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隽殊老师始终是我最为崇敬的长影女表演艺术家,我几乎收藏了可以找到的向隽殊老师的全部作品,从向隽殊老师的处女作《俄国问题》,早期的《乡村医生》、《攻克柏林》,到晚期的《无名英雄》、《墨菲的战争》;从脍炙人口的《蝴蝶梦》、《流浪者》、《复活》、《卖花姑娘》、《百万英镑》到鲜为人知的《革命的一八四八》,我不敢说已出版的向隽殊老师的作品已被我搜罗无疑,但我敢说我是闻向必收。到目前为止,我收藏的向隽殊老师的作品除《浮村》从未寓目外,其他作品至少看过一遍,重要作品许多看过3-4编,在此基础上,很久以来,就想写一篇讨论向隽殊老师配音艺术的文字。我不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发表的议论难保不见笑于专家,但全部来自多年来看片的真实感受,作为一家之言,发表在这里。请各位专家指正。
向隽殊老师几十年在长译独享大名,成为在观众中知名度最高的长影女配音演员,虽然有些不公平,也有些不正常(由于多年来宣传原因为主,其他原因为辅,在许多老观众心目中,长译知名女演员只有一个向隽殊。)但确有其艺业惊人之处。首先,据我所知,向隽殊老师是配音影片最多的女演员,数量之多,超过上译的丁建华老师。其次,向隽殊老师的声音,底气之足,声音之嘹亮和穿透力,在长译女演员中堪称首屈一指,甚至可以夸张地说,是空前绝后的。更为难得的是,向隽殊老师的这种声音,从早期到晚期始终如一,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向隽殊老师非常难能可贵的特质之一。再次,有人曾经提到,向隽殊老师的声音是时代之声,我理解意指向隽殊老师为了适应那个激情年代的需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夸张,对于这个问题,我这样理解,长译的确有许多女演员声音非常夸张,舞台腔儿非常严重,而且时代越早,这个问题越严重,东影时代表现的尤为严重。而这些女演员中,显然不应该包括向隽殊老师。在东影时代的女演员中,向隽殊老师的声音是比较富于生活气息的。可以这样说,在向隽殊老师的声音世界里,声音始终是为塑造角色服务的。向隽殊老师是一位非常努力的女演员,她有一条天赋的好嗓子,却从不滥用自己的天赋,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声音靠近角色。所以,与同时代的女演员相比,向隽殊老师塑造角色既能做到不失自己声音本色,又能在细微处理上充分展示人物的身份、思想情感。不错,向隽殊老师为许多慷慨激昂的女性代过言,甚至和李真老师一起,成为长译女演员中,为文革影片代言的少数人之一,但那不是因为向隽殊老师为了巴结什么,牺牲自己的声音塑造角色,而是这些角色恰好适合向隽殊老师的声音。这个主次一定要搞清楚,否则难以正确评价向隽殊老师配音艺术的特点。
但是,我也想坦率地指出,像世间所有事务一样,向隽殊老师的声音并非白璧无瑕。首先,我想引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由于向隽殊老师的成就和勤奋,导演非常喜欢使用她,什么角色都给她。向隽殊老师是一位非常努力的演员,她努力使自己的声音靠近角色,但毕竟年龄不饶人,渐渐地,并非所有角色都适合她。”正因为如此,向隽殊老师塑造的部分角色,带有明显的、浓重的修饰色彩,显得与向隽殊老师的声线极不相称,尤其是中后期所塑造的一些少女角色,或一些柔情万种的角色,这一缺陷反应的尤为突出。出现了观众中“假”、“装嫩”的批评,许多人不喜欢向隽殊老师,其主要原因也在这里。举例而言,在向隽殊老师的经典作品《永恒的爱情》,前半段的罗莎骄傲、自尊,有点儿冲,非常适合向隽殊老师的声线,而后面那个娇嗲,柔情万种的罗莎,则显然与向隽殊老师的声线有些远。有些人批评向隽殊老师的《永恒的爱情》假,我说,适用于后半部,不适用于前半部。另外,我还想斗胆说上一句,就我个人听感而言,我对向隽殊老师脍炙人口的《蝴蝶梦》同样是这个评价。其次,我还想提到向隽殊老师的方言问题,长译老师有口音,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向隽殊老师也不例外。向隽殊老师看来是力图想改进这个问题,一般地说,也应该算是成功地,对于不熟悉东北方音的人,向隽殊老师的声音里几乎找不到方音的痕迹,甚至会给人造成向隽殊老师的普通话非常标准的印象。但实际上,若你精通东北方音,你就会发现,向隽殊老师的东北方音的吐字、发声方法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正因为这些方音零星散落于“标准”的普通话之中,往往显得突兀,听感上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反而不如徐雁老师、张玉昆老师融入其中东北方音来的亲切、自然,这个问题,虽然在有些人看来,像是鸡蛋里头挑骨头,且就发生原因而言,也不能归咎于向隽殊老师,但我认为,从配音风格而言,这毕竟算向隽殊老师的一个白壁之暇,也值得后来者引以为戒。特别是究竟如何看待配音中的方言问题。
总之,在我心目中,向隽殊老师是人不是神,既有她难以企及的辉煌供后来者敬仰,也有不容回避的缺陷供后人指摘、批评。这就是我对向隽殊老师的基本认识,我热爱向隽殊老师的配音艺术,但我也敢把这篇文字面呈向隽殊老师。正因为爱,正因为如此多、如此细致地欣赏过向隽殊老师的作品,我才斗胆敢评论优劣。是又记,再次至诚欢迎各路大侠指正。