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故宫档案一 闲聊007 国分太一
老北京有句俗语“内九外七皇城四”,说的是北京的城门。
“城”在古代是指城邑四周的墙垣,一般分为两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
“城门”指墙垣上筑造的门。城门有双重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城门是防御敌人进攻的一道防线。城门是方便城内外居民进出之道,故在城垣四面设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说的是明清北京城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和皇城四座城门。
“内九外七”形容的非常准确,但“皇城四”值得商榷。
明清北京城是由四层城墙组成的大型城市,有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众星捧月般拱卫皇帝办公居住所在地紫禁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城最中央,面积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宫阙。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后门是神武门(明代称玄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
此外,在故宫博物院内中轴线上,还有端门、太和门(奉天门)、乾清门等重要的门。
“皇城四”,一般指天安门、地安门、东华门和西华门,既有紫禁城二门,也有皇城二门。
紫禁城外的皇城,是为皇宫服务的太监宫女居住的地方,有众多存储皇族使用物品的库房,还有供皇帝祭祀的庙宇,有四个紫禁城面积那么大。
那么皇城有多少座门呢?
皇城外有护城河,俗称御河。在御河内修建皇城墙。皇城的正门叫天安门,是清顺治七年命名的,在明代叫承天门。皇城的后门是地安门。皇城东面与紫禁城东华门相对的是东安门,与紫禁城西华门相对的是西安门。
此外,在天安门东侧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俗称东三座门西三座门。
在紫禁城与皇城内景山之间的城垣上有三座门,从东至西分别叫北上东门、北上门和北上西门。此外还有东上门和西上门。
天安门南面是天安门广场,呈“T”字形。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是大明门,是皇城建筑群的象征。清代称大清门,中华民国称中华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拆除。
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是建筑物的脸面,又是独立的建筑。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道出了大门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在旧社会,门是富贵贫贱、盛衰荣枯的象征,“门当户对”是典型对社会关系的表述,延续至今。
皇家的规矩则更多,旧时天安门城楼下的门,仅在皇帝登基、结婚时才打开,且中间大门只能皇帝走,文武百官侧门出入。
门出现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也不必细细考究。不过,早在我们的祖先穴居于岩洞那个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是从人类一产生了人类意识,产生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吧。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不就是原始的人类之门吗?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士上古神话的回答是:有巢氏。《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大概自人类从树上爬下来,自有巢氏在地上架木造屋栖身以后,便有了门。所以,《释名》上曰“门,幕障卫也”,那是极准确而又精当的解释。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事物薰陶得纹彩绚烂,折射着自己的精深。有关门的文化也是如此。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门的制做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幕障卫”向多方面转化、发展。有宅门、邑门、里门、闾门、巷门、坊门、市门、庙门、校门、厂门、寨门、衙门、狱门、宫门、府门、城门、国门……诸多名目。按门的位置,又可分为大门、二门、角门、耳门、侧门、前门、后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里屋门、外屋门、格栅门等。依门的材料,有篾门、柴门、木门、石门、铁门、玻璃门、铝合金门、防盗门、钢门等。
古代中国人对门的讲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紫禁城就更是严格得可怕。从门的数量、形制、规模等等都有不可俞樾的严格规定,并写进律法当中,那些繁琐细致的条文在唐《修缮令》和《明会典》等文献中都可以找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内的门究竟有多少扇门?恐怕至今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俗称“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您就算故宫有多少扇门吧,少说也有二万扇门吧。
北上门
北京位于北纬40度。为避北方风寒,中国北方房屋讲究坐北朝南,建筑物的户门,也是坐北朝南。
但是坐落在皇城城垣的大门,有防卫和进出双重作用,属于城门。它们的朝向是固定的。天安门坐北朝南,地安门坐南朝北,东安门坐西朝东,西安门坐东朝西。
故宫博物院简介说“故宫博物院的北门是神武门”,这是不准确的。
在1956年以前,在紫禁城北护城河(筒子河)北有一道城垣,正门叫北上门,位于神武门石桥与景山南门之间,北上门才是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的北门,有石桥一座连接神武门,“故宫博物院”匾悬挂在神武门上,是李石曾书写的。
既然北上门是故宫博物院(也可以理解为明清紫禁城)的北门,本应该是坐南朝北的。
下面北上门照片拍摄于清末民初,拍摄者不详。
紫禁城护城河上的桥,也很有特点,北京老百姓把这种特点归纳为:后门有桥不见洞,前门有洞没有桥,东西有桥更蹊跷,有桥有洞没桥栏。
“后门有桥不见洞”,是说神武门前的大石桥,不像一般桥有明显的桥洞。这是为什么?据传说:朱棣军队攻入南京皇城时,没有找到建文帝。后来才知道,南京皇宫在朱元璋当皇帝时就建有地道。地道从皇宫一直通向城外。所以永乐皇帝在修北京皇宫时记住这个经验教训。可是地道从皇宫紫禁城后门通过时遇到护城河。于是,高明的设计者就把地洞设计在桥身上通过,这样地洞就显得更加神秘,为了不影响流水,地道设计成波浪式,在波浪低处留出小的出水孔。这就是“有桥没有洞”的一种解释。
“前门有洞没有桥”,是因为午门前需要一个比较宽阔的广场,来衬托午门的高大,雄伟,特别是午门与端门的联系不能中断,要成为一个整体,将河水变成暗河就全解决了。
“东西有桥更蹊跷,有桥有洞没桥栏。”在东华门、西华门外的石桥上,确实没有桥栏和桥翅。据传说,原来桥是有桥栏的,只是因为乾隆皇帝给母亲做寿时,乾隆皇帝位母亲做的“万寿金辇”太大,出进紫禁城时桥栏碍事,才将桥栏撤去。
老北京“北上门”南向之谜
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沿故宫、景山、北海这一“黄金”游览线路参观古都北京的皇家宫苑;更有数不清的车辆穿梭于故宫与景山之间的景山前街上。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景山前街南侧,曾经有过一个“北上门”呢?
1956年5月底至6月上旬,在被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建筑大师称赞为“伟大的中轴线”上,距故宫最近的一座古代建筑——北上门被拆除了。这是北京中轴线上,继北中门、地安门之后,被拆除的六座城门中的第三座。
北上门,歇山顶,五间,南向。位于皇宫与禁苑之间的中轴线上,北上门北面有驰道西连三海御苑、东接通惠河,为皇城之枢纽;驰道北面约20米为景山门,但北上门要比景山门高大许多。
始建不在明代
朱先生(笔者注: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研究游览”故宫后,对北上门所做的文字记述是:“北上门,南向。”古代人的方位感是极强的,尤其是门户的朝向,大到国都,小到民宅,其门的朝向与方位基本是一致的,如:“南向”,面朝南往北开,称“南门”或“南某门”;“东向”,面朝东往西开,称“东某门”,如东华门、东安门、东直门;“西向”,面朝西往东开,称“西某门”,如西华门、西安门、西直门;“北向”,面朝北往南开,称“北某门”,如玄武门、北安门、北中门。惟独“北上门”是面朝南往北开的,即朝向与方位相反——北门南向!难怪朱先生也困惑不解且颇似嘲弄地说:“非‘北上’,而为‘南下’矣!”北上门为什么会是“南向”呢?
为了破解北上门“南向”之谜,笔者还特意求证于有关文物与古建筑单位、请教过有关专家,了解到1956年拆除北上门时的情况,证实了其朝向和规制。尽管有关北上门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但朱先生的文字记述和历史照片以及有关文物与古建筑单位的相关记录是真实可信的。
从空间位置上分析,北上门位于明北京故宫与禁苑之间,从朝向上看应为明禁苑南外垣门,从名称上看应为故宫北外垣门。从命名上分析,北上门与东上门、西上门应该是同时规划、同时修建、同时命名的。连接门的是墙,三个“上门”连接着一道环绕宫城的墙。
从明代史料和北京城图得知:皇宫北、东、西三垣外有北、东、西三个“上门”。而元代史料文献记载,元大都宫城外没有护城河,而有“大内夹垣”(即宫城卫城),“大内夹垣”的门就是“上门”。由此可知:北上门的命名不在明代永乐朝迁都北京之时,而应在元代元世祖至元初年修建大都皇宫和大内夹垣之时。
从北上门的“南向”特征、空间位置、名称命名诸因素分析判断,可以得出结论;北上门不是明代规划和始建的,有可能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或者更早的规划和始建的建筑。如果北上门是明代以前的规划建筑,那么,北上门以南和北上门以北的空间规划也应早于明代。
元明规划格局未变
如果有人说今天北京故宫与景山的规划格局始自明代,很少会有人怀疑。但是,通过对北京历史地理、古都规划和相关考古资料数据的研究,笔者完全相信:今天北京故宫与景山的规划格局始自元代——参考《明万历、崇祯年间的北京城图》和《明宫史》等有关北京城规划格局的史料,不难发现明北京城的规划是“准五重城”——中心为宫城,其外有卫城城门和部分城墙(在护城河外),再外有禁城,再外有皇城,再外有大城。然而,一个人们都知道的情况是:明初徐达攻克元大都后,丝毫未损坏元大都的规划。永乐皇帝决定迁都北京,除南拓大城南垣以规划“三朝五门”和“左祖右社”建制,并重新规划了皇宫以南中轴线上的建筑外,而元大都“五重城”在阙左、右门以北的空间规划格局,则完全被明北京继承了下来,只是重建了皇宫四门和皇宫以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即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已拆除了的元大内中轴线上的外朝和内廷宫殿的基址上,按明的规制和风格,新建外朝和内廷宫殿;改建元大内禁苑为明大内禁苑(即今景山公园)……
为了使皇宫更加安全,按明里制在元皇宫与元大内夹垣之间,规划了皇宫护城河,由于有了护城河的屏障,永乐皇帝下令拆除了在皇宫外侧元代建筑的“大内夹垣”,但保留了元“大内夹垣”的北上门、东上门、西上门以及阙左、右门。可以说:在元、明两代,皇宫和禁苑以及北中轴线的规划格局和基本空间位置没有任何变化。
《明宫史》记载,崇祯皇帝游禁苑的线路是:出东华门和东上门,沿东卫城与东禁城之间的驰道北行,过东上北门,至“东长街”(今北池子大街)北口,折向西行,至北上东门外,又折向北行,入山左里门。游毕,皇帝过北上门,入玄武门返回宫中;其他人则按来时原路返回宫中。可见“北上门”位于皇宫与禁苑之间的中轴线上,只有皇帝才能通行,其位置有多么的重要!
既然明北京皇宫阙左、右门以北的空间完全继承的是元大都的规划,那么,也包括元皇宫和禁苑之间的大内夹垣北门北上门,其位置也没有任何变化!由此可知:北上门的始建时间不会是在明代,也不会晚于元代。从金、元、明里制分析,发现北上门南距午门的空间距离不合明里制,也不合元里制,而合金里制!
史料文献、考古发现、金元明的里制和实际空间地况均证明:元皇宫与禁苑是在金太宁宫及其北苑基址上改建的。北上门的空间位置与处在金太宁宫枢纽位置上的紫宸门完全吻合。因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北上门的“前身”,应该是金太宁宫的内廷之门——“南向”的紫宸门!
所以,刘秉忠在作元大都宫苑规划时,就以金太宁宫紫宸门为界,将皇宫(大内)规划在其南,将大内禁苑规划在其北,并将紫宸门改作元大内外夹垣北门,更名为北上门。之所以未改北上门的“南向”,是因为在北上门的北面,已有“镇山”之故,因风水原因,不能朝山开门,故北上门依然“南向”。明永乐朝迁都北京后,在已拆毁的元皇宫和禁苑基址上,按明代建筑规制和风格改建皇宫和禁苑,北上门被改建为楠木结构,但名称、南向,及其皇宫卫城之门的功能依旧。清代迁都北京后,完全继承了明代的规划并继续沿用北上门。
复建北上门的意义
近年来,笔者在研究北京中轴线和古都规划时,通过对北上门特有的北门“南向”的深入研究,发现北上门始建于金,实为太宁故宫内廷之紫宸门!可以说北上门在800多年来北京古都宫苑规划演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北京中轴线和金太宁宫的空间方位与规划布局,以及金元明里制的“坐标”之一,是开启8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与皇宫禁苑规划迷宫的一把金钥匙!
北上门,是北京中轴线上非常重要的古代建筑。之所以认定北上门的“原始身份”就是金太宁宫内廷之门紫宸门,是因为北上门的空间位置与紫宸门南接太宁宫外朝大宁殿,北启太宁宫内廷紫宸殿,东西与太宁宫东、西华门相连的“枢纽”位置相同;后虽经元、明两代复建和更名,并作为皇宫与禁苑之间的“御路”门,但因风水原因,始终未改其朝向。从1179年紫宸门的始建到1956年北上门的拆除,经历了777年的沿革,可以说是至今8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古都规划的中心点之一,在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城市规划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复制北上门及其附属的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
复建北上门,是恢复和保护8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原生态”景观和历史规划建筑风貌,唤起各界关注与保护古建文物意识,进而完善北京城市规划的最佳举措。作为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永定门,在它始建450年后又成功复建了。作为北京中轴线上曾经的卫城门和御路门的北上门,希望能够在它始建830年的2009年复建成功!
复建北上门,还可以产生巨大的旅游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多的外国游客,可以通过北上门,了解800多年前金太宁宫的规划,了解700多年前元大都“五重城”的规划,了解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演变和文化内涵。更多的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可以通过北上门的复建,认识到公民应该承担保护文物古迹和宣传中国文化的义务。
北上门复建后,车辆可以由景山前街地下穿行。复建后的北上门区域,将成为展现800多年前北京中轴线历史规划和风貌的步行街,其旅游价值与文化价值可谓“无与伦比”,必将成为故宫——景山——北海这一“皇宫御苑”黄金游览线路中的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景点!
上文刊登在2008年1月21日《北京日报》上,文作者郭文若。
郭文若,男,山东聊城阳谷县人,济南铁路局聊城铁路管理处一名普通职工,爱好摄影,曾参加多次全国摄影展的组织工作,但不见获奖作品。2009年2月22日,郭文若在《周易文化网》上发表文章“隋炀帝与北京中轴线的原始规划”,略显论证的论据不足。
元代太宁宫
故宫北面的景山,为元、明、清3代的御苑。地处北京城区中心,位于北京故城垣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上。
元代前为荒郊野地。金大地年间在附近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公园),在此堆成小丘。13世纪中叶,元世组忽必烈建大都,此地正处城内中心,辟为专供皇帝赏乐的“后苑”。
苑内有熟地8万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耕耘,以昭示天下,时将原有小丘称“青山”。
明洪武初年,工部郎中萧洵参与拆毁元故宫,曾亲览后苑景色和金殿、翠殿、花亭、毡阁等建筑,并著书记载。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大规模的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根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紫禁城之北是玄武的位置,当有山,故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和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五座山峰,并修建五座亭子,成为大内“镇山”,称“万岁山”。因山下堆放过煤,民间又称“煤山”。山下遍植果树,通称“百果园”(又称北果园)。在山东北隅建寿皇殿等殿亭楼馆,供皇帝登高、饮宴、射箭、赏花。园东北面的观德殿原是明代帝王“射箭之所”山下豢养成群的鹤鹿,以寓长寿,每到重阳节皇帝必到此登高远眺,以求长寿万岁。
景山官学
北上门经东、西两侧的各五十楹北向长庑,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与景山东墙和景山西墙连接,成了景山南面东西狭长的小南院。
清中叶的皇城走向开放,施禁范围在缩小,紫禁城外的北上门、东上门、西上门等九座外门已逐渐失去禁门的作用。在《乾隆京城全图》中,九座外门里只能查到紫禁城北面的北上门及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了。北上门及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三座门被留下来,也许是位于中轴线处的缘故。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令于北上门两旁官房设官学……”。随着景山的建设及景山官学的设立,北上门的作用改变了,乾隆年间成了景山万岁门,又称景山门。
神武门之北,过桥为景山。山之前为北上门。门左右向北,长庑各五十楹,其西为教习内务府子弟读书处。原在景山门外西侧路南,清代设立的官学堂,为八旗子弟读书之所。
《日下旧闻考》曰:“北上门左右,北向长庑各五十楹,其西为教习内务府子弟读书处。”《清史稿·志八十一》“景山官学,康熙二十四年,令于北上门两旁官房设官学,选内府三旗佐领、管领下幼童三百六十名。清书三房,各设教习三人。汉书三房,各设教习四人。初,满教习用内府官老成者,汉教习礼部考取生员文理优通者。寻改选内阁善书、射之中书充满教习,新进士老成者充汉教习。雍正后,汉教习以举人、贡生考取,三年期满,咨部叙用。学生肄业三年,考列一等用笔帖式,二等用库使、库守。乾隆四十四年,许回子佐领下选补学生四名。嘉庆间,定额镶黄旗、正白旗均百二十四,正黄旗百四十,回童四。”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陆城镇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景山官学教习。蒋光鼐之父蒋子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举人,即入京为景山官学教习。
1900年八国联军中法军在景山设立司令部,驻军一年有余,曾留下一些老照片。1919—1925年美国摄影家甘博曾多次拍摄景山北上门玄武门照片。日本记者在40年代占领北平期间也留下景山、北上门、故宫博物院的照片。下面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948年冬季的北平,是美国记者拍摄的。
下面照片是日本记者在占领北平时期拍摄的照片。
下面照片是1925年美国记者甘博拍摄的照片。
景山前街
景山前街,是朝阳门至阜成门朝阜文化街的一段。
《北京地名典》云:景山前街,呈东西走向,东起北池子大街,西到北长街东端,全长740米。明朝、清朝时属宫廷禁地。明朝时,为一封闭的小广场,北为万岁门,南为北上门,东为北上东门,西为北上西门。清朝乾隆年间,万岁门改称景山门。出北上西门过鸳鸯桥可到达大高玄殿。清朝光绪时,东西门称“三座门”。1931年,拆除景山与故宫之间的北上门,辟建为道路,该道路中端因在景山之前,故命名为“景山前街”。西三座门至北长街一段,命名为“三座门大街”;东三座门至北池子一段,命名为“景山东前街”。1965年,将三座门大街、景山东前街、小石作胡同并入,统称“景山前街”。景山前街中段北侧为景山公园。景山前街西段有大高玄殿。
上述表述有误,北上门是1956年拆掉的。
下面照片拍摄于1931年,古建是西上门内的东西牌坊和习礼亭。
下面照片拍摄于民国初年,是景山东街东口的照片。
下面照片拍摄于1925年,是美国记者甘博拍摄的。
1913年年底,建筑师华南圭主持打通沙滩至西安门北京城的东西大道,方便了北京平民出行,这才有了景山前街。当时的景山前街很窄,位于北上门北侧,景山门的南侧,相当于宽五丈左右的一条大胡同。
1924年11月3日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筒子河北面分离出来的北上门变成了北向(门钉在门的北面,门向南开启)的门,成为故宫博物院外大门。
1931年,曾拓宽景山前街,但没有拆北上门。
1956年5月28日至6月10日,在景山前街拓宽工程中,拆掉北上门连同北向长庑各五十楹,还拆除北上东门(东三座门)和北上西门(西三座门)。同时拆掉的还有大高玄殿前的南牌楼及两座习礼亭。
大高玄殿的东、西牌楼拆卸工程1956年1月8日开始,1月14日拆完,牌坊现移到西郊中央党校重建。
现在景山公园南围墙是1956年新砌的,景山公园其余东、西、北三面围墙是600多年明代洪武年间砌的。
下面是网民“紫禁四合”先生2009年8月写的一片回忆文章《话说故宫北上门和西连房》。
我与故宫的“缘份”是拉不断扯不断的,老爸从打解放就在故宫工作,直到离休,我是正宗“故宫家属”,算是半个故宫人。故宫家属住故宫宿舍,这在当时来说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一家的居所几乎就没离开故宫左右。
刚打乡下来北京时,我家住在地安门雁翅楼的破房子里,就是现在总参总政大楼那地界。那时我太小,就记得整天坐在街边看“铛铛车”,对面是好长的一堵黄瓦红墙,后来知道了,这墙就是现在的“黄化门(黄瓦门)”。
好像是过了一年半载,我家就搬到故宫北上门西侧的“西连房”(东侧为东连房)。这西连房位于故宫筒子河北岸,通脊连檐,房间高大,冬天特冷。那时房后头就是河墙子,种着一排碗口粗的柏树(这种柏树在神武门两侧还有存留)。东头连着北上门,西侧快到“三座门”了,三座门有牌楼,有两尊好大的铁炮。对面就是景山,景山前街很窄,街上时不常的能看到一种红色大鼻子汽车跑来跑去,觉得特新鲜。当时景山是北京至高点,山上装有警报器,园内有驻军,没有对外开放,北上门就成了我与伙伴玩耍的主要乐园。
北上门在故宫神武门与景山街门中间,有五个门洞,特宽敞,平时只开中间的门,门上有门钉,我们经常抓着门钉往上爬,看谁爬得高。门内还有一小卖部,我们玩耍时,经常到小卖部“瞅馋”。有一次我病了,发烧,啥也吃不下,老爸特意跑到小卖部花了五百(五分)买了一个小圆面包,那是我有生第一次吃面包。
那时故宫家属特牛,有家属证,凭证出入故宫、北海、景山,据说天坛、颐和园也行。北上门也是故宫外门,当时故宫每月都给职工家属放映电影,地点就在神武门与北上门之间的广场上,每逢有电影,北上门就关上,有专人把守,故宫家属凭证进入,我记得曾看过《梁山泊与祝英台》,因为是彩色的,印象特深。
后来北上门拆了,景山公园开放了,儿童免费入园,我们的玩耍地点自然就转移到景山了。而放映电影的场地也改到神武门内的广场,故宫这一特有的文化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1973年,在故宫我看到的最后露天电影是《侦察兵》,王心刚主演的。
记得好像是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在神武门广场上立起了一尊雕像,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骑在马上,单手高挚一本厚书,书上有一原子符号模型。可能是觉着与古香古色的皇宫建筑极不协调,不久就拆了。人们当时头脑都发涨,发生这事也不新鲜。
我参军走前,家住北海三座门的故宫宿舍,院门是一绿色的铁门,“文革”时刷成红色。院中有二层小楼,我家住临街的南向房,现在那房已改为“静海”餐馆了。
数年后,我复员回京,我家已搬到故宫城墙下的东角楼,是排子房的最后一排,只住有一间十二平米的房子。我没地方住,父亲就想办法让我住进了故宫内的东十三排(现如今的紫禁城社)。那时的十三排是单身宿舍或是来京家属的暂住地,我住其中一间。当时我在影院工作,影院散场后已很晚了,有时我出入的神武门关了,因此夜闯紫禁是常事。
北上门在我的记忆中存留时间很短,但却是我孩时的乐园,也是我融入故宫起始点,它那金黄色的瓦,略带斑驳红色的门永远印在了我的心中。
更多阅读
四十集大型精品纪录片《台北故宫》欣赏 台北故宫纪录片下载
人们常说,中国有两座故宫,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台北故宫收藏着65万件艺术珍品,其中绝大多数源自北京故宫,是国之重器和瑰宝。这批文物在全中国文物精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具有无可比拟且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大故宫第三部 祝勇 故宫三部曲
《百家讲坛》 20130103 大故宫(第三部)1太上皇宫
老剧重温九115下载地址汇总:樱井翔+国分太一《时生给父亲的口
基本信息 给父亲的口信 原著:东野圭吾 首播:2004年 导演:星田良子 主演:拓时——国分太一、 时生——樱井翔、 千鹤——富田靖子 类型:情感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内容介绍 患了绝症的儿子时生(樱井翔
故宫的一张炕桌 二手炕桌
这是一张乾隆皇帝用过的炕桌。造型是典型的明式有束腰炕桌,整体髹朱漆,这是非常正的朱砂红,皇帝,皇族用的颜色;嵌五彩螺钿——冰盘沿用装饰的是“卍字不到头”,束腰上用变形寿字,牙板和腿足用寿桃和寿字,虽没有明代的文人气,倒也不恶俗。皇帝
闲聊故宫档案三 故宫灵异事件绝密档案
八国联军为什么没有火烧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导游词(带客人至太和殿东或西侧铜缸处)说:古人把陈设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称为“门海”,门海者,盖“门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门前有大海,就不怕闹火灾。因此,大缸又称为吉祥缸。它既是陈设品,又是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