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效应”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管理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很多老教师的经验丰富至极,课讲的也精彩,可是学生们的成绩却平平,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样的老师不感兴趣,学习也自然不感兴趣了。这是现象一。现象二:老师很年轻,学历也不高,上课时讲的不是面面俱到,但考试后时的成绩却较为突出,问卷调查的反应却是学生很满意。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什么年轻老师经验欠缺却能深得学生喜爱,只是源于他们年轻吗?通过跟踪听课才发现,大多数年轻人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于无形中动了起来。由此想到了一则关于沙丁鱼的故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增强了生存能力,于是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让孩子动起来,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成为求知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窦桂梅老师的课总是让孩子们不停的想,不停的说,她只是作为一个引路者在课堂不停的走,不停的启发,每个学生在温和的态度面前,都成为了课的主人,声情并茂中让孩子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听过程翔老师的课,儒雅的教态,渊博的学识,的确是学生喜欢的,但更妙还在于他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设计一个又一个能令孩子们思考并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学生的思想被调动了,学生们的心、口、眼、神也就动了起来,一堂好课也就应运而生了。其实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明师的事,洋思中学的“兵教兵”不就是一种最好的尝试吗?杜郎口中学的“10+35”的课堂模式不就是把教师的精讲与点拨只用10分钟,而35分钟的时间全给了学生吗?
鲶鱼如一方投水之石,击破了平静而死寂的潭水,漾起了圈圈扩展的涟漪,为懒得游动的沙丁鱼群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鲶鱼似一针兴奋剂,神奇般地显示了强大的外驱力,调动了沙丁鱼蛰伏的潜能,获得了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奇效,不失为一副整饬懒散、激励后进的灵丹妙方。如果老师也都能把自己当做沙丁鱼中的鲶鱼,那么如同沙丁鱼般的学生也就充满了活力,也必然把自己的大脑运动起来,化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如何让孩子们动起来,还要各位教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因素,或幽默,或精点,或引导,或设疑,不一而同,然而最重要一点就是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相信学生能成为知识探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