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特色疗法+咳嗽治法+风寒咳嗽的特效方+曹余德老中医论治 风寒感冒咳嗽吃什么药

咳嗽的中医特色疗法

延大附院中医科 谢 乐

中医认为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的有声有痰之证。是由于邪犯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遇到这样的病例不计其数,大多是感冒使用大量抗菌素后留下的后遗症,中医认为消炎类药是寒凉之品,而人体的肺为娇脏,肺气容易受损,故易导致咳嗽,加之有些不正确的治疗,导致咳嗽久治不愈。

笔者常用的经验方(自拟“咳咳平”)治疗很多久治不愈的咳嗽,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咳咳平方:柴胡12g,黄芩9g,贝母10g,瓜蒌10g,陈皮9g,桔梗9g,云苓10g,竹茹5g,款冬花10g,射干12g,桑白皮9g,天花粉10g,炙草6 g

咳嗽治疗中的禁忌:病邪未去除前切忌用补品,笔者在接触大量的患者时,发现很多患者由于久咳,造成虚实夹杂的症候,而患者服用大量补品,导致病邪不去。

另外还有一个预防感冒的方子,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讲究治疗未病,就是预防的思想,有一个预防流行性感冒很好的方法,就是在流行性感冒到来前,熬制三白汤,具体配料(白葱、白萝卜、白菜、生姜、贯众、薄荷),熬汤代水服用。白葱2根,要葱白部分,白萝卜半斤,白菜1两,生姜2两,贯众15克,先煎30分钟,然后加入薄荷15克,再熬15分钟,过滤,就可以喝自制的三白汤了,可以预防感冒,提高抵抗力,对有些地方的流行性的出血热也有预防作用。

典型病例一:张ⅹⅹ,男57岁,干部。于2009年8月17日来我科门诊治疗。患者咳嗽半年余,症见痰多色黄不易咳出,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脉滑数。经用咳咳平后三付而愈,再未复发。

典型病例二:赵ⅹ,女,36岁,干部。于2010年6月1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咳嗽三月余,喘咳痰多而粘,色黄,舌白苔黄,脉滑。服用咳咳平加石膏30 g 藿香10g,五付而愈。



咳嗽的中医治疗

伤寒咳嗽

证候:咳嗽声重、痰稀白、鼻塞清涕、无汗、口中和,常伴风寒表证,舌淡红、苔薄白润,脉多浮紧。四季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冬季。

治法:辛温散寒,宣肺止咳。

方剂:苏陈九宝汤。

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紫苏、陈皮、桑白皮、大腹皮、薄荷。

伤风咳嗽

证候:咳嗽咽痒、或咽喉不利、喷嚏流涕、舌质稍红、脉浮软。四季可见,以春季为多。
咳嗽的中医特色疗法+咳嗽治法+风寒咳嗽的特效方+曹余德老中医论治 风寒感冒咳嗽吃什么药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止咳。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药物:荆芥、防风、桔梗、甘草、牛蒡子、杏仁、半夏、茯苓、木通、竹茹。

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不爽、痰稠或黄、咯吐不畅、兼风热表证,咽红赤、舌尖边红赤苔薄黄、脉可浮数。多见于春夏季,其他季节也可见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桑菊饮加减。

药物:桑叶、菊花、桔梗、生甘草、连翘、杏仁、薄荷、知母、浙贝。

伤暑咳嗽

证候:咳嗽不畅、痰粘不爽、汗多、心烦、纳呆食少、尿黄,大便溏粘、口渴欲饮、舌红苔厚腻。见于夏季。

治法:清热透暑,宣肺化湿。

方剂:雷氏清宣金脏法。

药物:炒牛蒡子、浙贝、枇杷叶(去毛)、马兜铃、瓜蒌壳、桔梗、桑叶、杏仁、滑石、生甘草。

湿热咳嗽

证候:咳嗽不畅、头重体痛、胸膈痞满、口淡或腻、面黄不渴、小便不利,舌谈红、苔白腻,脉弦细而濡。多见于长夏。

治法:开宣肺气,清热利湿。

方剂:三仁汤。

药物:杏仁、白蔻、薏苡仁、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

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少痰、鼻燥咽干、口干不多饮水、唇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结。多见于秋季。

治法:清燥润肺止咳。

方剂:桑杏汤。

药物:桑叶、杏仁、尖贝、南沙参、北沙参、炒山栀、梨皮、桔梗、生甘草。

寒湿咳嗽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量多、恶寒无汗、恶心呕吐、纳差食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宣肺散寒,燥湿化痰。

方剂:杏苏散。

药物:杏仁、苏叶、法半夏、陈皮、白前、枳壳、桔梗、生姜、炙甘草、茯苓、大枣。

痰热咳嗽

证候:多见于风热、伤风、燥热和暑热咳嗽几天以后,以咳嗽、黄痰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方剂:清金化痰汤。

药物:桑白皮、前胡、款冬花、黄芩、栀子、鱼腥草、桔梗、浙贝、橘红、麦冬、甘草。

虚风袭咳嗽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汗多恶风、喷嚏清涕、面白舌谈、脉虚。

治法:益卫祛风,宣肺止咳。

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玉屏风散。

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黄芪、白术、防风。

风痰哮咳

证候:发作性阵咳,以晚上为多,咳吐白色泡沫痰,舌谈红、苔滑润,脉弦滑。

治法:驱风化痰,解痉止咳。

方剂:射干麻黄汤。

药物:射干、麻黄、紫苑、款冬花、生姜、细辛、法半夏、五味子、大枣。

咳嗽治法

1 咳嗽初期,解表祛邪为先

风寒咳嗽初期多兼表证,患者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嗽频作,咳痰清稀,舌淡苔白,脉浮紧等表证,此期由风寒肃肺、肺卫失宣所致,有表证者,首先要解表,应以解表散寒宣肺为主,风寒表邪解散,肺气不遏,咳嗽当能自止。导师常用柴葛桂枝汤加味,方由柴胡、葛根、桂枝、杭芍、荆芥、防风、陈皮、茯苓、法夏、麻黄、细辛、杏仁、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以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解表散寒,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固表气,细辛、荆芥、防风有助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加入葛根解肌生津之品,以防邪传阳明,加入柴胡枢转达邪,以杜绝邪陷三阴。三阳经药并用,则能鼓邪外出,而不引邪入里,配以二陈调和脾胃,以燥化生痰之源。该方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化痰之功,使在表风寒之邪得以解散,肺气亦得宣通。方药对症,常能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显著效果。

典型病例:刘某,女,45岁,云南铝厂职工。3天前因受凉后起病,全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有清稀白痰,恶寒发热,体温38 ℃,舌淡苔薄白,脉浮而紧。导师辨证为风寒外感,表邪郁遏,肺气不宣。宜以疏风散寒,解表宣肺为治法,拟柴葛桂枝汤加味治之。柴胡10 g,葛根20 g,桂枝20 g,杭芍15 g,生麻黄15 g,细辛8 g,防风15 g,杏仁15 g,陈皮10 g,法夏15 g,茯苓15 g,桔梗15 g,生姜20 g,大枣10 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每天3次,连服2剂,温覆而卧,得汗而表解热退,咳减涕止。继以杏苏二陈汤3剂而收功。处方:沙参30 g,麦冬20 g,杏仁15 g,苏梗15 g,桂枝20 g,炙麻黄15 g,细辛8 g,陈皮15 g,法夏15 g,茯苓15 g,炙远志10 g,炙桑白皮15 g,桔梗15 g,生姜15 g,大枣10 g,甘草10 g。

2 表邪已解,宣肺祛痰为治

当患者恶寒发热,头身酸痛,鼻阻流涕等表邪已解,以咳嗽痰多色白或咳吐不利,咽痒不适,纳呆少食,舌质淡青,苔白腻,脉濡缓或弦紧。咳嗽虽是风寒起始,但由于外邪解散不清,郁闭肺气,侵入肺胃,易与内蕴之痰湿交结。故导师认为患者此为肺寒未尽、痰湿壅滞气道,肺气闭郁不宣。虽然表邪不重或表证已解,但肺寒痰湿仍应及时宣清,虽咳嗽频作,亦不宜过早敛肺止咳或施以壅补之剂,否则肺气不宣、痰湿不去、气道不畅、咳嗽难愈,应以宣肺祛痰为治法,采用杏苏二陈汤或麻杏萎贝汤治疗。方由苏条参、杏仁、苏梗、陈皮、法夏、茯苓、炙麻黄、细辛、桂枝、炙远志、炙桑白皮、桔梗、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方中苏条参益气固表,杏仁、炙麻黄宣肺止咳,细辛、桂枝以温散肺胃寒邪,二陈汤和胃降逆,燥湿化痰,桔梗载药上行,配炙远志、炙桑白皮开宣肺气,豁痰止咳,姜、枣、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具有宣肺散寒、祛痰止咳之功,使犯肺之邪得以宣散,痰清气顺,肺气通达,咳嗽易于治愈。

典型病例:毛某,男,48岁,工人。因反复咳嗽半月,经服抗菌、镇咳等中西药物治疗,咳嗽未愈,故到本院寻求中医中药治疗,就诊时患者咳嗽频作,咽痒不适,有痰难咯,纳呆食少,大便不爽,舌质淡青,苔白根腻,脉沉弦带滑。导师认为,患者表邪已解,但肺寒未净,郁闭肺胃,宜用风寒咳嗽第二步法则治疗,拟杏苏二陈汤加味。苏条参30 g,杏仁10 g,苏梗10 g,陈皮10 g,法夏15 g,茯苓15 g,炙麻黄15 g,细辛6 g,桂枝20 g,炙远志10 g,炙桑白皮15 g,桔梗10 g,公丁香8 g,生姜20 g,大枣10 g,甘草10 g。每天1剂,煎服4次,连服3剂后咳嗽基本获愈。

3 咳嗽日久,养阴润肺为主

咳嗽日久易伤肺阴,此时在外已无表邪,在内痰湿已清,但久咳易耗气伤阴,导致肺气阴两虚,患者常出现干咳无痰,口干思饮,舌淡苔薄白少津,脉沉细而弱,导师认为久咳伤肺,清肃之脏需濡养,应以益气生津,养阴润肺为主,拟沙参麦冬汤治疗。方由沙参、麦冬、百部、百合、川贝母、杏仁、桔梗、化红、炙远志、五味子、甘草组成。方中沙参、麦冬益气养阴,百部、百合、川贝母润肺止咳,杏仁、桔梗宣肺利气,化红、炙远志化痰,五味子敛肺,甘草益气生津,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生津,养阴润肺之功。

典型病例:张某,男,60岁,干部。受寒起病,全身酸痛,咽痛咳嗽,鼻阻流涕,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治疗,自行服用克感敏、止咳丸、阿莫西林胶囊等药后,全身酸痛,鼻阻流涕等表证已消除,但咳嗽迁延1月不愈,咳嗽阵作,干咳无痰,夜咳尤甚,口干喜饮清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缓。导师认为咳嗽已久,虽表邪已解,但已伤及肺之阴气,此时宜以风寒咳嗽第三步法则论治,拟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30 g,麦冬15 g,百部10 g,百合15 g,川贝母10 g,杏仁15 g,桔梗10 g,化红10 g,炙远志10 g,五味子10 g,甘草10 g。每天1剂,煎服4次,连服3剂,咳嗽痊愈。

4 体会

咳嗽为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病症之一,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中医理论指出肺为娇脏,畏寒畏热,主清肃,不耐邪侵,一旦外邪袭表,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因而引起咳嗽。外感咳嗽临床所见以风寒为多,风寒表证初起,寒邪束表,虽见咳嗽,不宜急于治疗咳嗽,当以先解表散寒为先;当表邪已解,而肺气尚不宣通,痰湿不祛,咳嗽仍不止,此时应以宣肺祛痰为治咳之要领,正如《景岳全书?咳嗽》曰:“外感由肺而及他脏,故与肺为本,他脏为标。又因肺胃相关之缘由,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输诸脏、留积于胃中,随寒气化痰化饮,由于痰湿所滞,而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咳痰之患” 。若外邪已解,痰湿已祛,气道通利咳嗽应当自止,常因外感风寒咳嗽治不得法,失于解表宣肺的枢机,或治疗不及时,病情延误日久,表邪虽已减退,痰湿壅遏不甚,但咳嗽不止,咳久容易伤及肺之气阴,虽邪去但正已虚,清肃之脏需要濡养,益气养阴,扶正为本。

总之,风寒咳嗽三步论治法则是吴生元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可以归纳为四句话:“解表散寒,宣肺祛痰,邪祛正虚,参麦收场。”依此法则治疗风寒咳嗽,在临床上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风寒咳嗽的特效方

风寒咳嗽的特效方,此方系已故老中医张振东的经验方。二十多年前因小孩呛风咳嗽,多处求医不效,后经人介绍该医擅治咳嗽,便前往就 ,处方两剂,结果只服一剂而愈。因此方太神效,便就收藏。后来遇此类病人将此方与之,无一不效。经笔者多年试用,新感者只要一煎即愈,病久者也不过三剂。今将此方献于大家,以感激已故老先生。方:荆芥10、防风10、甘草5、桔梗10、杏仁泥10,信前胡10,紫苏叶10,白云苓10,广陈皮10,炒枳壳10,法半夏10,鲜生姜三片去皮。 此方是杏苏散加荆防而成,专治风寒咳嗽,有神奇的疗效。在一般人看来,此方不过是普通方而已,可是此方简洁,抓住“风寒”这一特点,巧妙地加了荆防二味药,同时运用了鲜生姜去皮的作用,却收到了神奇的疗效,体现了这位老先生的丰富经验。这位老先生是当地很有名的治咳老中医。

曹余德老中医论治咳嗽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1989年第6期第3-4页

摘要:曹余德老中医行医40余载,学验俱丰。学术上远宗仲景,近效杏轩,兼采诸家之长,融汇贯通,临床实践,效验甚众。今将曹老治疗咳嗽一证的经验介绍如下,以示曹老匠心独具一端。

曹老认为咳嗽一证,虽非大病,但治不得法则缠绵难愈。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而致咳,因此治疗咳嗽,首当治肺。历代对咳嗽的分类名目繁多,曹老从临床治疗的实践出发主张不必拘泥于分类。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寒证化热,虚中挟实等变化。故临证应辨清寒热虚实,随证施治。他提出了治疗咳嗽的四个步骤:宣通、疏理、清肃、润养。大凡咳嗽经过此四步治疗,多可基本治愈。然非所有咳嗽均需经历此四步,每步治疗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尚需根据临床具体症情而定。

宣通肺气 首举麻黄

曹老认为外感咳嗽或慢性咳嗽加剧,均乃感受外邪所致。外邪客于肺中,肺气失宣,故而咳嗽。每见鼻塞流涕,咽痒欲咳,咳而不畅,咳甚胸痛,痰稠粘附,咳咯不爽,此外邪郁结肺中,阻塞肺气宣通。治疗当先宣肺,肺气宣通,方可驱邪外达。宣肺首推麻黄,曹老主张用宣散力强之生麻黄,麻黄虽性温,但无论寒邪、热邪均可使用,不必顾忌,关键在于配伍。他常常风寒以三拗汤,风热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酌加桔梗、枳壳,一升一开,通达气机;前胡、桑白皮辛散苦降,宣通肺气,瓜蒌皮、枇杷、芦根止咳化痰,清热生津。对于要求服成药者,也在用罗汉果糖浆的同时,主张加用单味麻黄煎水冲服,以增强宣散之力,简便有效,可谓创新之举。

在外邪未清之前,曹老不主张用敛镇之剂,强止其咳。曹老说:临床上常碰到一些数月咳嗽不愈之患者,此多为过早服用了配药镇咳剂与抗生素之故。抗生素可能属寒凉性质,寒凉药与敛镇之剂可阻遏肺气的宣通,不能使邪外达,纵然暂时见轻,也常反复,终不能治彻。主要原因是闭门过早,贼未驱走。更不能认为久咳属虚,而妄投补益之剂,那样错上加错。理应先开门而后驱邪,必须用麻黄宣通肺气,才能因势利导,则咳嗽可除矣。

疏理气机 小柴胡辈

小柴胡汤出源于《伤寒论》,虽为少阳证之剂,但临床应用范围甚广。曹老认为小柴胡汤能和解少阳,可治疗太、少两经之病,解半表半里之邪。咳嗽一症,若经宣散,表邪未解,续用麻黄之剂宣散外,可配小柴胡汤疏理气机,以解胸中痰气郁结。方中柴胡,黄芩一疏一清,既可疏通气机,又能清透解表;人参可用太子参代,扶正攘外;半夏、生姜与黄芩同用苦辛通降,可宣通气机,消痞除满。通常经过宣通、疏理后,则肺气得以宣畅。曹老风趣地说,“此门已开,贼亦祛除,当宜闭门,以修善。”

清气肃肺 止嗽加味

曹老善用止嗽散加味以清气化痰,肃肺止咳。程钟龄的止嗽散中,既有桔梗之升;又有白前之降;既有荆芥之辛散,又有紫菀、百部之润收。临证若见喉燥咽痛,咳吐黄痰,舌质偏红,尖有红点,此乃风邪化热,热伤肺津。在止嗽散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黄芩清肺泄热;桑白皮,瓜蒌皮、冬瓜子清化痰热;加沙参、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曹老在舌诊方面有其独特的经验。他常说:“中医舌诊最客观、最直接、最可靠”。他在临床上除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外,且十分注意有否红点、瘀斑及其分布位置;舌下静脉充盈曲张的情况等。对于咳嗽一症,他认为舌尖见有红点,这是蕈状乳头充血的表现,在辨证时可作为外邪化热的标志,表示肺经有热。又认为舌质暗兼有瘀斑,舌下静脉粗张,属血瘀现象。为气机不畅,痰气郁结所致,在临床治疗上除用活血药外可酌加疏通气机之品,方能收效。

曹老认为一般咳嗽多半经此治疗而可告愈,少数肺阴亏耗严重或久病体虚者,尚需进一步润养。

润肺养阴 善用生脉

临床经常可见一些咳嗽延绵不休,又易感受外邪,病根较深,难取速效。其咳嗽特征为干咳无痰或少痰,咳声短促,此乃肺阴耗伤,肺气虚弱所致。曹老认为此时不宜再用宣散之品,防其更伤其正,治当滋润肺阴,敛养肺气,甚则补肾纳气。曹老十分赞赏生脉散,他说:“生脉散虽仅三味,气阴两面均能顾及”。人参大补元气,若无可以太子参代,如需偏重补阴,可与南北沙参同用;麦冬养肺阴,润肺止咳;五味子能敛肺气,又能纳肾气,可谓少而精。若痰少不畅可加杏仁、川贝;肺热加黄芩、知母;阴虚加玉竹、花粉;肾气虚弱可合七味都气丸同用。

总之,曹老运用此四步,在临床上治疗咳嗽得心应手,每获效验。这是他多年临床实践的结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论坛(http://bbs.zhongyiyao.net/)

查看原文,请访问: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320-1-1.html

小儿哮喘医论及方剂春江水暖

哮喘又称支气管哮喘,为肺部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呈反复发作性。哮喘常见于小儿,12岁以前发病的约占半数以上。我在数十年临床工作中治疗了大量的小儿哮喘病例,认为运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法则对本病的缓解,疗效甚高。现将治疗小儿哮喘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介绍于后。

祖国医学的认识

哮喘一病,祖国医学属于“哮”症的范围,并认为“哮”与“喘”有所区别,。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名。哮一般兼喘,喘不一定伴哮。我国在明代已将哮喘列为专门病名。

小儿哮喘发病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内外二因。外因和诱因以受凉、气候转变或疲劳为主,内因主要以体质因素。古代医家对此早有体验,如明代张景岳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所谓“夙根”,则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特异性体质有关的说法有近似之处。还值得一提的是祖国医学还认为“伏痰”与本病发病有关。如秦景明《症因脉治》提出哮喘的成因为“痰饮内伏,结成窠臼”。李用粹《证治汇补》也提出所谓哮嗽,“呀呷有声,名曰伏痰”。导致本病“伏痰”为患的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寒冷伤肺,《内经》有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衣着过少,寒邪由皮毛而入侵于肺。也有人因感受风寒,汗液未能很好散布,水液内聚而为痰,或过多饮冷,水湿内停犯肺为患。②饮食偏嗜,过食甘肥或偏嗜酸咸,可酿痰助热。③气候转换是哮喘发病的最大诱发因素。由于气候转换,诱发“伏痰”为患。④肺、脾、肾三脏虚弱而以脾、肾阳虚为主。脾虚运化转输失常,痰浊壅聚;肾虚气化不利,水泛为痰为饮。脾肾之中,尤以肾亏更为重要。中医的肾是广义的,体质的强弱,其根本在于肾。哮喘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无不由肺及肾。

总之,小儿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而以内因(体质因素)尤为重要。在内因方面,还要强调肾阳的盛衰与哮喘的关系至为密切,这是由于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机体抗病的主力,而肾主一身之阳,命门也是肾,是生命的根本。哮喘患者常常表现出肾命火衰症候群,肾气失于摄纳,因而病情日趋严重。

小儿哮喘与成人不同,且较难治,其原因在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五脏未充,易虚易实;伏痰深处,不易拔除;先天禀赋不足者,多肾气不足。故临床分期论治。

发作期的辨证施治

寒喘 系风寒之邪外束和体内伏痰互阻肺络。发病时喘促气急,喉有水鸡声,痰色白而清稀,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水分多,脉弦滑或浮紧。常用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法治疗。方用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麻黄4.5~9g细辛1.5~3g干姜1.5~6g 半夏6~12g 五味子1.5~3g甘草3~6g 苏子6~9g 白芥子6~9g。以上述方剂治疗寒性哮喘,往往收到平喘化痰的效果。对于上方的应用,还必须掌握以下几个要领:①麻黄为宣肺平喘主药。麻黄有生炙两种,生麻黄一般用4.5~9g 炙麻黄一般用6~9g。临床体会,小儿哮喘病变较为迅速,兼之体质多见虚弱,“无粮之师,利在速战”,根据病情需要,不失时机地重用、多用麻黄,以宣肺平喘。对个别顽固病例。可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剂量。②本方取小青龙汤中六味药物,即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甘草,具有温肺镇咳,化饮止呕,纳气和中的功效。伴发热可用桂枝、白芍,对汗多患者可去桂留芍。③三子养亲汤是治痰良方,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药功能降气豁痰,可增强小青龙汤平喘化痰的作用。其中莱菔子稍有异味,能消导破气,对气虚明显者不用。④常用哮喘丸治疗寒性哮喘。哮喘丸又名寒喘丸,由白信石、豆豉、枯矾、面粉组成,每粒含砷量0.0016g~0.002g 服用时一般每日1~2次,每次 2~3粒。根据病情和年龄酌情增减。急性发作时,哮喘丸与上述方药同用效果较好。有些患孩在白天不发,至半夜则出现哮鸣音,此类病人往往在临睡时服一次即可。亦有在气候变化或患孩有胸闷呼吸不畅等发病先兆时,立即吞服哮喘丸,有时亦能阻止或减轻哮喘发作。

寒喘兼阳虚 此类病例,大抵是素禀阳气偏虚,再或病情演变,由肺及肾,肾阳虚亏,影响肾气摄纳。常见于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临床多见畏寒肢冷,精神疲软。张口抬肩,端坐呼吸,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光)huang白或青灰,口唇发紫,头汗涔涔,舌质淡胖,脉濡细无力。往往在上述寒喘方中加入局方黑锡丹9g(包煎),以摄纳肾气,并用熟附子9g(先煎),以壮火益元,加强其温肾纳气之功。局方黑锡丹的成分,除黑铅、硫磺外,尚有附子、肉桂、胡芦巴等温肾药共12味。方书载称可医治“真阳暴脱,阴火上冲,痰喘昏迷,四肢厥冷”等危症。但据分析,其中附子含量极低,如每日吞服9g 附子仅占0.6g强。方中附子也是治疗哮喘的温阳要药,和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法配伍应用,以中有补,往往取效。附子气味辛甘,性温大热,温肾阳而去沉寒。处方中用熟附子,先煎15~20分钟,一般剂量在9g左右,个别病例尚可增加。临床上为了使附子专于温肾,常加龙骨、磁石等潜阳药配合应用。近年来通过病例总结体会到,对于寒喘兼阳虚者,附子与局方黑锡丹同用,则温阳纳气之力较强,常收到明显的平喘效果。

寒喘兼阳虚者,一般都有程度不等的汗出,而麻黄是发汗解表的药物,用后是否引起阳随汗泄,更加虚亏?在多汗的情况下用大量麻黄,这是因为麻黄平喘作用较其他中药明显之故。实践证明,这样用药,并未遇到汗出亡阳的例子,多数病人在哮喘缓解后汗出逐渐减少。因汗出不已是喘甚之故,喘平汗自止,这里用麻黄是作为治喘的手段。麻黄不与桂枝同用其发汗作用本来不大,况与黑锡丹、附子同时并用,加强固真元,纳肾气,防虚脱的功用,这是本着历来中医主张“治病务求其本”的精神而设想的。

热喘 多系痰热蕴肺为患。但不少病例由寒喘演变而来,寒邪郁久化热或部分化热,因而表现寒热夹杂。热喘可伴有阴虚内热,也可兼有阳虚证候。热喘临床见证有胸闷息粗,咳呛阵作,痰黄稠厚,难以排出,口干口苦,喜饮水或欲饮冷水,身热多汗,舌质较红,苔黄腻,一般有苔,也碰到舌光的,脉象滑数。常用麻杏石甘汤,可再加清化痰热药物,如胆星、瓜蒌、黄芩、鱼腥草等。其中生石膏剂量应不少于30g 布包先煎,否则汤药腻口难吃。如热象较轻者,也可用定喘汤,方药组成有麻黄、杏仁、款冬花、姜半夏、苏子、桑白皮、黄芩、甘草、银杏(白果)等,本方配伍实际上是温凉并用,也适用于哮喘偏热症或寒热夹杂之症,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前述热喘见症兼有心烦、手足心热、舌质绛红少津、苔少而花剥、脉来细数,当考虑到痰热蕴肺,阴分亦伤。可用麻杏石甘汤加黄芩、瓜蒌仁、贝母以清肺化痰平喘,再加沙参、麦冬、玉竹以益阴生津。对于上述热喘兼有阴虚内热者,有人认为麻黄性味辛温,虑其伤阴而不用。我却认为麻黄乃是中医平喘要药,只要配伍得宜,用之无妨。再如前述热喘见症兼有面色苍白,神疲肢软,手足欠温。脉濡细者,辨证为上见痰热蕴肺,下见肾阳亏损,肾气不纳。在这种情况下,不必拘泥于成法套方,以采用清上(肺)温下(肾)法为宜,如用麻杏石甘汤以宣肺清热,再加附子、局方黑锡丹以温肾纳气,上下兼顾,温凉并用而取效。

汤药服法 因哮喘有发作于夜间、白天、昼夜或清晨者,故服药时间亦应根据发作的具体情况而定。全日发作不休者,可将2帖药同煎后,于一日夜内分4~5次服;发于午夜者,一半白天服,另一半于临睡前服;发于白天者,可用1帖药煎头、二汁分2次服;发于清晨者,隔夜煎好,次晨3~4点时服头汁,二汁于白天服。

缓解期的辨证施治

历代医家都强调本病未发时(即缓解期)扶正固本治疗的重要性。古人曾指出“此等症候,当(忄卷)quan(忄卷) quan以元气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就是说,只有通过扶正固本治疗,才能使“元气渐充”,达到根治的目的。所谓扶正固本,不外调补肺脾肾三脏的虚损,而当哮喘缓解期,邪退正虚,用之及时,尤见实效。

肺虚 患儿常于气温变化时容易发病,平素易感冒,畏风,易汗出。这是由于肺虚气弱,卫外之阳不能充实腠理,以致外邪易于侵入机体。一般常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但有时并不理想。可用桂枝汤加黄芪或合玉屏风散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如见有咳嗽痰多,还要随证加减。

脾虚 患儿食少,腹胀,大便不实。这是由于中气虚弱,脾失健运,一般常用二陈汤加党参、白术(即六君子汤)。脾虚者多见痰湿内阻,如脘闷明显,苔腻口粘,当于上方加用苍术、厚朴以运脾化湿;若兼见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脉濡,须仿理中法,于上方加用熟附片、干姜(或炮姜)以扶阳运脾。

肾虚 患儿动则气短气促,小便常随咳喘而增多,属精气亏乏,肾气摄纳失常,肾气衰弱常是哮喘久延不愈的转归。对于肾虚患者,又当辨明阳虚或阴虚,分别用药。如兼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舌淡,脉细,属肾阳不振,一般用金匮肾气丸,或加补骨脂、胡桃肉;如兼见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属肾阴亏虚,一般用六味地黄丸加龟版、女贞子等,或用知柏八味丸。

脾肾两虚 患儿兼见上述脾虚肾虚症状者,除选用补脾肾方剂外,还可服用“治喘固本糖浆”(自拟方:附子、黄芪、五味子、白术、银杏肉、红枣、甘草)。曾对102例服固本汤的哮喘患儿随访2~3年,并作初步统计,有效率为75%(有效包括显效和好转。显效:症状体征好转六成以上;好转:症状体征好转六成以下),其中显效率33%。对小儿哮喘的治愈率很难统计,因为本病有发作数次,而以后不再发病者;有患病数年后不发病者;有于发育前后停止发病者,但这些患者中,有间隔若干年后到中、老年时再发病的。

哮喘方

组成 麻黄9g细辛3g干姜4.5g甘草4.5g 五味子4.5g 半夏9g。

适应证 支气管哮喘(冷哮)

加减法 1.表证明显或有发热:加桂枝9g白芍9g。2.表证不明显,而汗多者:加白芍9g 或再加黄芪9g。3.痰多:加白芥子9g 苏子9g。4.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苍白等阳虚症状者:加熟附片9~15g(先煎半小时)。如用上方仍不能缓解者,可再加用局方黑锡丹6~9g(分二次吞或包煎)。5.咽痛:去干姜,加射干9g桔梗6g。6.痰黄、口干、喜饮等寒热夹杂者:去干姜、半夏,加石膏30g(先煎),黄芩9g。7.舌红、苔少等阴液不足者:加生地9g 北沙参9g。8.顽固病例久发不愈者:加川椒目9g。9.鼻塞流涕:加苍耳子9g。按小儿用量酌

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5553.html

更多阅读

肾虚吃什么药好 女人肾虚的症状有哪些

肾虚吃什么药好——简介中医在健康方面分为实与虚两个概念,肾功能如果虚了,就是一种不平衡的症状,肾虚又被划分为阴虚跟阳虚两种。但是中医的肾虚并不能单指某一个部位的病变,而是一种辨证概述。如果按照西医来分析,是属于营养不良,肾虚就

感冒吃什么好的快? 感冒咳嗽吃什么好的快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每个人都会得感冒,有些人常常感冒,有些人却很少感冒。感冒了整个人都难受,生活、工作、学习无精打采。但至今尚无特效疗法能快速治疗感冒,更多人就开始关注“感冒了吃什么?”感冒吃什么好的快?——步骤/方法感冒吃

干咳嗽吃什么好的快 干咳嗽吃什么偏方

干咳嗽吃什么好的快——简介季节交替,温度冷暖突变,感冒之后,都是引起干咳的主要因素。干咳在临床上属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病因较为复杂,多为支气管,或气管有炎症,消炎见效不明显,病情有此顽固,治疗颇棘手,原因为用药到肺部气管的支气管

小孩咳嗽吃什么食物好的快 小孩经常咳嗽怎么办

小孩咳嗽吃什么食物好的快——简介咳嗽属于常见疾病,除了呼吸道有异物而发生的正常咳嗽行为。更多的是由于肺炎肺热、急性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等疾病,而引起的咳嗽。当然,在h7n9禽流感出现的今天,咳嗽,也成为人们为之紧张的一种疾病。尤

德牧咳嗽怎么办?犬咳嗽该吃什么药? 泰迪犬咳嗽吃什么药

  冬春季是犬窝咳的高发时期,本病常见于2--5个月龄的幼犬。要有一只发生,其他小狗随都会出现症状。窝咳的病源很复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犬窝咳往往由多种条件致病菌诱发咽喉炎症,一般的药物很难达到这个部位,大多数抗生素不能起到立杆见

声明:《咳嗽的中医特色疗法+咳嗽治法+风寒咳嗽的特效方+曹余德老中医论治 风寒感冒咳嗽吃什么药》为网友淡墨留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