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影片是否深入人心,让人们流连忘返都取决于电影中人物的塑造,又是五月青春季,时隔多年,我们依旧记得军属大院里马小军马猴和他的伙伴们躁动不安的青春。
![影评:小议“马猴”——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物形象](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94034t01cba87517f3c41370.jpg)
凡是真实的事物定是多面而立体的,马小军也亦是如此,
首先,他是一个人。人要有感情,有基本需求,不管是表现在影片中马猴的友情还是爱情,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原则,这也正是影片的两大内容,一边是马猴和兄弟们的哥们情谊,另一边则是与米兰的爱的初体验,正因这二者的交叉作用下才丰富了马猴这个作为人的人物形象。
其次,他是一个即将长成的男人。渴望成熟,但没有成熟,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具有诗意的暖色调,以一种快速、冲击力强的节奏一气呵成。与“文革”时期整个社会的格调格格不入,这也就显现出了马后的与众不同,当所有人都被社会这个大牢笼束缚住的时候,马猴却被导演姜文赋予了新的思想,勇于冲出束缚。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摄影机为人物的刻画起了很大的作用,上至屋顶,下至床底,显现出了处于青春期的那种躁动不安。特别当镜头以马后的视角在床底第一次真实的看到米兰时,两条洁白的小腿和床沿毫无余力的表现出了少年好奇却又不忍心看到全部的心理。另一方面,在叙述“马猴团伙”的情节环境选择也以相对于全片暖色调来说偏暗的地方为主,夜光下的胡同,灯光幽暗的家里,卢沟桥下打架的环境,几个冷漠的桥墩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构图,在头顶火车的轰鸣声,两群狂妄的少年相互对峙,强烈的英雄主义在少年们的身体里膨胀着。当然,除了马猴以外的符号式人物都是为了马猴的存在而存在。镜头给到马猴一人在家偷带父亲的肩章、军帽以及仰拍的角度打到爬上大烟囱的马猴时,姜文导演的英雄主义风格再一次凸显。
再者,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即将长成的男人。在青春时光的记忆中,难免会有混乱的时候,与米兰相处的时光,导演运用了心理蒙太奇的手法,一幕幕马猴幻想的场景是如此的甜蜜。与现实生活中米兰的不冷不热形成强烈反差。其次,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猴对米兰的疯狂的迷恋,在对待北蓓的态度上也不难看出马猴并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而是专一,有耐心的一个人。在与刘忆苦一同庆生时记忆在一次发生偏差,这也再次向受众强调马猴是不拘小节的,不在意那么些琐碎的细节。
最后,他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不拘小节的即将长成的男人。影片剪辑的节奏,对长镜头的运用把握的恰如其分。如马猴在开妈妈抽屉的时候,把避孕套吹大了拿来玩,开锁的那一段很长,单拿开锁的镜头来说,坚持、好奇心重、有勇气、追求刺激和新鲜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接着是被吹大了的避孕套在空中飞来飞去极短镜头的衔接,再配上马猴嘴里哼着的小调非常有意思。长镜头之间的转换使得第一次观影的受众群体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便增添了些神秘感。马猴在进入米兰房间后想见真人,于是在附近的屋顶上爬来爬去,均采用了长镜头,有时是脚步的特写,有时是全身,但镜头交代清楚,好似受众就站在马猴的身旁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有时镜头一转却又以马猴的视角往外面看,配上旁白,增加了影片叙述的故事性,深化了在马猴身上所具有的冒险精神。
试想,把马猴这么一个角儿放下当今社会背景下,也许不足为奇。但正是那个特定的环境,他的一切一切都无一例外的被标榜上了特立独行的标签。电影中马猴的一段独白是这么说: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说起青春是悲哀的,即使是马猴这么个人物也是摆脱不了社会的枷锁,也只能在这个牢笼里想法子找乐。无知和幼稚不偏不倚的充斥着青春,带给受众无限的遐思:发展至今,没有四人帮没有文革,是否就真的自由,青春可以像青春,不被束缚?要是这么想,那还是因为正年轻。回归到电影本身,看着马猴灿烂阳光一般的笑容不禁被感染,掺杂着无奈,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被扭曲的人性,食饱穿暖就能是个完整的人拥有像样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