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故居与红色手稿之感悟组照 杨开慧故居一日游

杨开慧故居与红色手稿之感悟

——“洪哥警影”2011.6.23摄于长沙板仓

  杨开慧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长沙县板仓乡,故居前临公路,后枕小山。四周有松柏、香樟、翠竹环绕。故居为一农舍,依地势分三阶梯共三进,面阔3间,土砖墙,小青瓦大小房间共28间。其父母卧室和本人的住房等均作原状陈列。杨开慧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1930年她在家中被捕,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开慧故居与红色手稿之感悟(组照) 杨开慧故居一日游
杨开慧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土木结构,盖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现存大小房间36间,故居是杨开慧童年和少年时代成长及后来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在这里延生,12岁时随家迁居长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故居住,直至1930年10月被捕。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了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开明等的住房。



杨开慧故居大院(局部)



完整、面貌如前的杨开慧旧居概览



《长沙板仓杨开慧家族一览表》



杨开慧父亲杨昌济、母亲向振熙住房

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导致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作有《达化斋日记》及《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透过毛泽东个性中显示出来的许多极富特色的品质,杨昌济认定:毛泽东是个特殊的学生,堪称海内人才,能充栋梁之任,如多加点化,定会前途无量。故鼓励毛泽东以梁启超等湖南的杰出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他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名闻天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他们实现了导师的“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杨开慧住房



杨开慧住房



杨开慧住房 杨开慧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

杨开慧,名霞,字云锦,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1930年10月不幸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同年11月在长沙识字岭就义,时年29岁。其遗骸归葬故居一侧绿树丛中。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先后在长沙、上海、广州、武汉和韶山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面对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毛泽东诗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怀念亡妻之作,几乎为世人周知。杨开慧这位出身湖南著名学者之家的闺秀,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牺牲之壮烈更为人们永恒传颂。



杨开慧住房



杨开慧手迹发现处

“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义,我觉得我是为母亲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敌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跟着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从六岁到二十八岁》 杨开慧手稿摘要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偶感》杨开慧手稿摘要



杨开慧手迹发现处——杨开慧住房床头处墙底



这篇杨开慧手稿,是批驳袁枚功的所谓“女权高于男权”论的。原文如下:

女权高于男权?

预备寄莫愁的,没有寄去。

无意之中,看见京报副刊上的一篇女权高于男权的文章,我才知道现在国民政府所许与我们的仍是一个不彻底的平等。但这绝对不是国民政府之过,是我们女子无彻底的要求之过,我不禁又要长叹惜(息)了!要男女平等,必须先承认女子是一个“人”。因为女子是一个“人”,男子也是一个“人”,所以男子有承继财产权,女子当然有承继财产权。现在的办法,出嫁的女子没有承继财产权,那么,分明说女子是附属于男子的,所以出嫁了就是男子的人了,无须于父母的财产了。要知道承继财产权绝对不是须(需)要不须(需)要的话,是“人”既有承继财产的事实,女子是“人”,当然是一样有这种事实。姊妹们!我们要做到男女平等,绝对不能容许人家把我们做附属品看。来!我们来!努力要求政府给予我们彻底的平等法律罢!必须要达到女子结婚与不结婚和男子一样,有承继财产权的目的,才能算得男女平等的法律。现在我们还在受附属品的待遇,而袁枚功先生还说女权高于男权,请袁先生承认我们是“人”再来谈话罢。

这篇文章是接着写在《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一文之后的。依此推论,它应写于1929年4月或1929年5月16日之前。

杨开慧出身于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杨昌济思想的影响,她在学生时代就坚决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热烈主张妇女的解放。1920年,她在长沙福湘女中读书时,就曾在《湖南通俗报》和福湘的校刊上,发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进攻》、《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等文章,用尖锐泼辣的笔触、畅快流利的白话,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

在批驳袁枚功在京报副刊上发表的《女权高于男权》的文章中,杨开慧的笔锋更是直指要害。她说:“男子有承继财产权,女子当然有承继财产权。”而当时的法律规定“已出嫁的女子没有承继财产权”,她批评当时“国民政府所许与我们的仍是一个不彻底的平等”,把妇女当附属品,不当“人”看。她呼吁妇女们“绝对不能容许人家把我们做附属品看”,“努力要求政府给予我们彻底的平等法律”。



毛泽东住过的房间



毛泽东住过的房间之简介



毛泽东在杨开慧家中的住房



1921年春,毛泽东首次到板仓杨开慧家住过的房间

杨开慧之父杨昌济 留学日本、英国,10年后回到长沙任教授,闻名三湘。他那在门上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三个大字的寓所,总引来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教,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也于1914年跨入此宅。对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只视他为兄长。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于9月间也到了那里,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翌年,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润”、“霞”相称。同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湘福女中。同年末,她与毛泽东结婚,取消了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1年,毛泽东参加党的“一大”返湘后,杨开慧便于秋季入了党。以党龄而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何孟雄之妻)。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自修大学的主办者,杨开慧则担任学联干事,在党内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1923年,毛泽东赴沪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不久,她随毛泽东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毛泽东早期的一些著作也凝集着杨开慧的心血。

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郊外的老家。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孩子和母亲。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派人搜捕到。她带着毛岸英坐牢,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



杨开慧父母住处火房



杨开慧父母住处工具房

  杨开慧父母住处火房



杨开慧堂弟扬开明的住房



杨开慧堂弟扬开明的住房



杨开明1905年出生,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革命烈士。1924年,杨开明受毛泽东、杨开慧的影响,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秋,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干事,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奉命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安源工人纠察队,跟着毛泽东上井冈山。先后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秘书长、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红五军政治部主任,不久奉命代表井冈山前委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党中央派他任湘鄂赣特派员,并参与恢复和重建武汉地区党的组织。随后任中共湖北省委鄂西特派员,因叛徒出卖,在汉口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押回长沙。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坚强不屈。1930年2月22日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杨开明父母住房



杨开明父母住房



杨开明家火房



杨开明家火房



青年毛泽东曾经在此多次召开农民革命会议



杨开慧旧居之中的“毛泽东热”



杨开慧旧居之中的“毛泽东热”



杨开慧旧居之中的“毛泽东热”



红色经典油画:《毛泽东去安源》



杨开慧故居正门出口



蔚蓝天空、翠绿树丛中的杨开慧烈士故居

【杨开慧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末,土木结构,盖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为缅怀先烈,一九六六年故居按原貌恢复。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湖南人民政府公布杨开慧同志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了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1980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所写手稿信札多件。



杨开慧烈士故居正厅中的红色经典雕塑:“娇杨颂”——令人肃然起敬震撼激励

杨开慧,生于1901年,长沙板仓人,早年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革命真理,反对封建礼教。与丁玲等同考入岳云中学(当时是所男校),是“开放女禁”的急先锋。在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毛泽东结为伴侣,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大干革命失败后,她回到板仓同地下党的同志们一道坚持了三年多艰苦的地下工作。1930年10月的一天下午,杨开慧被敌人密探发现,80余名敌兵将板仓下屋团团围住,杨开慧从容处理文件后被捕,仅有8岁的小岸英也被敌人押送到长沙。审讯中,敌人妄图强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的名单和毛泽东的具体地址,并要她登报声名,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严词拒绝,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大义凛然,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崇高气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钉害于长沙浏阳外识字岭,年仅29岁。解放后,家乡的人民为了纪念杨开慧烈士,将她的故居所在地清泰乡改为开慧乡,将她读过书的杨公庙中学改为开慧学校。毛泽东《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开慧陵园——开慧雕像

杨开慧烈士生前藏匿故居墙中的珍贵手稿之揭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杨开慧烈士的故居先后发现她的手稿,极具历史价值。在故居东头北边的杨开慧住房内,旧木床、书桌、青花瓷坛整齐摆放,光阴荏苒却好似独独忘却了这个地方,时间仿附停留在了一九二八年:那个留着清爽短发的坚毅女子好似仍旧坐在书桌前,点着一盏煤油灯,用毛笔书写着封封深情。以一腔热血和对毛主席的忠贞留下了一曲令后人景仰的爱情绝唱。

已发现的开慧手稿中共有完整的材料7篇:(1)《从六岁到二十八岁》(自传体散文,写于1929年6月20日);(2)《偶感》(五言诗,写于1928年10月);(3)《给一弟的信》(没有发去,写于1929年3月);(4)《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文,预备寄《京报》莫愁的,没有寄去);(5)《女权高于男权?》(文,预备寄莫愁的,没有寄去);(6)《寄一弟》(新体诗,没有发去,写于1929年农历4月初8日);(7)《寄一弟》(信)。此外,另有一篇《寄爱》(没有发去,缺文)。整个手稿的写作时间为1928年农历10月约至1929年农历6月。

在风雨如磐黯故园的年代,杨开慧勇敢地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毛泽东结成知己,用忠诚与执着谱写了一首革命与爱情的“史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1930年她在家中被捕,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

在白色恐怖的3年里,杨开慧深知凶残的敌人不会放过自己,她悄悄地作好了应变的准备,把3年来写下的一批诗文书信等珍贵手稿,分别藏放在家中一些隐蔽的地方。

目前在杨开慧故居已三次发现杨开慧手稿或遗物:

第一次是1950年初的一天,佃居在杨开慧家的谬姓农民用锄头整理故居前院左侧靠近桂花树的菜地时,忽然挖到1个青花“囍”字瓷坛,里面有杨开慧的手稿和其他遗物,遗憾的是后来谁也不知道这批遗物的下落。1950年5月26日,毛岸英奉父命来板仓省亲和为母亲扫墓,在此住了3天,有可能毛岸英看到这批遗物并带回了北京。

第二次是1982年3月10日,杨开慧烈士故居的修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工人们从杨开慧卧室后墙的齐楼板处往下拆除到第五行老砖时,一叠被厚重泥灰包裹着的整齐手稿被意外发现。“当时手稿整齐地折叠在一起,直放在砖缝中,砖缝外面还糊上了一层泥灰。”据杨开慧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刘向上向记者介绍,1982年发现的手稿共12页,其中自传体散文一篇3页,为官堆纸(古书的用纸种类,色黄),每页纵长24.3厘米,横长51.8厘米;其余9页为深绿色方格手边作文纸,每页纵长22.8厘米,横长26.8厘米。行文系用毛笔从右至左直行书写。手稿共约4200字,行草字体,字迹清秀流畅,纸张发黄,有几页字迹略有残缺。

第三次是1990年11月14日,再次对故居进行翻修时,工人又在砖缝中发现了另一批4页手稿。后经鉴定,均确为杨开慧留下的手稿。藏于墙缝多年后,七篇诗文重见天日,杨开慧那深明大义的传奇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杨开慧纪念馆内,陈列着数份杨开慧手稿的复制件。在烽火硝烟的动荡岁月中,那段以国家大局、人民利益为重的刻骨爱情被“霞姑”隽秀的字迹,永恒镌刻在泛黄残缺的稿纸上。一篇自传体散文、两首诗、两篇杂文和两封没有发出的信……

在捕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烈士将这些手稿藏于墙缝中、挑梁下,无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被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丈夫毛泽东所看见,这是一个普通女子对其爱人的无限深情与忠贞依恋。

唯一遗憾的是,手稿被发现的时间晚了那么几年,不然,毛主席还有机会看到这些迟到的深情啊!



杨开慧陈列馆的开慧烈士经典塑像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 1957年5月11日

注:值此举国欢庆建党90周年之日来临之际,本人有幸前往杨开慧烈士旧居、陈列馆、陵园参观拜访……当天游览、拍摄的时间虽是暂短的;可是,为了整理编发好这些实地拍摄的系列组照,本人特意利用周末昼夜大块时间,认真查阅、核对了有关网络文献资料,的确是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与莫大的工夫呀;同时,这也是自己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了解有关毛泽东、杨开慧早期革命历史及其来龙去脉的极好机遇,使得自己的心灵与思想,受到了强烈的洗礼与巨大的升华!

永恒敬佩杨开慧烈士的忠贞情怀 鼎力弘扬毛泽东爱妻的革命精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7963.html

更多阅读

《与陈伯之书》 与陈伯之书原文

丘迟(464-508),字希范,齐梁间著名文人。传说江郎才尽就是因为江郎的才气转移到丘迟身上去了:江淹一次梦见一个人对他说,以前放在你那里的锦缎,现在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掏出数尺给他。那人不高兴了,说,怎么只还给我这些破烂碎末?后面站着的丘

亚丁湾多国舰队与星门之秘 亚丁湾联合舰队

  亚丁湾多国舰队与星门之秘  2010年1月,洛杉矶Aaron McCollum(亚伦.麦科勒姆)是一位光明磊落,坦白真正的人。他为了增强公众的意识,在此刻自告奋勇告诉咱们他所认为的亚丁湾所发生事情。在阅读之前先扫个盲——星门:科幻小说中出

声明:《杨开慧故居与红色手稿之感悟组照 杨开慧故居一日游》为网友皆笑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