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唱片百年二 百年唱片

中国唱片业史话(上篇)

一、旧中国时期的唱片事业( 1908 一1949)

1,诞生前后

整整100年之前,即1897 年,爱迪生发明唱片仅2O 年,我国上海的洋行里就首次出现了圈柱形蜡筒唱机(当时叫留声机)。大约2O 世纪初叶,圆片唱片和唱机也输入了我国,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洋行里出售。当时英商在上海开设的谋得利洋行,经营唱片销宫业务,并在香港为粤剧等广东一带的地访戏曲录音,送回英国制成唱片后再运来我国销售。

也就是在2O 世纪初叶,有个名叫乐洪生的法国人来到上海。他从洋行购得一架大喇叭手摇唱机以及法国出版的“洋人大笑”等唱片,在南洋桥一带(今上海西藏南路)设摊放唱,生意兴隆。1908 年,他在南洋桥附近租房成立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销售唱片和唱机。乐洪生招聘宁波人张长福作助手,从法国带来录音设备与录音师,由张长福请中国著名艺人来录音,然后运往法国制成唱片,再运回中国销含。一般说来,1908 年应该算得上初具雏型的中国唱片工业正式起步的一年。

当时东方百代公司录音的有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张毓庭、刘鸿声、汪笑侬、王又震等演唱的唱片,后来又录了京剧四大名旦的节目以及一些地方戏。这些都是直径29 厘米的钻石针唱片。1914 年至1917 年间,乐洪生将东方百代公司迁至上海谨记桥徐家汇路1 闷34 号(即今上海市街山路811 号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现址)。这是最早在中国建立的生产唱片的外国公司― 法商百代唱片公司。

2,旧中国的唱片工业三巨头

在旧中国,出现了各种名目的唱片公司,但是自己有唱片厂能够生产唱片的公司只有“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家,而且全部集中在上海。

百代公司生产的钻石针粗纹唱片使用“雄鸡”商标,非常畅销,但是到了20年代未期,东方百代唱片公司生产技术已经落后,生意也逐渐清淡。1930 年,法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将产业转让给英国电气音乐实业有限公司(EMI),重新命名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亦称EMI 上海分公司,沿用“雄鸡”商标,并从录音到唱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等都进行了盆大改进,且拥有300 名正式员工。此后一直到上海解放前夕,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作为EMI 在东南亚地区的唱片出版制作中心,是当时我国和东南亚地区设备最新、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唱片公司。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上海时期,百代公司被日本人掌握。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百代进行了整顿并恢复了生产。1949 年春节期问,百代公司以时局不稳、生意清淡为由宣布停产,公司迁往香港和新加坡。

大中华唱片厂是孙中山先生邀请日本人铿尾庆三于1917 年来沪创建的,厂址设在虹口区大连路,由中日资本家合资经营,并由孙中山先生亲自定名为“大中华”.注册商标为‘双鹦鹉’。以红色蜡光纸片芯代表京剧,绿色为歌曲,蓝色为地方戏曲。1927 年“大中华”改由国人自营。1941 年日方控制了大中华唱片厂,改名为”孔雀唱片公司”,出版”孔雀唱片”。杭战胜利后恢复原名和商标。解放前夕,大中华唱片厂经营惨淡,奄奄一息,1949 年5 月27 日上海解放,5 月29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大中华唱片厂。

上海胜利唱片公司是美国RCA 于1930 年投资的,并于两年后在上海平凉路1800 号购地建厂,生产胜利唱片,使用商标为“狗听喇叭”。该公司出版唱片的品种较多,产量较大,其规模在当时三家唱片公司中处于第二位。1939 年日本人参股51 % ,胜利公司改组为中国唱机有限公司。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厂全部由日商接管。1945 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府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接管该厂,因设备不齐而停产,一直未能开工。

3,唱片皮包公司和唱片牌号

旧中国唱片行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在30 年代轰动上海唱片界的百代公司和胜利公司的所谓“鸡犬大战”中可见一斑,大公司竞争如此激烈,还是有更多的小唱片公司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20年代和30年代,中外商人和一些熟悉戏曲界的人,纷纷打出各种名目的唱片公司招牌。由于这些公司一无编辑部门和录音设备,二无唱片生产加工能力,他们把录音制作全部交给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家,故而在当时被称为“皮包唱片公司”。
中国唱片百年(二) 百年唱片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先后出现的皮包公司有:高亭、蓓开、长城、开明、太平、北海、国乐、醒师、昆仑、新月、峨媚等。虽说是“皮包公司”,其中有些也颇具影响。如1925 年和1927 年成立的高亭唱片公司和蓓开唱片公司推出的“高亭唱片”和“蓓开唱片”,这是当时戏曲唱片中的名牌。长城唱片公司1930 年开始出版唱片,曾出版过一张由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艳秋(灌片时尚未改名砚秋)四大名旦联袂演唱的《 四五花洞》,影响很大。其它公司如峨嵋公司出版川剧、四川清音和四川民歌小调的唱片,北海公司出版京剧和北方戏曲唱片,新月公司则录制了许多广东音乐。

4,旧中国唱片业的艺术成就

从1908 年中国唱片工业起步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旧中国出版的各种牌号的粗纹唱片约8000种,总发行量约为几百万张。良莠参差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旧中国各个时期的文艺状况。

在2O 年代以前录制的唱片,内容几乎都是戏曲和曲艺节目。京剧须生泰斗谭鑫培的《 坐宫》 被认为是中国演员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先后出版的戏曲精品还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慈生、马连良、余叔岩以及周信芳、李桂春、俞振飞、势妙香、谭富英、侯喜瑞、策长华等京剧演员的代表性剧目和唱段。此外还有袁雪芬和范瑞娟的越剧、丁少兰和丁婉娥的沪剧、马师曾和吕文成的粤剧以及潮剧、川剧、山西梆子、秦腔、评剧、河北梆子、昆曲等40 多个地方戏曲节目。曲艺方面则出版了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快书、山东快书、莲花落、相声、苏州文书、评弹、四川琴书等3O 多个曲种的节目。

20 年代以后,开始出版大里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歌如广东音乐、河北民歌、云南民歌等。

到了30 年代,歌曲和乐曲在唱片出版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其中较多的是创作歌曲,包括歌剧选曲、流行歌曲和电影插曲等。那时期诞生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涌现出了中国第一位女歌星黎明晖以及明月社的“四大天王”― 黎莉莉、薛玲仙、王人英、胡茄;另一颖特别粗眼的明星“金嗓子”周漩也已崭露头角。她在电影《 马路天使》 中演唱的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田汉词、贺绿汀曲)在全国造成了轰动。周的演唱如亲切架语般的轻柔自然,音色委婉而甜润,形成了旧中国流行歌曲中独特的风格,并影响到了后来许许多多的流行歌手。除此之外,当时出版的流行歌曲唱片中有代表性的为:白虹的《祝你晚安》、江曼莉的《永别了,我的弟弟》 、李丽莲的《 广州小姐》、周小燕的《 长城谣》 、龚秋霞的《卖报歌》 、陈娟娟的《小白菜》 、郎毓秀的《 乡愁》、姚莉的《 春满人间》、 赵丹的《 春天里》 等等。

在3O 年代,一些当时反映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作品也出版了唱片,对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和音乐生活产生了重大影晌。任光、聂耳、冼星海等先后进入百代公司工作,为推广进步音乐和抗日救亡歌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主要作品有:任光的“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孟姜女”、冼里海的“战歌”、“运动会歌”、“黄河大合唱”等。

二、新中国唱片业的重建和大发展时期(1949 一1965)

1,创建初期的新中国唱片业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唱片工业体系的诞生。首先,国家对三家残破不堪的唱片公司进行了改造,分别采取接管、租赁的方式收归国有并抓紧进行重建、合并和扩建工作。

大中华唱片厂被军管会接管后很快恢复了生产。1949 年6 月3 日开始录音。第一批节目是请上海的解放军三野文工团演唱的歌曲《解放区的天》 等6 首歌曲和他们演奏的民乐和军乐。因此《 解放区的天》 则被认为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张唱片。1950 年初,大中华唱片改名为人民唱片厂,同年迁往北京,并与同样从上海迁往北京的广播器材修造厂合并,内设唱片车间,使用唱片的牌号为“人民唱片”。商标图案为光芒四射的主角星下站立的工农兵三人像。1954 年3 月,人民唱片厂又迁回上海,与上海人民唱片厂合并。

胜利唱片公司在1951 年秋天改名为上海唱片制造有限公司,因当时染色剂碳黑缺货,改用氧化铁粉末,唱片呈赫红色,故牌号名为”红唱片”。第一张红唱片内容为歌曲“新中国的青年”和“垦春泥”。1953 年2 月5 日该厂职工和设备并入上海唱片厂。

几经周折,华东工业部租借了百代公司留下的设备与厂房于1952 年1 月5 日,成立了上海唱片厂,生产以天安门为商标的“中华唱片”。1952 年3 月10 日,出版的第一张唱片是“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同年,这个厂开始生产中华牌101 型唱机。1953 年3 月,上海唱片厂划归中央广播事业局领导,改名为上海人民唱片厂。1954 年,三大唱片公司(厂)合并为上海人民唱片厂。1955 年1 月,日改名为中国唱片厂,由此形成全国只有一家唱片厂的局面,标志着新中国唱片事业创建时期的结束和发展时期的开始。

2,发展时期的新中国唱片业

1958 年,中国唱片社成立。同年,中国唱片厂试制成功密纹唱片并投入生产,使唱片出版的节目量、唱片品种、唱片容量和制作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唱片生产的技术领域缩短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01959 年我国开始生产201 型四速唱机和203 型四速电唱盘,标志着中国唱片厂已经成为能够生产唱片、唱机和唱针的专业工厂。

1963 年成立了中国唱片发行公司,总经销中国唱片厂生产的唱片、唱机及零配件。

1964 年,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成立,以采编侨乡节目为主。同时,中国唱片的出口业务大增,苏联、东南亚各国、东欧各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港澳地区的市场上都有中国唱片出售。1965 年的时候,中国唱片在港澳销售数量占港澳唱片市场总销量的70 %。

这一时期中国唱片的艺术成就在建国初期,唱片出版以反映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具有民族特点、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为主。其中的歌曲更是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诞生这一欢欣鼓舞的时代下积极振奋的精神面貌。

当时出版的一些青年歌曲作家的作品有王萃的“歌唱祖国”、瞿希贤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时乐浓的“歌唱二郎山”、郑律成的“采伐歌”、刘炽和乔羽的“我的祖国”、岳仑的“我是一个兵”、周巍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张鲁的“王大妈要和平”等;同时老一辈作曲家如贺绿汀、吕骥、马思聪等,也热情地谱写了“人民的领袖万万岁”、“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等出版。

此外,还出版了新歌剧《白毛女》 、《 王贵与李香香》 、《刘胡兰》 选曲,民歌及少数民族歌曲如陕北民歌“信天游”、“兰花花”,广东民歌“龙眼开花坠倒枝”,陇东小调“解放区十唱”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等。

器乐唱片有铜管乐“国际歌”、“国歌”,管弦乐“新民主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广东音乐“雨打芭蕉”,钢琴独奏“儿童钢琴组曲”,小提琴独奏”云雀”,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琵琶独奏“大浪淘沙”,筝独奏“渔舟唱晚”,琐呐独奏“抬花轿”等。

在戏曲方面除了继续出版京剧著名演员的代表性剧目和代表性唱段外,还出版了花淑兰、赵凤彼、韩少云、新凤霞等演唱的评剧,韩俊卿的河北梆子,徐玉兰、王文娟、傅全香演唱的越剧,王少舫、严凤英演唱的黄梅戏,文觉非、白驹荣、吕玉郎、罗品超演唱的粤剧,陈书舫、竞华、许倩云演唱的川剧,陈伯华演唱的汉剧等等。

而曲艺方面则有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马增芬的西河大鼓,高元钧说的山东快书,李月秋的四川清音,王凤鸣的单弦,蒋月泉、徐丽仙的评弹等。

自从中国唱片社成立之后,出版的唱片内容更为丰富,品种多样,质量提高,数量也大幅度提高。出版数量最多的是歌曲和乐曲唱片,如郭兰英、王昆、于淑珍、才旦卓玛、郭淑珍、王玉珍、刘淑芳、张权、黄虹、马玉涛、贾世骏、郭颂、朱崇想、徐有光等演唱的歌曲;刘诗昆、李名强、顾圣婴、殷承宗等的钢琴独奏,马思聪的小提琴独奏,陆春龄的笛子独奏,刘德海的琵琶独奏,张锐的二胡独奏,石人望的口琴独奏等。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唱片厂及其前身出版各种牌号的唱片计,7131 个片号,平均每年出版1017 个片号,共生产唱片7046 . 73 万张,平均每年生产440 . 42 万张。

三、遭受严重破坏的时期( 1966 一1976 )

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我国的唱片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从1967 年4 月开始,在中国唱片社出版的4342 个片号中就有3942 个片号被停版。1969 年再次被停版一批。到这时,可重新发行的只有少数歌曲心乐曲和几个“样板戏”唱片。

但是,唱片事业仍继续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01968 年中国唱片厂研制的薄膜唱片投产。由于与粗纹唱片相比,薄膜唱片兵有音质好、容纳节目时间长、价格便宜和容易大批且生产等特点,故社会需要皿很大01972 年,粗纹唱片被淘汰。同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将中国唱片厂定为低频播控研制、生产基地,, 973 年上半年试制成功412 型六路调音台,后又试制成功J35 型监听机组等产品,, 974 年701 型收音、放唱、扩音三用机试制成功并投产,1975 年开始实施立体声唱片的研制项目。在“文革”后期,唱片出版得到一定的恢复,发行工作有了改善。

四、新发展时期的中国唱片业( 1976 年以后)

1976 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的唱片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新时期的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绚丽景象。

新时期的唱片事业多姿多彩,由全国仅有一家唱片公司的局面扩展为极盛时期达到300 多家的竞争异常激烈的民族工业。新时期的唱片业反映了新时期欣欣向荣的文艺事业的各方面成就,涌现了众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音像制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红楼梦》 、《 追鱼》 ,沪剧《碧落黄泉》 、杨飞飞《杨八曲》 ,黄梅戏《天仙配》 ,少儿带《燕子姐姐讲故事》 ,《中国革命历史歌曲》 ,《 群众歌曲二百首》,(刘天华作品全集》 ,阂惠芬二胡曲《江河水》 等。同时,《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 、《中国音像大百科)、《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中国歌唱家》 系列唱片也陆续出版,展示了中华文艺宝库中的珍奇瑰宝。随着音乐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复出与一批才华横溢的中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忘我投入,新时期的音乐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深受广大青年听众喜爱的新中国流行音乐也在此时诞生了,并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流行音乐的出现推进了中国唱片业的发展,也加速了唱片业在制作、生产、出版、销售和管理体制等诸多环节的逐步与国际接轨。近二十年来的流行音乐从无到有,流派纷星,经历了一个由稚嫩到相对成熟的成长过程;近二十年的唱片业风起云涌,大喜大悲,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新生。这一切,我们都将在此篇(中国唱片业史话)的下篇中逐一展开,向读者朋友们展示这一新时期唱片业的绚烂篇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6291.html

更多阅读

物种加速灭绝,中国近百年消失的它们 加速物种灭绝英语

本来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科学家们认为,“正常的物种灭绝速率”应该是一个物种存活100万年,即一年灭绝的物种在10—25个之间。但科学家们发出了严厉的警告: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

日本电影百年 中国电影百年

「日本電影最早是以歌舞伎為主題的。」Marple Viewing (1899)「牧野省三據說是日本的第一個導演,也是第一個在歌舞伎電影中加入外景拍攝的人。」SHUSHINGURA (1914)  The Glow of Life (1918)  Maid of the Deep Mountains (1919

中国药典2005版与2010版比较 中国药典2005二部附录

中国药典2010版 与2005版比较 20052010年版药典注重 基础性、系统性、规范 性等方面的研究,特别 是在薄弱的中药材 中 中药材和中 药饮片标准的修订提高 药饮片 突破。 方面有所突破一、历史沿革 1. 1953年版 2. 1963年版 3. 1977年

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1842—1945年 近代屈辱史

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4、取消旧的公行制度,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交易;5、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

声明:《中国唱片百年二 百年唱片》为网友落难小王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