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天(7月11日)《辽沈晚报》C11版,大标题挺吸引人:《108年前沈阳苹果真贵:25元一斤》。挺惊讶的是做为东北人,一向觉得苹果算是个大众水果,怎么能如此贵呢?细看了一下里面的列表,干鲜果品都挺吓人,除了苹果,核桃25元/斤,花生20元/斤,山楂最便宜,居然也达到了10元/斤!再看笔墨纸砚,信封每个1元。看得我狂汗啊。文章里解释的理由是“物流不畅”。
这个价格对比怎么来的?看看内容,写的是“沈阳金融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刘磊按照当时的货币计量单位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进行比较”,而物价手抄本记录的是“苹果(每百斤)5两白银。”这样往回一推,明白了,是把一两银子折合成现在的500元算的。
问题是,那时候真的是一两银子折合现在500元的对比吗?
物价这种东西折合现在不好说,有些东西会奇贵,有些东西会很便宜,比如地价和进口货的价格放到现代就没个对比,但是一般公认的标准会以当时粮价做主要的衡量参考,虽然文章中没有粮价的列表,但是这本《奉天全省粮货值册》是1906年的,所以,不妨可以查查当时的粮食价格是多少。
因为手头没有物价书,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下,没找到当年的,但是有下一年的粮食价格:光绪三十三年粟米每仓石二两六钱至五两。
如果粗略把每石折合120斤,一两银子按照文章中的折合500元,那么就是每斤粟米10.8-20.8元,这价格也够可怕了!这么高的粮价老百姓吃得起吗?即便是便宜的高粱,每仓石价一两五钱到三两二钱,折合500元一两的话,也相当于6.25-13.3元,按一个人一年大约吃600斤粮食算,一家三口孩子减半,那就是一年要挣16000多元才能刚刚吃上饭,别的还都免谈。
由此可见,把光绪三十二年的一两银子折合成现在物价的500元,有点不太靠谱。那25元一斤的苹果,水分应该也自然有点大吧?
另有一篇1900-1936年北京物价研究的文章,摘自陈明远的《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以购买力来计算,将1912年一块银元折合成2009年的100元。记得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中有记,一块银元约等于0.7两白银,因此也就是一两银子差不多折合为现在的143元,如果按照这个对比,苹果7元一斤,也比较贵,但不算离谱了。
附上报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