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天仙配》里严凤英“钟声催归”三种唱腔赏析
---与青埂石荒_济霖 与黄梅戏少商榷
醉卧梨丛
请大家先听严凤英的三段《钟声催归》(点击)。电影片段(点击),胡静老师教唱(点击)。
看了胡静教唱的这个段子,听了众多黄梅戏演员演唱的这个段子以后,我就想听听严凤英是怎么处理的。于是就搜索到严凤英贴吧里济霖朋友的一段赏析文字。一下就被济霖朋友的精辟论述吸引了,我看完电影版的这段,尤其是看着视频,觉得众姐妹回宫以后,七女迫不及待的去看看自己怜爱的董永,哪里还有工夫罗嗦着说自己无心回宫院啊。再加上严凤英两个轻声又急促的“我再把”的处理,这个地方的旋律和‘钟声’前面的清凄“绕音”配合的完美无缺。实在没必要再说“七女我”怎么样了。后面的孤孤单单也是这样。总之,电影版本的急促和扣人心弦演绎的恰倒好处。值得一提的是严凤英唱戏简洁大方,干净爽快,苦脸阴云密布、笑脸万里晴空转换的干净利落,很容易带动观众的感情起伏。所以,大家被她的表演带动着,音乐旋律就退居其次了。
再看了黄梅戏少的评论,觉得也有道理。黄梅戏少主要是从舞台台词的动作性和交代性特点上评论的。我觉得黄梅戏少感觉对了,没有充分的表达出来。
我把这几段听完以后,突然觉得后来的改动改的好了。为什么呢?说说我的看法。
1后面的两段和电影版比,音乐旋律不一样了,一开始的音乐舒缓从容,有板有眼,(而电影的紧张)这里的改动其实已经奠定了后面唱腔的变化了。已经把电影的外型化的矛盾转到了内心的矛盾抒发里去了。在这里,牵扯到了文艺审美,通观刚建国不久的戏剧电影都带着朴素简洁突出外部矛盾增强直观的特点,听起来流畅顺耳,很少对内心情感进行充分的抒情刻画。
2估计当时的作曲作词者总觉得这样的处理太单薄。他们反复听着严的唱腔,感觉严凤英用了两个轻声又急促的“我再把”的处理还是觉得不丰满,不能充分的抒发七女的内心世界。总给人风风火火的草率之感,后面的加词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剧本的描写远比演唱出来的丰富。他们也在考虑怎么能完整的再现剧本原貌,展现七女的内心矛盾呢?于是,从音乐旋律到唱词都添加了一些柔转慢唱。
3要展现七女的什么内心世界呢?电影版本的七女是个毛头毛脑、大胆直率的形象。而后来的调整把七女塑造成了另外的一个形象了。她这段唱,我们不妨这样来体会,就是众姐妹匆忙回天,七女一个人留下来,迫于钟声,这时候的七女估计也有一个躲藏。等钟声过后,她才战战兢兢的探出头来,就像一个受惊的小兔子一样,等风波过后才出来。出来以后对着观众叙说她的原委:钟声刚才把众姐妹催走了,可是七女我无心回去。为什么,我挂念着我的董永。现在钟声过去了,我再到云头边上去看看我那挂念的董永怎么样了,这个地方的“转身”不妨想成是刚才躲藏身子朝里现在转身再看看,不能再想成跟着姐妹往回跑了两步又转身回来了。为了把这点表达清楚,我觉得“转身”不如干脆也改改。呵呵!正因为有了这么个藏身现身的过程,所以才有了下面的“他还在”,“还”字说明时间段。既然这时候钟声过去了,七女当然可以静心思考自己了,天上人间的来回想,内心的矛盾就充分展现出来了,直到最后下定了决心。这样的体会,让人觉得七女更像个女人,是个大家闺秀,她也有害怕也有担心,但是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这样理解,电影版本的七女性格里的假小子的成分就减少了。
最后再说一点:天王殿前的钟声,现在很多人唱成父王殿前是不对的。天王让人觉得天宫里也有森严的执法部门。这样就把天庭立体化了,天国也是个很大的社会。不是只有七女姐妹加上一个父王母后了。
不知道我的理解合适不,黄梅戏少、济霖及众多戏友们?
附:
1济霖的评论:
音源:电影版(1955年,以下记为A)、
唱片版(注:此段录音上海中唱标为1962年、上海声像却标为1956年,以下记为B)、
实况版(1959年,以下记为C)。(以上音源,点击可打开收听。)
这三版录音,从词曲到演唱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别,这里试着做一下赏听:
从词曲上来讲,B和C是是一样的,比A要多要丰富,请看两个版本的唱词:
A:钟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
我再把董永看一番……
(董 永:卖身葬父去受苦, 再回寒窑待何年?)
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
身世凄凉惹人怜,
他那里忧愁我这里烦闷,
他那里落泪我这里心酸。
七女有心下凡去,
又怕父王戒律严。
我若不到凡间去,
孤孤单单到何年?!
B、C:钟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
七女我无心回宫院。
转身我再把董永仔细看,
他还在寒窑前徘徊流连。
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
身世凄凉惹人怜。
他那里忧愁我这里烦闷,
他那里落泪我这里也心酸。
七女有心下凡去,
天王殿前的钟声敲得人心烦!!
倘若父王知道了,触怒天规犯大罪。
看天上,阴森森寂寞如牢监;
看人间,董永他将去受熬煎。
守着这孤单岁月何时了?!
今日我定要去人间!
从前我一直很喜欢唱片版,因为唱词更多,而且还有“看天上”、“看人间”那样的抒情段落,但是,随着“凝神细听”的次数的增多,我越来越喜欢电影版了。
因为,当时剧中的情境是这样的,钟声催走了六位姐姐,七女也表示了要随后跟上的。但是,她要抽空再看一眼董永,情绪上应该是比较慌张的。大姐去后不见七妹跟来,急急赶回,这中间不会有太长时间,如此大段的抒情,听起来挺不合情理的。再有,七仙女此刻想下凡主要是想帮助董永,与刚刚赞的“渔樵耕读”关系并不大,那么“看天上,阴森森寂寞如牢监”这样一句为七仙女自己着想(权且这么讲)的唱词放在这里好像就不大合适了。“看人间,董永他将去受熬煎”,其实真不如“孤孤单单到何年”一句来得简洁有力又有味道。虽然,我也挺喜欢“敲得人心烦”一句的,但是总体来讲,B、C版的唱词没有A好,倒不是说用词用句怎样不好,主要还是不合适,有些啰嗦并做作的感觉(此刻,七女的心中有对董永的同情,有对父王戒律的顾虑,是在做矛盾的选择,过多的抒情反而把感情带远了)。A版中的“孤孤单单到何年?”结束得似乎比较仓促,但是,与大姐的一句“傻丫头”相接就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整个情境就活现在了听众眼前。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
再来说说严凤英的演唱。
总体说来,A版和C版的演唱状态要比B版好。但是由于C版的内容比A多了整整一倍,唱段的前面也加上了更长些的前奏,所表现出的整个情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所以A和C相比,还是A版更好。下面引一段申非伊老师在《严凤英唱腔初探》中的文字:
“《天仙配》‘钟声催归’这段唱腔,有些演员无论在演出或清唱中,总爱把速度处理得很慢,似乎是‘天宫岁月太凄清’的情绪延伸。而严凤英的速度处理并不慢,尤其是开头两句还多少有些快,与众姐姐离去的速度是相同的。我以为她这样的处理很有道理。因为当时的环境是天宫钟声已敲响,大姐二姐连连催促并已带领众姐姐回去了,容不得她犹豫、彷徨,然而她对董永依然放心不下,决定再去看他一下。时间紧迫,心情急切,缓慢的速度便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一特定情境。严凤英把握了此时剧中人的矛盾心理,从稍快的速度开始,直至看到董永后产生了无限同情,速度才渐渐舒缓下来。”
申非伊老师说的就是A版。但,即便B版和C版整体上比A版要慢,但还是在中速这一样一个范围内的。大体符合当时情境,只是不如A版好。
我不是演员,也没有彩装表演过,不知道在台上究竟是怎样一个情况。但就我听这三段录音的感觉,好像严凤英在C版录音中更放松、更投入。在我“看”来,整个的演唱比B版这样在电台专门为录音而录音、气息状态更佳的要好,只有一个“落泪”的“落”字似乎是唱倒了。
整体说来,A版从词曲、音乐配器(戏曲的配器真的不是越丰满越好的)到情绪的诠释(这一段只是矛盾的展开,没必要马上上升到fǎn fēngjiàn的高度)都是最佳的。不知道“凤友”们怎么看。
——济霖2009-11-28 22:31
2黄梅戏少的评论:
我来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个人觉得不具有可比性。这是电影和舞台剧的不同特性所致。
电影:钟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
我再把董永看一番……
(董永:卖身葬父去受苦,再回寒窑待何年?)
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
身世凄凉惹人怜,
他那里忧愁我这里烦闷,
他那里落泪我这里心酸。
七女有心下凡去,
又怕父王戒律严。
我若不到凡间去,
孤孤单单到何年?!
舞台:钟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
七女我无心回宫院。
转身我再把董永仔细看,
他还在寒窑前徘徊流连。
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
身世凄凉惹人怜。
他那里忧愁我这里烦闷,
他那里落泪我这里也心酸。
七女有心下凡去,
天王殿前的钟声敲得人心烦!!
倘若父王知道了,触怒天规犯大罪。
看天上,阴森森寂寞如牢监;
看人间,董永他将去受熬煎。
守着这孤单岁月何时了?!
今日我定要去人间!
电影中董永已经出现,有两句唱词,还有画面。这样观众有了直观的印象-董永永仔细在寒窑前徘徊流连,忠厚老实长得好,身世凄凉惹人怜。而舞台版的董永在第二场路遇才出场,第一场鹊桥中关于董永只有大姐的陈述。毕竟力度不够,所以要通过七女的唱
”他还在寒窑前徘徊流连。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身世凄凉惹人怜。”来加深观众对董永的同情。我觉得这几句唱词有必要。这就是舞台不同于电影的地方。
看天上,阴森森寂寞如牢监;看人间,董永他将去受熬煎。这两句,第一句是对自己情况的陈述的,第二句对董永的情况的陈述。这样就介绍了七仙女下凡的目的,有同情帮助董永的目的,也有厌倦天上的生活。这样也前面的出宫游玩相照应。
最后我说一句,二者都是佳品。但若是把电影中唱词放在舞台上,就显得单薄,我想62的天仙配不改唱词,是否有这么考虑:把舞台中唱词放在电影中可能有点“罗嗦”。
济霖,希望你能看看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