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古代官职品级

历代官职品级汇览作者:abcy

●秦时的官职

丞相——早期称相邦,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职,被视为“百官之首”。

御史大夫——设立其用以牵制相权,为诸御史之首领,其地位仅此于丞相,故曰“掌副丞相”。

卫尉——负责宫廷的保卫、治安。

中尉——负责京师的保卫、治安。

廷尉——掌刑使。

博士——其职务是“掌通古今”。是唯一有权读禁书的人。

奉常——主办祭祀、宗庙之礼的官员。

郎中令——专司保卫皇帝宫殿之责。

典客——主管少数民族的事务。

宗正——主管皇族内部的事务。

治粟内史——管理农业的官职。

少府——管理皇家私家财富的机构。

郡一级官职

郡守——郡的最高长官。

郡丞——辅佐郡守管理郡中的行政和刑狱工作。

郡尉——负责郡的军事和治安。

监御使——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可用来牵制郡守。

县一级官职

县令——万户以上,为一县之首。

县长——万户以下。

县丞——辅佐管理县中的行政和刑狱工作。

县尉——负责县的军事和治安。

乡一级官职,参见县一级官职设定。

里一级官职同上。

亭一级官职同上。

●西汉的官职表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历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古代官职品级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朝郡:

名称 治所

京兆尹, 长安

右扶风, 长安。

左冯翊, 长安。

河南郡, 雒阳。

东郡, 濮阳。

颖川郡, 阳翟。

汝南郡, 平舆。

沛郡, 相。

南阳郡, 宛。

琅琊郡, 东武。

东海郡, 郯。

会稽郡, 吴。

豫章郡, 南昌。

南海郡, 番禺。

交趾郡, 赢偻。

日南郡, 西捲

蜀郡, 成都。

益州郡, 滇池。

武威郡, 姑藏。

张掖郡, 觖得。

敦煌郡, 敦煌。

太原郡, 晋阳。

涿郡, 涿。

西域都护府, 乌垒。

渤海郡, 浮阳。

辽东郡, 襄平。

乐浪郡, 朝鲜。

主要参考文献为:

曾繁康著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贺旭志著的《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张晋潘,王超编写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汉书》

●汉朝将军位

一品 大将军    (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

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

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

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

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

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

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

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

宁朔将军、

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

司律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

护东羌 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

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

军或护军)

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

宁远将军、

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

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

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

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

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

(以上为杂号护军)

●三国军队官职

官衔名称 所需官阶 带兵量

布衣

兵勇

十骑长

百骑长

千骑长

裨将军 六品官 0

偏将军 六品官 0

州刺使 六品官 0

威北将军 六品官 0

威西将军 六品官 0

威南将军 六品官 0

威东将军 六品官 0

州牧 六品官 0

军师将军 六品官 0

安国将军 六品官 0

横江将军 五品官 500

破虏将军 五品官 1000

羽林中郎将 五品官 1500

荡寇将军 五品官 2000

讨逆将军 五品官 2500

昭文将军 五品官 3000

昭武将军 五品官 3500

虎贲中郎将 五品官 4000

奋武将军 五品官 4500

奋威将军 五品官 5000

扬武将军 五品官 5500

扬威将军 五品官 6000

北中郎将 五品官 6500

南中郎将 五品官 7000

振武将军 五品官 7500

振威将军 五品官 8000

建武将军 五品官 8500

建威将军 五品官 9000

右中郎将 五品官 9500

左中郎将 五品官 10000

镇军将军 五品官 10500

辅国将军 五品官 11000

五官中郎 五品官 11500

征虏将军 五品官 12000

安远将军 五品官 12500

卫尉 五品官 13000

后将军 四品官 13500

前将军 四品官 14000

执金吾 四品官 14500

右将军 四品官 15000

左将军 四品官 15500

光禄勋 四品官 16000

平北将军 四品官 16500

平西将军 四品官 17000

平南将军 四品官 17500

平东将军 四品官 18000

司空 四品官 18500

安北将军 四品官 19000

安西将军 四品官 19500

安南将军 四品官 20000

安东将军 四品官 20500

司徒 三品官 21000

镇北将军 三品官 21500

镇西将军 三品官 22000

镇南将军 三品官 22500

镇东将军 三品官 23000

太尉 三品官 23500

征北将军 三品官 24000

征西将军 三品官 24500

征南将军 三品官 25000

征东将军 三品官 25500

大司马 二品官 26000

丞相 二品官 26500

卫将军 二品官 27000

公爵 二品官 27500

车骑将军 二品官 28000

骠骑将军 二品官 28500

大将军 二品官 29000

王爵 二品官 30000

●唐代官职(一)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其辩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以时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其为法则精而密,其施于事则简而易行,所以然者,由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也。方唐之盛时,其制如此。盖其始未尝不欲立制度、明纪纲为万世法,而常至于交侵纷乱者,由其时君不能慎守,而徇一切之苟且,故其事愈繁而官益冗,至失其职业而卒不能复。

初,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然是时已有员外置,其后又有特置,同正员。至于检校、兼、守、判、知之类,皆非本制。又有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已则罢,或遂置而不废。其名类繁多,莫能遍举。自中世已后,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官,遂不胜其滥矣。故采其纲目条理可为后法,及事虽非正后世遵用因仍而不能改者,著于篇。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使。至于国史、太清宫之类,其名颇多,皆不足取法,故不著其详。

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

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堂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凡充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故附列于此云。

○三师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三师,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亲王拜者不亲事,祭祀阙则摄。隋废三师,贞观十一年复置,与三公皆不设官属。

○尚书省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六尚书:兵部、吏部为前行,刑部、户部为中行,工部、礼部为后行;行总四司,以本行为头司,余为子司。庶务皆会决焉。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敕,三曰册,天子用之;四曰令,皇太子用之;五曰教,亲王、公主用之;六曰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下之达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笺,四曰启,五曰辞,六曰牒。诸司相质,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刺,三曰移。凡授内外百司之事,皆印其发日为程,一曰受,二曰报。诸州计奏达京师,以事大小多少为之节。凡符、移、关、牒,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尚书省。凡制敕计奏之数、省符宣告之节,以岁终为断。龙朔二年,改尚书省曰中台,废尚书令;尚书曰太常伯,侍郎曰少常伯。光宅元年,改尚书省曰文昌台,俄曰文昌都省。垂拱元年曰都台,长安三年曰中台。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龙朔二年,改左右仆射曰左右匡政,光宅元年曰文昌左右相;开元元年曰左、右丞相;天宝元年复。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知宿直,为丞之贰。以都事受事发辰、察稽失、监印、给纸笔;以主事、令史、书令史署覆文案,出符目;以亭长启闭、传禁约;以掌固守当仓库及陈设。诸司皆如之。隋尚书省诸司郎及承务郎各一人,而废左右司。武德三年,改诸司郎为郎中,承务郎为员外郎。贞观元年,复置左右司郎中。龙朔元年,改左右丞曰左右肃机,郎中曰左右承务,诸司郎中曰大夫。永昌元年,复置员外郎。神龙元年省,明年复置。初有驲驿百人,掌乘传送符,后废。

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事各六人,从八品下。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诸司主事,从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吏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五品以上,以名上而听制授;六品以下,量资而任之。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皆为尚书、侍郎之贰。凡文官九品,有正、有从,自正四品以下,有上、下,为三十等。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曰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从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议郎,正六品下曰承议郎,从六品上曰奉议郎,从六品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请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从七品上曰朝散郎,从七品下曰宣义郎,正八品上曰给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从八品上曰承奉郎,从八品下曰承务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下曰登仕郎,从九品上曰文林郎,从九品下曰将仕郎。自四品,皆番上于吏部;不上者,岁输资钱,三品以上六百,六品以下一千,水、旱、虫、霜减半资。有文艺乐京上者,每州七人;六十不乐简选者,罢输。勋官亦如之。以征镇功得护军以上者,纳资减三之一。凡流外九品,取其书、计、时务,其校试、铨注,与流内略同,谓之小选。

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勋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武德五年改选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贞观二年复置。龙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司绩。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宝十一载改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载复旧。有吏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四人;甲库令史十一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勋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司封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诸郎中、员外郎品皆如之。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皇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凡王、公十五以上,预朝集,宗亲女妇、诸王长女月二参。内命妇,一品母为正四品郡君,二品母为从四品郡君,三品、四品母为正五品县君。凡诸王、公主、外戚之家,卜、祝、占、相不入门。王妃、公主、郡县主嫠居有子者,不再嫁。凡外命妇有六;王、嗣王、郡王之母、妻为妃,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勋官四品有封者母、妻为乡君。凡外命妇朝参,视夫、子之品。诸蕃三品以上母、妻授封以制。流外技术官,不封母、妻。亲王,孺人二人,视正五品,媵十人,视从六品;二品,媵八人,视正七品;国公及三品,媵六人,视从七品;四品,媵四人,视正八品;五品,媵三人,视从八品。凡置媵,上其数,补以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凡封户,三丁以上为率,岁租三之一入于朝庭。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诸州。皇后、诸王、公主食邑,皆有课户。名山、大川、畿内之地,皆不以封。

司勋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掌官吏勋级。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凡以功授者,覆实然后奏拟,战功则计杀获之数。坚城苦战,功第一者,三转。出少击多,曰上阵;兵数相当,曰中阵;出多击少,曰下阵;矢石未交,陷坚突众,敌因而败者,曰跳荡。杀获十之四,曰上获;十之二,曰中获;十之一,曰下获。凡酬功之等:见任、前资、常选,曰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曰次资;五品以上子孙,上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6277.html

更多阅读

押司是个什么官职? 宋江押司

押司  宋官署名吏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宋史·职官志》所载群牧司与临安府吏员皆有押司官,其名为官而实为吏。陈茂同在其所著《历代官职沿革·宋朝(下)》中,把官职分为官和吏两大类,押司属于吏(由于官数量有限,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需要增

明朝地方官职品级 明朝官职按品级排名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   明朝初期,中

唐朝女官的官职品级及名称 历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1、正一品官职名称:大长公主、长公主、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公主;从一品官职名称:郡主2、正二品官职名称:昭仪、昭媛、充仪、充容、充媛、淑仪、德仪、婉仪、芳林3、正三品官职名称:婕妤、良娣4、正四品官职名称:美人、良媛5、正五品

中国古代官职相关称、职、衔 军衔 官职

中国古代官职相关此书只整理的古代官职的总论和,相关朝代中的“秦、汉、唐、宋、明、清”,内容有一些散,不过我差不多都找来贴上了,虽然感觉有点狗尾续貂啊,有些地方颇为冗长,看着可能就有点累了。有兴趣的就耐心看吧,大家就当了解了解历史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 古代官职变动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语段阅读全部取材于传记文学。在传记文学阅读中,涉及到较多的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大有裨益。下面参考有关资料,对这些词语分类解说。(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①举(举荐)辟

声明:《历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古代官职品级》为网友亡心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