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因为一本《三国志》,曹操在世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特别是在戏曲中,白脸奸臣的阴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提起曹操,都是“乱臣贼子,篡权忤逆”的贬义词,恨不能得而诛之。
易中天讲三国,一反常人,认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不否认曹操有着英雄、可爱的一面,但同时又加上了一个“奸”字,纵然没能逃脱奸臣的下场,毕竟用上了“可爱、英雄”的褒义字眼。
近读曹操诗词,感触颇多。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虽然而今这句话已经不那么可靠了。但应该肯定,大多数作家的人品与作品大体是一致的。1800多年前的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从曹操显存不多的诗词中,我看不到令人痛恨的邪恶,反而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看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万丈豪情,关心人民疾苦的脉脉温情,对国家人民的赤子之情,从而也激起了我由衷的敬仰之情。
英雄豪情:步出夏门行(五章)就是鲜明的代表。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风吹浪打,碣石山岿然不动。山高风急,激起诗人登高观海的万丈豪情。这豪情中蕴藏着诗人标领历史潮流,敢做敢为,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品格;凝铸着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傲视群雄,坚毅从容的军事家风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满山繁茂的草木,让诗人看到了他中军帐内众多的贤能之士,勇猛之将;看到了他麾下摧枯拉朽的百万雄师;看到了屯田村落里军民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瑟瑟的秋风,是战旗猎猎飘响;涌起的洪波,是战略决战取得胜利时,将士们冲破道道敌军防线的壮观场景。看着、想着,南征北战的艰辛;战乱不止,百姓未安,天下尚未统一的忧思;自己的作为仍有人非难、阻挠的孤愤……这时也涌上心头,诗人的思绪怎能不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回荡激烈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脉脉温情:翻开《对酒歌》,一个安乐、祥和的世界豁然映入眼帘。“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曹操用朴素的语言刻画的理想世界不正是我们祖祖辈辈盼望的太平盛世美好生活吗?
再看《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该诗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它是汉末之实录,是史诗也。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苦寒行》写于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率兵亲征高干(袁绍外甥),途中经过大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作了如实的记录:“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此时此境的内心波动:“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恩欲一东归。”这种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此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
《却东西门行》一唱三叹写思乡情结:“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虽充满悲凉凄切情调,但结尾处以神龙、猛兽等作比,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钟嵘《诗品》评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从这首诗来看,“古直”二字评价很中肯。
赤子之情:《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该诗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史实。贼臣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掌握了国家权力,之后杀害少帝,挟持汉献帝以百官百姓数百万人在把洛阳焚毁后迁都西安,彻底毁灭了汉朝数百年的基业,也把洛阳的宫殿宗庙彻底焚毁。人民颠沛流离,哭喊着跟随董卓前往长安 回头望望洛阳的城郭,就连微子也会感到哀伤。
曹操的一生,是金戈铁马的一生,虽然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错杀了许多英雄豪杰和文人志士,但其在惨烈的战斗历程中,在戎马倥偬之余,用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对哀民生之多艰的同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写出雄伟壮丽的诗篇,使其在文治武功之外的文坛站上了一个更新的高度。曹操以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诗文创作,不仅了影响了曹丕、曹植两个文学大家,影响和带动了当时的一大批文人,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共同形成了建安文学的宏大格局,也给文学史上留下了“建安风骨”的审美范畴。曹操的诗歌成就和对文学的贡献,足以使我们高山仰止。
后人有诗曰《赞曹公孟德》:“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