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指导:林 琳 郭红雨 罗观翠 朱健刚邹智敏 何子静
项目成员:麦夏彦 蔡楚忠 王博祎 甘懿晖 张梦竹
合作机构:滨江街道怡安居民委员会海珠区滨江街道文化站南华西街道办事处
南华西街道洲头咀居民委员会许恩福工作室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州本土南方都市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大数码港
中大MAXCELL社团中大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大南校区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幼儿园小学
一、项目背景: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当代社区中出现了诸多的冷漠现象。由于居民的不断搬迁变动以及戒备心理等原因,很多居民和邻里的交流和互动减少,社区人际网络变得薄弱,这种情况对于门禁式的商业住宅社区来说尤为明显。
2.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社会开始重视精神生活。对艺术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家长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变得普遍,家长们都希望有一个让孩子展示才华的平台。
3.社会开始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推广和延续,但人们主要选择的途径是学校、艺术协会等特定的机构接受传统艺术教育。社区这一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渠道发挥的作用可谓微乎其微,人们往往将其视为居住的场所,而忽视了自己生活在其中所受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
3.随着市民意识的增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多为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方面,但在参与社区景观环境的建设这样的形式很少出现。
二、项目意义:
1.搭建沟通平台改善冷漠,营造和谐社区。通过社区艺术创作活动这一纽带,为居民的交流、艺术创意的表达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共同营造起和谐社区。原本可能素不相识的居民可以聚集在一起,逐渐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领略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和交流。
2.参与社区环境的设计,营造社区艺术氛围。自己亲手制作的工艺品或者其他艺术创意并不像以往那样带回家孤芳自赏,而可能被放在社区的任何一个角落供其他居民欣赏,展览成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临时景观的一部分。这使社区景观以一种带有人文气息的、充满创意的艺术形式得到进一步的美化,无论是否参加了这一艺术创作活动,居民都能够感受所生活的环境发生的变化。
3.有助于推广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融入广彩、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制作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的制作,认识这些传统技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贵广。
三、公益目标
受益群体/事宜: | 社区居民 | |
预期成果: | 同一社区的居民之间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与了解,对自己居住社区的归属感大大提升,同时使得自身的艺术创意有了展示和发挥的空间。 | |
受益群体/事宜: | 民间艺术传播 | |
预期成果: | 宣传和弘扬了传统艺术与文化,提升了普通人的艺术修养与感知能力。 | |
受益群体/事宜: | 参加活动的团队成员与志愿者 | |
预期成果: | 提高自身能力,对于公益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积极投入于公益活动之中。 | |
受益群体/事宜: | 社区物业与居委会管理人员 | |
预期成果: | 帮助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帮助记性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让社区更和谐。 | |
受益群体/事宜: | 社会 | |
预期成果: | 人际关系升温,人文氛围浓厚,促进社会和谐。 | |
四、实施地点描述及评估
社区一:怡安社区
怡安社区是项目在现代小区推广的代表。海珠区滨江街怡安社区是一个半封闭式的大型住宅小区,管辖区域包括怡安花园、朗晴居第一、二期以及富基广场等三个小区,共有4000户以上居民。
创作活动进行的场所为社区内科普文化室或老人活动室。临时景观展示的园地,为每个小区内的中心绿化花园或附近的小型文化展览室。怡安居委会曾多次有积极而有效地组织群众参加市举办的文化活动,能为我们举办活动提供帮助。
社区二:南华西街道
南华西街道是项目在传统社区推广的代表。南华西街是由市政府划定并进行内部控制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1.1平方公里,区内有居民21390多户,58390多人,区内多为居民大院和平房。
创作活动场所和室内展览园地为街道内的“街坊会所”。室外临时景观展览园地选在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洲头咀公园。南华西街道曾荣获“全国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最佳街道”等称号,街道办能为我们举办活动提供帮助。
五、团队构成:
1.队长:负责项目整体运作和协调
2.宣传组组长:进行活动宣传,包括海报、传单、媒体以及网络宣传等
3.财务组组长:负责项目的资金控制,包括预算、分配,详细记录团队开支明细并定期公布。
4.外联组组长:联系校内外媒体、校内社团以及校外合作机构。
5.后勤组组长:负责活动物资采购、场地布置等后勤活动。
优势:
1.团队成员热心于公益事业,不少成员曾经参加——等公益活动。另也都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2.团队所有成员都参加过学校内各大社团并担任要职,具有强烈责任心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在组织管理、社区研究、文字处理等方面各有优势、相互补充。
3.团队成员都为同一规划班同学,交流方便,在艺术设计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同时成员所来自的学院以人文地理见长,还具有相关的人文研究背景与素养。
4.团队指导老师来自于不同院系、不同领域,能够从多方面的角度对项目的计划与实施提出综合性的建议。
六、志愿者招募计划
1.招募人数:招募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及实施地社区志愿工作者,人数共20--30人。
2.招募计划时间安排表
①5.10—5.24制作招募海报,视频,在网络、各合作组织和学校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
②5.25—6.9与报名志愿者交流以及进行面试
③6.9—6.16确定志愿者名单,完成志愿者信息整理和统计
④6.17—6.30确定细化志愿者分工和团队构架,完成志愿者第一轮培训。
3.招募信息宣传途径:
①合作机构:与当地新闻媒体、学校和中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山大学MAXCELL社团,院学生会等组织联手招募。
②宣传海报:社区公告栏、学校公告栏进行海报粘贴和传单宣传。
③网络平台:在项目博客、广州本土网、人人网、新浪微博、QQ群发布招募信息和报名表。
4.报名方式:
①现场报名:在发布传单摆台时接受现场报名。
②网络报名:通过上述合作机构及平台发布报名表,后以电子邮箱回收的方式接受报名。
七、目前已完成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
1.通过文献对社区归属感进行认识
通过对文献的提炼、总结、归纳,我们得出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有四点:社区满意度、社会关系、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居住年限;而培育社区归属感的方式有三点:优化社区生活条件以提高社区成员满意度、加强社区民主建设以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本次活动有助于提高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居民的自身的创作能够融入到社区建设当中,同时能够强化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居民对社区归属感的提高。
2.实施地合作机构联系,实施地初步调研工作
①已于实施地社区进行现场走访和考察,并已与实施地的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详细介绍方案并得到支持,提供活动场地和宣传栏。
②已根据项目背景和目的制作相关问卷,并针对实施地的社区进行了初步的社区认同感的相关调研,调研发现居民与邻里熟悉程度低的现象的确存在,在现代小区所在社区尤其明显。同时居民对创作活动和展示活动的支持程度高。
③通过走访,我们对社区的居民情况和用地情况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3.项目组织与团队构建
①已组织好项目团队,制定了的活动计划方案,搭建组织构架,任务分配具体到位。
②已制定好志愿者招募及组织方案,与相关的志愿者协会及发布志愿者信息的合作机构已取得联系并得到合作承诺,确定志愿者来源。
4.指导老师与合作机构联系
①项目已联系完毕相关指导老师和合作机构,取得指导和合作承诺。
②项目实践方案已得到相关老师和合作机构的支持和指导意见,进行了相关的修改和完善。
5.博客,新浪微博等宣传途径已建立完毕,分配专人维护更新,待进行进一步信息发布。
八、暑期前准备进行的调研准备
3月 在初步调研基础上修改问卷,对两个社区进行深入调研,对街道居民进行活动兴趣的预备调查,预测活动参与人数,根据调研意见继续完善方案。博客更新。
3月 继续与街道和民间艺术指导老师联系,细化活动形式及流程。明确室外展览申请程序。博客更新。
4月进行项目初步预算。博客更新。
5月制作宣传视频,海报。博客更新。
5~6月 发布志愿者招募计划,确定志愿者名单,并进行组织培训。博客更新。
7月进行相关物资的后勤准备,采购活动筹备所需资料。博客更新。
7月前期活动宣传,接受活动报名以及展览设计。博客更新。
九、暑假活动时间表
7月1日 中山大学南校区
召开志愿者动员,分组讨论,细化分工。
7月1-18日南华西与怡安社区、各小学
进行活动宣传报名与报名工作
7月21-22日中山大学南校区
汇总报名人数并分配资金,准备相关活动物资。
7月28日-8月5日南华西街街坊会所 /洲头咀公园
开展社区艺术交流创作活动
8月10日-8月20日南华西街街坊会所 /洲头咀公园 / 滨江步道
进行社区艺术交流作品展览
8月11日—8月26日怡安居委文化室大元帅府前空地或滨江步道
通过对南华西街道项目实施的优化,在怡安社区进行第二轮项目实施。
8月26—8月28日南华西与怡安社区
在两个小区中进行调研反馈,评估项目实施质量,进行总结,制定出具有普适性的活动模式。
十、暑假活动具体计划
一、项目前期——准备阶段
1、活动志愿者动员与培训
7月1日,在中大课室召开志愿者动员大会,进行志愿者的动员与培训。
2、活动宣传与报名
7月1日—7月6日,设计并制作海报、横幅、传单等宣传品;
7月7日—7月15日,分时段于各社区、小学张贴活动海报,分发报名表,报名表内容包括个人/家庭资料与联系方式、可选择的参与活动时间。由志愿者介绍活动相关情况与日程。
7月18日截止报名并汇总报名表,根据报名人数及空闲时间确定活动的具体时间、所需材料具体数量,并与报名的个人/家庭保持联系。
3、清点与确定物资
7月21-22日、8月4-5日分别于南华西街、怡安居委活动点准备活动物资。根据已经报名的人数、并考虑活动当天可能临时变动的范围,采购活动所需材料、租借设备。
二、项目中期——实施阶段
1、第一轮艺术交流活动:南华西街街道项目点
①项目启动仪式
l时间:7月28日上午
l地点:街坊会所
l参与人员:
街道办工作人员、民间艺术老师、居民代表约30人
志愿者(现场布置准备、主持、现场采风、收拾)约5—6人
l活动流程:
①场地布置,完善场地电源及设备安排等。
②召开启动仪式,介绍本次活动流程,各方代表致辞,展示活动展览效果图
③启动仪式结束,现场收拾,并为下一场活动做好准备。
②社区艺术交流创作活动
活动一:剪纸创作
l时间:7月28日下午、7月29日下午两场
l地点:街坊会所
l参与人员:
社区居民约30人(约十二个家庭),剪纸指导老师1—2人,组织志愿者5—6人(现场布置准备、主持、协助指导老师、现场采风、收拾)
l物资:剪刀、剪纸、横幅等
l物资提供:志愿者主办方
l活动目的:让居民了解剪纸这项民间艺术,并亲自动手实践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乐趣。通过共同完成一幅剪纸作品的方式,让原本可能素不相识的居民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邻里之间逐渐加深联系。
l活动流程:
①志愿者现场布置,准备好剪纸所需材料;主持开场
②剪纸指导老师对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介绍,并对剪纸基本技巧进行示范与教导。
③参与者首先分为几个大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尝试。每组成员无论是否相识,都需要通过交流与协作来完成这一步制作过程。
④在初步掌握了剪纸技巧后,参与者需独立制作一幅剪纸作品。
⑤志愿者帮助对剪纸作品进行上框装裱。
⑥制作者与作品合影,作品回收以备展览。
⑦志愿者收拾整理场地。
活动二:广彩创作
l时间:8月4日下午,8月5日下午两场
l地点:街坊会所
l参与人员:
社区居民约30人(约十二个家庭),广彩指导老师(1—2人),组织志愿者5—6人(主要负责现场布置准备、主持、协助指导老师、现场采风、收拾)
l物资:白瓷、釉彩、各种工具
l物资提供:志愿者主办方及广彩老师
l活动目的:让居民了解广彩这项民间艺术,让亲子及居民之间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让居民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乐趣。
l活动流程:
①志愿者现场布置,划分好制作区与作品存放区;主持开场
②指导老师介绍广彩历史、发展情况,并示范广彩上釉色的技巧。
③参与者分为几个大组,在老师的教导下尝试绘制彩瓷。要求每组组员通过良好的配合与协调完成这一过程。
④参与者独立完成一广彩作品,并与之合影。
⑤志愿者回收完成的作品并收拾场地,广彩创作活动结束集中进窑烧制。
⑥志愿者保管储存成本以备展览。
备注:
广彩活动和剪纸活动已确定分别安排在上述两个周末的两天进行。但先后顺序会根据民间艺术者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整,民间艺术者如时间安排不来可至在第一场时指导、第二场可由志愿者担当指导。
至于在周末的两天中是否能够举办两场,我们视报名人数而定,我们将设定每场有八个家庭,或15人以上,则可以开办。每场活动是否一个半天可以完成,我们将继续咨询民间艺术者的意见。
③艺术交流景观展览
作品室内展览:
l时间:8月10日—8月12日
l地点:街坊会所
l参与者:街道办公人员、志愿者约10人(主要负责展览作品和物资分类储存、布置、维护工作以及展览现场秩序安排)
l活动目的:通过展览让其他更多居民欣赏到街坊亲自制作的艺术作品,让居民之间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热爱艺术;并形成艺术交流的氛围,同时能够接触到剪纸和广彩这两种精彩的民间艺术,让它们真正实现“艺术无界限”。
备注:展览的形式将在前期准备中进行艺术设计,居民创作的艺术作品可能以景观墙、景观框等方式进行处理,融入街道会所、居委文化室等室内活动场所进行展览。
作品室外展览:
时间:8月18日、8月19日两天
地点:洲头咀公园或滨江步道
参与者:志愿者约10人
流程:
①志愿者需在每天7:00am-8:30am前完成展览布置;展览的形式亦为前期设计,尽量与展区的绿化、景观小品相融合,切实实现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效果。
②8:30am-6:00pm为展览时间;在展览阶段,志愿者定时对展区内的展品进行管理和维护,同时向有兴趣的居民进行作品介绍与活动情况介绍,让更多居民接触到邻里的艺术创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③每天6:00pm-7:30pm整理和回收展品,保证作品的完整度以及社区基本设施不受影响。
④作品储存
时间:8月20日
参与者:街道办工作人员、志愿者
志愿者把作品进行整理并归类,交给街道办工作人员保管
2、第二轮艺术交流活动:怡安居委项目点
8月11日—8月26日,前往怡安居委项目点。仿照第一轮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宣传与报名、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展览等活动。在第一轮艺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初步总结活动开展的经验教训,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效。
三、项目后期:总结与推广
1、反馈调研
在社区项目结束之后,团队成员再次前往小区派发前期制定的新问卷。通过统计和对比项目实施前后居民交流情况、认同感情况等定量数据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分析、评估项目实施质量和成果。也可进行一些定性的访谈资料收集,了解居民对项目活动的意见以及可优化完善的方向。
2、制定艺术交流模式
通过项目反馈调研情况,总结项目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活动的内容与流程。制定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社区艺术交流活动模式,以便在其他社区中进行推广。
十一、暑期后:项目收尾、评估及成果展示计划*
8月29日—8月31日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
整理活动的图片、文字、视频材料,制作活动回顾图片、视频
9月1日—9月5日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
在学校中开展主题活动宣传,展示团队项目成果
9月6日—9月7日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
召开活动回顾总结大会,进行经验交流
十二、团队管理及相关制度
团队管理:
所有参与本项目的人员都要遵守以下管理制度
1. 队内人员按照组织架构,下级人员必须对上级人员负责,队长为团队的最高负责人。
2. 自觉遵守时间规定,有事需提前1天告知负责人调整人员安排。务必避免临时缺席。
3. 遇到紧急情况应联系负责人,特殊紧急情况应和其他人员商量解决,应保持冷静理性。
4. 对于所分配的任务应按时积极完成,必要时可寻求帮助,团队成员应相互帮忙,发挥团队精神。
5.有义务维护学校、团队形象,友好积极对人对事,不忘公益理念,发挥正面的社会影响。
6.为保障人员安全,外出执行任务需有人陪同,超过晚间10点,必须停止活动。
经费管理:各项支出都必须经由特定的财务人员,需有详细财务项目信息,定期公开;活动经手经费需有信息齐全的发票,交由负责人定时报销。一切开支需从简原则。
宣传管理:执行任务时需留有影像资料,并在执行完任务后向宣传部门提交100字的任务描述及媒体资料以供宣传更新需要。
十三、实施过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预案
可能出现的问题: | 如果活动居民中遇到居民只会讲粤语 | |||
对应预案: | 每组志愿者安排至少两名会粤语的同学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活动场所因故不能按计划使用 | |||
对应预案: | 准备有两种场地备用,并提前确定场地情况及时调整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活动中出现人员身体不适 | |||
对应预案: | 活动中设置医疗点,招募医生志愿者,并准备常用医疗品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民间艺术者时间安排不来: | |||
对应预案: | 广彩和剪纸顺序调整,老师若只可在第一场指导、第二场由志愿者指导。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某场报名人数过少 | |||
对应预案: | 在周末的两天中是否能够举办两场,视报名人数而定,设定每场15人以上可开办。 |
十四、项目可行性分析
1.团队:团队个人优势突出,并相互补充,关系密切并有合作经验,同处一个班级交流方便。
2.理论基础:中西方关于社区关系的研究表明社区活动可促进居民间的交流,提升社区归属感,社区环境景观的提升也有利于提高效应。
3.合作机构:许恩福工作室曾在中小学举办广彩制作活动,具有丰富经验。同时能够为我们介绍更多民间艺术工作者。活动所在社区居委和街道办都有举办社区活动的良好经验,对活动十分支持。
4.指导老师:我们已获得6位教授、老师的支持,他们既有从事城市规划研究,又有社区研究、心理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他们的专业知识能从各方面给予指导。
5.形式新颖:此类社区活动形式日常中较为少见,并在活动中与社区艺术结合,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提升宜居度的同时促进社区居民的感情,较为新颖。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对这种活动普遍抱支持态度。
6. 成本可控:我们活动较为灵活,可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调整,让活动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十五、项目后勤保障
1.医护救护:已购买白加黑片(感冒类)、蛇胆川贝液(止咳化痰)、头孢(抗菌药物)、思密达(止泻药)、开瑞坦(抗过敏)、藿香正气液和霍香正气丸各盒(防中暑)、葡萄糖冲剂(夏季高温体虚补充)、医疗绷带1卷、医用酒精1瓶、红药水2瓶、紫药水1瓶、红花油1瓶、创可贴1盒。
2.相关物资设备:已准备好数码相机和摄影机,活动所需场地及桌椅等由街道办提供,活动所需的材料部分由民间艺术工作者提供给,部分由他们协助联系购买。
3.住宿及交通:社区与学校邻近,志愿者可直接在学校留宿,以骑自行车和公交车的方式前往社区都十分方便。
4.伙食:学校食堂暑期开放,同时两个社区餐饮业发达,伙食问题能够方便解决。
5.人力运作:暑期志愿者共20—30人,分为总负责、宣传、外联、财务后勤、执行五个小组,各设组长一名。
6.人身安全:为暑期成员购买保险。
十六、对第四届某一获奖项目的简短感想:
“给一座城的纪念册”活动通过制作一本有关城市的纪念册,内容包括记录被拆迁的地方,民间传统手艺,老照片及背后的故事,每条街巷名称等。形式有亲身走访观看,拍摄,采访周边市民,内容较为丰富且可行真实。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城市里的许多东西的变化速度加快,而因为城建发展与历史遗存保护之间的不同步,那些已有悠久发展历程城市所受的影响更大。记录城市发展的建筑,城市旧时文化的民俗人情。人们每天在城市里来来往往四处奔跑,然而关于城市的记忆却逐渐变味。土生土长的人常有感慨,对于一座城市的归属感也减弱。
从活动意义上来说可使得市民了解所居住城市的文化,增加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参与进入保护当中。为城市规划者和文艺工作者对于当今中国“千城一面”城市规划的文化层面上的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另外参与者认可度以及推广可行性都较高。
十七、项目可推广性自评
1.形式推广性:5分。我们这次活动既针对传统街区也有新型社区。在活动范围上,以居委会为单位也十分符合现今社会状况。另外我们活动具体形式还可根据对象的区别(如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所以形式推广性和普遍适用性很高。
2.关注支持度:4.5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有关社区投入的公益活动,在外部支持的方面,我们能获取到较多关注,取得较多资源。有点不足的是由于市政规定,我们的活动必须在一些限制下进行。
3.成本效益:4.5分。我们的活动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属于小资金投入。大部分的经费都用于活动必需品的提供。
4.人力要求:4.5分。活动不需要特别技能的人力,人数也属于小团队结构。
5.可持续性:5分。举办活动来促进居民的关系并不是一次性工程,我们项目的可持续性很高,在持续性的定期举办多次后,其效益曲线也将呈抛物线上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