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湖北恩施、四川夹江、贵州遵义发现珍稀髭蟾 酉阳到遵义

【综合《四川动物》、《楚天都市报》、《武陵都市报》、《成都商报》等报道】

峨眉髭蟾在重庆的分布

——蝌蚪在无尾类分类和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一例

李晶尧李丕鹏侯勉陆宇燕

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 Liu, 1945系刘承钊教授1945年依据陆宝麟1938年8月21日采自四川峨眉山大峨寺1♀标本发表的新属新种,中文称“博氏蛙”。该种为中国特有物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将该种列为濒危种。该种俗称“胡子蛙”或“角怪”,栖息于海拔600~1700m植被茂盛的山溪附近。

该种已知分布于峨眉山、梵净山、武陵山及岑王老山等几个山区,包括四川(峨眉山、筠连、都江堰青城山、雅安碧峰峡)、贵州(印江和江口梵净山、绥阳)、湖南(桑植八大公山、石门壶瓶山)、广西(田林岑王老山)。今年1月~3月,《四川动物》、《楚天都市报》、《武陵都市报》、《成都商报》等报刊相继报道在重庆市酉阳县大板营、湖北省恩施市、四川省夹江县3地发现该种,在重庆市(李晶尧等,2010)和湖北省(周光兵和邓顺权,2010)为属种新纪录。

【本文原载于《四川动物》2010,29(1):63-65,封底(图版)】

2008年5月在重庆市酉阳县采集到7号体尾背部具有“Y”形斑纹的蝌蚪,对其形态特征和口部结构予以描述,经与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boringii和崇安髭蟾瑶山亚种V. liuiyaoshanensis蝌蚪比较,确定其为峨眉髭蟾,为重庆市新纪录。

http://www.scdwzz.com.cn/viewmulu.aspx?&qi_id=393&mid=8330

恩施发现濒临灭绝的胡子蛙

周光兵 邓顺权

【本文原载于《楚天都市报》2010.3.19:A20】

18日上午,记者来到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2组。在这里,村民发现了一只我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胡子蛙(如图)。

这只胡子蛙是村民黄华发现的。据介绍,17日上午8时,他来到撒谷坝河滩边运沙,搬开一块石头,发现底下躲着一只褐色的小蛙,还长有“胡须”。由于平时爱看央视的《探索发现》,曾看到同类的节目,黄华推测,这是一只胡子蛙。于是他找来湿润的纸盒,小心翼翼将蛙带回家,并向林业部门报告。

昨日,经恩施市林业局专家鉴别,这就是胡子蛙!年龄在5岁左右,为雄性。

该局副局长田代斌介绍,据相关资料显示,1979年12月14日,我国在福建省崇安县首次发现胡子蛙【按:应为1938年8月21日在四川峨眉山大峨寺首次发现】,而在我省尚是首次发现。胡子蛙对环境特别敏感,它的出现,说明当地生态环境良好。龙马村一带可能还存在胡子蛙群。

当天,恩施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和黄华一道,将这只胡子蛙放回大自然。下一步,恩施市林业局将在该村辖区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还将积极向国家、省等申请,争取建设该物种自然保护区。

小资料

胡子蛙又叫角怪、髭蟾,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仅发现于我国的峨眉山、梵净山、雷公山等地。雄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该种动物为世界级珍稀动物。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0319/ctdsb1014763.html

恩施惊现胡子蛙

邓顺权

【本文原载于《武陵都市报》2010.3.25】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二组村民发现一只长有胡子的怪蛙,经专家鉴别,该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胡子蛙。据了解,胡子蛙曾在福建和贵州发现过,在湖北省发现尚属首例。

村民挖沙挖出怪蛙

当地村民黄华是做运输生意的,他介绍,17日上午8时,他来到河滩边挖沙,搬开石头,发现石头底下躲着一只褐色的小东西。“全身褐色,长有胡须,眼睛呈两种颜色”,经验丰富的黄华当场断定,这不是普通的蛙类。

“黄家得到一只奇怪的蛙!”这一消息在村子里迅速传开,许多村民都跑到黄华家,一睹这稀罕动物。许多上了岁数的老人看到后,都感到十分惊奇。

黄华平时爱看中央10台的《探索发现》,曾看到同类的节目。于是,他推测,这是一只胡子蛙。他找来湿润的纸盒,小心翼翼地将这只怪蛙带回家,等待有关部门的鉴别。

记者随同恩施市林业局专家前往黄华家中。“这就是胡子蛙!”专家分析,该蛙嘴唇边有11根刺,发现的地点与胡子蛙生存环境相似,认定这是一只胡子蛙,且为雄性。

在湖北省尚是首例

恩施市林业局副局长田代斌介绍,1979年12月14日,我国在福建省崇安县首次发现胡子蛙。龙马村发现胡子蛙,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湖北省尚是首例。

据了解,胡子蛙又叫角怪、髭蟾,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仅发现于我国的峨眉山、梵净山、雷公山等地。雄髭蟾每年发情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该种动物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

田代斌说,胡子蛙对环境特别敏感,它在当地出现,说明当地生态环境良好,未遭到人为破坏。胡子蛙一般是昼伏夜出,这只蛙是碰巧被人发现,年龄大概在5岁左右,当地可能存在胡子蛙群。

http://www.wldsb.com/article/2010/0325/41263.html

罕见峨眉髭蟾现身夹江

杨兴群

【本文原载于《成都商报》2010.3.25:20】

前几天,乐山市夹江县歇马中学的一名学生在上学途中捉到了一只长得奇丑的动物。经专家证实,这家伙叫做髭蟾,别名叫“角怪”,是世界濒危动物。

昨日,在歇马中学记者见到这个奇怪动物,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嘴上长有胡须一样的东西。歇马中学的学生李利平说,他是在学校旁的小河沟里捉到这东西的。

乐山师范学院的生物学教授金志良证实,这是一只峨眉髭蟾,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此前仅发现于我国的峨眉山、雷公山等地。雄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11枚黑色角质刺,有“中国角怪”和“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之称。昨日下午,夹江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将这只峨眉髭蟾放回了大自然。

http://e.cdqss.com/html/2010-03/25/content_127773.htm

贵州乡村教师抢救濒危野生动物“角怪”

人民图片网2009年3月4日报道2009年3月2日拍摄的。放归大自然的濒危野生动物动髭蟾。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青杠塘镇,几名学生在溪边抓住两只“长胡子的蟾蜍”,带到学校玩耍。生物老师认出,这是中国仅有的濒危两栖动物“角怪”。

据了解,2月26日,青杠塘镇清溪中学两名学生在学校附近小溪边玩耍时,先后抓住了两只“长着胡子的蟾蜍”。由于从未见过这种动物,两名学生觉得好奇,便将其带到学校玩耍。该校生物教师吴大美看到后,上网找来“角怪”图片对比。

“看外形,我基本确认这是‘角怪’。”吴老师说,她决定将这个重大发现报告有关部门。而为保证“角怪”在有关人员到达前继续存活,她特意从小溪内捡来小石块,装进小桶,营造与发现地相似的环境,并每天更换新鲜溪水。

3月2日中午,记者看到,尽管“被俘”数日,这只体长10厘米的“角怪”依然活泼,不停地在桶内小石块上爬动。把它放到小溪中,它很快钻进附近草丛或石缝中藏身。“这几天,它吃了一条小鱼,还有几只小飞蛾。”吴老师说。

据悉,该种动物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此前仅发现于我国的峨眉山、雷公山等地,由于其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专家建议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重点保护。据科研资料记载,髭蟾又叫胡子蛙。锄足蟾科角蟾亚科的1属,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雄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被称为“中国角怪”和“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

http://news.163.com/09/0304/07/53I0LJ1S00011229.html

张家界市孙杨坪新记录动物物种红点齿蟾的体态特征描述及生境调查

谷祺、李迪友、张娅妮、辛秀英、田连成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张家界市孙杨坪的两栖无尾目(蛙形目)锄足蟾科(Pelobatidae)齿蟾属(Oreolalax)红点齿蟾,经初步鉴定为湖南新记录动物种1个,并简要介绍了其体态特征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张家界市孙杨坪 新记录动物物种 红点齿蟾

张家界市区内最高海拔斗篷山1890米,最低海拔慈利县城75米。孙杨坪距张家界市37公里,为永定区沅古坪镇的一个小山村。1995年7月一个偶然机会了解到该村有一种“没有母亲的洞蛤蟆”,这种洞蛤蟆是透明的,只在晚上出来。尔后于96年和97年先后四次前往孙杨坪捕获大小蝌蚪37只,其中抓获具有前后肢蝌蚪1只,经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初步鉴定,为新记录物种,定名为红点齿蟾(Oreolalaxrhodostigmatus Hu et Fei),标本保存在保护区物种标本室,现报道如下:

模式标本正模标本号【按:用词不当,不是新种不能称为“模式标本”、“正模”】:NO:HN097-501·502·503·97-S01,湖南张家界市孙杨坪,海拔1109米,谷祺采制。

生境描述:孙杨坪村在天台山脚下,与汉水溪相邻,泉眼出水处在李家台李家院子右边20米处,泉水流量约为每秒0.3立方米,水温14℃,注入高家溪水库,有大小两个泉眼,相距4米,都为地下向上冒水,泉眼口为不规则长方形,水质清澈。泉眼位水下部分有大小不规则的石缝,红点齿蟾蝌蚪就躲在石缝深处,白天不能见到,泉眼上5米处有一个山涧溶洞,当地人叫“黑洞”,黑洞内空高2米,长6米,走进10米段有少量浸水,再进10米见有大量流水,泻流地下暗洞里,洞内温度17℃-18℃,继续往前走约30米处,内洞孔隙很小约0.3立方米大,再无法前进,在左暗处石缝深处0.6米伴有少量积水,抓得具有前后肢蝌蚪1只。

洞外温度为14℃-15℃,泉水PH值在6-7之间,洞外前方有良田数十亩,洞外左面是居民住宅,洞外右方和上方是杉林杂树及60°的斜坡山丘岗。另外洞口的左右上三方有少量水竹和杂草。红点齿蟾就生在这样的山涧溶洞和泉水中。

鉴别特点:掌突高大,内掌突大于外掌突,排列在“V”形,体侧及股后有大小不一的桔红色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蝌蚪肥大,有长达113毫米者,第一排唇齿短,其下方又有一行短齿位于左右第一、二行唇齿之间,唇齿式1:1-1,1:8-8或1:9-9,1:1-1,1:7-7或者说1:8-8,少数为1:1-1,1:8-8或1:10-10。

形态描述:头大而扁宽,吻端钝圆,吻棱显著,瞳孔纵置,鼓膜明显的大而圆,颞褶细,自眼后角起沿鼓膜上缘到达肩部,成钝角状。无犁角状。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的较深缺刻。皮肤粗糙,体背密布小疣粒,四肢背面小疣粒呈纵行排列,体侧和股内侧有数个圆疣,腹部及掌腹面光滑。四肢细长,前肢第一指短于第三、四指,即长于第二指,指四。关节下瘤不明显,掌突高而长呈椭圆形,内外掌突呈“V”形排列。后肢纤长,胫跗关节前达眼前部或眼中部,左右跟仅相连,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五。指、趾端圆,趾侧缘膜较窄,趾间具有微蹼,内跖( )突为小椭圆形,无外跖( )突。

生活时,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上有不规则云斑,体侧自鼓膜上缘起至胯部,均布有大小不一的桔红色或桔黄色斑点,腋部和股部有圆腺体,腺体红色,四肢背面的深色横纹,其在股部有六条,腹面色浅,在喉部及四肢腹面均散有浅色小圆疣。即将完成变态的幼蟾,体背面为深紫色,腋腺及股后呈红色,体侧的疣为淡黄色,已具备了成体的主要特征。

生活习性:红点齿蟾生活在900-1900米的山涧溶洞中,也见于住宅周围黑暗潮湿的地方,生活在避光处。蝌蚪肥大呈灰白色,呈半透明,能目测内脏及盘肠,白昼躲避在石缝或在下水中,晚上外出游泳,遇光又潜入地下洞穴。

鉴定检索结论:胫跗关节前达眼前部或眼中部,体侧及股后有多个桔红圆疣。蝌蚪背面体尾交界处无“U”形斑……红点齿蟾Oreolalaxrhodostigmatus

小结:

1.千年以来孙杨坪百姓所误认为见不到娘的“洞蛤蟆”,用生物学鉴别分类,终于有了正确结论和名字:红点齿蟾。

2.我市地处湘西北,植被生态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状态,对新物种和新记录种发现还值得大力探讨。

3.红点齿蟾新记录种的调查研究与发现,对湖南物种生态体系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伍律等,贵州两栖杂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刘承钊等,四川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中国两栖动物系统检索,科学出版社,1977。

3.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检索,科学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4.刘承钊等,中国动物图谱,两栖动物,科学出版社,1966。

5.沈猷慧,脊椎动物学两栖爬行纲分类检索,湖南师大出版社,1996。

http://hnbdgs.cn/wz/HN440024262/default1.asp?lan=gb&catid=12073

“摸家底”演绎现代版“捕蛇者”

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5日公布一批新近普查获得的蛇类照片,这些来自“中美合作两栖动物研究”项目的图片,揭开了神农架蛇类王国冰山一角,也让美国蛇类专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凯文(Kevin Messenger)是美国北卡罗拉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University)的博士,专注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足迹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到神农架观光考察的凯文与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他的神农架科考之旅,5年间,凯文先后5次到神农架从事调查研究。

  2010年,凯文博士先后于5月和7月底两次到神农架,从事两栖爬行类动物调查,其中蛇类是一项最主要内容。凯文总能随心所欲地找到他希望找到的蛇类,这是令人惊奇的事。凯文成为当地有名的“捕蛇者”,而发现新的蛇种无疑是他最大的兴奋点。

  今年5月,凯文博士与神农架同行一道,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找到10种蛇类及两栖类动物。7月盛夏,他第再次在神农架海拔较高地带,新发现了黑背白环蛇、大眼斜鳞蛇等5种蛇,其中九龙颈槽蛇为神农架新纪录种,这些蛇类大部分无毒。

  凯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神农架完整生态、丰富物种资源、立体的气候,为各种蛇类栖息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其中不乏珍稀蛇类。他透露,一种他在全球各地总共才发现12个个体的白头蝰,在神农架一地就先后发现10余条之多。

  神农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杨敬元介绍,神农架保护区与凯文的合作研究,将是神农架当前开展的资源本地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获得的成果将有利于摸清神农架蛇类的“家底”。

  据了解,凯文与神农架普查研究所获得的各种蛇类活体,将有选择地放养在神农架官门山蛇园,供长期研究及对社会展示,发挥科研及科普教育作用。

【相关链接】

1.杨林森,Kevin Messenger,廖明尧.湖北神农架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J]. 四川动物,2009,28(2):286~291.

http://www.scdwzz.com.cn/viewmulu.aspx?qi_id=234&mid=2539&xuhao=39

2.郭晓莹,罗永斌. 蛇类专家神农架摸“家底” 演绎现代版“捕蛇者”[OL].中国新闻网,2011.08.05.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1/08-05/3238262.shtml

3.罗永斌. 央视走遍中国:美国蛇类专家神农架演绎新版“捕蛇者说”[OL].荆楚网,2011.08.05.

http://news.cnhubei.com/gdxw/201108/t1790332.shtml

4.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美国蛇类专家揭秘神农架蛇类王国[OL].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门户网站,2011.08.08.

http://www.snjbhq.com/html/kexueyanjiu/20110808/2434.html

5.2011年9月13日CCTV-4“走遍中国”栏目纪录片《神农架》第1集《神往之地》

http://baidu.cntv.cn/act/schedule.jsp?scheduleId=SCHE1307949022059688&videoId=43f3d37cdfb54f5de406e19ff18e39e5

6.2011年9月14日CCTV-4“走遍中国”栏目纪录片《神农架》第2集《生生不息》

http://baidu.cntv.cn/schedule/SCHE1307949022059688&videoId=0638f9bf5a414519d252d9a069ddb23f&clickId=VIDE1318144384723492

7.2011年9月15日CCTV-4“走遍中国”栏目纪录片《神农架》第3集《天人合一》

http://baidu.cntv.cn/schedule/SCHE1307949022059688&videoId=db6ae7e66f75480770f132ad0589c59f&clickId=VIDE1318144384854494

蛇王陈鸿儒与蛇共舞研究秘方救活500人

陈洪儒在取蛇毒

重庆市彭水县地处武陵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潮湿,生长着以五步蛇为主的几十种蛇类。五步蛇毒性与眼镜王蛇相当,属于剧毒蛇,彭水县境内仅五步蛇就有5万多条,因此彭水也是五步蛇蛇伤高发区之一。
五步蛇,学名“尖吻蝮”,因为它周身暗褐的颜色,再加身体两侧倒“V”字形的斑纹,与岩石图案很接近,所以也叫“岩头斑”,这样的外表增加了当地人发现五步蛇的难度。老百姓谈蛇色变,但在当地却有一个蛇的“克星”,他就是被人称做“五步蛇蛇王”的乡村神医——陈洪儒。
58岁的陈洪儒,手上有奇门异方,专治蛇伤。在当地人眼中,他就跟武侠小说里的那种“神医”、“药王”一样,是有真本事的。
重庆酉阳、湖北恩施、四川夹江、贵州遵义发现珍稀髭蟾 酉阳到遵义
2007年7月5日,村民张云福被“五步蛇”咬伤。
2008年8月13日,村民陈万堂被“五步蛇”咬伤。
陈鸿儒与蛇共舞,还得从20年前讲起。1987年的一天,村民老吴一大早上山砍柴,几个小时后,奄奄一息的老吴被村民抬下山,到镇上的医院急救,这一幕恰好被正在店里忙碌的38岁的陈鸿儒看在眼里。医院急诊室里老吴痛苦的挣扎和撕心裂肺的喊叫,让围观的群众和陈鸿儒看得心惊胆战。对陈鸿儒来说,这一幕让他记忆深刻,也让他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五步蛇的凶狠。
陈鸿儒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从小他也不少次见过蛇,不过,却没有与毒蛇面对面遭遇的经历。1986年,陈鸿儒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被分配到了镇上的供销社当营业员,老陈实话实说,那时候还真是挺满意的。但是仿佛命运注定他不可能这么轻轻松松的过完一辈子,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每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陈鸿儒都心痛不已。遭遇五步蛇的袭击,果真是无药可治吗?五步蛇真的如众人所描述的那样,如魔鬼一般可怕吗?老陈的心头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能不能学会治疗蛇伤的本领,去避免五步蛇再制造这一个个惨剧呢。
经过多方打听,陈鸿儒得知,在离家40多公里以外,有一位医治蛇伤的民间高手名叫黄庭钊,据说,凡是经他手医治的蛇伤患者,大都保住了性命。听到这个消息,陈鸿儒当即决定,要找到黄庭钊老人,拜师学艺,然而,这个想法刚一出口,就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
妻子一反对,陈鸿儒的倔脾气就上来了,本来他准备第二天去寻师傅的,结果一拌嘴,他竟然立刻收拾行囊当天就启程了。最初,黄庭钊老人以年老多病拒绝了,陈鸿儒就来个三次登门,最后一次竟在外面足足跪了五个小时。看到陈鸿儒如此心诚,老人终于心软了,他扶起了跪在地上的陈鸿儒,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老人说,他曾经收过几个徒弟,然而他最终发现,徒弟们之所以想学技艺,都是为了赚钱,这让一辈子以救死扶伤为荣的老人十分心寒。
此后,渝鄂湘黔交界地段的深山老林里,就多了两个采药人。80多岁的黄庭钊老人带着辞去供销社工作的陈鸿儒,手把手教他采药。老人体力不支,陈鸿儒就背着他走。后来,为了便于请教,陈鸿儒干脆把老人接到家中。
黄庭钊老人这一住就是八年,八年的朝夕相处,陈鸿儒和老人形同父子,1997年,年近九旬的老人虚弱地把陈鸿儒拉到床前,说出了一段话,并让陈鸿儒发誓铭记在心。老人去世了,留下的秘方让陈鸿儒感到沉甸甸的。之后不久,陈鸿儒便遇到了第一次挑战。这一次前来找他救治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伤势之严重,是老陈从未见到过的。危险尚没有化解的那几天,老陈根本不敢合眼,日夜守在病人的身边。
通过五天五夜的治疗,老人醒了过来,七天后,老人居然可以下地干活了。这一次治疗的成功,让陈鸿儒的手艺在鹿角镇传开了。此后,只要一出现蛇伤患者,当地老百姓都会来找陈鸿儒。面对每一个蛇伤患者,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陈鸿儒的心情并不为过,他知道,他的对手,隐藏在暗处,无时无刻不在静待时机,向毫无准备的人们发起攻击。而陈鸿儒也一直严格遵循着黄庭钊老人的教诲,治疗蛇伤,一定要在最快时间赶到。
蛇医当得顺风顺水,又能受人尊敬,还能挣些钱养活一家老小,但是陈鸿儒却一直很不满足。陈鸿儒的药方主要针对五步蛇蛇伤,但武陵山毒蛇种类很多,要想治愈更多的患者,必须要改进师傅留下的方法,但是如何改进,从什么地方下手,怎样才能把大家的药方都集中起来,陈洪儒想到在部队时经常搞的比武大会。
1998年,在鹿角镇政府支持下,陈洪儒在鹿角镇摆下一个擂台,向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医治蛇伤的民间医生发出挑战。比赛规定用五步蛇咬伤山羊,蛇医高手再用自己的药方治疗山羊,一共有16名民间高手和陈鸿儒一决高下。四小时后,陈洪儒那一组的山羊第一个站起来,陈洪儒因此获得擂台大赛的冠军。
陈鸿儒赢了比赛,成了新闻人物,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治疗毒蛇咬伤的民间医生交流了治疗经验,大家把药方综合起来,配制了治疗蛇伤更理想的药方,并且一起成立了西南蛇毒研究会,由擂台赛冠军得主陈洪儒任会长。
随着陈洪儒知名度的提高,被蛇咬伤找到陈洪儒的患者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对症治疗,患者家人一般都会把咬人的蛇捉给陈洪儒看,而陈洪儒为了便于研究毒蛇自己也开始养殖,蛇场的毒蛇最多时超过15000条。
老陈在十余年间,治愈过无数的蛇伤患者,他对于五步蛇的习性也有所了解,他希望能够让五步蛇的药用价值发挥作用,为更多的患者服务。老陈说喂养五步蛇决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养五步蛇这么多年,他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他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去改变它。每年的九月,老陈总会在当地政府指定的地点,将蛇场的蛇进行一次放生,让他们回到大自然当中。
10年间,老陈和会员们奔波在大山中救治了上万名蛇伤患者。采访当中,陈鸿儒告诉我们,比起过去,近几年当地的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镇医院也专门配备了抗蛇毒的血清,生命健康得到了更大的保障,由此借助民间草药治疗蛇尚的患者,明显减少了,对此,陈鸿儒并没有感到失落,人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这是他的心愿,而同时,他的五步蛇饲养,也能为制药机构提供大量的抗蛇毒血清的原料。因为心怀大义,陈鸿儒走出了别样人生。

男子屡被蛇咬产生抗体研究秘方救500人-视频 - 优酷视频 -在线观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7047.html

更多阅读

原创: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儿去?

最富有哲理的三句话,其实是很难解释的,如果你能说清楚这三句话,那么你就是哲学家了。突然想起这三句话,是微博上拿高校门卫开刷的三句话: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儿去?看似很简单的话,其实很难说的清楚。从职场的角度来分析。你是谁:不是

声明:《重庆酉阳、湖北恩施、四川夹江、贵州遵义发现珍稀髭蟾 酉阳到遵义》为网友不惧困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