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和才能,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鳖拜集团铲除后,孝庄太后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一不先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太后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祖孙情深

孝庄太后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太后与皇帝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反映了她的为人,与二百年后同样经历三朝、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慈禧太后,是截然不同的。

3,孝贤皇后

一代贤后乾隆曾赞孝贤皇后:“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同时他把他治国的功劳也分给皇后一份:“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

皇后出身名门望族而生性节俭,平素以通草绒花为饰。有次秋季去关外,乾隆对皇后谈起关外旧俗,提及祖上刚刚创建帝业的时候,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不是像现在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皇后深悉帝心,特地做了一个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制而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不忘满洲本色。乾隆非常珍爱孝贤皇后亲手缝制的燧囊,一直带在身边。

一次,乾隆帝患上了严重的疖疮,经过多方医治,才渐渐初愈了,但御医一再叮嘱将养百日之后才能完全康复。皇后听说后,就搬到了乾隆寝宫的外屋居住,精心服侍了乾隆一百多天,直到看到乾隆确实康复如初,才搬回到自己的寝宫居住。

皇后一直为皇帝分忧解劳,夫妻二人休戚与共、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国事中最关心的事务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况。当时最了解皇帝无日不以雨暘为念的,莫过于皇后。膜旱而同忧,雨雪而同喜。乾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特别提到这一情形:“忆十三年来,朕无日不以雨暘繋念,先皇后实同此欣戚也。今晨观德殿奠酒,若常此时遇雨,应解愁而相慰,兹岂可复得耶?兴言及此,泪欲沾襟。”

孝贤皇后与乾隆生母孝圣皇后相处也极为融洽。《清宫词》载: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

4,慈安太后

两个女人一台戏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死。他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咸丰皇帝“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印章(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请两位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御赏”、“同道堂”章咸丰皇帝的原意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权力互相制约,既不让辅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后宫专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皇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的临终遗命,分散权力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制造矛盾的后果却日见凸现出来。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了“辛酉政变”。关于政变的过程和结局,许多书里都有详尽记述,这里不再多说。我们更关心的是慈安太后在这场政变中所起的作用。

辛酉政变中的独特地位。这



二宫垂帘

场政变实质上就是一场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訢,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东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处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理政之才的表现

日常朝政中的表现。有书记载,慈安“及与孝钦后(慈禧)垂帘听政,首简恭王入军机处。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现在:

一.重用能人,“同治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奕?、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国。而东宫(指慈安——笔者)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之说。

二.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三、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同治喜欢阿鲁特氏,如果没有了慈安的意思,很可能就会依慈禧的意思选了别人为皇后。

由上可见,慈安皇太后不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决不糊涂。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有着相当的震慑作用的。但是,天不假年,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慈安崩逝于钟粹宫,终年45岁。慈安之死,事先没有什么明显征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体稍感不适,第二天晚上就死了。慈安对自己病情发展如此之快也感到意外,她说:“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光绪帝对慈安的猝然而逝,也深为不解:“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

事出太过突然,令朝野皆惊。慈安身体一直很好,她自己也说“体气素称强健”,认为自己“克享遐龄,得资养”。一个素称体健之人,怎么得点小病,不足两天就死了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作了种种猜测。

5,慈禧太后

为政态度

顽固派中心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欣、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欣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

1866年12月,奕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坚决反对。慈禧又让他到主持洋务的总理事务衙门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务,现在要他去办洋务,感到是对自己侮辱,再三推辞,慈禧却不肯收回成命,弄得这位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难堪。他到上书房给同治帝讲课,有所感触,不禁流下了眼泪。倭仁最后以养病为理由,奏请开缺。经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慈禧绘画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锐意变法。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这次变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体制,而慈禧改革底线是祖宗之法不能变。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和维新派的分歧越来越大。特别是康有为建议的仿先朝开懋勤殿一事,选举英才,并邀请东西洋专门政治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革之事全盘筹算,然后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当光绪向慈禧提出这一请求的时候,“太后不答,神色异常。”从慈禧的表情,光绪感到变法已出现危机。为了使变法能进行下去,康有为、谭嗣同等密谋策划,争取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以所部新建陆军入京,围颐和园,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由于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又是一个投机胆小圆滑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维新派一边。因此,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了。

主战与求和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欣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慈禧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欣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但是,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之争并未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慈禧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1885年2月,法军攻占谅山,慈禧转向主和。镇南关的失守,慈禧更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议和。1885年4月4日,授权金登干与法国政府签订《巴黎停战协定》。6月9日,又授权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新约》。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的进行庆祝。除了在颐和园大兴土木之外,还在从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跸路所经分设60段景点,建造各种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此时中日战争爆发了。中外舆论认为,中国必胜。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非常生气,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她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所有庆辰典礼,着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1895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刚刚在山东兴起,开展“灭洋仇教”的反帝斗争的时候,慈禧是主剿的。她多次谕令地方督扶“实力剿捕,毋得养痈贻患。”由于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各国驻华公使在照会清政府强烈要求镇压义和团之后,又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在使馆官员的指挥下,肆意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击义和团及中国居民。统治集团内部,以载漪、刚毅、徐桐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抗击列强。而奕欣、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中央和地方官员,则主张痛剿义和团,避免列强的武装侵略。因为“外国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于心,对顽固派的意见非常欣赏。同时,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决意宣战。就在这一天,八国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炮台了。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对各国宣战的诏书。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积极活动,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并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并于北玉河桥树立木牌,牌上大书“钦奉懿旨,保护使馆”。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国家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8月14日,进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在2000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令奕匡、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除了参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国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12条。12月22日,李鸿章从美国使馆抄得一份材料,立即电告军机处,转呈慈禧。慈禧看到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如获大赦。当天就电复奕匡、李鸿章,大纲12条,原则上照允。并发布上谕,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了尽快地达成和议,全部接受列强提出的条件。1901年9月7日,奕匡、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

五,分析和讨论

以上资料我们得出女性无论在工作能力,还是教导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现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面对问题越来越多,在社会上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现代女性责任重大,我们应如何看待她们,和更好发挥她们特长,提高社会发展速度,为社会发展寻找新方法。我们应平等对待,正确的态度,不要过于看小她们,也不能过分的给予她们重担,所以面对现代女性,也要进行分辨,要发挥她们所长,维护她们所短,避免大男人主义。我相信女性在社会上能为之提供强大新动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5478.html

更多阅读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月山镇红星学校叶桥华执笔一、研究背景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

清朝皇帝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各代皇帝是谁

清朝皇帝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2009-05-18 00:05:36)标签:历史恭亲王清朝皇帝弓马咸丰洪烛文化 分类:散文清朝的皇帝们■ 洪烛清代的皇帝,大多喜欢狩猎。跟成吉思汗一样,努尔哈赤也是靠“弯弓射大雕”而白手起家的——传说他最初创业的本

声明:《120203清朝后宫研究报告 清朝皇帝后宫列表》为网友暮然回首脖子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